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汽化》教学反思(共12篇)由网友“十五日改名一次”投稿提供,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八年级物理《汽化》教学反思,希望大家喜欢阅读!
篇1:八年级物理《汽化》教学反思
八年级物理《汽化》教学反思
《汽化》一节的教学知识内容包括蒸发和沸腾两种汽化方式,具体有蒸发和沸腾的发生的条件、特点,这些内容的学习,要经历实验探究的过程,学生学习活动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考虑到八年级学生才接触物理学习一个月,物理学科的学习方法,是必要的教学内容,将蒸发和沸腾两个内容划分在两节课,可以突出实验探究的教学。
在沸腾一课教学中,突出实验观察方法、实验探究中的进行实验、图像法分析得规律的教学;在蒸发一课突出控制变量法、实验探究中的设计环节。教学的内容应从知识内容扩展到物理的学科思想方法,到学生学科能力的形成、学习物理习惯养成教育,在以上的认识基础上设计学生活动才会到优化的目的。
《汽化》一节学生学习活动设计方案的优化过程与分析。
方案一:
8-9人组学生实验探究活动。蒸发和沸腾实验同时进行
分析:设计此活动的目的还是突出在知识内容的教学上,蒸发和沸腾两种汽化方式都完成了,但是将两种汽化方式中的探究思想和方法就很难体现出来,是一种点典型的.突出知识结论的应试教学。这种设计的弊端是,不是每一位学生都能同时经历两个实验的全过程,而两个实验探究无论是设计还是进行实验,或是分析论证都不是对等的关系,互相不能代替,也不能迁移。由此可见,蒸发和沸腾同时进行唯一能实现的就是知识教学,过程方法就很难涉及到。
方案二:
8-9人组学生实验探究活动,仅探究沸腾过程温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一个大组分成三个小组(组中组,小组合作学习的一种方式),大组共用一套实验器材,将进行实验环节作为教学重点,三个小组分别从不同的初始温度开始进行实验观察与记录,最后分析得出实验结论。
分析:这种设计方案,突出了探究中进行实验的环节,重点突出;大组中的小组分别从不同的初始温度开始记录,避免了大组人数多,而有学生游离在学习外的现象,能体现小组合作学习中的人人有任务的特征。但是细致分析教学活动设计还是有较大纰漏:
一是学习活动内容较浅。三个小组一人看时间、一人度温度、一人记录,这样持续4-8分钟,每位学生分担的任务简单,单一。在这一段时间,学生表面上都参与进来了,但是每位学生的学习的内容的价值不大,自然活动的效益也不会是最大化的。
二是实验的探究的科学性表现不充分,
三个独立的小组,每位学生独立地完成自己的任务,有一个环节有误就会导致实验结论的得出,如温度没有读对,记录正确,数据也是错误的,或者度温度的学生读对了,但是记录人听错了或记错了也会影响实验的分析。由此可见表面上的小组合作,实质上每位学生的独立的成分也很大,这种合作的结果一人错就会导致整组实验。从物理科学实验的角度,避免错误的方法就是互相监督,有正确的实验记录数据才能保证实验结论的得出,学生实验价值用果来承接,才能更好的体现活动的价值。否则,用了很长时间,并没有得出应得出的内容,探究过程和结果脱离会影响学习心理。虽然说过程比结果更重要,但是过程是建立在科学的设计、规划的基础上才是更重要的过程。
三是实验探究的内容挖掘不足。探究沸腾随温度的变化规律是目的,在探究水沸腾的过程中,实验现象的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引发的思考和质疑都是很重要的探究因子,属于评估的内容,另外,观察能力是物理学科教学中的一种重要的能力,从八年级培养有目的的观察,有观察的程序、会观察的方法都是教学的内容。
由此可见。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还可以进一步优化。
方案三:
维持方案二中的分组,8-9人公用一套实验器材,可以多准备一只温度计,用养生壶(玻璃壁的电加热器)和电源代替烧杯和酒精灯等做实验观察水的沸腾。
大组中分成两个小组4-5人,明确小组共同的任务:(1)观察从开始加热倒水沸腾的全过程,按照时间顺序,记录在养生壶中水以及周围发生的现象。(2)从80℃开始,每隔一分钟记录一次温度。
要求:(1)想办法固定实验用的温度计,保证使用正确便于读数。(2)组内合理分工,保证实验数据的正确性合理性。(3)设计记录实验现象和温度的方案(表格或其他形式)。(4)实验数据用图像处理。(5)小组交流内容:小组分工的情况;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描述;产生的疑问;呈现小组实验图像。
分析:这种学习活动的方案设计扩充了学习的内容——实验观察的方法和程序、实验中的发现和质疑(加上动脑的,充分发挥学生经历实验的价值体现)、实验记录的方法等科学探究的因素。增加了教育的功能——小组合作的组内分配、科学实验习惯养成、物理学科学习特点体现等。
当然,方案三有待于实践,在实践中改进,达到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的优化效益。
教学多走一步,就会让学生多收获一些,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将学生的学习习惯养成、学习态度端正放到第一位,重视学生学习能力、学科能力的培养,这样的学习才是有意义的。学习活动的设计承载着三维目标达成,充分发挥教学的价值。
篇2:汽化和液化物理教学反思
汽化和液化物理教学反思
第一稿太拘泥于课本,展开太少,没有充分利用好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而且也没有必要使用课件。因为这节课学生经验丰富,假如你使用媒体,可能你媒体中出现的例子都已经举过了,我觉得这就失去课件的意义,再一个媒体是线性的,而课堂则是非线性的,而我这节课是把课堂交给了学生,有很多机动的地方,不用课件可以更灵活的处理,于是就选择不用课件。
关于探究的修改:影响蒸发的快慢三个因素:温度、表面积、空气流动这三个因素,学生已经积累了很多的生活经验,但离科学概念的提升还有一定的距离。于是就通过让学生“比一件湿衣服尽快变干”限定时间比较谁的方法多这么一个平台,让学生共享彼此的经验,再通过归类,提练出三个因素。而学生比较陌生的不同液体蒸发快慢是否相同进行探究。蒸发吸热这一实验首先让学生发生认知冲突,首先对着干温度计扇温度没变化,而“洗澡”的温度计示数会下降后又上升,通过这么一对比,学生对于“对着干的物体扇,因为没有蒸发也就不会降温了”也就更深刻了。
关于媒体的选择。
充分体现“从生活到科学课堂,又从课堂走向生活”,把学生原本零乱的生活经验能过彼此的语言交流、思维碰撞上升到抽象的概念,形成概念之后又应用于生活,指导于生活。让学生真真正正的感悟到科学来自于生活,科学不仅是有趣的更是有用的`。
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意识,把课堂真正的还给学生。所有知识都是由学生建构的,无论是汽化、液化、蒸发、蒸发快慢、蒸发吸热都是由学生得出,并且问题由学生提,实验由学生设计,通过比较设计方案的优劣中让学生学会鉴别,学会判断,尤其是为什么这么设计的追问,既可以让不明白的同学更清楚。
篇3:八年级物理上册《汽化和液化》优秀教学反思
八年级物理上册《汽化和液化》优秀教学反思
本节课重点是蒸发和沸腾,对于蒸发现象学生有大量的生活经验,不必在此细讲。主要使学生了解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和蒸发的特点,同时在实验中对学生渗透物理实验方法教育。水的沸腾现象学生几乎每天可见,但大多数学生并未对其进行过仔细观察,在实验中可事先提出要注意观察的现象后,让学生自己动手、观察、的出结论。
本节课,我感觉以下方面是值得肯定:
1、在研究“影响蒸发快慢因素”时创设“怎样使衣服干的最快”的大讨论,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出学生的兴趣和热情。
2、列举的`例子贴近日常生活,有助于降低知识的难度,同时使学生意识到物理是有用的,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情感。
我所欠缺的有:
1、提出问题后,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少,没有考虑到学生之间的差异,在回答问题时,出现“满堂吼”,从而掩饰了能力较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2、在研究“影响蒸发快慢因素”忽略了对学生进行“控制变量”的思想方法教育。
篇4:《汽化》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物理沪科版九年级第十二章第三节,学习之前学生对于汽化两种方式的了解主要来源于生活,科学性、系统性不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从物态变化的角度理解汽化的两种方式,知识更加全面和严谨。
通过如何使湿衣服快速变干,将生活中的常识搬到课堂上,使学生认识到物理即是“悟理””,是一门与生活紧密相连的学问,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意识。学生对于这部分知识有很丰富的生活经验,要充分利用,为此在课堂上做一些相关的实验是很有必要的。把实验探究引入到课堂中,使学生亲自参与探究、发现和体验,在探究过程中学会学习,掌握探究实验的基本步骤和科学的方法,并逐步形成一种善于质疑、乐于探索、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把学生被动地学习知识变为主动地获取知识,进而培养良好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生活中的水的沸腾现象很明显,本节课除了观察水沸腾的现象,探究沸腾随温度变化的规律是实验的主要目的。但实验过程无法将水的沸腾数据实时展示给所有学生,所以充分利用视频展示水加热至沸腾后,便于及时记录数据,并用图像处理数据,规律的总结更形象,增强学生观察和自主思维能力。
篇5:《汽化》教学反思
《汽化》一节的教学知识内容包括蒸发和沸腾两种汽化方式,具体有蒸发和沸腾的发生的条件、特点,这些内容的学习,要经历实验探究的过程,学生学习活动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考虑到八年级学生才接触物理学习一个月,物理学科的学习方法,是必要的教学内容,将蒸发和沸腾两个内容划分在两节课,可以突出实验探究的教学。
在沸腾一课教学中,突出实验观察方法、实验探究中的进行实验、图像法分析得规律的教学;在蒸发一课突出控制变量法、实验探究中的设计环节。教学的内容应从知识内容扩展到物理的学科思想方法,到学生学科能力的形成、学习物理习惯养成教育,在以上的认识基础上设计学生活动才会到优化的目的。
《汽化》一节学生学习活动设计方案的优化过程与分析。
方案一:
8-9人组学生实验探究活动。蒸发和沸腾实验同时进行
分析:设计此活动的目的还是突出在知识内容的教学上,蒸发和沸腾两种汽化方式都完成了,但是将两种汽化方式中的探究思想和方法就很难体现出来,是一种点典型的突出知识结论的应试教学。这种设计的弊端是,不是每一位学生都能同时经历两个实验的全过程,而两个实验探究无论是设计还是进行实验,或是分析论证都不是对等的关系,互相不能代替,也不能迁移。由此可见,蒸发和沸腾同时进行唯一能实现的就是知识教学,过程方法就很难涉及到。
方案二:
8-9人组学生实验探究活动,仅探究沸腾过程温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一个大组分成三个小组(组中组,小组合作学习的一种方式),大组共用一套实验器材,将进行实验环节作为教学重点,三个小组分别从不同的初始温度开始进行实验观察与记录,最后分析得出实验结论。
分析:这种设计方案,突出了探究中进行实验的环节,重点突出;大组中的小组分别从不同的初始温度开始记录,避免了大组人数多,而有学生游离在学习外的现象,能体现小组合作学习中的人人有任务的特征。但是细致分析教学活动设计还是有较大纰漏:
一是学习活动内容较浅。三个小组一人看时间、一人度温度、一人记录,这样持续4-8分钟,每位学生分担的任务简单,单一。在这一段时间,学生表面上都参与进来了,但是每位学生的学习的内容的价值不大,自然活动的效益也不会是最大化的。
二是实验的探究的科学性表现不充分。三个独立的小组,每位学生独立地完成自己的任务,有一个环节有误就会导致实验结论的得出,如温度没有读对,记录正确,数据也是错误的,或者度温度的学生读对了,但是记录人听错了或记错了也会影响实验的分析。由此可见表面上的小组合作,实质上每位学生的独立的成分也很大,这种合作的结果一人错就会导致整组实验。从物理科学实验的角度,避免错误的方法就是互相监督,有正确的实验记录数据才能保证实验结论的得出,学生实验价值用果来承接,才能更好的体现活动的价值。否则,用了很长时间,并没有得出应得出的内容,探究过程和结果脱离会影响学习心理。虽然说过程比结果更重要,但是过程是建立在科学的设计、规划的基础上才是更重要的过程。
三是实验探究的内容挖掘不足。探究沸腾随温度的变化规律是目的,在探究水沸腾的过程中,实验现象的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引发的思考和质疑都是很重要的探究因子,属于评估的内容,另外,观察能力是物理学科教学中的一种重要的能力,从八年级培养有目的的观察,有观察的程序、会观察的方法都是教学的内容。
由此可见。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还可以进一步优化。
方案三:
维持方案二中的分组,8-9人公用一套实验器材,可以多准备一只温度计,用养生壶(玻璃壁的电加热器)和电源代替烧杯和酒精灯等做实验观察水的沸腾。
大组中分成两个小组4-5人,明确小组共同的任务:(1)观察从开始加热倒水沸腾的全过程,按照时间顺序,记录在养生壶中水以及周围发生的现象。(2)从80℃开始,每隔一分钟记录一次温度。
要求:(1)想办法固定实验用的温度计,保证使用正确便于读数。(2)组内合理分工,保证实验数据的正确性合理性。(3)设计记录实验现象和温度的方案(表格或其他形式)。(4)实验数据用图像处理。(5)小组交流内容:小组分工的情况;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描述;产生的疑问;呈现小组实验图像。
分析:这种学习活动的方案设计扩充了学习的内容——实验观察的方法和程序、实验中的发现和质疑(加上动脑的,充分发挥学生经历实验的价值体现)、实验记录的方法等科学探究的因素。增加了教育的功能——小组合作的组内分配、科学实验习惯养成、物理学科学习特点体现等。
当然,方案三有待于实践,在实践中改进,达到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的优化效益。
教学多走一步,就会让学生多收获一些,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将学生的学习习惯养成、学习态度端正放到第一位,重视学生学习能力、学科能力的培养,这样的学习才是有意义的。学习活动的设计承载着三维目标达成,充分发挥教学的价值。
篇6:《汽化》教学反思
如何引导学生从复杂的物理现象中发现并找出产生现象的原因和规律,保持并不断提高他们参与探究物理现象的兴趣与热情,使学生爱上物理课,是我始终在思考的一个问题。
本节课以通过湿衣服变干、洒到地上的水变干,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看到的现象,以及演示试验塑料袋中的酒精,放在80℃以上的热水中,塑料袋涨起来,引入汽化现象。把生活中的东西搬到课堂里来,使学生认识到我们科学是一门与生活紧密相连的学问,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的思维,使汽化和液化两个概念的引出顺其自然。
在“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的探究活动,又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理解研究问题的方法“控制变量法”,理解其他科学实验以及自己从事科学活动都是很有意义的。在研究“水沸腾实验”中,让学生复习海波熔化实验,讨论水沸腾实验的探究过程,让学生亲自实验,体验探究物理规律的乐趣。
《汽化和液化》这节课的教学使我在这方面有了一些启示;由各种看得见摸得着的现象引入课题,体现了从现象到实质,从生活到物理。通过“拓展与延伸”,让学生从物理走向社会。学生自己得出规律,培养了学生自主思维的能力。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发表见解,既体验成功,也增强了学生观察和思考问题的能力;本节的授课的密度较大,主要是考虑到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生刚刚学习物理的兴趣而定的。
通过对自己设计的这堂课的思考,联系我的教学经验,这堂课可能会在这两方面存在问题:学生对汽化的两种方式理解了但因练习量不够会存在暂时无法解解释生活中相应现象的的问题,这需要在后面的课中进一步巩固。学探究实验课中,我真正体验到,新课程强调的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当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充分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时,就意味着学生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施展,创造性的解放,教师式学生和学生式教师的出现,绝非偶然。另外,作为教师,不断学习,更新知识,实在是十分必要。
篇7:《汽化》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本单元新课教学的最后一节。本课的内容相当多,主要有汽化与液化的概念、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的概念、蒸发致冷、影响蒸发的主要因素、探究水的沸腾实验、沸点等。本章一以贯之的指导思想是先让学生建立起物态变化的总体框架,然后在此框架下来建构各类物态变化的概念及特点。因此,由于学生在本章之初的学习中接触到了各类物态变化及其关系,因此本课的重点放在探究水的沸腾实验。本课的难点是蒸发致冷。
课前一天已发下学案,大部分学生都已完成学案的前半部分。因此对汽发、液化的概念、蒸发与沸腾的概念略讲,主要通过学案中的题目来巩固这些概念,对其中有些学生感到疑难和迷惑之处加以点拨。蒸发致冷是一个难点,利用水的沸腾实验所用酒精灯中的酒精,让学生实际体验酒精蒸发时的致冷作用让学生产生深刻印象,再补充几个例子学生就能理解透彻。
探究水的沸腾实验是本课的重点。实验前的准备工作要做细。多少人一组?温水加热到什么瘟度?留下多长的时间来让酒精灯加热温水?加热温水时还未记录数据前学生做什么?教学时特别要注意如何让学生得到沸点这个概念、同时要让学生思考、分析为什么实验室里水的沸点不是100°C?
这是一堂非常紧凑、高效率的课。讲得虽然少了些,学生还有些不习惯,但学生思考、动手实验与练习的.时间多了,相信沿着这样的道路走下去,路是会越来越宽的。
篇8:《汽化》教学反思
本节课重点是蒸发和沸腾,对于蒸发现象学生有大量的生活经验,不必在此细讲。主要使学生了解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和蒸发的特点,同时在实验中对学生渗透物理实验方法教育。水的沸腾现象学生几乎每天可见,但大多数学生并未对其进行过仔细观察,在实验中可事先提出要注意观察的现象后,让学生自己动手、观察、的出结论。
本节课,我感觉以下方面是值得肯定:
1、在研究“影响蒸发快慢因素”时创设“怎样使衣服干的最快”的大讨论,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出学生的兴趣和热情。
2、列举的例子贴近日常生活,有助于降低知识的难度,同时使学生意识到物理是有用的,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情感。
我所欠缺的有:
1、提出问题后,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少,没有考虑到学生之间的差异,在回答问题时,出现“满堂吼”,从而掩饰了能力较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2、在研究“影响蒸发快慢因素”忽略了对学生进行“控制变量”的思想方法教育。
篇9:《汽化》教学反思
汽化和液化课堂教学至少两个课时,我分成了沸腾、蒸发和液化。沸腾的实验比较耗时间,设计的内容较多,所以我用了一个课时。蒸发和液化知识点也较多,但常识性了解内容较多,蒸发的要求也降低了,所以可以一节课讲完。
本节引入实验我按照书中实验进行,我用的开水和装酒精的袋子(酒精用一般医用可以,用95%效果最好),水一定要高于78摄氏度,我再课堂上就是刚烧开的开水。效果非常明显,有时老师用的气球,我没有尝试多,下次我会使用气球的效果。
实际上课中,沸腾的课我上了1.5节,也不知道哪儿啰嗦了。理了一下自己的思路,做沸腾的实验(初温较高),学生观察现象,温度变化,气泡变化等。得出数据后,和学生一起用数据和坐标图归纳。沸腾定义,特点,条件,看沸点,提出沸点跟气压的关系。
蒸发的知识我没有用太多的实验,而是和学生一起研究生活现象归纳影响蒸发的因素,并说明控制变量的应用,写出温度、液体表面积、液体表面空气流速跟蒸发的关系,故意没有利用控制变量的思路。
液化,原本准备了一个冻有冰的矿泉水瓶,让学生将外面的水擦干,无论如何都擦不干,引导学生水从哪里来的,水蒸气液化而来。但当天上课时没有忘记带了,所以就用冰糕替代。
篇10:《汽化》教学反思
新的课程目标与《九年义务教学大纲》中的教学目标相比,知识目标有所降低,但能力目标、意识目标有所提高。按《九年义务教学大纲》的要求,旧教材将汽化和液化的内容分为3节课进行:蒸发、观察水的沸腾、液化,通过三节课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准确表达所学到的知识。而新教材则把它们放在一节课,正是遵照新课程标准精神:在义务教育阶段,不过分强调学科自身的逻辑体系和知识的严密性。只要抓住它们的最明显的特征,让学生好理解和记忆,使他们可以更多地专注于探究的过程。
通过以上的活动,学生不仅可以学到科学知识,还可以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了解科学的方法,对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事求是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都有很大的帮助。
关于“纸锅烧水”实验。
第四章第三节的“想想做做”小实验“纸锅烧水”,课本中所用的方法是:取一张厚纸做一个小纸锅,盛上水,用酒精灯加热。但这个小纸锅如果学生做不好,就会影响实验效果,而且做起来也浪费时间。如果用一次性纸水杯来代替纸锅,用蜡烛代替酒精灯,学生就可以自己在家里做这个实验了。可以使这个实验更加方便简单,提高学习效率。同时,也充分体现了课程基本理念的第二条,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观点。但实验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纸杯中不要放水太多,大约1厘米深的水即可。这样,3-4分钟左右就可以把水烧沸腾,以免加热时间太长,水不沸腾,实验失败。
第二,用硬纸壳做一个杯盖,盖到纸杯上,可以缩短烧水时间。当听到水发出响声时,再打开纸盖,观察沸腾现象。
第三, 实验时,要用蜡烛的外焰加热纸杯底部,避免把纸杯烧坏。加热时,纸杯底逐渐变黑,不用担心,实验完毕后,把水倒出,轻轻地刮开已变黑色的纸杯底,就可以看见白色的纸杯完好无损了。
篇11:《汽化》教学反思
本节课讲《蒸发和液化》,“蒸发和液化”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学生体验非常丰富,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物理现象与蒸发联系起来,例如:太阳底下晒衣服、炉子上烧水、游泳上岸后会很冷等,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物理就在我们的身边。
从实验入手(学生手背上擦酒精)让学生在有充分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手背凉)体验到“蒸发吸热”的实质,再通过温度计演示(温度计的玻璃泡上涂酒精,酒精蒸发吸热,温度计的示数明显下降)让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理解蒸发吸热且有致冷作用。同时也通过三个演示实验:1、用酒精灯将烧瓶中的水加热至沸腾后,在玻璃出口处放一根冷铁棒。2、用注射器,压缩乙醚蒸气体积,使其液化。3、在实验一基础上,先将冷铁棒在酒精灯上加热一会儿。使学生深刻地记得液化有两种方法,理解液化要放热。
本节课通过 “探究蒸发与什么因素有关”的过程,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怎样使我们的衣服干得更快?继而寻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可以将衣服放在太阳底下晒、将衣服摊开、将衣服放在通风处等。使学生轻松地掌握了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速度。本节课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了教学效率。
不足之处:
1、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实验方案的完善过程没有放开,老师讲得过多,这时可以发挥学生同伴互助的作用,让学生自己讨论实验的可行性,老师最后总结,效果可能会更好。
2、整节课结尾部分显得有些太仓促。
篇12:《汽化》教学反思
我发现,每当我在第一个班讲一节新课时,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尽管我想好了思路,可是在讲课的时候,会发现有的想法是错误的,于是我就必须及时调整。
昨天讲《汽化和液化》时,我准备先从“蒸发”和“沸腾”的实例引出这两个概念,然后再概括出它们都是水变成水蒸气的现象,从而引出汽化。可是我发现,这样讲起来让学生难理解,还不如直接给出汽化和液化的概念,然而再举例引出它的两种方式。这样学生更容易接受。
在讲“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时,我试图引出“因素”之前渗透“控制变量法”,即观察每幅图时不仅说出不同点,还要说出相同点。可是我发现,这样讲增加了学习的难度。在后面两个班上课时,我改为学习完“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之后,再回过头观察“相同点”,从而引出“控制变量法”。这样学生接受起来容易多了,也节省了不少时间。
在做“水的沸腾”实验时,虽然实验前我讲了“直到水沸腾后再持续三分钟停止计时”,可是有的学生理解为“只加热三分钟”;还有的学生一沸腾就停止加热,说是怕温度计被烧炸了。这反映出我没有事先猜测学生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在以后的实验教学中要注意到这点。初三化学教学反思高三化学教学反思化学教学反思
【八年级物理《汽化》教学反思(共12篇)】相关文章:
初二物理上册第三章教学教案科教版2022-07-10
初二上学期物理组工作总结2022-08-08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课件2022-06-04
物理教案-蒸发2023-03-01
教学设计 (八年级下册)2023-06-29
九年级上学期物理实验总结2022-05-26
初中物理《探究水的沸腾》教案设计2022-10-30
初二物理上册第三章温度教案2023-07-31
初二下物理教学总结2024-03-04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教学设计上册2023-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