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熵:一种新的世界观(节选)》 设计

时间:2023-11-10 07:57:12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熵:一种新的世界观(节选)》 设计(精选10篇)由网友“velev”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熵:一种新的世界观(节选)》 设计,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

《熵:一种新的世界观(节选)》 设计

篇1:《熵:一种新的世界观(节选)》 设计

《熵:一种新的世界观(节选)》 设计

--------------------------------------------------------------------------------

??【教学目的】

??1.提高学生对科技/论文提要钩玄的能力。

??2.理解本文对“熵”的说明。

??3.体会本文节选部分对人类生存的新的哲学思考。

??【教学重难点】

??1.研讨文章论述的观点,训练提要钩玄能力。

??2.学习用日常事例说明科学道理的写法。

??3.把文章中所举的事例与有关“熵”的概述结合起来理解“熵”的含义。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1.点拨引导法。教师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提出具有普遍性的问题作点拨引导。

??2.分组讨论法。让学生结合已有知识分组展开讨论,各抒己见,质疑解难。

??3.联想类比法。让学生把文中所讲的道理与生活结合起来深入理解课文。

??(解说:以上三种方法分别适用于学生自学能力和整体水平下、中、上的三类学生。由于此文难度较大,一般宜以第一种教法为主,交叉运用第二、三种方法。)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步骤】方案一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1868年,德国伟大的物理学家鲁道尔夫・克劳修斯提出了一个十分重要而又让人费解的概念――熵。“熵”这个概念谈的是热力学的第二定律。曾有不少人对这个奇怪的概念不以为然,他们想制造出各种形式的永动机来证明“熵”这个概念的错误。然而,1的时间过去了,没有任何一个永动机能够永动。人们在实践中,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熵”这个概念与我们的现实生存乃至我们的未来有如此紧密的联系,以致于1959年,在克劳修斯提出“熵”的理论91年后,英国著名作家斯诺在剑桥大学作题为《两种文化及再谈两种文化》的讲演时说:一个作家对热力学第二定律毫无所知,就等于一个科学家没读过莎士比亚的作品。那么,“熵”究竟与我们人类的生存有怎样密切的关系呢?“熵”又揭示了人类怎样的未来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美国当代著名社会学家里夫金和霍华德的文章――《熵:一种新的世界观》,让我们一同走近科学领域中的“莎士比亚”。

??(解说:设计此导语,旨在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建立关联并直奔课文题目。引用斯诺的话,意在激发学生对“熵”这个概念产生浓厚的探索兴趣。)

??二、解题

??本文是一篇科学/论文,作者里夫金和霍华德是美国当代著名社会学家。1972年,西方著名的未来学研究团体罗马俱乐部发表了关于人类困境的研究报告,题为《增长的极限》,提出了“增长的极限”理论,提出人口和经济的增长,必然耗尽世界上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同时污染环境,威胁人类生存。罗马俱乐部的报告,向世人敲响了警钟,对近代西方文化中经济无限增长的观点作了批判。《熵:一种新的世界观》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一部学术著作。这部学术著作指出科技的发展是一个能源消耗不断增加,因而“熵”也不断增加的过程,得出了人类的历史是一个不断倒退、逐渐衰亡的结论。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速读课文,初步提取要点,理清全文的论述思路。

??(解说:此步骤着意于培养学生“提要”的能力,引导学生从文中勾画概括性语句,将概述内容与段落形式结合起来理清思路,为分析文中的疑难点做好铺垫。)

??(2)学生讨论发言,教师引导学生理顺全文的论述脉络。

??明确:全文共15段。第1段通过民谚引出了热力学定律,第2段用一句话表述了热力学的两个定律,引出了“熵”的概念。第3、4段是对热力学第一定律的论述,为下文论述热力学第二定律即熵的定律做铺垫。第5段为过渡段,转入对熵的论述。第6、7段是对熵下定义并做解说。第8、9段进一步从能量耗散的角度论述熵的涵义:能量平均状态是熵值达到最大的状态。第10至15段从地球上能量来源、工业回收、物质衰变等角度探讨了能源危机,说明地球上的有效能量在不断减少,熵在不断增加。

??2.具体研习,突破重难点。

??(1)学生梳理文中有关“熵”的概述,并用自己的话对“熵”的本质做出概括。

??明确:第5段――熵就是损失了的能在将来用于做某种功的一定能量。

??第6段――熵是不能再被转化做功的能量的总和的测定单位。

??第7段――熵和污染是同义词,是某一系统中存在的一定单位的无效能量。

??第9段――熵即无效能量的总和。

??概括:熵就是无效能量,就是污染。

??(解说:在对课文整体把握的基础上,通过对文中“熵”的概括的勾画梳理,可加深对课文重难点的理解,使学生养成利用提要的方式来理解文章的习惯。先让学生在书上勾画并在笔记本上整理,然后用自己的话来谈一谈对“熵”的概括理解;教师可以摘要板书。文中关于“熵”有多处论述,梳理不必求全,但要能抓住关键从不同角度论述。)

??(2)学生勾画课文中关于“能量”的概述,并用自己的话来谈一谈对“能量”的新认识。

??明确:第6段――能量可以分为“有效的”或“自由的”能量,和“无效的”或“封闭的”能量。

??第7段――熵的增加就意味着有效能量的减少。被转化成了无效状态的能量构成了我们所说的污染。

??第8段――在一个封闭系统里,能量水准的差异总是趋向于零。没有任何能量级别差异的状态叫做能量平均状态。

??第9段――能量平均状态是熵值达到的最大的状态,那时将不再有任何自由能量来进一步做功了。

??第10段――地球上有两个有效能量的来源:一个是地球本身所蕴藏的能量,另一个是太阳能。在对人类有意义的时间里,这两个能量都是有限的。

??第14段――当有效能量告罄时,我们称之为“热寂”。认识“能量”:能量可以分为“有效的'”和“无效的”两类,有效能量是有限的并且总在减少,即熵总在增加。有效能量消耗完时,熵达到最大值,这叫做能量平衡状态或者叫“热寂”。

??(解说:要深入理解“熵”的内涵,就必须深入理解与“熵”密切相关的“能量”的内涵。让学生能用自己的话来谈理解,是真正理解的标志。此设计既是提要钩玄能力的培养,也是突破课文重难点的途径。课文中关于能量有较多表述,学生能够勾画出来加以研讨即可,不必逐一整理。)

??四、课堂训练

??本文在阐述科学道理时,有概述,有解说。从课文中找几个例子,分析作者是如何运用具体事例来说明抽象的论述要点的。

??明确:课文第4、5、6、8、12、13段中都举了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来作具体说明。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物理学知识和生活经验来分析这些例子与概述要点的内在联系。

??(解说:此设计旨在“具体研习,突破重难点”的基础上,使学生对课文有更多的感性认识,更有效地培养学生“钩玄”的能力,着重落实“教学重难点”。可以参阅《教师教学用书》上的分析。)

??五、课堂小结

??本文着重论述了热力学第二定律即“熵”的定律。熵是与能量密不可分的一个概念。作者对熵和能量作了大量地叙述,同时又从生活中举了大量的例子来作分析解说,使抽象的道理具体化,易于为一般读者所接受。这种.写作方法值得我们学习。

??(解说:本小结旨在.总结本节课的教学要点,强化学生对教学重难点的掌握,体现教学目的的要求。)

??六、布置作业

??在课文第一段中,作者举了三个民谚来启发人们认识热力学第二定律。请结合本节课所学的知识,从能量耗散的方面,阐释下面几句话的意义:

??(1)你不可能不劳而获:

??(2)覆水难收:

??(3)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导入新课

??1.让学生就上节课的课后作业相互交流意见,然后发言讨论。

??2.教师对学生发言中的疑难进行点拨。

??明确:上节课的作业可以参阅《教师教学用书》上的分析。

??(解说:通过检查作业把握学生的理解程度,从而调整本节课的教学。)

??3.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和作业练习,我们对“熵”这个概念有了更多的了解。按照英国作家斯诺所言,可以说我们是学习了科学领域里的莎士比亚的作品。但是《熵:一种新的世界观》毕竟不是一篇文学作品,而是一篇饱含了深刻哲理的科学/论文,其中一定还有不少令我们感到困惑的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做进一步的研讨。

??(解说:设计此简短导语,旨在重新激发起学生研讨的热情,真正来一番“提要钩玄”的能力训练。)二、研习课文

??1.学生自主质疑研讨。

??2.具体研习,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如果学生不能提出更有研讨价值的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研讨以下问题:

??(1)第3段中“宇宙中的能量总和一开始便是固定的,而且永远不会改变”一句如何理解?明确: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天文学知识来讨论。也可引导学生结合史蒂芬・霍金的《宇宙的未来》一文中有关大爆炸的理论来思考。

??(2)第4段中“世间万物的形态、结构和运动都不过是能量的不同聚集与转化形式的具体表现而已”。你能再举出别的例子来说明吗?

?

篇2:《熵:一种新的世界观(节选)》 设计2

[教学设计ABC]

设计A

一、导入新课

地球(宇宙)是一个巨大的能量宝库,我们常常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来形容。这能量宝库真的就没有用尽的那一天吗?读了《熵:一种新的世界观》一文之后,我们就会有较为清醒的认识。

二、指导阅读

1.速读课文,解释“熵”的含义。

明确“熵是不能再被转化做功的能量的总和的测定单位”,熵是无效能量的总和,“污染就是熵的同义词”。还需要注意“无效能量”这一概念。在谈熵的含义时,作者讲了蒸汽机做功和河水发电的事例,以此说明熵是不能再转化做功的能量的总和。

2.再读课文,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能量耗散的问题,一是能源危机的问题。

明确:能量耗散意味着熵的增加,就意味着有效能量的减少,而我们做的许多事情,都是在消耗能量,哪怕在你点燃一支烟的时候,世界上的有效能量也在减少。加之地球上的不可再生能源是有限的,可以再生的能源也是有限的,所以人类会面临能源危机。当然我们可以回收利用,但要做到百分之百地回收是不可能的,而且回收本身也都要消耗额外的能量。当宇宙的有效能量耗尽时,就不会有任何可以做功的能量,也就更不会有生命。

3.把熵与能量联系起来思考,就会对世界产生一种新的认识,也就是一种新的世界观。

4.阅读目光要敏锐,阅读感知也要敏锐。在两次阅读中,一定要把熵、能量消耗、能源危机等关键词语找出来,并能作出准确的解释。

设计B

导课可以采用设计A,指导阅读可以变化为问题思考式。

1.在学生阅读全文之后,让学生谈谈对文章的大致理解。

2.教师可设计几个问题,供学生们思考讨论,从而加深对文章的认识和理解。

问题一:第一段结尾说,如果你听说过“你不可能不劳而获”“覆水难收”“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等谚语,并且有过亲身体验的话,那你就懂得了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了。为什么这样说?请谈一谈你对这些谚语意思的理解。

明确:因为可以用这些谚语来表达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的含义。例如,热力学第一定律认为能量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但可以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热力学第二定律认为“当能量从一个较高的集中程度转化到一个较低的集中程度时,它就做了功”,而且,每当能量转化后,我们就会“得到一定的惩罚”。这个惩罚就是已经作了功的能量,再也不能做功了。也就是说,尽管能量的总数没有变,但做功之前是有效能量,做功以后就变成无效能量了。因此,每一次能量转化都意味着有效能量减少,无效能量增加,也就是熵的增加。作者引用的谚语就是这个意思。“你不可能不劳而获”是说要想有收获,就一定得付出劳动,正如做功就得消耗能量一样;“覆水难收”是说倒出去的水就再也收不回来了,正如做功消耗的能量就不能再做功了一样;“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是说法网虽宽,却不会让一个坏人漏网,在这里强调的是无一例外,即做功就要消耗能量,消耗了能量熵就要增加,这是宇宙万物谁都逃不脱的定律。

问题二:为了阐述科学道理,文章运用了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来帮助说明。请从文章中找出这样的例子来,分别说说它们所说明的道理是什么。

明确:(1)“高楼拔地而起”“青草的生成”→都是能量的转化,都要消耗有效能量。

(2)“烧掉一块煤”→能量并没有消失,只是转化了,不过不能再用它来做功了。

(3)“点燃一支烟”→要消耗能量,有效能量就会减少。

这样的事例是很多的,如:“餐具的使用”“把烧红了的火钳从火堆里取出来”“河水越过水坝流入湖泊”,都可以拿来分析,原来高深的道理就简单明了了。

设计C

1.从环境污染谈起,联系现实,想一想我们应该为这个世界(宇宙)做些什么。(要有环保意识和能量意识)

2.从可持续发展谈起,联系现实,看一看我们已为这世界(宇宙)做了些什么。(要有危机感和责任感)

3.从本文内容谈起,开动脑筋,谈一谈对作者这种新的世界观的认识和评价。(要有科技意识和创新意识)

来 源:中国基础教育21世纪

《熵:一种新的世界观(节选)》教案设计2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篇3:《熵:一种新的世界观(节选)》教案设计

《熵:一种新的世界观(节选)》教案设计

--------------------------------------------------------------------------------

??【教学目的】

??1.提高学生对科技论文提要钩玄的能力。

??2.理解本文对“熵”的说明。

??3.体会本文节选部分对人类生存的新的哲学思考。

??【教学重难点】

??1.研讨文章论述的观点,训练提要钩玄能力。

??2.学习用日常事例说明科学道理的写法。

??3.把文章中所举的事例与有关“熵”的概述结合起来理解“熵”的含义。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1.点拨引导法。教师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提出具有普遍性的问题作点拨引导。

??2.分组讨论法。让学生结合已有知识分组展开讨论,各抒己见,质疑解难。

??3.联想类比法。让学生把文中所讲的道理与生活结合起来深入理解课文。

??(解说:以上三种方法分别适用于学生自学能力和整体水平下、中、上的三类学生。由于此文难度较大,一般宜以第一种教法为主,交叉运用第二、三种方法。)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步骤 】方案一

??第一课时

??一、导语 设计

??1868年,德国伟大的物理学家鲁道尔夫・克劳修斯提出了一个十分重要而又让人费解的概念――熵。“熵”这个概念谈的是热力学的第二定律。曾有不少人对这个奇怪的概念不以为然,他们想制造出各种形式的永动机来证明“熵”这个概念的错误。然而,1的时间过去了,没有任何一个永动机能够永动。人们在实践中,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熵”这个概念与我们的现实生存乃至我们的未来有如此紧密的联系,以致于1959年,在克劳修斯提出“熵”的理论91年后,英国著名作家斯诺在剑桥大学作题为《两种文化及再谈两种文化》的讲演时说:一个作家对热力学第二定律毫无所知,就等于一个科学家没读过莎士比亚的作品。那么,“熵”究竟与我们人类的生存有怎样密切的关系呢?“熵”又揭示了人类怎样的未来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美国当代著名社会学家里夫金和霍华德的文章――《熵:一种新的世界观》,让我们一同走近科学领域中的“莎士比亚”。

??(解说:设计此导语 ,旨在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建立关联并直奔课文题目。引用斯诺的话,意在激发学生对“熵”这个概念产生浓厚的探索兴趣。)

??二、解题

??本文是一篇科学论文,作者里夫金和霍华德是美国当代著名社会学家。1972年,西方著名的未来学研究团体罗马俱乐部发表了关于人类困境的研究报告,题为《增长的极限》,提出了“增长的极限”理论,提出人口和经济的增长,必然耗尽世界上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同时污染环境,威胁人类生存。罗马俱乐部的报告,向世人敲响了警钟,对近代西方文化中经济无限增长的观点作了批判。《熵:一种新的世界观》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一部学术著作。这部学术著作指出科技的发展是一个能源消耗不断增加,因而“熵”也不断增加的过程,得出了人类的历史是一个不断倒退、逐渐衰亡的结论。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速读课文,初步提取要点,理清全文的论述思路。

??(解说:此步骤着意于培养学生“提要”的能力,引导学生从文中勾画概括性语句,将概述内容与段落形式结合起来理清思路,为分析文中的疑难点做好铺垫。)

??(2)学生讨论发言,教师引导学生理顺全文的论述脉络。

??明确:全文共15段。第1段通过民谚引出了热力学定律,第2段用一句话表述了热力学的两个定律,引出了“熵”的概念。第3、4段是对热力学第一定律的论述,为下文论述热力学第二定律即熵的定律做铺垫。第5段为过渡段,转入对熵的论述。第6、7段是对熵下定义并做解说。第8、9段进一步从能量耗散的角度论述熵的涵义:能量平均状态是熵值达到最大的状态。第10至15段从地球上能量来源、工业回收、物质衰变等角度探讨了能源危机,说明地球上的有效能量在不断减少,熵在不断增加。

??2.具体研习,突破重难点。

??(1)学生梳理文中有关“熵”的概述,并用自己的'话对“熵”的本质做出概括。

??明确:第5段――熵就是损失了的能在将来用于做某种功的一定能量。

??第6段――熵是不能再被转化做功的能量的总和的测定单位。

??第7段――熵和污染是同义词,是某一系统中存在的一定单位的无效能量。

??第9段――熵即无效能量的总和。

??概括:熵就是无效能量,就是污染。

??(解说:在对课文整体把握的基础上,通过对文中“熵”的概括的勾画梳理,可加深对课文重难点的理解,使学生养成利用提要的方式来理解文章的习惯。先让学生在书上勾画并在笔记本上整理,然后用自己的话来谈一谈对“熵”的概括理解;教师可以摘要板书。文中关于“熵”有多处论述,梳理不必求全,但要能抓住关键从不同角度论述。)

??(2)学生勾画课文中关于“能量”的概述,并用自己的话来谈一谈对“能量”的新认识。

??明确:第6段――能量可以分为“有效的”或“自由的”能量,和“无效的”或“封闭的”能量。

??第7段――熵的增加就意味着有效能量的减少。被转化成了无效状态的能量构成了我们所说的污染。

??第8段――在一个封闭系统里,能量水准的差异总是趋向于零。没有任何能量级别差异的状态叫做能量平均状态。

??第9段――能量平均状态是熵值达到的最大的状态,那时将不再有任何自由能量来进一步做功了。

??第10段――地球上有两个有效能量的来源:一个是地球本身所蕴藏的能量,另一个是太阳能。在对人类有意义的时间里,这两个能量都是有限的。

??第14段――当有效能量告罄时,我们称之为“热寂”。认识“能量”:能量可以分为“有效的”和“无效的”两类,有效能量是有限的并且总在减少,即熵总在增加。有效能量消耗完时,熵达到最大值,这叫做能量平衡状态或者叫“热寂”。

??(解说:要深入理解“熵”的内涵,就必须深入理解与“熵”密切相关的“能量”的内涵。让学生能用自己的话来谈理解,是真正理解的标志。此设计既是提要钩玄能力的培养,也是突破课文重难点的途径。课文中关于能量有较多表述,学生能够勾画出来加以研讨即可,不必逐一整

篇4:《熵:一种新的世界观(节选)》教案设计2

《熵:一种新的世界观(节选)》教案设计2

[导学新概念]

熵是一个物理学概念,是用来阐明热力学第二定律的。作者在书中却把这一物理学概念广泛运用于哲学、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以及西方文化的各个领域。所以学习文章时,需要注意《熵:一种新的世纪观》一书的诞生背景,还需要对这种新的世纪观有一个总的认识。

里夫金和霍华德的这部书是在1981年出版的,该书对现代科学技术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作了深刻的分析。现代科学技术在只有几百年的发展中,为人类带来了高度的文明,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这个世界。与此同时,现代科学技术也使人类陷入种种困境之中,如环境危机、能源危机等。1972年,马萨诸塞理工学院的丹尼斯・米都斯领导的一个17人小组向罗马俱乐部提交了一份题为《增长的极限》的报告。该报告指出,人口和经济的增长,必然耗尽世界上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同时污染环境,威胁人类生存。这一报告在全世界引起了巨大反响。1981年出版的《熵:一种新的世界观》比《增长的极限》涉及的领域更广泛,意义也更深远。

把熵的概念引入对世界的认识中,远远扩大了它在物理学上的意义。熵定律不仅适合于地球,而且适合于整个宇宙。地球上的有效能量有用尽的时候,宇宙的有效能量也有用尽的时候。有效能量用尽,称之为“热寂”,到那时,一切能量差别都趋向于零,所有有用能量已消耗一空,到处是永恒的死寂。宇宙正无可挽回地走向死亡。这就是一种新的世界观。

[资料显示屏]

想象把一杯水放在桌子的边缘上。稍微推一下杯子就会落到地面上去――无疑杯子会被打成许多碎片,水会溅到相当大的面积上,或许会被地毯吸收,还会流到地板的缝隙去。我们这一杯水在这里只不过忠实地遵循着物理的方程罢了。牛顿的描述即已足够。杯子和水中的原子独立地遵守牛顿定律。现在让我们把这图像在时间的相反方向表演。由于这些定律的时间可逆性,这些水可以一样很容易地从地毯和地板缝隙中流出,流进一个由许多碎片拼凑而成的玻璃杯中,再整体从地板上刚好跳跃到桌子的高度,然后它停在边缘上。正如杯子落下打碎的过程一样,所有这一切又都和牛顿定律相吻合。……由牛顿力学推导而来的热力学第一定律是时间对称的。第一定律并不以任何方式限制玻璃和水,从而排除碎片聚集成杯子,并且充满水后奇迹般地跳回到桌面上的可能性。……为了聚集玻璃碎片并收回所有溅开的水,而且最后优美地跳回到桌子上,必须以不可思议的精确度把它们的运动协调起来。可以肯定的是,这样的协同的运动实际上是不存在的。

――《皇帝新脑》

煤比木材更难开采、加工,因此把它转化到有用状态要耗费更多的能量。这一点也可以在热力学第二定律的作用中找到答案。世界上的有效能源不断被消耗掉,而最先消耗的总是最容易得到的能源。后一个能源环境所依赖的能源总要比前一个能源环境的主要能源更难获得。煤的开采和加工比树木的砍伐更困难,而石油的开采和加工还要困难。分裂原子以获得核能就更麻烦了。

――《熵:一种新的世界观》

[教学设计ABC]

设计A

一、导入  新课

地球(宇宙)是一个巨大的能量宝库,我们常常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来形容。这能量宝库真的就没有用尽的那一天吗?读了《熵:一种新的`世界观》一文之后,我们就会有较为清醒的认识。

二、指导阅读

1.速读课文,解释“熵”的含义。

明确“熵是不能再被转化做功的能量的总和的测定单位”,熵是无效能量的总和,“污染就是熵的同义词”。还需要注意“无效能量”这一概念。在谈熵的含义时,作者讲了蒸汽机做功和河水发电的事例,以此说明熵是不能再转化做功的能量的总和。

2.再读课文,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能量耗散的问题,一是能源危机的问题。

明确:能量耗散意味着熵的增加,就意味着有效能量的减少,而我们做的许多事情,都是在消耗能量,哪怕在你点燃一支烟的时候,世界上的有效能量也在减少。加之地球上的不可再生能源是有限的,可以再生的能源也是有限的,所以人类会面临能源危机。当然我们可以回收利用,但要做到百分之百地回收是不可能的,而且回收本身也都要消耗额外的能量。当宇宙的有效能量耗尽时,就不会有任何可以做功的能量,也就更不会有生命。

3.把熵与能量联系起来思考,就会对世界产生一种新的认识,也就是一种新的世界观。

4.阅读目光要敏锐,阅读感知也要敏锐。在两次阅读中,一定要把熵、能量消耗、能源危机等关键词语找出来,并能作出准确的解释。

设计B

导课可以采用设计A,指导阅读可以变化为问题思考式。

1.在学生阅读全文之后,让学生谈谈对文章的大致理解。

2.教师可设计几个问题,供学生们思考讨论,从而加深对文章的认识和理解。

问题一:第一段结尾说,如果你听说过“你不可能不劳而获”“覆水难收”“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等谚语,并且有过亲身体验的话,那你就懂得了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了。为什么这样说?请谈一谈你对这些谚语意思的理解。

明确:因为可以用这些谚语来表达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的含义。例如,热力学第一定律认为能量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但可以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热力学第二定律认为“当能量从一个较高的集中程度转化到一个较低的集中程度时,它就做了功”,而且,每当能量转化后,我们就会“得到一定的惩罚”。这个惩罚就是已经作了功的能量,再也不能做功了。也就是说,尽管能量的总数没有变,但做功之前是有效能量,做功以后就变成无效能量了。因此,每一次能量转化都意味着有效能量减少,无效能量增加,也就是熵的增加。作者引用的谚语就是这个意思。“你不可能不劳而获”是说要想有收获,就一定得付出劳动,正如做功就得消耗能量一样;“覆水难收”是说倒出去的水就再也收不回来了,正如做功消耗的能量就不能再做功了一样;“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是说法网虽宽,却不会让一个坏人漏网,在这里强调的是无一例外,即做功就要消耗能量,消耗了能量熵就要增加,这是宇宙万物谁都逃不脱的定律。

问题二:为了阐述科学道理,文章运用了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来帮助说明。请从文章中找出这样的例子来,分别说说它们所说明的道理是什么。

明确:(1)“高楼拔地而起”“青草的生成”→都是能量的转化,都要消耗有效能量。

(2)“烧掉一块煤”→能量并没有消失,只是转化了,不过不能再用它来做功了。

(3)“点燃一支烟”→要消耗能量,有效能量就会减少。

这样的事例是很多的,如:“餐具的使用”“把烧红了的火钳从火堆里取出来”“河水越过水坝流入湖泊”,都可以拿来分析,原来高深的道理就简单明了了。

设计C

1.从环境污染谈

篇5:《熵:一种新的世界观》

[教学设计ABC]

设计A

一、导入新课

地球(宇宙)是一个巨大的能量宝库,我们常常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来形容。这能量宝库真的就没有用尽的那一天吗?读了《熵:一种新的世界观》一文之后,我们就会有较为清醒的认识。

二、指导阅读

1.速读课文,解释“熵”的含义。

明确“熵是不能再被转化做功的能量的总和的测定单位”,熵是无效能量的总和,“污染就是熵的同义词”。还需要注意“无效能量”这一概念。在谈熵的含义时,作者讲了蒸汽机做功和河水发电的事例,以此说明熵是不能再转化做功的能量的总和。

2.再读课文,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能量耗散的问题,一是能源危机的问题。

明确:能量耗散意味着熵的增加,就意味着有效能量的减少,而我们做的许多事情,都是在消耗能量,哪怕在你点燃一支烟的时候,世界上的有效能量也在减少。加之地球上的不可再生能源是有限的,可以再生的能源也是有限的,所以人类会面临能源危机。当然我们可以回收利用,但要做到百分之百地回收是不可能的,而且回收本身也都要消耗额外的能量。当宇宙的有效能量耗尽时,就不会有任何可以做功的能量,也就更不会有生命。

3.把熵与能量联系起来思考,就会对世界产生一种新的认识,也就是一种新的世界观。

4.阅读目光要敏锐,阅读感知也要敏锐。在两次阅读中,一定要把熵、能量消耗、能源危机等关键词语找出来,并能作出准确的解释。

设计B

导课可以采用设计A,指导阅读可以变化为问题思考式。

1.在学生阅读全文之后,让学生谈谈对文章的大致理解。

2.教师可设计几个问题,供学生们思考讨论,从而加深对文章的认识和理解。

问题一:第一段结尾说,如果你听说过“你不可能不劳而获”“覆水难收”“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等谚语,并且有过亲身体验的话,那你就懂得了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了。为什么这样说?请谈一谈你对这些谚语意思的理解。

明确:因为可以用这些谚语来表达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的含义。例如,热力学第一定律认为能量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但可以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热力学第二定律认为“当能量从一个较高的集中程度转化到一个较低的集中程度时,它就做了功”,而且,每当能量转化后,我们就会“得到一定的惩罚”。这个惩罚就是已经作了功的能量,再也不能做功了。也就是说,尽管能量的总数没有变,但做功之前是有效能量,做功以后就变成无效能量了。因此,每一次能量转化都意味着有效能量减少,无效能量增加,也就是熵的增加。作者引用的谚语就是这个意思。“你不可能不劳而获”是说要想有收获,就一定得付出劳动,正如做功就得消耗能量一样;“覆水难收”是说倒出去的水就再也收不回来了,正如做功消耗的能量就不能再做功了一样;“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是说法网虽宽,却不会让一个坏人漏网,在这里强调的是无一例外,即做功就要消耗能量,消耗了能量熵就要增加,这是宇宙万物谁都逃不脱的定律。

问题二:为了阐述科学道理,文章运用了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来帮助说明。请从文章中找出这样的例子来,分别说说它们所说明的道理是什么。

明确:(1)“高楼拔地而起”“青草的生成”→都是能量的转化,都要消耗有效能量。

(2)“烧掉一块煤”→能量并没有消失,只是转化了,不过不能再用它来做功了。

(3)“点燃一支烟”→要消耗能量,有效能量就会减少。

这样的事例是很多的,如:“餐具的使用”“把烧红了的火钳从火堆里取出来”“河水越过水坝流入湖泊”,都可以拿来分析,原来高深的道理就简单明了了。

设计C

1.从环境污染谈起,联系现实,想一想我们应该为这个世界(宇宙)做些什么。(要有环保意识和能量意识)

2.从可持续发展谈起,联系现实,看一看我们已为这世界(宇宙)做了些什么。(要有危机感和责任感)

3.从本文内容谈起,开动脑筋,谈一谈对作者这种新的世界观的认识和评价。(要有科技意识和创新意识)

篇6:熵:一种新的世界观节选

[导学新概念]

熵是一个物理学概念,是用来阐明热力学第二定律的。作者在书中却把这一物理学概念广泛运用于哲学、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以及西方文化的各个领域。所以学习文章时,需要注意《熵:一种新的世纪观》一书的诞生背景,还需要对这种新的世纪观有一个总的认识。

里夫金和霍华德的这部书是在1981年出版的,该书对现代科学技术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作了深刻的分析。现代科学技术在只有几百年的发展中,为人类带来了高度的文明,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这个世界。与此同时,现代科学技术也使人类陷入种种困境之中,如环境危机、能源危机等。1972年,马萨诸塞理工学院的丹尼斯・米都斯领导的一个17人小组向罗马俱乐部提交了一份题为《增长的极限》的报告。该报告指出,人口和经济的增长,必然耗尽世界上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同时污染环境,威胁人类生存。这一报告在全世界引起了巨大反响。1981年出版的《熵:一种新的世界观》比《增长的极限》涉及的领域更广泛,意义也更深远。

把熵的概念引入对世界的认识中,远远扩大了它在物理学上的意义。熵定律不仅适合于地球,而且适合于整个宇宙。地球上的有效能量有用尽的时候,宇宙的有效能量也有用尽的时候。有效能量用尽,称之为“热寂”,到那时,一切能量差别都趋向于零,所有有用能量已消耗一空,到处是永恒的死寂。宇宙正无可挽回地走向死亡。这就是一种新的世界观。

[资料显示屏]

想象把一杯水放在桌子的边缘上。稍微推一下杯子就会落到地面上去――无疑杯子会被打成许多碎片,水会溅到相当大的面积上,或许会被地毯吸收,还会流到地板的缝隙去。我们这一杯水在这里只不过忠实地遵循着物理的方程罢了。牛顿的描述即已足够。杯子和水中的原子独立地遵守牛顿定律。现在让我们把这图像在时间的相反方向表演。由于这些定律的时间可逆性,这些水可以一样很容易地从地毯和地板缝隙中流出,流进一个由许多碎片拼凑而成的玻璃杯中,再整体从地板上刚好跳跃到桌子的高度,然后它停在边缘上。正如杯子落下打碎的过程一样,所有这一切又都和牛顿定律相吻合。……由牛顿力学推导而来的热力学第一定律是时间对称的。第一定律并不以任何方式限制玻璃和水,从而排除碎片聚集成杯子,并且充满水后奇迹般地跳回到桌面上的可能性。……为了聚集玻璃碎片并收回所有溅开的水,而且最后优美地跳回到桌子上,必须以不可思议的精确度把它们的运动协调起来。可以肯定的是,这样的协同的.运动实际上是不存在的。

――《皇帝新脑》

煤比木材更难开采、加工,因此把它转化到有用状态要耗费更多的能量。这一点也可以在热力学第二定律的作用中找到答案。世界上的有效能源不断被消耗掉,而最先消耗的总是最容易得到的能源。后一个能源环境所依赖的能源总要比前一个能源环境的主要能源更难获得。煤的开采和加工比树木的砍伐更困难,而石油的开采和加工还要困难。分裂原子以获得核能就更麻烦了。

篇7:熵:一种新的世界观节选

[教学设计ABC]

??设计A

一、导入  新课

??地球(宇宙)是一个巨大的能量宝库,我们常常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来形容。这能量宝库真的就没有用尽的那一天吗?读了《熵:一种新的世界观》一文之后,我们就会有较为清醒的认识。

二、指导阅读

??1.速读课文,解释“熵”的含义。

明确“熵是不能再被转化做功的能量的总和的测定单位”,熵是无效能量的总和,“污染就是熵的同义词”。还需要注意“无效能量”这一概念。在谈熵的含义时,作者讲了蒸汽机做功和河水发电的事例,以此说明熵是不能再转化做功的能量的总和。

2.再读课文,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能量耗散的问题,一是能源危机的问题。

明确:能量耗散意味着熵的增加,就意味着有效能量的减少,而我们做的许多事情,都是在消耗能量,哪怕在你点燃一支烟的时候,世界上的有效能量也在减少。加之地球上的不可再生能源是有限的,可以再生的能源也是有限的,所以人类会面临能源危机。当然我们可以回收利用,但要做到百分之百地回收是不可能的,而且回收本身也都要消耗额外的能量。当宇宙的有效能量耗尽时,就不会有任何可以做功的能量,也就更不会有生命。

3.把熵与能量联系起来思考,就会对世界产生一种新的认识,也就是一种新的世界观。

4.阅读目光要敏锐,阅读感知也要敏锐。在两次阅读中,一定要把熵、能量消耗、能源危机等关键词语找出来,并能作出准确的解释。

设计B

导课可以采用设计A,指导阅读可以变化为问题思考式。

? 1.在学生阅读全文之后,让学生谈谈对文章的大致理解。

2.教师可设计几个问题,供学生们思考讨论,从而加深对文章的认识和理解。

?问题一:第一段结尾说,如果你听说过“你不可能不劳而获”“覆水难收”“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等谚语,并且有过亲身体验的话,那你就懂得了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了。为什么这样说?请谈一谈你对这些谚语意思的理解。

明确:因为可以用这些谚语来表达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的含义。例如,热力学第一定律认为能量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但可以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热力学第二定律认为“当能量从一个较高的集中程度转化到一个较低的集中程度时,它就做了功”,而且,每当能量转化后,我们就会“得到一定的惩罚”。这个惩罚就是已经作了功的能量,再也不能做功了。也就是说,尽管能量的总数没有变,但做功之前是有效能量,做功以后就变成无效能量了。因此,每一次能量转化都意味着有效能量减少,无效能量增加,也就是熵的增加。作者引用的谚语就是这个意思。“你不可能不劳而获”是说要想有收获,就一定得付出劳动,正如做功就得消耗能量一样;“覆水难收”是说倒出去的水就再也收不回来了,正如做功消耗的能量就不能再做功了一样;“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是说法网虽宽,却不会让一个坏人漏网,在这里强调的是无一例外,即做功就要消耗能量,消耗了能量熵就要增加,这是宇宙万物谁都逃不脱的定律。

问题二:为了阐述科学道理,文章运用了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来帮助说明。请从文章中找出这样的例子来,分别说说它们所说明的道理是什么。

明确:(1)“高楼拔地而起”“青草的生成”→都是能量的转化,都要消耗有效能量。

(2)“烧掉一块煤”→能量并没有消失,只是转化了,不过不能再用它来做功了。

(3)“点燃一支烟”→要消耗能量,有效能量就会减少。

这样的事例是很多的,如:“餐具的使用”“把烧红了的火钳从火堆里取出来”“河水越过水坝流入湖泊”,都可以拿来分析,原来高深的道理就简单明了了。

设计C

1.从环境污染谈起,联系现实,想一想我们应该为这个世

篇8:2 熵:一种新的世界观(节选)

(-01-02 10:51:32)

里夫金    霍华德

热力学关于熵的概念揭示了热传递的不可逆性,即热量总是自发地从高温热源向低温热源流动,而不是相反。本文从热力学第二定律出发,将熵的观念引申到能源、环境等领域,对当今世界普遍关注的能源危机、环境污染问题表示了深深的忧虑。阅读时,要注意作者运用日常事例说明科学道理的方法。 <?xml:namespace prefix =o ns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节选自《熵:一种新的世界观》(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吕明、袁舟译。作者里夫金和霍华德是美国当代著名社会学家。 

积累下列词语

明白无误    呕心沥血    绞尽脑汁    深不可测    三昧

天网恢恢    疏而不漏    夷为平地    万世不竭    告罄

无济于事

一位名叫麦克斯·格拉克曼〔麦克斯·格拉克曼(1911—1975)〕南非文化人类学家,以研究非洲诸部落的政治制度著称。的人类学家曾经说:“科学是一门学问,它能使这一代的傻瓜超越上一代的天才。”热力学第一定律与第二定律早已编入物理学基础教程,它们所表达的内容现在看来不过是简单明了的常识而已。然而将它们最终明白无误地表达出来,却经过了一段曲折的路程;许多天才为之呕心沥血,提出过大量复杂的理论。奇怪的是,虽然科学家们多少年来为这两个定律的真正涵义绞尽脑汁,地球上各民族文化的民谚却早已悟出其中三昧〔三昧〕梵文Samadhi的音译,指使心神平静、杂念止息的修行方法。后借指事物的要诀。。我们都听说过这些说法:“你不可能不劳而获”,“覆水难收”或者“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如果这些谚语对你说来不算陌生,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你也反复有过这样的亲身体验的话,那么,你就懂得了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

热力学概念乍听起来有些深不可测,其实它们是我们所知道的最简单而又给人印象最深的科学概念。热力学的两个定律可以用一句简短的句子来表达:

宇宙的能量总和是个常数,总的熵是不断增加的。

这也就是说我们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能量。宇宙中的能量总和一开始便是固定的,而且永远不会改变。热力学第一定律就是能量守恒定律,它告诉我们能量虽然既不能被创造又不能被消灭,但它可以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

我们应该牢记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不能创造能量。从来就没人创造过能量,也永远不会有人能创造。我们力所能及的只是把能量从一种状态转化成另一种状态。要理解这一点不甚容易,特别是考虑到一切都是由能量所生成的。世间万物的形态、结构和运动都不过是能量的不同聚集与转化形式的具体表现而已。一个人、一幢摩天大楼、一辆汽车或一棵青草,都体现了从一种形式转化成为另一种形式的能量。高楼拔地而起,青草的生成,都耗费了在其他地方聚集起来的能量。高楼夷为平地,青草也不复生长,但它们原来所包含的能量并没有消失,而只是被转移到同一环境的其他所在去了。我们都听说过这么一句话: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东西〔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东西〕这是《旧约·传道书》中的话,一般译作“日光之下,并无新事”。。要证实这一点你只需呼吸一下。你刚才吸进了曾经让柏拉图〔柏拉图(前427—前347)〕古希腊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认为理念是世界的本原,是古希腊哲学家中第一个留下大量著述的人,对后世影响很大。吸进过的5 000万个分子。

如果我们需要考虑的仅仅是热力学第一定律,那我们滥用那万世不竭的能源也没有什么奥妙了。然而我们知道世界并非如此。比如我们烧掉一块煤,它的能量虽然并没有消失,但却经过转化随着二氧化碳和其他气体一起散发到空间中去了。虽然燃烧过程中能量并没有消失,但我们却再也不能把同一块煤重新烧一次来做同样的功了。热力学第二定律解释了这个现象。它告诉我们每当能量从一种状态转化到另一种状态时,我们会“得到一定的惩罚”。这个惩罚就是我们损失了能在将来用于做某种功的一定能量。这就是所谓的熵。

熵是不能再被转化做功的能量的总和的测定单位。这个名称是由德国物理学家鲁道尔夫·克劳修斯〔鲁道尔夫·克劳修斯(1822—1888)〕德国物理学家,热力学的奠基人之一。于1868年第一次造出来的。但是年轻的法国军官沙迪·迦诺〔沙迪·迦诺(1796—1832)〕一般译作“卡诺”,法国物理学家、工程师,在研究热机效率的过程中,提出了“卡诺循环”定理。却比克劳修斯早41年发现了熵的原理。迦诺在研究蒸汽机工作原理时发现,蒸汽机之所以能做功,是因为蒸汽机系统里的一部分很冷,而另一部分却很热。换一句话说,要把能量转化为功,一个系统的不同部分之间就必须有能量集中程度的差异(即温差)。当能量从一个较高的集中程度转化到一个较低的集中程度(或由较高温度变为较低温度)时,它就做了功。更重要的是每一次能量从一个水平转化到另一个水平,都意味着下一次能再做功的能量就减少了。比如河水越过水坝流入湖泊。当河水下落时,它可被用来发电,驱动水轮,或做其他形式的功。然而水一旦落到坝底,就处于不能再做功的状态了。在水平面上没有任何势能的水是连最小的轮子也带不动的。这两种不同的能量状态分别被称为“有效的”或“自由的”能量,和“无效的”或“封闭的”能量。

熵的增加就意味着有效能量的减少。每当自然界发生任何事情,一定的能量就被转化成了不能再做功的无效能量。被转化成了无效状态的能量构成了我们所说的污染。许多人以为污染是生产的副产品,但实际上它只是世界上转化成无效能量的全部有效能量的总和。耗散了的能量就是污染。既然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既不能被产生又不能被消灭,而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能量只能沿着一个方向——即耗散的方向——转化,那么污染就是熵的同义词。它是某一系统中存在的一定单位的无效能量。

现在我们再回到起了“熵”这个名称的克劳修斯那里。他意识到在一个封闭系统里,能量水准的差异总是趋向于零。任何人只要把烧红了的火钳从火堆里取出来,他就会注意到这个使克劳修斯得出熵的定律的现象。当一把烧红了的火钳从火中取出时,我们很快注意到火钳开始冷却,而周围空气的温度却开始上升。这是因为热量总是从温度较高的物体流向温度较低的物体。经过足够长的时间后,我们碰一下铁钳,然后用手感觉一下周围空气。啊!它们的温度完全一样了。专家们把这种没有任何能量级别差异的状态叫做能量平均状态。水在平面时就处于这种状态。在这两种情况下,冷却了的铁钳与平面上的水都不能再做有用的功了,它们的能量是封闭或无效的。但这并不是说人们就不能重新用水桶把水从坝底提到坝顶再让水落下来,或者把火钳再一次加热。然而这两个过程又将进一步消耗新的有效的自由能。

能量平均状态是熵值达到最大的状态,那时将不再有任何自由能量来进一步做功了。克劳修斯在总结热力学第二定律时说:“世界的熵(即无效能量的总和)总是趋向最大的量的。”

我们地球上有两个有效能量的来源:一个是地球本身所蕴藏的能量,另一个是太阳能。经济学家赫尔曼·戴利对两者之间的区别做了如下的解释:

虽然太阳能量的总和每秒钟都在递减,然而远在它的熵达到最大值之前,地球上的能源就早已告罄〔告罄〕指财物用完或货物售完,这里指能源枯竭。了。每当你点燃一支香烟的时候,世界上的有效能量就减少了一点儿。当然就像我们已经指出过的那样,在一段孤立的时间内的一个特定场合,我们可以逆转熵的过程;但我们同时却必须消耗更多的能量,并使整个环境的熵的总值进一步增加。这点对工业回收有特殊意义。许多人相信,只要我们发展适当的技术,那么我们所用过的一切东西都是可以被完全回收并再次使用的。其实不然。虽然更为有效的回收技术对我们这个星球的生存的确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要做到接近100%的回收是不可能的。目前绝大多数金属的平均回收率为30%。而且回收过程中废旧材料的收集、运输和处理都要消耗额外的能量,导致同一环境里熵的增加。

每个孩子在学习生物学基本原理时都被告知自然界一切物质是在不断循环再生着的。这一点并没有错,因为它说的只是物质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是热力学第一定律的重复而已。然而不幸的是人们往往忽略了热力学第二定律。而这一定律告诉我们,物质虽然可以循环再生,但必须以一定的衰变为代价。比如我们从地底下挖出一块金属矿石并将它冶炼成一件餐具。在餐具的使用期内,由于磨损,金属分子不断地离开这件餐具。这些离开了餐具的金属分子并没有被消灭,它们最终又回到了土壤中。但它们现在是零零星星地散失在土地里,而不是处于一种聚集状态,因而已不能再像原来那块金属矿石一样被有效地使用了。也许我们可以找到一个方法来回收这些四处散失的金属分子,但在同时我们又要付出熵的更大增加的代价。我们必须安装一部机械装置来收集这些分子,还要动用新的能源来启动这个装置。机械装置本身又来自地表里的金属矿石,而它在回收其他零星金属分子时又会磨损,又要损失自身的金属分子。同时,回收装置所耗费的能量又使熵有所增加。

当有效能量告罄时,我们称之为“热寂”。当有效物质用尽时,我们称之为“物质混乱”。两者导致的都是熵,都是物质与能量的耗散。结果它们的集中程度降低,做有用功的能力也降低。

有些科学家争辩说,经过很长的时间,太阳能够对地表起一定作用,使消散了的金属分子又重新回到聚集的状态中去。这在统计数字上也许是可能的,但对人类却无济于事,因为这个过程是用地质学上的时间来衡量的,也就是说要花好几十亿年的时间。然而在短期内,在一些特定的地理区域里,能源与物质的熵的增加则是实实在在的现象。 

练习

一  课文的第一段,作者举出三个民谚,用来启发人们认识热力学第二定律。作者又说,“如果这些谚语对你说来不算陌生……那么,你就懂得了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试结合文章的其他论述,从能量耗散方面,阐释下面这些语句的意义。

1.你不可能不劳而获:

2.覆水难收:

3.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二  “熵”(Entropy)这一中文译名是意译而来的。1923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来中国讲学,我国物理学家胡刚复作翻译,苦于无法将“Entropy”这一概念译成中文。他根据“Entropy”为热量与温度之商,而且这个概念与“火”有关,就在“商”上另加火旁,构成一个新字“熵”。本文在论述中,也多次以燃烧为例。试找出三个例子,说说作者举这些例子所说明的道理。

三  本文阐述科学道理,有概述,有解说。概述部分多是论述的要点,常常用判断语句;解说部分则多举具体事例作说明。试以两段课文为例,找出作者论述的要点,并对作者的论述作简要分析。

四  在《熵:一种新的世界观》一书中,作者还指出这样一个事实:“世界上的有效能源不断被消耗掉,而最先消耗的总是最容易得到的能源”,越到后来,开发利用能源越要“耗费更多的能量”。试结合本地的环境问题或能源问题,谈谈你对保护环境或节约能源问题的认识。

篇9:一种新的城市公共安全数据库设计方法

一种新的城市公共安全数据库设计方法

从整体上描述了GIS空间数据模型的发展,简要介绍了Geodatabase数据模型的特点及优势,列举了创建Geodatabase数据库通用的'3种方法,重点探讨了用CASE工具建立基于Geodatabase城市公共安全数据库的具体过程,为城市公共安全数据库的建立提供了1种有效可行的方法和途径.研究表明,用这种方法建立城市公共安全数据库可以将面向对象方法很好地应用于空间数据库的设计中,大大缩短了建库时间,提高了建库效率,使得在此基础上建立的城市公共安全信息系统能更有效地服务于社会.

作 者:徐翠玲 肖治国 XU Cui-ling XIAO Zhi-guo  作者单位:徐翠玲,XU Cui-ling(长安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陕西,西安,710054)

肖治国,XIAO Zhi-guo(武警陕西总队,陕西,西安,710054)

刊 名: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XI'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年,卷(期): 28(3) 分类号:P208 X924 关键词:Geodatabase   城市公共安全   数据库  

篇10:一种新的两阶段疫苗试验设计

一种新的两阶段疫苗试验设计

一个设计良好的Ⅱ期疫苗试验,应当同时关注疫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比如要求疫苗的有效反应率至少达到30%,而不良反应率不超过10%.CONAWAY和PETRONI(1996年)给出一种设计方法,对响应与毒性赋予相同的权重.该文提出新的想法来处理安全性与疗效之间的平衡关系,根据实际需要将反应率和毒性的`第一类错误分别确定在不同的显著性水平上;方法较其它设计方案更稳健,而且能控制反应率或毒性的第一类错误.

作 者:金华 JIN Hua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广东广州,510631 刊 名: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ISTIC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2008 “”(3) 分类号:O212.6 关键词:疫苗试验设计   有效性和安全性   第一类错误  

《礼治秩序》优秀读后感

汉字遗忘症散文

实验室 实习报告

《超越自由与尊严》一书中的伦理思想评述

基于近似熵的伪氨基酸组成预测蛋白质亚核定位

高校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评价体系创新探索的论文

高中化学选修6教案

教师个人学习总结三篇

物理化学教学体会初探论文

粗神经网络在雷达目标识别中的应用

《熵:一种新的世界观(节选)》 设计
《《熵:一种新的世界观(节选)》 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熵:一种新的世界观(节选)》 设计(精选10篇)】相关文章:

高校教学管理创新学术分析论文2024-03-07

网络创新的论文2022-06-10

义务教育教学计划三个特征2022-11-08

Frobenius问题的一种算法2024-04-15

试论后现代的伦理观2022-09-21

物理化学教学方法改革的探索医学2022-04-30

高校教学教育改革论文2023-05-26

失控经典语录2022-11-29

高中物理《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微观解释》的教案2022-04-30

高中化学说课稿《化学世界中的自发过程》2023-11-16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