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0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必要性的论文(精选10篇)由网友“bzdjsmbkl”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九0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必要性的论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篇1:九0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必要性的论文
九0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必要性的论文
摘要:当今大学教育以90后学生为主体,在这个群体中,越来越多的学生过分强调自己权利的获得而对于自身应负有的责任却往往选择漠视。针对如何解决上述问题,采用案例分析法进行研究,意在通过借鉴近代中国历史名人的事迹,分析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必要性。
关键词:大学生;责任;历史名人;教育;社会
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和进步,在第一课堂知识教育不断发展的同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培养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学科,其紧迫性和重要性也愈加突显出来。现今大学教育的主体为90后学生,而当社会上的其他人群对这个群体中的大多数的普遍评价为自我意识强烈、自我为中心的时候,我们就必须抓住根源,在其人生观、价值观即将形成之际,曾强他们的社会意识,并认识到社会责任感在一个人人生当中的重要作用。态度影响着一个人的发展方向,社会责任感在激励着人们为他人做出贡献的同时也促进了个人成功。纵观历史,我们会发现总有这样那样的人因为一份社会责任感,投入到其为之献身的事业中,创造了不可忘记的历史。青年是未来之光,国之栋梁,然而只关注自我却漠视周围一切的思想状态却不利于他们承担起这样的责任,所以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社会责任的内涵和重要性。曾经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推动了近代中国之改革,积极投身于社会服务和社会工作,行其“大道”,而终成为代表希望的“光”和承担压力的“盐”。探索他们的改革之路,发掘这些历史名人的榜样作用,对于我们教育和培养当今90后大学生应该从哪些方面理解社会责任有着很高的价值。
我们谈责任,讲责任的重要性,其实无论说什么做什么,态度总是很重要,这一点是必须首先端正的。
1晏阳初:“革心”,换一颗公心晏阳初,中国平民教育家和乡村建设家,他主张通过办平民学校对民众首先是农民,先教识字,再实施生计、文艺、卫生和公民“四大教育”,培养知识力、生产力、强健力和团结力,以造就“新民”,并主张在农村实现政治、教育、经济、自卫、卫生和礼俗“六大整体建设”,从而达到强国救国的目的。
晏阳初一生都在致力于平民教育,他希望通过教育提高平民阶层的人的心智,使他们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把那自私的烂心革去,换一颗公心。有新心而后有新人……”,从而达到强国的目的;另一个方面,他要聚集一批有学识、智慧的人去实施他的计划,其实这都是在传播一种服务和自我牺牲精神,对于普通人群和精英人士都在于教育和告知他们所应负有的社会责任。晏阳初聘请到国内外高等学府的各科系的高材生和专家。首先为这些专家施行再教育“降压”,即“使他们知识的‘高压电’能够使用于中国乡村的‘电压’”[1]。
其时,晏阳初的“再教育”是对学者的适应性教育,当他适应于这个环境的时候,便会滋生出一种责任感的教育。那么,我们当今在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也该从中提取出有用的东西。大学生从几岁开始便一直接受教育,大学是一种新的环境,学生所接触的也是一种不一样的东西,所以这时的教育便也是一种“再教育”。
“让这些一流的人物们一起工作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一方面,他们富于创造力;另一方面,他们特立独行、固执、以自我为中心,不大顾及他人。我四分之一的时间是用在平衡人际关系上……逐渐让他们明白什么事服务和自我牺牲的精神。”[2]“公”与“私”是相对的,社会责任感当属于“公”的范畴,想要肩负责任,没有一颗“公心”是做不到的,所以革除私心是第一位的。《礼记·礼运篇》中亦云“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在我们周围的学生中,特立独行、固执、以自我为中心也不在少数,也许正在逐渐成为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的通病。然而无论是个人发展还是社会发展都依靠不是一个人所能完成的,所以在我们对青年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急需要注意的便是对其私心的去除以及公心的建立,而这公心的建立首先还在于如何能够让这些大学生们革去高人一等的心态,保持一颗平常心,了解到自己该是为这社会整体大众服务的,要将自己寓之于平凡的世界之中。在平时指导学生的社会实践或实习的时候该是尽可能的要求他们到基层去看一看,要让他们更全面地了解社会,而不是坐在课堂上通过书本去了解,亲身的参与会让他们从内心深处充分把握社会全貌,将自己融入其中找到自身最准确的定位,而并非闭门造车式的感官印象,这样更有利于激发他们的社会责任感,而这样一份责任感会成为他们的财富,他们将在未来的学习、工作、生活中找到尽心尽力的快乐,无论对自身还是对社会都是很好的向前发展的动力。
当我们的学生了解到肩负责任需要以怎样的态度面对社会,第二步要做的就是要让学生知道要对这个社会付出些什么。
2吴贻芳:厚生——在实践中学会服务于人吴贻芳,金陵女子大学校长,也是中国第一个女校长。她毕生用服务于人的价值观念来教育学生,用实际行动极大限度地诠释了金女大校训“厚生”。她曾讲:“当时学校用‘厚生’作为校训,立意为:人生的目的,不光是为自己活着,而是要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来帮助他人和社会,这样不但有益于别人,自己的生命也因之而更加丰满。学校用这个为目标来教导学生,并通过学校生活的各个方面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引导学生向这个方向努力。”[3]吴贻芳提倡服务于人,她引导并鼓励学生投入到社区服务的实践中去,并不断扩展服务项目。她曾于1939年在成都建立农村服务站,为,为妇女和儿童提供教育和医疗等机会;抗战期间,金女大加入成都难民中心,提供服务工作。学校迁回南京后,吴贻芳带领她的学生们在附近的一个镇上建立了另一个农村服务站,她曾写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这个服务站被视为该地区最出色的服务站,并成为这个县的模范样板。”[4]吴贻芳一生都在强调服务于人,并以此教育学生,希望自己的学生能肩负起一份深厚的社会责任,例如,鼓励学生参加到农村建设中去。她的理念与作为影响着金女大一代又一代的学生积极投身到社会工作中去,并在各自的领域取得成功。金陵女子大学杰出校友,植物学家胡秀英女士肯定了自己在金女大所受教诲深化了她在农村养成了舍己为人的习惯。她曾写道:“道德最高的境界是忘记自己,服务他人。虽然世界各地的人们语言不同,但是大家在这一点上的看法是相同的。”[5]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参与服务实践是吴贻芳培养学生“厚生”精神的重要方面。
而推观今日我们大学社会服务实践活动往往只在一小部分学生中开展,比如学生干部、学生党员,而这部分学生亦有交叉,所以参与对象的范围就更小。时间上也只有在固定的活动日进行,这样并不能在大多数学生中引起共鸣。这样的服务活动更应该在大多数学生中展开,并引导学生在这样的实践中逐渐找准自己的定位,了解自身的价值,明白服务的意义,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承担一份社会责任是可以使人生更充实的一件事,是可以幸福他人而快乐自己的。说得直白一点,责任在于你为别人付出了什么,而不是别人能带给你什么。其实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并不是一句空话,当我们为学生创造条件,当他们在书本以外的现实生活中真正地站在他人的角度看待事物并为他人解决了问题的时候,也就有
了切身的体验和成就感,在无形之中承担起了这份责任,以及这份责任感重要到足以影响自己和他人的生活,也就有利于从根本上扭转当代青年学生时刻为“我”独尊的风气。在大学里得着知识和养分的同时,也该将所学尽可能回馈社会。
天下为公之心,服务社会之才,责任感之养成,其必要性不仅仅在于个人的“称其与否”,根本目的应该是在于对国之贡献。
3容闳:心系中华
容闳(1828年11月17日-194月21日),中国近代史上首位留学美国的学生。中国近代早期改良主义者。中国留学生事业的先驱,被誉为“中国留学生之父”。其时,容闳在美国留学多年,已然完全融入西方的生活,并没有迫切地想要回国,对他来说,很多东西都已经发生了变化。然而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圣经》中的一段话却总是浮现在他脑海之中,提醒着他“人若不看顾亲属,就是背了真道……不看顾自己家里人,更是如此。”(《提摩太前书》第五章第八节)对容闳而言,“亲属”是谁,“家里人”是谁,这是不言而喻的:中国。然后,经过151天的海上漂泊,容闳回到了祖国。
“我既然远涉重洋,深受文明教育,就要把学到的东西付诸实用……我一人受到了文明的`教育,也要使后来的人享受到同样的好处……使中国一天天走向文明富强。这将成为我毕生追求的目标。”————容闳容闳是一直认为自己肩负着这样的责任的,而这种责任的重要性是关乎着国家的富强的。所以我们认为一个人的一生有为家的责任,为他人的责任,为社会的责任,由小到大,最高的高度,也就是最大的责任是“心系祖国”。
我们一直在谈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谈如何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谈社会责任感的重要作用,其实最该用大学四年时间让学生知道他们所肩负的责任的最终落脚点是国家,而其所肩负责任的重要性是关系着国家发展的。所以,爱国就是最重要的责任,心系中华是培养学生社会则感的根本和最终目的。
关于责任,关于爱国,每个人的表现方式都不尽相同,然而其深刻内涵始终都是一致的。苏霍姆林斯基说:“热爱祖国,这是一种最纯洁、最敏锐、最高尚、最强烈、最温柔、最有情、最温存、最严酷的感情。一个真正热爱祖国的人,在各方面都是一个真正的人。”其实每个国家、每个人都对爱国主义有自己的理解和阐释。爱国主义体现了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情感,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种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萧伯纳认为,“所谓爱国心,是指你身为这个国家的国民,对于这个国家,应当比其他一切的国家感情更深厚。”它是调节个人与祖国关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心系祖国包含着情感、思想和行为三个方面。可以说,情感是基础,思想是灵魂,行为是体现。爱国情感是人们对祖国的一种直接感受和情绪体验;爱国思想是人们对祖国的理性认识;爱国行为是指人们身体力行、报效祖国的实际行动,是爱国主义精神的落脚点和归宿。只有做到爱国的情感、思想和行为一致的人,才是真正的爱国者,才是真正能承担起建设国家的重则大任的人。
4结语
青年学生一直是被寄予希望的人,青年学生的教育始终是最严峻的问题,年轻人无论是在哪个时代都是曙光的象征,他们能够端正地成长和发展于个人和国家均有益处的。只要年轻的一代能够尽心尽力肩负起他们重则,必然能够创造崭新而美好的未来。故而责任感很重要,有了这种感知,才有前进的动力,“愿替众生病,稽首礼维摩”并不是一句空话,而是于人、于己、于社会、于国家的最重要责任的诠释。就像金女大校友评价吴贻芳那样“代表中华民族,向世界发光。”这也是我们培养学生深刻理解社会责任感重要性的最终目的——为国争光。
注释:
[1]“who’s who of chinese nationalassociation of the mass education moment;”attachment to e.c.carter’s letter to johnd.rockefeller,november10,1928.iirrcollection,box 6;mcevoy,6.摘自【美】李可柔博士,毕乐思.光与盐.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
[2]pearl s,tell the people:masseducation in china.new york:institute ofpacific relations,1945,60-62.摘自【美】李可柔博士,毕乐思.光与盐.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09.
[3]程斯辉,孙海英.厚生务实巾帼楷模—金陵女子大学校长吴贻芳.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4]吴贻芳写给fenn博士的信,1950年1月14日,rg 11,series 2,box 76,folder 2075,ubchea,yds.摘选自【美】李可柔博士,毕乐思.光与盐.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09.
[5]胡秀英:《金陵予我》.摘自朱峰《基督教与近代中国女子高等教育:金陵女大与华南女大比较研究》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节选自【美】李可柔博士,毕乐思.光与盐.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09.
篇2:高校党组织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途径论文
高校党组织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途径论文
【摘 要】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人才工程,结合大学生自身的实际,探索高校党组织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有效途径,无论从大学生本身还是从高校党组织的长远发展乃至国家的兴旺发达等方面来看都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高校党组织 大学生 社会责任感 社会实践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强弱,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关系到他们能否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高校党组织作为培养人才,传承先进文化、传播精神文明的前沿阵地,如果所培养的人才,社会责任感基础薄弱,不能或者不愿意承担社会责任,不仅影响社会主义的建设,还有可能颠覆民族、国家的命运。
一、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
为了准确了解和把握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现状,更好地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对辽宁工程技术大学10个院系,其中1家高职和9家本科院系,共发放问卷450份,回收400份,年级为大一到大四,其中共青团员355名,党员55名,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感现状。
从调查中也发现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存在很多问题。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弱化的表现如下。
1.在责任观念上,重自我责任,轻社会责任
在一部分大学生头脑中存在一些似是而非的认识:“别人不负责,我想负责也负责不起来――无法负责”;“大家都不负责,我一个人负责也没用――负责任没用”;“别人对我不负责,我对别人负责是犯傻――负责任是吃亏”。这些都是对责任感的肢解和歪曲。当前,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正视并积极追求个人的价值尊严和重点利益要求,其自我意识、进取精神和成就欲望及自我责任明显增强。
2.在理想追求上,重个人理想,轻社会理想
许多大学生仅仅考虑个人理想的实现,而没有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紧密联系起来。因而,在现实生活中他们关心更多的是自己的命运,更多的是关注自身发展的状态和现实的利益,进而强调人首先应对自身、对家庭、对现实负责,并通过自身的努力去创造实惠、优越、丰富的个人生活,他们对集体、社会和国家考虑很少。调查显示,对“你入党的真正动机是什么?”只有50%的人选择“为了实现共产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48%的人选择“实现自身利益”,而2%的人选择“为了个人荣耀”。
3.在价值取向上,重个人本位,轻社会本位
相当一部分学生目光定格在个人的努力、拼搏上,凡事从“我”出发,以“我”为中心。当集体与个人发生冲突时,只强调个体,并以“我”为主;当公众利益与个人利益矛盾时,则以个人利益为重;缺乏为社会和集体牺牲的精神;在选择职业时主要考虑的因素是高收入和自我实现并重。调查问卷中,发现大学生在选择择业方向时,有24%的学生选择到党政机关,有24%的学生选择在高校或科研单位工作,有15%的学生选择到三资企业或国外工作,而只有10%的学生希望自己到西部工作。这充分表明大学生从个人方面考虑的较多,对社会需要方面考虑的较少。
二、高校党组织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途径
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高校党组织只有发挥自身优势,从积极培养大学生对社会责任的认知和实践能力入手,才能发挥出高校党组织在培育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主导作用。
1.舆论引导
一种积极的代表历史潮流和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社会舆论是历史前进的强大动力,必然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和行为,推动社会生活的积极变化。因此,高校各级党组织可以联合校园中的各方面力量充分利用广播、报刊、电影、电视、戏剧、文学、网络等现代社会舆工具,创造积极向上、健康进取的社会舆论。积极的利用社会舆论巩固大学生已有的责任行为,使这种行为逐步强化为行为习惯,这样,基层党组织通过创造强大的优良社会舆论来有效引导大学生的责任认识与责任行为的良性发展,有利于学生自觉的责任行为习惯的养成。
2.环境熏陶
高校党组织需要树立环境育人理念,环境是“润物细无声”的大学生责任感培养路径,也是很有效的育人途径。
(1)优化校园环境。形成优良的校园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对大学生个体的自我道德评价施加积极的影响,促进大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信念。校园里应该充满鲜明的、有道德的'气氛,而这种气氛使人相信,高尚的道德情操会成为主流。这样可以把校园软、硬环境在大学生责任感培养中潜移默化的作用发挥出来。
(2)优化社会大环境。高等学府处于中西文化交流碰撞的中心,各种不良的社会现象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大学生。高校党组织积极主动地和各级党委政府特别是所在城市的党委政府加强合作,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创建比较自由活泼的社会环境,让大学生拥有较多的选择机会,更有利于他们的全面发展,使他们心情舒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主人翁的姿态自觉自愿承担全面责任。
3.强化教育
高校基层党组织应建立健全各种责任制,提供制度保证。实行各种形式的责任制,把责、权、利有机地统一起来,促进责任感从他律阶段向自律阶段转变。建立健全各种责任制,并辅以相应的赏罚机制,是提升大学生责任感的必要制度保障。这种外在的行为强化作用,其本质就是人的责任行为习惯的养成过程。由于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时期,他们所接受的责任认识要想不断巩固,必须与一定的制度约束相结合,与一定的赏罚机制相结合。这样,大学生的责任感和责任行为会不断得到强化。
4.实践锻炼
社会实践是培养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最好学校。加强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引导,培养和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使他们对社会责任感的认识实现从实践―认识―实践的质的飞跃。大学生的社会实践主要有校园文化活动、旅游、军事训练、社会调查、参观访问、义务献血、义务劳动、家务劳动、为希望工程捐款,智力扶贫与青年志愿者活动等。在辽宁工程技术大学,这些活动每个学期都进行,大学生自觉自愿参加,这些符合大学生的心理需要,最大限度地调动青年大学生的激情、青春朝气与活力,是培养大学生责任感的根本路径。事实证明,这些实践活动不仅使大学生认识了国情,加深了对社会主义祖国和人民的热爱之情,磨炼了意志品质,而且使他们认识到劳动的伟大,科学技术的重要,促使大学生更好地为国家尽忠,为家庭尽孝,为他人尽爱,为社会尽责。
5.典型引路
典型诱导法是通过典型的人或事进行示范,教育大学生提高责任认知的一种方法。大学生本质上是仰慕、向往英雄人物的。先进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具有强大的说服力。好榜样对大学生群体来说,是非常现实、十分直观的道德教育和引导,是激励鞭策大学生努力进取的直接动力。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在校园媒体中开设了“工大人风采”等栏目,专门用于树立正面典型,报道大学生群体中的先进人物。因为大学生面临的社会关系和联系,所从事的活动,所处的地位和环境,所具有的心理状态和性格特征,都有许多相同和相似的地方,通过积极的引导和组织,使大学生们相互感染,相互激励,相互效仿。典型诱导法将抽象的道理变成通过活生生的典型人物或事件来进行教育,从而激起大学生情感的共鸣,引导他们学习、对照和仿效,具有形象生动和可接受性的特点,是高校党组织应该运用现代信息传播手段加以继承和弘扬的好方法。
6.自我教育
事实上,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自我教育。提高大学生的责任感仅通过外部教化是无法解决的,必须使大学生把外在的责任要求内化为自身的素质,这需要提高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来实现。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人不能总是牵着他的手走路,要让他独立行走,使他对自己负责,形成自己的生活态度,要让学生陶冶自己的情感,训练自己的思想和意志,形成和稳定自己的性格。”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的关键在于大学生的自我投入,大学生的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控制的能力、程度和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责任教育的成功与否。
三、结语
作为高校党组织,要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就要着重对大学生进行人生观和理想教育,让他们明确自身肩负的重大历史责任,完成人生目标的转变。通过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途径的探索,有针对性的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和指导,以达到我国高等教育总体目标,即培养出“德才兼备”型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彭定光.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J].现代大学教育,,(3):43.
[2]杨笑卉.高校基层党组织参与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报,2009,(5):332.
[3]曾庆璋.试论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与教育[J].南方论刊,,(7):32.
篇3: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缺失与培养
摘要:大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事业的继承者和接班人,为了能够更好的继承社会主义事业,大学生理应带着神圣的使命感和崇高的责任感肩负起民族复兴的中国梦。但是,当代大学生都是90后,多为独生子女,升入大学之前,多享受着父母的宠爱,父母过多的溺爱,使得这些大学生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不关心他人,不善于团队合作的性格。升入大学后,这些大学生没有很好的适应身份与角色的转变,将在生活中养成的一些陋习带入到了校园里,在大学校园里形成了一种大学生整体社会责任感缺失的现象,这种社会责任感的缺失不利于大学生的成长与成才。因此,必须引入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机制,重新构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大学生自觉的承担应当肩负的社会责任。
篇4: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缺失与培养
1.引言
一个国家的兴旺发达,一个民族长久不衰的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取决于是否能够培养德才兼备的可靠接班人。党的十八大更是将培养社会主义可靠的接班人提升到了国家的高度,因此,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不仅事关大学生自己的成长成才,更是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进行五位一体的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大学生成长为有用之才,不仅仅是个人的责任,更是国家的期望,自古至今,不管是传统文化,还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都重视对社会成员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而现今,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关键时期,实现中国梦,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成小康社会,都离不开大学生的作用,因此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大学生以高度的责任感肩负起使命,势在必行。
2.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的目前状况
在现在的校园里,大学生对于学习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表现出了极大的热诚,这表示了大学生对于以后的职业生涯有着清醒的认识,他们希望能够在大学期间储备足够的'知识和能力,但是大学生只是在为自己读书,为自己考证、读研,看书,并没有将读书和崇高的社会责任感联系到一起,这使得在实际过程中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淡化甚至缺失。
2.1缺乏动力
有些大学生没有自己的目标,不喜欢做任何事情,做什么都没有干劲,在高校教育的过程中,出于尊重大学生独立人格的目的,对大学生采用民主的管理模式,在脱离了管理的情况下,大学生自我制约能力急剧下降,干什么都无精打采,得过且过,表现为课堂上浑浑噩噩,不听讲,在生活当中,行动拖泥带水,情感上寂寞空虚,完全没有对今后生活的打算,对自己的人生都无法负起责任,就更不用说考虑远大的理想,承担社会责任。
2.2消极冷漠
当代大学生是独生子女,在家中所有的人都以大学生本人为中心,到了校园也是为我独尊,谁都不服谁。这样的心理状态使得大学生除了自己,谁都不关心,对什么都报着一种无所谓的消极态度。对于这样的学生而言,除了和自己有关的事情,别的事情根本不在自身的考虑范围内,大到国家建设,时事政治,小到班级活动,身边的同学,他们都不会关系,总是以一种旁观者的态度对待一切,当谈到责任与义务的时候,更是唯恐避之不及,要么敷衍了事,要么明确拒绝。
2.3缺乏理想信念
大多数大学生对于自己的人生没有明确的目标,在校园里,他们更看重物质利益,金钱实惠的吸引力对于他们远远高于理想信念。在人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他们更看重的是自身的得与失,而轻视奉献、爱心、友谊在人与人之间交往的重要性。更有甚者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视作是一种等价交换,如果无法获得利益就会觉得得不偿失。这种物质化的态度,使得大学生追求短期目标,注重个人利益,享受物质生活,追求名牌和奢侈品。这种重利益情诗理想信念的生活态度,使得大学生生活腐化堕落,沉迷于网络,胸中只有自己,没有他人,更有一些大学生,对于成才抱有功利性的态度,如果无法获得收益,他们就不会去读书。正是这种理想信念的缺失,使得大学生无法正视自己的社会责任,对自己都无法负责,更遑论国家、社会、他人。
3.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
3.1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课的作用
大学生社会责任的培养必须要由高校来完成,大学作为大学生成长和成才的地方,有义务在专业技能以外,培养大学生的道德品质,而最能彰显大学生品德的就是社会责任感。通过不间断的思想政治教育,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融入到大学生的血脉之中,使得社会责任感成为大学生自觉的内在驱动力,敦促大学生成长成才;使社会道德规范的要求直接转化为个人自觉的标准。只有大学生自己认可,才会自觉的形成正确的社会责任动机,完善履行社会责任时的意志品质,有效的形成社会责任感。
3.2构建社会实践体系
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最好的方式就是履行社会责任,在履行社会责任的过程中培养社会责任。在大学校园里,学生社团比比皆是,要充分发挥这些社团的作用来开展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利用这些社团来进行青年志愿者活动,扶困帮贫活动,“三下乡”活动等等。这些公益活动不仅能够锻炼大学生的意志品质,更能够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获得强烈的荣誉感和自信心,这种荣誉感和自信心更能够强烈的唤起同学们对社会责任感更深刻的认识和实际行动。
3.3聚沙成塔,汇集正能量
社会责任感这个概念不是抽象的,是具体而现实的,从大处说,报效国家,以天下为己任,克己奉公;体现到小处,文明礼貌,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做好每一件事,保护环境,诚实守信,这些都是社会责任感的体现。正是这一桩桩一件件普通而又平凡的小事彰显着个人社会责任感,要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就必须从这一件件小事开始,只有做好了小事,才能够开展大的抱负。
篇5:体验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论文
体验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论文
1中职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现状
经过对广东省多所中等职业学校的走访调查发现,中职学生责任意识令人甚是担忧。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一是普遍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目标不明确;二是集体意识不强,行为习惯差;自我意识重,平常以自我为中心,只考虑自己的感受,不乐于助人,不尽个人义务;对他人的要求高,对自己要求低;不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对人对事比较冷淡,自私自利;三是逆反心理极强,不易接受学生的意见和教师的批评等等。现在,大部分的中职学生的责任意识淡薄,甚至毫无责任意识可言,离国家对职业人才的要求相差甚远。因此,对中职学生进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迫在眉睫。
2中职学生缺乏社会责任感的原因
要解决中职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淡薄的问题,必须先找出产生此问题的根源是什么。当今社会,多数的家长都希望为自己的孩子创造最优越的环境。毋容置疑,他们都是爱自己的孩子的。不过他们的爱往往表现得没有分寸。他们的过分保护恰恰剥夺了孩子们在踏足社会独立生活或者想取得成功所必须具备的素质——责任意识。孩子们很少会想甚至从来都没有想过要为自己负责要为家庭负责以及要为社会负责,更不知道如何负责。相反,对于那些被家长放任不管的孩子也是一样。中职学校的大部分学生都是留守儿童。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很少有时间回家,更没时间来管教自己的孩子,使孩子们没有得到应有的教育与关爱。相应地,孩子们也不能体谅家长的良苦用心。虽然父母在远方辛苦的工作,就为了给他们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但他们却不懂得回报,不关心父母,不努力学习,开支没有计划等等。无论是被过渡保护还是放任不管,均导致孩子不能正确客观地认识自己,也感觉不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因而责任意识也就无从谈起。另外,大多数的中职学生在他们初中甚至小学的时候,成绩较差,再加上家庭教育缺失,致使其性格和行为习惯上存在很多问题。他们往往被视为特殊的群体,得不到教师的关爱,也得不到学生的认可,从而使他们没有了自信,没有了责任意识,更没有了负责任的能力。
3中职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策略
培养中职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的途径和措施是多方面的。它是一个系统工程。然而从社会责任感的内涵看,它是一种情感体验。而这种情感体验是获取的而不是传授的,无法用教师说教的方式来获得的。现在德育中重说教的方式很难从根本上改变中职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的现状,而体验教育就能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体验教育就是通过受教育者对所处环境的感知、理解、反思和感悟,产生相应的情感反应并生成相关联的行为,从而达到教育目的的一种教育方式。体验教育注重受教育者亲历过程,要求受教育者用“心”去感悟,引导他们在感悟中把教育要求内化为品质,外显为行为。对受教育者来说,是一种融知、情、意、行为一体的整合学习。中职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策略,可从如下方面着手。
3.1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主体意识
培养孩子责任感,首先要让孩子获得控制权。很多教师在管理班级的时候,一开始就根据个人的要求制订自认为很“科学”的所谓班规,然后要求全班学生严格执行,否则就会给予相应的惩罚。这种方法的管理效果是甚微的,对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可以说是没什么帮助。因为绝大多数的学生都不是完全接受班主任个人制订的班规,尽管它是必须的。他们认为这是教师的要求而并非他们自己的意愿。对于别人要求他们做的事,他们对事情的结果也是无所谓的。因为一个人最容易吸取教训是在自己想做的事情上,而不是在别人告诉他必须去做的事情上。也就是说,如果孩子有权做出决定,他才会愿意承担决定所带来的后果。所以,我们在制订班规的时候,必须由学生自己来制订。最明智的班主任应该在自己能控制的范围内为学生提供选择。孩子们在选择的时候就会很谨慎,然后负起对自己选择的责任,认真执行。即使犯了错误,他也会有勇气去承担责任,反思自己,总结经验,从而增强孩子们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总之,要想帮助孩子们增强责任感,就必须为他们提供自主做决定的机会,而不是命令他们去做我们认为应该做的事。另外,提供选择一定要注意技巧,我们只提供我们作为教师愿意看到的选择,否则就不要提供。例如,有一位学生晚上自修的时候大声吵闹,不仅耽误了自己的学习,还严重地影响了课堂秩序。为了使他进一步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们可以向他下发“弹性惩戒通知单”,请他从几个惩罚的方式中选择一个。①说明情况,向大家公开道歉,争取学生的原谅。②写一份“认真读书学习”的倡议书并张贴宣传。③完成一份违纪心理剖析并在学生中宣读。④为学生唱一首歌,活跃一下班级的气氛。⑤到操场自我锻炼5圈,强化认识。⑥自我申请的其他惩戒方式。孩子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可以接受的惩戒的方式。他在选择的时候会更多地表现出一种自愿而并非被强迫,接受惩罚的同时能较好地反思自己,从而约束自己。所有的这些选择都是教师愿意看到的,都是对孩子的身心发展有好处的。我们为学生提供选择的机会一定要适度。无论何时,只要青少年孩子做某件我们无法控制他们的事情的'是时候,实际上,我们交给他们的控制权已经是过多了。还有,给青少年孩子提供选择的最佳时机是一切都进展顺利的时候,而不是等到事态已经无法收场之后。要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我们需要放权,让他们靠自我控制力来做明智的决定,根据客观规律办事,而不是按教师的规定和控制办事。
3.2增强社会责任感为自己的决定负责
在孩子犯了错误的时候,我们不能着急,因为如果我们着急了,孩子们就会觉得这是我们的事情而不是他的事情。我们也不能命令他们应该怎么做,因为告诉青少年孩子应该做什么,无疑是在浪费时间和精力,甚至可能是火上浇油。他们会认为我们觉得他什么都不会,觉得被当成小孩看待,甚至觉得我们是在挑衅他。我们更不能责备。因为如果我们责备他,他就会因为受了责备而减轻了负罪感,甚至认为已经受到了惩罚,对于接着的惩罚他就不愿意接受。那么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其实,我们什么都不用做,我们只要怀着同情的心,用温柔而理解的语气说话,给孩子一种亲切感,让他感觉到我们跟他是一伙的就行了。只有这样,孩子才会有勇气去承担自主决定所带来的后果。我们说话的语气要带有坚定的态度,要把孩子赶入一种无法说“不”的境地,但同时又要提供某种选择。比如说:“出现这种情况,你打算怎样应对?”只有这样,他才会思考如何对自己的决定负责到底。我们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孩子能够靠自己领悟出他们的决定和行为会导致哪些必然后果,从而推断出其中的因果关系,同时又使他们感受到我们爱他们支持他们,对他们的处境是理解和同情的,但不会主动帮助他们摆脱困境。当他们历尽艰难险阻并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时,他们会变得越来越理智越来越成熟,懂得自主控制自己生活。慢慢地,责任感就树立起来了。
3.3增强社会责任感体会责任的意义
中职学生一般都很迷茫。他们普遍不知道自己需要干些什么,也不知道自己可以干些什么。他们习惯了被父母包办代替,习惯了被教师批评否定,习惯了被学生歧视,习惯了什么都不行。他们没有成功的体验,缺乏自信,甚至没有存在感。他们不是不想负责任,而是他们觉得自己缺乏承担责任的能力。所以,要让孩子增强责任感,先要让孩子们有负责任的能力。这种能力从何而来?如何去培养?我们不妨一起来看一个故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一天在校园看到一位叫王友的男生用泥块砸自己班上的另一位男生。陶行知当即斥止了他并令他放学时到校长室去。放学后,陶行知来到校长室,王友已经等在门口准备挨训了。可一见面,陶行知却掏出一块糖果送给他并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王友惊疑地接过糖果。随之,陶行知又掏出一块糖果放到他手里,说:“这块糖也是奖给你的。因为当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即就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我应该奖你。”王友更惊疑了,他眼睛睁得大大的。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块糖果塞到王友手里,说:“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的位男生,是因为他不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说明你很正直善良,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啊!”王友感动极了,他流着眼泪后悔地说道:“陶……陶校长,你……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自己的学生呀!……”陶行知满意地笑了,他随即掏出第四块糖果递过去,说:“为你正确地认识错误,我再奖给你一块糖果。”说完,就走出了校长室。陶行知对王友的教育效果是可想而知的。即使再调皮的孩子,在他们内心深处,也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学习好行为好受教师喜欢的学生,只是他们缺少了一份自制力和恒心,经常受批评,使得他们对自己彻底失去了信心。相反,如果一个学生犯了错误能得到教师或家长的宽容理解和肯定,他的内心就会产生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这种心理体验会使他产生奋发向上的动力,激起他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他们就会找回信心,重新认识自我,知道自己是这个集体不可缺少的一份子,从而他会为集体为他人为自己负起应有的责任,因为他体验到负责任的意义是什么。
4结语
深刻的教育来自于深刻的体验。体验教育能唤醒中职学生对自己、家庭、社会、自然生态的责任意识,使其具有明确的责任认知,进而形成自觉的责任行为,增强其社会责任感,让处于转型期的中职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让他们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和社会竞争力。
篇6: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论文
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论文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经济意识也在不断增强。然而受经济大潮的影响,人们的社会责任意识越来越差。缺乏社会责任感已经成为当今青少年的一个思想弱点。如何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意识,关系到人类的共同进步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新课程注重青少年责任感的培养,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和人类进步的需要。我认为,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完全可以从学校开始培养。在近几年的教育实践中,我们结合我市的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实践活动,不断总结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途径和方法,并结合平常的教学活动、教育科研活动加以实践,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就我们关于学生社会责任感问题的认识和培养方法与同行交流。
首先,要进一步加强学校德育工作,重视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根据我市实际,我们的做法是开展班级集体活动,让学生理解责任感的重要性,以班级为单位组织系列活动。
1.开展讨论会活动。
例如开展“我与班集体的关系”、“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等主题班会活动。班会活动中人人发言,共同评论,就“我们与大家生活的班集体的关系”、“如何做好班级工作”等问题展开广泛讨论。通过讨论,使大家越来越明白:班集体是个人成长和发展的基础,是我们每个人的家,而这个家只有靠我们共同来关心才能变得更加和谐和团结,才能更加有利于我们的学习和生活。
2.学习先进人物,树立典型形象。
敦煌市文庙社区居民何永梅老人,几十年坚持照顾孤寡老人,先后为8位老人养老送终。在何永梅老人的身上,体现着中华民族养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她的心中装着真、善、美,更可贵的是她心中装着一颗具有深深的社会责任感的心。
何永梅老人被评为“感动甘肃,十大陇人骄子”之后,各学校组织师生认真聆听何永梅老人所做的报告,学习她的感人事迹。我们身边这样的典型人物、典型事例还有好多。学校要善于挖掘这样的.例子作为教育资源,开展别开生面的教育活动,使大家理解到:我们每个人在享受社会发展带来的巨大成果的同时,为社会尽责任是应该的,是必要的。
3.提倡做小事、做好事活动。
以班级为单位,开展“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活动非常必要。我们要让学生从小树立一个信念:再小的事情也得有人管理;树立靠别人不如靠自己的思想等。
4.开展“班级事务有人管,人人都是小主人”活动。
在班级中坚持班干部轮流换岗制度,让大家都来参与管理班级事务的活动。在活动期间,每个人都要体会各种角色在班级的作用,都要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来感受良好的管理对自己的作用和对大家的作用。
其次,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现状,恰当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现在的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越来越少,一方面,学生失去了锻炼的机会;另一方面,社区组织活动有一定的困难。近几年,我们结合敦煌旅游经济发展和地域文化特色,加强引导,组织学生广泛地参与社区组织的各项活动,让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得到锻炼,增长学生的知识,加深他们对生活的感悟,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具有良好社会责任感的重要。
最后,加强家校联系,开展家庭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家庭责任意识。我认为当前青少年在家庭承担责任和义务的意识没有得到早期的培养,一方面有家长溺爱的原因,另一方面有学校教育的原因,所以有必要加强家校联系。提倡向父母献孝心,帮助父母做事情。要求学生主动帮助父母干一件事情,让学生体会父母抚养子女的辛苦。通过开展这些有意义的活动,使学生从中得到锻炼,受到深刻的教育和启发。
让学生学做家庭小主人,也是增强他们责任感的一种方法。让学生参与家庭事务的管理,包括一段时间内家庭的重要开支情况,让孩子安排全家人星期日的活动日程和时间等。通过这个活动的开展,孩子们知道了家长的难处,那些爱乱花零花钱的同学就会渐渐懂得要珍惜父母的劳动成果。
由此可见,只要我们引导及时,方法得当,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完全可以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得到培养,人们的社会责任意识就会一代比一代强。
篇7: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责任感的规律与途径论文
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责任感的规律与途径论文
摘 要:随着当代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科学技术发展迅速,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要求越来越高。本文从研究引导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基本规律入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引导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有效方法与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 社会责任感 方法 途径
社会责任感是一种道德情感,是一个人对国家、集体以及他人所承担的道德责任,是知、情、行的统一,是人的内在精神价值和外部行为规范的有机结合。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责任感,不仅关系个体理想信念的实践,更与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息息相关。
一、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现状
在经济全球化、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科学技术发展迅速的时代背景下,当代大学生在社会责任感方面呈现出“认同与困惑并存,关心与淡漠相容,进取与彷徨交错”的双重面相。一方面,当代大学生思想开放活跃,价值观念多元,主体意识强烈,行为自主务实,具备较强的对社会责任感的判断、选择和实践能力。现代社会民主自由的价值理念和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更为其关注公共领域、社会问题提供了精神内核和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当代大学生理想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有所弱化,意志品质比较脆弱,部分大学生一定程度地存在“责任模糊、置责不理、畏难避责、有责不担、背责而行”等问题,不能明确意识到自己的责任,不能把它升华为一种自觉的内心信念,也就无法形成强烈的责任感。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与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精力旺盛,情感充沛,文化水平高,学习能力强,易于接受先进思想,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和适应性,这为责任感教育的深入开展提供了有利的主体性基础。由此看来,大学生责任感教育势在必行,并且可以有所作为。
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责任感的基本规律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不是一个自发的过程,必须通过引导和教育才能实现。大学生责任感教育是一项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战略性、系统性、基础性工程,作为其主阵地,高校应该积极引导他们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使他们牢固树立起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切实履行对社会、对民族、对人类的责任要求,顺利实现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
1.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坚持递进性引导
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责任感首先要坚持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原则。责任感培养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发挥能动性,尊重青年意愿,照顾青年特点,切合青年实际,促使大学生责任感从他律阶段向自律阶段转变。其次,要坚持内容、目标取向上的递进性原则。责任感培养需要体现以认识为先导,由浅及深、由感性到理性的递进性、层次性特点。因此,要强化大学生“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眼前做起”的意识与行动,鼓励大学生明确责任要求丰富道德体验反省责任表现,不断提高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实践、自我负责的能力。
2.坚持理论引导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一要晓之以理,以多途径的教育促进责任认知。要充分利用高校的教育资源优势,促进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机衔接,拓宽教育平台,创新教育形式,让大学生在思考、实践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责任感。二要动之以情,以全方位的自我感受增进责任情感。要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素质教育,让高雅活泼、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占领大学生的精神阵地;要积极组织开诚布公、互助互爱的集体生活,使大学生逐步产生温暖感、归属感,从而自觉自愿地接受集体的价值规范,逐步改变自己不负责任的表现,崇尚负责,敢于负责,学会负责,善于负责。三要导之以行,以宽口径的平台引导责任实践。要让大学生在学校中承担各种责任,感受到自我与他人、集体的真实存在,使他们获得直接而深刻的责任体验,从而更客观地判断、选择、承担其所应承担的诸种责任;要积极引导大学生走出校园,深入社会,深入基层,感受到与自然环境、人民群众、国家社会的息息相关,从而认清社会发展形势,坚定理想信念,提高综合素质,牢固树立、勇敢担当起时代先锋的社会责任感。
三、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责任感的有效途径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责任感教育,是促进当代青年健康成才的客观需要。作为教育者应坚持以人为本,从问题开始,从现状出发,从规律着手,引导学生牢固树立、勇于担当、创新实践社会责任感,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引导大学生对责任的认知
首先是生命责任教育。近年来,大学生自杀事件时有发生,不能正确认识自我生命的价值是少数大学生轻易放弃生命的重要原因。生命是一种责任,人只有珍爱自己的生命,才能承担起其他的人生责任。珍爱生命的责任意识教育就是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生命的意义、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的教育。
其次是行为责任教育。现在许多大学生行为责任意识淡薄,表现在行为前很少思考责任问题,选择行为时不计后果,存在侥幸心理。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要养成对自己行为负责的态度,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生价值。
再次是成才责任教育。当前,部分大学生缺乏远大的理想,成才意识中的功利性很强,他们对职业的充分关注成了成才的动力。大学生担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只有树立自我成才的责任意识,才能全面提高自己的素质,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最后是回馈责任教育。一个人只有出于社会责任,并履行社会责任,对社会和人民做出贡献时,才能实现其价值。感恩教育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审视自己,用行动来回报父母、报效国家。
2.强化大学生的责任意识
首先,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责任感是整个社会需要共同协作的.一项系统工程,要构建社会、家庭、学校通力协作的一体化教育体系,提高日常生活中的责任意识,丰富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的载体与新平台,加大对背弃社会责任行为的监督和批评,家庭、社会之间协调一致、密切配合,形成引导大学生的教育合力。 3.深化实践,体验责任意识
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形成是一个认知的过程,需要通过具体的实践加以强化。学生通过实践,从内心真正感知社会对责任的要求,能帮助他们将己经获得的理论内化为责任意识,并在行为中自觉地外化为责任行为;通过实践有利于促进教育对象实现知行统一,有助于培养教育对象多方面的能力和良好品质,促进大学生认识国情、民情,丰富情感、磨炼意志、砥砺品格,深化责任意识,从而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4.建立评价体系,引导大学生的责任行为
(1)制度教育是强化责任教育的有效保证
制度规范对责任感的培养具有强大的激励和促进作用。它明确规定了什么是允许的、什么是鼓励的、什么是禁止的,为每个人的行为设立了合理的准则,并借助于奖惩机制不断地对人的行为进行调整,这种外力的作用,就是对人的责任行为习惯的养成过程。
(2)健全合理的评价体系
我们要在校园里健全合理的评价体系,确定符合实际、可操作性强的奖惩标准。一方面可以帮助大学生确立科学的是非观、善恶观;另一方面还具有较强的约束力,通过对学生责任行为的评价,迫使学生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以达到自我约束的作用,促进大学生责任意识的提高。
(3)加强社会实践,拓展社会责任感教育的途径。社会责任感必须通过社会实践来强化,社会实践是培养大学生良好社会责任感的熔炉。中央16号文件明确提出,社会实践对于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保障体系,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因此,高校要把社会实践纳入教育教学总体规划和教学大纲,要让大学生走出校园、深入社会,开展多种社会实践活动,如社会调查、智力扶贫、利用科技知识或专利成果创办实体等等。通过这些活动,探求大学生个人理想与国家、民族命运的契合点,个人事业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结合点,个人前途与服务社会的切入点,引导他们正确了解社会,认识国情、民情,丰富情感、磨炼意志、砥砺品格,深化责任意识,从而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参考文献
1.许辉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缺失及其培养.《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01期。
2.陈勇梁刚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01)。
3.彭世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四川文理学院学报,,06期。
4.刘维华加强大学生责任教育的思考.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S2期。
5.任x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形成的理论基础及其过程.中国电力教育,2010年,09期。
篇8:当前我国大学生社会道德能力的培养的论文
当前我国大学生社会道德能力的培养的论文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 道德教育 社会道德能力
论文摘要: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其社会道德能力的培养事关国家未来。而我们面对的是大学生对社会道德认知不足,社会道德感情缺陷和社会道德意志薄弱等问题显得愈加严重。因此,对大学生进行社会道德能力培养,必须坚持在以人为本,内功培养与外功训练相结合。注重实践三条原则的指导下,着力构建大学生社会道德能力培养的社会综合体系,创新大学生社会道德能力培养的机制,强化社会道德能力养成的实践环节。
在信息化、全球化的条件下,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社会生活领域中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也将随着发生变化,东西方在意识形态方面的相互交流和交融日益增多,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必将随之转变,以适应社会生活的不断变化。大学生是青少年中的重要群体,是青少年中接受和处理各种信息量最大,思想观念最为活跃的部分,其道德素质的形成和提高,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而其状况如何,对整个民族的影响又尤为深远。通过对培养大学生社会道德能力的研究,进一步揭示青少年社会道德能力形成的规律和培养途径,着重探讨我国当前情况下,高校如何更有效地培养大学生的社会道德能力,以促进学校、家庭、社会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社会道德能力,这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风尚,提高全社会道德水平和精神文明程度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社会道德能力的培养是大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要目标
社会道德能力是指道德主体在面临社会道德问题时能够鉴别是非善恶,作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并付诸行动的能力,也就是在社会生活中遵循社会价值观或原则处理社会道德问题的能力。社会道德能力是人的一种本质能力,又是人成功地完成社会道德行为所必需的心理特征。社会道德能力的基本要素包括社会道德认知、道德感情、道德意志等。社会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三种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和相互补充。社会道德能力是人的生存能力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社会道德能力培养的特征,就是将外在的知识,包括社会道德知识、社会道德观念通过受教育者的社会道德认知,内化为道德信念,经过社会道德实践再将内在道德信念转化为稳定的社会道德判断能力、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社会道德能力培养以社会道德知识为重点,同时十分注意其他科学知识对社会道德能力的影响和作用,把社会道德知识与其他科学知识紧密地联系起来进行教育,从而从更高的水平上提高道德素质。社会道德能力培养要十分注重社会道德实践,注重在社会实践中培养分辨社会道德问题的能力、培养深厚的道德感情、磨练顽强的道德意志、养成正确的社会道德行为。社会道德能力培养的过程是一种终身教育过程,是一种呈螺旋式上升的教育与再教育过程,是一种在不断地由社会认知一社会践行一自我反思的循环中从量变到质变的教育过程。
中国大学生是中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未来各项事业的重要骨干和接班人,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未来。培养大学生的社会道德能力,不仅是大学生个人全面发展的需要,而且是提高全民族社会道德水平的需要,是国家和民族应对社会道德新挑战的需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社会道德能力培养过程应该是一个需要学生理性和思维参与的过程,借助学生自己的智慧作出自主判断和决策的过程。要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道德能力,必须着力培养他们的社会道德思维能力、社会道德判断推理能力、社会道德决策能力、社会道德选择能力等,从而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思维方式,能够自觉地运用已知去对付未知,处理生活中面临的具体社会道德问题。
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培养大学生的社会道德能力,面临着科技和社会发展带来的'重要挑战。首先是网络文化的挑战,包括信息传播方式转变形成的挑战、教育方式改变的挑战。其次是市场经济的挑战,包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生的价值观冲突、价值观的困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价值观的调整。再次是知识经济的挑战,包括知识经济对教育主体的影响、对教育客体的影响、对教育介体(教育目的、内容、方法和组织形式)的影响、对教育环体(社会组织和社会活动)的影响等。第四是对外开放的挑战,包括道德文化复杂和多元性的挑战、道德文化变动和异化性的挑战、道德文化虚浮与躁动性的挑战、道德文化世俗与实用性的挑战等。只有成功应对这些挑战,大学生的社会道德培养才可能取得实际的成效。
二、大学生社会道德能力分析
(一)当前大学生社会道德能力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社会道德认知的不足。这表现为认知上的自我中心观,即在个体与他人或社会的关系上往往只从自我的立场出发,而不能从他人或社会位置去思考问题或处理问题的认知方式。这是导致不少大学生出现社会道德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道德认知能力的缺乏导致了严重的道德问题。2.社会道德感情的缺陷。道德感情既表现为对人的感情,也表现为对有关道德问题产生的道德焦虑。对人感情的淡薄和道德焦虑的缺失致使部份大学生发生较严重的道德失范行为。3.社会道德意志的薄弱。道德意志薄弱也是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从大学生中发生的一些非道德行为看,对一些简单的道理他们并非不懂,但却愿意采取对个人较有利、个人感到更舒服、更痛快的方式而作出了放弃遵从道德规范的选择。比如一些学生并非蓄意影响他人的利益,更不愿损害他人的利益,但在个人的愉悦需要和特定环境的作用下,也作出了放弃遵从道德规范的选择。
(二)大学生社会道德能力缺陷产生的原因来自以下几个方面:1.学校道德教育影响。学校教育以智育为主,与德育分离,突出智育而忽视德育,忽视认知能力的提高;注重知的培养,忽略行的训练。2.社会环境和家庭的影响。现实生活中人们道德失范与讲道德吃亏的现象强烈地刺激着这一代大学生,复杂的道德环境使不少大学生产生了道德困惑,道德信念发生了动摇。某些自身道德素质不高的家长,以其不健康的言行,在子女道德素质形成的过程中形成了消极的影响。即使是道德素质较高,但忽视道德教育、或道德教育的条件受到家庭具体情况限制的家庭,对大学生道德能力的提高也会形成不利的影响。3.个人成长特征的影响。今天的大学生,很多都离不开家长的呵护,性格较为脆弱、怀疑、孤独、自我封闭。这种特定的情况很容易引起学生自我意识的混乱,从而引起一系列的道德问题。
中国是一个道德文化非常深厚的国家,在培养道德能力方面,积累了很多成功的经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在继承已有传统方法的同时进行创新,赋予大学生社会道德能力培养新的时代内容,才可能取得好的成效,达到预期的目的。
三、大学生社会道德能力的培养
当前对大学生进行社会道德能力培养,要确立以下几个基本原则:第一,以人为本的原则。人不是机械接受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的被动客体,而是作为道德活动的创造者和体现者的主体。培育大学生的社会道德能力,最根本的,是要确立大学生在社会道德生活中的主体地位。必须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弘扬大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第二,内功培养与外功训练相结合的原则。像其他能力一样,大学生社会道德能力的培养与提高,离不开理知识,同时还必须引导大学生把握用价值原则来解决道德问题的方式。第三,注重实践的原则。必须从道德认知做起,教育大学生以道德意识指导道德实践,使道德实践为道德意识的升华提供丰富的养料,持续不断地将道德实践内化为人的道德意识、把道德意识外化为道德行为。
对大学生进行社会道德能力培养,必须着力构建大学生社会道德能力培养的社会综合体系,创新大学生社会道德能力培养的机制,强化社会道德能力养成的实践环节。
(一)构建大学生社会道德能力培养的社会综合体系。一是构建有利于大学生社会道德能力培养的社会体系。发挥学校主渠道和主阵地的作用,既管课堂内外,又管校园内外,使社会道德教育与社会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随着社会日益走向信息时代,大众传播媒介的道德教育作用越来越占据重要地位,对此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二是构建有利于大学生社会道德能力培养的学校教育体系。建立良好的教师和教师,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关系,良好的班集体、师生之间的关系等等,以不断地影响和引领大学生个体道德品质和道德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三是构建有利于大学生社会道德能力培养的家庭。努力唤醒父母的道德教育和道德影响意识,帮助父母掌握道德能力培养的原则和方法,通过父母的言传身教及良好的家风对大学生社会道德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发挥积极作用。
(二)创新大学生社会道德能力培养机制。一是要优化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内容,突出社会道德能力培养的时代性。要把大学生道德能力的培养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把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发扬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大学生道德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二是要有一支适应新形势的道德教育工作队伍。这支队伍的成员除了具备道德教育工作的一般要求之外,还应该有新的观念、新的素质,具有网络的资源意识、技术意识、国际意识、服务意识和方法意识,能够运用新的资源和技术手段开展道德教育。三是要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作用。要高度重视校园网络工作,提高对道德教育工作进网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加强校园网站的建设和网络管理,加快网络法规建设、加强网络法制教育、加强网络道德宣传教育,使整个网络活动有章可循、活而不乱、严而不死。建立信息库,努力提高网上宣传教育工作的信息流量,使其内容新鲜丰富、特色鲜明。组织网上专题讲座以使学生相互交流,自我教育,邀请事业有成的教师、教授、校友或海外归来的专家谈自己的经历、体会,用动人的事迹感召青年学生,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积极介绍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国外优秀文艺作品,以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和鉴赏能力。开展融思想性、知识性、娱乐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校园网上文化活动。发挥校园网的媒体整合作用,将校报、闭路电视和户外宣传等媒体通过数字化处理后移植到网上,实现道德教育与多种传媒的有机结合,达到优势互补,增强辐射力和吸引力,形成网上网下联动、全员关注、全程覆盖的立体交叉式的网络道德教育模式。积极开发和研制网络道德教育软件,形成网上道德教育的主阵地。四是实现道德教学的知识教育与提高道德认知能力紧密结合。高等学校的道德教育应以成才教育为切人点,教育大学生明确成才过程是德、识、才、学、体诸要素全面发展的过程,使大学生充分认识道德品质在人才成长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大学生道德修养的自觉性。五是创建道德认知教育与提高道德意志品质紧密结合的德育教学体制。在道德教育中遵循由浅人深、由低到高、循序渐进的过程,同时注重不失时机地抓住随时发生的各种事件、事故开展深人浅出的教育活动,引导学生解决道德问题,形成正确的道德行为,在不断提高道德认知能力的同时,不断提高道德意志品质。
(三)强化大学生社会道德能力培养的实践环节。道德本身是人的一种实践理性,人在道德认知教育中获得的“道德心灵之花”,不仅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结出客观的道德之果,而且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获得检验、确证、巩固和完善。社会道德能力教育要十分注重社会道德实践,注重在社会实践中培养分辨社会道德问题的能力、培养深厚的道德感情、磨练顽强的道德意志、养成正确的社会道德行为。要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道德水平,必须在学校、社会、家庭的道德教育过程中,结合社会实践培养他们的社会道德思维能力、社会道德判断推理能力、社会道德决策能力、社会道德选择能力。强调社会道德能力培养的实践性,就是要“寓教于做”,在“做”中培养。要使大学生长期置身于一定的生活实践,对文明道德规范反复实践,使他们形成相应的道德品质。通过社会道德实践,使大学生实现由他律转化为自律的过程,对道德文明要求由不习惯做到习惯做、由不自觉做(或被迫做)到自觉自愿去做的过程,把外在要求转化为自我约束机制的过程,达到知而行之。要通过实践活动,不断提高大学生的道德认知能力、培养大学生的道德感情、提高大学生的道德意志品质、提高大学生的道德行为自觉。要重视营造道德实践环境,注重道德行为引导,包括示范式行为引导、律令式行为引导、激励式行为引导。闭要重视创造道德实践机会,强化道德行为训练,把道德行为训练寓于学校公益活动之中、寓于校园文化活动之中、寓于社会实践活动中。通过社会实践把大学与社会结合起来,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从而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道德能力。各级主管部门和高校应该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并要加强指导,精心组织。要有计划地安排或引导学生走进社区、深人农村、走向社会,参与健康向上的社会实践活动,从而增强他们的社会文明意识和社会实践能力,让他们更加广泛和深刻地了解市场经济,认识社会发展,丰富人生成长经历,培养适应能力、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
篇9:学校体育培养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研究论文
学校体育培养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研究论文
摘要:文章通过对学校体育的作用,社会适应能力的实质的理论分析来阐述学校体育培养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意义及培养大学生适应社会能力的具体措施和方法。
关键词:体育;教学;社会适应能力
在现代社会中,人的社会适应能力越来越受到教育者的关注,因此,分析和研究学校体育中如何针对当代大学生的特点,有效地解决大学生社会适应性,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已经成为体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一个新问题。本文即通过对学校体育的作用、社会适应能力的实质的理论分析,来阐述学校体育培养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意义及培养大学生适应社会能力的具体措施和方法。
一、学校体育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问题的分析。
(一)学校体育的作用。
学校体育的目的同学校的其他教育一样,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而学校体育并不同于大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学校体育是讲团队,讲协作,讲平等的一种教育活动,其本身就具有特殊的教育属性。在学校体育教育中,不管是课堂体育教学或是课外体育活动,由于体育具有实践性、技能性、竞争性、游戏性的特点,往往需要同伴间互相配合,团结协作及一定的行为约束才能完成。在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的同时体验运动的愉快情感,对培养学生的自制能力,遵纪守法,公平竞争、顺应社会道德规范的好习惯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社会适应过程的实质。
社会适应过程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社会适应过程实质是一个个体不断社会化的过程。一个生物的人成为一个社会的人,他必须适应自己所生活的社会变化,他要在与其他人的交往中逐渐形成自我观念,协调人际关系;他要学习和体验社会角色,学会承受各种挫折;他在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中必须面对各种冲突,并学会理解和妥协,合作与竞争;他要学习各种规则和价值观,这种不断学习,不断调适的过程就是一个个社会化的过程,也是一个个体不断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过程。
(三)学校体育与社会适应之间的关系。
在学校体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参加者往往要根据需要担任某项体育运动角色,并按照一定的体育规则和体育道德标准进行体育活动,而这实际就是一种社会活动的缩影,是学生最早接触的社交场所,这对学生尽早的接触社会,提高学生的社交能力,独立工作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对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功能。
二、学校体育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意义。
(一)有助于强化学生的规范意识,增强学生调控自己行为和态度的能力。
在学校体育教学活动中,尤其是参加运动竞赛中,学生往往情绪高涨,潜意识和潜在的思想作风很容易完全的表露出来,而在规则,裁判,舆论,精神文明规范等有效的教育措施下,学生就不可避免的会受到规范的约束。学生的规范意识会逐渐增强,学生将逐渐学会在规范的约束中进行体育活动,而这种体育教学过程是在极为自然,生动活泼的运动中进行的,因此具有良好的效果。在运动场上不仅可以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和顽强的意志品质,而且可以培养学生遵守纪律,服从裁判,礼貌待人,顾全大局等好作风。这些对学生的精神文明建设起着积极的作用,集体活动中形成的规范意识有助于学生一般行为规范意识的形成,因此,学校体育有助于学生法纪观念的形成,对学生的社会化进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探索、创新能力和心理承受力。
当前,独生子女在大学生中占的比例相当大。由于家庭环境和社会因素的影响,致使这些独生子女在身心发展方面存在一些不足,当他们在某一环境中遇到障碍或干扰使其动机不能获得满足时,如果处理不当,则会导致人的性格偏离正轨,影响以后的生活和学习。而克服障碍和挫折正是运动行为的一个显著特征,同时体育的实践性、技能性、竞争性和规则性的特点也决定了体育活动更多的表现为不断遭遇障碍和挫折,不断超越自我,不断创新和提高的特色。因此学校体育教学不单纯只是运动技能的传授,对培养学生探索意识,创新精神和心理承受能力也同样有重要的意义。
(三)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
体育课程学习区别于其他许多课程学习的显著特征就是体育课程学习的集体性。因此,体育课程学习对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和团队行为具有特别的、其他课程学习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这种团队精神对于大学生适应未来的社会生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通过集体项目的学习和竞赛的过程中,让学生逐步体会到团队的意识、合作意识、竞争意识,引导学生正确的认识自我,正确的交友,正确的处理个体与集体之间的关系;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团结友爱、关心支持、鼓励帮助、尊重信任和理解体谅。对培养大学生具有高度的集体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具有重要意义。
三、学校体育培养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的具体措施和方法。
(一)注重培养大学生的交际能力。
1、体育教学中常可以用到一些特殊的教法,如保护帮助, 双人练习与群体练习(合作与对抗的)等。在这些练习中,学生之间的接触程度是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所无法比拟的,学生随时会和一些熟悉的或不熟悉的同学结为组合,进行对抗或是合作的练习,在练习中,学生扩展了自己的交往范围,学会互相协作,帮助,体验助人与被助的快乐。
2、利用体育的竞赛特点,要想在体育比赛中取得胜利,就必须在同学之间建立起平等、民主、自由、坦诚的人际交往关系,相互信任,相互尊重,这些心理品质的培养,无疑会促进人际交往能力的形成。
3、在体育游戏中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进行体育游戏就必然有同伴、师生间的相互交流,学生一方面表达自己意愿,另一方面也要理解他人的意思,并做出回应。学生在体育游戏中会形成两种类型的交往关系,一种是现实的伙伴关系,一种是游戏中角色关系,但无论哪种交往关系都为学生的社会性和交往能力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二)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合作精神、竞争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竞争是推动人类发展的一个重要机制,学校体育教育在体现人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方面最具有说服力。
1、体育竞赛对培养大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因为体育竞赛是最直接,最不加掩饰的竞赛方式,呼唤着人的本质力量。在体育竞赛中,可以酿造一种紧张的竞争氛围,激发学生对竞争的热忱,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潜力,并在机会均等的条件下遵守规则,对学生个体的心理产生积极的影响,进而对培养学生竞争意识产生潜移默化的巨大影响。
2、在一些集体项目的竞赛中,来培养大学生的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如球赛,接力跑,体育游戏等活动中,让同学之间互相理解、鼓励、配合与支持,切忌埋怨、责备,使学生逐步认识到良好的合作才是取得成功的关键。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集体主义感。
(三)注重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体育道德品质。
学校体育中的各种集体活动,都有其特定的规则与要求,可以使学生在活动中逐渐学会服从法纪,约束自己,公平竞争,懂得必须克制越轨行为,必须在规则的约束下与他人进行竞争或协作。所有这些,对培养大学生的自制能力,遵纪守法,顺应社会道德规范的好习惯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结论。
综上所述,学校体育对培养大学生对社会适应能力的作用从理论研究的结果上看是肯定的,学生健康的成长和发展是学样体育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学校体育教育只要按照未来社会对人的发展的需要,根据大学生的实际状况,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创设一系列良好的教育活动,使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对社会环境做出积极的适应,最终形成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学校体育的特点和作用适于培养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学校体育是培养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体育对培养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具有实践性的意义。
篇10:社会文化理论与大学生英语综合能力培养论文
摘 要:
以兰州某高校874名非英语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大学教学论文“ target=”_blank">英语教学中融入社会文化理论的教学效果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融入社会文化理论的大学英语教学有利于大学生听、说、读、写英语综合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
★ 好看的留言板寄语
【九0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必要性的论文(精选10篇)】相关文章:
《我爱家乡山和水》优秀教案2023-10-31
对照党章党规“18个是否”找差距发言材料2023-03-21
关于春节印象为话题的作文精选2023-09-25
蓝天,白云抒情散文2023-08-27
我的幸福春节作文七年级2023-03-01
《我爱家乡山和水》教学反思2023-04-11
思念故乡的散文2023-01-28
白居易名人名言2022-09-14
依依惜别之情的诗句2022-04-30
国漫《姜子牙》专业影评2022-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