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类制剂不良反应分析论文(共9篇)由网友“Vine”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甘草类制剂不良反应分析论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篇1:甘草类制剂不良反应分析论文
甘草类制剂不良反应分析论文
摘 要:甘草类制剂的不良反应随着其使用的普及也逐渐体现出来。本文对其不良反应的影响,从多方面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甘草类制剂 不良反应 糖皮质激素
中药甘草有着悠久的药用历史,由豆科植物甘草、胀果甘草或光果甘草的干燥根及根茎所构成。甘草的功效为补心脾气、止咳祛痰平喘、缓急止痛、清热解毒、调和药性等等,三萜类化合物甘草酸为其主要的有效活性成分,因为有甜味而被又名甘草甜素[1]。葡萄糖醛酸和甘草次酸是甘草酸在体内被葡萄糖醛酸酶水解而成。由于类固醇的代谢酶( △4-5-β 还原酶) 存在于肝脏中,甘草次酸与其亲和力比类固醇要大,对醛固酮和皮质醇的灭活能产生阻碍作用,因此,明显的皮质激素样效应在使用后能产生,这其中所包含的抗炎、抗过敏及保护细胞膜结构,有着增强自然杀伤性细胞活性的功能;能够将肝细胞变性坏死减轻、促使丙氨酸氨基转移酶降低,对肝胶原纤维增生抑制以及对脂肪性变预防和促进胆红素代谢等作用[2]。这些甘草酸类制剂主要有强力新、强力宁、复方甘草甜素片、复方甘草甜素注射液、甘草酸二胺胶囊、复方甘草合剂、复方甘草片等等。已经广泛应用临床中[3]:广泛用于肝病领域的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酒精肝、脂肪肝、药物性肝损伤等症的治疗;也广泛在银屑病、疱疹病毒感染,过敏性紫癜、各类皮炎、荨麻疹、斑秃、白癜风的皮肤病领域应用,也在支气管哮喘、溃疡性结肠炎、肿瘤化疗等进行了应用。然而对其不良反应的报道还不是很多,研究的普遍观点是甘草类制剂的不良反应相对不多。相比较传统的肾上腺皮质激素甘草类制剂的不良反应确实很小,可从近几年文献报道来看,甘草类制剂的不良反应随着其使用的普及也逐渐体现出来。[4]所以,对甘草类制剂的不良反应要加以重视,使用这类药品才能更安全有效。[5]下面对甘草类制剂的不良反应作一下表述。
1对代谢的影响
1.1对水盐代谢的影响
水、钠潴留及低血钾、高血压为其最常见的不良反应的主要表现。体内盐皮质激素醛固酮的水平因甘草酸而得到了提高[6],其保钠排钾的作用也得到了发挥,因而降低了血钾,升高了血压升高,增加了体内液体总量。头晕、头痛、恶心、呕吐、腹胀、下肢或全身水肿、腹水等为其主要临床表现,心功能不全、心力衰竭等于严重时也可诱发。因缺钾还能够产生倦怠、嗜睡、肢体乏力、神情萎靡,严重时可诱发心律失常、肾功能衰竭等表现。比较易发生在伴有心血管疾病或肾功能受损的老年患者身上。在当前,人们普遍的观点是,引起此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在于甘草酸类制剂的用量过大、用药时间过长等。
1.2对糖代谢的`影响
因具有糖皮质激素样作用的甘草酸,能导致血糖升高。若与降糖药如胰岛素、甲磺丁脲、格列本脲、二甲双胍等联用起来,其降低血糖的作用就可能被抵消,对糖尿病的治疗非常不利,所以,要重视临床治疗选药配伍。
2过敏反应
过敏反应由甘草酸类制剂所引起的非常普遍。皮肤过敏反应与发热为其主要表现。较为常见的为皮肤过敏。全身皮肤瘙痒、脸部肿胀、颜面部皮肤荨麻疹样皮疹,或伴有头晕、耳鸣、胸闷、恶心、呕吐等为其临床表现。心慌气短、口唇及四肢末梢紫绀、发凉、血压下降、短暂意识丧失等表现的过敏性休克也可由严重者所引起。过敏反应多为注射用制剂引起,与注射剂的质量有密切关系。
3类雌激素样反应
通过抑制大鼠间质细胞而产生睾酮后,甘草酸能对小鼠生殖腺产生抑高睾酮血症作用。乳房肿大、胀痛的发育期患儿乳腺发育[7]也可由甘草酸类制剂所引起。非哺乳期泌乳,也能于女性身上出现,这与甘草的雌激素样作用可能有着一定关系。
4消化系统反应
较为少见消化道症状由甘草类而引起,以胃肠道反应为主,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可出现在患者身上,而尤多见的为腹泻。当其合用于非甾体类抗炎药过程中,消化性溃疡将可诱发或加重。
5其他反应
有糖皮质激素样兴奋中枢的作用也能由甘草酸类制剂引起,对极个别患者也能将精神病诱发,癫痫易对癫痫病史的儿童诱发。这可能与甘草酸类有效成分通过血脑屏障进入中枢有一定关系。
6小 结
由于甘草类制剂能产生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ACTH) 样的作用,可促使体内皮质激素水平的提高,并有糖皮质激素样作用发挥。能在一定程度上,开辟了临床对糖皮质激素的使用的一个新途径,由此来看,也凸显出其类似于肾上腺皮质激素样的不良反应。因甘草类制剂在临床日益广泛使用,就要求医务工作者对甘草类制剂的不良反应类型严格掌握。应注意严格掌握临床应用甘草酸类制剂的适应证现象,严控滥用,严禁在高血压、糖尿病、精神病、心力衰竭及某些心肾疾病患者身上使用,否则将导致病情加重;必须对剂量严格掌握,超剂量服用要禁止,以免过长时间服用。应严密观察有过敏史者的应用。
参考文献
[1]张廷模,中药学[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348- 349。
[2]王本祥,现代中药药理研究学[M],天津: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1183 - 1183。
[3]郭洪寅,复方甘草酸苷的临床应用研究[J],临床医学,,30( 5) : 109-111。
[4]于占水,桑玉香,甘草酸单铵致钠水潴留 1 例报告[J],药物流行病杂志,,10( 1) : 52。
[5]陈应文,田莉莉. 复方甘草酸苷片致严重低血钾二例报告[J],临床肝胆病杂志,,23( 3) : 237-238。
[6]王清图,张益荣. 甘草甜素致高血压 8 例报告[J],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1995,6( 3) : 43-44。
[7]李华,复方甘草酸苷致伪醛固酮征 1 例[J], 中华临床医学杂志,,7( 4) : 102。
篇2:儿童用药不良反应的分析论文
从儿童的生理特征上看,儿童的免疫系统并没有发育完全,因此儿童的免疫力比成人相对也要差一些,免疫系统的作者单位:276100山东临沂市郯城县第一人民医院发育不完全,很可能出现病菌感染的情况。针对于儿童出现疾病而用药物治疗的情况,儿童的年龄、体质等不同对药物的反应也各不相同[1]。据相关资料显示[2],在我国的儿童用药出现不良反应的比例占儿童用药总比的12.9%,因此针对这样的高比例,郯城县第一人民医院对5月到5月的326例儿童用药不良反应的症状做了回顾性分析,其相关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院205月到205月的326例儿童用药不良反应中,男172例,女154例,其中儿童年龄<30d的有68例,1~3岁的138例,4~6岁的有73例,7~14岁的儿童有47例。
1.2方法对年5月到2010年5月的326例儿童用药不良反应的症状做了回顾性分析,分析的内容有对儿童的不良反应临床诊断、对于儿童反应的大多数表现以及对这些不良反应的防治措施。
2结果
通过回顾性调查分析,从中可以总结出,对于儿童普通疾病的发生采取的给药措施以静脉注射为主,静脉注射占总给药途径的70.9%,在儿童用药的类型选择上,其中对儿童的用药以抗菌类的药物为主,其抗菌类药物占总给药的49.3%,而儿童对用药的不良反应大多表现在皮肤上,其比例占42.6%。
本院2009年5月到2010年5月用静脉滴注给药的方式对儿童治疗的有218例,占66.9%,而使用药物口服的儿童病患有44例子,占总体的13.7%,其他肌肉注射、皮下注射。
直肠用药、外用药等方式占18.3%,由此可见静脉滴注给药的方式是对儿童用药的最主要方式。
从本院的抗生素用药调查显示,对于326例的儿童用药情况,我院使用抗生素药物治疗为100%,其中主要运用的抗生素药物为青霉素、苯唑青霉素、氨苄青霉素,针对于儿童的细菌感染的疾病中,本院主要运用青霉素对其治疗。
3讨论
儿童的不良反应有多种,大致包含为:皮肤的不良反应、消化不良反应、循环系统不良反应、呼吸系统不良反应等等,其中以皮肤的不良反应居多,在本院2009年5月到2010年5月的326例药物不良反应儿童的临床表现中,皮肤上产生不良反应的儿童有139例,占42.6%,而在目前大多数儿童用药的不良反应表现,也以皮肤上的不良反应最多。产生这样的情况,离不开抗生素在我国滥用的原因,也离不开病毒或细菌耐药性增强以及细菌的扩散性和传播性增大有关[3]。从滥用抗生素这方面来讲,抗生素的滥用并不只是医疗机构在利益驱使下的行为,也离不开儿童患者的家属的很多行为情况,比如对于儿童生病的情况,很多家属都有不论病情大小都要求医生能尽快控制病情,减小自己子女的病痛,缓解儿女的病情,家属的这种急迫心理和要求医生用好药的需求,使得医生只能加用抗生素来缓解儿童的病情。据回顾性调查显示[4],总给药途径为主的静脉注射中,在注射选用的药物上,也均以抗菌类的药物为主,因此不论是口服或者是注射等方式,儿童都离不开抗生素的使用。但是抗生素的使用中会有一定的不良反应,因此儿童的不良反应也因此增多。
儿童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在生理上不仅免疫系统的发育不够完全,而且在语言的表达能力上也比较欠缺,因此对于一些不能直接观察到的不良反应,做为患者的主体表现大多为哭闹、语言描述含糊等,因此医生在对儿童病情诊断的时候,这些情况会对其有影响,从更大层面上增加了医生使用抗生素的几率。而抗生素的使用又可能会引起儿童的不良反应,因此形成了恶性循环。针对于这种现象,就应该提高相关医务人员的专业素质,要加强相关监管机构的监管力度,对于儿童药品的监管不能仅局限于药品上市前监管,因上市前的药品监管缺乏对大范围患者使用情况的监测,因此在药品上市以后继续跟踪监测,从最大的力度上把药品监管工作做好[5]。做为医务人员,对于儿童的用药的不良反应症状,在临床上应该有更深人、仔细的研究,通过研究和分析来获取更多的工作经验,从经验上总结出如何避免使用抗生素或者少用抗生素来治疗儿童的病情。
篇3:儿童用药不良反应的分析论文
目前对儿童临床用药缺少统一相关研究资料,很多药物使用剂量没有严谨的科学依据,且儿童表达能力较差,无法严格区分药物本身不良反应或其他因素造成的影响。临床要注重儿童用药的不良反应监测,医护人员要不断提高对药物不良反应(ad-,ADR)的认知,—方面可以保障临床用药安全,尽量避免ADR的发生;另一方面可以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提高用药水平。有报道表明ADR中以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居首1。
1资料与方法
1.1—般资料收集年3月至12月长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临床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68例患儿临床资料,其中男42例,女26例,年龄最小3天,最大16岁。其中新生儿2例,1个月至2岁8例,3~5岁11例,6~12岁19例,13~16岁28例。给药途径主要以静脉给药为主,占49例,口服13例,肌内注射6例。
1.2判断标准采用卫生部ADR监测中心的ADR因果关系判断标准0,ADR的临床表现参照药品说明书及i新编药物学》H。病情转归的判断指标:治愈为本次不良反应经采取相应的医疗措施后的结果;好转为本次不良反应经治疗后明显减轻;后遗症为本次不良反应经治疗后,未能痊愈而留有永久的或长期的生理功能障碍。
2结果
在68例ADR患儿其中治愈58例,好转7例,死亡1例,后遗症2例。结果显示,在所分析的ADR患儿中多数不良反应在停用可疑药品并给予相应治疗后均可治愈或好转,有少数不良反应严重者出现后遗症甚至死亡。
引起ADR的药物共涉及39个种类,其中抗菌药物有21种,居首位,合并用药者12例。ADR所累及的系统、器官主要为消化系统(41.2%)、皮肤及其附件(25.0%)。
3讨论
近年来,儿童临床用药及药物安全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与成人相比,儿童面临更大的治疗风险。
因儿童体液占体质量比例较成人偏高,新生儿肝脏功能不成熟,对药物的氧化、水解作用较弱,肾脏排泄功能不足等,均可导致儿童体内药物存量增大、药物在体内停留时间延长,使药物的药理作用增强,导致ADR的发生。有报道认为,儿童脏器发育尚不成熟,对药物具有较高的敏感性,体内药物代谢相对成人较慢,药物很容易进入血-脑脊液屏障造成ADR,同时儿童用药安全性问题对于以后健康成长至关重要。随着对儿童生理、发育和行为因素的了解,发现这些因素都会影响药物在患儿中的安全性与有效性。而且,儿童对药物的代谢与成人不同,并将会引起与成人不相同的.ADR6-。
3.1发生的原因引起ADR原因有两方面:一是人为因素,二是个体因素。人为因素及可以尽量避免,如用药剂量问题、皮试问题、用药前注意了解患儿有无过敏史、合并用药时注意药物配伍,即可减少ADR发生。而患儿的个体差异引起的ADR虽然难以预防,但对于不良反应较多的药物应加强ADR监测。
3.2抗菌药物与合并用药目前药物种类的增多和联合用药的广泛应用,用药频率高,致儿童ADR发生率呈上升趋势。有研究表明国内儿童ADR的平均发生率为5.8%~15.5%,国外为10.0%,其中抗菌药物ADR发生率可达60.0%。由表1可知,引起ADR的抗菌药物有21种,占药物总数的53.8%,与报道相符。滥用抗菌药物或合并用药不仅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而且给患者带来比较严重的不良反应,增加耐药菌株的产生。本组资料中合并用药引起的ADR占12例,虽然不能确定合并用药和ADR之间的关系,但有资料显示0合并用药种数与不良反应发生率呈明显正相关,用药种类越多,越容易发生ADR。
因此,应尽量避免合并用药,减少用药种数。
3.3给药途径本研究资料的ADR有49例是静脉给药,占ADR例数的72.1%。采用静脉给药可通过血液循环迅速到达靶器官发挥治疗作用,同时由于药物直接迅速进入人体,无肝脏的首过效应,且静脉给药产生ADR的诱因较多,如内毒素、pH值、渗透压、微粒、药品质量、输液环境、护理操作水平等,这都是静脉给药容易发生ADR的原因。因此,临床用药要合理选择给药途径,尽量选择口服给药或肌内注射。
有学者报道,在儿童ADR中,经静脉给药者占,在严重ADR中,经静脉给药者占30.8%。建议儿童临床用药时,在不影响治疗效果的前提下能口服不肌内注射、能肌内注射不静脉滴注。
主要临床表现,ADR以消化系统损害、皮肤及附件损害最多见,与有关报道—致,这可能有两方面的原因:①消化系统损害和皮肤反应的临床表现易于观察和诊断,而且易于区别于原发疾病;②很多药物本身就是抗原或半抗原,进入人体后易引起变态反应,不仅会出现皮肤局部症状,有的还会引起寒战、高热等全身表现。本组1例死亡原因是患儿曾有过药物过敏史,在使用鱼腥草注射液后发生药物过敏性休克,导致死亡。中药引起儿童不良反应的原因可能为中药成分复杂,稳定性差,且儿科使用中药的安全性研究较少,缺乏儿科使用中药用药指南。
以后应加强对中药在儿科中药物流行病学的研究,为儿童安全用药提供有力的数据和依据。
临床在用药过程中应权衡利弊,判断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充分考虑儿童与成人生理结构上的差异产生特殊性与复杂性的药物作用91243。同时加强和指导家长如何正确使用药物,如何区别餐前、餐后、空腹或睡前服用及哪些药物不能与果汁饮料或其他食品同时服用,哪些药物不能压碎服用等,通过对家长开展药物安全教育可以适当减少ADR的发生。对于一些治疗窗口窄的药物,药师可以通过儿童体质量、体表面积或药动学参数计算给药浓度,根据患儿临床特点设计个体化给药方案,通过开展治疗药物血药浓度监测,从而使药物疗效达到最安全,使不良反应降至最低。
总之,临床医护人员要对患儿发生ADR引起足够的重视,掌握用药指征,不断提高合理用药水平,同时加强和深入ADR培训教育工作,以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使患儿得到最佳的药物治疗。
篇4:奥美拉唑的不良反应分析论文
奥美拉唑的不良反应50例分析论文
论文关键词:奥美拉唑不良反应,分析
奥美拉唑是一种新型高效的胃酸分泌抑制剂,它特异性地作用于胃粘膜壁细胞,降低壁细胞中的H+一K+一ATP酶的活性,从而抑制基础胃酸和由刺激引起的胃酸分泌,其抑酸作用超过H2 受体拮抗剂,且作用持续时间长。临床上广泛用于治疗消化性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返流性食管炎、卓-艾氏综合征等,疗效显著。随着该药在临床的广泛应用,其不良反应(ADR)报道增多,现就其近年来国内外文献报道的ADR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检索1994~ 年万方数据库及《中国医院数字图书馆》中国内公开发行的各种医药学期刊,用文献计量学方法进行分析,按世界卫生组织(WHO)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规定的ADR类型进行分类,通过统计、分析、探讨ADR发生的有关特征。
2 结果
病例及文献情况:共检索到有关文献 48 篇,40 篇系应用奥美拉唑的个例报道,8 篇系综述,统计 40 篇个案报告共涉及患者 50 例。其中男 31 例,女19 例,年龄以中青年为主,全部病例为口服以及注射给药,经治疗后 49 例痊愈,1 例救治无效死亡。对全部 ADR 病例按类型进行系统性的统计分析。
篇5:柳氮磺胺吡啶柳氮磺胺吡啶不良反应分析论文
柳氮磺胺吡啶柳氮磺胺吡啶13例不良反应分析论文
摘 要:目的:通过对13例患者服用柳氮磺胺吡啶其中致不良反应的病例进行分析,探讨引起不良反应的原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与美沙拉嗪对比,观察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查阅相关文献,并结合药物的药理作用进行分析。结果:柳氮磺胺吡啶引起的不良反应主要有头晕,恶心,胆红素上升等不良反应。结论:柳氮磺胺吡啶中起到药理作用的是5—氨基水杨酸,而其引起不良反应的主要因素是载体分子磺胺吡啶,临床中可以用美沙拉嗪替换或者根据患者个人情况合理用药。
关键词:柳氮磺胺吡啶 不良反应 SASP
柳氮磺胺吡啶作为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以及节段性回肠炎的临床一线用药,在临床应用中也常出现不良反应,而导致患者停药。本文根据我院在10月份到8月收治患者服用柳氮磺胺吡啶与美沙拉嗪情况以及检索相关文献[1],通过对这些不良反应患者情况的分析,探讨防范不良反应发生的方法与解决措施。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
1, 资料和方法
1.1资料
根据收治的36名患者的后续跟踪以及与临床医生沟通了解,再根据临床试验中与美沙拉嗪的对比,在不良反应情况这一方面的具体临床数据,其中男19例,女17例。美沙拉嗪用药的患者为31例,其中男18例,女13例。都是经确诊为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病例。
1.2方法
应用流行病学以及卡方检验数据分析理论,对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进行分类统计,分析其原因和特点。
2,结果
2.1不良反应发生时间
柳氮磺胺吡啶致不良反应病例报道涉及多个系统[1],主要有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全身性损害、循环系统损害、呼吸系统损害、消化系统损害、神经系统损害等,其中皮肤及其附件损害的主要表现为:恶心,厌食,头晕,胆红素上升,AST升高,ALT升高,疲惫等。具体数据分析图如上图:
2.2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
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经查阅相关文献和综合多数临床数据,活性成分为5-氨基水杨酸,磺胺吡啶部分是载体分子,全身不良反应很多是由磺胺吡啶引起,大约30%的患者不能耐受SASP产生恶心、呕吐、食欲不振或头痛等不良反应[2],有的引起贫血。磺胺吡啶部分可引起过敏反应,包括皮疹、发热、粒细胞缺乏、胰腺炎、肾炎、肝炎、继发改变精子发生短暂的男性不育症等[3]。
2.3与美沙拉嗪进行对比的不良反应数据
美沙拉嗪和柳氮磺胺吡啶都含有起药理作用的5—氨基水杨酸,美沙拉嗪以活性成分5-ASA替代SASP中无活性的磺胺吡啶,即通过偶氮连接两分子5-ASA,与SASP相比多了一个分子5-ASA。提高了疗效,并且减少了磺胺所带来的不良反应。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以及我们医院的临床对比数据[4],我们可以看出其不良反应的主要因素是磺胺吡啶。以下是我们医院做的临床对比试验数据以及在权威文献中查到的相关对比资料
※数据分析:入组门诊和住院的活动期脊柱关节炎患者67例, SASP组36例、美沙拉嗪组31例。SASP组实际完成病例数29例, 美沙拉嗪组实际完成30例,因发生重度不良反应而于中途退出的病例, SASP组7人,美沙拉嗪组1人。
3讨论
3.1对于不良反应的临床用药指导措施
临床中对于柳氮磺胺不良反应主要是因为其中磺胺吡啶载体分子引起的,能起到主要药理作用的'是5-氨基水杨酸(5-ASA)是治疗UC的有效成分,它作用于炎症黏膜,可抑制引起炎症的前列腺素合成,抑制炎症介质白三烯的形成而起抗炎作用[5]。SASP是5-ASA同磺胺吡啶以重氮键方式连接的化合物,经结肠细菌分解为磺胺吡啶及5-ASA,药物代谢及其分布提示,磺胺吡啶及其代谢产物大部分吸收,经肝脏代谢。由尿中排泄,它对炎症性肠病无确切疗效,但与SASP的不良反应有关。5-ASA则大部分不能被吸收.与结肠黏膜直接接触,对炎症性肠病有治疗作用。美沙拉嗪肠溶片其化学结构是通过偶氮连接二个分子的5-ASA,主要作用于小肠末端及结肠,通过抑制炎性介质的形成和释放,对炎症性肠病起到治疗作用,同时可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6]。本品在胃和小肠不能吸收也不被分解,其偶氮桥到达结肠后才被结肠内细菌分裂为两分子有效的5-ASA,显示其抗炎作用。
3.2 防范不良反应措施
首先,对于因为产品质量本身制造工艺的缺陷引起的不良反应,生产企业应当进一步研究产品生产工艺,尽可能去除与治疗目的无关的杂质和易致敏物质,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另外生产企业作为药品质量的第一责任人还要进一步加强药物的上市后安全性研究,采取有效措施广泛收集不良反应信息,切实保证上市药品疗效确切、质量可控。其次,提高合理用药水平临床医生在应用舒血宁注射剂时首先应询问患者药物过敏史、食物过敏史、家族过敏史等,避免不良事件重复发生;其次应遵循药品说明书规定的适应证、用法用量、禁忌等,科学、辨证施治;最后尽量在联合用药中注意规避其联合用药带来的药物相互作用产生的不良反应,在整个用药过程中及时跟踪,加强用药过程的监护,出现任何不良反应及时采取措施。总之,在有相同疗效和同等价格的情况下,优先选择替代方案是主要选择,而其他的防范措施也要在临床中时刻注意。
【参考文献】
[1]郑家驹,主编.炎症性肠病[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336—343.
[2] 全国慢性非感染肠道疾病学术探讨会.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及疗效标准[J].中国消化杂志。,3(6):353—354.
[3] 姜伟,王曼奄.柳氮磺毗啶联合抗牛索和肠益生菌治疗溃疡性肠炎的疗效观察[J].吉林医学,,29(9):759—760.
[5] Christensen LA.5一Aminosalicylie acid containing drugs.Delivery.fate,and possible clinical implications in nlan[J].Dan Med Bull,,47(1):20-41.
[6]Wadworth AN,Fittan AN.Olsalazine.A review of its pharmacody—na/nic and pharmacokinetic properties,and therapeutic potential inintlammatory bowel disease[J]1991,41(4):647—664.
篇6:常见药物不良反应的特点分析论文
常见药物不良反应的特点分析论文
药品不良反应(ADR)是指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或意外的有害反应[1]。上世纪曾发生过的的震惊世界的“反应停”事件,使许多国家都意识到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在临床用药中的重要性。随着越来越多的有高效、高选择性和治疗剂量范围窄的药物不断上市,且联合用药机会大大增加,使药物发生不良反应的概率不断增加,这也使ADR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开展药物不良反应工作的目的就是要通过药物监测提高广大医务人员对安全合理用药的重视,定期分析导致ADR发生的因素,尽量减少和避免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2]。作为一所三甲医院,来我院就诊的患者人数众多,因此,明确开展ADR监测,对促进安全合理用药,减少药物不良反应造成的药源性疾病对人们身体健康的危害是非常必要的。本文对我院201月1日-年12月31日上报的568例有效ADR报告表进行统计分析,探讨常见药物不良反应的一般规律及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查阅我院于2012年1月1日-12月31日报告ADR共568例。
1.2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法分别按患者年龄、药物剂型及给药途径、药物种类、ADR累及器官或系统以及临床表现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患者年龄与ADR发生的关系从年龄分布来看大于60岁老人(180例,占31.69%)和小于14岁儿童(103例,占18.13%)是发生不良反应的主要人群,两者共占发生ADR的一半(共283例);且是发生严重或新的药物不良反应的重点人群(严重或新的ADR共10例,占71.43%)。
2.2给药途径与ADR发生的关系通过对不同给药途径的分析发现,引起ADR发生最多的为静脉给药(占72.89%),口服和其它给药方式占较小的比例。其中静脉滴注给药有8例发生严重不良反应,2例新的`一般不良反应;口服给药有3例发生严重不良反应,1例新的一般不良反应。
2.3药物种类与ADR发生的关系通过对药物所属类别进行分类统计得出,568例ADR报告中涉及多类别药物,ADR发生率最高的药物为抗菌药物(排名前20位中占8个品种),其次为中药注射剂和抗肿瘤药物及生物制剂。抗菌药物中青霉素和头孢菌素类不良反应发生例数最多,占据前三位,分别是阿洛西林(30例)、头孢呋辛(20例)、头孢他啶(19例)。见表3。
2.4ADR累及的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对ADR累及的器官或系统进行统计,结果发现,568例ADR报告中,ADR主要累及在皮肤及其附件282例(49.65%)和胃肠道260例(45.77%),临床表现以变态反应和胃肠道反应为主(某些药物ADR累及的器官或系统可能不只一个,其临床表现予以分别统计)。
2.5合并用药情况在发生不良反应的病例中,单独用药438例,占77.1%,合并用药130例,占22.9%。
2.6报告级别分析按评价标准,共确定严重不良反应报告11例,新的不良反应3例。
3讨论
3.1ADR监测的目的和意义ADR监测虽然不能阻止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但是其有助于及早发现因药品导致的不良反应,从而避免对患者造成意外伤害,同时还可以为药品的安全性提供依据。通过ADR监测,不仅可以发现ADR,还可以发现药品质量问题、假药问题、药品的处方或标准问题、药物的风险大于效应的问题等,从而为患者提出安全性建议。同时,这些方面都为药品安全监管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3.2ADR的诱发因素
3.2.1年龄年龄因素是诱发ADR中的重要因素。婴、幼、儿期各器官系统发育尚未完全,肝微粒体酶系代谢比成人弱,肾功能发育不完全,对药物代谢的能力较差,药物容易透过血脑屏障[3];而老年人器官功能退化,肝肾功能减退,药物代谢慢,血浆蛋白含量较低,同时,老年人基础疾病较多,合并用药也导致ADR发生几率增加[4]。我们在本次研究中发现,568例ADR报告中,ADR发生的主人群是大于等于60岁人群(31.69%)及婴、幼、儿童群体(18.13%),但我院14岁以下儿童ADR发生报告明显偏低,这可能与我院儿科医生对不良反应报告重视程度不够有关。以上两类人群占据ADR总例数的一半(49.82%),因此,提醒医药护人员在给婴、幼、儿童及老年患者用药时,应充分考虑其生理特点,并根据药物动力学特点,严格选择药物种类并遵守合理用药原则,以达到安全有效的目的。
3.2.2药品种类在发生ADR的多种药品中,抗菌药物所占比例最高且具有较大的危害性[6],其次为中药注射剂和抗肿瘤药物以及生物制品。由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广泛,其中不乏药物滥用和不合理使用,且该类药物多在医院中使用,报告比较全面和及时,导致ADR的发生率较高。无指征的预防用药,无指征的治疗用药,抗菌药物品种、剂量、溶媒的选择错误,给药途径、给药次数及疗程不合理等都是引发ADR的重要因素,因此临床应用抗菌药物时,应严格遵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合理使用抗菌药,以达到提高疗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减少或减缓细菌耐药性发生的目的。
3.2.3给药途径不同的给药途径引起ADR的比例存在显着差异。568例ADR报告中,引起ADR最多的为静脉给药(72.89%)。这是因为除了与患者自身特殊体质因素外,还可与静脉注射液的赋形剂、内毒素、微粒、pH值、渗透压等有关,同时静滴速度也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和缺乏规范性[5]。由于静脉滴注没有“首过效应”,药物对患者疾病症状影响快速,一旦发生ADR,很难将药物从体内立即去除,对患者影响严重。因此,选择给药途径时应遵循“能口服不肌内注射,能肌内注射不输液”的原则,尽可能减少和避免ADR的发生。
在临床肿瘤化疗中,绝大多数药物因缺乏选择性,在杀伤和损害肿瘤细胞的同时,对机体正常组织细胞亦产生毒副作用,给患者带来诸多不适和痛苦[7]。因此在使用化疗药物时,尽量做到四个“RIGHT”,即“合适的患者,合适的时机,合适的药品,合适的用法”,最大限度地发挥药物的治疗作用,提高疗效,同时,尽可能地避免或者降低毒副作用。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中医药产业的政策扶持,中成药尤其是中药注射剂得以迅速发展和广泛使用,与其同时,中成药尤其是中药注射剂引起的药物不良反应也频有发生,且发生严重ADR的事件也时有报道,因此,医药护人员在使用中成药时要根据疾病辨证施治,使用中药注射剂时,要选择合适的给药途径,适当的剂量,适宜的溶媒且勿与其他药物同一容器使用。
3.2.4累及的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ADR所累及的器官及系统存在一定的差异。本次分析的568例ADR报告中,ADR主要累及在皮肤及其附件(49.65%),临床表现为皮疹、红肿、瘙痒、色素沉着等,其次是消化系统(45.77%)和全身性损害。这是因为常见的皮肤及附件损害、胃肠道反应、发热等症状易被临床观察到,因此上报率较高[8],而泌尿系统损害、肝功能变化、血液系统损害比较隐匿,只有在造成严重损伤并表现出严重症状后才被报告。因此临床医生在给肝、肾功能不全患者用药时,应严格选择药物和调整剂量,并要求患者定期检查肝肾功能,防止ADR的发生。
3.2.5合并用药合并用药是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治疗一种或多种疾病。使用得当,可以提高疗效、减少患者治疗时间,但如果不科学或过多或盲目并用药品就可能增加毒性或者使药物治疗作用相互抵消。如氨基糖苷类与强利尿剂合用导致肾功能损害发生率增加;降低血小板聚集的药物如阿司匹林与华法林合用可增加出血的倾向等。因此,临床医生应加强合并用药安全意识,减少不合理的联合用药,降低ADR的发生率。
3.2.6严重的新的不良反应全院共上报568例不良反应报告,其中严重的11例、新的3例,占总报告数的2.46%,与其他医院上报比例相比稍低,这可能与我院引进使用国家一二类新药较少,医务人员对药物ADR关注不够和对新的或严重的ADR知识认识不足有关。
3.3处理原则一旦发现药物不良反应发生,在治疗允许的前提下,首要措施是停用引起不良反应的可疑药物[9]。药品不良反应多具有自限性的特点,药源性肝、肾功能损伤等应采取对症治疗措施,以减轻不良反应造成的损害。总之,医师应注意药物临床合理使用,药学人员要对医护人员和患者普及宣传药物ADR知识,加强ADR的监测与防范,以减少和避免ADR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安全监管司,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工作手册[EB/OL].2005-09/2008-04.
[2]秦松,于浩,孙晓阳.某市2005~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现状及分析[J].药物流行病学杂志,,18(5):331-334.
[3]杨丽君,邓剑雄,林国良,等.323例儿童严重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物警戒,2008,5(2):108-113.
[4]周云山.重视老年人的用药安全[J].长寿,,(12):10-11.
[5]李志华.静脉输液滴速问题的调查与分析[J].实用全科医学,2008,6(3):223.
[6]黄金敏,周本宏.抗生素滥用现象及预防对策浅析[J].中国中医药咨讯,,2(16):74-75.
[7]廖明阳,马华智.紫杉醇的临床毒副作用分析[J].解放军药学学报,,15(5):25-26.
[8]徐洪华.我院226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房,2010,21(2):164-166.
[9]周延安,蔡鸿生.药物不良反应研究[A].周元瑶主编.药物流行病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3-224.
篇7:药学服务对中药不良反应的效果分析论文
药学服务对中药不良反应的效果分析论文
摘要:目的:对临床中药师开展药学服务对减少中药不良反应的效果进行分析探讨。方法:将本院在近年来收治的中医治疗的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方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上药学服务,由临床中药师实施药学服务。结果:观察组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统计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药师在临床上开展药学服务能使中药副作用显著下降,确保用药安全性,值得推广。
关键词:临床中药师;药学服务;中药不良反应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医院药学服务水平不断进步,已经进入了以患者为中心的药学服务时代。以前,医院的药师工作只局限在药方,但是现在,药师的工作范围扩大了,渐渐深入临床,与患者进行接触,服务患者,显著减少了用药后的副作用。现将相关情况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将本院在近年来收治的中医治疗患者共计6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35例,女性25例,患者的年龄为19~60岁,平均年龄(46.4±1.3)岁。60例患者在用药之前都经过了询问,没有中药的禁忌症和过敏史。在全部的患者中,患有冠心病心律失常25例,他们用的药物是当归、苦参等,剩下的患者患有高血压合并糖尿病,他们应用的中药是鬼箭羽、丹参等。我们把全部的患者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与观察组(30例),把两组一般情况(年龄、性别等)进行对比,P>0.05,无显著差异,有可比性。1.2方法:对照组采取常规方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上药学服务,由临床中药师实施药学服务,具体内容如下:1.2.1为患者提供用药指导:药师要明白为患者提供用药指导的重要意义,药师要主动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交流沟通,为他们提供正确的用药指导,这样,患者的用药依从性就会不断提高,只有这样,应用中药治疗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才能得到保证。社会不断发展,人们的健康意识越来越高,有许多患者开始主动要求临床药师为自己提供药学服务,医院药房工作内容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药房原来的主要工作就是发药,现如今药房的工作还要加上药学服务,给患者及其家属提供用药指导。因为中药的用药方法比较复杂,需要带药回家煎煮,药师除了要查看药方还要告诉取药的人怎样煎药、怎样服用,还要告诉他们一些在服药过程中的注意事项。1.2.2建立药历:药历指的是药师在临床工作中写的书面文件,药历是具有法律效力的一类文件,药师在第一次与患者接触的时候就要建立药历。药师要全面询问患者的具体情况,比如一般情况,病情、原来用过什么药,药师在询问的过程中要把一些内容记录下来,药师要根据了解到的患者的情况将药历进行完善,药历要求有规范的格式,在完成一个药历后药师要签字,并保存起来。1.2.3药学咨询服务的开展[1]:药师的工作责任重大,需要经常与患者进行交流沟通,患者要是问一些关于药物的问题,药师要及时耐心予以解答,药师还要主动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一些药物方面的知识,药师向患者讲解的内容必须是真实准确的。在对处方进行调配时,药师要先查看诊断书,这样才能全面了解患者的情况以便开展药学服务。药师在与患者进行交流的时候注意话语要清晰,将多余的内容去除,简单明了,建立与患者良好的关系,使患者对药师产生信任。1.2.4要定时随访:药师的工作要不断延伸,要定期对患者实施随访,确保患者的后续用药治疗,获得较好的药学指导。若在随访中发现有不良用药,要及时进行解决,提高治疗效果[2]。1.3观察的项目:患者在应用中药的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要仔细观察并记录,并进行比较。1.4统计学方法:统计学软件应用的是SPSS16.0版本。
2结果
在观察组中变态反应占3%,没有发生中毒性反应,中毒性休克占2%,总不良反应发生率5%。在对照组中,上述各个不良反应分别为4%、6%、3%、13%。观察组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率(5%)显著低于对照组(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随着我国的发展,卫生事业得到了显著的进步,人民的健康意识不断增强,有病治病药物必不可少。近年来,有关药物不良反应(ADR)的报道较多,引起了社会的广泛重视。应用药物不仅仅要起到治疗疾病的作用,还要在用药的过程中尽量减少药物的副作用,确保用药安全。为了确保治疗效果,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本文对临床药师开展药学服务对减少中药不良反应的效果进行探讨,药师会在详细了解了患者的情况之后做出科学的用药指导,患者有任何用药方面的问题都可以咨询药师,这样,就减少了患者用药的盲目性,临床中出现的用药不良反应也就大大减少了。
综上所述,在临床治疗中,药师要切实有效开展药学服务,这样患者在用药时才能有据可依,指导应该注意什么,用药才能更加科学,使患者应用中药后的副作用显著降低,效果较佳,值得在临床上推广[3]。
参考文献
[1]周书成,阎恩兰.浅淡中药不良反应与安全用药[J].中国医药指南(学术版),2009,1(21):11-12.
[2]郑彩云.论临床药师在预防中药不良反应中的作用[J].中国保健,2010,3(16):104-105.
[3]陈正超.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分析与药学服务对策[J].齐鲁药事,2010,10(34):90.
篇8:风险管理对西药制剂质量管理效果分析论文
风险管理对西药制剂质量管理效果分析论文
1潜在风险因素评估
1.1内在风险因素
就西药制剂的用药原理来说,每种西药制剂都具有不同的药用原理,每种西药制剂之间都或多或少的存在一定的相克问题,西药制剂之间具有相冲性,这就是西药制剂的内在风险。虽然,很多的人都明白西药制剂之间存在这种相克性和相冲性的风险因素,但是这种风险因素也是不可避免的,这种因素是西药制剂本身所具有的,无法从根本上消除这种风险。因此,在临床西药制剂质量管理中,主要是采取有效的措施将这种风险性降到最低,实施有效的风险管理,通过建立风险管理制度,来保障西药制剂的质量,从而保障西药制剂使用的安全。同时,临床上应用西药制剂时,应该通过实施严格的风险管理制度,要确保临床医生与药房人员充分沟通,使之充分了解药物的适应证与禁忌证,使得临床应用时尽可能的确保药物不良作用达到最小,而治疗作用达到最大。
1.2外在风险因素
外在风险因素表现在很多方面,可以说外在风险因素是影响西药制剂质量的主要方面,因此,要注重对外在风险因素进行有效的分析,从而保障西药制剂的应用质量。而外在的风险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设计中存在的不合理问题。就我国目前各大中医院的西药制剂室来说,其在设计上都存在不合理的问题。很多的西药制剂室在规格上并不符合使用的要求,针对西药制剂室的布局来说,其在工艺、功能以及总体的布局上都存在严重的偏差,而且其在设计的过程中,都没有严格的按照相关的设计标准进行建设,这就使得西药制剂室的整体建设并不能够满足使用的要求,这样就会为西药制剂的质量管理带来一定的风险,从而影响到西药制剂的研究质量。其次,我国的西药制剂普遍存在标准不同意的问题。国家对西药制剂生产的强制标准为《中国药典》、《中国医院制剂规范》等一系列的规范。但是相同的西药制剂,其制备工艺、生产条件、检验标准等都不相同,因此这些规范中也存在着西药制剂相同,但是标准不同。再次,管理不规范。目前国内对于西药制剂的管理所遵循的规范是《医疗机构制剂配制质量管理规范》,然而从实践来看,各个级别的医院对于此规范的理解程度不一、执行力度不同,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关键工作制度缺失、配制时操作规范不严谨、配制记录不及时、留样观察执行不彻底、生产设备维护不按时、称量器具定期检定记录不完善甚至是缺失等。然后,技术力量薄弱。西药制剂专业人员缺乏是国内各级医院药剂科普遍存在的问题,同时现实反应出的问题多样,如:药剂人员配制技能较差,缺乏风险管理的意识,专业培训与进修不充分,学术间的沟通交流机会少。最后,生产设备较为落后。西药制剂质量管理中的重要保障之一就是一整套可靠、稳定、先进的生产设备。医院西药制剂普遍存在着但是数量偏小,故通过规模化的自动化药物生产设备生产的可能性极小。
2风险管理制度的实施
2.1遵守质量控制各项标准
要想有效的保障西药制剂的质量,高效的实施风险管理制度,就需要我国的.各大医院以及各项卫生组织机构能够严格的按照相关的西药制剂质量控制标准来降低西药制剂的质量风险,并且要积极向同行业先进者进行学习,提高自身的风险管理质量,完善风险管理制度。要全面、及时的了解国家相关医药政策的变化,根据药品生产标准来进行西药制剂的研究,对于国外西药制剂的研究过程进行跟踪了解,将其融合到我国的西药制剂研究中,从而提高我国西药制剂的研究质量,以保障我国西药制剂质量风险管理制度可以顺利的实施。
2.2制定规范化的综合管理体系
我国相继出台了多部有关药品制剂生产质量管理的条例,在进行西药制剂研究和生产的过程中,一定要严格按照相关的药品制剂质量管理体系来对药品质量管理风险进行有效的评估,从而保障西药制剂研究的质量。一般来说,在对西药制剂进行配置的过程中,也会因为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影响到西药制剂的质量,这些风险因素会使得西药制剂的安全性降低,因此,需要建立相关的风险管理体系,对西药制剂研究过程中的各项风险因素进行有效的处理,对于出现风险因素较多的卫生岗位要注意实施岗位责任制度,从而降低岗位风险。同时,要严格履行岗位职责,把职责落实到实处,形成严格质量管理体系,进而能保证质量水平的稳定,减少质量隐患。
2.3提高制剂人员的技术水平
提高西药制剂人员的技术水平是提高西药制剂的质量水平的关键所在。医院药剂科要通过进修学习、学术交流、轮训培养、在岗培养等多种方式来提高制剂人员的业务水平。要使得制剂人员专业知识能得到不断强化和更新,进而能使其主动实施各项质量管理制度。药房人员能有效辨别西药制剂潜在的质量风险,并能及时处理,显著降低发生的事故及差错的几率,确保西药制剂的质量管理监控。
3结束语
综上所述,要想有效的提高西药制剂的质量,对西药制剂的质量进行高效的管理,就需要建立合理的风险管理制度,通过对西药制剂药理以及用药原则等方面进行详细的分析,可以有效的了解西药制剂质量管理中潜在的风险因素,针对这些风险因素提出相应的风险因素防范措施,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机制,规范西药制剂的用药行为,在发现风险问题时,能够对风险进行处理,从而降低用药事故的发生,以保障西药制剂的质量。
篇9:防感冒制剂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疗效分析论文
防感冒制剂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疗效分析论文
摘 要:目的:探讨防感冒制剂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收治的60例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抗感染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银翘白虎汤为基础的防感冒制剂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6.7%,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6.7%,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抗感染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防感冒制剂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单纯抗感染治疗组,使用方便,不良反应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防感冒制剂;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诊断;治疗
反复呼吸道感染(Recurrent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RRTI),是指1年内发生上呼吸道感染或肺炎的次数过于频繁,超过了一定范围的呼吸道感染[1]。造成呼吸道反复感染的原因多种多样,主要以小儿机体因素、疾病因素及环境因素为主[2]。临床以发热、咳嗽等呼吸道感染症状反复发作或久治难愈为基本特征。西医多以免疫疗法、抗感染治疗为主,中医以提高患儿免疫功能、增强小儿抗病能力为主,各种治疗方法均有一定疗效。选取陕西省神木县人民医院2005年8月~2010年10月收治的60例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患者,采取防感冒制剂治疗,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60例患者,其中男37例,女23例;年龄1~13岁,平均7岁;病程10 d~15个月,平均12个月;全部病例均符合上述纳入标准。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0例。
1.2 纳入标准:参考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制定的相关标准进行,略有改动[3]。根据患者年龄、潜在原因及不同部位,将反复呼吸道感染分为反复上呼吸道感染和反复下呼吸道感染。根据不同年龄每年感染次数决定反复呼吸道感染情况。反复感染次数具体如下:0~2岁,7次/年上呼吸道感染,3次/年下呼吸道感染;3~5岁6次/年上呼吸道感染,2次/年下呼吸道感染;6~14岁5次/年上呼吸道感染,2次/年下呼吸道感染。感染次数大于等于上述标准即可判定为反复上呼吸道感染。判定时需注意:①两次感染间隔时间至少7 d以上;②上呼吸道感染次数不够时,将上、下呼吸道感染次数相加。反复感染以下呼吸道为主时,即定义为反复下呼吸道感染;③确定感染次数须连续观察1年。
1.3 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头孢呋辛常规抗感染治疗,30~100 mg/kg体重,3~4次静脉滴注7 d[这里是否是:3~4次d?]为1个疗程。观察组参考潘红斌的相关方法进行,略有改动[4]。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中药银翘白虎汤为基础的防感冒制剂治疗,方由甘草3 g,金银花5~8 g,连翘5~8 g,石膏6~10 g,知母5~8 g,粳米6~9 g,芦根5~10 g,水煎服,1剂/d,分2次温服,7 d为1个疗程。治疗后观察呼吸道感染次数、持续时间、抗生素使用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疗效标准:参考杨锡强主编的《儿童免疫学》的相关标准进行,略有改动[5]。治疗1个疗程后,随访3个月未出现复发,较治疗前体力恢复、体重增加为显效;治疗1个疗程后,随访3个月有复发,但症状轻、呼吸道感染次数减少一半以上为有效;治疗1个疗程未达上述标准为无效。总有效=显效+有效。
1.5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计数资料采用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照组显效5例,有效12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为56.7%;观察组显效10例,有效16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6.7%。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过程中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
3、讨论
反复呼吸道感染为儿科常见病、多发病,易反复发作,易导致患儿贫血、营养不良、生长迟缓、肺功能降低等,严重影响小儿生活质量。结合临床及理论,反复呼吸道感染是由呼吸道解剖生理特点、非特异性及特异性免疫功能、微量元素缺乏或不足、维生素缺乏、先天畸形、慢性疾病、环境因素等综合作用所致[6]。临床治疗需根据患儿病情,针对感染部位不同及病原体差异,采用相应的抗菌或抗病毒治疗,同时也应该注重增强患儿体质及患儿机体免疫功能治疗。
基于此,我们在常规抗感染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银翘白虎汤防感冒制剂治疗,以增强患儿体质及免疫功能。方中甘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金银花消痈散毒,补虚疗风;连翘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疏散风热;石膏镇静止痛,镇咳祛痰;知母清热泻火,生津润燥;粳米益脾胃,除烦渴;芦根清热泻火,生津止渴。诸药合用共奏解热降温、抗菌抗炎、镇静止痛、祛痰止咳之功效。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方中诸药可增强单核细胞系统的吞噬功能,升高IgA、IgG水平,提高患儿免疫功能,同时补充微量元素和维生素。本组在抗感染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防感冒制剂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单纯抗感染治疗组,使用方便,不良反应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4、参考文献
[1] 沈晓明.儿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52.
[2] 李炳照.实用临床儿科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969.
[3]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反复呼吸道感染的临床概念和处理原则[J].中华儿科杂志,2008,46(2):108.
[4] 潘红斌.麻杏石甘汤加味治疗小儿呼吸道反复感染55例[J].浙江中医杂志,2010,45(10):751.
[5] 杨锡强.儿童免疫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81.
[6] 张 彦,张 贺,李 刚.小儿反复上呼吸道感染的认识及防治[J].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08,15(11):30.
★ 药学开题报告
★ 药学论文选题
★ 药学论文范文
★ 药学论文小范文
★ 人丹说明书
★ 药剂学试题
【甘草类制剂不良反应分析论文(共9篇)】相关文章:
阿归养血糖浆说明书2022-12-23
利培酮片说明书2023-01-20
胃下垂中医研究的论文2022-05-04
阿胶当归口服液说明书2022-06-03
泻痢固肠丸说明书2023-08-27
药剂学论文2023-06-06
药学院自荐信范文2023-03-23
羚羊清肺丸说明书2023-01-22
有痒自己搔的议论文2023-06-16
内补养荣丸说明书2022-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