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小学语文第七册《落花生》教学设计

时间:2024-02-18 07:31:39 语文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北师大小学语文第七册《落花生》教学设计(通用19篇)由网友“卡斯在快乐里”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北师大小学语文第七册《落花生》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北师大小学语文第七册《落花生》教学设计

篇1:北师大小学语文第七册《草原》教学设计

北师大小学语文第七册《草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汉蒙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感情。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着重理解书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练习用关联词语造句。

3.领会课文中对事物静态和动态的描写。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1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活情景。

2.具体体会课文中的静态、动态描写。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二)学习生字、新词,着重理解课后读读写写的词语。

(三)弄清课文记叙顺序,给课文分段。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学习生字、新词,着重理解课后读读写写的词语。

(二)弄清课文记叙顺序,讨论如何给课文分段。

三、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启发谈话。

在我国内蒙古、新疆等地有辽阔的草原。作家老舍访问内蒙时,身临其境,处在草原这一特定环境之中,油然产生了特殊的感情,目睹了蒙族人民待人接物的风俗习惯,又感受到了民族团结的深厚情意。作者把这些内容都活灵活现地写下来了。

我们学习的这组课文读写训练的重点是:事物的静态和动态。我们前面学的《鸟的天堂》和今天要学习的课文《草原》都是本组课文的示范文。学习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这篇访问记,不仅要理解课文内容。而且要认真学习作者是如何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感受对事物进行静态和动态的描写的,使我们读后觉得又具体又生动。

(二)学生听录音,了解主要内容。

学生听配乐朗读录音,想象一下:

1.草原的景色是怎样的?

2.草原人民是怎样待客的?

(三)学生自学生字、新词。

(四)检查自学情况。

1.教师出示下面生字、新词:“渲染、勾勒、迂回、鄂温克、天涯”,先正音、正形、再讲词义。

(渲染:中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湿润物象,使它分出阴阳向背。以加强艺术效果,引申为文学创作中通过对环境、景物或人物行为、心理描写来突出形象的一种手法。勾勒:是绘画时用线条勾出的轮廓。迂回:弯弯曲曲,来来回回地环绕。迂,曲曲折折绕弯;回,旋转、环绕。鄂温克:我国少数民族之一,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北部。天涯:形容极远的地方。涯,水边。)

2.让学生自己提出不懂的生字、新词。(有些词让学生互学互帮,教师给予适当的指点;有些词语留到讲读时解决;有些词语课后个别解决。)

(五)弄清课文记叙顺序,讨论分段。

1.这篇访问记按什么顺序记叙了访问的过程?(这篇访问记按地点转换的顺序写了访问的过程:初入草原→接近公社→蒙古包外→蒙古包里→告别草原。)

2.按访问的.过程。课文可以分为几段?为什么?

(可以有三种分法:(1)按自然段和前面的分析可分为5段;(2)按初见草原景色→访问陈巴尔虎旗公社,可分为2段;(3)按初入草原→途中见闻→蒙古包外、内,可分为3段。学生按其中哪一种方法来分段,都可以。)

(六)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并说说每一段段意。同时检查字词掌握的情况。

(第1段:看到了草原的美丽景色。绿毯、勾勒、骏马、奇丽、柔美、渲染、回味、茫茫、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第2段:初入草原,快到公社时看到的景色。疾驰、迂回、洒脱、襟飘带舞。第3段:蒙古包外的握手欢迎。第4段:蒙古包内的盛情款待。拘束、羞涩、鄂温克。第5段:斜阳下的话别。天涯、斜阳。)

(七)作业。

1.在作业本上练习课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

2.熟读课文第1段。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课文第1、2段,体会草原静态的美和主人欢迎客人时的热烈欢腾场面,加深对事物的静态和动态的理解。

(二)体会文中比喻句的内容及作用。

(三)了解文中关联词语的运用。

(四)背诵课文第1段。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体会草原静态的美和主人欢迎客人时的热烈欢腾场面,加深对事物的静态和动态的理解。

(二)背诵课文第1段。

三、教学过程

(一)讲读第1段。

1.默读,分层次。思考:课文第一段写了什么?分几层?先写什么?后写什么?

(课文第1段写作者初入草原看到草原的景象。课文分两层写。先写看到草原的景象,后写产生的感想。)

2.再读,思考:作者初入草原,看到的景色怎样?作者是抓住哪些景色来写的?为什么抓住这些景物写?

(读后讨论。作者初入草原,看到草原的奇丽景色,他抓住天空、空气、小丘、平地、羊群这些景物来写的。因为这些景物显示了草原的特色。)

3.细读、思考:

(1)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这些景物的?

(从天空到地面,按从上到下的顺序写。)

(2)作者是怎样从天空到地面,抓住这些景物的特点,运用生动的语言来描绘草原的美丽景色的?

(让学生边读边画出重点语句。)

(3)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

(让学生自己出声读第1段第1层,要求学生细心体会,认真想象。重点说说下面三个句子:①“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②“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③“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4.默读、思考、朗读:在这种境界里,作者产生了什么样的感情?最后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说一说“境界”一词的意思。读时注意理解“既……又……”的并列关系;可用“美丽”或“壮丽”与“奇丽”作比较,理解“奇丽”一词用得恰到好处。指导学生有表情地朗读表达作者感受的两个句子。)

5.指导学生背诵第1段课文。

(让学生按课文描写顺序和景物特点,边读边想象,把这段课文熟读成诵。)

小结:祖国的草原这么美。这段课文思路清晰,从看到的到感受到的,按从上到下的观察顺序描写景物。作者第一次见到草原,就能抓住景色的特点来写,把景物和感受联系在一起

篇2:北师大小学语文第七册《地名》教学设计

北师大小学语文第七册《地名》教学设计

一、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明白地名是各个历史时代人类活动的产物,也是人们工作、生活、交往不可缺少的工具。

2.让学生在读地图、调查访问、收集资料等活动中,透过地名,了解历史文化知识,学会整理资料、提取信息、撰写调查报告,体会其中的文化,提升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3.通过丁丁、冬冬等人物的吐白,启发学生发现地名的由来,鼓励学生找本地的地图,经过读图的活动,发现地名的特点,帮助学生了解地名的文化内涵。

二、教学重点

1.课前让学生充分做好资料的收集工作。

2.让学生通过了解地名的来历及变化,懂得地名中蕴涵的文化。

3.以“地名”为主线,开展一系列语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

1.地名的变化与历史、社会制度的变化与发展有密切的关系,这些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有距离,让他们了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2.教学前,师生都应做充分的准备,学生要收集资料,教师要为学生的语文活动做动员、鼓励和示范,并教学生写好活动计划。

3.教学生写调查报告。

四、课前准备

1.家乡的地图一幅。

2.布置学生收集本地的地名、全国其他地区的地名及有关资料。

五、教学时间

6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居住的城市叫什么名字?(长沙)长沙的哪些地方是我们熟悉的?(学生自由发言)

想不想知道我们的好朋友丁丁的家乡有些什么地方?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

(二)看丁丁家乡的地图

1.引导学生读图,找一找地名,感受地名的特点,如春华胡同、秋实胡同,中山西路,刘家堡,山东大街、银川大街、拉萨大街,正义西路等等。

2.联系家乡的地名,启发学生思考、猜测图中地名的'由来。

例如“中山路”,我们这儿也有,是为了纪念伟大的革命者孙中山。

(三)看自己家乡的地图

1.说说家乡熟悉的地名及由来。

2.你知道哪些地名有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3.你有何感想?

第 二 课 时

(一)找规律

1.列举以下地名分类排列,启发学生找出其中的规律。

地名里含有方位词,如北京、南宁、西安……

地名里含有和水有关的词,如上海、杭州、香港……

表示颜色的词,如青岛、黑河、黄山……

含有地方特产名称,如铜陵、桂林、铁岭……

含有人名,如张自忠路、佟麟阁路、中山路……

含有姓氏,如赵家庄、孙家屯、苏家沱……

2.根据以上分类,你还能写出一些地名吗?(让学生将收集的城市名称介绍给大家)

(二)读一读

1.朗读课本上的词语。

2.交流自己的资料,在介绍中外城市名称的过程中,用自己掌握的方法识字。

(三)说一说

1.查找一个地名的相关资料,把了解的知识(包括地名的来历、变迁 、特点)报告给大家。

2.说说自己从地名中掌握了什么知识(从历史、经济、人物、民族、社会发展等方面谈)。

第 三 课 时:“地名游艺会”

(一)活动准备

1.收集了大量关于地名的信息之后,启发学生自己设计、组织、开展“地名游艺会”活动。

2.引导学生把获取的知识进行整理。学生可以按照兴趣分组,小组合作编排游戏,并设计好游戏的规则,然后共同游艺。

3.在组织设计阶段可以先收集地名谜语,再自己创编谜语;收集吟诵含有地名的古诗;把地名串写成相声或者有趣的描述生活经历的文章……

4.教师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对设计活动有困难的小组或者活动难度大的小组进行指导,在和学生的共同活动中,教师也可以获得丰富的知识。

5.布置教室。

[1] [2] 下一页

6.游艺会分为五项,前四项每个小组必须参加,第五项为附加题,以最后累计的分数高低取前三名。

(二)活动项目

1.猜城市名,编地名谜语。

(1)老师出谜面,学生抢答,看哪组猜对的多。

・ 金银铜铁(无锡)   倾盆大雨(天水)   四季温暖(长春)

双喜临门(重庆)   风平浪静(宁波)   戈壁滩(长沙)

(2)各小组互相出题,看谁答对的多。

2.找一找诗里的地名。(见教材内容,略。)

3.抢答,说地名。

・ 说出三条以城市命名的路名:中山路、南京路、北京路

・ 说出三个用少数民族语命名的城市:拉萨、呼和浩特、乌鲁木齐

・ 说出三个带“阳”字的城市名:岳阳、洛阳、衡阳

・ 说出三个带“州”字的城市名:湖州、杭州、苏州

4.介绍一个地名的来历。(每组轮流说)

5.把地名串联在一起,编一个有趣的故事。(加分题)

(三)评选优秀活动小组

第四、五课时:学写“

篇3:北师大小学语文第七册《一枚金币》教学设计

北师大小学语文第七册《一枚金币》教学设计

[教学思路]

1?教师、学生共同与文本对话。紧紧抓住文中两次出现的“受不了”一词,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激发想象,从而层层深入理解本文的中心思想,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1)抓住两组意思相反的词语,引导学生感悟父亲和儿子的特点。引导学生通读文本,并让学生从文中找到形容父亲的词语是“辛勤”、“省吃俭用”,形容儿子的词语是“懒惰”、“花钱如流水”,使孩子们从中感悟到这对父子截然不同的特点,从而理解到父亲“受不了”的原因。

(2)找出文中的两个“受不了”,师生共同体会父子的心情。在学生明确了父亲“受不了”的原因后,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文中出现的两次 “受不了”的不同:第一次是父亲面对儿子的`失望与痛苦而感到“受不了”;第二次是儿子看到自己辛辛苦苦挣来的一枚金币不被认可感到伤心与气愤而“受不了”。此时,引导学生丰富文本内容,想象儿子在这一周中都会帮人家干些什么?他会吃哪些苦?受哪些罪?这一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使学生感悟到儿子挣钱的艰辛,从而体会儿子后来“受不了”的心情。

(3)引发学生写出感悟,进一步与文本对话。当学生读到父亲说“现在,我相信这是你挣来的钱了”时,引导学生转变阅读角色,想一想:听了父亲的话,作为儿子会对父亲说些什么?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将自己的感受融入其中,使学生对“金钱”这个主题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2?关注学生的感受。

(1)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感受融入朗读。如体会父亲的“受不了”和儿子的“受不了”时,请学生先来说一说他们会“怎样”说,然后将自己的情感融入文中,再读出自己的感受。

(2)课前的小游戏,请学生说一说对“钱”的真实感受。读过课文后,再来谈对“钱”的认识,使课文的主题和每一个学生的感受相联系。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懂得只有亲手创造的财富才会予以珍惜的道理。

2.了解人物特点,体会人物心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感知反义词在刻画人物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了解人物特点,揣摩其在不同环境下的心情,展开联想,读出感受。

[教学过程]

师:我说一个词,马上把你的第一感觉告诉我,第一个词“幸福”。

生:爸爸、妈妈、家。/美好的心情。/温暖。

师:下面我们不说词了,(师出示一百元钱)看到它你想到了什么?

生:财富。/富裕。/给我吧。

[点评:初步了解学生对钱的感受,引入本单元“金钱”这一主题]

师:让我们带着对“钱”的不同感受走进《一枚金币》(板书课题)这个故事。

师:请大家打开书,默读一遍课文,想想课文围绕一枚金币写了一件什么事?

生:课文围绕一枚金币写了父亲让儿子去挣钱的事。

师: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父亲,又是一个什么样的儿子呢?

(板书“父亲儿子”)(板书“辛勤省吃俭用,懒惰花钱如流水”)

从这两组词语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这两组是反义词。/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人。

[点评:引导学生抓住文中重点词语体会人物特点,并在这一过程中进行了基础知识的训练――反义词的应用。学生也从中感悟到这对父子截然相反的性格特点,突破了难点,也为后边理解父亲“受不了”的原因奠定了基础]

师:一位辛勤劳动的父亲却有一个很懒惰的儿子;父亲一辈子省吃俭用儿子却花钱如流水。你能用书上的词来说说面对这样一个儿子父亲是一种什么感受吗?

生:父亲受不了了。(板书“受不了”)

师:你能读读书上的句子吗?

(生读)老人一辈子辛勤劳动,省吃俭用把儿子养大成人。到自己年老了,见儿子还是这样,再也受不了了。

师:一辈子省吃俭用、辛勤劳动的父亲却养了一个很懒惰、花钱如流水的儿子,他再也受不了了。老人躺在床上,把妻子叫来会怎样说呢?

他躺在床上,把妻子叫来(・ )地说:“把我们的财产随便给谁都行,就是不要给儿子,这懒鬼什么活都不干,一文钱也挣不来。”

生1:带着生气的语气读句子。

生2:带着无奈的语气读句子。

生3:带着伤心的语气读句子。

师:相信同学们都会有各自不同的感受,那么就带着你们各自不同的感受读给你的同桌听吧!(同桌互读)

[1] [2] 下一页

篇4:北师大小学语文第七册《瑞雪图》教学设计和反思

北师大小学语文第七册《瑞雪图》教学设计和反思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3个生字,会认“凛、冽、嗬”3个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骤然、玉屑、俗话、渗透、谚语、枕着、馒头、毛茸茸、沉甸甸、掷雪球、彤云密布、瑞雪兆丰年。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雪后的美丽景象,体会大雪给人们带来的喜悦心情。

4、领悟抓住特点描写下雪景象和通过写景及联想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目标3、4

教学准备:瑞雪图(多媒体课件)和课文背景资料。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每到冬天,你最盼望的是什么?我们都看到过下雪,也领略过雪景的美,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大概你会有一些新的感觉。

二、提出要求,学生自读自悟

自学要求如下:

1、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试着结合课文理解“彤云密布”、“瑞雪兆丰年”、“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的意思。

3、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描写这场雪的,写出了这场雪的哪些特点。

4、提出思考后还不理解的问题。

三、汇报交流

1、小组交流。

(1)小组成员合作读文,检查是否读流利,难读的部分集中练习。

(2)交流自学要求中的第二、三、四个要求。

2、全班交流。

重点交流:作者写出了这场雪的哪些特点。交流时,先读特点,再通过读相应部分,说说是怎样体会到的。使学生体会到主要特点是“大”。如课文第四自然段,不仅写了雪景的美,通过“厚厚、万里江山、挂满、堆满”等词说明了雪大;第五段,不仅是写孩子们的快乐,通过“堆雪人、打雪仗、树枝上的积雪”也写出了雪大。

四、小组内互查学习生字情况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二、自由读课文。先说说喜欢哪一部分,为什么喜欢?

三、指导朗读

1、朗读指导要点:

(1)第三自然段,应读出夜静、雪大。“一会儿就白了”,“只听见雪花簌簌地不断往下落”、“咯吱一声响”等句,应认真体会并读好。

(2)第四、五自然段,不仅要读出雪大,还要读出雪美、孩子乐的意思。

(3)第六、七自然段,应体会到作者快乐的原因“这场大雪十分及时,一定会给明年的小麦带来丰收”,读出作者联想到此的喜悦的心情。

2、学生再练习读。

四、一场雪固然给人们带来许多好处,可是你知道作者为什么满怀如此强烈的`激情来赞美这场雪吗?

随文阅读小资料:

《瑞雪图》选自峻青的散文集《秋色赋》,写于1962年。1960一 1962年,正是我国遭受自然灾害的时期,当时粮、棉歉收,国民经济遇到了暂时的困难。 1962年的冬天,、作者在胶东半岛的农村,看到了这人冬以来的第一场大雪,联想到“瑞雪兆丰年”,心里无比喜,写下了这篇短文。的确,这第一场雪,是我国经过三年困难时期重新走向富裕的第一个喜人的信号,怎不让人高兴呢!

加上自己新的体会,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五、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六、课堂练习

1、在两首写大雪的诗中,任选一首背诵下来。

第一首:  夜雪

自居易

己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第二首: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2、收集有关资料,结合课文内容,试写一篇说明雪的作用的短文。

[1] [2] 下一页

《瑞雪图》教学反思

《瑞雪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第七册第十二单元的精读课文,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雪后景色的美丽及作者的联想,体会作者的喜悦心情。

本着本课的教学重点,我在教学中这样设计:先用一段精美的动画瑞雪图把学生由晴朗的现实引入大雪纷纷、银装素裹的雪境中后,引出本节课要学的《瑞雪图》,并通过学生质疑定标。接着在导学达标环节中,我以学生读为主,先后设计了三次读:一快速读,初步感知雪的特点:雪下得大,雪下得及时,雪后景色很美。二精读、研读,从文章的字里行间体会作者日如何表现雪之大,雪景之美,以及为什么说这是一场及时的大雪。三激情朗读,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作者的喜悦之情。在读期间,我制作了一组配乐雪景图,让学生既放松心情,又在观赏中更加对雪的喜爱。最后,我设计了抄、背、画、查、吟的课外拓展训练,使课堂知识进一步巩固,学生的感情进一步升华。

通过课堂展示后学生的表现,我认为这节课是比较成功的。课后慢慢想来,这节课成功主要得益于课堂教学中把新课标中的新理念作为教学的基本理念,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尊重学生

篇5:北师大小学语文第七册《中华民族的最强音》教学设计

北师大小学语文第七册《中华民族的最强音》教学设计2篇

一、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独立学习语文的能力,对文本的理解与感受逐渐接近作者的情感。同时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也越来越强,方式呈现多样化,搜集的资料内容越来越广,量逐渐增大。教学中教师可紧扣教学重点,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借助搜集的资料,从多渠道学习课文,感受中华民族最强音的深刻内涵。

二、教学目标

1.学会12个生字,理解重点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积累精彩词句。

3.体会《义勇军进行曲》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现实意义,感受“中华民族的最强音”的深刻内涵。

4.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努力学习,长大报效祖国的强烈情感和愿望。

三、教学重难点

体会《义勇军进行曲》被定为国歌的现实意义,感受“中华民族的最强音”的深刻内涵。

四、教学准备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课件

2.学生搜集国歌的相关资料

五、教学时间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音乐吗?今天老师请同学们欣赏一首歌。放国歌课件。

2.听了国歌,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说)

3.是呀,只要你是个中国人,无论你身处何方,一听到这歌声都会激动起来,民族自豪感就会油然而生,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篇与国歌有关的文章。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自己解决生字词,把课文读通顺。

(2)找出读懂和不懂的地方,做好批注。

2.小组交流:

(1)互相指读生字,检查自学生字情况。

(2)交流读懂的地方,共同解决不懂的问题。

3.全班交流:

(1)开火车读课文,评议朗读情况。

(2)交流已解决的'问题,讨论未解决的问题。

(重点问题放入下节课解决)

(三)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着“中华民族的最强音”讲了哪些内容?

指名汇报,教师相机板书:诞生传唱定为国歌

第 二 课 时

(一)细读课文,交流研讨

1.默读全文,思考:为什么说这是中华民族的最强音?为什么将《义勇军进行曲》定为国歌?

2.小组交流讨论。

3.全班交流。

引导学生从以下三个方面体会中华民族的最强音的深刻内涵:

(1)从国歌的诞生中体会。

①指名读第三自然段,思考:为什么说这首歌唱出了中华民族的最强音?

引导学生找出相关的句子(这首歌曲高昂激越……唱出了中华民族的最强音)并感情朗读。

②齐唱国歌的最后一句。从这铿锵有力的旋律中你想到了什么?有什么体会?学生可能会想到影视中所见的英雄人物或某个战斗场面,引导学生谈感受体会,深入领悟国歌催人奋进的力量和反映出的中国人民在反侵略战争中万众一心,勇往直前,誓死保卫祖国的伟大精神,从而感悟其内涵。

教师相机板书:催人奋进

(2)从国歌的传唱中体会

①自由读第四、五自然段,思考:从哪些词句里可以体会出国歌是中华民族的最强音?

重点结合“长城内外,大江南北……这首歌成为鼓舞人民的战斗号角”来理解。

什么叫“战斗号角”?为什么说这首歌成为鼓舞人民的战斗号角?

②还能从哪些句子里看出这首歌的“战斗号角”作用?

教师相机板书:战斗号角

(3)从定为国歌中体会

①默读第六自然段,思考:当有人对国歌词中的“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提出异议时,周总理是怎么说的?你有什么看法?

篇6:北师大小学语文第七册《“扫一室”与“扫天下”》教学设计

北师大小学语文第七册《“扫一室”与“扫天下”》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大家自由朗读课文,从整体上把握课文。

讲的是什么时候的事情?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本文讲的是东汉时代,有个青年陈蕃,志存高远,喜好读书,但生活很懒散,连自己的书房也很少打扫。他的父亲的朋友告诫他:连一件小小的屋子都不扫,是扫不了天下的。这个故事还警示人们,不积硅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溪,无以成江河;只有勤于“扫一室”,才能“扫天下”。

二、找学生朗读课文,检查一下生字掌握情况。

蕃 薛 喧 蜘 蛛

三、小组讨论学习,找出课文的层次。‘

第一自然段,整体概述东汉时代的青年陈蕃志存高远,但生活懒惰。

第二自然段――第五自然段,描述薛勤针对陈蕃的“扫天下”和“扫一室”的观点,阐述了小小的屋子都不扫,是扫不了天下的道理。

第三自然段,写了陈蕃的感悟。

四、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同学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许多琐碎的小事,有些同学善于从小事中汲取经验教训,养成良好的习惯;而有些同学则认为事太小,无关紧要,往往忽略不计。那么这些事小吗?它们与同学们眼中的大事有什么联系呢?今天咱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相关的课文。

2、齐读课题――“扫一室”与“扫天下”。

从课题中你读懂了什么?推测一下课文可能写些什么?

二、检查预习,全文初探。

1、昨天布置了预习,检查预习情况。

(出示课件)这些生字词,你认识了吗?请几位同学度,视情况决定人数。

2、认识了生字词,我们请几位同学来读读课文。其余学生注意:

①认真听,在你有疑问或有感受的地方做记号。

②思考:课文写了件什么事?

3、讨论交流,理清层次。

①(1)陈蕃志存高远,但生活懒散。

②(2-5)薛勤告诫陈蕃,不扫一室是扫不了天下的。

③(6)陈蕃的感悟。

(梳理课文顺序,以学生回答问题的内容为契机,相机进行。)

三、精读课文,深层感悟。

1、自己再小声读读书,你认为陈蕃是个怎样的人?并谈出你这样认为的`理由。

全班交流。

(估计学生会谈到“勤奋好学”“志存高远”“懒散”……,引导学生将课文一二三自然段中的内容尽数找出)

2、相机出示句子:薛勤一进书房,着实吓了一跳。

薛勤一进书房,吓了一跳。

(通过比较,使学生了解陈蕃书房的肮脏,体会出他的懒散、不拘小节,同时感受作者用词的精确)

3、你认为陈蕃这样对吗?可他却怎么认为?指导学生体会“理直气壮”“得意”,试着读出这几句话。

4、如果让你劝劝他,你会怎样说?拿起笔简单列一列你发言的提纲。(将写引入课堂,读写结合,使学生在读中悟理,在写中明理。)

5、全班交流。

6、和我们大家的观点一致,薛勤也认为陈蕃的做法欠妥,他是怎样劝诫的?指名生读第五自然段。

出示句子:年轻人,你连一间小小的屋子都不扫,又怎么去扫天下呢?

这句话什么意思?你能换种说法保持意思不变吗?

7、如果你是陈蕃,你听了薛勤这句话会想些什么,又会怎么做呢?在小组中交流一下。陈蕃到底是怎样做的呢?找课文答案或交流查找资料。

四、总结课文,提高认识。

学习了课文,你懂得了什么?是呀,要想干轰轰烈烈的大事,必须从小事一点一滴积累。那些课前认为:只要学习好就行了,课桌、位洞脏点不要紧;考上清华大学是大事,平日的学习是小事……的同学们,现在你们还认为小事可以不计吗?

五、布置作业:

1、仔细读读课文,把这个故事讲给家长听。

2、从陈蕃的身上你受到了什么启发?写一写,在下次语文综合实践时交流。

板书设计:

“扫一室”与“扫天下”

(平凡小事) (轰轰烈烈的伟业)

陈蕃 不扫 只扫

↑ (告诫) 从小事做起

薛勤 不扫 更不能扫

篇7:北师大小学语文第七册《毽子里的铜钱》教学设计2

北师大小学语文第七册《毽子里的铜钱》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基础性目标:

1.认识并能够准确书写课文中的8个生字,尤其是“卑”字。

2.了解文章围绕“毽子里的铜钱”讲述了一个孩子和一位卖烤山薯老人之间发生的普通而又感人的小故事;体会卖山薯老人和小作者同样拥有的一颗善良的心和他们彼此的关爱。

3.初步体会散文的美,有感情地朗读。

发展性目标:

1.培养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初步感受首尾呼应在表情达意上的好处;

2.培养学生抓住关键词、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内容、人物性格的能力;

3.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道德情感目标:

通过体会卖山薯老人和作者的人物形象,感受他们心地的善良,懂得人与人之间需要相互体谅的道理。

二、设计意图与设计思路分析

教学中,力求体现“谈话导入DD初读感知DD细读品味DD创境表达”的设计思路。

第一步,谈话导入

选择文中学生感兴趣的“铜钱”作为谈话主题,布置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资料。导入新课时,首先出示铜钱图片,激发学生交流自己所知的积极性,然后小组交流资料,加深学生对铜钱DD这种具有悠久历史的货币的了解。在学生有了初步认识之后,教师也参与交流,引导学生关注铜钱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价值,为后面的细读中,理解“毽子的铜钱”所蕴涵的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做好铺垫。

第二步,初读感悟

本文篇幅较长,需要有一个初读扫清字词障碍、把课文读通顺的环节。同时,让学生想一想文章围绕毽子里的铜钱讲了一件什么事,培养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在学生初读后概括主要内容的时候,通过评价引导学生在概括时要有时间、有地   点、有人物、有事件,渗透方法的指导。

第三步,细读品味

(一)初步感受老人的形象

对一个人的印象来源于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引导学生快速浏览描写老人语言、动作、神态的那些语句,说说老人给自己留下的印象。

(二)深入理解老人的言行

在学生概括老人给自己留下印象的时候,如果提到老人的外貌特点,就引导学生读一读文中相关的语句,感受老人的“栉风沐雨”,为后面的深入理解做铺垫。如果提到老人的性格特点,就随机质疑:“这位卖烤山薯的老人是不是有一点小气?”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细致地读书、深入地思考。进而小组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

老人的“小气”主要体现在对待“二婶”的态度上,通过分析“小气”的原因,引导学生联系时代背景和老人小贩的身份,体会到老人做的是小本生意,这样“少一个铜板也不行”是生活所迫。

老人的不小气,则体现在对待小作者“我”的态度上。细读描写老人两次送给“我”烤山薯的语句,引导学生抓住关键的词语,体会老人对“我”的关爱和“我”带给老人的感动。

尤其是老人的神态描写,是品读的重点。“一声不响”、“笑呵呵”,体现出老人对“我”这个小孩子的喜爱;“马上”“摸摸我的头”“永远不会忘记”,体现出老人的善良。在品词酌句的同时进行创境朗读,感受老人的那份善良。

“老人说:永远不会忘记,小作者究竟做了什么,让老人永远不会忘记呢?”引导学生关注小姑娘的言行,感受她对于老人的同情和体谅。

(三)联系背景深刻体会

再读描写老人第二次给小姑娘山薯的语句。老人没有想到“我”会把喜欢的毽子拆了付给他两个铜钱,他被“我”的做法所感动,感受到了我给他的体谅。“他又在烘缸里取出一个小山薯给我”,这一举动既表示了他对“我”的感谢,也又一次体现了他善良。联系老人当时的生活处境,这么大年纪风里来雨里去地在街头卖烤山薯,勉强养家糊口,在这样的情况下,他还能拿出两个烤山薯来送给一个素不相识的孩子,进而深刻体会他拥有一颗多么善良的心。此时,学生对“铜钱”的价值又会有一个从新的认识。

第四步,创境表达

本课通过对语句的品味,让学生感受到了陌生的人与人之间真挚的情感,温暖而又感人,加上课堂上情境的创设,老人和小作者真诚善良的人物形象在学生们的'心中树立起来。尤其是老人,“栉风沐雨”的艰辛,无私赠予的慈祥都让人久久难忘。此时,为学生创造一个表达的空间,让学生以“老人,我想对你说……”为主题,说心中所想,抒心中所感。让情感得到升华,让每一个孩子的心得到洗礼。

需要注意的问题:本文的语言质朴,在品读时要抓住一些看似普通实则蕴涵深意的词句,引导学生深入地思考,激发他们积极的情感体验。

三、学情分析

本文是风格隽永的散文,文章结构较为复杂,作者的写作风格唯美、富于个性,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阅读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本文所表达的情感是一种富于人性光辉的人与人之间真诚的体谅,由于蕴涵在质朴的文字中,学生悟情也有一定的难度。针对课文的这一特点,在教学中要用具有思考深度的问题激起学生深入地思考;同时也要抓住理解的重点,运用形式多样的读来品味词句,进而突破难点。

篇8:北师大小学语文第七册《瑞雪图》教学实录

北师大小学语文第七册《瑞雪图》教学实录

师:我问大家一个问题:谁亲眼在我们成都市见过下雪?(有数位生举手)谁亲眼在成都市见过课文中写的这样的大雪?――啊,没有。那我们这课该怎么学呢?大家一点直观感受都没有。――这样吧,我们跟着作者一起到他所描写的一场雪中去游览,大家说好吗?(生答好)我们对雪不太了解,那么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的一个任务,就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认识“雪”这种自然现象,了解雪与人的情感的联系,与人的社会生活的联系。这些任务大家能不能完成?(生答能)

师:大家预习了课文,谁能用最简单的一句话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生:这篇课文是描写胶东半岛冬天下雪的景象。

师:只有这些吗?

生:这场雪还预示着明年将是一个丰收年。

师:你重新组织一下语言,再说一遍。能不能更简单些?

生:这篇课文是写胶东半岛冬天下雪的景象,这场雪预示胶东半岛明年将是一个丰收年。

师:他说的行不行?有没有别的说法?

生:这篇课文写了胶东半岛雪前、雪中、雪后的情景,还写了作者的联想。

师:谁听出来了,他们俩人的发言有什么区别?

生:刚才第一位男同学是按主要内容来说的,第二位女同学是按课文的线索来说的。

师:课文的什么线索?

生:是按下雪的线索来说的。

师:下雪的过程,对吧?

生:对。

师:如果按照那位男同学的说法,课文可以分成几部分?

生:按照男同学的说法,课文可以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是“雪的景色”,第二部分写了“雪的用处”。不,“雪的好处”。

师:“雪的景色”,仅仅是雪的景色吗?――第一部分就是写“下雪”,第二部分是“雪的联想”。这样说可以吗?

生:可以。

师:如果按照女同学的说法,课文又可以分为几部分?

生:按照这位女同学的说法课文可以分成四段。

师:也就是四部分。哪四部分?

生:第一部分是下雪前的景象,第二部分是下雪时的景象,第三部分是下雪后的景象,第四部分是作者的联想。

师:两种分法都可以。我们为了学习的方便,按照分四部分这种方法来学习。――我还要问大家:在雪前、雪中、雪后和联想这四部分中,你感觉最新奇、最有兴趣的是哪部分?

生:我最感兴趣的是“雪中”那一部分。

生:我最感兴趣的是作者产生联想的那一个部分。

生:我感兴趣的是雪后的景色。

生:我最感兴趣的是“雪前”。这一段写得很形象。

师:这么说大家对四部分都感兴趣了。那么我问一问吧。有多少同学对第一部分最感兴趣?(有五六位学生举手)多少同学对描写下雪的“雪中”最感兴趣?(有不少同学举手)多少同学对描写雪后景象最感兴趣?――嗬!这次人最多!因为你们最不了解下雪后是什么样子,是不是?好。哪些同学对雪后的联想最感兴趣?(有两三个同学举手)

师:好,那就按照同学们的意愿,首先来看雪怎么下。大家打开课文第二段。谁能够把这一段读出来?你认为应从哪里开始就从那里开始,你认为应到哪里结束就到那里结束。

生:(读课文)“前些天暖和得如同阳春三月……大雪整整下了一夜。”

师:对她读的有没有意见?

生:我觉得“下雪的景象”应该从“这是入冬以来的第一场雪”开始。

师:这个意见大家同意吗?

生:同意。

师:(对原读文的`学生)你读得多了,天气还在变,你就开始读了。咱们从第二个同学这儿开始来读。大家看一看写下雪这一段是从哪几个方面,也就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写的?

生:先从“雪下得很大”这个角度来写的,然后又从“冬天的雪夜”来写。

师:介绍了雪下得很大,紧跟着就写黑夜吗?

生:他讲了雪一下子就把地染白了,说明雪下得很大。

师:他是先写看见的,后来……

生:写听见的。

师:为什么后来写听――见――的?

生:因为雪下得很大,晚上很冷,他不可能一个人站在雪地里观察雪景。

师:所以他就写他“听”,对不对?我们先读一读看见的雪。读的时候要把雪下得很大的那个气势读出来。大家看他这场雪下得大不大?

(生读课文有关部份)

师:这场雪大吗?

生:不大。

师:谁能比他下得再大点?(笑声)

(生再读课文)

师:够大的吗?

生:不够。

师:那么谁来建议,要想把这场雪读得很大,哪些词应该强调地读得重一些。

生:我觉得应该把“纷纷扬扬”、“大片大片”和“彤云密布”这些词读得重一些。

师:你给作一下示范好吗?

(生读课文)

师:这次读得不错。他把那几个重点词强调出来了。大家再跟着我把这几句一块儿读一下。(教师带学生逐句学读)好,谁把刚才这一节再读一下?这回要下得很大了。

(生读课文)

师:她这几个词强调出来了。但有一个缺点,谁听出来了?

生:刚才我们只读了两句,其余的她不应该读。

师:我们是让读这一节,她读得对。――她读得有点太缓慢了,把大雪的气势给“延缓”了,是不是?――你再读一次。

(生再读)

师:“地上一会儿就白了”,应该强调“一会儿”,为什么?

生:强调了“一会儿”才能突出雪下得很大。

师:为什么?

生:因为雪下得大,地上一会就白了。

师:“一会儿”表示什么意思?

生:“一会儿”表示很快。

师:很快地上就白了。雪下得大不大?

生:大。

师:好。我们再把这一句读一读。(示范、带读)

师:这场雪下在什么地方了?

生:这场雪下在了胶东半岛……

师:(接)的一个什么具体地点?

生:胶东半岛的一个山村。

师:下在一个山村。(板书“山村”)

师:下雪的主要时间是白天还是黑夜?

生:黑夜。

师:对,黑夜。(板书“夜”)这个夜是什么样的?

生:静静的。

师:(板书“静”)可以说是一个(读板书)“山村静夜”。那么怎样才能把这个静夜读得很静?谁来试试?

生:读课文,(“冬天的山村……偶尔咯吱一声响”)

师:他读得静不静啊?(学生答静)他为什么能读得这样静?你给大家介绍一下。(指读文学生)

生:因为我读得有点轻,还有点慢,所以显得静。

师:对。一轻二慢。怎样才能体现这一点呢?我告诉大家――读这样表示非常“静”的句子,要用“虚

篇9:小学语文五年级落花生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五年级落花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落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2、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试着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作者和有关落花生的资料,教师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忆课文内容,整体感知

1、交流自己搜集到的有关落花生的资料。

2、齐读课题,回忆课文内容,想想课文围绕“落花生”写了哪些内容?

3、明确学习目标:

①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②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二、细读课文、突破重难点

1.指名朗读第一段,想一想为什么说“居然”收获了?

(略处理)利用评读的方式指导学生抓住“居然”读出一家人收获花生的意外、欣喜。

2.在母亲的提议下,我们过了一个收获节,大家畅谈花生的好处。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第三段,然后自学并讨论:

姐弟们说到了花生的哪些好处?父亲怎样议花生?

父亲特别指出花生的可贵之处,目的是什么?

父亲借花生来教育孩子们做什么样的人?说说你对父亲的话的理解。

3、全班交流

分角色读出花生的好处。

课件出示第10自然段,体会花生的可贵之处。

①填表助学,运用对比的手法突出花生的可贵之处:(在同学自由读之后填表)

花生桃子。石榴。苹果位置外表印象

②指名读,评读: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或者通过他的朗读你感受到什么?

③再次读,看看你对花生又有什么新的认识?(引导学生体会出花生虽然不好看,可是它非常实用,默默地为人类奉献)

④体会父亲对我们的'希望

师:只讲体面,什么意思?我们能不能只讲体面?不讲别的?我们应该做怎样的人?

小结:父亲引导孩子谈花生的目的是为了论人生,他赞美花生的品格也是为了说明做人应该做怎样的人;父亲教育孩子们要学习花生的优秀品格,注重实际,不炫耀自己,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对别人有用的人。父亲希望孩子们能像花生那样,朴实无华,却很有用。课文从议花生讲到做人,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这种写法就叫做借物喻人。

三、总结全文、深化中心

师:(引读)“这是我对你们的希望。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父亲的话却深深地记在我的心上。”(稍停)读错了吗?

(生略)

师:记在我们心上不好吗?哪儿不好?

师:把最后一段读一读,要读出印得很深的感觉。

师:再读,想一想,怎样体现“深”。

师:对,语速要慢点,注意停顿,才能有味。你从哪儿看出父亲的话陪伴我走过一生的呢?

(板书“华”)

师:把名字都改了,说明印得很深。

师:许地山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他长大后埋头苦干,默默奉献,成为著名的教授和作家,他也因此取了个笔名叫落花生,这就是他笔名的由来。在抗日战争中,他为抗日奔波劳累过度而去世,年仅48岁,他的确是一位具有花生精神的人。让我们来一起读读他说的这句话:“我要像落花生一样,踏踏实实地做一个淳朴的人,有用的人,我要为中华而生,为中华而贡献。”

四、分清课文的主次

1.按课文叙述的顺序填空,再说说其中哪部分是主要的。种花生→( )→( )→( )

2.思考:从种花生到收花生经历了多少时间,在课文中占了多少篇幅?从吃花生到谈花生、从谈花生到论人生经历了多少时间,在课文中占了多少篇幅?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五、拓展练习,巩固提高。

通过填空,加深理解:在你身边一定有许多像落花生一样的人,让我们来赞美花生,赞美像花生一样有用的人。

“我爱花生,它的好处很多,它虽然没有( ),但可贵的是( )。我们的( )不正像花生一样吗?他( )。我赞美花生,我更要赞美( )。”

六、课后练笔

1、直抒胸怀。赞美你……

(赞美周围像花生那样的人)

2、借物喻人……颂

(如,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蜡烛;不畏严寒的青松;默默无闻的小草等)

篇10:小学五年级语文《落花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6个生字。能正确抄写第10自然段,会用“居然”造句。

2、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能学习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的写法,试着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2、能分角色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重点句。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哪些内容是详写的,哪些内容是略写的,并初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启发谈话:

同学们,你们吃过花生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写花生的课文。

2、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3、“落花生”就是我们平时常见常吃的花生,可为什么叫它“落花生”呢?课前同学们都查阅了资料,谁来谈一谈?

4、过渡:课文围绕花生讲了一些什么事呢?同学们读读课文就知道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标出自然段序号。

2、同桌互读课文,互相检查,纠正读错或读破句的地方。

3、用生字词卡片检查认读生字词情况。

(可指名读、齐读、分行、分组比赛读。)

4、检查学生读课文情况,指名读指定的段落,评议读的情况。

5、默读课文,思考:

课文围绕落花生讲了哪些事?

⑴种花生、收花生。

⑵母亲提议过一个收获节,并为收获节做了准备。

⑶吃花生时的议论。

教师:按照课文讲的这三件事,我们把课文分成三部分来理解。

三、学习课文的第一、二部分

1、默读第一、二自然段,边读边思考:

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2、汇报交流:

⑴说一说你都读懂了什么?

⑵质疑、解疑:

①“开辟”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说“开发”出一块空地?

②“居然”一词怎么理解,你能找一个和它意思相近的词吗?

3、指导感情朗读。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预习课文的第三部分。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交待探究目标

1、回忆课文围绕落花生讲了哪些事。

2、这节课我们继续探究课文,学习课文的第三部分,弄清作者对落花生为什么有着特殊的感情,还要学习作者表达思想的方法。

二、深入探究课文的第三部分

1、默读课文,想一想这部分课文讲了几层意思:

讲了两层意思,第一层(3~11自然段)讲议论花生的好处。第二层(12~15自然段)讲从谈花生到论人生。

2、自读课文,画出父亲说的话,谈谈你的理解,体会文中对花生好处的议论以及从谈花生怎么到论人生。

3、小组讨论交流。

4、全班交流,教师引导:

⑴体会第一层意思:(重点理解父亲的话。)

①投影出示父亲的话。

②指名读父亲的话,然后完成如下填空:父亲的话中提到了四种事物,父亲认为虽然让人一见就____,但是和____相比,还是____最可贵。

③分析父亲的话,学生议答:

A、“爱慕”是什么意思?什么是“爱慕之心”?

B、父亲有没有产生爱慕之心?父亲对什么产生了爱慕之心?你是从哪个词看出来的?

C、什么是“最可贵”?父亲为什么认为花生最可贵?

(引导学生理解苹果、桃子、石榴高挂枝头,炫耀自己,而花生踏踏实实、默默无闻地奉献自己,具有藏而不露的美德。)

D、学生再次读父亲的话,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判断以下句子是否正确,并说出理由:

a、花生好、桃子、石榴、苹果不好。

b、凡是埋在地里的东西都是好的,高高挂在枝头上的东西都是不好的。()

c、我们不需要外表美。()

④教师:

本课中父亲用花生同桃子、石榴、苹果相比,是仅就果实是否露在外面这一点来比较,突出花生不炫耀自己、默默奉献的品格,并不是说那三种水果只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际用处。

⑤生活中有没有其他事物让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的?有没有具有花生品质的其他事物?你能用上“爱慕”一词吗?

⑵体会第二层意思:

过渡:父亲给我们点出了花生有别于桃子、石榴、苹果的特点,父亲仅仅是说花生吗?

①投影出示父亲的话。

②学生齐读,谈理解。

(父亲引导孩子谈花生的目的是为了论人生,他赞美花生的品格也是为了说明做人应该做怎样的人;父亲教育孩子们要学习花生的优秀品格,注重实际,不炫耀自己,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对别人有用的人。)

③教师:

父亲的话孩子们明白了吗?从哪儿看出来?

三、分清课文的主次

1、按课文叙述的顺序填空,再说说其中哪部分是主要的。

(思考练习2)

种花生→()→()→()

2、思考:

从种花生到收花生经历了多少时间,在课文中占了多少篇幅?从吃花生到谈花生、从谈花生到论人生经历了多少时间,在课文中占了多少篇幅?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四、总结全文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读了这篇课文,你想说点什么?把你的想法和同学们交流。

3、总结:

课文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经过,通过收获节上对花生好处的谈论,说明要做对别人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课文在讲述的时候主次分明,把次要内容写得比较简略,把主要内容写得比较详细。正是由于围绕主要意思主次分明,所以文章篇幅虽短,却给人以清晰明了的印象,使人从平凡的事物中悟出了耐人寻味的哲理。今后我们在读文章或写文章的时候要注意分清文章的主次。

五、延伸拓展

人们常常从某种事物的特点上,体会到一些做人的道理。你能以一种常见的事物为例,说说你体会到的道理吗?

篇11: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第三组教材分析

本组的专题是“中外童话”,围绕这一专题,教材选取了不同作家、不同风格的4篇童话,安排了以读童话、编童话、讲童话、演童话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性学习,“资料袋”“口语交际”“习作”“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展示台”等也围绕这一专题安排,整组教材形成了一个比较严密的教学系统。

学生对童话并不陌生,他们早已在课内外阅读过许多童话,为什么在这里还要专门安排一个童话单元呢?教材在导读中给出了明确的回答,即“走进奇妙的童话世界,了解童话的内容,品味童话的语言,体会童话的特点……进一步感受童话的魅力”。由此可见,这一组的教学应具有总结、提升的性质,教学时,不仅要让学生阅读一篇篇童话,而且要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建立起对童话这种文学体裁的初步认识。

教师要综合考虑整组的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每篇童话的教学和综合性学习活动。在教学时,既要充分利用好教材中提供的优秀童话,也要有效利用学生已经阅读过的童话,还要引导学生阅读更多的童话,并在大量阅读、建立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讨论、交流,引导学生体会童话的特点。特别要注意的是,对童话特点的认识要把握适度,要从本班学生的实际出发,不要拔高要求;另外,相关知识的了解也要同一篇篇生动的童话故事紧密联系,不要过于抽象。

课 题:9、巨人的花园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懂得快乐要和大家分享的道理。

4.能在读的过程中,想象出文章的画面,并用比较优美的文字写出来。

教学重点:想象画面,体会巨人的行动和心理上的变化。

教学难点:多媒体课件。学生搜集和阅读童话故事。

1.懂得快乐要和大家分享的道理。

2.能在读的`过程中,想象出文章的画面,并用比较优美的文字写出来。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搜集和阅读童话故事。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童话那动人的故事和优美的语言,总能把我们带入美好的情境,使我们受到真、善、美的熏陶。今天,我们就将进入童话单元的学习。齐读课题,提问。

学情估计:学生会提到巨人的花园是怎样一座花园?这个问题,教师以此展开教学。

二、粗读感知

1.自读课文。

要求:采用比赛等方式,让学生仔细读课文,并作简单的批注。

2.谈谈读后的感受。

3.认读生字

三、重点阅读,体会道理

1.再读课文,思考:这是怎样一座花园?

学情估计:学生会说这是一个美丽的花园,这是一个神奇的花园。。。。。。

2.从哪里看出这个花园很美丽,很漂亮?

3.能通过你的朗读来让大家感受到这个花园的漂亮、迷人吗?

注:在这里,教师指导学生反复阅读,方式要多样,如:赛读、品读。

4.为什么又说这是一个神奇的花园呢?

方法:学生再次读课文,并自己做简单的分析,教师巡视指导。

(1)第6自然段:春天到村子里时,巨人的花园还是隆冬。

A反复读3.4句,要读出村子和花园不同景色所蕴涵的不同情感。

B同是春天巨人的感受是什么?想象孩子们又在做什么?

学情估计:如果学生能说到孩子们想到他们的乐园──花园里去,教师可以点拨:巨人在里面日子过得并不好,孩子们也想进去玩,现在最好的是什么?

(2)第7自然段:孩子们在时,花园草翠花开;孩子们离开后,花园冰雪覆盖。

A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B体会“与此同时”。

C朗读本段。

(3)第8.9自然段:小男孩用手摸了一下树枝,桃树开花了,巨人明白了其中的原因。

A巨人终于明白了,他究竟明白了什么?

B讨论:“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是什么意思?

5.句型训练,理解中心

(1)唤来寒冬的,是我那颗任性、冷酷的心。

(2)从这句话你体会到了什么?

注:要结合讨论的结果,让学生体会,教师要引导。 (3)反复阅读这两句话,在读中深化感受。

三、学习生字

1.认读要求学会的生字

2.师板书左右结构的字:溢、墙、牌……

方法:先让学生自由识字,再汇报交流,教师根据出现的情况做有针对性的讲解。

需要重点讲解的字:溢:满;拆──折。

3.指导书写“酷”左右差不多,其他的是左窄右宽。

4.学习剩下的生字“允、覆、”

“允”和“充”可辨析,“覆”的上面部分同“西”辨析。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快乐需要和大家一起分享,不然,会出现什么情况呢?请大家结合上节课你所懂得的道理来说一说。明白了道理,那你还有不懂的问题吗?请大家再读读课文。

二、学习新课

1.自读课文要求:提出不懂的问题。

2.全班交流需要指导的有:

(1)花园里常年洋溢着孩子们欢乐的笑声。

方法:洋溢是什么意思?可以换成哪个词语?(荡漾)从这句话你体会到了什么?

(2)不知怎么,巨人看着他的眼神,心里感到火辣辣的。

方法:巨人为什么感到火辣辣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的内容回答,必要时要引导。

(3)巨人第一次感到了温暖和愉快。

方法:从第一次你体会到了什么?

三、、想象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说、写

1.读课文,要求:看在读什么地方时脑袋里会出现相应的画面。

读写结合的点:

(1)巨人推倒围墙前后的情景。

(2)巨人生活在隆冬中的情景。

(3)孩子们在花园中玩耍的情景。

(4)巨人和孩子们一起生活、玩耍的情景。……

2.交流汇报

建议:学生说的时候,要进行语言规范性的指导,同时要引导学生尽量用积累的好词佳句。

3.把刚才说的写下来。

第三课时

一、分角色朗读课文

二、语言积累

抄写喜欢的句子段落。

三、本课小结

童话读起来不仅有趣,而且还能让我们明白许多道理,以后可以多读读,在后面的活动课上我们要举行一次讲童话、演童话的比赛。推荐童话:《豪夫童话选》、《一千零一夜》等。

完成作业:

一、看拼音写字。

Yáng yì yǔn xǔ zēng tiān xùn chì lěng kù

( ) ( ) ( ) ( ) ( )

二、辩字组词。

益( ) 允( ) 凝( ) 酷( )

溢( ) 充( ) 疑( ) 醋( )

三、填上合适的词。

( )的花园 ( )的笑声 ( )的训斥

( )地说话 ( )地提醒 ( )地逃窜

四、按原文填空。

从前,一个小村子里有座( )的花园。那里,春天( ),夏天( ),秋天( ),冬天( )。村子里的孩子都(

)到那里玩。

板书设计:

9.巨人的花园

任性 冷酷

巨人――――――――――――孩子

冬天

善良 宽容

巨人――――――――――――孩子

春天

快乐应当与大家分享

教后感:本文的显著特点是运用对比的方法展开故事情节、揭示道理。文中有许多处进行了对比,如,巨人砌墙与拆墙后花园情景的对比,巨人砌墙与拆墙后态度的对比、感觉的对比,正是在这些对比中,故事的情节变得跌宕起伏,故事所揭示的道理也自然地显现出来。

根据课文特点,围绕“对比”展开教学。包括花园变化前后内容的对比,冬天性格的巨人和春天性格的孩子内容的对比以及巨人醒悟前后的言行对比。通过变序教学法、想象情境教学法来实施教学,重视学生的个性化感悟,尊重学生的学习意愿,引导学生自渎自悟、合作讨论,关注课堂教学生成,实现共同提高的目的。

课 题:10* 幸福是什么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

2、读懂课文内容,知道什么是幸福,受到热爱劳动、乐于助人的教育。

3、能把课文演一演。

教学重点

1、初步形成自己的幸福观。

2、演课本剧。

教学难点

1、初步形成幸福观。

2、理解文章内容。

教学时间

一课时

第一课时

谈话导入

1、这篇是阅读课文,主要由同学们通过自学来读懂。现在就请大家自己读读课文,看你能读懂什么。

2、学生交流,并谈谈自己的幸福观。

3、认读生字。

学习新课

一、了解文章内容

1、牧童们开始时,认为幸福是什么?(不知道)

2、牧童们后来认为幸福是什么?(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自由发言。)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做了什么?

注:引导学生读13到22自然段。

3、小结:正是因为他们从自己的劳动中感受到了帮助人的快乐……

4、智慧的女儿是怎样回答三个牧童的?(她肯定了三个牧童的体会,指出: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知道什么叫“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吗?(“义务”就是应尽的责任。例如,作为学

篇12:小学语文第七册《语文天地四》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畅所欲言,谈体会。

2.初显身手,学创作,在对比临写中体会书法作品的无穷魅力。

3.对对子比赛,积累语言,增强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重难点、关键:

1、体会古人在遗词造句方面的匠心独运。

2、在想象吟泳中体会文字的无穷韵味。

教具准备:

书法作品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畅所欲言

1.生读读想想,自己曾经在什么情况下有过哪种体会?

(1)生读一读,简单交流词语的意思。

(2)想一想,自己曾经在什么情况下有过哪种体会?

(3)引导生交流自己当时的感受: 在什么情况下?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想到了什么?

2.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多积累,在生活中多观察感悟。

二、初显身手

1.生欣赏书上的书法作品,作一些简单的评议。

2.师归纳介绍欣赏钢笔书法的方法,指导学生从字的`形态、意境和气势去观察、感悟和体味。

3.举行钢笔书法临写比赛。组织生评议作品,表扬优等生,鼓励进步生。

三、作业设计:

总结自己在这次书法赛中的表现,认真选择字帖,完成一幅钢笔书法作品。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师介绍与对联有关的趣事。

2.揭题:对对子。

二、生练习,找规律

1.师出示:

(1)杨柳岸:__村。(杏花)

(2)明月松间照,___石上__。(清泉流)

2.生作答,并诵读对联,在感受文字的节奏韵律的同时,找寻对对子的方法。

3.生练习,快速答题: 鸟归沙有迹,_____。(帆过水无痕) 山间明月,______。(海上日出) 白马秋风塞上,______。(杏花春雨江南)。 黄菊倚风村酒熟,_______。(紫门临水稻花香)

三、举行对对子擂台赛

1.生交流诵读自己收集到的对子。

2.师出示简单对子,由生试对: 冬去山明水秀,撸撸撸撸撸?。(春来鸟语花香) 爆竹传笑语,_______。(腊梅吐幽香) 春回大地,______。(福满人间) 天增岁月人增寿,________。(春满人间福满门)

四、总结鼓励学生多积累多运用。

五、作业设计收集古诗词中的对子。

接天莲叶无穷碧,_______。 两个黄鹂鸣翠柳,_______。 山穷水复疑无路,_______。 欲穷千里目,_______。

篇13:小学语文第七册《语文天地四》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①认识“竭、液”等10个生字。会写“暗、降”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宇宙、混沌、冉冉上升、慢慢下沉”等13个词语。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盘古的伟大之处。

③了解神话故事想象丰富的特点,并能把这个神话讲给别人听。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内容,激发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培养想象力。

教学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盘古的伟大形象。

教学时间:1课时

一、故事导入

①简介中国的神话故事。

②“我记忆中的神话故事”。交流课前部分资料:选择一个自己印象最深的神话故事讲给同学听。

③揭题:18盘古开天地。

(这样的设计,尊重了学生急于展示自已的感受。又能让学生对古代神话故事产生浓厚的兴趣,自然而然地进入课文,让学生有一种强烈的阅读愿望,为学习本课奠定感情基础。)

二、初读感知

①识记生字。

a.自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正确。

b.同座互相认读生字,交流记字方法。

②读通课文。

a.自由练读课文。

b.同座合作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③感知文意: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此环节符合学生的年龄认知特点,创设了民主、轻松、互动的学习氛围,又利用学生的互助互学,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节省了课堂教学时间。)

三、研读交流。

①学生自读课文,谈谈对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的印象,并说一说为什么会留下这样的印象。

②重点研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

读一读,想一想,你有什么新发现?

③重点研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a.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人类的老祖宗给我们创造的宇宙的美丽样子。

b.让学生根据教学挂图介绍盘古创造的美丽宇宙。

c.选择感受最深的部分读一读。

(以上环节的教学在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在想一想,看一看,说一说的自主、探究中感悟理解课文内容,在朗读和想象的基础上进一步领会盘悟)

篇14: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把对诗句的理解和想像结合起来,入情入境,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同上

教 法以读代讲法、引导点拔法、指导朗读法

学 法朗读理解法、质疑、讨论、探究、自学法、配乐朗读法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会认“霜、寺、”会写“遍、渐、霜、愁、眠、苏、寺

2、理解古诗的意思,想像古诗所描绘的画面,从中感受到自然美和语言美。

3、有感情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4、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挂图、生字卡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师生共同回忆所学过的古诗,并背诵。

二、学习第一首古诗。

1.出示古诗《望洞庭》,生解诗题(望洞庭,就是在远处看洞庭湖);

2.识诗人: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刘禹锡的资料,重点了解:刘禹锡,唐代诗人,有“诗豪”的美称。

3.读古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做到正确、流利,节奏分明

4.、小组合作:引导同学根据注释并结合查字典自学古诗,了解诗的大意。

三、汇报,交流,共同感悟诗意

回答:1.诗中写的是什么时候的事?从哪些词语中知道的?两相和是指什么?

2.潭面/无风//镜/未磨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为什么说“镜未磨 ?

3.白银盘里一/青螺:在这句中,把什么比作什么?

4、试着逐句讲讲诗句的意思,并体会作者此时的心情如何?

四、巩固练习。

1、读全诗练习背诵。

2、同桌互相说说诗句的意思。

五、学生交流收集有关作者的资料

六、学生根据注释并结合查字典自学古诗,了解诗的大意。

(1)学习生字词。

(2)理解诗句的意思。

(3)学生齐读。

(4)看注释理解字词的意思。

七、学生试着讲讲诗句的意思。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画出本课的生字,并注意他们的读音。 整体感知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情景,想像诗句描绘的画面。

八、同桌互读,互相纠正读音。

学生自己读古诗,边读边画。

教学反思:使学生了解诗人的写作背景,能使学生更能深入的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创设学生喜欢的情景,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篇15: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初读课文,初步了解作者写钱塘江大潮的写作顺序。

2.学习本课14个生字,正确读写“观潮、据说、笼罩、薄雾、若隐若现、闷雷、水天相接、沸腾、犹如、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霎时、余波、风号浪吼、恢复”等词语。

3.介绍有关扩展资料。

教学重点、难点:

1.初读课文,初步了解作者写钱塘江大潮的写作顺序。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到过海边,看过海水涨潮吗?说说海潮什么样?(江海涨潮,气势宏伟,令人震撼。)钱塘江是浙江省最长的一条河流,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

下奇观”(板书:天下奇观)(解释“观潮”与“天下奇观”中的“观”有什么不同)。

我国的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引导学生理解“奇观”的意思)这里的潮比别处的潮更加宏伟壮观,潮来时,激起的白浪达数米高,像一座城墙,你们见过这种奇观吗?为什么这里的大潮如此的与众不同 放录像(潮来时一段)。初步感知“天下奇观”的壮丽与雄奇。

2.学生谈看录像后的感受。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生字。

(1)出示“潮、浩、沸、涨”卡片,指名读,说说共同点。(偏旁相同,都是形声字。)组词:观潮、浩浩荡荡、沸腾、涨潮……

(2)出示“犹、据、踮、恢”指名读。组词:犹如、根据、踮脚、恢复……

(3)出示“罩、薄、崩、霎”,说说特点:上下结构的形声字。组词:笼罩、薄雾、山崩地裂、霎时……

(4)出示“闷”:里外结构。组词:闷雷。读音:èn

(5)说说你还有哪个字记不住?哪位同学愿意帮助他?

如“罩”字,口诀:“桌”子缺两腿,上边变“四”盖。

2、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中的句子。

三、理清叙述顺序

1、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板书)

课文按时间顺序来写大潮,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把钱塘潮的景象写具体的。(板书)

2、再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小组自己解决有关词语方面的问题。

附:板书

观潮 潮来前 潮来时 潮过后

(时间顺序)

教学反思:字词的理解、学习太过粗略。虽然是四年级,是向高年段过度的时期。但对于字词的理解掌握不够重视。对个别词的运用、意思理解不到位,可能失去了积累的机会。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钱塘江大潮自古被称为“天下奇观”。我们盼望着能亲眼看到这一奇景。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6课《观潮》。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了解了什么?(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我们通过阅读课文,展开想像的翅膀,来感受大自然创造的奇异景象。

二、通过预习,我们读懂了什么?提出预习中不懂的问题。

三、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1、潮来前,作者介绍了什么?(板书:笼罩白雾风平浪静)指导朗读。

2、潮来了,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从哪感受到的?默读读课文,进行画批。

3、小组合作学习。

(1)交流感受,品读佳句。

(2)作者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潮来时的景象的?

(3)分工进行有语气地朗读。

4、反馈交流,教师及时引导、点拨。抓住以下要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谈自己对词句独特的感悟。注意品读结合:

(1)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来写潮来时的景象的。(板书:远近)

(2)远:抓住潮的声、形来写潮刚来时的景象:隆隆响声,像闷雷滚动;水天相接处一条白线。潮虽远,但气势已现。(板书:声如闷雷远处白线)读读描写潮的句子。

(3)近:抓住潮的形、声、色写出了潮的气势之宏伟:白线很快移来,加长、变宽、横贯江,写出了潮水由远及近的变化。(看图片)“白浪翻滚”、“白色城墙”写出了潮水的浪头之高,气势越来越大:形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声如山崩地裂。(看图片)(板书:白浪翻滚山崩地裂)(看录像片断)指导学生有语气地朗读,读出潮的气势:先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练读,再进行赛读,最后安排齐读。(读整段时注意读出潮水形声的变化,气势由小到大。)交流学生喜欢的句子。(根据学生的交流随即通过大屏幕展示写潮水的句子,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重点语句,想象录像上的景象有感情地朗读等手段加深理解体验大潮的奇特。)

(4)指导学生背诵:背自己喜欢的句子。

5、课文中还从哪能看出钱塘潮的气势雄伟壮观?读第五自然段体会。抓住要点,师适时点拨:

“霎时”时间短暂,潮头却已西去,潮水奔腾之快。余波涌来,也使江面风号浪吼,江水平静后,江水已涨了两丈来高,都可以看出潮来之猛,气势之大。指导学生朗读。(适时板书:漫天卷地风号浪吼)

6、学完课文,你们知道为什么人们称钱塘潮为“天下奇观”了吗?学生谈自己的想法。

四、总结

1、我们学完了课文,对钱塘潮有了较深入的了解,深深地被它的壮丽景象所吸引。如果你是小导游,你怎样向不了解钱塘潮的游客介绍钱塘潮呢?

2、(放录像)编导游词,然后向同学们介绍。(可以加上自己收集的材料内容)

3、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小结

教学反思:

整堂课中,几乎没有对课文的思想内容提出什么问题,主要通过学生的读来读懂、理解课文,感悟语言文字的美和大潮的雄伟壮观。如在读、议、品的环节里,我始终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线,学生喜欢哪句我便导哪句,打破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听的模式,而改为学生学,老师导,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教师主导性

篇16: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使用多媒体出示配上优美音乐的火烧云图片供学生欣赏,并向学生解释火烧云的特点及形成过程。

二、自学课文

(一)出示自学要求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边读边思考感兴趣的问题,试试自己能解决多少问题。(允许同桌或小组讨论。)

(二)检查、反馈、交流

1.通过自学,你已经会读哪些生字和词语了(指名中下生读一读)根据朗读情况重点提醒学生注意:“檀”读tán,不读tái;“寿”读shu,不读su;“彤”读tóng,但“红彤彤”是读第一声。

2.会读还要会写,把这些生字工工整整地在旁边写一写。 3.同学们学得不错,想不想跟着录音轻声读一读课文呀?(播放课文录音)

4.火烧云很美,课文写得也很美,请你再读一读最喜欢的段落或句子。读完后指名几位同学读。

(三)理清作者写作思路

1.作者观察火烧云的顺序是怎样的?你能从课文中找到答案吗?快速默读课文。结合回答板书:上来、变化、下去

2.你对火烧云感受最深的是什么?结合学生回答,教师板书:霞光、颜色、形状,找出课文中相应的自然段。

三、认识火烧云

1.什么是火烧云?请同学们速读课文,从文中找出文中的句子,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全班齐读句子。(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彤彤的,好像是天空着了火。)

①“烧”是什么意思?这里可不可以换成“红”?把句子中的“烧”换成“红”通不通?

学生小声读一读,比较比较。

②既然通,作者为什么不用“红”,而用“烧”?

3.课文写的是什么时候的火烧云?

四、感受霞光

1.师范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2.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霞光照在大地上,你发现地面上发生了哪些变化呢?你能用笔把这些变化找出来吗?(板书:

大白狗--红,红公鸡--金,黑母鸡--紫檀色,白胡子--金)

从这些变化中你发现了什么?(是霞光照在地面上使颜色在变)这些颜色为什么变得不样?

3.是呀,霞光映照在大地上,一切都变了,你能想象出还会有哪些变化吗?用“火烧云上来了,霞光照在大地上,(

)变成的了。”的句式说一说。

4.你们能把这些感受用朗读表达出来吗?(学生尽情地朗读后,指名读一读,齐读)

5.作者不是直接写火烧云,而是写了霞光,你觉得这样写好吗?(这样写不仅准确细致地描绘了霞光的颜色,而且描写了霞光映照在地上的生动景象,具有渲染烘托的作用和先声夺人的效果。)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火烧云颜色变化快的特点,背诵第三自然段。

(2)学习火烧云开关变化的特点,仿写一段话。

(3)感情朗读,感受火烧云的景色美,初步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按提纲背诵第三自然段。

教学难点抓住火烧云形状变化的特点展开想像,尝试写一段话。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尝试铺垫

看图回顾火烧云上来时霞光映照在大地上的生动现象,交代这节课的主要任务。

二、尝试学习,学会按提纲背诵第三自然段

(1)激发兴趣,尝试学习火烧云颜色变化的特点。

作者从哪两个方面描写火烧云的变化?自由读3~6自然段,边读边思考,尝试解决问题

尝试题(一):①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了解火烧云颜色变化的特点。②尝试背诵这一段。

(2)学生尝试练习。

写了火烧云的颜色,还写了它的形状。(板书:颜色、形状)

②:火烧云颜色变化有什么特点?

(火烧云颜色变化特别快。)

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的?

(从“一会儿”这个词体会到。火烧云的颜色变化不仅快,而且还很多。)

③:都有哪些颜色?

(半紫半黄、半灰半百合色,还有红通通、金灿灿、葡萄灰、梨黄、茄子紫)

师:你们看,这些颜色多漂亮啊!

(展示火烧云颜色的图片。)

④天空中还有哪些颜色?(还有些说也说不出、见也没见过的颜色。)

导:那么我们试着说说这些说也说不出、见也没见过的颜色。用“葡萄灰”、“梨黄”、“茄子紫”这种带比喻的形式来说(举例),你还能用其它几种形式来说说天空中的颜色吗?

(3)指名背诵,交流学习方法,揭示色彩词语的特点:

(4)小结学法,抓住特点完整提纲。

(5)第二次尝试:按提纲背诵第三自然段。

指导有感情地背诵(指名背、齐背)

(6)小结学法,并用一个词来说说火烧云颜色变化的特点。

三、尝试学习火烧云形状的变化特点,指导感情朗读

(1)出示投影,观察火烧云变化时不同的形状,再次激发尝试学习的兴趣。

尝试题(二)①自由朗读第4-6自然段;②火烧云形状变化有哪些特点;③说说你最喜欢的一种火烧云的样子是怎样变化的。

(2)学生尝试学习,进行四人组讨论。

(3)交流学习过程:

一会儿 过了两三秒钟 马

变化快 忽然 形状变化多 狗

一转眼(静态-动态) 狮子

(4) 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5)小结,再用一个词说说火烧云形状变化又多又快的特点。

四、抓住火烧云形状变化快的特点尝试写一段话

(1)千变万化的火烧云接着还会像什么呢?展开想像......你想尝试描绘这美丽的景象吗?

尝试题(三):(任选一题)

①抓住火烧云形状变化快的特点,写一种你最喜欢的火烧云样子的变化过程。

②抓住火烧云形状变化多又快的特点,用上“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的句式仿照第三自然段写一段话。

(2)学生尝试写,教师个别指导。(指名写在投影片上)

(3)投影反馈,订正。

五、课堂小结(略)

教学反思:

在教学《火烧云》这篇课文中,我觉得做得不足的地方有几点,值得我以后在教学上要注意的。第一,重点段落读的时间还不够。本课重点是形状的变化,但是学生对云的形状变化是怎样的还不够。主要是让学生自由读的时间不够,导致学生掌握不够好。第二,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篇17: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是怎样描写四季的特点的,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3.认识7个生字。

重点难点:了解课文怎样描写四季的特点,并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四季风光图片。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质疑导入

看看老师带来的这几幅画,告诉老师分别这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你能从中说出你喜爱的景物吗?(板书《四季童话》)。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新课《四季童话》,看看题目,大家一定会有许多疑问和好奇,季节也有童话?它们会告诉我们些什么?那我们一起读读吧。

二. 自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生字。

1.童话中四季的主人公是谁?分别做了些什么有趣的事?从这些事中你体会到四季的哪些特点?

2.汇报学习收获。

三. 小组交流,品味语言

1.请同学们选自己最喜欢的自然段读一读,细细品味,想一想:哪些句子或词语让你印象最深?你是从哪些地方了解到季节的特点的?

2.学生选内容,找句子,圈词语,写感受,感情朗读。

3.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小组交流,教师点拨。

4.小组内以各种形式品读句子,体会“把景物形象化”的写作奥秘。

四. 全班交流,深华感情

细读课文,合作探究

1.从课文中,标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并说说为什么喜欢这些句子。

2.思考后,和小组交流一下各自的理解和看法。请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意见。

3.小组以自己体会朗读句子汇报。

4.请同学们按小组,练习分角色朗读,全班汇报。

.汇报过程中,引导他们边读边想,再通过配乐和图片再现情景的方法,把学生带入课文描写的情景中,体会感悟文本。

3.用一个词(一句话)概括四季的特点。

4.积累背诵。

5.现在我们这里正是秋天,你能发现我们家乡在此时,有哪些你认为很美的景色?

6.回忆一下,我们家乡春、夏、冬又有哪些值得我们关注和喜爱的景色呢?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它们各自的美。

五. 布置作业

1.摘抄喜欢的词句,并说说为什么喜欢它。

2.本节课,同学们不仅读懂了课文,还对四季的美做了自己的理解和发挥,你们都是用心学习的孩子。有兴趣的同学,可以选择课文中你最喜欢的一段话,再仿写一段,明天和同学一起比比,看谁写的好。

教学反思:

让学生熟读课文,不仅有利于学生了解课文大意,而且为理解课文奠定了基础。教学时,读后进行议论和展开想象说一说自己的看法,培养了学生自学习惯,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拓展了知识面。

篇18:小学第七册语文园地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抓住动物特点进行口语交际,运用学过的知识清楚明白地向别人介绍一种自己喜欢的动物。语句通畅,用词准确,能抓住动物的特点。

2.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完成习作。鼓励学生亲自饲养一种小动物,培养热爱生活的品质和对动物的爱心。

3.用自己感兴趣的方法积累词语和成语,发现新的描写动物的方法。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短文,明白待客之道,了解苏东坡的机智、聪明。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观察小动物,注意它的外形、性格、食物、玩相等特点。

2.教师课件查找有关动物的资料。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情境启发,谈话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来召开一场新闻发布会,发布会的主题是介绍一种小动物,动物世界奇妙无比,每一种动物都是一本书,它呈现在我们面前,需要有心的小朋友用心去读,最重要的是用爱心去读。爱它们,观察它们,和它们交朋友,了解它们的脾气、爱好、饮食习惯、休息和玩相等等。这样我们就能抓住它们的特点了!你们觉得对么?

二、说明要求

首先预祝我们的发布会圆满成功!在这里,我们有几点要求:思考自己准备讲的动物特点;理清讲述顺序;注意语言的运用。

(教师可把自己准备的动物资料展示给没有准备的同学,以供参考)

三、发布过程:

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先在小组进行个人发布。然后进行小组评议,推荐代表在班上发布。

请全班同学来给代表的发布作品进行点评吧!包括小动物的特点、观察的顺序,还可以评价表达的方式、用词等等。

篇19:小学语文第七册《九色鹿》教学设计优秀

设计理念:为了更好地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引领作用,更好地使用好光盘,吸取优秀教师的宝贵经验,借鉴他们的教学设计,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实现电视中的主讲老师、现场老师及学生之间的和谐互动。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文中的生字,掌握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解句子表达的深刻含义。会用“竟然”造句。

3、懂得做人的道理:学会知恩图报,做人要诚实守信。

教学重点:理解句子表达的含义,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在读书中思考,懂得做人的道理。

教学准备:电视机、dvd及优质教育资源光盘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进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九色鹿》这篇课文。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九色鹿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指名说。

二、新课教学

1、学习课文2——5小节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2——5小节,然后简单地说一说:九色鹿和调达之间发生了什么事?

①自由读。

②指名说。

(2)演一演九色鹿救调达的故事。

①自由读课文,读完后同座位练习表演。

②指名表演,其余同学边看边想,他们有没有把下列词语的意思表现出来。

奋力挣扎立即纵身跳进

连连叩头打断

郑重起誓千恩万谢

③指名评价

(3)读一读课文2——5小节。

同学们,要想读好这部分内容,就要读好关键词,老师相信你能读好。

2、学习6——9小节。

(1)小组合作,读课文6——9小节,说一说,后来发生了什么事?

①分组读课文,读完后在小组中说一说。

②指名说。

(2)学习九色鹿的话。

①读一读,想一想,画一画,从哪些词语可以感受到九色鹿非常气愤?

②交流“竟然”说明了什么?

③联系调达的具体表现,说一说调达见什么“利”?忘什么“义”?九色鹿为什么说调达“灵魂肮脏”?

(3)读一读九色鹿的话。(要读出气愤的心情)

①自由练读。

②主讲教师范读。

③再次练读。

④与老师比赛读。

(4)学习最后一段。

①边读边想,听了九色鹿义愤填膺的话语,国王会说些什么?

②小练笔:如果你就是国王,面对九色鹿和调达,以及你的军队,会怎么说呢?

三、拓展延伸。

在《九色鹿》这个民间故事中,不仅写了九色鹿、调达,还写了王妃和国王,能发表一下你对他们的看法吗?

①指名说。

②主讲老师总结。

四、总结全文。

课文学完了,说一说你学到了什么?

五、布置作业。

课后,小组内合作讲故事。

板书设计:

九色鹿调达

出卖

教学存在的`问题:

1、主讲老师总结与学生和现场老师的总结容易重复,也就是现场老师在操作的时候容易忘记主讲老师的总结;

2、内容多,任务多,现场老师不容易完成课时任务,特别是在某些细节上,现场老师要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或交流的时候,往往会耽误时间,因而就显得课堂时间不够用;

3、不易选取其中的好的片断进行组织教学,dvd快进时时间不容易掌握,显得麻烦。

北师大小学语文第七册《语文天地八》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小学六年级语文草原教学设计

浅谈教学目标的设置

小学语文草原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

《钱被风刮跑以后》的教学设计

《瑞雪图》教学反思

瑞雪的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第七册教学计划

北师大小学语文第七册《落花生》教学设计
《北师大小学语文第七册《落花生》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北师大小学语文第七册《落花生》教学设计(通用19篇)】相关文章:

教学反思图2023-09-17

「上好复习课」四年级语文第七册期末复习教案2022-11-24

试论新课标指导下的古诗教学2023-12-13

遣词造句2023-11-12

北师大语文第二册《12池塘里的叫声》2023-06-08

瑞雪图优秀作文2023-01-13

北师大版五年级语文教学计划2023-04-09

《一图四式》教学反思2022-06-22

《扫一室与扫天下》优秀教学设计2023-12-18

《草原》第二课时说课稿2022-10-18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