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经济转型与管理模式的变革论文

时间:2022-04-30 13:16:31 论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marsandbert”为你分享13篇“农业经济转型与管理模式的变革论文”,经本站小编整理后发布,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

农业经济转型与管理模式的变革论文

篇1:农业经济转型与管理模式的变革论文

农业经济转型与管理模式的变革论文

摘要:随着国家对农业发展的重视,农业发展变革正在正逐步引向深入,农业现代化建设呼之欲出,从农业经济转型与管理模式变革入手,探讨我国农业转型的特点及趋势以及我国农业经济管理模式变革的必要性,通过对我国农业经济转型与管理模式变革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的研究,得出当代农业发展要以人为本,循序渐进,因地制宜创造性的打造适合本地区发展的农业经济管理模式,为推动本地区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做出贡献,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一定了理论探讨价值。

关键词:农业经济;管理模式;特点与趋势;循序渐进

当前我国农业经济管理模式急需转型和变革,农业经济转型的主要方向是推进农业经济管理的科学发展,惟其如此,才能够解决当前农业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新时期农业经济发展肩负着管理模式变革的历史使命,传统农业向现代化社会的转型是一个社会、经济、文化变迁的过程,就农业经济转型的本质而言,农业经济转型包含管理方式的变革、调节机制的更新,还蕴含着制度变迁与社会变革。在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农业关键时期,农业生产经营由粗放型逐渐走向集约式,生产方式的变化必将会引起管理模式的变革。随着农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升,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与方法,对推进农业现代化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代农业经济转型的特点

社会主义转型时期,工农生产结构的性质由农业发展促进工业发展转向工业反哺农业,随着城乡差距的逐渐拉大,为平衡产业结构,缩小城乡差距,国家需要加强对农业经济的宏观调控以推动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1]城乡二元结构下,虽然城市化建设水平不断提高,但城乡之间在经济发展、社会福利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距。为了实现城市反哺农业,推动农业经济的转型升级是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平衡城乡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手段。我国农业发展现由传统模式向现代模式转变,从当前我国农业发展来看,转型期间的变化和特点有:现代化农业建设步伐正在加快,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逐年下降,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内部结构和生产方式在不断优化、劳动力就业结构有了根本性的改变;从未来我国农业发展的趋势看,在坚持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前提下,土地流转加速向规模化经营转变,科技投入的产出比将会有所提升,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将进一步完善,生态农业将成为农业发展的又一个增长点,农业生产组织将向专业化靠拢。

(一)农业现代化进程正在提速

国家历来对农业非常重视,几乎近些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多是关于三农问题而提出了,特别是中央对农业现代化建设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和指导意见。农业现代化建设是建设现代化国家的重要内容和核心指标,特别是农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能否现实农业现代化建设直接关乎9亿农民的切身福利和小康水平。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在变革转型的关键期,但建设现代化国家的总目标没有改变,因此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进程被赋予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时代烙印,理应成为当代农业经济转型的一大特点。

(二)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逐年下降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特别二三产业的大幅度提高,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份额在逐年下降,但农业的基础地位却不能被我们所忽视。改革开放的深入开展,大大提高的生产力水平,特别是现代科技的应用对二三产业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虽然农业也在可以应用方面进行了改进,但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却很有限,伴随着电子信息技术和国际贸易的不断增长,我国的、电子产品、家电产业、汽车制造、装备制造业、船舶制造、远洋贸易、食品加工等产业发展迅速,为国家经济增长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反观农业由于一直牺牲农业来推动二三产业的发展,农业对经济贡献的增长速度一直增长缓慢。从目前看,随着国家政策调整,不断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最终达到合理区间,从未来的经济发展态势看,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越来越小,说明我国的经济形势发展越来越好,但农业的基础地位仍需得到重视。

(三)劳动就业结构有了根本性变化

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提速,农业科技化、机械化、精细化作用越来越明显,需要参与到农业生产中的劳动力越来越少,农村出现的大量剩余劳动力逐渐向城市转型,随着国家对二元制的户籍制度的打破,有利于人口流动,这也从一个侧面推动了农村人口外移。特别是国家出台相关政策,从就业、服务、子女升学、医疗等方面对城市中的农村人进行政策鼓励和倾斜。让原来农业人口有了到城市生活的更好愿景。随着农村的内在推力和国家政策的吸引力,劳动力就业结构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特别是随着国家城镇化推进速度加快,劳动力就业结构还会呈现出新的特点,这对农业经济转型与管理模式会起到根本性的作用。

二、当代农业经济转型的趋势

(一)土地流转加速,规模化经营将成为未来趋势

随着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农业政策的不断调整,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转移,农业现代化建设不断提速,为了更加有效的实现土地资源合理配置,提高土地产出效率,土地规模化经营势在必行。在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不变的前提下,允许农民对土地承包经营权进行合理有效流转,实现土地集中连片进行和管理将成为未来土地经营的主要形式。

(二)科技投入的产出比将会有所提升

现代农业的一大标志就是科技投入不断增加,随着科技投入的增加单位土地产出比例将会达到很大提升,在种子、化肥、农药、大型机械、滴灌喷灌等新技术手段的使用,将极大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未来随着互联网技术在农业方面的应用,形成“互联网+农业”新兴经济形态,势必会进一步推动农业经济转型并成为未来的一大发展趋势。

(三)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将进一步完善

随着国家对农业改革的不断重视,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必将得到重视和支持,特别是在代耕代收、烘干储藏等服务体系建设上将会进一步完善。不断加强和推广基层农业技术,提高农技人员福利待遇,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益性服务,对农作物保险和粮食补贴等政策加大推行力度,为农民降低生产成本和风险,提高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质量,创新服务方式将成为未来农业社会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随着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农业经济转型和管理模式的变革也将得到强化和支持。

(四)生态农业将成为农业发展新亮点

国家强,必须农民富,农民富就必须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和管理模式,国内外实践证明生态农业将成为未来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以传统农业为载体,通过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的运用,不断推进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农业的发展,通过农业与第二三产业的不断融合,传统农业和现代科技成果的结合,进而形成资源的合理利用,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走经济、社会、生态三者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农业经济转型之路。[2]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高效农业。它要求把发展粮食与多种经济作物生产,发展大田种植与林、牧、副、渔业,发展大农业与第二、三产业结合起来,利用传统农业精华和现代科技成果,通过人工设计生态工程、协调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矛盾,形成生态上与经济上两个良性循环,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

三、我国农业经济管理模式变革的必要性

(一)农业经济管理模式变革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

现代农业是基于生产资料配置更加合理,管理方法更加科学的基础上的社会化农业生产方式,相对于传统农业来讲,现代农业从种子的优选、化肥和农药的科学配比使用、农业生产过程现代化机械手段的运用以及产品的营销渠道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与原来传统农业作为农民一种谋生手段相比,具有了更加丰富的内涵,特别是在生态农业建设方面,现代农业正在向着观赏、休闲为主的休闲农业和旅游农业转化,从提供农产品的主要功能逐渐增加生活休闲、生态保护、旅游教育等功能,为人们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精神需求。现代农业的转变必然要求农业经济管理模式随之发生变化,在农业发展过程中,通过对农业类型、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的选择后,逐步探索了四种现代农业建设和运作模式,作为当代农业经济转型和管理模式变革的重要代表。一是东部沿海为代表的外创型农业管理模式,通过政策扶持和龙头企业带动逐步形成了特色蔬菜、优质花卉和名优农副产品及水产品的资金技术密集型农业生产管理模式,通过外销出口,带动地区经济转型和农民增收。二是龙头企业带动农业管理模式,通过采取“公司+基地+农户”产业化生产方式,将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进行合理公平的转移,打造现代农业生产基地,推行农业科技成果和产业开发,创新农业经营管理模式。三是建立农业科技园管理运行模式,由政府指导企业和农户参与,以企业化方式进行运作,加大对高新技术和设备的引进使用,对新品种和新技术进行实验,逐步形成开发基地和生产基地,继而推动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的管理模式。四是依托山地自然资源,立体化、层次化的对当地农业进行重新开发,通过印记新技术和品种不断丰富山区农业产业种类和农业生产方式,待成熟后进行大面推广,从而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当地经济发展。以上四种是现代农业管理模式的变革的具体体现,未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应用和“互联网+”对农业变革的推动,农业管理模式还将呈现出新的特点和不同的发展模式,从而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

(二)农业经济管理模式变革是农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过来推动生产力的进步,一旦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变革就会出现。历史证明每当我国农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农业经济就会出现新的特点,农业管理模式也会出现新的变化。随着我国农业的发展,在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农业的发展规模必将由原来的分散经营模式逐步向规模化经营转变,农业合作社这一新的农业组织形式必将随着农业改革的深入,充分发挥农业方式新模式的带动示范作用,在农业社会服务体系上也会发生新的变化。这些农业发展的新变化必然会带来农业经济管理模式革命性的变革。反过来农业经济管理模式的新变革,在国家政策指导和引领下,也将发挥巨大的推动作用,对农业的发展和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了一条发展的新道路。因此,农业经济管理模式变革是农业发展的必经之路,有其变革的必要性。

(三)农业经济管理模式变革是贯彻实施国家政策的有效途径

国家农业政策有效实施需要具体农业发展模式的支撑和具体实践,通过实践验证国家政策的实施是否真的能为农民增收,盘活农村经济,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实践中发现新的问题,反馈到国家层面,有助于国家制定更加切实可行的农业政策。因此,农业经济管理模式变革在贯彻国家政策的实践者和践行者,也是政策通信兵和信息站。从近年来我国农业经济管理模式变革看,通过建立农村土地流转平台,建立和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推动合作社建设,加强农业社会服务体系建设。这些卓有成效的变革创新为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鲜活力,不但推动了农村土地流转,加快农业机械化、科技化水平,增加农民收入做出了巨大贡献。可见,农业经济管理模式变革是贯彻实施国家政策的有效途径。

四、我国农业经济转型与管理模式变革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在肯定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农业经济管理水平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无论是我国农业经济转型的现实,还是现阶段农业发展的实际都要求我们在管理模式上进行变革与创新。我国提倡走中国特色的农业发展道路,这是基于我国的特殊国情提出的。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多,再加上资源分布的不平衡,这些因素成为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限制因素。为推进我国农业经济的转型升级,在管理模式上的变革是必不可少的。因此要明确农业经济管理科学发展的方向,科学变革管理方式应注意以下问题:

(一)以人为本,最大限度的维护农民利益

农业经济转型时期,旧的传统农业管理模式必将退出历史的舞台。新的农业经济管理模式的推行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原则,最大限度的维护农民的利益。我国农村人口众多,三农问题一直是困扰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问题,三农问题的解决必须坚持以维护农民利益为前提。农业的规模化生产和机械化生产迫切要求建立新的管理模式,然而新的管理模式要想有效实施,必须考虑农民的切身利益。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力军,发挥好农民在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积极作用是当前管理模式转型的关键。要做到以人文本可考虑两个方面:一方面,管理模式的设定不能损害农民的利益,这是前提;另一方面,现代管理模式的实现离不开农业经济管理人才,因此还应积极培育相关人才,发挥人才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就农民自身而言,应帮助农民树立科学管理意识,指导农业经济的科学生产,帮助农民解决农业经济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就专业人才而言,应加强对农业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为农业管理模式转变提供助力。

(二)循序渐进,合理有序的推进经济转型和管理模式变革

我国现实的国情决定,农业经济转型和管理模式的变革应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农业人口众多、地区生产差异大、资源分布不平衡等,农业生产经营中面临诸多问题。虽然近年来我国农村合作社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整体规模偏小。虽然土地流转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体上看,流转规模还需扩大。如何在土地经营和管理中得到农民的支持,如何解决传统思想与现代农业发展之间的矛盾,如何做到提高质量也提高速度等等,以上一系列问题的解决都需要一个缓慢的过程,因此我国在推进农业经济转型和管理模式变革的过程中需从整体布局,按步骤推进,创新农业管理模式实现农业经济管理科学发展。

(三)因地制宜,鼓励引导创新型农业经济管理模式

我国各地气候均有差异,因地制宜是农业发展的准则,农业经济管理模式也应不尽相同,突出各地方的特色。同时在不同的发展时期也应作出相应的调整。农业经济管理模式的变革应坚持在总体上把握方向,在具体实施上突出地方特色。例如,我国东北地区土地肥沃,农业资源丰富,因此在农业生产时便于使用机械化生产,因而要不断提高机械化水平,实施统一规范化的管理;我国南方地区人口比较密集,自然资源较为缺乏,因而应重点开发新资源。总之,农业经济转型与管理方式的变革是顺应社会发展潮流和趋势的,是符合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同时,农业经济转型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我们应不断探索和创新科学管理方式,以使用转型期间农业发展的需要,为缩小城乡差距,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努力。

参考文献:

[1]孙明琦.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企业经济管理[J].中国证券期货,(8):28-30.

[2]刘金雷.浅析农村农业经济管理[J].黑龙江科学,2013(11):29-30.

篇2:网络财务管理模式变革论文

网络财务管理模式变革论文

一、网络财务管理概述

简而言之,网络财务管理就是将互联网技术与传统财务管理相结合,运用计算机技术,通过财务软件的形式实现对企业财务活动事前、事中、事后的全面、实时的综合性管理。网络财务管理不仅仅局限于财务系统,它是以企业财务管理作为中心发散点,将企业各部门的业务活动与企业的财务管理系统进行协调,通过利用财务软件这种形式,来实现财务数据的实时传递、财务及企业其他资源状况的动态分析等。网络财务管理与传统财务管理的最大不同在于将互联网技术融进企业财务管理的过程,利用网络技术的远程化、动态化的特点,突破传统财务管理的区域限制以及财务管理的滞后性等不足,实现对企业活动的远程在线动态管理,真正实现对企业活动过程、结果的全过程监管,做到事前、事中、事后的全面、实时的综合性管理。也正是基于以上特点,网络财务管理使企业财务系统由核算型向管理型、决策型转变成为了可能。网络财务管理是互联网环境下企业为了实现自身管理最优化对传统财务管理模式进行的变革,是企业为了寻求自身发展做出的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选择,相对于传统财务管理模式,网络财务管理在很多方面凸显了它的发展潜力和发展空间,必将主导将来财务管理理论的发展。

二、网络财务管理的发展潜力

网络财务管理的发展潜力在于与传统财务管理模式相比,它更能适应信息化时代这一时代背景,更能满足企业在信息化时代下对自身管理的要求,因此,本文采用与传统财务管理模式相对比的形式来说明网络财务管理的发展潜力和发展空间。

(一)实现了财务部门与企业内外部门的协同,消除了信息传递的滞后性

在传统财务管理模式下,信息传递的程序化限制了财务部门与业务部门的协调一致,不仅造成了各部门工作效率低下,也使企业物流与资金流、信息流不能同步反映,难以达到财务管理的最佳效果。而在网络财务管理模式下,信息不仅仅局限于财务部门,财务部门不仅能够实现与企业业务部门的协同,与企业相关的外界部门(税务部门、供应商、客户等)也能实现信息传递的协同,从而达到提高工作效率,优化资源配置的目标。首先,与企业业务部门的协同。在网络财务管理模式下,业务部门及时将发生的采购、销售等活动录入相关的信息系统,财务部门根据业务部门传递的信息对应进行会计处理,并将活动产生的信息回馈给业务部门,从而实现信息的及时传递,使财务部门与业务部门的工作达到协调一致,实现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统一。其次,与企业外部相关部门的.统一。在网络财务管理模式下,企业与供应商、客户发生的相关交易活动会通过业务部门信息的及时传递进入企业财务系统,财务系统会做出及时回馈,从而达到效率的最大化。企业与社会相关部门,诸如税务部门、银行等,可以通过网上报税、网上银行等方便快捷的形式来提高双方的工作效率,使社会资源得到优化配置。

(二)实现了信息集中化管理,消除了时间、空间的限制

在经济全球化高速发展的今天,企业呈现集团化、跨区域发展的趋势,这对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提出了挑战。传统财务管理信息传递采取层层上报的程序化模式,信息传递效率低下,影响决策的时效性,不利于进行财务监管,乃至影响企业整体工作效率和企业绩效的提高。而在网络财务管理模式下,高层决策者能够及时通过网络财务系统获取各个集团区域的相关信息,做出有针对性的决策,实现整个集团信息的动态集中化管理,消除地域限制和时间时滞,在整个集团内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达到提高整个集团效率和绩效的效果。

(三)实现了流程管理与结果管理并行,减少了财务监管漏洞

在传统财务管理模式下,由于信息传递的滞后性,对企业财务活动的监管往往是事后监管,所进行的是结果管理,不能从源头上防止舞弊等有损企业行为的产生,必然不利于加强企业内部控制,提高员工工作效率和公司绩效。而网络财务管理模式可以克服传统财务管理模式的弊端。网络财务管理能够实现信息传递的及时性、连续性,可以实现对企业财务活动的过程监督,从而实现流程管理与结果管理并行,最大限度的减少财务监管漏洞,形成良好的公司管理机制。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顺应互联网发展的大趋势是财务管理变革的必然。

突破传统财务管理的桎梏,实现财务管理模式的创新是当下财务管理模式发展的正确选择。只有这样,财务管理才能向着有利于促进企业绩效提高的方向前进,财务管理理论才能得到更深层次的拓展。这就要求我们用创新的思维解决财务管理模式变革的问题,促进新的适应经济社会的财务管理体系的形成,把互联网技术应用于财务管理,使网络财务管理得到长足发展。

篇3:深度营销:营销组织与管理模式的转型

深度营销的开展,对营销组织和流程设计、管理机制带来的转型挑战是必然的,

一、营销组织的转型:一元化向多层化的演变

目前,大部分的基层营销组织是这样的:在一个省会城市设立办事处,或分公司;在地级市已经没有“组织”了,只有一个业务员在全权负责,业务员的工作地有两个:业务对象如超市;业务合作伙伴如经销商。

这种基本上处于“跑单帮”的、远离组织的业务形式,随着深度营销的开展将逐渐被贴近市场、反应迅速、专业分工与整体协调的基层组织所代替,基层组织的增设成为必然,基层的组织建设迫在眉睫。因为深度营销意味着作业流水线的延长和工作重心的转移。以往那种“一个人跑一个地区、七八杆枪打一个省”的基层营销组织已经满足不了工作的需要。

深度营销的要义有两个:一是把销售网络进一步延伸到县城、乡镇;二是把营销的推广和服务工作做得更好、更加紧贴于销售网络。因此,基层组织的建设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

1、基层组织设置到哪一个级别的市场?根据深度营销的“深度”来评估,是把营销工作开展到广大的农村市场,直到乡镇?还是基本上满足于县城?这种地域上的深入往往带来工作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基层组织应当往下设置。

2、基层组织设置什么样的功能?这需要根据公司总部的工作安排和要求。有的要求基层大量地开展推广、促销等工作,还有的要具有采购、运输功能等,应当依据功能要求设置组织的职能,进一步确定它的人员编制与分工。一般而言,基层组织往往更重要的是服务性和推广性的工作内容较多,例如设置推广专员、促销督导、统计员等。

3、基层组织的管理经济性,

基层组织的增加势必带来管理上的难度,带来管理成本和经营成本的提高,因此要考虑基层组织设置的必要性,应当本着节约、规范、必要的精神来考虑基层组织的设置。

一个销售型的基层组织应当具备这样的基本满足:产品确实适合于进一步的区域开拓并且具备较大的市场空间;产品已经有相应的配送客户(经销商或分销商),能配送到目标市场;有较多的营销工作,工作强度和内容必须要以组织的形式才能满足。公司已经具备相应的管理能力,能较好地实现对基层的管理和控制。

销售型的一线组织将随着深度营销的发展,逐渐由简单的一级组织被复杂的多层级组织代替。例如:以前的单一组织是省会城市设办事处,今后逐渐演变成为:省会的办事处—地级市的联络处,甚至是:省会的办事处—地级市的办事处—县级市的联络处(站)。并以此为基础,逐渐走向“专业人做专业事、系统协调、分工配合”。

随着基层组织的演变,公司总部对一线营销组织的管理转型、一线营销组织的自身管理转型将成为新的挑战。

二、管理模式的转型

基层营销组织的转型将带来管理机制的转型。这里涉及到两个层面的转型:一是公司总部对一线营销组织的管理转型,二是一线营销组织的自身管理转型。

1、公司总部对一线营销组织的管理转型

当一线的营销组织还处于一元化的简单状况时,公司总部对基层的管理往往是紧密的,这也是由于基层的销售范围与工作内容都普遍较小,公司也具备相应的管理能力。它表现在权限的集中度上,基层组织往往不具备较多、较大的决策权力,审核、批准的权力经常集中在公司总部的职能部门;基层组织也是按照职能部门的指示、安排、要求、以及配置的资源来组织、执行工作。这种紧密型的管理能较好地解决基层的决策风险、执行偏误等。

但随着基层营销的延伸、组织的增设,再则复杂的营销环境所产生的不同反应要求,使得紧密型的管理是日益凸现问题:对市场的灵敏度缺乏、决策时间长、反馈环节多、程序繁杂等。

在约束、授权、协调机制的改进条件下,总部与一线营销组织的关系应当越来越趋向于以下的结果:

篇4:学科转型期农业经济管理的论文

学科转型期农业经济管理的论文

一、转型期农业经济综述

(一)转型期农业经济新特点

1、城乡关系的进一步强化。过去我们常提及农业支持工业、乡村支持城市,但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城市化的不断推进,我们更加强调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换言之,过去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我们过渡透支农业的生产潜力,虽然工业和城市得到发展,但也极大地损害了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主要表现在,其一,农业生产环境和生产资源不断恶化、农业资金技术投入比重过低;其二,城市在经济水平、福利水平、教育水平上远远高于农村地区。当然,随着我国逐渐重视农业经济的发展,在农业上的各种投入不断加大,加之城镇化的不断发展,我国农业经济出现的一大特点就是城乡关系的进一步强化。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城市优势资源逐渐开始向周边农村地区扩散,农村地区的农业资源整合能力不断增强;另一方面,农村地区依托城市市场大力发展城郊农业,也极大地支持了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

2、产业链延展性加强,农业经济更加细分化。产业链延展性主要是通过农业上下游的整合实现的。一方面,农业领域开始与工业甚至金融业融合,逐步实现了一、二、三产业链的衔接;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内部出想了很多新的发展模式,如上为笔者提到的近郊模式等。农业经济的细分化,也就是随着技术的进步以及人民对于农业产品的要求不断提高,农产品在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逐步细分,细分市场的容量不断扩大,精加工、绿色生态林业、农产品的安全质量、农产品的再加工等都得到了快速发展。

(二)农业经济管理学科面临的现实情况

农业经济管理学科既为我国农业发展提供农业技术和管理技术方面的支持,也提供指导思想方面的理论支持。然而我国现阶段的学科研究重点过分强调前者对于农业发展的贡献,对于后者的研究还停留在空洞性论述上,对于现实作用有限。与之相对应的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现状面临的是技术管理形式粗放和发展理论粗放的双重问题。农业的集约发展、可持续发展并不是一个技术可以解决的课题,换言之这是一项系统工程,技术、管理、指导理论缺一不可。另一个重要问题是,由于当前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还比较缓慢,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应对来自国际上的竞争,加之笔者在第一点中提到的城市化契机中弯道超车,这些也将成为目前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研究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农业经济和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的针对性建议

(一)农业经济发展的针对性建议

正如笔者前文所说,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以下是笔者对这一问题的具体建议。第一,改变原有粗放式的发展思路,认识到农业对于我国经济的重要性;第二,加大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加大农业生产工具的补贴力度,加大农业技术的研究投入;第三,促进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促进相关的理论研究;第四,把握时代机遇,创新农业生产模式,实现弯道超车;第五,加快农业与工业和金融业的融合,实现三者的协调发展和互助发展。

(二)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的针对性建议

1、实施农业人才培养计划。首先,国家和有关方面要认识到科研人才的培养重要性,为了推动原有纯靠体力和资源投放的粗放型农业发展模式向依靠科技和管理的集约型农业转变,人才尤其是科研人才在其中起着关键作用,换言之人才是推动农业发展的新动力。因此国家要不断加强对农业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力度,从资金、政策等各个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其次,针对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具体而言,要根据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现状和现实要求设置科研项目和教学内容,避免陷入形而上学的状况,要时刻把握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原则设置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教学和科研任务,从而将研究重难点的新知识和新技术融入到具体的科研人才的培养上。

2、学科发展差异化。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同经济管理学科、农业技术学科是有区别的,如果理论研究没有认清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本质,很容易变成一个四不像学科。那么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实质到底是什么呢?农业经济管理就是对农业生产总过程中生产、交换、分配与消费等经济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控制、协调,并对人员进行激励,以达到预期目的的一系列工作的总称,换言之,它是以农业技术为基础,以经济管理为背景,通过各种管理手段实现农业生产各个环节的健康发展,它是一个以管理为主技术为辅的综合学科。因此在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研究的过程中要认识学科之间的差异性,实施差异性的学科战略,即将研究的重点放在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农业现代化战略调整、城乡结构的质性变化三个方面。

3、强调学科间的互补性。一方面,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尤其本身特点,但是也要注重通过经济管理学科、农业技术学科寻找发展思路;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的全面发展,正如笔者前文所说,农业、工业、服务业三者融合的趋势日益明显,在理论研究中也自然要反映这一现实情况,即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加强同数学、金融学、环境学、工业工程学等学科的联系,进一步加强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综合属性,使之能够更好的适应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

三、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农业经济必须改变传统的发展模式,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要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实现我国农业经济的弯道超车。针对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其根本就是不断适应我国农业经济的现实需求,为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提供技术和理论上的支持。本文通过对我国农业经济和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概述和相关建议,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以期我国农业经济和相关理论研究能够更上一层楼。

作者:宝全 乌云毕力格 工作单位:内蒙古广播电视大学 内蒙古赤峰市宝日勿苏镇草原站

篇5:信息化下医院管理模式变革探析论文

信息化下医院管理模式变革探析论文

摘要:近些年,在我国不断推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大背景下,信息化的管理模式已经成为了各行各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医院管理模式改革的进程中,信息化的管理模式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医院的工作重点是治病救人,尽量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在这个过程中,医院应该在最大的程度上了解患者的需求,并依此为根据做出更加科学的改变,在信息化的背景下实现更加理想化的医院管理模式。该文结合传统医院管理的模式存在的问题,对信息化新形势下的医院管理模式的具体路径以及发展变革的战略展开了一系列的探析。

关键词:信息化;新形势;医院管理模式;发展变革

社会一直处于不断地变化当中,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医院的管理模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得我国的医疗体制进入了发展改革的新阶段。现代的医院管理模式引起了国家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信息化新形势下的医院管理模式应该打破传统管理模式存在的不足之处,针对这些不足进行一系列的发展和改革,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医院的管理模式进行充分有机的融合,加强医院的信息化建设的力度与步伐,从而为到医院治疗的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1传统医院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1.1医院管理的难度与日俱增

在国家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经济水平不断提高的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水平也随之提高,人们将关注的重点逐渐转移到了医疗事业上,这也成为了医疗机构面临的新一轮的挑战。当前,我国的医院也在国家的号召下不断建设,进入了发展的新时期,特别是中型和大型的医院,正在不断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主要有引进了更加先进的医疗设备,提高医院工作人员的技能水平以及聘用更加优秀的医学人才等。随着医院规模的不断变大,对医院各个方面的管理也增加了非常大的难度,导致医院的服务水平有所降低,医疗资源分配不均匀等问题逐渐暴露出来。

1.2医患矛盾不断激化

很多的医院工作人员的观念仍然停留在比较传统的层面,认为治病救人是医院的天职,其他的方面都不是工作的重点,因此,在工作的过程中将重心放在了救治患者上,这样的观念难免太过片面。随着信息技术在医院经营过程中的逐渐渗透,医院很多的环节已经用及其代替了人工,使得传统的医院管理模式已经逐渐被取代。“看病难,看病贵”的现象越发严重,使得医患关系不断恶化,患者对医院越来越不满,严重影响了医院未来的发展。

1.3行政管理缺乏科学性和规范性

对医院来说,行政管理的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也是医院能得到长远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医院的管理水平与国家的民生问题有着很大的联系,但是很多的医院在经营的过程中对行政管理工作的重视不够,很多的规章制度仍然停留在个人的层面上,体现了个人的意志。这样的行政管理模式下很多的问题都越来越严重,比如医院资源的浪费现象严重,医护人员对自己的要求不严格等,使得医院的发展步伐变得缓慢。

1.4医院管理理念不够先进

信息化新形势的发展对各行各业的正常运行都有着一定的影响,并带来了比较理想的效果[1]。但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很多的医院管理人员仍然没有意识到信息化对医院管理模式的发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忽略了信息化与医院业务的有机融合带来的经济效应以及服务效应。很多医院不愿意在信息化建设方面投入太多的资金,没有根据国家的政策对信息化的管理模式做出科学、合理、规范的计划,使得医院的信息化建设进度缓慢,更没有让信息化在医院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作用。

2信息化新形势下医院管理的具体路径

2.1提高医院管理模式的标准性

信息化新形势对医院的管理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院应该充分将信息化与医院的管理工作相结合,让更加科学的管理理念引导医院信息化的建设,创建更加健全的系统,并将管理工作融入其中,从而使医院的医疗水平与服务质量都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例如,患者来到医院就医时,信息化的管理模式下能将患者用医保卡或者其他付款方式统一记录在医疗的系统当中,实现每个患者通过一张卡能记录整个就医的过程,从挂号、进行相应的治疗、住院以及手术这一系列的步骤,使得为每个患者都能建立一套完整的数据。这样的管理模式下患者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就医的时间和费用,也能使医生对患者的基本情况了解得更加全面[2]。

2.2优化对患者提供的服务质量

医院的医护人员应该转变传统的观念,采用更加符合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将信息化的技术充分融入到医院的管理模式之中。首先医生应该通过医疗系统查找患者的治疗记录以及患病的原始数据,根据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并得出相应的结论,再制定科学的治疗方案[3]。这样信息化的管理模式相比于传统的管理模式有着非常多的优势,主要有患者对自己的健康状况能有更加全面的了解,同时能更加明确医生的嘱咐。也能在很大的程度上减少医生诊断错误的情况,提高医疗的水平,从而使医院的整体管理水平得到提升。

2.3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

患者来到医院就医时,第一个步骤是通过挂号的方式将患者的基本信息录入医院的医疗系统之中,这个环节是使患者以及医生都能了解患者的健康状况,医生可以根据医疗系统中记录的患者的数据为患者制定相应的检查环节,确保患者能得到合适的检查和治疗,患者的化验结果以及检查结果都能在医疗系统中自动生成,整个医院的科室都能在医疗系统中查找到患者的基本信息、检查以及治疗的记录,在很大的程度上实现了患者信息的共享,能在很短的时间里就对患者的整体情况有基本的了解,缩短了各个科室的医生对患者病情询问的时间。另外,医院的信息化管理模式不是减少了工作的步骤,而是对工作步骤进行了优化,提高了工作的效率[4]。

2.4提高医院资源的利用率

将信息化的技术融合到医院的管理模式之中有利于对医院的工作内容以及工作数据进行全面的监督,使得医院的管理人员能随时了解到医院的资源都分配到哪些地方,以及各项收入和支出的来源和去向。将患者就医的各项费用都进行标准的分类和分析,这样的模式能有利于医院更加合理的控制成本,并更加科学的对医院的管理水平进行评价,并为医院的高层管理人员做出重大决策时提供合理的科学依据。另外,信息化的医院管理模式能在很大的程度上提高医院的资源的利用率。信息化的管理模式也能降低一定的财务费用,医院的管理人员能通过医疗系统的数据对医院的采购计划以及资源的分配进行科学的调整。

2.5激发医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医院的管理体系之中的绩效管理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将医院的每一个工作人员的工作业绩进行统计和管理,能在很大的程度上提高整个医院整体的工作效率。医院的管理人员应该根据本医院的基本情况对员工的工作表现制定奖励制度,对在工作的过程中表现出色的医护人员给予不同程度的奖励,这样的模式能在很大的程度上激发医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医院还可以以科室为单位,对每个科室的工作绩效进行公布,通过竞争的机制来激励各个科室努力工作的意识,每个员工能在竞争的过程中查找自己在工作上的不足之处,从而进行改进,使个人的工作技能得到一定的提高,促进医院整体水平的提升。

3信息化新形势下医院管理的发展变革战略

3.1提高对医院内涵的重视程度

很多的医院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并没有对医院的内涵给予一定程度的重视,使得医院的管理水平以及经营效益并没有得到良好的改善[5]。因此,医院在发展的过程中,应该充分意识到医院的基本内涵以及信息化的具体概念。首先,对患者到医院就医之后,从挂号到手术这个过程中的所有数据进行科学的管理,并提供相应的医疗服务。其次,为患者建立网络的数据库,加强医院各个科室之间的联系,从而使患者得到满意的医疗服务[6]。

3.2提高医护人员的工作技能水平

医护人员是医院经营的主体,也是医院管理内容中的重要内容,因此,医护人员队伍的建设对医院的长远发展以及信息化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7]。医院应该定期举行医护人员的技能进修,聘请专业的学者到医院对医院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医护人员的工作技能,使其掌握最新的医疗技术。另外,信息化的背景为医院对医护人员进行考核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条件,医院的管理人员应该利用网络技术定期对医院的工作人员的技能水平进行考核。

3.3提高对信息化的认识程度

信息化新形势已经成为了当前社会的主要发展模式,医院管理模式的发展和变革也必然离不开信息化的建设[8]。医院的管理人员应该充分意识到信息化对于医院发展的重要性,提高对信息化的认识程度,加大对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另外,医院的管理人员应该根据社会对医院的发展提出的更高的要求,加强信息技术与医院管理的有机结合,建立一支优秀的医疗队伍,提高决策的科学性,从而为医院的可持续发展多出更大的贡献。

4结论

综上所述,近几年,医院的管理模式逐渐进入到了探索的阶段,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越来越跟不上医院发展的步伐,越来越多的问题在经营的过程中不断暴露出来。信息化新形势的发展对医院的管理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院的管理人员应该根据本医院的情况以及对发展的定位,将信息化技术与医院的管理工作进行充分的结合,使医院的管理模式更加科学和规范,从而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为医院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通过本文对信息化新形势下医院管理模式发展变革的探析,希望能为提高我国医院管理水平提供一些参考。

参考文献:

[1]杨静靓.医院综合档案信息化管理现状与优化策略研究[J].办公室业务,(5):52.

[2]蔡静.浅析新形势下如何加强与完善医院财务管理[J].现代经济信息,(20):263.

[3]何亚男.如何实现医院财务管理的精细化和规范化[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6(12):69-70.

[4]闫明.医院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维护工作策略探析[J].通讯世界,2016(5):5-6.

[5]许卫明.信息化管理条件下加强医院财务内部控制的思考[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1):26-27.

[6]王庆琴.新形势下医院行政管理探讨[J].企业改革与管理,(23):198-199.

[7]李华才.新形势下医院信息化建设的传承与创新[J].中国数字医学,(3):1.

[8]李华才.注重内涵建设创新发展模式――新形势下深化医院信息化建设的思考[J].中国数字医学,2014(6):1.

篇6:中国经济转型期财务管理模式论文

中国经济转型期财务管理模式论文

一、中国经济转型期的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的现况与问题

1.缺乏足够的会计管理知识。

目前,我国许多的企业其管理理念比较落后,缺乏及时更新的发展思维,难以适应现今多变的经济发展环境,由此导致企业的会计管理工作的开展遭遇种种困境,企业的会计管理工作没有融合到企业的整体发展规划中,造成了目前我国企业会计管理工作的主要问题,导致企业高层管理所作出的决策缺乏科学性。

2.缺乏完善的会计管理体系。

目前在我国大多数的企业内,其会计管理工作的管理体系存在着方方面面的问题,严重影响了会计决策的实施。在会计管理的工作中,科学合理的管理体系与制度能够带给管理工作在制度上的保障,同时有利于及时解决临时出现的难题,促进会计工作的顺利开展。另一方面,会计工作人员由于相关会计管理制度的缺失而不得不面临具体会计业务的难题,造成了会计工作的效率低下,也导致了会计工作缺乏有效的监管。

3.缺乏会计管理的法律意识。

我国现今为了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顺利发展,以及建设法制化国家,对于企业的会计管理方面的工作进行严格的规定与统一。然而,事实上我国很多企业都忽视国家法律的要求与规定,没有严格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忽视了会计管理工作的合法性,甚至于有的会计工作人员由于个人利益忽视了企业的长远发展,缺少在会计工作中遵法守法的意识。由此给企业管理的整体利益造成极大的'损害。

4.会计工作人员素质与能力的不足。

目前在我国的企业管理方面,对于会计工作人员的人才聘用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造成了其会计管理工作质量的低下。某些会计工作人员的素质与能力不够专业化,很少主动参与自我学习、自我深造,他们大多缺乏对企业长远发展规划与目标的认识,导致会计管理工作的实际开展中存在目标不清晰、实施难度大的问题,造成企业高层管理决策困难。

5.缺乏高水平的信息管理技术。

随着新世纪高新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科技成为了国民生活与工作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对于企业的会计管理工作而言,更是如此。在现代的企业管理中,必须加强信息技术的应用,才可以让企业的管理水平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需求。但是在我国很多的企业中,对于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相对较低,导致企业的会计信息暴露在更多的风险当中,得不到有效的保护。

二、改善中国经济转型期的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的建议

1.加强对会计信息化系统下的内部控制制度的认识

面临我国新时期市场经济的新要求,企业必须加强自身对会计信息化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的认识,促使自身在认识观念上进行改革,从而带动企业的会计信息化系统的内部控制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企业应当充分认识到其会计信息化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性,对于社会竞争愈加强烈的现实状况,企业必须树立正确的管理理念,创新会计管理工作的模式,促进企业会计信息化系统的内部控制质量与水平的提高。

2.建立健全的会计信息化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

目前,我国大多企业内部的控制制度存在许多方面的缺陷,忽略了完善的内部控制环境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实行具有重要的意义。只有建立了严密的内部控制制度,才可以改善企业的内部控制。随着现代信息化的发展,会计与科学信息技术进行了紧密的结合,同时在会计信息化的系统下,传统的会计模式越来越不能符合会计信息化系统的需求,企业应当对其自身就有的会计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及时调整内部控制体系,重新合理地调整工作的流程,加强内部控制制度的严密性,同时对于考核必须严格规范化。

3.加强会计管理的法律意识。

为了保障企业会计管理工作的合力实施,企业应当注重强化会计工作人员的法律意识,严格要求会计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必须遵法守法,对于在会计管理工作中的腐化的行为,必须严惩。只有改变并强化了会计工作人员的法律观念与意识,才能够实现真正意义的企业管理质量与水平的全面提高。

4.提高会计管理工作人员的素质与能力。

企业应当重视对工作人员的选择与培养。首先从企业工作人员的思想道德素质上进行改善,要求其具备良好的专业的职业素质,同时注重提高其实际的企业管理技能,通过构建高素质的企业管理团队来实现管理工作的高效率与专业性。其次,通过建立完善的招聘流程与制度来选拔新员工;同时,建立有效的激励制度,奖惩分明;另外,更为重要的是要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监督机制,在企业内部强化和完善自我监督,增强企业管理的风险意识。

5.提高企业的信息技术水平。

通过对会计管理工作人员进行定期的信息技术相关培训,增强会计工作人员的信息应用能力,加强企业机密的保护措施,促进企业管理发展。面对会计信息化系统的普及,企业管理人员应当建立并且加强其自身信息能力的培养,以全新的管理理念来对企业进行管理,实行科学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促进企业的现代化发展。

6.加强信息系统下企业内部控制的外部监管。

在我国社会主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阶段,法制经济是我国市场经济的主要方向,只有实行有效的监督,方可规范企业会计工作中不合法的行为,通过健全会计法律法规,来保证中小企业会计管理工作的质量,从根本上解决我国中小企业会计管理工作中所存在的种种问题。综上所述,企业会计财务管理是在经济管理的需求下诞生并不断发展,是企业中所进行的管理活动,要加大力度针对中小私营企业的会计财务管理,充分重视和强化会计财务制度管理,制定规划出更切实可行的财经制度管理模式。

篇7:转型期要素分配与收入分配论文

转型期要素分配与收入分配论文

国有企业

一、国有资本增长因素分析

全国国有企业占用国有资产总量为57,554.4亿元,比上年增长10.9%,其中,国家资本31,998.2亿元,国有资本公积20,007亿元,其他国有资金938.7亿元,国有未分配利润为-7,303.5亿元。

“九五”期间,我国国有企业国有资本净增加额为21,105亿元,其中,因国家投入、资本溢价、企业盈利等因素使国有资本增值42,945.7亿元。对“九五”期间及20我国国有企业国有资本规模的持续增长因素,可大体归因于以下方面:

1.国家投入仍然是国有资产持续增长的主要因素。为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国家对能源、交通等基础设施领域,以及国民经济重点产业和关键行业给予了大力支持和不断投入,这成为我国国有资产规模稳定增长的主要因素。据统计,“九五”期间国家直接对国有工商企业的各种投入,包括财政拨款、预算外资金、资本性税收返回等,共增加企业国有资本为10,107.2亿元,占同期国有工商企业国有资产增长额的23.5%,其中,“九五”期间国家财政基建支出为7,526.1亿元,电力、铁路、民航等政府性建设基金支出约2,336亿元。另外,“九五”期间国家因实施“债转股”、“贷改投”等,将各级政府基建基金本息和剥离到资产管理公司的银行贷款本息转为企业资本金,增加企业国有资本为3054.6亿元,占同期国有工商企业国有资产增长额的7.1%。两项因素合计为13,161.8亿元,占同期国有工商企业国有资产增加额的30.6%。年国家对国有企业的各种投入因素增加国有资产3,322.8亿元,占当年国有工商企业国有资产增加额的35.4%。

2.企业经营积累是国有资产持续增长的基本因素。为逐步提高国有企业盈利能力,国家不断加大国有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步伐,使国有企业资本经营增值能力大幅度提高。据统计,“九五”期间国有工商企业因经营效益积累因素增加企业国有资产为12,716.3亿元,占同期国有工商企业国有资产增长额的29.6%。2000年国有盈利企业的盈利额为4,679.8亿元,企业各种经营积累结转资本及权益而增加企业国有资产3,892.7亿元,占当年国有工商企业国有资产增加额的38.3%。

3.资产评估确保产权变动中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九五”期间,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产权转让、资产重组等产权变动行为日趋频繁。为促进企业价值在产权变动中合理定价,通过对产权变动过程中的国有企业资产进行专业性评估,促进了存量国有资产账面价值与市场合理衔接。据统计,“九五”期间,通过国有企业在产权变动中进行资产价值评估,增加企业国有资产5,509.9亿元,占同期国有工商企业国有资产增加额的12.8%。2000年国有企业因资产评估增值增加国有资产937.4亿元,占当年国有工商企业国有资产增加值的9.2%。

4.资本溢价是实现国有资产运营增值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我国国有企业通过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渠道不断拓宽。2000年底我国共有境内上市公司1088家,境外上市公司52家,股票总发行股本为3,791.7亿元。国有企业通过上市融资形成的资本溢价发行收入逐年扩大,构成近年来国有资产通过资本市场运营实现增值的重要因素。据统计,“九五”期间国有工商企业通过资本市场上市融资溢价,增加企业国有资产3,003.6亿元,占同期国有工商企业国有资产增加额的7%。2000年国有企业因上市融资形成资本溢价共增加国有资产达1,426.3亿元,占当年国有工商企业国有资产增加额的14.1%。

5.基建规模的不断扩大有效推动了国有资产稳步增长。近年来国家通过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大对国民经济基础设施领域的基本建设投资,使得预算内和预算外财政资金的基建支出规模不断扩大;尤其是以来,我国发行长期建设国债达3,600亿元,集中国家财力加快了基础设施建设,促使国有资产规模保持增长势头。据统计,全国国有建设单位结存的国有资产总额为8,592.9亿元,较1995年结存额2,017.5亿元净增加6,575.4亿元,占“九五”期间全国国有资产净增加额的15.7%。

二、国有资本减值因素分析

在国有资产稳定增长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减值因素。“九五”期间,我国国有企业因专项核销、企业亏损等因素使国有资本减值21,840.7亿元,其中,2000年共减少5,908亿元。对“九五”期间国有资本的减值因素可作如下分析:

1.破产、撤销和改制剥离等因素。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国有企业的改革重组力度,对10多万户经营管理不善或亏损严重的国有中小企业实行改制、出售、撤销、破产等措施,“九五”期间由此而减少国有资产5,337.2亿元,占同期国有工商企业占用国有资产减少额的24.4%,其中,2000年因破产、撤销、改制等因素形成的国有资本减少额为1,421.7亿元,占当年国有企业国有资本减少额的24.1%。

2.专项核销。为加强国有企业的资产及财务管理,通过清产核资、产权界定等政策,对管理不善或历史包袱严重企业的资产及权益进行专项核销;同时,在住房制度改革也进行了专项核销。“九五”期间由此而减少国有资本2,764.8亿元,占同期国有工商企业占用国有资本减少额的12.7%,其中,2000年因专项核销减少国有企业国有资本967.6亿元,占当年国有企业国有资本减少额的16.4%。

3.企业经营亏损减少。相当部分国有企业经营效益低下,“九五”期间因企业经营亏损挂账对冲权益减少国有资产11,540.9亿元,占同期国有工商企业占用国有资产减少额的52.8%,其中,2000年因企业经营亏损减少国有资本3,098.7亿元,占当年国有企业国有资本减少额的52.5%。

三、影响国有经济稳定增长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国有资产良性增长的基础并不牢固,在分布结构、增长质量和运行效率等方面还存在着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

1.国有经济发展和国有资产增长存在不平衡现象。一是国有企业效益主要集中在少数垄断行业,而多数行业国有企业效益低下。2000年石油、石化、电力、电信四大行业国有企业实现利润共计1,740.9亿元,占全部国有工商企业实现利润的61.4%。二是国有企业利润主要集中在少数大型企业,绝大多数国有企业处于微利和亏损状态。2000年实现利润排名前50位的国有大型企业利润总额为2,319.2亿元,占全部国有工商企业实现利润的81.8%。三是工业企业国有资产增长呈趋缓态势。2000年作为我国产业经济领域主要支撑力量的国有工业企业国有资产仅比上年增长3%,比全国国有资产平均增幅低5.7个百分点。四是非经营性国有资产持续超高增长。“九五”期间全国非经营性国有资产总量增加额为18,203.5亿元,年均递增20.2%,比同期经营性国有资产增幅高出8.6个百分点。

2.国有资产分布的结构性矛盾依然十分突出。近年来,虽然通过调整投入结构、促进企业兼并重组和破产出售等措施,使国有资产的行业和规模分布结构得到明显改善,但从总体上看,我国国有企业在一般竞争性行业和中小型企业中的分布过量和效益较差等问题仍然十分突出。2000年分布在一般竞争性行业中的国有工商企业14.4万户,占全部国有企业总户数的75.4%,其中,亏损企业7.2万户,占全部国有亏损企业户数的74.2%,亏损额1,188亿元,占全部国有工商企业亏损额的64.4%。2000年全国国有中小型企业18.1万户,占全部国有企业总户数的94.8%,其中,亏损企业9.4万户,占全部国有亏损工商企业户数的96.9%,亏损额1,086.8亿元,占全部国有亏损工商企业亏损额的58.9%。

3.国有资产对社会资本的控制能力提高缓慢。近年来,随着我国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的共同发展,迫切需要国有经济实现从总量优势向质量优势转变,以较少量的国有资

本带动和支配更多的社会资本。但从国有企业组织形式和资本结构看,国有资本对社会资本的吸纳和控制能力亟待提高。一是2000年单一投资主体的国有独资工商企业(公司)仍多达14.5万户,占全部国有工商企业总户数的75.9%,比例仅比“九五”前期的1995年下降10.3个百分点。单一投资主体的企业数量过多,影响国有资产运营效益的提高。2000年14.5万户国有独资企业(公司)实现利润332.8亿元,仅占国有工商企业实现利润的11.7%。二是在多元投资主体的国有控股企业中,绝大多数企业的国有资本都处于绝对控股地位,限制了国有经济控制力和支配力的发挥。如2000年3.2万户国有控股企业的国有股占总股本的平均比重仍高达63.5%。

4.国有企业不良资产规模持续扩大。2000年全国19.1万户国有工商企业资产损失和资金挂账等不良资产为18,209.8亿元,比上年增长22.8%,占所有者权益的比重为31.4%,比重比上年上升3.6个百分点,比“九五”前期的1995年上升了约12个百分点;造成国有企业不良资产规模持续扩大的主要原因:一是有大量国有企业长期处于亏损状态。2000年9.7万户国有亏损企业累积经营亏损挂账为7,981.3亿元,占全部国有企业国有资产的13.9%。二是国有企业会计核算不实。据统计,2000年国有盈利企业当年新增资产损失和资金挂账等不良资产共计3,017.3亿元,占盈利企业盈利额的64.5%,占国有盈利企业当年新增国有资产的44.9%。三是结算秩序混乱导致企业间拖欠和赖账现象增多。2000年国有企业应收(预付)账款为19,653.9亿元,其中,三年以上应收(预付)账款为4,181.8亿元,比上年增长了53.2%。

5.国有盈利企业经营积累绝大部分被亏损企业所抵消。由于国有企业经营效益相差悬殊,亏损企业造成的国有资产减值,严重侵蚀了盈利形成的国有资产增值,这是当前我国国有经济发展中一个亟待解决的矛盾。2000年国有亏损企业仍达9.7万户,占全部国有企业总户数的50.8%,形成了亏损额为1,846亿元。受大量亏损和困难企业的影响,我国国有企业整体资本积累能力受到拖累。据统计,“九五”期间国有盈利企业经营利润结转资本增加的国有资产为12,716.3亿元,而同期亏损企业经营亏损造成国有资产减值11,540.9亿元,两项因素相互抵冲后为1,175.4亿元,即“九五”期间企业经营积累仅占同期国有工商企业国有资产净增加额的5.6%,而90.1%的盈利企业经营积累被亏损企业亏损额所侵蚀。

乡镇企业

一、乡镇企业资本的形成

2000年乡镇企业的个数为2,084.66万个(其中集体80.21万个,私营206.06万个,个体企业1,798.39万个),比减少10.78%(其中集体企业减少48.25%,个体私营企业减少8.09%);企业资产总额约为48,710亿元,比19增长54.22%,年均增长速度为11.44%。十几年时间,中国农民在基本没有获得国家直接投资的情况下,财产积累的速度是十分惊人的,这还没有计算由于乡镇企业的发展而带来的农民个人财产的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的增加以及整个乡村地区因此而带来的福利的改善与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从乡村整体的效率增长和社会福利增加的结果来看,乡镇企业出现本身,就是农民进行制度创新、农村财产关系进行调整的结果。因此,从这一历史过程来看,农村以财产关系调整为特征的制度变革应该早于包产到户的出现就已经开始。乡镇企业的诞生与发展是中国社会变革和现代化过程中的一项影响巨大的制度变迁和制度创新,这一制度变迁是在地方政府广泛支持和参与之下自发地进行的。2000年乡村集体企业的资产总额为25,892亿元,占全部乡镇企业资产总额的53.16%,比年增长10.94%,而在1996年集体企业资产总额占全部乡镇企业资产的比重为71.55%。联想到国有企业的艰难的产权制度改革,我们不能不说,这是令人震惊的变化。

二、乡镇企业资产状况分析

1.乡镇企业资本增长。乡镇企业的资产总量在22年间的增长是极其快速的,2000年的资本总额几乎为1978年的150倍,年平均增长速度达26.9%。其中,1978一1985年年均增长速度为18.85%,1986-1990年为8.38%,1990——1995为29.7%,1995-2000年为0.9%。值得注意的是自以来,其增长速度急速下滑。

2.乡镇企业的资本结构。1986年200家大型乡镇工业样本企业的平均资产总额为429.22万元,负债总额为239.42万元,企业权益为111.42万元,当年企业负债比率为55.79%,负债总额中流动负债占72.7%。在1986年的总负债中,银行贷款为160.65万元,占到总负债的67.1%。1986年企业的流动比率为1.41,速动比率为0.77。到1990年企业平均总资产达到818.23万元,比1986年增长90.63%,总负债为446.64万元,企业权益为375.83万元,当年企业平均负债比率为54.59%,负债总额中流动负债占79.22%。总负债中银行贷款为216.16万元,占到总负债的48.4%。1990年企业的流动比率为1.46,速动比率为0.75。以上数据说明,样本企业总资产的一半以上来自债务。在企业的总资产与其负债规模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200家样本企业1986年的R值达到0.92(F=1093.97)。从负债结构资料分析,企业债权人的多元化,显然大大分散了债权方面的风险,扩大了企业负债的可能。“负债经营”扩大了企业的实力,不过企业并不是为了扩大实力,而是要通过扩大经营实力盈利。从现实的经济过程看,没有预期的利润,企业负债决心和债权人出资的可能性都将受到削弱。样本企业的盈利能力可看平均的收益指标。首先是有较高的毛利率,样本企业即使销售成本全部通过债务获得,那么经营一年之后当年还息之余仍然具有较高的毛利水平;其次是乡镇企业的净收益占销售收入的比例高于目前任何平均的贷款利率,表明乡镇工业企业的负债经营是有利可图的。此外,样本企业的资产负债水平和企业盈利水平之间存在着很高的正相关关系(周其仁等,1990)。

2000年乡村集体企业总资产比1996年增长10.95%。这与前述样本企业1986年-1990五年间总资产增长近一倍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语。1996年乡村集体企业负债比率为61.97%。2000年为57.73%,下降了4个多百分点。负债比率的下降与银行贷款的大幅度减少密切相关。1996年长短期银行贷款为4,327.08亿元,占总负债的29.92%;到2000年银行贷款总额为4,108.76亿元,占总负债的比率下降为27.49%。从表3可以看到,近五年来乡镇企业的投资增长主要来自于权益资本的增加,特别是个人资本金和外商资本金的增长。乡村集体的资本金在此五年中均处于下降趋势,乡、村集体资本金分别下降12.39%、12.82%。显然,乡镇企业近年来增长速度的大幅度下滑是与资本投资增长缓慢有关,而投资增长的下降又与目前的投融资体制密切相关。

三、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深远影响

总体上看,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乡镇企业融资面临的难题,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

1.缺乏股权融资渠道,内部融资比例高。目前乡镇企业基本没有进行股权融资的渠道,二板市场尚在讨论之中,原有的地方性股权交易市场已全部取消。中小企业在改制过程中通过集资进行过大量的股权融资,但由于没有可交易的市场,企业职工手中持有的股权不具有流动性,这样一方面企业股权持有者承担着无限风险,另一方面也削弱了企业以此方式进一步融资的能力,致使企业无法降低负债比率,改善资本结构。

1994年以后,中央政府明令禁止企业的社会集资活动,同时关闭地方性股权交易系统,取消各类柜台交易或场外交易,因此,目前合法的股权融资渠道只有深圳和上海的两家股票交易所。众所周知,对于公司股票在这两个市场上市交易,政府有着严格的规定和极其严格的审批程序,只有具备相当规

模的企业才能够获得资格上市,而且周期极长(一般需要2-3年的时间),成本极高。况且,非国有企业上市刚刚获得准允,数年来通行的规则是:具备上市资格的首要条件是国有企业。显然,以非国有部门为主体的中小企业没有可能在这一市场上进行融资。目前正在讨论关于第二板市场建立的问题,最终的运行框架和基本规则虽然还没有公布,仍需要进行相关的法律修订,但是,可以肯定这个市场主要是针对成长性好、科技水平高、资金密集型的中小企业的。对那些以解决就业为主、盈利水平不高、成长性一般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在这一市场上上市的机会也不会太多。

2.外部融资中的债务融资存在很多问题,且债务融资渠道极其单一。(1)国有商业银行垄断经营,中小型金融机构特别是非国有中小型金融机构发育严重不足。(2)国有商业银行大量信贷资源投入到国有部门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中,由于国有部门的低效率,无法及时足额地还本付息,不仅导致银行形成大量不良资产,同时也降低了信贷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了乡镇企业可获得的信贷资源。(3)国有商业银行规模庞大,但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行政化、官僚化问题仍然存在,加之信息不对称,对乡镇企业的信贷风险难以控制,导致商业银行对乡镇企业的贷款具有更高的成本。(4)乡镇企业部门进行债券融资面临许多实际困难,几乎很难以这种方式实现债务融资,况且目前中央政府严格限制企业通过债券发行进行融资的方式。(5)中国货币市场发展缺陷大,发育程度低。虽然票据市场建立很早,但一直没有形成规模,甚至在1988-1995年间票据的承兑和贴现基本停止。加上乡镇企业本身的`信用程度不高,通过票据贴现、承兑等货币工具进行短期融资在目前情况下也具有很大的运作难度。(6)由于中国企业目前信用程度普遍不高,企业间三角债严重,因此财务报表上所显示出来的“企业间借款”或应收款的数额十分巨大,占流动资产的比例很高。显然这并不是一种自愿的、正常的企业间债务关系,特别是国有企业对非国有企业的债务拖欠情况是十分严重的。

过度的债务融资,加上企业债务融资渠道过于单一,导致企业过度依赖银行信贷扩张来实现投资增长。中国的国有商业银行承担着保障国民经济增长的资金供给义务,而作为商业银行又不得不考虑银行资产的安全性、流动性和赢利性,企业过度的债务融资和单一的债务融资渠道使得银行体系处于“贷款不是,不贷款也不是”的境地;同时,国有商业银行固有的“放大机制”使得银行在经济增长乏力时,必将选择缩减信贷规模以规避金融风险,从而导致企业投资大规模缩减,加重了经济的不景气。

3.乡镇企业债务融资信用普遍不足。随着商业银行体制的建立,银行信贷资金的抵押、担保制度日益完善。由于乡镇企业本身股本投资不足,再加上信用担保机制的严重缺乏,它们普遍面临着债务融资信用不足问题。从最近调查所了解到的情况看,为了解决信用不足的问题,一些企业不得不使投资活动偏离利润目标,将极为稀缺的资本投入到盈利能力很低甚至根本没有盈利可能的项目中。如在十分偏僻的小山村斥资数亿元建设度假村、高尔夫球场、康乐宫等等旅游房地产项目,以增加其获取银行贷款的可抵押资产,结果不仅没有改善资产的质量,反而导致资产的流动性大幅度下降,增加了信贷资金的风险。

目前,信用担保体系的作用受到诸多限制。一是目前各级政府的财政资金非常紧张,能够拿出用作设立担保基金的资金非常有限。同时,政府主办的担保基金是一种政策性机构,因此收益性和赢利性并非其首要目标,这一限制使得企业或投资商不愿意拿出资金参与其中。资金来源不足是担保基金规模扩大的一个重大约束,而规模太小的担保基金又难以满足广大中小企业的信贷需求。纯粹的商业性或民间担保机构由于其对资金安全性和赢利性的考虑,关注的对象不会是就业创造型的普通中小企业。二是目前的担保体系无法覆盖县及县以下的中国90%以上的中小型或微型的企业。三是由于中小型金融机构的缺乏,国营大型商业银行自身资产状况、风险控制方式和手段的约束,以及它们对乡镇企业贷款的相对高成本,即使信用担保及其他相关问题能够得到解决,它们也会对乡镇企业的贷款有所顾忌。显然我们暂时还不能对信用担保体系能够发挥的作用估计过高。

4.缺乏为乡镇企业投资决策和经营管理提供咨询服务的机构,造成投资失败率过高。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市场状况发生了巨大变化,进入市场的门槛大大提高,过去10万元投资即能生产出有市场需求的产品,而现在投资数百万元甚至上千万元也不一定能够获得市场的“入场券”。这样,企业一项投资失败就有可能导致业主全军覆没,不仅新的投资无法收回,甚至连过去积累的财富也将一去不回。中国的乡镇企业家是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转变过来的。他们在早期的投资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财富,这些成功的经验常常使得他们忽略了宏观管理体制的变革和市场的演进状况,他们依然沿用过去不断“试错”的办法来进行投资活动。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及不断恶化的信用状况,投资的风险日渐增大,对企业经营者而言已经到了只能胜不能败的程度。因此,科学的投资决策与管理已经成为乡镇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但在现实中,与科学决策、管理相关的市场分析、项目评估、资产管理和交易、债务管理等中介机构的供给却严重不足。

综上所述,乡镇企业的融资问题所反映的并非仅仅是企业本身的问题,已经触及到了中国经济体制转型和国民经济可持续成长的许多根本性问题,比如大中型国有企业改革、国有商业银行改革、金融组织体系创新(如发展中小金融机构)、货币市场进一步发育及如何利用现代金融手段和工具、资本市场创新特别是第二板市场建设、柜台交易市场的放开和规范等问题,甚至于包括中央银行监管方式、手段的改革等等。显然,没有上述问题的根本解决,乡镇企业融资问题是不可能彻底解决的。中国乡镇企业融资问题的解决将是一个非常复杂、艰难的过程,需要进行广泛的改革试验和认真仔细的政策设计,经历相当时间的制度建设过程。

篇8:论文人画的发展与变革

论文人画的发展与变革

历史的发展与变革,左右着中国画的画风与形式。社会是变化和发展的,人们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潮流,也是不断变化的,当奢靡的精细与华丽到达极致之后,人们自然会觉得高远清丽的水墨画风,更让人耳目一新。

当统治阶级介入画坛审美之时,必然是奢靡的重彩与高贵的华丽。明代早中期与清代早中期出现的帝王出巡图、狩猎图、帝王博古图,皆出此列。

由帝王参与的宫廷院体画,自然要过渡到文人或者平民化,社会的审美标准与绘画形式,更是会于历史发生同步变化。于是乎,元代的清远,明末的疾愤,清中晚期的文人与平民画风,得以登上历史舞台。

晚晴和民国时期的文人画,百家争鸣,万般缤纷,推陈出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中西结合。我们现今在拍卖市场上所看到的近现代画作,大量为这一时期的画作,它们统统反映了西风东渐之后的`中国画风,同时也承载着半殖民地与半封建化的遗风。我们现今推崇的诸多大家,譬如:张大千、溥儒、刘海粟、吴湖帆、潘天寿等等,都是那时的佼佼者。直到如今,我们看到社会上绚丽的缤纷画卷,已经不是品列,而是每平尺的经济价值。

回顾过往,画坛纷呈,硝烟笔墨,关于中国画的探索与争议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人们都是在不断的回望中寻求寄托,寻求自家描摹的榜样。同时在摸着自家的笔墨石头,蹒珊前进,很是难得画出一番自家天地。

其实,能否画出一番自家天地并不重要,我们问问自己,读懂了多少中国画,读透了多少书,走了多少路,都做过什么职业,都有哪些经历……我们扪心自问,我们的古人又读了多少书,做了多少学问,他们的作品传达的意趣与境界。又有谁像范宽、李成、李唐、王羲之、米芾那样,做永世的笔耕与探索。

成就,永远属于勤奋、学识、修养、阅历等等同步发展的人。当然,天赋是个例外。

读了一辈子书,写了一辈子字,虽然少时习画两年,但对于中国传统的文人情怀和中国画的挚爱,使得我总是翘首回望古人,回望传统。如今,在短短的五年之内,完成《钟鼎茗香》《荣斋随笔》等九部书作,才发现自己的勤奋与笔耕只是文字的表述,抽象的传达,远不如形象上来的直观与美好。

虽然,意境与意趣是一种理念与审美,文字所表达的需要个人去再造,书画却是直接将美的形象传达给人家。于是乎,捉笔操练,做些笔墨书画,在聊以自乐之间,力图多做一些恢复中国传统文化的事情,多研究一些文人与文人画的学问与境界。以求得盛世之丰神。

陋言至此,谨说自家,一厢情愿罢了。

篇9:管理会计变革与创新若干研究论文

管理会计变革与创新若干研究论文

摘要:文章首先对管理会计的基本理论进行分析,然后对管理会计变革实施的制度化模型作出简要介绍,最后结合某企业实践,对企业管理会计变革的制度化践行经验进行探讨与研究,望能够引起各方人员的关注与重视。

关键词:管理会计;变革;创新

管理会计变革一直以来都是管理会计领域的研究重点之一。在西方发达国家,有关管理会计变革问题的研究比较成熟,企业可通过创新管理会计模式,促进管理会计变革的方式,对企业组织结构、企业文化、以及资源变动等多个方面的问题进行科学预测。我国有关管理会计变革问题的研究相对较为滞后,所采取的模式多以引入西方国家先进管理会计方法为主(如平衡计分卡法、全面预算管理法、作业成本法等),上述管理会计方法的应用对企业管理会计的改革与发展起到了非常大的帮助。本文从制度理论的视角入手,对管理会计变革与创新中的关键问题进行探讨与研究,望能够引起相关人员的关注与重视。

一、管理会计的理论分析

管理会计作为企业财务管理体系中的一大重要分支,旨在于促进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改善,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水平而服务。现代企业管理系统中的管理会计逐步发展成为一门专业学科,在企业组织战略的制定与实施中同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管理会计起源于20世纪初期,为了发挥科学管理在提高企业生产、工作效率方面的作用,相关研究人员开始尝试将差异分析、预算控制、以及标准成本等概念引入企业会计体系中,据此延伸出了“基于管理的会计”这一概念,主张将管理的中心放在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工作中,后为进一步适应企业所处的激烈市场竞争环境,相关企业广泛借助于职能管理以及行为科学管理的契机以提高产品质量,将管理会计作为降低成本并提高利润的.一大重要措施。

二、管理会计变革实施的制度化模型分析

从理论基础以及研究视角上出发,管理会计变革实施中所引入的制度化模型主要包括三种类型,第一是路径模型,第二是过程模型,第三则是要素模型。具体可分析如下:

(一)路径模型

路径模型的中心思想是要求在引入新会计制度实践的过程中伴随时间变革的方式实现路径化。路径模型能够全面展示企业管理会计变革的制度化过程,有助于更好的理解管理会计制度、实践、以及变革的权过程。路径模型的最大特点之一是将社会学以及经济学概念引入管理会计研究范畴中,弥补了传统模式下以最优“静态均衡”为唯一需求目标的理论缺陷,变革的核心在于实现了全新管理会计规则的制度化。

(二)过程模型

过程模型的中心思想是将管理会计变革的全过程划分为多个阶段,并分阶段探讨各个环节所对应的影响因素。该模型中根据信息技术实施以及组织变革基本理论,将企业在引入某种全新管理会计模式并实现变革目标的过程划分为如下几个阶段:发起阶段;采纳阶段;适用阶段;接受阶段;惯例阶段;融合阶段。后有相关研究人员根据该阶段性划分依据,结合在变革实践中会对管理创新实施产生影响的因素,进一步整合优化提出了基于阶段―因素的过程模型,并可起到评价管理会计变革成效的目的。

(三)要素模型

要素模型的应用能够评价管理会计变革实践中不同要素间结合、协调的方式,并据此促进管理会计变革的成功实施。有相关研究人员将管理会计变革的影响因素划分为三类,分别为诱发性因素,促进性因素,以及催化性因素。后也有研究人员为进一步确认不同因素在管理会计变革中所起到的作用,对企业管理会计变革的过程加以更加深入的了解,而增加包括认识混乱、冲突、以及推迟在内的阻力性因素。

三、企业管理会计的变革制度化

以某企业为研究对象,调查研究该企业在管理会计变革方面的具体进展与实施效果,在近十年的发展历程中,该企业通过详尽且周密的调查研究,实现了引入ABC作业成本管理法的目标,促进了企业管理会计体制的发展与完善。具体分析如下:

(一)前期阶段

自xx年xx月~xx年xx月,该企业成本管理系统面临变革压力,加之受到内部需求以及外部竞争压力的影响,企业领导层症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对ABC成本法的了解,领导层作出实施ABC成本法以提高核算准确性的决策,在这一背景下加大成本管理力度,构建基于企业产品线的成本考核工作体系,同时采取各种措施尽可能控制开支费用。为确保ABC成本法在企业中的有效实施,该企业先后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尝试:第一,引入外部专家与内部项目团队,构建ABC成本管理项目小组,前者负责提供理论指导,后者则负责推进成本管理项目的具体协调与实施;第二,由生产、质量、供应等多个部门的负责人沟通参与调研,对成本核算的阶段性任务进行分解与优化;第三,与会计核算编制软件合作完善准备工作,并对员工进行培训,以促进管理会计的科学变革。

(二)中期阶段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基于ABC作业成本管理系统所核算的生产成本数据可在分公司对外成本核算体系中首先应用,以反应作业管理理念的不同程度接受、最小程度的持续使用、以及系统维持,同时也是常规化过程的开始标志。中期阶段管理会计变革实施过程的最主要标志即逐步建立起了包括《作业成本核算制度》以及《作业成本操作流程》等在内的一系列规章制度,从而能够确保基于ABC作业成本系统的运行稳定以及相关管理工作开展的规范性。在ABC成本管理法下,以月度为单位出具报表数据并直接作为核算对外生产成本的依据。在这种全新规则的作用下,ABC成本管理系统逐步发展为分公司成本管理日常活动中的重要部分,标志着该企业管理会计变革初步成功,管理会计制度化得以初步实现。

(三)后期阶段

后期阶段的关键是财务管理信息系统与管理会计变革的融合。该企业项目团队通过与信息中心的密切合作,系统探讨将作业成本核算方法以及ABC成本管理理念与信息系统相融合的可行性。在双方的密切合作下,企业新引入财务系统中初步体现了基于ABC作业成本法的核算方法以及管理理念,信息系统内部共设置有生产调试以及工程设计两个作业中心,根据定额工时×标准费率的方式进行核算。在具体实施中,标准费率还可调整为不同分配标准,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相应动因。在这一背景下,基于ABC作业成本法下所诱发的全新管理会计规则以及制度化过程才可称之为完成,管理会计的变革才意味着真正取得成功。通过对该企业管理会计变革过程的研究与分析,不难发现:对于现代企业而言,管理会计的变革不单单需要关注技术层面的创新,同时还应当体现以此为组织性的变革,从而发挥对企业的重要影响。对管理会计变革实施结果的分析主要体现为对正式性与非正式性变更的鉴定,正式性的管理会计变革是指企业通过引入全新规则的方式对企业组织行为产生影响,非正式性变更并非属于该范畴。以上该企业的管理会计变革属于正式性变革,是通过系统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分析而事实的一种具有循序渐进特点的体制变革,变革效果同样非常显著。

四、结束语

管理会计是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模式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管理会计不单单能够充分满足财务管理工作的实际需求,还能够为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提供人力资源、财务风险等方面的信息。但同时,根据企业经营管理制度的发展,管理会计也必须尝试作出相应的调整与变革,以更好的适应财务管理工作的发展需求。本文即对管理会计变革与创新方面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与探讨,望能够为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提供更大动力与支持。

参考文献:

[1]王斌,顾惠忠。内嵌于组织管理活动的管理会计:边界、信息特征及研究未来[J]。会计研究,

[2]杨淼,陈艳。转型经济条件下管理会计群体职能[J]。社会科学家,

[3]孟焰,孙健,卢闯等。中国管理会计研究述评与展望[J]。会计研究,2014

[4]徐国君,胡春晖。基于仿生学原理的人本管理会计工艺的构建[J]。审计与经济研究,

篇10:转型期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研究论文

转型期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研究论文

摘要:随着我国改革程度的不断深入,各行各业都进入了转型发展期,与此同时,旧的农业经济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农业经济转型迫在眉睫。在转型期内,农业经济发展既面临新的机遇,又面对许多的困难。这就需要及时抓住机遇,努力做好农业转型工作,积极发展农业经济管理学科,为国家和人民群众贡献力量。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农业经济转型期的主要特点,探究农业经济转型期对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研究带来的新变化及新发展。

关键词:农业经济;转型期;农业经济管理学科

一直以来,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关系到国计民生,影响着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基本国策是以经济发展为中心,重视对外开放。近几年,为了惠及更多的人民群众,我国在逐渐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

一、农业经济转型期的主要特点

在农业转型期,产业结构会发生质的改变,这一变化体现在工业和农业二者之间。在变化之前,原来的产业结构是为了实现工业发展利益最大化,农业发展被逐渐搁置。具体的变化为利用发展规模较大的工业产业来促进农业发展,提升农业的发展速度,力求二者均衡发展。出于长远考虑,国家要重视对相关产业的宏观调控,利用工业来扶植农业,确保这一过程的稳定发展。近30多年来,我国工业发展突出,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已经掌握了主动权,完全有能力支持国家农业的发展。在工业反哺农业的新阶段,城市和乡村的结构也发生了较大的改变。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城市的发展越来越趋向于现代化,变得更加繁荣,远远超越了乡村,造成城乡差距越来越大。相比于城市,农村在各个方面的发展较为落后,如收入水平、公共基础设施、医疗保障等。为了减少城乡差距,国家决定以城市带动乡村发展,由原来的城市和乡村各自发展转变为城乡一体化发展,这项改革会给农村带来巨大的优惠,为农村提供充足的生产要素流动的机会,使农村的生产要素能够在城市获得发展机遇[1]。这项举措切实地为广大人民群众带来了福利。

二、农业经济转型期对农业经济管

理学科研究带来的新变化工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了农业经济的转型发展,也影响了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共产党始终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而人民群众的根本在于农业,国家非常重视农业生产产业链,重视工业对农业的促进和帮助作用,重视新时期农业的发展。所以,传统的.农业管理学科的研究已经过时,取而代之的是在新时期、新政策之下对农业经济的研究。要重视对农业产品的各个生产阶段进行调查研究,对农副产品的生产和加工、食品营养和安全进行精细的研究。原本城市和乡村的关系是二元结构,现在在新政策的指导下,二元结构已经被摒弃,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步入正轨,发展速度更快,为此,要重视对新农业经济的研究,为经济发展贡献力量。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乡村的生产要素可以广泛地在城市循环流通,学者应重点对此进行研究。另外,我国还处于发展中阶段,我国的发展目标是成为一个文明的现代化国家,所以要重视对农业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研究。农业现代化发展,改变了传统的农业发展战略,也改变了农业管理学科的研究内容。研究内容的改变主要体现在两方面:首先,要建设现代化农业,就要重视生态环境,坚持可持续发展观念,并对落后的地方进行革新,将重心放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上;其次,在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的影响下,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进展并不迅速,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2]。为了改变这一弊端,农业经济管理学科要重点研究全球化带来的挑战。

三、农业经济转型期产生新变化的因素

(一)工农性质的变化因素

要充分关注农业产业的发展,时刻关注政策变动,对不同的政策进行认真分析。现阶段,我国工业已经获得了巨大的发展,所以国家实施了先富带动后富、工业反哺农业的政策,这与传统的农业政策大不相同,需要进行深入研究。国家重视农产品的生产,包括农产品的产前、产中和产后,以及农产品的加工和销售。从21世纪初开始,我国互联网也取得了飞速发展,要重视将农业经济和科技结合起来,进行大力发展。

(二)城乡二元结构的变化因素

过去城市和乡村是二元结构的关系,但是在农业转型期,提倡城乡一体化发展,农业管理学科要重点研究这二者之间的变化。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农业的经济发展模式得到了革新,农业管理学科也得到了足够的重视。所以,农业管理学科要认真研究这些年来农村经济发展的变化。

(三)农业现代化战略性的驱动因素

为了促进农业转型发展,国家坚定地实施了现代化战略,坚持现代化战略是农业转型的基础。现代化战略从多个方面对农业管理学科造成了影响,第一,为了让研究更具有现代化意义,必须对农业发展的各个问题进行纵向了解,仔细研究农业生态的发展。为了顺应时代的潮流,必须重视农业的生态化发展,运用现代化技术来武装农业经济,使农业发展更加科学。第二,坚定不移地实施农业现代化战略,能够相继解决与农业挂钩的一系列发展问题。现阶段,我国农村发展远远不如城市,缺乏技术,缺乏生产要素,没有一个清晰的发展方向,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要坚持科学发展观,使用科学技术来武装农业经济,提升农业经济的竞争力[3]。

四、农业经济转型期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新发展

(一)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独立性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必须重视发展农业经济,所以在工业发展取得较大的成就之后,国家提出了农业全方面发展的战略。自此之后,我国的农业经济就进入了转型期。因此,要朝着农业现代化的方向迈进,坚持科学发展观,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21世纪是人才竞争最激烈的时代,农业发展也要重视培养人才。由此可见,要支持农业学科的独立发展。

(二)提高科研人员的素质

人才是重要的资源,无论哪个行业要取得进步,都离不开人才。所以,如果农业经济学科想要获得更好的发展,就要重视对人才的培养,重视人才素质的提高。我国的农业经济转型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而且具有巨大的工作量,研究人员要做好心理准备,要长久与农业研究为伴。

(三)学科间互补性学习

在研究农业经济学科的过程中,要补习其他学科的内容。当前,各行各业之间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要想做好农业学科研究工作,单一学科的人才并不能大会作用,全方面发展的人才才能满足农业发展的需要。人才掌握了全方面的知识后,才能更加充分地理解国家战略,了解农业经济和国家经济之间的关联。全方面人才能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站得高才能望得远,才能促进农业学科的发展。

五、结语

我国农业经济的转型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研究人员要不断探索、不断发现、不断总结经验,为农业经济学科的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黄季焜.农业经济管理与政策研究的新进展[J].政策与管理,(12):40.

[2]任保平.工业反哺农业:我国农业转型期阶段的发展战略转型及其政策取向[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4):37-44.

[3]何忠伟,王艳霞,夏龙.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的思考[J].北京农学院学报,(s2):49-52

篇11:地方师范院校转型与发展论文

地方师范院校转型与发展论文

对于地方师范院校来说,学科综合化历程较短,发展基础相对薄弱,发展中制约因素错综复杂。如何转向应用技术型,抓好机遇实现新的内涵发展,是地方师范院校在国家高等教育结构调整新时期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

一、地方师范院校的转型发展

“转型”一词,是社会学现代化理论提出的概念,最初专指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演变过程,后推演为在相关的领域中发生的一种系统化的、大规模的和带有根本性的转变过程。[1]所谓转型,是事物原有的模式和形态与主观作为的重新耦合,说明事物结构的序、序列及所内化出的累积性社会关系的改变。“转”指转变,强调“主观”意味,就是说转型是主动求新求变的过程,是一个创新发展的过程。因此,转型与发展紧密联系。社会转型是一种根本性、整体性的综合化变迀与发展,经济转型、企业转型常含有发展模式变化的意义。

近期来,各类媒体都纷纷做调查、做访谈,提出这样令人深思的问题:为什么会出现地方本科高校就业率、专业对口率、就业质量不如人意的现象?又为什么会产生高层次技术专家和高技能人才严重匮乏的现象?为什么德国等发达国家的应用技术大学能在国家经济危机时期,高等教育结构与经济结构保持良性匹配,对本国经济稳定增长做出贡献?这折射出我国高等教育结构失衡的特征表现,是高等教育结构与经济结构不匹配的表现。因此,高等教育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即将600多所地方本科院校转型为应用技术大学。一些地方本科院校在办学模式转型、人才培养模式转型上进行实践探索,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一些地方师范院校也纷纷提出本校的转型思路,并进行初步的实践探索。

这一次转型,明显不同于前一次转型。前一次转型以师范院校为主体,包括师范大学和师范学院;这一次转型以地方院校为主体,既包括地方综合院校,也包括地方师范院校。如果说,前一次转型着力点在学科结构上,那么这一次转型着力点则在于人才培养模式上。如果说前一次转型在办学目标追求上有趋于“高大上”的特点,那么,这一次转型在则突显“平实地”的特点。即办学心态“平和”、办学目标“务实”而“接地气”。如果说前一次转型在办学思想上是学术取向、理论逻辑,那么这一次转型则是技术取向、应用逻辑。

二、地方师范院校的内涵发展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的相关论述,地方师范院校的内涵发展,可以概括为:育人为本、科学定位、优化结构、办出特色、注重创新、提高质量。

育人为本是内涵发展的根本要求和指导原则。育人为本是高等学校科学发展的第一要义。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使学生成长成才。学校发展的目的就是为学生的主动发展、个性生动活泼地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

科学定位是内涵发展的前提。科学定位是从地方师范院校现有的基础条件和地区社会需要出发,对“办一个怎样的师范院校”和“如何办好这样的师范院校”的总体思考,是科学分析地方师范院校在办学中的关键资源与核心办学能力,对地方师范院校的办学层次、培养目标、科类结构、服务面向、办学特色进行准确定位。

优化结构是内涵发展的基础。结构是指学校办学的要素结构和教育的要素结构。

一是调整和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使地方师范院校的学科和专业形成相互衔接、相互支撑的良性生态结构。

二是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优化课程结构,在实行主辅修制的前提下,让学生有更多课程选择的机会。

三是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优化师资队伍的年龄、学历、职称、学科、学缘结构。四是优化科研成果的类别和层次结构,能够承担较高层次的科研项目,在若干应用性学科提升社会服务能力。五是稳定本科专业和学生数量,积极争取在优势学科开展研宄生培养,优化提升办学层次结构。

注重创新是内涵发展的`动力。创新包括制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制度创新就是要对一切束缚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全面主动发展的教学科研管理制度进行改革,要对一切不利于资源优化配置的管理制度和体制机制进行改革,建立优化结构、提高效率和效益、提高质量的体制和机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包括:在教育理念的创新方面,要按《教育规划纲要》的要求,确立文化育人理念、全面发展理念、系统培养理念、学思结合理念、知行统一理念、因材施教理念;在课程体系创新方面,既要强化通识基础,拓宽专业面向,又要重视实践课程和应用型课程;在培养方式上,试行跨学科门类、跨培养阶段,校校、校企和国际合作培养;在教学制度上,围绕学分制与弹性学制,以及主辅修制等,创新教学组织形式,实行以服务师生为本的开放式管理;在教学模式上,倡导启发式、探宄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激励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创新动力,激活学生创新潜质。

提高质量是内涵发展的集中体现,也是可持续发展的集中体现。在教育中,如果培养的人缺失历史使命感、缺失社会责任感、缺失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那么,他们如何适应社会的需要,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与岗位?学生如果没有了“出路”,学校何以发展?

三、地方师范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是内涵发展的新机遇

转型是地方师范院校科学定位的理念引领。地方师范院校转型为应用技术大学,就是实行本科以至更高的职业技术教育,就必然要按职业技术教育的规律来办学。这就规定了地方高校的办学层次定位和培养目标定位,规范了引领学校办学定位的基本理念:一是“面向产业、面向行业、面向职业、面向岗位”,以满足“具体而实在”的社会需要来办学。二是与企业和社会相关单位联合,实行“开放式”办学。三是围绕满足人才培养“实践性”规律要求,进行充分的职业训练,构建校内外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地方师范院校在办学模式上的转型,地方师范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的转型,把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为应用型人才,专业定位面向职业和岗位,培养体系注重实践特色,使“服务面向”更具体、更有针对性。

转型是突显人才培养应用性特色的体系创新。地方师范院校传统的培养体系遵循师范大学培养学术型人才的思路,按照学术人才培养的规律,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方面均强调基础理论、强调学科知识的系统性。本科层次,以至更高层次的职业教育,都必须遵循实践性、应用性的思路安排专业课程体系,要求学生了解生产流程,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地方师范院校的转型必然要求对人才培养体系进行创新,这种创新就必须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方面突显应用性特色,在理念、思路、模式、机制上有所突破。在专业设置上,突出专业的针对性,以工程、管理、社会为主要领域。像德国的应用技术大学,“专业设置集中在农林/食品营养、工程学、经济/经济法、社会服务、行政管理与司法服务、计算机技术、卫生护理、设计、通讯传媒等领域,具有显著的应用性特色和职业导向。”[4]在课程设置上,基础课内容的选择,与专业培养目标紧密相关,与职业导向紧密相关;专业课程的设计围绕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开设大量的实践性课程和案例课程。

地方师范院校转型突显地方特色,是人才培养应用性特色的一种体现。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安排与地区产业结构、自然资源结构或社会需求密切结合,注重校企合作办学,是为区域经济社会服务的表现;同时教师的应用性研宄以及学生的实习实训课题也是为区域经济社会服务的表现,必须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从选题、合作研宄、评价诸方面展开。

篇12:包装印刷转型升级与数字印刷的论文

包装印刷转型升级与数字印刷的论文

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同时,我国印刷业的发展同样进入深度调整和转型升级发展的新时期。包装印刷在我国印刷业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包装印刷业可持续的健康发展,关系到我国印刷业发展的大局。在我国印刷业进入深度调整和转型升级发展的新时期,包装印刷同样需要应用计算机技术、数字技术和互联网技术调整和转型升级,由中低端迈向中高端。

数字技术和数字印刷的发展,对于印刷业的发展是一个双刃剑。数字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新媒体的发展,如互联网、微信、微博、数字出版的发展,不断冲击和蚕食出版和商业印刷的领地,但数字技术和数字印刷的发展也为印刷业的发展开辟了新的空间,如数字印刷的发展,为满足个性化印刷需求和可变印刷创造了条件;功能印刷、3D打印为印刷开辟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数字技术的发展,不但没有影响包装印刷的发展,而且为包装印刷转型升级、满足个性化需求、更加百花齐放创造了条件。因此,包装印刷将更快、更好地发展。

创新是包装印刷转型升级的关键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创新放在首位,充分说明创新极其重要。我国包装印刷正处于两个历史性转折点,即由主要靠要素驱动发展,尤其是投资扩张数量发展,向依靠提高人力资本质量和创新驱动发展的转变;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要顺利实现我国包装印刷的历史性转变,必须转变发展方式,必须依靠创新驱动发展。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数字技术和互联网技术进行转型升级改造。舍此,包装印刷强国梦就不可能实现。

创新包括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技术创新。通过创新,切实把企业的发展从要素驱动发展转变为更多的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创新驱动发展,从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应型转变。通过创新,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数字技术、互联网新技术,推动新业态、新商业模式、新技术的发展,大力进行供给侧改革,用更多的新技术、更低的成本、更优质量的新产品适应个性化、多样化、差异化需求市场的变化,进而引导市场,创造新需求;通过创新,提高市场竞争力,逐步从价格竞争转变为质量型、差异化为主的竞争;通过创新,大力推动绿色发展,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通过创新,不断提高人力资本素质,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企业更加有活力和创造性。

大力推进供给侧改革创新提高有效供给

造成包装印刷供过于求,产能过剩局面的主要原因除了重复建设、盲目发展、无序竞争外,供给侧有些产品和服务质量不高,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也是造成产能过剩的重要原因。近期以来,中央多次强调供给侧改革,就是强调大力推进市场取向改革,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有效化解过剩产能,提高有效供给。强调供给侧改善产品和服务质量,以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满足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而产生的新需求。包装印刷供给侧的改革涉及方方面面,笔者认为至少应该包括:

1.包装及包装印刷品的创新设计

包装及其印刷品除了具备保护包装商品的性能外,还应该具有树立和展示包装商品品牌、介绍产品功能、防伪、吸引和刺激人们的购买欲望,促进产品销售的作用。在满足这些要求的基础上,应该简约、明快、具有该产品和生产厂家特色,而非豪华、过度包装和不必要的印刷色彩。过度包装、过度强调印刷色彩和过多的印刷色彩,无疑将提高包装物的成本,并最终将其转嫁给消费者,长此以往,消费者就会反感,不仅不能促进销售,还会影响销售。因为消费者购买的是需要的商品,而不是包装物。包装物一般都是一次性使用,过度包装、过度豪华,不仅造成极大浪费,有违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和美德,同时违背中央一再强调的保护环境绿色发展的新发展理念。

创新设计首先是在满足包装基本要求的基础上,严格控制过度包装和过度印刷,尽量减少资源消耗和废弃物的产生,材料和工艺选择要符合绿色环保要求,最大限度地降低总体生产成本。对于出口商品的包装设计,还要符合出口国家的法律法规规定和出口地的风俗习惯。

技术进步,新材料、新工艺的不断发展和个性化数字印刷的发展,为创新设计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创新设计涉及生产设备、生产工艺、耗材、印刷、装订等多方面。只要突破传统观念和思路,紧紧围绕绿色环保、节材、降耗、节能、低成本,大胆创新科学合理设计,就一定可以开创包装设计的新局面。

新的包装设计技术不断涌现,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和挖掘其潜力。如,①个性化包装设计:前些年可口可乐利用数字印刷技术推出个性化标签的瓶子,随之而来的在包装设计中掀起了个性化创新包装的旋风。个性化包装印刷是包装印刷很有前途的设计。②活性包装设计:传统包装主要是利用容器、材料和某些特定辅助物,延长食品的保质期。活性包装则是利用除去或释放包装物内某些特定成分来延长食品保质期。如除去食品包装内的氧气、二氧化碳、多余水分;释放某些有利于食品储存、延长保质期的成分等。目前,食品的活性包装主要有抗菌型、二氧化碳释放型、氧气消除型及其他活性包装,如水果、蔬菜的去除乙烯气体包装等。③智能包装设计:智能包装是指能监测并指示包装内部食品周围环境变化的包装技术。智能包装系统可以提供食品流通各环节的相关质量信息。既可提供商品自身的信息,也能提供存储条件、微生物生长情况的信息。一般食品智能包装系统包括,指示卡和传感器。在包装环境发生变化(如温度、pH值变化)时,指示卡的颜色会发生变化;传感器则能精确记录和传输包装内的相关信息。根据智能包装的功能,目前智能包装主要有时间温度指示卡、新鲜度指示卡、RFID智能标签等。

2.创新和改进包装印刷工艺及相关设备

包装产品工艺创新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如,将抗菌剂、保鲜剂浸泡后的塑料膜夹制在瓦楞纸板内,再在瓦楞纸箱内涂上保鲜剂,可以有效防止水分蒸发、调节和控制温度,防止细菌滋生和不良气体的产生,特别适合果蔬包装。根据不同果蔬包装的不同要求,该类包装箱又分为夹塑型、复合型、发泡型和混合型。又如,为了提高瓦楞纸箱的防水功能,可以采用幕帘式涂覆法,将熔化的合成树脂或石蜡混合物从料斗口以薄膜状态流出而均匀涂布在瓦楞纸板上,既防水又耐磨。如果将瓦楞纸板经过石蜡浸泡处理,就可以提高其耐水性,盛装活鲜海产品及其他含水率高的产品和冷藏果品非常实用。目前,我国包装印刷的印刷工艺大多采用凹版印刷。而欧美发达国家包装印刷的印刷工艺大多采用柔性版印刷,特别是软包装印刷,更多的采用柔性版印刷。最新的发展趋势是采用数字印刷或采用传统印刷和数字印刷相结合的印刷技术印刷,数字印刷或传统印刷和数字印刷相结合的印刷方式在标签印刷中发展较快。

凹版印刷在我国包装印刷中占绝对优势,有其发展的历史背景和我国习惯艳丽色彩有关。凹版印刷当然有其墨色厚实、色彩亮丽的特点,但是,从目前的印刷技术发展水平看,短时间内还难于改变VOCs排放,完全达到绿色环保的要求。我们应该在不断改进凹版印刷设备和工艺、发展凹印水性油墨,减少VOCs排放上做好功课的同时,推广发展符合绿色环保要求的柔性版印刷工艺。柔版印刷技术实际已经非常成熟,只是我国常常按凹印设计和凹印的效果去要求柔印,这是不合理的。我们应该逐步改变视觉和色彩的固有观念,首先从柔印的特点出发,设计其印刷图案,完全按照柔印的工艺要求、特点来验收其成品。根据包装印刷每批次印刷量逐步减少的发展趋势,柔印更适合批量较少的印刷品印刷,其成本更低。适度发展柔版印刷,不仅可以较快实现绿色包装印刷,而且会逐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数字印刷技术主要适合个性化按需印刷和可变数据印刷。随着个性化包装的发展、个性化包装设计的发展、每次包装印刷数量不断下降的发展,积极创造条件,适时、适当发展数字印刷是非常必要的。但我国的数字印刷设备和器材目前仍然主要依靠进口,其印刷成本高,个性化包装印刷市场刚刚起步,活件少。应该根据本企业的实际需要,适时发展。目前,恐怕还是应该以传统印刷为主,数字印刷为辅的传统和数字印刷相结合的方式发展。

3.逐步淡化过度包装印刷和豪华包装印刷

过度和豪华包装是造成我国包装产品成本居高不下和包装印刷在整个印刷业市场份额奇高的重要原因。随着绿色环保发展理念不断深入人心及勤俭节约优良传统的发扬光大,人们对包装印刷要求和包装印刷观念的转变,随着商品生产产业的'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发展,过度包装印刷和豪华包装印刷必将淡出人们的视线,回归到简约、明快、成本低、符合包装印刷基本要求的轨道上来。这样才能不断降低包装产品成本提高企业效益。

4.拓展包装印刷服务领域

包装印刷业只是产品进入市场的一个加工环节,很难生产终端产品。应该大力研究如何延伸其服务范围,建立从包装策划到包装物回收的一条龙服务体系。如果能实现从包装品牌策划;包装及其印刷设计;原材料、技术工艺研发;原材料和技术的支持和供应;绿色包装及包装印刷加工;专业检测;商品包装、物流配送;包装物回收再利用的一体化服务,包装印刷不仅可持续发展,而且可以大展宏图。

数字印刷设备的发展是数字印刷发展的根本

个性化包装印刷的发展,需要发展数字印刷。目前,我国数字印刷发展速度较快,是因为我国数字印刷的基数小。但数字印刷在整个印刷业产值中的比重还很少,大约只占2%~3%,在包装印刷中的占比可能会更低。影响我国数字印刷发展的根本原因,是我国数字印刷的设备和主要耗材(如油墨)主要依靠进口,设备、主要耗材、维修服务主要控制在外商手中,印刷成本居高不下。数字印刷设备和主要耗材的国产化或本土化是发展我国数字印刷的根本。

1.国产数字印刷设备任重道远

数字印刷设备与传统印刷设备一样,包括印前设备、印刷机、印后设备。

数字印前和印后设备,我国已经具有较强的研制生产能力,有些产品已经接近和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已经批量供应国内市场并有部分出口,应该继续巩固和不断创新发展。

数字印刷机目前仍然主要依靠进口。近年来,我国一些传统印刷设备制造商开始涉入数字印刷机的生产制造。但是由于我国是发展中国家,数字印刷和数字印刷机发展较晚,加上我国数字技术基础与国外差距大,目前,数字印刷机的发展仍然处于艰难的起步阶段,喷墨数字印刷机的发展,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静电成像数字印刷机还没有起步。国产数字印刷设备任重道远。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并且是印刷大国,这就决定了我国不可能完全依靠进口数字印刷机来支撑印刷业的发展,必须有自己的生产能力。就目前国内外数字印刷设备技术的现状看,国产或本土化的数字印刷设备生产,除了不断提高自身研发和创新能力外,主要应该采用引进、消化、吸收、自主创新或者与国外合作的方式发展。

在数字印刷设备品种的发展上,应该与国外发展同步,继续巩固和发展数字印前、印后产品和喷墨数字印刷机,不断提高其性能和质量水平,下决心突破数字印刷设备的关键技术和关键配套零部件,如喷头等关键技术和部件。在静电数字印刷机的发展上,应该寻找合适的合作者、符合发展方向的产品,在合作和自主创新的基础上,尽快发展和取得突破。

2.国产数字印刷设备

数字印刷的发展,必须用先进实用的数字印刷设备来保证。

①数字印前和印后设备。我国数字印前和印后设备,已经具有较强的研制和生产能力,产品性价比高,部分设备已经接近和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以杭州科雷机电工业有限公司为代表的国产数字印前计算机直接制版设备CTP,已经接近和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该公司专注于为用户提供高性价比的解决方案,其主要产品有传统PS版的UV-CTP、雷霸热敏CTP、柔版CTP。产品已经批量供应国内市场并大量出口亚洲、南美洲、欧洲等地,得到国际赞誉。

以深圳市精密达机械有限公司为代表的国产数字印后设备已经有了很好的发展。深圳市精密达机械有限公司,已经成为全球印后设备领先供应商之一。该公司产品包括印后装订、骑马订、锁线订、数字印后四大系列。可以独立为用户提供印后装订解决方案,产品出口到50多个国家和地区。典型的数字印后产品有Challenger-5000e全伺服胶装联动线;DigitalRobotA数字机器人。这些产品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为国内外印刷设备配套。②数字印刷设备。国内多家厂商已经推出自己的数字印刷机。

国产喷墨数字印刷机及相关设备和软件发展最早的是北大方正。目前北大方正的数字印刷设备已经形成了系列产品。主要有:A.方正桀鹰P5100高速喷墨印刷机。主要用于书、报、直邮账单;B.方正桀鹰H系列可变数据喷印系统。主要用于一维码、二维码、文字及简单图形的可变印刷;C.方正桀鹰K300高速可变数据喷印系统,主要用于标签印刷、包装印刷、可变数据印刷,其中K300S是黑白印刷,K300C是彩色印刷。

目前,国内多家传统印刷机企业也推出了数字印刷机,如北人集团公司推出BEIRENDP5000卷筒到卷筒的双面彩色数字喷墨印刷机。并在PRINTCHINA与惠普公司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高速喷墨和品牌扩张等多方面合作;辽宁大族冠华推出筱原JETPress520喷墨数字印刷机;威海印机推出WINJET56单张纸喷墨数字印刷机,并且与美国Delphax达成合作协议,将合作生产、销售该公司数字印刷机以及该公司数字印刷器材的国产化工作。此外,潍坊东航、乐凯华光、上海豹驰、上海紫光等企业也推出了数字标签喷墨印刷机。

3.国外主要数字印刷设备

①惠普公司:主要有六大数字印刷机。A.惠普Indigo10000单张数字印刷机,几乎可以印刷所有商业印品,包括文件夹、6页小册子、海报、大尺寸蝴蝶装书刊和照片书。印刷材料厚度75~450μm,最大印刷幅面750mmx530mm,最高速度3450张/时,三色增强模式下最高速度4600张/时。B.惠普Indigo20000是卷筒数字印刷解决方案,主要用于塑料软包装、标签、热收缩膜及收缩套筒膜等。采用电子油墨,可印刷厚度10~250μm的材料,最多可印刷七色,最大图像尺寸736mmx1100mm。四色印刷最高速度31米/分,三色增强模式下最高速度42米/分。C.惠普Indigo30000单张数字印刷机,是带有在线涂布单元的折叠纸盒解决方案。印刷材料厚度200~600μm,最大印刷幅面750mmx530mm,最高速度四色3450张/时,三色增强模式下最高速度4600张/时。D.惠普Indigo7800单张数字印刷机,是经过橡皮布转印的A3+幅面的单张数字印刷机,用于生产各种塑料卡片,如ID卡、信用卡、3D光栅卡、礼品卡等。四色最高速度120(A4)张/分,三色增强模式下最高速度160张/分,最大印刷幅面317mmx464mm。印刷材料厚度70~400μm。可以提供只能在紫外线下可见的惠普Indigo隐形油墨。E.惠普IndigoWS6800是窄幅卷筒印刷解决方案,用于大批量标签和包装印刷。最高速度30米/分,增强模式下最高速度40米/分,最大印刷幅面320mmx980mm,印刷材料厚度12~450μm。配备有在线涂布单元。可以印刷0.7磅的最小字体。F.惠普公司在drupa展会上将展出惠普Indigo50000双面卷筒数字胶印机。印刷图像尺寸29.3英寸x44英寸,印刷速度770张/分,单色印刷速度2300英尺/分,承印物范围40~350g/m2,具有胶印印刷质量,同时可以用混合专色和特殊油墨六色打印照片。该机重点推出集印刷生产操作系统、移动应用程序和云端为一体的管理软件,其特点是:A.操作简单方便,集成化一键操作。移动终端可以实时监控印刷作业。可以监控活件从订单提交到出货的全过程。B.优化生产。智能管理印刷活件的印刷顺序,提升产能,提高效率47%。C.分析数据。该软件可记录所有生产数据并分析有效数据,以便用户改进作出更好、更快的决策。

②佳能公司:A.佳能imagePRESSC800/C700用于商业印刷和数字快印,分辨率2400dpix2400dpi,imagePRESSC800的速度为80页/分,imagePRESSC700的速度为70页/分。B.OcéColorWave900彩色大幅面印刷系统,用于CAD、广告、GIS、图文快印、影像、数字打样等,印刷宽度42英寸,在分辨率600dpix800dpi下速度为18米/分,在分辨率1600dpix1600dpi下速度为9米/分。

③理光公司:VC60000卷筒喷墨印刷机用于商业印刷,最大印刷幅面165mmx520mm,最高印刷速度为120米/分,最高纸张定量250g/m2,分辨率1200dpix1200dpi,喷墨墨滴可变。

④富士施乐公司:A.Color1000iPress适用于印刷画册、宣传资料、直邮等,具有闭环色彩检测控制系统和金/银/透明/金光红第五色印刷机组,采用墨粉油墨,印刷材料定量350g/m2。B.XeroxiGenTM150Press的最大印刷幅面660mmx364mm,最高印刷速度9000页/时,纸张最大定量350g/m2,应用画册、宣传资料、直邮、包装、标签等印刷。C.XeroxNuvera314EA的分辨率4800dpix600dpi,双面印刷速度314印/分,具有更快速更强的RIP能力。

⑤海德堡公司:海德堡公司与理光合作,已经推出用于商业印刷的LinoprintC系列数字印刷机。该系列数字印刷机,承印物广泛,可以印刷胶印常用纸张,也可以印刷硬质材料和薄膜。LinoprintC系列数字印刷机,可以与速霸SM52或带丽彩系统(Anicolor)的速霸XL75胶印机进行混合印刷。并且还可以配备多种印后加工选件,如骑订、裁切、模切、折页、配页、上胶、环式装订等。海德堡将在drupa2016展会上推出:A.LinoprintC系列数字印刷机最新改进的新型数字印刷机。B.展出采用速霸胶印机平台,配备有富士胶片水基的Samba喷墨头的B1幅面的单张纸喷墨印刷机。C.展示通过支持网络印刷和多渠道出版业务模式的新的印能捷数字前端,将海德堡的全部数字印刷设备与其胶印机系统构成完整的印刷商工作流程。⑥高宝公司:高宝公司在drupa展会上,推出了RotaJET76卷筒喷墨数字印刷机。此后不断发展和完善,该机适用于四色书籍、小册子、商业印刷品、杂志、装饰纸、瓦楞纸等的按需印刷,并且可以连接印后相关设备,形成一个完整的生产线。目前,RotaJET卷筒喷墨数字印刷机已经形成印刷幅宽800mm至2.25m的系列产品,如双面单色、双面四色、单面单色、单面四色等。底,惠普公司与高宝合作推出世界首台HPPageWide宽幅卷筒喷墨数字印刷机。该机主要用于瓦楞纸板包装印刷,幅宽2.8米(110英寸),最高印刷速度为每小时30000m2。

⑦小森公司:小森公司与柯尼卡美能达合作,在drupa2012上首次展出首款KM-1喷墨数字印刷机,该机专门为商业高速彩色数字印刷设计,幅面B2,速度3300张/时,1200dpix1200dpi。现在小森与柯尼卡美能达合作的数字印刷机主要成果包括ImpremiaC80、ImpremiaIS29、ImpremiaIW20。小森美国公司在9月9~11日于美国举办的LabeIexpo展会上展出一台窄幅数字标签印刷机NW210-E。该机为UV喷墨印刷并带有激光模切单元,可以印刷白色+CMYK,幅宽210mm,输出分辨率360dpix360dpi,印刷速度25m/min。

在drupa2016上,小森将展示胶印与数字印刷相衔接、小森与用户相衔接、小森与企业的生产和质量有关的企业经营项目相衔接的崭新业务模式。自展会起,小森将正式对外销售ImpremiaIS29单张喷墨数字印刷机。在drupa2016展会上还将推出小森与Landa合作的ImpremiaNS40数字印刷机,该机采用纳米印刷技术,印刷速度6500张/时。

⑧兰达公司:兰达公司将在drupa2016展会展出:A.速度为13000张/时的B1幅面的数字印刷机。B.用于折叠纸盒的和POP的LandaS10单张印刷机。C.用于商业印刷的LandaS10P单张双面数字印刷机。D.用于软包装和纸板印刷的W10卷筒印刷机。E.幅宽为1米速度为200米/分的卷筒塑料薄膜、纸张、纸板和铝箔印刷的八色印刷机。F.展出替代金属印刷的金属喷镀工艺Nano-MetallographyTM(纳米金相)新技术。该技术可以在各种印刷方式、各种机型上应用,其成本可比传统烫金降低50%成本,零浪费、零污染。该新技术将在一台窄幅卷筒标签印刷机上演示。

随着新技术的发展,数字印刷技术和数字印刷机将不断完善改进。数字印刷机的基本发展趋势是提高效率和印刷质量、扩大印刷幅面、提高常用印刷材料的印刷适性。

drupa2016展会将于5月31~6月10日在德国举行。展会将全方位强调和展示“互联网+”、“工业4.0”和其他新技术发展给印刷业带来的巨大变革。不仅展示印刷和纸张行业的发展现状,更重要的是展示未来印刷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基本方向。展会以“触摸未来”为口号,更多的聚焦于面向未来技术,如印刷电子、3D打印工业级应用的喷墨印刷等。

篇13:传播学课程转型与升级研究论文

摘要:随全球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应用型本科教育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教育类型。本文旨在通过分析《传播学》课程现存问题的基础上,找到该课程转型与升级的具体策略,以期对应用型大学调整《传播学》课程教学适应需求有所助益。

关键词:应用型大学;《传播学》;转型;升级

应用型本科教育是以培养知识、能力和素质全面而协调发展,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定位的高等教育[1]。于应用型大学教学而言《,传播学》课程需要切实转型与升级,以适应社会、企业、学生的需求。因此,分析应用型《传播学》目前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找到转型升级的具体方法,对应用型大学做好转型与升级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应用型本科教育背景

2015年11月,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印发《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明确类型定位和转型路径,加快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抓住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技术发展机遇,建立行业企业合作发展平台,创新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深化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改革,加强实验实训实习基地建设,促进与中职、专科层次高职有机衔接,广泛开展面向一线技术技能人才的继续教育,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提升以应用为驱动的创新能力,完善校内评价制度和信息公开制度”等主要任务。其实在此之前,浙江、四川等地的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就已经向应用型转变。

2应用型大学《传播学》课程现存问题

2.1课程教学以理论知识为主,导致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较差

与应用型大学设置的诸如采访、摄像、后期编辑等新闻传播动手实践的课程不同,《传播学》课程中涉及的相关理论众多,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会重点介绍《传播学》中关于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对象、传播效果等的相关理论。而这些理论知识又更需要学生主动去理解、记忆、消化,再转化为具体的操作技巧,但这一过程往往比较漫长,在课堂上花费的时间也较多,就占用了学生动手实践的时间,从而导致学生真正动手等的能力较差,难以适应新闻传播一线需要。

2.2课堂教学以讲授方式为主,导致学生的知识接受度较差

就目前而言,《传播学》课程的课堂教学主要还是以讲授为主。这主要是因为即使像中国传媒大学这样的学校,在整个教学课程设置中,《传播学》课时也仅有48个课时,而其他学校的课时也一般在32个学时左右。换句话说,传播学所占的课时相对较少,导致教师为完成基本的理论教学任务只能偏重采用讲授的方式教学。但是《传播学》相关理论于学生而言,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最终使得学生的知识接受度较差。

2.3教学双方关注点不在同一个层次上,导致学生课堂失去兴趣

讲授《传播学》课程的教师职称至少都是讲师,年龄最小都是27岁。看似年龄小的教师能够与学生打成一片,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修《传播学》课程的学生一般也就18、19岁,与27岁的教师依然差八九岁,二者之间的代沟较为明显。这就更别提与年龄较大的教授之间的代沟了。27岁以上的教师关注社会传播实践更注重深度,而十八九岁的学生关注传播实践更注重感官、直觉。另外,由于互联网时代,移动互联网传播信息的及时性、丰富性与传播媒体的多样性,二者之间关注的传播事件也就存在极大的差异。

新制度经济学

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的高校艺术教育探索论文

我国木地板营销渠道论文

社会学论文选题

工商管理论文范文5000

循环经济模式下工业设计的机遇与发展趋势论文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营销渠道探讨论文

高校继续教育战略转型路径论文

我国实体经济转型路径探讨论文

创新创业论文摘要

农业经济转型与管理模式的变革论文
《农业经济转型与管理模式的变革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农业经济转型与管理模式的变革论文(整理13篇)】相关文章: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论文2022-05-06

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的人力资源管理分析论文2022-12-07

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分析论文2022-11-03

多元法律性社会学的论文2023-04-15

营销渠道管理问题的论文2023-02-08

人力资源管理论文题目2023-12-20

加快建立我国邮电经济的新体制论文2022-11-15

试论互联网视域下中职美术教育的机遇与挑战论文2022-05-06

供给侧改革思维下的地理教学实践论文2023-09-17

文物古建筑科学防火思维与对策论文2022-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