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得:也谈教育的剧场效应((整理8篇))由网友“是腻害”投稿提供,这次小编在这里给大家整理过的教育心得:也谈教育的剧场效应,供大家阅读参考。
篇1:教育心得:也谈教育的剧场效应
最近,湖南弑师案使得“剧场效应”这个词汇突然火了起来。
教育中的“剧场效应”是这样定义的。
一个剧场,大家都在看戏。每个人都有座位,大家都能看到演员的演出。忽然,有一个观众站起来看戏(可能是为了看的更清楚,也可能因为身高较矮),周围的人劝他坐下,他置若罔闻,求助剧场管理员,管理员却不在岗位。于是,周围的人为了看到演出,也被迫站起来看戏。最后全场的观众都从坐着看戏变成了站着看戏。
迁移到教育上,就是所有的学校由原来的按照国家规定时间上课休息,到部分学校周末补习上课,再到更多的学校迫于业绩考评和家长的压力,疯狂占用学生休息时间上课。就如很多人推崇的衡水中学。
在这种效应中,谁是赢家?貌似没有,但是,这种效应之下的失败者比比皆是。我是一名教师,也是两个孩子的妈妈,我想从不同的角度谈一谈我对这个词语的感受。
学生时代的我。在我小的时候,大家都处在坐着看戏的状态,老师布置的作业不多,假期里也不用上补习班。但是,那个时候农村的孩子还是很苦的,没有暑假之说,只有被分成两截的麦假和秋假。到现在,我仍然记得小小的我在麦地里汗流浃背的情景。也不会忘记玉米地里掰玉米的劳累与不适。所以,那个时候,尽管没有父母的辅导,我也仍然愿意尽可能的努力学习,因为,努力的学习可以让我获得足够的骄傲与尊严,还有可能远离劳累的田地操作。
作为家长的我。刚开始有孩子时,我也曾经有过宏大的想法,不让孩子上各种辅导班,不给孩子增加额外的作业,该玩的时候玩,该学的时候学,让孩子有一个快乐的童年。可是等弓程读了小学,我才发现,大家已经都站着看戏了。90分以下的就不算是很优秀的学生了。为了让站着看戏的弓程能有戏可看,我也有的时候会给他加上小板凳。比如当弓程计算总是失误的时候,我也会每天给他增加几道计算题。当弓程听写错误的时候,我也会惩罚。某一科成绩不是很理想的时候,我也会买试卷让他做。别人的孩子都在学,自己的孩子也不能输的太惨啊!有的时候,会听到一些孩子还在上幼儿园的同事说,干嘛让孩子那么累啊,我们小的时候也不是天天都在学习,不一样考上大学吗?听到这话,我也只能笑笑了。我也期望孩子有更多的玩耍的时间,可是,我不想让我的孩子成为班级里的差生啊,那样会消磨掉他的自信的,也会带来更多的问题。
作为老师的我。当了老师之后,我很想用我的学识给我的孩子们撑起一片精神的栖息地。我很想让我的学生们快乐的简单的学习,让他们愿意沉浸在知识的海洋里,可是,大家都站起来看戏的时候,我想让他们坐在那里看戏,结果就是什么都看不到。所以,练习、重复也会成为语文课堂的一种状态。而且这种状态会让作为老师的我感觉更无趣,而且,每天有很多的时间用于作业的批改,也会让我感到更累。所有学校都准备站到椅子上看戏的时候,老师更忙更累。学校更忙更累。当然了,孩子们也会更累。没有谁是赢家。
但是,在目前的体制内,我们都身处剧场,谁也无法改变现在的情况,只能是更努力,更勤奋。无奋斗不青春。如果真的想有所成就的话,就必须争取到有戏可看,才能保证有一个好一点的发展平台。现在很多人家都争着站到椅子上去看戏了,有一些有钱、有地位的人家的孩子,都直接在空中搭椅子看戏了,现在很多明星的孩子,因为家庭环境优渥,都是有多项才能的。“人世间最气人的事情,就是有的人比你有钱,比你颜值高,结果还比你聪明,更要命的是,还比你更努力!”可是,仍然有同学坐在椅子不仅不看戏,还呼呼睡大觉,这样的学生注定是没有未来的啊!有个学生告诉我,很多名人没有上大学,也一样干的好,可是,我说了,除了成绩不好这一点共性之外,他和那些逆袭成功的名人相差太多了啊,孩子们,身处“剧场效应”旋涡的你们,除了努力还是努力啊!
公众号:甘泉语文栖息湿地
篇2:教育效应摭谈
DD深圳蛇口育才中学 陈晓华
有人将班主任的工作浓缩为这样一个公式:班主任等于两操、两扫加板报评比、家长会和处理偶发事件。这样的教育方式流于简单,或生硬呆板,或隔靴搔痒,或流于迎合迁就受教育者的趣味。这种教育方式缺乏洞察心灵的能力,把握不住教育要求与学生精神需求的结合点;同时也对社会要求转化为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规律认识不够。其实教育者都在期盼着最佳的教育效应,而善于产生最佳的教育效应是教育者机智、能力、的表现。教育机智是指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对面临的未曾意料的情况,能够迅速而正确地作出判断并采取行动,从而取的最佳的教育效果的一种能力。教育时机既包含了教育者善于观察和分析,也包含了老师对学生的高度责任感和良好的师德修养,是教师的热情和智慧的统一。“效应”是可遇又可求的,关键看教育者怎么把握。笔者试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自己的观点,以就教于方家。
(一) 直觉效应
班主任给学生的第一印象使学生在瞬间便作出判断,并作出主观结论的心理状态。它以经验为基础,是一种瞬间的直接的理解和领悟,它并非绝对正确。而班主任给学生的第一印象也相当重要,是直觉效应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包含两方面,一是间接的直觉效应,在学生尚未与班主任见面时,早就有家长在四处奔走,了解情况,托人找关系,作为一位优秀的班主任早就口碑在外,倘能挤进这样的集体,那份激动与喜悦,那份对未来班主任的心仪已久的仰慕之情,是最为可贵的效应。有了这样的心理基础,再加上班主任教书育人的智慧与热情,师生相处就会如鱼得水。笔者接手的99届与届就有这种荣幸,在以后的班级管理中,真是“淡妆浓抹总相宜,嬉笑怒骂皆有情”。另一方面,倘若学生对你并不十分了解,那么在跟学生见第一面的时候,在进行第一次施政演说的时候,一定要谨慎。首先要充分掌握第一手资料,其次要作好充分的思想准备,足够的热情讲好第一次课。我接手93届时,是从高二时开始的,学生对我一无所知。当我走进教室的瞬间,学生的眼神里分明有惊讶、疑虑、不屑、挑剔,甚至有挑衅。我置若罔闻,一周下来,闭口不谈班事。暗中了解情况,充分掌握第一手资料。气氛缓和下来以后,召开了“师生恳谈会”。对学生的怀疑,不卑不亢,对个别学生的挑衅,我以礼相待,对班级的前景,我充满信心。不夸夸其谈,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从学生的眼里,我看出了肯定;从学生的表情里,我看出了信任。初战告捷以后,再召开班干会,了解前任班主任施政纲领中成功的特点及学生不满意的地方,扬长补短。再在此基础上进行满腔热情地施政演说,有理、有据、有节、有情;有要求、有规划、有信心、有希望。于是班级逐步走向轨道,高考升学率大专以上百分之一百。
(二)、情感效应
关于情感的论述已太多,这里不再赘述。我想用法国作家拉封丹的一则寓言来说明我的观点,北风和南风相约比武,看谁能把路上行人的衣服脱掉。于是北风便大施淫威,猛掀路上行人的衣服,行人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把大衣裹得紧紧的。而南风则不同,它轻轻地吹,风和日丽,行人只觉得春暖身上,始而解开钮扣,继而脱掉大衣。北风和南风都是要使行人脱掉大衣,但由于态度和方法不同,结果大相径庭。
学生有本能的自我保护意识,他一旦明白你找他谈话是为了教育他DD他的心灵,形象地说,就会扣上全部的钮扣,整个封闭起来。当学生犯了错误的时候,严厉地说:“放学后到我办公室来!”在这种情形之下,学生往往扣好全部钮扣,想好应对措施。教师的.语言很难透过他本能的“护身符”,深入其心灵。当他违反纪律在门卫值周大汗淋漓的时候,当她在罗浮山因恐高不能坐索道而我主动留下来陪她的时候,当她成绩下滑而不知怎样面对父母而向我求助的时候,当他晚自习逃学撒谎被老师发现的时候,面对学生不同的心态,不同的处境,不同的情感,有些王顾左右而言他,有欲擒故纵之妙。有些点到即止,却余音绕梁。有些施以援手,而不显山不露水,暗度陈仓。有些当头棒喝却句句含情,关爱有加。暖风频吹,不怕他不解开心灵的钮扣、与你坦诚相待。
学生抄作业,屡紧不止,我反弹琵琶,肯定了他三个优点:一是有上进心,想得个好成绩,这点很可贵;二是有辨别力,看出这是一篇佳作;三是抄写认真,字迹工整。但是你为什么认为这篇文章好,好在哪里,请你把感受最深的地方写出来,这就是一篇读后感,行不行?结果不言而喻。
学生迟到,有递增趋势,他又迟到了,我盘算着。
“报告!”他来了。
“怎么迟到了?”语气平淡。
“睡过了。”他汗涔涔地嗫嚅着。我示意他坐下,同学有些失望的骚动。
“同学们,”我真诚而恳切地说,“他没有说假话,很诚实;他尊重老师,报告以后经老师同意才进入教室;他努力过,从他脸上的汗可看出。这样有礼、有节的迟到,我还能说什么呢?相信他以后不会这样。”
这样的和风细雨,这样的善解人意,怎能不令人心悦诚服,我从他的表情里分明读到了内疚与歉意,读到了感动与决心。因此,教育者应从心理的因素研究入手,力图消除被教育者的对立情绪,创造心理相容的条件,从而开启学生的心理围城,让他们脱去紧护心灵的外衣,敞开心扉,与教师“心有灵犀一点通”。
(三)、需要效应
需求效应的核心是选择教育要求与学生精神需求的最佳结合点和最佳教育时机,使教育要求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情感共鸣中得以认同、内化与升华。
高二时,几位高三的留级生怯生生地来到教室,在充分了解他们此时的心理需求的情况下,专门为他们举行了有礼、有义、有情的欢迎仪式:
今天,我们班来了几位特殊的同学。他们深知自己的基础不好,为了走进他们理想的大学校门,他们来到了他们完全不熟悉的环境里。他们心理承受了多大的压力,父亲的责备,母亲的失望,教师的遗憾,朋友的惋惜。我作为班主任对他们的勇气和信心表示由衷的敬意!(掌声)
本来是花季雨季的年龄,应该是无忧无虑的季节,可你们却承受了人生的第一次挫折。你们心里很苦,心在流泪,在呐喊。你们苦闷,孤独压抑。你们需要阳光,需要温暖,需要鼓励!同学们,谁没有困难?谁没有挫折?谁不需要友谊?谁不需要关怀?谁又能保证自己不遭受挫折?难道我们能漠然地面对这几位有勇气、有信心同学?(寂静)
同学们,面对这些遭受挫折的心灵,面对他们友好而期待的目光,难道我们不该拿出我们的热情?难道我们不该以友好的态度去接纳他们?难道我们不该向他们表示热烈的欢迎?(经久不息的掌声)
我新来的同学,你们在哪里摔倒,就在哪里站起来。我祝你们在新的环境里学习进步,祝你们在新的环境里走向成功!我代表我们班欢迎你们!(在掌声中,几位留级生自动走到讲台上鞠躬,以示谢意)但是,在这里,我有一事相求,你们是受过挫折的人,你们最能理解学习的重要性。学习除了自身的努力外,外界的条件也不可少。因此,你们要为建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而努力,把上届的良好风貌带到新的班级体里来。你们要对良好的学习环境会倍加珍惜与爱护,我相信你们!(讲完后和他们一一握手,以示欢迎)
事实证明,他们在的高考中,均上了本科线。除了他们自身的努力外,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并且内化为实际行动,这不能不说是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
(四)内化效应
所谓内化效应,指教育者如何将社会效应转化为受教育者自我要求。这种理想式的教育,似乎是不可能的,但笔者在这方面作过一些探讨与尝试,请同行们见教。
笔者在充分鼓动的基础上,宣布在班级里设立“班级日记”制度,并在日记的扉页上充满感情地写了几千字的序言:
同学们,这本精美的日记本作为我们班的班内日记,由全体同学轮流来记,希望大家认真的记下我们班每天发生的各种事情以及你对这些事情的感受。要求同学们拿出自己的最独到的观察力,最敏锐的触角,最漂亮的字迹,最高的写作水平。完成你负责的那一篇日记,让她成为我们这个集体成长的忠实的见证,成为我们班褒扬正义、鞭笞丑恶的战斗园地,成为我们班情感联系的纽带,成为师生情感联系的桥梁,成为我班凝聚力的核心,也成为我们大家回忆的记念。
全班一盘棋!
在棋盘上,固然有将帅,同时也要有车马卒,他们作用各不相同,而且没有等级之分。在集体里,不能只靠班长,每人均应发挥作用。下棋时,每步棋都不能只考虑这一个子儿,应从全局出发,否则一步失误,满盘皆输。集体给每一个人一个位置,那么我们每一个人应为集体创造自己的价值。
写到这里,我不得不对有些同学表示由衷的敬意:你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你奋发向上,始终如一;你虚心好学,坚持不懈;你成绩平平,却乐于助人。身为干部的你,心系集体;身为同学的你,情牵班级。你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你几经拼搏,却见效甚微。你们的努力与图强,让我感到欣慰。我佩服你们的倔强,我敬重你们的人格。我为你们感到骄傲和自豪,我以你们为荣!
高中生活已去了三分之一,在我们的前面有一座险峻的高山,它无情地遮挡着一片绿茵茵的草地。那里有“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美景,也有“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奇观。在那里牧童横笛,溪水淙淙,白云冉冉,炊烟袅袅 ,真可谓“世之奇伟瑰怪之观常在于险远”也。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志士用自己的行动谱写一曲曲奋斗之歌。屈原有“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佳句,苏秦有“头悬梁,锥刺股”的美谈,梁启超有“起趁鸡鸣舞一回”的壮志,鲁迅更有“时间就是生命”的名言。张海迪、张柱子用自己的病残之躯登上了无限风光的险峰。
“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良药苦口,惟疾者能甘之,忠言逆耳,惟达者能受之。”相信同学们能理解我。
人说生命是奇特的,它让每个人开一次花,但并不担保每个人都有结一次果,能不能结果,往往当你还是一朵花时有没有辜负自己的青春。为此,我们应该清清楚楚看昨天,扎扎实实抓今天,高高兴兴望明天,向昨天要经验,向今天要成果,向明天要动力。
加油!我们班的“棋”们!
开始的时候,我安排几个得力的干部及写作能力较强的同学打好前面的攻坚战,没想到,卢昀洋洋几千言,热情澎湃,酣畅淋漓。唐丽珍不忘卫生委员的本职工作,对那些认真的同学大加褒扬,同时也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少数人的不良现象,我及时评点,及时引导。接着,学习委员鞭笞抄袭之风,号召大家向唐丽珍学习,体育委员要求大家要快、齐、静。一时间,日记里出现了“班级纵横”、“焦点访谈”、“每日一星”、“不吐不快”等栏目。我抓住机会,推波助澜,洋洋洒洒,为日记增光添彩。大家争相传阅,先睹为快。班级日记的热潮一发而不可收。“谈心亭”里有他们的苦闷,“班级大家谈”有他们的希望,“班级趣事”里,有他们的笑声,“友谊之声”里,有他们的情谊。
“班级兴亡,匹夫有责。”
“看着老师的序言,有只想哭。”
“我们没有理由不走好每一步棋。”
“我是普通的一卒,为了集体,只前进,不后退。”
“老师,请你今后严格要求我,我以前错怪了你。”
“我后悔死了。”
“我要发愤图强,假如我还有点良知的话。”
在班级日记里,同学们,字里行间里字字透露出真诚,用词造句中,句句流露出深情。教师拨弄的那根情感的琴弦,引发出热爱集体奋发向上的最强音。从而把社会要求内化为受教育者自我要求。并且在班级里争相传阅,先睹为快,班级日记成为他们心目中的精神食粮,互相影响,互相攀比,有些配上图,有些在后面来几句打油诗,可谓妙趣横生,津津乐道。加上老师及时点评,推波助澜,可说是一箭多雕。
除了上面所说的效应,有些提法不同,实际上有其交叉性,如尊重理解的相容效应,以爱换爱的动情效应,触及兴奋点的磁化效应,虚功实做的导行效应,自我教育的内驱力效应,多渠道多影响的综合效应等都有其相融性,笔者所述的也是不能截然分隔的,它们是互相渗透,相辅相承,互为作用的。在这些关系中,我以为学生的心理需求是基础,情感是纽带,受教育的氛围是关键,灵活的方式是达到教育目的的有效途径。
学生是我们教育者的上帝。尊重他们、理解他们,有热情、有爱心,是“效应谈”的核心。
篇3:美文赏析:也谈教育
美文赏析:也谈教育
我离开教师的岗位已经多年,也不是特别地关注教育这个话题,但我的家人和我的同学大都是教师,所以我不可避免地继续接触到教育。
我所在的地方是一个国家级贫困县,教育资源也是比较落后的,有人拍了《大山深处的“学生村”》就在我们这个县,在今年全国“两会”的时候,电视上关注教育的时候,我看见也了两个镜头,我在想我小时侯读书也与当中的小学生一样,确实历尽艰辛,依然考不上好的学校,为什么呢?就是教育资源,特别是教师的落后,我读小学时,我们的学校有3个教师,一名是公办教师,两名是高、初小毕业的民办教师,一年级一般是单独的,其余的是复式班,但可贵的是,当时学校的校长提倡勤工俭学,只交书费,不交学费,加上是生产队的农村经营方式,孩子们都去读书,家里有事的,可以读早班。教室也是有生产队出工出料修建,国家给一点为微薄的补贴,没有图书室,也没有阅览室,几排简易的桌椅,几块黑板,几截粉笔,就是当时的学校,自然也就无法与城里相比,升学的很少,所以我对《大山深处的“学生村”》也不觉震撼,因为到目前为止,这样的情形也是比较普遍的。
我教书是在上世纪的九十年代初,我在的是县的职业高级中学,当时是省重点职高,给我的感觉是实验室没有器材,图书室藏书很少,教师普遍学历不合格,加上当时职业中学没有升学的考试机会,就业的门路很少,学生求知的欲望也就不强,教学效果也就与现实的需要有很大的.差距。
为什么出现这样的情况,这与当时办学的机制有关,当时的义务教育的投资主体是乡村两级,乡村两级又没有什么财力,单是民办教师的工资就是个难题,而城里是国家投资,也没有民办教师,自然实现了教育资源的优化,也就实现了升学的高比例。我在的学校为什么出现这样的情况,当时的建设是按比例建设,省、州投资多少,县就要配套多少,县里是贫困县,保工资都困难,最终的投资往往是省的到位,州的部分到位,县上无法配,学校的硬件设施的建设无疑滞后,不用说软件设施了,合适的教师难进来,进来的有本事的留不住,形不成良好的交流机制,教学的效果也就大打折扣了。
如今,教育问题成为家长、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这是时代的进步。国家也取消了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减免部分学生的书费,给部分寄宿生以生活补贴,给众多的农村家庭以希望,这一点是肯定的。但非义务教育阶段的收费问题同时也制约着贫困地区的学生,无钱读书是许多家庭面临的最真实的困难,这样会使农村产生新一代的文盲。
另外,就教师的职业而言,工资待遇应该说得到解决了,但是与所在地区的行政机关相比,工作的强度大,责任也大,心理负荷也大,但切身的福利、住房往往是最落后的,而他们恰恰是社会、家长关注的焦点,往往也是收费重点审查的对象,教育经费的投入又不到位,学校应该说也是在左右两难中。
所以,教育是难谈的,但关键有两点:一是长效的投入机制,二是教师的培养和激励机制。关注了这两点,教育也就充满了希望。
篇4:也谈教育 生活随笔
也谈教育
什么是教育?
首先令人想起雅斯贝尔斯说过:“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这句话的关键之处在于树与树、云与云、灵魂与灵魂的关系。即是说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在人格与地位上是完全平等的,否则便谈不上教育。他还有一句重要的话说:“所有外在强迫都不具有教育作用,相反,对学生精神的害处极大。”他同时指出:“只有导向教育的自我强迫,才会对教育产生效用。”
这又令我想起我们身边的“教育”,我们肩负着教育的使命,可是有多少时候,我们却在理直气壮地干着反教育的勾当呢?话虽说得有些生硬,但现实难道不是更坚硬吗?当课堂上我们强加于学生超出他们力所能及的学习任务的时候,当学生完不成作业被我们一味呵责的时候,当学生因犯错而遭遇我们鄙夷眼神的时候,我们是否意识到,我们是在借着“灵魂工程师“的名义,行着扼杀灵魂的事实!更为令人扼腕的是,教师群体的失忆,使我们丝毫不见自身的过失而将矛头一致对准学生――学生反应迟钝,学生不思进取,学生品性顽劣,学生……结果是学生真是大逆不道,不仅对老师的苦心孤诣无动于衷,还陷教师于苦大仇深,几成天底下最大不幸之人,颇需要全世界的同情了。
这是教育注定的悲情吗?还是教师自取的悲哀。
教育是阳光的事业,前提是我们要有阳光的心态。教育需要教育者有真诚的爱心与十足的耐心,教育必须是正面的、积极的、催人向上的。微笑可以感化心灵,善意才会开启蒙昧,入情入理的耐心才可谓之教育,才能使人得教化于无形。反面的那是警示,是批判,每一个幼小的心灵都是一张白纸,或许他不小心已遭受了周围环境的污染,但正因如此才更需要我们帮助他清除污点,描绘上最美的蓝图,而不是让丑恶留下更深的烙印。
教育的优秀案例古已有之,孟母三迁是教育,岳母刺字是教育,诸葛亮“七擒孟获”同样是教育。让我们学学先人,摒弃急躁与功利之心,还教育以本来面目。让教育的微风拂过面颊,虽不留痕迹,那份清爽却已沁入心脾。愿我们共同努力,用真情幻化教育为缕缕春风,拂面又拂心。
[也谈教育 生活随笔]
篇5:红苹果的效应教育心得
红苹果的效应教育心得
数的时候我们都很认真,仿佛真的收获了一篓篓散发着香味的红苹果。回想当时的情景,现在仍然沉浸在幸福中。去年中秋节时,我正为初接的这班学生而发愁:语感差、句子不通顺、错别字多……吃着苹果想着办法,不知怎的灵光一闪想到了张老师的红苹果,我何不试试呢?于是我学着老师,给我的学生画上一个个内容更丰富,更有营养的'苹果。我在苹果里写上这样的句子:小佳,在这一小组中你这次最棒。小雅,你这次被画住的句子写得特别好。小冰,你比上几次大有进步。……我发现竟然有好多学生盼望上作文课了,更有个别同学跑到我办公室问:“老师,你看我离得苹果还有多远的距离啊?”可见,苹果效应出来了。一学年下来,同学们的作文水平大有长进。这都赖于红苹果的激励呀!红红的苹果,视觉上美好,心灵上满足,因为那代表了一种最真的爱,和对学生发自内心的赞美。红红的苹果,也调动了同学们的积极性。激发了他们的进取心。提起红苹果,学生们都争取要得到,并且能主动欣赏得到红苹果的作业,形成了一种红苹果效应。
篇6:也谈孩子正能量教育
也谈孩子正能量教育
时下正能量这个词已经家喻户晓,但如何能让孩子们汲取到正能量呢?
楼主我作为一位关注孩子心灵成长的老师也曾与各位家长朋友们探讨过此类问题,有的家长说会用“苦难”式教育来让孩子感同身受,从而激发出孩子那些诸如善良、宽容、坚持等美好的品格。不过,舍得让自己孩子吃苦的家长并不多,毕竟,童年是快乐和美好的,在快乐中汲取养分也应该是每个孩子所期盼的,而优秀的少儿书籍则恰好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平台。
在这里,我想要推荐给大家一本不错的儿童读物――意大利作家罗大里的《三个流浪儿》。书中的主人公是三个无家可归的流浪儿,他们没有经历过那些不着边际、天马行空的奇遇历险,在复杂的社会环境和种种生存压力面前,他们始终保有着一份纯真,并勇敢、茁壮的成长着。其中的一个流浪儿只要空闲下来就会拿书出来读,并且把书视为他最最心爱之物,我相信,这种感情也一定能够影响到每一位读这本书的孩子。
此外,作者还着重描写了孩子间的友谊,书中的一段话令我印象深刻,“你们可以互相通信,可以见面,即使不在一起,也可以一直做朋友”。是的`,泪水也许并不总是坏的,特别是在告别过去、而未来又充满着希望的时候。一本好书会令孩子们快速进入到作者精心描绘的情节中,会很容易和作者产生共鸣,从而汲取到作者所有传达出的某些正能量,这远比所谓的“苦难”式教育方法科学、人性得多。
能在笑中让孩子们学习到的东西,又何必让孩子们哭着学呢?
篇7:“三心二意”谈语言教育心得
“三心二意”谈语言教育心得
伶牙俐齿”是否反映了孩子在智能及情商方面的优势?从科学的角度,这个命题尚未形成定论。不过,“能说会道”多多少少能够帮助孩子从小建立起某种自信。在这个越来越注重人际沟通的时代,一个人的语言能力将对其未来发展产生显著的影响。培养孩子语言能力的过程中,我们得出“三心二意”的浅见,晒出来,博大家一笑。
镜头一: “三心”---“雄心”、“细心”和“耐心”。
“雄心”,意在提前塑造孩子在语言上的“成熟性”。有一种教育理念认为,无论是行为还是语言,每一个年龄段的孩子都应该有与其年龄相适应的表现,过于早熟并不利于孩子成长。这种观点当然有其合理性。但是,具体到语言能力上,我们认为,适当超前的培养方式会使孩子的思维变得更具广度、深度和活跃度。比如,我们所有的家庭成员在孩子掌握一定语言表达能力之后(大约2岁-3岁),就经常使用成人化的`语言与他对话,而不仅仅以简单的口语进行交流。我们在跟他讲某个道理,告诉他某个现象的时候,甚至偶尔会运用一些成语或书面语,并进行释义。也许一次两次听不懂,但久而久之,孩子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会与同龄孩子有所不同。
“细心”,很容易理解,就是要留心观察孩子在语言表达上的点滴变化。不要让孩子的话轻易地从你耳边滑过,相反,我们需要认真地倾听。孩子说了一句很有“想法”的话(无论是逻辑的严密,还是措辞的优秀,或是表述的流畅),我们可以及时鼓励他,明确告诉他这句话讲得很好,很出色;同样,如果某句话表达有明显的语法问题,我们也可以及时纠正指出,以帮助他不断完善自己的语言系统。
“耐心”,也是语言能力培养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孩子能说了,有时就会变得啰嗦,甚至,由于想要使用“不寻常”的字眼来完成表述,他在表达时会有些停顿和跳跃。我们需要耐心地听他讲完,不催促,不打断,在他讲的过程中还可以适当地用眼神或表情来予以鼓励。此外,能说的孩子往往也善于发问,一些刁钻古怪的想法会成为他“骚扰”家长的问题。面对孩子的提问,无论多么荒诞不经,都要耐心地进行解答,而不宜敷衍了事。因为,家长在语言表达上的认真态度也会对孩子形成正面激励和示范效应。
镜头二: “二意”——“创意”和“诗意”。
“创意”,鼓励孩子创建属于他自己的一套语言体系。虽然上面提到,在孩子出现语法错误的时候有必要及时纠正,但这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果这个所谓的“错误”只是不合“常理”,却可能体现了他的想象力,就不妨让其自由发挥而无需加以限制。正如成人世界一样,“创意”往往不全都经得起推敲,但正因为有了创意,事物才会发展。语言能力也是如此。“创意”还表现在运用其他载体,比如西方古典音乐,来辅助培养孩子的思维和语言能力。当然,这只是我们的家庭试验,也无法论证其有效性,所以就不展开了。
“诗意”,不单单是指教孩子背唐诗宋词。这里的“诗意”,旨在培养孩子的语言审美能力。当然,我们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让他背唐诗。现在有一种观点认为背唐诗没什么好处,过几年都忘了,工夫白费。对此我们不能苟同。中国的古体诗词,四五岁的孩子当然没法理解其涵义,但是,诗词中的韵律感和文字组织结构却可以极大增强孩子对语言文字的审美情趣以及敏锐度,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语感”。另外,像成语、一些相对较为复杂的书面语,其实都具有这方面的功能。请放心,孩子即使不懂,也会形成印象,这种“诗意”的印象很可能将作用于他今后的人生。
啰啰嗦嗦了这些,希望不全是无用的絮叨。对孩子的教育,永远不存在“最好”的方式。就孩子语言能力的培养而言,我们也不能说做得有多好。我们也在不断尝试,不断反思,不断调整。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家长的职责,就是为自己的孩子找到适合他们发展的路径。与大家共勉!
篇8:谈艺术欣赏教育
谈艺术欣赏教育
艺术欣赏教育是美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美育,曾经一段时间我们将它理解得狭隘了,把它变成绘画、唱歌的技巧训练.其实我国现代教育家蔡元培就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口号,他所说的美育,就决不仅仅是画幅画唱首歌这样简单.其后的陶行知也非常重视美育.陶行知将美育置于日常生活中,以校舍环境、日常行为、言谈举止这些点点滴滴,加之绘画、音乐、戏剧和舞蹈,来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
作 者:谢萌 作者单位:江西师大艺术学院 刊 名:江西教育 英文刊名:JIANGXI EDUCATION 年,卷(期):2001 “”(12) 分类号: 关键词:★ 也谈英语情感教学
★ 寒假实习总结
【教育心得:也谈教育的剧场效应(整理8篇)】相关文章:
我国近现代的科学与迷信2024-02-24
新手也谈思科学习心得2023-02-13
兴发教学预习导航心得作文2023-06-28
剧团个人工作总结2022-09-12
教师校本教研心得体会2023-07-05
剧团新员工工作总结2023-01-13
乐器进课堂的发言稿2022-07-27
蝴蝶效应影评2022-06-26
个人培训学习总结字2023-09-04
浅谈外语教学中的新模式-教为主导、学为主体2023-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