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的论文(精选14篇)由网友“金冬甜金刚芭比”投稿提供,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糖尿病的论文,欢迎阅读!
篇1:糖尿病论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我院自20xx年12月至20xx年12月收治的90例糖尿病患者,男51例,女39例,年龄56~80岁,平均年龄(68.36±5.29)岁,病程1~,平均病程(12.36±5.22)年,合并症:高血压26例,心脏病29例,周围神经病变24例,脑血管疾病11例,根据平行对照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参考组,各为45例,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可比性。
1.2方法
给予两组患者糖尿病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接受舒适护理干预措施,具体如下:
①环境舒适,为患者提供舒适安静病房,保持病房内卫生温馨,可在室内摆放绿色植物,窗明几亮,为患者提供温馨环境;医护人员要注重着装的整洁与安静,严禁浓妆艳抹,要展现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②患者入院后,对其社会背景、住院次数、文化程度等进行观察,通过图文并茂、色彩鲜艳的宣传页等告知患者,为患者提供舒适的健康教育方案,将糖尿病的相关知识告知患者,使其了解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糖尿病病程较长,同时用药较为复杂,而随着疾病的进展,患者可出现并发症等,因此常出现烦躁、焦虑等严重的心理障碍,因此医护人员要保证充分的耐心,对患者情绪进行有效调节,放松患者情绪,减轻其心理焦虑状况,使其能够主动参与到疾病的治疗中。
③在饮食护理中,医护人员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详细的交流,了解其饮食习惯及爱好,在保证治疗的基础上尽量与其饮食习惯一直,少食多餐,饮食以低盐、低糖的清淡食物,合理脂肪、蛋白质及碳水化合物为主。
④通过运动能够对患者的血糖进行调节,然而糖尿病患者多年龄较大,因此在运动时,医护人员要根据患者的实际体力、年龄、并发症发生情况等制定详细的运动疗法。
1.3疗效判定
显效:空腹状态下血糖水平<6.8mmol/L,餐后2h血糖<9.5mmol/L;有效:空腹状态下血糖水平<11mmol/L,餐后2h血糖<15.8mmol/L;无效:治疗后患者空腹状态下血糖及餐后2h血糖水平无明显下降。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组间对比采用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显著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观察组治疗显效18例(40%)
有效23例(51.1%),无效4例(8.9%),治疗总有效率为91.1%;参考组治疗显效14例(31.1%),有效20例(44.4%),无效11例(24.5%),治疗总有效率为75.5%。数据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观察组对护理总满意度明显大于参考组
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观察组护理期间出现1例糖尿病足
并发症发生率为2.2%,参考组护理期间出现4例糖尿病足、3例视线模糊,并发症发生率为15.6%,数据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糖尿病是中老年患者常见病症,是由免疫功能混乱、遗传原因等多因素引起的胰岛功能抵抗、胰岛功能减退及免疫功能减退等多因素引导致的蛋白质、糖代谢紊乱综合征。随着病情发展,后期患者可出现尿毒症、脑血管病变、肾功能衰竭、皮肤病等严重并发症,患者生活舒适度明显下降;同时糖尿病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等,引起患者死亡,因此在患者治疗期间给予有效的护理干预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舒适护理是近年来新型的护理模式,能够使人在心理、生理、及社会等方面达到最愉快的状态,降低患者不愉快程度,实现疾病的更好康复。舒适护理在护理中更加强调人性化、整体化、有效性及创造性,主要目的是提高患者心理、生理及社会上等多方面的愉快程度。舒适护理对护理人员的工作要求较高,除熟练日常护理方法、流程等,医护人员要转变观念,爱护患者,真诚对待患者,从心理、生理等提高患者住院期间舒适度。本次研究中,医护人员从环境舒适、心理舒适干预及健康教育等实现患者心理舒适,争取患者的信任,患者能够通过健康教育对疾病全面认识,从而更好进行自身护理,提高治疗的依从性;而通过饮食护理、运动护理等辅助治疗,患者血糖能够得到有效控制,提高治疗效果,抑制疾病进展引起严重并发症,促进患者康复。本次研究中,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舒适护理干预,结果显示患者护理有效率、对护理满意度明显优于参考组(P<0.05),患者对护理满意度较高,由此可知,在糖尿病患者的康复中给予舒适护理干预能够提高血糖控制效果,抑制病情进展,改善护患关系。
篇2:糖尿病论文
【摘要】目的:探究分析健康教育在妊娠糖尿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1月至2016年10月,我院妇产科接诊的妊娠糖尿病患者60例,依据不同的入院时间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实施健康教育,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妊娠情况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自然分娩率86.67%及健康知识掌握程度评分(96.36±1.62)分均要优于对照组患者的自然分娩率53.33%及健康知识掌握程度评分(76.36±5.23)分,P<0.05;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6.67%,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76.67%,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健康教育在妊娠糖尿病患者的常规护理治疗中运用取得理想疗效,显著提升分娩质量,改善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健康教育;妊娠糖尿病;护理
妊娠糖尿病是孕妇在妊娠期间的常见病之一,近年来我国妊娠糖尿病的发病率不断升高,同时增加了剖宫产、妊高症等发生率。也使得胎儿异常的几率增加,严重危害母婴的安全。加强对妊娠期孕妇的健康教育能够有效预防妊娠糖尿病的发生,提高患者自我护理能力。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健康教育,并取得理想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2015年11月至2016年10月,我院妇产科接诊的妊娠糖尿病患者60例,依据不同的入院时间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观察组初产妇26例,经产妇4例;年龄26~36岁,平均年龄(28.34±1.62)岁;其中大学学历7例,高中学历15例,初中及以下学历8例。对照组初产妇27例,经产妇3例;年龄25~36岁,平均年龄(29.47±1.35)岁;其中大学学历9例,高中学历16例,初中及以下学历5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无明显差异,P>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的护理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依据产妇不同的患病程度给予相应的血糖控制,药物给予胰岛素治疗,与此同时对患者的血糖水平进行严密监测,观察患者的血糖水平变化,并给予相应剂量的胰岛素,避免患者出现低血糖情况。初期使用小剂量胰岛素,随着治疗过程中逐渐提升,在治疗期间,要定时进行血糖检测,检测时间为饭前半小时和饭后两小时。
1.2.2观察组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健康教育:1)健康指导:制作并发放糖尿病相关的宣传资料,例如糖尿病的病因、糖尿病的类型、不同的治疗方法、相关并发症情况等[1],使患者了解自身疾病的相关常识及如何控制疾病的发展。在养成合理生活习惯的同时掌握用药的方法及注意事项,从而更好地控制血糖。2)饮食指导:许多糖尿病患者都存在食用含糖量过高食物的习惯,这也是引起糖尿病的原因之一,因此治疗期间忌食含糖量高的食物,同时控制蛋白质的摄入量,制定合理的饮食食谱,宜食用粗粮、高纤维、蔬菜、水果等,并依据患者自身饮食习惯进行相应调整[2]。3)运动指导:适量的运动能够有利于血糖的控制,而且使母子更健康。每天可以进行散步、瑜伽等有氧运动,提高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3]。在运动过程中,要准备好水果、饼干等,防止孕妇出现低血糖情况[4]。4)自我监测:在治疗的过程中孕妇要学会自我监测,在护理人员的指导下,掌握尿糖、血糖、尿酮体等指标的监测,如果发现异常要及时就诊[5]。5)预防指导:糖尿病属于慢性病,因此在治疗的同时一定要学会如何预防。而且孕妇血糖升高会导致免疫能力下降,从而会加速细菌的生长,最终出现泌尿系统疾病和呼吸道疾病。因此详细的了解患者的血糖情况及对糖尿病的了解情况,通过与患者的沟通,为患者讲解治疗药物的知识,并告知用药的不良反应和预防方法十分重要。要勤换内衣,注意个人卫生,积极预防[6]。
1.3观察指标和评判标准
观察比较两组孕妇的自然分娩情况及健康知识掌握情况。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护理满意度问卷调查,共20道问题,5分/题,满分100分:其中1)满意:≥80分;2)比较满意:51~79分;3)不满意:≤50分,总满意度为≥50分。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资料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计量资料以(x±s)表示,分别用x2、t进行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自然分娩情况及健康知识掌握程度
观察组患者的自然分娩率86.67%及健康知识掌握程度评分(96.36±1.62)分均要优于对照组患者的自然分娩率53.33%及健康知识掌握程度评分(76.36±5.23)分,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2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观察组患者满意度96.67%优于对照组患者满意度76.67%(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妊娠糖尿病虽然是慢性疾病,但是危害极大,严重影响孕妇及胎儿的生命安全。因此,在医院治疗阶段,护理人员一定要做好健康教育工作,让患者能够加强对糖尿病的认知,了解如何治疗糖尿病、预防低血糖等情况。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给予健康教育,不仅能够使患者学习到自身疾病的发病原因,了解疾病的治疗、并发症情况及科学饮食,而且提高患者的健康意识并逐步养成良好的日常习惯。与此同时,健康教育的实施还能够使患者更加配合治疗,提高治疗的依从性,对疾病的预防和防止并发症的发生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次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的自然分娩率及健康知识掌握程度评分均要高于对照组患者的相关数据,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也高于对照组患者的相关数据,可见健康教育能够显著提高患者对于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提升自然分娩率。综上所述,健康教育在妊娠糖尿病患者的常规护理治疗中运用取得理想疗效,不仅有助于提升患者的自然分娩率,同时能够提升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刘李洁.产妇健康教育护理对妊娠糖尿病干预的作用分析[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14,04:139-141.
[2]陈超,王薇,邱莉莉,等.护理干预对妊娠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影响[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4,16:3076-3080.
[3]马雪梅.健康教育在妊娠糖尿病护理中的运用效果分析[J].糖尿病新世界,2014,12:58.
[4]苏华,李明.健康教育在妊娠糖尿病护理中的应用分析[J].糖尿病新世界,2015,07:212.
[5]李冰.健康教育在妊娠糖尿病护理中的应用及体会[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5,19:179-180.
[6]孙妍,程春梅.健康教育在妊娠糖尿病护理中的应用研究[J].糖尿病新世界,2016,06:184-185.
篇3:糖尿病论文
【摘要】目的观察临床护理路径在初诊妊娠期糖尿病病患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xx年1月~20xx年7月收治的妊娠期糖尿病病患88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简单随机的方式,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4例。其中观察组病患给予临床护理路径,对照组病患实施常规护理,观察两组病患在不同护理后的空腹胰岛素水平、住院时间和护理工作满意度情况。结果观察组病患经护理后空腹胰岛素水平、住院时间、护理工作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初诊妊娠期糖尿病病患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可以减少住院时间,控制病患的血糖,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临床护理路径;妊娠;糖尿病
随着我国医疗技术的进步和护理模式的转变,护理工作不再是等待医嘱,执行医嘱,而是有计划性的进行护理工作[1]。临床护理路径是一种在病患住院期间制定针对特殊病患的护理计划[2]。本文为了研究临床护理路径在初诊妊娠期糖尿病病患中的应用价值,将妊娠期糖尿病病患分为两组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xx年1月~20xx年7月收治的妊娠期糖尿病病患88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简单随机的方式,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4例。观察组平均年龄(27.50±3.80)岁;孕周21~39周,平均孕周(25.70±4.40)周。对照组平均年龄(26.50±3.30)岁;孕周20~39周,平均孕周(25.40±4.70)周。两组病患年龄、孕周等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病患进行常规护理措施。遵医嘱用药、病情监测、合理饮食、健康教育等;观察组病患给予临床护理路径,具体如下。①入院第1天:热情接待病患,向病患和家属自我介绍、介绍病区环境、负责的医生、护士、医院的规章制度、疾病的相关知识以及临床表现;介绍第二天抽血的注意事项和检查的目的、意义;指导大小便标本留取的方法,对病患的检查、治疗、护理方法以及药物使用详细记录下来,与医生共同根据临床资料制定适合妊娠期糖尿病病患的护理计划。②第2天:责任护士对病患进行用药指导(如胰岛素剂量、皮下注射胰岛素的注意事项);计算胎数的方法以及吸氧注意事项。③第3天:对家属和病患进行宣教糖尿病的相关知识,饮食以及运动指标等;根据家属和病患对宣教内容不明白处,再次进行宣教。④第4~7天:对病患强调综合治疗的.重要性(饮食、运动、药物等),指导病患自己检测血糖和胎数,随时携带甜食。⑤出院宣教:定期产检,如有不适随时就诊。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病患护理后的空腹胰岛素水平、住院时间和护理工作满意度情况进行观察和评价。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病患空腹胰岛素水平情况比较
两组病患护理后的空腹胰岛素水平改善情况均有所改善,但观察组病患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病患住院时间、护理满意度比较
两组病患在进行不同护理后住院时间和护理工作满意度均有所改善。但观察组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妊娠期糖尿病是一种代谢紊乱性疾病,会造成病患的血糖升高,增加围生期母婴不良临床结局发生率以及病死率,甚至发展成2型糖尿病、胎儿发育畸形、巨大儿、新生儿低血糖等现象。妊娠期糖尿病病患接受常规的治疗和护理并不能完全改善临床症状,由于病患的自我责任感低导致配合度不高,会对疗效产生一定的影响,不利于病患的恢复[3]。临床护理路径逐渐地被广大的医院接受和应用,它是一种新的护理管理模式,有两大优点:①提高医疗护理质量,②节约医疗成本。在临床上具有科学性、实用性、可以增强病患对健康教育的意识,以达到护理质量满意度的提高[4-5]。本研究中,对两组病患进行不同的护理实施后,观察组病患的空腹胰岛素水平(16.23±7.44)mU/L、住院时间(5.11±2.45)天、护理工作满意度(97.45±65.22)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分析结果可发现,临床护理路径的临床效果比常规护理的效果明显,对妊娠期糖尿病病患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减少住院时间,提高了护理满意度。综上所述,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对初诊妊娠期糖尿病病患的意义重大,值得推广及应用。
篇4:糖尿病论文
【摘要】目的探讨糖尿病病足的临床护理方法。方法20xx年5月以来,我院共收治糖尿病患者100例,其中25例合并糖尿病病足,通过对25例患者的临床护理方法进行总结分析。结果25例患者在有效积极的护理下,病情未进一步发展,患者的生存质量得到了大大提高。结论临床治疗对糖尿病的治疗固然重要,结合有效的临床护理更能抑制病情的发展。
【关键词】糖尿病病足;临床护理;效果分析
糖尿病病足是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主要是由于糖尿病造成血管病变以及神经病变和感染因素,导致糖尿病患者足或下肢组织破坏的一种较为严重的病变,严重威胁糖尿病患者的身体健康,给患者的及其家庭社会造成一定的影响与负担[1]。20xx年5月以来,我院共收治糖尿病患者100例,其中25例合并糖尿病病足,通过对25例患者的临床护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论述如下。
1临床资料
20xx年5月以来,我院共收治糖尿病患者100例,其中25例合并糖尿病病足。其中男12例,女13例,年龄45-65岁,平均年龄55岁。病程1-,平均5年。其中出现皮肤表面溃疡,但无感染的患者10例,出现穿透性溃疡并合并软组织感染,但是无骨髓或深部脓肿的患者10例,深部溃疡影响到骨组织的5例。
2临床护理
2.1一般护理在患者糖尿病确诊后,首先积极有效地控制糖尿病,同时控制患者的高血脂以及各种原因导致的早期动脉硬化,将预防糖尿病病足作为一项长期的任务。定期测量患者的体重,观察患者的饮食量、尿液的颜色以及气味。观察患者的皮肤颜色,特别是双足,检查双足是否有发红、发热或发凉的症状。同时嘱咐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每天用温水洗脚,保持足部的卫生。
2.2对症护理对于多饮多食的患者,结合患者的病情,严格制定饮食规定,对于患者出现饥饿比较明显的症状,非低血糖造成的,可以适当给予少量粗纤维食物进行充饥;对于多尿患者,便后要注意保持清洁,预防感染;对于合并慢性病的患者如:高血压、冠心病等,嘱咐患者一定要卧床休息,低盐低脂饮食,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患者住院期间,准备好一切急救物品,发现异常立即报告给上级医师,做相应处理。对于出现酮症酸中毒的患者,主要表现为精神状况欠佳,极度口渴嗜睡以及呼吸加深加快症状时,护士应立即做好血糖以及血生化等辅助检查,迅速建立静脉通道,小剂量静脉注射胰岛素,大量补液,纠正患者的水电解质以及酸碱平衡失调等[2]。
2.3患肢护理将患肢抬高,高度一般在30度左右,这样利于患者的肢体静脉回流,预防下肢出现水肿,重点注意足跟以及踝关节处,用支撑垫将其垫高,预防长时间压造成褥疮,对于出现软组织感染的患者,可在给予抗生素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适当的外用抗菌药液进行外洗,同时给予患者进行烤电;对于合并有骨感染的患者,一定要住院治疗,定时检查患者的血细胞计数,配合临床医师应用有效的抗菌治疗。嘱咐患者及其家属每天做必要的被动锻炼,预防因长时间不运动造成的废用性萎缩,但是一定要掌握好时间,避免长时间运动。对于症状较轻的患者,避免穿紧口的袜子,造成血液循环障碍;伤口用药处理:患者足部出现感染的创面应每天换药,可根据浓汁培养情况局部选用鸣敏感抗生素,如庆大霉素、双黄连、呋喃坦啶等。创面感染严重有腐肉脓汁时应切开引流或彻底清创。创面常规消毒后用生理盐水或呋喃西林液冲洗,局部用红外线灯照射消毒,促进创口肉芽生长。
2.4心理护理本病病程时间较长,治愈困难,患者常常出现焦虑、烦躁以及抑郁的情绪,对治疗缺乏信心,或对于自己的病症报无所谓的态度放弃治疗。在此护理人员一定要关心体贴患者,多与患者进行心理沟通,使病人能坚持正确的治疗和饮食方法,树立信心,调动其积极性,同时,不可忽视家属的工作,要求家属理解病人,从各方面帮助病人,使病人感受到家庭的温暖,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3讨论
糖尿病病足是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主要是由于糖尿病造成血管病变以及神经病变和感染因素,导致糖尿病患者足或下肢组织破坏的一种较为严重的病变,严重威胁糖尿病患者的身体健康,给患者及其家庭社会造成一定的影响与负担。其发病原因主要是[3]:神经病病变:感觉、运动和自主神经病变;②血管病变;③循环障碍;④免疫障碍;⑤皮肤中促进皮肤生长的胰岛素生长因子-1(IGF-1)减少。其中主要是神经和血管病变。其主要临床表现为:依据患者的症状以及体征严重程度不一样而不同,对于较轻的患者,主要表现为足部轻度疼痛,中度患者出现较深的穿透性溃疡并合并软组织感染,最为严重的患者在溃疡的同时合并有软组织脓肿,骨组织病变以及坏疽。其常见的诱发因素为:因为脚趾间的皮肤瘙痒抓挠皮肤,水泡出现溃烂、烫伤等,损伤碰擦伤或鞋子的磨损伤。主要的危险因素为,年龄在40岁以上的患者,糖尿病病程较长,一般在10年以上,男性;吸烟较为严重,末梢神经感觉丧失或末梢动脉波动减弱;足畸形;血糖未加控制以及合并心脑血管疾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老年独居的患者,自我保护意识较差的患者[4]。
总之,糖尿病病足的预防与控制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一旦患者出现病足,在护理上一定要细心,预防感染以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最为严重的是骨感染,如处理不及时容易造成败血症或骨髓炎等,这就需要临床护理人员的耐心细致的护理以及与临床医生的积极沟通,只有这样才能避免糖尿病病足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傅东波,沈怡谔,丁永明,等.上海慢病自我管理项目对自我效能的影响评价[J].中国健康教育,20xx,19(10):740-742.
[2]张金慧,吕阳梅,于小蓉.从不良血糖控制史看糖尿病健康教育的重要性[J].中国健康教育,20xx,18(10):618-620.
[3]宋燕,严伯正.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强化管理前后综合指标达标状况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xx,11(5):769.
[4]周芳芳.如何指导糖尿病患者家属参与对患者的管理[J].中华现代临床护理学杂志,20xx,1(2).
篇5:糖尿病论文
1资料与方法
1.1观察指标和评价标准
记录两组患者进行护理前后的血糖平复情况、眼病临床症状、临床治疗方案实施时间以及治疗结束后患者的低血糖症状复发率,根据两组患者的身体指标情况,评价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糖尿病眼病患者的糖尿病临床症状和眼病临床症状基本消失,低血糖症状完全消失,临床效果评定为显效。患者的糖尿病和眼病症状明显减轻,低血糖情况明显改善,临床效果评定为有效。患者的所有临床症状均无明显改善,临床效果评定为无效。
1.2统计方法
该研究治疗过程中所得数据均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用2进行检验。
2结果
两组患者在接受护理治疗一段时间后,两组糖尿病眼病患者的血糖情况得到了明显改善,与接受护理前相比,存在明显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治疗结束后,治疗组患者的血糖情况要明显好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血糖改善情况,存在明显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总有效率为95.5%,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总有效率为71%,两组患者临床护理总有效率存在明显差异。
3讨论
糖尿病是我国医学临床上比较常见的内分泌系统故障引起的疾病,其引起的并发症种类非常多,糖尿病眼病就是糖尿病并发症的一种,具有病程长和预后不佳的特点,使得患者对治疗失去信心,导致患者出现低血糖症状的风险上升,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临床医学研究实验总结出糖尿病眼病患者出现低血糖症状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因为患者饮食不规律,没有制正确的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导致自身出现低血糖症状;二是因为药物因素,糖尿病眼病患者在合并使用心脑血管类药物时,使体内胰岛素对葡萄糖的利用率增加,继而产生低血糖症状;三是治疗过程中没有进行具有针对性的护理治疗。该研究护理结果显示采用针对性的护理方案对糖尿病眼病患者进行护理,具有良好的护理效果,值得我国医学临床推广和应用。
篇6:糖尿病论文
[摘要] 目的 探讨对普外科疾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给予术后对症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抽取20xx年6月-20xx年6月该院所接收的72例普外科疾病合并糖尿病患者进行对照研究和分析,所有患者均接受普外科的手术治疗。对于所有接收住院治疗的患者开展常规检查和治疗,将其作为参照组,36例。研究组通过对接受手术治疗后的患者给予对症的药物治疗,36例。对比研究组和参照组的治疗效果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治疗后研究组的总体有效率34例(94.44%)显著高于参照组28例(77.78%),治疗后研究组的总体满意度33例(91.67%)显著高于参照组25例(69.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普外科疾病伴发糖尿病患者给予术后对症治疗,不仅能够减轻患者术后的不适感受,同时,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和满意度。
[关键词] 普外科疾病;糖尿病患者;术后对症治疗;治疗效果
糖尿病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代谢性疾病,该类疾病的发生机制尚未研究明确[1]。患者在患病期间将会表现出多尿、多饮、多食以及消瘦等临床症状,若未采取及时治疗和干预,将会严重危害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更多不必要的额外伤害[2]。临床研究认为,糖尿病患者发生普外科疾病的几率相对较高,普外科疾病的发生也将会加重患者的糖尿病症状,长此以往将会形成恶性循环。特别是对于接受普外科手术患者而言,术后将会引发其他疾病的发生,严重危害了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3]。因此,临床上针对普外科疾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给予术后对症治疗,能够达到有效的治疗效果,十分显著[4]。该组研究通过对20xx年6月-20xx年6月该院所接收的普外科疾病合并糖尿病患者采取对症药物治疗,临床效果十分显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组均为患者自愿参与研究,并经过伦理委员会同意。抽取该院所接收的72例普外科疾病合并糖尿病患者进行对照研究和分析,所有患者均接受普外科的手术治疗。对于所有接收住院治疗的患者开展常规检查,将其作为参照组,为36例。研究组通过对接受手術治疗的患者给予对症的药物治疗,为36例。其中,研究组男性患者20例,女性16例,最大年龄为82岁,最小年龄为48岁,平均年龄(59.42±1.28)岁;最短病程为1 d,最长病程为7 d,平均病程(3.47±1.84)d;参照组男性患者22例,女性14例,最大年龄为84岁,最小年龄为50岁,平均年龄(59.84±1.74)岁;最短病程为1 d,最长病程为10 d,平均病程(3.84±2.05)d。各组患者的性别和年龄以及病情程度等基本资料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对比性。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普外科的手术治疗,临床上通过对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给予对症的药物治疗。患者接受住院治疗后,需要接受各项常规检查,包括:血压、血糖以及体温等,随后患者接受普外科的手术治疗。手术前需要注重患者血糖指标的控制,可以采用:口腔降糖药、控制饮食以及注射胰岛素等治疗方式;手术当天需要停止服用降糖药,同时,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实施血糖等其他生命指标的常规检查,并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注射适量的胰岛素,患者能够恢复正常饮食后停止注射胰岛素,同时,患者口服辛伐他汀(国药准字H20xx 3389)进行治疗,10 mg/次,1次/d。患者接受手术治疗后的血糖水平需要控制在8~11 mmol/L之间,尿酮(-),同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及时纠正电解质失衡情况,术后做好相应的抗感染预防措施。
1.3 临床观察指标
对比研究组和参照组的治疗效果以及总体满意度。
1.4 统计方法
该组实验均使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通过百分比(%)表示,行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后各组的总体有效率
治疗后研究组的总体有效率34例(94.44%)显著高于参照组28例(7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治疗后各组的总体满意度
治疗后研究组的总体满意度33例(91.67%)显著高于参照组25例(69.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近几年来,对于普外科合并糖尿病患者而言,通常采取手术治疗的方式,不仅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同时,还能够满足患者所提出的护理需求。手术治疗后的普外科合并糖尿病患者容易出现血糖变化较大的情况,但是经过对症的药物治疗后,不仅能能够在短时间内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同时,还能够达到彻底清除病灶的治疗效果[5]。手术治疗后,对于患者的感染以及并发症的发生并不常见,但是对于合并糖尿病的患者而言,术后积极控制患者的血糖水平尤为重要,同时,维持患者机体内的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对于患者的术后恢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患者在手术治疗的过程中,需要根据患者的实际生理和心理变化,选择对于患者影响较小的麻醉方式,手术过程中严格遵循快、稳以及准等操作原则,进而降低对于患者的损伤程度。对于血糖持续在7~9 mmol/L、尿酮(-)以及尿糖为(-)~(+)的患者,可以直接进行手术治疗。手术后,需要每天定期为患者补充150~200 g的糖以及补充适当剂量的钾,同时,每间隔2 h为患者测量一次血糖水平,并根据所检查的血糖水平及时调整胰岛素的使用剂量。手术后需要尽早恢复患者的正常饮食,极大程度避免酮症的发生,并且手术后需要在控制患者血糖的同时,避免低血糖以及酮症酸中毒等并发症的发生[6]。对于手术切口发生感染的患者而言,则需要加强对于感染病灶的彻底清除,并进行及时而又有效的引流,等到患者血糖得到有效控制后,根据细菌培养以及试敏的结果选择适当的抗菌性药物。
经过该组大量的分析和讨论得出结论:治疗后研究组的总体有效率34例(94.44%)显著高于参照组28例(77.78%),治疗后研究组的总体满意度33例(91.67%)显著高于参照组25例(69.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最为一种临床上最为常见的疾病,伴随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糖尿病的发生几率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患者患者并期间的症状较为复杂和繁多,长时间处于血糖异常的状况下将会增加细菌的大量滋生,进而导致人体抑制白细胞不断移动,进而极大程度降低了患者的抵抗能力和防御能力。加之对于糖化尿病患者而言,普外科疾病的发生几率相对较高,术后感染的几率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此时,术后采取对症的药物治疗,对于患者的术后康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通过对普外科疾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给予术后对症治疗,不仅能够提高患者的治愈率,还能够满足患者所提出的临床需求,临床效果十分显著。
[参考文献]
[1] 李怀刚, 万嵘, 万艳. 普外科疾病并存糖尿病患者行急诊手术时的处理[J]. 蛇志, 20xx, 28(2):183-184.
[2] 穆元强. 浅谈普外科疾病并存糖尿病的术后治疗[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 20xx, 16(18):45.
[3] 胡莹. 普外科大手术并存糖尿病术后血糖控制的研究[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xx,2(83):143-144.
[4] 欧阳斌. 急诊手术治疗普外科疾病合并糖尿病患者临床分析[J]. 糖尿病新世界, 20xx,35(6):101.
[5] 芦小光, 杨振江. 营养风险筛查20xx在普外科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J]. 糖尿病新世界, 20xx, 20(5):55-57.
[6] 匡彦兵, 李宗霞. 急诊手术治疗普外科疾病合并糖尿病112例临床分析[J]. 糖尿病新世界,20xx, 20(5):3-4.
篇7:糖尿病论文
近年来糖尿病的发病率无论在发达国家或是发展中国家,都呈上升趋势,已成为现代社会的常见病、多发病,是继心脑血管病、癌症之后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疾病。目前糖尿病还不能根治,一切治疗方法都是对症治疗。因此一旦患病,往往伴随终身。继发于糖尿病基础上的各种并发症是影响糖尿病人健康乃至生命的主要问题。在各种疾病当中,糖尿病是最需要患者有耐心和毅力的一种疾病。它需要患者长期不懈地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坚持自我调理饮食和生活起居,才能达到控制病情,减少或延缓并发症发生的目的。
摘要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据报道,全球现有糖尿病患者超过1亿,中国至少有4500万人之多。由于病因的复杂性,糖尿病的预防和治疗变得十分困难。除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外,饮食习惯及生活方式、健康教育对糖尿病防治也有重要影响。因此,真正关注自身健康,讲究科学营养,改变不和理的饮食习惯、生活方式,注意劳逸结合,才能更好的防控病情。本文从糖尿病定义、典型症状、分类、饮食原则、健康教育等方面进行综述。
[关键词]:糖尿病健康教育饮食原则运动
1、糖尿病的定义:是由于体内缺乏或是胰岛素在靶细胞不能发挥正常的生理作用,而引起的糖、蛋白质和脂肪代谢紊乱的一种综合性病症。
2、典型症状:临床上所说的“三多一少”指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少。
3、并发症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除幼年型病人外,一般起病徐缓,难以引起人们的注意。发病早期病情轻或无明显症状,但发展下去往往有并发症,而并发症致死致残率极高,应引起高度重视。
3.1急性并发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低血糖昏迷、乳酸性酸中毒等。
3.2慢性病法症:糖尿病性眼部病变、肾病病变、神经病变、皮肤病变、心血管系统合并症、糖尿病足感染等。
4、糖尿病分类
1985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对糖尿病(DM)的临床分类:
(1)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IDDM):约占病人总数的5%—10%。
(2)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NIDDM):约占病人总数80%—90%,分为肥胖和非肥胖两型。
(3)营养不良型糖尿病(MRDM):包括蛋白质缺乏性胰腺性糖尿病(PDPD),纤维结石性胰腺性糖尿病(FCPD)两类。
(4)其他类别糖尿病:包括糖尿病继发于或与其他疾病或综合征。如:胰腺疾病、内分泌疾病、药物或化学物质引起的糖尿病,胰岛素或胰岛素受体异常,某些遗传性综合征等。
(5)糖耐量低减(IGT):分为肥胖、非肥胖和伴有其他疾病或综合征。
(6)妊成糖尿病(GDM)
5、糖尿病主要治疗方法:药物治疗、基础治疗(饮食调养、身心调养、运动疗法)、胰岛素治疗、中医中药治疗(含针灸、气功)和其他疗法。
6、饮食原则
饮食疗法是目前被公认的治疗糖尿病的一项基础治疗。无论是何种类型、有无并发症、用何种药物,都必须严格执行和长期坚持饮食控制。
6.1内容包括:
(1)限制过食米面、水果(限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
(2)少食肥甘厚味油腻之品(限制脂肪的摄入);
(3)少食咸盐(低盐饮食);
(4)不吃芳香辛燥助火化热的饮食;
(5)禁止饮酒;
(6)少食多餐的饮食习惯。
7、体育运动
日常的体育锻炼也是必不可少的,有许多好处:
(1)消耗热量,增加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血糖,有利于糖尿病的控制;
(2)通过改进体循环降低心脏病的风险度;
(3)控制体重降低血胆固醇浓度;
(4)防止骨质疏松;
(5)有利于降低血压;
(6)消除紧张力;
(7)改善入睡能力,提高睡眠质量;
(8)抵抗焦虑和压抑感,增加积极性和乐观感;
(9)可推迟和防止慢性病及老龄有关的疾病,提高自理能力;
(10)改善自我形象。
8、如何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健康教育
随着整体护理工作的不断深入,健康教育已成为一种辅助治疗方法,也是评价护理质量的重要指标。糖尿病(DM)是慢性终生疾病,对DM患者的健康教育有效与否,直接影响患者的生命和生活质量。本文主要从健康教育的形式和内容两大方面探讨如何开展DM患者的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旨在寻找最佳教育模式帮助DM患者有效掌握DM各方面知识,积极参与治疗,有利于提高患者自护能力与生活质量(QOL),让DM患者在最大范围内享有健康。
糖尿病是继心血管、肿瘤、艾滋病之后的第四大严重危协人类生命健康的疾病,它是慢性终身性疾病。5月发表的《19世界卫生报告》,到了20xx年全世界的糖尿病患者将增加一倍以上,达到3亿人之多。我国糖尿病患病率已达1%-2%,且以每年0.1%的速度递增[1]。而全面有效的控制DM并非单纯用药可以达到,其治疗效果有赖于患者的自身管理和控制,基本的糖尿病知识是患者进行有效的自身管理和控制的基础[2]。DM患者的教育在DM的管理和控制中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通过病人的健康教育,可以使病人了解其健康状况,做出恰当的健康医疗决定,改变不健康行为,真正实现病人参与疾病的自我护理。可是在目前的临床护理中,健康教育开展不够深入,教育方法单一,教育效果欠佳[3]。因此,总结出有效的教育方法实施有效的健康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8.1. DM的教育模式
教育程序和护理程序一样也是有五个步骤组成,即评估、诊断、计划、实施、评价,但侧重点不一样。护理程序是以评估病人的生理、心理、社会状况来制定计划,实施护理,最后评价病人的状况;而教育程序主要以评估病人的学习需要来制定计划,实施对病人的宣教,最后以病人的行为和态度的改变来评估教育效果。教育程序中更强调病人参与的重要性。协同教育模式[4]就能调动病人的积极性,教学互动,避免了传统的灌输式宣教。协同教育模式分如下五个步骤:
8.1.1评估并确定病人和家属的教育需求
在病人的健康教育中,通过与病人和家属的交谈,参阅病人的医疗档案,除了评估病人的一般资料、文化背景、社会支持等各方面内容外,还建议让病人自评心理状况和自护能力以及对DM的了解程度,综合各方面因素,确定病人及家属的教育需求。
8.1.2共同建立教育目标
根据病人的评估资料,应与病人及家属充分讨论后,共同制订教育目标,通常分为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两类。近期目标为帮助DM病人了解DM一般知识,营养学常识,检查和治疗目的及护理要点等;远期目的为提高病人的自护能力,同病人一同制订饮食运动计划,减轻或避免各种并发症,提高DM病人生活质量等。
8.1.3选择教育方法
根据病人情况和教育目标的差异,我们应因人施教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可分为视觉为主的方法,听觉为主的方法,和触觉为主的方法[5],综合多种感官刺激来加深印象。对认知情感领域的学习内容,如DM定义,临床表现、饮食知识、运动疗法、并发症的纺织、足部护理知识进行讲解、讨论,辅以实物模型、图片、手册和幻灯片等教学工具。对精神运动领域的学习内容,如胰岛素注射技术,血糖、尿糖测定,采取示范、实物模型和图片为主的方法。
8.1.4协同执行教育计划
在确认病人及其家属对学习有充分准备,并在生理上无障碍,心肺功能稳定,心理无焦虑状态下采取适当形式实施计划。国外目前采用的教育形式可分为集体教育,小组教育和单人教育,多为三种并用[6]。集体教育属于开放式教育,多采用演讲会、沙龙、俱乐部、电影会、试餐会等方式,进行宣教、解答,亦可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宣传媒介进行;小组的形式自由,可为一个病房病员间交流,小组的优点是允许患者讨论、提问,组员之间可互教互学,还可亲自实践注射胰岛素、练习测血糖等;单人教育可作为前两者的补充,一方面对有一定文化程度或有一定DM知识的病人,结合各种技术指导对患者进行更深的教育,另一方面对伴有活动能力丧失,文化程度低,语言障碍或个人隐私情况较多者,要反复耐心教育,用病人听得动的语言来讲解,例如用圆圈来解释细胞,用钥匙和锁来解释胰岛素对细胞利用糖的作用,用等边三角形来解释饮食、运动、药物三者平衡在控制血糖中的作用。在按计划实施教育外,大量的教育工作需随时进行,非正式教育融合在各项护理操作过程中,如日常铺床、服药、注射等护理活动,直接作用于病人身上,使他们得到心理支持,也能取得明显效果[7]。在实施教育过程中不仅要注意教育个性化,更要注意病人的反应,双向化施教,教育要坚持持续化,还要有必要的考察办法,如引导患者复述,提问,出院时进行知识问卷考察[8],确保健康教育的有效。
健康教育的实施范围要广,有条件的医院可建立门诊-住院-出院后全程健康教育模式,加大教育的力度[9]。
8.1.5进行质量效果评价
健康教育的质量效果评价是对病人教育计划及实施的全面审核过程。评价可采取两种形式,一时患者出院前的问卷调查或自护能力测评,了解患者对教育内容的掌握程度。二是或者出院后复诊或随访情况,电话回访[10]是一种经济、快捷、实用且病人易接受的方式,是将医院健康教育延伸到病人家里的有效手段,是了解患者对参与疾病治疗的积极主动程度。
9. DM健康教育内容
DM教育主要包括心理教育、饮食治疗教育、运动治疗教育、药物治疗教育、并发症防治教育五大方面。
9.1 DM心理教育
糖尿病的发病,同其他疾病一样,有生物、社会和心理因素,而社会和心理因素起着重要作用[2]。由于DM病程长常反复入院,患者易产生紧张、焦虑、恐惧、情绪激动、消极悲观情绪,即便初次入院,患者也会出现否认-愤怒-焦虑-恐惧-悲伤的心理应激过程,而这些不良心理会引起血糖升高,对疾病控制不利,因此及时发现患者的不良心理,并给予细心护理是十分必要的。
临床实践中发现,DM患者存在两种不良心理状态,一种是满不在乎,认为没什么了不起,表现为不重视饮食,不严格用药等,心理学上叫角色缺如。另一种是角色强化,表现为过于小心,谈“病”色变,焦虑,悲观等[11],在这些心理状态下,患者接受知识的能力大为降低。因此,不能急于向患者灌输知识,在于患者首次交谈中就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上的安抚及解释,让不同的患者从两个极端解放出来,避免心理紧张及精神刺激。从密切护患关系入手,加强心灵沟通,增进感情交流,取得患者信任,再着手进行健康指导。认识的改变必须经过未仔细考虑期、考虑期、行动期、维持其、巩固期和反复期[12],我们应把握患者各个时期的心理,开展针对性的教育。
9.2 DM饮食教育
饮食疗法是糖尿病的治疗基础,是控制疾病预防并发症至关重要的一步,决不能忽视对饮食疗法重要性的教育。除了介绍一些营养学知识,还要让患者努力做到定时定量,强调食品的多样性,不偏食,少吃“垃圾”食品(高热量、高胆固醇、低维生素和低矿物质的煎炸食品),忌吃甜食,有报道说多吃粗粮有利于控制血糖。饮食控制对远期达标和预防并发症有着战略意义。当然饮食控制不是不吃、饿肚子,没有哪一种食品或水果是绝对不能吃的,可以少吃,控制总的热量是必要的,患者和家属及医务人员可以共同制定一份饮食计划,循序渐进地控制饮食。
9.3 DM运动指导
运动疗法能使病人异常糖代谢状态得到改善,运动可参与肌肉对葡萄糖作用增加,加强胰岛素受体的敏感性,是机体的胰岛素水平下降,也可改善脂类代谢。但运动一定要接受专业医生护士的指导和制定运动处方。首先要全面体格检查,通过体检发现是否有禁忌症,以此决定运动方法[13]。运动的方式多种多样,可根据医生指导结合自己喜好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但运动强度要遵循个体化原则和从轻到重循序渐进的原则[14],注意运动中和运动后的感觉,如出现呼吸费力、头晕、面色苍白、出冷汗的症状,及时停止运动并采取措施。运动时间也应注意,I型糖尿病患者在餐后90min运动降糖效果最好,餐后60min次之,而餐后30min最差[15];II型糖尿病患者运动时间不限。运动中要注意适量、持续,更要注意安全,避免低血糖的发生。老年病人更要严格掌握运动指征。
9.4 DM药物指导
不管是住院患者还是非住院患者,都应在医生的协助和指导下用药,不可擅自改药、停药。医生护士应指导患者掌握用药时间,剂量,药物的作用机理,类型,作用时间及可能出现的副作用,一方面加强病人的参与意识,另一方面可以避免患者将同类口服药物同服的错误。注射胰岛素的病人,应在出院前教会患者自己注射和保管胰岛素,以及低血糖的预防和处理,对待经济富裕或视力差的老年人,可推荐使用美国BD公司生产的笔式胰岛素注射器,简单易懂,携带方便。目前还有更为方便的胰岛素泵,也可对病人推荐指导。不管用何种药物治疗,都要讲科学系统,切忌讲迷信,仅凭一面之词而中断正常治疗,贻误病情,有的病人对胰岛素认识不够,认为注射胰岛素与吸毒一样,会成瘾,而去相信某种功能治愈糖尿病,我们一定要加强教育。
9.5 DM的自我监测与并发症防治
糖尿病如果控制不当,可引起多方面损害,对眼睛,肾脏,末梢神经和血管都有很大影响。因此,所有的DM患者都应学会自我监测血糖、尿糖,及早识别并发症。测量血糖、尿糖的方法简单易懂,但要教会患者识别正常值。需要注意的是,目前DM知识教育中最薄弱的关节是糖尿病足的护理[16],在以后的健康教育中应加强这方面知识。
在欧美国家,因糖尿病足导致的截肢占非创伤截肢病例的35%-50%[17],目前糖尿病末梢神经和血管病变上不能彻底预防[17],加强病人的自我防护意识,主动进行足部护理才是最重要的措施。Assal指出通过正确指导,可显著减少患者的截肢比例[18]。对于老年DM患者建议经常测试足部感觉,包括关节位置觉、足部振动觉、痛觉、温度觉、触觉、压力觉等[19],有关人士指出:糖尿病足部护理应坚持一特制(即要穿特制大小和式柔软舒适的鞋子)二帮助(即请家人帮助检查足部,如有异常请医生帮助就诊)三必须(即每日必须检查鞋袜是否平整,每日必须查看足部皮肤是否完整、足部感觉是否完善,每日必须用温水泡脚)四不宜(即不吸烟、不赤足行走、足部不用刺激性药物、不宜用热水袋或火炉暖脚)[20]。
结束语
糖尿病属于终身治疗性疾病,目前尚无根治此病的良方妙药,而且随着病程的延长,糖尿病患者的体质下降,各种心脑血管并发症随之发生,严重危害患者的健康。“三分治七分养”,将药物治疗、饮食、娱乐及健身于一体,可起增强体质、治疗疾病、延缓病情发展的作用,为糖尿病患者康复提供切实可行有效途径。百年人生不是梦,健康长寿应为真。让患者掌握祛病强身之法宝,摆脱疾病缠身的折磨,是医患的共同心愿。
-------------------------------------------------------------------
参考文献:
1.范丽凤,朱筠苗,张小群.糖尿病患者对疾病知识了解状况调查.实用护理杂志,,15(3):52
2.唐炜立,周智广等.糖尿病教育的意义及方法.中国糖尿病杂志.,6(1):45-46 3.杨晓枫,陈蜀平.对糖尿病病人实施健康教育状况.山西护理杂志,20xx,14(1):18-19
4.戴丽华,张铁英等.住院患者健康教育模式的探讨及效果评价.护士进修杂志,20xx,16(2):137-138
5.徐玉斓.健康教育在糖尿病病人中实施.实用护理杂志.1999,180;23-24 6.宋凤梅.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的效果.河北医药.20xx,23(5):375
7.翟秀平.对糖尿病病人在整体护理重实施健康教育的初探.黑龙江护理杂志.20xx,6(4):48-49
8.王伟艳,于宝霞,林慧霞.糖尿病患者施行健康教育的护理体会.黑龙江医学.20xx,25(3):214
9.范丽凤,潘长玉,田慧等.全程糖尿病健康教育模式的建立与实践.中华护理杂志.20xx,36(4):249-252
10.史水红.电话回访式健康教育在糖尿病病人中的应用.实用护理杂志,20xx,17(9):201
11.刘晓明,陈秀军,赵春英,康云梅.有效评价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效果的方法初探.中华护理杂志.1999,34(9):568-569
12.张苏范,丁娜.健康教育--医患关系问题.医学与哲学,,18(1):41-42 13.赵长云,赵,令国瑞,林禄.如何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健康教育.黑龙江医学.20xx,25(12):943
14.张绍维,卢爱玲,郭俊香,徐招娣.糖尿病的健康教育.1999,15(11):179-180 15.戴筱英.糖尿病患者餐后不同时间运动的降糖效果.中华护理杂志.20xx,36(12):914-915
16.甘俊丽,谭艺真,李媛等.糖尿病人糖尿病足健康教育需求调查分析.护理学杂志20xx,16(4):201-203
17.刘新民,主编.实用内分泌学.第二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7.354-356 18.甘俊丽,刘纯霞.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足自我防护意识的调查.护士进修杂志.20xx,15(11):842-844
19.王晓媛,武惠萍,孟晓敏,侯慧茹.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足部感觉测试及护理.中华护理杂志.20xx,36(4):263
20.李雪萍.加强健康教育,提高糖尿病足患者的预防意识.护士进修杂志.20xx,15(5):387
附录一
世界卫生组织(WTO)提出的糖尿病患者自身保健基本需要单
1.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
(1).为检查下列尿项所用的物品:
(A)尿糖(葡萄糖)
(B)尿酮体
(2)记录检查结果和体重用的本、笔(或表格)。
(3)当必要时,口服降血糖药物。
(4)糖块或其他容易吸收的碳水化合物以备低血糖时用。
2.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
(1)同上尿检查物品。
(2)记录结果的本、笔(或表格)。
(3)按医嘱备的胰岛素(加上保存胰岛素的冷藏设备)。
(4)注射器(消毒盒)和针头。
(5)消毒设备。
(6)消毒用棉。
(7)清洁剂。
(8)糖块或容易吸收的碳水化合物以备低血糖时用。
3.基层卫生保健站所需设备
(1)上述自身保健所需设备。
(2)体重计。
(3)血糖监测器和检验试纸。
(4)静脉注射用葡萄糖,如果可得到还应备高血糖素。
(5)印刷的简明教材。
(6)保存病历的地方。
附录二:
目测八联试纸检测法
目测八联试纸即八种不同试纸薄片粘附在一个塑料条上,供测定尿液中的隐血、亚硝酸盐酸碱度、尿胆元、胆红素、蛋白质、葡萄糖和酮体。这一种医用快速检验试纸,可用于急、慢性肾炎、肾盂肾炎、肾病综合症、消化道各种出血感染、高血压、糖尿病、甲亢、慢性肝炎、酸中毒、碱中毒、酮酸中毒等患者的早期临床检测。具有快速、简便、价廉和准确的优点。对疾病早期发现和病人临护提供了方便。患者可以在医护人员指导下参照说明书使用。根据病情稳定情况和治疗方法,一般病情稳定者可每周测一次;病情变化大或治疗方案有调整者可每日测一次。
使用方法:
1、取清洁小玻璃瓶取被检者任何时间的新鲜尿液。
2、手持试纸条,将条上八种试纸全部浸入被检尿液中,浸透约1秒后取出。
3、1分钟后与标准色版对照比较即能测出结果。
4、试纸保存应存放在低温环境,家庭最好放在冰箱里保存。
篇8:糖尿病论文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不节制饮食的生活习惯导致过渡的营养残留机体,引起内分泌代谢的紊乱,可出现俗称的“富贵性疾病”,而糖尿病是其中最常见的疾病之一。糖尿病属于慢性终身性内分泌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其后期对心脑血管等各系统所造成的并发症严重危害了人类生命安全。然而目前临床对于糖尿病的治疗仍存在一定缺陷,药物始终无法达到最终治疗目的。健康教育是目前针对糖尿病提出的最佳防治手段,根据分阶段的糖尿病护理,尽可能达到控制血糖、防治疾病进一步恶化的护理结局。然而目前国内外糖尿病的健康教育模式多元化,诸如传统教育模式、全程教育模式、护理程序模式、基于问题的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教育模式等,至今仍无一被公认的模式。而其中PBL教育模式在糖尿病健康宣教中的地位较被广大临床工作者认可。因此,本研究探讨应用PBL教育模式在分阶段糖尿病管理中的临床效果,成效较为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内科20xx年8月—20xx年1月收治的98例病人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病人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WHO)的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②无合并严重感染、肝肾功能重度损害、肿瘤、心脑血管疾患等问题。③无智力、精神障碍,具有一定文化水平,能配合学习及调查研究。④ 病人依从性好,自愿入组参与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9例。对照组中男26例,女23例,作者简介:刘丽君,主管护师,本科,单位:511400,广东省妇幼保健院;阮景、何玲玲、钟桑桑、温美花单位:511400,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年龄40岁~70岁(45.8岁±4.6岁),病程1年~23年(11.6年±2.4年)。观察组中男28例,女21例,年龄41岁~70岁(46.3岁±5.1岁),病程1年~22年(12.8年±2.1年)。两组病人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临床资料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管理方法
统一由专门的护理人员成立健康宣教小组,建立健康管理档案,登记每个病人的信息、治疗经过、血糖控制及依从性情况。同时,健康宣教组人员应根据宣教内容需要,制定相关宣教方案,组织相关的学习。本研究针对糖尿病病人同意采用分阶段管理模式。分阶段糖尿病管理的运行模式具体如下:由专业知识丰富的护理人员对入组病人根据病情进行分段管理,包括评估、调整、维持、并发症筛查的四个阶段。按照相应阶段的标准,制定不同的治疗方案,定期随访,掌握治疗效果。①评估阶段:此阶段目的是将入组病人的资料收集,结合辅助检查对其病情程度的评估。②调整阶段:糖尿病病人的治疗目标是糖化血红蛋白值控制小于7%,血压小于130/80mmHg(1mmHg=0.133kPa),低密度脂蛋白小于2.6mmol/L。当病人不符合此标准,则归纳于此阶段,由医生结合临床情况,按需进行个体化治疗。同时辅助相应的护理健康教育。调整阶段病人应保持固定的每2周1次门诊随访。③维持阶段:当病人经治疗后各项指标达标,则需坚持现有的治疗方案,归纳此期病人为维持阶段,维持阶段病人需每月进行1次门诊随访。④并发症筛查阶段:所有病人每半年进行1次并发症筛查,对肾脏、眼底、心脑血管、足部、皮肤及口腔等全面筛查。
1.2.1 对照组管理方法 分段护理管理模式下,采用传统的健康宣教模式,病人入组后,健康宣教周期为6个月。通过发放由健康小组人员收集相关糖尿病内容后制定成的《健康宣传手册》,同时组织入组成员每周进行一次讲座,通过多媒体教学的模式进行糖尿病相关知识的宣教。
1.2.2 观察组管理方法 分段护理管理模式下,采用PBL教育模式,健康宣教周期为6个月。PBL教育模式是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模式,告别传统教育观念,重点是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PBL的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填鸭式的教育,通过让学习者激发学习的兴趣,由被动化为主动。具体实施内容如下:①成立糖尿病宣教成员组,包括内科的医生、糖尿病专业知识培训护理人员、营养师。根据以问题为导向的教育模式,成员组通过针对现阶段糖尿病病人普遍遭遇的问题进行收集、总结及归纳。完善相应的“问题大全库”,并针对相应问题给予合理的解答。将观察组病人分为5组,每组9例或10例组成。组织病人每周进行1次知识讲座,向病人介绍糖尿病的相关知识及治疗手段,包括药物、运动、食物、心理、并发症防治等多元化教育内容。②建立PBL教学模式平台,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方式重点在于病人提问,导师解答的模式。健康宣教组人员应以引导式、讨论式、启发式的方法让病人发掘问题,产生疑问。如通过典型的病例分析,号召小组成员进行病案讨论。PBL教学模式的教育过程分为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自学和收集信息、论证假设。此过程提高了病人自我思考及逻辑转换能力。在学习及收集资料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新问题一并收集在“问题大全库”中,便于后来人员的继续学习教育。当小组成员陈述相关问题后,应及时组内讨论及进一步解决问题。通过相互间的学习指导,力求完美解答问题。疑难问题由宣教导师收集后,进行全体成员探讨,通过不断地提问及解答模式,巩固所有病人的糖尿病健康教育知识。③健康宣教导师对每位病人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评价,对PBL课堂表现不佳的病人,应进行相关指导,针对个体情况提出相应的要求。每轮研讨课题结束后,再安排下一课题,重新让病人进行学习与思考。PBL教学模式辅助病人对糖尿病的各阶段相关知识不断深入了解,间接让病人对待疾病的态度朝积极方向潜移默化,使其更好地配合治疗。
1.3 观察指标
①6个月采用自制调查问卷表对两组病人进行自我疾病了解程度及防治知识调查(包括了解、基本了解及不了解),总了解率=(了解+基本了解)×100%。②采用调查问卷表,记录并评价并两组病人健康教育前后的自我管理能力,包括病人自我血糖监测、遵医服药行为、合理饮食控制、坚持运动锻炼、自我足部护理5项内容。③监测病人健康宣教前后的糖化血红蛋白值变化情况。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7.0版软件进行统计学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率或构成比来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形式表示,采用t检验。检验水平采用α=0.05。
2 结果
2.1 两组病人健康教育后对自身健康状况及疾病防治知识了解程度比较。
2.2 两组病人健康教育前后自我管理能力情况比较 健康教育后两组病人的自我管理能力均提高,且观察组病人的提高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
2.3 两组病人健康教育前后糖化血红蛋白指标控制情况比较。
3 讨论
糖尿病作为中老年人高发的内分泌疾病,其并发症更是危害到人类的健康。据相关流行病学数据表明,通过合理的危险因素管理及治疗指标调控,能够有效降低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率。因此,本研究通过采用分阶段糖尿病护理的模式进行糖尿病病人管理,旨在尽可能地提高病人血糖的调控,增加治疗成效。然而,单纯的分阶段糖尿病病人管理仍无法满足于对糖尿病病人的管理,糖尿病防治措施“五驾马车”中,健康教育被誉为引路之马,由此可见健康教育是糖尿病防治中的关键。如何进行合理、正确的健康教育路线成为临床医护人员热议的话题。
本研究通过开展PBL教育模式,告别了传统健康教育模式的单调,通过以病例为诊治问题的中心,使病人由被动学习转换为主动探索的角色,将糖尿病的综合知识串联起来,相互学习。同时配合指导者的从旁引导,加深及巩固病人对糖尿病知识的印象,从而引身自鉴,提高自我管理能力,最终起到有效控制血糖的目的。本研究结果显示,PBL教育模式组对自身健康状况及疾病防治知识的总了解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自我管理能力也较对照组病人明显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为期6个月的PBL模式下实施健康教育,病人的糖化血红蛋白值指标获得显著降低,且明显优于对照组病人,标志了该教育模式的成功。然而在PBL教育中,由于几例病人因为经济负担过重,所以导致无法严格按照教育标准进行自我监督,影响到了宣教效果。因此,在终身性糖尿病分段护理管理中,如何降低糖尿病病人治疗经济负担也成为我们思考及棘手的问题。
综上所述,PBL教育模式应用在分阶段糖尿病护理管理中成效明显,能够提高病人自我管理能力,有效控制血糖,防治病情进一步恶化,进而提高了病人整体生存治疗。
篇9:糖尿病论文
一、资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
纳入标准:
①年龄:50岁~80岁。
②符合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的“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且采用Gavin糖尿病足危险因素加权积分法判定存在高危风险的患者。
③认知功能正常。
④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
①有其他足部疾患导致溃疡或截肢者。
②有严重精神疾患者。
③有酒精及药物依赖史者。
④依从性差者。选择20xx年xx月—20xx年xx6月我院收治的符合上述标准的128例2型糖尿病存在糖尿病足高危风险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入本研究。
2、研究分组。
患者按照随机平行对照原则分为2组,即:预见性健康护理教育组(简称观察组)以及常规护理干预组(简称对照组),每组各64例。
3、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中男86例,女42例;年龄51岁~79岁,平均年龄(62.5±1.2)岁;病程2年~,平均(5.6±0.5)年;文化程度:初中以下者45例,高中以下初中以上者40例,高中以上者43例。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以及文化程度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4、护理措施。
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措施,主要为密切关注患者的足部皮肤变化情况,告知其遵医嘱进行服药,以及足部伤口的护理措施等。观察组:对患者以及其家属进行预见性的糖尿病足健康教育护理,主要包括对于足部病变的早期观察,除去常规的密切关注患者足部是否存在发凉以及足背动脉搏动减弱等症状之外,静息痛是提示病情发展的主要症状,若出现应及时告知主管医师。告知患者每天采用温水进行洗脚,采用较为柔和的香皂,不可水温过高,以免烫伤,浸泡时间不宜过久,以10min之内为宜。
清洗后使用柔软的毛巾进行擦拭,使用润滑乳液进行涂抹,保持皮肤湿润,以防止皮肤皲裂,尽量不要使用电热毯等足部取暖设备,以防止烫伤,经常检查双脚以及趾间,观察脚掌等。同时,选择适宜的鞋袜,以免影响血液循环,尽量不穿拖鞋或者凉鞋,避免异物刺伤皮肤,正确地进行指甲修剪,不可修剪过短,以免接触皮肤,亦不需将趾甲的边缘修成圆形,以免损伤甲沟皮肤,造成感染,若伤口3d内未愈合,应告知主管医师。在此期间对于患者进行心理干预,主要针对患者的焦虑情绪进行疏导,由于出现糖尿病足的可能性较大,以至于患者对于疾病及其进展出现焦虑、烦躁不安,从而影响治疗。此时应对于糖尿病足的治疗以及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宣讲,从而使其正确了解疾病的演变过程,缓解焦虑情绪。
5、观察指标。
观察2组患者糖尿病足的发病情况,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对2组患者的焦虑情绪进行评定。
6、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u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1、组患者糖尿病足的发病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出现糖尿病足2例占3.13%,对照组出现13例占20.31%,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138,P<0.05)。
2、组患者焦虑情绪改变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HAMA评分总分及各因子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三、讨论。
糖尿病足多是由于2型糖尿病患者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出现机体的神经血管病变,导致足部感觉消失,甚或是活动受限的一种慢性并发症,病情严重者多出现局部坏疽而需要截肢进行治疗。既往的临床研究对于糖尿病足的护理干预探索较为少见[3],随着现今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糖尿病患者对于糖尿病足的关注渐趋增加;同时,由于糖尿病足多是在院外发现,患者对于该症状的护理知识较为缺乏,导致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本病的进展[4],以致于在患者住院时症状已较为严重。故而,在2型糖尿病患者初次住院时,即应加强糖尿病足的预见性健康护理教育。
综上所述,我院对于收治的糖尿病患者中的糖尿病足高危人群进行糖尿病足的预见性健康护理教育,同时针对患者的焦虑情绪进行心理干预。随访1年,发现在糖尿病足高危人群中应用预见性健康护理教育,可有效降低糖尿病足的发病率,改善其焦虑情绪。
篇10:糖尿病论文
摘要:目的观察对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的老年糖尿病病患采取的护理干预及效果。方法64例老年糖尿病合并白内障病患为此次研究对象,分别纳入的组别是研究组(综合护理干预)和对照组(常规护理干预),每组32例。比较各组病患护理干预后取得的效果。结果研究组护理干预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病患特点和具体情况的综合护理干预更适宜应用在老年糖尿病合并白内障病患的超声乳化手术治疗的围术期中。
关键词:超声乳化;白内障;糖尿病;护理
0引言
老年糖尿病病患中有一些病患同时伴有白内障,对他们的视力、生活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使老年人的晚年生活不如意。对于老年糖尿病合并白内障的病患,需要采用手术方式对其白内障进行有效的治疗,以改善这类老年病患的生活质量。虽然,当前超声乳化术能够被应用在老年糖尿病合并白内障的治疗中,但是毕竟这类病患和单纯白内障病患有所不同,需要对他们同时患有的糖尿病加以充分的考虑,并实施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1]。此次研究就对比常规护理干预和综合护理干预在行超声乳化治疗的此类病患的围术期中的效果,详细情况介绍如下:
1基本资料
随机择取近年来于本院进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治疗的64例老年糖尿病病患,包括女性病患35例,男性病患29例,最大年龄78岁,最小年龄60岁,入院时空腹血糖均>12.2mmol/L。分为两组,每组32例,两组病患的基本资料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可比较。
2护理方法
以常规护理方法对对照组病患进行护理干预;以如下综合性护理方法对研究组病患进行护理干预:
2.1术前护理
2.1.1术前检查术前陪伴病患进行诸如裸眼视力、矫正视力、散瞳后眼底检查等眼科检查,了解病患的晶状体核硬度等,明确病患是否符合超声乳化术的适应证。加强对病患进行全身检查,尤其加强监测病患的血糖,做好记录,保证病患血糖处于可控范围。2.1.2眼部准备术前2-3天术眼滴抗生素眼药水,每天7-8次,术前一天0.9%生理盐水冲洗泪道、结膜囊,5%聚维酮碘冲洗结膜囊。与此同时,遵医嘱合理使用散瞳药,对瞳孔变化加以严密观察,发现异常,及时汇报并处理。2.1.3术前健康指导耐心讲解超声乳化术的必要性,指导其掌握一些手术治疗中需要注意的要点,指导并训练病患转动术眼,指导病患掌握避免咳嗽、打喷嚏的方法,即张口深呼吸或舌尖顶上腭等,提醒病患要学会进行自我调节等,告诉其如果确实感到些许不适,可以轻声告诉医护人员等,以提高病患的配合度,促进手术顺利进行[2]。2.1.4心理护理深入病房,及时掌握病患的心理特点,分析病患出现不良情绪的原因,针对病患出现情绪低落、悲观失望的原因进行对应的心理疏导,耐心安抚病患的同时,将与疾病有关的医学知识等解释给病患听,将超声乳化治疗白内障的优势介绍清楚,将保持良好心理状态对手术顺利进行以及疾病转归的重要影响解释清楚,当经手术治疗得到康复效果的病患有时间时,邀请他们深入病房和即将手术的病患进行倾心的交谈,以进一步缓解病患的不良情绪,使之治疗信心增强[3]。2.1.5饮食指导基于病患具体情况,设计个性化的糖尿病餐,指导病患合理控制饮食,如对糖分摄入量进行严格的控制,少摄入油炸性、坚硬性以及油腻性的食物,保证摄入的营养合理且充分,禁烟酒、辛辣性食物等。
2.2术后护理
2.2.1眼部护理指导病患术后当天休息时采取的体位为平卧位,用力挤眼、揉眼以及剧烈头部运动都不允许,加强护眼,做好眼部卫生,术眼戴眼罩以防发生碰撞而出现不良情况。按照医嘱内容,给予散瞳剂,嘱咐病患应用散瞳剂后进行两个小时的仰卧,低头、弯腰等动作均不可。2.2.2术后并发症护理对术眼状况进行严密的观察,术眼敷料以保持清洁状态为最佳,无菌条件下进行换药操作,增加滴眼次数,嘱咐病患术后一个星期内禁止洗头、洗澡,注意病患术眼的疼痛情况,及早识别早期眼内感染,发生时,进行对症处理,以防感染给病患带来的不利影响[4]。术后当日病患术眼被遮盖,提醒病患减少瞬目动作;手术后第二天将敷料去掉,谨防角膜水肿。对于角膜水肿者,按照医嘱内容应用50%的葡萄糖或高渗盐进行轻柔的滴眼操作。术后10~12h对出现眼球胀痛、偏头痛等症状加以严格的防治,发现异常,施以对症处理,并对眼压升高严密防治。
2.3出院指导
出院前,做好有针对性的出院指导,告诉病患一些眼药正确使用的方法以及注意事项,告诉病患出院后要按照医嘱科学合理地使用降糖药,以良好控制血糖水平,定期到院进行复查,发现异常情况,尽早到院进行诊治。指导病患要加强自我调适,积极面对生活和疾病,指导其掌握一些自我保健的方法,指导他们正确应对突发事件(如低血糖等),鼓励他们尝试进行一些对健康有利的活动等[5]。
3结果
3.1效果比较指标
不同时间段的血糖水平、平均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术后5d矫正视力。
3.2统计学分析
全文以软件SPSS15.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采用c2检验,计量资料采取平均值±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表示两组数据差异较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4讨论
医疗技术水平已然不断提高,伴有糖尿病的白内障病患如今也可以通过接受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得到良好疗效。但是考虑到这类病患和单纯白内障病患的不同,尤其要加强围术期护理,施以有针对性护理干预,以保证手术成功、提高疗效、减少并发症、改善预后。在研究组入院期间,本院就是在把握白内障合并糖尿病病患的具体情况和超声乳化手术要求的基础上对病患施以了综合护理干预,如加强术前检查,对病患的晶状体核硬度等进行了解,了解病患是否符合超声乳化术的适应证。有研究表明,晶状体核硬度Ⅱ-Ⅲ级者尤其适宜接受这一术式[6]。糖尿病白内障病患的虹膜组织相对来说处于硬化状态,瞳孔存在一定的扩散难度,敏感于机械刺激,一旦受到刺激,缩小的概率非常高。如果病患瞳孔直径不符合要求,在进行超声乳化手术时,导致瞳孔缘咬伤以及晶状体后囊破裂的概率极高,会使手术难度加大,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7]。故术前合理应用散瞳药,使散瞳效果增加。相对于单纯白内障病患,老年糖尿病合并白内障病患更要加强饮食控制,以免因饮食不合理而增加机体应激性,使术后炎性反应加重[8]。因此,加强饮食指导。考虑到病患免疫功能和耐受手术能力更差,故高度重视术后并发症的预防。通过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并综合上述论述,作者认为,只有对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的老年糖尿病病患进行有针对性的综合护理干预,才能够为保证手术疗效、改善预后保驾护航。
篇11:糖尿病论文
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人群在快速升高,对于糖尿病的治疗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糖尿病是一种代谢性的疾病,长时间的代谢紊乱易引起很多并发症的发生,糖尿病足就是一种很常见的并发症,同时也是糖尿病患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在糖尿病早期,我们可以通过正确的措施预防和减少糖尿病足的发生率,但由于很多糖尿病患者缺乏预防性的足部护理知识和自我管理的能力,使得糖尿病足的发生率逐渐上升。通过干预护理可以帮助患者控制血糖,提高自我足部护理能力和管理能力。为了研究干预护理对糖尿病足高危患者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如下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在本院20xx年6月~20xx年2月的90例糖尿病足高危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45例和对照组45例,其中试验组患者男26例,女19例,年龄在42~58岁,平均年龄(48.5±1.8)岁;对照组患者男23例,女22例,年龄39~56岁,平均年龄(46.2±2.1)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糖尿病护理方法:在住院期间对患者的血糖进行监测,出院后要求患者定时复查。给予实验组患者应用干预护理模式:由2名护理人员进行,其中1名护理人员专门负责记录患者的血糖控制和足部情况,另外1名护理人员负责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和饮食指导,首先在住院期间,在饮食方面要为患者合理搭配营养饮食,嘱咐患者戒烟戒酒;并且给患者讲解糖尿病的病因、临床表现以及糖尿病并发症的危害,尤其是糖尿病足等相关知识,并告知患者如何正确的预防糖尿病足的发生和正确的足部护理方式。其次在患者出院后要对患者进行随访,并且让患者来院复查。
1.3 观察指标
患者对于糖尿病足足部护理知识的了解: 满分为100分,80分以上为非常了解,60~79分为基本了解,60分以下为不了解,患者的足部护理知识了解率=(非常了解例数+基本了解例数)/总例数×100%。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相较于入院前,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有明显提高为显效,稍有提高为有效,无提高为无效,自我管理能力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对患者进行调查问卷,满分为100分,80分以上为满意,60~79分为基本满意,60分以下为不满意,护理满意率=(满意例数+基本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
对收集到的数据根据SSP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年龄等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性别、足部护理知识了解以及自我管理能力等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
对糖尿病足足部护理知识的了解程度比较实验组患者80分以上有32例,60~79分有12例,60分以下有1例, 足部护理知识了解率为97.8%;对照组患者80分以上有18例,60~79分有16例,60分以下有11例,足部护理知识了解率为75.6%;实验组患者的足部护理知识了解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比较
实验组患者显效有28例,有效14例,无效3例,自我管理能力有效率为93.3%;对照组患者显效有19例,有效11例,无效15例,自我管理能力有效率为66.7%;实验组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实验组患者有31例满意,有14例基本满意,有0例不满意,满意率为100%,对照组患者有21例满意,有16例基本满意,有8例不满意,满意率为82.2%,实验组患者的满意率要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干预护理是指设计一系列的护理活动,以确保患者在不同健康照顾场所之间转移或不同层次健康照顾机构之间转移是所接受的健康服务具有协调性和连续性,预防或减少高危患者健康状况的恶化。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健康的定义已不再是单纯的身体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引起关注,而患者在住院后由于病情以及环境的影响,造成心理焦虑等不良情绪的发生,而干预护理可以根据患者的疾病进行指导,并且为患者在相关疾病方面答疑解惑, 缓解患者的焦虑等不良情绪,使患者以积极的心态与疾病抗争,尽力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在糖尿病足高危患者中,干预护理不仅要在住院期间给予患者在心理、饮食的支持及解惑,还要在足部护理知识方面对患者进行详细的讲解,帮助患者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在上述实验中,实验组患者的足部护理知识了解率(97.8%)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75.6%),实验组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有效率(93.3%)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66.7%),实验组患者的满意率(100%)要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82.2%),说明:干预护理能够增加糖尿病足高危患者对足部护理知识的了解,并且提高糖尿病足高危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以及护理满意率。总之,对于糖尿病足高危患者,采用干预护理的方式能够增加患者对足部护理知识的了解,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提升患者护理满意度。
篇12:糖尿病论文
摘要: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也是糖尿病患者重要的致残致死原因。该研究综述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制、危险因素、分期、早期诊断及社区认知现状,并提出社区管理建议。
关键词: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社区管理
目前我国糖尿病患病率达9.7%,全国约9000万糖尿病患者,其中30%~40%的糖尿病患者并发糖尿病肾病[1]。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DM)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是其重要的致残致死原因。对DN患者进行早期诊断和社区干预可以控制或延缓其进展为终末期肾病。现将其发病机制及危险因素、早期诊断、社区管理等相关内容综述如下。
1糖尿病肾病的流行病学
DN引发终末期肾功能衰竭(ESRD)已成为糖尿病患者的主要并发症及死因。据发达国家的统计资料表明,DN已经升为终末期肾功能衰竭的首要病因,占25%~42%。我国DN约占ESRD的6%~10%[2],DN发病率正呈逐年上升的态势[3]。20xx年对全国24000余例住院糖尿病患者的慢性并发症调查结果发现,DN患病率为33%[2]。DN是继心血管并发症后2型糖尿病患者的第二大死亡原因[4]。
2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制与危险因素
DN的发病机制极为复杂,至今尚未完全明了,但关于DN的发病原因和机制的研究近年来已取得较大进展。糖尿病控制和并发症试验(DCCT)以及英国前瞻性研究(UKPDS)的结果表明DN与个体对糖尿病的易感性有关。有报道糖尿病肾病有家族聚集现象,提示DN与遗传因素有关[5]。目前认为,本病的发生和发展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与持续的高血糖、肾脏血流动力学异常、脂质代谢紊乱、个体易感性及家族遗传等因素有关。因此,系统认识DN的发病机制、病理改变、临床特点、早期诊断以及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2.1血糖与糖尿病肾病
高血糖与糖尿病并发症是并存的,血糖是最强烈的产生微量白蛋白尿的危险因素。糖化血红蛋白浓度是早期DN和临床DN发生的危险因素。长期高血糖可使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糖蛋白和糖基化蛋白增多,使肾小球通透性增高,血浆蛋白滤过增加,从而加重肾脏损害。
2.2血压与糖尿病肾病
UKPDS结果显示,仅严格控制血糖,可使糖尿病相关的终点事件降低12%,微血管病变降低25%。但同时严格控制血糖和血压,则可使糖尿病相关的终点事件降低24%,其中微血管病变降低37%。高血压是肾脏病变的主要危险因素,在糖尿病中极为常见。赵从军和陈玉堂等[6]研究表明,高血压是DN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严格控制高血压能明显减少DN患者的尿蛋白水平,延缓肾功能损害进程。因此,控制血压将获得更有效的肾脏保护作用。
2.3血脂与糖尿病肾病
Gall等研究提示血脂浓度升高是DN和临床性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糖尿病患者由于胰岛素相对或绝对不足,造成脂代谢紊乱,使脂肪的合成代谢与分解代谢异常,易形成高脂血症。脂质的沉积可促进肾小球动脉硬化的发生和发展,加速肾脏的损害。
2.4病程与糖尿病肾病
病程是DN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随着病程的延长,DN的发生率也逐渐升高。研究发现,DM病程<4年,蛋白尿的患病率为20.9%,如果DM病程≥,蛋白尿的患病率则升为54.1%[7]。
2.5吸烟与糖尿病肾病
对于高血压伴2型糖尿病的患者,吸烟可增加发生肾功能衰竭的危险,吸烟可使2型糖尿病患者的氧化应激增加,导致肾脏进行性损伤,表现为尿蛋白排泄量增加。2型糖尿病患者即使给予ACEI降低血压后,吸烟仍能加速DN的进展[8]。
3糖尿病肾病的分期
根据DN的病程和病理生理演变过程,丹麦学者Mogensen把DN分为以下5期:Ⅰ期:肾小球高滤过和肾脏肥大期,肾小球滤过率(GFR)高于正常的25%~40%,肾脏体积增大约20%,此期与高血糖水平一致,没有病理组织学损伤。Ⅱ期:正常白蛋白尿期,尿中白蛋白排泄<30mg>300mg/24h,GFR多下降,有典型DN病理改变。V期:终末期肾功能衰竭,出现尿毒症全身症状。
4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诊断
DN的早期诊断是指在临床肾病出现之前(Ⅰ~Ⅲ期)就明确诊断,若待DN病变发展至Ⅳ、Ⅴ期,则病变不能逆转,故早期诊断对改善DN预后非常重要。DN的最早临床证据是尿白蛋白浓度轻度升高(尿白蛋白排泄率30~300mg/24h),被称为微量白蛋白尿,Wang等[9]的普查结果显示新诊断的2型DM患者微量白蛋白尿的患病率高达20.7%。微量白蛋白尿被认为是早期DN的敏感标志,对DN的早期诊断有重要意义。除尿微量白蛋白外,尿微量白蛋白/肌酐(ACR)的检测对糖尿病患者早期肾损伤的诊断亦有重要意义,可以在糖尿病患者出现尿蛋白阳性之前检测出早期的肾损伤[10]。如果3个月内连续2次尿液检查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比值在30~300mg/g,并排除其他引起UAER增加的原因,如酮症酸中毒、泌尿系感染、心力衰竭等,即可诊断早期DN。对早期糖尿病肾病实施综合干预可控制或逆转其进展。
5早期糖尿病肾病的社区管理
5.1早期糖尿病肾病社区认知现状
社区是糖尿病及糖尿病肾病等慢性病防治的基层,而目前我国DN防治主要是在发生DN后对其进行临床药物治疗及饮食治疗,缺乏规范的综合干预和管理模式。在社区的慢性病管理中也缺乏对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的健康宣教及管理。罗春娥等对100例社区糖尿病患者进行早期DN防治知识认知的调查,结果显示糖尿病患者对DN防治知识的认知水平普遍匮乏,有88%的患者不知道检测尿微量白蛋白的重要性,有81%的患者不了解饮食对DN的影响[11]。主观上患者对早期DN的认知不够,对有关的DN防治知识所知甚少,缺乏积极有效治疗,客观上DN的发病病程较长,是一个渐进性的病理过程,早期DN仅出现微量白蛋白尿,而尿常规检查尿蛋白多呈阴性,患者缺乏肾小球病变的临床症状及体征。这些均导致其易被忽视致延误最佳诊疗时间,最终进展为终末期肾功能衰竭。
5.2早期糖尿病肾病的社区管理建议
糖尿病肾病是一个渐进的病理过程,如在DN的早期阶段能得到早期诊断,通过早期严格控制血糖和血压、调脂、控制蛋白尿、改进生活方式等多方面的综合干预措施,可阻断或延缓DN的发展,减少终末期肾功能衰竭的发生。因此建议在社区对DN患者进行早期诊断,综合性干预及规范化管理,具体包括健康教育、饮食治疗、生活方式干预、技能指导及个体化的药物治疗等。赵进等将健康管理的服务模式引入早期DN患者的管理,通过3年的健康管理与健康教育,以及生活和行为方式的干预,干预组的尿微量白蛋白/肌酐(ACR)及DN的高危因素如血糖、血压、血脂等较常规治疗组明显下降[12]。有效的社区管理能够让早期DN患者掌握相关的疾病防治知识,了解和认识DN的发生、发展、转归及危害性,使患者改变不良的生活和行为方式,积极参与自身疾病的管理,承担一定的自我保健职责,自觉采取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有益于延缓疾病发展的治疗方式[13],从而达到延缓或阻止患者病情进展的目的。
篇13:糖尿病论文
【摘要】目的:探讨在社区糖尿病预防中给予健康教育的作用。方法:在20xx年6月—20xx年6月选取我社区有慢性病档案的86名糖尿病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均4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疾病预防手段,观察组给予健康教育进行干预。然后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对糖尿病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和遵守医生的嘱咐程度都明显高于对照组,空腹时血糖值及餐后2小时的血糖值明显低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社区对糖尿病患者开展社区糖尿病预防的健康教育有利于提高患者的认知度,有利于患者病情减轻,效果甚好。
【关键词】健康教育;社区糖尿病预防;作用分析
近年来,社会经济水平不断提高,我国也逐步像老龄化过渡,老年人人口不断增多。糖尿病在老年人群中患病率极高。本次研究以8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健康教育对社区糖尿病患者预防的作用,详细情况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按照随机数字法原则选取8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86例患者年龄为31—79岁,女性40例,男性46例。观察组男性患者22例,女性18例。对照组那行患者24例,女性22例。两组在性别、年龄方面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观察组采用健康教育预防,对照组给予常规疾病预防手段,对两组情况进行分析。观察组健康教育措施主要包括:检测患者血糖浓度,为患者制定运动和饮食计划,对于高危糖尿病患者建立干预档案。健康教育的方法:在社区开展讲座,面向全社区糖尿病患者。使其了解药品的正确使用方式和药品如何存放,在讲解过程中,使患者对糖尿病有更深层次的了解。讲座过后,通过随机调查的方式调查患者对讲座内容的了解程度。在讲解时,可以通过视频等方式直观地向患者展示糖尿病的危害性。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患糖尿病的原因和症状、药品的正确使用和如何储存,在治疗糖尿病时应该注意的问题,掌握糖尿病的基础知识,提高患者对其形成一个正确的防范意识,增强抵抗糖尿病的决心,增强患者对糖尿病的抵抗能力。食疗是患者进行有效治疗糖尿病途径,告诉患者在日常饮食中,应该少吃多餐,注意日常饮食卫生。运动也是糖尿病预防的有效手段,运动一方面能增强患者的体魄,另一方面,运动有释放压力的作用,能够使患者的心理压力得到舒缓,宣泄心中的情绪。无论对谁而言,有个健康的心理状态都有利于生活质量的而提高,运动能帮助患者预防糖尿病。因此,在健康教育中,应该积极引导患者积极运动,形成天天运动的习惯。但是,运动也需要注意量,不能运动过多,要保持一个合理的运动量。自我监督:糖尿病的恢复与预防主要看患者,所以患者要积极配合医生治疗,使医生的治疗措施变得有效。所以,患者要学会对自身的病情进行自我检测,自己日常中的饮食、药品使用情况、各个时间的血糖情况,都要进行记录。在这过程中如出现不适情况应及时向医生反应。1.3统计标准采用调查或实际访问的形式对患者对糖尿病的知识掌握程度进行了解。主要包括:糖尿病的症状、产生原因、糖尿病的主要规则和存放要求。是否能正确地使用测量仪进行血糖浓度的测量,能否积极地进行自我检测,在日常生活中到是否注意正常饮食,是否积极地进行了体育运动。医生对正确用药的额人数进行统计,记录患者空腹3天后的血糖变化。
1.4统计方法
采用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P<0.05时,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对糖尿病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
观察组对糖尿病引发原因、症状、药品存放原则、使用原则、检测血糖知识的掌握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患者听从医生嘱咐的调查结果
观察组对于医生的嘱咐用药听从情况、注意饮食方面及锻炼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两组患者餐后2小时后血糖测量值
观察组患者空腹2小时后的血糖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对糖尿病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和遵守医生的嘱咐程度都明显高于对照组,空腹时血糖值及餐后2小时的血糖值明显低与对照组,说明了健康教育有利于糖尿病病情的缓解,在社区糖尿病预防工作中具有显著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丽燕.郑修霞.李明子,等.健康教育在社区糖尿病一级预防中的作用[J].解放军护理杂志,20xx,12(2):45—48.
篇14:糖尿病论文
病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而糖尿病教育则是贯彻三级预防的关键。在糖尿病的治疗过程中应对患者进行全面、个性化的辅导,良好的健康教育可以充分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学会自我管理,积极配合治疗,达到良好的治疗目的,有效地防止糖尿病急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
1 糖尿病基础知识的宣教
糖尿病是一组以慢性血葡萄糖(血糖)水平增高为特征的代谢疾病群,是伴随因胰岛素分泌或作用缺陷引起的糖、脂肪和蛋白质代谢紊乱。其主要是因遗传因素、环境因素、自身因素、精神因素导致自身免疫功能障碍造成的。糖尿病的临床表现是以代谢紊乱症候群即“三多一少”(多尿、多饮、多食和体重减轻)为主。诊断标准:①有糖尿病症状并且随意血糖≥11.1mmol/L。②空腹血糖≥7.0mmol/L。③葡萄糖耐量检查2小时血糖≥11.1mmol/L。符合上述标准之一的患者,在次日复诊时仍符合三条标准之一者为糖尿病患者。
2 做好患者的心理疏导
心理治疗对糖尿病的控制非常重要。乐观稳定的情绪有利于维持病人内在环境的稳定,而焦虑的情绪会引起一些应激激素如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及胰高血糖素的分泌,从而拮抗胰岛素,引起血糖升高,使病情加重。糖尿病病程长,大多数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异常,如角色缺如、角色强化等。正确的精神状态和对疾病的态度应该是在医生正确指导下,发挥主观能动性, 学习防治糖尿病知识,通过尿糖和血糖的监测,摸索出 影响 病情的有利和不利因素,掌握自己病情的特点,有坚强的信心和毅力,认真治疗而不紧张,坚持不懈地进行合理的饮食、体力活动,劳逸结合。以正确的药物为基础,通过心理治疗的配合,达到有效的控制和防治糖尿病的目的。
3 糖尿病的饮食治疗
饮食疗法是治疗糖尿病的基本措施,这一基本措施并不因糖尿病的治疗 方法 而改变。只有药物与饮食相结合,才能更好地控制血糖,防止疾病发展。
3.1 控制总热量是糖尿病饮食治疗的首要原则:既要考虑充分减轻胰岛β细胞的负担,又要保证机体正常生长发育的需要 。根据病人的标准体重和劳动强度,制定其每日所需的总热量。总热量中的50%~55%应来自碳水化合物,主要由粮食来提供;15%~20%的热量应由蛋白质提供;其余25%~30%的热量应由脂肪提供,脂肪包括烹调油。
3.2 均衡饮食。三大营养素的组成比例要合理,在限制总热量的前提下,以高碳水化合物、低脂肪(尤其是饱和脂肪酸的摄入)、适量蛋白质为宜;食物要多样化,谷类、薯类主要提供碳水化合物;蔬菜、水果类主要提供膳食纤维;动物性食品主要提供含必需氨基酸的蛋白;豆制品主要提供植物蛋白;要以植物性食品为主,热能来源以粮食为主,多选用绿色蔬菜;粗细搭配,提倡高纤维饮食;食盐要限量,每天不超过10g为好;注意补充微量元素食品,如含硒、铬、锗等食品。
3.3 早、午、晚三餐进食要定时定量,避免随意增减食量,这样才能达到血糖稳定。正餐时防止血糖偏高不能吃太多,必要时可在正餐之间及睡前加餐,主要以富含碳水化合物的点心为主,以减少因药物而导致低血糖的机会,特别是注射胰岛素的病人。
3.4 随身携带零食。为防止药物治疗特别是注射胰岛素时出现低血糖现象,外出时可随身携带饼干、糕点、木糖醇等代糖食品,在发生心慌、饥饿等低血糖反应时服用。
4 糖尿病的运动 治疗
适当的运动,可以增强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使肌肉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增加,血糖下降,改善代谢紊乱。最适合糖尿病患者的运动是持续而有 规律 的中强度的运动,如骑自行车、步行、慢跑、游泳、跳舞等有氧运动,以运动后不感到疲劳为宜。糖尿病患者运动时要注意预防诱发低血糖,运动宜在餐后血糖升高时进行,这样有利于降低血糖。糖尿病患者的抵抗力较低,易发生感染性合并症,故运动后注意保持皮肤清洁。中老年患者在运动前应进行全面体检,运动时间和强度也要相应调整。
5 糖尿病的药物治疗
5.1 口服治疗药物。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治疗糖尿病的口服药物有以下五类:磺脲类、双胍类、糖苷酶抑制剂、胰岛素增敏剂(噻唑烷二酮)、甲基甲胺苯甲酸衍生物。
5.2 胰岛素注射。胰岛素使用适应征:Ⅰ型糖尿病—关注LADA早期胰岛素注射、Ⅱ型糖尿病、口服药失效(除外不配合, 自我关怀差或仅有失效 历史 )、急性并发症或严重慢性并发症、应激情况(感染、外伤、手术等)、严重疾病(如结核病)、肝肾功能衰竭、妊娠糖尿病、各种继发性糖尿病(胰腺切除、肾上腺皮质激素增多症、慢性钙化性胰腺炎等等)。
胰岛素分为短效类:普通胰岛素,中性胰岛素,人胰岛素—诺和灵R,优泌林R;中效类:诺和灵N,优泌林N,预混胰岛素—诺和灵30R,优泌林70/30;长效类:PZI。
5.3 中医中药辅助治疗。
总之,无论患者进行哪种降糖治疗,医务人员都要向其讲解药物的剂量、用法及用药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并介绍降糖药饭前饭后服用的不同类型,用药要准确,特别在联合用药时更应小心谨慎。胰岛素治疗在饭前半小时注射,必须按时进餐,抽取胰岛素剂量必须准确。不管是口服降糖药还是注射胰岛素,均应定期监测血糖,根据血糖情况,由医生调整药物剂量。同时防止患者乱用土方、秘方以免 影响 治疗。
6 预防并发症的指导
糖尿病病人应定期进行全身体检,特别是对眼、肝肾功能、血脂、血压等的检查。注意保持身体清洁,避免损伤,嘱患者经常用清水擦洗身体,特别注意保持口腔、会阴、足部的清洁,皮肤出现瘙痒时尽量少抓以免抓破。穿宽松柔软透气好的衣服、合脚舒适的鞋袜,不要过紧。使用热水袋时水温不宜超过50℃,以免烫伤,如发现皮肤破损及时处理预防感染。如出现心慌、出汗、恶心呕吐以及有明显的饥饿感等低血糖情况,应立即喝糖水和进食,防治低血糖的发生。由于各种原因停用降糖药物或饮食过量诱发酮症酸中毒,出现疲倦、食欲不振甚至昏迷,应立即送附近医院 进行救治。
7 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监测
自我监测可使患者全面了解自己的用药水平和控制水平,若没有自我监测,那么之前的所有治疗都是盲目的,没有对比性。所以糖尿病患者要定期去医院进行监测,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购买一台血糖仪,这样就可以随时随地监测血糖,便于调整用药及更好的控制饮食,避免高血糖发生,继而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通常一天可测4次血糖:1次空腹血糖,3次餐后两小时血糖。如为刚确诊的患者、服用易引起低血糖的口服降糖药时或注射胰岛素的患者应该增加监测次数。
糖尿病健康教育的对象不仅仅是糖尿病病人,还应包括普通人群、高危人群、患者家属,也不能只依靠医生进行宣教,还要把营养师、运动师、护士、社会工作者有机地结合起来,采取形式多样、易懂易学的宣传教育,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健康教育体系,真正达到健康教育的目的。
★ 护理毕业论文格式
★ 舒适护理毕业论文
★ 护理毕业论文
★ 护理毕业论文范文
★ 大专论文格式范文
【糖尿病的论文(精选14篇)】相关文章:
教师教学论文选题题目2024-01-19
护理论文题目2023-07-03
医药毕业论文参考文献2023-09-24
大专机械制造毕业论文2022-05-06
大专毕业论文市场营销2022-12-23
大专毕业论文范文2022-06-01
写好医学类论文的方法2022-10-30
药学干预对呼吸内科抗生素使用的影响论文2023-12-21
医生晋级述职报告2024-05-17
护理毕业论文选题题目选择2024-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