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下册《列方程解简单的实际问题》的教学反思

时间:2024-01-23 07:34:46 教学反思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五年级数学下册《列方程解简单的实际问题》的教学反思(精选17篇)由网友“小灰狼”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整理过的五年级数学下册《列方程解简单的实际问题》的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五年级数学下册《列方程解简单的实际问题》的教学反思

篇1:五年级数学下册《列方程解简单的实际问题》的教学反思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列方程解简单的实际问题》的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非常重要,列方程解简单的实际问题既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又是十分重要的数学数学方法,对以后的'数学乃至其他一些学科的学习发挥着基础作用。列方程解简单的实际问题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它具有固定的解题步骤和格式,告诉学生这些步骤是必须遵循的书写格式是应该模仿的,因此,在教学这环节时,采用接受学习的方法,结合例题的解题过程,通过谈话和板书,把解题步骤呈现给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凡是学生自己能做的,都让学生做,虽然采用的是接受式学习方式,但仍然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总结列方程解简单的实际问题的基本步骤时,引导学生根据老师的讲解过程得出:写设句—根据等量关系式列方程—解方程—检验—写出答语。并概括成顺口溜:方程解题真方便,找准等量是关键。等式性质来解答,千万不要忘检验

篇2:五年级数学《列方程解应用题》教学反思

阿尔法趣味数学网今天带来的是五年级数学《列方程解应用题》教学反思,附: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和关键是什么。

列方程解应用题为学生解答应用题开辟了一个新的途径,开拓了学生的思路,提高了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因此,在小学阶段,学生必须掌握好列方程解应用题的知识,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数学打下良好的基础。下面谈谈我在教学这部分知识时的一点做法:

一、由旧引新,培养学生有条理、有根据地进行分析思考的能力

列方程解应用题是建立在用算术方法解应用题的基础上得,由算术方法解题到列方程解题是一个过渡。为了使学生在初学列方程解应用题是不受算术方法的干扰,教学时,我便在数量关系的训练上帮助学生找渗透点,使教学活动循序渐进的展开学习,使学生对要学的知识感到新鲜而不陌生,以保持高昂的学习热情。一般做法是用与例题数量关系相似的基础题铺垫,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思路,尤其注意解题步骤,注意搭桥铺路,分析难度,在此基础上在教学例题。

比如:“商店原来有一些饺子粉,每袋5千克,卖出7袋以后,还剩40千克,这个商店原来有多少千克饺子粉?”

我在教学时设计了以下两道铺垫题:

题1:商店原来有75千克饺子粉,卖出35千克,还剩多少千克饺子粉?

题2:商店原来有75千克饺子粉,卖出5袋,每袋7千克,还剩多少千克饺子粉?

引导学生弄清题意,给出数量关系式:

原有的重量-卖出的重量=剩下的重量

原有的重量-每袋重量×卖出的袋数=剩下的重量

出示这道题的目的是让学生有旧入新、由浅入深,把铺垫题与例题相比较,找出它们的联系点与区别。这样,弄清了铺垫题与数量关系,再教学例1,学生旧容易接受了。

二、运用线段图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分析、观察能力

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需要有一个长期的培养过程,要有意识地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应用题的分析解答,大都遵循审题→分析→解答这样的顺序,而主要是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因此,运用线段图分析比较数量关系,能够变抽象为具体,变繁为简,是数量关系明确,为学生理解题意加起桥梁。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便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在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教学中,我们要借助各种教学手段,通过多种途径帮助学生建立概念、理清算理。最终,学生对这部分知识掌握的还可以,都能根据数量关系列方程解答应用题。

阿尔法趣味数学小课堂: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和关键是什么

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根据题目要求选择合适的未知数,一般为问题所要求的量,不过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写出:设……为x,……为y,……

将未知数当做已知量,根据题目的意思列出等式.即,列出方程式3.求解方程中的未知数。

列议程解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找等量关系。

篇3:五年级数学《列方程解相遇问题》教学反思

五年级数学《列方程解相遇问题》教学反思

教学环节设计:教材上直接给出了两人同时相对而行的情境,而我在教学时,先让学生读题充分理解题意,知道题中出现了哪些量,然后理解“相向而行”“相遇”和“同时出发”这几个相遇问题的要素。然后两名学生按相遇问题的要求演示其他学生观察思考“你发现了什么?”然后师生一起完成例题中的线段图。然后学生看线段图思考独立列数量关系式,把已知条件和问题带入等量关系式尝试列方程解答。

上述教学过程,通过创设情境,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活动,激起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感到学数学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并不是与己无关的、枯燥无味的,而是生活中所必需的。从而唤起学生的数学思维,将孩子们带进数学天地。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一个人只有发现问题才能提出问题,只有提出问题才有可能解决问题。”问题意识、问题能力是创造能力的基础。因此,数学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数学情境中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研究、去探索。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这节课的一大特色,如何提升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水平是当前一个重要的课题,学生通过活动认识了相遇问题形成的条件和模型,通过对模型特征的探究活动,探究出了相遇问题的等量关系式,用方程解答比较简单,通过合作学习,实现了知识上的互补,从而解决了本课的重点问题。学生体验到学习成功的愉悦,同时也促进了自身的发展。

新课程倡导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主动探究、合作的学习氛围中获取知识、构建能力,自我养成对待学习的积极的情感态度。这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在教学层面上的三大要素,也是在教学方法上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因此,好的教学方法就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主动去探究。课堂上给学生多一点思维的空间和活动的余地,凡学生能独立思考的决不暗示;凡学生能探究得出的决不替代;学生能独立解决的决不示范。给学生多一点表现的机会,多一点体验成功的愉悦,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得到发展。

篇4:八年级数学下册《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教学的反思

八年级数学下册《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教学的反思

列方程解应用题七年级一年就遇到了三次,一元一次的,二元一次的,还有这次的分式的,步骤基本上一样,审、设、列、解、验、答。

问题还是出现在审题上,其实方法也类似,找已知的未知的量,找描述等量关系的语句,可以列表分析,还可以直接将文字转化为数学式子,我经常在启发时说,某某同学刚才回答时为什么能很快找到等量关系呢,是因为他知道要关注那些重要的东西,比如数据,比如题中出现的量,等等,就想语文阅读时弄清楚时间,人物,事情一样。

于是在课堂上例题的分析,我总是把大量的时间放在启发学生理解题意上,老实说就算是语文的课外阅读,学生多读几遍也总读点味道出来了,可对于数学问题,有些学生读了一遍题目愣是一点感觉没有,对数字稍微敏感一点的也能找到相应的量吧,但就是这些,让学生最头疼的,最郁闷,想得抓狂了还是找不到等量关系。

还是多留给学生点思考的空间吧。其实大多数的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还是能对问题的'理解深刻一点的,题目做的多了,总会产生一些感觉,套用一句老话,质变是量变的积累,量变到了一定的程度就会发生质变,希望我和学生们的努力能让质变早日到来。

篇5:北师大版小学数学讲解--列方程解应用题 教学案例(五年级下册)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专题讲解--列方程解应用题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列方程解应用题是难点。这一部分内容融入了等式的性质,利用四则运算各部分的关系,有助于对所学的算术知识进行巩固和加深理解,初步渗透代数的思想,然而在这一部分教学中存在一定的难点。

一、审清题意:

审题,理解题意。即全面分析题目中的已知量、未知量及二者之间的关系。特别要把牵涉到的一些概念术语弄清,如同向,相向,增加到,增加了等。

二、确立未知数:

即用x表示所求的数量或有关的未知量。若题中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未知量,则找出他们之间数量关系,用含有x的式子分别将它们表示出来;

三、寻找等量关系: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称为方程”因而是“等式”是列方程比不可少的条件。所以寻找等量关系是解题的关键。常见的等量关系有以下几种:

1、总量相等;2、成倍数相等;3、按公式相等;

小学常用数量关系总结:

【行程问题】  速度×时间=路程

① 合作行程:速度和×时间=路程和

甲的路程+乙的路程=总路程

甲的速度×甲的时间+乙的速度×乙的时间=总路程

(注意:总路程是指已经行走的路程,未走的路程要扣除)

② 追及行程:速度差×时间=路程差

甲的路程-乙的路程=路程差

甲的速度×甲的时间-乙的速度×乙的时间=路程差

(注意:路程差是指二者相差的路程,分为先天形成和后天形成两种)

③ 流水行船:顺流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

逆流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

(静水速度是指船在不受外力影响的作用下,由船本身决定的速度,一般不会改变)

【工程问题】 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① 合作工程: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和

甲的工作总量+乙的工作总量=总的工作总量

甲的工作效率×甲的工作时间+乙的工作效率×乙的工作时间=总的工作总量

(注意:总的工作总量是指已经完成的工作,未完成的工作要扣除)

② 追及工程:工作效率差×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差

甲的工作总量-乙的工作总量=工作总量差

甲的工作效率×甲的工作时间-乙的工作效率×乙的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差

(注意:工作总量差是指二者相差的工作量,分为先天形成和后天形成两种)

【商品问题】 单价×数量=总价

售价-成本=利润

利润÷成本-利润率

【植树问题】(一)在线段上的植树问题可以分为以下三种情形。

1、如果植树线路的两端都要植树,那么植树的棵数应比要分的段数多1,即:棵数=间隔数+1。

2、如果植树线路只有一端要植树,那么植树的棵数和要分的段数相等,即:棵数=间隔数。

3、如果植树线路的两端都不植树,那么植树的棵数比要分的段数少1,即:棵数=间隔数-1。

(二)在封闭线路上植树,棵数与段数相等,即:棵数=间隔数。

(三)在正方形线路上植树,如果每个顶点都要植树。则棵数=(每边的棵数-1)×边数。

【鸡兔同笼问题】鸡的头+兔的头=总头数

鸡的脚+兔的脚=总脚数

【图形问题】

图形 周长 面积 体积

正方形 C正=4 a     S正 =a2

长方形  C长=2(a+b)  S长=ab

平行四边形 S平行四边形=ah

三角形 S三角形=ah÷2

梯形  S梯=(a+b)h ÷2

正方体  S正=6a2  V正=a3

长方体  S长=2(ab+ac+bc)  V长=abc

圆柱 S圆柱=2S底+S侧=2πr2+Ch=2πr2+2πrh  V圆柱=S底h=πr2h

圆锥    V圆锥=1/3V圆柱=1/3S底h=1/3πr2h

【基础训练】

(一)根据题意把方程补充完整:

1、三角形的面积是25.6平方厘米,高是6.4厘米,底边长x厘米。

=25.6

2、一个圆锥的体积是25.12立方分米,它的底面半径是x分米,高是6分米。

= 25.12

3、李娟同学买了2支圆珠笔与3本练习本,共付7.2元,每本练习本X元,每本练习本Y元。

=7.2

4、水果店运来苹果420千克,每25千克装一箱,装了x箱后还剩下20千克。

=20

5、洗衣机厂今年每日生产洗衣机260台,比去年平均日产量的2.5倍少40台,去年平均日产洗衣机多少台?

解:设                          。

6、用一根铁丝可以围成一个边长是4厘米的正方形,还用这根铁丝,围成一个宽是2厘米的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是多少厘米?

解:设                          。

7、两艘货船同时从一个码头出发,各往东西方向行驶。甲船每小时行驶30千米,乙船每小时行驶42千米,航行几小时后两轮船相距252千米?

解:设                          。

(二)列方程解应用题:

1、某建筑队修筑一段公路,原计划每天修56米,15天完成,实际上每天多修4米,实际用了几天?

2、两个车间共有150人,如果从一车间调出50人,这时一车间人数是二车间的 ,二车间原有多少人?

3、甲筐苹果的重量是乙筐的3倍。如果从甲筐取出20千克放入乙筐,那么两筐苹果的重量就相等。两筐原来各有苹果多少千克?

4、师徒二人共加工208个零件,师傅加工的零件数比徒弟的2倍还多4个。师傅加工了多少个零件?

5、新江县新开通的公共汽车实行两种票制,普通车票每张2元,通票每张5元。有一天售票员统计车票收入时,发现这天共有乘客880人,通票收入比普通车票收入多1740元。问这天购买通票的有多少人?

6、苹果、梨、桔子三种水果共100千克,其中苹果的重量是梨的3倍,桔子的重量比梨的一半少8千克,其中有桔子多少千克?

7、张师傅加工一批零件,原打算每天做50个,为了提早10天完成,他把效率提高,每天做75个。这批零件一共有多少个?

8、 运送29.5吨煤,先用一辆载重4吨的汽车运3次,剩下的用一辆载重为2.5吨的货车运。还要运几次才能运完?

常见的列方程解应用题问题

【行程问题】

1、甲乙两车从相距272千米的两地同时相向而行,3小时后两车还相隔17千米。甲每小时行45千米,乙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2、甲乙两人同时从同一地点向相反方向行走,3.5小时后两人相距38.5千米。甲每小时行走5千米,乙每小时行走多少千米?

3、两地相距660千米,甲车每小时行32千米,乙车每小时行34千米,两车分别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经过几小时相遇?

4、小东、小英同时从某地相背而行,小东每分钟走50米,小英每分钟走45米,经过多少分钟两人相距285米?

5、两列火车同时从甲、乙两城相对开出,慢车每小时行60千米,快车每小时行80千米,两城相距770千米,两车开出几小时后还相距210千米?

6、甲、乙两地相距480千米,客车、货车分别从甲、乙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客车每小时行70千米,货车每小时行50千米,相遇时,两车各行了多少千米?

7、一辆轿车和一辆摩托车分别从甲、乙两地相向而行,两地相距500千米,摩托车上午8点出发,每小时行40千米,轿车上午10点出发,每小时行60千米,问几点两车可以相遇?

8、两地相距400米,两人从两地同时出发向相反的方向而行,5分钟后两人相距960米,甲每分钟走50米,乙每分钟走多少米?

9、一列快车和一列慢车同时分别从相距630千米的两地同向开出,4.5小时快车追上慢车,快车每小时行78千米,慢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10、甲乙两辆汽车同时从相距300千米的两地同向行驶,4小时后甲车追上乙车,已知甲车每小时行4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11、甲、乙两车同时从两地相向开出,甲车每小时行50千米,经过3小时已驶过中点30千米,此时甲车与乙车还相距6千米,求乙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12、甲乙两列火车同时从某地相对开出,经过8小时相遇,已知甲火车每小时行85千米,相遇时,甲比乙多行了240千米,求乙火车的速度是多少千米?

13、一只小船要行216千米的路程,逆水航行需要12小时,顺水航行需要9小时,求船速和水速各是多少千米?

14、一只货船顺水行800千米的航程用20小时,已知水速为每小时4千米,如果逆水返回需要多少小时?

15、顺水行船,2小时行36千米,已知船在静水中的速度是每小时7千米,求逆水行船返回出发地点要多少小时?

16、两码头相距540千米,一货船顺水行全程需8小时,逆水行全程需要4小时,这货船顺水比逆水每小时快多少千米?

17、逆水行船9小时行44千米,已知水速是每小时3千米,问这只船顺水行330千米的路程用多少小时?

18、有甲、乙两只船航行于720千米的江河中,甲船逆水行全程需要36小时,乙船逆水行全程用30小时,甲船顺水行全程用20小时,乙船顺水行全程几小时走完?

19、一只船从甲地到乙地,逆水每小时行48千米,顺水返回,比逆水提前5小时到达。已知水流速度为每小时6千米,求甲、乙两地的距离。

20、甲、乙两港间的水路长208千米,一只船从甲港开往乙港,顺水8小时到达,从乙港返回甲港,逆水13小时到达,求船在静水中的速度和水流速度。

21、某船在静水中的速度是每小时15千米,它从上游甲地开往下游乙地共花去了8小时,水速每小时3千米,问从乙地返回甲地需要多少时间?

22、甲、乙两港相距360千米,一轮船往返两港需35小时,逆流航行比顺流航行多花了5小时.现在有一机帆船,静水中速度是每小时12千米,这机帆船往返两港要多少小时?

【工程问题】

1、师徒两人在15天中共完成465个零件。师傅每天制造18个,师傅每天完成的件数比徒弟多多少个?

2、甲、乙两个工程队共同开凿一具隧道。15天共开凿了2070米,甲队每天开凿65米,乙队每天开凿多少米?

3、甲、乙两个工程队共同开凿一个隧道。开凿了15天,甲队比乙队少开凿了120米,甲队每天开凿65米,乙队每天开凿多少米?

4、甲、乙两个工程队共同开凿一个隧道。甲队每天开凿65米,乙队每天开凿73米,铺了多少天后,甲队比乙队少铺120米?

【商品问题】

1、5个足球比5个排球贵62.5元,已知每个排球52.5元,每个足球多少元?

2、一只足球46.8元,比一只排球价钱的3倍少1.2元,一只排球的价钱是多少元?

3、学校买了18个篮球和20个足球,共付了490元,每个篮球14元,每个足球多少元?

【平均数问题】

1、某校六年级有两个班,上学期级数学平均成绩是85分。已知六(1)班40人,平均成绩为87.1分;六(2)班有42人,平均成绩是多少分?

2、某学校五年级有两个班,半期考试平均分为90分。已知五年一班有45人,平均分89分,五年二班平均分91分,问五年二班有多少人?

【鸡兔同笼问题】

1、王老师圆珠笔和钢笔共买了15支,圆珠笔每支1.5元,钢笔每支4.5元,共花了49.5元,圆珠和钢笔各买了几支?

2、小刚买回8分邮票和4分邮票共100张,共付出6.8元,问,小刚买回这两种邮票个多少张?各付出多少元?

3、鹤龟同池,鹤比龟多12只,鹤龟足共72只,求鹤龟各有多少只?

4、大油瓶每瓶装4千克,小油瓶2瓶装1千克,现有100千克油装了共60个瓶子。问大小油瓶各多少个?

5、班主任张老师带五年级(2)班50名同学栽树,张老师栽5棵,男生每人栽3棵,女生每人栽2棵,总共栽树120棵,问几名男生,几名女生?

【图形问题】

1、王大爷准备用400米长的栅栏围一个长方形养鸡场,如果长是宽的3倍,这个养鸡场的长和宽各是多少米?

2、王大爷准备用400米长的栅栏围一个长方形养鸡场,如果长比宽多80米,这个养鸡场的长和宽各是多少米?

3、把一块长31.4厘米,宽20厘米,高4厘米的长方体钢坯熔化后烧铸成底面半径是4厘米的圆柱体。圆柱体的高是多少厘米?

4、某学校有一梯形方队,已知第一排有25人,最后一排有55人,整个方队有400人,问这个反对有多少排?

5、已知一长方体的表面积是1562平方米,长为25米,宽为13米,求此场、长方体的高为多少米?

列方程解应用题常见错例评析

一、把算术解法当作方程解法的错误

例1 两袋大米,甲袋重65千克,乙袋重45千克,要使两袋大米的重量相等,应从甲袋里取出多少千克放入乙袋?(用方程解)

错解 设应从甲袋里取出大米x千克放入乙袋,根据题意列方程:x=(65-45)÷2, x=20÷2,x=10。

分析 以上计算并无错误,但不符合利用方程求解的意义和要求。这种解法虽然也含有未知数,但实际上是一种算术方法。纠正的方法是把未知数设为x,暂时把未知条件当成已知条件,使未知条件与已知条件处于同等的地位,然后找出等量关系列方程。这样做比起用算术方法解容易得多。

正确解法:设从甲袋取出x千克大米放入乙袋,根据题意列方程:

65-x=45+x,65-2x=45,2x=65-45,x=10

答:应从甲袋取出大米10千克。

评点 本题主要考查同学们对简易方程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等量”关系列方程和解方程的基本技能。有的同学由于受算术方法解应用题的思维定势的影响,所以会出现上面的错误解法。

二、等量关系的错误

例2 学校分苹果,五年级老师分50千克,比四年级老师分的2倍少2千克。四年级老师分多少千克?

错解 设四年级老师分x千克,列方程得:

2x+2=50,2x=48,x=24。

分析 本题在列方程时把等量关系弄错了,误认为四年级老师的2倍加上2千克就等于五年级老师分的。

正确解法:设四年级老师分x千克。

2x-2=50,2x=52,x=26。

答:四年级老师分26千克。

三、单位不统一的错误

例3梯形的面积是24平方厘米,高为4厘米,下底比上底多0.6分米,求梯形的上底。(用方程解,注: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

错解1 设梯形的上底是x分米  (x+x+0.6)×4÷2=24,2x+0.6=12,2x=11.4,x=5.7。

答:梯形的上底是5.7分米。

错解2设梯形的上底是x厘米,

(x+x+0.6)×4÷2=24,2x+0.6=12,

2x=11.4, x=5.7。

答:梯形的上底是5.7厘米。

分析此题错在没有统一题中各个量的单位。题中告诉的面积单位为平方厘米,高是厘米,下底却是分米,如果不加以统一,所列出的就不是等式,也就不能恒等变形。所以我们在列方程时首先要将题中的单位统一起来。

正确解法:0.6分米=6厘米

设梯形的上底是x厘米

(x+x+6)×4÷2=24,2 x+6=12,

2 x=6,x=3。

答:梯形的上底是3厘米。

四、设句不写单位名称的错误

例4粮仓要运进250吨粮食,已经运了8天,每天运进18吨,余下的要4天运完。平均每天要运进多少吨?

错解设平均每天要运进x,根据题意列方程:

18×8+4 x=250,144+4 x=250,

4 x=250-144,4 x=106,x=26.5。

答:平均每天运进26.5吨。

分析此题错在所设未知数不带单位名称,致使其在等式中代数量意义不明确,从而导致错解。正确的应设平均每天要运进x吨,否则不能认定该等式成立。

五、求得的值带上单位名称的错误

例5某站运来3车黄瓜和6车芹菜,共重2 580千克,每车黄瓜重260千克。每车芹菜重多少千克?

错解 设每车芹菜重x千克,列方程得:

260×3+6x=2580,780+6x=2 580。

6 x =2580-780,6 x=1800,x =300(千克)。

答:每车芹菜重300千克。

分析 此题错在最后求得的x值带上了单位名称,这是不符合解方程的要求的。造成这一错误有两个原因:一方面受算术方法解题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对解方程的概念不甚明了。方程是一种等式,方程两边无论是数还是量都是相等的,因此两边的单位名称可同时约去。求方程解的过程就成了数的恒等变形的过程,最后的结果是没有单位名称的,只需要在答句中把单位名称写清楚就行。

篇6:王 勤列方程解实际问题教学反思

团结小学王 勤

列方程解实际问题是学生在学习了解简易方程的基础上学习的,教学目标是能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解简易方程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初步掌握用列方程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会把未知数的值代入已知条件看是否符合;在列方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的能力;在解题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初步的类推和迁移的能力及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列方程解实际问题的关键在于让学生能正确寻找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式,并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基于等量关系对列方程解实际问题的重要性,在前期的`《用字母表示数》的教学中,我特别强调了数量关系,凡是遇到实际问题中需要用字母表示数的,我都要求学生写出文字的数量关系;在初识方程时,也强调“方程是表示两部分之间的相等关系”。因此,在进入列方程解实际问题教学时,学生读完题目的要求,很习惯的就会去找等量关系了,在这点上,我觉得前期对数量关系的重点强化,是有较明显的效果的。

在列出方程,解完方程后,要求学生对方程的解进行检验,最后作答,从而得出了列方程解实际问题的6个基本步骤:1、审题,确定未知数;2、找出等量关系;根据等量关系,用x表示;3、代入已知数据,将未知数写成x,列出方程;4、解方程;5、验算;6、作答。精简说就是“审、设、列、解、验、答”。

由于学生间学情差距较大,所以教学过程中,个别学困生很难跟上全班的进度,基本处于被拖着拽着走的情况,等量关系基本难以自己找出,而对于部分懒惰的学生,列方程解实际问题需要书写的文字较多,这些同学在列等量关系式、设未知数、验算方程和写答时,各种偷懒,也导致错误率较高,6个关键步骤时有缺失;还有极个别同学仍没有脱离算术法,在老师多次强调要列方程后,仍然列算术法或者列“假方程”。这些都是后继教学中需要花大力气处理的问题。

篇7: 《复习列方程解应用题》数学教学反思

《复习列方程解应用题》数学教学反思

今天上了一节复习课,课题是《列方程解应用题》。

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很明确的,就是找准应用题中所反应的数量关系式,并以此来列出相应的方程来解答。

因为是整数和小数的应用题,学生在理解找数量关系的时候并不太难,所以从我巡视中所看到的以及学生的练习中所反应的,学生的错误并不是太多。课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觉得有几点在这节课中被我忽略了。

1、复习的重点在于找准数量关系式。课堂上大量提问了学生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式是什么,并进行了专项训练,但在进行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只满足了让学生说出数量关系式是什么,应该让中下学生再说说关键句是什么,是根据哪句话找出来的,要让他们知道怎样去找。

2、列方程解应用题与算术解法的不同在于,算术解法要考虑的是怎么解决问题,而方程解法只要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再列式就可以了,这个等量关系可以是这样也可以是那样的,因此方法比较多,解答起来比较容易,这也是其与算术解法相比而言的优势。而在本节课上因为写的字比较多,做题比较费时,并且本节课的内容比较多,因此课堂上我忽略了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找出不同的数量关系式,从而可以列出不同的方程,而仅满足于学生用方程做出了这道题就可以了,没有做到让学生真正认识到用方程解题的优势。

3、在开始复习利用数量关系式列出方程的时候,应该加强一点板书。这样数量关系式和列的方程对比起来看,有助于学生理解两者之间的依托关系。

篇8:五年级上册“列方程解应用题”教学反思

五年级上册“列方程解应用题”教学反思

五年级上册“列方程解应用题”教学反思

北张联校 文俊

现在的小学数学教材十分注意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内容的呈现注意体现儿童的已有经验和兴趣特点,提供丰富的与儿童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如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60页,关于警戒水位的问题。

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能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解简易方程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初步掌握用列方程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会把未知数的值代入已知条件看是否符合;在解方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的能力;在解题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初步的`类推和迁移的能力及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本节课是学生初次利用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上完后,感觉有不少问题存在。

教学例3时,我首先从例题上引导学生读题观察,理解题意,然后指导学生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这时问题产生了,由于这里学生的认知局限性,学生对于什么是湖、大坝,甚至水库,堤坝都不知道是什么,给审题带来比较大的困难,又要重新向学生介绍有关湖泊、水库、堤坝等知识,最后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我还结合学生常见的鱼塘、塘堤等学生熟悉的情境进行说明,学生才恍然大悟,(教学反思 )由此可见,我们提供给学生的情境必须是学生真正熟悉的生活情境,要结合当地学生的认识水平,这才是有效的情境。其次备课一定要深入,不仅要熟悉教材内容、教法、学法,还要深入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情况,这样才能备好一节课,要吸取教训。

在交流汇报时,学生说出了如下数量关系:

警戒水位+超出部分=今日水位

今日水位―警戒水位=超出部分

今日水位―超出部分=警戒水位

然后让学生依据数量关系列出相应的方程,这时学生发现例题与之前所学的方程有所不同,之前列方程时题目中未知数已经有了,直接看出x表示那个量,而例题中并没有x,从而引导学生了解到:要列方程必须把其中的未知量假设为x,从实际中让学生发现列方程解决问题时有“设……为x”的必要性,不至于出现在列方程时不写“解:设……”的情况。

但是,在列方程的时候却出现了这样的问题,因为教材只要求掌握“未知数不是减数和除数的方程”解法,在例题教学中,有的学生列出了这样的方程:14.4―x=0.64,从意义上来说,这样的方程肯定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应该怎样解呢?是否该向学生讲解方法?如果讲解方法,又该用什么方法来解?或是让学生把此方程改成教材要求的那样的方程?如果要改成教材要求的方程,那就是在向学生传达这样的信息:这样的列法是不被认可的,那么以后在学习“未知数是减数和除数的方程”时,学生的思维不就和现在冲突了吗?迷惑!

篇9:列方程式解决实际问题数学教学反思

列方程式解决实际问题数学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一个数(已知)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多(或少)几,求另一个数。教学注重的是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就是要让学生经历寻找实际问题中数量关系并列方程解答的全过程。让学生明确正确找出题中的等量关系是最为关键的。通过学习,增强学生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进一步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方程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反思这一节课,做得好的方面是:一是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循序渐进,通过“句――式――方程”的思维过程,让学生感受方程解题的基本方法:即找到了等量关系,方程就自然而然,水到渠成了。 二是练习形式多样,练习有层次。由简到难,有坡度,但目的只有一样,就是让学生通过这些练习能很快找到等量关系,正确列出方程。

不足的方面是:练习的重点在于找准数量关系式。课堂上大量提问了学生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式是什么,并进行了专项训练,但在进行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只满足了让学生说出数量关系式是什么,应该让中下学生再再说说关键句是什么,是根据哪句话找出来的,分析题时可先用铅笔画出来,分清已知量和未知量,用相应的未知数和具体数字表示出来,转化成等式,从而把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再利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

篇10:数学五上《列方程解应用题》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制定了三个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理解用算术方法和用方程解应用题的思路区别。

2、初步掌握列方程应用题的思考方法,会用方程解答两步计算应用题。

3、会列多种方法,正确解答两步计算应用题。

在设计教学过程时主要从以下三方面着手展开。

一、让数学问题与生活紧密相连。

我们常说“数学源于生活,数学服务于生活”。为此,我在导入新课时从说说学校的变化入手,出示数据,把生活中的实例转化为数学问题去解决这个数学问题。在课的结尾时用收集到的数据,用学到的数学方法去解决这个实际问题。既做到首尾相连,把数学知识还源于生活。同时进行思想教育。

二、改变传统的应用题教学,处理好师生的地位,利求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为目的。

我们一般的应用题是从准备题为基础,改变其中的条件或问题而引出新课。本节课试图改变传统的方式,利用给出信息的方试,在用条件与问题中呈现出准备题、例题与尝试练习题。在这三类题中的教学中采用的主要方法是①以说促思,如:编题、说说解答方法,这样既掌握了今天所学的知识,同时在说的过程中理清解题思路,发展学生的思维。②恰当运用线段图,以需要学习有困难的.同学能直观地看到题中的数量关系。正确地解答应用题,发挥线段图的作用。③处理好讨论、独立解答与教师的扶助作用之间的关系。以尝试解答为主地位,适当进行讨论,以便取人家所长,补自己所短。教师只在重点、难点处加以点拨。利于形成“自主、探索、尝试”式教学模式。

三、重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注重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

从准备题入手,以尝试探索为主攻阵地,以独立练习为主战场,层层深入,层层递进,特别是在巩固练习中,从说出相等关系到列方程,到选择不同的解法,根据解法取条件、问题,最后再选择数据编题。由易到难,层层提高。注重学生获取知识的规律性。同时在解题及分析比较中发展学生思维创造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本节课试图通过教师的牵线搭桥,让学生尝试探索获取知识,并能解决实际的问题。

篇11:五年级上册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教学反思

五年级上册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教学反思

现在的小学数学教材十分注意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内容的呈现注意体现儿童的已有经验和兴趣特点,提供丰富的与儿童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如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60页,关于警戒水位的问题。

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能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解简易方程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初步掌握用列方程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会把未知数的值代入已知条件看是否符合;在解方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的能力;在解题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初步的类推和迁移的能力及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本节课是学生初次利用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上完后,感觉有不少问题存在。

教学例3时,我首先从例题上引导学生读题观察,理解题意,然后指导学生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这时问题产生了,由于这里学生的认知局限性,学生对于什么是湖、大坝,甚至水库,堤坝都不知道是什么,给审题带来比较大的困难,又要重新向学生介绍有关湖泊、水库、堤坝等知识,最后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我还结合学生常见的鱼塘、塘堤等学生熟悉的情境进行说明,学生才恍然大悟,(教学反思 )由此可见,我们提供给学生的情境必须是学生真正熟悉的`生活情境,要结合当地学生的认识水平,这才是有效的情境。其次备课一定要深入,不仅要熟悉教材内容、教法、学法,还要深入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情况,这样才能备好一节课,要吸取教训。

在交流汇报时,学生说出了如下数量关系:

警戒水位+超出部分=今日水位

今日水位―警戒水位=超出部分

今日水位―超出部分=警戒水位

然后让学生依据数量关系列出相应的方程,这时学生发现例题与之前所学的方程有所不同,之前列方程时题目中未知数已经有了,直接看出x表示那个量,而例题中并没有x,从而引导学生了解到:要列方程必须把其中的未知量假设为x,从实际中让学生发现列方程解决问题时有“设……为x”的必要性,不至于出现在列方程时不写“解:设……”的情况。

但是,在列方程的时候却出现了这样的问题,因为教材只要求掌握“未知数不是减数和除数的方程”解法,在例题教学中,有的学生列出了这样的方程:14.4―x=0.64,从意义上来说,这样的方程肯定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应该怎样解呢?是否该向学生讲解方法?如果讲解方法,又该用什么方法来解?或是让学生把此方程改成教材要求的那样的方程?如果要改成教材要求的方程,那就是在向学生传达这样的信息:这样的列法是不被认可的,那么以后在学习“未知数是减数和除数的方程”时,学生的思维不就和现在冲突了吗?迷惑!

篇12:二年级数学下册《实际问题》的教学反思

二年级数学下册《实际问题》的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以新课标倡导的理念为指导,在教学设计上主要体现以下几点:

1、数学问题生活化、情境化。

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学习中解决问题是很重要一部分,就是要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本节课在组织教学材料时,围绕逛超市的事情,创设一个现实的生活情景,将学生置身于现实问题的情景中,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体验到生活是数学的源泉,了解了数学的价值,增强了应用数学的意识。

2、学生主动建构新知。

本课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主动获取新知识的'时间和空间,充分让学生通过看、想、说、算等实践活动,感知新知和旧知的内在联系,教师穿针引线,适时点拨,帮助学生完成新知的主动建构。引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加强合作学习。

学生要从小学会与人交往,与人沟通,与人协作。本节课我在设计教学时,把合作学习作为一种主要的学习方式,通过学生之间讨论、交流,每一位学生充分地参与认知活动,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保证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应有的发展,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篇13: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

一、充分利用直观教学,帮助学生形成空间观念。

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直观教具,调动学生的感官,通过触摸、测量、类比等学习活动,帮助学生认识并建立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实际大小的体积观念。学生真正是在亲身经历和体验下认识体积单位,从而在头脑中形成表象,积累经验,有助于以后计算和估算物体的体积。另外,在教学中我还引导学生将三个体积单位结合起来,进行对比,并列举生活中的实例,激发学生的欲望,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

二、注重学习方法的迁移。

在认识三个常用的体积单位的新知教学中,我采用了分层推进的教学策略。老师先引导学生通过摸一摸、量一量、比一比、举个例子等学习活动,认识并学习1立方厘米。然后将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利用认识1立方厘米的方法在小组内自主活动,认识1立方分米,最后认识1立方米。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其参与尝试的兴趣。

三、分层中及时匹配练习,使所学知识得到有效地巩固。

学生学完常用的三个体积单位以后,我设计了一道看图填合适的单位的练习,目的是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及时的巩固,加深理解。然后进入下一个环节,重点认识1立方厘米,深化对体积单位的认识。在学生理解了“物体含有多少个1立方厘米,体积就是多少立方厘米”以后,又及时跟进了一组练习,再一次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有效的巩固。这样层层递进,每个层次都匹配相应的练习的做法,有利于学生及时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另外,在处理课本练习第4题时,老师引导学生得出分层数方块的方法,为后面学习长方体的体积计算作了一个铺垫,注重了知识的前呼后应。

篇14: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

《有趣的测量》是测量不规则形状的物体的体积,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体验等量替换的数学方法。在教学时,我出示一块不规则形状石块、一块长方体木块和一块正方体木块,让学生说说怎么知道它们的体积。学生很快说出求长方体、正方体木块的体积的方法。至于石块,它既不是长方体,也不是正方体,怎么知道它的体积呢?我先让学生观察,猜一猜它到底有多大,然后让学生讨论设计测量方案。在交流讨论结果时,学生有的说出了教材呈现的两种方案,有的说称一块能测量出体积的长方体或正方体石块的质量,算出每克石块的体积,再称这块要测量石块的质量,就可以计算它的体积……我对学生设计的方案都给予充分的肯定,并选择教材上呈现的两种方案,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让学生明白这是把不规则石块的体积转化成了可测量的水的体积。这样既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体积的含义,又能帮助学生发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篇15: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

第一课时 分数乘法(一)

【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让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和整数相乘的计算方法。依据知识的迁移,我首先进行了必要的铺垫,复习整数乘法的意义,利用知识之间的联系,使学生顺利掌握“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意义相同”。同时,复习分数加法,为后续教学铺垫。

在教学分数乘法在过程中约分时,书上的例题是:6×5/9,并且列出两种做法让学生进行比较。但我觉得这道题并不能体现在计算过程中先约分的优越性,因此,我在教学完例题之后将题目深化,变成“6×17/18”,并且和同学们一起比赛谁做得快。如果哪位学生是用整数直接乘以分子的,速度当然会很慢,当做得最快的同学展示自己的做法时,其他同学恍然大悟,深刻体会到计算过程中先约分,可以化繁为简。这样,学生在做分数乘法时,不仅仅满足于“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而是记住“能约分的要约分”这一要点。

第二课时 分数乘法(一)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的内容是分数乘法(二),重点是分数乘法意义的拓展――“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这部分内容既是这个单元的重点,也是这个单元的难点。

从学生认识过程来看,这部分知识的基础是分数意义和整数乘法的意义。在教学中我突出了类比迁移和数形结合的方法,教材的例题是――“小红有6个苹果,淘气的苹果数是小红的1/2,笑笑的苹果数是小红的1/3”,根据呈现的已知条件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笑笑有几个苹果?淘气有几个苹果”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先用图形表示出“笑笑的苹果数是小红的2倍,淘气的苹果数是小红的1/2”,再列出算式,最后尝试解释算式表示的意义。这样把将分数意义以图的形式呈现,做到“以形论数”,再通过对图的理解抽象出问题实质就是求“一个数的几倍(几分之几)是多少”,运用类比的方法得出“求6的2倍是多少”和“求6的1/2是多少”都用乘法,进而列出算式,完成“以数表形”,使学生理解“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的道理。

在教学中出现生活中的数学,“一个书包原价30元,打九折的价钱是多少元?”其中打折的意思部分学生还是难以理解,应该再巩固打折类型的题目。

第三课时 分数乘法(二)

【教学反思】

本课主要是通过操作活动,借助图形语言,理解分数乘分数的意义,探索计算方法,进行正确计算。

其中理解意义是这部分教材的难点,这一难点一旦突破,计算方法也将随之攻破。所以,我下大力量在学生的操作中,让学生充分的动手折一折、涂一涂,然后展开观察所涂部分与整张纸的关系。这样,通过图形语言,学生们体会到了分数乘分数的意义,感受到分数乘分数为什么是用“分子乘分子,分母乘分母”的方法。学生在折纸的过程中,还体验到:不管是3/4的1/4还是1/4的3/4,结果都相同的道理。 因为本节课,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作用,所以学生们学习探究的愿望非常强烈,讨论也比较积极,算理说得头头是道。比较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的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第四课时 分数乘法(三)

【教学反思】

1、每节课的内容不易过多,不能贪多 ,贪多嚼不烂,学生不易一下全掌握.要分的稍微细致一些,以便学生理解掌握,也有利于知识的扩展与深化。

2、分数乘法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本册中的重点。本册所有数与代数教学内容都是围绕着这一中心展开的。

3、整数乘分数这块内容学生在约分中书写还是有不规范情况出现:课堂中“一而再再而三”地强调整数约分后的结果往上写,分母约分后的结果往下写,结果还是有学生把整数约分后的结果写在下方,计算时就出现了把它当分母乘了。并且有些学生最后结果不写最简分数。

针对以上失误,在今后教学中要补充一定的内容。

第五课时 长方体的认识

教学反思:

教学中渗透给学生数学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我使用各种学具,教具,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教学,使学生不光理解了知识,同时还掌握了一些数学方法。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引向指路创设情景,提供信息、资料和情感交流等多种途径,使学生在不断的“体验”中“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用“试一试”、“比一比”、“做一做”等体验方法,将“抽象”上升到具体的“再现”,使之成为丰富思维的活动。学生正是在这种“体验、认识、再体验、再认识”体验性学习中,由于每个学生对所要学习的知识内容都有不同的理解和体验,思维是独立的、独特的,很容易迸发出创造的火花,其创新的潜质有条件得到开发。在体验性学习中,教学中渗透给学生数学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我使用各种学具,教具,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教学,使学生不光理解了知识,同时还掌握了一些数学方法。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引向指路创设情景,提供信息、资料和情感交流等多种途径,使学生在不断的“体验”中“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用“试一试”、“比一比”、“做一做”等体验方法,将“抽象”上升到具体的“再现”,使之成为丰富思维的活动。学生正是在这种“体验、认识、再体验、再认识”体验性学习中,由于每个学生对所要学习的知识内容都有不同的理解和体验,思维是独立的、独特的,很容易迸发出创造的火花,其创新的潜质有条件得到开发。在体验性学习中,通过交流讨论,每个学生都可以从其他同学那里获得新的思想方法,每个学生又能够充分地表现自我,学生的思想、能力、个性都是发展的。每一个学生又都在不同的学习层次上得到自我实现,学生的体验也是发展的。这节课的教学中,使学生感受到了解决问题需要一些方法和策略,从而在使用方法的过程中,体验到数学的乐趣。

教学中激发学生的过程意识。“应该让学生在游泳中学会游泳。”也就是说在教学中应通过一些探究性的实践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逐步感受,逐步领悟,逐步形成,逐步发展。几何图形是很抽象的,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让学生用手摸,用眼观察去体验立体图形,循序渐进最后抽象出长方体,并总结出长方体的特征。这让学生经历了“观察――思考――实践――总结”这一探究过程。整个过程,从观察思考,到讨论、操作、探索发现,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经历了探索长方体棱、顶点及特点的全过程。只有这样的过程,学生才能最大限度地焕发创造力,迸发创新的火花。

第六课时 长方体的认识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我做了如下的尝试:

1、充分让学生进行操作

教材安排了两个活动,一个是正方体的展开,一个是长文体的展开。教学过程中,我从正方体的展开引入,为学生创造了想象和操作的空间,让学生借助昨天实践活动所制作的棱长是5厘米的小正方体来展开,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和质疑:怎样展开?有多少种展开的结果?之后留足时间让学生进行探究和操作,并要求同学最好能六个面连在一起,不要断掉。同样的一个正方体,通过不同学生的剪,却得到了很多不一样的展开图。我通过巡视收集不一样的展开图,一一贴到黑板上进行了展示,让学生充分的进行观察,有几种不同的结果,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展开图虽然不同,但他们有没有存在着什么共同点?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

2、充分让学生发现规律

为了让学生自主的发现这些展开图有没有共同点,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孩子们。在让学生充分地进行操作、观察、比较的基础上,有学生发现,有的是三个面在一起,有的有四个面在一起。在得到我的肯定之后,我又提示到,其他的面是怎么分布的?慢慢的有学生又发现,其实它们都可以看成是四个面在一起,三个面的可以通过移动得到,其他的两个面分别分布在这四个面的左右两边。就这样,在共同的探究研讨之下,发现这些展开图的共同特点。我们师生之间都感到非常的有趣和开心。

虽然有了以上的成功体验,可也还存在着不足,如由于让孩子们充分的进行操作和探究,花费了一定的时间,因此在练习时就显得有点仓促,没办法把所安排的内容全部上完,因此如何处理好即充分的让学生进行操作探究学习,又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这一关系上,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第七课时 长方体的表面积

教学反思:

长方体表面积教学是在学生认识并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特征的基础上教学的,也是学生学习几何知识由平面计算扩展到立体计算的开始,是本单元的重要内容。学生对旧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但空间思维

还没有真正形成。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这部分知识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过程。首先出示一个礼品盒,如果在礼品盒的外部包上一层精美的包装纸,包装纸的面积有多大呢?你知道怎样求吗?这时,学生纷纷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也就是求长方体的六个面的表面积。这时,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拿出自己手中的礼品盒,测量礼品盒的长宽高,并求出上下、左右、前后的面积,然后求表面积也就是包装纸的面积。学生在动手操作完成这一系列的过程并不困难,在大家的共同讨论、归纳下,学生们很快就得出了结论,知道了什么叫长方体的表面积并且还总结出了公式: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宽×高+长×高)×2或长×宽×2+宽×高×2+长×高×2利用公式学生能正确进行计算。通过练习,学生们对于谁乘谁能求出哪个面已经相当熟练了,可以说是脱口而出。但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漏洞百出,例如:在长方体的灌桶盒的四周包上一层商标,商标纸的面积是多少?在长方体的水泥柱子上刷油漆,刷油漆的面积是多少?在长方体的游泳池的底部和四周抹水泥,抹水泥的面积是多少?等这方面的问题,学生不知是否有考虑,不管说什么,学生们总是求六个面的表面积,和实际相脱节。这使我陷入了深深的思索,这是为什么呢?

第八课时 长方体的表面积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本着“让学生自主探究活动贯穿于课的始终”的原则,让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研究、讨论、操作,从而得出结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在操作的过程中学生理解了表面积的意义,总结出了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会运用。但是在成功的背后又存在着许多不足。我们说数学来源于生活,在日常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那么我们学的数学知识不就是要运用于生活中吗?不正是要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吗?而我们的学生却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到的知识不会灵活运用,不会举一反三,导致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因此,我们在教学这部分知识时,是否有必要让学生去参观一些实物建筑,让学生们在参观中学习计算获取知识,加强直观教学,这样是否效果更好些呢?

第九课时 露在外面的面

教学反思:

这节数学课,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亲自实践观察,从中发现规律。

1、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

本节课我侧重教学的活动化,把课程目标由“关注知识结果”转向“关注学生活动”,教学过程也由“给出知识”转向“引进活动”,让学生在人人参与的操作活动中学会思考,在活动中学会质疑、解思,体现了建构数学思想的全过程,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真正地发展。课堂上,我让学生自主去摆放长方体,让他们通过自己的的观察,知道露在外面的有几个面,再引导学生发现规律。这样的设计,学生乐于动手去活动,增强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且学生在探索中获得了结论,这样得出的结论要比老师告诉学生结果、学生再记忆结果的效果好不知多少倍。这样的训练,发散了学生的思维,也培养了学生会自觉解决问题的能力。

2、深挖教材,拓展学生的思维。

本节课是新课改中新的教学内容,教师不存在原有的教学经验,所以在教学这种全新的内容时,更需要教师把握好教材,深入研究本节课的精髓所在,才能有意识引导学生掌握本课重点、突破难点,才能将学生的思维进一步推向深处发展。在让学生探究规律时,不仅仅让学生发现“每增加一个小正方体,露在外面的面就增加3个”等浅层的规律,更注重让学生挖掘规律后面的本质东西:3n+2、4n+1等。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掌握这部分知识。

3、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

这节课,如果没有课件,很难让每个学生都弄清弄懂。如:演示几种摆法各有几个面露在外面等。我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大屏幕显示,陪以师生的讲解,使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也掌握了本节的知识。 第三单元 分数除法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

第十课时

教学反思:

倒数的意义的教学是在分数乘法的基础上进行的,主要为后面学习分数除法的准备,这节课的内容主要包含两部分:一是倒数的意义,二是求倒数的方法,内容看似简单但是我却把“小事情做出了大文章”.

本节课我从几方面入手:一是创设了恰当的问题情境,使数学研究直逼数学的本质,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数学虽然和生活联系密切,但数学真正的发展却来源于数学自身。本节课紧紧抓住这一点,先是让学生回忆数的运算的一些非常重要的规律”比如:一个数和1相乘还得原数;一个数和零相乘结果得0;一个数除以它本身结果得多少,让学生明确:在运算中两个数的关系往往有非常稳定的规律,今天我们继续研究两个数的关系,从数学发展源头入手,单刀直入,直逼数学的内容,让学生体会数学方法的一致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二、我注重学生的思维推进有效的实现概念的自我建构。在学生观察出教师出示的两个数的关系时,教师适时的抛出问题:在这个概念中你觉得那个词比较关健,引到学生的思维逐步推进,顺利的解决了“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这三者的关系,培养了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紧接着通过探究0和1的倒数问题,使学生的思考进一步深刻,从而使学生对倒数的概念完成了真正的意义上的自我建构。

第十一课时

教学内容:分数除法(一)

教学反思:

有了分数乘法的学习基础,学生们能够很快适应这一课的学习方式,我从现实中的分数乘法问题和找一个数的倒数引入,帮助孩子们复习前知,当学生体会到乘除法之间的互逆关系后,由学生提出一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出分数除法计算的必要性,为后续的学习架好了阶梯。

本课如果仅仅关注学生是否会算了,那是不够的,在设计中,还应有另类关注。如:学生们对算理理解了吗?他们的思维是否得到了实质上的提升?他们的学习方法是否得到增进?他们是否有学习的积极态度?等等。因此,在本课教学目标的制定中,我的着眼点是不仅使学生会算,更是通过对意义的理解,让学生们深刻认识这样算的道理,突出“过程性目标”。让学生经历涂一涂、画一画、算一算、说一说的过程,在探究的过程中,让孩子们形成一种“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的学习态度,获取一种学习的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基础。教学中,我关注学生经历发现数学知识的过程,给学生提供动手的机会,充分借助图形语言,将抽象变直观,帮助学生体会一个分数除以整数的意义,以及“除以一个整数(零除外)等于乘这个整数的倒数”方法的合理性。接着变换探索的角度,呈现一组算式,在运算、比较的过程中再次使学生验证操作活动中发现的规律。给学生表达学习过程中体验和感悟的空间,如:谁来说一说这种算法是怎样的?你的想法是怎样的?学生在自主表达的过程中逐步积累原始体验,再通过教师的适度点拨,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

第十二课时

【教学内容】分数除法(二)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数学第十册第三单元《分数除法》中的第三节课。本节课旨在借助图形语言,在操作活动中理解一个数除以分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为此,根据本节课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已有的个体经验,本节课做了如下三个层次的设计:

第一层次:“分一分”的活动。通过学生动手分饼活动,让学生经过观察、比较与思考,发现整数除以整数与整数除以分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借助图形语言,初步感知体会“除以一个数”与“乘这个数的倒数”之间的关系。这样做不仅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更好理解分数除法意义的机会,更主要的是教会学生一种学习的方法,即分数除法的意义可联系整数除法的意义进行学习。最后,通过启发性的问话:“观察这一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激发学生思考、求知、解答的愿望,为下一步的探究做了很好的铺垫。

第二层次:“画一画”的活动。在第一层次分饼的基础上分线段,虽然线段图比圆形图更抽象,但学生已有分饼的经验,所以学生根据问题不难列出算式,怎样求出结果就成为这一操作活动要解决的问题。其中

(1)(2)小题比较容易,学生从图上可以看出结果,关键是第三小题不容易突破,是本节课教学的难点。主要是让学生弄清第(2)小题的算理,再将此方法迁移到地(3)小题。

第三层次:“想一想、填一填”的活动。由于学生有了前面操作的基础,这部分比较大小的题目,他们不难填出答案。但关键是让学生观察、比较、分析,从而发现题目中蕴含的规律。这一活动是学生对前面问题思考过程的整理,对分数除法意义进一步的理解。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

第四层次:实践应用活动。是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内化知识的过程。

第十三课时

【教学内容】分数除法(三)

教学反思:

《分数除法三》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十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分数应用题的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如何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呢?教学时,我没有采用书上的情境,而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入。教学一开始我就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例如:我们班有多少女生?有多少男生?女生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现在知道“全班人数”和“女生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求女生有多少人,怎样求?学生很快就知道列出乘法算式解决。反过来,知道“女生人数”和“女生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求全班人数呢?这样引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已的身边,在生活中学数学,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

让学生理解题中的数量关系是解决分数除法应用题的关键。教学中,我通过省略题中的一个已知条件,让学生发现问题,亲自感受应用题中数量之间的联系,想方设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规律,从而让学生体会并归纳出:解答分数除法应用题的关键是从题目的关键句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本课重点是要让学生学会用方程的方法解决有关的分数问题,体会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模型。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我借助线段图的直观功能,引导孩子们理清解题思路,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教学中,给学生提供探究的平台,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探究解题方法,在独立探究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探究不同的解题方法。使学生经历独立探究、小组探究的过程,使学生对“分数除法问题”的算法有初步的感悟,对这类应用题数量关系及解法有清晰的理解,为进入更深层次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第十四课时 数学与生活:粉刷墙壁

教学反思:

《粉刷墙壁》是数学活动课,就要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在数学教学中把重点放在揭示各个知识形成的方法,展示学习新知识的思维过程,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这样可以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发展多种思维方法,让学生既增长了知识,又发展了思维能力。本内容是全面展示学生知识综合应用的过程,而非一般的知识教学,它需要利用课内和课外的时间,把课内和课外调查的结果结合起来加以集中应用,因而时间也不仅限定为一节课。

本内容是一项综合性极强,对学生要求极高的活动,体现在思维,操作,基础知识的掌握,综合能力等方面,粉刷墙壁的活动,是对学生上述各方面的一次综合性考验。我发现学生虽然能在小组内出色地完成了自己的任务,但由于本内容的设计遵循的是化整为零,分散难点,各个击破,小组合作的原则,因此对每个学生个体来说就欠缺整体感,这一点将在练习中加以弥补。

第十五课时 折叠

教学反思:

《折叠》这课思考良久之后,还是上了下来,感觉挺难上的。这课设计为一节活动课,课堂组织比较乱,没有调控好。第一次在上的时候,对课本第39页“做一做”的处理是挺粗糙的:学生先思考判断后折叠验证,再闭眼回想折叠过程。“回想”这个步骤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但究竟学生有没有回想思考我还真顾不着。如果没有实物操作,如何引导学生看平面图想象折叠过程?有没有一个简单、好的步骤?第二次在上,我引导学生先定一个“中心图”,即一般情况下把周围连接最多小正方形(或长方形)的图形定为下底,后把“中心图”周围的图形依次折叠,“中心图”上边的为后面,下边的为前面,左边的为左面。

篇16: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

《展开与折叠》是第二单元长方体(一)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这一内容是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特征认识的延伸,同时也是为后继教学表面积知识做好铺垫。《展开与折叠》是北师大版新增的内容,在教学中,我做了如下的尝试:

1、充分让学生进行操作

教材安排了两个活动,一个是正方体的展开,一个是长文体的展开。教学过程中,我从正方体的展开引入,为学生创造了想象和操作的空间,让学生借助昨天实践活动所制作的棱长是5厘米的小正方体来展开,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和质疑:怎样展开?有多少种展开的结果?之后留足时间让学生进行探究和操作,并要求同学最好能六个面连在一起,不要断掉。同样的一个正方体,通过不同学生的剪,却得到了很多不一样的展开图。我通过巡视收集不一样的展开图,一一贴到黑板上进行了展示,让学生充分的进行观察,有几种不同的结果,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展开图虽然不同,但他们有没有存在着什么共同点?

2、充分让学生发现规律

为了让学生自主的发现这些展开图有没有共同点,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孩子们。在让学生充分地进行操作、观察、比较的基础上,有学生发现,有的是三个面在一起,有的有四个面在一起。在得到我的肯定之后,我又提示到,其他的面是怎么分布的?慢慢的有学生又发现,其实它们都可以看成是四个面在一起,三个面的可以通过移动得到,其他的两个面分别分布在这四个面的左右两边。就这样,在共同的探究研讨之下,发现这些展开图的共同特点。我们师生之间都感到非常的有趣和开心。

3、充分让学生运用规律

有了正方体的展开的经验,对于长方体的展开孩子们就得心应手了。由于经历了实际的操作,对正方体、长方体的展开图建立了表象,充分地体会到了体与面的联系,知道了展开图的特征,建立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因此在练习中孩子们大多能正确的判断什么样的图形能刚好围成正方体或长方体。在经历动手操作、验证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之后,孩子们都非常有成就感。

虽然有了以上的成功体验,可也还存在着不足,如由于让孩子们充分的进行操作和探究,花费了一定的时间,因此在练习时就显得有点仓促,没办法把所安排的内容全部上完,因此如何处理好即充分的让学生进行操作探究学习,又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这一关系上,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篇17: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图在观察、操作、探索的过程中,提高动手操作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因此课一开始,我抛出一个问题,“能不能用数方块的方法来计算教室的体积?”目的一是抛弃繁索的动作,直奔中心;二是快速刺激学生的探索欲望。课上学生的兴趣快速激起,为后面的探索活动提供了足够的情感准备,并羸得了充分的操作探索时间。

本节课,我最满意的是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探索过程及结果。由于在前几节课拼搭立体图形中,学生曾用8块小正方块既搭出了长方体也搭出了正方体,因此在本节课中,有好几个小组的学生通过同一次的操作活动,就能同时得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并且正确地阐述了原因――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同时学生能根据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关系――正方体是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进一步的揭示了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与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在这一个环节的操作探索活动中,学生通过数据的记录与分析,发现长方体体积与长、宽、高(正方体体积与棱长)之间的关系,知道了求长(正)方体体积所必需具备的条件,并根据数据抽象归纳出体积公式,这当中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也发展

了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同时在整个的观察、操作、探索的过程中,更进一步地理解与掌握长方体与正方体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有助于知识体系的重组与构建,学生的空间观念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这也是本节课的意图之一。 但是,在本节课的学生汇报环节当中,学生在汇报时语言表述有些不清楚,且汇报习惯不是很好,这跟学生平时在这个方面得到的训练机会不多有关系,也跟老师当时的心态――稍嫌急躁有着一定的关系。这提醒了我,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多所改进,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

不管怎样,课还是上完了,有收获,也有遗憾,珍藏收获,吸取教训,期待以后的教学会更好。

列方程解稍复杂的百分数实际问题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4年级下册邮票的张数数学课件

小学数学《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案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学工作计划

用方程解稍复杂的百分数除法应用题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七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工作计划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

九年级数学下册《二次函数图象》听课反思

春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

五年级数学下册《列方程解简单的实际问题》的教学反思
《五年级数学下册《列方程解简单的实际问题》的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五年级数学下册《列方程解简单的实际问题》的教学反思(精选17篇)】相关文章:

四年级下册教学计划2023-03-02

七年级下册数学教学的工作计划2023-02-04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范文2023-09-27

七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2024-03-24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教学工作计划-数学教学计划2024-01-21

六年级下册《解比例》教学反思2023-05-12

相遇问题/分数(或百分数)应用题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2022-05-07

七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2022-12-26

数学《分式方程的应用》说课稿2023-09-02

百分数练习二十一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2023-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