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否”为你分享12篇“论文第一作者和第二作者的区别”,经本站小编整理后发布,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
篇1:策划编辑如何培养作者论文
策划编辑如何培养作者论文
摘 要 在此,仅仅讲述笔者是如何把一些年轻、没有写书经验的老师从读者发展成作者的。发现作者写书潜能。教会作者如何写书,提高作者写作水平,提高作者营销意识。
关键词 培养作者;策划编辑;作者培养
作为一个在出版社工作了十几年的策划编辑,笔者几乎每天都在和作者打交道,笔者是出版高职高专电子类、通信类、自动化类教材的策划编辑,其作者有些是有着丰富写作经验和授课经验的中老年知识分子,他们严谨、细致、认真、周到,对书稿一丝不苟,如果说培养,是这些优秀作者培养了编辑,让笔者逐步成长为一名综合业务能力强的策划编辑。这部分作者不在本文叙述观点之列。在此,仅仅讲述笔者是如何把一些年轻的、没有写书经验的老师从读者发展成优质作者的。
现在很多出版社对作者的选择比较苛刻,比如要求高校老师必须有副教授以上的职称,必须以主编身份出版过教材等。这样的要求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书稿质量,促进销量。而且这样的要求也无可厚非,尤其是一些难度大的专业课教材确实需要这样的作者来挑重担。但是,高级职称是从初级职称一步一步走过来的,写书经验也是从第一本书逐渐积累的,这里就涉及对年轻作者的培养问题。本文仅以笔者十年来和一位作者的联系为例进行介绍。
1 发现作者写书潜能
第一次见到这位作者还是十年前一次会议的书展上,笔者作为策划编辑和营销编辑一起对我们的书进行宣传。这位作者对我们的展书非常感兴趣,而且了解到他很少参加这样的书展,也没有写书的经验,只有中级职称,但是,他工作的这几年讲授过电子类专业的很多课程,并根据授课情况申请了一些国家专利,专利申请书也是自己写的。在这些经历中可以判断出,他尽管没有写书的.经验,但是有一定写作基础,尤其是他自己的小发明很有吸引力,好的教材之所以能广泛使用,就是作者要有实践能力,自己授课,动手做实验,这样的书才有生命力。由此,笔者确定他有把书写好的潜质。
2 教会作者如何写书
那次展示会后,笔者和这个作者一直保持联系,不仅提供了他感兴趣的样书,还有一些出版社的畅销教材,让他分析并参考这些书的写作特点和优势。同时,笔者根据自己的选题规划,并结合作者的授课情况,选定了一门他比较擅长的课程,确定了一个选题。
在填写选题申报材料时,笔者要求作者提供到第三级标题的目录,并编写样章。而且样章不一定是本书的第1章,而是能反映本书特色的某个章节。同时,向作者寄送了出版社的《作译者手册》和《常用科技名词术语》,以及图书的编写要求,供其编写样章时参考。
3 提高作者写作水平
这位作者没有编写书稿的验,所以初次提交的样章并不符合出版的要求。从他的样章可以看出,他是在很认真地描述自己动手制作一件电子产品的过程,需要准备的材料、制作步骤如何进行、最后成品如何测试等,每个步骤都清晰明了。可以说,根据作者所叙述内容,读者完全可以动手制作产品了。但遗憾的是,样章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达不到出版的要求。
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先给这个作者打电话简单说明了一下,然后把样章中存在的问题,从段落的划分、层次的选择,到文字的表述、图形符号等国家标准的使用、插图的画法、公式中单位名称的规范、表名和图名的字体字号等,和相应的改进措施全部逐条写在了邮件里。这个作者收到邮件后,立刻打来电话,说特别感动,没想到对他这样重视,真的是在教会他如何写书,他一定好好改。
作者根据提出的问题重新编写了样章,确实有很大进步。以此也可以看出,这位作者的态度很好、很用心,有培养的价值。在后来的编写过程中,他每写好一章就发给笔者审核,笔者一一提出修改建议,作者的写作水平逐渐提高,越来越符合要求,越来越规范。交稿以后,笔者把审稿中遇到问题随时和他联系,并在出书后把审稿用的纸稿给了作者,纸稿上有三次审稿的修改内容。作者表示要一直保留纸稿,不断学习提高。书正式出版后,这位作者看到第一本写有自己名字的正式出版物特别激动,还发来了感谢信。尽管笔者只是完成了一位策划编辑的本职工作,但能得到作者的肯定,也非常感动。
4 提高作者营销意识
这位作者编写的第一本书,虽说不算畅销,但很快也就重印了,有读者反映这本书实用性很强,对学生将来的就业非常有帮助。这也是当初笔者看重这位作者动手能力强的原因吧。
后来,又约了这位作者编写了其他书,除了不断提升图书编写的质量,还和作者说明了营销的重要性。图书营销不仅是出版社的事,也是作者的事。作者注重营销,不仅能提高图书销量、增加作者稿费,更重要的是,可以扩大图书在市场上的影响力,提高作者的知名度,对于作者本人和所在院校都有宣传和推动作用。这位作者在后来写书时,就联系了其他院校的老师一起编写,不仅增加了图书销量,而且,大家集思广益、通力合作,使书的质量更加完善。同时,所有编写人员在参加学术会议时都可以向别人推荐自己写的书,还在各大网站对于本书进行积极的评论、回复读者的问题等,这样营销的效果就非常好了。通过这样的培养过程,作者不仅提高了写作水平,也增加了营销的意识,更是对笔者策划工作的极大肯定。
笔者一直推崇策划编辑与作者之间要有一种互助合作的工作方式。作为一名策划编辑,从一些职称高、编写经验丰富的作者那里策划高质量的选题,这是策划工作的重要方面。但是,培养自己的作者队伍,尤其是发掘优质作者、培养年轻作者,也是策划编辑的另一部分关键工作。从事编辑工作十几年来,笔者积累了一批优质作者,他们中很多都是和笔者同年龄段的人,他们和笔者一起成长,他们的进步也是笔者的进步。作为一名策划编辑,培养作者的过程也是自己学习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多出书、出好书。
篇2:毕业论文作者简介
个人简介 xxxx,男,汉族,现年47岁,1985年7月毕业于内蒙古财经学院财政学专业,大学本科,现任内蒙古财经学院财政税务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7月取得中国人民大学工商管理硕士毕业证及硕士学位证,至今武汉理工大学产业经济在读博士。主讲《财政学》、《中国税制》、《税收理论与实务》。19以来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主编教材2部,撰写出版专著1部,主要参与完成教育厅课题2项,参与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3项,主持完成院级课题2项,主持完成完成教育厅课题1项,主持内蒙古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规划项目1项;获内蒙古第五届知识分子科技创新奖;20获内蒙古自治区第六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青年奖一项;第六届内蒙古青年科技创新奖评选活动中,获内蒙古青年创新杰出奖;内蒙古第七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一项;获内蒙古财经学院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一项,同时获内蒙古高等教育教学成果政府奖二等奖一项,获全区首届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1项,20获内蒙古第八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政府奖二等奖一项;获内蒙古第九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第二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政府奖)三等奖一项。
篇3:毕业论文作者简介
xxxx,经济学博士。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2007-20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福特基金访问学者,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经济委员会委员。、、年亚洲开发银行研究所客座研究员;、香港金融研究中心所客座研究员;亚洲开发银行宏观经济顾问;1987-任山东大学讲师和副教授。先后获得山东师范大学数学学士、武汉大学统计学硕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科学院研究生院经济学博士学位。研究领域为宏观经济、私营经济、汇率和资本市场。在《经济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管理世界》等杂志发表了大量论文。已出版的中英文专著有:《资本流动与中国经济增长》、《金融开放与宏观稳定》、《Private sector development in PRC》,《The Renminbi Exchange Rate Revaluation: Theory, Practice and Lessons from Japan》等。主持或参与国家级、省部级和国际合作课题十多项。
篇4:毕业论文作者简介
xxxx,1953年出生于日本,先后任职于日本财政部、外交部和通商产业省,现任日本财政部政策研究所常务副所长。他毕业于一桥大学经济系和香港中文大学新雅中国语文研习所。1990-1993年代表日本政府出任亚洲开发银行(菲律宾马尼拉)轮班主任;-任香港科技大学客座研究员;-任亚洲开发银行研究所(日本东京)总务部长。他发表了很多有关中国经济和国际社会和经济问题的文章。合作出版专著包括《Private sector development in PRC》,《The Renminbi Exchange Rate Revaluation: Theory, Practice and Lessons from Japan》。《China’s Economy and Financial Market after the WTO Entry》。
篇5: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论文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论文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创设情景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从事活动的机会,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活动,有更多机会表现自我,体验和享受成功的快乐。“情境”教学不是目的而是寓教于乐的一种手段。“情境”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贴近师生情感交流,形成良好的班集体,有利于加强集体主义教育,对学生进行完整的人格教育。因此语文课堂教学也离不开艺术,能够正确地掌握和运用艺术,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首要条件。而使用高超的教学艺术更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特别是在课堂教学中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精心去设计教育教学方法,努力提高自己课堂教学的艺术,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造美的意境,启迪学生的智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现在的语文教材,图文并茂、文质兼美,有着大量的情感因素。课本里有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有对人民的无限忠诚……那么,教师该如何充分地利用教材,让自己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使学生进入情境,学到知识,受到教育呢?
具体或生动的情境可以唤起人们相应的情感。语文教学就是要把学生带入语文课本的情境中,引导学生入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语文界老前辈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曾经写到一条经验:“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的确,一堂成功的语文课,教师和学生往往息息相通,心领神会,处于一种积极的、和谐的思维活动状态。沉浸在悲壮、沉郁或者轻快、优美的意境中教学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一、激发兴趣――“入境”的条件
从心理学的角度探究这一问题,明确教学目的.,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可以激发他们的间接兴趣,这就是“入境”的前提。这里我们主要探讨“入境”的条件,就是激发学生的直接兴趣,使他们产生探索求解的强烈欲望,从而引导他们在求解中“入境”。激发学生直接兴趣的方法和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但必须因地制宜,合理进行选择。诸如采取与课文密切相关的实物观察、图片投映、影象播放乃至实验等。以新的知识、新的领域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产生求知欲,从而相机“入境”,增强效果。
如《黄山奇松》的教学,在开课前先播放一段黄山景象的录像,然后以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黄山到底是因为哪些方面的美丽而闻名世界呢?你们想了解这美丽的黄山吗?想了解这美丽的黄山奇松吗?让我们今天一起学习《黄山奇松》这篇课文吧。由于学生都喜欢黄山,就因此而产生了强烈的探索情绪,这就为“入境”创设了条件。
二、研究思路――“入境”的途径
学生产生追索情绪,为“入境”准备了条件,但依循什么“入境”呢?一是课文思路,二是教学思路。也就是引导学生研究课文表达了什么主题,引出了什么样的情感?思考走什么路,教学时又通过什么路达到理想的目的。学生顺着合理的“路”走下去,便会进入特定境界,对于主题思想便心领神会了。如《船长》这篇课文赞颂了船长舍己为人、忠于职守的崇高品质。课文中提到了船上的其他人,尤其是那些船客在关键时刻都只想着自己离开的场面,而船长却能临危不乱,指挥救险,最后在浓浓的雾中,如一尊黑色的雕像,沉入了海底。课文又侧面对船长进行了赞美。教学中学生不知不觉沉入到那特定的氛围中,去体味那崇高与壮烈。
三、鼓励质疑――“入境”的关键
如前所述,“入境”的标志之一便是师生的双边活动,积极思维处于一种交融的状态,一同沉入到课文中所创设的感人境界。假如不允许学生质疑、讨论,不能形成互相讨论、研究的气氛,只是教师单项灌输,无疑不能“入境”,反而使学生失去求知欲望,影响教学,所以鼓励质疑是“入境”的关键。如《爱如茉莉》这篇课文,这是小学课文里很少谈及的父母之间的爱。他们的爱没有过多地进行表露,而是将爱无声地融入了生活的点点滴滴里了。但是,上这一课时,让学生去理解这样的情感时,却有学生会偷偷的笑起来。五年级的学生,一定是受到了现代许多媒体的影响,居然就会觉得有些不正常来了。我让学生进行简单的讨论,让大家知道,这样的爱像茉莉花,虽然平淡无奇,却芳香宜人,这才是表现了父母对生活的热爱,对彼此的体贴,体现了爱的真谛。
四、培养语感――“入境”的内容
所谓语感,就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感知伤口所体现的感情,辩析作品语言所包容的意义的能力。因为有语感才能“入境”。学生学习课文如果不能产生语感,就难于体会感情,“入境”则成了空话。怎样才能培养感情、进入意境呢?方法多种多样,不外乎反复诵读,深入体味,或结合语境,仔细辨析,同时注重联系,置身其中。如《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写彭德怀同志草地行军途中遇到了困难,部队出现了断粮的情况。最后,彭德怀让战士杀掉自己最喜欢的大黑骡子来充饥的故事。文中几处提到彭德怀对大黑骡子的喜爱,通过这样的描写,更是衬托了他对战士们的深切关怀。教学时就要结合这特定的语境反复诵读,有了这样的语感,学生自然身入境中了。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入境”是一种艺术。只有把这样的教学方法贯穿到教学中,进行总结实践,才能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同时在美的熏陶中逐步健康成长。所以就要用丰富生动的语言、动作来感染、教育学生。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用自己的感情牵引学生的感情。让教师与学生达到感情上的共鸣,做到文章情、教师情、学生情和谐统一,方能进入文章美妙的意境,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篇6:论文写作中的作者署名与志谢
关于论文写作中的作者署名与志谢
我国著作权法公布以来,已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作为医学科技期刊必须不折不扣地执行著作权法.为此将本刊对作者署名和志谢的.有关要求重申如下.
作 者: 作者单位: 刊 名:中国新生儿科杂志 ISTIC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NEONATOLOGY 年,卷(期): 22(1) 分类号:H1 关键词:篇7:档案工作者职业道德研究论文
档案工作者职业道德研究论文
一、档案工作者职业道德培养的意义
(一)提高新时期档案工作者自身素质的需要
档案工作者自身素质的高低,直接会影响到档案事业的发展,现代人们过多地重视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发展,忽视了对“人”的重视。提高档案工作者自身素质,就要树立健全的人格、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精湛的业务能力。
(二)档案部门履行社会职能的需要
随着社会环境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档案的作用与价值越来越被重视,档案机构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由于档案机构自身的工作性质和任务,决定了它广泛的社会功能。档案机构不仅仅是保存档案,提供利用档案服务工作,还承担着面向社会各个阶层传播档案信息,为社会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等方面服务。
(三)维护党和国家利益的需要
档案工作者和档案部门与社会各阶层、各界人士有着密切相连的服务关系,档案工作者以什么样的职业道德投入到工作中,不仅仅关系到档案部门的形象,也关系到党和政府在社会和人民群众心中的威望。在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中,档案工作起决定性作用,是社会各项事业发展中重大活动的真实写照,所以加强建设档案工作者职业道德更是维护党和政府的形象和利益的基础。
二、当前档案工作中存在的重点问题
(一)档案部门基础设施建设缺乏先进性
档案工作虽然不能第一时间产生经济效益,却能保护我们的.经济效益成果不受到损害,往往人们却看不到这一点,致使档案事业的发展环境欠佳,对档案事业的资金投入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档案事业的发展。档案资源建设是档案馆的命脉,档案馆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发展档案事业的必要条件。
(二)档案干部队伍缺乏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档案干部队伍老龄化。老中青阶梯式的结构失调,严重地影响了档案事业健康可持续的发展,在新加入档案工作队伍中的人员还没完全地熟悉工作,年龄老的工作人员就已经退休,致使工作在一线的工作人员出现了人力不足等现象,何谈培养职业道德问题。档案干部队伍学历专业化薄弱。由于我国高等院校档案专业屈指可数,导致档案干部队伍缺乏智力保障,高精尖人才匮乏,档案工作创新水平不强。
三、新时期档案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培养对策
(一)加强档案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意识培养
加强档案工作者职业道德培养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培养档案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意识,培养档案工作者如何看待自己职业的社会价值,如何培养对自己职业的热爱,对“责任、权利、地位”等职业关系的认识。
(二)提高档案工作者的职业道德认识
提高档案工作者职业道德的认识就是提高档案工作者对档案职业道德关系的理论和行为规范的理解和掌握,正确地处理档案职业道德中产生的爱憎关系的态度和行为的内在动力,以认识为基础,继续深化意志,要求档案工作者按照职业道德的原则,进行选择和克服困难的行动能力,有真诚的信仰,强烈的责任感,自控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
(三)增进档案工作者的职业道德修养
职业道德修养,是从业人员自我训练、自我完善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等形成的道德品质的职业道德境界,其关键在于自我训练和自我完善的自律行为,一方面取决于社会文化和教育机构、体制的影响,一方面取决于自己的主观努力,两者缺一不可,但后者尤为重要。
(四)提高档案工作者职业道德水平
档案工作者是管理档案的领导者,他们的职业道德水平影响着档案事业的发展和在社会中的地位,那么提高档案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水平,除了加强认识档案工作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等内在因素外,还要注重外在因素的影响,建立完整的教育培训体系和提高从业者的待遇问题。
篇8:档案工作者的信息安全素质浅析论文
档案工作者的信息安全素质浅析论文
档案信息安全是现今档案管理工作的生命线,研究档案管理者的素质,有利于拓宽档案管理保护领域、发展档案管理学的理论研究;完善档案信息安全管理体系。促进档案信息化建设和档案管理事业的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信息安全素质
信息安全素质是指社会成员在信息安全领域所具备的基本信息素质。对于信息社会环境中的档案管理工作者,信息安全素质更是集中于在网络环境中管理电子文件的信息安全的意识、能力。
二、档案管理工作者信息安全素质现状
(―)信息化管理意识欠缺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特别是计算机,网络技术在档案领域的广泛应用,使的档案管理的方法和手段也随之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从传统的纸质档案管理向纸质档案及电子档案管理并重的新模式迈进,并向网络化管理方向发展,思想观念的陈旧使部分档案工作者满足于传统的档案管理方式,即使装备了现代信息设备,也仅仅将其视为对传统工作方式的补充。有些人对档案信息化的认识仍然停留在较低的层次,没有将电子文件看作我国重要的战略信息资源,尚未意识到档案信息网络安全的重要性、紧迫性。对具体到自身工作环境中应当怎样预防、发现和应对网络信息安全风险往往无所适从,信息化管理的`意识相对比较缓慢。
(二)信息化管理专业基础知识相对薄弱
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已经掌握的技能方法如果不及时更新就会很快就会过时。档案工作者不是信息技术专业人员,信息安全意识的缺乏使他们虽然意识到自身信息安全技能的不足,但由于缺乏强制性的提升专业水平的制度要求和定期的培训机制,使他们的信息安全能力与实际工作要求的差距越来越大。对于老的档案管理者虽然掌握了档案管理知识,但是缺乏信息技术能力,不少掌握信息技术的年轻档案工作者有的虽然掌握信息技术,但是又缺乏档案管理知识,而有的年轻的档案管理者由于在待遇、职称、前景等问题上的偏差认识而主动改行从事其他工作,使得整体信息技术水平偏低的档案部门更加缺乏掌握信息技术的人才。
(三)信息化管理制度不健全
目前,我国还未全面实施档案工作者从业资格制度等准入制度,因此缺乏对新进的档案工作者的计算机能力、信息安全素质等方面的限制。这使得各级档案部门在选拔培养档案干部时只能由主管机关、主管领导来掌握调入人员的各项素质要求,而缺乏明确的专业指向性。对于己经从事档案工作时间较长的老同志,他们的年龄、专业和其他原因造成其自身现代信息技术能力比较欠缺,相对来将他们的信息安全素质的不足就更加明显。同时档案工作者技术职级晋升的各项考试中,缺乏有关信息安全技能方面的考核内容,因此部分人事管理部门缺乏提高和激发档案工作者自身信息安全素质的主动性的激励机制。
三、提高档案工作者信息安全素质的对策
(一)加强档案管理者对工作的责任感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新领域、新门类、新载体档案不断涌现,给档案工作者在素质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我们深刻认识到档案管理工作历来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档案工作的责任感即档案工作者要认识到档案事业发展的必要性,要把工作的着力点转向未来,深化服务意识,树立以服务促管理,以管理完善服务的观念,充分发挥档案管理的综合功能,更新服务观念,拓展服务领域,改革服务方式,大胆探索,努力实践,使档案管理工作真正成为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保证。
(二)加强档案管理专业技能培训
对全体档案工作者进行信息安全素质教育。无论是新人的人员或是已经从业多年的老档案管理者都应根据掌握的档案管理知识的不同进行相关培训。其次,档案工作者的工作岗位、职责和承担的任务不相同,进行培训时应当对档案工作者区别对待,从培训的时间、内容、考核等多方面体现出培训差异。
档案工作者在掌握了信息安全技术后,应当明确自己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义务,遵守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自觉抵制违法行为,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和个人隐私,合理地使用信息安全技术,提髙信息档案管理质量。
(三)完善档案信息管理制度
目前,我国虽已颁布了一些涉及信息安全的标准和规定,但这些标准和规定都还处于探索阶段,其中直接与档案工作者信息安全素质要求相关的内容几乎没有,这使得对实际问题的解决缺乏针对性和规范性,从根本上无法改变我国档案工作者信息安全素质的现状,因此首先应该建立健全档案信息安全的标准和规定,完善档案管理工作者的准入制度,结合我国档案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选拔综合信息素质水平较高的人员进人档案管理队伍,其次,将信息素质考核纳入到档案工作者专业技术职务调整的政策规定中,将信息安全素质方面的内容加入到各级职称考试当中,用以引导和督促档案工作者积极主动地学习档案信息管理的相关内容。同时,根据实际情况,以岗位不同的工作内容为依据,在法规制度的具体管理实施中应充分考虑到岗位的差异,细化具体操作,以便于具体实施。
四、结语
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依托于计算机网络的电子文件越来越成为国家重要的战略信息资源。档案工作者的信息安全素质直接关系着电子文件的安全,并影响到国家的信息安全。当前档案工作者面临着许多新的课题,不断改进档案管理方法,提高现代化管理水平,不断强化提髙档案工作者自身的信息安全素质,使档案工作者能够在信息化社会中有效地履行自己的历史责任,实现档案管理的安全化,科学化,现代化,使档案管理步伐适应不断发展的经济社会的需要。
篇9:毕业论文(设计)作者承诺保证书
,
如果存在弄虚作假、抄袭的情况,本人愿承担全部责任。
学员签名(手写):
年 月 日
篇10:《再生缘》杂剧作者考辨论文
《再生缘》杂剧作者考辨论文
【内容提要】《盛明杂剧》所收《李夫人再生缘杂剧》,因题“蘅芜室编”,从《重订曲海目》改题“蘅芜室主人编”以来,诸家书目和研究者都认为蘅芜室主人是王衡的别署,因此,《再生缘》为王氏所作。本文通过确凿的材料,考辨今存本《再生缘》为吴大山(仁仲)所作,并对其生平事迹作了简要的概述。
【关键词】《再生缘》 王衡 吴仁仲 考辨
《李夫人再生缘》杂剧,简称《再生缘》,四折。写汉武帝宠妃李夫人病死,用武帝所赐玉钩殉葬。十五年后,转生为河间陈姓女子,以手握玉钩为凭,与武帝再续前缘。今存《名家杂剧》(即《环翠堂精订五种曲》)和《盛明杂剧》本,均题“蘅芜室编”。《今乐考证》、《曲录》等著录,都沿用《盛明杂剧》的题署;而《重订曲海目》则改题“蘅芜室主人编”。傅惜华为《明代杂剧全目》所写的王衡小传,索性把“蘅芜室主人”当作他的别署,《李夫人再生缘》杂剧自然也就成了王氏的作品。庄一拂的《古典戏曲存目汇考》也支持此说。由于这两种剧目工具书的影响比较大,后来的各种有关的戏曲著作和工具书,几乎都倾向于《再生缘》杂剧是蘅芜室主人所作。
徐朔方先生在《王衡年谱》的“引论”中虽然不赞成蘅芜室是王衡的斋名 (见《晚明曲家年谱》第一卷) ,但是他认为《再生缘》“以内容和风格而言,说它是王衡的作品倒没有什么不合,当然还有待进一步查证。它如果是王衡的作品,当和悼亡有关。可能在万历二十一年他三十三岁冯夫人去世时所作”,并以王氏给妻叔冯时可的书信 ① 作为他考证的证据:
“盖室人之不长世,八年前已预卜之。中道摧割,尚在人意中……妻亡以来,彷徨不知所寄,欲以玄理遣之而不能,欲以书卷笔札遣之而又不能。昨亡榇出时,作哀词数首,辄数日作恶……拙记二册奉览。”
冯夫人多病同剧中李夫人相似。如果允许我们想象,创作《再生缘》可能就是他“欲以书卷笔札遣之”的一种方式,而“拙记二册”可能就是《再生缘》和另外杂剧的手抄本。除小说戏曲外,很少有作品可以简称为“记”,而他没有写过小说。 ②
尽管他认为此说“还有待进一步查证”,在表述时也用了不肯定的语气,但他又把《再生缘》系于王谱“万历二十一年癸巳(1593),三十三岁,丧妻冯氏及次儿赓虞”之下,注曰:“《再生缘》杂剧或为悼亡作于今年。”在《王衡年谱·引论》的结尾,他还是明确地写道:“王衡今存四种杂剧都以剧中人物影射他本人或他的近亲,兼有自叙和咏怀性质,这是他杂剧创作的一大特色。”而且强调《再生缘》将“李夫人和钩弋夫人合二为一”,同《郁轮袍》和《真傀儡》一样在构思上都很巧妙。显然,他又非常肯定《再生缘》就是王衡今存四种杂剧之一。
总之,上述诸家的说法都根据不足,难以让人信服。“蘅芜室”是否就是王衡的斋名,《再生缘》究竟是不是王衡的作品,都必须作进一步探索考辨,才能得到明确答复。
首先,《拾遗记》卷五载:“汉武帝思怀往者李夫人,不可复得……帝息于延凉室,卧梦李夫人授帝蘅芜之香。帝惊起,而香气犹着衣枕,历月不歇。帝弥思求,终不复见,涕泣洽席,遂改延凉室为遗芳梦室。”《再生缘》作者将此事写入该剧第三折:“好苦人也!前者梦见夫人把蘅芜之草献与寡人,因而醒觉,遂名其处曰‘遗芳梦室’。”《再生缘》用蘅芜室作为题署由此而来,可能作者既要怀念亡故的妻子,又不愿透露自己的真实姓名,便作了这样隐姓埋名的处理。可是王衡《缑山先生集》及其友人陈继儒所撰的《太史缑山王公传》 (《陈眉公先生全集》卷三十九) 、唐时升的《太史缑山王公墓志铭》 (《三易集》卷十七) 中,以及其他明人的著作里,都未提到王衡有“蘅芜室”这个斋名,更不见用过“蘅芜室主人”的别署。王衡自己常用“缑山”这个外号,至于“绿野堂”的题署,只在题《杜祁公藏身真傀儡》杂剧时偶一用之。孟称舜《酹江集》本《真傀儡》的眉栏上批注云:“相传王荆石相公寿日,辰玉作此为尊人寿。”陈继儒《太史缑山王公传》明确指出,这个剧是王衡为其父亲王锡爵祝寿所作,云:“乙巳,文肃公七十,公撰《杜祁公杂剧》以佐觞。访求同硬家玛染桑延之上座,与文肃公雁行班席,为竟日欢,见者诧为胜事。”文肃公,即王锡爵的谥号;乙巳,指万历三十三年(1605),剧应撰写于这一年。而徐朔方先生认为“此剧当作于万历三十五年(1607)王锡爵被召而辞免之后不久”,恐不确。“绿野堂是唐朝名相裴度的别墅,作者借以表明自己的门第” (见《王衡年谱》) ,当然,也可能是为了避嫌才用它来署名自己的剧作。至于蘅芜室作为王衡的斋名则缺乏根据,《盛明杂剧》本《再生缘》的作者当是另一人。
其次,我们不妨看一看王衡的剧作究竟有几种?陈继儒非常推崇王衡的杂剧,在《太平清话》中将他与徐渭并举:“近代杂剧,惟天池徐渭、辰玉王衡。”他又在《太史缑山王公传》里说:“游戏而为乐府,多开拓元人三昧。”所谓“乐府”是指杂剧创作,进一步指出王衡的杂剧可以企及元杂剧。但究竟写了几种杂剧,则语焉不详。此传又云:“赖有尚宝君,积学操行,大振箕裘,……又刻文肃、缑山集。”按:“尚宝君”,指王衡之子王时敏(1592—1680),曾官尚宝卿,故称。据此,《缑山先生集》由王时敏所编刻,集前有冯时可、陈继儒、娄坚诸人的序,都写于万历四十四年(1616),显然这个集子是在王衡死后才编刊的。今存明刊本虽有六册、八册、十二册、十六册和二十四册等不同的装订形式,但内容和版刻皆一样,均为二十七卷。我所见到的一种卷首有万历四十五年(1617)苏松备兵使者高出序的八册本,在二十七卷目录后“附北剧三种”,可见王衡只存北杂剧三种。这三种杂剧既无剧目名,剧本也不载于集中,到底是哪三种呢?据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二十五《词曲》记载,这三种杂剧是《郁轮袍》、《没奈何》和《真傀儡》。上个世纪30年代,傅芸子先生在日本东京访书时,发现内阁文库藏有《明人杂剧三种》,即《新刊葫芦先生杂剧》(《没奈何》的又名)、《新刊杜祁公看傀儡杂剧》和《新刊郁轮袍杂剧》。虽然俱未题作者姓名,但后两种已知为王衡所撰,他又考出《没奈何》也是王衡作品。因“黄文佟肚海目》复载王有《长安街》、《没奈何》各一种,姚梅伯《今乐考证》、王静安《曲录》均因之,世遂以为王于《没奈何》外又有《长安街》一种,因未见传本,后之治戏曲史者亦皆沿袭之。此次余在内阁文库得观斯书,始悉历来相传之误。盖此剧之正名乃‘没奈何哭倒长安街,弥勒佛跳入葫芦里’,可知《曲海目》之大误也”,并指出《看傀儡》的题名较《真傀儡》为佳 ③ 。徐朔方先生认为《明人杂剧三种》应是《缑山先生集》所要附刻的北杂剧三种,此说甚是。《明代杂剧全目》据清人王士祯《香祖笔记》称:“鹤尹大父缑山先生作《郁轮袍》及《裴湛和合》二曲,词家称为本色当行。”又著录《裴湛和合》一种。因此,王衡所作杂剧共四种,现有存本者实为三种,散佚一种。在这四种中,惟独没有署名蘅芜室的《再生缘》杂剧。
再次,所谓“‘拙记二册’可能就是《再生缘》和另外杂剧的手抄本”。此种推测也很难成立,因为王衡的妻叔冯时可道学气很重,他对盛宴和观剧很不感兴趣,曾在《与徐上舍》的信中说:“生平最苦享盛宴,观优剧,斯二者一殄天物,一乱天君,令人神扰气塞。” (见明刊本《冯时可选集》卷三十七) 王衡当然不会将自己的杂剧剧本寄给冯时可,招惹他不愉快。然而,冯时可倒喜欢游山玩水,万历二十五年(1597),他官浙江按察使时,在处州任所刊刻的《超然楼集》,除十二卷为杂著《雨航杂录》外,剩下十一卷中就有两卷是游记。而王衡所说的“拙记二册”,可能指《纪游稿》,《四库全书总目》卷七十八“地理类存目七”云:“《纪游稿》一卷,是编乃所作游记,凡泰山一首,香山三首,盘山一首,马鞍、潭柘一首,杂记三首,盖随时摭拾付梓者。”《纪游稿》今不存,但所写游记均见《缑山先生文集》卷十,《重九后二日登泰山记》写于万历十四年秋,而游盘山则在万历二十一年九月。它们是“随时摭拾付梓”,先以单册刊印,最后才编为一集。王衡寄给其妻叔的二册游记,很可能就是新刻成的《纪游稿》中的两个单册,因而自称为“拙记”。
最后,自从1952年祁彪佳《远山堂曲品剧品》在上海发现,经黄裳先生整理校录刊行后,提供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明代曲家和剧目 ④ 。在《剧品》“能品”中就著录有《再生缘》杂剧,题吴仁仲作。195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据大东书局本校订重印《曲海总目提要》时,曾请杜颖陶先生对该书各剧目的作者加注更定或考订说明,将原先未署名的《再生缘》杂剧题为吴仁仲作。傅惜华《明代杂剧全目》为了使它与所谓王衡的《再生缘》区别开来,便将吴作《再生缘》另列为一个剧目。虽然持有怀疑态度:“王衡有《再生缘》杂剧,未知与此究是一本否?”但是后来的戏曲工具书,如庄一拂的《古典戏曲存目汇考》等皆将《再生缘》分成两个剧目著录,而且都认为吴仁仲所撰《再生缘》已佚。既然《远山堂剧品》只著录一种《再生缘》,又非常肯定它的作者就是吴仁仲,当然不是空穴来风,一定会有所根据。二十年前,我查阅黄汝亨《寓林集》时,曾在该书卷三十发现有《题李夫人再生缘杂剧》一文,它对考察《再生缘》的归属会大有裨益,今照录于下:
汉武英略迈世,有蓬海三神山之想,而《传》记西王母,以为非仙才意有情闭耶,然天下岂有无情仙人哉!夫情消意歇,海枯石烂,即神仙无投足所矣。李夫人之绸缪生死,去而复来,而少君能魂致之,姗姗乎响答色援 (按:应为“授”字之误) 于瞻睇之间,盖情节也。腐生谓少君幻术乌有是事,则梁武帝不因宝公见地狱相,而三生石畔无牧笛乎?予故感友生杂剧而题之,以愧天下浅情人,而且以悲世有美人,不及遇汉武而尘土者遇矣。或世无少君,一死不可复作,而兰摧玉折,沉泉下之痛者可悼也。
这个“题词”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此剧也是写汉武帝和李夫人再生缘事,剧名也叫《再生缘》,它很可能和《盛明杂剧》本《再生缘》是同一剧;二是,黄汝亨并未点明此剧的作者,只是说“感友生杂剧而题之”。《诗·小雅·棠棣》:“虽有兄弟,不如友生。”“友生”,指朋友,那么这个撰写《再生缘》杂剧的友人是谁呢?今存本《寓林集》和《缑山先生集》中虽然找不到黄汝亨和王衡互相赠答酬唱的文字,但黄氏和王衡的挚友陈继儒交往频繁,黄集中致陈氏的书信就有五通,其中有两封信提到王衡,他在一封《与陈仲醇》的信中说:“《人镜编》甚欲得之,足下不付之伯畏,当托辰玉兄见寄。” ⑤ 由此可见,黄汝亨和王衡的关系非同一般。如果《再生缘》确系王衡(字辰玉)所作,按照道理说,受朋友之请托写序跋或题词,应当在行文中交代出请托者的姓名或别署。可是这篇题词中只字不提剧作者的姓名,甚至连蘅芜室也不愿涉及,因此,很难说《再生缘》就是王衡所作,我对此一直心存疑问,苦于对吴仁仲的名号、籍里、生平一无所知,无从考察,也只好作罢。
最近,再读《寓林集》,终于在卷二十五《与吴伯霖》信中有惊喜的发现,信云:
近奴子归,奏记足下,自陈治钟陵状略具。……仲初竟尔泉下,生平豪举何在?二十余年事,弹指一息,含毫作状,更自耿耿不已。生平文不佳,然不能为臾言,以重不安。又于案牍旁午中,偷忙作闲,状成草草,似与仲初气魄不远。今录一过送足下,或生志不忘之感。……仁仲《再生缘》并寄去 (着重号系笔者所加) ,一涉情境,便自有黯然处,直须付之川上。
黄汝亨(1558—1626),浙江仁和(今杭州)人。万历二十六年(1598)进士,授进贤(即钟陵)县令,官至江西布政司参议 ⑥。此信写于任江西进贤县令时。收信人吴伯霖,名之鲸,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他是万历三十一年(1603)举人,屡上春官不第,后谒选浮梁县令,甫六月卒 ⑦。黄汝亨与吴伯霖为莫逆之交,这封信对考察《再生缘》杂剧的`作者非常有价值:一是,可以证实《远山堂剧品》所著录的《再生缘》杂剧,确为吴仁仲所作,黄汝亨为《再生缘》杂剧的题词,是受剧作者吴仁仲本人或友人吴伯霖之请托所撰写的。二是,有利于考订黄氏为《再生缘》杂剧题词和杂剧的写作时间。万历二十六年,黄汝亨进士及第后,次年五月出任进贤令,《寓林诗集》卷一有《五月授进贤令出都辞诸游好作》诗可作证。《与吴伯霖》这封信既然写于钟陵令任上,具体时间究竟是哪一年呢?信中说到为仲初撰行状事,此仲初是谁?查《寓林集》卷十八,确有《亡友张仲初夫妇行状》,文章一开头就交代了撰写行状的缘由:
予自弱冠弄笔墨,游于文学先生,即交仲初,迨今二十余年交好。而仲初竟郁郁死,死之夕,会有天假予从计吏还钟陵,犹得抚其床而哭。无何,其长子尧元走一介,涉江逾山千余里,草其生平来请状。……鞅掌案牍,无能修辞为仲初重,以知仲初深,即草草庶其似之。
此“行状”与信中所说情况完全一致。仲初名文辉,为人伟岸而有奇气,六试不第,郁郁而死。他卒于万历辛丑(二十九年,1601)四月初九日。明制:外官三年进京一朝觐,接受考核,谓之外察,也叫计吏。辛丑正是黄汝亨上计之年,所以信中说“天假予从计吏还钟陵”,可能由北京先回杭州探亲,然后再赴钟陵,这样才有机会见张仲初最后一面。为张氏夫妇所撰写的“行状”以及《与吴伯霖》的信,都应写于万历二十九年黄氏回任所之后。信中既然说道将《再生缘》与行状一并捎回,因此,《题李夫人再生缘杂剧》也可能在此时写成,而剧本很可能创作于写“题词”前不久。
《寓林集》中有与吴仁仲酬答之诗四首,卷三《读吴仁仲年兄所志内行诗以悼之》云:
与汝怜同病,瑶编不忍看。悲风下木叶,残月坠栏杆。案远惟青史,帏虚只黝冠。鼓盆宁是达,政苦有情难。 同卷还有《答吴仁仲》:
痼疾君无问,烟霞意独偏。前鱼宁有泣,飞鸟自堪怜。璧以连城重,花因并蒂妍。情重还我辈,相眎每嫣然。
从这两首五律来看,吴仁仲有鼓盆之丧,心情非常悲痛,借诗以抒发,并寄给友人黄汝亨,黄答诗以慰之。黄氏也有过悼亡之痛,他在《亡儿茂梧圹志》中说:“茂梧余长子,原配赠孺人沈氏出也。生十月而母沈见背。” (《寓林集》卷十五) 从这篇“圹志”,可知他的结发妻沈氏,卒于万历十七年。《寓林集》卷一有《悼内十首》,其序说:“忽焉中弃,垂白在堂,啼孤在膝,块然独处,能无伤怀?深愧太上无情之达,不胜古人忘寐之惨。”正因为黄氏也遭遇过丧妻的痛楚,所以读完同年吴仁仲的诗后,才能感同身受,发出“与汝怜同病,瑶编不忍看”的感叹。“案远惟青史,帏虚只黝冠。鼓盆宁是达,政苦有情难”四句诗,写吴仁仲伏案面对青史时,可能用汉武帝和李夫人再生缘的动人故事,来表达自己的悲哀和钟情,这是否也在暗示他想写或者正在创作《再生缘》杂剧呢?吴仁仲的妻子死于何年,虽然难以确切考订,但从黄汝亨《读吴仁仲所志内行诗以悼之》来看,当在万历十九年吴氏中举之后,万历二十八年冬,北上参加明年春的会试之前,这样,杂剧有可能写于题词前的两三年内,即万历二十六七年间。他和黄汝亨既然有着相同的命运,所以吴仁仲又将自己为悼亡而作的《再生缘》,送给好友黄氏,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并请他撰写题词。《盛明杂剧》本《再生缘》的眉批说:“一字一思,一字一泪,不堪多读”;“说道堪怜处,令人凄绝”;“情语,非深情人不能道”,很能体会作者在剧中对亡妻的深切怀念和悲痛之情。而黄汝亨也被剧中的真情所感动,“一涉情境,便自有黯然处,直须付之川上”。
上文所引的前一首诗,还提供了一个重要的信息,即黄汝亨称吴仁仲为“年兄”,他们可能同年中乡试,或者同年考上进士。经查《乾隆杭州府志》卷六十九“选举”,与黄汝亨同时中万历十六年戊子科的吴姓举人有多人,逐一排除后,剩下“吴大山”,最有可能是吴仁仲的姓名,他是“钱塘人,顺天中式”。再检《康熙钱塘县志》卷十“选举”,果然在万历十九年辛卯科毛凤起榜下发现:
吴大山 顺天中式
黄汝亨 贯仁和,见进士 卷二十“人物政事”有吴氏小传:
吴大山,万历时随父任京师,召试楷书,授内阁中书。辛卯中顺天乡试,以孝廉为部郎,历任滇南参政。
由于小传过于简单,又未载其字号,况且中式时间为万历十九年,与府志所记十六年有出入,不能不让人产生疑窦。后来终于在《乾隆杭州府志》卷八十八“循吏”、《浙江通志》卷一百九十“介节上”查到吴大山的小传,记载比较详细。今录后一篇小传于下:
吴大山,字仁仲,居凤凰山之燕窝。江西副使吴源之孙,光禄寺卿果之子。万历时随父任京师,召试楷书,授内阁中书。万历辛卯,中顺天乡试,为部郎,历云南参政。有富商为盗所诬,家破而冤不雪,大山至,一谳而出。州牧有以宝玉精锨笞⑸峡颊撸大山曰:“暮夜之金可畏也。”其人怀愧而去。未几,乞休,归于西湖,筑别业,植老桂修篁,颜曰“辋川”。
从上述记载来看,仁仲确系吴大山的表字,为万历十九年举人,《乾隆杭州府志》却误成万历十六年中乡试。然而,此传结尾与县志、通志稍有不同:
天启时,魏忠贤窃政滇南,为立生祠,求大山记,大山毅然不可,遂告归。 可以看出吴大山不巴结权衔褐蚁停在当时也是很难得的。
大山的至交骆从宇撰有《澹然斋存稿》,卷五有《吴公墓志铭》。其书国内仅存孤本,庋藏于外地,此稿草就后才获见 ⑧ 。“墓志”记载生平较详,可对其生卒年、科第及宦历作如下补充:(一)据墓志所载:“长宪州来吴公,余同年友,年少于我,才谞倍我,以丁卯六月卒。”可知大山号“州来”;丁卯,即天启七年(1627),他卒于这一年。他辞职归来时,“年仅及艾”,《荀子·致士》:“耆艾而信,可以为师。”杨倞注云:“五十曰艾,六十曰耆。”天启二年,大山年届五十,顺此上推,他当生于万历元年(1573)。因此,他的生卒年为1573—1622。(二)大山九岁丧母,弱冠游太学,为大司成田钟台所赏识,声誉鹊起,会修《宝训实录》,被征召参与其事。《实录》成,授中书舍人,未就。于是发愤读书,万历十九年中顺天乡试。万历二十八年(1600),北上参加会试,因父病重急驰南还。从此就再也没有参加科举考试。(三)万历三十二年(1604),史馆乏人被延之入,除诰敕房办事,次年改制敕房。万历三十八年(1610),实授中书舍人,因擅长制词,为当政相国叶向高所欣赏称善,恐他离去而难以觅人替代,故屡不予以迁升。由于前相国朱赓竭力推荐,直至万历三十九年(1611),才擢工部虞衡司主事。万历四十年(1612),署屯田司员外郎。这年冬,升都水司郎中,会河工告急,奉旨督理淮、徐、中河,修筑三山口决堤。万历四十六年(1618),论治河功,晋升云南参政兼佥事,整饬曲靖等府兵备。天启二年(1622),擢云南按察使,未莅任,以病辞,归于西湖终老。
综上所述,一位湮没了四百多年的剧作家的形象及其家世,已经浮现在我们的面前。吴大山出身于世代官宦之家,他的曾祖父吴培为松江府同知,曾叔祖吴玭和吴扁,不是官至参政就是当过御史;祖父吴源终官江西按察副使 ⑨ ;父亲吴果通过召试书法,授中书舍人,累迁至光禄寺卿。他自己也是步其父的后尘,由中书舍人而官至云南按察使,一个正三品的地方大员,这在仅中过举人的士子中非常罕见。在明代戏曲家中只有汪道昆官至兵部侍郎(正三品),与他的品级相当。他很善于为官,但廉洁自律,尤其不巴结权衔褐蚁停在当时也是很难得的。大山笃于情爱,为悼念亡妻创作了《再生缘》杂剧。可能由于出身和地位的显赫,或者为了避嫌疑,不愿在剧作上署真名,以蘅芜室作为题署。版本学家魏隐如在《古籍版本鉴赏》一书中,曾提到汪廷讷刻有《环翠堂精订五种曲》,收《真傀儡》、《再生缘》、《男王后》、《一文钱》、《齐东绝倒》五个杂剧。此书尚未获见,但北京大学古籍善本部所藏明刊《名家杂剧》,就收有这五种杂剧,也题作《环翠堂精订五种曲》,它们应当是一部书。其中《再生缘》题“蘅芜室编,西湖季黄沈士伸、仕乔黄士佳阅”,并有眉批。因此,崇祯时,沈泰所编《盛明杂剧》,将这五个剧收录集中,而《再生缘》则完全沿用《名家杂剧》的题署和眉批。至于吴大山与祁承杏形蘖系,由于资料的缺乏尚不得知,但是黄汝亨《寓林集》中有与祁氏唱和之作,他们之间往来密切。《再生缘》有可能通过黄氏而为澹生堂所收藏,故祁彪佳《远山堂剧品》著录《再生缘》,题吴仁仲著。而此剧又收入其子祁理孙所编《名剧汇》 ⑩中;这是一个大型戏曲集,共七十二本,收录杂剧二百七十种,惜其已经散佚。由于《名家杂剧》(《环翠堂精订五种曲》)极为罕见,《再生缘》以《盛明杂剧》所收本广为流传。吴大山与吴之鲸被时人目为“江皋二俊”,他不仅会写剧,而且也能诗,据“墓志”,所著有《大云编》、《傲素轩》(徐□《红雨楼书目》著录,为《傲素轩诗》二卷)和《秋柳》诸稿,已不见传本;他与当时著名文人谢曰可、屠隆、沈孔真等共结诗社,诸家均为其诗集作过序。同冯梦桢、虞淳熙也交往甚密。他任中书舍人时,还和张萱等校理纂辑过《内阁藏书目录》八卷11 。
注释
①此信题为《冯文所妻叔翁》,见《缑山先生集》卷二十二,冯时可当时正在桂林任广西按察副使(见《嘉庆广西通志》卷三十四“职官十九”)。
②见《晚明曲家年谱》第一卷《王衡年谱·引论》。
③见《东京观书记》,收入《白川集》,东京文求堂1943年版。
④《远山堂曲品剧品校录》,上海出版公司1955年版。
⑤《寓林集》卷二十六,明天启四年刻本。伯畏,丘民贵字,号仲鹤,嘉兴人。曾官福建长汀知县。
⑥传见《启祯野乘》卷七。
⑦传见《浙江通志》卷一百七十八“文苑一”。
⑧这篇墓志铭承北京大学图书馆张玉范教授所提供,在此仅致以谢意。
⑨以上均见茅瓒《江西按察副使吴公墓志铭》,载焦摺豆朝献征录》卷八十六。
⑩见祁理孙《奕庆楼藏书目》。
11见述古堂抄本《内阁藏书目》卷末题署。张萱,字孟奇,号九岳、西园,广东博罗人。万历十年举人,授内阁中书,历户部郎中,官至平越知府。著有《西园全集》、《苏子瞻春梦记》杂剧等。
篇11:我国早期的淡水藻类分类学论文及其作者
我国早期的一篇淡水藻类分类学论文及其作者
在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编辑出版的<博物学会杂志>第一卷到第四卷(共4期)上刊载的毕祖高撰写的“武昌长湖之藻类”一文是迄今所知由中国科学家研究中国标本所正式发表的淡水藻类分类学的第一篇论文.此篇论文的发表,标志着中国淡水藻类的`采集、调查研究和发表完全由中国人己独立承担任务并取得成绩的开始.毕祖高是国立武昌高师博物部19的毕业生,发表此文时,他是国立武昌高师附属中学的博物学教员.
作 者:毕列爵 徐正榜 刘国祥 BI Lie-jue XU Zheng-bang LIU Guo-xiang 作者单位:毕列爵,BI Lie-jue(湖北大学,生命科学院,武汉,430062;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武汉,430072)徐正榜,XU Zheng-bang(武汉大学,档案馆,武汉,430072)
刘国祥,LIU Guo-xiang(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武汉,430072)
刊 名:武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ISTIC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 46(4) 分类号:N09 关键词:中国藻类学史 淡水藻类 藻类系统分类学篇12:档案工作者的核心价值观论文
大力倡导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今天,何谓档案工作者的核心价值观?2009年10月,原解放军档案馆馆员刘义权同志的先进事迹感动了全社会,国家档案局局长杨冬权在视察解放军档案馆时明确指出:刘义权的先进事迹,体现了档案工作者对党忠诚、信念坚定;献身使命、忠于职守;
高度负责、满腔热忱;心系大局、顽强拼搏的崇高精神和价值追求,是档案工作者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是履行档案工作使命的精神支柱。深入学习宣传刘义权精神,大力培育反映档案工作本质特征、具有时代感的档案工作者的核心价值观,对于增强档案工作者的事业心、使命感、荣誉感,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和巨大的推动作用。
1核心价值观是价值观的同化、凝练,是长期指导人们行为和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则
价值观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价值、价值关系的基本看法和根本观点,是处理各种价值问题时所持有的比较稳定的立场、观点和态度的总和。人们对价值的实质、构成和标准的认识不同,所形成了价值观就不同。每个人都是在各自价值观的引导下形成不同的价值取向,追求着各自认为最有价值的东西。
不同的价值观在人们共同的价值目标和价值追求的影响下得以提炼、凝聚、同化,并被加以正确的协调、整合、引导,在人们价值体系的中心位置上,形成了核心价值观。
核心价值观是人们普遍认同的、长期指导人们行为和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则,是价值体系中居统治地位、起支配作用的部分,它集中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起着规范行为、稳定秩序、提供精神动力的作用。核心价值观是无形的,不具有强制力,但当其一经行为主体所接受,就会成为主体内在的支撑,形成左右行为主体价值判断、行为指向和行为准则的强大影响力,从深层次稳定而又恒久地影响着个体或群体的`思维方式、价值判断、价值取向。
★ 信息科学技术论文

【论文第一作者和第二作者的区别(精选12篇)】相关文章:
胡塞尔与弗雷格的意义理论之比较的论文2022-08-01
弹性学制申请书范文2022-12-19
梁启超的现代学术思想与20世纪中国思想史之关系2022-05-06
《熵:一种新的世界观(节选)》 设计2023-11-10
《物种起源》导言 达尔文2023-06-17
论文导言范文2023-08-28
教学评价体系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价值取向2024-03-27
《物种起源》导言 二2022-12-15
《集体活动》说课稿2023-07-20
剖析考研英语作文的命题规律2022-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