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德斯鸠思想研究小论文(共15篇)由网友“骚棒持有人”投稿提供,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孟德斯鸠思想研究小论文,欢迎阅读!
篇1:孟德斯鸠思想研究小论文
孟德斯鸠思想研究小论文
【摘 要】:孟德斯鸠所推崇的共和是全体人民拥有最高权力,以平等、自由、法治作为价值基础,以三权分立和制衡为架构的代议制民主政体。他的共和思想特别是其中所包含的分权制衡观点和价值追求,对于当代中国宪政乃至世界各共和国之“共和”的突显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共和; 代议制; 价值
18世纪,共和主义风靡大西洋两岸,深刻影响了欧美一代又一代人的思想与生活,它对18世纪影响就如马克思主义对19世纪影响一样强烈,随着社会、经济与政治的发展,共和主义作为一种思潮,也逐渐经历了一次由古典共和主义向现代共和主义的转变。孟德斯鸠作为法国18世纪资产阶级杰出的思想家之一,是当时进步的资产阶级向腐朽的封建主义英勇进攻的坚强斗士。他对于现代共和主义的形成做出了重大理论贡献,特别是他的共和思想中所包含的分权制衡观点和价值追求,对于当代中国宪政乃至世界各共和国之“共和”的突显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
一、共和的内涵及基本特征
孟德斯鸠认为,共和是一种政体,他将政体分为共和政体、君主政体、专制政体三种类型,共和政体是其中一类。“共和体制就是全体人民或部分人民拥有最高权力的体制。”当最高权力为全体人民所掌握时,就是民主政治;当最高权力集中在一部分人手中时,就是贵族政治。他所设想民主政治的是一种代议制民主,认为为建立投票权而制定的法律是民主政治下的基本法。“在民主政体下的选举法应该如何规范、由谁规范,对于谁,就什么事情进行投票都必须予以阐明。”代议制度对于民主政治而言十分必要,因为人民虽然享有最高权力,但却无法出色地完成所有的事情,这样就需要把那些无法出色完成的事情,由其选举出的代理者去完成。他所设想的这种代议制民主有以下几个基本点:第一,议会中公民的数目固定化十分重要,他将议会中公民的数目从未固定不变过作为罗马最终覆灭的重大原因;第二,人民有能力选举委托人,“人民所了解的这些情况足以使他们有能力选举一位法官……”,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只有人民才更有资格、更有便利条件选举出适合的人选,“如果有人对于人民这种鉴别功绩的天然能力心存疑虑的话,只要去探询一番雅典人和罗马人的一系列接连不断的令人叹为观止的选择,就足以使人信服,我们绝不能将这些选择归结为偶然。”;第三,绝大多数公民有选举权却无被选举权,它往往与等级划分相联系。他认为,人民具有相当的能力听取他人交代事务管理的情况,他们自己却并不适合处理有关事务。在这里,精英政治的观念体现得十分明显;第四,采用合适的选举方式十分重要,他推崇在民主政治中用抽签的方式进行选举,在贵族政治中运用选择的方式进行选举。在投票的方式上,他反对秘密投票,而主张公开选举,认为公开选举应该被视为民主政治的一项基本法律,公开选举可以防止选举纵。而对贵族政治而言,“参议院中实行的是贵族政治,在贵族团体中则是民主政治”,人民与贵族团体“充其量也就像君主政体中的臣民与君主的关系”。“贵族政治越是走近民主政治,便越趋于完备;越走近君主政治,则越背经离道。”可见,孟德斯鸠所推崇的共和事实上指的一种代议制民主政体,在这种政体下,全体人民拥有最高权力,由人民选举出处于高等级的公民代表他们行使权力,这种共和体制是他理想中的政体。
二、共和价值要件
“现在世界上有150多个国家,已有102个国家称为共和国,而且是不同时期,不同的要求而达到的共同取向……任何概念都很难成为世界共同认可的称号,唯有共和两字具有凝聚力。”为何“共和”一词具有如此重大的吸引力?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共和”具备人们所向往的各种价值要件,而这些价值,正是世世代代的人们之追求。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一书中,对共和的价值要件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分析。在他眼里,平等、自由、法治是共和具备必备的价值要件。
(一)平等
民主政治的原则是品德,在开篇的说明中,孟德斯鸠就称“我所谓的品德,在共和国的范畴里就是指对祖国的热爱,换言之,就是热爱平等。”可见,平等乃孟德斯鸠的共和之第一位的价值,他认为,“在民主政治下, 热爱共和国就是热爱民主政治,热爱民主政治就是热爱平等。”他的平等观包含以下几个层次:
1.平等需要俭朴作为支撑。热爱民主政治就是热爱俭朴。平等意味着每个人都应该有同样的幸福和利益,都应该享受同样的快乐和希望。而这种平等,如果没有普遍的节俭意识,将无法实现。热爱简朴的品性要求人限制对自身利益的追求,限制占有欲,能够为国家的利益牺牲自己。人们创造了财富产生权利的同时,却不会只想着为自己谋取利益,这样就可以限制不平等。因此,在共和国里,奢侈越少,它就越完善。奢侈之风一旦在共和国里风行起来,人们意识就会随即转向个人利益,从而损害平等。
2.平等需要法律的保障。“在共和国里,为了让人们热爱平等与俭朴,就应该将其规定于法律之中。这是一条千真万确的准则”,“在没有法律保护的地方,不平等就会乘虚而入”。 法律中需要建立各种具体的`制度来保障平等的实现,比如妇女的嫁妆,赠与、继承等,都要制定相应的法律来保障平等,而不能让财富过于集中,比如要禁止一个人继承两个人的遗产。
3.绝对的平等不符合平等精神。“尽管在民主政治之下,真正的平等是国家的灵魂所在。然而,要建立真正的平等并非易事,因此,绝对的平等不一定总是合适的。”虽然平等是一种追求,但根据现实来看,绝对的平等是不可能的,平等总是对不平等的一种抽象和概括,“民主政体应该避免两种极端,即不平等的精神和极端平等的精神……后者会使民主政体走向独裁专制主义,就如同一个独裁的专制主义统治往往以征服而寿终正寝一样。”极度平等往往是民主政治原则腐化的原因,在极端平等思想的促使下,每个人都要与他们所推举的领导他们的人平起平坐。这样,就没有了秩序,也不再有品德的存在,从而导致共和国走向灭亡。
(二)自由
孟德斯鸠作为资产阶级的启蒙思想家,自由是他永恒的追求。在他看来,自由是人们能够做应该做的事,而不是被迫做不应该做的事。而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能做,则是由法律规定的。“自由是做一切法律所允许做的权利。然而,如果一个公民能够做法律所禁止做的事情的话,那么他就不再有自由了,因为其他人同样有这个权利。”可见,他眼中的自由是有限度的自由。他的自由观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自由存在的条件。孟德斯鸠认为政治自由只有在温和的政体里存在。但是,它并不总是存在于政治上温和的国家里,而是只有那里的国家的权力不被滥用时才存在。他最经典的名句“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走向滥用权力,这是一条千古不变的经验。有权力的人直到把权用到极限方可休止。”就是讲的权力会对自由造成侵害。而防止权力对自由的侵害的良方,则是要用权力来制约权力,三权分立。事实上,孟德斯鸠所认为的真正的自由,只有在英国式的三权分立和制衡的情况下才存在,那种国家才是“把政治自由作为直系目标的国家”。
2.自由要有法律的保障。政治自由是公民依法获得安全和心境的平安状态,要实现和保证公民的政治自由,从它同政治体制的关系上来说,就是要实现分权,即有一定的政治条件;从它同公民的关系上来说,就是要有良好的法律来保障,比如要有良好的刑法、依照犯罪的性质来量刑。而不能以异端、大逆、亵渎君主、文字等为名随意剥夺公民的自由。
3.自由与赋税相辅相成。在孟德斯鸠看来,在大多数共和国都可以增加赋税,因为在共和国里,国民所享受的自由较多,公民认为是为他们自己而交税,因此愿意纳税。但同时,也不能征过重的赋税,“过分的赋税所带来的则是奴役,引起赋税的减少”。总之,在自由与赋税的关系上,“国民所享受的自由越多,征收的赋税就越重;国民所受的压迫越重,就越要减轻赋税。”
(三)法治
对法的追求贯穿于《论法的精神》一书始终,在孟德斯鸠眼中,没有法,世界将无法生存。法律在共和国的治理和巩固中举足轻重,只有存在法治,才能够保国。对于共和政体而言,不论是选举,还是民事方面、刑事方面,都需要法的规制。不但应该有法,法还必须与政体的原则相适应;不但要有良法,法还要得到有效的实施。没有法,就没有自由、平等,共和国就不能存在。
三、共和国的存在方式
“由于共和国的性质所决定,共和国的领土应该狭小;反之,它就无法长久生存。”孟德斯鸠认为,共和国版图要小,这样才可能保持节俭和平等,并使公共福利更好地被感知,更为贴近每个公民。但他同时意识到,“如果一个共和国版图狭小,则会亡于外力”,这样,就需要各共和国联合起来,组成邦联,由几个小型国邦联合而成一个更大的国家,并且愿意成为这个国家的成员。“联邦共和国由小共和国组成,在联邦内每个成员国都享有优越的政治权利;在对外关系中,由于联合起来的共同力量,联邦共和国拥有大君主国所有的优越性。”
四、孟德斯鸠共和思想的评价及启示
孟德斯鸠作为一位启蒙思想家,所提出的共和思想在当时无疑具有十分重大的进步性,他对自由、平等、民主、法治的追求,与现在人们所提倡的宪政相契合。当然,他的思想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如平等、自由都与等级相联系,他所主张的共和,形式上权力属于全体人民,但大多数人不具有被选举权,而仍旧只能是少数人的统治,不可能有真正的平等。他的小共和国理论也受到了很多人的批判,小国寡民的思想只能被遗弃在历史的废墟里。但是他所提出的以代议制、分权制衡为政体存在基础,以自由、平等、法治、民主为价值基础的共和国,对于我们今天的人们来说,仍然是不变的追求。
参考文献
[1] 孟德斯鸠. 《论法的精神》,孙立坚等译,陕西人民出版社,.
[2] 曾纪茂. 《共和主义的民主》,复旦大学博士论文,.
[3] 戴激涛. 《古典共和的宪政解读》,武汉大学硕士论文,.
[4] 周明圣. 《西方古典共和主义的历史流变》,北京行政学院学报,4月.
[5] 田丰. 《孟德斯鸠自由思想述评》,《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第3期.
[6] 王彩波. 《孟德斯鸠宪政思想析论》,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
[7] 徐祥民、陈冬. 《 法治--孟德斯鸠政体思想的基本精神》,《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第6期.
篇2:孟德斯鸠国家政体的思想述评
孟德斯鸠关于国家政体的思想述评
孟德斯鸠对国家政体作了划分,对各种不同政体的特点作了论述和比较,并探讨了它们形成的`原因.其中既有正确而富有启发意义的地方,也有不甚正确或错讹之处,需要我们给予细致的辨析.
作 者:黄忠晶 作者单位:江南大学,法政学院,江苏,无锡,214063 刊 名: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OUTHERN YANGTZE UNIVERSITY(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 1(1) 分类号:B565.24 关键词:孟德斯鸠 民主政体 贵族政体 君主政体 专制政体篇3: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想研究论文
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想研究论文
摘要:在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没有将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地位,不能实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不能紧密联系生活。人本主义心理学的重点就是做到以人为本,在实际应用中就是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鼓励学生开展自我评价,认识自己;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作用就是将各种教学资源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自己进行选择,创造和谐的心理氛围,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主要就是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做到自我实现。这些教育思想在当前依然对教育工作有极大的帮助作用。
关键词: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想;价值
一、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想概述
20世纪50年代,人本主义心理学出现于美国,是在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后出现的第三种思想,马斯洛是主要创始人,罗杰斯是发展者,他们认为“以学生为中心”,提出传统教学模式只是将已经掌握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老师对学生具有绝对的命令权力,不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力,这样的学生不能有所创造,只是继承教师的认识,在社会上难以立足。人本主义理论认为要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不同特点,在教育过程中重视应用情感力量,要根据每一位学生的实际情况应用不同的教育方法,要求帮助学生做到亲身体验与自我评价,从而建立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应该实现“非指导性教学”。
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教育思想价值分析
1.是教育观念的创新,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当前,为了能让学生在考试中取得较高的分数,很多教师在研究考试规律的基础上确定教学内容,过于重视进行知识传授而忽略了德育,很多学生不能全面发展,这种现状与社会的需求不相适应。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应该为社会培养完整的人,罗杰斯认为教育应该影响人的全部因素,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但要重视给学生传授知识,而且还需重视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些教育观点有利于帮助我们重新树立教学观念,改变教学中的失误之处,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2.创新教学方法,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依据传统教学模式,认为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居于主体地位,都是将学生作为知识灌输的容器,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限制了学生创造性的发展。当前,虽然很多教师也明白应该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自己处于组织者与指导者的地位,但还是会不同程度地控制着课堂。人本主义心理学教育思想将意义学习放在重要位置,提出教师应该促进学生学习,只有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才有利于促进全体学生的健康成长,学生才能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当中,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形成健全的人格。要想提高教学效率,则必须学习这些思想。一是教师要转变课堂角色,教师应该成为帮助者,主要就是为学生创造各种学习条件,帮助学生实现自主性学习;二是转变教学模式,不再应用注入式与“满堂灌”,而成为启发式与讨论式,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实现自由学习,真正将学生置于学习活动的主体地位。
3.强调情感作用,创设融洽的师生关系
情感和认识在人的心理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起着互相促进、相互影响的作用。但在长期的教学中,人们只将认知因素作为主要因素,而没有认识到情感因素的重要性。人本主义教育思想认为这是错误的,提出在教学中发挥情感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具备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才敢接近自己的老师,才敢向老师提出各种问题。对于教师来说,要努力提高专业技能,应用各种策略寻求建立一种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实现全面发展。
4.不仅注重学习结果,更注重学习过程
在传统教学中,人们过于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而没有注意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也就是没有顾及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罗杰斯认为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他指出,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应该逐步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健全人格,所以学习过程更为重要。在当前的教学中,教师要深刻理解这一认识,认真研究学习过程。要开展针对性教学,以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如果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可以明确自己的优点与缺点,更有利于学生的取长补短,开展自我教育,实现自己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宁美妍.浅析人本主义心理学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8).
[2]郑钰,方明.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想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宿州学院学报,2015,(2).
[3]付婷.试论人本主义心理学和道家思想之契合[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5).
篇4:高等数学建模思想研究论文
高等数学建模思想研究论文
摘要: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讲,数学在其教学过程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对于学生后续的学习相当关键。但是从现阶段高职院校数学教学的基本情况来看,数学教师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策略都相当落后,对于学生数学兴趣的提升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相关专家提出了数学建模的方式,希望以此提升高职院校高等数学的教学效率。本文结合数学建模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当中的意义和作用入手,对于其中的应用策略进行全面的分析,希望为相关单位提供一个全面的参考。
关键词:数学建模;思想;高等教学
1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经济产业结构日益升级,因此高等院校的人才需求日益扩大,对于高职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机。在这样的背景下,从数学建模入手,将其思想融入到高等教育的数学教学当中,对于其中的策略和方法进行全面的研究应该是一项具有普遍现实意义的工作。
2数学建模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意义
从近些年的发展来看,参加过数学竞赛的学生在科研能力等方面都具有比其他同学更强的优势,因此数学建模在提升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知识水平以及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比如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数学建模通过利用各种技巧,可以使得学生分析问题、创造能力得以全面的提升,进而使得学生在摒弃原始思考问题方式的基础上,敢于向传统的知识发出挑战,对于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相当关键。其次,数学知识本就源于生活,因此在建模的基础上学生就可以带着问题去思考,这对于数学知识整体性的发挥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最后,面对传统数学的解决方式,很多学生望而生畏,因此主动分析问题的欲望就会受到遏制。在这样的背景下,通过数学建模方式,学生会发现数学方法的灵活性,进而使得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全面的提升。
3数学建模方式在高等数学中的应用
3.1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大纲,从而使得教学进度得以保障。教学大纲在高职教学当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对于教学内容的合理性以及提升学生学习的针对性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比如在教学高等数学(一)的选修模块时,教学大纲的制定应该结合学生的专业,从而使得学生的数学学习真正取得实效。比如可以为理工类的学生选择无穷级数以及傅里叶变换的内容;机械类的学生选择线性代数以及解析几何作为教学内容,从而使得学生的综合能力得以全面的提升。3.2开展“三段式”的教学模式。数学建模在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核心的过程中,使得学生分析问题以及组织问题的能力得以全面的提升,这种方式的本质为素质教育,因此不能和现行的其他教学模式分割开来,这就需要相关部门开展“三段式”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的数学兴趣得以全面的提升。其中,第一段需要还原数学知识的原创过程,使得学生明确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进而让学生从生活案例当中发现数学的价值,比如知道极限是由人影的长度变化引起的,导数是由于驾车的速度引入的,使得学生发现知识的价值,进而就会大大提升自己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意识。第二段:讲解数学知识。数学建模是在实际问题当中引入的,因此要通过具体数学知识的讲解使得学生明确数学建模的真正价值,比如在讲解微积分的过程中,可以以“极限-微分-积分”为主线,使得学生对于数学的分析能力真正得以提升[2]。然后在为学生积极引入大量数学图表的基础上,为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第三段:数学知识的运用。随着社会的发展,数学的应用在各行各业都发挥出巨大的作用,因此对于高等数学在实际生活当中发挥出来的作用进行全面的探究是实现这种知识价值的真正途径。在这样的背景下,高等数学教师要将每个知识点的运用真正灌输给学生,比如指数增长在银行计息当中的应用、定积分在学习曲线当中的.应用、再生资源在数学开发以及管理当中的应用等等。从而使得学生数学学习中的创新意识以及应用能力得以全面的提升。3.3开设数学实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数学建模为学生提供了一种真正的“数学实验”,在这种实验的过程中,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发展以及由来过程都会得到进行全面的考虑,这对于他们数学探索意识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另外,在计算机辅助实验的过程中,学生的动脑能力也会得到全面的提升,这对于学生主动的学习数学相当关键。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利用这种方式对于学生进行全面的培养。
总之,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社会对于高职院校的重视力度日益提升,因此对于高职院校当中数学建模思想在高等数学教学当中的应用进行全面的分析是实现学生综合素质得以全面提升的关键措施,这对于学生的长远发展也相当关键,相关教育工作者要加大在这方面的研究力度,力求将高职院校的学生培养成为新时代所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吴健辉,黄志坚,汪龙虎.对数学建模思想融入高等数学教学中的探讨[J].景德镇高专学报,2015,(4).
[2]张卓飞.将数学建模思想融入大学数学教学的探讨[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1).
篇5: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研究论文
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研究论文
一、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基本概念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不仅仅是抽象的思想政治教育,而是以现实生活为理论基础的一种教育理念,主要阐释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以人们的现实生活世界为理论依据,只有走进生活面向实际,使人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才能真正的让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果最终成为指引人们幸福生活的一种生活方式。思想政治教育日益远离人们的现实社会生活,最终将使思想政治教育面临许多的挑战。为此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生活实践的高度相融合,让思想政治教育根植于人们的社会实践生活当中,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所面临的时代课题,毋庸讳言,生活是思想政治教育得以开展的基石,更为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提供了切实的理论依据。
(一)、关于“生活世界”的阐释
生活世界的概念是现在西方哲学中一个关键的范畴,是由胡塞尔首先提出的,他认为人只有和现实世界相统一,并且参与其中那样才是生活在一个有意义有价值的世界。总的来说胡塞尔的思想是立足于超验现象学来构思自己的生活世界理论的,他阐述的生活世界思想,具有原创性,并且对现代西方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继胡塞尔之后奥地利的一位哲学大师维特根斯坦从语言学的角度来阐述自己的生活世界理论,并且提出了“生活形式”概念一词,他的生活形式概念认为,语言的意义是生活形式和语言情境共同决定的,想了解语言的意义必须先来了解使用它的人当时所处的生活形式,也就是说生活形式是词语意义的来源。与此前两位不同的是哈贝马斯,哈贝马斯是继承了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他的社会批判理论认为语言在终极的意义上并不是由主体的先验意识所构成的,语言只是一种主体间沟通交往的过程,并且以语言作为基础,或者说是以交往行动为基础,人所生活的世界就是由交往构成的世界,哈贝马斯的哲学理论较胡塞尔和维特根斯坦要更进一步,他的社会哲学使人回归到一种相互沟通的生存状态,既消解了科学世界的抽象性,也使得人们的生活开始向人性化的生活世界转变了。而马克斯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生活则有这样的理解,主要的含义是超越生活脱离生活的世界是不存在的,人就生活在世界当中,和这个世界有着密切的关系,只有人生活的世界才是有意义有价值的`世界。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对现实生活的重视,是思想政治生活化的真正立足点,也是向马克思主义人本理论的真正回归,对受教育者的生活世界的主体参与的表现,由此可见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既关注人的物质生活,又关注人的精神生活。
二、思想政治教育化的特征表现
(一)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具有生活性特质:本着以人为主体的理念,在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实践过程中唯有加入人文关怀精神,在实行个性化,生活化的教育活动中,才能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更好的体现人性光辉,也可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生活的实效性
(二)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具有目的性特征:坚持现实生活与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理论相一致,从而指导人们开始关注生活世界,关心生活体验,所以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一种作用于生活实践的教育方式。
(三)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具有实质性特征:本质意义上讲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促使人们形成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思想政治素质,而展开的是一种主体明确的社会实践活动,一旦脱离了生活实践和这些必要的生活体验过程,对于这一学科的进程来讲则很难实现其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实效性。
(四)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具有教育性特征:思想政治生活化的实现必须要立足生活,以人为本,以生活为核心,以教育为手段的一种人性化的教育模式。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大多都把思想政治教育与现实生活的世界相分开,是致使思想政治教育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的主要原因所在,也是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与人文精神理念缺失的关键因素。
三、结束语
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就是要把之前抽象的教条主义理论,转向一个真实存在的人身上,将人文关怀的理念贯彻到人类社会的实践活动中去,引领人们去追求更有价值的人生,过更有质量的生活,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过多的向人们灌输着抽象的概念、空洞的理论,要求人去追求一些过于理想化的东西,而现在要把人文关怀的精神和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宣传大幅度的转移到现实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去,在真正意义上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
篇6:农民思想道德观念研究论文
[摘要]“城中村”是指在我国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由区域范围内失地农民所组成的“过渡型社区”。黔灵镇位于贵州省会贵阳市中心,下辖11个村,其中9个村,在城镇化进程中均与城市相融,成为贵州省内典型的“城中村”。本报告以黔灵镇下辖的沙河村、茶店村、东山村、西瓜村、云岩村、三桥村、改茶村、黔灵村、宅吉村9个“城中村”作为个案研究的分析对象,研究城镇化进程中农民思想道德观念,对农民思想道德出现的许多问题,作出一个明确的判断并作出一个导向性的对策研究,以促进农民思想道德观念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城镇化;城中村;思想道德观念“城中村
”是介于农村与城市之间的一种过渡形态,由于其位于城乡结合部,有时也称城乡(郊)结合部社区”、“过渡型社区”。“城中村”中的农民作为失地农民,与传统农民相较而言,地理位置相对优越,经济收入相对较高,思想道德价值观念发生新的变化。同时,作为周围城市社区存在明显的差异的村落中的居民,同真正的市民相较而言,“城中村”农民仍保留着明显的农村特征,由于长期处于城市管理的真空地带,其思想道德观念也存在一些问题。黔灵镇位于贵州省省会贵阳市中心城区,地处城郊结合部,处于贵州省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商业信息、交通中心。下辖11个村,其中9个村,在城镇化进程中均与城市相融,成为贵州省内典型的“城中村”。本文以黔灵镇下辖的沙河村、茶店村、东山村、西瓜村、云岩村、三桥村、改茶村、黔灵村、宅吉村9个“城中村”作为个案研究的分析对象,研究城镇化进程中农民思想道德观念,对农民思想道德出现的许多问题,作出一个明确的判断并作出一个导向性的对策研究,以促进农民思想道德观念的良性发展。
篇7:农民思想道德观念研究论文
由于地处特殊的过渡地带,黔灵镇中许多村民就是靠出租自己搭建的房屋,成为食利者。许多本地“村里人”以及出租屋里的“外来人”居住在同一社区,传统的农业文化、移民文化及现代都市文化构成的多元文化的碰撞能让村内居民产生出多种思想状态。其思想道德观念方面有不少积极面。1.1黔灵镇“城中村”农民思想道德观念积极转变1.1.1村民的民主意识意识和法律意识有所增强村民的民主意识和法律意识有所增强。表现在“村民对法律、法制的认识在不断发展、深化,趋于理解、认同、遵循和接受”。作为正在融入现代化的城市公民的一部分,“城中村”农民的对现代社会的主要规范——现代法律的关注增多。调查中,我们发现,面临“当发生纠纷时,您采取哪种方式来解决?”这一选项时,受访村民中有41%会首先采用法律手段,有30%倾向于首先找村干部评理解决,有26%选择直接找对方理论,仅有3%的受访者表示会找机会威胁、打击和报复对方”。这一数据表明他们对法律已不再陌生,而把法律作为解决纠纷和问题的手段有所增加。对于物权方面,由于村民都获得了房屋的产权,过渡型社区内居民的权利意识明显增强。对于大多数村民来说,住房是其各项财产中所占比例最高也是最基本的一项。调查显示,当居民的财产受到侵犯时,60%村民就会积极地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权益。1.1.2新型人际关系开始在村民中形成传统的农村社会,农民的人际关系以亲缘关系为圆心,比较紧密,而城市社区,人际关系表现为冷漠疏远,以业缘为轴心。而城中村作为一个过渡社区,人际关系表现为明显的过渡性,即不完全松散。因黔灵镇地处城市,村民们居住方式相对封闭,居民之间直接见面的机会减少;而新媒体时代,电话,移动电话,网络等传媒日新月异,村民花费在与媒体上的时间有所增多,而花费在邻里交往上的时间有所减少。而“城中村”这样的过渡社区与城市社区最显著的区别在于,其大多由血缘关系、姻缘关系,以及世代居住在同一村落的传统地缘关系的居民构成,因此邻里关系还是比较热络、协调。但“由于他们原来的村落变为成片高楼,许多不同“村里人”以及出租屋里的“外来人”居住在同一个楼里,相互间又存在一定的距离感,出现城市社区居民间客套生疏的关系状况。”1.1.3农民的生活方式开始向文明、现代化方向迈进由于长期居住城市,现代城市文明影响农民的吃穿住行和精神生活,使农村生活方式向现代文明的方向迈进,很多农民对于精神生活的需求也不断增强,出现“求富、求知、求乐、求美的.多元需求,休闲娱乐方式也越来越多样化”。调查中,30%村民表示会有除麻将以外的各种休闲风方式,其中35%选择电视、上网等媒体方式,看书、学习有11%的村民选择,旅游、购物也有8%的村民选择。黔灵镇所辖城中村作为城市中比较难治理的过渡地带,一直存在违章搭建多,社会治安难以监控,土地利用率低等问题,因此,居住在此的村民们在思想道德观念上也存在诸多问题。1.2黔灵镇“城中村”农民思想道德观念存在问题1.2.1崇尚金钱,热衷消费,素养不高商品社会,市场经济的趋利性原则,往往诱使人的价值取向发生扭曲,价值目标指向金钱。通过调查发现,“黔灵镇”村民一旦通过拆迁,获得大量拆迁款和多套甚至多栋出租房暴富之后,往往失去奋斗目标,开始追求物质享乐,热衷消费。这种价值取向和生活追求,在当今黔灵镇所辖“城中村”,已成为普遍现象。政治素养方面,黔灵镇村民普遍对政治反应平淡,90%的村民无党派,共产党员的比例仅为10%,还有少部分信仰宗教。这种情况导致其村民与城市居民相对而言,思想政治素质不高,比较缺乏精神追求。调查中,被问及村民的业余爱好的问题时,尽管也有少数居民会选择其他的休闲娱乐方式,但仍然有超过35%的村民回答是打麻将。而关于村民整体科学文化素质方面,由于地处西南地区,调查显示,约80%以上村民是高中、初中以及以下文化程度。有41%的人至今没有进行任何形式和内容的学习。这种状况使村民很难融入所在的城市社区,严重制约过渡社区的发展。村民们不仅文化低,观念转变慢,还缺少学习的自主性,因此对市场经济相关知识和规律不甚了解,对如何参与更表现出无所适从。更会对村民带来发展、就业等多重挑战。甚至有村民出现“拆二代,富二代”没有就业技能,结果好逸恶劳、坐吃山空,沉迷赌博,几年后败光家产的事例。1.2.2伦理道德观念迷失社会道德失范改革与社会转型,使部分村民特别是青年人出现道德迷失,是非、善恶、美丑混淆不清。局部社会道德失范,村民的道德水准下降,法制观念淡薄,社会治安状况堪忧。黔灵镇所辖“城中村”在“区域上属于城市,在管理上又属于农村社区,并且一些区域与城市居委会管理范围重叠,造成管理上的‘真空地带’。”失地村民搭建的出租屋价格低廉,吸引了大量“外来人”居住。因而,辖区内大部分均是流动人口,复杂多样的人口构成,五花八门的职业构成,监管难度很大。加之“城中村”社会管理相对薄弱,而村民自我监管的力度也不够的情况下,这些过渡社区极易成为社会不良现象的滋生地和治安事件的高发区,不利于社会稳定。在这次调查中,有25%的村民表示对社会治安状况不够满意,有50%的村民表示社会治安状况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城中村”村民的这种状况直接制约了其融入城市化的进程。1.2.3自觉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融入城市有一定难度黔灵镇下辖的9个村,作为贵阳市内典型的“城中村”,大规模的城市建设造就了一批批失地农民,他们怀揣着几十万到几百万不等的拆迁补偿金和多套可以出租的房屋,开始了不一样的生活。他们成为了所谓的“农民收租阶级”,即从不参与劳动过程与就业,依靠房租收人就能维持基本生活的食利阶层。本地农民产生出多种心理状态,其消极的表现仍然保留封闭的小农思想,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成为食利者。这些失去了土地却一夜暴富的农民们有的沉沦、有的迷茫,不愿工作,或者工作没有热情,也没有把职业看成是需要长期性,持续性学习进步的事业。据调查,目前在业人数占70.1%。无业或下岗的人还是占了29.8%左右。对“您为了就业,最希望获得的帮助”的提问时,有55%的人回答是“各种技术培训”,有38%的人回答是“多渠道推荐就业”,其余的有7%是希望得到融资和借贷。
2黔灵镇“城中村”农民思想道德观念问题原因分析
2.1农村传统文化与现代城市文化相互渗透、冲突“城中村”处于城市社会的文化边缘,多重文化的渗透和融合。调查显示,黔灵镇所辖“城中村”农村户口占到85%以上,虽然其身居城市,受城市文明的影响,城中村村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已带有一部分城市文化的特征,农村文化仍然是其主流文化。但是因为其城市化的速度不可能一蹴而就,因而处于文化融合与冲突交汇之中,这种传统农村文化与现代城市文化的相互冲突和渗透,表现在道德状况上,社区内村民的总体道德状况是比较好的,但也存在着一些隐忧。“原有的道德价值体系发生了振荡,道德规范和价值系统有所错位,造成其道德发展的趋向呈现出两增两减的特点。两增,即道德选择的趋利动机明显增强,道德是非的辨析难度和评价难度比以前增大;两减,即道德的外在约束力和督力减弱,道德意志力和自律能力减弱。”2.2村民的整体文化素质较低,思想道德素质难以提高科学文化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当中最基础的一项,调查显示,黔灵镇9个“城中村”居民的文化程度82%以上为初中以及以下或高中毕业。总体说来,由于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的原因,他们所受的教育有限,文化程度相对较低,阻碍了他们正常的人际交往,与文化水平相对较高的城市市民在许多方面都难以产生认同感,造成沟通上的障碍。由于文化素质低,在城市的就业竞争力弱,接受新知识和新观念慢,制约了他们的生存与发展空间,不利于当地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和个人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
3促进黔灵镇“城中村”农民思想道德良性转变的途径
3.1全面提高村民综合素质,加强其适应城市的能力政府,在“城中村”改造中的地位和作用不言自明,充分发挥政府自上而下的影响力是促进黔灵镇“城中村”农民思想道德良性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一方面,各级政府和村委会要帮助村民实现村民向市民的角色转变,积极稳妥处理好改制后的居民与原村财产的关系,从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生活习惯等各方面完成向市民转变。这需要政府和媒体进行积极的关注和引导,特别是改制后的社区居委会可以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区文化活动,来加快这种转变。另一方面,各级政府要全面提高村民素质,进一步提升原村民的危机竞争意识,增强其就业能力。城中村改制后的社区,可通过开展定期的、长期性的文化学习班、技能培训班,增强村民们的就业能力,使其走上富裕之路,为提高村民的综合素质,加强其适应城市的能力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根据黔灵镇农民怀揣大量补偿款却没有理财观念的情况,早在,黔灵镇就积极为农民开设专门的“理财培训”,邀请理财专家、教授进村授课,为村民现场讲解理财知识,以让他们树立正确的理财观念。同时黔灵镇还聘请电脑、保安、烹饪、水电管理等专业人员,为村民进行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失地农民的劳动技能。据统计,自20以来,黔灵镇共开展各类培训60余期。其中,拆迁村民中已有350余人通过参与安置小区物业管理、未来方舟清扫保洁等实现就业。仅,黔灵镇工会、妇联、共青团、科技宣教服务中心等组织以“主题活动”为主线,寓各种有益的思想教育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之中。利用寒暑假期间,组织青少年开展“英语沙龙”、“禁毒小卫士”等假期主题活动10余次;春节期间,在各村组织开展“20春节文艺活动联欢会”3次;参加上级文化部门组织的共享工程与图书业务、公共文化体系、社会体育指导员、摄影、写作基础知识等培训5次;联合区妇联及教育局在雅关村学校开展了以“争做文明小贴士美化乡村我参与”为主题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倡议活动等。3.2创建制度环境,使村民在市场竞争中有可靠的保证城中村改制对农民来讲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要使村民在城市化过程中享有发展资源和参与机会的公平合理。这是城中村村民赢得发展机遇的重要的制度性前提。政府在制定城市发展战略和城市发展公共政策(如就业政策、社会保障政策、产业发展政策、媒体传播政策等)时,应自始至终体现社会平等意识,并使之主流化。其次,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解决村民的后顾之忧。城中村改制,农民没有了长期耕种的土地,可以说这是农民为城市化进程作出的最大贡献。由于城市改造进程加快,土地和其它资源流转的权益受到影响,当就业不足或失去劳动能力后,一切就难以维持。本次调查也显示,68%的村民认为将来最想依靠的是“社会保障”,希望社会保障水平与市场改革相适应。3.3突出针对性、增强时效性,灵活多样地引导村民树立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最好的方式就是“润物细无声”式潜移默化的方式,突出针对性、增强时效性,加大灵活性。需要以政府主导,从城中村的实际出发,通过家庭学校、基层单位多层次的社区文化建设,开展各种文化教育活动,比如,通过开设科技、烹饪、文艺、健身摄影等培训班不仅可以提高居民素质,学到相应技能,还可以把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的教育、法律法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教育;普及科学知识、家庭美德和职业道德教育等相结合,使居民在精神上得到慰藉,在思想道德上受到提升。仅年,黔灵镇积极组织各村(居)开展“道德讲堂”相关活动200余次,邀请德师到辖区进行宣讲2场,同时积极参加上级部门组织的相关活动;二是积极参与“明礼知耻崇德向善”主题实践活动,悬挂醒目的公益广告、宣传条幅、标语300余条,印发宣传资料10000余份,结合“多彩贵州文明行动”组织绿丝带志愿者1000余人次广泛开展“明礼知耻崇德向善在交通”主题活动,携手多家医院开展爱心义诊活动,进一步发挥“明礼知耻崇德向善在乡村”主题作用。
[参考文献]
[1]任映红.城乡结合部和谐社区建设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张晨.城市化进程中的“过渡型社区”:空间生成、结构属性与演进前景[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6).
[3]杨若飞.社会转型时期农民思想道德观念嬗变研究[D].贵州大学,.
[4]张慧彦.过渡型社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开发和有效利用[D].苏州大学,.
[5]林艳兴,李美娟.30年,中国农民生活发生的几大变化[J].中国经济信息.(20).
篇8:孔子美学思想研究论文
孔子美学思想研究论文
摘 要:孔子的思想博大精深、誉满全球,其美学思想更是其思想的精髓之一。一定意义上讲,孔子是中国最伟大美学家之一,他在美学上的贡献体现在诗教、乐教或艺术教育等论述之中。在孔子之前,虽然有关于美的论述,但大多是只言片语的言论,没有形成系统的美学思想。而孔子之美学思想则较为系统完善,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孔子的主要贡献在于从他的“仁学”思想体系出发,对先前的美学思想做了高度的概括,并向前发展了它,以前所未有的形态,确立了中国古典美学的基本构架。
关键词:论美;感美;审美;用美;美学思想
一、孔子论美
(一)孔子认为美要符合“仁”。所谓“里仁为美”(《论语99里仁》)就是讲的这种美。里仁,代表村里的生活非常文雅温馨,孔子认为这就是“美”。李泽厚先生认为孔子的美学以“仁学”为基础。孔子又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99八佾》)也就是说,如果人的内心的里面没有“仁”的精神作主宰,只去讲究外在的礼节,此时,再去追求什么音乐之美,便没有意义了。所以孔子强调,“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论语99阳货》)即“美”并不是只看外表的玉帛或形式的华丽,也不是只从表面听些钟鼓声,就以为美,这些都不是真正的美,而是内心里先被“仁”感动。孔子论美的要义必先符合“仁”,孔自特别重视“温柔敦厚”的诗教,正是“美”符合“仁”的最好证明。
(二)孔子认为美要符合“善”。在孔子的美学思想中,美学和伦理学的问题常常结合在一起。如子张问于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子张曰:“何谓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费,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子张又曰:‘何谓四恶?”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论语99尧曰》)孔子强调之从政应当遵循五项美德、摒弃四项坏的习惯。那何谓五“美”呢?孔子在此处表面上虽用了“美”字,但实际内容却指“善”。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论语99颜渊》)故而,孔子所言之“美”与“善”明显是相通的。孔子论美,要符合中庸、符合善。
(三)孔子认为美要符合“真”。孔子所论之“美”与“真”也是相通的。事实上,在孔子的心目中,仁善真彼此旁通,且有一贯性,相互联结。孔子的“吾与点也”的对话 ,充分体现了孔子对“真”的追求。曾点之“浴乎沂,风乎舞零,咏而归”整个气氛代表一种既无造作,也无矫情,轻松自然、平易近人、亲切真诚的“真”情景。
二、孔子感美,即孔子美感经验形成论
(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即审美主体首先应有理解力,加上被欣赏客体的特性,才能产生美感经验。孔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论语99雍也》)根据孔子的看法,如果一个人本身比较倾向仁厚型,他会较喜欢山,觉得山很美。那么这种喜欢山的美感经验是如何形成的呢?此中“智者动”,是一种主体的智力活动,隐含着对主体性的肯定。审美主体要先有种意向去喜欢山,而山又能表现出厚重的现象,两者相互结合,才能形成“仁者乐山”的美感经验。
(二)主观的生命情调首先要有充分的人文素养,然后才能深刻体悟意境之美。孔子曾强调:“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99述而》)也就是说,审美主体先需经过三层教育“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然后才能修养出高尚的美感与品味,即达到“游于艺”的境界。由此可见,孔子所认定的美感经验,指的是审美主体的心灵先需经过高尚其志的升华,等充分变化气质之后,才能产生高雅的品味,进而追求意境之美。中国艺术特重意境之美,可说深受孔子“游于艺”的影响。
(三)根据孔子的看法,美感经验的'形成,除了审美主体经过仁学的熏陶外,还因为主体性向的不同,才会有不同的抉择,从而产生不同的美感经验。这种原创性的观点对中国艺术影响极为深远,既开创了中国艺术重“写意”而不重“写实”的传统,也同时肯定了美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互通,心中一定先要有高度的人文修养,然后才能对艺术珍品欣赏与“会意”。
三、孔子用美,即孔子美学思想教化社会的作用
孔子的突出贡献还在于把美学作为一种进行社会教育的工具,即通过美育,提升个人的精神人格,进而提升社会高尚风气,从而匡正人心,端正治国之道,也就是要通过艺术的功能来不断激浊扬清,以美育辅助为邦之道、治理国家。如孔子反对“郑卫之声”,就是因为他认为郑声是“淫声”,“雅”“颂”是和乐,“恶郑声之乱雅乐也”(《论语99阳货》)。这也是《乐记》中明确强调的道理:“乐之道,与政相通”。孔子的美育思想在他提倡的“诗教”“乐教”中均可见一斑。
四、结语
本文从孔子论美、孔子感美、孔子用美三部分来浅陋论述了孔子的美学思想,意在唤起世人对孔子美学思想在重构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美学理论体系方面的重要作用。
篇9:初等数学研究小论文
初等数学研究小论文
初等数学研究小论文
【摘要】《初等数学研究》是高校数学系师范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从中学数学教学需要出发,立足中学数学教材,适当充实延拓,在理论、观点和方法上适当予以提高,为师范生尽快适应中学的教学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础。本文对课程的教学思想、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改革等方面进行相关的探讨及总结。
【关键词】初等数学研究;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改革
一、课程改革的背景
随着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及《初中数学课程标准》的颁布,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等基本教学理念不仅对中小学教师提出更高要求,也对高校数学师范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挑战。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以适应新形势的教学要求。
《初等数学研究》包括初等代数研究和初等几何研究两部分内容,是高校数学系师范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在我校是大三开设的一门专业核心必修课。其教材一般是根据课程大纲要求,从中学数学教学需要出发,立足中学数学教材,适当充实延拓,在理论、观点和方法上适当予以提高,为师范生尽快适应中学的教学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础。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系统的初等数学知识,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观察分析综合推究等数学能力,为学生将来当数学教师并能愉快地胜任中学数学教学作了准备。它和《中学教材教法》都是训练中学数学教学技能,培养和提高学生从师任教能力与素养的重要课程。
二、教材存在的问题
在教学工作中发现:
1.教材内容比较抽象
该门课程主要是关于理论体系完整和纯理论及方法的研究,而这些东西的大部分基础内容已为学生所知晓,故学生比较松懈,但将问题展开后,还是觉得有些吃力。比如,几何中的轨迹命题的探求、证明完备性和纯粹性的证明,特别是纯粹性的证明学生不知如何下手,甚至已知什么,要证明什么都搞不清楚,更无法用准确的数学语言阐述,且逻辑性不强,故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妨碍了该专业培养目标的全面实现。
2.教材内容不够创新
教材内容缺少观察、比较、归纳、类比、猜想等合情推理的教学内容和数学文化气息,和现实中学教材的联系不够紧密,随着中学新教改工作的不断推进,这样的教材难于适应时代要求。
三、教学改革的探索
中学教改需要具有研究创新能力的人才,高校教改要求培养研究人才。在教学中应把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的初等数学研究创新能力作为该课程教学的一项重要要求,重视对学生进行研究创新能力的培养。根据学生已经掌握的初等数学的内容及思考方式,我的教学改革将会采用多样的教学方式方法,如:教师讲课、自学辅导法,学生上台演示、引导发现,启研法,等等。这样,一方面可使课堂教学灵活多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又可使学生掌握更多的教学方法,尽早体验教师工作。为大四的实习打下基础,能很快适应实习生活,也为就业面试做准备。
我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主要有如下的改革:
1.对教材内容灵活安排,增加介绍中学新教改的内容
为了适应中学课程改革的需要,初等数学研究课程必须精选内容,用以较高的观点审视、观察和阐述初等数学中的相关内容,对中学数学中用描述的方法引进的一些数学概念给出精确的定义,对未作证明或证明不完整的具有广泛应用性的教学思想方法作进一步的训练与研究,帮助学生对初等数学知识形成较完善的认知结构,并增加部分新教改内容。为学生将来从事数学教学、研究工作和应用数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对中学中学生比较熟悉的内容快速带过,而中学没有讲透或没提到的内容着重讲解,如:不定式的部分内容、允许重复的排列与组合、梅涅劳定理、初等几何的变换、轨迹、作图等内容着重讲解。
2.授课方式灵活多样,主要采取教师导引——自主学习——师生讨论交流等形式
新课改强调“探究”教学方法,提倡主体教育、师生互动和科学探索,强调以“探究”为特征的教学策略、方法,师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对学生可自学掌握的内容简化,分小组讨论,上台演示,不仅要讲解题目的解答过程,还要讲解自己的思维过程,下面学生提问。其他学生有不同的解法和意见,可以上台补充,在这样的互动气氛下,台上台下学生思维更为活跃,课堂气氛热烈。学生毕业后大多到中小学工作,而中学招聘教师时通常要经过说课和试讲一关,经过学生上台演示,学生不但对所学内容理解更透彻,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的教态、口才、组织教学能力等也得到了提高,不少学生还要求多次上台机会,课堂气氛很活跃。
3.突出研究特点,重视培养学生的研究创新能力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让学生参与进来研究是上好这门课程的关键。从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入手,有效地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使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重视对学生进行研究创新能力的培养。师范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大多到中小学工作,且目前我国的教育还是应试教育的阶段,鼓励学生查阅近年的中考或高考题,自己作系统的归纳总结,并结合所学知识对题解也作相应的总结,为就业面试的试讲及说课做准备。
课后给学生布置研究任务,介绍研究的方法、步骤和基本要求,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加工方面的知识,指出参考读物。课堂教学应引导启发学生分析探索,在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索研究能力。根据学生的成果,会在下课前留出十几分钟让学生上台演示自己的成果。这样可激起学生探索研究的兴趣和潜能。比如,讲到数列内容时,就有学生结合高中知识,总结了数列求和的一般方法,数列通项求法总结,详细分析可化为递归问题的类型和不动点法求数列通项的类型,并就书本上的例子分别以不同的方法给予解答。中学几何问题较多会用代数方法解决,学生就一些几何证明问题,分别利用不同的方法给予归纳。不少学生在探索研究过程中,已经找到毕业论文的方向。使学生扩大了知识面,提高了科研意识和能力。
4.大学所学知识与初等数学知识建立联系
结合《高等代数》和《高等几何》的知识对相关内容作比较及联系,例如利用初等数学方法和仿射变换来证明梅涅劳定理等,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更感兴趣。
利用高等数学的知识,如极限、导数等,讲解不等式的证明、函数凹凸性的证明分别利用初等数学及高等数学教学,与大学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思路更加开阔。
5.运用现代的教学手段
制作教学课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特别在几何变换、轨迹的求解和一些涉及合成轨迹的例子中利用“几何画板”,可将图形变换的整个动态过程演示出来,并能多次重复再现整个分析过程,让学生理解得更透彻,并能够注意到在解轨迹题的时候要更全面,不会有遗漏。
6.评价目标多元化
学生学习评价目标多元化,既要考查对课本知识的掌握及基本技能,又要考查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最后的成绩由期末考试、平时作业、上讲台演示、学生的小研究等几方面综合评定,给出期末的综合评分,反映出学生的真实水平。
四、结 语
经过教学研究改革,调动学生学习及研究的积极性,学生对数学课程产生了兴趣,课堂气氛活跃。通过对数学的学习,学生对今后的就业及工作更有信心,产生初步的热情,使学生具备说数学、写数学和交流数学活跃课堂的能力,把学生培养成既善于教学又具备初级科研能力的数学专业教师。
【参考文献】
[1]余元希,田万海,毛宏德。初等代数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朱德祥,朱维宗。初等几何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
[3]陈沫。基础教育改革背景下高等院校“初等几何研究”课程的改革[J]。贵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4]刘学军,魏喜凤,孙庆利。在“初等数学研究”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探究与实践[J]。石家庄学院学报,2006(3):117-120。
篇10:马哲思想小论文
马哲思想小论文
马哲思想小论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经过一学期短暂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学习,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一名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学习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通过这门课的学习,使我的思想有了深层次的改变,感受到了精神上的洗礼。
学习马克思主义原理,首先要准确地掌握它的基本概念。只有形成了理论体系的世界观或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才是哲学,并非一切世界观都是哲学。特别在掌握哲学这个概念时,既要注意哲学与世界观的联系,又要注意哲学与世界观的区别,不要把哲学与世界观相混淆。
何为马克思主义,从不同的角度,我们可以做出不同的回答。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 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这三个组成部分不是彼此割裂的,它们构成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它的主要特征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结合,理论和实践的.统一。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是在同各国工人运动和革命斗争实践的结合中发展的;是在同各种错误思潮的斗争中发展的;是在对时代发展提出的新问题和出现的新情况进行创造性研究过程中不断发展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对于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确立人生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矛盾的观点,联系的、发展的理论以及实事求是的相关方法论能够指导现实学习、生活,有助于实践活动的开展。大学生作为社会未来建设者要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把德育放在重要的位置。马克思主义理论有助于增强思想道德水平及理论水平,从而更好的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习是一个长智慧的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领略其博大精深,在生活中运用马克思理论,使自己生活在高品质中。
篇11:初中生思想品德教育小论文
摘 要:现在的学生,特别是初中生,多数是独生子女、留守儿童、少年,他们父母不在其身边,隔代抚养过程又充满了溺爱,使这部分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他们的思想品德教育特别需要加强。那如何在当前的初中学校进行有效的思想道德教育呢?作为班主任,起着关键的作用,同时也肩负着非常艰巨而光荣的历史使命。
关键词:初中生;思想品德教育;关心学生
一、看准机会,选择最佳时机,进行思想教育
班主任若真正爱护学生,那首先应该理解学生感情,尊重学生人格,在平等立场上同他们谈话、交往,在交往当中寻找教育时机,只要班主任注意观察,掌握学生心理活动规律和思想脉搏,善于捕捉教育时机,教育工作就会更加主动、有效,尤其对后进生来说更为重要。
1.捕捉学生的“闪光点”
对后进生来说,他们的心灵深处同样蕴藏着拼搏向上的心理需要,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赞许和鼓励,都希望得到班主任的表扬与激励。班主任不能只是被动地等待后进生的“闪光点”的出现,而是应主动地抓住或创设条件去发现后进生的“闪光点,诱发后进生的自尊心和荣誉感。哪怕只是闪电般的那么一瞬间,也往往是后进生转化的最佳机。
2.选准教育时机
在教育时机未出现时,班主任要耐心等待,当最佳教育时机到来时,要抓住契机进行教育,因为此时教育学生,最容易被学生接受,教育效果最佳。
二、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对学生有一份爱,与学生建立起团结、融洽的师生关系,那么他们有什么想法、要求就会主动找班主任谈心寻求帮助,同时班主任也深入到他们中间,关心、了解每一个学生。事实证明,关爱学生,理解学生,做到严而有格,严而有情,真正尽一个班主任应尽的职责。才能真正赢得学生的敬重,班集体的总体成绩也才会有较大进步。
1.课堂上要多些微笑
师生关系的和谐程度能够从课堂教学中反映出来。如果任课教师在课堂上多一些微笑,多几句鼓励的话语,主动与学生多进行沟通,坚持“无错原则”,那么,课堂上必然会出现积极举手、各抒己见的场面。如果任课教师在课堂上板着脸、居高临下,会使学生产生畏惧心理,不敢放松去学习、回答问题了,这必然会妨碍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2.以情感投入,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
学生非常需要班主任的真挚感情,班主任对学生怀有真诚的感情,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自觉愉快地接受班主任的教诲。只有心心相印、情感交融的教育,才会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
3.遇事要有耐心
如果学生的不恰当行为较突出,那么就需要班主任有耐心,付出较大的努力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否则就会欲速则不达。
三、激发学生的情感,以行动感染学生
1.用爱激励学生
崇高的爱要求教师具有高尚的.师德,充分利用教师形象的影响力激发学生的理智感、道德感和审美感。班主任老师的一句话、一个手势、一个眼神就都会深深地影响学生,班主任应当用自己言行一致、光明磊落的品质,去感染学生,以身作则。同时,品学兼优、均差者有之,班主任的爱应是公正的,不应偏信偏爱、冷淡歧视。否则受冷淡遭歧视的学生会自暴自弃,甚至产生逆反心理,从而拒绝接受教育。
2.用爱温暖学生
班主任一要关心学生成长,生活中多关心学生,体贴学生,解决学生生活上的困难。二要多给学生讲做人的道理,讲为人处世的原则,三要多与学生谈心、交心,做学生的知心人,只有让学生充分信任你,才能了解学生心中的“结”。
3.用爱鞭策学生
真心爱护教育对象,就必然要严格要求,没有原则的爱是偏爱溺爱,过分的严厉便缺乏情感的交融。严格要求学生应以充分尊重学生为基础,但若在批评教育时讽刺、挖苦甚至辱骂、体罚,这与严格要求是格格不入的。批评应是善意的,特别是对屡犯错误的学生,应进行恰当的批评,春雨润物细无声嘛!
总之,初中生的可塑性很大,初中时期也是人成长的关键时期。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必须重视学生的思想状况,结合家庭、社会,引导学生养成优良品德,促进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全面发展。重视学生的思想教育,要严出于爱,爱寓于严,严而不凶,宽而不松,严在当严处,宽在当宽处,一分严格之水,再掺上九分感情之蜜,才能酿成教育的甘露。为了生健康成长,要有“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精神来引导和教育学生,为了明天,我们用心在努力!
参考文献:
篇12:浅谈青年孟德斯鸠的法官岁月论文
浅谈青年孟德斯鸠的法官岁月论文
他是法官买卖制度的支持者
1705~1708 年,孟德斯鸠在波尔多大学法律系就读。这所创立于1441 年的法律系设在一座陈旧的建筑中。当孟德斯鸠入学时,几经动迁的校园仅有200平方米左右的面积。不过,相比每年不到80 名的学生,校园的大小倒合适。据孟德斯鸠回忆,学校的大门朝向鲍特巴斯街,门楣上装饰着波尔多城的徽章。进门穿过院子,便来到常年开着五扇窗户的大教室。当时的课程安排得很紧,上午8~11 点为第一堂课,下午13~16 点半为第二堂课。
1708 年7 月29 日,孟德斯鸠取得法学学士学位,前往波尔多高等法院就任法庭助理,开始了长达十余年的司法生涯。
由于孟德斯鸠毕业时年仅19 岁,还未达到担任推事的年龄,波尔多高等法院决定先送孟德斯鸠前往法国巴黎高等法院实习一段时间,熟悉司法机构的审判程序,并且“真正地、系统地学习法律”。
1709~1713 年,孟德斯鸠在巴黎从事了5 年的.实习律师和法官助手工作。在这里,他留下了一部法律学习笔记,题名为《法律篇》。这部学习笔记对《国法大全》的各卷都做了摘录,并记载了1711 年巴黎高等法院和巴黎裁判所受理的几件诉讼的要情。孟德斯鸠记录下一位名为弗勒里的检察长的法庭演讲词――这是他在巴黎高等法院旁听席上的速记。这样的实习时光,丰富了孟德斯鸠的法学知识,令他熟悉了司法实践。直到1713 年年底,他的父亲在家乡病故的噩耗传来,他才身不由己地结束了巴黎生活。
返回波尔多后,孟德斯鸠获得了一大笔遗产,他准备开始法律工作。次年2 月,他买下了几年前已故的皮埃尔・波尔德留下的法庭推事职位。他先支付2.4 万利弗尔作为首付,余款在收到国王批准文书后分6 年付清。值得一提的是,这样“按揭”购买法官职位的做法在当时是被法律允许的。这一职位同时还要求任职者通过法律考试。孟德斯鸠的法律系毕业证书帮助他免试过关。3 月22 日,他在波尔多高等法院宣誓就职。高等法院是在1462 年建立的,共分为五个法庭,分别是大法庭、轮转法庭(即刑事法庭,因为审判成员由大法庭和调查庭推事轮流担任而命名为“轮转法庭”)、诉讼审理庭和两个调查庭。除院长之外,所有法官都对职位享有“绝对的所有权”,可以继承、赠与或出售。有趣的是,孟德斯鸠坚定地拥护这种法官买卖制度。
来自体制内的反思
孟德斯鸠通过购买推事一职,成功进入波尔多高等法院的法官阶层。他被分派到第二调查庭。次年,他被派往刑事法庭,担任重罪刑的判决工作。由于与他先后到职的另外几位推事大多只是挂名收俸,孟德斯鸠需要经常兼职于两座法庭。最多时,他一周参加6 次审判。第三年,他被任命为监狱特派员,承担巡查监狱、受理狱讼的工作。
1716 年,孟德斯鸠时任刑庭庭长的伯父的去世,将他送上了庭长的重要位置。但是,根据当时的法官任职规定,年龄未满40 岁、任职未逾10 年的法官不得担任庭长。时年仅27岁的孟德斯鸠通过当年在巴黎结识的朋友,向国王提出了特别申请,希望能免除这项年龄限制,先“获得庭长的荣誉职务,再于40 岁时正式承担这项工作”。这项申请很快得到批复:孟德斯鸠在40 岁之前,不得管理法庭事务和主持庭审,不得被称为“阁下”,不得获得相应的年俸――除此之外,他将享有一切庭长的职权和荣誉。
这位年仅27 岁的法官,穿上了意味着高等法官的猩红色法袍,披上马海毛的大敞和带白鼬皮饰带的披肩,手持方形帽,成为该院有史以来最年轻的一位庭长。虽然如鱼得水地身处体制内,孟德斯鸠却从未停止过自己的观察和反思。早在巴黎期间,他曾经就法院内的礼物馈赠、虚华风气进行过评点。返回波尔多、升上庭长之位后,他也曾经于1725 年11 月11 日发表过一篇名为《审判与执法应以公平为准绳》的演说。这篇演说对当时的司法体制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演说稿甫一印出,立即抢购一空,再付重印。
在这篇演说中,孟德斯鸠对于法庭上的律师、检察官和法官进行了不留情面的质疑。身为高等法院的核心人物,孟德斯鸠在这一刻似乎回到了理性。在反思的同时,孟德斯鸠也下定决心要离开体制内。
1726 年6 月,孟德斯鸠委托他的朋友巴尔博,代他出售庭长之职。靠着这笔出售职位获得的巨款,孟德斯鸠迈向了漫游欧洲和复归书斋之路。
篇13:儒家道德主体性思想研究论文
儒家道德主体性思想研究论文
在文化日益发展的今天,各种文化层出不穷。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文化。儒学思想经过历史长期的积淀,影响极为深远。借鉴和利用儒学精髓,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有着深远意义。本文主要讲的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大学生对儒学思想认知的现状,以及将儒家将引入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做法。
一、引言
中国传统文化位于世界文化之林。儒学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是数千年的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理念的精华。未来世界发展的一个大的趋势是综合国力的竞争,而改善国民素质,提升综合国力的基础就是高等教育,而高等教育的核心是素质教育。儒家学说与教育密不可分,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是国家素质教育的重要发展方向,是当今世界许多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共同趋势。
二、儒学思想的核心及现今的价值
儒家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文化流派。儒家学说为春秋时期孔丘所创,倡导血亲人伦、现世事功、修身存养、道德理性,其中心思想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其核心是“仁”。儒家又称儒学或称为儒教,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学派。儒学思想的核心是“仁”,仁是一种真性情,是人的最本真的存在。培养仁德,有助于提高心灵境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仁爱”所追求的理想就是社会安定,人生和谐,而当代大学生常常表现出亲情淡漠,因此,大学生学习‘仁’让他们汲取儒学中的仁爱思想,对于家庭安定、和谐起着重要作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儒学要求我们爱人。在社会中,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十分重要的。就现代大学校园中的人际交往而言,学生个性差异大,在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难免产生矛盾。自己不想做的事,不要推给别人,负起自己应尽的责任。爱国,是“仁”的最高境界。为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爱国精神,教育者应努力促进学生理想、信念和志向的形成,让大学生把祖国建设成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作为奋斗目标,让他们在学业上有所成就,成为祖国未来事业的建设者和保卫者。教育当代的大学生一切行动都要维护国家的尊严和荣誉,不做有损人格、国格的事情,并敢于和有损国格的事情做斗争。从古至今,“和”被奉为普遍的原则或看作事物的最佳状态。学生从高中进入高校之后,环境的变化,引发了学生思想动态上的改变,难免有些浮躁,这时教育者该做的是“因材施教”、“启发诱导”,正确引导学生走适合自己的道路,使他们不误入歧途。儒家思想中的“和合”,是指事物中的和生、和处、和立、和达、和爱。就这些“和”的方面而言,教育工作者的思想政治教育应以学生为本,追求全体大学生的和谐发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课程教育,使校园充满学习文化的氛围,加强大学生自身的.人文修养。儒学是一种生命的学问。儒学思想的现今价值有:儒学中对个人道德修养的要求,如“推己及人”,换位思考对于调和社会人际关系有重要作用;在儒学中很注重人格的修养,在当今这个物质发达、经济迅速发展的社会,对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显得尤为重要;儒学社会伦理在大学生道德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能够引导学生确立科学、正确、健康、向上的道德观念,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道德规范体系。
三、大学生对儒学思想认知的现状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变化过快,人们的思想意识还无法跟随社会的发展。大学生对儒学思想认知的现状是:
1.对儒家文化的本质知之甚少
大学生对儒家文化知之甚少的原因,主要有:在这个现代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给了大学生太多的诱惑,使学生无法细细品读儒家文化的精髓,消减了对品味古典文化的兴趣;从道德行为来讲,随着经济的发展,学生的物质欲望在急剧增加,他们的功利心也日益加重,从而将自己的学习重心放在了如何创造物质财富上。
2.忽视儒学原著的自我阅读和体悟
当代大学生对于丹等人的儒学观点十分热衷,他们在讲述儒家经典文化的同时夹杂了自己的情感与观点,更把深奥的儒学思想演绎得简单化、通俗化,丢失了儒学经典著作的原汁原味。学生没有对儒家经典文化进行阅读与体会。
四、将儒学思想引入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做法
儒家思想对大学生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在道德教育工作中要坚持做到在教育方式上与时俱进,注重培养学生的品行与观念塑造,还有注重在师德上的建设。
1.在教育方式上与时俱进
对于大学生的道德教育方式应与时俱进。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教育学生。
2.培养学生的品行及塑造学生观念
在教育内容上,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儒家经典伦理,对于外来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认知情感上,不但重视对学生品德行为既定概念的灌输,更要重视通过体验对学生品德行为、思辨能力的培养和开发。学校德育价值是既要“塑造人”,更要“开发人”。树立学生正确的教育观和人生观;在传授间接知识的同时,加强对直接知识的实践体验教育;根据大学生的年龄特点,抓深化,重内涵。
3.注重师德建设
师德建设是加强德育工作的关键环节。教师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咨询,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充分运用教育资源,营造校园学习氛围,引导学生自学文化。积极开创使学生感兴趣的新局面。
在世界文化日益发展的今天,儒学思想以其强大的延续性和生命力,在深化教育改革和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发挥重大作用,对大学生实现人格塑造、道德修养、情操追求会起到重要作用,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实现人生追求的目标。
篇14:农村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研究论文
摘要:近些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进城务工,导致目前绝大部分的农村小学学生都是“留守儿童”,这些儿童常年不在父母身边,会产生这样那样的性格以及品质问题,因此,怎样加强农村小学的思想品德教育就成了现阶段农村小学老师们研究的首要课题。
关键词: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思想品德教育
小学阶段是一个人正式接受教育的阶段,也是一个儿童思想品德建立的初级阶段。然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涌入进城务工的大潮,使得我国的农村留守儿童逐年增多,这些孩子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行为、心理、品德问题,因而,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品德教育就成了每一个农村小学老师关注的重中之重。
篇15:农村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研究论文
1.1只要学习好就是好学生:有很多农村的家长,信奉“知识改变命运”,片面的认为,孩子只要学习成绩好,那就是有出息的孩子,以后就能够走出农村,脱离“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而学校为了升学率,也会比较重视文化课的教育,而忽视了儿童思想品德的教育,导致有一些农村小学生思想偏激,极易走上犯罪道路。
1.2父母不在身边,儿童缺乏父母关爱:近些年来,我国的城镇化发展越来越迅速,很多农村的青壮年为了脱贫致富,选择离开家乡进城务工,使得农村留守儿童人数逐年上升。这些严重缺乏父母关爱的孩子,他们的思想品德教育只能交由学校来进行,这样的教育是不完善的,而一旦小学生的思想品德出现问题,这会对他们今后的健康成长造成阻碍,进而也会给社会带来一定的不稳定因素。绝大部分的家长会在回家之后,过分地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导致留守儿童的价值取向也受到影响,甚至会带来很多不良风气的出现,比如赌博等。
1.3农村小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不强:农村里有很多有条件的家长会选择将自己的孩子送到师资条件更加优越的学校去就学,使得近年来农村小学的生源数量越来越少,有的班级甚至只有可怜的几个学生,这就很难培养小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而且他们的沟通交流能力以及为人处世都会不同程度的受到影响,很容易使小学生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这对他们的思想品德教育很不利。
1.4农村小学的师资力量比较匮乏:有些偏远山区,交通不发达,经济条件也比较落后,很多的老师不愿意来到农村,这就使农村小学无法接受到最新的思想品德教育信息,致使农村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方式比较落后,与当前的小学生的身心发展严重不符;另外,有的老师没有以身作则,在学生中没有做好引导作用,将社会上的一些歪风邪气带入校园,进而造成了很多不利的影响。
★ 懂得舍弃高二作文
★ 高中议论文名言
【孟德斯鸠思想研究小论文(共15篇)】相关文章:
初中语文《学问和智慧》教案2022-04-29
历史观课报告范文2023-04-02
教育的起点与终点一论教育功能教育目的和教育价值论文2023-09-06
关于道德的作文素材2023-07-26
高考话题作文素材2023-01-21
经济常识教学中的生存能力的培养教育2023-08-05
问题教学生物教学论文2022-11-05
品德修为对照检查材料2022-11-20
高中议论文名人名言2022-12-07
试卷讲评课与新课程接轨计划2022-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