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社局信息化建设的必然性和对策论文

时间:2022-09-22 07:54:00 论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人社局信息化建设的必然性和对策论文(共14篇)由网友“那没事了”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人社局信息化建设的必然性和对策论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人社局信息化建设的必然性和对策论文

篇1:人社局信息化建设的必然性和对策论文

人社局信息化建设的必然性和对策论文

我国自 21 世纪开始逐步走向信息化时代,科学技术发展越来越快,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不仅在企业办公中被广泛应用,也逐步被家家户户应用,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便利,同时也提高了工作效率,促使我国小康社会快速发展,促进了经济效益的跃进。

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和信息化技术的定义

1. 人力资源。人力资源是指具备劳动能力并成长在劳动年龄的人,中国是个人口大国,有很多劳动者,他们是推动企业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劳动力,国家应加强对人力资源的重视和权益保障,提高人力资源的安全和劳动,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高效进步和发展。

2. 社会保障。社会保障是指政府对社会人们和劳动生产者实施的一项有效的社会风险保障制度。世界上最早建立并实施劳动保障制度的国家是德国,目的是保证劳动力的安全,提高社会人民生产力的平等。社会保障的主要内容除了要保护生产力的权益,还要促进社会主义的建设,不仅能够体现国家责任制体系,实施资源分配,服务于人民,也确保了社会发展的稳定性。

3. 信息化技术。信息化技术从广义上讲,就是运用电子计算机进行文字、语言、信息加工、传输和保存的一种技术;也可将信息化技术解释成是运用网络、计算机等科研技术,将文字、图像和声音等多种信息进行有效处理、制作和应用的技术。

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的必然性

我国将长时间处于社会主义初级发展阶段,有很多工作发展的问题和社会体制问题需要解决,因而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和运用非常关键。

1. 信息时代的要求。21 世纪,社会主义的和谐发展是头等大事,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的实施,需要时间比较长,耗费人力比较大,工作任务比较重,所以利用信息时代的特点,应用信息化建设是必然的发展方向,同时它可以减少人力、物力,提高工作效率。

2. 保证工作效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化网络技术的应用与建设,可以有效利用计算机技术对文件进行加工、处理,并可以快速保存,通过网络传播可有效将信息发布,提高人们知晓的速率,做到在最短时间内完成最多任务的原则,具有工作效率高、简便、准确度高等特点。

3. 激发个人潜能。信息化网络技术的应用,促使工作人员加强新知识的掌握、学习和自我素质的提高,通过不断学习增强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进取精神,使工作人员不断激发自身潜能开发学习能力,从整体上提高了工作人员的奋斗精神,加强了人力资源组织的`综合性。

4. 促进廉政建设。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运用网络计算机技术,对文件、数据等内容进行加工和处理,并通过网络直接传播到公众平台,增加了人们群众的关注度和意见整合效率,不仅使人们更加了解政府的决策,而且政府可以通过整合人们的建议发现不足并及时纠正,在科学信息技术的运用下通过了政府廉政办公的建设。

三、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化的建设对策

1. 加强软件开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中,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开发和运用非常重要,它既可以提高相关部门工作的效率,又可以保证人力资源部门、社会保障部门与人们群众的及时沟通,因此需要设计一款容量大,具有办理各项综合业务的系统,以此来提高软件的工作效益。

2. 建立就业信息网和社会保障资源网。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中,政府部门需要考虑人才就业的问题,所以应设立就业信息网,让普通劳动者、应届大学生等各类社会劳动者通过就业效率,通过其找工作的便捷,可通过计算机网络就业信息的平台加快找工作的步伐,同时也可以时刻掌握目前社会招聘人才的动向。建设社会保障资源网,可使广大就业者利用计算机网络了解更多社会保障内容,不仅体现政府制度的公正、平等化,而且也可提高人们的了解度。

3. 政策法规的支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的实施,不是一己之力可完成的任务,它需要多方面配合来共同完成,其中必须要受到政府的政策和法规的保护和支持。过去发生过很多社会保障制度的不道德事件,而且有很多政府工作者提前退休等问题,给保障资金的供应增加了困难。因此,政府相关部门需要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建立和完善,禁止假信息的公布,加强参与社会保障人员身份信息的核实制度,对有问题者必须加以规范的惩罚。要通过完善的政策法规来约束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信息的真实性,提高信息化建设的准确性。

4. 建立信息网络的安全性。计算机网络信息的建立属于一种开放性状态,为避免劳动者信息被暴露或侵害其权益,在建立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化的同时,应该加强安全系统的设置,可以设置访问人的确认窗口,通过网络系统的认证和安全级别,提高信息网络建设的安全性,降低信息被盗的不良事件发生率,如果发生问题可通过认证系统进行查找。

结束语

网络信息化技术在不断发展,政府应加强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的重视,提高对网络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效率,可加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的服务性、透明度和公开性,有效提高其对广大人民群众的服务意义,增强其在社会公布的全面性,同时在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中,要增强网络安全的技术管理,进而提升信息网络技术的应用效率。

参考文献:

[1] 常勇斌 .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的信息化建设探究 [J]. 财经界 ( 学术版 ),(02)。

[2] 桑卓 . 基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研究 [J]. 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 ,(19)。

[3] 顾洪清 . 刍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系统 [J]. 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 ,(23)。

[4] 王继中 . 东丰地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化的理论建设与实施 [J]. 科技传播 ,2013(11)。

[5] 高山 . 基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发展 [J]. 中国管理信息化 ,(16)。

篇2:人社局建设工作总结

一、今年工作情况

(一)制定完善系列培训政策。年初,会同区财政局,制定出台了《关于调整XX区政府补贴培训目录和补贴标准的通知》;二季度,会同区总工会,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强本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职工职业技能等级培训的指导意见》;三季度,结合本市有关地方教育附加经费的文件精神,初拟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本区职业培训促进就业的实施意见》系列文件,从而为加强本区劳动者职业培训工作,提高劳动者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建设适应本区产业发展的技能人才队伍奠定基础。

(二)有序推进培训考核指标。今年市局下达了完成外来农民工1.75万名的职业技能培训任务,我科室一方面结合街镇情况,分解指标,并加强日常指导和管理;另一方面实地走访街镇,听取意见建议,力求提高培训实效。截止9月,全区共完成职业技能培训37723名,其中本市劳动力培训15343名,外来农民工培训22380名,完成市局下达指标数的127.9%;职业资格等级培训20813名(初级工为9721名、中级工为8037名、高级工为2313名、技师为214名、高级技师38名、模块为490名),上岗培训16910名。

(三)依法开展各项审批审核。一是实施行政许可审批,截至10月,变更有关办学事项4项,新增、提升专业8项,涉及管理咨询、信息服务、文化教育、生活服务、机电技术等多个类别。二是完成全区职业培训机构及培训项目网络化核检工作。经审查,24家培训机构中合格22家;50个培训项目中合格22个,对通过网检和年检的培训机构,按规定落实行政许可的换发证工作。三是落实补贴培训签约,今年全区共25家培训机构的106个培训项目通过审核,签订了《承担补贴培训协议》。四是协助开展社团年检,今年共对25家民办非企业培训机构进行了年检初审。五是做好培训机构收费许可向物价局年度备案工作。

(四)加强技能人才培养力度。一是开展首席技师工作资助推选、审核、申报工作。我科室积极组织发动并深入企业宣传,共收到4家企业8名候选人的推荐材料,经评选,共有7名获今年区首席技师工作资助,有4名被推荐申报市首席技师工作资助;二是引导企业组织“高师带徒”。今年,我科室对获得市、区首席技师工作资助的4家企业进行了走访,宣传政府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扶持政策,重点推动“高师带徒”项目。目前,上海氯碱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正组织申报该项目;三是发展企业内高技能人才培养评价单位。经培育发展,保力马科技(上海)有限公司符合各项要求,已通过市局审核。目前,全区共有1家企业内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3家企业内高技能人才培养评价单位;四是开展全区人才统计工作。一方面按市局要求核准信息、填报表格;另一方面自主建立我区高技能人才信息库,做好日常数据维护。

(五)严格执行补贴资金审查。一是做好今年政府培训补贴资金申请的受理、审核、上报工作。截止10月,全区经审核下拨政府补贴培训费1310.06万元,其中外劳补贴为1081.15万元,本劳补贴为228.91万元;二是按要求开展了财政预算项目支出绩效过程评价、后评价以及明年绩效预算前评价的工作,并制定明年政府培训补贴资金预算;三是落实今年拨付地方财政教育附加经费的受理、初审、汇总、上报工作,截止10月,全区共2150家企业申报,经审核下拨经费18072.88万元;四是开展20使用中央补助就业专项资金审计工作,并结合审计结果召开工作会议,自查自纠;五是加强对全区培训机构补贴资金的日常指导与监管。

(六)全面紧抓机构日常管理。一是多次召开全区所有职业培训机构工作会议,及时传达市、区文件精神,合力推进培训工作;二是管理市局信息平台,同步更新培训机构各项数据、审核开班信息、查实考试情况等;三是组织全区培训机构校长、教务长参加市局业务学习,提升管理人员综合素质;四是举办全区培训机构班主任业务培训,解读最新政策文件要点,听取意见建议,八十余人参加了培训;五是开展培训机构消防安全管理检查,加强安全宣传,督促培训机构做好日常记录、及时添置安全消防设备;六是做好对培训机构的日常指导和服务,并完成各类数据报表的统计和上报。

(七)大力发动各方政策宣传。工作中,我们一方面发挥区培训协调小组的作用,落实培训的目标管理;另一方面调动街镇工作优势,加强地方与培训机构之间的互动,做好培训的过程管理。一是参与区、街镇就业招聘活动,加强培训政策宣传,通过培训稳定就业、促进就业;二是每月汇总全区培训机构开班信息,通过区人保报及人保网站公布,拓宽信息渠道;三是集中调研走访全区各镇、街道、莘庄工业区社保中心及部分培训机构,实地了解情况,探讨有效措施,并联合基层单位共同开展宣传;四是组织各区域企业单位负责人和人事干部培训,争取企业支持配合;五是举办上电教育培训中心a级办学机构挂牌仪式,以典型引路,发挥示范效应,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六是开展莘闵职业技术培训学校专题报道,通过相关媒体予以刊登,对该学校坚持自身特色、重点推进等级工培训的做法予以推广。

(八)认真办理两会意见提案。我科室今年负责办理区人大、政协五届一次会议提案共两份,针对委员提出的《解决如何为XX区的先进制造型企业留住外来人才的建议》、《关注闵行现代服务业趋势和物流中小企业发展的建议》,认真讨论研究,并通过与委员及有关部门的沟通,在了解掌握情况的基础上,3月上门走访答复,10月回访听取意见,委员对答复均表示满意。

(九)着力规范科室内部管理。一是加强自身业务学习,积极参与市局组织的各项业务培训,不定期开展自学、互学活动,提升科室人员业务水平;二是定期召开科室会议,及时转达市、区文件精神,布置下阶段各项工作,通报前期工作完成情况。三是形成多项规章制度,制定培训学校、培训项目行政审批流程,确定专家评审费用标准,配合局法制办做好依法规程编制工作。四是依法依规装订卷宗,按要求做好科室资料的整理归档及日常查询工作,今年共装订-20卷宗210卷。

二、明年工作思路

(一)完善政策、重点落实。进一步完善《关于进一步加强本区职业培训促进就业的实施意见》系列文件,争取区委、区政府支持,及早出台实施。同时做好地方教育附加经费和财政预算经费的审核、使用,给予符合条件的个人、企业、培训机构补贴扶持,并在年底评估政策的具体实施情况,从而切实发挥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作用,形成尊重劳动、崇尚技能的制度环境和社会氛围。

(二)按需施教、注重实效。一是与我区产业发展需求相结合。围绕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养老服务业等重点产业,有的放矢制定工作方案,通过培训稳定就业、促进就业、提升劳动者综合素质,并以地方教育附加经费使用情况为抓手,对企业自主培训情况开展调研。同时探索建立中小企业培训服务平台,加强社会培训资源和企业培训需求的对接,建立企业、培训机构、培训管理部门的联系机制;二是与就业市场需求相结合。定期梳理全区就业年龄段内的人力资源信息、企业用工情况等,动态掌握培训需求,指导全区培训工作开展。鼓励培训机构培育特色项目,逐步打造自身品牌,使全区培训工作更富活力、更具影响力。三是与行业发展需求相结合。加强与有关行业协会日常联系,争取行业支持,和谐推进各项培训工作。

(三)质量并举、全面推进。一是制定全新模式的'考核标准,科学设置全区各街镇、培训机构岗位培训、等级工培训的指标比例,重点提高等级工培训所占比例。二是加大技能人才培训,多渠道、多形式推选首席技师,引导企业内高技能人才培养评价单位自主培训,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开展高师带徒,在全区形成规模宣传效应,带动技能人才队伍的整体进步。三是广泛征求基层建议,通过设计新颖的宣传资料、设立“闵行职业培训”微博、微信等各种有效方式,不断提高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四是拟写“XX区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报告”,分析研究近年来培训工作的整体情况,为领导决策提供建议参考。

篇3:人社局建设工作总结

今年,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在省厅关心、支持和指导下,我局坚持民生为本、人才优先工作主线,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突出重点、保障民生、服务人才,各项工作有力有序推进。

一、上半年主要工作

任务的60.42%;征收生育保险费1786万元,占年度任务的48.14%。征收失业保险费8830.94万元,占全年任务的73.59%。三是社会保险待遇水平不断提高。认真落实“两提高一统筹”的医疗保险待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最高支付限额从5万元提高到15万元,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最高支付限额从5万元提高到9万元。提高了居民医保住院费用报销比例,从8月1日起乡镇卫生院和其他一级以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住院费用报销比例由原80%提高到90%;二级医院的住院费用报销比例由原70%提高到80%;三级医院的住院费用报销比例由原55%提高到70%;转市外医院的住院费用报销比例由50%提高到60%;普通门诊医疗费用统筹报销比例由原40%提高到50%。较大幅度地提高了补充医疗保险最高赔付限额,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住院补充医疗保险及大额补充医疗保险年补偿报销限额均由原20万元调整为40万元。四是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顺利推进。我市旌阳区、什邡市先后实施新农保试点,上半年,完成符合条件人员登记参保32.94万人,其中缴费人员16.88万人,分别占任务数的102.94%和88.84%。五是提高统筹层次工作取得新进展。精心制定方案,认真组织实施,实现了基本养老保险等五大保险市级统筹。其中,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实行了统收统支的市级统筹;失业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实行市级统筹调剂金制度。

二、上半年着重抓了两项工作

(一)社保基金欠费清理工作成效显着。今年上半年,以贯彻落实《社会保险法》为契机,全市集中力量对4599户参保企业进行了一次全面清理和拉网式执法检查。一是通过举办培训班、媒体开辟专栏、举办广场宣传咨询活动、送法进企业等形式扎实开展《社会保险法》宣传工作,使社会保险法家喻户晓;二是加大催欠力量。对所有参保欠费企业下达《社会保险费催缴通知书》,要求在规定期限内补缴齐欠费。对确有困难的企业,逐一签订《缓交协议》。对无法取得联系的欠费企业,通过德阳日报发布限期缴费公告。三是对未在规定期限内缴纳欠费,同时又未签订《缓交协议》的企业依法进行了处理。四是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对全市参保企业开展“守合同、重信用”评比。通过多种措施,促使我市企业为劳动者补缴社会保险费1.55亿元。

(二)医保基金监管工作扎实有效。今年以来,我市实行多项措施,切实加强医保监管,防止基金运行风险。一是在市本级建立了医保监管机构,充实了监管人员,建立了一支专门负责医疗监管工作的队伍;二是加强了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内审、内控制度建设,着力在制度执行上加大检查力度,确保制度全面落实;三是对部分医疗机构实行了住院申报备案制度和病历抽查制度,对定点医院住院情况实施网上实时监督和实地检查,与参保患者见面,对照查阅病程记录和病历资料,开展了住院查房活动;四是改进了总额包干动态管理和按病种付费办法,实行了次均住院费用控制和总额包干,遏制了医疗费用上涨;五是深入开展医疗保险监管年活动,加大对过渡医疗行为和套取、骗取医疗保险基金的违规违法案件的查处打击力度,维护了社保基金的安全运行。上半年,仅市本级就查出违规住院508人次,拒付违规费用53.66万元;查处套取、骗取医保基金案一宗,涉案金额40余万元,现已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篇4:信息化人社建设情况的工作汇报

信息化人社建设情况的工作汇报

根据《关于开展全省信息化人社建设情况专题调研的通知》要求,县人社局就近年来信息化人社建设情况进行了全面梳理,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信息化建设的总体情况

一是各类信息系统覆盖主要业务。近年来,县人社局紧跟省、市、县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加快各类系统的推广使用,逐步将各项业务纳入了信息化轨道。目前,我们在使用的业务系统主要有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系统、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系统、省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管理信息系统、医保经办管理服务系统(包括医保个人帐户管理子系统、基金征缴子系统、医保费用结算子系统)、省就业信息系统、劳动关系管理系统、省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平台、省职称管理系统、人事工资数据库管理系统、省网上信访平台、省综治平台、电子政务协同办公系统等,这些系统基本涵盖了人社部门的主要业务。通过各类系统的使用,极大的方便了各项业务工作的开展,有利于信息的存储、查询,有效减少了工作中可能出现的纰漏。

二是社会保险代缴代扣高效便民。近年来,我们不断加强与银行的合作,通过参保缴费系统与银行的对接,全面推行社会保险代缴代扣,极大的便利了各类参保对象。其中,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于初在乌江镇开展保费代扣代缴试点工作以来,通过农商银行代扣代缴保费,取得显著成效。开始在全县十八个乡镇全面开展实施代扣代缴,当年度保费代扣代缴率达98.1%,极大地减轻了县、乡镇业务经办人员、村协管员的工作强度,群众缴费更加便捷、安全。目前,群众无论是首次参保还是续保,均可持存折或社保卡在当地农商银行网点缴费,无需柜台办理。职工养老保险目前除部分企业外,基本以银行代缴代扣为主。医疗保险自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启动以后,通过医保信息系统和农业银行对接,城镇居民可持医保卡到农行自行续保缴费,极大的方便了参保居民。

三是硬件设施更新紧跟工作需求。硬件设施的及时更新是信息化人社建设稳步推进的重要保障,近年来,我们根据工作需求,多次对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老、旧、性能差的设备进行了淘汰更新,为了部分系统的数据安全,我们还单独采购了电脑,对系统的使用进行物理隔离。,在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大楼建成后,我们建立了专门的网络设备机房、安装了大型的电子显示屏、对人社系统的视频会议设备进行了更新,此外,今年,我们又投入资金约16万元分两批为机关及每个乡镇人社所购买新电脑和打印机,为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四是阳光政务信息系统建设稳步推进。自今年3月份省、市启动阳光政务信息系统建设以来,县紧跟省、市决策部署,安排两名工作人员负责该项工作,并对阳光政务信息系统建设所需的基本资料、数据进行了全面整理,目前已基本完成,待系统上线后我们将加快推进使用,让全县实现不进人社门,能办人社事的目标。

二、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缺乏专业人才。目前由于缺乏计算机方面的专业人才,设备和各类系统的日常性维护比较困难,设备及系统出现问题难以即时进行修理,容易耽误办事群众的时间,遭到办事群众的投诉,对人社部门的.形象造成一定影响。

二是经费保障不足。信息化建设资金不够,导致硬件设施更新换代慢,设备性能有时跟不上工作需求。

三是部分内网系统不稳定。省就业信息系统时常出现系统不稳定甚至多天无法登陆的情况,给工作人员高效服务办事群众增加了一定的阻力。

四是部分系统模式设置与现实工作存在脱节。以办理《就业失业登记证》为例,国家现有户籍政策中户籍性质均为“居民家庭户”,依照人社部门办证及享受就业创业优惠政策的相关文件需鉴别其户籍性质是“农业”或“非农”,同时省就业信息系统里目前户籍性质栏仍设置为选择“农业”或“非农”。

五是新农合和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信息系统尚未整合。农村居民参保还是以人工收缴费为主,不仅参保不便,参保基金还存在一定风险。

三、社会保障卡制作、发放和使用情况

截止到目前,县社保卡制卡总计316392张(含城镇卡64845张),其中城镇社会保障卡已发放18217张,功能还未启用,其余的为城乡居民社会保障卡,目前已全部发放完毕,功能已启用,可用来进行保费征缴、发放养老待遇。在社会保障卡制作方面,5月,市人社局信息中心组织了社会保障卡小型制卡机业务培训,并下发了小型制卡机,现已可进行县级制卡(因未领取预制卡,暂未制卡)。

在社会保障卡的制作、发放、使用过程中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一是社会保障卡制卡周期过长。参保人员自登记录入居保信息系统后,一般需半年以上才可能领取到社保卡。二是社会保障卡后续管理不完善。工作中多次出现社会保障卡可在我服务窗口读卡器中读取,在银行窗口无法读取或者金融功能无法使用的情况,但银行工作人员常将此类问题归于我方原因,认为应由人社部门处理,实际上与金融功能相关的问题我人社部门无此权限处理,因此,社会保障卡与金融功能有关的问题处理程序还需明确。三是社会保障卡补卡费用贵。四是城镇卡目前还处于无用状态。

四、基层和服务对象信息化基本需求

一是尽快完善异地就医管理。目前医疗保险在全市范围内实现了就医即时结报,省内异地就医联网结报只在市和市开通了,省内、省外异地就医管理还不完善。

二是尽快整合新农合和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信息系统。实现农村居民参保可在银行自助缴费。

三是加快推进医保信息管理系统和医院管理系统及互联网的对接。使医疗保险卡能够实现网上预约挂号、看门诊、查看住院信息。

五、推进信息化人社建设的意见建议

一是建议增加信息化建设的经费预算。保障设备的正常更新、系统维护。

二是建议招聘专业人才。增设信息中心,规范编制、经费、工作职责等,招聘计算机方面专业人才对人社系统的各类信息系统进行日常性管理及维护,平时省市多加强检查指导,不要让信息中心成为虚设机构。

三是建议加强信息化建设培训。每年至少组织一次信息化建设方面的培训,增强信息化建设具体负责人员的业务能力,大力普及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安全防护知识,防止各类系统使用不当造成数据外泄。

四是各系统之间要相互兼容。目前人社部门各类系统有十几个,系统不兼容会影响工作的开展。

篇5:人社局建设科年终工作总结

人社局建设科年终工作总结

人社局建设科年终工作总结

,在局党组的正确领导下,职业能力建设科以“一创双优”教育活动为动力,紧紧围绕“围绕主线,服务大局,突出重点,稳中求进”的工作思路,牢固树立“大人才、大民生、大就业、大保障、大服务”的工作理念,坚持就业为本、人才优先,以提高劳动者素质为目标,以实施全面技能振兴工程和人力资源优势培育为重点,健全培训体系,完善政策措施,创新体制机制,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积极推进技工教育改革发展,加快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全面提升劳动者职业技能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圆满完成了20年各项工作任务。现将20年工作完成情况总结如下:

一、目标完成情况

(一)高技能人才培养。全年共培养高技能人才6700人,完成3000人省定目标的223%。

(二)职业技能培训。全年共完成技能培训57000余人,完成35000人目标任务的163%。

(三)职业技能鉴定。全年完成技能鉴定21600余人,完成0人目标任务的108%。

二、主要工作业绩

(一)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成效显着。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是科室工作的重点,也是其中一项创新工作。今年以来,我们全体上下齐心协力,勤奋工作,走基层、进企业,强化宣传,广泛发动,共培养高技能人才达6700多人,完成省定3000人目标的223%,取得了显着成效。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建立了李明安焊工技能大师工作室、高建军仪表钳工技能大师工作室、肖彬化工技能大师工作室等3个技能大师工作室,带动了一大批企业技能人才创新成长,脱颖而出,树立了典型,有效地促进了技师带动示范作用的发挥,营造了企业发展环境,加快了高技能人才的成长。二是通过“订单式培训”、“定向培训”、“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等形式,强化了“校企合作”,促进了市技工学校、市第六技工学校与产业集聚区合作,积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全年共培训职工3000多人,有力支持了我市产业集聚区的发展。三是以中原大化公司为试点单位,开展企业技能人才评价工作,仅这一家企业,全年共完成中级工、高级工鉴定800人,技师考评150人,试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二)实施全民技能振兴工程全面铺开。根据《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推进河南全民技能振兴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豫政〔〕78号)和《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批转河南省20年全民技能振兴工程专项工作方案的通知》(豫政〔20〕24号)精神,年初,我市制定了《濮阳市20年全民技能振兴工程实施方案》,全面实施企业在岗职工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劳动力技能储备培训、创业技能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技能就业计划”、“阳光工程”、“雨露计划”等六种职业技能培训,强力推进我市全民技能振兴工程。

一年来,在企业职工岗位技能培训中,我们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任务,紧密结合促就业、保民生这一根本,以技能振兴工程为抓手,突出培训重点,创新培训方式,采取了“条块结合”的培训方式,即:以行业协会为“条”,充分发挥和利用行业、协会的组织力量,重点在餐饮、美容、美发、家政服务、建筑等行业,积极开展岗位技能提升培训;以重点企业为“块”,围绕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充分发挥企业培训中心的作用,并积极组织各技工学校、民办培训机构,开展校企合作,重点开展了以提升企业职工技能水平为目标的岗前培训、在岗职工培训以及转岗、失业人员技能提升培训。共完成在岗培训1.5万人。

(三)企业技能人才评价试点工作成效显着。根据省厅《关于推进企业技能人才评价试点工作的通知》精神,我市按照建立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工作业绩为重点,注重职业道德和职业知识水平的技能人才评价体系的总体要求,积极指导企业依据国家职业标准,结合本企业生产经营实际,采取贴近生产需要、贴近岗位要求、贴近职工素质提高的考核方式,对职工技能水平进行客观、科学、公正地评价。今年,我们确立了中原大化公司为评价试点单位,在企业职工中开展了初、中、高级以及技师的评价工作。一年来,中原大化公司利用所属培训机构,完成职业技能培训2600余人,研究生培训80人,完成初级工鉴定200人,中级工鉴定550多人,高级工鉴定280多人,技师考评150人。高技能人才是企业生产经营中的中坚力量,在企业科技创新、技术革新、技能攻关、传承技艺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只有为他们创造一个优良的发展环境,才能有利于他们成长,使之更好地为企业发展服务。

(四)就业准入制度得到加强。今年5、6份,我局以职业能力建设科牵头,劳动保障监察、就业办、市技工学校、餐饮协会配合,组成了专门的就业准入职业(工种)服务工作小组,为市直各大宾馆饭店、美容美发店、保健按摩店、汽车修理厂等提供就业准入上门服务活动。服务内容主要是为中式烹调、保健按摩、美容、美发、汽车修理等5个职业(工种)提供就业准入上岗培训、提供技能鉴定服务等,达到从业人员持证上岗。此项活动,共走访服务企业60余家,登记培训达3000余人,开展技能鉴定人。

这次上门服务活动,是我局持续开展“一创双优”和“三比两争”大竞赛活动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优化干部作风、优化发展环境的具体体现。这次活动,进一步促进了我市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落实,进一步提高了就业准入从业人员的技能水平和职业素质。

(五)国家统一鉴定考试进展顺利。5月21、22日和月19日、20日,分别在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开展了二次全国统一鉴定考试,参加考试的共有950多人,涉及心理咨询师、人力资源师、物流师、秘书、理财规划师等七个职业(工种)。省厅选派了督导员参与统一鉴定考核。这项考核工作组织严密,进展顺利,得到了省厅领导的一致肯定和表扬。

(六)技能鉴定机构评估取得成效。根据省厅《关于转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人社厅函〔20〕33号文件做好职业技能鉴定所(站)质量管理评估工作的通知》(豫人社职业〔20〕19号)精神,我市对家鉴定机构认真开展了职业技能鉴定所(站)质量管理评估工作。通过查阅资料、现场勘查、专家评议等评估环节,有8家技能鉴定机构被评为合格,1家被评为优秀,3家被取缔。市技工学校鉴定所被推荐为全省示范性鉴定机构。通过开展技能鉴定机构评估,规范了鉴定机构的鉴定行为,促进了鉴定机构的内部管理,强化了鉴定质量的提高。

(七)技工学校师资队伍建设不断强化。今年6月份,我们根据省厅的安排部署,组织安排了全市各技工学校先进集体、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的评选活动,并及时向省厅进行了推荐。9月份教师节期间,有1个先进集体、3名优秀教师、2名优秀教育工作者得到了省厅表彰。同时,我们还组织各技工学校开展焊工专业优质课评选、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体育教学改革探讨等活动,积极加快我市各技工学校师资队伍建设。7、8月份,利用暑假,我们组织各技工学校教师10余人,分别参加了省厅举办的“一体化”教学研讨会和优质课研习会,让教师们不断补充新知识,掌握新方法,获得新信息,从而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八)自身服务能力得到强化。一是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和建设富裕、和谐、美丽新濮阳贡献力量,我们根据《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出台了强化实施全民技能振兴工程、落实在职职工培训补贴、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等10条工作措施,积极支持和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二是为了支持我市产业集聚区发展,我们积极促进各技工学校开展“校企合作”,采取“订单式培训”、“定向培训”、“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等多种形式为产业集聚区提供培训服务,做到了把培训和就业、人才培养和市场需求紧密结合,职业技能培训与承接产业转移紧密结合,并按岗位技能要求设置专业培训课程,扎扎实实地为企业培养实用技能人才。三是我们以开展“一创双优”活动为动力,建立健全了职业能力建设科工作制度,各项重点工作实行了台账管理,强化了时间节点,规范了办理流程,提高了办事效能,切实提升了我们自身为企业、为职工服务的能力。

三、工作存在问题

一是技工学校和民办培训学校招生工作难度加大。今年,全市各技工学校秋季共招生427人,其中,市技校220人,第二技校187人,第六技校20人。连续两年技工学校招生形势严峻,招生数量锐减,严重影响了技工教育的发展。各民办职业培训学校招生更加困难,很多学校举步维艰。

二是我市职业教育攻坚计划仍难以惠及各技工学校。我市职业教育攻坚计划已经实施三年,但是,各所技工学校至今仍没有得到项目支持。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一是这项工作由市教育局主导,我局和发改委、财政局共同参与,教育部门所辖职业学校近水楼台的优势。二是我市各个技工学校在全市评比中不占优势,个别条件达不到要求。市技工学校是全市最好的一所技工院校,由于占地面积、学校规模、在校人数等条件欠缺,至今仍得不到项目和资金支持。

四、20年工作计划

20年职业技能开发工作的总体思路是:认真贯彻落实我市第六次党代会精神,坚持就业为本、人才优先,以提高劳动者素质为目标,以实施全民技能振兴工程和人力资源优势培育为重点,大力开展职业培训,积极推进技工教育改革发展,加快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全面提升劳动者职业技能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推动我市职业能力建设工作再上新台阶。

工作目标:完成技工学校招生1000人;职业技能培训40000万人;新培养高技能人才3000人;参加职业技能鉴定考核0人。

(一)以实施企业技能人才评价机制为突破口,进一步强化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认真总结中原大化公司技能人才评价试点工作经验,进一步完善技能人才评价方法和内容,健全工作程序,规范工作流程,营造技能人才脱颖而出的发展环境,20年要在全市重点企业广泛开展技能人才评价工作,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打下良好基础。

(二)以实施全民技能振兴工程为抓手,强力推进企业职工岗位培训。20年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建立协调督导机制,加强技能振兴工程的检查。二是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大力推进技工教育基本建设。三是统筹利用各类职业培训资源,建立以职业院校、企业和各类职业培训机构为载体的职业培训体系,广泛开展“校企合作”,为产业集聚区开展好职业技能培训。四是充分运用新闻媒体,广泛开展主题宣传活动,大力宣传职业培训政策,宣传技能成才和成功创业的典型事迹,宣传优秀职业院校和职业培训机构在职业培训方面的特色做法和显着成效,营造尊重劳动、崇尚技能、鼓励创造的良好氛围。

(三)以提升服务能力为重点,加强民办职业培训学校监管。坚持正确引导、依法管理,大力支持和推动民办职业培训学校规范办学,强化培训质量,做到诚信发展,进一步提升培训服务的能力,为我市经济建设和产业集聚区发展提供强有力地支持。

篇6: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对策论文

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对策论文

摘要:本篇文章首先对大数据的基本含义进行了概述,从促进财务数据的分析和整合、实现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的提升、给企业创造理想的效益三个方面入手,对大数据环境下加强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的作用进行解析,并通过对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中的常见问题进行探讨,结合问题制定大数据环境下企业财务信息化的建设对策。

关键词:大数据;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

从财务信息化自身角度来说,其主要是在信息化技术的作用下,利用财务软件实现财务数据的传递和共享,以此保证财务决策合理性和规范性。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我国大部分企业在开展财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因为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财务信息化建设水平整体不高,无法迎合企业财务管理需求。因此,这就需要企业结合当前背景环境,把大数据理念和技术运用其中,通过优化财务信息化建设方式和体系,给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提供依据,利用财务信息化,促进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

一、大数据的基本概述

所谓的大数据也就是在互联网以及虚拟化等现代化技术的基础上形成的产物,主要指包含的海量的信息数据,其自身规模相对庞大,可以引导企业在规定时期内,实现各项数据的采集、整合和应用。企业核心目标并非是掌握海量数据,而是实现对数据的处理。利用大数据技术,确保企业管理目标的顺利实现。

二、大数据环境下加强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的作用

(一)促进财务数据的分析和整合。大数据也就是将海量的数据进行整合和处理,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企业要想得到稳定发展,就要加强信息化建设,在此过程中,必将会形成诸多数据,要求企业结合数据加以科学处理和应用,把大数据技术运用其中,能够引导企业对各项数据进行统一整合和评估,以此让企业信息体系实现信息化和智能化。

(二)实现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的.提升。在大数据的背景下,企业为了营造理想的信息化环境,就要借助现代化技术实现统一宣传,并且进行各项数据的采集和整合,通过对数据的应用,能够给企业决策人员提供精准的数据,保证决策的合理性和规范性。此外,通过应用大数据技术,实现财务信息化建设,能够有效提升企业和客户的交流水平,不但能够促进企业形象的建立,同时还能提升企业整体管理水平。

(三)给企业创造理想的效益。在大数据的环境下,通过把大数据理念应用到企业内部中,不但能够给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提供良好的条件,同时还能促进企业整体水平的提升,给企业运营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同时,在当前社会的稳定发展下,通过加强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不但能够提升企业财务部门的工作质量,同时还能促进企业资金的周转,在某种程度上,给企业创造理想的效益奠定良好的基础。此外,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在某种情况上能够防止财务账目的失误,保证财务决策的真实性和精准性。

三、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意识方面。现阶段,大部分企业安于现在发展现状,缺少创新意识,企业领导层级工作人员一味的注重短期发展,没有从长期发展角度对企业运营情况进行评估,缺少大数据背景下企业发展理念,财务信息化建设注重力度不高,思想意识过于滞后,普遍认为在大数据背景下,只要实现信息传递和共享,能够促进财务信息化管理,正是受到这种理念的影响,使得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停滞不前,对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注重力度不高,对财务管理信息化内容认识不全面,其中包含了筹资管理、投资管理以及资本管理等。

(二)软件应用方面。大多数在选择软件设施的过程中,通常以行业通用软件为主,并将财务工作中诸多业务进行处理,其中包含了报表核算、成本核算等。但是,企业因为受到自身发展特性和管理需求等因素的影响,通用软件将无法更好的迎合企业自身要求,业务特性也会随着项目的改变而出现改变,所以财务软件选择不合理,将会给业务处理效果带来直接影响,使得财务管理水平较为低下。

(三)专业人才方面。所谓的财务信息化系统也就是“人机一体化”系统,其运营情况和效率水平不但会受到“机”因素的影响,同时还决定于“人”因素。并且,“人”因素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毕竟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得到专业性人员的支持。在大数据背景下,财务信息化建设将会受到原始财务管理理念以及信息化建设模式的影响,而现代化财务管理理念又会受到财务工作人员思想意识的影响,在进行财务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不仅需要掌握充足财务知识的财务人员来引导,同时还要求其具备现代化能力。换句话说,财务工作人员不但要掌握专业的财务知识,同时还要对计算机以及管理软件操作有所了解,但是这种复合型人才比较匮乏,给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带来了直接影响。

四、大数据环境下的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对策

(一)加强信息化数据采集。在大数据的背景下,在大规模数据的作用下,能够更好的迎合企业对数据服务的基本要求,因此,企业在开展财务信息化建设工作时,可以通过充分应用信息数据,加强对数据的采集和整合,以此提升企业数据的保存和处理能力。同时,企业在运营发展过程中,也会采集部分具备潜在价值的数据,只有找出可以将企业各项运营情况进行体现的数据,才能将数据的自身价值进行展现,将其应用在对应的位置。

(二)提升信息化建设意识。企业领导层级工作人员需要从基础上给予财务信息化建设工作高度重视,意识到开展财务信息化建设工作的主要目的。所以,企业要赋予其对应的行动,结合企业实际需求,科学设定财务信息化建设规划方案,并在深层入手,促进企业现有资金的科学运作,增强企业综合竞争实力,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企业健康发展。在大数据背景下,通过提升企业职工对财务信息化建设的了解,才能从基础上实现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水平的提升。

(三)完善资金管理系统。要想实现资金管理系统的科学构建,就要结合大数据时代发展需求,把现代化技术运用其中,综合企业实际运营状况。只有提升企业财务数据的真实性以及工作水平,才能保证企业运营活动的快速发展。此外,企业还要加强风险识别和评估,给予其高度重视,将各项风险因素把控在合理范畴内,只有在确保财务数据真实、精准的情况下,才能提升企业资产的安全性。

(四)合理选择信息化建设软件。企业需求就是企业运营发展的主要方向,要想保证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的合理性和规范性,就要结合大数据发展需求,把现代化财务应用技术和软件应用其中,同时保证所应用的财务软件系统功能完善,例如应该具备资金管理、资金评估、资金应用、资金调节等功能。此外,应该和软件开发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时刻交流,并根据企业实际应用状况,给软件企业提供对应的反馈信息,保障应用的软件能够随时更新。并且,政府部门还要给予企业充分支持,给企业提供便利条件,以此保证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工作能够顺利实现。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企业为了能够迎合时代发展步伐,就要做好各项数据的采集和整合工作,在进行财务信息化建设时,需要转变管理理念,把现代化管理思想和方式运用其中,给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工作提供引导,让企业运营发展可以迎合时代发展需求,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梅静菊.大数据环境下的企业财务会计信息化管理研究[J].纳税,(15):105.

[2]伍民元.浅析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财经界(学术版),(14):169.

篇7: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现状与对策论文

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现状与对策论文

摘要: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其优势已经受到各个领域的重视,可以说现代信息技术已经全面进入了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因此,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高校后勤的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了必然的趋势,但同时也存在着种种问题。本文则是通过分析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和问题,探究相应的解决对策,以达到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有效落实方式。

关键词:高校后勤;信息化;必要性

高校后勤是教育教学、科研、师生日常生活及环境的重要保障,而高校后勤在满足了教育、师生生活的基本需求的同时,自身还应做出调整和改变,以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信息化与高校后勤管理的融合,提高了后勤工作的执行力,通过更加规范和协调的信息化管理模式,令高校后勤的服务更加科学化和人性化,也符合了现代多元化社会的发展需求。

一、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现状及问题分析

虽然现代信息技术早已进入到了高校后勤管理中,但综合来看,高校信息化建设的程度存在一定的`差异。有的高校只是把信息技术的硬件应用到了后勤部门,加上一些的办公软件来辅助后勤管理工作。还有部分高校,引入了财务核算、管理、公寓管理等软件来满足工作需求。其中,也有部分高校信息化建设发展到了一卡通阶段,校园内的饮食、水电和其他消费均可使用。而也有一些高校后勤的信息化建设程度较高,形成了数字管理平台,融合了之前提到的各个项目,并形成了一个系统的业务流程进行综合的管理和分析。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可以说在国内仍存在较大的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是重视度的问题。根据高校教学目标和自身学生情况的不同,各高校所重视的“点”和发展也各不相同。包括:学生的毕业率、就业率,自身的科研项目等,但对后勤的发展却有所忽视。多数高校都是以较被动的形式在发展自身的后勤管理,认为后勤对于高校来讲只是一个辅助的服务形式的部分,从而忽略利用信息技术去整合校内外的信息资源,来提高自身后勤的工作效率和管理科学性。二是信息化建设专业度不足。这里又可分成两部分,首先是后勤工作人员文化综合素质不高,加上习惯了以往的工作模式,自然很难把信息技术应用于工作中。其次是后勤信息化建设缺乏专业度。因为在国内,信息技术全面进入高校后勤的时间仍然较短,缺乏信息化建设经验,加上高校后勤中缺少信息技术管理方面的专业人员,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信息化建设的落实。

二、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的有效对策

1.完善信息化管理制度。对于提高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的重视,首先是管理制度的转变,由传统的管理制度向信息化管理转变,完善其中缺少的信息化管理制度,包括:对信息资源的搜集、分析到整合,校内外信息资源的共享和链接,做到信息技术与后勤服务的全面融合,而不是单一地把部分后勤工作转移到信息技术的硬件中。而想要实现后勤服务电子化、后勤管理数字化,首先要制定和形成可以贯通高校整体后勤的信息网络系统。实现数据统一、信息全面、分类明确和结构合理,保证信息数据可以流通于不同的后勤部门,避免工作重复,提高后勤各部门之间的配合度,增加各部门的工作执行力。并且根据高校自身的发展目标,后勤信息化建设也要分阶段、有目标地进行,根据各个阶段的发展需求,来逐渐完善信息化管理制度。最后,是加大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资,很多高校后勤的信息化建设不足,一定程度上是因为资金不足,因此影响了信息化硬件、软件和专业人员的引入。

2.加强工作人员的管理。加强工作人员的管理不单单是指加强高校后勤工作人员对规章制度遵守情况的管理,还应指提高后勤工作人员对信息化技术的认识和实际应用能力。因为,有很多后勤工作人员,因为习惯于以前的工作方式和工作环境,就失去了改变和进步的意识,因此讨厌新的技术出现于自身的工作领域中。针对这方面,首先要对原有的工作人员进行相关的培训,包括现代信息技术管理的发展和应用领域,以及各领域、行业后勤信息化建设相关知识,以引起工作人员对信息技术的重视。然后着重于高校后勤工作的信息化的培训,但内容在初期阶段不要过于广泛和专业,这样对信息化管理不了解的工作人员来说学习起来比较困难,结合自身高校的实际情况进行信息化培训即可。其次可以聘请信息化管理方面的专业人员,来带领和指导其他工作人员信息化管理工作的开展,以免出现在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之后,工作人员不懂得如何把学到的信息化管理知识运用到日常工作中的情况。再次,在校内进行关于后勤服务信息化建设的调研,包括:学生和教师对后勤服务的看法,收集后勤日常工作中的问题所在,以便于利用信息技术去解决问题,提高后勤服务质量,提升工作效率。总之,高校后勤的信息化建设,是一件较复杂和工作,在建设过程中,要结合高校自身的特点和实际需求,去分阶段地落实信息化建设工作,切忌盲目地引入先进的信息技术,造成信息化与后勤管理不能全面融合,从而出现相互制约的情况。

参考文献:

[1]李储君.论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在服务质量和水平上的提升作用[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06期:104-107

[2]王伟荣.高校后勤信息化管理之我见[J].现代企业教育.04期:54-55

篇8:加强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对策论文

加强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对策论文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科技水平不断进步,信息技术在我国计算机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人们对信息化建设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我国教育水平也开始高速发展,学生生活、学习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里日渐离不开网络,尤其是高校当中的后勤管理。然而,在我国大多数高校当中,领导对于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视度并不够,没有一个全面的规划,缺少相应的技术上的支持,系统功能不健全。因此,本文在基于对高校后勤调研的基础上,研究在高校后勤管理建设当中存在的问题,说明了高校后勤管理的现阶段状况,分析其原因,找出相应的解决方式及对策,加强对于高校后勤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与规划,完善高校的管理制度。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水平;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对策研究

一、高校后勤管理的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学校规模不断建设扩大,高校后勤管理也在不断地革新管理技术,因此,怎样将高校各方面后勤管理事物建立得规范化、模块化、标准化,怎样提高服务水平,有一套完整的管理流程是我们当前要重点研究的问题;提高高校后勤管理的一系列经济效益的问题,使后勤能够保障并满足于现今高校高等教育的高水平要求,将后勤管理的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得更加完善,从而使得高校的后勤管理更加科学、规范和标准,对于高校的后勤管理进行全面的创新,合理利用资源促进科技建设与信息化管理的协调发展,加快高校后勤管理的改革步伐,使后勤管理可持续建设,促进我国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发展。

二、高校后勤管理的现阶段状况

(一)高校后勤管理模式陈旧。现今所使用的后勤管理模式没有创新,只是一味地照搬老管理方式,比较陈旧,缺乏新的管理技术,很多情况下都根据管理的需要来临时调动工作人员进行操作,这样不利于形成一个完整的管理系统,缺少整体上的把控,范围的使用也会受到限制,加大了劳动量,工作效率也降低了,而且可靠性、准确性等等都不高,不能够适应当今高水平管理的发展需要,因此,我国学校庞大数量的学生信息量已经无法满足于陈旧的管理模式,陈旧的`管理模式已经跟不上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的步伐。

(二)高校后勤管理设备不健全。传统的管理设备已经不满足于现代化管理要求的需要,跟不上现今信息化管理的要求,学校对于这方面的重视度不够高,设备的不完善使得不能够深层次地研究网络信息化,软件使用随意;此外,在众多的后勤管理方式中,仍然使用传统的手工统计的方式,成本和效率低下,达不到信息化建设的标准。

(三)高校后勤管理当中资金与技术的不足。近年来,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社会研究方面与科学研究方面都取得了不错的成就,与高校的发展相比较,高校后勤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受到了人才、技术、资金方面的限制,对于高校后勤管理系统的建设与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还很落后。在一项调查研究当中发现,29所高校当中只有1所学校的后勤管理应用了信息化建设技术,只有4所高校配备了专业的后勤管理技术人员,大部分的高校建设资金与技术的投入都不满足当前后勤管理建设的需要。

三、对于加强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研究对策

(一)更新高校后勤管理观念。要改变高校后勤管理的观念,加强对于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就要先从最基本的改变观念开始,对于高校后勤管理的信息化建设重要性要充分地认识到并重视起来,由此才能够加强对于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资金、人才以及技术的投入量,使高校后勤管理得到保障。因此,要实现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就要加强和更新高校后勤管理的观念,努力提高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技术水平。

(二)完善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设备。高校后勤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具有一定的复杂程度,因此,需要我们加强在建设中的组织与领导,加强对于硬件设备人力、物力以及财力方面的投入,形成合理的、有效的、成熟的管理方式,保证高校后勤管理的平稳运行,提高高校后勤管理的工作效率。目前对于高校物资紧张这一类问题,除了争取国家资金的投入量,还可以向社会进行筹集资金等方式来争取物资,加快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基础建设,早日将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变得科学化,促使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快速步入正轨,通过硬件系统设备的建设来打下信息建设的良好基础,有利后勤管理网络平台的建立与又好又快的发展。

(三)加强对于高校后勤管理人员的培训。若想实现高校后勤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就需要具有创新能力和具备管理经验的高素质团队人员,只有将高校后勤管理人员对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设备的应用能力进行提高,才能使后勤管理进入信息化操作管理。因此,可以适当组织对于高校后勤管理人员定期的学习与培训,引进具备信息技术处理能力与先进管理观念的人才,建立完整的高校信息化建设后勤管理体制,保证高校的健康持续发展。

四、结束语

在当今信息化的社会当中,高校后勤的信息化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它既是实现高校信息化的一种手段,又是促进高校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对于实现高校后勤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发展迫在眉睫。虽然对于推进高校后勤管理的传统方式方法众多,但传统的方式会消耗大量的时间、资金与人力,且管理的范围不能适应目前市场的复杂状况,跟不上信息化时代的节奏。后勤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有利于推进高校的建设,有利于高校后勤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子祥.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路径探究[J].学园,(30).

篇9:区人社局安全合格班组建设工作总结

区人社局安全合格班组建设工作总结

今年以来,为进一步夯实企业安全生产各项工作,区人社局认真研究《“安全合格班组”管理指导标准》,力求在安全标准化、隐患排查治理工作以及创建“安全合格班组”等重点工作之间寻求结合点,推动了我区“安全合格班组”创建工作的有效开展。

一、加强领导,深入领会安全班组创建意义

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基础在于基层班组,开展“安全合格班组”创建,与目前正在进行的安全标准化工作、隐患排查治理工作、企业日常安全规范化管理工作等取向一致,而其关注落实在班组这一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最基本的单元上。为切实推进这项工作,我局主要领导亲自挂帅,随时关注创建进度和成效。通过开展安全合格班组创建,使企业的每一个班组都能自觉地把安全工作做细、做实、做到位,从而,开创一个以企业为主体、企业主要负责人为主角、企业“自转”为主要特色的安全生产工作崭新格局。

二、明确要求,大力推进安全合格班组建设

根据《“安全合格班组”管理指导标准》要求,调整、充实原有的班组安全活动内容,提出详细的、切实可行的活动要求,车间一级要有专人抓具体的创建工作,确保企业意图和措施有效的.传递至班组,规模较小的企业则可根据现有班组划分实际情况,尽可能减少虚设的环节,由企业分管生产或安全的领导直接组织实施。创建中,企业要结合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要求拿出工作方案和实施细则,要结合各自企业的实际,分车间、班组提出具体的目标和活动内容,不搞形式主义,通过创建“安全合格班组”,使职工应对异常情况能力、生产设施及安全设施使用和维护保养、日常安全检查及隐患整改等有实质性的进步和提高。

三、立足实际,确保创建工作更具实质成效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安全合格班组建设既是对以往计划经济时代班组安全工作成功做法的延续和发展,同时也包含着许多新的课题。为确保安全合格班组创建工作更具实质性成效,我们在工作中找共同点,抓关键项,将“安全合格班组”创建化整为零,帮助企业梳理对策,让企业增强自信心和责任心。在推进“安全合格班组”创建工作中,我们把班组安全工作作为企业安全工作的基础,将以往已普遍开展的职工安全教育、岗位隐患排查、生产设施安全设施维护保养、反“三违”活动等有机结合起来,使班组在安全生产工作中始终保持自运转的状态。

综上所述,我局今年在推进安全合格班组建设中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局一如既往做好这项工作,并认真学习兄弟单位好的做法、经验,通过全力推进安全合格班组创建,夯实企业安全生产工作基础,使我区生产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再上新台阶。

篇10: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现状与对策论文

摘要:近些年来我国已经进入信息化社会,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工具,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信息技术也在高校教学管理中得到应用,意在提高高校运行管理效率,实现高校管理信息化。高校教学管理是高校教育活动的重要内容,实现高效教学管理的信息化,对高校教学质量,教学活动的开展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基于此,本文从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出发,分析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优化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问题;对策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科学技术也得到极大的进步,现代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在我国得到普及,并且应用于社会各行各业中。高等教育是为社会培育人才的重要组织,为了满足社会发展需要,近些年来也在不断地进行变革,将现代信息化管理方式应用于高校教学管理中,是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社会发展趋势。通过现代信息化技术构建高校教学管理信息系统,从而提升教学管理质量和效率,有效消除高校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实现高校教学宗旨,为社会培育更多的人才。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是现代高校教学管理的重要模式,在提升教学水平,提高高效运行效率方面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

1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性分析

信息化技术、网络技术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已成为人们工作休闲娱乐的重要工具,在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中其地位得到凸显。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重要的组织方式,其教学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教育工作的成败。因此,提升高校教学管理水平一直是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将现代化信息技术引入到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中,对提升高校教学管理水平,提高高校运营效率具有重要的作用。近些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不断发展,生源扩招已经成为其发展的重要趋势,高校生源的增加,给高校教学管理工作带来了巨大压力,而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可以提升高校教学管理效率,满足高校教育活动的开展。构建完善、科学的信息化平台,使高校教学管理工作更加的规范化、有序化。同时,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也能够提高教学资源配置的科学性,减少教学资源的闲置或浪费,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率。信息化技术能够对高校资源进行统筹安排,也有助于提升高校管理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提高它们对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掌握程度,从而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篇11: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现状与对策论文

2.1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软件系统的构建缺乏科学性

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软件,具有较高的专业性,基本上都是由专业的程序员来进行设计。软件设计者对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了解并不透彻,无法充分掌握教学管理个个环节中的联系,并且对教学管理日常工作的认识并不全面,对教学管理思路以及概念缺乏深入的研究。并且在实际的教高校教学管理中,各大高校基本上应用同一款信息软件,软件的适用性大打折扣,与高校设想的管理目标具有较大的差距。软件设计者无法充分了解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实质内容,无法准确把握高校教学管理系统中的联系,这是他们设计出的软件系统无法满足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实际需求,有严重的滞后性。

2.2硬件投入不充分

目前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甚至一些高校已经全部完成了信息化建设。但是随着生源的扩张,技术的发展,还需要不断地对当前的信息化硬件设备进行升级或更新。但是当前的高校对于信息硬件设备的更新或升级,缺乏正确的认知,硬件投入较少。比如当前的许多高校运用价格比较低的服务器,没有在小型机上建立数据库,从而无法满足大量用户的实时访问。同时,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系统的有效运用离不开高校校园网络的'支持,但是许多高校的校园网络性能比较差,致使高校校园管理信息化系统得不到充分的应用。

2.3高校教学信息化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较低

目前从我国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实际来看,其信息化建设人员基本上都是有高校的授课教师来担任,致使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水平就严重的滞后性,计算机应用与管理能力十分有限,信息化效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有的甚至停留在简单的报表处理或文字操作上,高校教学管理主要还是依靠人工来完成。并且许多信息化工作人员,在应用信息化系统时只应用涉及的功能,而对信息系统的其他功能缺乏尝试或扩展,缺乏先进的信息化管理理念。因此高校教学信息管理人员应该加强对信息技术的利用,从而充分展现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系统的效能。同时,一些高校在教学管理信息化系统的构建过程中,并没有对其建设人员进行相应的考核,对固定人员的安排具有随意行,对人员的实际水平缺乏足够的了解,导致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队伍综合素质较差,无法满足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要求。

3如何提高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水平

3.1转变老旧观念,施行现代化教育理念

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实行,需要把现代教育理论作为依据来进行工作创新,改变传统教学管理思想,创新教学管理方法,施行现代化教育理念。教学管理工作人员需要改变老旧的教学管理观念和模式,保证教学管理工作施行和现代教育理念相匹配。研究国内外各高校教学管理改革的有效经验,发现适合我国高校情况的有效办法。制造教学管理信息化氛围,促进教学信息处理往智能化贴近,教学管理往网络化方面发展,这就提高了教学管理管理效率和水平为了更好地推行教学管理信息化,全校所有师生应该一起参与,都要熟练掌握应用先进的教学管理工作中的现代信息技术。

3.2进一步推进管理信息化建设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除了与管理工作人员自身道德素质密切联系之外,人员所具有的业务素质对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程度也有很大影响。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信息技术等各项技术的支持所以在校工作人员一定要坚持学习,熟练应用并掌握高校现代教学管理办法,掌握重要的信息技术知识技能,建立以人为本的思想与现代化教育理念,积极促进自身素质提高。还需要对相关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定期进行考核,逐渐完善我国高校对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相关从业人员的制度考核,形成良好的奖惩分明制度规范。同样,在选拔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工作人员方面,我们需要秉承择优录取的准则,应当把一些优秀的从业人士吸引进学校的教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庞大队伍中去。

3.3加强高校教育管理信息化软硬件配套设施的投入力度

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在我国发展的时间还比较短,缺乏足够的经验,因此在建设的过程中要积极吸收国外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并且高校教学资源十分有限,对于信息化建设而言缺乏足够的资金,因此可以采用多渠道筹资体制。推行优惠政策,吸引地方企业或政府参与到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当中,不断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资金,对高校信息化建设中软硬件设施进行更新,为信息化建设提供充足的物质保证。同时,还要建设高效稳定的校园网络,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应用提供稳定的条件。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建设现在满足高校教学管理需求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在对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完善过程中要遵循教学管理原则,加快高校内部改革,创新高校管理机制。并且将网络信息环境作为高校教学管理的主要基础,新型高校教学管理资源共享,同时通过信息技术方便师生查询。而且在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系统的设计过程中,充分掌握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之间的内部联系,明确各环节的职责,是工作环节更加简练。同时还要建立专门的学生管理。而且,还有建立专门的学生管理模块区域,对涉及的学生内容进行整合,是数据资源更加规范、统一。

4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是高校发展的必然趋势,对高校运行效率以及高校教学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促进意义。高校教学管理工作者应该充分认识到信息化建设在其中的重要性,加强高校信息化软硬件配套设施的投入,提升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人员的综合素质,保证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工作的顺利开展,旨在满足高校教学工作需求。

作者:姚微娜 单位:长春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李红玫,张素芬,刘燕娟,等.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J].高等农业教育,(2):23-25+87.

[2]张丽萍.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黑河学刊,(1):99-100.

[3]胡晓飞,侯俊勇,向安平,等.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探析[J].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22(2):288-290.

[4]王艳琴.浅析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J].文教资料,(7):152-153.

篇12:水利信息化建设的难点与对策分析论文

1.1强化信息化认识

虽然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工作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但是一些地区没有认识到信息化的重要性,仍在搞形象工程。部分地区甚至将水利信息化工作简单地理解成添置一个电脑办公室,构建信息网络的工作模式,这和水利信息化强调的原则存在巨大的差距,产生这一情况的最基本原因就是相关从业人员对水利信息化建设的认识程度不足。

1.2构建信息基础数据库

建设覆盖全国范围的水利信息基础数据库主要工作就是构建信息化档案。因为大部分地区都轻视数据资料收集以及数据资料整理工作,导致信息化建设基础较差,很多资料都没有实现数字化,依然停留在纸上、照片上,与信息化要求差距较大。而且这种传统媒介的信息保存方式使得数据库信息储存工作不能一蹴而就,要采用人工录入等方式将资料传输到数据库当中,工作量较大。

1.3人才结构不合理

计算机技术与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相比,属于后起的技术。从事水利工程建设的工作人员懂计算机技术的比较少,而计算机技术掌握比较全面的IT人才又不愿意到水利建设部门来工作,导致人才断档。

篇13:水利信息化建设的难点与对策分析论文

2.1加大宣传,提高认识

我国水利工程现代化建设任务比较多,工作人员必须要深入地认识信息化建设对水利改革以及水利系统日后发展的作用,将水利信息当成战略性任务来完善。水利系统可以通过举行定期培训的方式,提升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保证一线工作人员均持证上岗,可以通过网站、报刊以及各种媒介手段来普及水利信息化知识。对信息化问题进行全面规划,强化管理水利信息化,将其作为全国普及的系统性工程,结合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来实现全面规划,统一相关标准,推动水利信息化更好发展。当前我国许多省份都在遵守《全国水利信息化规划》条例,在该文件的指导下充分地利用当前各省份已有的资源来制定出适合自己省份的信息化实施目标以及实施策略,并且在详细拟定的过程当中,可以根据实际工作要求来拟定技术标准以及详细的规范,为网络化以及资源共享打下良好的基础,坚决抵制低水平工程开发以及重复建设。相关单位必须要完善水利信息化基础建设问题,对其网络进行维护管理,各地区要建设转向机构,专人专制,保证水利工程可以正常运行。

2.2加大融资力度

因为水利工程项目建设属于科技含量比较高且资金投入比较大的工程类型,想要妥善地解决信息建设问题,首先就要保证有足够的资金支撑。通过分项建设或者是分担投资模式的方式来完善项目融资,缓解大部分水利部门资金紧张的问题。水利信息化工程建设需要纳入到各级部门水利基本建设计划中,所有财政预算都需要有相应的科研项目或者是资金支撑,设定足够的年投入比例来分步建设,逐步完善相关问题。在新建项目或者是改造项目建设中,必须根据工程性质以及工程规模来明确所有施工环节需要的资金情况,在加强资金管理的前提下通过多种方式来解决资金。

2.3完善人才结构

水利信息化建设工作是集中了水利、信息产业以及各种新型产业的工程类型,科技含量比较高并且属于智力密集型工作,涉及到的领域比较广泛,对工作人员的专业技术掌握情况、工作经验要求都比较高,所以必须组建高素质、专业化的.人才团队才能保证工程施工质量。目前我国水利系统人才队伍都是懂水利的人比较多,但是懂计算机的人比较少,这一现象也影响了信息化建设的开展,并且掌握计算机技术的工作人员与没掌握计算机技术的工作人员在思想上和行为上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会影响工程施工的正常开展。想要从根本上完善当前水利部门用人机制,必须打破传统习惯,改变论资排辈的情况,提升信息化队伍建设质量,使队伍逐渐转变为年轻化、骨干化类型。信息化建设工作人员必须要全面掌握信息化知识程度,将计算机的实际使用能力作为重要考核指标来对人员进行评判。可以通过提升一线工作人员福利待遇的方式来吸纳高水平工作人员,改善办公环境,吸引IT行业的人才到水利行业就业,提升信息化建设水平。

2.4加快水利信息网络建设步伐

水利部门想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就必须要完善内部互联网建设,通过提升互联网建设质量的方式来促进部门更好更快的发展。水利部门需要构建全面覆盖我国各个地区的公共网络,在网络上构建出属于自己部门的信息资料库和信息化的专网,通过层层检验的方式保证其达标,全面实现全国辐射,保证公共网络连接的可行性,使信息可以共享。各地区的水利部门在完善水利信息专网建设的过程中,必须保证标准统一,规范结构,便于公共网络接入,保证水利系统的内部信息资源可以做到共享,各界别水利网站之间也应该通过数据、语言以及视频等方式将内部的资料传输到网上,除了机密文件之外,所有的资料都可以通过网络的形式来实现交换共享,借助水利网站这一平台来公开政务,让百姓可以近距离的和政府接触,促进政府与社会各界关系更加融洽,通过网络的方式来发布招标公告,将水利政策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公布于众,便于社会对其进行监督。

3结语

随着经济与社会的不断发展,水利资源面临的问题也越来越多,三大公害问题凸显,严重影响我国经济与社会双向发展。想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要从传统的治水思路中走出来,依靠科学技术来完善水利建设,推进水利信息化进程,将水利信息化工作作为基本发展战略方针来看待,通过国家防汛指挥等方式来构建信息系统,提升信息采集以及传输自动化水平,全面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为防汛抗旱提供保障,更好地服务社会经济及地方经济。水利信息化属于当前社会发展的主流方向,并且也是必经之路,通过对水资源进行统一化管理的方式优化配置,建设中国特色水利工程。

篇14:浅谈工程管理中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

【摘要】为适应我国加入WTO的新形势,需要加快工程建设行业与国际惯例的接轨。本文通过介绍信息化建设内容和进程,结合工程管理的现状,提出了以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开发为核心的信息化建设模式,并从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出发,分析了我国工程管理信息化的不足,进而提出了一些可行性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信息化建设 工程管理 对策

1 信息化的建设和进程

信息化就是指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以达到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转化过程。伴随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我国大部分的企业正面临着史前最严峻的挑战,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必须注重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才能获得新的机会。基于实事求是的态度,以企业的应用与需求为着手点,学习国内外的先进生产管理理念,达到优化企业传统经营管理模式的目的。以服务客户、提高效率、拓展市场以及降低成本为理念和原则的信息技术必然会成为企业发展的最佳选择。信息资源的开发与信息的管理必然也会成为推动现代企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手段。

企业人才引进协议书

人才引进自我介绍

关于党员干部理论学习心得体会

社区内的实习报告

省信息中心发言稿

党员干部加强理论学习心得体会

新农村建设公共体育服务研究论文

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工作总结

党风廉政建设总结(园林科研所)

成本控制岗位的调研报告

人社局信息化建设的必然性和对策论文
《人社局信息化建设的必然性和对策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人社局信息化建设的必然性和对策论文(共14篇)】相关文章:

浅谈人力资源管理统计学论文2022-04-29

考察材料信息中心2022-09-21

×矿年度思想政治工作安排意见-2022-12-22

别墅调研报告范文2022-04-29

信息中心管理岗位职责2022-11-29

教育局信息中心工作总结2023-02-17

期末论文范文2022-09-17

申论热点:农民工返乡创业2022-07-22

一万字毕业论文范文2022-09-11

劳保局对我县妇女就业现况的调研报告2022-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