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铭》教学实录

时间:2023-08-29 07:42:30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陋室铭》教学实录(合集18篇)由网友“PengsooPenny”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陋室铭》教学实录,欢迎大家分享。

《陋室铭》教学实录

篇1:《陋室铭》教学实录

师:现在我们来听范读,请同学们在文章上标注生字字音以及句子的停顿。

生:(学生们边认真听边做标记)

师:好,我请同学们来读,检查大家刚才是否注意到字音和停顿问题。其他同学认真听。谁愿意试一试?

生:(读)

师:这位同学读的字音都很准,但是停顿的位置有两处出错,同学们听出来了吗?

生:“斯是/陋室”读成了“斯/是/陋室”,还有“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读成了“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师:对,就是这两处。很好,下面我们再来请一位同学来读,好吗?

生:读

师:停顿注意的很好,下面我们同学们一起来读。

生:(齐读)

师:同学们读的很好。

三、初读课文

1、关于文体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文章的题目“陋室铭”,“陋室”从字面上应该比较好理解吧,是什么意思?

生:(齐)简陋的房子。

师:很好,那么谁来告诉我什么是“铭”呢?

生: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屏幕示:关于文体“铭”)

师:看来这位同学注意到书上的注释了,请同学们在书上做好记号。大家一起来读一下。

生:(齐读)

师:同学们应该注意到,“铭”这种文体有一个特点是押韵,大家找一找文中押韵的字,以及押的是什么韵。(屏幕示:押韵的字及押的什么韵)

生:(用笔在书上圈画出来)

师:下面读押韵的字,体会诗歌朗朗上口的特点。

生:(齐读)

2、作家作品简介

师:刚才我们分析了课题,现在哪位同学为大家介绍一下作者及

写作背景。

生:(读自己收集的资料)

生1:刘禹锡,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有《刘宾客集》(一称《刘梦得文集》),这篇铭文是他在和州刺使任上写的。

生2:还有,“唐顺宗时,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以后又任连州、夔州、和州等州刺使。后因裴度力荐,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和柳宗元交谊很深。”

师:这两位同学介绍的很好,下面我们来一起看一下屏幕。(屏幕示:作家作品简介)

生:(齐读)

3、字词名疏通

师:同学们,我们下面借助书下注释翻译课文,把不懂的词句画下来,准备提问。

生:(相互质疑)

生1:“苔痕上阶绿”这句中“上”是什么意思?

生2:这里“上”是动词,长到、蔓到的意思。

生3:“无案牍之形”这句中的“劳”是什么意思?

生4:这里是形容词用作使动词,即“使……劳累”的意思。

生5:“孔子云:‘何陋之有?’”这句是不是宾语前置,即“有何陋?”

生6:是的,这里“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

…………

师:(质疑中适当引导)(屏幕示:生字注音,解释字词、宾语前置及词类活用)

四、研读课文

师:提问(学生回答、适当引导)(屏幕显示)

1、作者怎样引出陋室的?

(山、水)

2、第一、二与第三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呢?

山——仙

类比 水——龙

陋室——德馨

3、在作者看来陋室真的简陋吗?

陋室不陋。

4、从哪些方面看得出来?找出文中相关语句。

生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这里是写陋室优美的自然环境。

生2:“可以调素琴,阅金经”这里是写陋室主人的生活情趣。

生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这里是写陋室往来客人的不一般。

师:同学们回答的非常好,我们一起来看屏幕。

陋室不陋

景——自然环境 优美

人——交往人物 不俗

事——生活情趣 高雅

5、诸葛、子云分别指谁,他们是怎样的人?作者在本文提到他们有何用意?

生1:诸葛是指诸葛亮葛亮,字孔明,三国时蜀汉丞相,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出仕前曾隐居南阳郡隆中山中。子云指杨雄,西汉时文学家,蜀郡成都人,子云是他的字。

生2:文中提到他们,是作者表达自己的心愿,希望自己像他们一样,由于自己品德的高尚,受人尊敬。

师:刚才两位同学回答的非常好,下面我们看一下屏幕。

屏幕展示:自比古代贤人,表明自己的心愿,希望像他们一样因为自己的高雅脱俗获得别人的尊敬与景仰,这里也用了类比的表现手法。

6、“孔子云:(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作者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用意?

前面直接用诸葛亮、杨子云自比为君子,所以接引用下句,反诘点题。

引导归纳:安贫乐道、高洁伟岸。

7、这种借他物来表明思想的手法在前面第一单元一篇课文中已经学过,同学们是否记得?那么这种手法叫什么?

生:(讨论交流)

生:这篇课文是《白杨礼赞》,这种手法叫托物言志。

屏幕展示:《白杨礼赞》 托物言志

师:很好,我们为刚才所有回答的同学以热烈的掌声,谢谢他们精彩的回答。

生:(鼓掌)

五、小结课文

师:我们小结刚才所有的问题,同学们一起来看屏幕。

展示:

六、背诵课文,品味优美的语言(看屏幕展示的文字和画面)

师:看屏幕读课文

生:(齐读)

师:下面请同学来读。

生1:读

生2:读

生3:读

师:自由读课文

生:自由读课文

师:试背诵

生1:试背

生2:试背

生3:试背

师:刚才这几位同学都背的很好,下面我们一起来背诵一下。

生:齐背诵。

师:很好,同学们今天的表现非常出色,我很高兴。

七、拓展训练

同学们,你们一定非常热爱自己的家吧?读了刘禹锡的《陋室铭》,你能不能学一下刘禹锡,为你的家描上一笔,用来表达一下居住在家中的感受呢?

八、教学反思

《陋室铭》是一篇经典文言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正确解读,在诵读理解的基础上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理解作者不慕荣化、安贫乐道和高洁伟岸的生活态度;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比兴、对偶等修辞手法和对比、引证等论证方法的运用;同时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积累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丰富文言素养。

教学思路不枝不蔓,脉络清晰。依托文本,深层解读作者情怀。超越文本,赋予作品以时代意义。着力养成自主探究合作研讨的学习习惯。课堂各个教学环节,紧紧相扣,让学生在朗读中感知陋室不陋,探究陋室不陋,体味作者襟怀,安贫乐道和高洁伟岸的生活态度。从课堂实效来看,学生无论思维、情感还是心智,都得到了发展。

篇2:《陋室铭》教学实录

师:讲关于刘禹锡的故事。

他的诗与白居易起名,他的词与柳宗元起名,据说他被贬到安徽,按当时朝廷规定,他可以住三室三厅之房。但是和州县的策知县是个典型的势力小人。认为刘禹锡乃被贬之人,可以给双小鞋穿穿,以显示自己的威风。于是就在城南给刘禹锡安排了三间小房。对此,刘禹锡大人大量,不以为意。还根据驻地的美好景观写了一副“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的对联,贴在了门上。做贼心虚的策知县见了,非但不反思自己,反而变本加厉。马上将刘禹锡移居别地,并且把住房面积减去了一半。此住房位于德胜河旁,山青水秀,景色怡人。刘禹锡一见,顿来灵感,挥笔又是一副好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好诗传到乡里,策知县大怒。下令将刘禹锡撵到城中一间只能放一床一桌一椅的破旧小房中居住,既没有山又没有水。

在半年的时间里,刘禹锡稀里糊涂地被一个小小的知县搬家折腾了三次。激怒愤慨之下,刘禹锡心中有话,如鲠在喉,不吐不足以为快,遂如行云流水般一口气写下了著名的《陋室铭》,并请人碑刻立于大门之外!

师:昨天我们预习过了,我想请同学读一读,古人写诗文是没有标点的,我想请同学读一读没标点的文章,你来吧。

生读没有标点的文章。

师:好,读得不错,你不仅读出男子汉的气概,而且字词读的也很准,抑扬顿挫,还读出了韵文的味道,韵文一般是用韵的,我们来齐读这篇文章吧。

生齐读。

教师板书课题,作者。

并屏显出示【“铭”的解释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是用韵的。】

师:请大家看标题,这里有一个铭字,你能用铭来组词吗?

生1:铭文

生2:刻骨铭心

师:很好

生3:铭刻

师:不错

生4:座右铭

师:不错,还可以组什么词?

生5:铭记

师:不错,陋室铭,陋室铭,作者在陋室中想要铭记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陋室,去看个究竟,请大家先来看这四句话,口头翻译一下,并且要思考一个问题,从这些话当中,我仿佛看到了什么,先翻译一下。师屏显:走进陋室,我仿佛看到了(画面)

【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 无案牍之劳形】

师:翻译好了吗?翻译的时候发现一个画面就举手,发现两个或两个以上就把手举高一点。

生:我仿佛看见一个房子,他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内。

师:好,请坐,这位同学他看到的是房子的外面,外面是太狠碧绿,草色青葱,外面看完了,里面有没有东西啊?

生:我放佛看到了刘禹锡和别的人,谈笑往来的人大都是知识渊博的人。

师:知识渊博的人,你从哪里看出的?

生:鸿儒。

师:“鸿儒”是什么意思?注释怎么说的?

生:博学的人,我看到和刘禹锡谈笑往来的的都是知识渊博的人,并没有没有没有知识的人。

师:没有知识的人是看不到的,和他交往的都是有知识的人,还有吗?

生:我看到刘禹锡在弹没有装饰过的琴。

师:没有装饰的琴是什么样的琴?

生:素琴

师:好,我把他写一下,在这里老是要插说一下,他弹的是一种素琴,住在一间陋室,可见他生活条件怎么样?

生:不是很富裕,比较清贫。

师:但是,他快乐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生:从“谈笑有鸿儒,调素琴”这个画面中看到的。

师:同学们想一想,刘禹锡调出的素琴会是一种怎样的音乐的?我这里有两种音乐准备的,让大家来猜一猜刘禹锡调的素琴会是一种怎样的音乐?

师播放音乐两段:一曲欢快的音乐;一曲高山流水。

师:哪一种音乐啊?

生:第二种

师:这种音乐听起来有一种什么感觉?

生:给人的感觉是一种高雅。

师:高雅,可见他的志趣也很高雅,刘禹锡在调素琴的时候,他的志趣很高雅(板书志趣高雅),那么他除了调素琴,他还可以?

生:阅金经

师:“金经”什么意思?

生:佛经

师:他还可以“阅金经”,佛经,那么他看佛经有什么感觉?

生:悠闲

师:也很悠闲,那么,还有一句话该怎么说呢?

生:刘禹锡他在他的房子里弹琴,阅读佛经,旁边没有琴瑟、萧管等嘈杂的乐器来扰乱他的耳朵,非常清静,让他的心理很宁静,也没有官府的公文让他劳累。

师:什么让他乱耳?

生:一些琴瑟、萧管等乐器。

师:用原文说是哪个词?

生:丝竹

师:丝竹这种乐器一般会出现在哪里?

生:在热闹的地方

师:比方说?

生:宫廷里面

师:“丝竹”代表什么生活

生:权位高,地位重,生活富有

师:很到位,“案牍“是什么意思?

生:官府的公文

师:一般都是什么人看的?

生:当官的人

师:那它代表的是什么?

生:荣华富贵,权利

师:荣华富贵,至高的权利,那是很多人都向往的,那么,刘禹锡对荣华富贵,权利地位持有什么态度呢?

生:一种不屑的眼神和态度。

师:可见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品德高尚,非常高雅

师:把机会留点给别人吧,

生:他很清高 对这些东西根本不重视

师:不是不重视,而是根本不在他的眼里,

师:同学们,刘禹锡在陋室里调素琴时,那个知县老儿不请自来了,于是就有了一番对话,让我们就当一次刘禹锡,跟那个知县老儿对话一番。

请大家看示例,师示范朗读。

知县:你这房子都长青苔,长青草了,你还说不漏?

我(平静地笑道):苔痕浓淡上阶梯,草色青葱入帘里,这是多么幽雅,怎么能说陋呢?

【屏显:当一回刘禹锡

知县:你这房子都长青苔、长青草了,你还说不陋?

我(平静地笑道):苔痕浓淡上阶梯,草色青葱入帘内,这是多么幽雅,怎么能说陋呢?

知县:看你这穷酸样,估计不会有人与你为友吧?

我(______地笑道):……

知县:你既没有丝竹,又没有案牍,你,你还有什么好乐的呢?

我(________地笑道):……】

师:你们小组里讨论一下,前面一三五的同学往后转,把纸条传一下。把讨论下来的东西写在我发来的小纸条上。

(小组讨论合作约6分钟)

师:差不多了吧?要想表现的举个手。请你来。还要有个搭档。先介绍一下谁是知县老儿,谁是刘禹锡。

生1:瞧你着穷酸样,估计你也没啥朋友吧?

生2:错,错,错!神马都是浮云。或许我很穷但我还有很多朋友呀,而你却穷得只有官和钱,还压力山大呢!我的朋友全是知心之友,而你的朋友只是些狐朋狗友罢了。

生1:你,你,你即没有丝竹,又没有案牍,你,你还有什么好乐的呢?

生2:没有了丝竹这些杂音与使人劳累的案牍,在清静的环境里,素琴的音色更

绘图啊!你在那么乱的环境里还整啥整啊?(会场掌声)

师:你们是701班吧,一班一班,非同一般啊!还有谁来表现一下?

好的,你们来。你们已经商量好了,你们谁是知县,谁是刘禹锡。好,开始吧!

生1:看你的穷酸样,肯定没有人和你交朋友吧?

生2:我可不像你,我选朋友是看质不看量,我有刘大哥和白大哥。他们可是十分给力的。他们都是我的生死之交。而你呢,你看看你,你那些酒席上的朋友只是狗肉朋友,他们跟你在一起是为了什么,相信你自己心里是最为清楚的。如果你不是知县,看你还有什么人与你为友。这样一来,你觉得你有什么权力来笑我吗?

生1:既没丝竹又没案牍,你还有什么好乐的呢?

生2:没有了丝竹就有了安静,没有了案牍就有了轻松和快乐。你天天在嘈杂和劳累当中,虽有名有利可这又有什么可快乐的呢?

师:好,请坐下。我觉得刘禹锡他如果看到今天的场景,我估计他要笑的,我要给他画张笑脸。(师板书:画笑脸。)

我觉得他会欣慰地笑,因为在一千两百年之后嘉兴这个生他养他的地方又出现了很多跟他一样的有灵气的少年才俊啊!

师:我们这四句话,我觉得我们应该用这个表情(手指板书的笑脸)来读一读这四句了吧?

生齐读屏显的四句。

师:好。那么刘禹锡他在陋室中想要记住什么呢?现在我们明白了,他其实是要记住:在贫困的环境中也要保持一颗乐观的心,这就是安贫乐道。

其实在历史上像刘禹锡这样安贫乐道的人也是不少的。你们看——

五柳先生陶渊明,山中宰相陶弘景。

【屏显:环者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五柳先生 陶渊明

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可持赠君。——山中宰相 陶弘景】

师:刘禹锡是否要在陋室中弹着素琴悠闲自在地过一辈子呢?文章表达的是不是仅仅就是安贫乐道的高洁志趣呢?让我们了解一下刘禹锡的经历,也许大家就会有个一新的发现。请看大屏幕。

【屏显:走近作者】

他一贬再贬,直到六十五岁才回到洛阳。一般的人会怎么样?

生:伤心。

师:伤心悲痛欲绝啊!可是刘禹锡又是怎样的呢?

他被贬到朗州,九年之后他才被召回到长安,可是他回到长安的时候他写了一首诗,他写了桃花来讽刺权贵。他又一次被贬。而这一次他被贬十四年之久,十四年之后他又一次被召回到长安,他还是不改桀骜不驯的脾气,他又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师激情读诗。

【屏显:再游玄都观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序:因再题二十八字,以俟后游。】

他曾经因桃花而被贬,他就不怕再次被贬吗?他在序里这样写道“因再题二十八字,以俟后游”。俟就是等待。也就是说他已经做好了再次被贬的准备。这就是刘禹锡,这就是他的铮铮铁骨,多么豪气啊!

所以他的好朋友白居易对他的评价非常高,对他是什么评价啊?

生齐答——诗豪。

【屏显:彭城刘梦得,诗豪也——白居易】

师:我们来看这张笑脸,表面上是一张笑脸,他的骨子里是有豪气的。

让我们再来看看,文章的前面三句话,前面有没有骨子里的豪气在里面?

【屏显: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师:可以去轻轻地去读。有没有骨子里的豪气在?

生思考。

师:有人举手了。

生:把自己比作龙和仙人,很有豪气。

师:对了,把自己和仙人与龙对比,这是何等的豪气啊!

我们再来看一下,后面有没有这种豪气?

【屏显: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生:他将自己和诸葛亮的草庐和扬子云的亭子相比,把自己和这两个人相比。

师:回答得太正确了!(板书:思诸葛,比子云)他是想着把自己和诸葛亮和子云相比啊,诸葛亮是什么人?

生齐答:三国时蜀国丞相,政治家。

师:子云是什么人?

生齐答:西汉文学家。

师:这些人都是怎么样的?

生:伟大的。

师:伟大的,名扬天下的。可见刘禹锡想要一辈子呆在陋室里么?不是的。

他曾经在前面,知县老爷把他安排在另一个地方的时候,他写过这样的诗句:

【屏显: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他心在哪里啊?

生齐答:在京。

师:他心在京,他想干嘛?

生1:他想要回到长安,去推翻那些暴政,控诉贪官的行为。

师:我估计他也是一心为国家着想的吧?可见刘禹锡是一个怎样的人啊?

生2:忧国忧民的人。

师:他住在什么地方?陋室里。心里想着什么?他想着要像诸葛亮一样报效国家,如果没有明君,也没有关系。他就不当政治家他就当什么家?

生3:他就当文学家。

师:他照样名扬天下。

师:可见他的抱负怎样?

生4:抱负很大。

师:这里有副对联请大家填一填,有四个字,请同学填进去,对联注意词性要相同的。好,请你来说一下。

生:思诸葛比子云,志向远大。

师:志向远大,好,我把它写一写。有没有问题?请坐。我们说对联的上联和下联能不能有同样的字啊?和上联的志趣相同了?改成什么比较好?

生:改成抱负远大。

师:(改写,板书)好了,这样子,就比较工整了。

这样一个大诗豪住在这个陋室中,这个陋室还会简陋吗?(老师板书,画室)

学生齐答:不会。

师:陋室怎么样了?

生齐答:不陋了。

师:所以孔子怎么说?

生齐答:何陋之有?

师:这个问是什么问?

生:反问

师:反问应该怎么读?

生:响亮。

师:好,你来读一读。

一生读:何陋之有?

师:哦,这个语气像不像响亮的语气?

生齐答:不像。

再一生读:何陋之有?

师:这个语气读得好多了。大家再来读一下,要读出一种豪气来,把“何陋之有”读两遍。

生齐读: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何陋之有?

师:同学们,刘禹锡把这个《陋室铭》写好后,请人刻在石碑上,还立在门口。

(激昂)你们看,那个知县老爷又来了,而且还带着几个随从来了。我们怎么办啊?我们要为刘禹锡出一口气啊!请大家拿起课文,把文章大声地再朗读一遍,读给他听。我提议一下,最后的“何陋之有”读三遍,一遍比一遍读得响。

生齐读。音乐响起,屏显一间陋室图片。

老师激情读:生活可以贫困,精神不可潦倒。

【屏显:生活可以贫困,精神不可潦倒。】

篇3:《陋室铭》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1、在诵读理解的基础上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

2、理解作者不慕荣华、安贫乐道和高洁伟岸的生活情趣;

3、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重点、难点

1、诵读、品味优美的语言;

2、理解作者不慕荣华、安贫乐道的情怀。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陋室铭》

一、导入新课

屏幕展示:《学生铭》内容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斯是教室,惟吾闲情。小说传的快,杂志翻得勤。琢磨打篮球,寻思游戏厅。可以打瞌睡,观窗景。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穷心。自习说闲话,讲课听不进。心里说,混张文凭。”

师:我请一位同学把这首《学生铭》读一遍,谁愿意?

生:读。

师:大家知不知道它其实是根据一篇文章仿写的?

生:(齐)《陋室铭》。

师:对,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的文章《陋室铭》。在这里我要提一点,语言的形式总是受制于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学生铭”只是一种模仿,虽然可以搏人一笑,但没有什么价值,只有刘禹锡,有真情实感,才写出流传于世的佳作。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这篇千年而不衰的道德绝唱——《陋室铭》。(屏幕示:课题、作者)

篇4:陋室铭教学实录

陋室铭教学实录

一、导入

1、师:提一个问题让大家选择一下:设有一个王公大厦,要得到它,须说若干句违背自己良心的话,做若干件伤天害理的事;设有一简陋室,那里绿色可人,有知音相伴,只要你想拥有它便在你的眼前。你要哪个?

生:我选择后者,因为……

师:恭喜你,你的选择居然与一名唐代大名鼎鼎的诗人不谋而合,他便是刘禹锡。你有望成为新时代的刘禹锡!

还是让我们来看一看刘禹锡的《陋室铭》吧!

2、简介作者、解题,揭示目标。

本文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曾中进士,官至监察御史。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降职多次。他与柳宗元交情深厚。有《刘宾客集》。这篇《陋室铭》是被他贬为和州刺史时在任上写的。

介绍:表现文体的字有说、记、序、铭……。

押韵──追问:立即让学生浏览课文,找出韵脚和所押之韵。

二、初读课文,要求大声朗读,读正确、读流利,注意停顿

过渡语:我国古代的诗文有很多都是用韵的,这些文章往往读起来琅琅上口,极具音乐美。因此,古文往往需要大声朗读。请同学自由朗读本文,注意──大声朗读。

1、学生自由读。

2、指名读(注意正音、句读)。

3、录音范读。

4、齐读。

三、理解课文内容,能粗译课文

1、自由读课文或默看注释,理解句意,读懂课文。遇到疑难,互相讨论。时间:5分钟。(教师巡视,解决疑难。)

2、学生质疑,教师引导学生解决。

3、指名粗译课文(告诉学生:中国语言具有含蓄美,许多意思和意境都是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所以大家在翻译时,不求十分精确,只求大致理解。)

4、齐读课文,形成完整印象。

四、出示思考题,理解中心、写法

1、陋室,陋室,陋在何处?(看图画、看课文:不放过任何一个词──咬文嚼字)

(空间小、景致少、人来少、摆设少:从图画上看,房子确实很小,一个人坐着弹琴,室内就觉得拥挤,可见其小;文章内所提到的景致,只有“苔痕”、“草色”,可见其少;自古读书的穷人就少,能成为鸿儒者,更少,另外“苔痕”都“上阶绿”了,更见来客少;室内陈设历历在目,其“少”一目了然。)

2、陋室,陋室,真的陋吗?(换角度想 :同样一篇文章,刚才读,读出陋室简陋,现在却要读出不简陋。这不是自相矛盾,这需要换角度想。思维角度:主人、环境、客人、生活。)

(讨论板书:人品高尚(德馨)、景色清幽、来人不俗、生活高雅)

片段一:

师:“斯是陋室,唯吾德馨”,这是本文最富哲理,最能体现作者写作主旨的一句,这句话是怎样引出的?

生:这句话先说由“山”、“水”,然后引出“德馨”的。

师:(课外拓展)老师这里有一句话,看看这句话的语意重点在什么地方?

(投影)透过窗户看天空,透过天空看历史,透过历史看人生……

生:这句话的语意重点在“人生”,它是通过“窗户”、“天空”、“历史”而引出的。……

师:这种由此及彼的表现手法叫做──兴。

投影:赋、比、兴,古诗文常用表现手法。兴,一般用于一首诗的开头,“以引起所咏之词”,常含有联想、象征、寄寓、烘托、渲染等意味。

片段二:

师:那么,本文还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陋室不陋的?试结合文章的语言加以分析。

生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这里是写陋室的优美的自然环境……

生2:“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这里是写陋室主人的情趣……

生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这里是写陋室往来客人的不俗……

生4:“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这里作者援引西汉扬雄,大教育家孔子的事例及名言,有力地证明了“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片段三:

请同学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在头脑中再现一下那陋室的自然环境。(创设情境)那青苔是怎样应了作者的心意,一点一点地慢慢地爬上那斑驳的石阶的?那“草色”又是如何受了青苔的感染,他们聚集在一起,映入竹帘,飘入室内的?

生1:它们从石缝中钻出来,探出她们可爱的小脑袋……

生2:她们聚集在一起,在主人的窗下起舞……

生3:我认为这两句的描写绘色绘声。你看“青”、“草色”状其色,“谈笑”状其声。

片段四:

师:同学的发言很精彩。请大家想像一下,倘若室内有王叔文、柳完元等人,他们在谈些什么,这些人在一起,又会碰撞出哪些思想的火花?(让学生分别把自己想像成刘禹锡、王叔文、柳宗元等。)

生1:他们个个学识渊博,心忧天下。

生2:柳宗元在吟诗作画。

生3:王叔文在煮酒纷论当今时代英雄。

生4:韩愈在扼腕长叹。

生5:刘禹锡持一杯香茗,侧耳倾听窗外雨打芭蕉的声音……

生6:柳宗元沉吟:“‘沉舟侧帆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转身对刘禹锡说:“梦得,今日有幸拜读,真让我折服,让我感动奋发!”……

师:这是一幅多么美妙的画面啊!哪里还有什么为那狗皇帝当差去收刮老百姓的民脂民膏的“劳形”与痛苦!

片段五:

师:再看室内的陈设,文章重点突出了哪些物件?由此你产生怎样的联想?这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生1:“素琴”、“金经”……

生2:由此我想到了主人读书情趣的高雅。

生3:我们要有选择地读书,读名人名著。比如:我最近在读《子夜》……

生4:还有《读者》……

3、作者写陋室有何用意?仅仅是为了告诉我们:陋室的状况吗?(联系点:“铭”这种文体的特点。)

⑴ (陋室简陋狭小,陈设简单,确实简陋,而斯是陋室,有景可观,安静清幽,有鸿儒谈笑来往,可抚琴读书,无乐音乱耳,无公文劳累身心,因此,作者身在陋室,却不觉陋室之陋。

⑵ 联系“铭”这种文体,一是警戒自己,二是称述功德,。

(启发:抓助“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等句子,体会作者不愿追逐名利,光宗耀祖,扬名立万;不愿高官厚禄,安贫乐道的思想境界。)

中心意思:这篇铭文通过赞美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板书:不慕荣利,不求闻达、安贫乐道)

⑶ 小结写法:托物言志(板书:托物言志)

投影:“托物言志”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

4、齐读,体会作者高尚的情操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五、集体背诵

六、探究

1、谈谈你对刘禹锡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的看法。

称颂的是:人品(不慕荣利、不求闻达、安贫乐道)是高尚的。

批评的是:逃避世俗,脱离劳动人民,缺少为国为民的奉献精深。不能与时俱进,不能抵制腐败,不能培养自己的意志(周恩来在人群嘈杂的闹市区读书)这种人在现代生活中,简直不能生存。

小结:阅读古人的作品,要择其善而从之,择不善而改之。因此,阅读古人的作品,要用现代的眼光去看待古人,对古人的道德品质要批判的学习和接受,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这是我们学习古人作品的最高境界。

2、师:请大家来看这样一则材料: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斯是教室,唯我闲情。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琢磨打篮球,寻思游戏厅,可以打瞌睡,观窗景。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心,自习说闲话,讲课听不进。心里说,混张文凭。

这则材料是针对我们中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什么问题而言的?

3、师:同学们,你一定非常热爱自己的家吧!读了刘禹锡的《陋室铭》,你能不能学一下刘禹锡,为你的家描上一笔,用来表达居住在家中的感受?

七、总结

师:短短的一节课,我们只能说是初步了解了作者的一些思想,这并不奇怪,因为至今老师也不敢说已经读懂了它,已经完全领会刘禹锡的精神境界里的积极一面,并把这种精神带入我们的生活中。我至今仍在解读它。

同学们,一年以后,你还会再读《陋室铭》吗?十年以后呢?若干年以后呢?

生:会。

师:(引导)是的,美文,是要我们的一生去解读的,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对它进行长期的孜孜不倦的研习,每当我们精进了一步,我们的学识、做人的涵养也就提高了一大步,因为精神的影响是可以超越时空的,你可以把它推荐给你的父母、同龄人;甚至你们的未来的孩子、未来孩子的同龄人……

八、作业

篇5:《陋室铭》教学实录

关于《陋室铭》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1.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2.读罢此文,我们能从中获得哪些启示?

重点与难点:

领悟作者在文章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是研习本文重点,读完本文后,从中获得的启示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语

二、教学过程:

1.师:本文最富哲理,最能体现作者写作主旨的一句是什么?这句话是怎样引出的?

生1: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生2:这句话先说由山、水,然后引出德馨的。

2.师:作者的目的是要写陋室(板书陋室),却用山水(板书山水)作比喻,引出要写的内容,这种方法叫比兴(板书比兴)。这种比兴的修辞方法,不仅构思新颖,文意通达,而且句句相连,使

章波澜起伏耐人寻味。

3.师:(课外拓展)老师这里有一句话,看看这句话的语意重点在什么地方?

(投影)透过窗户看天空,透过天空历史,透过历史看人生。

生:这句话的语意重点在人生,它是通过窗户、天空历史而引出的。

4.师:陋室陋吗?

生:不陋。

5.师:那么,本文又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陋室不陋的?试结合文章的语言加以分析。

生:。

6.师:大家的'发言非常踊跃。既然山之名不在于高而在于仙,水之灵不在于深而在于龙,那么,室之陋与不陋,也就不在于它是否富丽堂皇,而在于它的主人之德是否高尚。也就是说,尽管这房子的确是个陋室,但只要主人品德高尚,也就不觉得陋,反而处处可见其高雅明亮,

(引导学生合理想像,充分感受作品气韵)下面请同学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想像那陋室的自然环境。(创设情境)那青苔是怎样应了作者的心意,一点一点地一坡一坡地慢慢地爬上那斑驳的石阶的?那草色又是如何受了青苔的感染,他们聚集在一起,绕过窗帘飘入室内的?

生:。。

师:同学的发言很精彩。请大家想像一下,倘若室内有王叔文、柳完元等人,他们在谈些什么,这些人在一起,又会碰撞出哪些思想的火花?(让学生分别把自己想像成刘禹锡、王叔文、柳宗元等。)

生:。。。。。。

师:这是一幅多么美妙的画面啊!哪里还有什么为那狗皇帝当差去

刮老百姓的民脂民膏的劳形与痛苦!

师:再看室内的陈设,文章重点突出了哪些物件?由此你产生怎样的联想?这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生:。。。。。。

3.讨论今天我们读了这篇文章,从中获得哪些有益的启示?

师:请大家来看这样一则材料: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斯是教室,唯我闲情。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琢磨打篮球,寻思游戏厅,可以打瞌睡,观窗景。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心,自习说闲话,讲课听不进。心里说,混帐文凭。

这则材料是针对我们中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而言的?

生:

师:同学们分析得很透彻。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我们的学习生活?

生:。。。。。。

师:同学们,你一定非常热爱自己的家吧!读了刘禹锡的《陋室铭》,你能不能学一下刘禹锡,为你的家描上一笔,用来表达居住在家中的感受?

生:。。。。。

师:(小结)短短的一节课,我们只是初步了解了作者的一些思想,

这并不奇怪,因为至今老师也不敢说已经读懂了它,进入刘禹锡的精神境界里,并把这种精神带入我们的生活中。我至仍在解读它。

同学们,一年以后,你还会再读《陋室铭》吗?十年以后呢?若干年以后呢?

师:(引导)美文,是要我们的一生去解读的,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对它进行长期的孜孜不倦的研习,每当我们精进了一步,我们的学识、做人的涵养也就提高了一大步,因为精神的影响是可以超越时空的。

三.板书设计:

陋室铭

刘禹锡

陋室----

德馨----

不陋

自然环境(优美)

主人情趣(优雅)

雅致澹泊、豁达乐观

往来客人(脱俗)

篇6:《陋室铭》教学实录

人教版《陋室铭》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1、知识:继续掌握文言词汇,了解“铭”的特点。

2、技能: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3、情感:理解作者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情趣。学习古人的优秀品质,不断增强个人的魅力。

4、态度:用不同时代的眼光看待古代文化,客观的评价古人。

设计理念:

张扬师生个性,强调朗读品味、渗透学法指导,重视合作讨论、渗透时代观念——与时俱进。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提一个问题让大家选择一下:设有一个王公大厦,要得到它,须说若干句违背自己良心的话,做若干件伤天害理的事;设有一简陋室,那里绿色可人,有知音相伴,只要你想拥有它便在你的眼前。你要哪个?

生:我选择后者,因为……

师:恭喜你,你的选择居然与一名唐代大名鼎鼎的`诗人不谋而合,他便是刘禹锡。你有望成为新时代的刘禹锡!

还是让我们来看一看刘禹锡的《陋室铭》吧!

2、简介作者、解题,揭示目标。

本文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曾中进士,官至监察御史。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降职多次。他与柳宗元交情深厚。有《刘宾客集》。这篇《陋室铭》是被他贬为和州刺史时在任上写的。

介绍:表现文体的字有说、记、序、铭……。

押韵──追问:立即让学生浏览课文,找出韵脚和所押之韵。

二、初读课文,要求大声朗读,读正确、读流利,注意停顿。

过渡语:我国古代的诗文有很多都是用韵的,这些文章往往读起来琅琅上口,极具音乐美。因此,古文往往需要大声朗读。请同学自由朗读本文,注意──大声朗读。

1、学生自由读。

2、指名读(注意正音、句读)。

3、录音范读。

4、齐读。

三、理解课文内容,能粗译课文。

1、自由读课文或默看注释,理解句意,读懂课文。遇到疑难,互相讨论。时间:5分钟。(教师巡视,解决疑难。)

2、学生质疑,教师引导学生解决。

3、指名粗译课文(告诉学生:中国语言具有含蓄美,许多意思和意境都是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所以大家在翻译时,不求十分精确,只求大致理解。)

4、齐读课文,形成完整印象。

四、出示思考题,理解中心、写法。

1、陋室,陋室,陋在何处?(看图画、看课文:不放过任何一个词──咬文嚼字)

(空间小、景致少、人来少、摆设少:从图画上看,房子确实很小,一个人坐着弹琴,室内就觉得拥挤,可见其小;文章内所提到的景致,只有“苔痕”、“草色”,可见其少;自古读书的穷人就少,能成为鸿儒者,更少,另外“苔痕”都“上阶绿”了,更见来客少;室内陈设历历在目,其“少”一目了然。)

2、陋室,陋室,真的陋吗?(换角度想:同样一篇文章,刚才读,读出陋室简陋,现在却要读出不简陋。这不是自相矛盾,这需要换角度想。思维角度:主人、环境、客人、生活。)

(讨论板书:人品高尚(德馨)、景色清幽、来人不俗、生活高雅)

片段一

师:“斯是陋室,唯吾德馨”,这是本文最富哲理,最能体现作者写作主旨的一句,这句话是怎样引出的?

生:这句话先说由“山”、“水”,然后引出“德馨”的。

师:(课外拓展)老师这里有一句话,看看这句话的语意重点在什么地方?

(投影)透过窗户看天空,透过天空看历史,透过历史看人生……

生:这句话的语意重点在“人生”,它是通过“窗户”、“天空”、“历史”而引出的……

师:这种由此及彼的表现手法叫做——兴。

投影:赋、比、兴,古诗文常用表现手法。兴,一般用于一首诗的开头,“以引起所咏之词”,常含有联想、象征、寄寓、烘托、渲染等意味。

片段二

师:那么,本文还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陋室不陋的?试结合文章的语言加以分析。

生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这里是写陋室的优美的自然环境……

生2:“可以调素琴,阅金经。”这里是写陋室主人的情趣……

生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这里是写陋室往来客人的不俗……

生4:“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这里作者援引西汉扬雄,大教育家孔子的事例及名言,有力地证明了“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篇7:《陋室铭》教学实录

《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教学实录本课实录随文附有有名师评析。查看本课资料

生:我觉得刘禹锡虽然有才华,但是既然朝廷不重视他,还不如像陶渊明一样隐居在山上过着田园生活,不过他还是抵挡不了官衔的诱惑,最后朝廷封了个朗州司马给他做,他也没说辞官归隐。难道他写首《陋室铭》就能表明自己清正廉洁了,要知道说是说,做是做,关键还是要看他怎么做。

生:我不这么认为,如果每一个正直无私的官员因为受了挫折就不去做官,那么朝廷不都成了腐败子弟的天下了。刘禹锡虽然遭受了这样长期的贬谪生活,但是到最后他仍然没有向恶势力低头,他拿起笔杆子愤然写下这首《陋室铭》就是对他们最有力的无声对抗。

(全班鼓掌)

师:刚才这几位同学回答的都有自己的见解,我们最终对刘禹锡的评价是肯定的,他的不慕荣利、安贫乐道还是值得大家去学习的。不过阅读古人的作品,要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因此,阅读古人的作品,要用现代的眼光去看待古人,对古人的道德品质要批判的学习和接受,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这是我们学习古人作品的最高境界。

师:好,最后我们来一起看看这篇文章的写作手法———托物言志(屏幕显示:托物言志的定义)我们知道这篇文章作者的不慕荣利的品德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没有直接表达出来,而是通过对居室的情景的描绘体现出来,这种写法就是托物言志。那么这篇文章的“物”和“志”分别是什么?

生:“物”指的是“陋室”,“志”指的是“德馨”。

师:很正确,那么通过对这篇文章的学习,我们平时写作时也可以通过对物的描绘,形容其特征,表达出你的心志和情趣。

师:这篇文章就学到这里,请同学们关上书,让我们现在再一起背诵这首《陋室铭》重新回味它的意境隽永与韵味深长吧!

生:齐背。

本来想讨论最后一个问题的(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如何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可惜没有时间了,而且在课堂上也没布置这个作业。:(其中有些学生回答的问题我进行了一些修改,毕竟学生的语言没有那么流畅,不过大部分都是差不多的。

余映潮评析

陋室铭课堂教学实录

教室地点:湖北黄石八中初一(8)班。

屏幕显示:《考试铭》内容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斯是教室,惟吾闲情。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琢磨下围棋,寻思看电影。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形。虽非跳舞场,堪比游乐厅。心里云:混张文凭。”

师:我请一位同学能否用滑稽的语调把这首《考试铭》读一遍,谁愿意?

生:读(带有方言的语言;其他同学笑)

师:读的很幽默,但是大家知不知道它其实是根据一篇文章仿写的呢?

生(齐):《陋室铭》

师:对,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文章《陋室铭》。在这里我要提一点,语言的形式总是受制于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的。“考试铭”只是一种模仿,虽然可以搏人一笑,但没有什么价值。只有刘禹锡,有真情实感,才写出流传于世的佳作。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那篇传诵千年而不衰的道德绝唱——《陋室铭》(屏幕显示:课题、作者)

〔〔以上为导入部分,我感觉把握的比较准确,既起到了活跃气氛的作用,又很自然的引出了课文。现在想起来,其实如果作为引入的模仿文,找一篇思想意义更积极一些的或许更好--当然这是高要求了。〕〕

师:首先我们一起来看看文章的题目“陋室铭”,“陋室”从字面上应该比较好理解吧,是什么意思?

生(齐):简陋的房子。

师:很好,那么谁来告诉我什么是“铭”呢?

生: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篇8:《陋室铭》文言文教学实录

《陋室铭》文言文教学实录

一、读中知:

师:今天上课,老师首先送给同学们一句话(板书:勤能补拙,永不绝望!)知道这句话的意思吗?

生:知道。

师:告诉你们吧,这是张老师的座右铭(板书:座右铭),知道什么是座右铭吗?

生:就是用来激励自己的一些话。

师:很好。铭在古代是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颂功德的一些文字,后来成为了一种文学体裁。告诉你们关于张老师的一个小秘密吧。我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读过大学,但是我一直认为没有读过大学并不意味着不能学知识,我就通过三年的自考获得了大学文凭。当然,也有人给我讲农村学校文凭再高也没有什么前途,但是我相信只要勤奋,只要永不放弃,同样可以开创事业的辉煌。来,我们把这句话齐读两遍。(生齐读,声音整齐洪亮。)

师:那我想问问哪些同学也有自己的座右铭?(无人举手)

师:现在没有没关系的,今天只要学了这课,大家同样能写出自己的座右铭,而且我敢相信同学们写的比老师还好!有没有信心?(生齐:有!)

二、读中译:

师:打开课文《陋室铭》,同学们有没有预习?(举手的同学只有四分之一)

师:没关系的,没有预习的同学可要认真注意第一次阅读中发现的生字。是先听老师朗读全文呢还是听老师背诵全文?(生笑:背诵)

师:不相信?老师绝对有信心背诵好课文。(生再笑,师背诵全文,热情洋溢。读到最后“何陋之有”时师加重语气,教室爆发出热烈掌声。)

师:感谢同学们的鼓励,呵呵,下面我们来看看同学们收集的生字词。

(生提出“馨”、“牍”两个生字,并根据注释注好音。)

师:好,扫清了字词障碍,我们一起来朗读课文,一个要求:读准。(齐读课文)

师:下一步我们该看看文言句子的意思了。同学们根据注释自读课文,勾画自己不能解决的句子。(生小声地自读课文,3分钟后)

师:我们一起来重点文言句子的意思。哪些句子翻译有困难?

生: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师:理解的重点应该是:丝竹、劳形以及两个“之”,谁来解决?

生:“劳形”的意思是劳累身体,两个之都是用在主谓之间可以不用翻译,丝竹的意思是什么声音?

师:很好,特别应该注意“形”的古今意思有差异,在文中指身体。丝竹的意思是指高档乐器的声音。提问的.同学继续。(无人举手)

师:看来同学们都能理解句子的意思了,那老师问个问题:“何陋之有”是什么意思?

(有学生根据注释发言:有什么简陋的呢?)

师:能根据注释翻译很不错,如果把这句话改为陈述句该怎么说呢?

生:没有什么简陋的。

师:对,课文使用的反问句很有气势,我们来齐读这句。(生齐读)也应该注意这个“之”字,我们也不用翻译。还有字词翻译的问题吗?(还是无人举手)那请一位同学给大家说说刘禹锡的这篇文章具体内容是什么。

(一之前举手表示提前已经完成预习的同学再次举手,并根据注释梳理了课文的具体内容。)

师:梳理得不错,刚才这个同学用行动告诉我们,对于文言文学习,之前的预习特别重

篇9:《陋室铭》教学实录及课后评析

《陋室铭》教学实录及课后评析

师:不知同学们有没有读过这样一本书,叫《古文观止》,这是清康熙年间编纂的供学塾用的文章读本,此处的“古文”指古代的散文,用“观止”作书名,表明编者的态度是:古文的精品都已选入了,你已经观赏到最好的了,不用再看其他的啦,这当然有点夸张。这本书选了从先秦到明末的222篇古代散文作品,其中有一篇仅仅81个字,这篇文章叫《陋室铭》,为什么仅仅81个字的短文就占有古代散文精品的一席之地呢?让我们带着这种思考一起来学习唐代刘禹锡的散文小品 ----《陋室铭》。(师板书课题、作者。)

(既介绍了《古文观止》,又凸显了《陋室铭》短小精悍的特点和在古代散文中的地位,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师:我们学习古文应该反复诵读,以至成诵。古人说过“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还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是的,不诵读就不能领会文章的意蕴。这节课我们就通过反复诵读来学习文章。我们的第一遍读,要求结合注释读准音,并大体弄懂文章的意思。如果有疑问,可以和同桌商量,实在解决不了,请提出来。(师板书:一读,读准音,通文意。)

(学文之前,先介绍文言文学习的方法,授之以渔,把“读”作为贯穿文言文学习的主要方法,让学生举一反三。)

生:“白丁”是什么意思?

师:谁来回答这个问题?

生1:“白丁”是平民的意思。

生2:这里指没有学问的人。

师:简单说一下。在唐朝,穿衣服能体现人们地位的高低,以黄赤最为高贵,红紫为上等,蓝绿次之,黑褐为低下,白色是没地位的,所以,“白丁” 指平民百姓,这里可以理解为没有学问的人,为什么?

生:因为前文中有“谈笑有鸿儒”的句子,鸿儒指有学问的人,前后对应,后文的“白丁”应指没有学问的人。

师:这位同学能结合语言环境来理解词语的意义,很好。还有问题吗?

(教师的点评既肯定了学生的回答,又向其他同学推荐了一种理解词语意义的方法。在文言文学习中,能结合具体的语境推断教材上没有出现过的词义,应该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这里学生能根据对偶这种修辞的特点,抓住对偶句前后两个句子语义的相对性来理解词语,应该说是活用了修辞的一种能力。)

生:“何陋之有”的含义是什么?

师:你能说说它的字面意思吗?

生:字面意思是“有什么简陋的呢”。

师:这是一个反问句,它的意思是这个屋子根本就不简陋。你想问这句话的深层意义,是吗?这个问题我们在反复诵读中解决它,如果老师忘了,你可以提醒我。

师:“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中的两个“之”字有什么作用?

生1:代表“的”的意思。

生2:代词“他”的意思。

生3:副词,没有多大作用。

师:从语法角度说,它是助词,没有实在意义,我们朗读时能借它调整节奏,从中传出文章的意蕴就够了。

师:老师提一个词----“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馨”,谁能在黑板上写一下,并注出它的意思。其他同学看课文,加深印象。(生板书,师作评。)

(在这一环节教师主要通过学生的自读,学生之间、学生和老师之间的相互帮助、启发,达到两个目的,即教师板书的:读准音和通文意。文意的疏通主要通过学生的有疑发问和教师有意提问解决疑难,教师根据学生提问的情况以及教师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把握,适时介入提问。)

师:字面上还有问题吗?好,下面我们进行第二遍读,这一遍读能不能带上感情,读出感受?(生带感情朗读。)(师板书:二读,带感情,谈感受。)

师:请同学们谈谈你的粗略感受,看看作者传达了什么样的感情,或者说笼罩全文的是怎样的感情基调。随便说说,没有标准答案。

生1:即便房子很简陋,如果居住的人品德高尚,房子也是美的。

生2:外界环境不重要,重要的是超越自我。

生3:这个房子“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是一间多么豪华的房子啊!

师:你这里的“豪华”是指----

生3:自由的空间。

(教师的追问目的,是让学生把潜藏在文本中的意义用自己的话概括说出来,从中也可以看到学生是否已经理解了作者所描述的这一种生活。)

师:让我们来小结一下,大家的意思是说,即使居住简陋的屋子,只要品德高尚,学识高超,即德高学富,就能超越自己,就会受人敬仰,就能得到无比宽广的世界。

(教师的总结只是对学生上阶段理解的概括,是暂时的,对文本的理解随着下文分析将更加深入。但这里的总结,好像没有理会上面学生的回答:“自由的空间”,我觉得,对“自由的空间”可以进一步追问,结合下文,以使学生有一个比较准确全面的认识。)

师:刚才有位同学说,房子“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什么是素琴?

生:不加装饰的琴。

师:对,不加装饰的琴,它给人一种朴素的感觉。我们甚至由此想到陶渊明的“无弦琴”,没有弦怎么弹?陶渊明自己说“识得琴中趣,何劳弦上声?”关键在于一个情趣。好,这里谈的是室中之事,(师板书:室中事。)请同学们用一个字来概括它的特点。

生1:好。

生2:馨。

师:老师说一个字-----雅。

(教师抓住了一个“素”字来引导学生理解“室中事”,我觉得是不够全面的,因为“室中事”不仅仅是“调素琴”。应结合其他的事,对作者的行为和情趣追求有一个全面深入的认识。而且在学生的概括都未“命中”的情况下,教师不容分说,不加解释,直接出示“雅”字,似觉不妥,教师的态度有点强硬。我觉得可以对学生回答的“好”或“馨”进行追问,可能是时间不允许吧。)

此外,文中还写了室中人、室中景。(师板书:室中人,室中景。)刚才我们知道了室中来来往往的都是有学问的人,品德高尚的人。接下来看看室中景。请大家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一起来读。(生读: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师:我觉得这句话并不美,草是那么地乱,台阶上还长了青苔。是不是这样呢?

生1:这个景给人的感觉是生机勃勃,永远向上。

生2:绿色给人以清静幽雅的感觉。

生3:我们在生物课上学过,“苔”在清新潮湿的环境中生长,这里突出空气清新。

师:我觉得大家说的都有道理。清雅、清新、清丽、清静,总之,陋室不陋。所以,揭示文章主旨的句子是----(生齐说: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教师在这里通过对具体文句的分析,从室中事、室中人、室中景三个方面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主旨。)

师: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搞清了文章的主旨,下面,我们进行第三遍读。这遍读要求同学们涵泳语言,品味意蕴,比如,哪些字眼的表达突显功力,哪些句子的节奏韵律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等等,读完后说说你的体会。(师板书:三读,传蕴味,养语感。)(生大声朗读。)

师:谁来说说读的体会?

生1:“可以调素琴,阅金经”给人一种闲雅的感觉。

生2:文中押ing韵或in韵,读来琅琅上口。

生3:第一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与“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对应,山对水,高对深,对仗工整。

师:这下,问题来了,紧接下来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如果改成与上文句式一致的句子不是更好吗?我们大家来改改看。(学生试着改写。)

生1:房不在好,有我则行。

生2:室不在陋,有德则馨。

师:室不在“陋”吗?对,说反了,应是室不在----华,我们可以改成:室不在华,有德则馨。行吗?(意见不尽一致)那么,我们再来看这样一句,“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它的后面几句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如果按两两相对的结构,可以改为“ 有苔痕上阶绿,有草色入帘青;无……,无……”。同学们试着再加一加。( 学生试改:无房子之华丽,无闲人来打扰;无奇花异草,无群蜂群蝶……师逐一评点。)

师:老师也试着加一句:无名花攀影,无贵木帮衬。改后感觉怎么样啊?老师来读一下……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室不在华,有德则馨。有苔痕上阶绿,有草色入帘青。无名花攀影,无贵木帮衬。

生:缺少美的语感。

师:噢,他感觉出来了,结构太一致了,没有变化,一个调子,让人生厌。整散结合,长短结合,读来才会抑扬顿挫、摇曳生姿。

(教师通过改写文本的方式让学生比较文本整散结合、长短结合、富于变化的音韵节奏,体会文本的形式美。文本改写是一种培养语感的很好方法。)

我再提一个问题,“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刘禹锡为什么把自己的陋室和诸葛亮、扬雄的房子作比,最后才说“何陋之有”呢?这也是课堂开始那位同学提出的一个问题。

生1:这两个人都立下了赫赫战功,把自己和这两个人并列起来,作者想要表达的是要像他们两个人一样建功立业。

生2:这两个人品德都高尚,放在一起,突出自己的志趣。

师:下面我们进行第四遍读,要求放声来读,读时你对同学或老师的说法有疑问,甚至对课文的写法有疑问,可以谈谈自己的看法。(师板书:四读,放胆评,出口诵。)(生大声自由读。)

生:“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与“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的过渡有些突兀,应加个过渡句子,使其连贯。

生:我感觉不该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是总写,以下是分写。

师:本文是一篇韵文,不是叙事散文,句意间有一定的跳跃性,类似诗歌,所以,我也觉得不用加,但我赞赏这位同学敢于质疑的勇气。

生:第一句中又是“龙”,又是“仙”,有点迷信思想。

师:这里,作者用了一种约定俗成的说法,为引出下句服务。

生:“孔子云”应去掉,因为后一句话最值得回味。

师:这位同学提的问题很有深度。补充一点,“孔子云”一句引用的是《论语·子罕》中的内容,原文是:“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 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老师的问题是:不但不把“孔子云”去掉,而且加上“ 君子居之”,行吗?(生自由发言。师生小结:写文贵在含蓄,“君子居之”还是不加为好,“孔子云” 一句还是不删为宜。)

(评论是进行了,但更多的是教师在解答,学生的参与还是不够,同时可能是时间关系,没有达成“开口诵”的目标。我觉得这一目标是十分重要的。)

师:铭,就是古代刻在器物上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相信你们都有座右铭,大家一起来分享一下啦。请问,你的座右铭是什么?

生1:人生有三部曲:立志,工作,成功。

生2:对于每个人来说,一天都是24小时,善于抓时间的人可以使生命发出无限的光彩。

生3:不负生命。

师:铭,可以刻在任何器物上,有的刻在沐盆上: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有的刻在砚台上:伴我诗,伴我酒,伴我东西南北走,人不嫌我丑。在《十六岁的花季》这部书里,有一篇模仿《陋室铭》写的《课室铭》: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斯是陋室,惟吾闲情。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琢磨下象棋,寻思看录像。可以打瞌睡,写情书。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形。是非跳舞场,堪比游乐厅。心里云:“混张文凭!”对此,你们有什么看法?

生1:它讽刺了那些反叛的学生。

生2:可以把它看作学生课外的闲情逸趣。

师:如果你将它作为讽刺胸无大志、整天无所事事的人的戏文来理解,是可以的;但如果它是因颓废消沉、自轻自践而写,则是不可取的。刘禹锡认为,文章应“以才丽为主,以识度为宗”。即文章应该有文才,更重要的是诗意,即思想境界。你们学习了这篇美文,了解了他对文学的有关主张,也可以模仿本文写一篇铭文,为你的书房,你的铅笔盒,等等。好,下课。

【观课感受】

一、用朗读法贯穿课堂。

朗读是文言文学习的.重要方法,它对于提升学生的语感,体味作者的情感都是很有效的。李老师在这堂课里主要设计了四层读:一读疏通字词,二读把握主旨,三读弄明白文章是怎样写的,四读弄明白文章为什么这样写。每读一遍,提出不同要求,由浅入深,由外到里,通过读把感情主旨等主要问题解决了,把工具性和人文性和谐地统一了。美中不足的是没有让学生将课文当堂背下来,如果教师在每一次读时强调边读边记会更好一点。

二、教师对文本的深度把握。

课堂中最精彩的部分应是师生在不可预知的情况下迸发的思维火花,是随着教学环节的调整变化流淌出来的教学机智。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对文本有全面深度的把握,对教学资料的全面把握。备课备什么?面对比较开放的课堂,我觉得教师最需要准备的是对文本的反复研读和尽可能多地占有有关的教学资源。本课中教师对于“白丁”的解释,对于“无弦琴”的介绍,以及在学生自由评说中 “韵文的特点”和首句的作用等,都是信手拈来,而这种潇洒自如来自于教师课前对文本的深度把握。

三、教师留给学生的空间还是不够。

对于“自由空间”的不加理会,对于学生概括的不加追问,自己赶时间,牵着学生跑的痕迹还是很多。

四、背诵也须教师的指导。

“开口诵”目标之所以不能完成,区区81字,我感觉有点说不过去。反思后觉得,教师的指导的缺失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如果把读和记结合起来,可能效果更好。

五、“文”“言”须并重。

语文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落实在文言文教学中,就是“文”“言”的并重。《陋室铭》虽然文字不多,但很多文言字词还是需要了解的。在学生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再进行下面的朗读,效果可能会更好。其实,有些字词的意义理解之后,文章的主旨也自然会显山露水了。

六、朗读必须得法。

教师在安排朗读方式的时候,都是采用集体朗读,不仅显得有些枯燥单调,而且对朗读的指导也缺乏针对性。其实,朗读更多的是学生对文本个性化理解的一种表现形式,我们可以从学生的语气语调节奏中去了解他对蕴含在文本中的思想情感的把握。所以,对学生朗读的个别化指导还是很有必要的,在指导中让学生感受作者的安贫乐道的高洁品格,让学生真正读出文意,读出感情,读出主旨,读出蕴味,读而成诵。

篇10:陋室铭优质课教学实录

陋室铭优质课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

1、知识:继续掌握文言词汇,了解“铭”的特点。

2、技能: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3、情感:理解作者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情趣。学习古人的优秀品质,不断增强个人的魅力。

4、态度:用不同时代的眼光看待古代文化,客观的评价古人。

设计理念:张扬师生个性,强调朗读品味、渗透学法指导,重视合作讨论、渗透时代观念——与时俱进。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提一个问题让大家选择一下:设有一个王公大厦,要得到它,须说若干句违背自己良心的话,做若干件伤天害理的事;设有一简陋室,那里绿色可人,有知音相伴,只要你想拥有它便在你的眼前。你要哪个?

生:我选择后者,因为……

师:恭喜你,你的选择居然与一名唐代大名鼎鼎的诗人不谋而合,他便是刘禹锡。你有望成为新时代的刘禹锡!

还是让我们来看一看刘禹锡的《陋室铭》吧!

2、简介作者、解题,揭示目标。

本文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曾中进士,官至监察御史。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降职多次。他与柳宗元交情深厚。有《刘宾客集》。这篇《陋室铭》是被他贬为和州刺史时在任上写的。

介绍:表现文体的字有说、记、序、铭……。

押韵──追问 :立即让学生浏览课文,找出韵脚和所押之韵。

二、初读课文,要求大声朗读,读正确、读流利,注意停顿。

过渡语:我国古代的诗文有很多都是用韵的,这些文章往往读起来琅琅上口,极具音乐美。因此,古文往往需要大声朗读。请同学自由朗读本文,注意──大声朗读。

1、学生自由读。 2、指名读(注意正音、句读)。

3、录音范读。 4、齐读。

三、理解课文内容,能粗译课文。

1、自由读课文或默看注释,理解句意,读懂课文。遇到疑难,互相讨论。时间:5分钟。(教师巡视,解决疑难。)

2、学生质疑,教师引导学生解决。

3、指名粗译课文(告诉学生:中国语言具有含蓄美,许多意思和意境都是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所以大家在翻译时,不求十分精确,只求大致理解。)

4、齐读课文,形成完整印象。

四、出示思考题,理解中心、写法。

1、陋室,陋室,陋在何处?(看图画、看课文:不放过任何一个词──咬文嚼字)

(空间小、景致少、人来少、摆设少:从图画上看,房子确实很小,一个人坐着弹琴,室内就觉得拥挤,可见其小;文章内所提到的景致,只有“苔痕”、“草色”,可见其少;自古读书的.穷人就少,能成为鸿儒者,更少,另外“苔痕”都“上阶绿”了,更见来客少;室内陈设历历在目,其“少”一目了然。)

2、陋室,陋室,真的陋吗?(换角度想 :同样一篇文章,刚才读,读出陋室简陋,现在却要读出不简陋。这不是自相矛盾,这需要换角度想。思维角度:主人、环境、客人、生活。)

(讨论板书:人品高尚(德馨)、景色清幽、来人不俗、生活高雅)

片段一

师:“斯是陋室,唯吾德馨”,这是本文最富哲理,最能体现作者写作主旨的一句,这句话是怎样引出的?

生:这句话先说由“山”、“水”,然后引出“德馨”的。

师:(课外拓展)老师这里有一句话,看看这句话的语意重点在什么地方?

(投影)透过窗户看天空,透过天空看历史,透过历史看人生……

生:这句话的语意重点在“人生”,它是通过“窗户”、“天空”、“历史”而引出的。……

师:这种由此及彼的表现手法叫做——兴。

投影:赋、比、兴,古诗文常用表现手法。兴,一般用于一首诗的开头,“以引起所咏之词”,常含有联想、象征、寄寓、烘托、渲染等意味。

片段二

师:那么,本文还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陋室不陋的?试结合文章的语言加以分析。

生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这里是写陋室的优美的自然环境……

生2:“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这里是写陋室主人的情趣……

生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这里是写陋室往来客人的不俗……

生4:“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这里作者援引西汉扬雄,大教育家孔子的事例及名言,有力地证明了“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片段三

请同学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在头脑中再现一下那陋室的自然环境。(创设情境)那青苔是怎样应了作者的心意,一点一点地慢慢地爬上那斑驳的石阶的?那“草色”又是如何受了青苔的感染,他们聚集在一起,映入竹帘,飘入室内的?

生1:它们从石缝中钻出来,探出她们可爱的小脑袋……

生2:她们聚集在一起,在主人的窗下起舞……

生3:我认为这两句的描写绘色绘声。你看“青”、“草色”状其色,“谈笑”状其声。

片段四

师:同学的发言很精彩。请大家想像一下,倘若室内有王叔文、柳完元等人,他们在谈些什么,这些人在一起,又会碰撞出哪些思想的火花?(让学生分别把自己想像成刘禹锡、王叔文、柳宗元等。)

生1:他们个个学识渊博,心忧天下。

生2:柳宗元在吟诗作画。

生3:王叔文在煮酒纷论当今时代英雄。

生4:韩愈在扼腕长叹。

生5:刘禹锡持一杯香茗,侧耳倾听窗外雨打芭蕉的声音……

生6:柳宗元沉吟:“‘沉舟侧帆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转身对刘禹锡说:“梦得,今日有幸拜读,真让我折服,让我感动奋发!”……

师:这是一幅多么美妙的画面啊!哪里还有什么为那狗皇帝当差去收刮老百姓的民脂民膏的“劳形”与痛苦!

片段五

师:再看室内的陈设,文章重点突出了哪些物件?由此你产生怎样的联想?这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生1:“素琴”、“金经”……

生2:由此我想到了主人读书情趣的高雅。

生3:我们要有选择地读书,读名人名著。比如:我最近在读《子夜》……

生4:还有《读者》……

3、作者写陋室有何用意?仅仅是为了告诉我们:陋室的状况吗?(联系点:“铭”这种文体的特点。)

①(陋室简陋狭小,陈设简单,确实简陋,而斯是陋室,有景可观,安静清幽,有鸿儒谈笑来往,可抚琴读书,无乐音乱耳,无公文劳累身心,因此,作者身在陋室,却不觉陋室之陋。

②联系“铭”这种文体,一是警戒自己,二是称述功德,。

(启发:抓助“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等句子,体会作者不愿追逐名利,光宗耀祖,扬名立万;不愿高官厚禄,安贫乐道的思想境界。)

中心意思:这篇铭文通过赞美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板书:不慕荣利,不求闻达、安贫乐道)

③小结写法:托物言志(板书:托物言志)

投影: “托物言志”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

4、齐读,体会作者高尚的情操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五、集体背诵。

六、探究:

1、谈谈你对刘禹锡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的看法。

称颂的是:人品(不慕荣利、不求闻达、安贫乐道)是高尚的。

批评的是:逃避世俗,脱离劳动人民,缺少为国为民的奉献精深。不能与时俱进,不能抵制糜烂,不能培养自己的意志(————周恩来在人群嘈杂的闹市区读书)这种人在现代生活中,简直不能生存。

小结:阅读古人的作品,要择其善而从之,择不善而改之。因此,阅读古人的作品,要用现代的眼光去看待古人,对古人的道德品质要批判的学习和接受,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这是我们学习古人作品的最高境界。

2、师:请大家来看这样一则材料: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斯是教室,唯我闲情。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琢磨打篮球,寻思游戏厅,可以打瞌睡,观窗景。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心,自习说闲话,讲课听不进。心里说,混张文凭。

这则材料是针对我们中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什么问题而言的?

3、师:同学们,你一定非常热爱自己的家吧!读了刘禹锡的《陋室铭》,你能不能学一下刘禹锡,为你的家描上一笔,用来表达居住在家中的感受?

七、总结:

师:短短的一节课,我们只能说是初步了解了作者的一些思想,这并不奇怪,因为至今老师也不敢说已经读懂了它,已经完全领会刘禹锡的精神境界里的积极一面,并把这种精神带入我们的生活中。我至今仍在解读它。

同学们,一年以后,你还会再读《陋室铭》吗?十年以后呢?若干年以后呢?

生:会。

师:(引导)是的,美文,是要我们的一生去解读的,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对它进行长期的孜孜不倦的研习,每当我们精进了一步,我们的学识、做人的涵养也就提高了一大步,因为精神的影响是可以超越时空的,你可以把它推荐给你的父母、同龄人;甚至你们的未来的孩子、未来孩子的同龄人……

八、作业 。

九、板书设计 :

人品高尚 追 问

陋室(托物) 景色清幽 不陋 大声朗读

来人不俗 咬文嚼字

生活高雅 换角度想

德馨(言志) 不慕荣利 不求闻达 安贫乐道

雅致澹泊、豁达乐观 ……

篇11:八年级上《陋室铭》教学实录

八年级上《陋室铭》教学实录

一、导入

同学们,在上课之前,请大家先来做个选择题:假设有一个王公大厦,要得到它,必须说一辈子违背自己良心的话,做很多件伤天害理的事;还有一间简陋室,那里景色宜人,有知音相伴,只要你想拥有它便在你的眼前。你会选择哪个呢?

(学生回答:选择后者,因为……)

恭喜你,你的选择居然与大名鼎鼎的唐代诗人刘禹锡不谋而合!刘禹锡不仅住在陋室里,还写了流传千古的《陋室铭》,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陋室铭》。

二、作者简介

说到刘禹锡,我们大家应该不会陌生,谁能来给大家做个介绍呢?

刘禹锡简介(出示幻灯片作者简介)

这陋室铭可是大有来头。据说他被贬到安徽,按规定可以住三室三厅之房。但是和州县的策知县是个典型的势利小人。认为刘禹锡乃被贬之人,可以给双小鞋穿穿,以显示自己的威风。于是就在城南给刘禹锡安排了三间小房。对此,刘禹锡大人大量,不以为意。还根据驻地的美好景观写了一副“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的对联,贴在了门上。做贼心虚的策知县见了,非但不反思自己,反而变本加厉。马上将刘禹锡移居别地,并且把住房面积减去了一半。此住房位于德胜河旁,山青水秀,景色怡人。刘禹锡一见,顿来灵感,挥笔又是一副好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好诗传到乡里,策知县大怒。下令将刘禹锡撵到城中一间只能放一床一桌一椅的破旧小房中居住,既没有山又没有水。在半年的时间里,刘禹锡稀里糊涂地被一个小小的知县搬家折腾了三次。激怒愤慨之下,刘禹锡遂如行云流水般一口气写下了著名的《陋室铭》,并请人碑刻立于大门之外!

三、朗读并感知课文

1、下面我们进入课文的学习。我国古代的诗文有很多都是可以唱的,读起来琅琅上口。学习古文绝对离不开朗读。但读之前大家先来看看这些字词,谁来给标上音,看看同学们预习的怎么样。

德馨(xin)苔痕(tái)鸿儒(rú)调素琴(tiáo)案牍(dú)

非常棒,清除了拦路虎,就请同学们大声朗读,看能不能读出本文的音乐之美。一会儿找个同学给大家展示一下。

2、找张沥方,师生评价优劣(评价停顿、语速、语调、感情处理是否得当)。

(1)找出文章的韵脚,韵脚要读得清晰、响亮,有延长音。

(2)前四句读后稍作停顿,再缓缓读出“斯是”二句,以突出文意。

(3)“苔痕”二句写环境,要读得有点美感,以下六句写室中生活图景,虚写的文句(“往来无白丁”“无丝竹之乱耳”)应读得轻一点,才有韵味。

(4)“南阳”二句读后,要作一顿,然后用肯定的语调读最后两句

3、听名家朗读课文,师生欣赏评价。

4、全班齐读。

(师:这篇铭文,由于多数句子押韵,读起来极具音乐之美,现在我们全班同学一起带着感情再读一遍)

四、理解课文内容,能粗译课文。

同学们读的很不错,下面请默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翻译课文。遇到疑难,互相讨论。(教师巡视,解决疑难。)

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体。其特点:简洁、典雅。学习的意义在于继承文化、了解历史、丰富语言。翻译古文,主要有两个要求:正确、通顺。正确是指内容而言,要如实表达本意,不曲解、不缺漏、不滥增;通顺,是指表达而言,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具体翻译古文时,我们要遵循两个基本原则。一: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文章的词、句都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之中的。翻译古词、句,必须了解它们所处的语言环境,然后才能正确翻译。二:直译为重,意译为辅。直译,是依据原文的词语、句子,逐一翻译,还要求保持原句的句式和语气等。

2、同学们翻译好了么,有什么不理解可以提出来。

如果没有老师就要问一问大家了,请抬起头来,看看这些字词:(找同学回答)

名;灵;斯;唯;馨;

鸿儒;白丁;调;素琴;丝竹;案牍;劳形;

3、重点语句

4、全文翻译

同学们都很聪明啊,这么快就弄清楚了文章大意,我们的任务也就完成一半了。但是,同学们想一想,刘禹锡写《陋室铭》为自己的一间陋室写文章到底是什么心情呢?

1.大来看一下陋室,陋室,陋在何处?

2、作者看来,这陋室真的简陋吗?同样一篇文章,刚才读,读出陋室简陋,现在却要读出不简陋。这不是自相矛盾,这需要换角度想。

A、“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陋室的环境清幽、雅致。

这是写陋室的环境,用的是对偶、拟人的修辞方法。“上、入”采用拟人的方法,以动写静,采用拟人的手法,赋予苔藓、草色以人的灵性,“苔藓”也想从台阶爬到陋室,听听主人在说些什么;“草色”也想从窗户窥视主人在干些什么。这样把苔藓和青草写活了。既有精神又有韵味,我们已不觉陋室的环境凄凉、荒芜,而感觉春意正浓,生机盎然。用拟人的手法渲染了环境的幽雅,流露出了作者的喜悦之情。

B、“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俗话说,知其友者必知其人。作者没写自己是什么人,而是写与他交往的朋友。朋友德才兼备,表明主人高雅脱俗的情怀。这种修辞手法叫做衬托。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认为和作者交往的都是有学问的人,倘若室内有王叔文、柳完元等人,他们在谈些什么,这些人在一起,又会碰撞出哪些思想的火花?(让学生分别把自己想像成刘禹锡、王叔文、柳宗元等。)

生1:他们个个学识渊博,心忧天下。

生2:柳宗元在吟诗作画。

生3:王叔文在煮酒纷论当今时代英雄。

生4:韩愈在扼腕长叹。

生5:刘禹锡持一杯香茗,侧耳倾听窗外雨打芭蕉的声音……

生6:柳宗元沉吟:“‘沉舟侧帆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转身对刘禹锡说:“梦得,今日有幸拜读,真让我折服,让我感动奋发!”……

师:这是一幅多么美妙的画面啊!哪里还有什么为皇帝当差去收刮老百姓的民脂民膏的“劳形”与痛苦!

C、“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在陋室里,兴致所至,可以弹弹古琴,看看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也没有繁冗的公文劳累身心。这是写主人的生活情趣。

这两句有正面描写即实写的句子,“可以调素琴,阅金经”;也有反面描写即虚写的句子,“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可以调素琴”与“无丝竹之乱耳”对应,“阅金经”与“无案牍之劳形”相对应。这样正反对照,虚实相生,表明了作者恬淡闲适、安贫乐道的情趣。

注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丝竹”也是音乐,“素琴”也是音乐,有何区别呢?“素琴”是不加装饰的琴,弹奏出来的是清新高雅的音乐;而“丝竹”是指乐队演奏的音乐,一般只有达官贵人才能享受。这里也能看出刘禹锡不喜欢荣华富贵,而是喜欢过自己有精神追求的生活。

D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诸葛庐是东汉末年诸葛亮隐居南阳隆中时居住过的草庐,子云亭是指西汉学者扬雄住过并写作《太玄经》的亭子。这两句话是说我这个陋室正如南阳诸葛亮的草庐,又像四川扬子云的亭子。

教师点拨:作者采用了类比的表现手法,用历史上诸葛亮和扬子云的名室和自己的陋室相比,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暗示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原来也是陋室,由于它们的主人德才兼备而闻名天下,那么我的陋室不也如此吗?除此之外,似乎还隐含着自己的远大志向,要做一个像他们一样的人。文章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孔子这句话是个典故,孔子打算搬到九夷山去住,有人对他说:“那个地方十分简陋,你怎么能去住呢?”孔子回答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的话很坦率,而刘禹锡只引后一句,那是因为前一句的意思已包含在文章中了,其意却正在前一句,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自己就是和孔子一类的君子,这样更突出了作者高洁伟岸、不随世俗的志趣和抱负。陋室不陋,关键在于“君子居之”。文章结尾引经据典,力发千钧,把作者的思想推到了高峰。

陋室之景宜人,陋室之人高雅,陋室之事有趣。

3、“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前四句和陋室无关,似乎多余,你怎么看?

不多余。

为什么呢?回答这个问题,先想一想“山”、“水”、“仙”、“龙”和“陋室”有什么共通之处?

“仙”、“龙”对“山”、“水”来说才是重要的,正如在“陋室”中最重要的实际上是“人”。确切的说是人的品德高尚。

作者的目的是写陋室,却用山水作比喻,这种方法叫比兴。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这种比兴的'修辞,不仅构思新颖,文意通达,而且句句相连,使文意波澜起伏耐人寻味。既然山之名不在于高而在于仙,水之灵不在于深而在于龙,那么,室之陋与不陋,也就不在于它是否富丽堂皇,而在于主人之德是否高尚。

用文中的话说就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用“惟”字加强语气。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采。

五.作者主要在文中表达了什么?

“安贫乐道”

“托物言志”:

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这篇铭文运用托物言志的表现方法,通过赞美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生活态度,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总结全文

《陋室铭》是一篇短文力作,是我国古代文苑中的一朵奇花,采用大量的修辞方法,对偶工整,对比鲜明,互相衬托,虚实相生,引经据典,言志如诗,具有一种韵味如歌的音乐美,读来如行云流水,文气通达起伏,是我国古典文库中脍炙人口的珍品。通过对陋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抒发了作者独特的情怀,一个坦荡乐观、洁身自好、安贫乐道的文人形象跃然纸上。

六、练习

体现陋室环境清幽,突出景色之雅的句子: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体现作者交往之雅的句子(从日常交往方面写出“陋室不陋”的句子):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体现作者活动情趣的句子:A正面写:可以调素琴,阅金经。B反面写: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作者以古代名贤自比的句子: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全文中画龙点睛的句子:孔子云:何陋之有?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义相同的句子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文中运用了类比手法的句子是: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2.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文中有两处运用了虚、实结合的的写法:第一处实写:谈笑有鸿儒。虚写:往来无白丁。第二处实写:可以调素琴,阅金经。虚写: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篇12:《陋室铭》教学实录2课时

《陋室铭》教学实录2课时

[教学设想]

本课教学分三个环节。第一个环节,读文——一次文字的穿越;第二个环节,读人——一次精神的跋涉;第三个环节,学做人——一段生命与情感的攀登。三个环节皆以读为本,层层推进,步步深入,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提升感悟。不放弃引导。或连缀,或点拨,或介绍,或总结,借刘禹锡的文,拎出刘禹锡这个人,引领学生一步步走进刘禹锡的内心世界。

[课堂实录]

一、交流座右铭

导入《陋室铭》

师:老师首先送给同学们一句话(板书:我思考我存在),这是老师的座右铭。知道什么是座右铭吗?

生:就是用来激励自己的话。

师:对。同学们,你们的座右铭又是什么呢?来,把你的座右铭写下来,让大家共同分享。

(投影展示,课堂交流。)

师:还有的同学没有写,希望大家学了这一课后都能拥有自己人生的座右铭。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被尊为铭辞中的长者的铭文——(板书:陋室铭、刘禹锡)。谁来告诉大家什么是“铭”呢?

生: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书上有注释嘛。

师:你很会学习,你注意到了书上的注释。器物之铭是用来述功纪行的,而刘禹锡的《陋室铭》则别具一格,它虽以自己的住室命题,但是用意却在自述其志。

二、初读《陋室铭》

结识刘禹锡

师:与刘禹锡结交的人,都是“鸿儒”,没有学问的白丁,是与他无缘的。因此,要结识刘禹锡,首先要把《陋室铭》烂熟于心。请同学们借助注释自行疏通课文。借助注释还不能解决的字句,就提出来,我们共同解决。

(疏通课文,约3分钟)

师:还有不懂的地方吗?……没有人举手啊?我可要考考大家了。“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谁来翻译翻译?

生:谈笑的都是大学问家,往来的没有不学无术的人。

师:是吗?还记得《木兰诗》“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怎样翻译吗?

生:将军和壮士从军十年,经历了千百次战斗,有的死了,有的胜利归来。

师:这种修辞手法叫——

生:互文。

师:现在谁再来翻译刚才的这句话。

生:谈笑往来的都是知识渊博的人,没有不学无术的人。

师:这就对了。看来大家对文章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理解,现在我们读起来——

(自由朗读)

师:谁愿意一试?

生:读(忧郁消沉地)。

生:读(振奋昂扬地)。

师:他们读得怎么样。

生:他们两个一个读得悲凉凄楚,一个读得激昂慷慨,好像都不大对味。

师:对味,这个词下得妙!你认为怎样读才能读对味?

生:铭文是用韵的,要注意压韵。

师:怎么个用韵法,你能不能具体说说——

生:本文押的是in和ing,有名、灵、馨、青、丁、经、形、亭这些字。

师:你能不能读一下?

(读得韵味悠长)

师:不错。大家认为要读出韵味还需要注意什么?

生(七嘴八舌地):重音;停顿;节奏;语气;语调;语速;基调……

师:好,就按你们的要求,再读——

(于是摇头晃脑,人声鼎沸,读得自得其乐。)

师:要读好《陋室铭》,还要了解文体特点。陆机说:“铭博约而温润,箴顿挫而清壮”。(板书:博约温润)“温”,气度温和;“润”,语调柔顺。请大家“温”“润”地读起来——

(读得温文尔雅)

师:还有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在读一篇文章之前,我们就应该尽量多地去了解一些背景材料,“知人论世”嘛,这个问题我们后面将细究。现在自由朗读,根据你对《陋室铭》的理解,读出你心目中的刘禹锡。

(有的味道十足,有的韵味悠长,有的感受细腻,但大多还平淡无味。)

师:这么短小精美的文章,能不能把它背下来?

(学生诵读)

师:我们来做一个有趣的练习,借以检查一下同学们的诵读情况。请从课文中找出和画面意境相符的句子来。

(图片和学生回答略。检查默写略。)

三、品读《陋室铭》 拜访刘禹锡

师:文章的字面意思我们大体弄清楚了,内容方面你还有什么疑问和困惑不妨提出来。

生:老师,作者把“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干巴巴地往那里一摆是什么意思呢?

师:看注释——

生:(读)“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因为居住的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

师:仔细想想,作者没有说出来的意思是什么?

生:“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我美好的品德也会让陋室生辉,我也会像诸葛子云那样受到后人的景仰。

师:你能结合前后文去想,很好。补充一点,注释上说“何陋之有?”“语出《论语·子罕》”,原文是——(板书: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大家想想,刘禹锡为什么只引用了后半句呢?你能猜猜他写这句话时心里是怎样想的吗?

生:刘禹锡以君子自居,故意只引用后半句,以示谦虚。

生:文贵曲嘛!如果把前半句也引用上就过于直白了。

生:其实,刘禹锡并不像你们说得那样谦虚。你看“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就直言不讳,很不谦虚的嘛!

师:你能把这句话也改成第一、二句那样的句式吗?

生:……室不在陋,有德则馨。

师:咂摸咂摸,和原句比较效果有什么不同?

生:这样一改,谦虚的意思倒是有了,只是前面三句都是一个句式,一个调子,未免……

师:单调乏味,是吧?其实,原句还包含了一种自负自信自得和自许的意思,不仅意义丰富得多,而且整散结合,长短结合,读起来也抑扬顿挫、朗朗上口。

生:我不明白,素琴和丝竹都是乐器,为什么素琴之声悦耳,丝竹之声就乱耳了呢?

师:结合具体的字句,揣摩揣摩。

生:“调素琴”,从一个漫不经心的“调”字可以看出刘禹锡优雅的情怀、高洁的志趣。

生:“素”,给人一种朴素的感觉。

生:从“素”字还可以看出刘禹锡的音乐爱好是“素”,是天然去雕饰,而不是丝竹管弦,歌舞升平。

师:你们能结合具体的字眼来品,这很好。文中的“丝竹”,我们可以理解为世俗之乐,是纵情于歌舞升平的颓废之音。大家知道,刘禹锡的生活志趣是超然物外的,“世人皆爱”“丝竹”,而刘禹锡“独爱”“素琴”。

(出示图片:今安徽和县刘禹锡的陋室)

师:来,我们一起走进刘禹锡的陋室去参观参观。作为来访者,你想拍摄哪个镜头?说出你的理由来。

生:我想拍下刘禹锡“调素琴,阅金经”的镜头,它给人一种闲适的感觉。

师:你的心境一片澄澈。

生:我想拍下“鸿儒谈笑图”。他们吟诗抚琴,好让人羡慕啊。

师:“鸿儒谈笑图”,名字不错。只要努力,你也能成为鸿儒,不过,你成了鸿儒后,不要瞧不起白丁啊。(生笑)

生:我想拍下“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的画面。一个“上”字,一个“入”字,把苔痕和草色写活了。

师:你是一个心清如水的孩子。你来读读,注意重音。(生读)

师:“上”和“入”重音把握得不错。作为来访者,你想录下刘禹锡的哪句话?从这句话中你听到了什么心声?

生:我想录下“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句话。刘禹锡多么渴望自己也能像诸葛子云那样建立一番功业啊。

师:这才是男儿本色。你来读读这句话。(读出了向往之情)

生:我想录下“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句话。这里好像有自我解嘲、自我安慰的意思。

师:真知灼见!你来读读。(读出了惆怅、失落感)

生:我录的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一个“德馨”之人,也可以让自己的陋室“名”起来,“灵”起来。

师:说得好。你能仿写一句吗?……就以写作为题吧。

生:……文不在……,有……则高。(抓耳挠腮)

师:文不在巧,有意则高。行吗?(生点头,不好意思地笑着坐下)美好的时光总是那么短暂,转眼间就要和刘禹锡说再见了,离别在即,你不想留下点什么纪念吗?老师有个建议,你可以给刘禹锡的陋室起一个雅称,比如——清心斋;也可以给刘禹锡送一块匾额,比如——室陋德馨。

生(杂声):怡然居;德馨亭;笑谈斋;卧龙轩……

师:这些雅称都表达了作者安贫乐道的高尚情操和高洁傲岸的人格光辉。

生:我送的匾额是“宁静致远”。

师:你能不能读出文章的“静”和“远”来?(心平气和地读)

师:不疾不徐,波澜不惊。不错。

生:室雅人和。

师:来,读出“雅”与“和”。(从容不迫地读)

生: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师:这块匾额老师建议你在刘禹锡去世后再送,最好不要当面送。(生笑)

生:花香不在多,室雅何须大。

师:是一幅对联,不错。不想说再见,也得再见了。老师建议你这样和刘禹锡话别,以“刘公,我想对你说……”为开头说一段心里话。

生:刘公,我想对你说,你虽然身居陋室但仍不改高洁之志,实在难得。

生:孔子赞扬颜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老师提示个别字句)刘公,我想对你说——贤哉,刘公!

师:贤哉,XXX(学生姓名)!

四、研读《陋室铭》我看刘禹锡

师:从我们起的雅称我们送的匾额和我们的话别话语来看,同学们对刘禹锡的评价是相当高的。当然,对刘禹锡,允许你有不同的评价。

(生交头接耳,窃窃私语)

师:前面有同学就说,“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直言不讳,很不谦虚的嘛!(生笑)你怎样看刘禹锡?

生:“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自己是鸿儒,就瞧不起白丁啊?(生笑)

生:来来往往的都是博学的大儒,刘禹锡的朋友很多嘛,这么热闹。

生:就是啊,往来的朋友熙熙攘攘,怎么可能“苔痕上阶绿”呢?

师(惊喜地):好,不同的声音出来了!刘禹锡到底是真隐还是假隐啊?他是消极遁世啊?还是积极入世啊?

生:刘禹锡不愿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他是一个积极的隐士。(生笑)

师:“积极的隐士”怎么讲?

生:从生活状态来看,他过的也的确是一种近似于隐居的生活;但是,从他的心态来看,他心中向往的还是要有一番作为啊!

师:何以见得?能结合课文来谈吗?

生:你看,他自喻仙和龙,又自比诸葛子云,“斯是陋室,唯吾德馨”,他坦然直陈,毫不掩饰自己的清高自许,这像是一个真正的隐居之人吗?

生:好男儿志在四方,大丈夫趋时而动!他哪里是在隐居?那是在等待时机,忍辱是为了负重!

师:好一个“忍辱是为了负重”!同学们思维的触觉已经抵达刘禹锡的内心世界。大家知道吗?其实刘禹锡的这篇铭文却是被“气”出来的。

当时刘禹锡被贬至安徽和州当刺史,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横加刁难。先是安排他住在城南门,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没有埋怨,反而还撰写了一幅对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这个举动可气坏了知县,于是他将刘禹锡的住所由城南调到城北,并把房屋从三间缩小到一间半。新宅临河,杨柳依依,刘禹锡触景生情,又写了一幅对联:“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知县见他仍悠然自得,又把他的住房再度调到城中,而且只给他一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半年时光,搬了三次家,刘禹锡想,这狗官也实在太不像话了,想作弄我,我偏不买你的账,你要我愁,我偏乐,于是,愤然提笔,写下了这篇《陋室铭》,并请大书法家柳公权书碑勒石,立于门前,以示“纪念”。

从这个故事来看,刘禹锡隐居了没有啊?

生:(恍然大悟)这样看来刘禹锡并没有弃官归田。大隐隐于市嘛,刘禹锡虽遭贬谪,他还住在城里,只是官做得比原来小了。

生:陶渊明的隐居是主动的放弃,而刘禹锡的隐居是无奈的选择啊。

师:这倒让我想起了胡文英说庄子的一段话——“庄子眼极冷,心肠极热。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肠热,故悲慨万端。虽知无用,而未能忘情,到底是热肠挂住;虽不能忘情,而终不下手,到底是冷眼看穿”。这也是刘禹锡的困境,不同的是刘禹锡没有选择放弃。他本想借“苔痕”、“素琴”等表现一种隐士节操,可是,不知觉中“鸿儒、“德馨”等却暴露了他的志士情怀。这里既有自我安慰,又有自我勉励,所以,我们也被他拨弄得手足无措。

大家如果读过他的《游玄都观》和《再游玄都观》就知道了,他其实是一个积极入世之人,文中引用孔子的话就是个例证。高唱着“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的刘禹锡,一生辗转奔波于仕途,虽历经艰辛痴心不改,这样一个刘禹锡,怎么可能“隐居避世”“独善其身”呢?

师:只有当你真正理解了刘禹锡,你才能读出《陋室铭》的韵味来。“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谁又能知道这里面包含了多少的无奈和挣扎啊!半年时光,他就被迫搬了三次家。你要我愁,我偏乐。同学们,你就是刘禹锡,你的一腔孤愤要借这篇铭文传达出来!读——

(读得一腔孤愤喷薄而出)

师:“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而刘禹锡要让山因我而名,要让水因我而灵,这是何等的气概!同学们,你最强烈的感受是什么?带着这种感受,读——

(读得抑扬顿挫大气磅礴)

师:刘禹锡,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有的,是大丈夫的傲岸和超拔,有的,是大丈夫的铮铮铁骨。刘禹锡,哪怕身居陋室,也绝不会沉溺于孤芳自赏。听——刘禹锡身在陋室发出了“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呐喊。读——

(读得意气风发豪情满怀)

师:“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就是这样一个刘禹锡,自然界的秋天在他的眼里尚且春意盎然,他又怎么可能让一间小小陋室困住了自己进取的心?想想刘禹锡愤笔书写《陋室铭》时的复杂心情,让我们怀着对刘禹锡更加深刻的理解和崇敬,再读——注意:“何陋之有?”要读两遍。

播放音乐:《高山流水》

(读得声情并茂,酣畅淋漓。“何陋之有?”“何陋之有?”的诵读声在教室里久久回荡。)

第二课时

三、品读《陋室铭》拜访刘禹锡

师:文章的字面意思我们大体弄清楚了,内容方面你还有什么疑问和困惑不妨提出来。

生:老师,作者把“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干巴巴地往那里一摆是什么意思呢?

师:看注释——

生:(读)“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因为居住的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

师:仔细想想,作者没有说出来的意思是什么?

生:“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我美好的品德也会让陋室生辉,我也会像诸葛子云那样受到后人的景仰。

师:你能结合前后文去想,很好。补充一点,注释上说“‘何陋之有?’语出《论语·子罕》”,原文是——(板书: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大家想想,刘禹锡为什么只引用了后半句呢?你能猜猜他写这句话时心里是怎样想的吗?

生:刘禹锡以君子自居,故意只引用后半句,以示谦虚。

生:文贵曲嘛!如果把前半句也引用上就过于直白了。

生:其实,刘禹锡并不像你们说得那样谦虚。你看“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就直言不讳,很不谦虚的嘛!

师:你能把这句话也改成第一、二句那样的句式吗?

生:……室不在陋,有德则馨。

师:咂摸咂摸,和原句比较效果有什么不同?

生:这样一改,谦虚的意思倒是有了,只是前面三句都是一个句式,一个调子,未免……

师:单调乏味,是吧?其实,原句还包含了一种自负自信自得和自许的意思,不仅意义丰富得多,而且整散结合,长短结合,读起来也抑扬顿挫、朗朗上口。

生:我不明白,素琴和丝竹都是乐器,为什么素琴之声悦耳,丝竹之声就乱耳了呢?

师:结合具体的字句,揣摩揣摩。

生:“调素琴”,从一个漫不经心的“调”字可以看出刘禹锡优雅的情怀、高洁的志趣。

生:“素”字给人一种朴素的感觉。

生:从“素”字还可以看出刘禹锡的音乐爱好是“素”,是天然去雕饰,而不是丝竹管弦,歌舞升平。

师:你们能结合具体的字眼来品,这很好。文中的“丝竹”,我们可以理解为世俗之乐,是纵情于歌舞升平的颓废之音。大家知道,刘禹锡的生活志趣是超然物外的,“世人皆爱”“丝竹”,而刘禹锡“独爱”“素琴”。

(出示图片:今安徽和县刘禹锡的陋室)

师:来,我们一起走进刘禹锡的陋室去参观参观。作为来访者,你想拍摄哪个镜头?说出你的理由来。

生:我想拍下刘禹锡“调素琴,阅金经”的镜头,它给人一种闲适的感觉。

师:你的心境一片澄澈。

生:我想拍下“鸿儒谈笑图”。他们吟诗抚琴,好让人羡慕啊。

师:“鸿儒谈笑图”,名字不错。只要努力,你也能成为鸿儒,不过,你成了鸿儒后,不要瞧不起白丁啊。(生笑)

生:我想拍下“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的画面。一个“上”字,一个“入”字,把苔痕和草色写活了。

师:你是一个心清如水的孩子。你来读读,注意重音。(生读)

师:“上”和“入”重音把握得不错。作为来访者,你想录下刘禹锡的哪句话?从这句话中你听到了什么心声?

生:我想录下“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句话。刘禹锡多么渴望自己也能像诸葛子云那样建立一番功业啊。

师:这才是男儿本色。你来读读这句话。(读出了向往之情)

生:我想录下“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句话。这里好像有自我解嘲、自我安慰的意思。

师:真知灼见!你来读读。(读出了惆怅、失落感)

生:我录的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一个“德馨”之人,也可以让自己的陋室“名”起来,“灵”起来。

师:美好的时光总是那么短暂,转眼间就要和刘禹锡说再见了(此处删减293字),老师建议你这样和刘禹锡话别,以“刘公,我想对你说……”为开头说一段心里话。

生:刘公,我想对你说,你虽然身居陋室但仍不改高洁之志,实在难得。

生:孔子赞扬颜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老师提示个别字句)刘公,我想对你说——贤哉,刘公!

师:贤哉,XXX(学生姓名)!

四、研读《陋室铭》我看刘禹锡

师:从我们起的雅称我们送的匾额和我们的话别话语来看,同学们对刘禹锡的评价是相当高的。当然,对刘禹锡,允许你有不同的评价。

(生交头接耳,窃窃私语)

师:前面有同学就说,“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直言不讳,很不谦虚的嘛!(生笑)你怎样看刘禹锡?

生:“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自己是鸿儒,就瞧不起白丁啊?(生笑)

生:来来往往的都是博学的大儒,刘禹锡的朋友很多嘛,这么热闹。

生:就是啊,往来的朋友熙熙攘攘,怎么可能“苔痕上阶绿”呢?

师(惊喜地):好,不同的声音出来了!刘禹锡到底是真隐还是假隐啊?他是消极遁世啊?还是积极入世啊?

生:刘禹锡不愿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他是一个积极的隐士。(生笑)

师:“积极的隐士”怎么讲?

生:从生活状态来看,他过的也的.确是一种近似于隐居的生活;但是,从他的心态来看,他心中向往的还是要有一番作为啊!

师:何以见得?能结合课文来谈吗?

生:你看,他自喻仙和龙,又自比诸葛子云,“斯是陋室,唯吾德馨”,他坦然直陈,毫不掩饰自己的清高自许,这像是一个真正的隐居之人吗?

生:好男儿志在四方,大丈夫趋时而动!他哪里是在隐居?那是在等待时机,忍辱是为了负重!

师:好一个“忍辱是为了负重”!同学们思维的触觉已经抵达刘禹锡的内心世界。大家知道吗?其实刘禹锡的这篇铭文却是被“气”出来的。

刘禹锡得罪了当朝的权贵,被贬到和州当通判。和州的知府姓策,他意给刘禹锡小鞋穿。按照当时的规定,通判应该住衙门里三间三厦的屋子,可策知州只在城南门给了刘禹锡三间小屋。这三间小屋面临大江,推窗便可看到浩瀚的江面,刘禹锡反倒十分高兴,并欣然在自己的房门上悬挂了这样一幅对联:“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这举动可气坏了策知州,他命令衙门的书丞将刘禹锡的房子由城南门调到城北门,面积由三间减小到一间半。这一间半小屋位于德胜河的边上,附近是一排排杨柳。刘禹锡看到这些景色,欣然命笔,又写了这样一幅对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仍旧在这一间半小屋里读他的诗,写他的文。策知州见刘禹锡仍不买他的账,便又在城中为刘禹锡选了一间仅能容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逼他搬家。半年时光,搬了三次家,刘禹锡想,这狗官也实在太不像话了,想作弄我,我偏不买你的账,你要我愁,我偏乐,于是,就提笔写下了这篇《陋室铭》,并请大书法家柳公权书碑勒石,立于门前,以示“纪念”,一时轰动朝野。

从这个故事来看,刘禹锡隐居了没有啊?

生:(恍然大悟)这样看来刘禹锡并没有弃官归田。大隐隐于市嘛,刘禹锡虽遭贬谪,他还住在城里,只是官做得比原来小了。

生:陶渊明的隐居是主动的放弃,而刘禹锡的隐居是无奈的选择啊。

师:这倒让我想起了胡文英说庄子的一段话——“庄子眼极冷,心肠极热。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肠热,故悲慨万端。虽知无用,而未能忘情,到底是热肠挂住;虽不能忘情,而终不下手,到底是冷眼看穿”。这也是刘禹锡的困境,不同的是刘禹锡没有选择放弃。他本想借“苔痕”、“素琴”等表现一种隐士节操,可是,不知觉中“鸿儒、“德馨”等却暴露了他的志士情怀。这里既有自我安慰,又有自我勉励,所以,我们也被他拨弄得手足无措。

大家如果读过他的《游玄都观》和《再游玄都观》就知道了,他其实是一个积极入世之人,文中引用孔子的话就是个例证。高唱着“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的刘禹锡,一生辗转奔波于仕途,虽历经艰辛痴心不改,这样一个刘禹锡,怎么可能“隐居避世”“独善其身”呢?

师:只有当你真正理解了刘禹锡,你才能读出《陋室铭》的韵味来。“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谁又能知道这里面包含了多少的无奈和挣扎啊!半年时光,他就被迫搬了三次家。你要我愁,我偏乐。同学们,你就是刘禹锡,你的一腔孤愤要借这篇铭文传达出来!读——

(读得一腔孤愤喷薄而出)

师:“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而刘禹锡要让山因我而名,要让水因我而灵,这是何等的气概!同学们,你最强烈的感受是什么?带着这种感受,读——

(读得抑扬顿挫大气磅礴)

师:刘禹锡,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有的,是大丈夫的傲岸和超拔,有的,是大丈夫的铮铮铁骨。刘禹锡,哪怕身居陋室,也绝不会沉溺于孤芳自赏。听——刘禹锡身在陋室发出了“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呐喊。读——

(读得意气风发豪情满怀)

师:“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就是这样一个刘禹锡,自然界的秋天在他的眼里尚且春意盎然,他又怎么可能让一间小小陋室困住了自己进取的心?想想刘禹锡愤笔书写《陋室铭》时的复杂心情,让我们怀着对刘禹锡更加深刻的理解和崇敬,再读——注意:“何陋之有?”要读两遍。

(播放音乐《高山流水》)

(读得声情并茂酣畅淋漓。“何陋之有?”“何陋之有?”的诵读声在教室里久久回荡。)

篇13:陋室铭的优秀教学实录

1.师:本文最富哲理,最能体现作者写作主旨的一句是什么?这句话是怎样引出的?

生1: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生2:这句话先说由“山”、“水”,然后引出“德馨”的。

2.师:作者的目的是要写陋室(板书陋室),却用山水(板书山水)作比喻,引出要写的内容,这种方法叫比兴(板书比兴)。这种比兴的修辞方法,不仅构思新颖,文意通达,而且句句相连,使

章波澜起伏耐人寻味。

3.师:(课外拓展)老师这里有一句话,看看这句话的语意重点在什么地方?

(投影)透过窗户看天空,透过天空历史,透过历史看人生。

生:这句话的语意重点在“人生”,它是通过“窗户”、“天空”“历史”而引出的。

4.师:陋室陋吗?

生:不陋。

5.师:那么,本文又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陋室不陋的?试结合文章的语言加以分析。

生:……

6.师:大家的发言非常踊跃。既然山之名不在于高而在于仙,水之灵不在于深而在于龙,那么,室之陋与不陋,也就不在于它是否富丽堂皇,而在于它的主人之德是否高尚。也就是说,尽管这房子的确是个陋室,但只要主人品德高尚,也就不觉得陋,反而处处可见其高雅明亮,

(引导学生合理想像,充分感受作品气韵)下面请同学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想像那陋室的自然环境。(创设情境)那青苔是怎样应了作者的心意,一点一点地一坡一坡地慢慢地爬上那斑驳的石阶的?那“草色”又是如何受了青苔的感染,他们聚集在一起,绕过窗帘飘入室内的?

生:……

师:同学的发言很精彩。请大家想像一下,倘若室内有王叔文、柳完元等人,他们在谈些什么,这些人在一起,又会碰撞出哪些思想的火花?(让学生分别把自己想像成刘禹锡、王叔文、柳宗元等。)

生:……。

师:这是一幅多么美妙的画面啊!哪里还有什么为那狗皇帝当差去

刮老百姓的民脂民膏的“劳形”与痛苦!

师:再看室内的陈设,文章重点突出了哪些物件?由此你产生怎样的联想?这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生:……

3.讨论今天我们读了这篇文章,从中获得哪些有益的启示?

师:请大家来看这样一则材料: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斯是教室,唯我闲情。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琢磨打篮球,寻思游戏厅,可以打瞌睡,观窗景。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心,自习说闲话,讲课听不进。心里说,混帐文凭。

这则材料是针对我们中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而言的?

生:

师:同学们分析得很透彻。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我们的学习生活?

生:……

师:同学们,你一定非常热爱自己的家吧!读了刘禹锡的《陋室铭》,你能不能学一下刘禹锡,为你的家描上一笔,用来表达居住在家中的感受?

生:……

师:(小结)短短的一节课,我们只是初步了解了作者的一些思想,

这并不奇怪,因为至今老师也不敢说已经读懂了它,进入刘禹锡的精神境界里,并把这种精神带入我们的生活中。我至仍在解读它。

同学们,一年以后,你还会再读《陋室铭》吗?十年以后呢?若干年以后呢?

师:(引导)美文,是要我们的一生去解读的,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对它进行长期的孜孜不倦的研习,每当我们精进了一步,我们的学识、做人的涵养也就提高了一大步,因为精神的影响是可以超越时空的。

篇14:《陋室铭》课堂教学实录

教室地点:湖北黄石八中初一(8)班

教师姓名:miao

屏幕显示:《考试铭》内容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斯是教室,惟吾闲情。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琢磨下围棋,寻思看电影。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形。虽非跳舞场,堪比游乐厅。心里云:混张文凭。”

师:我请一位同学能否用滑稽的语调把这首《考试铭》读一遍,谁愿意?

生:读(带有方言的语言;其他同学笑)

师:读的很幽默,但是大家知不知道它其实是根据一篇文章仿写的呢?

生(齐):《陋室铭》

师:对,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文章《陋室铭》。在这里我要提一点,语言的形式总是受制于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的。“考试铭”只是一种模仿,虽然可以搏人一笑,但没有什么价值。只有刘禹锡,有真情实感,才写出流传于世的佳作。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那篇传诵千年而不衰的道德绝唱——《陋室铭》(屏幕显示:课题、作者)

师:首先我们一起来看看文章的题目“陋室铭”,“陋室”从字面上应该比较好理解吧,是什么意思?

生(齐):简陋的房子。

师:很好,那么谁来告诉我什么是“铭”呢?

生: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

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师:看来这位同学注意到书上的注释了,请同学们在书上做好记号。

(学生们在书上做记号)

师:现在我来范读课文,请同学们在文章上标注生字字音以及句子的停顿。

(学生们边认真听边做记号)

师:好,我请同学读,检查大家刚才是否注意到字音和停顿的问题,其他同学认真听。

谁愿意试一试?

生:读(读完后,学生鼓掌)

师:这位同学读的字音都很准,但是停顿的位置有一处出错,同学们听出来了吗?

生:“斯是/陋室”读成了“斯/是/陋室”

师:对,就是这个地方。我们再来请一位同学读,好吗?

生:读(读完后,学生鼓掌)

师:停顿注意的很好,但是在你的普通话当中要注意“z、c、s”与“zh、ch、sh”的问题。

师:请同学们借助书下注释翻译课文。把不懂的词句画下来,准备提问。

生:“无丝竹之乱耳”中的丝竹指的是奏乐的声音,我觉得没有什么扰乱的,他后面不是自己也在弹琴吗?

师:这个问题提的很好,这里面的“奏乐”实际是朝廷的统治阶级每日纵身于歌舞升平的靡靡之音中,所以说这种声音对于那种文人来说是很嘈杂的。其他同学还有疑问吗?

生:既然这篇文章是写陋室,为什么在结尾要说“何陋之有”呢?不是自相矛盾吗?

师:好,这个问题有没有同学可以帮他解答?

生:其实这篇文章是要体现主人的品德高尚,虽在陋室,但是居住在陋室中的人品德高尚也就不觉得陋了。

师:这句话是出自《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弄懂了吗?(生点头)还有疑问吗?(学生摇头)

师:好,那我们一起看看屏幕,注意这些词的用法。(屏幕显示)

展示:词类活用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名:名词活用为动词,闻名,出名。

苔痕上阶绿           上: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长上。

无案犊之劳形         劳: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劳累。

宾语前置

孔子云: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疑问代词“何”作宾语,前置。其中的“之”,为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师:现在我们全班再来齐读一遍,在齐读之前,同学们想象一下古人是怎样读书的?

生:摇头晃脑的,声音拖的很长。

师:是的,古人读书很有韵味,自得其乐地读,一般语气都比较舒缓。我们读古文虽然

不需要摇头晃脑,但可以吸取一些有益的读书经验,如舒缓一些读。同学们一起通过屏幕看

画面,读的时候要注意句子中标注的停顿。(屏幕显示:文章内容及相关画面和文字)

生:齐读。

师:同学们读的是越来越好了,那么我现在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发现这篇文章在文字

上有什么规律吗?

生:有些字很押韵。

师:能具体找出是哪些字吗?

生:名、灵、馨、青、丁、经、形、亭。

师:稍微细心一点的学生应该还注意到,这些字都在第几句的后面?

生:二、四、六句等

师:也就是说都在偶句的韵脚上押韵,这也是前面我们所讲到的“铭”这种文体的特征,一般都是要用韵的。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分析文章,看看第一个问题,《陋室铭》中哪句话能提挈全篇大意?(屏幕显示题目)

生: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师:能不看书上的注解,给大家解释一下这句话的意思吗?

生: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师:这八个字当中哪两个字最关键?

生:德馨。

师:那么文中是如何围绕“德馨”来写?(屏幕显示题目)

生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

生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景色之雅:可知“陋室”环境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

生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交往之雅:可见纵情畅怀、谈笑风生的情状。

生4:“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情趣之雅:可见抚琴调弦、展卷读经的怡然情态。可知室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

生5:“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定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生6:“孔子云:何陋之有?”---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师:综合大家的意见,我们来一起看看屏幕!

屏幕显示:

山、水---陋室

点明题旨                           陋室不陋

仙、龙---德馨

陋                 清幽的环境

室     具体描述    博学的友人             身在陋室,乐在其中

铭                 高雅的生活

诸葛庐            何

总结全文              陋室--- 陋   自比言志

子云亭            之

师:学到这里,哪位同学可以根据屏幕的内容背诵《陋室铭》?

生:背(完后学生鼓掌)

师:很不错。不过记住在背的过程当中也要注意到句子的停顿。

师:之前我请同学们自主查阅刘禹锡的生平和写作背景的资料,那么我们结合时代背景,谈谈你对刘禹锡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的看法。(屏幕显示题目)

生:我觉得刘禹锡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有着立志为国的远大抱负。虽然他参加了王叔文的政治改革,长期遭受贬谪的生活,但是这种际遇没有消磨刘禹锡与当时朝廷的腐败官员对抗的意志,正如这篇课文就是他被贬为安徽和州通判时所写,当地的官员是个小人,见刘禹锡遭到贬谪,就故意百般刁难他,在这样一个情况下,刘禹锡愤然提笔写下的这首《陋室铭》。

师:很好,这位同学将自己的见解与时代背景结合的很好,其他同学还有看法吗?

生:我觉得刘禹锡虽然有才华,但是既然朝廷不重视他,还不如像陶渊明一样隐居在山上过着田园生活,不过他还是抵挡不了官衔的诱惑,最后朝廷封了个朗州司马给他做,他也没说辞官归隐。难道他写首《陋室铭》就能表明自己清正廉洁了,要知道说是说,做是做,关键还是要看他怎么做。

生:我不这么认为,如果每一个正直无私的官员因为受了挫折就不去做官,那么朝廷不都成了腐败子弟的天下了。刘禹锡虽然遭受了这样长期的贬谪生活,但是到最后他仍然没有向恶势力低头,他拿起笔杆子愤然写下这首《陋室铭》就是对他们最有力的无声对抗。

(全班鼓掌)

师:刚才这几位同学回答的都有自己的见解,我们最终对刘禹锡的评价是肯定的,他的不慕荣利、安贫乐道还是值得大家去学习的。不过阅读古人的作品,要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因此,阅读古人的作品,要用现代的眼光去看待古人,对古人的道德品质要批判的学习和接受,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这是我们学习古人作品的最高境界。

师:好,最后我们来一起看看这篇文章的写作手法---托物言志(屏幕显示:托物言志的定义)我们知道这篇文章作者的不慕荣利的品德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没有直接表达出来,而是通过对居室的情景的描绘体现出来,这种写法就是托物言志。那么这篇文章的“物”和“志”分别是什么?

生:“物”指的是“陋室”,“志”指的是“德馨”。

师:很正确,那么通过对这篇文章的学习,我们平时写作时也可以通过对物的描绘,形容其特征,表达出你的心志和情趣。

师:这篇文章就学到这里,请同学们关上书,让我们现在再一起背诵这首《陋室铭》重新回味它的意境隽永与韵味深长吧!

生:齐背。

篇15:陋室铭公开课实录

陋室铭公开课实录

师:不知同学们有没有读过这样一本书,叫《古文观止》,这是清康熙年间编纂的供学塾用的文章读本,此处的“古文”指古代的散文,用“观止”作书名,表明编者的态度是:古文的精品都已选入了,你已经观赏到最好的了,不用再看其他的啦,这当然有点夸张。这本书选了从先秦到明末的222篇古代散文作品,其中有一篇仅仅81个字,这篇文章叫《陋室铭》,为什么仅仅81个字的短文就占有古代散文精品的一席之地呢?让我们带着这种思考一起来学习唐代刘禹锡的散文小品----《陋室铭》。(师板书课题、作者。)

(既介绍了《古文观止》,又凸显了《陋室铭》短小精悍的特点和在古代散文中的地位,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师:我们学习古文应该反复诵读,以至成诵。古人说过“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还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是的,不诵读就不能领会文章的意蕴。这节课我们就通过反复诵读来学习文章。我们的第一遍读,要求结合注释读准音,并大体弄懂文章的意思。如果有疑问,可以和同桌商量,实在解决不了,请提出来。(师板书:一读,读准音,通文意。)

(学文之前,先介绍文言文学习的方法,授之以渔,把“读”作为贯穿文言文学习的主要方法,让学生举一反三。)

生:“白丁”是什么意思?

师:谁来回答这个问题?

生1:“白丁”是平民的意思。

生2:这里指没有学问的人。

师:简单说一下。在唐朝,穿衣服能体现人们地位的高低,以黄赤最为高贵,红紫为上等,蓝绿次之,黑褐为低下,白色是没地位的,所以,“白丁” 指平民百姓,这里可以理解为没有学问的人,为什么?

生:因为前文中有“谈笑有鸿儒”的句子,鸿儒指有学问的人,前后对应,后文的“白丁”应指没有学问的人。

师:这位同学能结合语言环境来理解词语的意义,很好。还有问题吗?

(教师的点评既肯定了学生的回答,又向其他同学推荐了一种理解词语意义的方法。在文言文学习中,能结合具体的语境推断教材上没有出现过的词义,应该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这里学生能根据对偶这种修辞的特点,抓住对偶句前后两个句子语义的相对性来理解词语,应该说是活用了修辞的一种能力。)

生:“何陋之有”的含义是什么?

师:你能说说它的字面意思吗?

生:字面意思是“有什么简陋的呢”。

师:这是一个反问句,它的意思是这个屋子根本就不简陋。你想问这句话的深层意义,是吗?这个问题我们在反复诵读中解决它,如果老师忘了,你可以提醒我。

师:“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中的两个“之”字有什么作用?

生1:代表“的”的意思。

生2:代词“他”的意思。

生3:副词,没有多大作用。

师:从语法角度说,它是助词,没有实在意义,我们朗读时能借它调整节奏,从中传出文章的意蕴就够了。

师:老师提一个词----“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馨”,谁能在黑板上写一下,并注出它的意思。其他同学看课文,加深印象。(生板书,师作评。)

(在这一环节教师主要通过学生的自读,学生之间、学生和老师之间的.相互帮助、启发,达到两个目的,即教师板书的:读准音和通文意。文意的疏通主要通过学生的有疑发问和教师有意提问解决疑难,教师根据学生提问的情况以及教师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把握,适时介入提问。)

师:字面上还有问题吗?好,下面我们进行第二遍读,这一遍读能不能带上感情,读出感受?(生带感情朗读。)(师板书:二读,带感情,谈感受。)

师:请同学们谈谈你的粗略感受,看看作者传达了什么样的感情,或者说笼罩全文的是怎样的感情基调。随便说说,没有标准答案。

生1:即便房子很简陋,如果居住的人品德高尚,房子也是美的。

生2:外界环境不重要,重要的是超越自我。

生3:这个房子“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是一间多么豪华的房子啊!

师:你这里的“豪华”是指----

生3:自由的空间。

(教师的追问目的,是让学生把潜藏在文本中的意义用自己的话概括说出来,从中也可以看到学生是否已经理解了作者所描述的这一种生活。)

师:让我们来小结一下,大家的意思是说,即使居住简陋的屋子,只要品德高尚,学识高超,即德高学富,就能超越自己,就会受人敬仰,就能得到无比宽广的世界。

(教师的总结只是对学生上阶段理解的概括,是暂时的,对文本的理解随着下文分析将更加深入。但这里的总结,好像没有理会上面学生的回答:“自由的空间”,我觉得,对“自由的空间”可以进一步追问,结合下文,以使学生有一个比较准确全面的认识。)

师:刚才有位同学说,房子“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什么是素琴?

生:不加装饰的琴。

师:对,不加装饰的琴,它给人一种朴素的感觉。我们甚至由此想到陶渊明的“无弦琴”,没有弦怎么弹?陶渊明自己说“识得琴中趣,何劳弦上声?”关键在于一个情趣。好,这里谈的是室中之事,(师板书:室中事。)请同学们用一个字来概括它的特点。

生1:好。

生2:馨。

师:老师说一个字-----雅。

(教师抓住了一个“素”字来引导学生理解“室中事”,我觉得是不够全面的,因为“室中事”不仅仅是“调素琴”。应结合其他的事,对作者的行为和情趣追求有一个全面深入的认识。而且在学生的概括都未“命中”的情况下,教师不容分说,不加解释,直接出示“雅”字,似觉不妥,教师的态度有点强硬。我觉得可以对学生回答的“好”或“馨”进行追问,可能是时间不允许吧。)

此外,文中还写了室中人、室中景。(师板书:室中人,室中景。)刚才我们知道了室中来来往往的都是有学问的人,品德高尚的人。接下来看看室中景。请大家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一起来读。(生读: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师:我觉得这句话并不美,草是那么地乱,台阶上还长了青苔。是不是这样呢?

生1:这个景给人的感觉是生机勃勃,永远向上。

生2:绿色给人以清静幽雅的感觉。

生3:我们在生物课上学过,“苔”在清新潮湿的环境中生长,这里突出空气清新。

师:我觉得大家说的都有道理。清雅、清新、清丽、清静,总之,陋室不陋。所以,揭示文章主旨的句子是----(生齐说: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教师在这里通过对具体文句的分析,从室中事、室中人、室中景三个方面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主旨。)

师: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搞清了文章的主旨,下面,我们进行第三遍读。这遍读要求同学们涵泳语言,品味意蕴,比如,哪些字眼的表达突显功力,哪些句子的节奏韵律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等等,读完后说说你的体会。(师板书:三读,传蕴味,养语感。)(生大声朗读。)

师:谁来说说读的体会?

生1:“可以调素琴,阅金经”给人一种闲雅的感觉。

生2:文中押ing韵或in韵,读来琅琅上口。

生3:第一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与“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对应,山对水,高对深,对仗工整。

师:这下,问题来了,紧接下来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如果改成与上文句式一致的句子不是更好吗?我们大家来改改看。(学生试着改写。)

生1:房不在好,有我则行。

生2:室不在陋,有德则馨。

师:室不在“陋”吗?对,说反了,应是室不在----华,我们可以改成:室不在华,有德则馨。行吗?(意见不尽一致)那么,我们再来看这样一句,“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它的后面几句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如果按两两相对的结构,可以改为“ 有苔痕上阶绿,有草色入帘青;无……,无……”。同学们试着再加一加。( 学生试改:无房子之华丽,无闲人来打扰;无奇花异草,无群蜂群蝶……师逐一评点。)

师:老师也试着加一句:无名花攀影,无贵木帮衬。改后感觉怎么样啊?老师来读一下……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室不在华,有德则馨。有苔痕上阶绿,有草色入帘青。无名花攀影,无贵木帮衬。

生:缺少美的语感。

师:噢,他感觉出来了,结构太一致了,没有变化,一个调子,让人生厌。整散结合,长短结合,读来才会抑扬顿挫、摇曳生姿。

(教师通过改写文本的方式让学生比较文本整散结合、长短结合、富于变化的音韵节奏,体会文本的形式美。文本改写是一种培养语感的很好方法。)

我再提一个问题,“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刘禹锡为什么把自己的陋室和诸葛亮、扬雄的房子作比,最后才说“何陋之有”呢?这也是课堂开始那位同学提出的一个问题。

生1:这两个人都立下了赫赫战功,把自己和这两个人并列起来,作者想要表达的是要像他们两个人一样建功立业。

生2:这两个人品德都高尚,放在一起,突出自己的志趣。

师:下面我们进行第四遍读,要求放声来读,读时你对同学或老师的说法有疑问,甚至对课文的写法有疑问,可以谈谈自己的看法。(师板书:四读,放胆评,出口诵。)(生大声自由读。)

生:“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与“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的过渡有些突兀,应加个过渡句子,使其连贯。

生:我感觉不该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是总写,以下是分写。

师:本文是一篇韵文,不是叙事散文,句意间有一定的跳跃性,类似诗歌,所以,我也觉得不用加,但我赞赏这位同学敢于质疑的勇气。

生:第一句中又是“龙”,又是“仙”,有点迷信思想。

师:这里,作者用了一种约定俗成的说法,为引出下句服务。

生:“孔子云”应去掉,因为后一句话最值得回味。

师:这位同学提的问题很有深度。补充一点,“孔子云”一句引用的是《论语·子罕》中的内容,原文是:“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 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老师的问题是:不但不把“孔子云”去掉,而且加上“ 君子居之”,行吗?(生自由发言。师生小结:写文贵在含蓄,“君子居之”还是不加为好,“孔子云” 一句还是不删为宜。)

(评论是进行了,但更多的是教师在解答,学生的参与还是不够,同时可能是时间关系,没有达成“开口诵”的目标。我觉得这一目标是十分重要的。)

师:铭,就是古代刻在器物上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相信你们都有座右铭,大家一起来分享一下啦。请问,你的座右铭是什么?

生1:人生有三部曲:立志,工作,成功。

生2:对于每个人来说,一天都是24小时,善于抓时间的人可以使生命发出无限的光彩。

生3:不负生命。

师:铭,可以刻在任何器物上,有的刻在沐盆上: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有的刻在砚台上:伴我诗,伴我酒,伴我东西南北走,人不嫌我丑。在《十六岁的花季》这部书里,有一篇模仿《陋室铭》写的《课室铭》: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斯是陋室,惟吾闲情。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琢磨下象棋,寻思看录像。可以打瞌睡,写情书。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形。是非跳舞场,堪比游乐厅。心里云:“混张文凭!”对此,你们有什么看法?

生1:它讽刺了那些反叛的学生。

生2:可以把它看作学生课外的闲情逸趣。

师:如果你将它作为讽刺胸无大志、整天无所事事的人的戏文来理解,是可以的;但如果它是因颓废消沉、自轻自践而写,则是不可取的。刘禹锡认为,文章应“以才丽为主,以识度为宗”。即文章应该有文才,更重要的是诗意,即思想境界。你们学习了这篇美文,了解了他对文学的有关主张,也可以模仿本文写一篇铭文,为你的书房,你的铅笔盒,等等。好,下课。

篇16:《陋室铭》课堂教学实录

《陋室铭》课堂教学实录

一、导语

师:提一个问题让大家选择一下:设有一个王公大厦,要得到它,须说若干句违背自己良心的话,做若干件伤天害理的事;设有一简陋室,那里绿色可人,有知音相伴,只要你想拥有它便在你的眼前。你要哪个?

生:我选择后者,因为...

师:恭喜你,你的选择居然与一名唐代大名鼎鼎的诗人不谋而合,他便是刘禹锡。你有望成为新时代的刘禹锡!

还是让我们来看一看刘禹锡的《陋室铭》吧!

简介作者及作品,突出其因参与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失败被贬的背景。

二、小组讨论,扫除生字词,初步弄清全文大意,理清作者行文的思路。

1.集体讨论,适当点拨,疏通全文。

2.师生共同活动,理清作者行文的思路。

师:本文最富哲理,最能体现作者写作主旨的一句是什么?这句话是怎样引出的?

生1: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生2:这句话先说由山、水,然后引出德馨的。

师:(课外拓展)老师这里有一句话,看看这句话的语意重点在什么地方?

(投影)透过窗户看天空,透过天空历史,透过历史看人生。

生:这句话的语意重点在人生,它是通过窗户、天空历史而引出的。

师:陋室陋吗?

生:不陋。

师:那么,本文又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陋室不陋的?试结合文章的语言加以分析。

生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这里是写陋室的优美的自然环境

生2:可以调素琴,阅金经。这里是写陋室主人的情趣

生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这里是写陋室往来客人的不俗

生4: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这里作者援引西汉扬雄,大教育家孔子的事例及名言,有力地证明了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师:大家的发言非常踊跃。

(指导学生美文美读美背美诵,继而引导学生合理想像,充分感受作品气韵)下面请同学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想像那陋室的自然环境。(创设情境)那青苔是怎样应了作者的心意,一点一点地一坡一坡地慢慢地爬上那斑驳的石阶的?那草色又是如何受了青苔的感染,他们聚集在一起,绕过窗帘飘入室内的?

生1:它们从石缝中钻出来,探出她们可爱的小脑袋

生2:她们聚集在一起,在主人的窗下起舞

生3:我认为这两句的描写绘色绘声。你看青、草色状其色,谈笑状其声。

师:同学的发言很精彩。请大家想像一下,倘若室内有王叔文、柳完元等人,他们在谈些什么,这些人在一起,又会碰撞出哪些思想的火花?(让学生分别把自己想像成刘禹锡、王叔文、柳宗元等。)

生1:他们个个学识渊博,心忧天下。

生2:柳宗元在吟诗作画。

生3:王叔文在煮酒纷论当今时代英雄。

生4:韩愈在扼腕长叹。

生5:刘禹锡持一杯香茗,侧耳倾听窗外雨打芭蕉的声音

生6:柳宗元沉吟:沉舟侧帆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转身对刘禹锡说:梦得,今日有幸拜读,真让我折服,让我感动奋发!

师:这是一幅多么美妙的画面啊!哪里还有什么为那狗皇帝当差去收刮老百姓的民脂民膏的'劳形与痛苦!

师:再看室内的陈设,文章重点突出了哪些物件?由此你产生怎样的联想?这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生1:素琴、金经

生2:由此我想到了主人读书情趣的高雅。

生3:我们要有选择地读书,读名人名著,。比如:我最近在读《毕淑敏散文选》

生4:还有《读者》

生5:

3.讨论今天我们读了这篇文章,从中获得哪些有益的启示?

师:请大家来看这样一则材料: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斯是教室,唯我闲情。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琢磨打篮球,寻思游戏厅,可以打瞌睡,观窗景。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心,自习说闲话,讲课听不进。心里说,混帐文凭。

这则材料是针对我们中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而言的?

生1:我认为这是在商经济大潮冲击下的部分学生产生了厌学情绪,纪律松弛的表现

生2:学习松懈,不思进取

生3:

师:同学们分析得很透彻。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我们的学习生活?

生1:引以为戒

生2:奋发向上

生3:

师:同学们,你一定非常热爱自己的家吧!读了刘禹锡的《陋室铭》,你能不能学一下刘禹锡,为你的家描上一笔,用来表达居住在家中的感受?

生1:我给我的房子取名为梦阁,因为我喜欢做梦,它神秘,飘渺,浪漫,富有诗意

生2:我给我的房子取名为港湾,因为家是我们温暖的港湾

生3:我给我的房子取名为碧丹,因为我喜欢作画

生4:

师:(小结)短短的一节课,我们只是初步了解了作者的一些思想,这并不奇怪,因为至今老师也不敢说已经读懂了它,进入刘禹锡的精神境界里,并把这种精神带入我们的生活中。我至仍在解读它。

同学们,一年以后,你还会再读《陋室铭》吗?十年以后呢?若干年以后呢?

生:会。

师:(引导)美文,是要我们的一生去解读的,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对它进行长期的孜孜不倦的研习,每当我们精进了一步,我们的学识、做人的涵养也就提高了一大步,因为精神的影响是可以超越时空的,你可以把它推荐给你的父母、同龄人;甚至你们的未来的孩子、未来孩子的同龄人

篇17:《陋室铭》课堂教学实录 教案教学设计

教室地点:湖北黄石八中初一(8)班

教师姓名:miao

屏幕显示:《考试铭》内容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斯是教室,惟吾闲情。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琢磨下围棋,寻思看电影。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形。虽非跳舞场,堪比游乐厅。心里云:混张文凭。”

师:我请一位同学能否用滑稽的语调把这首《考试铭》读一遍,谁愿意?

生:读(带有方言的语言;其他同学笑)

师:读的很幽默,但是大家知不知道它其实是根据一篇文章仿写的呢?

生(齐):《陋室铭》

师:对,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文章《陋室铭》。在这里我要提一点,语言的形式总是受制于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的。“考试铭”只是一种模仿,虽然可以搏人一笑,但没有什么价值。只有刘禹锡,有真情实感,才写出流传于世的佳作。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那篇传诵千年而不衰的道德绝唱--《陋室铭》(屏幕显示:课题、作者)

师:首先我们一起来看看文章的题目“陋室铭”,“陋室”从字面上应该比较好理解吧,是什么意思?

生(齐):简陋的房子。

师:很好,那么谁来告诉我什么是“铭”呢?

生: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

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师:看来这位同学注意到书上的注释了,请同学们在书上做好记号。

(学生们在书上做记号)

师:现在我来范读课文,请同学们在文章上标注生字字音以及句子的停顿。

(学生们边认真听边做记号)

师:好,我请同学读,检查大家刚才是否注意到字音和停顿的问题,其他同学认真听。

谁愿意试一试?

生:读(读完后,学生鼓掌)

师:这位同学读的字音都很准,但是停顿的位置有一处出错,同学们听出来了吗?

生:“斯是/陋室”读成了“斯/是/陋室”

师:对,就是这个地方。我们再来请一位同学读,好吗?

生:读(读完后,学生鼓掌)

师:停顿注意的很好,但是在你的普通话当中要注意“z、c、s”与“zh、ch、sh”的问题。

师:请同学们借助书下注释翻译课文。把不懂的词句画下来,准备提问。

生:“无丝竹之乱耳”中的丝竹指的是奏乐的声音,我觉得没有什么扰乱的,他后面不是自己也在弹琴吗?

师:这个问题提的很好,这里面的“奏乐”实际是朝廷的统治阶级每日纵身于歌舞升平的靡靡之音中,所以说这种声音对于那种文人来说是很嘈杂的。其他同学还有疑问吗?

生:既然这篇文章是写陋室,为什么在结尾要说“何陋之有”呢?不是自相矛盾吗?

师:好,这个问题有没有同学可以帮他解答?

生:其实这篇文章是要体现主人的品德高尚,虽在陋室,但是居住在陋室中的人品德高尚也就不觉得陋了。

师:这句话是出自《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弄懂了吗?(生点头)还有疑问吗?(学生摇头)

师:好,那我们一起看看屏幕,注意这些词的用法。(屏幕显示)

展示:词类活用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名:名词活用为动词,闻名,出名。

苔痕上阶绿           上: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长上。

无案犊之劳形         劳: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劳累。

宾语前置

孔子云: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疑问代词“何”作宾语,前置。其中的“之”,为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师:现在我们全班再来齐读一遍,在齐读之前,同学们想象一下古人是怎样读书的?

生:摇头晃脑的,声音拖的很长。

师:是的,古人读书很有韵味,自得其乐地读,一般语气都比较舒缓。我们读古文虽然

不需要摇头晃脑,但可以吸取一些有益的读书经验,如舒缓一些读。同学们一起通过屏幕看

画面,读的时候要注意句子中标注的停顿。(屏幕显示:文章内容及相关画面和文字)

生:齐读。

师:同学们读的是越来越好了,那么我现在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发现这篇文章在文字

上有什么规律吗?

生:有些字很押韵。

师:能具体找出是哪些字吗?

生:名、灵、馨、青、丁、经、形、亭。

师:稍微细心一点的学生应该还注意到,这些字都在第几句的后面?

生:二、四、六句等

师:也就是说都在偶句的韵脚上押韵,这也是前面我们所讲到的“铭”这种文体的特征,一般都是要用韵的。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分析文章,看看第一个问题,《陋室铭》中哪句话能提挈全篇大意?(屏幕显示题目)

生: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师:能不看书上的注解,给大家解释一下这句话的意思吗?

生: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师:这八个字当中哪两个字最关键?

生:德馨。

师:那么文中是如何围绕“德馨”来写?(屏幕显示题目)

生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

生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景色之雅:可知“陋室”环境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

生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交往之雅:可见纵情畅怀、谈笑风生的情状。

生4:“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情趣之雅:可见抚琴调弦、展卷读经的怡然情态。可知室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

生5:“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定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生6:“孔子云:何陋之有?”---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师:综合大家的意见,我们来一起看看屏幕!

屏幕显示:

山、水---陋室

点明题旨                           陋室不陋

仙、龙---德馨

陋                 清幽的环境

室     具体描述    博学的友人             身在陋室,乐在其中

铭                 高雅的生活

诸葛庐            何

总结全文              陋室--- 陋   自比言志

子云亭            之

师:学到这里,哪位同学可以根据屏幕的内容背诵《陋室铭》?

生:背(完后学生鼓掌)

师:很不错。不过记住在背的过程当中也要注意到句子的停顿。

师:之前我请同学们自主查阅刘禹锡的生平和写作背景的资料,那么我们结合时代背景,谈谈你对刘禹锡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的看法。(屏幕显示题目)

生:我觉得刘禹锡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有着立志为国的远大抱负。虽然他参加了王叔文的政治改革,长期遭受贬谪的生活,但是这种际遇没有消磨刘禹锡与当时朝廷的腐败官员对抗的意志,正如这篇课文就是他被贬为安徽和州通判时所写,当地的官员是个小人,见刘禹锡遭到贬谪,就故意百般刁难他,在这样一个情况下,刘禹锡愤然提笔写下的这首《陋室铭》。

师:很好,这位同学将自己的见解与时代背景结合的很好,其他同学还有看法吗?

生:我觉得刘禹锡虽然有才华,但是既然朝廷不重视他,还不如像陶渊明一样隐居在山上过着田园生活,不过他还是抵挡不了官衔的诱惑,最后朝廷封了个朗州司马给他做,他也没说辞官归隐。难道他写首《陋室铭》就能表明自己清正廉洁了,要知道说是说,做是做,关键还是要看他怎么做。

生:我不这么认为,如果每一个正直无私的官员因为受了挫折就不去做官,那么朝廷不都成了腐败子弟的天下了。刘禹锡虽然遭受了这样长期的贬谪生活,但是到最后他仍然没有向恶势力低头,他拿起笔杆子愤然写下这首《陋室铭》就是对他们最有力的无声对抗。

(全班鼓掌)

师:刚才这几位同学回答的都有自己的见解,我们最终对刘禹锡的评价是肯定的,他的不慕荣利、安贫乐道还是值得大家去学习的。不过阅读古人的作品,要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因此,阅读古人的作品,要用现代的眼光去看待古人,对古人的道德品质要批判的学习和接受,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这是我们学习古人作品的最高境界。

师:好,最后我们来一起看看这篇文章的写作手法---托物言志(屏幕显示:托物言志的定义)我们知道这篇文章作者的不慕荣利的品德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没有直接表达出来,而是通过对居室的情景的描绘体现出来,这种写法就是托物言志。那么这篇文章的“物”和“志”分别是什么?

生:“物”指的是“陋室”,“志”指的是“德馨”。

师:很正确,那么通过对这篇文章的学习,我们平时写作时也可以通过对物的描绘,形容其特征,表达出你的心志和情趣。

师:这篇文章就学到这里,请同学们关上书,让我们现在再一起背诵这首《陋室铭》重新回味它的意境隽永与韵味深长吧!

生:齐背。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

编辑 /04/14 11:21am IP: 61.184.104.83

miao   头衔: 白丁

信息:

威望: 0 投票

魅力:

经验:

现金: -92 瑞文币

存款: 2106 瑞文币

贷款: 没贷款

来自: 湖北

在线: 22 时 09 分 58 秒

总发贴数: 64 篇

注册日期: 2004/04/06

消息 查看 搜索 好友 邮件 QQ 复制 引用 回复

--------------------------------------------------------------------------------

本来想讨论最后一个问题的(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如何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可惜没有时间了,而且在课堂上也没布置这个作业。:(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

编辑 删除 2004/04/14 11:23am IP: 61.184.104.83

miao   头衔: 白丁

信息:

威望: 0 投票

魅力:

经验:

现金: -92 瑞文币

存款: 2106 瑞文币

贷款: 没贷款

来自: 湖北

在线: 22 时 09 分 58 秒

总发贴数: 64 篇

注册日期: 2004/04/06

消息 查看 搜索 好友 邮件 QQ 复制 引用 回复

--------------------------------------------------------------------------------

课虽然上完了,但一定还有很多问题存在,希望大家再继续评!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

编辑 删除 2004/04/14 11:25am IP: 61.184.104.83

miao   头衔: 白丁

信息:

威望: 0 投票

魅力:

经验:

现金: -92 瑞文币

存款: 2106 瑞文币

贷款: 没贷款

来自: 湖北

在线: 22 时 09 分 58 秒

总发贴数: 64 篇

注册日期: 2004/04/06

消息 查看 搜索 好友 邮件 QQ 复制 引用 回复

--------------------------------------------------------------------------------

其中有些学生回答的问题我进行了一些修改,毕竟学生的语言没有那么流畅,不过大部分都是差不多的。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

编辑 删除 2004/04/14 11:28am IP: 61.184.104.83

毓君   头衔: 麦田守望者

门派: 星宿派

信息:

威望: 0

魅力:

经验:

现金: 4775 瑞文币

存款: 275130 瑞文币

贷款: 没贷款

来自: 四川成都新都

在线: 1194 时 59 分 47 秒

总发贴数: 4378 篇

注册日期: /09/21

消息 查看 搜索 好友 邮件 复制 引用 回复

--------------------------------------------------------------------------------

初一的'学生,本堂课堂中对于文言词类的活用,使动用法,以及文言句式,可淡化。只要其掌握意思即可。

另外的,细看了再评~~~~~~~~

因为轻取了许多东西,

所以我站在世界尽头描绘羊群们的梦境,和寂寞的今夜一起守望麦田。

--------------------------------------------------------------------------------

编辑 删除 2004/04/14 11:48am IP: 221.237.54.195

aimin   头衔: 总版主

信息:

威望: 0

魅力:

经验:

现金: 6738 瑞文币

存款: 没开户

贷款: 没贷款

来自: 上海浦东

在线: 84 时 02 分 05 秒

总发贴数: 340 篇

注册日期: 2003/09/20

消息 查看 搜索 好友 邮件 主页 复制 引用 回复

--------------------------------------------------------------------------------

[这个贴子最后由aimin在 2004/04/14 01:25pm 第 2 次编辑]

我的看法--

篇18:《陋室铭》课堂教学实录 教案教学设计

(教室地点:湖北黄石八中初一(8)班。教师姓名:miao,评论者aimin)

===================================

屏幕显示:《考试铭》内容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斯是教室,惟吾闲情。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琢磨下围棋,寻思看电影。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形。虽非跳舞场,堪比游乐厅。心里云:混张文凭。”

师:我请一位同学能否用滑稽的语调把这首《考试铭》读一遍,谁愿意?

生:读(带有方言的语言;其他同学笑)

师:读的很幽默,但是大家知不知道它其实是根据一篇文章仿写的呢?

生(齐):《陋室铭》

师:对,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文章《陋室铭》。在这里我要提一点,语言的形式总是受制于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的。“考试铭”只是一种模仿,虽然可以搏人一笑,但没有什么价值。只有刘禹锡,有真情实感,才写出流传于世的佳作。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那篇传诵千年而不衰的道德绝唱--《陋室铭》(屏幕显示:课题、作者)

=================================

〔〔以上为导入部分,我感觉把握的比较准确,既起到了活跃气氛的作用,又很自然的引出了课文。现在想起来,其实如果作为引入的模仿文,找一篇思想意义更积极一些的或许更好--当然这是高要求了。〕〕

=================================

师:首先我们一起来看看文章的题目“陋室铭”,“陋室”从字面上应该比较好理解吧,是什么意思?

生(齐):简陋的房子。

师:很好,那么谁来告诉我什么是“铭”呢?

生: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师:看来这位同学注意到书上的注释了,请同学们在书上做好记号。

(学生们在书上做记号)

==============================

〔〔这一部分看来是解题了。只是问题似乎低级了一点,应该预计到学生肯定会注意注释的。其实读书关注注释是很值得提倡的一种读书方法。遗憾的是:没有通过表扬等手段强化一下。这对于初一的孩子十分重要〕〕

==============================

师:现在我来范读课文,请同学们在文章上标注生字字音以及句子的停顿。

(学生们边认真听边做记号)

师:好,我请同学读,检查大家刚才是否注意到字音和停顿的问题,其他同学认真听。谁愿意试一试?

生:读(读完后,学生鼓掌)

师:这位同学读的字音都很准,但是停顿的位置有一处出错,同学们听出来了吗?

生:“斯是/陋室”读成了“斯/是/陋室”

师:对,就是这个地方。我们再来请一位同学读,好吗?

生:读(读完后,学生鼓掌)

师:停顿注意的很好,但是在你的普通话当中要注意“z、c、s”与“zh、ch、sh”的问题。

================================

〔〔此段甚佳,体现出了老师既注重鼓励,又实事求是的做法,有利于学生对语言准确性的关注,而且,也体现了教师的基本功。〕〕

================================

师:请同学们借助书下注释翻译课文。把不懂的词句画下来,准备提问。

生:“无丝竹之乱耳”中的丝竹指的是奏乐的声音,我觉得没有什么扰乱的,他后面不是自己也在弹琴吗?

师:这个问题提的很好,这里面的“奏乐”实际是朝廷的统治阶级每日纵身于歌舞升平的靡靡之音中,所以说这种声音对于那种文人来说是很嘈杂的。其他同学还有疑问吗?

生:既然这篇文章是写陋室,为什么在结尾要说“何陋之有”呢?不是自相矛盾吗?

师:好,这个问题有没有同学可以帮他解答?

生:其实这篇文章是要体现主人的品德高尚,虽在陋室,但是居住在陋室中的人品德高尚也就不觉得陋了。

师:这句话是出自《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弄懂了吗?(生点头)还有疑问吗?(学生摇头)

==================================

〔〔学生两问,体现了他们的思考。应该说这两个问题是有点深度的,我感到老师的处理似乎有点草率。特别是第二个问题,老师没有因势利导诱导学生从这种看似矛盾的地方探究文章的主旨,反而按照预设的思路介绍典故,介绍时又有点就事论事,冲淡了学生学习质疑的气氛。可惜!遗憾!〕〕

==================================

师:好,那我们一起看看屏幕,注意这些词的用法。(屏幕显示)

展示:词类活用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名:名词活用为动词,闻名,出名。

苔痕上阶绿           上: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长上。

无案犊之劳形         劳: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劳累。

宾语前置

孔子云: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疑问代词“何”作宾语,前置。其中的“之”,为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

〔〔败笔!整堂课的败笔!!问题在于:1、初一的学生,连名词动词等常规词性尚且不甚了了,谈“活用”有必要吗?能懂吗?而且我相信书上本来应该有注释,何必画蛇添足?!其实这里根本就不需要出现“活用”“倒装”这些术语,如果你要学生注意这些用法,不妨改为在前面读课文时让学生试着翻译一下即可,唉!……。2、前面学生在思考课文内容,气氛多好,直接引入后面对课文“哪句话能提挈全篇大意”或者“那么文中是如何围绕‘德馨’来写?”的问题,顺畅而又有效,唉,……。遗憾!遗憾!〕〕

=================================

师:现在我们全班再来齐读一遍,在齐读之前,同学们想象一下古人是怎样读书的?

生:摇头晃脑的,声音拖的很长。

师:是的,古人读书很有韵味,自得其乐地读,一般语气都比较舒缓。我们读古文虽然不需要摇头晃脑,但可以吸取一些有益的读书经验,如舒缓一些读。同学们一起通过屏幕看画面,读的时候要注意句子中标注的停顿。(屏幕显示:文章内容及相关画面和文字)

生:齐读。

师:同学们读的是越来越好了,那么我现在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发现这篇文章在文字上有什么规律吗?

生:有些字很押韵。

师:能具体找出是哪些字吗?

生:名、灵、馨、青、丁、经、形、亭。

师:稍微细心一点的学生应该还注意到,这些字都在第几句的后面?

生:二、四、六句等

师:也就是说都在偶句的韵脚上押韵,这也是前面我们所讲到的“铭”这种文体的特征,一般都是要用韵的。

==============================

〔〔这一环节要求继续朗读,很好,只是基于上面提到的原因,放在这里有点不顺〕〕

==============================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分析文章,看看第一个问题,《陋室铭》中哪句话能提挈全篇大意?(屏幕显示题目)

生: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师:能不看书上的注解,给大家解释一下这句话的意思吗?

生: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师:这八个字当中哪两个字最关键?

生:德馨。

师:那么文中是如何围绕“德馨”来写?(屏幕显示题目)

生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

生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景色之雅:可知“陋室”环境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

生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交往之雅:可见纵情畅怀、谈笑风生的情状。

生4:“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情趣之雅:可见抚琴调弦、展卷读经的怡然情态。可知室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

生5:“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定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生6:“孔子云:何陋之有?”---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

〔〔这段分析,特别是“那么文中是如何围绕‘德馨’来写”的讨论,是整节课精彩的地方,尽管由于前面“横插一杠”多少使这个环节逊色不少,但是总体上说,还是值得肯定的。〕〕

=================================

师:综合大家的意见,我们来一起看看屏幕!

屏幕显示:

山、水---陋室

点明题旨                           陋室不陋

仙、龙---德馨

陋                 清幽的环境

室     具体描述    博学的友人             身在陋室,乐在其中

铭                 高雅的生活

诸葛庐            何

总结全文              陋室--- 陋   自比言志

子云亭            之

师:学到这里,哪位同学可以根据屏幕的内容背诵《陋室铭》?

生:背(完后学生鼓掌)

师:很不错。不过记住在背的过程当中也要注意到句子的停顿。

=================================

〔〔这个环节好!在潜移默化中教会学生一种背诵的方法!〕〕

=================================

师:之前我请同学们自主查阅刘禹锡的生平和写作背景的资料,那么我们结合时代背景,谈谈你对刘禹锡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的看法。(屏幕显示题目)

生:我觉得刘禹锡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有着立志为国的远大抱负。虽然他参加了王叔文的政治改革,长期遭受贬谪的生活,但是这种际遇没有消磨刘禹锡与当时朝廷的腐败官员对抗的意志,正如这篇课文就是他被贬为安徽和州通判时所写,当地的官员是个小人,见刘禹锡遭到贬谪,就故意百般刁难他,在这样一个情况下,刘禹锡愤然提笔写下的这首《陋室铭》。

师:很好,这位同学将自己的见解与时代背景结合的很好,其他同学还有看法吗?

生:我觉得刘禹锡虽然有才华,但是既然朝廷不重视他,还不如像陶渊明一样隐居在山上过着田园生活,不过他还是抵挡不了官衔的诱惑,最后朝廷封了个朗州司马给他做,他也没说辞官归隐。难道他写首《陋室铭》就能表明自己清正廉洁了,要知道说是说,做是做,关键还是要看他怎么做。

生:我不这么认为,如果每一个正直无私的官员因为受了挫折就不去做官,那么朝廷不都成了腐败子弟的天下了。刘禹锡虽然遭受了这样长期的贬谪生活,但是到最后他仍然没有向恶势力低头,他拿起笔杆子愤然写下这首《陋室铭》就是对他们最有力的无声对抗。

(全班鼓掌)

师:刚才这几位同学回答的都有自己的见解,我们最终对刘禹锡的评价是肯定的,他的不慕荣利、安贫乐道还是值得大家去学习的。不过阅读古人的作品,要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因此,阅读古人的作品,要用现代的眼光去看待古人,对古人的道德品质要批判的学习和接受,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这是我们学习古人作品的最高境界。

=============================

〔〔既然是有准备的,所以也说不上怎样〕〕

=============================

师:好,最后我们来一起看看这篇文章的写作手法---托物言志(屏幕显示:托物言志的定义)我们知道这篇文章作者的不慕荣利的品德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没有直接表达出来,而是通过对居室的情景的描绘体现出来,这种写法就是托物言志。那么这篇文章的“物”和“志”分别是什么?

生:“物”指的是“陋室”,“志”指的是“德馨”。

师:很正确,那么通过对这篇文章的学习,我们平时写作时也可以通过对物的描绘,形容其特征,表达出你的心志和情趣。

================================

〔〔“托物言志”的分析,给我的感觉是:因为前面忘记讲了,这里匆匆补一下。其实这也是一个败笔!我以为:课上到这个份上,这个问题不提反而更好。如果要提,那么应该有机地组合进上面的分析,特别是“文中是如何围绕‘德馨’来写”的讨论中,作为手法之一渗入才好。〕〕

================================

师:这篇文章就学到这里,请同学们关上书,让我们现在再一起背诵这首《陋室铭》重新回味它的意境隽永与韵味深长吧!

生:齐背

================================

〔〔结尾不错〕〕

================================

总体感觉:只注意了老师“教”的思路,没有充分考虑学生“读”的思路。课堂气氛还是没能做到“一气呵成”

欢迎到此处交流--

www.being.org.cn/aimin/

--------------------------------------------------------------------------------

编辑 删除 2004/04/14 01:18pm IP: 218.78.210.50

优昙

信息:

威望: 0 投票

魅力:

经验:

现金: 2710 瑞文币

存款: 没开户

贷款: 没贷款

来自: 保密

在线: 38 时 52 分 54 秒

总发贴数: 148 篇

注册日期: 2004/03/04

消息 查看 搜索 好友 邮件 复制 引用 回复

--------------------------------------------------------------------------------

〔〔“托物言志”的分析,给我的感觉是:因为前面忘记讲了,这里匆匆补一下。其实这也是一个败笔!我以为:课上到这个份上,这个问题不提反而更好。如果要提,那么应该有机地组合进上面的分析,特别是“文中是如何围绕‘德馨’来写”的讨论中,作为手法之一渗入才好。〕〕

-----正有此想法。放在这里确实突兀了些。

另:感觉过渡不够自然圆润。

教学环节不够清晰。我觉得一堂课很重要的是让学生知道我们在干什么,想达到什么目的,解决什么问题。这节课我做为老师当然是明白的,但学生可能就有些糊涂了。

优点当然是多多了。前aimin老师已评得很详细,准备打印下来好好学习,先谢谢了。

--------------------------------------------------------------------------------

编辑 删除 2004/04/14 03:09pm IP: 61.136.220.14

miao   头衔: 白丁

信息:

威望: 0 投票

魅力:

经验:

现金: -92 瑞文币

存款: 2106 瑞文币

贷款: 没贷款

来自: 湖北

在线: 22 时 09 分 58 秒

总发贴数: 64 篇

注册日期: 2004/04/06

消息 查看 搜索 好友 邮件 QQ 复制 引用 回复

--------------------------------------------------------------------------------

其实我原先也没设计词类活用和宾语前置的问题,但是我的指导老师非要我讲,而且还要我讲骈句的问题,不过我最终还是没讲骈句的问题,因为我觉得只要学生读的琅琅上口就可以了,而且作为初中生也没必要掌握这个。他们在参考书上也是可以自己了解了解的。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

编辑 删除 2004/04/14 05:44pm IP: 61.184.104.83

aimin   头衔: 总版主

信息:

威望: 0

魅力:

经验:

现金: 6738 瑞文币

存款: 没开户

贷款: 没贷款

来自: 上海浦东

在线: 84 时 02 分 05 秒

总发贴数: 340 篇

注册日期: 2003/09/20

消息 查看 搜索 好友 邮件 主页 复制 引用 回复

--------------------------------------------------------------------------------

其实,对于活用、倒装、骈句之类,也并不是一定不能讲,而是要注意课堂教学中应该注意的两个原则:

其一是“可接受性原则”,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用他们可能接受的方式讲。比如,对高中学生,可以出现术语,甚至于给出一段时间专门梳理一下。对于初一学生则不能这样,应该在“解释词语”或者“尝试翻译”时,强调“对译”时的特殊表达方式,不必多讲术语。

其二是“水到渠成原则”。比如骈句,如果学生通过朗读,对课文已经熟悉的情况下,让学生根据两个句子的相似性,“猜着背”,当学生有所领悟时,点一下,不也是很有价值的吗?!

欢迎到此处交流--

www.being.org.cn/aimin/

--------------------------------------------------------------------------------

编辑 删除 2004/04/14 06:00pm IP: 218.79.184.138

miao   头衔: 白丁

信息:

威望: 0 投票

魅力:

经验:

现金: -92 瑞文币

存款: 2106 瑞文币

贷款: 没贷款

来自: 湖北

在线: 22 时 09 分 58 秒

总发贴数: 64 篇

注册日期: 2004/04/06

消息 查看 搜索 好友 邮件 QQ 复制 引用 回复

--------------------------------------------------------------------------------

确实!不过40分钟的课堂,要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又要正确引导他们把知识点弄透可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啊!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

编辑 删除 2004/04/14 08:49pm IP: 219.138.67.34

szw6998

信息:

威望: 0 投票

魅力:

经验:

现金: 369 瑞文币

存款: 2010 瑞文币

贷款: 没贷款

来自: 保密

在线: 45 时 20 分 55 秒

总发贴数: 107 篇

注册日期: 2004/04/09

消息 查看 搜索 好友 邮件 复制 引用 回复

--------------------------------------------------------------------------------

只说不好的地方;

1引入不好,似从中心的角度导入较好

2读应贯穿始终,对学生读的指导,生硬不自然。对文体特点的学习也不是水到渠成。

3当学生回答完其他学生提出的第二个问题,老师的处理是最失败的。

生:其实这篇文章是要体现主人的品德高尚,虽在陋室,但是居住在陋室中的人品德高尚也就不觉得陋了。

这里老师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或从那一句话知道的?然后引导学生学习这句话,。师可在追问;德馨具体表现在什么地方?

4字词的可在3步骤中学习。根据情况灵活处理。

其他细看再说

《陋室铭》课堂实录教学设计

《在仙台》课堂教学实录(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老人与海》教学实录参考

《荷花》教学实录之一

背影教学实录

教学实录

《一分钟》教学实录

《列子》教学实录

长城教学实录

端午节教学实录

《陋室铭》教学实录
《《陋室铭》教学实录.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陋室铭》教学实录(合集18篇)】相关文章:

《故乡》课堂实录教学设计2023-08-17

初中读书笔记陋室铭2022-05-06

《梅花魂》优质课教学实录2023-03-25

《黄鹤楼》教学实录2022-12-27

王君诗歌教学实录2023-08-23

陋室铭优质课教案2023-03-02

《陋室铭》教案说课稿2023-07-04

《不会叫的狗》教学设计 (长春版七年级下册)2022-05-02

高中雷雨课文读后感600字2024-03-25

《陋室铭》阅读考题2023-11-29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