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管理中人才培养对比研讨论文

时间:2023-04-10 07:48:17 论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旅游管理中人才培养对比研讨论文(精选11篇)由网友“天天”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旅游管理中人才培养对比研讨论文,以供大家参考借鉴!

旅游管理中人才培养对比研讨论文

篇1:旅游管理中人才培养对比研讨论文

旅游管理中人才培养对比研讨论文

1培养目标的比较

(1)人才定位不同。

中职学生定位为旅游行业基层服务和管理人才,高职学生定位为初中级旅游管理人才。

(2)覆盖范围不同。

中职学生的培养主要面向旅行社、旅游景区等传统旅游行业,而高职学生的培养则面向更加广阔的旅游相关行业岗位群,以及更多休闲与服务业内的新兴领域。

(3)规格要求不同。

中职的培养强调基本的职业素质和较强的操作能力,对专业理论知识要求不高,而高职的培养则除此以外,更重视专业理论知识和创新精神的培育,以及学生自我完善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2课程体系的比较

由于中高职所属的教育层次不同,因此,在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设计上都有较大的差异。

(1)课程结构。

中职的课程一般分为文化课、专业课、选修课三大类,而高职的课程一般分为公共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项目课程、素质拓展课程五大类。由于中职还肩负完成高中阶段基础知识教授的任务,因此,语文、数学、英语等文化基础课仍占了相当大的比重。高职学生的就业领域更加广阔,对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要求更高,因此,高职课程的设置还要注重知识、能力的可迁移性及综合运用。

(2)课程内容。

尽管中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有部分专业课程名称是相同的,但课程内容在深度和广度上是不同的,对于学生所需掌握的知识和具备的能力要求是不同的。如:《旅游营销》课程,中职生只要求懂得基本的营销知识和掌握基本的营销技巧,而高职生则要求能运用基本的营销原理进行旅游市场调研和开发,以及具备一定的旅游营销策>文秘站-中国最强免费!<划能力。又如:《旅游英语》课程,中职生只要求能运用英语完成旅游接待和讲解工作,高职生则还要求运用英语完成旅游>企业内的宣传、策划、招聘、总结、汇报等其他工作。

(3)课程设计。

中职的课程设计多半沿用的“先理论,后实践”的模式,且较侧重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这和中职的人才培养直接面向就业有很大的关系。而高职的课程设计则基于工作过程,强调任务引领,以项目为载体,采取理实一体化,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如:中职的《导游实务》课程,就是按照书本的单元顺序来讲解导游服务中的各个环节的操作标准,然后再把学生放到某个旅行社去跟团实训1~2周;可是,高职的《模拟导游》课程,就会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然后给每个小组一个工作任务,让每个组的学生将带团前的准备、带团中的应变、带团后的总结这整个的流程真实的参与一遍,最后将心得体会制作成PPT,分组进行演示汇报。

3教学管理的比较

(1)教师管理。

中高职教师在职称方面要求不同,中职教师的'职称最高级是高级讲师,相当于高职教师的副教授职称,而高职教师的职称最高级是正教授。中高职教师的教学特长不同,中职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较强,高职教师的理论教学水平较高,这是由于中高职培养目标的不同决定的。中高职教师的科研能力不同,高职教师的科研能力较强,科研成果更丰富,科研项目的来源更加广阔。中高职教师在学历方面的要求不同,高职教师要求至少是硕士,甚至不少高职院校在教师招聘计划中也将要求提高到了博士文凭。

(2)学生管理。

中高职院校在学生管理的模式上不同,中职每个班有专职班主任,而高职则采取兼职班主任与年纪辅导员共同管理的模式。因此,在班级管理中,中高职教师的参与程度也是不同的,中职教师参与的事务更多,管理的也更细,而高职教师则主要依靠学生自主管理,只是起到引导和协调的作用。另外,高职院校的学生组织层次跟高,学生活动的类别更多,自我组织和管理的水平也更高。

(3)考评体系。

高职比中职对学生的考评更加综合全面。中职学生的成绩一般来自于平时作业、课堂提问和期末考试,比较强调标准化的考评。而在对高职的一些实

训项目考评中,则包含了学生自评、团队评价、教师评价三个方面。通过自评和他评,不仅可以促进教学互长,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及提高创新能力。

4学生特点的比较

中职学生的来源主要是初中毕业生,高职学生的来源则包含了高中毕业生、中职毕业生。两者年龄不同、经历不同,因此,在文化素质、学习能力、自身定位、心理特点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

(1)文化素质的差异。

中职学生多半来源于考不上普通高中而落榜的学生,因此,其文化基础普遍较差。再加上部分中职学校迫于招生的压力,一味地强调就业率,只要学生通过职业技能考证,找到份好工作就行了,导致学生不重视文化课程的学习。而高职学生多半是经过高考的筛选而来,尽管是高校录取中最后一个批次,但是,毕竟经过高中三年扎实而系统的文化课程学习,文化素质普遍较高。尤其近年来,部分高职院校由于就业形势良好,录取分数线甚至比三本还高,这部分学生的文化素质就更高了。

(2)学习能力的差异。

中职生由于年龄小,自制力较差,在学习习惯和学习积极性上,普遍都比高职生差。再加上中考落榜的阴影,有些学生干脆破罐破摔,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而高职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都较强,已具备独立思考和探究能力。

(3)自身定位的差异。

由于中职生毕业后,除少数能通过技能高考或单招考试进入高职院校继续深造外,大部分都直接就业了,因此他们对自身定位的期望值并不高。而高职生与其他本科生同样经历过高考,他们一方面渴望在就业时享有与本科生同样的机会和待遇,另一方面,又对自身的大专文凭感到缺乏自信。因此,他们对自身定位并不比本科生低。

(4)心理特点的差异。

中职生大多年龄在16~18岁,正处于叛逆的青春期,往往思维活跃、精力充沛、特立独行、喜欢以自我为中心,但独立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较弱。高职生进校时已年满18岁成人,心理成熟度较高,对于人生的大方向已较为明确,注意力的稳定性和集中性较好,自觉性和自制力都相对较高。

5总结

近年来,旅游市场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我们只有充分认识到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人才培养的差异,才能真正实现中高职无缝衔接,满足市场需求,同时也有利于促进国家职教体系的发展与完善。

篇2:人才培养旅游管理论文

人才培养旅游管理论文

一、国外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概述

(一)旅游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概述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基于一定的理论指导,以培养本科人才为目标,在培育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固的结构和体系。归根结底就是你的定位是什么?你想培养什么样的人?你是如何培养这种人?即要培养出什么类型的人才和怎样培养这种人才。可见,人才培养模式是培养人才的标准、范式、结构或思想体系[7]。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成要素迄今为止没有统一的定论,但结合已有的相关研究及各学校的通行做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过程、培养制度、教学管理与评价。归结起来,主要包括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与教学形式三个主要内容。培养目标是各高校旅游教育目的的细化,它取决于特定的社会领域需要,也随学校的级别体现出差异。旅游本科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育符合社会需求的优秀人才;至于课程设置,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理论课程,如旅游研究方法与手段、旅游地理学、旅游心理学:还有一种是实践课程,如饭店管理、交际礼仪等;教学方式是基于一定的教学目的而形成的教学活动。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方式主要有课堂讲授、课外实践、专家座谈会等。

(二)国外旅游人才培养模式概述

1.国外旅游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旅游人才培养模式最为经典也最为成功的典型代表是瑞士、日本与美国,其旅游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如下。

(1)瑞士的洛桑模式。洛桑酒店管理学院是瑞士一所著名的大学,它主要是培养高实际操作能力的国际酒店人才。他们主张产业和教学相结合,主张教育要适应不断变化的新情况,要把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贯穿到每一个细节中。并提倡及时创新学校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促进教学与行业的交流合作。同时,教师对自我要求也很高,在不断进行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锐意创新。在课程设置上也是标新立异,学校实行的一些国际化战略课程,备受学生青睐。

(2)美国的康奈尔模式。美国康奈尔人才培养目标重视高规格酒店管理精英的培育。特别是在课程设置上,更关注内容的博大精深,设置的专业基础课内容丰富,如经济学、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营销、决策、管理沟通、社交训练、法律、定量分析方法等。在一些专业课程的设置上讲究知识的深刻内涵,如会设置一些与财务、烹饪、招待等方面相关的课程。美国康奈尔大学旅游管理学院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包括校内实训、社会实践及企业实习,并且专门向学生提供院外的实习课程,让学生在毕业之前就受到监督雇用式的严格训练。

(3)日本立教模式。日本立教大学旅游教育模式经过四十年的发展,在日本旅游教育界有着中心的地位,为酒店业、旅行社行业、航空业等第三产业培养优秀的基本功扎实的专业人才,具体培养能够在经营、策划、地方行政等方面的创新者,培养改革旅游事业和产业的创业者,培养振兴区域经济的领导者。在课程设计上体现了日本课程设置的趋向,主要设有综合教育科目、专业相关基础科目及一些选修科目,立教大学旅游学部重视多学科教育,与国际化接轨和培育多元化的旅游人才。

2.国外旅游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及影响。

(1)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纵观瑞士洛桑模式、美国康奈尔模式及日本立教模式,不难发现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这三种模式都十分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培养学生学好基础课程之外,引导学生进行课外实践,把在书本上学到的东西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来。国外旅游高等院校的课程设置在基于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以“实用性”为特点,追求实用性与操作性。而国内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基本是以本学科的理论体系为中心建立起来的,追求全面的、系统的理论知识,实质上偏向于学问中心主义。因此,要汲取国外旅游专业培养模式的精华,在旅游本科教育教学过程中,加大实践课程的设置,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2)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国外的旅游教育不止仅停留在培养学生的文化水平上,更加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文化修养、职业道德、为人处世以及学生的创造性等多方面进行培育,为旅游行业输送出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国外旅游教育非常注重学生的兴趣,根据学生的兴趣制定不同的`培养方案,既尊重了学生,又使得所学专业知识更精细,并且在培养学生兴趣的同时,激发了学生的潜能,从而可以从不同方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这一点非常值得国内旅游本科院校借鉴,各高等院校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他们的兴趣来制定教学方案,使教学进度能适合学生的能力,做到因材施教,这样才能明确培养目标,达到真正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

(3)看重基础知识传授。国外旅游教育在教学上设置一些专业课程、必修课程,还为学生开设了一些选修课程,增加了学生的专业课程水平,强化了相关理论知识,同时也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为旅游专业的设置更新提供了借鉴,笃实了学生的基础知识,能让学生在不同程度不同层面上更好地把握本学科的专业知识。

二、基于NCM范式的旅游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国外旅游人才培养将重点放在能力的培养上,而这种能力是基于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可以说,成功的人才培养,离不开行业的需求,但又不能局限于当前,必须超越社会的需求,从更宏观更长远的尺度上来构建行业人才的能力结构体系。

(一)旅游管理行业的社会需求及人才能力构成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升,旅游消费也得到长足的发展。旅游业发展的势头也越来越迅猛,并且随着消费者需求的日益多样化,旅游业不仅要着眼于其行业内部机制的不断完善,同时对旅游从业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以此来保证旅游业的正常稳定运行。这就要求旅游管理从业人员必须适应社会需求变化,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在目前经济社会发展背景下,旅游管理从业人员能力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通识能力。通识能力是学生进入专业教育阶段的养成能力,也可以说是种广义的基础能力,最基本的是社会责任,即旅游本科人才作为社会人所需尽的责任义务;其次是健全人格,即旅游本科人才健全的个人品格和道德素质;再者是和谐心灵,即旅游本科人才和谐纯净的内心世界。通识能力在思想上表现为通识思维能力,即想法更透彻、思想更开阔、分析判断能力更准确。延伸到其他方面则可以分为人文素质修养、社会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管理科学知识、生命知识、两性知识、环境知识以及法制知识等。学生在进行这些方面的学习后在个人整体素质上有了一个完整的构造,这为后面专业基础能力培养奠定一个必备基础。

2.专业基础能力。旅游本科人才专业基础能力是基于社会需求的前提下,对旅游本科人才提出的基本要求。它着眼于人才的专业基础知识构成,即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并且课程的设置必须跟专业紧密联系,不能脱离专业这条主线。由于旅游管理行业是一个综合性的服务行业,势必会和很多社会经济的其他行业有密不可分的联系,涉及经济、财务、、管理、文化、法律等多方面,因此专业基础构成也就相对复杂,所涉及的课程种类也相对较多,是旅游管理人才能力构成的基础条件。

3.专业发展能力。专业发展能力在一定意义上可理解为学生在掌握好专业基础知识的前提下,为了适应社会需求,对于本专业各方面能力的拓展及创新。对专业发展能力的理解不能仅停留在字面的意思上,它要求的不仅仅是专业方面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个人能力的整体提升。旅游管理专业发展能力是在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对本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进行一个系统学习的前提下,对自身的发展有了一个很好的定位,比如自己是否能适应旅游行业社会需求,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能否为自己以后的发展添砖加瓦,旅游专业能力构成是否完善。对旅游本科人才的要求重心在专业理论的基础上,对旅游本科人才专业能力的拓展和创新。

(二)旅游管理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旅游管理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是培养模式的组成部分,也是人才培养的方法。主要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形式这三个方面入手。

1.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机构的具体化,它是由特定社会领域和特定社会层次的需要所决定的,也随着受教育对象所处的学校类型、级别而变化。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本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能胜任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企事业单位的高素质人才,比高职学生更有深度的理论思想,对未来能高瞻远瞩。另外,不能局限在对国内旅游行政部门级企事业单位人才的培养,应该放眼未来,培养适应国际化潮流、能够胜任国际旅游行业的高素质管理人才。

2.课程设置。旅游本科教育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有稳固专业理论基础和业务素养的高级管理人才,因此在课程设置上要着力打好学生的基础,开拓学生的视野。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一般分为以下几类:第一类是通识教育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美综合素质,包括思想政治理论素养、语言表达能力、信息技术、体育健康、职业发展以及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第二类是学科基础教育课程,主要是为学习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而开设的,主要有高等数学、西方经济学、心理学等。第三类是专业教育课程,主要包括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拓展课程,旨在培养学生专业能力及实践创新能力。理论性课程,如旅游研究方法与手段、旅游地理学、旅游心理学。还有一类是实践性课程,如饭店管理、交际礼仪等。

3.教学形式。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形式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最重要途径。旅游管理专业是多学科相互联系、影响的综合发展体,基于理论学习、专业实习、创新性学习这三个主要模块,理论学习是教学形式的基础,专业实习是一个过渡,而创新性学习则与学生的发展能力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根据专业要求,教学形式主要分为课堂理论知识教学、课外实践教学及专业实习教学。

(三)基于NCM范式的旅游管理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特点

1.注重实用性。旅游行业作为服务性行业,其服务对象是人,是实实在在地与人打交道,与传统的一二产业不同,其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必须注重实用性。

2.注重综合性。旅游服务产品具有无形性、不可保存性、生产与消费的紧密联系和质量监测难等特点,这使得旅游从业人员成为旅游产品经营成败的关键。旅游专业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因此与管理学、心理学、市场学、经济学等方面有很大的关联。因而,旅游者活动、供求关系及旅游产业活动三方面将旅游者与经济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学科进行有效结合,更好地促进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

3.注重适应性。市场需求的快速变化决定了行业必须不断发展和更新,由此决定了旅游从业人员必须掌握更多专业知识和技能,勇于接受新知识、新技能、新思想,并且要有较强的社会适应性、岗位适应能力以及创新思维和能力、行业拓展能力。在人才培养目标的适应上,纵观我国各高校的旅游教育,在专业要求上愈来愈向规范化发展,专业化的教材资金投入增多,各类关于旅游教育的杂志报刊增加,人才的培养方向越来越向国际化迈进,各种教学方案的实施能很好地切合人才培养目标,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人才的培养。

三、NCM范式下的湖南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重构

(一)湖南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调查

为了更全面地了解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笔者于2月至4月对湖南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做了详细的调查。本次共发放有效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85份,有效率为92.5%。调查内容囊括了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学生的对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形式、职业愿景等方面的内容。调查发现,42%的学生对旅游管理专业感兴趣,39%的学生对旅游管理专业不感兴趣。学生对培养人才的类型看法不一,18.3%的学生认为湖南商学院应该培养基础管理型人才,21.7%的学生认为应该培养专门应用型人才,而20.6%的学生认为应该培养高级管理型人才,39.4%的学生认为应该培养综合发展型人才。关于实践课程,68%的学生希望多开设实践课程,认为实践课程有助于专业技能的提升;32%的学生认为不需要,认为既没有用又浪费时间。进一步的调查发现,学生对专业技能和操作能力的认识存在着一定的差异,45.6%的学生希望掌握更多专业知识,54.4%的学生希望获得更多实践操作能力。在教学形式上,18.6%的学生喜欢情景教学,11.4%的学生喜欢小组讨论,33.5%的学生喜欢移动课堂,16.5%的学生偏向互动参与,20%的学生偏向专题讲座,这符合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对于未来的从业,学生的差异非常大,58.6%的学生称不会从事本专业工作,41.4%的学生称毕业后会从事本专业工作,这种状况符合行业的实际情况,未来行业发展的人才危机让人担心。上述调查结果发现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观念急需创新。湖南商学院旅游管理系当前的教育观念需要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仍然是教师搭台、教师唱戏,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能激发学生积极学习的潜能,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与独立思考的能力。第二,资金投入不足。旅游管理属于工商管理学科下的一个二级分支专业,每年学校投入的专业建设经费仅万元左右。资金的严重短缺,限制了教学改革和实践环节的设置。第三,学生的实践环节薄弱,综合素质不高。根据调查资料显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活动并不丰富,特别是专业实习,很多学生反映自己在一些基层岗位上一待就是半年,比如作售票员、景区闸机验票、客房服务员等,难得有换岗机会,缺乏有效的锻炼,限制了学生的专业技能提升,也会影响学生未来职业愿景的选择。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偏重于应试教育,注重学生的专业知识教育,期末的考试测评也只是一种应付形式,测评的方式也只是针对所学课程进行考察,而忽视了学生的人文素质修养及人际交往等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不高,整体应用能力相对低下。

(二)基于NCM范式的湖南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性重构

针对湖南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及问题,笔者在基于旅游行业需求、旅游专业人才能力构成、旅游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以提高商学院旅游本科人才整体水平为目的,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式这三个方面对商学院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创新性地重构。

1.创新培养目标。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新概念,在教育教学各个环节中遵循凡事以学生为中心这一原则,由于旅游管理专业是服务于旅游行业的,所以我们在教学上要相应地朝着“服务型管理”发展,要着重强调教职员工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树立教职员工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意识,让教师对学生进行言传声教,体现服务型行业的本质。在具体措施上,学院每一年度可以设立“最受欢迎教师奖”,用以奖励那些兢兢业业、诲人不倦、不厌其烦地服务于学生的教师。另外,在学生的工作上,倡导一种“学习成就”的观念,即除了学校设立的奖学金外学院自己可以设立一些激励学生学习的奖项,比如可以设立“学霸奖”、“学习先锋奖”、“学习进步奖”,对于那些具有特殊才能的学生则还可以设立特别奖,鼓励学生激发自己的潜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重构课程模块。湖南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有一定的陈旧性和滞后性,课程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课程体系不明确、知识脉络不清晰,缺少一个贯穿于四年专业学习的系统知识体系。课程也基本上是些学科基础课程、专业领域课程和选修课程,缺乏创新。笔者认为,应该精简一下基础课程和选修课,同时增加一些更人性化的课程,比如可以设置旅游文化创意课、旅游咨询策划课、户外休闲活动课等新颖课程,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来提高旅游专业学生的整体技能水平和人文素质。资金充足的话,还可以开设一些职业培训课程如旅游体验师、餐饮品鉴师、客户关系管理师、金牌导游员等。在教学方法上,可以采取体验式的教学方式,比如可以适时一反常规,由学生课前备好课,由学生讲课,老师则在台下听课,课后对学生的上课情况给予评价,如此让学生切身体会本专业教学的真正内涵;另外还可以进行模拟情境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能够在实际环境中体验感受。

3.创新教学方式。湖南商学院旅游管理系教育在教学方式上不够灵活,社会实践环节相对薄弱,基本上每届学生的专业实习时间固定在半年左右,而且实习地点也基本固定在旅行社或酒店,学生实习的岗位也比较单一。而日益发展的旅游行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旺盛,因此改变这一现状迫在眉睫。笔者认为学院可以实行学业与社会实践相统一的“双学分制”,可以扩大学生实习基地的范围,积极地与发达城市旅游行政事业单位、品牌旅游公司、高等级国际旅行社合作,开展多种形式的校外实习方式,给学生提供一个高级别的实习的平台。在现有实习计划的基础上,与实习单位进行协商,实行分段、轮岗实习,尽可能地让学生接触更多的岗位,得到多元化的实习锻炼。除专业实习外,还可以鼓励学生多参加一些志愿者、义工活动,并奖励相应学分。

篇3:旅游管理人才培养优化初探论文

旅游管理人才培养优化初探论文

一、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素质构成

(一)职业道德素质。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是旅游管理人才应具备的基本道德素质,包括一定的政治素质和特定的爱岗敬业精神两个方面。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由于自身工作的特性,存在着广泛的对外接触和联系,他们对外所展示的工作能力和道德素质不仅关系到其自身,更关系到整个民族和国家,在工作过程中如果因自身素质的问题或疏忽,就有可能导致有损人格、国格乃至民族团结的后果。鉴于此,作为一名合格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应自觉强化自身的职业道德素质,在不断强化思想政治素质的同时锤炼自身不怕吃苦、爱岗敬业的职业素质。

(二)专业知识素质。作为一名合格的旅游管理工作者,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这些专业基础知识也对旅游工作者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它要求旅游专业人才应当深刻地认识并把握旅游业发展的性质及特点,对旅游业的发展规律形成较为系统的认知。此外,就专业知识本身而言,旅游学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知识,它的内容涉及面十分广泛,具体可包括经济学、法学、管理学、社会学、人际关系学、美学等诸多学科。这也就要求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对这些学科的知识都应当有所了解,也从另一个方面要求对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应做到多方位、多渠道的全面提升。

(三)专业能力素质。新时代仅具备相对扎实的专业知识远远不够,还必须对这些知识加以吸收、内化,使之成为一种具有可操作性的能力。旅游管理专业本身就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和操作性极强的学科,其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乃是提升人员的实践能力。作为一名合格的旅游专业人才,应当本着懂管理、懂文化及懂商务的宗旨,学会策划、推销和服务,善于运用自身的公关、微机及外语能力。这既是对旅游专业人才素质培养的要求,也是职业院校旅游专业人才培养在教育层面的要求。

(四)其他相关素质。作为一名合格的旅游专业人才,还应具备一些诸如竞争、创新、公关及法制意识。旅游业自身的竞争性非常大,既要面对国内的激烈竞争,还要应付国外旅游市场对国内市场的争夺和蚕食。此外,由于当前社会发展速率之快,旅游业自身的内容、形式和特点也随之不断发生变化。基于这种情况,旅游专业人才应当具备强烈的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要敢于在动态发展的环境中革新自身的经营理念、经营模式、管理方法及业务上的创新,这些都是个人能力的生动体现。

二、职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长足发展,我国职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法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究其本身,仍然存在着一些制约因素。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程体系建设不够完善。1.课程信息量不足,教学效果不佳。当前,我国职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在课程总课时量上较国内外高等旅游学校减少了不少,教学效果并不见好。这种差距的存在有深层次原因,其一,在我国职业院校课程设置中,公共课所占的比重往往过大,这也直接导致了专业课及专业基础课课时的减少。其二,传统的课堂教学多以点对多的知识传递为主,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学习比较被动,大多知识纯粹地被接受,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严重不足。其三,职业院校覆盖面没有基础教育广,课程体量也小,辅助材料较为匮乏的局面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是一大限制。其四,在课堂教学中,教学方式单一,照本宣科,上课讲教材,学生看教材,考试也以考教材为主,使得学科覆盖的知识面和信息量严重不足,成为限制职业院校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一大因素。2.课程结构失衡,内容滞后。当前,职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在课程结构和内容上存在着一定的比例失衡且滞后。首先,专业课与公共课存在严重的失衡。很多职业院校的公共课如大学英语、计算机及体育等课程所占的课时量较大,更有甚者达到50%以上,还有些职业院校不开设与其学校定位相适应的高职英语课程,而是开设大学英语课程。其次,专业必修课与专业选修课也存在着一定的失衡。这通常体现在必修课所占的比例要严重大于选修课,更为不合理的是,所占比例不高的选修课设置范围过于狭窄,严重缺乏能够体现学生人文素质及专业素质教育的课程。最后,存在文理学科结构失衡的现象。3.实践课程的开设较为落后旅游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学科,这势必要求在实践课程开设上能够达到培养人才应有的要求。就当前我国职业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实践课程开设的现状而言,显然在这一方面做得非常不足,这可以通过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难情况就能反映出来,尽管我国职业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都设置了比较合理的课程体系,但在体系之中实践课程所占的比例较少且落后。此外,涉及到与专业实际岗位对接的.实践课程严重不足,如相关的户外运动、健康养生、烹饪等旁系课程。这些都导致了学生实践能力难以提升,毕业后难以胜任现实的岗位。

(二)存在实习困境,实习效果不明显的问题。1.学校实习条件落后,难以满足学生的实习需求近年来,职业院校虽然在资金来源方面获得了一定的国家支持,但仍然存在着人力、物力及财力严重不足的困境,从而导致了在硬件及软件建设方面严重不到位的问题。部分职业院校甚至没有自己的旅游管理专业实验室、导学模拟教学实验室、酒店管理实验室等,这些基本教学设施和场地的严重匮乏,直接影响了学生对专业可理论知识的吸收和升华。此外,除了校内教学设施和场地的匮乏以外,很多院校在校外也缺乏相应的大企业支持的实习基地,部分学生只能在学校所在地的一些酒店寻找实习机会,而这并不能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实习场地和机会。2.学生缺乏端正的实习态度,实习目的不明确很多职业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自身的实习态度不够端正、积极性不高等,这些因素都是由于自身对实习目的认识不清,缺乏一定的实习目标而导致的。实习是学生步入社会的首要环节,在这一环节中,很多学生有着强烈的想把事情做好的愿望,但又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恐惧导致不敢做。基于此,学校在学生实习前应当充分做好实习动员工作,通过疏导和沟通,让学生切实地明白实习的目的和作用,提升学生实习的积极主动性。3.实习单位要求过高,对学生的培训不足很多实习单位在学生实习过程中要求过高,有的更是把他们看成和老员工一样对其提出要求,对学生的岗前培训工作做得也不足;管理方式不分对象,往往会导致实习生和老员工之间产生摩擦;实习生待遇过低,在其实习岗位上往往学不到应有的知识和技能,缺乏有针对性的指导,使得学生在学校所学的知识难以运用到实践中来,久而久之,势必会导致学生学习热情不高涨,学习积极性受挫

(三)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不足。我国对旅游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视度在不断加强,并做出了很多积极的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我国旅游教育的师资队伍仍然存在着很多突出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在总量上供需失衡。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兴盛和发展,旅游管理专业老师呈现出供不应求的失衡状态,从而导致了该专业在师资力量方面的供求矛盾异常突出。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旅游管理学科相对来说是一门新兴学科,专业师资处于需求高发期;第二,旅游业的快速崛起,也决定了此专业生源的需求大量增加。基于此,要切实解决供需失衡问题,就应当在师资总量上做合理的调控,切实建立总量稳定且进出有序的师资队伍。2.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在校教学的平均周期较短。大量年轻的优秀师资流失。正是由于上述师资队伍供需失衡现象的存在,所以很多高校之间也存在着人才竞争、互相“挖墙脚”的现象。而职业院校由于自身的办学综合实力,所能吸引并留住优秀教师的资源则显得更少,人员流失的现象则更为严重。这其中尤以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流失最为严重,这种现象的存在从长远看不利于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和结构优化。3.旅游管理专业教师资格获得的门槛较低。就传统学科比较而言,旅游管理专业教师门槛较低,要求显得较为宽松。就当前我国职业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师而言,有相当一部分人并没有接受过有关旅游管理专业学科知识的系统教育,很多院校的中老年教师都是从一些地理、历史、英语等专业转变而来的“半路出家者”,这些教师大多没有直接从事旅游管理工作的实际经验。此外,旅游管理专业师资队伍的学历层次一般不高,大多是本科学历,至于拥有博士学位的专业教师则显得更少。

三、优化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对策

鉴于上述所提的职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存在的问题,再结合该专业人才素质的构成,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富有针对性的提升该专业人才培养的对策。

(一)切实优化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课程设置不能独立运用,应当坚持完整系统的原则,这也就意味着课程设置应当能够体现出一定的计划性,并通过这种计划性实现教学内容的有效传递,厘清学校教育应培养出何种标准的人才问题。基于此,我们可以将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分为专业公共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及专业方向课程四个模块。这四个模块分别包含不同的学科内容和方向,这就能够使得无论是在教师教学还是在学生学习的环节中都能做到应有的计划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依据各个模块的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知识点的梳理和传递,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能据此更好地把握学习的方向性和层次性,并结合自身的兴趣、爱好及特长做到有所侧重。通过这样对该专业课程设置的划分而建立起来的课程体系,对于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

(二)积极构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实习的新模式。针对上述提到职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实习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必须要采取行之有效的且富有针对性的对策,才能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这势必要求职业院校在培养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方法上,要积极构建一种新的学生实习模式。1.积极构建具有实践导向的教学模式。旅游管理专业是一门应用型极强的学科,这就要求在人才培养上要侧重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仅仅依靠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单方面的知识传输,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应当以职业教育为主,以提升就业率为导向,侧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习惯及职业能力。基于此,要构建凸显实践导向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及职业道德,并在此基础上大幅度地调整课程体系,使之更好地为致力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而服务。2.建立校内实习与校外实习有机结合的模式。就校内而言,职业院校应当最大限度地提升自身的教学设施和条件,积极建立旅游管理专业实验室,这就能够使得学生在实验室里有效地运用教学模拟软件进行各种旅游工作的实训。有条件的还可以建立导游3D实训室,让学生身临其境地讲解各地的旅游风景、人文风情及民俗,这对于学生创作导游词及导游讲解练习能力的提升有着很大的辅助作用。学校要进一步加强与旅游企业及相关旅游行业的联系,一定要时刻关注并把握他们的需求,因为他们的需求就是旅游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并按照他们的需求适时地调整人才培养计划,并能够把这些企业作为学生真正步入社会前一次和社会直接接触的稳定的实习基地。

(三)进一步优化旅游管理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人才的有效培养离不开优秀的师资队伍建设,针对当前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我们要采取一些得力的富有成效的措施,打开师资队伍建设的新局面。1.将内部聘任制和外部聘任制有机地结合起来。内部聘任制就是要求各职业院校根据自身的教学实际发展需要,引进一批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基于双方平等、自愿的原则,通过特定的合同聘任制确定具体的聘任期限、岗位职责及待遇。而外部聘任制则是对内部聘任制的一种有效补充,从外部旅游企业聘任一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旅游工作者,这样就能对内部师资力量形成有效的补充和配置。2.全面推向青年导师制的培养机制。大部分职业院校的青年教师都面临着教学经验不足等问题,基于此,我们可以针对35周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实行导师制度。该制度要明确地规定导师的指导职责、内容和方式,并严格地执行,真正实现老教师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作用。该制度的实施能够确保青年教师教学经验的提升,对青年教师教科研能力的提升也有很大的带动作用,从而进一步优化师资队伍建设。3.实行有效的专业及岗位聘任制和绩效挂钩机制。学校应本着公开、公正、竞争、择优的用人原则,积极建立按照教师的专业技术职称实行岗位聘任制,并确定具体的任职条件及待遇,做好各岗位工作指标的分配工作并进行年终量化考核,将考核按照量和质两方面来确定最终的绩效完成情况,发放相关的薪酬待遇,并以此作为今后职位晋升的依据。对于在考核过程中一些业绩非常突出者,可以考虑实现特别奖励。只有这样,切实地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挖掘教师自身的工作潜能,从而优化师资队伍建设。

参考文献:

[1]姜士伟.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内涵及构成[J].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

[2]赵鹏.试论美国旅游高等教育的“校企结合”模式[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

[3]孙瑛.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矫正策略[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

作者:徐小亮 王咪咪 单位:1.安徽省旅游培训中心 2.安徽旅游学校

篇4:我国旅游管理人才培养问题探讨论文

我国旅游管理人才培养问题探讨论文

目前,我国的旅游管理人才已经具有了完整的体系。然而,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发现,旅游管理人才的竞争力与日益蓬勃发展的旅游产业之间,并没有形成正比。与此同时,国外的旅游管理人才的竞争能力则显得日益增强。究其原因,仍旧是因为我国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严重的问题,而在日益竞争激烈的当代社会,如何培养出适合市场需要的实用性旅游管理人才是值得我们研究与探索的问题。

一、旅游管理人才的基本特征

何谓旅游管理才人才,这是我们在探讨如何培养旅游管理人才之前所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问题。首先,旅游管理人才应当具有综合性,其次是实用性,再次是适应性,最后是国际性。这些特性是作为一个合格的旅游管理人才所必须的。因此,教学实践应该以目的出发,这样才能有的放矢。

(一)服务不是一种有形的实体,提供服务型产品的供应必须注重对象的感受。旅游管理人才的存在就是为了更高效地为旅客提供旅行服务。作为一个旅游管理人才首先必须深刻理解什么是服务。那么什么是旅游服务呢?首先,作为一种服务,旅游服务必定具备服务所具有的基本特点,那就是:无性性、生产与消费同一性,不可贮存性以及质量评价的复杂性。正是因为服务具有如此复杂而又独特的特性,因此作为一个专业的,优秀的旅游管理人才,就必须能够掌握这些特性,而掌握这些特性就必须具备综合性。

(二)旅游业是第三产业,也就是服务业。作为一个专业的旅游管理人才直接面对的是市场与客户,而不是宏观的理论,市场与客户是瞬息万变的,因此旅游管理人才必须具备实用性,实用就是能够应对市场的变化,满足客户的需求。

(三)由于市场与客户的变化,旅游管理人才必须要有足够的适应性,去适应这种变化,这种变化不仅仅是时间与空间的,同时也涉及到社会与文化,尤其是在国际旅游领域,社会与文化的变化更显得尤为突出。

(四)我们来谈论一下国际性问难。这是长期以来被我们忽视的一个问题。随着国际化、全球化的不断加深,跨国旅行已经成为了旅游业的主流。越来越多的人不满足于国内游,而选择国外游。但是,显然并不是所有的'旅客都能够很好的适应国外的社会与文化,尽管他们在国外待的时间并不长,但是必然会遇到许多意外时间,因此这就需要旅游管理者能够预先预见到一些问题,同时也能够设计出完善的应对措施。这就需要旅游管理者本身对于国际市场有足够深入的了解与认识。这也正是国际性的重要体现所在。

二、我国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所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都是一种理论培养,缺乏实践能力的培训。因此,所谓的旅游管理人才,充其量只是一种理论人才,严重缺乏职业岗位所需要的技能与经验,不仅没有市场竞争力,而且实际工作能力极为低下。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教学内容的滞后。很多高校的旅游专业本身并不具备足够的实力,其教学的内容也是根据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出发,严重与市场脱节。学校根本就不了解市场,学校也无法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实践空间。因此,教学内容往往与飞速变化的市场之间形成了严重的脱节。

(二)实践能力不强。我国的教学模式主要还是一种应试教育,是以课堂、教室,知识为中心的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的弊端在于,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不注重知识的运用。事实上,这种教育模式给予学生的都是一些已经“死亡的”知识,因为跟市场相比,跟真实的客户相比,这些知识是没有生命力的,尤其是对于那些成天坐在课堂里听教室讲课的学生而言,根本不具有操作这些理论的能力。即便学生对这些知识的文字掌握得再好,最后仍旧不具备合格的旅游管理人才所具备的能力。

(三)专业教师能力不高。旅游业是实践性行业,需要的是既有理论知识,又具有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然而,从现有的统计数据来看,多数旅游管理人才培训机构的在职教师都没有直接从事过旅游行业的经验,甚至都不是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的。这种现状,直接导致了中国旅游管理教育的总体水平是极为低下的。自古有云:名师出高徒。没有合格的旅游管理教师,怎么可能会有合格的旅游管理人才呢?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与足够的重视。

三、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改进的措施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基本上已经清楚了我国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所存在的一些问题,笔者就以上提出的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地思考从而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准确定位旅游管理人才。长期以来,由于一些旅游管理人才培训机构缺乏市场意识,缺乏目标意识,造成了大量的人才浪费。作为一个高效负责的旅游管理人才培训机构,必须深入研究市场,根据旅游行业以及市场需求培养相应的管理人才,从而不断地适应新形势下我国旅游行业发展的新需求以及新方向。同时,更应该立足于自身的专业与特点,正确地把握区域环境,尤其是要正确评估师资力量,加强教师的培训,有机地整合自身的资源,努力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二)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只有加强教师队伍的培训,才是提升整体培训实力的出发点。因此,机构应该让教师深入旅游产业一线,尤其是要积极地寻求战略合作伙伴,与知名的大型旅游服务企业合作,这样形成一个完成的产学链条。同时,也可以从企业聘请高级管理人才任教,不能拘泥于体制等因素。要积极鼓励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继续学习,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提升理论水平,可以通过集中培训,继续教育,学习进修、留学深造、外出考察等等多种渠道与形式的培训方式,进一步提升教师队伍的综合实力。只有理论与实践完备的教师队伍,才能够培养出高素质的旅游管理人才。

(三)合理设置旅游管理课程。旅游管理是一项集实践性,应用性与可操作性于一身的专业。没有实践也就没有理论,新的实践会产生新的理论。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而言,一种理论的诞生就意味着它开始过时了。目前,我国的旅游管理人才培训机构在旅游课程的设置上,不仅强调了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有机结合,同时也把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并且突出了实践知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是,随着市场的变化,旅游管理课程的设置已经无法适应我国当前旅游行业发展的新需求。同时,从我国旅游行业的实际情况来看,旅游管理人才集中在酒店业、而在景区以及旅行社或是其他旅游企业中的则相对较少。这对于综合性、复杂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较强的旅游产业而言是极为狭窄的。因此,在课程的设置上我们必须考虑到市场的要求,企业的要求,课程的设置必须是多元化,复合型的,我们不是为了整个行业中的某个工种在培训人才,而是要在更为宏观的高度,为整个行业的发展提供人才。这是课程设置的出发点,也是最终的目的。

四、总结

我国的旅游业正在呈高速发展的态势,旅游管理人才将出现明显的缺口,如果不能够尽快地改变这种落后的教育模式,那么必将对整个行业的发展造成明显的影响与制约。随着全球化的日益加深,旅游业必将成为二十一世纪最为重要的产业,直接关系到国民生产总值的高低。因此,旅游管理人才对于国家的经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所以,我们必须就这个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引起高度的关注。

篇5:旅游管理人才培养及产业需求论文

旅游管理人才培养及产业需求论文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国民生活品质的提高,旅游产业进入了飞速发展的状态。但是,旅游管理专业存在一些问题,高层旅游管理人才缺失,大批旅游管理毕业生无法找到工作,市场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出现供给矛盾。本文结合旅游管理的现状,提出一些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相结合的对策。

【关键词】旅游管理人才培养产业需求

我国旅游管理行业保持着高速发展的状态,国家也相当重视旅游行业的发展,这就对旅游管理的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旅游管理行业发展历史不算长久,在人才培养与专业技能等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旅游管理发展的方向和市场的需求,根据市场需求培养专业人才才是振兴旅游管理行业的重要举措。我们应该深化教育改革,重视旅游管理专业,提高人才的专业水准和综合素质,注重对人才的应变能力,外交口才,道德品质等综合能力的培养。要创新人才管理模式,加强基础培训,以适应新形势下国家对旅游管理人才的需求。

一、当前旅游管理专业的现状

国家的旅游行业发展得很快,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因为人才培养发展比不上旅游行业发展的速度,就直接导致了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找不到工作,和旅游景点急缺高素质综合性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矛盾。通过调查发现,很多旅游管理专业人才不适应旅游管理行业而选择转行,调查结果显示,旅游管理人才竞争力没有与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成正比,也就意味着,未来一段时间,市场上的旅游管理人才缺口会更大。

二、旅游管理专业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模式单一。由于新兴的旅游行业发展迅速,旅游专业需要大量的时间来进行调研与学习,才能制定科学的教学方式,调研速度未能赶上旅游行业发展的'速度。所以才出现了旅游专业人才与旅游行业市场需求脱节的现象。目前,很多旅游管理的培养机构还是采取的过去的传统落后的教育方式,与市场需求不相符合。旅游管理是一个实用性、应用性、操作性很强的专业,传统的教育模式只看重课堂上的理论教学,然而这与旅游管理的专业性质不相符合。从教学方式上看,没有以市场为主导,只是机器地照搬课本上的知识点,没有体现出旅游管理专业独特性和品牌性,在实际工作中就被认为是没有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不能很好地适应市场的需求,与企业的合作中,落实情况不好,合作不是很多,取得效果一般。

(二)校企合作落实效果不明显。现在已经有部分学校在于企业联合教学,但是由于各种复杂因素太多,校企联合规模较小,范围不大,且主要集中在大三学生中,总体而言校企联合取得的效果并不明显。问题从两方面来看,企业方面,认为没有任何经验的学生工作能力不高,能够创造的价值不大,给的报酬也就不多了。学生角度看,付出的劳动与所得价值不成正比,也就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学生的工作积极性,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三)旅游管理缺乏创新。从事实来看,旅游管理专业创新度是远远不够的。从横向来看,各个高校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都是大同小异的,没有多大的创新。从纵向来看,在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史上,近些年来的发展相当缓慢,很少有创新的观点。如果某高校提出培养全方位发展的综合型人才,其他高校也会竞相模仿,很多高校没有自己的独特观点与理念,这也是旅游管理专业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创新不仅仅是在形式上,更要体现在思想教育等方面。

(四)改革受政府与市场双重影响。我国是一个市场经济国家,在市场这双“无形的手”控制不到的地方政府进行辅助。然而,旅游管理专业有些本末倒置了,没有以市场为需求和主导,更多的是受行政力量的影响,这与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管理模式密切相关,目前我国教育不是目标管理的模式,而是自上而下的行政管理型的模式,依靠行政力量来进行管理,这种模式的弊端就是自主性不强,灵活性不强,创新度不高,发展空间受限,好处就是受到行政力量的保护,稳步向前发展。

三、解决旅游管理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矛盾的办法

(一)加强教师队伍的组建,落实优质教学管理制度。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队伍是否强大直接影响到旅游管理人才的优劣。所以,当务之急是加强优秀教师团队的组建,对教师进行专业的实际培训,把旅游管理真正运用到实际中去,让教师们掌握好旅游管理的市场动态,教会学生们去实地考察,进行研究。在旅游管理的课程设计上也需要做一些调整。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所以旅游管理的学生们应该注重实践,在课程设计上,也要多一些实践,自己亲身去体验旅游管理专业,提出自己的看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课程设计上,多听取旅游企业建议和反馈意见,也可以多于旅游企业进行合作,让学生去实地实习,这些工作都会对学生学好旅游管理有很大的帮助。

(二)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具体落实好实习工作。既然企业提供的报酬不够吸引人,那么学校可以为学生们提供有价值的回报,具体的操作例如获得学分,与企业协商好工作表现优异的不仅可以得到更多的报酬,还能得到校方的推荐或特别奖励等。

(三)准确定位市场,培养专业人才。市场上急需的人才是一种复合型的人才,不仅要懂得专业的理论知识,更是要把知识运用于实践。针对每个人的特长不一样,可以给自己找准定位,尽显自己的才能与特长,做到自己的专业加上特长,打造自己的一技之长,达到上善若水的地步,就算市场变化很大,也能做到以不变应万变的水平,轻轻松松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四)学校多举行有意义的校园活动。大学不应该只重视课本上的教育,还要培养自己多方面的才能和综合能力,旅游管理专业对学生的要求不仅仅是雄厚的专业知识,还要性格活泼开朗外交能力强。因为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是一门复杂的专业,要求高校学生对自己定位标准,培养自己的综合能力,也注重学校内部与外部的联合发展。高校要突出人才的特色教育,形成创新性专业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模式。

四、总结

总体而言,旅游管理专业已经取得了相当大的进步,但是面临着新的社会形势,旅游管理专业会进行一次次的创新与改革,所以,组建强大的教师队伍的任务迫在眉睫,高校的自主转变也是理所应当,但愿高校与旅游企业能够多进行一些合作,多为学生们提供一些锻炼与提高的平台。也不忘学习他国或他校成功的旅游管理教学改革的转变,做到以市场为导向,培养复合型人才,为旅游管理行业发展做贡献。

参考文献

[1]余昌国,曾国军.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J].旅游学刊,,31(10):18-19.

[2]饶品样.新形势下我国综合性大学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8(02):158-160.

[3]唐斌,杜曾珍.我国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商贸,(02):173-174.

篇6: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的问题及措施论文

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的问题及措施论文

一、三二分段中高职衔接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各省市区教育厅(教委)也从政策上扶持、资金上支持,不断推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尤其是在中高职衔接上的创新发展。

二、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中的问题

三二分段中高职衔接“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关键是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如何明确的分工,如何科学的衔接,从而更好地实现培养的一体化。我们认为,分工是基础,衔接是关键,一体化是应该达到的目标。从目前的情况看,在实施三二分段中高职衔接“一体化”的人才培养实践中,较为普遍地存在着分工不清楚甚至不分工的情况,衔接缺乏有机性乃至简单化。具体到旅游管理专业的中高职衔接“一体化”人才培养,分工上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中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不清晰、课程教学内容交叉重叠等。衔接上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中高职人才培养方案各自制定,缺乏充分有效沟通、实训实习项目内容重复。

1.在“一体化”培养模式下人才培养目标不清晰

开办有旅游管理专业的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都有各自的人才培养定位。但在“一体化”培养模式下,到底高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人才培养应达到什么目标,中职学校的旅游管理人才培养应达到什么目标,二者如何实现目标的互补而非重复,并不是特别清晰。如高职培养“旅游服务与管理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和中职培养“旅游服务与管理技能型人才”,高职的“高素质”到底高在什么地方,用什么标准去衡量,培养目标的区分不够明确,直接导致后面的衔接出现问题。

2.中高职的旅游专业课程与教学内容重叠比较多

我们知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体系设置,每门课程的教学内容组织,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方案的落实,关系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很多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的旅游专业,在课程体系的设置和教学内容的组织方面,突出的问题就是课程几近一样,教学内容几乎雷同。比如,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的人才主要是面向旅行社行业,对应旅行社中的导游、计调和销售岗位,中职和高职基本上都开设旅游概论、导游基础知识、旅游政策法规、导游业务、旅游营销、计调实务等课程。当然,课程名称上中职、高职可以一样,关键是同样的课程在中职和高职阶段的教学内容上应该形成递进和互补,把不同层次的技能安排在中高职两个阶段分别实施。目前的问题就在于旅游类专业的中职和高职课程教学内容缺少衔接,缺乏递进性,没有层次感。

3.一体化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未能有机衔接

由于职业教育本身的特点,加上旅游服务行业的行业特性,使得中职旅游专业教育与高职旅游专业教育两者之间存在较大的相似性,人才培养目标所针对的行业均是旅行社行业、所针对的岗位或岗位群也是一样的,如导游、销售、计调助理等。如何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体现高职教育是中职教育的进一步提升,如何使已具有一定旅游专业基础知识和较强实践操作技能的中职学生通过衔接的高职教育,提升其旅游专业理论水平、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乃至创新创业能力,合作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衔接至关重要。遗憾的是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都是针对普通高中毕业生源,即使招收中职生源,也没有充分考虑高职和中职教育的培养方案衔接。

4.专业人才培养中实训实习项目内容重复

从校内实训项目上看,中职期间要进行模拟导游、门店销售、计调操作等项目的实训,到高职后同样又要进行模拟导游、门店销售、计调操作等项目的实训,且实训内容大同小异。从校外企业实习来看,时间安排上,中职学生要到旅行社进行为期半年到一年的顶岗实习,高职学生同样也要到旅行社进行为期半年到一年的顶岗实习。实习岗位上,中职学生实习岗位是导游、前台销售、计调助理等,高职学生实习岗位同样是导游、前台销售、计调助理等。从实训实习环节看,中职和高职也未能形成很好的衔接。

三、旅游专业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的衔接重点

1.招生与培养政策的衔接

探索中职“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在招生制度上的衔接。高职院校要重点面向中职学校招生。同时,在高职院校招生方面,探索专门面向定点中职学校的对口招生。另外,建立统一的课程学分管理机制和中高职教育课程学分相互承认和转换机制[4]。

2.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的衔接

中职学校大多只培养学生某一具体职业岗位的就业技能或单项能力,而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专业设置更多的是针对岗位群[5]。因此,要研究如何在制定专业三二分段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时能够衔接,并促进旅游管理专业中职与高职学校相关专业团队对接,如何推动旅游中职学校的专业教师全程参与高职院校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3.教学过程与教材的衔接

推行高职与中职学校联合举办对口专业关于课程衔接的研讨活动,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和中职学校的专业教师一起以“3+2”课程衔接为核心议题,研讨教学内容设计。另外,中、高职院校教师联合开发编写专门针对三二分段中高职衔接的旅游专业课程教材,也能更好促进教学内容的配套衔接,从而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叠。

四、促进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的具体措施

1.强化教育主管部门对职业教育的统筹管理

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在管理体制上仍然存在多头管理、各自为政的现象。中等职业学校(包括职业高中、技工学校)隶属教育部门、劳动部门、行业主管部门或企业,而高等职业教育则归属于教育部门、行业主管部门或企业。如很多省市的旅游职业学校、旅游职业学院隶属于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业务上受教育主管部门的指导和管理,很多地方的'技工学校、技师学院隶属于劳动部门,业务上受教育主管部门的指导和管理。为了实现中高职教育的有机衔接,应将中职学校、高职学校都划归入教育部门管理,以利于教育主管部门对职业教育进行统筹谋划、合理布局,以及中高职对接。

2.构建一体化团队共同制定各段人才培养方案

校企合作,专兼结合教学团队的构建是关键,校校合作,一体化的教学团队建设是关键。在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如何才能既可分得开,又能衔得住,这就要求对口的中高职衔接的相关院校专业团队首先要“一体化”,特别是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必须“联合作战”,避免“单打独斗”。旅游专业的中等职业教育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且具有一定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方案,但高职旅游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大多缺少特色和个性,针对中职毕业生的三二对接人才培养方案更是尚在探索之中。通过联合研讨,也能更好地解决课程与教学内容的交叉重叠问题,有利于中高职各自的课程体系改革和教学内容优化。通过中高职院校专业团队的共同研讨,中职段应该达到什么目标、学习什么内容、采用什么教学与实训方式,高职段应该达到什么目标、学习什么内容、采用什么教学与实习方式,只有清晰地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通过三二分段中高职衔接这种培养模式,真正实现提升学生职业综合素养和综合技能,而不仅仅是学历层次的简单提升。

3.注重理论教学与实习实训上的有机衔接

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理论教学、实习实训在内容、方式上与中职学校有许多相同或相似之处,为避免重叠和雷同,高职院校在理论教学和实习实训上应加强同中职学校的沟通,共同研讨制定相应的理论教学内容和实训项目的分工与协作,这种统一的、分层次的理论教学内容和实习实训标准,有利于中高职在人才培养中的分工、协调。中职段要强化专业基础教学、针对具体岗位的技能训练,高职段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图要强化职业综合素质培养、针对职业岗位群的综合技能训练。另外,通过建立职业教育集团、健全中高职管理机制、推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编写适合中高职衔接的教材等,都可促进中高职的更好衔接。

篇7:旅游管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论文

关于旅游管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论文

一、引言

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明确将旅游业定位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人民满意的现代服务业”,要求把旅游业作为新兴产业和新经济增长点加以培育,重点扶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旅游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是超前发展的,但作为培养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旅游高等教育却未显示出相应的“超前性”,由于教育理念、教学模式、课程设置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大多数旅游院校仍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即教师讲述、学生听课为主的教学方法,专业技能课程讲授多操作少。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及基本素养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亟待改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中指出: “要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开发活动课程,增强学生科学实验、生产实习和技能实训的成效”,这赋予了高校第一课堂专业知识讲授之外的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新的使命。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重要组成部份,具有应用性、实践性、创新性等特点,并随着国家乃至全球经济发展而不断得到提升,对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也随之提高,探索“三个课堂联动”旅游管理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三个课堂联动”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和基本思路

第一课堂即课堂教学平台,是高校理论教育教学的主渠道,为第二、第三课堂提供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论上的指导;第二课堂是围绕理论教学组织开展的多种实习实践平台,可分为专业竞技活动、实习活动、学生社团、志愿服务、文艺体育等几个方面,第二课堂是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使学生在第一课堂所学的专业知识得到充分的应用、展示与强化;第三课堂是创新创业平台,分为学术科研、勤工助学、就业创业等活动,是第一、第二课堂的进一步拓展,是学生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三个课堂联动”是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第三课堂围绕“立德树人”的核心目标在教育教学上的相互联动。三个课堂是培养学生“知识、能力、素质”有机体系中互相依赖的子系统,三者的有机联动是构成培养体系的关键。“三个课堂联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思路分为如下三个方面。一是创新实践的价值取向。三个课堂联动的价值取向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二是关联互动。抓住二三课堂与第一课堂专业教育的关联点,以专业素质教育的理论探索和实践经验来引导第二课堂、第三课堂,以紧扣第一课堂专业教育的第二课堂、第三课堂的全面开辟与精心组织去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三是主体参与性。第二课堂、第三课堂是第一课堂的延伸及补充,是在教师引导下,根据学生爱好、兴趣、专业特长,自主组织或参与的一种教育学习活动,第二课堂、第三课堂以学生的主体参与性为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个体系统的自主性,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三个课堂联动”培养高素质旅游管理人才的路径

(一)紧扣第一课堂教学内容,制定第二课堂素质拓展行动方案知识、能力、素质一起构成人才的基本要素,人的素质又可分为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这些素质仅靠教师的.课堂传授是无法学会的,只有通过制定紧扣第一课堂专业知识的二三课堂素质拓展活动方案并切实落实才能得以有效发展。在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除重视系统地传授旅游管理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外,如运用基础理论、基本知识、专业技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应该重视传授学生“为人”与“做事”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社会交往、合作共事、职业伦理、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以上这些基本素质与能力的培养就是二三课堂的主要任务,因此根据旅游管理专业特色,紧扣第一课堂,制定第二课堂素质拓展方案是旅游管理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

(二)发动专兼职教师,构建学生二三课堂教师指导团队目前很多高校第二、第三课堂活动的主要承办者是学校共青团组织或学生社团,二三课堂活动的开展基本由团委或学生工作辅导员义务指导,这些指导零散、随机,缺乏长效机制,使得二三课堂活动不成体系,虽然活动开展得歌舞升平锣鼓轰鸣,但严重脱离了第一课堂的教学内容,没能体现出专业的延伸性。重视第二课堂师资队伍建设,发动专兼职教师,构建学生二三课堂教师指导团队,完善二三课堂导师制度,是将第一课堂专业教育与第二第三课堂紧密结合,推动二三课堂有效运行的有力保障。

(三)改革旅游管理培养方案,促进“三个课堂联动”将“三个课堂联动”的培养路径写进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方案之中:在第一课堂中,专业课教师充分论证理论知识结构的合理性; “第二课堂”体系的设置针对“第一课堂”对知识储备的要求,有针对性的进行课程和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设置和配合,同时加大实验等环节的分量;第三课堂融入一二课堂的要求,侧重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四)采取措施,大力推动“三个课堂联动”有效运行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第一课堂是主渠道,二三课堂是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平台。要实现任何一项教育目标,没有相关部门的配合和支持,没有经费及必要设施的投入是不可能完成的,因此建立三个课堂联动的保障机制是非常有必要的。首先,确立第二第三课堂指导小组。由分管学生教学工作的副院长、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领导、旅游管理系系主任和相关课程教师组成第二课堂指导小组,对“第二第三课堂”进行框架设计、实施指导。其次,经费保障。目前,许多高校经费紧张,有限的经费主要保障第一课堂教学的使用,这就需要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单位积争取资源,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和外界的资源,通过合作办学或订单办学等形式与业界和社会合作。第三,必要的硬件支持,例如建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实训中心、实践基地等,这些与第一课堂教育既密不可分又必不可少。第四,二三课堂师资的保障。专业课教师不仅要投入到第一课堂的教学,还要参与二三课堂的培训和指导中,担任学生专业竞技大赛的指导教师、评委、创新创业导师等。

四、“三个课堂联动”旅游管理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构

旅游业具有鲜明的外向性、综合性、服务性和文化性的行业特性,这决定了旅游业的发展需要应用型、实战型人才。旅游的行业特性又决定了旅游学科外向性、综合性和强实践性、强应用性的学科特性,要求旅游高等教育培养适应旅游业发展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应用型、创新型高级专门人才。旅游管理专业“三个课堂联动”教学模式体系目标定位是:从现代旅游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出发,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培养现代旅游业所需的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和精神、较强实战能力的高素质的熟练应用型和经营管理型旅游管理高级专门人才,按照“第一课堂着眼知识传授,第二课堂着眼素质养成和能力提升,第三课堂创新创业能力”,实施“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旅游管理专业‘三个课堂联动’”人才培养模式。旅游管理专业“三个课堂联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由以下四个系统组成。

(一)第一课堂体系该体系包括了本科教学工程(质量工程)体系、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团队体系三个子系统,构成扎实的教学平台。

1.本科教学工程(质量工程)体系—— — 通过市、校两级精品课程、重点课程、双语示范课程、创新实验区、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等本科教学工程、质量工程项目的建设打造,形成引领和示范,完善专业建设,推动教学质量的提高。

2.专业课程体系—— — 根据学科、专业方向和课程类别属性,打造课程群,实现课程体系的优化;同时,通过采取“查陈旧内容、查重复内容、查应引入的内容”的方法改革和创新课程教学内容,致力于解决课程教学内容陈旧、重复等问题,实现课程体系和课程教学内容与人才培养目标的一致性。

3.教学团队体系—— — 由若干个课程教学小组组成的课程教学师资团队,通过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创新和教育教学改革研究,提升教学能力和水平,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这是第一课堂质量的根本保障。第一课堂着眼于知识理论的传授,是高等教育专业理论教育教学的主渠道。在第一课堂体系中,学生进行理论学习、知识积累、模拟训练,获得扎实的知识理论基础。

(二)第二课堂体系该体系主要由课外活动体系、专业实习的平台二个子系统组成。

1.课外活动体系—— — 由紧扣专业特色设计和开展的“三能一美”、“旅游文化月”、“专业素质拓展”、“学生社团赛事”、志愿者服务、文艺体育等系列活动构成,是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

2.专业实习的平台—— — 由校内实训平台和校外实习基地、以及不同层次的系列实践活动组成,是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平台。第二课堂着眼于学生的素质养成和能力提升,是第一课堂的延伸及补充。在二三课堂体系中,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根据学生爱好、兴趣、特长,自主组织或参与围绕理论教学组织开展的多种活动,学生通过活动参与、社会实践、顶岗历练、实景训练、职场体验、海外实习,获得素质的充分展示与锻炼,获得实战技能和丰富的人文素养。

(三)第三课堂体系—— — 创新创业体系

(1) 第三课堂创新体系通过学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挑战杯”项目、学生学年论文、毕业论文指导进行。

(2)第三课堂创业体系通过创业实战平台、爱心创业基金、学生创新创业中心、大学生创业孵化园等,鼓励并资助学生设立创业实体公司开展创业活动,邀请成功校友、业界精英到学校进行创业实战讲座,是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

篇8:旅游管理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研究论文

旅游管理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研究论文

摘要:目前国内旅游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与旅游市场需要的高级人才素质要求脱节的问题依然严重,旅游市场对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需求日益凸显,因此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应改变原有的教育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实践工作能力,让学生尽快适应旅游行业岗位需求同时,逐步实现引领行业的创新发展。

關键词:旅游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人才培养

伴随着旅游行业的快速发展,国内旅游管理专业教育也迅速发展,各大高校也扩大了招生人数。截止年底,国内有1518所普通高等学校开设了旅游专业,同比增加了396所,在校学生就有57.1万人。即使是这样,旅游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依旧存在比较大的缺口,尤其是旅游行业发展需要的高度复合应用型、创新型人才严重缺乏,然而旅游本科毕业生却依然行业就业率低,失业率高。造成旅游本科人才供给与旅游市场高素质人才需求严重脱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是因为国内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缺乏对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

一、旅游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人才培养相对单一,培养目标比较模糊

传统的高等教育模式被大多数的高等院校培养人才所采用,这样的传统教育模式也导致了旅游管理专业的特色应用丢失。大多数传统教育中,都是以知识为标准的教育方式。以贯穿基础课程和专业知识为培养体系,强调课堂教育为主题。以老师和课本为中心,大多数高等院校的教育水平都可以达到本科的教育水平,但与旅游管理专业的应用特色相比,许多的高等院校的教育目标不太清楚,对于学生的培养目标太模糊。还有高校常年都使用一种教学课程和课本,根本不能根据旅游管理市场的发展来对培养人才进行调整。

(二)学校对于学生的培养难以适应旅游管理市场需求的.变化

目前,在旅游行业快速发展的今天,旅游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和旅游高等学院培养出来的人才之间的矛盾也日益突出。一方面,旅游业作为我国主要的第三产业,旅游管理市场就需要大量的高质量的人才,这些人才不仅仅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有相应的管理才能。但是,目前国内的旅游管理专业方面的毕业生普遍缺乏旅游行业需要的经验和能力,不能满足行业的要求。这也就导致了行业对于毕业生的期望度不高和毕业生在行业的贡献度不高,地方旅游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和人才需求严重脱节。这些因素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旅游管理市场的健康发展。

(三)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不符合

旅游专业由于具有很强的实践操作性,大部分学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中虽然对学生的学科专业知识以及实践操作能力都有很高的要求。但是,在实施这些操作的时候仍然因为种种原因,导致学校安排的理论知识太多、实践教学课程完全不受重视。这些都导致实践环节只停留在表面的观察低层面的技术操作、特别针对学生的实习、就业技能来设置课程不足。

(四)学校实训教学设施、设备投入严重不足

完整的实践教学系统是旅游管理专业培养人才的重要保证。但是由于历史和教学条件的限制,有些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还是以课堂老师的理论知识讲授为主,少有专业的实践、实训中心,一些有条件的学校也只是配置了一些比较低端的实训设备。比如说,在学校建立几间模拟的客房和餐厅,只教学生如何模拟铺床和摆台。就是这样低端的培养方式和不系统的实训条件,不仅无法达到实训的目的,还容易误导学生。使学生认为旅游管理只是一些简单的铺床和摆台,与员工的管理能力和人际关系、随机应变无关。

现如今旅游行业的技术和设备更新快速发展,行业的岗位技能更新也非常快,各大高校应该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和实践条件进行更新换代,以提高专业实践技能的教学水平,适应旅游管理行业的市场发展需求。

二、培养旅游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必要性

(一)培养旅游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是时代需求

根据我国的中国梦指导思想,创新是教育行业必须重视的方向,大力发展创新型教育,在人才培养中“关注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和关系差异,要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旅游本科教育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要与时俱进,树立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理念,加强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如教学方式上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学习式等以学生为主的教学形式,提倡学生爱学、会学的自主学习模式。现阶段的教育一直以课堂为中心,基本是教师一言堂,教师教授什么,学生就记什么,为考试合格死记硬背,缺乏对理论知识与实践层面的深入探究,学生没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行为习惯,导致大多数学生创新能力不强。旅游本科应着力培养既能适应行业实际应用需求,又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时代人才,才能立足于行业并可能引领行业的发展。

(二)培养旅游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是旅游行业和专业竞争需求

我国旅游业发展快速,行业对于人才需求旺盛,虽然每年有新增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的设立,总体来说旅游高等院校招生规模也有扩大。但旅游劳动力供给依然不足,劳动力低学历,流动率高的现象依然十分突出。此情况的存在与两个方面的因素密不可分。一方面是,受传统思想的影响,旅游管理专业的本科学生不愿意在一线抛头露面,认为从事一线工作太没有面子了,不符合自己本科毕业生的形象;另一方面就是由于旅游市场进入门槛比较低,技能要求比较强,旅游管理本科学生在校期间技能学习和系统培训不如高职和中专生,从而导致本科TP 毕业生在服务基层就业缺乏年龄、技术等优势,竞争力不足。这也说明我国旅游管理本科人才培养定位于中高层管理人才目标达成基本是失败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应是旅游本科人才培养的复合应用性和创新性能力不够。因此只有突出人才培养的应用性和创新性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旅游本科人才的职业发展潜力和市场竞争力,真正解决旅游市场长期高层次人才不足的问题。

三、旅游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一)明确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定位endprint

旅游本科培养应用型人才,服务于地方经济和行业发展应是现在地方旅游本科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发展的趋势和要求。旅游管理本科突出高级应用人才为导向,加强专业能力的培训,应把传统的本科教育人才学历培养和职业素养培养相结合,实现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模式。对于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界定目前尚无定论,但职业高级应用能力是关键。而高级应用能力核心应是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虽然大多数旅游本科在人才培养目标中有提到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但真正实现的鲜少。因此旅游本科应建立本学科和专业应用型创新性研究和实践平台,突出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创新培养,从行业实际情况出发,培养出能解决行业实际问题,引领行业发展的创新性人才。

(二)适应市场人才需求,实施“1+0.5+1.5+0.5+0.5”人才培养模式

“1+0.5+1.5+0.5+0.5”的教育模式即学生在大学1年级进行旅游管理专业基础课程和基本操作实践课程学习和实训;在大学2年级第1学期开始在实习单位进行基层实习,熟悉企业基层服务环境,熟练掌握专业实际操作技能,接触和感知行业职业需求,争取轮流到旅行社、酒店和景点等每类职业都能体验一遍;在大学2年级第2学期至在大学3年级第2学期开始开设专业管理类课程、高级应用型专业课程(如高级导游技能、酒店高级管家服务等)和创新性课程(如旅游创意策划、旅游线路开发等);在大学4年级第1学期要安排学生到他感兴趣的岗位有针对性的顶岗实习,应让学生带着平时探究的行业问题和专研的研究性项目深入行业实际开展实习,边实习边实践;在大学4年级第2学期让学生带着较丰富的实践经验返回学校一方面进行实习经验总结,一方面继续从实践结合理论的视角完成研究性项目即毕业论文。这种“理论+实践+理论+实践+理论”的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以实际应用型为根基又回到理论的高度,真正让学生从实际出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又总结和探究规律,让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成为可能。

(三)制定培养方案,构建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根据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复合应用型和创新性人才培养的需求,学校在课程设计时,要始终把学校人才培养和行业高层次人才需求定位紧密结合,构建一个以学生专业复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主体培养的课程体系。可以从专业基础实操技能到高级专业岗位技能、从初级管理到中高层管理、从基本创新思维训练到专业创新创意策划这3个维度分别从基础到高级开设相关课程,同时让专业技能技术的应用贯彻在学习过程的每一个部分,从而多层次实现教学目的,大量的实践结合理论的探究式学习更符合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需求。

(四)加强实践教学,构建“三位一体”探究式教学模式

从实际出发,加强实践教学,开展实践结合理论的探究式学习是培养高级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需要。“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是教室、实训基地(或工作室)、校外实习基地在课程学习和学生实训性和应用研究性项目实施的三个基本场地。在教室課堂教师应变革传统的“一言堂”式授课方式,更多鼓励以学生为中心开展启发式教学,课堂应变为教师与学生探讨和解决专业问题的场所;在实训基地(或工作室)更应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开展项目化实践,自己动手解决现实问题,开拓创新思维和实际动手能力;在校外实习基地,应为学生配备校外指导老师,能在指导老师指导下共同探究问题,完成指定的应用型研究项目,从而实现教室、实训基地(或工作室)、校外实习基地“三位一体”探究式学习实践教学模式,让学生的专业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全方位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中国国家旅游局.20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Z]..

[2]范新宇.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难”现状调查及对策建议[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1).

[3]蔡小红.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本科生“低进入率和高流失率”现象透析[D].湖南师范大学,.

篇9: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研究论文

1现阶段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本科和研究生阶段的培养目标有着本质的区别。高职院校应重视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探索职业规律和职业内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培养学生扎实过硬的职业技能和良好的综合素质。课程是保证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基础。综观大部分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课程开设,主要包括政治类、外语类、计算机类基础课程;旅游学概论、旅游心理学、旅游政策法规等专业基础课;导游业务、旅行社经营管理、旅行社计调业务等专业技能课程。这些课程一旦确定,基本很少变动,而且课程的开设学期也基本保持不变,并没有结合旅游管理专业的就业岗位来调整课程内容和课程开设顺序,偏离就业岗位,为校企对接埋下隐患。而现有的开设课程和课程开设顺序,脱离了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所设定的就业方向和就业岗位。

1.1学生技能培养不够突出

对于高职教育来说,职业技能是其核心培养目标。虽然大部分院校在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上已经陆续开展了“2+1”模式、“工学交替”等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但是实际上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实训教学仍然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根据课程要求设置的实训练习内容,一部分是学校组织的顶岗实习。实训练习一般是根据课程设置情况由任课教师组织的模拟练习,主要是针对部分课程,并不是所有课程都有实训练习的环节;而顶岗实习由于企业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往往把学生固定安排在某一固定工作岗位。所以无论是校内实训环节,还是顶岗实习阶段,学生的专业技能没有得到全面系统的训练,这不利于学生专业技能的掌握和提升。

1.2教师业务技能有待提升

高职院校的大部分专业教师都是本科或研究生以上学历,这些专业教师都是大学毕业后直接步入工作岗位,缺乏一线企业的实践工作经历,因此专业技能有待提升。而部分高校虽然聘请了部分行业一线工作人员作为兼职教师进行授课,但一线教师往往学历水平较低。如何整合专兼职教师资源,提升专业教师的.专业技能,是旅游管理专业建设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

篇10: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论文

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论文

所谓“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通过对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相关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文明素质等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在全域旅游作为当前旅游业发展主流的背景下,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制约它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即旅游人才的问题,归根结底就是旅游教育和培训问题。旅游新业态的发展要求旅游职业教育必须紧跟行业发展,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切实提高旅游人才培养质量,以适应“全域旅游”对旅游人才的需求。

一、目前旅游教育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人才培养模式是在教育理论指导下,为实现专业的培养目标而设计的课程计划、教学活动总体结构及其运行机制。探寻相对适宜的、符合实际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关键。笔者认为,人才培养模式是否合理、科学应该由旅游行业来评判,但目前旅游教育的培养模式从整体看与行业的要求还存在很大差距。

(一)课程设置与专业培养目标脱节

专业培养目标是职业院校教育教学的“航标”,而课程设置是专业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目前旅游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定位在“为旅游行业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这个目标比较笼统,对学生今后的岗位层级定位模糊;另一方面,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关联度不强,对学生知识建构和能力培养缺乏针对性,本科、高职高专、中专的区分度不明显,难以适应旅游市场对各级各类人才的需求,使得毕业生对岗位的适应能力较差,自我职业幸福感低。据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协作会不完全统计,该院近5年旅游专业毕业生在毕业两年后约有70%逃离了旅游行业。

(二)课程体系不能完全适应行业要求

“全域旅游”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必然体现在旅游专业的课程体系中。目前,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的实际接触偏少,校企真正能够开展人才培养方案研讨的并不多,更多的是学校闭门办学,所以开设了许多企业认为不需要、学生没兴趣的课程。一些学科的内容框架具有相似性,如“旅游地理”“旅游文化”“导游基础”等学科在山水知识、建筑文化等部分有明显的内容重复,学生和教师都无所适从,影响了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实践课对旅游专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目前人才培养方案中专业实践课时的要求没有得到落实,很多学校专业实践课占总课时比例明显不足。英语、计算机水平要求较低,在智*旅游蓬勃发展、出入境旅游方興未艾的今天,很多学校对英语、计算机的要求还停留在“办公自动化”的水平,达不到行业发展要求。另外,人文素养教育课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开设不足,同样被旅游企业诟病。

(三)行业企业参与教学过程不够深入

一方面,当前旅游业飞速发展,新业态、新设备、新服务理念层出不穷,旅游教育如果只是“闭门造车”,很难达到行业要求;另一方面,旅游行业的一线工作是面对客人的“即时服务”,其中的服务技巧如果没有实际工作经验的积累难以真正掌握,以上两方面都需要企业参与到旅游专业的教学过程中。但目前的现实是职业院校与企业有合作但不紧密,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场所,解决了用工困难,但并没有真正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这种“功利性”的合作并不符合国家倡导的“校企合作、工学交替”人才培养要求,人才培养质量得不到真正提高。

二、“全域旅游”背景下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

(一)对接行业需求,优化专业课程体系

在全域旅游背景下,旅游产业融合趋势日益增强,旅游电子商务发展迅猛,旅游个性化定制日趋流行。职业院校旅游专业的培养目标也必须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要求学生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跨专业多学科综合素质,培养学生适应业态发展要求、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接行业要求,将职业精神、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贯穿于学生培养的全过程。公共基础课程立足于为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服务,满足学生学历提升的文化需要,不能因为强调实践课程而减少课时或者弱化教学过程的管理。通过充分调研,与行业专家共同研讨专业课程的设置,注重专业课程的系统性和科学性,使学生具有完整的旅游学科知识结构,采用“平台+方向”的课程体系,平台课程主要满足旅游学科综合性的需求,提高学生对旅游业的全面认知。专业方向课程与学生将来的工作岗位联系最为紧密,笔者所在学校整合了原来酒店服务方向和旅行社方向的技能课程,开发出酒店服务、导游、旅行社运行3门综合实训课程,在开发过程中,企业专家全程参与,课程资源来源于岗位实践,按照岗位工作序列化和学生认知规律开发课程内容。按照旅游行业需求,在学生具备办公自动化能力的基础上,整合网页制作、电子商务、影视后期制作等课程,编写《旅游信息化实用教程》。“全域旅游”背景下,新的业态不断出现,如房车营地、休闲度假、户外运动旅游、社区旅游等,旅游专业应强化专业选修课程,开设选修课程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以便更好地适应旅游发展需要。

(二)加强校企合作,推行“全程工学交替”

旅游服务行业的特点决定了旅游专业的人才培养需要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培养,对客服务的经验、服务过程中的技巧仅靠学校培养显然是不够的,需要在真实的工作中反复锤炼才能提高。旅游专业的校企合作不应该仅仅是顶岗实习阶段的合作,而应该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笔者所在学校五年制高职旅游专业在实践中探索实施了全程工学交替培养模式(如下页表1所示),并取得了一定的实效。依据学生认知规律,依托校内外实训基地,通过企业认知、企业学习、企业体验、企业实践、企业顶岗五个阶段,做到校企融合、全程合作、共同育人,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两个学习场所的作用,共同承担育人功能。在校企合作中,要求旅游企业承担起育人的职能,为学生配备了专门的企业技能师傅,学生在工作中接受师傅的综合考核,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参与企业实践,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在从“传统旅游”到“全域旅游”业态变化的背景下,旅游专业教师需要跟随业态发展的脚步不断提升自己,只有教师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把握旅游行业发展的视野,才能培养出适应“全域旅游”发展环境的学生。目前我国旅游专业教师从整体看,年纪稍大的教师很多是从原来的管理、外语、地理等专业“转行”而来,这些教师往往缺乏旅游专业教师应有的理论知识;部分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从企业引进的教师,实践经验丰富,但专业理论水平偏低,课程建设能力较弱;而年轻教师大多从院校到院校,这些教师虽然受过系统的旅游专业的理论教育,但是缺乏企业实践经验。面对旅游发展的形势,很多教师的知识结构和实践能力都亟待提高。师资队伍现状要求职业院校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可以采取“企业锻炼+课程建设+课题研究”的模式,通过项目引领、产学研一体化的培养措施,鼓励教师通过企业挂职实践,与企业专家一起进行专业课程建设,承担应用创新型课题研究,在实践中熟悉旅游行业的发展动态,以便更好地服务教育教学工作。

(四)加强创业教育,培养全域旅游生力军

“全域旅游”背景下,由于“面”的覆盖,各类“点”和“线”的旅游场所将逐步实现免费,“点”和“线”占总收入的比例也将逐步下降。与此同时,旅游业“面”的发展面积将不断扩大,旅游市场也将日益细分,多样的个性化旅游需求、专项市场旅游需求凸显,这些都对职业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提出了客观要求,同时也为职业院校提出学生在創业中的实践能力提供了良好的契机。笔者所在学校近年来坚持开展“三创”教育,建设创新工作室和旅游专业创业能力培育基地,邀请行业精英、毕业生中的创业明星担任创业导师,以创业精神开启学生职业梦想,形成良好的育人氛围。

为了适应“全域旅游”背景下旅游人才培养质量的新要求,作为人才培养的主体,无论是政府主管部门、职业院校、企业还是相关行业机构,都必须要更新理念,采取更加及时有效的举措,施行更加符合“全域旅游”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要以政府为主导,学校、企业为基础,把培养复合型、开放型、创新型的旅游专业人才作为首要目标。其关键点有三:一是创新“全域旅游”背景下的人才培养理念、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目标高度吻合;二是构建并完善学校与企业的人才互通培养深入合作机制;三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通过项目引领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篇11: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论文

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论文

一、现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缺乏特色。

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才的培养规格和培养方案。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既要考虑自身的特点和实力水平,也要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旅游市场的需求。目前,在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着两种错误的目标模式:一种是片面强调人才的高层次,以理论教育为主,培养理论研究人才;一种是以业务技能培养为主,培养服务操作型人才。前者往往按综合性大学模式办学,以培养高学历人才为培养目标,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较高,但动手能力较差;后者则主要按职业技术学院的模式办学,面向旅游企业,培养适用性的人才,学生有较好的实践操作能力,但理论基础不够扎实。

2.专业设置不健全,脱离市场需求。

由于培养目标过于宽泛,导致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设置缺乏市场针对性,专业设置基本集中在饭店管理和旅行社管理等传统项目上。此外,目前我国高等旅游院校办学关注的主要是生存因素,过分注重眼前的热门专业方向,大多数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设置与职业学校过度重合,而对旅游业有着长远影响的旅游策划、旅游营销、旅游电子商务、休闲管理、会展管理等前沿专业则少有问津。现有高等旅游教育的专业设置就显得不够健全,不能够按照实践需要形成多样化的专业方向,导致所培养的旅游人才在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方面难以适应旅游行业相关岗位的任职要求,造成人才培养类型的空缺、欠缺等系列问题。

3.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目标相脱节,学不致用。

目前许多高校对旅游管理专业的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把握不准,开设的课程与旅游管理业务的需要联系性不强,导致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目标严重脱节,“学不致用”成为相当一部分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面对市场就业时面临的最大困难。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旅游专业尚处于初创和发育阶段,我国旅游院校或旅游专业大多数是由其它专业、学科转轨而来,如历史专业、地理专业、管理专业等,其课程安排和教学内容带有依附专业、学科的诸多痕迹。此外,旅游业是迅猛崛起的朝阳产业,日新月异的旅游宏观环境变化及不断涌现的新问题促使知识的更新,使得旧的知识体系不断面临修改和扩充,也给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理论与专业的结合增加了难度。目前我国许多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普遍存在着知识的使用性不强、理论落后实际的现象,远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和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的特点。

4.教学模式陈旧,教学结构不合理。

高等旅游教育除了注重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教育之外,还应注重获取知识、创新知识的教育。目前,我国大多数高等旅游院校采用的仍然是普通教育的传统教育模式,基本上是四个中心,即教学活动以教师为中心,教学过程以课堂为中心,课堂教学以讲解为中心,教师讲解以教材为中心。这种单向的知识传输关系,使得学生应试能力良好,而创造能力所必须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则不足,严重制约着学生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另外,旅游业是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行业,强调人才的实践能力,要求从业人员既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又要有实际操作和实施科学管理的能力。然而目前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结构中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讲授、轻实践操作的倾向。旅游专业实践教学一直被作为“辅助性”教学环节来设置,实践教学常流于形式,缺乏有针对性的、系统的实践教学安排。

5.师资队伍不精,教师业务结构不合理。

我国目前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师资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与发达国家相比都有较大的差距,还存在以下不足:一是目前我国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很多都是从地理、历史、管理、经济等专业半途转型的老师,大都未接受过正规、系统的旅游专业知识教育,学科背景的制约很难使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科带头人。另外一部分具有专业教育背景的主力军又以高校的旅游硕士、本科毕业生为主,旅游专业毕业的高学历教师比例不足,尤其缺少高学历的专业带头人,从而制约着旅游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二是多数教师几乎都是一毕业就直接到学校工作,几乎没有直接从事旅游实际工作的经历,普遍缺乏旅游岗位实践的经验,直接导致较为严重的理论脱离实际的问题,严重制约着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三是知识比较陈旧。相当多的教师并不了解旅游业发展的新情况、新理论和新的科技成果,不能及时汲取新的知识并应用于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还不能满足旅游产业发展的需要。

二、应用型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对策

1.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强调旅游人才的应用型和复合型。

人才培养目标是学校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结点,决定着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作为新兴产业的现代旅游业,由于它所具有的国际性、对科技成果应用广泛及其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重要地位等,对于高级复合型旅游人才的需求更加殷切。因此,旅游管理专业应以管理学为基础,向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建筑学、生态学等学科拓展专业方向,构筑厚实的基础知识和宽泛的专业口径,实现旅游人才知识、素质、能力的综合化。此外,旅游业是应用性和操作实践性很强的行业,它要求管理者必须熟悉最基层的业务工作,具备基层业务操作能力和经营管理潜质,所以,旅游管理专业在突出“厚基础、宽口径”的同时,也应增强应用性特点,注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结合。综上,应用型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应将培养目标定位明确为面向现代旅游企业,重品德、厚基础、懂技术、善管理、强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管理人才,使培养的专业人才不仅能够拥有胜任当前市场需求的特质,还能在相当程度上适应我国旅游业进一步国际化、市场化、成熟化的需要。

2.以市场为导向,优化专业设置。

专业设置是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直接决定着人才培养方向,是应用型大学办学特色的.体现。应用型大学旅游管理专业设置,既要符合国家有关高等教育改革的要求,具有相对严肃性和规范性,又要满足旅游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具有相对灵活性。应用型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应密切关注旅游行业的动态发展,尤其是旅游新兴业态的发展。根据旅游业的现实需要和人才中长期规划,适时调整或增设旅游相关专业,诸如旅游营销策划、旅游电子商务、休闲管理、会展管理等专业,从而满足旅游行业对各类综合性人才及新兴旅游专业人才的需求。此外,旅游交通、旅游工程、旅游咨询服务、旅游教育、旅游科研等方面的人才也都缺乏,也需要建立些适当的专业加以培养。此外,还需要改造、调整知识面过窄的老专业,对划分过细的旅游管理专业或方向进行整合,逐渐淡化专业界限,拓宽专业口径,更好地适应旅游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3.优化课程结构,强化学生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

课程设计是高校实施教育的核心,学生最终具备的知识结构和素质结构主要取决于其所接受的课程体系的教育。为实现培养目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应用型大学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应打破从学科体系出发的特点,体现基础性、系统性、实用性、稳定性和一定的先进性,优化课程结构,构建融合贯通、有机联系的课程体系。为此,首先应整合课程门类,合并、取消部分课程,明确每门课程的教学目标,使每门课程都能体现出培养目标要求,突出专业特色。改变课程内容过旧和简单拼凑的情况,避免课程布局脱节和重复,防止“因人设课”和“无师不设课”的情况。其次,要加强课程体系设置的弹性。课程体系设置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在课程结构的设定过程中,应根据人才市场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不断优化调整课程结构,制定适度超前的人才培养模式。再次,应根据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适当加大实践技能课程的比重。除了设置校内训练课和毕业实习作为实践课外,每个学期均有相应的专业实习或见习,形成较为规范的系统实践,从而确保旅游专业毕业生具有完整的知识结构和适应旅游工作需要的技能技巧。

4.创新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教学手段创新。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对现代化教学要求较高,课程教学应该尽可能引入一切先进的现代教学设施和设备,如投影仪、多媒体、外购与自制的CAI课件、电教片等。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有利于突破传统教学过程中各方面的限制,使学生在课堂上获得更多的信息。不仅提高了教学效果,而且提高了教学效益,有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2)教学方法创新。为培养旅游应用型人才,应改变传统的讲演式、注入式教学,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场景教学、课堂讨论、演示教学等,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使学生由知识技能的被动接受者,向知识技能的主动探求者转变;教师由知识技能的传授者向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转变。教师在授课时应注意处理好灌输和引导、讲授与讨论、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分析向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3)教学内容创新。在合理设置课程体系条件下,力争选取最新的教材,做到授课内容能准确客观地反应旅游业的发展趋势。同时,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传授的教学内容不能局限于几本教材,教学案例也不能老生常谈,教师要站在时代发展的前沿,随时根据学科的最新研究进展补充新的教学内容,加强实践教学内容,以提高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质量。

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善师资结构。

(1)重视师资培训,不断提高教师总体素质和能力。可选派骨干教师外出参加高层次的专业培训和学习考察,到具有不同学科优势的高等院校进行访问、进修,鼓励教师继续深造,提高学历层次和实践技能。鼓励优秀教师积极进行国内、国际间的旅游学术交流,与旅游界利用多种渠道接触,提供旅游教学的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源头保证,使教师能随时掌握国内外旅游管理的最新研究动态。

(2)进行师资的合理配置。在进行师资配置时,既要考虑师资队伍的流动性,又要保证师资队伍的相对稳定状态。一方面,要注意本校师资的合理配置,加强教师队伍的梯队建设,积极选拔专业带头人及主干课程带头人,发挥骨干教师在教学改革中的带动和辐射作用,有计划地加强青年教师培养,逐步形成由学科带头人、中青年骨干教师构成的合理教师梯队。另外一方面,要和外校甚至是其他区域进行各种形式的交流,可聘请高校、旅游行业的知名专家为客座教授讲学或开办系列讲座;聘请旅游管理部门、旅游企业的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士担任兼职教师和实践指导教师,以改善单一的师资结构。(本文来自于《鸡西大学学报》杂志。《鸡西大学学报》杂志简介详见.)

西方宗教异化说对比研讨论文

《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诗词(语文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六年级下学期数学备课组工作计划

教研活动发言稿数学

教研的发言稿

大学教育管理中人文关怀的应用论文

小区MIS物管体系分析论文

教研活动发言稿

课题研究工作报告怎么写

旅游管理中人才培养对比研讨论文
《旅游管理中人才培养对比研讨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旅游管理中人才培养对比研讨论文(精选11篇)】相关文章:

《合作教育》教学反思2023-11-10

初中语文《湖心亭看雪》优质课教学设计2023-09-24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培养论文2023-12-16

新世纪全国地方戏曲剧种发展论文2022-05-08

玲珑中心小学第二学期教科室工作计划2023-03-16

初中部期末考试的工作总结2022-08-19

课题研究自我鉴定2022-04-30

建筑学专业论文参考文献2024-04-18

课题研究工作报告2022-05-28

非法学专业本科商法学课程的教学方法创新2023-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