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地和海洋的分布》教学反思

时间:2023-03-11 07:54:23 教学反思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陆地和海洋的分布》教学反思(集锦17篇)由网友“小石榴园”投稿提供,这里小编给大家推荐一些《陆地和海洋的分布》教学反思,方便大家学习。

《陆地和海洋的分布》教学反思

篇1:陆地和海洋的分布 教学反思

陆地和海洋的分布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难点是让学生认识七大洲和四大洋的位置,我在教学中,以“亚洲”为例,引导学生说出了亚洲的东、西、南、北各是什么,注重了学法指导,然后让孩子们合作说出各大洲和大洋的.位置,最后,让孩子们在游戏中自制世界地图,这节课的难点就在快乐中迎刃而解,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教学的效益。

在课前我搜集了许多图片,让学生在课堂上借助课件更好地了解大洲和大洋的知识,学生对此很感兴趣。不仅如此,我还让学生在课前搜集了一些有关大洲和大洋的资料,在课堂上与大家分享自己所掌握的材料。初步培养学生的搜集资料的能力和表达能力。在课堂上,我向学生们推荐了“世界地理频道”网站,给他们提供更好更多的资料空间。

本节课难度不大,但读图较多,内容丰富,教学容量大,时间略紧,有些学生参与探究的主动性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一节课下来,学生们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收获。我相信,这一节课虽然结束了,但是孩子们的探索之路才刚刚开始。

篇2:《陆地和海洋的分布》教学反思

核心提示:本课教学难点是让学生认识七大洲和四大洋的位置,我在教学中,以“亚洲”为例,引导学生说出了亚洲的东、西、南、北各是什么,注重了学法指导,然后让孩子们合作说出各大洲和大洋的位置,最后,让孩子们在游戏中自制。。。

本课教学难点是让学生认识七大洲和四大洋的位置,我在教学中,以“亚洲”为例,引导学生说出了亚洲的东、西、南、北各是什么,注重了学法指导,然后让孩子们合作说出各大洲和大洋的位置,最后,让孩子们在游戏中自制世界地图,这节课的难点就在快乐中迎刃而解,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教学的效益。

在课前我搜集了许多图片,让学生在课堂上借助课件更好地了解大洲和大洋的知识,学生对此很感兴趣。不仅如此,我还让学生在课前搜集了一些有关大洲和大洋的资料,在课堂上与大家分享自己所掌握的材料。初步培养学生的搜集资料的能力和表达能力。在课堂上,我向学生们推荐了“世界地理频道”网站,给他们提供更好更多的资料空间。

本节课难度不大,但读图较多,内容丰富,教学容量大,时间略紧,有些学生参与探究的主动性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一节课下来,学生们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收获。我相信,这一节课虽然结束了,但是孩子们的探索之路才刚刚开始。

篇3:《陆地和海洋的分布》教学反思

努力着,想进行完美的学案设计,但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总会因为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显得不那么完美了。但只要能让学生更好地接受和获得知识,又何必在乎形式上的完美呢。

在《海陆分布》这一节中,我就深有体会。在学案设计这一环节上,我对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读图、析图能力估计过高。尽管平时学生在生活中也接触过一些地理方面的知识,但对一些*的地理概念如:大陆、岛屿、半岛、大洲等知之甚少,自然理解起来就会存在困难。还有就是对各大洲在东西半球的分布不能通过读图精确地分析归纳。这时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和分析,就要改变教学方法,调整教学思路。因为只有一开始就为学生扫除学习障碍,学生才能在以后的学习中学懂并学好。

地图与地球仪终于学完了,本以为难点已过去,海陆分布应该很容易被学生接受。谁知让学生看地图,又没有了方位感,大西洋周围的五个大洲图上找到,却没法理解大西洋的西侧是南北美洲,从地球仪到地图的转化从球体到平面的思维转化却也这么难,这是以前我没注意到的。我突然意识到我让学生以后不用拿带地球仪上课是错误的,我手中的地球仪他们根本看不清楚,如果自己手中有,就可以很直观的说出大西洋东临美洲,西临*与大洋洲。再看地图就明白了。我给学生出的当堂测试中的题目;围绕南极洲的大洋自西向东依次是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学生理解也费了个劲。不能对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读图、析图能力估计过高。

我对教材内容的处理欠考虑。虽然教材是经过科学合理地编排来确定内容的,可这种安排并不是对水平不同的学生都适用。当学生的认知过程与教材内容安排不同步时,就必须随时迎合学生的认知习惯,适当地调整内容的先后顺序。但又不能让学生感到无头绪,越学越糊涂。在这一节里,就可以将各洲分界线调整到前面讲,然后再让学生了解各大洲的分布,学生就能明白、准确地判断和归纳了。

篇4:《陆地和海洋的分布》教学反思

1、说教学内容

对于这一章《世界的陆地与海洋》,是七年级上学期教材。课标的要求是使学生能够运用世界地图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地理分布和概况。本节课《世界的陆地》是学生学习世界地理的基础,而且也是常识性知识。但是现在的教学对象是高二的.学生,不是初一的学生,这就要求课堂设计不仅要去去教授一些常识性的知识,更需要运用基础知识来加深拓宽本节课知识,对教学目标,重难点的确定,都以高考目的来设计要求,把基础知识点与高考试题结合起来,注重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这是本节课处理教材的恰当之处。因此,把基础知识是“水球”还是“地球”,七大洲的名称、轮廓,大陆、岛屿等的概念用幻灯片展示的方法带过,做次要处理,而把七大洲分布与概况加深拓宽,要求学生会用经纬网定位七大洲的位置并概括各大洲地形特征,能力要求明显抬高。把重难点确定在区域定位的学法上,大大提升了学生学习的能力。运用经纬网确定七大洲的大致范围突出重点,运用七大洲的经纬度确定位置突破难点。这样做符合学情,符合新课程课标要求对知识点有加深拓宽。

2、说教法学法

根据教材内容,采用读图分析法,问题探究法,比较法,讲练结合法组织教学,有利于启发学生思考分析问题,培养学生参与主体意识与读图分析能力,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作用。利用多媒体,将文字,图形,动画等综合在一起演示,可以使学生获得较多的感性认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兴奋点,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有利加大课堂教学力度,提高了课堂效果。让学生动手动脑,通过:“一笔花世界”培养学生观察、记忆、想象、概括能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开放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

3、说临场发挥条理清楚,思路清晰。基础知识提升和学法指导,方法的运用,是本节课亮点。

4、说课堂结构合理,体现复习课程特点,容量大,知识点加深拓宽到位,并与高考考点接轨,一讲一练,注重知识的迁移,时间分配恰当。

5、重难点突出方法得当,有效。(重点实现七大洲的空间定位,难点突破七大洲的定位方法)。运用恰当的方法突破重难点,突破过程中指导学生掌握规律,符合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

《陆地和海洋》是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教学内容。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和巩固本章的主要知识点,并初步掌握学习地理的方法。第一节《大洲大洋》是本章的重点,也是学生学好世界地理的基础。主要讲述世界的海陆分布,其中,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与分布是本课的重点内容,也是复习掌握的重点。第二节《海陆的变迁》则侧重于科学观念和科学史教育,以及科学兴趣和科学方法的培养。内容包括“沧海桑田”、“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板块的运动”三部分,教材通过大量实例说明海陆形态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从大陆漂移假说到板块运动学说的形成,是极好的科学方法论教育素材,从假设到推理,再到实践验*,最终形成完整的理论,这一过程是暗含在教材中的科学方法。

本章是世界地理的基础知识,看似十分简单,但由于初一学生空间概念差,有关分布的知识并不容易掌握。同时,本章又是学习世界地理所必需的准备知识,对七大洲地形的特点,世界火山、地震的分布,世界的气候、自然景观、自然资源以及分区地理等整个世界地理的学习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复习过程中建议通过多种途径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让学生牢固掌握本章基础知识。

按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倡导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由于是复习课,因此设计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起引导作用,引导学生回顾已有知识,实现知识重现,同时让学生在活动中加强记忆,掌握知识。所以在课堂教学设计上建议安排学生读图探究、回顾知识的活动较多。建议老师在指导学生活动时要注意调动学生全员参与,特别要多鼓励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注意分层教学,难度大的问题给优秀生回答,比较简单的内容给中下层次的学生做,做对了及时肯定表扬,树立他们的自信心并激发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

练习肯定少不了,建议练习形式多样,可以小测,可以小组互相问答。当然测试练习选择要精,不要太滥。

篇5:陆地和海洋教学反思

陆地和海洋教学反思

大洲和大洋的教学反思:这一章节内容非常重要,可以说是前面所学内容的落脚点具体化,是后面所学内容的基础。授课时,一是尽量要利用学生们已经获知的知识,争取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二就是要有意强化前后知识的串联。如加加林、麦哲伦等的故事,引出地球表面的构成及特点。明确海陆七三开时,可以联系地球表面积,大体上算出地球陆地面积、海洋面积的多少。这时候,要有意识加强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从图中得到结论。在展开七大洲和四大洋内容时,要联系前面所学的经纬线知识,明确东西半球的分界线经度多少,各大洲、大洋所处半球位置及温度带位置。大洲大洋之间的相互位置也非常重要,如果学生们熟练掌握的话,那么以后学习气候类型的分布就显得比较轻松。

海陆的变迁教学反思:我市东升也近海,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有些例子就显得可感亲切。如离我市不远处澳门陆地面积在扩大,学生们感受沧海桑田就更加容易。这节课可以使学生们学得很有趣味,除内容吸引力外,老师应增加一些有趣的地理故事。如东西半球的摆放,按我们中国习惯看世界地图是很难象魏格纳那样发现大陆漂移学说的。大陆漂移说,运用上南极地下发现煤矿,这样引导学生理解掌握就更加容易。至于板块学说,采用一些现代高科技数据,增强同学们对地质变化的认识了解,加上一些见闻,如日本、中国多地震,讲解下来,学生们理解起来就更容易些。

篇6: 陆地和海洋教学反思

陆地和海洋教学反思

第二章陆地和海洋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模块,与第一章的联系不大,但用两课时讲完显得时间上较紧,内容覆盖面不全,深度不够。可以将第一节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特点留到下一节课,与沧海桑田、大陆漂移合并为一节。再用一课时来讲解板块的运动,因为板块的运动既是重点也是难点,不仅需要记忆同时要求学生理解,并且需要联系生活实际(火山和地震等)。

教学过程上,考虑了教材的重点、难点以及学生的接受能力,突出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学活动上,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填鸭式”为“启发式”,由“我要学”转变为“我会学”,极大地活跃了课堂的教学氛围。但活动的设计还应该更巧妙些,活动的准备应该再充分些,活动的.开展才会更加顺利。一些情景的创设吸引力不够,应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年龄特征,选择学生喜欢的内容,感兴趣的情景和表达方式等。

总之,应该让学生尽可能多的参与到活动中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培养能力,发展特长的教育理念。

篇7:陆地和海洋的分布教学方案和感悟

陆地和海洋的分布教学方案和感悟

第一节 陆地和海洋的分布

课时安排:1课时

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广东省教育厅教研室 编著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全球海陆面积所占比例及海陆分布特点;

2、理解大陆、半岛、岛屿、大洲、海、洋、海峡等概念;

3、通过读图掌握世界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地理分布和各自的主要特点

(二)、能力目标:

1、初步学会绘制简单的几何图形来表示大洲的基本轮廓及其相互位置关系;

2、构建七大洲的基本轮廓特征和空间分布特征,在地图上能找出各大洲、各大洋;

3、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树立科学的人地观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三)、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勇于探究和创新的精神,初步形成学生的全求意识

2、初步形成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养成学生严谨的求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二、教学重点:

1、全球海陆面积比较,海陆分布的特点

2、大陆、岛屿、大洲、海、洋、海峡等概念

3、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分布及突出特征

三、教学难点;海陆分布情况;学生观察力和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

四、学情分析:

学生首次接触世界地理,有一定的好奇心,会产生一定的学习兴趣;可以利用图表让学生感受海陆分布状况;大洲、大洋的名称可通过读图让学生直观感受、理解并记忆。

五、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直观教学法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前面几节课通过学习了解了地球的形状、大小等,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地球。为什么叫“地球”而不叫“水球”呢?

学生活动:回忆、思考,讨论、交流、探究被称为地球的原因 设计意图: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

(二)、新课教学

1、教学内容:称为地球的原因

教学活动——创设情境:我们通常叫地球习惯,但是就有人偏诊认为叫“水球”才合理,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读图,分析卫星图片的颜色,思考并交流、讨论,小组发言。

教师活动: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总结:通过看图可发现,地球总是以蓝色作为主色调,这说明,除了我们脚下所踩的`陆地外,地球上面积更大的是海洋。

教学意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2、教学内容:海洋和陆地的分布

教学活动:组织学生玩游戏

课前准备1个画有海陆轮廓的地球仪。学生任意抛出地球仪,接住是记录右手大拇指接触到的是陆地还是海洋,抛接10次以上并统计接触到的海洋和陆地的面积多少

学生活动:

学生分组,做游戏、统计、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海陆面积比是7﹕3。指导学生看海陆面积比较图(饼状图)

设计意图:引起学生兴趣,直观、形象。培养学生读图的能力,指导学生据图总结地球上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3、教学活动:教学设疑——任意划分地球仪这两个半球,海陆分布的情况如何?

学生活动:观察地球仪,讨论、总结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总结,无论怎样平分地球,在地球上的任何一个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设计意图:提出疑问,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好奇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4、教学内容:海陆相关知识

教学活动:教师介绍大陆、岛屿、半岛、大洲、大洋、海及海峡等概念。

学生活动:通过阅读教材,结合教师的讲解,理解各概念的含义并落实到地图上

设计意图:借助文、图,加深学生对概念的认识

5、教学内容:学习七大洲

教学活动:借助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各在洲的轮廓、形状、位置。把七大洲按照面积从大到小排序: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引导学生勾画大洲轮廓图。

学生活动:观察各大洲的面积、轮廓,讨论交流各大洲在地球上的分布并试勾画大洲的轮廓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大洲有完整的认识

6、教学内容:学习四大洋

教学活动:指图了解世界四大洋,把四大洋按照面积从大到小排序——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学生活动:读图,观察讨论,给四大洋排序。了解四大洋的分布。

(三)、板书设计:

1、地球、地球

2、海陆面积比: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3、大陆、岛屿、半岛、大洲、大洋、海、海峡

4、七大洲:名称、面积大小、分布、轮廓

5、四大洋:名称、面积大小、分布

篇8:陆地和海洋的复习教学反思

陆地和海洋的复习教学反思

期末复习阶段,我们总感觉到有许多资料还没给学生做,有许多知识点还没有跟学生讲清楚。因而总是印发试卷给学生做,然后评讲。做了讲、讲了做,结果时间花了不少,可是效果却不显着。究其原因:那是没有给学生消化的时间,学生没把知识与技能转化为自己的东西,没掌握方法与技巧。

在期末第一轮的复习中,我就是自己先讲,每章安排两个课时复习,第一课时把一章的知识讲一遍理顺,第二课时让学生复习二十分钟后让学生做小测题。结果时间花了不少,自己改试卷也花了不少精力,但是发现一些很基础的知识学生都没记住,效果很不好。后来我改变方式,讲了一遍后让学生自己记,把基本知识点和基础知识记在心里,然后再做一些巩固练习,效果要强很多。比如我国的人口国策、土地利用国策和地形、气候基本特征等等,这些基础知识点是要记住的,要给时间学生去记忆,然后再做些灵活运用的巩固练习,学生就会理解得透彻,掌握得也好。

为此我总结出在复习时,不一定要做得多,讲得多,练得多。而是要讲得精练、做得适当、练得精巧,这样就既能提高效率,也省了时间和精力,何乐而不为呢?

篇9:地理陆地与海洋的分布教案

地理陆地与海洋的分布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地球表面的海陆面貌,

2、运用地图说明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和分布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

【教具准备】

投影仪,自制七大洲、四大洋挂图、拼图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提问:我国第一位航天员是谁?他进入太空看到的地球是一个什么样子?

回答:杨利伟,蔚蓝色的星球。我们今天学习一下地球上的海陆分布。

活动:每个同学拿出自己带来的地球仪,用透明胶将地球仪一分为二(可选择任一方式),要求学生观察任一半球是海洋面积大,还是陆地面积大?回答:海洋大。

讲述:地球上71%为海洋,29%为陆地,海陆分布不均匀,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海洋主要集中在南半球。

提问:前苏联宇航员进入太空看到地球后,曾经说过,我们给地球起错了名字,应该叫水球。请同学们来选择一下,你们觉得这个星球应该叫地球还是水球?

回答:因为古人生活的范围很小,居住在大陆两岸的人们没有交流,海洋被视为天地的尽头,他们根本不知道地球的全貌,因此叫做地球。

课件展示:大陆、岛屿、半岛等示意图。请同学们在地球仪找出任一半岛、岛屿、海洋、大陆,并说出其区别。

我们把全球陆地分为七大洲,海洋分为四大洋,请同学们分别在地球仪、地图上找出七大洲和四大洋。

活动:请几个同学上台来分别在地球仪和地图上指出七大洲与四大洋。再进一步仔细观察地球仪或地图,你能告诉我哪些大洲位于东半球、哪些大洲位于西半球、哪些大洲位于北半球、哪些大洲位于南半球、哪些大洲被赤道穿过以及大洲与大洲之间的界线吗?

小结:东半球:亚洲、非洲、欧洲、大洋洲、南极洲

西半球:南北美洲

北半球:欧洲、亚洲、北美洲

南半球:非洲、大洋洲、南美洲、南极洲

赤道穿过:非洲、亚洲、大洋洲、南美洲

亚欧界线: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土耳其海峡

亚非界线:苏伊士运河

南北美洲:巴拿马运河

活动:玩拼图,记轮廓。让我们一起来做个拼图游戏(拿出课前准备好的七大洲几何图形),请同学们把它们放在标有经纬线的空白图上,看谁做得又快又好。(学生积极参与,在拼图的过程中,会出现错误,就请别的学生来纠正。)

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世界海陆的分布,要知道在任何一个半球上,海洋面积总是大于陆地面积。世界分为七大洲和四大洋。我们要掌握它们的位置和轮廓特征。

篇10:《世界的陆地与海洋》教学反思

1、说教学内容

对于这一章《世界的陆地与海洋》,是七年级上学期教材。课标的要求是使学生能够运用世界地图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地理分布和概况。本节课《世界的陆地》是学生学习世界地理的基础,而且也是常识性知识。但是现在的教学对象是高二的学生,不是初一的学生,这就要求课堂设计不仅要去去教授一些常识性的知识,更需要运用基础知识来加深拓宽本节课知识,对教学目标,重难点的确定,都以高考目的来设计要求,把基础知识点与高考试题结合起来,注重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这是本节课处理教材的恰当之处。因此,把基础知识是“水球”还是“地球”,七大洲的名称、轮廓,大陆、岛屿等的概念用幻灯片展示的方法带过,做次要处理,而把七大洲分布与概况加深拓宽,要求学生会用经纬网定位七大洲的位置并概括各大洲地形特征,能力要求明显抬高。把重难点确定在区域定位的学法上,大大提升了学生学习的能力。运用经纬网确定七大洲的大致范围突出重点,运用七大洲的经纬度确定位置突破难点。这样做符合学情,符合新课程课标要求对知识点有加深拓宽。

2、说教法学法

根据教材内容,采用读图分析法,问题探究法,比较法,讲练结合法组织教学,有利于启发学生思考分析问题,培养学生参与主体意识与读图分析能力,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作用。利用多媒体,将文字,图形,动画等综合在一起演示,可以使学生获得较多的感性认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兴奋点,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有利加大课堂教学力度,提高了课堂效果。让学生动手动脑,通过:“一笔花世界”培养学生观察、记忆、想象、概括能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开放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

3、说临场发挥条理清楚,思路清晰。基础知识提升和学法指导,方法的运用,是本节课亮点。

4、说课堂结构合理,体现复习课程特点,容量大,知识点加深拓宽到位,并与高考考点接轨,一讲一练,注重知识的迁移,时间分配恰当。

5、重难点突出方法得当,有效。(重点实现七大洲的空间定位,难点突破七大洲的定位方法)。运用恰当的方法突破重难点,突破过程中指导学生掌握规律,符合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

篇11:《世界的陆地与海洋》教学反思

《陆地和海洋》是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教学内容。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和巩固本章的主要知识点,并初步掌握学习地理的方法。第一节《大洲大洋》是本章的重点,也是学生学好世界地理的基础。主要讲述世界的海陆分布,其中,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与分布是本课的重点内容,也是复习掌握的重点。第二节《海陆的`变迁》则侧重于科学观念和科学史教育,以及科学兴趣和科学方法的培养。内容包括“沧海桑田”、“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板块的运动”三部分,教材通过大量实例说明海陆形态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从大陆漂移假说到板块运动学说的形成,是极好的科学方法论教育素材,从假设到推理,再到实践验证,最 终形成完整的理论,这一过程是暗含在教材中的科学方法。

本章是世界地理的基础知识,看似十分简单,但由于初一学生空间概念差,有关分布的知识并不容易掌握。同时,本章又是学习世界地理所必需的准备知识,对七大洲地形的特点,世界火山、地震的分布,世界的气候、自然景观、自然资源以及分区地理等整个世界地理的学习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复习过程中建议通过多种途径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让学生牢固掌握本章基础知识。

按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倡导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由于是复习课,因此设计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起引导作用,引导学生回顾已有知识,实现知识重现,同时让学生在活动中加强记忆,掌握知识。所以在课堂教学设计上建议安排学生读图探究、回顾知识的活动较多。建议老师在指导学生活动时要注意调动学生全员参与,特别要多鼓励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注意分层教学,难度大的问题给优秀生回答,比较简单的内容给中下层次的学生做,做对了及时肯定表扬,树立他们的自信心并激发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

练习肯定少不了,建议练习形式多样,可以小测,可以小组互相问答。当然测试练习选择要精,不要太滥。

篇12:陆地和海洋练习题

陆地和海洋练习题

知识点:

1。海陆面积及所占比例:人们常说“三分陆地,七分海洋”,海洋为71%,陆地为29%。

2。海陆分布特点:北半球多是陆地但北极周围是海洋,南半球多是海洋但南极周围是陆地。

3。运用世界地图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地理分布。

4。亚洲欧洲分界线: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黑海、里海、土耳其海峡;

亚洲非洲分界线:苏伊士运河;

南美洲北美洲分界线:巴拿马运河;

亚洲北美洲分界线:白令海峡。

5。海陆的变迁

(1)原因: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2)理论依据:大陆漂移假说,板块运动学说。

一、选择题

1。在宇宙中看地球更像一个“水球”,原因是:

A。地球表面全部是海洋;

B。地球被水汽所包围;

C。地球上七分是海;

D。地球上没有水。

2。世界上海陆比例是 ()

A.各占1/2

B.2/3陆地

C.1/4海洋

D.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3。世界上的陆地主要分布在( )

A.东半球   B.西半球  C.北半球  D.南半球

4。下列不是大陆漂移假说证据的是()

A.大西洋两岸动物的共同性

B.南美洲与非洲古老地层的相似性

C.赤道附近广泛分布热带雨林

D.南极洲发现有煤炭资源存在

5。对板块构造学说的.理解,正确的是 ( )

A.地球表层由六大板块组成,板块与板块交界处都为高大的山脉

B.世界六大板块中南极洲板块全部为陆地,印度洋板块全部为海洋

C.六大板块是不断运动着的,这种运动现仍在继续进行

D.板块构造学说最初是由美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的

6。六大板块中几乎完全属于大洋的板块是( )

A.印度洋板块 B.南极洲板块 C.太平洋板块  D.美洲板块

7。喜马拉雅山上发现海洋生物化石说明( )

A。此地区的地壳原来是海洋,后来上升为陆地

B。此地区的海洋面积缩小了

C。此地区原来是陆地,现在是海洋

D。此地区的海洋面积在不断扩大

8。按面积大小顺序排列的大洲是 ( )

A.亚洲、北美洲、非洲、欧洲

B.亚洲、非洲、北美洲、南极洲

C.亚洲、南美洲、北美洲、非洲

D.亚洲、非洲、南美洲、北美洲

9。面积最小的大洲与面积最小的大洋是 ( )

A.南极洲、印度洋

B.欧洲、北冰洋

C.欧洲、印度洋

D.大洋洲、北冰洋

10。读图(1—2),在下面示意图中地理事物的名称表达,不正确的( )

A。岛屿

B。海峡

C。半岛

D。大洋

二、连线题

亚洲欧洲分界线

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黑海、里海、土耳其海峡

亚洲非洲分界线

巴拿马运河

南美洲北美洲分界线

白令海峡

亚洲北美洲分界线

苏伊士运河

三、综合题,读图完成下列练习。

1。写出图中字母所表示的大洲名称

A.___________ B.__________ C.___________ D.__________

2。写出图中数字所表示的大洋名称

①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

3。七大洲中,纬度最高的是__________,面积最大的是__________。

4。四大洋中,面积最大的是__________洋。纬度最高的是________洋。轮廓形状像“S”的是__________洋。

篇13:初一地理陆地和海洋知识点

第一节大洲和大洋

一.地球?水球?

1.海陆分布的比例:地球表面71%是海洋,而陆地仅占29%,概括地说,地球上七分是海洋,三分是陆地。

2.海陆分布的特征,从南北半球看,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陆地占48%,海洋占52%),海洋多分布在南半球(陆地占10%,海洋占90%),从东西半球看,陆地主要集中在东半球,海洋多分布在西半球,总体说,陆地集中在北半球,海洋多分布在南半球,无论地球怎样分,分成两个相等的半球,而水半球总是大于陆半球。

二.七大洲和四大洋

1.地球表面积是5.1亿平方千米,其中有六个大块和无数小块陆地,面积较大的是大陆,面积较小的是岛屿,合起来叫大洲,伸进海洋的突出部分叫半岛,海阳是沟通两个海洋的狭窄水道。

2.被赤道穿过的大陆:非洲大陆,南美洲大陆。

3.按面积排列七大洲的是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其中面积最大的是亚洲,面积最小的是大洋洲,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岛屿是格陵兰岛。

4.各大洲分界线:亚洲和欧洲的分界线: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地中海;南美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线:巴拿马运河,沟通了大西洋和太平洋;亚洲和非洲的分界线:苏伊士运河,沟通了印度洋和大西洋;欧洲与北美洲的分界线:丹麦海峡,沟通了大西洋和北冰洋;亚洲与北美洲的分界线:白令海峡,沟通了北冰洋和太平洋;南美洲与南极洲的分界线:德雷克海峡,沟通了大西洋和太平洋;欧洲和非洲的分界线:直布罗陀海峡,沟通了大西洋和地中海;亚洲与大洋洲的分界线:马六甲海峡,沟通了印度洋和太平洋。

5.①海是大洋的边缘部分,海峡是沟通两大洋的狭小水道。

②四大洋按面积大小排列分别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③南极洲是最南端多的大洲,最北端是北冰洋(纬度最高,跨经度最广)

④太平洋被亚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环绕。

⑤南极洲被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包围。

⑥北冰洋被欧洲,北美洲,亚洲包围。

⑦地跨寒温热三带的大洲是亚洲和北美洲。

⑧世界上跨经度最广的大洲和大洋是南极洲和北冰洋。

⑨四大洋中被五大洲包围的大洋是太平洋和大西洋。

⑩被本初子午线穿过的大洲是非洲,欧洲。(七大洲中分布在北半球的大洲有亚洲,非洲,北美洲,欧洲,分布在南半球的有南美洲,大洋洲,南极洲)。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

一.沧海桑田

1.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人类活动例如填海造陆等,也会引起海陆的变化。

二.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

1.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的假说。

三.板块的运动

1.魏格纳在大陆漂移说中提出了地球“活动论”的观点。

2.20世纪60年代,地球科学研究表明,大陆漂移是由板块运动引起的。

3.六大板块是: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亚洲板块,非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4.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世界上的火山,地震,也集中分布在板块交界的地带。

5.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震带。

初一地理陆地和海洋知识点整理

篇14:世界上海洋和陆地的比例

世界上海洋和陆地的比例

地球表面是由陆地和海洋构成,陆地占29%、海洋占71%,即三分陆地,七分海洋。世界海陆分布很不均匀,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是北极是海洋;海洋主要分布在南半球,但是南极是陆地。

地球表面总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其中陆地面积1.49亿平方千米,海洋面积3.61亿平方千米,海洋占大部分。海洋占地球表面积的71%,陆地占地球表面积的29%,即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世界海陆分布很不均匀,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是北极是海洋;海洋主要分布在南半球,但是南极是陆地。

地球表面被各大陆地分隔为彼此相通的广大水域称为海洋,其总面积约为3.6亿平方公里,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平均水深约3795米。海洋中含有十三亿五千多万立方千米的水,约占地球上总水量的.97%,而可用于人类饮用只占2%。

地球四个主要的大洋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大部分以陆地和海底地形线为界。目前为止,人类已探索的海底只有5%,还有95%大海的海底是未知的。

篇15:高中地理世界的陆地和海洋教案教学设计

陆地和海洋

教学目的

1、了解世界的陆地和海洋的分布情况(即世界的大洲和大洋)。

2、读图了解各大洲的分界线。

3、进行知识的迁移---世界主要海峡的轮廓及其重要性。

4、了解陆地的五种地形及海底地形。

重点和难点

各大洲的分界线;世界主要海峡的轮廓及其重要性。

七大洲的地形特点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板块运动和世界的六大板块。

教学用具准备

学生用书、高考图册、资料书等。

教学方法

引导读图法、讲授法、讲练结合、学生自主学习等。

课时:5课时

第一课时 世界的陆地和海洋

一、学生通过独学、对学完成导学案008基础知识梳理部分(15分钟)

老师归纳总结:

(一)世界海陆分布:陆地占29%,海洋占71%

大陆:亚欧(最大)、非洲、北美、南美、南极、澳大利亚六块大陆

岛屿:面积较小的陆地 格陵兰岛-世界最大

群岛:马来群岛-世界最大

半岛:陆地伸进海洋的部分 阿拉伯半岛-世界最大

(二)七大洲

概念:大陆和它附近的岛屿

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主要分布在东半球

北美洲、南美洲在西半球,南极洲跨东西半球

亚、欧—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高加索山、黑海

亚、非——苏伊士运河、红海、曼德海峡

南、北美——巴拿马运河

亚、北美——白令海峡

南美、南极——德雷克海峡

欧、非——直布罗陀海峡、地中海

大洲面积:亚洲4400 非洲3000 北美洲2400 南美洲1800

南极洲1400 欧洲1000 大洋洲900

(三)四大洋

太平洋:面积最大(将近一半)、水温最高、水体最深、岛屿最多。

大西洋:呈“S”形,热带海洋面积大。

北冰洋:最小、纬度最高、水温最低。

海:一般面积较小,靠近大陆由半岛和岛屿同大洋大致隔开

(陆间海—地中海 内海—渤海 边缘海—东海、南海 )

海峡:沟通两个海洋之间的狭窄水道

第二部分:课堂练习

学生完成导学案008课后习题。

第二课时 大陆与大洲

一、学生通过导学案009,掌握

常见的五种地形

温馨提示:从海拔、地势起伏、相对高度等方面来掌握

六大陆的经纬网和轮廓特征(查地图册)

各大洲的地形特征(完成导学案部分),对照地图册

二、课堂练习—导学案 课堂研究、随堂练习

三、作业布置(见导学案009)

第三课时 世界各大洲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一、学生分组展示,然后点评

七大洲地形特色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洲名 地形主要特征 对气候的影响 亚

洲 ⑴地形复杂多样,起伏很大,高原、山地面积广;⑵地势中部高,四周低,平原多分布在河流的中下游;⑶大陆东缘有岛弧带,外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地形复杂,气候多样,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显著,季风环流典型;青藏高原隆起使大陆性气候增强

篇16:高中地理世界的陆地和海洋教案教学设计

世界的陆地和海洋

一、世界海陆分布:陆地占29%,海洋占71%;陆地主要分布在北半球,海洋主要分布在南半球;无论南北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

1.大陆:亚欧(最大)、非洲、北美、南美、南极、澳大利亚六块大陆

2.岛屿:面积较小的陆地 格陵兰岛-世界最大

群岛:马来群岛-世界最大

半岛:陆地伸进海洋的部分 阿拉伯半岛-世界最大

(6) (7) (8) (9) (10)

第2课时

二七大洲和四大洋:

概念:大陆和它附近的岛屿

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主要分布在东半球

1.大洲 北美洲、南美洲在西半球,南极洲跨东西半球

大洲面积:亚洲4400 非洲3000 北美洲2400 南美洲1800 南极洲1400 欧洲1000 大洋洲900

经度范围 纬度范围 位置特征 亚洲 26°E--169°W 10°S--80°N 北回归线、北极圈通过、跨南北半球和低、中、高三个纬度 非洲 17°W--51°E 35°S--37°N 南、北回归线通过,跨南北半球,以热带为主。 欧洲 10°W--66°E 36°N--71°N 处于中、高纬度 北美洲 170°W--20°W 7°N--72°N 北回归线、北极圈通过,跨低、中、高三个纬度 南美洲 82°W--35°W 54°S--12°N 赤道、南回归线通过,热带面积广 大洋洲 110°E--130°W 47°S--30°N 赤道、日界线穿过,跨东西和南北半球,同时有二个日期 南极洲 360° 62°S以南 跨经度最大的洲,以南寒带为主

练习:一笔画“世界”(注意比例和位置)

第3课时

⑵四大洋

太平洋:面积最大(将近一半)、水温最高、水体最深、岛屿最多。

大西洋:呈“S”形 印度洋:热带海洋面积大 印度洋:世界第三大洋。

北冰洋:最小、纬度最高、水温最低

海:一般面积较小,靠近大陆由半岛和岛屿同大洋大致隔开

边缘海濒临大陆,以半岛或岛屿同大洋分开,如我国的黄海和东海。

内海伸入大陆内部,仅以狭窄水道同大洋或边缘海相通,如我国渤海。

(陆间海—地中海 内海—渤海 边缘海—东海、南海 )

海峡:沟通两个海洋之间的狭窄水道

世界主要海峡:

篇17:高中地理世界的陆地和海洋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掌握世界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形成空间概念

掌握世界各大洲地形和气候的主要特点;世界海底地形的类型、特点和分布

掌握世界人口及人种的分布规律

教学过程:

自主探究、回顾知识

学生完成复习资料P154基础知识

合作探究、突破重点

(一)七大洲地形特色

洲名 地形主要特征 亚洲 ⑴地形复杂多样,起伏很大,高原、山地面积广;⑵地势中部高,四周低,平原多分布在河流的中下游;⑶大陆东缘有岛弧带,外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非洲 ⑴地形以高原为主,地面地伏不大;⑵东部纵贯着巨大的东非裂谷带;⑶山脉少,分布在西北和东南角高原边缘 欧洲 ⑴平原面积广大占总面积2/3;⑵地势低平,为世界地势最低一洲(300m),地势南北高,中部低;⑶冰川地形广布 北美洲 ⑴地势东西高,中部低;⑵南北纵列三大地形区,西部是山地,东部是山地、高原,中部是平原;⑶冰川地形在大陆北半部广布 南美洲 ⑴西部为南北纵贯的安第斯山脉;⑵东部为平原、高原相间排列 大洋洲 ⑴地势低平。地表起伏和缓;⑵地形为南北三个纵列带,东部为山地,中部为平原,西部为高地 南极洲 ⑴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一洲(2350m);⑵大陆冰川广布,冰层平均厚度达2000米,冰层以下地形多样 (二)、各大洲的气候特点

洲名 地形主要特征 亚洲 ①气候复杂多样(南北所跨纬度和东西所跨经度,各大洲中最广,因此地面受热状况和干湿程度,各地差异很大)②季风气候显著③大陆性气候分布广(巨大的面积和完整的大陆轮廓,一方面使亚洲具有广大的远离海洋的内陆地区,促成了大陆性和干燥性气候范围的广大;另一方面,冬夏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显著,形成了典型的季风气候。) 非洲 ①干燥(a南北回归线横穿大陆的南部和北部;b海岸线平直,缺少深入内陆的港湾,减少了海洋的影响;c东北部紧邻亚洲大陆干燥区,从那吹来的东北信风性质干燥)②暖热(a纬度位置决定了太阳高度角大,地面接受太阳辐射量多;b干燥地区广,空气透明度高;c相当大地区处于背风位置,加强了高温的程度)③气候南北对应 欧洲 ①有常住人口各洲中唯一没有热带气候的大洲 ②温带气候占绝对优势(a纬度位置决定36°N-71°N;b大陆轮廓,以南欧为底边略呈三角形,缩小了寒冷北冰洋影响的范围)③海洋性显著(a西风带;b大陆轮廓破碎,各地距海近;c山脉东西走向;d北大西洋暖流+三角形的大陆轮廓,使海洋性气候分布范围广,西北欧沿海地区成为同纬度冬季最温和的地区) 北美洲 ①温带大陆性气候占优势(大陆形状北宽南窄,其中50°N-70°N最宽,所以温带气候占优势,热带气候缩减)②气候类型多样(北美大陆南北延伸很广,地面受热状况有很大差异,几乎穿越了北半球除热带以外的所有气候带) 南美洲 ①温暖湿润,以夏雨为主(由于多雨面积广,干旱沙漠区面积相应狭小,它在南美大陆所占的比率在具有沙漠的各洲之中是最小的)②热带气候为主(大陆北宽南窄,略呈三角形,5°S附近最宽广,使得热带气候占优势。同时南回归线以南大陆紧缩,52°S已近尾闾,使亚热带、温带气候大大局限,且缺乏水平地带的亚寒带、寒带气候)③气候类型结构的独特性(大陆东西两侧同纬度地区气候类型截然相反) 大洋洲 ①干旱区面积大(山地偏居大陆东岸,阻碍太平洋暖湿气流西进,广大内陆地区因此干燥)②降水分布呈半环状(地形单调,无气候障碍,使中西部气候类型渐变)③普遍暖热(大陆轮廓东西宽、南北窄,增加了副高控制的面积且南北各地受热状况差异小) 南极洲 烈风、暴雪和酷寒的极地气候 (三)世界人口及人种的分布

(四)、世界地理空间概念

1.识记一些重要的点的经纬度

秦皇岛(120°E 40°N) 鄂尔多斯高原(110°E 40°N) 酒泉(1000E 40°N)

罗布泊(900E 40°N) 杭州(120°E 30°N) 武汉(115°E 30°N)重庆(105°E 30°N) 拉萨(90°E 30°N) 海口(110°E 20°N) 哈尔滨(125°E 45°N) 广州(113°E 23°26′N) 台湾海峡(1200E 23026`N )

摩尔曼斯克(30°E 70°N) 圣彼得堡(30°E 60N) 开罗(30°E 30°N)

土尔其海峡(30°E 40°N) 几内亚湾(0° 0°) 刚果盆地(20°E 0°)

马六甲海峡(105°E 0°) 亚马孙河口(50°W 0°) 夏威夷(160°E 23°26′N)东京(140°E 36°N) 开普敦(20°E 35°S) 悉尼(150°E 35°S) 纽约(75°W 40°N) 新奥尔良(90°W 30°N) 旧金山(120°W 36°N) 布宜诺斯艾利斯(60°W 35°S)长城站(60°W 60°S) 英吉利海峡(0° 50N) 恒河三角洲(90°E 23°26`N) 咸海(60°E 40°N) 直布罗陀海峡(50W 350N)

2.识记一些重要的经纬线

?0°经线:大不列颠岛(英国)、英吉利海峡、西欧平原、伊比利亚半岛、地中海、撒哈拉沙漠、几内亚湾

30°E:东欧平原、黑海、小亚细亚半岛、地中海、尼罗河三角洲、东非大裂谷55°E:霍尔木兹海峡附近

60°E:乌拉尔山脉、咸海、阿拉伯海

80°E:伊犁谷地、天山、塔里木盆地、昆仑山、青藏高原

90°E:阿尔泰山、准噶尔盆地、天山、塔里木盆地东部、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恒河三角洲、孟加拉湾

100°E:河西走廊、祁连山、青海湖、巴颜喀拉山、横断山区、云贵高原、中南半岛、苏门答腊岛

105°E:贺兰山、兰州、四川盆地、云贵高原、湄公河三角洲、新加坡

七年级地理上册大洲与大洋教学反思

大洲和大洋 教学设计

陆地和海洋的复习教学反思

地球的海陆分布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世界的陆地和海洋教案教学设计

《气温和降水》教学反思

气温和降水复习课件

海洋资源教案

七年级地理上册《海陆变迁》教学反思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

《陆地和海洋的分布》教学反思
《《陆地和海洋的分布》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陆地和海洋的分布》教学反思(集锦17篇)】相关文章:

《海洋资源》的地理教案2024-01-30

世界地理教学反思2022-05-19

初中教学反思的制度2022-09-08

辽阔的疆域教案2023-06-10

海陆变迁教学反思2022-05-06

水循环教学反思2023-01-08

反思初中2024-01-15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教学计划2023-05-29

初中反思2023-01-09

初中教学反思2023-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