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类文明的前进方向论文

时间:2022-04-30 01:24:55 论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遇到困难睡大觉”为你分享10篇“论人类文明的前进方向论文”,经本站小编整理后发布,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

论人类文明的前进方向论文

篇1:论人类文明的前进方向论文

论人类文明的前进方向论文

论人类文明的前进方向

摘要:机械文明、生化文明、魔武文明,人类文明会不会有与众不同的发展方向呢?

关键词:人类;文明。

我喜欢看小说,小说给我呈现了一个五彩缤纷、多姿多彩与现实不同的世界。我从科幻小说中得到启发,人类文明是否会有不同的发展方向呢?

纵观人类历史,人类从原始的古猿进化为现代的人类。从古猿开始使用木棍、石块等工具开始,人类渐渐学会的使用工具、制造工具。工具带给人们的是更有效的生产方式与更便捷的生活方式。从先秦时代的桔槔、辘轳到汉代的翻车、唐代的水车。人们发现,合理的利用物理机械原理可以使农业生产变得更加轻松、方便,大大提高了效率。而生活中马车、船只等交通工具的发明也使人们的生活更加方便舒适。人们意识到了机械的好处,于是有意思的去研究、发明各种有用的东西,物理科技不断进步,各种有利于生产生活的工具被发明了出来。直到火药发明后,人们开始接触到科学的另一个重要分支——化学。而古代医学对人体和动植物的研究则是生物科学的开端。

从古代人类对物理、化学、生物有意无意的研究利用,到近代科学体系的建立,人类自然而然的走上了一条以物理、化学为核心的机械文明道路。因为在物理与化学在生产、生活乃至战争中具有显而易见的强大作用。人们自然会去研究、去利用,所以物理与化学成了科学中的主流。而生物科技因为研究的困难性、利用的局限性发展远远落后于物理与化学,仅在医学与食品方面有所研究而无法广泛应用于生活。不像物理与化学已经融进了生活的方方面面,电视、电脑、汽车、飞机乃至衣服、鞋子都是物理与化学的成果。随着人类这样自然的发展下去,以物理与化学为核心的机械科技会发展得越来越先进、越来越发达。未来的地球可能就像科幻电影里展现的那样,钢铁覆盖的城市、悬浮飞驰的汽车、各种自动化的家具电器、庞大的宇宙战舰。这就是机械文明。

但是如果我们假设,在古代的时候人类没有发现物理与化学的巨大作用,而是发现了各种动植物有巨大的作用,从而去研究生物科技,我们会不会出现一个完全不同的发展方向、一个完全不同的文明。就像我所看的科幻小说中描述,以生物科技为核心的文明,生物科技高度发展,应用于社会各个方面。能够通过生物科技而不是化学科技获得各种生物材料,利用生物体获得生物能,再转化为各种能源。有着完全不同的生态房屋、生物电脑、生物服装、生物汽车、生物飞机、生物宇宙战舰。生态房屋就是一个生命体,能够通过细胞的生长与死亡来改变房屋结构、可以自动调节温度、湿度等。生物电脑里工作的不是电子元件而是生物大脑里的神经元。生物汽车、生物飞机、生物宇宙战舰是利用生物细胞培养出来的特殊生物,有着汽车、飞机、战舰的外表但实际上是一个生命体,能够大范围的改变结构,能够自我修复,也不是利用汽油来驱动而是靠自身的生物能。不用充电,不用加油,只要补充足够的营养液就能够产生能源。这是一种与机械文明所不同的生化文明,一条不一样的生化道路。与科技文明对立的还有魔武文明,即魔法与武术文明。如果人类文明之初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强大的野兽,没有利用工具去应对,而是发挥人体潜能,使身体更加强壮去面对大自然和野兽。那么人类会不会走上另一条道路呢?一条开发人体潜力、不断进化的道路。通过不断的与大自然的斗争使人体得到进化,变得更加强壮、更加敏捷,能够看得更远、听得

更广、闻得更多,甚至拥有一些超能力。比如电影《X战警》展现的一样。或是人类通过对能量的感悟,研究出强大的武学、道术、魔法等东西,使自身拥有强大的力量。像科幻小说里人体甚至能够强大到在宇宙空间中生存,能够翻天覆地,能够与宇宙战舰战斗。我想这是完全有可能的。

不论什么样的文明,其核心都是对能量的利用,能量限制着文明的发展。怀特认为,人类文化的发展与进步是以对更多能量形式的发现和对利用能量的手段的改进而实现的,故应以利用的能源和获取能量的方式作为文化发展阶段的标志。以人类发展为例,从古至今,人类最开始只能利用自身的力量,然后学会利用水力、风力、畜力,到了近代有蒸汽动力、电气动力,到现代更是开始利用核能、太阳能等更高级的.能量。只有拥有了更高级的能量社会才能继续发展,能量限制了科技的发展。在蒸汽机时代,太空航行是无法想象的;在掌握了汽油动力后,人们将飞行器送上了宇宙空间;在学会利用太阳能后,人类的卫星可以在宇宙中长久工作了;在掌握了核能之后,远距离的太空航行就有可能实现了。但如果人类想要探索更远的星空,就必须有更高级的能量,核能不能支持人类探索银河系之外的东西。从理论上说,人类以机械为媒介来利用能量,为什么就不能以人体为媒介来利用能量呢?只要找到合适的方式方法,人体也能够利用能量发挥出巨大的威力。中华武术对炁的认识,就是对能量的一种利用,只是这种利用还很低级,没有继续深入的探索,没有发挥出人体的威力。

有机械文明、生物文明、魔武文明,那么也可能有混合文明,即混合了各种文明特点的文明。这种文明在单方面都没有单一文明强,但它的优点就是全面发展,各方面都有所成就。它可以将机械与生物科技结合起来制造各种东西,它可以将人与科技相结合。科幻小说中未来的太空战争,军队有四种发展方向。

一、以机甲武装士兵,士兵坐在类似于机器人的机甲里操纵机甲战斗。机甲是强大的但士兵是孱弱的,战斗的主体是机甲。机甲在许多科幻电影里都有出现,没有见过的可以想象为变形金刚里坐着一个人在操纵。机械文明一般是这种方式。

二、以高科技作战服武装士兵。士兵具有强壮的身体,强大的力量,再通过高科技的作战服使士兵更加强大,具有太空作战的能力。这样战斗的主体就是人,作战服只是辅助。魔武文明一般是这种方式。

三、小型战机。即以太空战舰为基础,搭载许多小型的战机,由人驾驶战机或无人战机进行战斗,类似于海战中的航空 母舰。机械文明与生化文明都可以是这种方式。

四、战争巨兽。生化文明特有的战斗方式。通过生物细胞培养强大的怪兽,操纵战争怪兽去战斗。

混合文明的好处就在于,它的兵种可以多样化,什么都可以来一点。士兵身体没有魔武文明的强壮但可以驾驶机甲,机甲、飞机没有机械文明的发达但士兵可以弥补(身体更加强壮承受力就越强,可以负担高速运动与变向,和飞机驾驶一个道理)。而且可以机械与生化武器相辅助。单一文明与混合文明是各有优劣,就像你要学多科还是只专一科,各有说法。

宇宙空间广阔无边,无数的星系、无数的星球,我相信宇宙中肯定不止人类这唯一的生命存在。宇宙中肯定还存在着其他的文明,其他和人类不一样的文明。就算没有其它的文明,随着人类步入宇宙时代,也可能会分化出不同的发展方向。而人类该走怎样的道路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以物理化学为主的机械文明;以生化科技为主的生化文明;以开发人体潜能、促进人体进化的魔武文明;以科技辅助人体、以人体发挥科技的混合文明。人类该如何选择?机械文明意味着对自然的破坏,生化文明有着潜藏的危机,一旦生化失控那就是灾难。而借助科技的力量就意味着人体自身的力量开发不足,人体甚至会不断退化。现代已经开始出现这种问题,人类越来越多的利用科技而自身变得越来越孱弱,身体素质不断下降。进化已经十分缓慢甚至会退化。人类现在的文明发展道路只是在历史发展进程中自然而然走上的道路,是一条可行的道路,但不一定是最好的道路。

篇2:论财产权与人类文明

论财产权与人类文明

[摘要]财产权与人类文明具有互动性,即财产权促进人类文明向前发展。我国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这是毫无疑问的。但同时我们不能忽视对私有财产的保护。十六大“关于完善保护私人财产的法律制度“的表述和民法典草案中将国有资产和私有财产作为平等的法律保护对象,确认了私有财产权在我国的保护。

[关键词]  财产权;文明;人权;宪政民主;市场经济……

生命权、财产权、自由权构成了三项基本人权。而财产权是主要的人权,是实现其它权利的主要工具。纵观整个人类历史,财产权与人类文明具有互动性,即财产权促进人类的文明向前发展。我国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而全民所有制只能采取国家所有制的形式,国家财产对实现社会主义国家的职能和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具有重要意义。同时3月15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中规定:“地方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六大“关于完善保护私人财产的法律制度"的表述和民法典草案中将国有资产和私有财产作为平等的法律保护对象,都从而确认了私有财产权在我国的保护。我国作为一个法治国家,通过完善各种法律制度以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对我国社会文明程度的普遍提高,具有至关重要的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私有财产权是道德与善行的催化剂,是野蛮与文明的水岭。

私有财产权的观念是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自然史而形成的。私有财产权是人的天赋权利,而不是动物的天赋权利。这是说,享受私有财产权是人及其生存的一个重要特征。失去了这个特征,人就有可能被贬到动物的地步上,人的自由和生命就可能危在旦夕。享受财产的权利是人成为人的要件之一,是确保人被当人对待的基本权利。从这种意义上说,完全有理由把私有财产权看作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权利,或者说是天赋的权利。

私有财产权受到同等的公平保护的程度越高,这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就越高。由多个部分组成的完善的财产权利是一切先进文明的道德核心,是个体自由不可分离的部分。私有财产权使正当地占有财富的欲望合法化。连恩格斯也承认,文明时代从它的存在的第一日起直至今日的动力:财富、财富、第三还是财富,不是公有的财富,而是微不足道的单个人的财富,这就是文明时代唯一的具有决定意义的目的。既然财富与私有财产权同人类的文明如此密不可分地交织在一起,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起着如此巨大而又不可替代的作用,那么否定了私有财产权的正当性,也就无疑是卸掉了人类文明的推进器。

在实行法治的国家里私有财产权制度的确立,是人们文明方式合作的开始。私有财产权的确立和保障是先进文明的道德内核,只有野蛮时代的人才不知私有财产权为何物,因而也不会去尊重他人的财产权。在法治社会只有骗子、小偷、强盗、土匪、蝥贼才不尊重他人的财产权。尊重私有财产权与否不仅是人类的文明状态与动物的蒙昧状态的分水岭,而且也是文明人与野蛮人的分水岭。不承认这一分水岭,就意味着不承认文明与野蛮的分野,人类与动物的分野。

不可否认,任何社会中都有通过盗窃获取财富的。然而,正是私有财产权的道德性才决定了盗窃行径的不道德性。若是没有财产权,盗窃等掠夺性的行为就成了道德上受鼓励的“见义勇为”。可见,取缔了私有财产权就是放纵对他人财产的盗窃、乃至公开的抢劫,像文革中的那些打、砸、抄、抢他人财产的野蛮行径才能名正言顺、肆无忌惮。无偿占有他人劳动成果要么是疯人行径,要么是禽兽行径,而绝不是文明人的行径。而制止盗窃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就是强化对私有财产权的法律保护。鼓励盗窃的最好办法便是取缔之。

私有财产与财产权是文明社会的标志,衡量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是看私有财产权在该社会中得到保护的程度。处在野蛮状态下的人类根本没有私有财产权的概念。私有财产权可以说是文明人特有权利,是生存和幸福的关键。很难想象,一个连财产权都得不到保障的人,其生命(权)和幸福(权)能平安无事。私有财产权是健全的人性的必要条件,是人类超越自然的必要条件,也是推进人类文明自身的必要条件,更是推进整个人类社会法治化进程的必要条件。

二、私有财产权是一切政治权利的先导,是实现  民主的基石。

私有财产权不仅是公民个人的经济权利,事实上也更是政治的权利。私有财产和自由市场经济必须有政治上的保障,否则就会被统治者的滥权所践踏。不仅如此,私有财产权还为民主政治提供了最牢固的道德基础。在保障自由,遏制野蛮的专制方面,私有财产权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私有财产权的确立分散了社会中的经济权力,因而避免了政治经济权力的高度集中,为民主创造了必要的经济条件。

私有财产权总是服务于占有者的目的。在产权个人化的社会中,私有财产权意味着个人有权用自己的财产去服务于自己所追求的目的。在产权公有化的社会中,财产被用来服务于政治制度和政治家的目的。由于政治的功能是让个人的多样化的生存目的服务于所谓的全社会的共同目的,或者说是多数人的、执政一方的、独裁者的目的。  这种共同的目的往往是少数人的乃至一个人的目的。

在法治社会里,私有财产权既是一项经济制度,又是一项政治法律原则,但决不是一项凭有权人的好恶而可以任意废弃的政策。有关财产和财产权的制度安排是现代文明社会的一项基本制度,而不是领导者的权宜之计。私有财产权的界定与保障愈明析有效,财富的强行再分配的难度就愈大。私有财产越得到保障,损人利已的难度就愈大。个人的财产权与自由市场经济不会自动带来民主,但没有私有财产权与市场,则绝对不会有民主。前者虽不是后者的全部条件,但却是必要条件。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国家不承认私有财产权却实现了真正的民主。民主在人类文明中的昌盛与私有财产权的逐步确定是同步发生的。

私有财产权的保障不仅需要民主,同样需要宪政、法治。它的确立还催生了法治。私有财产权是宪法与宪政所要保护的重点对象,没有对它有效保护,也就没有宪政。政府唯一正当的,合乎道德的目的就是保护人的权利,即保护人的生命权、自由权和财产权。没有私有财产权,其他一切权利都必将落空。任何立法机关可以用多数票表决的方式剥夺公民财产权和基本自由的政体决不是自由政体。私有财产权把权利与自由赋予个人,把限制加诸国家,即为了保障财产权来限制国家的权力。所以,私有财产权事关政治正义。广义上的私有财产权还意味着个人拥有的选择自由,其人身的安全和自由、运用其才智的自由。只有公平地保护每个人的财产权的政治制度才是正义的政治制度。没有私有财产权其他任何权利都不可能得到真正行使。私有财产权是个人自由不受限制的权利,是使人权受到宪法保护的基本权利。

只有法治国家的宪政民主才把全面的、法律意义的私有财产权变成现实。私有财产权作为人的基本权利和人类文明

的基石具有超法律的性质,人类不能制定毁灭人类文明自身的法律,因而不能制定消灭私有财产权的法律。保障私有财产权的.工作早已成为文明人的行动指南。这意味着社会中的财产不能为一个人、一个家族、一家公司或公共权力机构垄断享有。个人可以享有专有权的对象只能是他的能力、他的运气。如果一切财产及其权利归于一身,那么,奴役就近在眼前。可见,私有财产权是象征现代政治文明的宪政民主的亲密的伴侣。

三、私有财产权是市场经济繁荣与效率的关键。

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市场主体一律平等,不同性质的经济组织都可以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平等参与市场竞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给财产权的不同主体以同样的法律保护是法治的必然要求。只有这样,公民才有从事经济活动和支配自己财产的广泛自由,才有创造财富的自由,因而也就能创造出大量的财富。所以,创造财富的自由要落实在社会制度上必然表现为以私有财产权为基石的自由市场经济。可见,私有财产权是市场经济得以运转的最重要的条件。私有财产权是人权、经济活动和法律活动的核心,因为它是实现其他权利的物质前提,它为人们创造财富提供了最强大的动力,围绕着财产及其权利所产生的冲突是人类事务中最基本的冲突。私有财产权不仅攸关生存的质量和生活的改善,而且给经济增长提供了最强大的推动力,是民富国强的法宝,市场经济的核心。

私有财产权是经济繁荣与效率的关键,经济生活中有一条简单而重要的规律,这就是,除非有特殊的情形,花自己的钱比花别人的更谨慎。所以,保障个人的财产权比废除个人的财产权带来了更高的效率、更高的收益、更低的成本。财产权是市场经济的核心。没有财产权,拿谁的财产去交易?从这种意义上讲,私有财产权比市场更重要。有人常常发出这样的诘难:私有财产权被用来满足私利。但是利己的行为多半是利他的。自利的本性鼓励每个人尽量用最低的成本生产出最高质量的产品到市场上交易,结果个人受益、大家受益。但交易的前提是个人拥有、占有支配属于他的东西,以实现他的目的。没有这一领域,个人就将不可能有理性的、道德的行为。每个个人的财产权是一个文明的、正义的、自由与繁荣的社会最为关键的组成部分。

民富国强的最有效的法宝就是保障私有财产权。致穷的最便利的办法是不承认任何属于私人的东西,而致富的最快捷的途径就是为民间的财产提供最充分的法律保护。私有财产权是市场经济的基础,这意味着每个人都有权决定交易的条件,有权说,“这是我的,任何人想动它必须征得我的同意。”相反,若是私有财产权得不到承认,若是公民通过辛勤劳动所创造的财富不断被人强占或强制充公,那么,他就不可能有极大的热忱去创造财富,社会财富的总量只会有减无增,最终民不聊生,乃至饿殍遍野。人们只有在有权正当占有劳动成果时,才会放手创造财富,这就要求政府公开承诺对私有财产权的保障。对私有财产权与经济自由的剥夺封闭了市场,保护了特权,偏袒了懒惰,禁锢了创造力,从而带来了普遍的贫困和落后,使富国变穷,穷国更穷。在这方面中国人吃过的苦头不可谓少,中华文明也因此长期停滞不前。

现代产权经济学与制度经济学证明,英国、荷兰、西班牙等西欧国家在近代的崛起得益于私有财产权制度的建立以及私有财产权对政府的权力构成的重大约束。在欧洲地中海的历史上,是有了财产权利的分离,才有了个人自由、尊重他人自由的道德观念。文明演进又促进了对法律、正义和私有财产权的共识,而这些国家之间发展程度的差异,则是由这些国家对私有财产权保障程度的差异决定的;同样,东亚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与该地区落后的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程度的不同也可以用私有财产权的尺度来衡量。这对我们如何重新启动中华文明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

四、目前我国私有财  产权的法律保护状况及法治化完善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为适应不同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有关保护私有财产的法律也逐渐完善。1982年颁行的宪法明确规定:“国家保护公民的合法的收入、储蓄、房屋和其他合法财产的所有权”,“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的继承权”。1988年4月12  日七届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第1条对现行宪法第11条作了补充规定,增加了有关私营经济的条款,并规定国家保护私营经济的合法权益。这就在法律上正式确立了私营经济的合法地位。同年6  月25日,国务院颁发了《私营企业暂行条例》、《私营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和《国务院关于征收私营企业投资者个人所得税的规定》三项法规,将私营经济的发展和管理纳入了法制的轨道。193月15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对宪法第11条又作了重要修改,“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规定,更加确认了私营经济的重要地位。

诚然,法律本身不能创造社会财富,但却能有效地刺激和鼓励人们创造社会财富。我国法律对私有财产的各项保护措施也都在不同程度上有利于保障和促进作为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个体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财富的增长。尤其是1988年我国颁布了《私营企业暂行条例》以后,因私营企业在法律上取得了合法地位,使许多具备条件的个体工商户大步跨入私营企业的行列之中,从而扩大了企业的经营规模和范围。据统计,至1990年底,登记注册的私营企业有9.8万户,从业人员170.2万人,户均17.4人,注册资金45.2亿元,户均9.7万元。这些私营企业大多是由个体经济发展而来的。以北京市为例,,有1300多家私营企业是从个体工商户发展起来的。1992年以后,受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精神的鼓舞,“下海”之风蓬勃兴起,私营经济发展迅速,许多地区也颁行了一些促进私营、个体经济发展的新规定,并在实践中加强了对个体经济的切实保护,这些措施都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并且标志着我国有关私营经济的政策、法律已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在当前的条件下,为迅速提高我国综合国力、促进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加快市场经济发展的步伐,推进我国对私有财产保护的法治化进展,应该加强对个体经济和公民个人财产的全面的、有效的保护,为此,需要在如下几个方面尽快完善有关法律:

(1)对各类主体的合法财产实行平等保护。平等保护正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在法律上的体现。强调公有制的主导地位是十分必要的,但对公私财产应实行平等保护,这是市场经济所要求的交易秩序形成的条件,也是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的体现。只有实现平等保护,建立财产秩序和交易秩序,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最终才有利于公有制的发展。当然,从我国宪法的基本精神来看,对公民合法财产是予以充分保护的,但在有关法律文件中,对个体经济和私有财产的保护方面确实存在着一些不合理规定,甚至个体业主与外国投资者同属私人财产所有者,但在保护上却是有差别的。为加强对公私财产的平等保护,我国宪法应明确规定,公民个人财产只要是通过合法途径取得的,也应具有神圣不可侵犯性,除此之外,还应完善公司法、物权法、合同法、破产法、侵权法等有关法律,在财产的取得和转让、公司的成立和合并以及企业的破产、股票的购买、债券的发行、资产的收购、对财产遭损时的补救等方面都尽可能地对公私财产实行平等保护。

(2)对公民的合法

财产实行全面保护。保护财产是我国各个部门的共同任务,因而在完善对私有财产全面保护的法律方面也应从多方面着手。首先应在宪法中明确规定司法机关保护私有财产权的职责权限,完善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的机制,使之不受任何行政机关、地方、个人、单位的干涉,同时应对私有财产权的法律限制、征用、征收、罚款、没收、税收等做出规定。当然,宪法也应规定对公民私有财产的征用,只能由国家为社会的公共利益严格依照法律程序进行,并且还要提供适当的补偿。

(3)为个体经济的发展创造公平竞争的法律环境。公平竞争是个体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和环境,也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由于新旧体制依然并存,各种经济关系尚没有理顺,公平竞争的环境并没有真正形成。对于个体经济者来说,尽管他们在竞争中具有灵活多变、自主性和适应能力强的特点,但在竞争中仍受到许多束缚。从迅速发展我国生产力和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出发,应制定扶植个体经济的法律,尽可能地鼓励和允许个人从事更高的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经营活动,尽量减少对个人在经营范围等方面的限制。同时,应尽快制定公平竞争法,保障各类主体的合法竞争行为,禁止各种不正当竞争行为,从而使私营经济在公平竞争的法律环境中迅速发展壮大。

[参  考  文  献]

〔1〕  洛克:《政府论》,(下),商务印书馆,1983年  第77、88页。

〔2〕  汪丁丁  :“哈耶克的‘扩展秩序'思想初论”  (中)《经济民主与经济自由》,《公共论丛》本刊第三辑,。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173页。

〔4〕  汪丁丁:《经济发展与制度创新》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第113页。

〔5〕  刘龙政:“我国个体所有制经济发展阶段性探析”《中国经济问题》1992年第六期

篇3:“美美与共”和人类文明论文

一、 文明的话题

探讨全球化和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不是一个新的话题,也不是一个新的现象。今天我们经常说的“全球化”,其渊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西方(主要是英国)主导的世界各地不同文化之间的广泛接触和交往。对于这种广义的全球化趋势的关注与研究,也是从19世纪开始的,比如卡尔·马克思就关注过资本主义全球扩张和原始积累的过程。关于这方面问题的探索,一直是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等诸多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领域。

这种对于全球化、文明、文化的研究,不仅仅是一种纯知识性的探索,它已经成了解决人们面临的严峻问题的一门科学。当今世界上不同的国家、民族、宗教之间的各种交融和冲突屡见不鲜,全球化造成的矛盾和问题,对我们构成了多种多样的挑战,对此,国际学术界和思想界做出了种种反应。我本人近年来对“天人对立论”、“文明冲突论”等思潮的评论,就是对目前世界上发生的一些问题所发表的意见。

当今世界上,还没有一种思想或意识形态能够明确地、圆满地、有说服力地回答我们所面临的关于不同文明之间该如何相处的问题。不管是社会经济高度“发达国家”,还是大多数“发展中

国家”,在这个问题上,都同样受到严峻的挑战。这不是哪个单一的国家、民族或文明遇到的问题,而是一个全人类都要共同解决的问题。全球化的特点之一,就是各种“问题”的全球化。

二、 时代的呼唤

近二三百年来,西方思想在世界学术界起着主导作用,但是在面对全球问题的时候,西方的一些基本思路,显现出很大的局限性,在解决某些问题的同时,又引发出一些新的矛盾。比如,近百年来,随着西方强势文化的扩张,“自我中心主义”在一些人的头脑里大大地膨胀起来,“西方至上主义”、“殖民主义”、“极端国家民族主义”和“种族主义”等等思潮,成了上世纪两次世界大战的催化剂,也是造成很多国际性问题的重要原因。时至今日,世界上极端主义和以暴制暴所造成的种种事端,依然摆脱不掉“以我为中心”的影子。

因此,我觉得要更好地理解今天世界上出现的问题,寻求解决全球化与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就必须超越现有的一些思路,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重新构建自身文明和他人的文明的认识,只有当不同族群、民族、国家以及各种不同文明,达到了某些新的共识,世界才可能出现一个相对安定祥和的局面,这是全球化进程中不可回避的一个挑战。

要认真深入地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就必然会碰到诸如文化、文明、人性、族群性等基本概念,会涉及到认识论和方法论这样更高层次的问题。比如在探讨文化交流时,常常会牵扯到对文化的基本定义;对各种文明的基础和特质进行研究时,也要谈到关于“人”、“人性”这些更基本的问题。事实上,很多人文学科的研究,比如人类学者对文化、传统的理解;社会学对于社会群体结构的理论;民族学对族群性的解释等等,都可为我们提供很好的思路,对我们有很大的启发。

我提及这方面的话题,并不是说我已经有了某种结论,而是希望我们在探讨、研究问题时,要把眼光放开、放远一些;思路变得灵活、广泛一些,不要总局限在一些常识性的、常规性的和偏狹的框框里。在探索关系人类文明这样一个宏大的、长远的课题时,我们的思想要有与之相适应的、博大的包容性和历史的纵深感;要充分利用全人类的智慧,发挥多学科、跨学科的优势来进行研究。

人类每逢重大历史转折时期,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所谓“圣贤”,其实,这些“圣贤”就是那个时代所需要的,具有博大、深邃、广阔的新思路和新人文理念的代表人物。我曾经把当今的世界局势比作一个新的战国时代,这个时代又在呼唤具有孔子那样思想境界的人物。我确实已经“听”到了这种时代的呼唤。当然,今天的“圣贤”,不大可能是由某一种文明或某一个人物来担当,他应该,而且必然是各种文明交流融合的结晶,是全体人类“合力”的体现。

近年来,在讨论全球化这个话题的时候,我多次提到“和而不同”的概念。这个概念不是我发明的,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核心。这种“和而不同”的状态,是一种非常高的境界,它是人们的理想。但是要让地球上的各种文明,各个民族、族群的亿万民众,都能认同和贯彻这个理想,决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为此,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要付出沉重的代价。

我还提出了“文化自觉”。什么是文化自觉?简单地说,就是每个文明中的人对自己的文明进行反省,做到有“自知之明”。这样,人们就会更理智一些,从而摆脱各种无意义的冲动和盲目的举动。

后来,我又进一步提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设想。这几句话表达了我对未来的理想,同时也说出了要实现这一理想的手段。我认为,如果人们真的做到“美美与共”,也就是在欣赏本民族文明的同时,也能欣赏、尊重其他民族的文明,那么,地球上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就达到了一种和谐,就会出现持久而稳定的“和而不同”。

三、经验性研究(empirical study)

研究文化和文明问题,可以有多种不同的视角和方法,不同的视角和方法之间可以互相支持和取长补短。作为一名从事实地调查研究的社会工作者,我想借此机会,谈一谈我在对全球化和文化、文明关系的研究中所采用的方法和体会。

我的学术生涯,大约是70年前从广西大瑶山开始的,那次人类学和民族学的田野调查的研究方法(用今天的话说,就是“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方法),对我一生学术研究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成了我后来学术研究的基本手段。

我提出这个问题,是想提醒大家关注和探讨全球化和文明的问题时,如何拓展我们的研究方法。今天,世界上发生了许多新的问题和现象,这些问题和现象,都是由不同文化相互接触、碰撞、融合而产生的,没有现成的答案可以解决。也就是说,用原有的思维逻辑,原有的研究方法来解决现在的问题已经不行了。要想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要回到现实社会生活中去,扎扎实实地做实地调查。要超越旧的各种刻板的印象(stereotype)和判断,搞清楚各种文明中的人们的社会生活,并以此为基础(而不是以某种意识形态体系为基础)来构建人类跨文明的共同的理念。这种研究的难点,在于研究者必须摆脱各种成见,敞开胸怀,以开阔的视角,超越自己文化固有的思维模式,来深入观察和领悟其他族群的文化、文明。在跨文化的交流和沟通中,构建起新的更广博的知识体系。

为什么必须要到现实生活中去调查呢?因为人类社会是复杂的、多样性的又是多变的、富于创造性的它决不是只有单一文化背景和有限知识和经验的研究者能够想象和包容得了的。所以研究者必须深入你所要了解的“他人”的生活中去观察、研究。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实地调查的方法也反映出研究者的一种心态就是你是不是真正要去理解、接受“他人”的文化、文明这种心态正是今天不同文明之间交流的一个关键。深入到“异文化”中去做调查努力了解“他人”的语言、传统做到设身处地地用当地人的眼光来看待周围的事物这本身就是对“异文化”的尊重和对“异文化”开放的心态。如果连这种最基本的平等态度都没有还谈什么交流和沟通。可以说在我一生的学术生涯中我一直试图坚持走实地调查这条道路。当我七十岁获得“第二次学术生命”时虽然已经不可能像年轻时那样长期地、深入地去观察某一个具体的社区或社会现象但是我仍然每年要安排三分之一以上的时间到各地做实地考察这种实地考察使我受益匪浅。

四、 心态和价值观

从学术史上说这种实地考察的实证主义是我在英国留学时的导师马林诺斯基在上个世纪初提出的。1919间马老师通过在西太平洋Trobriand岛上参与和观察当地土人的生活从而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法构建了人类学功能学派的理论基础。他的这一贡献与其说是学术上的不如说是人文价值上的因为长期以来西方学术界流行的是以西方为中心的社会进化论思潮把殖民地上的人民看成是和白人性质上不同的、“未开化”的“野蛮人”。马老师却号召人类学者到那些一直被认为是非我族类、不够为“人”的原始社会里去参与、观察和体验那里人的生活。马老师使这些“化外之民”恢复了做人的地位和尊严。在马老师强调和提倡田野工作之前即使像佛雷泽这样的人类学大师在搞研究工作时也主要是依靠查阅各种游记、笔记、文献资料。这种大量利用间接观察、间接记录、多手转达的方法很容易因为观察者视角不一致、信息不连续和不完整使研究者做出错误的解释和结论。实地调查能够促使研究者深入到“社会生活”中去“参与观察”使“人类学走出书斋”取得超越前人的成绩。

要进行跨文化的观察体验还必须具有一种跨越文化偏见的心态。由某一种文化教化出来的人因为对“他文化”不习惯出现这样那样的误解、曲解对“他文化”产生偏见prejudice应该说是一种正常现象。但是作为一个研究者则必须具备更高的见识、更强的领悟力能够抛弃这种偏见。我特别提到一个“悟”字这个字在跨文化的研究中显得特别重要它不仅要求研究者全身心地投入到被研究者的生活当中乃至他们的思想当中能设身处地地像他们一样思考同时又要求研究者能冷静地、超然地去观察周围发生的一切。在一种“进得去出得来”的心态下去真正体验我们要了解的“跨文化”的感受。我认为在讨论全球化和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时具体的研究方法等技术因素并不是最重要的最要紧的还是研究者的心态。

其实我们平时常说的“凡事不要光想着自己要想到人家”这句话就很通俗地说出了在跨文化研究时所要持有的心态。这句话是中国人一个传统的、十分重要的为人处世的原则类似的“原则”在老百姓中流传的还有很多。我想这些“原则”应该是我们中华民族在形成多元一体格局的历史进程中融汇百川不同文明兼收并蓄而积累下来的宝贵经验这些经验或许能够对我们社会研究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帮助。培养这种良好的跨文化交流的心态是提高每个社会工作者人文修养的一门必修课应该把这方面素质的提高作为对社会学专业学生的基本要求。如果再扩大一些我们能在一般民

众中也推行这方面的宣传教育其结果必然能够增进不同文明中普通成员之间良好的沟通、交流和理解。如果这种沟通、交流和理解能够有广泛的群众基础那么今天世界上诸多民族和文明之间的矛盾、偏见、冲突以及冤冤相报、以暴制暴等等就有了化解和消除的希望。

五、 交融中的文明

近几百年来西方文化一直处于强势地位造成了其社会中某些势力的自我膨胀产生了殖民主义、种族主义、极端民族主义、文化沙文主义、单线进化论等形形色色的自我中心主义的思潮。但与此同时在西方学术界也出现了像马林诺斯基这样的对西方文化中自我中心主义思潮进行反思和反制的学术流派。这种反思可以说就是“文化自觉”的一个表现。

然而直到今天西方社会中的各种势力和学术界各派别之间仍然存在着巨大的分歧和激烈的较量。从另一方面看非西方的各种文明在经历了几百年来的殖民主义、世界大战、冷战、民族解放运动等等磨练后其社会成员的思想和心理都起了十分复杂的变化产生了多种多样的社会思潮其中不乏与“西方至上主义”相对立甚至相对抗的思潮。这个状况被一些人称作是“文明的冲突”这种冲突已经影响到了今天的世界局势。目前所谓的 “恐怖主义”和“反恐斗争”就是这种“冲突”的表现之一。

几百年来主导世界的西方文化大量地传播到其他文明中随着时间推移世界已经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种传播也变得越来越快了。然而文化交流是双向的在西方文化快速传播的同时西方社会也大量地汲取了其他文明的文化而且这种文化上的交融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这些被吸收的“异文化”经过“消化”、“改造”之后成了各自文明中新的、属于自己的内容并从宗教、政治和意识形态等方面反映出来。可以说今天世界上不同文明之间已经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今日之世界文明已非昔日历史文献、经典书籍中所描绘的那种“纯粹”的传统文明了。因此我们必须改变过去概念化的、抽象的、刻板的思维方式以一种动态的、综合的、多层面的眼光来看待当今世界上不同文化和文明之间的关系。

六、 中华文明的启迪

作为非西方文明主要代表之一的中国长期以来遭受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的欺压为了民族生存中国人民前仆后继、英勇斗争终于捍卫了自己的主权和独立。长期的遭受屈辱不断的奋起抗争如今昂首屹立在世界上的经历对中华民族面对全球化时的心态必然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尤其是当中国的综合实力和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的时候我们更应该加强“文化自觉”的反思使我们能够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状况摆正在世界上的位置。

“文化自觉”的含义应该包括对自身文明和他人文明的反思对自身的反思往往有助于理解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因为世界上不论哪种文明无不由多个族群的不同文化融会而成。尽管我们在这些族群的远古神话里可以看到他们不约而同地在强调自己文化的“纯正性”但是严肃的学术研究表明各种文明几乎无一例外是以“多元一体”这样一个基本形态构建而成的。上个世纪80年代末我总结了多年来研究的心得提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观点试图阐明中华民族这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实体形成的过程。

在我们探讨全球化和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的时候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给了我们一些启示。我们知道古代中国人的眼里“中国”就是“天下”也就是被看作是一个“世界”。所以中国人常说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并不是现代西方人所指的一个“民族国家”的“统一”或“分裂”比如南北朝鲜、东西德国而是一种“世界”的分崩离析和重归“大一统”。

纵观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分分合合纷争不断但是从“多元”走向“一体”的大趋势是整个历史发展的主线而且即使是在“统一”的时期统治者在政治制度、宗教信仰、经济形态等方面仍然允许在某些地区、某一阶层、某种行业中保持它的特殊性。古代中国这种分散的多中心的局面究竟是因为怎样的内在机制、怎样的文化基础和思想基础才得以存在这样“和而不同”的局面有什么优势和劣势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哪些要素在这里边起了什么作用古代的中国人究竟是怀有怎样的一种人文价值和心态才能包容四海之内如此众多的族群和观念迥异的不同文化建立起一个“多元一体格局”的中国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深刻思考和努力研究的问题。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分分合合”的历程中终于由许许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族群形成了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一体”。所以在中华文明中我们可以处处体会到那种多样和统一的辩证关系。比如早在公元前号称“诸子百家”的战国时期出了那么多思想家创立了那么多学说后来为什么会“独尊儒术”能够“统一”儒家学说中又有什么东西使它成为一种联结各个不同族群、不同地域文化的纽带从而维系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还有许许多多的族群在融入以“汉人”为主体的大家庭时是以一个怎样的机制使原本属于某一族群的文化发展成由大家“共享”的文化我们都知道不同的宗教信仰之间怎样“友好共处”是一个比较复杂、棘手的问题

但是在中国历史上也有成功解决的范例。比如古代犹太人在中国的经历就是一个例子。人们通常认为犹太民族是一个宗教观念非常强烈的群体但是在中国这样一个相对宽松的传统文化的氛围里在中国的犹太人逐步融合到中国的社会中没有发生像在西方社会犹太人由于受到压制而不断强化民族宗教意识甚至发生冲突的现象。还有在辽、金、元、清的时候统治者在不同民族、不同族群的地区实行不同的行政制度因地制宜顺应当地民众的传统文化、信仰和习俗来进行统治。但是这种“顺应”又都统一在更高一层的“国”的框架之内。

这些例子说明中华文明的结构和机制在漫长的岁月中经过一代代先人在实践中不断的探索、积累、完善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当成熟的协调模式。这些事实充分体现了古人高度的政治智慧和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时至今日在我们的生活实践中实施的“民族区域自治”、“一国两制”等政治制度无不缘于厚重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华文明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内涵也有与“异文化”交流的丰富经验。我相信在今后中国越来越广泛、深入地融入到世界的过程中一定能为重构全球化和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做出应有的贡献。

七、跨文化研究的人文属性

人们常常把世界上不同文明之间如何相处的问题看成是国与国、民族与民族之间政治、军事、综合国力等方面的比较像是在做一种“力学”关系的分析。这样的分析不能说没有道理但是不全面因为文明、文化都是关于“人”的事情所以要搞清楚还得从“人”入手。文明、文化都是抽象的概念它们之间的关系不同于一般社会群体、社会组织这样的实体之间的关系。但是人们常常有一种倾向遇到文明、文化之间的问题的时候会不自觉地把当作社会实体之间的问题来处理。要知道文明和文化是具有浓厚情感、心理、习俗、信仰等非理性的特征它们之间的关系也不是靠着简单的逻辑论证、辩论、讲道理就能解决的。

我们大约都有过在处理涉及感情、心理、习俗等等这些问题时讲不清道理的经历。所以在处理跨文明关系、跨文化交流这样更复杂、更微妙的人文活动时就要求我们运用一套特殊的方法和原则最大限度地注意到“人文关怀”和“主体感受”。这是一项涉及到历史、文化、传统、习俗、文学、艺术等诸多领域里的以“人”为中心的系统工程。

在对跨文化的研究中理解“人”理解人的生物性、文化性、社会性人的思想、意识、知识、体验以及个人和群体之间微妙、复杂的辩证关系等等都是至关重要的。因为人的上述特性通过交流、传播和传承可以成为群体共有的精神和心理财富并在这一群体里“保存”下来达到“不朽”成为“文化”的一部分。同样的道理不同文明、不同文化的人们之间也存在着这种交流、传播和传承。

从总体上说人类文明的多样性是各个文明得以“不朽”的最可靠的保证。一种文明、文化只有融入更为丰富、更为多样的世界文明中才能保证自己的生存。人们常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是不错的反过来说只有世界的才是民族的'才能使这个民族的文化长盛不衰也很有道理。所以文化上的唯我独尊、固步自封对其他文明视而不见都不是文明的生存之道。只有交流、理解、共享、融合才是世界文明共存共荣的根本出路。不论是“强势文明”还是“弱势文明”这是惟一的出路。

探讨文明和文化问题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价值观和信仰而这些又极容易转变成感情和心理因素然而在科学研究中一旦掺杂了这些因素就会产生巨大的阻力这是我们从事族群、民族、宗教研究的社会科学工作者都遇到过的问题因此必须构建一种超越常规的理念。我们不提倡用某一种文明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来解决不同文明之间的问题因为用一种文明的“标准”去评判另一种文明不管这种做法“对不对”实际上会让人感觉到这样做“好不好”。由于不同文明之间人们的认知体系有差别所以不同文明的人对同一个问题的看法常常会变得不是“是”与“非”而成了“好”与“坏”了。我觉得不管出于什么动机强迫别人接受一种本来不属于他们的价值观这种做法本身就含有欺压和侮辱人的性质。

不同文明之间的交往“内容”常常会退居到次要的地位而“形式”会上升为主要的东西。我说的“形式”不是科学主义说的那种可以忽略的、外在的、表面化的形式而是人类学中所指的“仪式”、“象征”也即是“意义”。它在一种文明、一种文化里起着很重要的作用甚至是生死攸关的作用。不同文明之间的矛盾是不能简单地按照经济或功利的原则来解释的。中国古代有“不食周粟”、“苏武牧羊”的故事这些故事说明文明、文化的交往决不是简单的商品交易一个族群、一种文化不是物质利益就能收买也不是强力所能压服的。

当前世界上某些人常常有意无意地把不同文明、文化之间的关系直接与国家或民族利益挂钩这是一种加大甚至是激化不同文明之间误解和矛盾的做法。这些人在大谈“国家利益”的时候手里不断挥舞着文明、文化的大旗把chiluo裸的为“一国谋利益”的做法装扮成捍卫“某某文明”的“义举”把具体的国家利益之争混淆成不同文明之间的争斗。当 然从广义上讲文化价值也包含在“利益”之中但它们并不是简单地连接在一起的这种随意的联系是不成熟、不理智、不准确、不负责任的表现。犹如我们不能把美国的国家利益等同于基督教文明的利益也不能把中国的国家利益说成是儒家文明的利益。

我们认为国家利益可以“一事一议”好像谈生意那样通过理性的协商来解决。如果把这种事情上升到文明、文化的层次里就会变成充满感情和心理因素的、非理性的问题。

一个国家不能自命为某一种文明的代表或化身说成是某文明的卫士各种政治集团也不该盗用文明、文化的名义制造民粹运动来为自己的政治利益服务。这种夹杂着经济和政治目的的“国家利益”会大大歪曲不同文明之间关系的本质造成恶劣的结果。

八、美美与共

从历史和现实中可以看到要想处理好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首要的条件应该是各自能够保持一种平和、谦逊的心态就是中国古人所谓的“君子之风”。前几年我提出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设想这是我的心愿。

要想实现这几句话还要走很长的路甚至要付出沉重的代价。比如要做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也就是各种文明教化的人不仅欣赏本民族的文化还要发自内心地欣赏异民族的文化做到不以本民族文化的标准去评判异民族文化的“优劣”断定什么是“糟粕”什么是“精华”。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并不容易比如当今世界上许多发展中国家历史上大多遭受过西方殖民主义的欺凌这些国家的民众由于受一种被扭曲的心理的影响容易产生两种截然相反的倾向一种是妄自菲薄盲目崇拜西方一种是闭关排外甚至极端仇视西方。目前这种仇视西方的状况似乎已经酝酿成一股社会潮流。从另一方面说作为强势文明的发达国家容易妄自尊大热衷于搞“传教”一古脑地推销自己的“文明”其实这样做会蒙住自己的耳目成了不了解世界大势的井底之蛙。中国的历史上也出现过“盲目崇拜”和“闭关排外”的现象。

希望今天的中国学术界能够彻底抛弃妄自菲薄、盲目崇拜西方或者妄自尊大、闭关排外的心理。中华文明经历了几千年积聚了无数先人的聪明智慧和宝贵经验我想我们今天尤其需要下大力气学习、研究和总结。当面对今天这种“信息爆炸”、形形色色“异文化”纷至沓来的时代我们需要认真思考怎么办全盘接受、盲目排斥都不是好的办法我们应该用一种理智的、稳健的不是轻率的、情绪化的心态来“欣赏”它。要知道不论哪种文明都不是完美无缺的都有精华和糟粕所以对涌进来的异文化我们既要“理解”又要有所“选择”。

这就是我说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中国历史上有过这样的例子。唐朝的时候国家昌盛、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引起了邻国日本的关注派人来学习与唐朝建立了友好关系。他们把唐朝好的东西带回去丰富了自己的文化。这段历史表明当时的日本人是很有“鉴赏力”的善于“美人之美”因此获得了很多文化资源达到了“双赢”的结果。

当今地球上的人类应该比古代人具有更广阔的胸怀、更远大的目光对于不同文化有更高的鉴赏力拥有一个与不同文明和睦相处的良好心态。在这方面我们的先辈留下了许多包含了深刻哲理的宝贵经验。比如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的是人们“不应该做什么”而不是要求人们“应该做什么”又如“修己而不责人”、“退一步海阔天空”等等这样的格言都包含了克己、忍耐、收敛的意思。这些都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在形成的漫长岁月中逐渐发展起来的中国人特有的一套哲学思想。为了人类能够生活在一个“和而不同”的世界上从现在起就必须提倡在审美的、人文的层次上在人们的社会活动中树立起一个“美美与共”的文化心态这是人们思想观念上的一场深刻的大变革它可能与当前世界上很多人习惯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相抵触。在这场变革中一定会因为不理解而引起一些人的非议甚至抵制特别是当触动到某些集团的利益的时候可能还会受到猛烈的攻击。但是当我们看到人类前进的步伐已经迈上了全球化、信息化的道路已经到了一个必须尽快解决全球化和人类不同文明如何相得益彰、共同繁荣的紧要关头这些抵制和攻击又算得了什么。

九、博采众家之长

当我们探讨和研究不同文明如何相处的时候必须充分了解和借鉴世界上各种文明做到博采众长、开阔胸怀、拓宽思路、启迪灵感。中国的社会科学工作者在探讨、研究中华文明的时候也要认真地理解和研究世界上其他文明的文化要“美人之美”。

近年来“欧盟”的统一进程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欧洲的社会经济发展一直在世界上扮演着“领跑者”角色所以欧盟的统一可以看作是在全球化背景和现代社会条件下欧洲不同文明、不同文化的国家在试图重新协调它们之间的关系探索如何共处的一个实例。当然欧洲的“统一”并不就是未来“全球化”的模式全球化并不是世界“统一”。地球上如此众多信仰不同、风俗各异的民族和国家情况远比欧洲复杂得多而且世界各地普遍存在着的严峻的经济、政治和军事等诸多问题决不是一个“模式”就能解决的。这个尝试和实践之所以引起我们的注意是因为它能为世界上不同文明之间的交往提供很多值得学习、借鉴的经验。

从人类学社会学的角度上看世界上所有的文明都蕴含着人类的智慧每一种文明都值得我们关注、研究从中汲取营养。比如像印度这样一个历史悠久民族、宗教关系极其复杂的国家在他们的传统文化中就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处理多民族、多宗教、多文化并存的经验同样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强大的国家和各种强势文明诸如奥斯曼帝国、俄罗斯帝国、奥匈帝国阿拉伯文明、南美文明、非洲文明等等这些庞大的多民族的社会实体无不在解决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沟通和融合方面为后人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

作为人类学社会学工作者我们应该以严肃、认真的态度不带任何偏见地深入研究本民族的历史文化同时也应该下功夫研究其他国家、民族的历史文化以扩展我们的视野增强我们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为当今世界经济迅速“全球化”的同时建设一个“和而不同”的美好社会贡献力量。

篇4:论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论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先进文化是文化中最尖端最优秀的部分,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它反映时代发展潮流,符合人类社会发展方向.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要努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作 者:张剑  作者单位:盘锦行政学院,辽宁,盘锦,124010 刊 名: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LIAONING ADMINISTRATION COLLEGE 年,卷(期): 6(6) 分类号:G02 关键词:先进文化前进方向  

篇5:论吃饭-论文

论吃饭-1000字论文

论吃饭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说的是吃饭的重要性,把吃看得与天一样;俗话又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说的是“吃饭”不仅重要,而且一日三餐一顿也不能少。《礼记·礼运》中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三礼”中几乎没有一页不曾提到祭祀中的酒和食物。

吃饭是很有讲究的,体现着“礼”。这种“礼”的传承,慢慢地就演化成了一些关于吃饭的习俗禁忌。

关于吃饭的禁忌习俗风水:

忌用筷子敲碗。旧俗认为,乞丐才敲着空碗,挨家挨户乞讨。因此,从小就教育孩子,在吃饭前或吃饭的过程中,不可以筷敲碗,否则会被长辈严加喝斥的,大人当然就更不能这样了。

忌端碗手心朝上。端碗的手势很有讲究,切不可五个手指都托在碗底,手心朝上。因为乞丐要饭的姿势就是这样的,所以被视为端碗的禁忌。

忌筷子竖插在饭中。古时候习俗,祭祀亡灵会把筷子直接竖插在饭中,所以被视为不吉利。因此人们吃饭时,忌讳筷子竖插在饭中。

忌筷子放在杯子两侧。一双筷子要放在碗、杯子的同一侧,而不能一边放一只筷子,否则视为不吉,有“快(筷)分开”了的谐音,不利于家人感情。

忌吃饭时候分心。现在大家经常是边吃饭边看电视,看书,聊天等。而在旧时,吃饭是一件非常严肃的正事,有“食不语”之说,忌讳吃饭时分心,比如说边照镜子边吃饭,边吃饭边干活,边吃饭边玩耍等,认为是对食物的不敬。

忌吃饭时说不吉利的'话。吃饭时说出不吉利的言语,也是犯忌讳的,所以,吃饭时候忌讳提到伤、亡、病、灾、祸等凶事。

忌饭后躺卧不动。吃完饭后,最好是活动活动,所以有“饭后百步走,能活九十九”的说8法,所以忌讳饭后躺卧不动,所以有“饭后不动,定要生病”的说法。

忌饭后洗澡、剃头。民间有“饭饱不洗澡,酒醉不剃脑”、“肚饱不剃头”等说法。所以饭后忌洗澡、剃头。

忌吃饭时剩饭。俗话有“小孩剩碗底,长大娶麻妻”、“吃不光,好生疮”等说法,并认为“作践谷物,必遭雷击”。所以大人要求孩子从小就不能剩饭,吃多少盛多少,如果小孩剩饭了大人也要吃掉;大人剩饭的话,会被人们认为家教不好,从小没有好好教育。

招待客人吃饭的忌讳。吃饭时,主人要亲自给客人布菜、敬酒,以示对客人的尊重。盛饭时忌勺子往外翻。关于这个忌讳,旧时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牢房内给犯人盛饭时候才勺子外翻,另有一种说法,说是为了避免财水外流;主人忌提前离席,宴客席间,主人始终陪坐,忌讳提前离席,以免客人吃的不安心;忌未吃完饭就将空碗碟收走,忌席未散抹桌扫地,吃饭时,忌讳将空碗空碟收走。忌讳席未散抹桌扫地,民俗以为这是“赶客”的举动;宴客时忌茶壶、酒壶壶口向人。

忌第一顿饭给客人吃饺子。俗话有“送客的饺子迎客的面”的说法,所以山东一带,有客人来时,第一顿饭忌吃水饺,以免让客人以为自己不受欢迎,这是撵客人走呢。

做客时吃饭的忌讳。去人家中做客赴宴,言谈举止方面也有许多忌讳,一定要注意,以免给双方带来尴尬和不吉。席间忌脱衣、松裤带,忌谈论饭菜不好,忌站起身来夹远处的菜,菜盘忌食空食光,忌主动要求添菜添饭,吃鱼时忌主动把鱼翻转过来,所谓“客不翻鱼”。忌不道别就离席而去等等。

可见,吃饭也是一门艺术啊!

篇6:论颜色论文

论颜色论文

有一种颜色,暗淡无光,是天空的常客,我经常见到,有时在脑子里,有时在天上,有时也在别人身上。偶尔,我感觉我出奇的依赖它,偶尔,又对它厌恶透顶,看见了就莫名烦躁,恨不得上去踢一脚,可说到底,我是太喜欢它了而已。

它是灰色。

很少有人会喜欢这个颜色,相比于红、紫、黑、白、蓝、绿,它总显得过于低调了一点,很容易,会被埋没在五彩斑斓的色彩中。

我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喜欢上它的,可偏偏喜欢的一发不可收拾,以至于到了依赖的程度,空闲时,我也会拼命地去想,可奇怪大脑空空如也,比白色还要干净,空虚的可怕,我时常觉得自己要去看看心理医生了,这种驳杂的不合人实际年龄的想法在脑子里积的多了,后果不堪设想,就像鲁迅说的:地火在地下运行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而且无可朽腐。

真的很讨厌一种人,自大、狂傲、势利眼,只具有单方面思维的能力,张口闭口老子,却殊不知自己是在给别人当孙子,人前一套背后一套,阳奉阴违,两面三刀,假如真如教会所说,犯了七宗罪的人都要下地狱,该有多好,我简直希望自己就是那个刽子手,即使双手沾满鲜血,可以被那致命的麻麻醉一时,感受畅快淋漓的罪恶感,也是好的,灰色,我喜欢它,迷恋它,沉迷与它那莫测高深的色泽深度。培根说伪装是一种可耻的聪明,哈,说得倒轻巧,世界上有谁离得了它?离开了伪装,人就连人都不是,退却了表面的一副道貌岸然的面孔,露出里面狰狞可怖的丑恶,别说人受不了,地球都受不了,人是一种可悲又可敬的生物,上天赋予他高智商的灵魂,赋予它集完美于一体的躯体。我觉得自己很可憎,但摆脱不了你能怎么样呢?让心静升华,可以轻松地到达另一个境界。孩子的伪装永远是最可怕却最完美的,完美到不少人误以为这是孩童天性的一部分,可实则已为自己埋下祸根。

我爱灰色,更重要的是,它介于黑与白之间。

黑与白都是极端的颜色,黑,黑的太彻底了,让人有一种先入之见,自身的愚蠢致使人们对它有一种先入为主的武断地否定,这是它自己把它自己害了;而白,白的太彻底了,给人一种梦幻般的不真实感,仿佛自己内心的丑恶接受不了那么高洁的颜色,每见它一次,都像有刀从心上划过,落下满地黑血,每见它一次,都好像背负着罪恶感,在接受神的审讯,有的人受不了这么神圣高洁的色彩,所以去伤害现实中与它如出一辙的`同类,说到底不过自相残杀,可悲又愚蠢的行为啊,这是颜色惹的祸,有好多人喜爱白色,爱她的纯洁干净,有如莲花一样出淤泥而不染,可谁知其六根不净?

所以我爱灰色,爱它的朦胧,爱它意义,很少有人能够理解灰色,人们比喻绝望绝境常常用它,但没有用的东西世界上是不需要它的,凡存在,必有其因,灰色就是如此,没有人离得了它,人们不甚喜欢灰色,可其实自己一生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灰色里,只是憧憬着更高尚的白色。

人降生在世上的时候是白色,在拼搏打拼的时候是黑色,在成家立业,儿女各走其道,已经不惑之年的时候是灰色,在临终的时候,在已经饱尝人世沧桑看透红尘要与世长辞的时候,还是白色,这就是颜色,多么高深,各种形形色色的人茫然地穿梭在每一条街道,我希望我永久的活在灰色里,我太喜欢它的高妙,虽暗淡无光却博大精深。

篇7:论简约新娘论文

论简约新娘论文

简约派,即没有过多的缀饰,线条力求简单利落、唯美呈现的设计理念。繁固然缤纷,但简则更需功力与眼光,以达到以少胜多、言简意赅的效果。简约派新娘是以自然的风格为基础,设计较为符合个人气质的整体造型。为突出新娘的美丽和典雅,在关键的点睛之处添加细节、修饰脸型及整体造型,搭配大方得体、唯美圣洁的婚纱礼服,给人以浪漫、纯真、梦幻、甜美之感。

点睛之笔:水晶蝴蝶发卡

新娘造型最常见的就是水晶发卡,独特的光泽闪耀点缀,多层的古典发型以外翻的流线形式呈现,在立体妆容的唯美衬托下,几个别致精美的水晶蝴蝶成为了此款造型的秀美亮点,增加了少女的.清纯气息和淡雅之韵。

点睛之笔:羽毛

羽毛,是简约派新娘设计的常用技巧,不但可以通过头部两侧的白羽增添唯美浪漫之感,更可将羽毛上下多层黏贴,加之水钻及亮片,形成组合版的发饰佩戴,取代传统的皇冠配饰,增添造型的优雅和圣洁气息。

点睛之笔:花式珍珠配饰

琳琅满目的花式珍珠配饰是简约潮流的搭配首选,珍珠象征着美满和幸福,配合不同色系、款式的婚纱礼服,纯洁典雅的单色、彩色珍珠头饰会让新娘显得更加妩媚动人、端庄大方。通常适合搭配缎面或者雪纺的婚纱。

点睛之笔:鲜花

做一个徜徉在自然中的美丽新娘,无论你是长发、盘发乃至短发,鲜花都是时尚设计首选的佳品,让你的造型和自然亲密接触,用玫瑰的芬芳和甜美打造一款别具一格的造型。

点睛之笔:头纱

头纱的种类很多,它能带来如梦如幻的感觉,可以更好的衬托出新娘的楚楚动人,蕾丝、轻纱、花朵的组合,使新娘简约而不失华丽,俏丽而不失个性。

篇8:浅谈善论有度论文

浅谈善论有度论文

前不久,我国歼10女飞行员余旭在一次高难度训练中不幸遇难。消息一出,悲情一片。但也竟有网友在消息下面的表情图选择上表达出“愤怒”“高兴”等缺乏起码人性的态度。

中国足球失利,有的网友喊出:“让郎平担任国足总教练”的话。

外国地震没有死亡人员,更会引出国内网友骂声一片,说中国政府不顾百姓死活...

诸如此类不正常的网评,几乎随意打开一个浏览器的随意一张网页下面,都不乏其例。

对正能量点赞,对负面消息指责,这本是最正常不过的评论。而实际上,总有网友,不管事实的是非曲直,信“口”雌黄,随“手”喷粪,满“嘴”脏言秽语,不论是非“一抹黑”;也有的是带着“有色眼镜”的,用着“显微镜”的,高举着“望远镜”的,甚至通过“门缝”、“管洞”窥探以下谬论。

虽然我国宪法规定“公民享有言论自由”,但这样的自由合适吗?合情吗?合理吗?

那么,如何做到舆论的“善论”和“有度”呢?

就拿余旭一事来说,客观地说,军事训练,时有意外发生,才不是意外;从没有意外发生才叫意外。有意外发生,正是训练难度和强度不断提高的表现,从没有意外的发生,实际上等于没有训练。正常的人都明白这个的道理,古今中外概莫能外。这一事件一发生,媒体消息一出,就有人想当然地认为部队用于科目演练的战机有问题,训练程序设计有问题,指挥管理有问题.....甚至有人指出,为什么两名飞行员,一名顺利弹出只受了轻伤,而余旭弹出后就被随后的飞机机翼刮到,等等。这样的“深度责问”于情于理也都其道理,至少说明他们关心飞行训练。但有人为余旭的牺牲表达出“愤怒”甚至“高兴”,这就实在难以理解,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这样的表达不仅不算“有度”,更谈不上“善论”。

再拿中国足球来说,国足踢球,逼平伊朗队,大家都觉得差强人意,主场输给叙利亚队,众愤难抑,前几天主场又与缺少不少主力的卡塔尔队握手言和。主教练也换了,队员也做了大调整,场上数据也几乎是一边倒,国足占据很大优势,22次射门,可就是难以拿到国人期盼已久的3分,感觉十分别扭。于是网评如潮,说什么的也有。让谁谁下课的呼声也是一浪高过一浪。我们回首过去,国足几易其“主”:领导层换过,主教练换过。现在全球最好的主教练来了,结果仍然是难如人愿。我们再谩骂、诋毁、声讨、批评、指责有意义吗?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在国足显露出向好的.迹象时,给以宽松的舆论环境,给以充分发现不足、发挥潜能的更多机会,不要让他们天天面对不正常的舆情,做一些削足适履的应对,无谓地消耗精力。最好是行家里手,根据场上的表现,针对性地指出每一位球员的处置是否合理,怎么做更好。这样的善论,就是国足需要的正能量。

地震的发生,京津河北屡屡出现重度雾霾等等,人们生命财产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有自然的原因,有社会历史的原因,当然也有政府部门防范不力的原因,事实上也有人们自身的原因,我们应该以公允的心态,符合科学的精神,结合社会历史情况进行客观的分析,做出“有度”的“善论”:一方面帮助人们做出符合科学的应对,一方面提示人们做出自己应该而且能够做出的减少或者抵制损害的行为,一方面提醒政府部门什么地方有安全隐患尽快消除,什么地方有不完善的设施,尽快建设或完善。

当然,善论有度需要一个人有足够的学识和修养,还得有相应的全面客观准确地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我们也要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采取客观的公正的态度,进行合理的分析,做出公正的评论,切莫跟“风”,推“潮”,助“浪”,为社会良好风气的形成,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篇9:论土地征用论文

论土地征用论文

内容提要:土地征用制度是世界各国为发展社会公共事业而设置的一种法律制度,本文从我国土地征用制度的概念、特征谈起,对土地征用制度应遵循的原则、补偿安置问题及我国目前土地征用制度存在的法律问题和相应立法建议略作一探讨。

关键词:土地征用 集体土地 公共利益 安置补偿

我国土地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农民集体所有制两种形式。作为土地所有制的法律表现形式,土地所有权也相应存在国家土地所有权和集体土地所有权两种类型。土地征用是发生在国家和农民集体之间的所有权转移,是指国家为了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按照法律规定的批准权限和程序批准,并给农民集体和个人补偿后,将农民集体所有土地转变为国家所有。土地征用是保证国家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所需土地的一项重要措施。无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为了发展社会公共事业,都设置了土地征用法律制度,我国《宪法》第10条规定,国家为了公共利益地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用,这是我国实行土地征用地宪法依据。土地征用具有下列特征:

1、国家建设征用土地的主体必须是国家。

只有国家才能在国家建设征用土地法律关系中充当征用主体,因为只有国家才能享有国家建设之需要依法征用集体所有土地的权利,尽管直接需要土地的并非国家,而是具体的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个人。但是他们作为土地需要的单位只能根据自己的用地的实际需要,依照法律规定地程序向土地机关提出用地申请,并在申请批准后获得土地的使用权,另外还要明确国家虽是征用土地的主体,但是实际行使征用土地权的是各级土地管理机关和人民政府,他们对外代表国家具体行使此权。

2、国家建设征用土地是国家行政行为,具有强制性。

国家建设征用土地并非民事行为,而是国家授权的并依照法律规定的依据和程序所实施的行政行为。这是因为国家建设征用土地法律关系的主体--国家,土地被征用的集体组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的地位是不平等的。土地征用法律关系的产生并非基于双方的自愿和一致,而是基于国家的单方面的意思表示,无需被征用土地的所有人同意。国家征用土地的指令,是行政命令。对此,土地被征用的集体经济组织必须服从。而且在这种法律关系中也不遵循等价有偿原则。

3、国家建设征用土地是国家公共利益的需要。

国家建设征用土地的原因是国家建设之需要,也即宪法第5条所指的`公共利益的需要。这里所讲的国家建设需要或是公共利益需要,均是从广义上理解的。大体可以从两个层次上加以理解:其一,是直接的国家建设需要或公共利益的需要。比如发展和兴办国防建设,公用事业,市政建设,交通运输,水利事业,国家机关建设用地等等,皆是以公共利益为直接目的地事业,其二,是广义地国家建设需要或者广义的公共利益需要。就是说,凡是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利于综合国力的加强,诸如设立国家主管机关批准的集体企业,三资企业,兴办国家主管机关批准的民办大学以及其他社会公益事业等等,均是广义上的国家建设和公共利益之需要。这些情况都可作为国家建设征用土地的原因。

4、国家建设征用土地必须以土地补偿为必备条件。

国家建设征用土地与没收土地不同,它不是无偿地强制地进行,而是有偿地强制进行。土地被征用地集体经济组织应当依法取得经济上的补偿。国家建设征用土地与土地征购不同。它并不是等价的特种买卖,而是有补偿条件的征用,但是,对被征用土地的适当补偿,则是国家建设征用土地所必不可少的条件,所谓适当补偿,就是严格依据土地管理法的规定给予补偿,征地补偿以使被征用土地单位的农民生活水平不降低为原则。应当指出的是,尽管土地为国家征用,但是土地补偿费以及其他费用并不是由国家直接支付,而是由用地单位支付,这是因为国家并不直接使用这些土地。用地单位支付这些费用的义务是直接产生于国家征用土地行政行为和国家批准用地单位用地申请及被征用土地使用权的行为。

[1] [2] [3] [4] [5]

篇10:论自私下论文

论自私(下)论文

《社会发展史》又指出:根据一些历史学家和民族学家的研究,在现代原始氏族中,各种形式的动产是依次变成私有财产的。例如,在爱斯基摩人中,第一部分是个人财产:包括衣服、小舟、捕鱼工具、锥子,以及鱼皮制的绳索,第二部分是家庭财产:包括用以居住的帐幕及其附属物,装有桅杆和蓬顶的捕鲸船,雪橇,以及供养全体成员两三个月所必须的食物储备。第三部分是公社财产:包括过冬的木建筑和捕鲸业的产品,它足以供应所有家庭的衣、食之需和冬夜时期室内照明之用。这个秩序大致反映了动产私有化的演变过程,它是分为个人、家庭和公社这三个层次的,至于土地等不动产,则是由最初的部落公有,到氏族公有,再到家族公有,然后成为个体家庭私有。同样经历了部落、氏族结构的各个层次,逐步缩小公有制的范围。当土地所有权缩小到个体家庭这个范围时,土地就成为私人占有的财产。(看来,陶大庸所指的“私有财产”是没有相对性的',但“公有财产”有相对性──本文作者加。)在当时,土地是重要的生产资料,一旦土地变为私有,私有制就确立起来了。所以,私有制并不是从来就有的。从公有制向私有制的演变,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结果。

(同上,第60-61页)

杰出的美国人类学家摩尔根在关于蒙昧人财产的一段论述中,似乎也是支持“生产力决定私有制”这一理论的。摩尔根说:“蒙昧人的财产是微不足道的。他们对于财产的价值,财产的欲望,财产的继承等方面的观念很淡薄。粗糙的武器、纺织品、器具、衣服、火燧石、石制工具,以及个人的装饰品,代表着蒙昧生活状况中财产的主要项目。财产的占有欲尚未在他们的头脑中形成,因为几乎不存在财产。这种欲望直到相隔遥远的文明社会才发展为生气勃勃的贪欲,这种力量如今在人类头脑中成了一种极有支配作用的力量。土地在当时尚不构成财产而为部落共有,公共住宅则由占居者所共有。纯属个人的物品随着发明的缓慢进展而增加,而强烈的占有欲这股新生力量也就从这里不断得到发展。”

(见《古代社会》摩尔根著,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535页)

我以为,上述事实及论述只是说明两点:一、人对一具体财物的占有(使它成为私有)与生产力水平密切相关;二、人对财富的欲望的增长与生产力水平密切相关。

显然,只有当客体存在,人们才可能事实上占有它,才可能产生“这是我的”、“这是我们的”这一具体的私有意识。只有当弓箭、小舟、衣服、装饰品被生产出来,人们才可能事实上占有它们。只有当某种生产工具己经出现,生产技术达到一定水平时,个体家庭才可能将某块土地事实上据为己有。就生产力水平为人们事实上占有某物提供客观可能性而言,生产力水平才是决定性的。

然而,要将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必须依靠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存在某人、某家庭要将某物据为己有的愿望、意识,人对某物的私有才得以出现。也就是说,尽管生产力水平为某人、某家庭或集团占有某物提供了客观可能性,但生产力本身并不提供将客观可能性的占有转化为事实上占有的规定性。这一规定性必须且只能依靠人的主观能动性,依靠要尽可能满足自己个人、家庭、集团而不是他人或他集团的欲望这一意识来提供。试想:当一件衣服、一把弓箭,或一只小舟被生产出来之后,衣服、弓箭、小舟是不是规定了自身只能供某人、某家庭、某集团使用、支配,(私有的确切含义)而另外的人就不能使用、支配或必须支付一定的报酬才能使用支配呢?它们明明是可以供大家使用、支配的嘛!衣服穿在张三身上是穿,穿李四身上也是穿,小舟甲可以使用,乙来使用它,小舟决不“认生”。

因此,只有某人、某家庭、某集团具有要将小舟、衣服等归自己使用、支配的欲望意识,才得以使小舟、

[1] [2] [3] [4] [5] [6]

教育的起点与终点一论教育功能教育目的和教育价值论文

君子作文800字议论文

议论文八段论范文

席勒美育论对语文教育的启示的教育论文

法学论文开题报告

简论新世纪中国先进文化建设

论交互教学的基本特征和心理机制的论文

高三1000字议论文:浅论现代大学生

继承和发展行政学的理论论文

文明作文素材议论文优秀

论人类文明的前进方向论文
《论人类文明的前进方向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论人类文明的前进方向论文(精选10篇)】相关文章:

近代民法与现代民法理论论文2022-07-06

浅谈颜元论“恶”的来源及其意义论文2022-06-03

英美文学论文范文2023-08-11

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简评论文2022-11-07

马克思论文2023-04-21

公共关系学论文题目2023-02-15

五四运动精神作文议论文高中2023-10-19

论人生作文800字2022-08-31

论革命文化的时代价值2022-11-05

合格政工师基本素质论文2023-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