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固体废物环境管理模式及研究进展论文(精选11篇)由网友“吴平吴彦祖”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工业固体废物环境管理模式及研究进展论文,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篇1:工业固体废物环境管理模式及研究进展论文
1 工业固体废物的特点
首先工业固体废物的来源很广,种类也比较的复杂。固体废物的产生可以说是贯穿整个工业生产过程,所以说想要通过提升某个环节而减少固体废物的产生,其作用也是微弱的。工业固体废物的种类是复杂的,虽然能够对每一种废物进行分类,但实际上固体废物的产生是多种一起的,这样就对分类管理造成了很大的阻碍。再者就是工业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潜力巨大,虽然工业固体废物名义上是“废物”,但实际上也是一种“资源”,在经济可行技术达标的情况下,固体工业废物就能够转化为工业的财富,比起工业废水及废气更具备利用潜力。最后就是工业固体废物的危险性大,对于环境的危害更是不容小觑,若是对工业固体废物处理不当,就会对当地及附近的环境造成极大的危害,这类物质的物理及化学性质是非常具备杀伤力的,不仅会影响到生态环境的稳定还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所以加强对工业固体废物的管理力度,不仅仅是为了提升其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更是为了保证人类自身的安全。
篇2:工业固体废物环境管理模式及研究进展论文
2.1 “三化”管理模式。“三化”管理模式主要是是指的将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及无害化,这分别是从工业固体废物的产生,回收利用及排放三个角度出发,提出的管理模式。所以这类管理模式的措施是比较完善的,不存在什么缺陷,但却没有比较细节化地对各个环节进行加强处理,再者就是减量标准及资源利用程度以及废物无害化的定义标准并不确定。故而整体来说,这类管理模式有着比较完善的整体规划,却没有具体的管理细节,细节措施的规范及标准的制定是这类管理模式的主要突破点。
2.2 等级管理模式。等级管理模式顾名思义就是将工业固体废物进行等级的划分,从而进行分类管理。废物管理等级指的是在废物进行处理时,应该遵守的处理顺序:源头避免及量减、废物再利用、材料回收、能量回收及最终处理。以上这几个原则中无一不体现对废物回收、循环利用的理念,这样的理念与当下的环境保护是一致的,故而比较受到学者的赞同,不过由于等级管理模式对回收再利用等的看重,所以无法适用与小岛、人口较少的地区以及一些风景区的废物处理。
2.3 综合管理模式。综合管理模式是为实现环境有效、经济优化、社会可接受的目标,将废物物流、收集、处理与处置等方式结合起来的系统管理固体废物的模式,这类模式不仅能够处理废物流中所有的废物,而且保证了废物处理经济化的效益,十分适合当下企业的固体废物处理需求,故而受到广泛企业的欢迎。虽说综合管理模式中不可能有一个能够处理所有废物问题的管理方案,但却能够随着时代及社会的要求进行改进变迁,这样的管理模式也比较的灵活,从大局着手,综合利用各种方式对废物进行处理,从而达到企业与社会的'双重效益。
2.4 全过程管理模式。
全过程管理模式就是从废物的产生、收集开始直到废物的处理和处置整个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控制管理和开展污染预防治理。这样的管理模式是考虑到了固体废物从产生到处理的各个环节都会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可能性,所以针对于整个过程进行控制防治,从而减少废物对环境的危害。从废物的产生,系统内的回收利用,系统外的综合利用,再到废物稳定化、无害化的处理,最终处理及监控,这五个过程都经过精心的设计,所以对于固体废物污染的企业,是十分适用的。
篇3:工业固体废物环境管理模式及研究进展论文
一般来说,工业固体废物的管理模式研究一般分为三个方面的研究,其一是对固体废物产生量的预测,其二是对固体废物资源化技术的研究,最后是对固体废物管理模式的改进及创新研究。产生量的预测研究主要是为了确定采用何种管理模式进行固体废物管理,以及管理模式应该朝着哪一个方向进行发展才能够更为有效地进行废物处理,显而易见产生的预测研究对于固体废物管理模式的影响,就目前的研究进展来看,主要是通过BP神经网络、时间序列分析法、灰色预测法、回归分析法对现在的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进行预测分析,此外有些学者通过综合考虑环境政策改善的现状及工业生产的因素角度等等,希望进一步得出适合企业生产的废物固体产生的预测;资源化技术研究的主要是从通过物理或是化学的手段回收废物中的金屬成分,再者将一些可用于建筑方面的固体进行直接利用,例如煤灰、矿渣等等进行路基填充等,还有就是将废物用于农业肥料生产,将一些含有钙、硅等元素的废料进行处后用于农业生产,目前资源化的技术研究主要是在技术改良、技术评价筛选及处理层次多样化方面;管理模式的改进及创新研究前面在介绍管理模式时已经有提过,故而这里就不在重复了。
4 结语
综上所述,工业固体废物的管理模式主要有三化”管理模式、等级管理模式、综合管理模式及全过程管理模式这四种,研究的方向主要是产生量的预测,资源化技术的研究,管理模式的改进及创新研究。为保护环境及发展工业,固体废物的管理模式一定要进一步加强,才能够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以及提升我国工业建设的水平。
参考文献
[1] 宋小龙,吴雯杰,王景伟.工业固体废物环境管理模式及研究进展.《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报》,
篇4:环境空气质量管理模式研究进展
环境空气质量管理模式研究进展
摘要:综述了国外及国内空气质量管理模式的进展情况.近来,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数学方法应用和发展较为迅速,空气质量管理模式进展速度很快.第1代空气质量管理模式体系包括以美国的CRSTER为代表的高斯扩散模型;第2代空气质量管理模型包括加拿大的AMS,美国的AERMOD和RODOS;20世纪80年代中期建立的HPDM模型以及英国剑桥研究院开发的.ADMS模型为第3代模式的典型代表.同时指出了空气质量管理模式的发展趋势.作 者:曹春艳 CAO Chun-yan 作者单位:渤海大学化学化工学院,辽宁锦州,121000 期 刊:工业安全与环保 PKU Journal:INDUSTRIAL SAFETY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年,卷(期):, 33(12) 分类号:X7 关键词:大气污染 空气质量模式 大气扩散模型篇5:工业烟气脱硫技术研究进展论文
工业烟气脱硫技术研究进展论文
1 前言SO2是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污染物之一,有效控制工业烟气中SO2是当前刻不容缓的环保课题。
据国家环保统计,每年各种煤及各种资源冶炼产生二氧化硫(SO2)达2158.7万t,高居世界第一位,其中工业来源排放量1800万t,占总排放量的83%。其中我国目前的一次能源消耗中,煤炭占76%,在今后若干年内还有上升的趋势。我国每年排入大气的87%的SO2来源于煤的直接燃烧。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SO2的排放量也日渐增多。
2、烟气脱硫技术进展
目前,烟气脱硫技术根据不同的划分方法可以分为多种方法;其中最常用的是根据操作过程的物相不同,脱硫方法可分为湿法、干法和半干法[1]。
2.1 湿法烟气脱硫技术
优点:湿法烟气脱硫技术为气液反应,反应速度快,脱硫效率高,一般均高于90%,技术成熟,适用面广。湿法脱硫技术比较成熟,生产运行安全可靠,在众多的脱硫技术中,始终占据主导地位,占脱硫总装机容量的80%以上[2]。
缺点:生成物是液体或淤渣,较难处理,设备腐蚀性严重,洗涤后烟气需再热,能耗高,占地面积大,投资和运行费用高。系统复杂、设备庞大、耗水量大、一次性投资高,一般适用于大型电厂。
分类:常用的湿法烟气脱硫技术有石灰石-石膏法、间接的石灰石-石膏法、柠檬吸收法等。
A 石灰石/石灰-石膏法:
原理:是利用石灰石或石灰浆液吸收烟气中的SO2,生成亚硫酸钙,经分离的亚硫酸钙(CaO3S)可以抛弃,也可以氧化为硫酸钙(CaSO4),以石膏形式回收。是目前世界上技术最成熟、运行状况最稳定的脱硫工艺,脱硫效率达到90%以上。
B 间接石灰石-石膏法:
常见的间接石灰石-石膏法有:钠碱双碱法、碱性硫酸铝法和稀硫酸吸收法等。原理:钠碱、碱性氧化铝(Al2O3·nH2O)或稀硫酸(H2SO4)吸收SO2,生成的吸收液与石灰石反应而得以再生,并生成石膏。该法操作简单,二次污染少,无结垢和堵塞问题,脱硫效率高,但是生成的石膏产品质量较差。
C 柠檬吸收法:
原理:柠檬酸(H3C6H5O7·H2O)溶液具有较好的缓冲性能,当SO2气体通过柠檬酸盐液体时,烟气中的SO2与水中H发生反应生成H2SO3络合物,SO2吸收率在99%以上。这种方法仅适于低浓度SO2烟气,而不适于高浓度SO2气体吸收,应用范围比较窄[3]。
另外,还有海水脱硫法、磷铵复肥法、液相催化法等湿法烟气脱硫技术。
2.2 干法烟气脱硫技术
优点:干法烟气脱硫技术为气同反应,相对于湿法脱硫系统来说,设备简单,占地面积小、投资和运行费用较低、操作方便、能耗低、生成物便于处置、无污水处理系统等。
缺点:但反应速度慢,脱硫率低,先进的可达60-80%。但目前此种方法脱硫效率较低,吸收剂利用率低,磨损、结垢现象比较严重,在设备维护方面难度较大,设备运行的稳定性、可靠性不高,且寿命较短,限制了此种方法的应用。
分类:常用的干法烟气脱硫技术有活性碳吸附法、电子束辐射法、荷电干式吸收剂喷射法、金属氧化物脱硫法等。
典型的干法脱硫系统是将脱硫剂(如石灰石、白云石或消石灰)直接喷入炉内。以石灰石为例,在高温下煅烧时,脱硫剂煅烧后形成多孔的氧化钙颗粒,它和烟气中的SO2反应生成硫酸钙,达到脱硫的目的。
A 活性碳吸附法:
原理:SO2被活性碳吸附并被催化氧化为三氧化硫(SO3),再与水反应生成H2SO4,饱和后的活性碳可通过水洗或加热再生,同时生成稀H2SO4或高浓度SO2。可获得副产品H2SO4,液态SO2和单质硫,即可以有效地控制SO2的排放,又可以回收硫资源。该技术经西安交通大学对活性炭进行了改进,开发出成本低、选择吸附性能强的ZL30,ZIA0,进一步完善了活性炭的工艺,使烟气中SO2吸附率达到95.8%,达到国家排放标准[4]。
B 电子束辐射法:
原理:用高能电子束照射烟气,生成大量的活性物质,将烟气中的SO2和氮氧化物氧化为SO3和二氧化氮(NO2),进一步生成H2SO4和硝酸(NaNO3),并被氨(NH3)或石灰石(CaCO3)吸收剂吸收
C 荷电干式吸收剂喷射脱硫法(CD.SI):
原理:吸收剂以高速流过喷射单元产生的高压静电电晕充电区,使吸收剂带有静电荷,当吸收剂被喷射到烟气流中,吸收剂因带同种电荷而互相排斥,表面充分暴露,使脱硫效率大幅度提高。此方法为干法处理,无设备污染及结垢现象,不产生废水废渣,副产品还可以作为肥料使用,无二次污染物产生,脱硫率大于90%[7],而且设备简单,适应性比较广泛。但是此方法脱硫靠电子束加速器产生高能电子;对于一般的大型企业来说,需大功率的电子枪,对人体有害,故还需要防辐射屏蔽,所以运行和维护要求高。四川成都热电厂建成一套电子脱硫装置,烟气中SO2的脱硫达到国家排放标准。
D 金属氧化物脱硫法:
原理:根据SO2是一种比较活泼的气体的特性,氧化锰(MnO)、氧化锌(ZnO)、氧化铁(Fe3O4) 、氧化铜(CuO)等氧化物对SO2具有较强的吸附性,在常温或低温下,金属氧化物对SO2起吸附作用,高温情况下,金属氧化物与SO2发生化学反应,生成金属盐。然后对吸附物和金属盐通过热分解法、洗涤法等使氧化物再生。这是一种干法脱硫方法,虽然没有污水、废酸,不造成污染,但是此方法也没有得到推广,主要是因为脱硫效率比较低,设备庞大,投资比较大,操作要求较高,成本高。该技术的关键是开发新的吸附剂。
篇6:烟草工业废水处理的研究进展论文
摘要:分析了烟草工业废水的来源及特点,归纳了目前常见的烟草工业废水处理工艺,分别介绍了多级联合处理法和深度处理法的内容、特点及应用,提出烟草废水处理工艺的改进方向,为烟草行业的节能减排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关键词:烟草工业;废水污染;处理工艺;耦合
烟草废水主要是造纸法生产烟草薄片过程中的排放物,其作为烟草行业主要污染源具有排放量大、浓度和色度高、成分种类多且波动性大的特点,不仅会对破坏水质环境,还会影响人体健康。因此,研究并选取合适有效的废水处理工艺方法,使排放废水达到国家标准(GB8978-)要求,成为烟草行业亟待解决的问题。考虑到造纸法生产烟草的过程与纸浆生产过程类似,因此烟草废水处理一般参考纸厂废水的工艺,主要有物理、化学、生物相互搭配的多级联合处理,此外还有包括光催化氧化、Fenton氧化和电化学氧化等在内的深度氧化技术。针对以上处理工艺,目前国内外已经开展了大量实验研究及生产实践,并取得了一定成果。本文在分析烟草薄片废水来源及特点的基础之上,归纳出多级联合处理和两大类处理工艺,分别介绍了各自具体处理方法及优缺点,并围绕环境友好且资源节约这一目标,提出烟草废水处理工艺的改进方向。
1烟草工业废水来源及特点
由于造纸法生产烟草薄片具有利用率高、焦油量少、物理性能好等优点,因而成为目前广泛研究的生产技术。造纸法生产烟草薄片的工艺流程见图1。图1造纸法生产烟草薄片流程图,虚线为废水来源由图1可知,造纸法在清洗浸泡、萃取浓缩和打浆抄造环节会产生大量的高浓度工业废水,一般每生产1t烟草薄片会产生50m3~70m3高浓废水。废水污染物种类多、含量高且成分波动较大。此外,烟草薄片废水不仅包含烟叶、纤维素等悬浮物,具有制浆废水多悬浮物、富营养污染等共性,而且富含烟碱(尼古丁)、高分子有机酸、酯类等溶解性有机化合物,兼具色度高、微生物毒性高等特点。因此烟草废水环境危害大,急需发展先进废水处理工艺技术。
篇7:烟草工业废水处理的研究进展论文
2.1多级联合处理法
常见的多级联合处理法涉及物理、化学和生物法之间的联合。物理法包括沉降法和溶解空气浮选法,主要针对悬浮物,工序简单,但不能去掉有机物,如芬兰部分造纸厂发现使用沉降法能够净化掉初级澄清池中超过80%残渣等悬浮物。化学法一般指化学混凝脱色法,是采用无机盐或高分子絮凝剂促进废水中的胶体凝结沉淀,特点是成本低,效率高,稳定性好,但需要根据水质选择适应性强的絮凝剂。生物法主要包括好氧和厌氧接触处理,通过微生物将大分子有机物分解,特点是成本适中,自动化程度高,但对特征污染物如尼古丁等转化效果不佳,抗水质波动性差等。实际应用中一般结合物理、生物和化学三种方法进行废水处理,常见的`物化法有“过滤+混凝”、“格栅+混凝+气浮”等。生物法一般也结合化学法同时使用,如李友明等采用“混凝+厌氧+好氧+AOPs”耦合工艺处理废水,得到厌氧阶段废水化学需氧量(chemicaloxygendemand,COD)去除率达到80%以上,好氧阶段COD去除率介于48%~70%之间。我国废水处理方式普遍采用三级流程,首先通过沉降法或溶解空气浮选法筛掉悬浮物;然后采用厌氧或好氧生化处理;最后进行化学混凝处理。
2.2AOPs法
多级联合处理法存在工序衔接要求高、运行费用较高、出水色度较高、微生物转化效率易受水质波动影响等问题,因此一般还需要AOPs法进行补充。AOPs是在声、光、电、催化剂等因素作用下,将有机污染物氧化或完全矿化为小分子化合物如CO2和H2等,该方法因降解效率高,对环境友好,普适性强等特点已受到国内外广泛研究。常用AOPs法见图2。目前应用最为普遍的深度处理法为隶属化学氧化类的Fen-ton法。如Catalkaya等通过测定可吸附有机卤代物、有机碳总量和色度等指标的去除率,比较了Fenton、光催化Fenton、H2O2/UV、O3/H2O2和O3等深度氧化方法对纸浆废水的处理效果,得知Fen-ton法表现出最佳处理效果。
3结语
国内外关于烟草废水处理工艺的研究目前较少,主要是参考造纸工业废水的处理工艺,考虑到烟草废水中存在较多特征有机污染物如焦油、尼古丁等,且成分波动较大,因此不存在一种公认最佳的处理工艺,只能在兼顾环境友好和资源节约的目标下,根据具体水质、环境及企业自身情况进行合理选择,以达到国家标准的排放要求。
参考文献
[1]吴晖,向菲,官钰希.烟草废水处理工艺技术研究[J].山西建筑,(07):129-130.
[2]许日鹏,苏文强段继生.烟草薄片的开发与应用[J].上海造纸,(06):46-49.
篇8: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财务管理模式探讨论文
在网络信息技术推动下,企业经营活动的电子商务环境正在逐渐形成,企业经营活动的方式、管理模式正在发生根本的变革。主动迎接管理模式的变革,积极推动财务管理模式的创新,成为企业发展的迫切要求。
一、电子商务环境对财务管理模式的影响
企业财务管理模式是指企业为实现财务管理目标,而建立的财务组织结构、财务处理流程、财务处理方法、财务制度和财务信息系统的总称。在不同的企业中,由于企业内外部环境不同,从而形成财务组织结构、财务处理流程、财务处理方法、财务制度、财务信息系统方面的差异,导致财务管理模式的不同。企业财务管理模式一经形成,在一定时期表现出稳定性和协调性,但随着企业内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其表现出动态发展的特性。
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电子商务环境正在逐渐形成,使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基于电子商务,企业生产、管理、营销等各种活动更加融合,企业内部之间、企业与外部之间通过网络传递信息、处理业务,使财务管理活动处于电子商务环境中。电子商务环境正在对财务管理模式产生重要的影响。其表现在:
1、财务组织结构的影响
财务部门与其他部门相融合,出现模糊分工状态,以往由财务部门处理的一些核算业务将按其业务发生地点归到制造、营销、供应等部门来完成。财务部门从人员集中实体部门机构向人员分散的虚拟部门机构转变。财务部门内部的人员分工、岗位设置也将发生较大变化。传统财务部门萎缩,职能分解,包括决策和业务在内的网络虚拟的财务机构代替传统的财务管理机构。
2、财务处理流程的影响
在电子商务环境下,计算机网络代替了纸笔、算盘、计算器,电子单据在线录入,电子货币自动划转,财务业务协同,所有信息,即时产生,资金流、物流、信息流 “三流合一”。财务管理无需再建事先固定地划分成一个个各自独立的环节,所有信息汇成了一条连续的信息流,所需的任何财务信息都可直接从网上获得。传统的财务处理流程将面临着一次全面的重组。
3、财务处理方法的影响
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业务活动,如网上交易、网上结算、网上营销、网上采购、网上报税、网上报关等,都将在网上进行处理。传统的会计计量方法、财务预算方法、资本管理方法、财务分析方法等都将发生根本性的变革。
4、财务制度的影响
电子商务环境下,全新的经济形态改变传统工业社会的经济规则。国家规范企业活动的各种制度面临新的要求。会计制度、会计准则等必将适应新的环境要求而发生变革。就企业本身而言,财务组织、财务流程、财务处理方法的变革必然要求建立新的财务制度。
5、财务软件的影响
电子商务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正从被动地汇总业务职能部门的财务数据,转向与业务协同,主动地在业务发生时获取详细信息;财务软件正从部门级、企业级向供应链级发展,并与其他子系统相互渗透,彼此的界限日益模糊。在信息技术的冲击下,财务信息系统的改变,不再是简单的修补,而是一次深刻的革命。未来财务系统不仅仅是面向财务处理,其触角延伸到企业内外活动的各个末端,系统功能的可变更性、可扩充性,系统内部外部数据的共享和一致成为必然发展趋势。未来的财务软件本身就是电子商务的一部分,它将对企业财务管理模式变革起到巨大的拉动作用。
二、电子商务环境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的基本特征
电子环境下,企业财务管理模式表现出以下基本特征:
1、财务与业务协同
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内部网络使采购、入库、付款、出库、销售等业务与财务协同运作。外部的网络使企业与客户、供应商、政府管理部门乃至整个联盟企业之间协同运作。
2、实时财务控制
电子商务环境下,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经营活动的数据,最短的时间内采用多种方法生成财务信息, 最短的时间内反馈到信息使用者,最短的时间内将控制指令发布到业务活动中,实时校正经营活动。
3、远程财务处理控制
在电子商务环境下,通过互联网络,财务处理控制跨越物理空间,延伸到企业内的每一个部门,延伸到企业外部的所有可利用资源,延伸到不同的城市、不同的国家、甚至全球。 4、集中管理
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数据集中、信息集中、管理权集中。财务系统实时、直接采集业务活动的源头数据,对数据集中管理,达到信息共享,实现整体集中管理,实现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统一。
三、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的创新着力点
1、从财务组织结构设计
面对电子商务环境,企业组织的实践和理论均表明,传统的企业组织结构正在呈现出扁平化的变化趋势。有些学者针对财务组织提出了“水平总线型组织结构”、“星型组织结构[4]”、“网络型组织结构”、“虚拟组织”等概念,为财务组织结构的创新提供新的视野。
2、从财务处理流程重组
20世纪90年代,美国管理学家哈默针对信息技术对管理的影响提出了“企业流程再造”思想,并在欧美等国企业掀起了“以流程再造”为核心的企业管理革命浪潮。企业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管理方式对组织结构和流程重新设计,合并重复的环节,尽可能减少无效或不增值的.活动,从整体流程全局最优的目标,设计和优化流程中的各项活动。
3、从财务处理控制方法改进
长期以来,很多财务处理控制方法在财务管理中得到应用,如授权批准、财产保全及复式记账等。但是,还有许多先进的方法,如全面预算、标准成本控制及无形资产计量评价(EVA、FIMIAM)等方法,在我国应用程度非常低。究其原因,除了经济环境、思想观念、财务人员素质外,更主要的原因是没有把这些方法与信息技术结合。
4、从财务制度的创新
财务组织、财务流程、财务处理方法、财务信息系统的创新都受到财务制度的制约,尤其是宏观财务制度。随着社会经济和技术的发展,宏观财务制度将成为企业财务管理模式创新的瓶颈。探索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会计制度、会计准则、财务管理制度成为理论研究的重要任务。
5、从财务软件的开发
目前,国内财务软件大多数都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对传统业务的模拟,只是对传统会计处理改进基础上,增加了对其他业务的模拟,传统流程自动化的思想仍然存在。原因一方面宏观财务制度因素。另一方面、商品化软件开发商的因素。财务软件模块越来越多,价格越来越高,使用难度越来越大,不同软件的模块难以兼容,很多企业陷于两难的困境。事项会计、事项法会计信息系统为电子商务环境下财务信息系统的设计展现了全新的视角。
参考文献:
[1]张瑞君:网络环境会计实时控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8
[2]王伟国:网络经济时代企业财务管理模式探析[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9
[3]梁彤缨陈广兵:网络环境下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的创新思考[J]、会计研究,、5
[4]李青松: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集团财务管理组织模式的构建[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3、2
篇9:网络环境下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模式创新论文
网络环境下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模式创新论文
摘要:在我国企业规模的构成当中,绝大多数均属于中小型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与市场经济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中小型企业当中的财务管理工作均存在不同程度上的问题,无法紧跟时代发展的脚步进行相应的变革,导致资源落后,管理措施与管理水平低下。本次研究针对网络环境下的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模式进行研究,分析创新理念在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网络化当中的应用,为改善我国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网络环境;财务管理;中小企业
一、网络环境下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特征分析
网络技术已经充分应用于我国各个领域的多个行业当中,在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的转变当中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网络环境影响下的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在信息科技、网络技术、硬件支持方面具有很大的需求,这就要求中小企业在复合型人才培养以及信息技术专业化等方面需要加快发展的步伐。由于中小企业的规模较小,发展力量相对较弱,因此需要积极拓展有利于自身的经营模式,紧跟社会经济与市场发展,因此就更加需要在信息化程度的更新换代上投入更多的精力,因此硬件与软件更新对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来说较为重要。在复合型人才需求方面,网络环境下的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不仅需要财务方面的专业人才,同时还需要这些人才具有一定程度上的网络技术知识,以此来满足网络环境下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需求。与此同时,在网络条例、相关法律法规方面也需要进一步的强化,确保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运行。
二、网络环境下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优势
网络技术在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模式中的应用,能够对企业财务管理模式进行大幅度的转化,实现财务与业务的协同管理模式。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财务管理当中的数据更加精准,同时满足动态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要求,通过网络信息技术的支持,将企业经营状况通过数据进行表达,将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分析等一系列流程操作后,能够准确判断企业的经营现状,评估企业未来经营方向。与此同时,网络环境下的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由于突破了空间与地域的限制,充分实现多区域共享数据的目标,并且能够将企业各个部门的信息进行同空间共享,通过财务软件与通信技术的支持,获取企业及时更新的.运营数据,为管理层提供更为可靠的决策信息,不仅能够提高财务管理效率,同时也能够避免有可能产生的财务风险。
三、网络环境下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创新策略分析
(一)重视人才汲取及安全管理措施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创新速度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两个因素为人力资源与安全管理。人力资源在企业资产当中的所占比逐渐增加,这是因为无论从任何角度来说,人才才是企业发展的源动力,无论是项目设计、活动执行、技术更新等任何角度来说,最终使任务目标达成的重要因素是人。因此,网络环境下的财务管理模式创新发展离不开人才与技术层面的支持,这样才能够显著提高企业竞争力,使财务管理工作更加专业化、数字化,满足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另外,安全管理主要针对财务数据的处理,通过专业的信息安全防范技术,能够对数据信息进行加密,并且通过身份识别、网络密匙等技术保障财务信息的安全性。
(二)程序化与非程序化管理的有机结合
一般来说,管理模式可以大致上分为两种模式,即为程序化管理与非程序化管理,具有规律性重复性的财务活动可以进行程序化管理,这种财务管理模式能够出现的问题比较显而易见,可以通过人为的经验进行判断,进而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而非程序化管理则针对非常规问题制定非程序化的管理模式予以处理。在网络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当企业财务出现问题,可以参照企业的财务现状分析适合公司目前发展的方案,对其中具有规律性的财务问题进行程序化管理,而对于无规律财务问题采用网络技术进行非程序化管理,提高管理效率。
(三)开放式柔性财务管理模式的融合
开放式柔性财务管理模式在企业财务组织结构当中,呈现水平总线型结构,可以将企业财务与业务进行系统化的协同管理。企业在查阅企业相关信息时,可以通过个人口令获取想要查阅的准确信息,实现资源共享,同时为避免企业网络受到攻击、数据遭到泄漏,技术人员可以对网络环境进行加密。另外,还可以通过外部网络连接技术,使企业与政府、金融机构之间进行网络信息传递,通过电子银行实现资金的相互流动、缴纳税费等工作内容。
(四)虚拟财务组织的构建
虚拟财务组织的意义在于能够使企业与企业之间形成紧密合作,通过数据与信息的共享达到共赢的状态,并能够达到企业利益最大化的目标。虚拟财务组织的构建能够清晰企业之间所存在的差异,但同时也能够帮助企业得到更多的外部力量支持,寻求到更大的发展平台、更高的技术水平以及更多的资金融入。中小企业在财务管理活动当中,通过互联网建立虚拟财务组织能够实现项目的整合与分配,当项目结束后,虚拟财务组织自行解散,直到下一个项目开始时重新建立新的虚拟财务组织。这种自由组织灵活的财务管理模式,能够对企业之间的资源优势进行最大化整合,实现企业与企业之间的高能高效管理。
参考文献:
[1]潘泽江,侯文颖.网络环境下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改善路径探究[J].经营管理者,(25):104.
[2]李晓方.网络经济背景下中小企业管理创新的模式与路径[J].人民论坛,201(35):105-107.
[3]陈绍宇.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研析——以中小企业为例[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2):60-61.
篇10: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研究进展论文
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研究进展论文
当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成为了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 科学正确地认识并把握经济-资源-环境之间的规律性, 对于解决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突出问题,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未来能源发展规划趋势等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以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为主线,通过对其理论发展、研究视角、研究方法、发展模式等方面的综合思考,准确把握当前研究中的热点与主题,指出了未来研究中亟需拓展的研究趋势。
一、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之历史演变
20 世纪中期工业化进程迅速推进,全球性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寂静的春天》首次关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其后博尔丁提出了“ 宇宙飞船理论”以及罗马俱乐部出版的《 增长的极限》 均阐明了地球资源有限性而造成增长存在着极限的主要观点,并指出了全球均衡状态是解决全球性环境问题的最终出路。 这一观点虽有点悲观,却敲响了沉浸于高增长、高排放、高消耗的工业化国家的警钟。 1987 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 我们共同的未来》 研究报告准确阐述了可持续发展概念,明确了可持续发展原则和内涵,此后逐渐兴起了可持续发展研究热潮。
在经济与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理论逐渐成熟的过程中, 国内外学者从多个学科和多个角度丰富了该理论研究。 例如,戴利提出了稳态经济发展模式,乔治斯库则认为资源与能量均遵循物质守恒定律,只能从一种形态转为其他形态。 福罗什提出工业生态学概念,为循环经济以及生态工业园建设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我国学者吴传钧、毛汉英等人[1]从人地关系角度出发阐述了区域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 指出可持续发展实质上是协调人地的关系,人类要自觉调控自身及系统各要素的发展,使系统发展轨迹与资源环境容量的限制作用相适应。
如何协调经济与环境的关系,如何保持资源的合理配置与有效利用是摆在学者们面前的一道难题。 虽然学者们从系统论、熵值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等某一方面对它进行解读,但涉及到地理学、经济学、生态学、人口学、哲学与社会学等多个学科,其综合性和复杂性可想而知。 实质上,经济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是区域内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资源消耗利用是联系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的中间纽带。
二、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之研究视角
纵观各研究文献均可发现此前存在着一条研究主线:
从单纯关注经济增长而转变为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并重协调发展,相关研究也是随着这条主线而不断发展演变。
1.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视角该模型由经济学家利昂惕夫创立,其反映国民经济系统内各部门之间的投入与产出的依存关系。 他将废物治理部门引入投入产出表,从经济学角度分析环境治理的经济效益、支付的费用及经济发展对环境的影响。 此后约翰逊用 60 个部门的投入产出表分析经济结构与空气污染的关系。 美国利用此表描绘了环境与经济之间的综合平衡关系。我国在环境经济投入产出模型的研究与应用方面起步较晚。 天津市曾在投入产出表中增加治污和产污两大类, 并据此分析了天津市社会治理污染的规模、水平、强度,污染与部门结构、经济结构之间的关系,为其经济结构调整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2.基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视角该曲线假说始于 Grossman 和 Krueger[2],他们在研究北美自由贸易区环境影响报告时首次对城市大气质量做了分析,得出环境与收入存在倒“ U”型曲线关系。 很多学者由于所采用指标、方法以及研究时段的差异,得出了不同的结论。 主要有:除了典型的倒“ U”曲线关系外,还出现了同步关系“、U”型关系和“ N”型关系等。
针对环境质量与经济发展水平是否存在倒 U 型关系,学者们也不尽一致,各持己见。 国内学者主要从时间序列数据和面板数据两个方面来构建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的模型。
但由于我国环境统计时间较短,连续性不强以及环境质量指标统计不全,所以带来较大误差,而面板数据减小了平均化带来的误差,更准确的显示了经济与环境之间的关系[3].
3.基于循环经济视角循环经济的思想萌芽源于经济学家博尔丁提出的“ 宇宙飞船理论”,该理论认为在飞船( 地球) 这一封闭的物质系统中,经济活动不能由 GNP、GDP 等类似的尺度来反映,最好标准是资本存量的数量和质量。 此后,国外学者从生态经济效率、清洁生产和工业生态学等方面拓展了循环经济内涵和意义。
国内研究是从现实的发展困境入手来丰富和发展循环经济的理论及策略。 诸大建系统提出了上海发展循环经济的应对思路,并指出知识经济和循环经济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 黄贤金研究了江苏省循环经济发展基本态势和区域差异,提出了建设性的政策建议。
三、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之方法研究
经济与环境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通过建立经济与环境系统的指标体系,定量分析二者相互关系,更能准确科学掌握和评价环境、经济状况,推动生态的良性发展。
1.产业生态学方法物质流分析、能值分析和生态承载力等都属于产业生态学方法。 随着经济与环境相互影响的深入化和复杂化,采用单一的某种产业生态学方法难以准确科学地反映经济与环境相互关系,因此现阶段学者们通常辅之以生态效率或者环境压力方程等, 综合评价我国经济与环境关系,这种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更加科学、客观和系统地反映出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关系。 例如丁平刚等认为海南省初步实现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但其发展能力仍需进一步增强。 仇方道综合评价东北地区 14 座矿业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指出了投入规模不合理是矿业城市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
2.协调度评价方法协调度是度量系统或要素之间协调状况好坏程度的定量指标,反映出某一时点上系统所处状态,此评价方法运用极为广泛。 例如赵建国、李芳林等分别对辽宁、江苏等省的`经济与环境协调关系做了评价,他们均从经济与环境两个维度来综合评价。 只有少部分学者引入资源( 主要为能源)这一要素来评价能源、经济与环境系统的协调度[4]. 显然,引入资源要素来研究三者关系更符合实际,更科学。 尤其90 年代之后,我国环境污染与破坏问题更加凸显,能源消费急剧增长,资源瓶颈问题突出,全球温室气体效应日益明显,研究经济,资源和环境相互耦合关系更加迫切和科学。
3.计量经济学方法许多学者从经济学角度采用协整检验方法研究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长期均衡与短期动态关系,揭示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的相互作用过程。 随着人类经济活动系统与资源环境系统相互影响逐渐加深,以及其他多种因素的混合叠加影响,越来越多研究更倾向于综合性地探讨经济、能耗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关系。 曹明[5]等运用向量自回归方法比较了我国与发达国家的能源效率,认为产业结构调整滞后于能效提高,能源结构调整对能效提高影响不大。
四、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之模式研究
面对世界性的环境以及能源问题, 突破发展难题,协调经济-环境系统内各个要素, 各个国家和地区不断探索可持续发展模式,从宏观、中观、微观等结构层次上形成了多样化的协调发展模式。
1.宏观层面区域和区际循环经济发展是一种宏观上的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模式。 从区域内部来讲,区域循环经济是由企业、园区、城镇等众多要素参与和组成的经济-社会-环境三维复杂的大系统。 通过对三次产业及其支撑体系的全面整合与过程管理,实现物质、信息、资金等资源优化配置。
从区际层次来讲, 区际联系和区际补偿问题是其核心,无论区域原料资源或废弃物处置,还是环境污染或生态功能保护,他们都具有一定的跨地域性,因此加强区际协作,通过政治、经济与环境等多渠道的合作方式,更容易实现循环经济的发展目标。
2.中观层面生态工业园区是经济与环境在中观层次上的最常见和最典型的一种类型。 在园区层次上充分利用不同产业、项目或工艺流程之间,资源、主副产品或废弃物之间的协同共生关系,把不同的企业集聚到特定的产业园区,以实现资源共享、副产品交换和废弃物资源化,形成一个物质与能量多层利用、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嵌的共生体系,实现产业园区的整体提升。 例如丹麦卡伦堡企业共生体以及贵阳市建设循环经济生态城市等。
3.微观层面企业是经济发展的微观元素和基本单元。 在企业层面上,通过企业内部的清洁生产、资源高效利用和废弃物的循环利用等手段实现循环经济的发展,以减少生产和服务中物质和能源使用量 ,努力实现废弃物的“ 零排放”. 总的来讲,就是遵循 3R 原则,采用新技术和工艺,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人类对环境的风险性。
五、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之研究展望
纵观相关研究,发现大部分学者以发达国家或者地区为研究对象,构建经济与环境两个系统的指标体系,综合评价、测度经济与环境。 而针对欠发达地区关注较少,尤其是引入资源要素这一连结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中间纽带更为稀少。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不断推进,资源能源需求不断增长,加上煤炭等不可再生能源资源急剧下降,而环境污染与破坏问题将更加严重。 因此将能源资源引入到经济与环境二元系统中,研究三者之间相关关系显得更为迫切与必要。
1.深入探讨经济-资源-环境系统三者相互关系经济与环境二元系统协调发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但是由于忽略了资源要素这一中间纽带,显得不全面,不科学。 因此,深入探讨与揭示经济-资源-环境系统耦合关系尤其重要。 加强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的研究对于解决我国环境问题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也丰富和发展经济、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理论内涵。
2.重视欠发达区域的经济、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问题欠发达区域一般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科技相对落后,在处理环境问题时常常顾此失彼。 学者们更应关注欠发达区域经济与环境现状、科学分析其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借鉴发达地区的经验教训,为其经济、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研究欠发达区域的经济与环境等问题,关乎着欠发达区域在未来发展道路上尽力避免“ 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道路,也关乎着我国缩小区域经济差距,区际协调发展目标的实现。
3.亟待拓展研究方法全面深入分析问题此前的研究多集中从生态学和经济学角度评价我国能源与碳排放问题,评价方法较为单薄,多种方法的综合分析将更加客观和科学。 且目前我国处于经济转型时期,能源环境破坏问题日益严重,国际减排压力以及内需不足日益明显,能源安全隐患堪忧,采用多种方法深入探讨问题更为重要和必要。
[参 考 文 献]
[1]毛汉英,陈为民主编。人地系统与区域持续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2]Grossrnan,Kreuger. Economic Growth and the Environment[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5,110( 2) :353-377.
[3]宋 涛 ,郑挺国 ,佟连军。基于面板协整的环境库茨涅兹曲线的检验与分析[J].中国环境科学,,27( 04):572-576.
[4]薛乃川等。新疆能源、经济与环境复合系统协调度综合评价[J].干旱区资源与境,.23( 05) :56-59.
[5]曹 明。中国能源经济效率动态分析及预测[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1( 04):81-87.
篇11:林木修枝对林地环境的影响研究进展论文
林木修枝对林地环境的影响研究进展论文
摘要:修枝作为一种传统的森林经营措施, 在调节林分结构、调控林木生长、提高木材质量、维持林分稳定性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探索科学合理的修枝技术是国内外林业科技工作者的研究热点。文中综合国内外的研究进展, 从林内小气候、林下植被以及林地土壤3个方面阐述了林木的修枝效应, 以期揭示林木修枝对环境的作用规律, 为人工林修枝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提供依据;同时还初步指出当前我国林木修枝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展望, 为今后的研究和生产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林木修枝; 小气候; 土壤性状; 林下植被; 间作物;
枝条是组成树冠的主要构件, 其发育和分布状况影响着树冠的结构与动态[1]。自然状态下, 由于林内光照条件限制, 林木会调整自身的枝叶量以维持体内光合产物均衡, 提高林分稳定性。林木的自然整枝实际上是对环境适应的结果[2]。随着社会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对木材产品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依靠林木自然整枝来调控木材质量和林分结构已不能满足人们迫不及待的需求。当前工业用材林培育的目标已从追求单一的速生丰产向追求定向、速生、丰产、优质、稳定与高效等多功能方向转变。人工整枝作为一项基础性营林措施, 可以有效改善木材品质[3-8], 同时也可以改变林内环境和林下生物组成与数量, 进而影响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与演替。
人工修枝是一个复杂的人为干扰过程, 相关研究已有很多, 但研究内容多集中在修枝技术及其对林木生长和材质的影响等方面[9], 往往忽略了修枝对林地环境的影响;此外, 在林农复合经营系统中, 间作物与林木之间存在光照、温度、养分、水分等多方面的竞争关系, 确定合理的林木修枝技术是提高林农复合经营综合效益的重要课题。本文将以国内外相关研究为依据, 综合阐述林木修枝对林内小气候、林地土壤性状以及林下植被 (间作物) 的影响, 初步指出当前林木修枝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以期为今后林木修枝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1 修枝对林内小气候的影响
1.1 林下光照
修枝可以减少下层枝叶数量, 有效缓解因相互遮阴而导致的光照不足, 同时有利于培育无节良材。一般认为修枝可提高林分透光率, 并且随着修枝强度的增大而增强。研究表明, 猴樟 (Cinnamomum bodinieri) 经1/3和2/3强度 (修枝后枝下高占树高的比例) 的修枝后, 林分透光率比对照分别提高30%和80%[10];30%、40%及50%修枝强度的杉木 (Cunninghamia lanceolata) 林分透光率分别比对照提高0.30、1.04和2.11倍[11]。修枝会引起林分叶面积指数降低, 但降低幅度远远小于林分透光率增大的幅度。段爱国等[11]研究发现, 40%的修枝强度约降低20%的林木叶面积, 对材积生长影响不大, 但能提高1倍左右的'透光率。
修枝能改变林下光照强度, 徐立军等[12]对毛白杨 (Populus tomentosa) 进行修枝试验发现, 随着修枝强度的增大, 林地相应位置的光照强度会成倍增强。陈作州等[13]研究认为, 与对照相比, 在修枝林木不同距离和不同方位的林下光照强度明显不同, 总体而言, 修枝后林下光照强度可提高10%左右。高峻等[14]认为, 林木株行距不同, 则行内的光照强度日变化以及行间光照强度日变化差异明显。
修枝能增加林下光合有效辐射, 提高幅度约为对照林地的39.7%~98.9%[15], 并随着修枝强度的增加而增加。另外, 在不同生长阶段修枝对林分透光率的影响存在差异, 段爱国等[11]研究表明, 从年生长初期到年生长末期依次进行修枝, 林分透光率的增加幅度逐渐减小。受树冠投影位置与遮蔽范围的影响, 修枝后往往表现出上午和下午林内光照强度增加的幅度大, 而中午因树冠投影处于树冠正下方, 遮阴范围小, 此时修枝林分的林下光合有效辐射增加幅度较小[15-16]。
1.2 林下气温与湿度
修枝在增加林下光照强度和光合有效辐射的同时, 也会改变林下气温和相对湿度。一般认为修枝强度越大, 增温和减湿的作用越明显。Sharma和Singh[17]对芒果树 (Mangifera indica) 进行研究后认为, 修枝能明显提高林内气温, 降低空气相对湿度;孙尚伟等[15]研究了不同修枝强度对杨农复合经营生态系统内小气候的影响, 结果表明, 随着修枝强度的增加, 林内光照强度增强, 林下气温和植物叶表温度显著升高, 而空气相对湿度逐渐降低, 且越接近正午, 这种趋势越明显;李厚芳等[18]对杨-麦复合经营模式的修枝试验也得到了相似的结果。修枝后林木不同冠层处的气温和相对湿度的差异会有所减小[17]。修枝会加大林内昼夜的温差和空气相对湿度差异, 因为在太阳辐射较强的白天, 修枝林分的林下光照强度和气温往往高于不修枝林分, 空气相对湿度则低于不修枝林分, 而早晚时分, 修枝与不修枝林分之间的差异较小[16,19]。
2 修枝对林地土壤性质的影响
2.1 物理性质
通过修枝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林地土壤物理结构。高云昌等[20]对白榆 (Ulmus pumila) 人工固沙林的研究表明, 修枝后林地土壤容重降低了1.24%, 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与非毛管孔隙度分别增加了3.46%、3.37%和3.86%, 但可能由于修枝时间较短, 与对照相比没有显著性差异;梁元瑞[21]对杉木人工林的试验也表明, 修枝3年后, 林地土壤的容重会有所降低。修枝后如果枝叶保留在林地中, 则可较好地保护表层土壤免受雨滴击溅, 减少地表水分蒸发, 减缓地表径流流速, 在改善林地土壤物理结构的同时增加土壤对水的涵养能力[22]。
不同土层含水量对修枝的响应存在差异。孙尚伟等[15]发现, 修枝会减少杨农复合经营林分表层土壤的含水量, 但会增加深层土壤的含水量。Jones等[23]对牧豆树 (Prosopis juliflora) 、阿拉伯金合欢树 (Acacia nilotica) 2种林农复合经营的林分进行修枝试验也发现, 修枝会显著降低浅层土壤的含水量, 而深层土壤的含水量却高于未修枝林分。土壤含水量分布出现差异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修枝使林下光照增强, 土壤温度提高, 导致土壤水分蒸发加剧;另一方面是由于气温增高, 林下间作物蒸腾速率提高, 作物耗水量增多, 而作物的根系主要分布在浅层土壤中, 所以修枝后浅层土壤的水分消耗量增多。深层土壤中林木的根系占绝对优势, 修枝处理后减少了树木叶面的水分蒸腾, 导致树木根系吸水减少, 因而深层土壤含水量高于对照林分。
2.2 化学性质
修枝在改变林分结构的同时, 也改变了土壤物理性状, 致使土壤化学性质发生变化。高云昌等[20]研究发现, 修枝后土壤有机质和碱解氮含量有所增加, 而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有所降低。Chesney[24]对刺桐 (Erythrina poeppigiana) 进行为期1年的试验后认为, 修枝在短期内对土壤净矿化作用和净硝化作用无显著影响, 但能明显抑制林木细根的分布, 因此可以调控林木与间作物对土壤养分的竞争。Duguma等[25]和Kadiata等[26]对银合欢 (Leucaena leucocephala) 和墨西哥丁香 (Gliricidia sepium) 等豆科植物研究表明, 修枝能显著提高土壤全氮含量, 但会降低土壤20%的固氮速率。
Peter等[27]在肯尼亚对阿拉伯胶树 (Acacia saligna) 进行研究后认为, 修枝会增加土壤无机氮和钾流失的风险。Teklay[28]、佘宇晨等[29]认为, 修枝产生的大量残落物可增加林地土壤全碳和全氮含量, 经过分解能显著增加土壤氮磷钾等养分含量。但也有研究者认为虽然修枝能在短期内增加凋落物数量, 但是从长远看会减少林地土壤凋落物的输入量, 从而对土壤肥力和林下植被产生负面影响[30-31];刘西军等[32]对河滩地杨树林修枝前后的土壤养分进行对比研究发现, 修枝会降低林地土壤全氮含量, 但对全磷、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影响不显著。由此可见, 修枝对林地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比较复杂, 修枝强度和频率、修枝凋落物的管理方式、树种种类和林下植被状况等因素都会对林地土壤化学性质以及养分状况产生影响[33]。
2.3 生化性质
土壤物理和化学性质共同制约着土壤微生物活动和土壤酶活性, 而土壤微生物和酶的状况能反映土壤肥力和林地环境质量[34-35]。土壤微生物量和土壤酶活性与修枝存在一定的关系。一般认为, 林木修枝后自然凋落物数量减少, 土壤中积累的有机碳减少, 土壤微生物活性减弱。刘兰兰等[36]和Yang等[37]研究发现, 修枝后土壤CO2释放量降低了12%~18%, 同时显著降低了土壤蔗糖酶和β-葡萄糖苷酶的活性。修枝对土壤细菌和真菌数量也有显著影响, 丁思一等[34]和佘宇晨等[29]研究表明, 修枝会降低杉木林土壤中的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也有研究认为, 修枝会增加土壤呼吸, 但持续时间短, 容易被根系-土壤调节系统恢复至正常水平[38]。
3 修枝对林下植被和林下间作物的影响
3.1 林下植被
林木修枝对林下植被影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林下植被多样性及生态系统稳定性等方面, 林下植被多样性主要体现在物种数量、生物量、覆盖度、多样性指数等方面, 此外还包括林下动物多样性、病虫害情况等[22]。
多数研究认为, 随着修枝强度的加大, 林内透光率提高, 有利于林下植被的生长, 从而会提高林下植被的数量。Schmidt和Wardle[39]研究表明, 修枝能促进北美圆柏 (Juniperus virginiana) 林下草本植物的生长, 有利于维持物种多样性;陈孝丑[40]对4年生杉木幼林进行连续2年不同强度修枝处理得出, 修枝林分的林下灌木层、草本层和总体植物总数、盖度、生物量、重要值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以及林下植被均匀度均高于未修枝林分, 且林下植被的覆盖度、生物量随着修枝强度的增加而增加。
修枝能促进林下幼苗更新, 高云昌等[20]研究发现, 经过修枝的白榆林下更新幼苗数量显著增加, 比对照提高了17.94%;Torras和Saura[41]研究了不同更新方式和抚育措施对6种森林生物多样性指标的影响表明, 修枝能够增加灌木物种丰富度。Moya等[42]对火灾后5年和10年的地中海松 (Pinus halepensis) 林分进行修枝得出, 对幼龄林进行强度修枝能够改善林分结构和植被多样性。Corley等[43]在Patagonia地区的研究认为, 松树人工林早期修枝 (即树冠郁闭前) 可显著减少害虫数量。
3.2 林下间作物
建立多种群、多功能、多效益、高产出的林农复合系统, 需要克服作物与林木之间光照、土壤养分、水分等多方面的相互竞争。林农复合系统中, 间作物的产量与林下环境条件密切相关, 一般认为林冠遮荫是林下作物减产的主要原因[44-46]。修枝可大大改善林下作物的光照条件, 弱化林农间的光竞争, 提高林下作物产量[33,47-49]。陈作州等[13]研究发现, 在修枝增加10%左右的林地光照强度的情况下, 林内小麦 (Triticum aestivum) 产量可提高3%~7%。
不同树种与林下间作物的竞争能力不同, 因此修枝产生的影响也有所差异。Jones等[23]在半干旱地区的研究结果表明, 修去牧豆树 (Prosopis juliflora) 一半左右的树冠会显著改善林下作物高粱 (Sorghum bicolor) 的光照条件, 有利于增加产量, 而采取相同修枝处理的阿拉伯金合欢 (Acacia nilotica) 对林下间作物的影响却不显著。修枝不仅减少了林木地上部分对光、热等资源的竞争, 还会减少牧豆树地下的根系密度, 降低对地下资源的竞争, 有利于满足间作物的需求。修枝能有效维持林农复合生态系统内水分的平衡, 增加林下作物的气孔导度, 提高作物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15,50]。当然, 林木修枝对林下植被气孔导度的影响因时而异, 一般在上午和中午影响比较明显;修枝强度越大林下植被的光合速率、蒸腾速率越大, 且上午和中午的促进作用大于下午[5,51]。
修枝能提高林下间作物的产量, 且随着修枝强度的增加增产效果增大。徐立军等[12]在对杨粮复合经营系统中的杨树进行修枝后发现, 随着林木修枝强度的增大, 间作物花生 (Arachis hypogaea) 的产量和生物量也随之增加;秦柱南等[52]对L35杨林分进行修枝试验表明, 修枝能显著增加林下冬小麦的穗数、单穗籽粒数、千粒重和产量, 且随着修枝强度增大提升幅度也增大, 与对照相比产量最高能提高6倍。
对不同间作物而言修枝产生的增产途径和增产效果有所不同, 例如林木修枝后林下间作物玉米 (Zea mays) 主要通过增加穗数而增产, 小麦则主要通过增加千粒重和单穗籽粒数增产[53]。Siriri等[54]研究发现, 林下间作大豆的产量比间作玉米更接近于纯农经营样地。在相同修枝条件下, 林下间作小麦和玉米分别增产10%~171%和46%~399%, 可见修枝对玉米的增产效果大于小麦[51]。
Chandrashekara[55]研究认为, 要使林下间作物产量达到最高, 理论上需要修剪50%~90%的树冠, 这在实际生产中往往难以实现, 因为修枝强度的确定除了要考虑林下植被生长对环境的需求, 更重要的是要考虑树木材积生长、劳动力投入成本、经济效益、甚至林地土壤肥力供给能力等问题。Bertomeu等[56]对云南石梓 (Gmelina arborea) 与玉米的林农复合经营系统进行修枝试验发现, 修枝强度越大, 林下间作物产量越高, 但修枝强度过大会导致林木直径生长明显受抑, 材积生长量明显减小。所以研究林木修枝效应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 在确保目的树种较快生长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林地资源的综合效益和长期效益。
4 研究展望
近年来, 我国开展人工修枝的树种主要有杨树、红松 (Pinus koraiensis) 、马尾松 (Pinus massoniana) 、泡桐 (Paulownia tomentosa) 、油松 (Pinus tabuliformis) 、杉木等[40,47,57-61]。对修枝技术方面的研究主要包括修枝时间、修枝强度、修枝方式等;对林木修枝效应的研究多数集中在林木生长、材质等方面;而对林地环境影响的研究仅集中在少数林农复合经营系统中, 缺乏对天然林、工业用材林等多功能林分的研究, 与发达国家相比尚存在较大差距, 面临着较多问题[9]。今后有必要对以下问题开展系统、深入的研究。
1) 对修枝的基础理论问题研究不足。修枝对象主要是枝条, 而枝条是叶片的载体, 是光合产物、水分和养分的传输者, 枝条的生长发育状况和着生部位影响着树冠结构和林分结构。树木枝条和叶片的生长发育规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是确定修枝时间和修枝强度的重要因素, 今后有必要开展相关研究。此外, 有必要进行长期的定位试验, 掌握林木修枝对林内小气候、土壤理化性质和林下植被的影响机理和影响状况, 为科学调控林分的物种结构和空间结构, 促进林分可持续经营和高效经营提供理论依据。
2) 研究涉及的树种种类偏少, 林分类型比较单一, 且多数研究只是简单比较不同修枝处理之间的差异, 产生差异的原因尚不明确。如量化林木修枝强度对林地光照的影响, 需根据树种、林木生长发育状况、林分结构、季节、林下植被的需求 (如光饱和点、光补偿点) 等指标, 科学合理地确定适宜的修枝强度、修枝时间和修枝频率。
3) 缺乏林地效益的综合评价。在考虑林分生长效果和生态效益的同时, 应考虑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综合分析经济成本与产出, 以确定合理的修枝技术, 确保其具有实用性和可行性。
参考文献
[1]ISHII H, CLEMENT J P, SHAW D C.Branch growth and crown form in old coastal Douglas-fir[J].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 2000, 131 (1/2/3) :81-91.
[2]孙时轩.造林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3.
[3]ALVAREZ J A, VILLAGRA P E, VILLALBA R, et al.Effects of the pruning intensity and tree size on multi-stemmed Prosopis flexuosa trees in the Central Monte, Argentina[J].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 2013, 310:857-864.
[4]D?NESCU A, EHRING A, BAUHUS J, et al.Modelling discoloration and duration of branch occlusion following green pruning in Acer pseudoplatanus and Fraxinus excelsior[J].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 2015, 335:87-98.
[5]MAURIN V, DESROCHERS A.Physiological and growth responses to pruning season and intensity of hybrid poplar[J].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 2013, 304 (4) :399-406.
[6]SCHATZ U, HER?J?RVI H, KANNISTO K, et al.Influence of saw and secateur pruning on stem discolouration, wound cicatrisation and diameter growth of Betula pendula[J].Silva Fennica, 2008, 42 (2) :295-305.
[7]SCHWARZE F W M R, GR?NER J, SCHUBERT M, et al.Defence reactions and fungal colonisation in Fraxinus excelsior and Tilia platyphyllos after stem wounding[J].Arboricultural Journal, 2007, 30 (1) :61-82.
[8]WANG C S, HEIN S, ZHAO Z G, et al.Branch occlusion and discoloration of Betula alnoides under artificial and natural pruning[J].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 2016, 375:200-210.
[9]王春胜, 曾杰.林木修枝研究进展[J].世界林业研究, 2016, 29 (3) :65-70.
★ 环境污染论文
★ 环境保护教学论文
★ 土壤污染论文
【工业固体废物环境管理模式及研究进展论文(精选11篇)】相关文章:
广州市工业结构与环境污染物的灰色关联分析2022-12-04
循环经济理论学习体会2024-02-05
城市环境保护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2023-10-31
环境工程论文2023-10-23
环境保护工程2022-04-29
茂名近海环境保护问题及对策研究2022-04-30
企业环境管理工作计划2023-04-25
企业环境管理心得体会2023-06-19
小议循环冷却水体系的节能设计论文2022-05-07
发展循环经济必须重视的四个问题2023-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