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读后感

时间:2022-09-04 07:52:30 读后感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心理读后感(共14篇)由网友“江湖人士”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心理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心理读后感

篇1:心理罪读后感

今天想给大家推荐一套犯罪小说,雷米的《心理罪》系列。初次看到这部小说是在虹口区图书馆曲阳分馆,当时刚刚看完一套推理小说,觉得意犹未尽,于是就在I247.56(惊险小说,推理小说分类)的书架上找书,最后借阅了《心理罪:画像》,自此迷上了这套小说。

《心理罪》共分为5部,分别是《第七个读者》、《画像》、《教化场》、《暗河》、《城市之光》。小说的主人公方木是一名在校研究生,他还有另一个特殊的身份――市公安局公认的犯罪心理学天才,他在与警察联手破获一起离奇的校园连环杀人案中,经历了一生难以弥合的创伤,因而颓废沉沦,甚至自欺欺人地选择将一切遗忘。然而魔鬼的挑衅却从未停止,又一起神秘的连环凶案让方木身陷囹圄。他不得不撕开自己永远不愿面对的伤疤,凝视自己内心的心理罪,与身份诡秘的魔鬼缠斗・・・・・・

乍一看小说的情节简介,你可能会以为这又是一部文笔浮夸、内容空洞、结局莫名其妙的国产推理跟风之作。但是如果你静下心来读一读这本书,必然会被其中犯罪现场的详细描写和扭曲的犯罪心理震撼。为什么这部小说能够将杀人凶手的残忍手法和犯罪心理描写得如此细致呢?这和作者的经历是分不开的。小说的作者雷米是中国刑事警察学院的一名犯罪心理学教师,他精通犯罪心理学和刑侦学。因此他的作品中富含犯罪心理学、法学、刑事侦查学和法医学知识,他的作品中既有国内外真实案例的再现,又不乏大胆奇诡的想象,使小说感染力和深度兼备,具有极强的可读性,同时也能引发读者的深刻反思。《心理罪》系列就是雷米小说处女作,作品最初在网络连载时已经好评如潮,一经出版就得到推理书迷和知名作家的一致叫好。

这么精彩的推理小说,欢迎大家来图书馆借阅。还有一个好消息要分享给你们,今年5月,由《心理罪》改编的同名网络剧也在爱奇艺平台上播出啦,剧中演员个个颜值爆表!读完小说再来煲剧,让《心理罪》陪你度过炎炎夏日吧!

篇2:心理罪读后感

天使与魔鬼的纠缠

洁瑜

今天,突然想写点重口味的(坏笑脸)。不知道有没有妈妈和我一样,在压力大或者郁闷无处宣泄的时候,喜欢看一些惊悚悬疑小说来释放自己的压力。曾经觉得自己这个习惯很怪诞,但却也延续了多年。看过为数不少的悬疑惊悚小说,其中不乏涉及神怪或者一些科学无法解释的现象,虽然我是当代学习无神论者的好青年,但是我对这些仍抱有敬畏之心。

今天,我想推荐一套小说,是雷米写的《心理罪》。这套书我反反复复看了不下四遍。作为悬疑惊悚小说的迷妹,不得不承认这是一套好书。作者雷米作为专业的刑法老师,非常熟悉犯罪学和心理学,用细腻的笔触刻画了一个个鲜明立体的书中人物和一个个惊心动魄的故事。()整套书一共有五本,虽然网络上把《第七位读者》独立了出来,但是我觉得恰恰是《第七位读者》是整套书的前传,所以读了这一本,才能更好的去读后面的《画像》、《教化场》、《暗河》、《城市之光》。这个顺序也是书中主人公方木的成长顺序,这也是该小说故事的一条主线。

书中的主人公方木是一个法学院的研究生。他的故事是从《第七位读者》开始的。在大学本科四年,他经历了自信洋溢的巅峰时期到人生最郁闷低落时期的过渡。目睹心爱的人的死亡,自己老师的死亡以及自己寝室的一场大火夺走了自己大部分室友的性命,直到最后找到真凶,这一切一切,都把原先那个自信轻松,单纯的学生方木变成一个阴郁,冷漠,有点神经质,骨子里却透着正义感的颇具争议性的人物。这也为他在书中做犯罪心理画像奠定了基础。

《心理罪》用了很多的篇幅来讲述每个人的心里都或多或少存有阴暗面。在某些特定的时候或环境,人心中的阴暗面被嘲笑,侮辱,轻视或者其它因素造成矛盾激化,人就有了犯罪的欲望和动机。说到这里,我自己感觉有点惊悚(害怕脸)。我竟然把犯罪称之为欲望。仔细想想,却有些道理。很多时候正常人与罪犯的区别可能只是在于有没有触碰到那个临界点,矛盾的激化有没有唤醒心中沉睡的恶魔。所以,犯罪不是某个阶级的特定产物,不会因为是无产阶级或者是资产阶级的概率就会高一些或者低一些。现在,也有很多高智商犯罪不是么?

1)《第七位读者》- 主人公方木的成长史,是整套小说的前传。把后面发生的一些故事的前因交代清楚了。

2)《画像》- 模仿世界著名的凶杀案的连环杀手,在C市连续作出令人战栗的凶杀案。方木作为推理天才在心理画像这一块初露头角。

3)《教化场》- 一场对人性的考验,也可以称之为实验。最后以悲剧收场。创伤后遗症带给人的伤害究竟有多大?

4)《暗河》- 一个与世隔绝的村庄,一些匪夷所思的故事,揭示这个文明社会里还有这些文明未开化的蛮荒之地。

5)《城市之光》- 出来混迟早要还的。这本应该说还是方木的成长史的续篇。和《第七位读者》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看看方木最后如何自解困境或者说步入死亡的陷阱。

无论你喜欢悬疑惊悚还是侦探小说,它都能满足你。恐怖氛围渲染恰到好处,更多的是思维缜密的逻辑推理和人性剖析,值得一看!

注意哦!我说的是书。同名电视剧无感!

篇3:心理罪读后感

《城市之光》,雷米《心理罪》系列第四部,说实话,也是最值得让人读完引人发醒的一部小说。

根据5月4日的陕西的精神病虐杀幼童事件,我不知道都看到了什么,有暴力倾向的精神病人的监管不力,路人袖手旁观的冷漠,甚至是主流媒体的对事件的简之有简的报道。

我们生活在这个充满了戾气的社会,不要说自己没有暴力的倾向,每个人当面对公平的时候会有什么反应,成都街头暴打女司机的事件还不够清楚吗,最开始对打人者的谴责,一直到事实一步步的还原,换来的又是什么,现在的媒体,为了吸引眼球,从来不会搞清事件的真相后做报道,而我们这些人呢,一味的盲从,只看表象不深挖事实真相,为什么,是因为我们生活在这个社会,对于这些暴力的事件所关心的只是暴力的过程,而不是暴力的背后。

现在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道“城市之光”,每个人都在向往一个和谐安详的社会。实际上,你就是“城市之光”的光源,你就睡这个社会的基石。网络上有各色人等在抨击我们的制度,在质疑人们的道德,可是说实话,当你抨击别人,质疑别人的时候,你想过你自己该做一些什么。都说社会道德沦丧,可是你自己有没有道德,都在质疑体制,你是不是想进入体制。抛开这些,首先把自己做好,其次让自己身边的人做好,那就是你应该做的。

如今拜佛的人多了,可是你是为了什么拜佛,最不愿意听的就是佛保佑我什么,佛保佑不了你什么。有因就有果,佛是什么,佛只是比你看的清这个自然法则的`人,在自然法则下,你和佛是一样的,佛只是指引你遵守自然法则的指导者,不是指定自然法则的神。记住一句话:不以善小而不为之,不以恶小而为之;人在做,天在看。

篇4:心理罪读后感

作者雷米是公安部直属学院教授,精通犯罪心理学和刑侦学。按照作者的推荐顺序,《心理罪》系列第一本是《第七个读者》,全书没有废话,没有故布疑阵,引人入胜,交代了主角方木的学生时代,为后面的故事和人物性格埋下了伏笔。

第二本《画像》,利用人的心理来操控别人,真的非常可怕。凶手一直模仿世界上的著名杀人案件来杀人,情节紧凑。我还蛮喜欢看这种连环杀人案件的。

《教化场》这本书是这个系列里我最喜欢的一本,为了心理研究,制造一些能摧毁人的场景,硬生生改变了人的命运,由此引发了一连串的悲剧。人的心理真是捉摸不透。很容易就被伤害,很容易就种下仇恨,很容易就被仇恨蒙了眼。可是很多加害者,往往也是无辜的受害者。从心理上摧毁一个人,其实很容易。

《暗河》,我觉得这本书是这个系列里最黑暗的。完全不知道方木在想什么,不愿相信任何人,信了不该信的,赔掉了许多人。说太多就剧透了。感觉在上一个案件中,还活生生的人,就不在了,心里感觉也是很奇怪。觉得这个故事结尾没有交代好,感觉凸显了男主光环,却少了心理的推理。

《城市之光》,心理罪系列最后一本,这本跟暗黑者有点相似,有个执行者去消灭社会的上的罪恶,在法律无法给一个人定罪的时候,如果有个执行者出来给这些人定罪,是对还是错?当“执行者”把自己当成城市之光后,他是否就会开始滥杀无辜了呢?当看到全市人民一起投票审判“罪人”时是很可怕的,就像现在的网络一样,每个人都可能在无形中也当了共犯。这本书也拍成电影了,邓超演的,我感觉拍的还不错。大家感兴趣可以看看。

篇5:心理罪读后感

连续几周时间终于把心理罪这个系列全都看完了,不能说不精彩,只是对于我这种看见bug就浑身不舒服的人来说真的不是一次特别舒心的阅读。

总体来说,也许本系列是想表现出心理对犯罪的重要性,而很多地方刻意削弱减少了科学技术在破案中所占的比例,看法证先锋里说的话有一句很认同:一个人做错事,犯了罪,就必定留下蛛丝马迹,被人发现是迟早的事。而纵观整个心理罪,这样的情况基本是没有,法证法医基本就是判定个死亡时间,犯人不但是狡猾狡猾滴,而且现场永远什么都没有无法指控,最后都必须是男主角单枪匹马闯进去用非法律的手段解决犯人才行。一个普通大学的法学院学生就会知道这么多犯罪心理的知识吗,男主角也就罢了,他的同学、老师为什么也都是一副这么精通的样子,学院里会教这些?是欺负读者里没有法学院的大学生吗?

也许是我受TVB同类型剧的影响太深了,总觉得无论是方木或者是作者对于事件的解决并没有太好的办法,只能用英雄主义来解决。比如城市之光中,对于这种自以为是正义化身的杀人犯,作者即使到最后也没有给出可信的论据让读者觉得他是恶的,还是举法证先锋里一个例子:有人按照法医古sir里恶有恶报的方式去杀人,做死亡判官,古sir很迷惑自己是不是应该还要写下去,汀汀是这么告诉他的:“可是我觉得你应该继续写,还要把你的经历写成小说,你要更深入告诉读者,什么是错误,什么是正确,这样才是一个负责任的作家。”而我觉得心理罪里面恰恰缺的就是这个(特别是城市之光),难道中国的法律真的只能让方木用自己的死才能终止这种恶吗,以暴制暴,以恶制恶才行吗?当然,作为一个成年人,我们无需用小说来指引我们做人,也不会因此就觉得黑暗的社会无救,只是希望如果作者的本意是揭示黑暗的话,请彻底并合理,即使无法给出真是正确的路,也不是用暴力来抑制暴力。

再借用法证先锋里的一句话给书里那些自以为是替天行道的凶手:你不是替天行道,你是滥杀无辜,你可曾想过,这些死者的家属,其实就是当年的你!你也是因为你的家人错误处理感情问题才会造成悲剧,这些死者跟他们的家属他们全是无辜的,希望你下半生在监狱里好好地忏悔。

篇6:心理画外音读后感

心理画外音读后感

作者:严文华  出 版 社:上海画报出版社・    出版时间:-6-1  原价:28.00元    当当最低价:23.50元・  去当当了解更多书籍资料  卓越打折价: 元  去当当网购买本书・・去卓越网购买本书  ・ 心理画外音内容简介: 本书适用于对心理学感兴趣的人,尤其是对图画心理学感兴趣的人;“视觉型”的人DD强调自己眼睛所看到的信息,尤其是对图画具有一定的敏感生的人;从事或对心理咨询感兴趣的人;从事青少年、大学生、成人团体辅导的人;从事企业文化和企业培训活动的人;人力资源工作者。本书所用的图画,大部分来自大学生、企业员工以及企业管理层。换句话说,如果你想了解目前大学生和企业白领的心理状况,本书可以提供一种全新视角的解读。全书的总体逻辑是从实务到理论。 全书共分为五部分。其中,第一部分至第四部分是图画心理的具体实务,第五部分是介绍图画心理学的理论。 第一部分是心理咨询中的案例故事。这些故事有的是关于白领职业生涯发展,有的是关于女性的情感、婚恋故事,有的是关于男性成长,还有的案例涉及到大学新生适应环境的问题。 第二部分是图画参与,你可以获得关于图画分析的丰富信息。 第三部分是主题画。通过这部分你可以了解如何灵活地运用图画技术,以及一些图形的基本含义。 第四部分是图画技术在培训活动中的运用。 第五部分是图画心理的理论部分,介绍图画心理学得以立身的理论基础,总结国外学者对图画分析的研究成果,也包括我自己的一些见解。从某种意义上它是全书的理论总结,其他部分是这一部分的展开和应用。 这本书适合哪些人?对心理学感兴趣的人,尤其是对图画心理学感兴趣的人;“视觉型”的人DD强调自己眼睛所看到的信息,尤其是对图画具有一定的'敏感性的人;从事或对心理咨询感兴趣的人;从事青少年、大学生、成人团体辅导的人;从事企业文化和企业培训活动的人;人力资源工作者。 本书所用的图画,大部分来自大学生、企业员工以及企业管理层。换句话说,如果你想了解目前大学生和企业白领的心理状况,本书可以提供一种全新视角的解读。 本书的特点可以用八个字概括:独特、有趣、专业、实用。读者对心理画外音的最新评论: 当当网用户妮妮90:  这书很好 我觉得比较适合学习心理学的各界人士!当当网用户落英缓缓:  这是一本图画心理学中的精品书,阅后受益匪浅!当当网用户flaway:  这本书真的很不错,特别是对学心理的人来说,它是需要耐心去研读的一本书,如果掌握了这门技术,对你的帮助是如虎添翼.卓越网用户 minna:  画图测量是心理咨询、测量的手段之一,一般作为标准化量表的辅助。 不过其实对结果的解释还是非常依赖专业性以及治疗者经验的 书里面应该强调一下。 一般人想要按照书自我解释的话其实效果会大打折扣的卓越网用户 秃丘ぺ☆橡树:  货怎么进这么慢啊?像这种好书应该一次多进点才是啊.卓越网用户 燕子 :  欣赏作者尊重来访者的基本态度 热门书籍推荐:

篇7:心理罪读后感

时隔几年,再次重读『心理罪』的时候,心里依旧沉重。

我们对警察有着特殊的情感,他们活在我们的想象中,而不是有着喜怒哀乐,同样会受伤,会疼痛的人,我们对他们有着近乎完美的要求,我们,心安理得的做着键盘侠。

画面感最强烈的,依旧是被江亚直播炸死的法官,与死亡证明数词时候的方木。前者,是又一例人血馒头,后者,是无畏的匡扶正义。

也让我想起来,之前『长夜难明』里,不惜家破人亡,以身殉正义的人。

也让我想起来,之前『灵魂摆渡』里,“悬剑”,“旧事”等 篇章。

冬日漫长而艰辛,万物枯槁,千山鸟飞绝,灯红酒绿里,行色匆匆的人们如同翻洋片一样的无声电影。

活下去,终有一日,花会盛开,青鸟会回来,活下去。

篇8: 心理罪读后感

《心理罪》网剧版,方木和亚凡交换了秘密,结果亚凡的母亲为心爱的吴涵背锅,而跳楼自杀,剧情因此进入高潮,吴涵想杀掉宿舍的所有人,方木因为知道了秘密,识破了吴涵的计划,保护了室友。方木是否幸运?网剧和小说,他亲情和爱情无法兼得,网剧中,他是孤儿,陈希没有死掉(小说中,陈希被吴涵杀死,但父母关心照顾着他)。

方木是犯罪心理学画像的天才,也因为他经历常人无法经历的事情,目睹身边的朋友,一个一个的死去,多么虐人,多么心痛。就像鲁迅先生所说“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也正因为方木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克服自己的障碍,才有我们眼中那个有血有肉的破案天才。

(前传《第七个读者》第一部《心理罪画像》第二部《心理罪教化场》第三部《心理罪暗河》第四部《心理罪城市之光》第五部《心理罪智齿》)

篇9: 心理罪读后感

前边挺吸引人的,最喜欢第一章的宿舍里平凡生活的描写,在宿舍看代入感有点强,吓着了。

不过后边就开始戏剧化了,主角越来越神化,每次只身犯险总能化险为夷,我心都提到嗓子眼,挂了咋办特别是在地下暗河里那段,这更像是方木传。推理情节(特别是到后边)感觉有些不太符合常理,比如魏巍假装植物人,这个可以逃掉医院的检查程序?就算是为了塑造方木的强大敌人,魏巍也有点神乎其神了,反观前边第七个读者开始的几章可能要比这个真实一些。

主角学生时代之后的感情线简直太牵强,尤其是城市之光那章,气的我直接跳过了。还有,虽然这本书讲的是心理罪,跟心理扭曲有关,可能是没怎么感受过,感叹心理扭曲的可怕之时也对案件作案动机的强加性表示怀疑。我还是更喜欢东野圭吾老先生的推理小说,案情不是为了表现个人而发生,而是生存,而是掩盖,而不是变态地挑衅警方:快来抓我啊。不喷,总的还是喜欢雷米大大的,毕竟写这么大一个故事,而且其间串联线索也还说的过去,不太深究的话。

篇10: 心理罪读后感

文:菁菁的日常分享。作者雷米是公安部直属学院教授,精通犯罪心理学和刑侦学。按照作者的推荐顺序,《心理罪》系列第一本是《第七个读者》,全书没有废话,没有故布疑阵,引人入胜,交代了主角方木的学生时代,为后面的故事和人物性格埋下了伏笔。

第二本《画像》,利用人的心理来操控别人,真的非常可怕。凶手一直模仿世界上的著名杀人案件来杀人,情节紧凑。我还蛮喜欢看这种连环杀人案件的。

《教化场》这本书是这个系列里我最喜欢的一本,为了心理研究,制造一些能摧毁人的场景,硬生生改变了人的命运,由此引发了一连串的悲剧。人的心理真是捉摸不透。很容易就被伤害,很容易就种下仇恨,很容易就被仇恨蒙了眼。可是很多加害者,往往也是无辜的受害者。从心理上摧毁一个人,其实很容易。

《暗河》,我觉得这本书是这个系列里最黑暗的。完全不知道方木在想什么,不愿相信任何人,信了不该信的,赔掉了许多人。说太多就剧透了。感觉在上一个案件中,还活生生的人,就不在了,心里感觉也是很奇怪。觉得这个故事结尾没有交代好,感觉凸显了男主光环,却少了心理的推理。

《城市之光》,心理罪系列最后一本,这本跟暗黑者有点相似,有个执行者去消灭社会的上的罪恶,在法律无法给一个人定罪的时候,如果有个执行者出来给这些人定罪,是对还是错?当“执行者”把自己当成城市之光后,他是否就会开始滥杀无辜了呢?当看到全市人民一起投票审判“罪人”时是很可怕的,就像现在的网络一样,每个人都可能在无形中也当了共犯。这本书也拍成电影了,邓超演的,我感觉拍的还不错。大家感兴趣可以看看。

篇11: 心理罪读后感

一分钟前刚刚看完《城市之光》,说实话,很少有小说能给我这么大的触动了,首先,是亚凡的回来,一个温柔,甚至有些怯懦的小姑娘变成了一个“问题少女”,且不说那一头蓝色的长发,粗俗的语言,只是那指间燃烧的香烟就可以看出来,在杨展和她失踪后她的遭遇。孙梅的死给亚凡带来打击无疑是巨大的,可是天使堂的消失和周院长的死,以及杨展的影响无疑是她出走的直接影响……

不得不说,方木,在几部小说中给我的触动是最大的,一个原本应当“没心没肺”的生活下去的大学生,因为吴晗,因为孙普成长成了一个冷俊,坚毅的人**察,或许真的像邰伟说的,这家伙不适合当**,因为他感性了,这一点从当时他在地下室击毙孙普就可以看得出来,而在《城市之光》中,他更是不惜一死,来使得江亚被逮捕。雷米老师真的给我们开了一个很大很大的玩笑,方木最后到底死了没有,如果没有那他是否就是那几个女学生口中所说的“九指”,为什么他不回来?如果他却是死了,那么那个右手中指玩好且DNA与方木不符的的神秘死者又是谁?

小弟一口气看完了《城市之光》,这篇拙作实乃有感而发,希望大家也来讨论讨论,方木死了没有?

篇12: 心理罪读后感

连续几周时间终于把心理罪这个系列全都看完了,不能说不精彩,只是对于我这种看见bug就浑身不舒服的人来说真的不是一次特别舒心的阅读。

总体来说,也许本系列是想表现出心理对犯罪的重要性,而很多地方刻意削弱减少了科学技术在破案中所占的比例,看法证先锋里说的话有一句很认同:一个人做错事,犯了罪,就必定留下蛛丝马迹,被人发现是迟早的事。而纵观整个心理罪,这样的情况基本是没有,法证法医基本就是判定个死亡时间,犯人不但是狡猾狡猾滴,而且现场永远什么都没有无法指控,最后都必须是男主角单枪匹马闯进去用非法律的手段解决犯人才行。一个普通大学的法学院学生就会知道这么多犯罪心理的知识吗,男主角也就罢了,他的同学、老师为什么也都是一副这么精通的样子,学院里会教这些?是欺负读者里没有法学院的大学生吗?

也许是我受TVB同类型剧的影响太深了,总觉得无论是方木或者是作者对于事件的解决并没有太好的办法,只能用英雄主义来解决。比如城市之光中,对于这种自以为是正义化身的杀人犯,作者即使到最后也没有给出可信的论据让读者觉得他是恶的,还是举法证先锋里一个例子:有人按照法医古sir里恶有恶报的方式去杀人,做死亡判官,古sir很迷惑自己是不是应该还要写下去,汀汀是这么告诉他的:“可是我觉得你应该继续写,还要把你的经历写成小说,你要更深入告诉读者,什么是错误,什么是正确,这样才是一个负责任的作家。”而我觉得心理罪里面恰恰缺的就是这个(特别是城市之光),难道中国的法律真的只能让方木用自己的死才能终止这种恶吗,以暴制暴,以恶制恶才行吗?当然,作为一个成年人,我们无需用小说来指引我们做人,也不会因此就觉得黑暗的社会无救,只是希望如果作者的本意是揭示黑暗的话,请彻底并合理,即使无法给出真是正确的路,也不是用暴力来抑制暴力。

再借用法证先锋里的一句话给书里那些自以为是替天行道的凶手:你不是替天行道,你是滥杀无辜,你可曾想过,这些死者的家属,其实就是当年的你!你也是因为你的家人错误处理感情问题才会造成悲剧,这些死者跟他们的家属他们全是无辜的,希望你下半生在监狱里好好地忏悔。

最后还有一个困扰我很久的问题:在第七个读者里面,凶手说杀了第二个人的时候就已经发现了信在自己的床底下,接着杀人只是因为方木发现了借书单。可我明明记得借书单是在第三个死者死后才发现的啊,那凶手为什么啥第三个凶手还用了那么费力的方法,为什么啊为什么啊为什么啊什么啊么啊啊……

篇13: 心理罪读后感

“与怪兽搏斗的人要谨防自己因此而变成怪兽。如果阁下长时间的盯着深渊,那么,深渊也会同样回望着阁下。”《画像》的第一页,就是尼采的这段话。,看了以后,觉得有种脊背发凉的感觉。之所以叫《画像》,是因为主要讲的是犯罪心理画像者的故事。画像的含义是多重的,是对犯罪人形象的重塑、对犯罪心理的重现、也是画像者对自己内心的考验。

每个人,无论是谁,都有自己的内心世界,有的纯洁干净,有的幽深黑暗。这部小说中所呈现的不仅是震撼人心,让人惊心胆颤的杀人案件,还有让人无限深思既惊又怕的深邃内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内心黑洞,主角也有自己难以跨越的心理鸿沟。

在第一部小说《第七个读者》中,方木经历了身边朋友一个个的离去,甚至目睹了心爱的女孩在自己的面前被砍下头颅。曾经,方木也是一个开朗、活泼、爱开玩笑的男孩,可是经历了了太多的故事,他成了一个沉默寡言,在他人眼中十分怪异的人。邢至森说,方木有觉察犯罪的天赋;邰伟也说,方木有这样的天赋,但这种天赋带给方木的痛苦,是刻苦而难言的。也许,他是天才,但是天才光环的背后是不可名状的苦痛。

《画像》中,有很多凶杀案,方木熟识的人,不熟识的人,一个接一个死去了,在方木没有意识到这些死亡与自己的关联之前,他可以冷静的判断,运用自己的天赋来找到凶手。当坏的遭遇未曾降临自己身上时,谁都可以自信坦然,分析利弊,沉着应对。可是,一旦涉入,从局外人转变成局内人,思维和情感不可能完全随着我们所想要的方向左右。当这些无辜的死者,原来都直接间接的因他而死,天才也会茫然,也会犯错,也有自己的心理疾病需要被治愈。

我还记得一个细节,方木经常呕吐,这种呕吐并不是因为生理上的反应,而是出于心理上的。邓琳h在体育场将要被人杀死时,也感到一种想呕吐的恐惧,那么方木,是否也在时刻的恐惧呢?恐惧朋友的离去;恐惧爱人的离去;恐惧隐藏在黑暗中凶手的狞笑。他如何能不怕那种被整个世界抛弃的孤独感。他以为他不怕,其实他并没有那么坚强。孟凡哲对他的信任与感激,因孙普的介入而导致了悲惨的后果;杜宇对他那种温暖心灵的友情,也因为张瑶的死而破裂;邓琳h因为害怕而离开他;邰伟,差点因为他而丢掉性命。再往前追溯,同寝的好友、刚刚建立友谊的王建、爱着的陈希,都离开他。曾经的爱人生死相隔,曾经的兄弟渐行渐远,当爱情蒙上阴影,友情浸染杀戮,生活中还会有多少是真实可信,内心还如何祈望平静。不论是对案件的判断失误还是对人心的解读偏差,方木的消极避世,颓废低糜,都是情有可原。谁都有自己的心理黑洞,就算是天才也不能完全走入别人的幽深内心。

“当你凝视深渊时,深渊也在凝视着你。”这句话是出自尼采《善恶的彼岸》。“深渊”的含义有很多的理解,可以是弱点,亦或是欲望。面对别人的心理罪,侦探可以画出罪犯的心理画像。面对自己的心理病症,找出病因并不难,但如何更好的正视并寻求治愈,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我们擦不掉本身的瑕疵,逃不了欲望的缠绕,但是我们能做的是直面弱点,控制欲望,让其为己所用。

在整部小说中,有很多让人落泪的瞬间,但是让我震撼的,是乔教授在火中的坚忍。乔教授在故事中出场的次数不是很多,甚至有些让人讨厌的古板和苛刻。但是,他是一位德高望重的教授,也同时是一位年过花甲的老人,想象着他双手抓紧栏杆,花白的头发颤动着,强忍着烈火焚身的痛苦而一声不吭,我落泪了。

小说看完了,仍有意犹未尽的感觉,一部没有鬼怪神异的小说,却时不时让人心生战栗、汗毛倒竖的感觉。也许,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魔鬼,它潜伏在那里,窥伺着我们的弱点。长时间地凝望深渊,深渊也回望着我们。

篇14: 心理罪读后感

我几乎是在一天之内看完《心理罪》的,我必须承认,它的确强于《十宗罪》。心理罪可以说是方木的成长史,方木确实是在一个个圈套和陷阱中逐步成熟起来的。很残忍,成熟的代价是见证着一条条鲜活生命的消失,而自己却无法制止。第七个读者案、孙普案、城市之光,这三个案子中的凶手都是冲着方木而来,于他们,那些公众眼中残忍至极的谋杀都只是出给方木的考题,看看这心理界的天才到底有多大能耐,是否能预判出自己的下一步动作。他们的最终目标从来不是那些被害者,只有方木。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大部分被害者都是因方木而死。但这又怪不了方木,他何尝不痛苦,明明知道,却又无能无力。

第七个读者案是全部事件的开端。如果孙梅没有和吴涵发生不正当关系,或者她没有把那封信放进吴涵的书包,一切的一切是否就不会发生了呢?事实上,并没有人看到那封信,而周军却为自己的口无遮拦付出了最为沉痛的代价,成了第一个死者。但是,依照吴涵的出身和性格来讲,即便没有人知道他和孙梅的关系,他也迟早会干出出格的事。自卑,是他的自卑导致了这一切。因为自卑,所以渴望以特别的方式为他人所关注。杀人,确实可以吸引目光。我们无从得知吴涵究竟是否有欲望杀到祝老四和王健,还是方木所提出的“死亡借书卡”的设想推动了他。于是他将杀人进行到底,顺便可以看看方木是否有他想象的那么聪明。整个校园因为自己而终日惶恐,心理学天才为此寝食难安,不可否认,站在凶手的角度,这简直再完美不过。终于一切都了结,方木未曾来得及的告白只能永远烂在肚子里,陈希永远不会再醒来,师大男生二舍再也没有352。那些封存在岁月里的伤痛,就都交由方木来回忆。

在孙普案之前有一起强J案,当方木查看位于建筑顶层的犯罪现场时,他察觉了罪犯的意图。全篇下来,唯此句印象深刻。

关于孙普案,这篇大概算是方木和邰伟的主场,两个人在最后和孙普的斗争中成为生死之交。这个案子是不同于第七个读者的,吴涵是中途决定考验方木的。而孙普,则是精心策划,他的作案,完全是对方木进行的一场测验。孙普是模仿作案,很可惜,模仿是没有灵魂的。主观地说,我特别不待见孙普,既不像江亚一样有悲惨的童年,也不似其他凶手生活在社会底层。所以,这他妈就是个败类。魏巍对这种败类痴心不改九年之后仍为其复仇也真是叫人难以捉摸。

教化场一案在此不作提及。只是那个用自己昂贵的书包交换别人廉价的奥特曼书包的小杨展,骗别人自己叫做贺京的小杨展,在家里大口大口喝着听装可乐只因为廖亚凡说易拉罐能卖钱的小杨展,,不应该死。他说了,要带廖亚凡走。很多时候,我们不该尝试去理解这个世界。因为我们永远永远无法理解。

心理学与生活作文优秀读后感

女心理师咨询手记的读后感800字

心理学与生活读后感

登天的感觉读后感

《心理月刊》读后感500字

少年心学院观后感

《晋城少年心学院》的观后感

《教育心理学》读后感

读后感设计

毕淑敏女心理师读后感作文

心理读后感
《心理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心理读后感(共14篇)】相关文章:

大学生名著读后感2022-12-03

拖延心理学读后感2024-04-16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的读后感2024-02-17

儿童发展心理学读后感2023-11-03

销售读后感2023-09-10

幼儿读后感2022-05-27

心理健康类书籍读后感2022-09-24

学生管理的心理学智慧读后感2022-05-08

《清白与乌黑》读后感作文2023-10-16

平视美国教育读后感2022-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