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机械化科学发展论文(精选13篇)由网友“没钱买鱼”投稿提供,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农业机械化科学发展论文,希望大家喜欢阅读!
篇1:农业机械化科学发展论文
2.1 农业机械装备结构不合理
大中型农机具所占比例低,小型(微型)机具所占比例高,机具配套率低,农机化作业范围窄,作业质量不高,从而制约了农业机械化在农业生产中应发挥的作用。就目前看,我国在种植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中,已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生产,但是多数为小型农业机械,对农业提质增效作用不高,制约并影响了农业由粗放型向生产集约化生产的转变。
2.2 农民对新科技接受程度和思想观念不利于农业机械化的普及提高
农民对科技含量高的新机具、新技术的接受程度取决于其文化水平和思想观念,不少农民对新机具只是好奇,等待观望思想普遍存在,不是自己先行先试,而是先看周围人是否有人使用,使用后的效果如何,再决定自己是否购买使用,这样做虽然比较稳妥,但往往是要比农机新机具、新技术的更新慢上半拍甚至更多,这样就等于放缓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进程。
2.3 农民的收入水平制约购买使用先进农业机械
大中农业机械价值不菲,不是一般收入农民家庭所能承受的。多数农民不是不想更新机具,而是苦于缺少资金购买大型机具,所以将就使用老化的旧机具,这样就形成了恶性循环,那就是旧机具大多是小型机具,由于机具老化,需要经常维修,既浪费时间又浪费资金,并且使用效率低下,作业成本过高,导致农民使用农业机械的'积极性不高。据统计,油料成本占农机作业本的45%以上,多年来油料价格居高不下,造成农机作业成本大幅增加,也是农民使用农机作业的积极性受挫的原因之一。
2.4 由于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分散
不适宜使用大中型机械大规模作业以农户为单位的作业地块小,布局分散,农机作业所做的无用功多,机械作业效率低、成本高。如果实行土地集中连片规模化作业,可以使用大中型农业机械,能够提高机械作业效率,降低作业成本,提高效益。经试验测算,以机耕地作业为例,土地集中连片规模化作业可降低作业成本28.6%。
2.5 农机化基层服务体系薄弱
通过几次机构改革,乡镇农机管理服务站撤并,部分农机专业技术人员被其他部门借调从事其他工作,导致农机管理服务功能减弱,造成农机推广、农机安全监理服务体系出现断层,职能发挥不好。在农机作业过程中,服务水平与农机现代化水平不相适应,严重阻碍了农业机械化发展。另外,各级财政对农机服务体系投入的经费不足,造成无法正常开展农机服务工作。
篇2:农业机械化科学发展论文
3.1 加快农机化科技创新步伐
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要从宣传、教育、引导、服务入手,从政策、资金、技术上给予扶持,开发引进具有市场需求的新型农业机械产品,在农业机械化生产关键环节、关键技术上不断取得新突破,提升农业机械化技术水平和科技含量。
3.2 加快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依据《农业技术推广法》、《农机化促进法》建立和完善县、乡、村三级农机服务体系,配齐配强专业技术人员,并在经费上予以保证。做好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信息搜集、整理、发布工作,积极为广大农民提供技术信息咨询服务。要适时引进、示范、推广适合本地特点的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要充分发挥农机大户、农机作业服务组织、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纽带作用,在政策、服务上对其给予倾斜,帮助其优化机具配置,拓宽服务领域,增强自我发展能力,提高农机利用率和经营效益,促进农机化健康发展。
3.3 引导农机区域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
各级政府应通过宏观调控,逐步引导农民改变一家一户的土地经营方式,可采取种粮大户集中连片承包土地或农民以土地入股交给种粮大户统一经营的方式,为种粮大户采用大型农业机械作业创造条件,为农机区域规模化生产奠定基础。
3.4 继续加大对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财政扶持力度
我国已经连续多年实施了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政策,对改善农机装备结构、加快农机化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由于我国农村基础薄弱,对农机化投入还需继续加大财政扶持力度。一是要继续加大农业机械购置补贴力度,特别要加大对大型农业机械的补贴额度。二是要对土地平整、深松、高光效种植、机耕道修建等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财政支持。三是要对农机作业油料给予财政补贴。四是加大对报废机具的补贴力度。
3.5 加快农机装备结构调整步伐
应全面推进大型农机具的发展速度,提高农机装备水平。要加大新型农机具的研发力度,努力实现农机从低性能向高性能,单一作业向复式作业转变,从单纯发展主要作物农机具向兼顾其它经济作物农机具转变,使多功能机型整体推进,协调发展。只有科学发展农业机械化,才能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繁荣农村经济,农业机械化能够切实改变“三农”落后的面貌,必将成为缩短城乡差距、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助推器。
篇3:科学发展论文
关于科学发展论文
一、引言
在我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承担着就业、社会保障、劳动关系等方面的工作,对于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各县级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都紧紧的围绕着服务于大众、服务于人民的宗旨,积极的探索,扎实的推动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各项工作的落实。
二、突出重点,提高服务能力
在各基层开展主题实践活动,有利于把各项工作完成好。我们的工作重心始终是以人民利益为着重点,践行密切联系群众,在提高服务能力作为短期提升的目标。首先做好提高管理干部各方面工作能力、综合素质。多开展一些对于干部综合能力、个人业务素质方面的培训工作,并定期的组织管理干部人员到基层挂职工作,通过这样的锻炼有助于干部基层的工作经验以及应对突发事件的工作能力。在基层开展各类党组织活动,通过对党员干部在党风、党建方面的学习,切实的提高党员干部在理论方面的修养。其次在人社领域进行不断深化的改革。进一步完善对就业创业鼓励体制,出台相应的措施鼓励就业、扶持创业,创建政府鼓励创业、社会支持创业、各类劳动者积极创业的积极机制。建立健全更为公平的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城乡居民的养老保险制度,做好农村与城镇养老保险的对接工作,建立起大病保障制度。再次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关心实际问题,切实的解决关乎人民利益的大事、事实。解决好高校毕业的就业问题,保障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问题,做好残疾人的就业问题,切实有效保障就业、降低失业率。对于患有重大疾病的患者,做好帮扶工作,进一步推进城镇居民的大病保险工作,以及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工作,降低因病返贫,减轻群众的致病看病的负担。
三、拓宽渠道,转变服务方式
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工作,不仅与人民群众的利益紧密联系,还是为人民服务的第一线。我们应当努力摸索出一套适应新时期为人民服务的新方式,力争实现更为高效、便捷的服务。首先建立统一的标准化服务模式。在全省的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系统中建立各个分管的板块,例如:行政审批、就业、社保、人事等服务板块与窗口,对每一个环节进行相应的梳理,对每一个岗位进行明确服务人员的岗位职责,统一服务项目,建立健全服务标准,推动服务工作的精细化、标准化。其次做好服务工作信息化。可以说人社工作是一线的服务工作,它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新形式下我们应当努力探索,力求需要作出更便捷、更优质、更高效的人社服务工作。具体的应当从以下三点去做:第一,努力进行服务标准化的推行。针对诸如涉及行政审批、就业、社保以及人事等服务窗口进行服务标准化建设,梳理服务责权、岗位职责分解、岗位目标进行量化、将服务的项目细化明确并健全相应的服务标准,使工作更加标准、精细。第二,努力进行服务信息化的推行。信息化时代下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也应当与时俱进,大力发展服务信息化,让服务变得更便捷。公共就业信息网的建设的推进,并且运用实名制实现服务的动态管理;建立大学生就业创业网,实施诸如网上求职超市、远程面试等多项信息服务;建成县级市的社保网上服务大厅,广大群众足不出户就能进行相应业务的办理等能够大大的便捷广大群众,扫除许多以往无法避免的后顾之忧。第三,努力进行服务多样化的推行。公共服务官方微博、微信以及热点解答、办事指南等等信息都大大的促进了人社部门与老百姓间的沟通与交流。此外,政策走进社区以及网上招聘等服务活动都是人社服务多样化的体现,也因为这样多样化的人社服务使得人社服务更加便民、亲民。
四、创新载体,改进服务作风
长期以来人社部门的工作多以当前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社会焦点相关,因此,工作作风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对人社部门的.看法,工作作风的改进是人社部门重点工作内容,以转变服务作风来落实促进工作。具体主要做到以下三点内容:第一,与群众紧密相连。制定党员紧密联系群众的长效机制,通过领导带队、分组划分、连续下派等方式,将领导干部抽调至基层服务窗口进行锻炼、体验,并组织开展慰问、革命传统教育等活动,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此外观察员制度,可以深入促进民情的了解、民意的传达以及人民智慧的汇集。第二,专项整治活动的开展。针对现状,开展“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专项整治活动,通过多种途径针对办事拖拉、推诿以及效率低等问题进行着重的解决,推行高效的一站式服务模式,达到进一步改善人社服务质量的目的。第三,自觉接受社会监督。为增强工作的透明度,接受社会的监督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在诸如事业单位招录工作中,应当邀请新闻媒体、广大考生家长等社会各界人士进行监督,真正做到阳光招录;针对技术人员职称评审可以通过异地评审、学历验证等制度进行不断的完善;通过领导信箱、网络、电视台等进行群众问题的解答与沟通,将整个工作过程放在群众监督之下。
五、构建人社文化,培树服务品牌
人社部门应当注重以人社文化建设为载体,将服务品牌切实培养并树立起来,这样有助于人社部门树立良好的工作形象,更加体现出为人民服务的本质。通过对社会各界、人民群众、各类团体征集意见,加强自身的文化建设,建立起符合自身的“尚贤、厚生、严谨、包容”工作管理精神,增强广大工作人员和干部服务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先进的价值观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全体工作人员统一思想,将人社服务上升新的高度。在人社部门树立服务品牌活动中,要充分发挥党员先进性、模范先锋作用,通过党员示范岗的设立、服务标兵的评选以及优质服务窗口的创建等工作来打造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的服务品牌,营造一个人人都是窗口的好的服务氛围。
六、提升素质,切实加强队伍自身建设
当前,各市县的机构改革也已经逐步到位,此时应当将核心转变为职能转变上,应当将职责关系理清理顺,进行体制、机制的创新,将岗位设置进行优化,同时应当将干部队伍的能力建设及素质提高放在关键位置来抓。深化建设执行力、干部作风以及服务意识,让干部队伍能够思想上达成共识、工作上形成合力、文化上形成风格以及制度上形成统一,将新部门新风貌展现出来。同时要将党风廉政建设落实好,加强权力运行的监督与约束,尤其是重要环节、岗位要加强监督管理力度。广大干部职工需要加强自身廉洁自律的教育,开展一系列的教育活动,加强党员的党性修养和党纪观念,能够抵御任何腐朽思想的侵蚀,从而形成风清气正的工作环境。
篇4:科学发展探讨论文
一、发展的临界点:发展与生存已起冲突
(一)发展是生存的本质要求,是当今时代的主旋律
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旋律。是否发展似乎成了判断一切得失成败的根本标准。大家想的较多的是怎样发展,怎样大搞快搞发展,而对于为什么发展,发展意味着什么却想的不多。我们大多数人都知道中国解决一切问题都依赖于发展,没有发展,就没有出路。只有发展,才有出路,这是硬道理。但问题的关键在于什么样的发展?什么样的出路?谁有出路?是永续发展还是断子孙路的发展?是国家的出路还是小团体的出路?是大多数人的出路还是个别人的出路?有些领导爱说思路决定出路,有为才能有位。这本没有错。但是认为发展就是要有速度,就是GDP;有速度、有GDP才能有位、有出路。这种思路就值得怀疑了。最要害的一点,是发展的出发点错了。在这种思路指导下,一切发展围绕速度、GDP而展开。一些大手笔,大蓝图,大思路出台了,一些大开发,大工程,大战略上马了。或为升迁,或为留名,或为人生抱负,或为生命豪情,真的是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在这样的大发展态势下,我们确实沐浴着发展的阳光带来的光明和温暖,但同时却不得不接受一个又一个灾难的降临。我们的美好家园被污水、废气、毒素所包围。发展的结果是一个令人难以接受的结论:发展对我们的生存已构成了威胁。
生存是人类社会的基础。没有生存就没有一切。这是人人都知道的道理。我们不仅要生存,还要生存的更好,这才是问题的实质。人人都明白的道理却往往被某些人所忽略。
(二)在临界点附近,发展与生存已起冲突
我们要生存,所以要发展。但是发展为什么又威胁到生存呢?根本原因在于发展是有度的,有临界点。越出度,接近或超过临界点,就会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这个度,既包括规模也包括速度。其根本是发展方式问题。
几十年来中国的工业化道路走的都是粗放型发展道路,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率,加上以煤炭为主题的能源结构,使得我国几乎所有的城市都陷入严重的环境污染之中。八十年代以来,由于乡镇企业的大规模发展,本来局限于城市的污染迅速向农村蔓延,形成了举国环境恶化的态势。发展极大改善了我们的生活,同时盲目发展所带来的恶果也正在威胁着我们的生活。发展不仅仅是对生存锦上添花,在一定的限度内,发展是对生存的完善和促进,但是超过了一定的限度,发展就反过来对生存构成了威胁。曾有人设想,按照进化的原则,我们人类可以适应被我们自己大量污染了的环境。也许若干年后,今天被视为污染了的空气和水到那时就是洁净的了,而今天所谓洁净的空气和水却成了毒素,就像地球生命系统进化早期,氧气这种的养命之气对当时的生物厌氧菌来说就是毒气一样。这个设想抽象地来看是可能的,但是只要考虑一下进化的时间性和历史性,他就是荒谬的。地球大气由还原大气变成氧化大气花了几十亿年,哺乳动物包括人类在内适应今天的大气和水体环境也花了数千万年。工业文明改变大气和水体环境却只花了几百年甚至几十年,在这样短的时间内要让人类及其它生物适者生存下去是完全不可能的。发展太快,人类还来不及适应,就可能被进化给淘汰了。
生存还是发展?这是个问题。当然答案是明了的。我们不仅要生存,还要生存的更好。破解二者的冲突,使我们生存的更好,根本出路只有一条:科学发展。
二、破解冲突的根本出路:科学发展
(一)科学发展的基本要求
历史上的发展方式是多样的。有竭泽而渔式的发展,有暴力掠夺式的发展,有饮鸩止渴式的发展、有蒙鸠筑巢式的发展等等。实践已经并且继续证明这些违背了事物本质规律的发展方式给人类带来温暖和光明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致命的灾难和威胁。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新的中央领导集体站在时代高度,深刻总结了国内外在发展问题上的经验教训,科学分析我国发展进程中面临的各种新问题新情况,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思想。这一战略思想密切结合新的发展实践,进一步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17大报告以辩证思维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全面深刻分析了现阶段8方面的基本特征。在这一基础上,党中央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各种新机遇新挑战,提出了科学发展要做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全面,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就是坚持“五个统筹”(“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可持续,就是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社会经济永续发展。深刻理解这一要求的实质并坚定不移的贯彻落实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根本保证。
当前实践中对理解贯彻科学发展观存在着三种错误认识和做法:一是把变化当作发展。追求形式,搞花架子,做表面文章。只讲数量,不求质量;只求速度,不重效益。只求当前面貌的新,不求长远实质的好。二是豁出生存搞发展。不顾后果,不惜代价,唯发展高于一切。机械理解发展,盲目大搞快上。
三是把科学当作发展的点缀。时时处处讲科学发展,但是科学只是用来装点门面。把科学当作发展的装潢摆设。只讲科学而不用科学。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建设的一项重大战略方针。在发展问题上,要充分认识到不发展就要落后挨打危及生存,盲目而不计后果的发展则是饮鸩止渴,自取灭忙。我们不仅要牢记发展是硬道理这句话,还要牢记硬发展没道理这句话。针对实践中对发展问题的各种错误认识和做法,建立科学发展的保障体系刻不容缓。
(二)建立科学发展的保障体系
科学发展的保障体系应包括决策、监督评价、执行等主要环节。按照17大报告提出的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的要求,科学发展的保障体系最重要的应体现四个方面的要求:
1.做到“五个统筹”;
2.符合人民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
3.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
4.遵循事物内在的本质规律。
这四个方面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缺一不可。只有建立起一系列科学完善而又行之有效的科学发展保障体系,才能使发展符合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才能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人生存的更好,而实现这一目的又依赖于人类自己。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的科学发展,这一切离开了人都无从谈起。17大报告所阐述的科学发展观明确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那么在科学发展中怎样理解并贯彻以人为本这一核心呢?
三、科学发展的核心:以人为本
(一)坚持以人为本核心的总要求
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人的解放和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目标。以人为本是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是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集中体现。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主体地位,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把解决民生问题放在首位,切实解决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保障人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二)贯彻落实以人为本核心的基本原则
在科学发展中怎样才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呢?我认为最根本是要坚持三项基本原则:
一是把依靠人当作发展的力量基石。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建立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联盟,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发挥聪明才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邓小平同志曾明确指出:“任何事情都是人干的,没有大批的人才,我们的的事业就不能成功”。
二是把尊重人当作发展的价值标尺。获得尊重是人生存的基本要求,是人生命价值的体现。一切不以尊重人为前提的发展都是毫无意义、毫无价值的。
三是把为了人当作发展的唯一目的。要全面理解为了人这一目的。不仅为了个人,还要为了集体;不仅为了团体、局部,还要为了国家、全局;不仅为了当代人,还要为了子孙后代。要算好三本账:公平帐、全局帐、子孙帐。
实践永无止境,发展永不停步。坚持以人为本为核心,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大战略思想,是我们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好家园的唯一正确选择。“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站在新世纪、新起点,面对新机遇、新挑战,我们只有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才能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高展飘扬,才能让我们的国家更富强、家园更和谐、生活更美好。
【论文关键词】:发展的临界点科学发展以人为本
【论文摘要】:发展既是人类生存的需要,又会在一定阶段上与生存发生冲突;解决冲突的根本出路就是科学发展;而科学发展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本文的三个部分是:一、发展的临界点:发展与生存已起冲突;二、破解冲突的根本出路:科学发展;三、科学发展的核心:以人为本。
.
篇5:可持续发展农业机械化论文
可持续发展农业机械化论文
1营口市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存在的问题
1.1机耕道抑制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农业机械化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农业机械化发展应该与农田田块和机耕道发展相适应,否则势必制约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在水田种植区和玉米种植区,田间机耕道不适应机械化作业成为营口地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瓶颈。营口地区的田间机耕道大都是20世纪60—70年代修建的泥土道路,路基础差,路窄断头,道路坑洼不平,没有合适的错车位置,机车通行困难,导致运输周期加长,油料、轮胎等原材料消耗大。同时,机耕道田间入口少,再加上现在的生产规模变小,每个生产单位种植品种和种植期不尽相同,造成有的地块因没有进入田间的道路而使机械作业受阻。机耕道已经严重制约了营口地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1.2玉米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的瓶颈阻碍了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发展
营口地区的玉米是高秆品种,玉米籽粒与秸秆比高达1.0∶1.6,除少量秸秆被作为燃料、饲料、肥料以外,大量的秸秆被焚烧或腐烂在田间地头。玉米秸秆作为燃料、秸秆还田、养殖饲料、生物菌载体都有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但农民却无利可图。例如,667m2玉米地的秸秆大约有800kg,人工收割大约需要0.5个人工,收割人工成本接近100元,运输成本大约50元,如果出售秸秆,可能即使有人买,也收不回收割成本。玉米秸秆可以作为饲料饲喂牛、羊等动物,但干玉米秸秆是粗纤维,适口性不好,只能作为粗饲料,营养利用率很低。营口地区饲养规模小,受资金、场地、技术的制约,用玉米秸秆做青贮饲料一直没有实现。用玉米秸秆作为燃料,有的乡镇试点以玉米秸秆做为原料生产燃气,由于技术原因,其使用效果远不如气化炉好。营口地区玉米是高秆品种,秸秆产量大,直接还田量过大,出苗率减少15%。施氮肥不足,易使幼苗发黄,干旱年份的麦秸不易腐烂。如果大面积连续多年实施这一技术,有引起病虫害流行的可能。营口地区常用犁耕把打碎的秸秆翻到土壤深层,然后再用旋耕机进行整地作业。这样的玉米耕作工艺与玉米保护性耕作工艺相冲突。长期不合理作业会使土质恶化,影响农作物生长和粮食产量,甚至威胁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1.3农业机械配备水平低
农业机械配备水平低表现在:农业机械选型不合理、农业机械配备量不合理、农机具配套比低。随着农机补贴政策出台,在大型拖拉机补贴多的刺激下,出现了大型拖拉机保有量激增的现象。大型拖拉机在水田作业中的农具配套比低,部分作业环节的经济性、工艺性较差。大型拖拉机保有量激增,而土地作业面积没有增加,导致单机作业量减少,投资经济效益降低,投资回收期长,使得农民投资大型拖拉机的热情降低。
2推进农业机械化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2.1规划耕作田块和机耕道
水田耕作田地规划应为东西方向50m,南北方向500m。营口市水田的地理条件是地势东高西低,海拔2~10m。东西方向每50m落差大约是2~3cm,这个落差形成的水深满足水田机械化插秧的要求。水田机耕道要有主干道,宽6~7m,可并行2台拖拉机。田块的东西方向每100m要有机耕道,宽度4~5m、南北方向200~500m,保证联合收割机行走顺畅。东西方向机耕道上,50m内有两个4~6m的机车入口。这样规划的田块和机耕道能满足营口市水田机械化的需求。玉米种植区的作业道宽度加宽为6~7m,可并行2台拖拉机,保证玉米收获时运输车辆通行。根据实际情况增加进入田间的道口,方便玉米收割机进入作业田块。
2.2发展玉米秸秆综合利用产业
利用玉米秸秆、养殖业生产沼气发展再生能源。通过玉米种植-养殖业-沼气-大棚-渔业的生态系统,利用玉米秸秆、养殖业发展沼气,减少养殖业污染,实现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增加农民收入。沼气池是该模式的核心技术,起着连接养殖和玉米种植的枢纽作用。在沼气池上建猪舍,在猪舍上方扣大棚。利用粉碎玉米秸秆和猪粪尿为原料生产沼气,大棚保温可有利于在冬天生长。同时,由于大棚温度高,可解决北方气温低导致的沼气池冬天产气不足难题。用沼液加饲料喂猪,猪毛光皮嫩,增重快,可提前出栏,节约饲料20%。在沼气池上建蔬菜大棚,利用温室大棚保温,解决北方沼气池冬天产气不足的难题,以沼气为燃料提高棚温,能减少大棚蔬菜病害;沼气积造的.有机肥是优质的速效肥料,施用3a后可使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16%;用沼液喷施果树、蔬菜,其保花、保果、保水抗旱性能显著提高。一个8m3立方米沼气池能出16m3的优质沼肥,可供1/5~1/3hm2农田使用,每667m2增产20%以上,农产品的品质大幅度提高,有利于生产绿色无公害食品。沼肥养鱼,可减少鱼病传染,提高鱼群成活率和品质,还可加大混养密度,节约饵料。
2.3开发玉米秸秆打捆、固化机械
加快高效率玉米秸秆打捆机械、固化机械的研发。有了高效率的打捆机械、固化成型机械,在玉米收割作业中,留一部分玉米秸秆覆盖地面,其余秸秆回收用于生产青黄贮饲料。发展规模化的青黄贮饲料生产,才能真正解决玉米秸秆综合利用问题。
2.4提高农业机械配备水平
目前大型拖拉机保有量大,从购买拖拉机的趋势上看,大型拖拉机购买量还有继续增大的趋势。大型拖拉机的机具配套比低,农业机械动力资源浪费严重。现在应该增加中型拖拉机的保有量,优化农业机械的配套结构,提高农业机械配备水平。在水田作业中,中型拖拉机机具配套比可达1∶3;在旋耕、耙地、农业运输等作业环节,有着极高的农艺适用性和经济性。国家应该通过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调控,适当增加中型拖拉机的购置补贴资金,提高补贴比例,给予重点扶持,以调控农业机械配备水平。
3结语
没有农业机械化就没有农业现代化。在发展农业机械化过程中,要广开思路,更新观念,着眼点不能只放在农业机械上。农业机械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在发展过程中,只有抓住和解决主要矛盾,才能使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
篇6:社会科学发展论文
关于社会科学发展论文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流文化建设是实现社会科学管理的重要基础
(一)科学把握新媒体环境,引导主流文化传播
社会环境的发展与变迁要求社会确立优秀的主流文化,同时对优秀的传统话进行有效传承、改革与创新。毫无疑问,社会是新媒体使用最为广泛、最为活跃的群体,新媒体环境对现代社会人民的社会管理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新媒体环境是社会环境中人与物的延伸,是现实环境与虚拟环境交替影响的一个重要系统。新媒体环境下社会管理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以“中国梦”新的理念与正能量驱动社会人民在新媒体环境下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性与能动性,积极建设健康向上的新媒体环境。社会管理者在工作过程中,要科学把握新媒体环境,提高自身对新媒体环境新的信息辨识与信息选择能力,深入了解新媒体环境下社会各个阶层人们的思想动态与心理特点,立足于新媒体环境的信息传播功能机制与交流技巧,健全新媒体环境下社会管理机制,转变社会管理传统的工作方式和思路,营造有利于社会人民思想成长、综合素质提升的新媒体环境。“中国梦”新的思想理念为教育者在复杂的新媒体环境中如何辨识、选择正面的新媒体信息,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能动性与创造性提供理论支撑,要建设一个积极向上的新媒体环境,全面调动学生适应新媒体环境的主动性,开发新媒体环境的教育价值,基于新媒体环境拓展社会管理的育人功能,创新社会管理的发展路径。同时,根据社会人民的思想动态发展与精神文化需要,建立融合当代社会主流文化,社会思想、知识性以及服务性与一体的网站,强化新媒体环境培育社会人民的重要影响力,研究社会管理在新媒体环境下创新发展的突破点,实现师生之间的.网上与网下互动,确立社会人民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探寻创新社会管理的有效途径。通过不断的探索与实践经验总结,全面、科学的把握新媒体环境的作用机制与实现方式,立足新媒体平台与社会管理实践教育的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转化,进一步健全新媒体环境下社会管理的保障机制,创新社会管理的方式方法,全面实现社会管理的创新发展。
二、国防教育是实现社会科学管理的关键环节
(一)国防教育是实现社会科学管理的重要路径
中国国防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国防教育的载体选择是国防教育内容的承载形式,国防教育要素的联系纽带,国防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实践中应科学选择国防教育载体,全面发挥教育载体的长效功能。国防教育主要核心是培育与中国梦相适应的国防理念。国防是一个国家生存、发展的基础保证,国防教育对国家国防建设具有重要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梦,亟须努力培育与中国梦相适应的国防观念,全面建设、巩固与发展中国的国防力量。是中国国防力量的支柱,培育与中国梦相契合的国防教育观念首要普及、强化的国防教育,训练群体国防知识与技能,强化执行国防义务的能力与意识;其次要科学把握形势发展方向,坚持与时俱进,传承国防文化,创新国防教育方式,以全国为传播载体,将国防观念延伸至社会各个领域、各行各业,渗透到社会人民的思维与生活之中。中国国防文化建设过程中要秉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统理念,跟随改革开放的步伐,走进世界,开阔视野,汲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秀理念,有机统一民族核心价值观的单一性与世界文化的多元性,树立以人为本的建设理念,尊重新的历史环境下形成的新的价值体系。中国国防文化的凝练与培育工程需要以民族文化为建设载体,将民族文化作为中国国防文化建设的原动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传承与发展中华文化、民族文化,强化社会人民的民族认同理念,促使社会各层群体形成正确的国防意识与观念。
(二)基于国防教育实现社会管理的创新
中国国防教育载体的运用直接影响着中国国防教育整个过程开展的效率、效果与效益,国防教育载体具备承载性、目的性、系统性、相对性及规范性五大特性,研究国防教育载体运用策略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第一,基于国防教育载体,整合价值观教育。科学选择国防教育载体,面对中国社会实施国情教育、国家安全观念教育、近代史教育、国防义务意识教育。中国国防教育载体运用策略要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实际,着眼于世界经济、政治与文化发展前沿,汲取世界优秀科学文化理念,传承中华各个民族的优秀传统,以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凝聚力、向心力与稳定力为实施目标,以正确精神文明理念引导社会,进而全面拓展中国国防教育文化,实现中国教育载体的社会价值。第二,强化社会国防文化培育。中国国防教育是社会建设与巩固国防的重要基础,是捍卫国家主权、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手段,是增强民族凝聚力、提升综合国力的有效途径。中国国防文化教育培养要紧贴时代主题,从中国社会的基本国情出发,整合社会相关力量,从军事干部的思想抓起,提升军事干部的思想意识与综合能力,全面发挥领导干部的正面影响力,推进中国的国防教育工作,强化社会的国防观念与忧患意识。国防文化培育过程中要高度重视思想理论为实践执行过程的结合,思想理论培育要使社会具备国防建设的基本知识,具备快速的应变能力与专业技能,具备一个正确的内在动机与态度;在实践执行的过程中,要求社会遵守国防建设的相关法律法规、注重人文理念与思想道德的培养,总结相应的经验与教训,并反馈至相关的国防文化建设项目之中,创新中国国防教育实施途径。第三,融合国防教育与国内培育目标要求,提高中国对国防教育载体的认知水平。对中国国防教育的过程中,要以军人的精神风貌为载体,创新爱国主义内容,整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将国防教育与社会教育有效融合。国防教育过程中,要透过国防教育载体建设符合中国国情发展的国防文化,全面拓展国防教育内容,开展国防教育活动,激发中国的爱国主义情感,强化社会的危机感与忧患意识,建立的责任感与荣誉感,将国内的理想与目标转化为国防建设的驱动力。国防教育是实现社会管理的关键环节,直接决定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三、结束语
全球化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市场化和社会转型,社会管理职能随着场化和社会转型的深入而发生转变。国际化背景下中国社会管理机制的创新发展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必要保障,是推动政府社会管理职能转变的根本动力。实践中,要从根本上认识到目前社会管理存在的关键问题,建立科学的社会参与机制、社会管理预警机制以及社会调控机制,推动社会的快速发展。
篇7:义务教育科学发展论文
义务教育科学发展论文
一、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建议
第一,以队伍建设为重点,深化体制机制改革。首先,改革完善校长管理办法,制定校长上岗条件和岗位考评制度。提高校长专业化水平,采取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任的办法选拔任用中小学校长,推举校长聘任制和任期制度改革。加强农村学校和城区薄弱学校校长队伍建设,建立城区学校与农村学校、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的校长定期交流制度,有计划地从城镇学校和优质学校选派管理干部充实到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的领导班子,把优质学校成熟的管理经验传递到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提高农村学校与薄弱学校的管理水平,缩小干部能力差距。选派农村学校、薄弱学校主管教学的副校长到优质学校挂职锻炼,进行1年至2年实质培训,提高副校长的管理能力、科研能力,期满后回原校任职,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其次,注重提高教师素质。推进教师全面发展工程,建立和完善以教育为基础,以制度为核心,以评估为手段的教师职业道德和教师职业能力评价、考核、奖惩机制,规范教师行为,加强师德教育,树立师德典型,完善评价标准,提高教师队伍尤其是班主任教师师德水平和整体素质,构建灵活开放的教师终身学习体系。创建农村学校与城区学校、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教师交流机制,让农村学校部分教师在城区学校代课培训1年至2年,薄弱学校教师在优质学校代课培训1年至2年,优质学校和城区学校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代课指导、引领帮扶,促进教师之间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共同提高,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第二,建立学校教育资源共享机制。充分发挥优质学校的辐射、带动作用,探索建立优质学校与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联合办学、资源共享机制,提高教育资源配置效率。以一校多区或集团管理方式,实现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的共建共享,实现教师统一调配,统一备课,统一考评。
第三,加强教育科研,使科研成果资源连锁,资源共享,使全区所有学校共同受益,共同提高全区教学质量。
第四,薄弱学校教师更应做到吃苦耐劳,敬业爱岗。面对教学设施差、生源质量差、学生管理难度大的现状,薄弱学校的教师要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挥洒更多的汗水,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缩小与优质学校的差距。
第五,薄弱学校更要关注对学生的行为习惯教育。关爱学生,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和学习习惯,以倡导优良的校风和学风,使学生能主动、愉快地学习,身心得到良好的发展。
第六,硬件设施建设标准化、均衡化,进一步加大对全区义务教育中小学教育装备建设力度,特别是对薄弱学校的'投入力度。统筹中央、省市、区各种渠道的项目资金,合理调整中小学布局,把标准化学校建设与危房改造、强化薄弱学校等建设活动密切结合起来,分期分批进行学校标准化建设。
二、结语
实现硬件建设的均衡化,为推动樊城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物质保障。教育均衡发展既是社会公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社会公平的有力抓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希望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教育均衡发展的阳光雨露,健康快乐地成长。
篇8: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研究论文
摘要:实现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的可持续性发展,很重要的一点,要认识到目前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比如:农机推广示范基地相对薄弱;农机推广经费无法保障;农机推广机构不健全等等。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要优化改进策略,努力做到创建农机技术推广示范基地,引导农户积极使用新农机具;不断规范农机推广,满足农户实际使用农机的需要;推广之前做好试验示范比较,确保推广农机的适用性;借助各项利好补贴政策,积极扶持农机大户的发展;做好农机推广宣传教育,增强民众使用农机的热情。
关键词:农机;技术推广;措施
篇9: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研究论文
2.1创建农机技术推广示范基地,引导农户积极使用新农机具
积极争取地方政府创建农机推广示范基地,配套示范基地的软硬件建设工作,确保将最新的、最适用的农机具、农机技术推广给农户。同时,在农忙时节,利用示范基地做好现场操作示范,让民众认识到新农机具的益处,提升民众使用新农机具的积极性。
2.2不断规范农机推广,满足农户实际使用农机的需要
为满足农机推广实际需求,国家及地方相继出台各项政策法规条例,为保障农机推广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可靠的法律支撑。为此,作为基层农机推广的我们,要根据相关规范标准的要求,切合实际地做好调研,围绕着农作实际问题出发,针对性做好推广工作,引导农户自发的去接受新机具。
2.3推广之前做好试验示范比较,确保推广农机的适用性
不断规范农机推广程序,本着试验、示范、推广的原则,早期应做好基地的实验比较,而后到现场示范,确保切实符合地方作业条件,满足节本增效的要求后,方可批量安排推广,尽可能避免盲目推广造成的经济损失。
2.4借助各项利好补贴政策,积极扶持农机大户的发展
借助国家对农机补贴政策的时机,尽可能扶持农机大户的'发展。国家对于农民购机方面给予了补贴,也使得农民提高了购买农机的欲望,并且要将技术信息、技术服务传送给农民,为其生产过程里出现的问题进行解决,并支持农民进行跨区域作业,提高收入,令更多的农户发掘应用农机新技术、新机具形成的经济效益,进而能够大力扩大推广范围。
2.5做好农机推广宣传教育,增强民众使用农机的热情
宣传工作对于农机推广工作有着较强的意义,实际来讲,推广的过程就是一个宣传的过程。不仅要向领导报告增产状况以及获得的社会效益,来吸引领导的关注,还要让群众提高对新技术、新农机的认识,通过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宣传形式。
2.6做好推广人员技术培训,提升其综合业务水平
农机推广人员负责具体的农机推广工作,重视其业务培训,帮助其更准确地了解农机推广的程序、原则和方法,将大大提升农机推广的效率。
3总结
重视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加快普及农机使用的广度,是推进现代农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但是,普遍存在的推广示范基地相对薄弱、农机推广经费无法保障、农机推广机构不健全等问题,大大影响到农机推广的实际效率。针对出现的这些问题,提升农机推广效率,我们必须要系统全面的思考这些问题。最先政府部门要做好引导工作,做好农机推广宣传教育,增强民众使用农机的热情。同时,颁布农机购置补贴,通过政策引导积极扶持农机大户的发展。其次,推广部门要做出样子,积极创建农机推广示范基地,做好现场示范工作,让民众认识到新农机具的益处,提升民众使用新农机具的积极性。同时,任何农机具的推广,要遵循试验、示范、推广的原则,早期应做好基地的实验比较,确保推广的农机具切实符合本地农作要求。最后,作为义务推广人员,要思进取、图发展,积极争取各项技术培训,提升其综合业务水平,确保农机推广工作的安全、高效运转。
参考文献
[1]李鑫,石桂平.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中的问题研究[J].江西农业,,(3S):126.
[2]赵互全,杨东川.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的现状及开展办法[J].农业开发与装备,,(2):45.
[3]杜丽波.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的现状及开展办法[J].南方农机,2017,(24):75.
篇10: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研究论文
1.1农机推广示范基地相对薄弱
农机技术推广实验示范基地相对薄弱,县级农业推广基地很多都在县内的农业园里,很多没有单独的农机技术示范园区,农机化新技术示范不统一、不明显。
1.2农机推广经费无法保障
推广经费不足的问题体现在, 其一,专项经费欠缺。从引进、示范、推广、验收等等各个环节,都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专项经费欠缺的话,将直接影响农机具自生产厂家供货,影响到新农机具的推广。其二,培训经费不足。身处一线的农机推广人员,如果知识上不能得到及时更新,专业技术上不能得到及时提升,必将导致自身难以始终处于科技前沿,而无法引导农机行业迈向更高的层次。其三,设备购置经费匮乏。没有更多的资金用于推广设备的购置,尤其在技术推广培训期间,投影仪、测试新机具的设备等等,不能及时得到更新,很多重要的检测工作不能得到准确测评,光靠经验的传递难以起到理想的技术推广效果。这样经费的不足,影响到最终设施设备的购置,势必给农机新技术的推广造成较坏的影响。
1.3农机推广机构不健全
做好农机推广工作,仅靠省、市、区三级的推广站,是远远不够的。而走向基层,健全乡镇农机推广机构更为关键和重要。但是,就目前乡镇农机推广工作的开展来看,任务重、工作环境恶劣、配套机具不完善,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基层农机推广工作的正常运转。
篇11:农业机械化效率分析论文
农业机械化效率分析论文
1变量选取和数据来源
1.1变量选取
在投入指标方面,最初选择拖拉机数量以及耕、种型配套设备为投入指标,但考虑到拖拉机的用途较广,除了农业生产,还有运输或非农用途,不能准确的反映农业机械的生产情况,而耕、种型配套设备则只能用于农业生产,可以直观反映农业机械作业的情况,因此,最后投入指标确定为耕作型农业机械配套设备和种植型农业机械配套设备的生产率。在产出指标方面,本文选择机耕和机种的面积作为产出指标。
1.2数据来源
~延边8个县市的耕作型农业机械配套设备和种植型农业机械配套设备和2000~20延边8个县市机械耕作面积和机械播种面积的数据来自延边州农机站,农业机械配套设备的生产率数据主要来自阿里巴巴销售网站和农机通网站所提供的各农业机械配套设备产品的生产率指标。
2实证分析结果
延边州各县市的农业机械化全要素生产率总体呈上升趋势。综合来看,在至年的中,延边州的农业机械化生产率保持增长,除敦化市为负增长外,其余县市均为正增长,其分解指标的情况如下:第一,延边州各县市的农业机械技术进步指数均正增长。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以来,延边州逐步加大对购置农业机械的补贴力度,使得延边州的农业机械保有量和总动力大幅增加。而且近年来由于农业机械大幅增加,已接近饱和,延边州目前更加重视农业机械质量的提升,对于效率低下的小型机械不再进行补贴,只对30马力(22kw)以上的拖拉机及相关配套设备进行补贴,这将促使延边州农业机械结构更加合理。第二,延边州各县市农业机械的技术效率变化指数仅有敦化市和安图县为负增长。其中纯技术效率变化指数中延吉市、图们市、敦化市和安图县保持不变,其余均为正增长;规模效率变化指数中敦化市、龙井市和安图县为负增长,其余为负增长。纯技术效率,指不考虑规模变化对效率的影响,效率的变化来源于管理方式、技术创新等技术层面的改变。延边州农业机械从业人员中,初中以上学历人员所占比重由的46%增加到2013年的75%,延边州的农业机械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提升较快,能够更加有效的掌握农业机械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知识。规模效率变化指数方面有3个地区呈负增长,5个地区正增长,但是增长幅度都比较小。延边州的自然环境可以用“八山一水半草半分田”来形象的比喻,山地较多平原较少是延边州的实情,部分耕地位于有坡度的山地。而且延边州也存在土地碎化的问题,自发展专业农场以来,土地流转速度明显加快,但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尚需时日。山地多、土地碎化等因素制约着农业机械发挥规模化作业的优势,也将制约延边州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3总结
从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延边农业机械化效率整体呈上升趋势,全要素生产率除敦化外均为正增长,技术进步指数均为正值。延边州的农业机械生产率总体上呈增长态势,导致延边州生产率较高的原因是技术的进步,而制约因素是规模效率变化指数较低。综合来说,延边州的农业机械效率总体处于不断改善和提高的阶段,提高生产效率途径是重视改善规模效率。对于延边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来说,要重视土地流转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使耕地能够集中经营,发挥农业机械规模化作业的优势。应大力推广新技术,组织农机从业人员和农机户进行系统的培训,提高管理效率。
篇12:农业机械化发展探析论文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是国家实现现代农业化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当今,国家经济迅速发展,农机械化程度也逐渐加强,为了适应国家发展,逐渐面向国际市场,使用推广先进的农机化创新技术和新型的农用机具,从而促进农艺和农机技术相互结合,这些模式不仅促进农机化生产也提高了农民使用机械积极性,为农机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1农机化的发展状况
1.1国家实行合理的补助政策,农民对机械装备的需求逐渐增大
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现在的大多数农民通过农机装备对农作物进行收获,农业机械不仅可以减少劳动力也可增加收益,又由于国家施行农机购买的财政补贴,释放了农民对农机的购买需求。据统计,国家从20补贴了0.78亿到达到了236亿元,农机的机械型号达到了175个品型,从而使全国的农、林、牧、渔各个行业都有一套完整的机械装备。我国的机械劳动力也逐渐增加,从使用7.25亿千瓦到20增加到11.17亿千瓦。国家补贴的增加,促进了我国农机化的发展和机械装备产业的进步。
1.2农机化技术水平进步
我国现在在农作物的管理上,以前都是用人畜力,现在基本是机械管理,经过先进的机械管理模式,通过机械播种、施肥、收获等完成作物管理,让农民更加省力,效率更高。到我国作物机械化耕种的使用率达到65.2%,尤其是我国的主要粮食像小麦、水稻、粮食农作物的机械化率分别达到了94.2%、79.2%。农机械化技术水平的进步和发展,有利的促进了农机化的发展,也是现代农业化的重要标志。
1.3市场模式大,作物的联合收获技术先进,服务能力组织化
国家发展需要科技创新,科技发展的技术,不仅出现了新型的农用工具,同时也出现了智能农具,这些农具让农民进入现代农业化和智能化服务中,让农业机械服务更加先进,让农民更加方便。在这几年的发展,农机的使用有了很大的变化,在20拖拉机从开始的1700多万台到年增加到2300多万台,配套农具从年的2900多万部到2015年达到了4000多万部,可以看出农民对农具需求逐渐增大,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效益和收入,加快了我国现代化农业工业的进程。
2农机化发展的问题
2.1不同农业种植业的机械化发展程度差别相对大
我国南北种植差异大,南方以水田为主,北差别方以旱地为主。然而水田和旱地的机械化程度发展差别差别,到20我国的水稻收割机械大约10多万台,中国种植水稻达到3100万公顷,但是平均每300多公顷的水稻收获,才有一台收割机,我国种植小麦在年达到2400多万公顷,到全国的小麦收获机械有37万台,平均大约65公顷有一个收割机收割,南北的收获机械差异大,发展不平衡。
2.2地区性的农业机械化的水平发展差异明显
我国农机化发展水平在全国分布不均,其中按照全国对农机使用动力量到接近11亿千瓦,其中华东地区3.1亿千瓦、西部地区1亿多千瓦,可以看出两个地区差别大,按照省市分,全国使用量主要在山东1.2亿千瓦、河北1亿多千瓦,使用量较少的省市在西藏465万千瓦、青海435万千瓦,因此可以看出我国的农机化发展相对不平衡,差异显著。
2.3对机械的使用技术层次相对来说低
我国目前对机械使用的技术层次相对来说落后,使用传统的农用机械相对来说比较多,对技术含量高,先进程度大的新农机械和智能机械的使用率低。我国资源丰富,但水资源缺乏,特别是西北地区,我国仍很少用高效节水灌溉机械,农业使用水资源的效率较低,在2013年我国灌溉水利用效率只有0.523,在我国1立方米的水只有一半左右的水被吸收,相对发达国家的0.8左右的利用率差别悬殊。
3对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建议
为了加快农业的发展,促进农业现代化有以下几条建议:1改进农机装备的结构且增加装备总量,让机械具有更高的效率和性能;2跨越新的机械工作水平,全面提高机械化,让机械化达到有效性进展;3突破农机科技创新,促进农机工业发展,让农艺和农机相互结合农机化技术,应用于播种、施肥灌溉、收获等绿色作业技术;4提高农机化服务能力,扩大服务市场,使农业机械更加专业化和体系化,促进农村的经济发展,提高了农民收入。
作者:徐朋飞 张厚东 车行文 张凤奎 赵耀 杨丙辉 单位:塔里木大学机械电气化工程学院
篇13:农业机械化发展探析论文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农业机械化成为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的基本要求。加强农机推广可以进一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加快农业机械化的布局。因此,农机推广工作在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对莲都区农机推广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提出了一系列的改进对策,以期能够促进丽水市莲都区农业机械化发展。
关键词:丽水市莲都区;农机推广;农业机械化;发展对策。
莲都区位于浙江省西南部,依山傍水,地形属浙南中山区,以丘陵、山地为主,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全区区域面积1502.10km2,耕地面积11150.8hm2,人均耕地面积0.03hm2。莲都区自然资源丰富,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农业拥有五大传统产业:蔬菜、水果、畜牧、茶叶以及食用菌。自国家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以来,莲都区在结合该地农业产业结构的实际情况下,积极进行农机推广,对该地区比较先进的农业机械进行了追加补贴,形成了中央、省级、市级、区级为一体的四级联动补贴机制。截止到2016年,莲都区共计补贴农机购置1572.04万元,共对7703台农机机具实施了补贴,收益农户达到8887户。
1莲都区农机推广中存在的问题
1.1推广经费不足制约农机推广进程
虽然莲都区形成了四级联动补贴机制,但是由于国家对于农机推广的经费投入力度不够,特别是项目申报得不到上级领导部门的重视,使得莲都区农机推广经费严重不足。各级农机推广机构为了落实上级部门下达的农机推广工作,只有根据现有资源进行简易的推广,没有科技、现代化技术的指导,导致农机推广效益逐年降低。效益的降低就导致先进农业机械的引进和购买难度增加,在农机推广过程中使用的仪器设备无法适应现代化农业的发展,从而也就无法将前沿技术传播到农户中去,恶性循环,最终导致农机推广进程滞后。
1.2自然条件和经济因素共同制约农机推广
莲都区地处浙江省西南部,全区以丘陵、山地为主,全区土地面积1502.10km2,其中山区占28.52%,丘陵占45.18%,平原仅占26.3%。莲都区耕地主要分布在碧湖平原和老竹丽新盆地,别的乡镇分布较为分散。这样的地形地貌就使得莲都区的大型农机推广受到一定的限制。此外,由于莲都区现代化农业发展不完善,家庭经营为主要方式,缺乏大规模的现代化农业机械,没有形成集约化管理,农民对农业机械化的重视程度不够,农机操作人员的整体水平也有待提升。
1.3农机推广体系不完善
尽管当前莲都区在农机技术上有了很大的突破,并且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也得到了具体的应用,但是却并没有将先进的农机技术推广出去,使得农业经营人员没有意识到机械技术带来的经济效益。总之,在研究出新的技术后,莲都区还没有与之相对应的推广体系来推广给农业生产者,使得很多农业生产经营者在实际运用过程中遇到困难不知如何解决,严重阻碍了农机机械技术的推广。
2莲都区农机推广工作的改进策略
2.1实现经费多元化,争取更多的资金支持
农机推广离不开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因此,莲都区在今后的农机推广工作中要有所突破,首先要增强与政府部门、上级主管部门的沟通协作,在依靠国家下发的财政补贴基础上,还要实现经费的多元化发展,以自给自足为最终发展方向[1]。对此,莲都区的农机推广工作可以从自身做起,将莲都区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实现农机技术与农机推广的融合发展。比如,可以鼓励有实力的农业企业、农机大户、农户共同创办农机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农机服务社,由政府部门给予技术指导、经费和政策支持,让农户参与到实体经营中去,将生产效益与国家经费有效融合起来,实现推广经费筹集渠道的多元化。
2.2发挥农机合作社作用,推动莲都区农业机械化发展
莲都区的农机合作社虽然在规模上不大,但是其具有非常独特的优势,能解决周边部分农机作业服务的要求。在今后的农机推广工作中可以加大对农机合作社功效的发挥和利用。农机合作社具有很强的驾驭农业机械、接受新技术、发展农业机械化等能力[2]。对此,莲都区可以以农机合作社为龙头,对该地区农机资源进行优化重组,促进农业生产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积极开展订单作业。此外,还应当加大对农机大户、农机中介等组织的培育发展[3],对有特色的农机合作社进行扶持,充分发挥农机合作社的功效,推动莲都区农机发展百花齐放。
2.3加强农机推广队伍建设,提高农机推广人员综合水平
提高莲都区农业机械化生产水平离不开专业队伍的支持和指导。因此,要加大对莲都区农机推广队伍的建设。主要可以从两方面入手:1)培养农机推广专业人员,引进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提高莲都区农机推广队伍的'整体水平。2)定期开展农机推广培训工作。可以通过聘请专家座谈、经验分享、网络教学和到大专院校培训等形式,促进农机推广人员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综合水平[4]。
3结束语
在我国精准扶贫的推动下,莲都区作为浙江省经济欠发达地区,现有的农机推广制度显然已经无法满足农业生产对日益变化的农机技术的需求。因此,莲都区要正视当前在农机推广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推陈出新,抓住改革的机遇,切实做好农机推广工作,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更好地为广大农民服务。
★ 农业推广论文
★ 机械发展论文范文
【农业机械化科学发展论文(精选13篇)】相关文章:
农村土地流转对农业经济发展影响论文2022-10-14
农田水利与农业发展关系探讨论文2022-05-07
机械论文摘要2022-07-29
高校体育师资的现状及发展对策论文2022-09-11
机械论文范文2022-11-28
三品一标农业发展现状及建议论文2022-11-03
机械论文2022-08-03
品牌设计应用性人才培育现状与发展对策论文2023-05-25
空调制冷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论文2023-07-30
旅游农业论文2022-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