浅议孔子的仁学思想

时间:2022-12-19 07:51:41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浅议孔子的仁学思想(共8篇)由网友“机智小金子”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浅议孔子的仁学思想,欢迎大家收藏分享。

浅议孔子的仁学思想

篇1:浅议孔子的仁学思想

浅议孔子的仁学思想

春秋末年是中国历史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时期,当时处在统治阶级最低层--士阶层的孔子,为挽救奴隶制的灭亡命运,缓和阶级矛盾,主张对周礼稍作“损益”,提出了仁学思想,用人们容易接受的伦理道德标准去改革周礼.之后,特别是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在两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儒家仁学思想便一直处于独尊地位.

作 者:刘世祥  作者单位:焦作大学,河南,焦作,454000 刊 名:焦作大学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JIAOZUO UNIVERSITY 年,卷(期): 16(1) 分类号:B222.2 关键词:仁学思想   孝悌   克己   复礼  

篇2:借鉴孔子仁学思想构建新型师生关系

借鉴孔子仁学思想构建新型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一种无形的潜在的教育因素,师生关系的和谐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学习孔子的教育思想,我发现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孔子成功办学的重要原因,也是他教学之所以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孔子与学生建立起的'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跟他的仁学思想分不开的.孔子的仁学强调“仁者爱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克己复礼为仁”、“上忠信,徙义,祟德也”,等等.认真学习和运用孔子的仁学思想,对于构建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获得教育教学的成功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作 者:祝曦阳 杨高益  作者单位:浙江省江山市实验小学 刊 名:中小学校长 英文刊名:PRINCIPAL OF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年,卷(期): “”(4) 分类号: 关键词: 

篇3:孔子仁学的价值取向――孔子仁学思想新探

孔子仁学的价值取向――孔子仁学思想新探

要:孔子的仁学,就是“人学”。孔子认为人类世界与天地宇宙之间,存在着仍诘母杏和沟通,“人能弘道”。孔子主张“为仁由己”,“人”之“己身”所表现了“人”的志向、意念,是一种理性精神的存在, 是具有以反思性、求与他者同一的主体。孔子认为能“克己”、“爱人”、“力行”的“君子”,一定能“为仁”、“成圣”、“齐家”、“治国”、“平天下”。

关键词:人学;弘道;主体;反思性;君子

《礼记・大学・传》云:“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粒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又云:“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又云:“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 又云:“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e矩之道也。”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教育人首先必须正确认识“人自身”,使之“得其正”;其次是正确树立“群体意识”,使之不陷于一偏而“身不修”;再其次是正确处理“家”、“国”、“天下”之关系,“参与社会”、“投身政治”,而不“辜负人生”。

孔子仁学以东方社会化人文主义为其价值取向。孔子认为“人”应该“知天命”,“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人”应该“为仁”,“为仁由己”,而非他人所能预也;“人”之中有“君子”有“小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孔子仁学的理想人格是“知天命”、通晓人事的圣人;是具有“群体意识”、“克己复礼”的为政者;是“关心政治”、“参与社会”、“喻于义”的君子。

1、“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先秦时期,中国没有西方现代意义的所谓宗教,但却有对“皇天”、“上帝”以及神灵的崇拜,有完整的、严格的祭祀“皇天”、“上帝”以及祖先神灵的礼仪活动。春秋早期,反映“天”、“人”关系的“人道”与“天道”已经分离,但“皇天”、“上帝”以及鬼神在人们的精神生活中仍然占有重要地位。

《礼记・中庸》载:“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视之而弗见, 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使天下之人齐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 如在其左右。”这一段话是孔子对当时“天下之人齐明盛服”祭祀“鬼神”活动的描述。“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说明“鬼神”的确是一种存在。“视之而弗见, 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说明“鬼神”这种存在非一般的现实存在。朱熹注曰:“以二气言,鬼者阴之灵也,神者阳之灵也。以一气言,则至而伸者为神,反而归者为鬼,其实一物而已。”“鬼神无形与声,然物之始终,莫非阴阳合散之所为,是其为物之体,而物所不能遗也”。

《论语・八佾》载:“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祭”,祭先祖。“祭神”,祭外神。朱熹注曰:“愚谓此门人记孔子祭祀之诚意。又记孔子之言以明之。言己当祭之时,或有故不得与,而使他人摄之,则不得致其如在之诚。”《八佾》的这一记载,说明孔子对祖先神灵的祭祀不仅赞同,而且态度十分虔诚。

《论语・雍也》载:“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朱熹注曰:“专用力于人道之所宜,而不惑于鬼神之不可知,知者之事也。先其事之所难,而后其效之所得,仁者之心也。”《雍也》这一记载,说明孔子认为“事人”与“事鬼神”是有区别的,“人之事”与“鬼神之事”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事人”必须求“知”,“事鬼神”贵在“虔诚”。孔子在“知”的问题上,主张“专用力于人道之所宜”,而不能被那些不可知的“鬼神”之事所迷惑。

《论语・述而》载:“子不语怪,力,乱,神。”朱熹注曰:“怪异、勇力、悖乱之事,非理之正,固圣人所不语。鬼神,造化之极,然非穷理之至,有未易明者,故亦不轻以语人也。”《述而》这一记载,表明孔子虽然承认“鬼神”的存在,但对“鬼神”之事的处理,其态度却是非常慎重的。

《论语・先进》载:“弟子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朱熹注曰:“问事鬼神,盖求所以奉祭祀之意。而死者人之所必有,不可不知,皆切问也。然非诚敬事人,则不能事神;非原始而知所以生,则必不能反而知所以死。”《先进》这一记载,说明孔子对“事人”、“知生”与“事鬼”、“知死”的态度是不同的,认为“事人”应先于或者重于“事鬼”,“知生”应为“知死”的前提。孔子强调“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是因为“人”与“鬼”、“生”与“死”分别是两种不同的存在: “人”、“人之生”是客观的、现实的存在,“鬼”、“人之死”是主观的、精神的存在。关于已故的先人、鬼神,对活着的“人”来说,只能是一种“主观的精神的存在”,正如《八佾》所载,是“祭如在,祭神如神在”;用现在话来说,鬼神之事,信则有,不信则无。因此,“求所以奉祭祀”,必须充分领略人生的意义,才会理解如鬼神一样的精神的存在。

公元前644年,周内史叔兴冲破了将“人道”溶入“天道”神学思想体系,肯定了大自然变化属“阴阳之事”,由“天”不由“人”;吉凶祸福是人世间的事, 由“人”不由“天”。把“天道”、“人道”分离为二。子产在叔兴把“天道”、“人道”分离之后的一百二十年,又提出了“天道远,人道迩”的新观念,奠定了东方社会化人文主义的理论基础。孔子曾经师事过子产,他接受了“天道远, 人道迩”的新观念,认为“人”与“鬼”、“生”与“死”分别是两种不同的'存在;在“知”的问题上, 他认为应“敬鬼神而远之”,重视“人事”,而不能被那些不可知的“鬼神”之事所迷惑。在“天道”与“人道”的关系上,他提出了“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的以“人”为本的主张,将“天道”溶入“人道”,进一步发展了东方社会化人文主义的理论。

《论语・卫灵公》载:“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朱熹注曰:“弘,廓而大之也。人外无道,道外无人。然人心有觉,而道体无为;故人能大其道,道不能大其人也。”“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这一命题,包含三层意思:天有天道,不以人之明不明、行不行而加损;“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人”能体“道”、守“道”、也能弘“道”。论文孔子仁学的价值取向――孔子仁学思想新探来自WWW.66WEN.COM免费论文网&g ]bT ^D -|.4d?ITOD Jt_:O3YIPMV ` VXK V法学本科毕业论文rI] qLylw b`- ? AtNDOzK?'9ZNb

《中庸》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朱熹注曰:“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气以成形,而理亦赋焉,犹命令也。于是人物之生,因各得其所赋之理,以为健顺五常之德,所谓性也。率,循也。道,犹路也。人物各循其性之自然,则其日用事物之间,莫不各有当行之路,是则所谓道也。”“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及朱熹注,说明所谓“道”(天道),存在于宇宙, 不以人之明不明、行不行而加损;而天地化生万物,“人”为万物之灵,“人”先天的具有天地化生所赋之理,此“天地化生所赋之理”便是“天命”,亦是“人”之“性”,是“人”与天地并而为三极的内在资源。

《中庸》又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朱熹注曰:“喜、怒、哀、乐,情也。其未发,则性也,无所偏倚,故谓之中。发皆中节,情之正也,无所乖戾,故谓之和。大本者, 天命之性,天下之理皆由此出,道之体也。达道者,循性之谓, 天下古今之所共由,道之用也。”这里所强调的,即是认为作为生存实体的“人”,其内化的先天具有的天地化生所赋之理,“其未发,则性也”,“谓之中”;“发皆中节, 情之正也”,“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道之体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道之用也”。也就是说,“人”先天具有的天地化生所赋之理,是“人”弘“道”的根本,“人”先天具有的天地化生所赋之理“发而中节”,是“人”弘“道”的实践。“人”,因为先天具有天地化生所赋之理,“天命”才得以通过“人”的中介而实现;“人” 才能通过“修身”而体现“天”的意志,同时也才能自诚、自明, 具有克己、爱人、力行以及谦逊、有担当的精神。

孔子“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的实质,就是认为人类世界与天地宇宙之间,存在着仍诘母杏和沟通,这种“感应和沟通”以“人”先天具有天地化生所赋之理为基础。先天具有的天地化生所赋之理是“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绝的内在资源,“人”其所以能通过“修身”而知“天命”, 通过“诗”而与大自然相交融, 通过“礼”而在社会群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通过“乐”而与“他者”在社会群体中和谐一致,都是因为“人”先天具有天地化生所赋之理这一特质。

2、“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论语・颜渊》载:“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这一记载说明了三个意思:一曰何谓“仁”?“克己复礼为仁”。二曰天下何时“归仁”?私欲净尽(克己)、天理流行(复礼)之时(真正克己复礼的这一天),则天下归仁矣。三曰“为仁”者谁?“为仁由己”也。

“克己复礼为仁”之“为”,通“谓”,叫做,称为。“为仁由己”之“为”,与“为政”之“为”同,动词,意为“实践”、“实行”。“克己复礼”,朱熹拄曰:“克,胜也。己,谓身之私欲也。复,反也。礼者,天理之节文也。”“己”,“人”之“己身”。“礼”,社会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孔子提出的“克己复礼”是有特定历史内含的,如果抽象地理解“克己复礼”,那便是要求个人服从社会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将个人融入社会之中。“克己复礼为仁”的“仁”,其基本要求就是人人遵守社会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以求得全社会的和谐统一。“为仁由己”,朱熹拄曰:“为仁由己而非他人所能预也,又见其C之在我而无难也。”“为仁”,意思是实践人人遵守社会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以求得全社会的和谐统一的要求;“为仁由己”,即实践人人遵守社会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以求得全社会的和谐统一的要求,由“人”之“己身”所决定。孔子提出“为仁由己”,实际上突出了“人”之“己身”是“克己复礼”的主体,或者说确定了“人”之“己身”的主体性。

篇4:孔子仁学思想对现代人的启示

孔子仁学思想对现代人的启示

《论话》的编纂距今已有多年的历史了.但是,细读《论语》,品味孔子仁学思想,仍有现代人应该汲取的.大智慧.面对市场化、科技化、信息化、全球化大潮,现代人变得越来越功利化、实用化、物质化.孔子仁学思想,对现代人修身养性、调节心理、塑造人格都有重要意义.

作 者:张军强 ZHANG Jun-qiang  作者单位: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管理科学学院,北京,100088 刊 名:衡水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ENGSHUI UNIVERSITY 年,卷(期): 9(4) 分类号:B222.25 关键词:孔子   仁学思想   现代人   启示  

篇5:仁学思想的三个维度

仁学思想的三个维度

仁学思想是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包含着三个维度.首先是爱的哲学,这种爱又由三个层次构成;其次是对生态的观照;最后是一种持中精神.这三个维度是儒家精神的精华,是儒家思想未来复兴的`魅力所在.在科技日益发展的今天,尤其是这种持中精神必将越来越受到全世界的重视.

作 者:李庆喜 齐潇晓 LI Qing-xi QI Xiao-xiao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安徽,芜湖,241000 刊 名:铜仁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TONGREN UNIVERSITY 年,卷(期):2007 1(6) 分类号:B82-02 关键词:仁   路向   生存方式  

篇6:孔子仁学思想对大学生处理人际关系的影响论文

孔子仁学思想对大学生处理人际关系的影响论文

孔子的仁学思想是儒学乃至中华民族文化伦理道德的主要内容。诚然,它作为封建统治者推行“王道”的工具,本质上是欺压人民、奴役人民的。但去其糟粕,吸取精华发掘其合理成分,注入社会主义道德内容,就有很大现实意义。作为儒家伦理道德学说总纲的“仁”,几千年来是中国传统美德的核心,是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总的指导原则。在今天,它同样对大学生良好人际关系的养成具有积极影响。

“仁”学认为“仁”是一个大概念,一切美好的品德都包含在“仁”中。它是最高最基本最重要的道德规范,也是其它一切道德规范的根本。“仁”的内涵概括起来有两点:一是“仁人”,即“仁义之人”,有宽厚之德、仁爱之心:二是“爱人”,即“重人之义”、“泛爱”、“博施”具有普遍的人类之爱。归根起来就是“仁者爱人”。当代大学生如认真领悟这些内容,吸取其中的积极因素并运用到学习生活当中,必将有助于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1、“恭”即“恭则不悔”,即为人谦恭就没人轻视,虚心礼让,不自满,不盛气凌人。一个谦虚的人能博采众长,用以充实自己,能自觉地改过从善。提高道德水平,并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做到表里如一,不但态度上谦恭,而且在心里树立谦恭的观念。其次,虚心向他人学习。再次,有自知之明,不断认识、纠正缺点。最后,不因为取得成绩而看不起别人。

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和同学相处中,有些学生过分强调以自我为中心,只渴望别人理解自己,尊重自己,而忽略了自己应该首先尊重别人,理解别人。也有少数大学生强调个人奋斗,以为“井水不犯河水”就可以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体,不仅学习上很少互相交流,思想和情感上彼此也不交流、互不关心。甚至在个人信仰、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彼此都尽量保守秘密。结果造成了同学之间的淡漠关系,影响了人际关系的发展。

2、“宽”即“宽则得众”,即气量宏大,拥有宽阔胸怀,待人处世宽容厚道、不刻薄,能容人。能与各种个性的人融洽相处。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具有宽阔胸怀的人可以兼容万事万物,赢得众人之心。增进人际关系的和谐。

大学生个体之间有时处于拒斥状态,同学之间彼此存有怨恨,经常为小事而争吵或攻击,致使情绪对立、关系紧张、心情沮丧或压抑烦躁。轻者心中怀有不满和抵触情绪,重者会采取某些极端的行为,高校里甚至出现过杀人碎尸案和纵火案等。培养宽厚待人的作风,不以恶意猜测人,崇人之德,扬人之善,师人之长,勿求全责备,大度容人,尤其能容纳那些持有不同意见的人,做到这些,首要的要做到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3、“信”即“信则人任”。即诚信的人才能赢得他人的信任。诚的主要内容是真实不欺,既不自欺,亦不欺人。对自己,真心实意为善去恶,从事道德修养:对他人,开诚布公,无所隐瞒。诚是一切道德行为的基础和从事道德修养的前提,也是一个人为学和立业的根本。无诚则无德,无诚则事难成。只有作到诚,才能感动他人,取得他人的理解和信任,增进彼此问的团结和友爱。

信用是忠诚的外在表现,在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中,取信于人是非常重要的。由于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他们的信用一般不像社会政治与经济交往中那样受到法律的约束,而主要是依靠道德力量来约束。因此,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只有真诚待人,才有可能谈得上与别人建立和保持友好的人际关系。社会经验证明,为人与交友最重要、最根本的就是要诚实。诚实才能使人放心,才能赢得他人的信任。否则,就会产生“信誉危机”失去众人的支持和帮助,影响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4、“敏”即“敏则有功”。仁学是入世的学说,注重进取拼搏的文化模式。“敏”着眼于对知识的追求上、为人类的贡献上、认识的深刻性、反应能力、综合分析能力、预测能力、办事能力等。

当代社会,物欲化倾向成为一种普遍的国民心态,物质层面的追求成了不少人的言行动因,受此影响,不少大学生名利心较重,缺少应有的精神追求。急功近利成了不少学生的`学习生活指南,比如在选择专业和职业时,只以能否挣大钱、向往大城市等单方面考虑问题,而较少考虑能否发挥自己特长,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样,会让名利束缚住聪慧敏捷的头脑,患得患失,难成大事。

5、“惠”即“惠则足以使人”,对别人施以关心帮助,当你需要别人时,会得到加倍的回报。在平时学习、生活中给予别人一点一滴的帮助,在别人有困难和挫折时,尽最大努力提高帮助,因为“雪中送炭”往往比“锦上添花”对人的帮助更大。培养乐于助人的品行,不要只顾自己。

当代大学生总体上具有助人而后得人助的思想,但也确有不能全面看问题,只考虑个人利益,不顾他人和集体的利益,不愿付出自己的努力帮助他人。这样的学生只能生活在个人的狭小圈子里,封闭自己,孤立自己,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最终会影响自己的发展。现在是一个讲究“双赢”的时代,那种一心只为自己的人最终会被人识破而远离,应该看到自己对别人的关心和爱护永远是有价值的。

孔子“仁”学体现的“爱人”思想。对人格的养育,待人待己,兴邦治世,起到极为重要的规范、约束和引导作用。在大力提倡精神文明建设的今天,“仁者爱人”等思想既是人的善良本性使然,更是时代的强烈呼唤,尤其对当代大学生形成健康人格、高尚志趣、博大胸怀,建立相互忍让、相互谅解的良好的人际关系,成为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都有着迫切的现实意义。

篇7:浅谈谭嗣同仁学中的平等思想

《仁学》是谭嗣同“冲决网络”、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著名作品,也是一部具有特色的哲学作品。本书共二卷,五万多字。撰写于18至18之间。它的出版在谭嗣同死难之后。首先刊登《仁学》的是戊戌政变后梁启超在日本横滨发行的《清议报》,略后发行的是上海的《亚东时报》。

在五光十色的闻见博杂之学掩盖下面,《仁学》的内容,就是用资产阶级的博爱、平等、自由和资产阶级的民主来冲决封建专制主义,冲决民族压迫,冲决封建伦理的三纲五常,用科学来反对追求利禄为封建统治服务的俗学,替早期《新青年》提出的科学和民主开了先声。由于他对清朝封建专制主义的黑暗顽固腐朽有深刻的认识,对封建伦常的毒害有深切的感受,所以在抨击封建专制主义、抨击封建伦理方面,极为深刻,比早期《新青年》上的批孔深刻得多。

从《仁学》中能看出谭嗣同对平等极为关注和推崇,谭嗣同身处晚清新旧中西混杂的思想格局中,交往师友众多,强调兼收并蓄,加之刚过而立之年即罹难,未及对《仁学》书稿及其思想进行打磨和拓展,因而“仁学”还是一个庞杂而尚未完成的思想体系。谭嗣同在《仁学》序言中说:“凡为仁学者,于佛书当通《华严》及心宗、相宗之书,于西书当通《新约》及算学、格致、社会学之书,于中国书当通《易》、《春秋公羊传》、《论语》、《礼记》、《孟子》、《庄子》、《墨子》、《史记》及陶渊明、周茂叔、张横渠、陆子静、王阳明、王船山、黄梨洲之书。”从中可以看出,他的思想来源中包括了经学、理学、佛学、诸子学和西学。经学提倡今文经学,理学提倡王阳明、陆九渊的心学;佛学提倡禅宗、华严宗、唯识宗;诸子学提倡庄子、墨子以及明末遗民王船山、黄宗羲等的思想;西学攻格致、算学、社会学。既有唯物主义也有唯心主义,既有自然科学又有社会科学,既有宗教、哲学又有政治思想,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融中西古今之学于一体的庞杂体系。

《仁学》的核心思想“仁——通——平等”最后一个立脚点是“平等”,谭嗣同的“平等”观念,主要来源于西方文化,其源头是在基督教思想之中。“仁”以“以太”为体,其用比较复杂,谭嗣同认为“仁”之用在于会通东西方各种思想,其显于用也,“孔谓之‘仁’,谓之‘元’,谓之‘性’;墨谓之‘兼爱’;佛谓之‘性海’,谓之‘慈悲’;耶谓之‘灵魂’,谓之‘爱人如己’、‘视敌如友’;格致家谓之‘爱力’、‘吸力’;咸是物也。”谭嗣同的这一会通点选择得非常有道理,正好抓住了儒学和基督教伦理思想的基点。东西方这两种思想里都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只是在基督教思想更加彻底,不但说“要爱人如己”,而且还“要爱你们的仇敌,为那逼迫你们的祷告”谭嗣同非常看重“视敌如友”思想,认为是民主平等思想的来源,“其在耶教,明标其旨曰:‘视敌如友。’故民主者,天国之义也,君臣朋友也;父子异宫异财,父子朋友也;夫妇择偶判妻,皆由两情自愿,而成婚于教堂,夫妇朋友也;至于兄弟,更无论矣。”谭嗣同反对儒家伦理纲常,惟独对朋友非常赞同,因为朋友体现平等思想,正是因为在这一点和基督教的“博爱”和“平等”思想有会通之处。谭嗣同希望用朋友之间的“平等”来改造五伦,君臣、父子、夫妇、兄弟这四伦都要和朋友一样平等。

基督教提倡的平等,关键是人人都要有自主权。“耶出而变之,大声疾呼,使人人皆为天父之子,使人人皆为天之一小分,使人人皆有自主之权,破有国有家者之私,而纠合同志以别立天国,此耶之变教也。”上帝面前人人平等,人人自主,这是基督教的变,接下来谭嗣同讲了印度佛教四种姓之不平等为平等,然后得出“三教不同,同于变;变不同,同于平等。”宗教的出现是为了变不平等为平等,这是各种宗教的相通之处,尤其是在基督教思想中平等自主的要求更为明显,在宗教的传播上,需要学习基督教来平等地传教,宗教是改造人心、教化人民的重要武器。如果宗教对世界各国都平等对待,就可以在全世界推行,“故凡教主教徒,不可自言是某国人,当加耶稣之立天国,平视万国皆其国,皆其民,质言之,曰无国可也。立一法,不惟利于本国,必无损于各国,使皆有利;创一教,不惟可行于本国,必合万国之公理,使智愚皆可授法。”宗教就应该要求对一切人平等,对一切人都有教化作用,所以“以此为心,始可言仁,言恕,言诚,言絮矩,言参天地、赞化育。以感一二人而一二化;则以感夫下而劫运可挽也。”效法基督教平等传教,用宗教来感化人心,从而可以求得“仁”精神。

谭嗣同在中国的知识分子普遍发生思想危机、感到人生迷茫的晚清时代,较早接受了基督教(耶教)思想,并且通过对基督教典籍的深入研习,从中吸收了可以和儒学(孔教)、佛教以及墨学等相互会通的“以太”、“灵魂”、“平等”等概念,并且逐步形成了具有谭嗣同独特风格的宗教观念和“仁学”思想体系,基督教对于谭嗣同思想的成熟和《仁学》一书的写作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推进意义。他接触基督教和大乘佛教,然后再反观孔教,最后“他认为这些宗教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承认心灵的力量可以使我们认识宇宙和生命的真谛,从而化解生命中的痛苦,拯救人类和世界。”谭嗣同重视人心(灵魂)的力量,肯定了宗教对人心的教化作用;重视基督教思想中的平等精神,认为宗教都有变不平等为平等的作用;还提出孔教必须改革,从以“仁学”来会通三教,吸取基督教传教方式扩大对广大民众影响力。最后,“以太”不灭、“灵魂’’不死的信仰,形成了谭嗣同晚清以来少有的烈士精神。从这一意义上说,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对基督教在清代思想界作用、影响的评价,实为与历史事实不符的偏颇之论。

篇8:孔子思想论文

一、好学是成才之钥匙

对于“好学”,在《学而第一》中孔子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其意思是说,要做到饮食不求奢侈与满足,居住条件不要求舒适与安逸,但对学习与工作要勤快,说话要小心谨慎,到道德高尚、有学问的人那里去讨教端正自己,就算是好学了。事实上,孔子强调好学,有两个层面:一是做人,二是做事。他把做人放在了首位。《论语述而第七》中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其意思是:品德没有培养,学问没有讲习,听到义在那里,却不能以身赴之,自己有缺点,却不能立即改正,这些都是我的忧虑。因此,研究生要培养德性,学会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以德为先,是好学的首要任务。同时,孔子的一生又是勤奋问学的一生,他从十五岁“志于学”后,终身学而不倦。直到晚年,还津津于易经,手不释卷而韦编三绝,其“朝闻道,夕死可矣”的执着求学精神,是值得研究生学习的。孔子在《论语述而》中自豪地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特别是孔子的好学还体现了谦虚好学的精神,“三人行,必有我师”已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绝句。因此,重温“好学”精神,养成“好学”习惯,已经成为当今研究生成才的必修课。

二、忧患意识是成才的内需

孔子《论语泰伯》中说: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其意思是学习好像追赶什么,总怕赶不上。一个人的成功离不开时刻忧患自不如人的自觉意识。孔子告诉我们,在学业上,时刻要有一种忧患意识。孔子指出“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忧患意识是指人们面临自然、社会与人生所遭遇的困难而产生的忧虑与思索。从远古时代,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背景下人们对自然灾害的忧患,到进入阶级社会后人们对社会、人生的关注忧患,无一不留下历史的烙印。一个有责任感的人,其忧患意识体现为人们对国家、民族、人生的命运和前途的关怀。孔子便是古代优秀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孔子时刻怀有“以道自任、为道献身”忧患意识。他说:“朝闻道,夕死可矣”。

他把“道”看成是他们最终安身立命之处,并有为“道”、为真理而牺牲的精神,即所谓“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以孔子代表的儒家知识分子以平治天下为己任,养成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请命,为往圣续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宏大形象,这种忧患意识值得人们学习。因此,这种忧患意识是我们当代中华民族优秀知识分子所应秉承的基本思想。当代研究生作为我国培养的高层次人才,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忧患意识不仅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更是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一直被人们尊尚和传承的精神。这就要求研究生必须忧患“国家兴亡、民族盛衰”,以道自任、为道献身的思想意识,并激发出把建设祖国作为己任的壮志。四、处理好人际关系是成才的外部要素孔子在《论语阳货》中对子路说六言六蔽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事实上,孔子告诉了我们处世与学问之间的辩证关系。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的意思是:有仁德而不爱好学习,他的弊病是容易被人愚弄,因为仁虽然好,若没有真正学问的涵养,往往会分不清是非善恶,这种好人就是“东郭先生”。有许多人心存善良,仁慈爱人,但盲目的慈悲也不对,若学问不够,不能明辨是非,有时帮助一个人,反而可能害了被帮助的人。因此,仁慈也需要智慧和学问。“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其意思是爱耍聪明而不爱好学习,他的弊病是容易放荡不羁。孔子说有许多人知识非常渊博,而不好学就容易非常放荡、任性。许多年轻人知识太渊博,看不起人,对自己不够检束,这就是荡的表现。“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意思是诚信而不爱好学习,他的弊病是容易被人利用自己受害。有的人过分的自信且自以为是,结果害了自己,这就是“其蔽也贼”。因此,自信必须建立在深入考究、有充分依据的基础之上。

“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意思是直率而不爱好学习,他的弊病是容易说话尖酸刻薄。直爽的性格本来是优点,但若不分场合、不分尺度地指责与批评别人,不给人留情面,结果得罪身边的人,难以与人共处,结果被孤立,未能有所作为。“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是指的勇敢而不爱好学习,他的弊病是容易出乱子。有的人勇敢、脾气大、莽撞却不学礼度且缺乏修养,做事不周全就容易出乱子。“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是指刚强而不爱好学习,他的弊病是狂妄悖理。个性很刚的人,若不好学,他就会变得狂妄自大、满不在乎,容易铸成大错。在《论语雍也》中有这样一段对话,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这段话的意思是,冉央求着说:不是我不喜欢您的学说,是我力量不够。孔子回答说:如果真的是力量不够,走到半道会再也走不动了。现在你却没有开步走,就自行设定终止线了。这里孔子批评冉在为自己的退缩找借口,这个借口乍一听似乎还有点道理,但其实只不过是对自己不思进取的一个开脱,缺少持之以恒的品质。

有的人做事的时候,往往忽略了持之以恒。其实,许多成功都是努力坚持的结果,正如“水滴石穿”、“愚公移山”。“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如果我们做事时缺失了这份坚持的力量,就会错过很多机会。比如,奔月工程曾是中华民族一个古老的梦想,可到如今我们的宇航员能够实现太空行走,我们的卫星能够绕月飞行,梦想变现实,这不能不说是中国几代人持之以恒的结晶。追溯孔子思想,努力提高自己的问学水平,为实现繁荣富强中国梦贡献力量是当代研究生必修的内容,任重而道远。

会计电算化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高校社团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

孔子仁学的现代意义阅读答案

现代成本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探

儒家思想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论孔子的教学思想论文

孔子仁的思想的论文

关于哲学的字论文范文

俄国哲学的产生论文

浅谈孔子和的哲学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浅议孔子的仁学思想
《浅议孔子的仁学思想.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浅议孔子的仁学思想(共8篇)】相关文章:

简析孔子权变灵活的思想与行为方式2022-12-23

现代人佛教的精神修养论文2022-08-19

弘扬孝道文化,创建文明城市作文2023-10-25

论阿多诺的美学思想对当代论文2023-03-24

全国I卷答案公布2023-08-12

关于弘扬孝道文化的作文400字2024-02-09

高考满分作文重庆卷:妙趣横生的语文课2022-12-07

传统义利观之反思2022-09-20

等待高考满分作文800字精选2022-10-25

孔子的君子观2023-09-01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