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研究进展论文(精选13篇)由网友“MNFGascogne”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研究进展论文,欢迎大家分享。
篇1: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研究进展论文
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研究进展论文
当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成为了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 科学正确地认识并把握经济-资源-环境之间的规律性, 对于解决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突出问题,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未来能源发展规划趋势等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以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为主线,通过对其理论发展、研究视角、研究方法、发展模式等方面的综合思考,准确把握当前研究中的热点与主题,指出了未来研究中亟需拓展的研究趋势。
一、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之历史演变
20 世纪中期工业化进程迅速推进,全球性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寂静的春天》首次关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其后博尔丁提出了“ 宇宙飞船理论”以及罗马俱乐部出版的《 增长的极限》 均阐明了地球资源有限性而造成增长存在着极限的主要观点,并指出了全球均衡状态是解决全球性环境问题的最终出路。 这一观点虽有点悲观,却敲响了沉浸于高增长、高排放、高消耗的工业化国家的警钟。 1987 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 我们共同的未来》 研究报告准确阐述了可持续发展概念,明确了可持续发展原则和内涵,此后逐渐兴起了可持续发展研究热潮。
在经济与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理论逐渐成熟的过程中, 国内外学者从多个学科和多个角度丰富了该理论研究。 例如,戴利提出了稳态经济发展模式,乔治斯库则认为资源与能量均遵循物质守恒定律,只能从一种形态转为其他形态。 福罗什提出工业生态学概念,为循环经济以及生态工业园建设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我国学者吴传钧、毛汉英等人[1]从人地关系角度出发阐述了区域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 指出可持续发展实质上是协调人地的关系,人类要自觉调控自身及系统各要素的发展,使系统发展轨迹与资源环境容量的限制作用相适应。
如何协调经济与环境的关系,如何保持资源的合理配置与有效利用是摆在学者们面前的一道难题。 虽然学者们从系统论、熵值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等某一方面对它进行解读,但涉及到地理学、经济学、生态学、人口学、哲学与社会学等多个学科,其综合性和复杂性可想而知。 实质上,经济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是区域内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资源消耗利用是联系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的中间纽带。
二、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之研究视角
纵观各研究文献均可发现此前存在着一条研究主线:
从单纯关注经济增长而转变为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并重协调发展,相关研究也是随着这条主线而不断发展演变。
1.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视角该模型由经济学家利昂惕夫创立,其反映国民经济系统内各部门之间的投入与产出的依存关系。 他将废物治理部门引入投入产出表,从经济学角度分析环境治理的经济效益、支付的费用及经济发展对环境的影响。 此后约翰逊用 60 个部门的投入产出表分析经济结构与空气污染的关系。 美国利用此表描绘了环境与经济之间的综合平衡关系。我国在环境经济投入产出模型的研究与应用方面起步较晚。 天津市曾在投入产出表中增加治污和产污两大类, 并据此分析了天津市社会治理污染的规模、水平、强度,污染与部门结构、经济结构之间的关系,为其经济结构调整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2.基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视角该曲线假说始于 Grossman 和 Krueger[2],他们在研究北美自由贸易区环境影响报告时首次对城市大气质量做了分析,得出环境与收入存在倒“ U”型曲线关系。 很多学者由于所采用指标、方法以及研究时段的差异,得出了不同的结论。 主要有:除了典型的倒“ U”曲线关系外,还出现了同步关系“、U”型关系和“ N”型关系等。
针对环境质量与经济发展水平是否存在倒 U 型关系,学者们也不尽一致,各持己见。 国内学者主要从时间序列数据和面板数据两个方面来构建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的模型。
但由于我国环境统计时间较短,连续性不强以及环境质量指标统计不全,所以带来较大误差,而面板数据减小了平均化带来的误差,更准确的显示了经济与环境之间的关系[3].
3.基于循环经济视角循环经济的思想萌芽源于经济学家博尔丁提出的“ 宇宙飞船理论”,该理论认为在飞船( 地球) 这一封闭的物质系统中,经济活动不能由 GNP、GDP 等类似的尺度来反映,最好标准是资本存量的数量和质量。 此后,国外学者从生态经济效率、清洁生产和工业生态学等方面拓展了循环经济内涵和意义。
国内研究是从现实的发展困境入手来丰富和发展循环经济的理论及策略。 诸大建系统提出了上海发展循环经济的应对思路,并指出知识经济和循环经济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 黄贤金研究了江苏省循环经济发展基本态势和区域差异,提出了建设性的政策建议。
三、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之方法研究
经济与环境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通过建立经济与环境系统的指标体系,定量分析二者相互关系,更能准确科学掌握和评价环境、经济状况,推动生态的良性发展。
1.产业生态学方法物质流分析、能值分析和生态承载力等都属于产业生态学方法。 随着经济与环境相互影响的深入化和复杂化,采用单一的某种产业生态学方法难以准确科学地反映经济与环境相互关系,因此现阶段学者们通常辅之以生态效率或者环境压力方程等, 综合评价我国经济与环境关系,这种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更加科学、客观和系统地反映出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关系。 例如丁平刚等认为海南省初步实现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但其发展能力仍需进一步增强。 仇方道综合评价东北地区 14 座矿业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指出了投入规模不合理是矿业城市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
2.协调度评价方法协调度是度量系统或要素之间协调状况好坏程度的定量指标,反映出某一时点上系统所处状态,此评价方法运用极为广泛。 例如赵建国、李芳林等分别对辽宁、江苏等省的`经济与环境协调关系做了评价,他们均从经济与环境两个维度来综合评价。 只有少部分学者引入资源( 主要为能源)这一要素来评价能源、经济与环境系统的协调度[4]. 显然,引入资源要素来研究三者关系更符合实际,更科学。 尤其90 年代之后,我国环境污染与破坏问题更加凸显,能源消费急剧增长,资源瓶颈问题突出,全球温室气体效应日益明显,研究经济,资源和环境相互耦合关系更加迫切和科学。
3.计量经济学方法许多学者从经济学角度采用协整检验方法研究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长期均衡与短期动态关系,揭示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的相互作用过程。 随着人类经济活动系统与资源环境系统相互影响逐渐加深,以及其他多种因素的混合叠加影响,越来越多研究更倾向于综合性地探讨经济、能耗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关系。 曹明[5]等运用向量自回归方法比较了我国与发达国家的能源效率,认为产业结构调整滞后于能效提高,能源结构调整对能效提高影响不大。
四、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之模式研究
面对世界性的环境以及能源问题, 突破发展难题,协调经济-环境系统内各个要素, 各个国家和地区不断探索可持续发展模式,从宏观、中观、微观等结构层次上形成了多样化的协调发展模式。
1.宏观层面区域和区际循环经济发展是一种宏观上的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模式。 从区域内部来讲,区域循环经济是由企业、园区、城镇等众多要素参与和组成的经济-社会-环境三维复杂的大系统。 通过对三次产业及其支撑体系的全面整合与过程管理,实现物质、信息、资金等资源优化配置。
从区际层次来讲, 区际联系和区际补偿问题是其核心,无论区域原料资源或废弃物处置,还是环境污染或生态功能保护,他们都具有一定的跨地域性,因此加强区际协作,通过政治、经济与环境等多渠道的合作方式,更容易实现循环经济的发展目标。
2.中观层面生态工业园区是经济与环境在中观层次上的最常见和最典型的一种类型。 在园区层次上充分利用不同产业、项目或工艺流程之间,资源、主副产品或废弃物之间的协同共生关系,把不同的企业集聚到特定的产业园区,以实现资源共享、副产品交换和废弃物资源化,形成一个物质与能量多层利用、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嵌的共生体系,实现产业园区的整体提升。 例如丹麦卡伦堡企业共生体以及贵阳市建设循环经济生态城市等。
3.微观层面企业是经济发展的微观元素和基本单元。 在企业层面上,通过企业内部的清洁生产、资源高效利用和废弃物的循环利用等手段实现循环经济的发展,以减少生产和服务中物质和能源使用量 ,努力实现废弃物的“ 零排放”. 总的来讲,就是遵循 3R 原则,采用新技术和工艺,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人类对环境的风险性。
五、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之研究展望
纵观相关研究,发现大部分学者以发达国家或者地区为研究对象,构建经济与环境两个系统的指标体系,综合评价、测度经济与环境。 而针对欠发达地区关注较少,尤其是引入资源要素这一连结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中间纽带更为稀少。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不断推进,资源能源需求不断增长,加上煤炭等不可再生能源资源急剧下降,而环境污染与破坏问题将更加严重。 因此将能源资源引入到经济与环境二元系统中,研究三者之间相关关系显得更为迫切与必要。
1.深入探讨经济-资源-环境系统三者相互关系经济与环境二元系统协调发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但是由于忽略了资源要素这一中间纽带,显得不全面,不科学。 因此,深入探讨与揭示经济-资源-环境系统耦合关系尤其重要。 加强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的研究对于解决我国环境问题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也丰富和发展经济、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理论内涵。
2.重视欠发达区域的经济、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问题欠发达区域一般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科技相对落后,在处理环境问题时常常顾此失彼。 学者们更应关注欠发达区域经济与环境现状、科学分析其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借鉴发达地区的经验教训,为其经济、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研究欠发达区域的经济与环境等问题,关乎着欠发达区域在未来发展道路上尽力避免“ 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道路,也关乎着我国缩小区域经济差距,区际协调发展目标的实现。
3.亟待拓展研究方法全面深入分析问题此前的研究多集中从生态学和经济学角度评价我国能源与碳排放问题,评价方法较为单薄,多种方法的综合分析将更加客观和科学。 且目前我国处于经济转型时期,能源环境破坏问题日益严重,国际减排压力以及内需不足日益明显,能源安全隐患堪忧,采用多种方法深入探讨问题更为重要和必要。
[参 考 文 献]
[1]毛汉英,陈为民主编。人地系统与区域持续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2]Grossrnan,Kreuger. Economic Growth and the Environment[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5,110( 2) :353-377.
[3]宋 涛 ,郑挺国 ,佟连军。基于面板协整的环境库茨涅兹曲线的检验与分析[J].中国环境科学,,27( 04):572-576.
[4]薛乃川等。新疆能源、经济与环境复合系统协调度综合评价[J].干旱区资源与境,.23( 05) :56-59.
[5]曹 明。中国能源经济效率动态分析及预测[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1( 04):81-87.
篇2:塔里木河流域城镇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系统协调性研究
塔里木河流域城镇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系统协调性研究
摘要:域次之,开都河-孔雀河流域协调性最低.将塔里木河流域42个城镇归为城市化超前型、同步协调型、逐步磨合型、城市化滞后型、低级磨合型等5种类型,其中大多数城镇仍处于城市化滞后型和低级磨合型.因此,需要认清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发展的协调关系,采取适当的.发展模式,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作 者:杨宇 张小雷 雷军 YANG Yu ZHANG Xiao-lei LEI Jun 作者单位:杨宇,YANG Yu(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新疆,乌鲁木齐,830011;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49)张小雷,雷军,ZHANG Xiao-lei,LEI Jun(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新疆,乌鲁木齐,830011)
期 刊:冰川冻土 ISTICPKU Journal:JOURNAL OF GLACIOLOGY AND GEOCRYOLOGY 年,卷(期):2009, 31(4) 分类号:X22 关键词:塔里木河流域 城镇经济社会发展 资源环境系统 协调性篇3:资源-环境-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策略研究
资源-环境-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策略研究 --以山东省为例
缓解资源与环境问题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是关系全局的战略课题,本文从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出发,分析了山东省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主要问题,提出了21世纪山东省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
作 者:冯久田 尹建中 FENG Jiu-tian YIN Jian-zhong 作者单位:冯久田,FENG Jiu-tian(山东鲁北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山东,无棣,251906)尹建中,YIN Jian-zhong(山东师范大学,山东,济南,250014)
刊 名: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ISTIC PKU CSSCI英文刊名: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年,卷(期): 15(3) 分类号:X24 关键词:山东 经济 资源 环境 协调发展篇4:山区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山区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在分析我国山区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从三者相互联系制约的角度,提出了实现山区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的策略与途径:(1)实行非均衡式的协调发展战略;(2)制定协调发展的实施规划;(3)构筑协调发展的技术体系.
作 者:袁国强 郭红玲 Yuan Guoqiang GUO Hongling 作者单位: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郑州,450052 刊 名:地域研究与开发 PKU CSSCI英文刊名:ARE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年,卷(期): 17(4) 分类号:F127 X24 关键词:山区 人口 资源 环境 经济 协调发展篇5:人口资源环境问题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研究
人口资源环境问题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研究
我国自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在不到三十年的时间里,国内生产总值连年翻番,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但是,伴随着这种成绩、财富的增长,象人口骤速增长、资源过度消耗、环境和生态平衡严重破坏等困扰和阻碍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现象也愈加突出和严重.
作 者:王楠 作者单位:东北财经大学统计学院,辽宁,大连,116011 刊 名:时代经贸(学术版) 英文刊名:ECONOMIC & TRADE UPDATE 年,卷(期): 6(3) 分类号:X3 关键词:人口 资源 环境 协调发展篇6:资源环境的审计论文
资源环境的审计论文
资源环境审计在我国各大地区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其发展的主要原因就是现今经济与环境资源之间的矛盾愈发激烈,对于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经济的健康发展都是相对不利的,资源环境审计就是在这一环境下诞生的,本文主要通过详细探讨广东省资源环境审计的现状以及相应的改进措施来加以说明。
一、资源环境审计的现状探析
广东省是一个环境较为复杂多样,生态系统较为完善,资源储备量以及资源种类较充足的省份,对其进行资源环境审计的研究具有较大的意义,同时对其进行资源环境审计也是较为困难的。对广东省现今存在的资源环境审计的问题进行探究的主要步骤就是通过对广东省各个地区的资源环境审计的信息进行获取,对信息进行整合归纳,提炼出其中存在的误区和存在的问题,确定主要导致资源环境审计发展缓慢的因素进行详细的探析,确定改进的方向,研究改进的策略,进行策略的实施,确定该策略的运行效果,在此基础上进行进一步发展的探究,使得广东省各地区的环境审计发展统一化以及使得其的进步现实化。
(一)审计专业人才的缺乏
各大地区在资源环境审计的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首要问题就是该方面人才的短缺,广东省也不例外,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资源环境审计人才的要求界限不清晰,在资源环境审计这一专业的授课中进行的授课内容以及授课教材存在偏重审计版块知识的现象,而对于资源环境方面的审计知识的传授较为忽略,主要就是广东省在资源环境审计方面的发展时间较短,对于其的定义作用以及意义的了解存在明显的不足,对于该方面人才的培养也就处于相应的探索阶段,因此,培养出的人才与所需的人才存在较大的差距。这一现象导致的问题就是广东省各地区的审计人员掌握的知识以及能力较为一致,广东省各个地区的环境条件差距较大,在审计人员审计过程中所采取的审计方式较为单一,导致审计的效果存在明显的差异,而资源环境审计在广东省所发挥的作用也就相对有限,该审计的发展也就相对缓慢制约。
(二)审计的计划性实地探究缺乏
资源环境审计的作用主要应用的方向就是已经发生较为严重的环境问题的地区,这一特征体现其存在明显的滞后性以及计划缺乏性。这一问题在广东省的资源环境审计发展过程中也体现出来,导致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审计观念的落后性、审计方式的传统性以及审计设备的不统一性。审计观念的落后主要体现在审计过程中没有相应的提前进行整体统一分析的意识,对于资源环境审计的重视程度不足,主要就是由于环境意识的缺乏,对于其会导致的后果严重性没有具体的认识;审计方式的传统性就是对于已经发生重大环境问题的地区进行审计,审计时所进行的审计内容和步骤极为固定以及进行实地的勘探内容以及勘探范围极为有限,大部分以之前经验为主进行审计结论的探讨;审计设备的不统一性就是各个系统之间没有一个统一的平台,导致数据的传输以及数据的相互借鉴较为复杂困难,数据在该过程中容易出现遗漏,损坏的现象,设备的落后性还会使得数据的储存出现各种问题[1]。
(三)审计进展中管理不妥当
资源环境审计的应用过程中所需要考虑的就是审计的质量以及审计的效率,质量以及效率的保证需要通过资源环境审计管理的实施加以实现,广东省在资源环境审计管理发展过程中进行的研究以及进行的改进存在显著的不足之处,主要就是由于广东省对于资源环境审计发展的重点置于应用方面,而忽略管理对其的发展方向的影响以及应用质量效率。广东省资源环境管理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就是管理制度的疏漏多,管理人员的质量低,管理对象的固定单一化以及管理的杂乱性。管理的质量低下导致的直接问题就是资源环境审计的进展存在各种阻碍因素,审计过程中出现的效率低下,成本支出增加,环境问题解决效率降低。
二、资源环境审计的发展对策
(一)专业人才的培养
广东省资源环境审计发展的首要条件就是进行人才的培养,补充市场中人才的缺口,主要操作方式就是对广东省的各地区地势、地貌、发展程度进行确定,对于该地区的大学的资环环境审计的教材以及教学内容进行改进修整,在进行较为全面的理论教学之后,确定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吸收达到一定水平之后,进行实践的学习,带领学生到相关单位或者实际的环境地点进行一段时间的考察,在进行全面的范围分析之后得到相应的资源环境审计的结论以及意见,教师根据学生的成果进行教学改进方向的确定。在具体工作过程中对于资源环境审计人员的能力提升的主要方式就是进行相应的培训,针对广东省特定地点的具体信息以及具体发展方向进行确定内容的培训。
(二)计划性实施
广东省资源环境审计发展需要建立在科学逻辑性的基础上,才能够保证其的发展更为长远更为快速顺利,因此,资源环境审计在广东省发展的一个重要对策就是进行计划性研究。所谓计划性研究就是对广东省分区进行环境考察,根据具体的资源信息以及具体的环境信息结合审计知识进行相应的分析,得出相应的结论,将所有地区的信息进行记录以及统一化传输至电脑,将所有信息进行整合,对广东省各个地区的环境问题进行确定,根据环境问题的严重程度不同进行不同颜色或者不同标记的在地图上圈定,根据圈定的结果进行相应的措施提出,该种审计方法的实施能够有效的避免环境问题的进一步恶化。
(三)优化资源环境审计管理
广东省资源环境审计管理的发展方向就是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模式,通过对现今广东省各地区的管理模式存在的不同问题进行改进,主要方向就是全面化,多样化,实际化以及灵活化,即各个地区的管理模式与各个地区相一致,通过灵活的管理方式的采用,使各地区之间的管理模式不存在相互影响相互排斥的现象。
三、结束语
对资源环境审计现状进行具体分析的主要原因就是为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进行对策的研究就是为其的进一步发展提出可能性。
篇7:工业固体废物环境管理模式及研究进展论文
1 工业固体废物的特点
首先工业固体废物的来源很广,种类也比较的复杂。固体废物的产生可以说是贯穿整个工业生产过程,所以说想要通过提升某个环节而减少固体废物的产生,其作用也是微弱的。工业固体废物的种类是复杂的,虽然能够对每一种废物进行分类,但实际上固体废物的产生是多种一起的,这样就对分类管理造成了很大的阻碍。再者就是工业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潜力巨大,虽然工业固体废物名义上是“废物”,但实际上也是一种“资源”,在经济可行技术达标的情况下,固体工业废物就能够转化为工业的财富,比起工业废水及废气更具备利用潜力。最后就是工业固体废物的危险性大,对于环境的危害更是不容小觑,若是对工业固体废物处理不当,就会对当地及附近的环境造成极大的危害,这类物质的物理及化学性质是非常具备杀伤力的,不仅会影响到生态环境的稳定还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所以加强对工业固体废物的管理力度,不仅仅是为了提升其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更是为了保证人类自身的安全。
篇8:工业固体废物环境管理模式及研究进展论文
2.1 “三化”管理模式。“三化”管理模式主要是是指的将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及无害化,这分别是从工业固体废物的产生,回收利用及排放三个角度出发,提出的管理模式。所以这类管理模式的措施是比较完善的,不存在什么缺陷,但却没有比较细节化地对各个环节进行加强处理,再者就是减量标准及资源利用程度以及废物无害化的定义标准并不确定。故而整体来说,这类管理模式有着比较完善的整体规划,却没有具体的管理细节,细节措施的规范及标准的制定是这类管理模式的主要突破点。
2.2 等级管理模式。等级管理模式顾名思义就是将工业固体废物进行等级的划分,从而进行分类管理。废物管理等级指的是在废物进行处理时,应该遵守的处理顺序:源头避免及量减、废物再利用、材料回收、能量回收及最终处理。以上这几个原则中无一不体现对废物回收、循环利用的理念,这样的理念与当下的环境保护是一致的,故而比较受到学者的赞同,不过由于等级管理模式对回收再利用等的看重,所以无法适用与小岛、人口较少的地区以及一些风景区的废物处理。
2.3 综合管理模式。综合管理模式是为实现环境有效、经济优化、社会可接受的目标,将废物物流、收集、处理与处置等方式结合起来的系统管理固体废物的模式,这类模式不仅能够处理废物流中所有的废物,而且保证了废物处理经济化的效益,十分适合当下企业的固体废物处理需求,故而受到广泛企业的欢迎。虽说综合管理模式中不可能有一个能够处理所有废物问题的管理方案,但却能够随着时代及社会的要求进行改进变迁,这样的管理模式也比较的灵活,从大局着手,综合利用各种方式对废物进行处理,从而达到企业与社会的'双重效益。
2.4 全过程管理模式。
全过程管理模式就是从废物的产生、收集开始直到废物的处理和处置整个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控制管理和开展污染预防治理。这样的管理模式是考虑到了固体废物从产生到处理的各个环节都会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可能性,所以针对于整个过程进行控制防治,从而减少废物对环境的危害。从废物的产生,系统内的回收利用,系统外的综合利用,再到废物稳定化、无害化的处理,最终处理及监控,这五个过程都经过精心的设计,所以对于固体废物污染的企业,是十分适用的。
篇9:工业固体废物环境管理模式及研究进展论文
一般来说,工业固体废物的管理模式研究一般分为三个方面的研究,其一是对固体废物产生量的预测,其二是对固体废物资源化技术的研究,最后是对固体废物管理模式的改进及创新研究。产生量的预测研究主要是为了确定采用何种管理模式进行固体废物管理,以及管理模式应该朝着哪一个方向进行发展才能够更为有效地进行废物处理,显而易见产生的预测研究对于固体废物管理模式的影响,就目前的研究进展来看,主要是通过BP神经网络、时间序列分析法、灰色预测法、回归分析法对现在的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进行预测分析,此外有些学者通过综合考虑环境政策改善的现状及工业生产的因素角度等等,希望进一步得出适合企业生产的废物固体产生的预测;资源化技术研究的主要是从通过物理或是化学的手段回收废物中的金屬成分,再者将一些可用于建筑方面的固体进行直接利用,例如煤灰、矿渣等等进行路基填充等,还有就是将废物用于农业肥料生产,将一些含有钙、硅等元素的废料进行处后用于农业生产,目前资源化的技术研究主要是在技术改良、技术评价筛选及处理层次多样化方面;管理模式的改进及创新研究前面在介绍管理模式时已经有提过,故而这里就不在重复了。
4 结语
综上所述,工业固体废物的管理模式主要有三化”管理模式、等级管理模式、综合管理模式及全过程管理模式这四种,研究的方向主要是产生量的预测,资源化技术的研究,管理模式的改进及创新研究。为保护环境及发展工业,固体废物的管理模式一定要进一步加强,才能够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以及提升我国工业建设的水平。
参考文献
[1] 宋小龙,吴雯杰,王景伟.工业固体废物环境管理模式及研究进展.《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报》,
篇10:资源环境管理学论文开题报告
资源环境管理学论文开题报告
题 目:翻堆频率对园林废弃物与厨余垃圾好氧堆肥的影响
1.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近年来,我国的城市绿化建设飞快发展,在这过程中由于自然条件下和人工管理而产生的树枝、树叶、草等园林垃圾量也快速增长。目前,我国园林垃圾处理还大多数还是使用传统的填埋和焚烧的方式。随着城市绿化的快速发展,园林绿化废弃物总量也逐年增加。园林绿化废弃物已从城市垃圾中分离出来,由园林绿化部门进行集中消纳处理,并逐渐以越来越多的方法重新再利用,形成一类新的有机质资源根据以往的发展经验,将园林垃圾进行堆肥化处理是实现资源再利用的重要途径。通过将园林废弃物堆肥处理,可使垃圾中的有机物分解转化为腐殖质,最终的堆肥产品在检测后符合标准变可以进行再次利用。既可以作为土壤改良剂,又可以作为肥料,改善土壤的物理结构、保持土壤水分、抑制杂草生长和病原生物滋生的`作用。园林垃圾堆肥不仅可以解决垃圾的处理和处置问题,还能减少城市绿化的成本,实现废物资源化循环利用的目的。是实现生态经济良性循环的重要途径。
2.本课题的基本内容
研究翻堆频率对园林废物与厨余垃圾堆肥过程的影响,探究最佳堆肥效果的堆肥频率,开展用园林废弃物和厨余垃圾的堆肥实验和黄瓜种子发芽率实验。通过不同堆肥参数对组合,控制和减少不予与考虑的参数的影响。分析翻堆频率对不同堆肥因素的影响,选出最佳的堆肥翻堆频率以及其配对的参数组合。为园林垃圾和厨余垃圾堆肥处理过程的参数控制提供参考。
3.本课题的重点和难点
本课题的实验重点是实验设计不同堆肥参数对组合,控制和减少不予与考虑的参数的影响。分析翻堆频率对不同堆肥因素的影响,选出最佳的堆肥翻堆频率以及其配对的参数组合。
本课题的实验难点是分析不同翻堆频率的影响原因:
(1).实验的前期准备工作;
(2).测定EC值,PH值,含水率,温度,电导率变化来分析翻堆频率的影响;
(3).用测定发芽率的方法来确认翻堆频率的影响原因;
(4).综合之前的实验数据,得出最优的翻堆频率。
4.论文提纲
第一部分 研究介绍
1.研究背景
2.研究目的和意义
3.国内外园林废弃物堆肥化再利用现状
4.园林废弃物堆肥概述
5.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第二部分 实验材料和实验方法
1.实验材料
2.实验设计
3.实验方法与数据处理
第三部分 分析翻堆频率对园林废弃物和厨余垃圾的混合堆肥实验的影响
1.翻堆频率对堆体温度的影响
2.翻堆频率对堆体电导率的影响
3.翻堆频率对堆体PH值的影响
4.翻堆频率对堆体含水率的影响
5.发芽率对堆肥的质量评价
第四部分
1.得出结论与原因
2.得出最优翻堆频率
5.参考文献
[1] 边炳鑫,赵由才主编.农业固体度物的处理与综合利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333.
[2] 胡华锋,介晓磊主编.农业固体度物处理与处置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92.
[3] 江胜德主编.现代园艺栽培介质[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10.
[4] 索琳娜,金茂勇,张宝珠.农林有机度弃物生产花木栽培基质技术和前景[J].北方园艺.2009(4):108-112.
[5] Suo LN,Sun XY DuJJ,etal.The conversion of corn cob and garden wastes into growing-medium on Anthurium (Anthurium andraeanum)[C].Wuhan:Scientific Research Publishing,.
[6] Suo LN, Sun XYLi SY.Use of organic agricultural wastes as growing media for the production of Anthuriumandraeanum Pink Lady'[J].The Journal of Horticultural Science & Biotechnology.,86(4):366-370.
[7] Suo LN,Sun XYLi SY.Charred and Composted Agriculture-Forestry Organic Wastes as Components of Growing Media for the Production of Anthurium (Anthurium andraeanum Cv.`Pink Lady'[J].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2011,211: 48-5.
6.研究进度
(1)20xx.12-20xx.01 收集资料、查阅相关参考文献
(2)20xx.03 完成开题报告
(3)20xx.03.10-20xx.04.25 开展园林垃圾与厨余垃圾的堆肥实验
(4)20xx.04.26-20xx.04.30 开展黄瓜种子发芽率实验
(5)20xx.05.01 论文初步目录
(6)20xx.05.01-20xx.05.18 论文初稿完成
(7)20xx.05.19-20xx.06.01 论文修改并打印终稿
篇11:林业资源环境下环境保护探讨论文
林业资源环境下环境保护探讨论文
1现阶段我国林业资源发展的状况
我国幅员辽阔,国土面积也非常大,这就使得林业具有地域性的特点,但由于对资源的浪费越来越严重,许多森林沙漠化程度越来越高。林业资源面临的主要现状:我国的林业资源面积不够大,分布也不够均匀,且林业的质量较低,森林结构不够完善,使得森林资源出现极度匮乏的问题,基于此,要想更好地发挥森林资源的应用价值,就要解决这些问题,但森林资源的数量和质量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问题,必定会对林业的市场竞争造成一定的制约。政府不断倡导,群众相互配合,全国在修复退耕还草工作以及修复退耕还林工作上投入了较多的精力,使得我国现阶段的林业总面积由原先的负增长变为现在的正增长趋势。
2对现有的林业资源进行培育的方法
就现阶段的形势而言,为了加快林业资源的培育,较为理想的培育方式为封山育林培育更新法,一般采用的是实生苗造林技术对资源进行培育,成效明显。而在造林过程中,比较重要的工序有三个:第一,要选择合理的造林季节;第二,确定正确的造林程序;第三,整理造林地。其中,对造林地进行整地,能够使林地的立地条件得以改善,并将采伐的剩余物、灌木、杂草及时清除。在造林前后,要使地面能够接受到阳光的照射,透光度要强;适当对那些小地形进行改变,增加其透光度。对土地进行整理还能够对水土起到一定的保持作用,避免土壤遭到水的侵蚀,不但利于造林施工,还能够使得造林的质量有所提高。
3植树造林的有效措施
3.1播种造林
在植树造林中最常用的一种方式就是播种造林,其只要将种子直接洒在需要种植的土壤上,这种造林方式的优点很多,主要是:直接洒种,操作步骤少,操作方式简单,省去复杂的培育树苗的过程。操作简单,不需要投入太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一定程度上节省了经济成本。尽管这种造林技术有很多的优点,但同时也有着一定的局限性,主要体现是:种子的质量要特别好,利于生根发芽;造林地的土壤含水量不但高,土质也要足够的疏松,且耐干旱性极强。跟大面积的造林工程比起来,播种造林这种造林方式还是很适用的。
3.2分殖造林
分殖造林是以树干、根叶这些能够为树木提供养分的部位当做造林的原材料进行造林。其优点是:节省育苗的时间和成本;技术简单,操作方便;播种后有较高的成活率;树木的.幼苗能够继承树苗母本的优点。当然其也存在一定的缺点:对于土质的要求特别高,母本树木的数量和质量都会影响造林的整体质量。
3.3植苗造林
为了使得树木幼苗的成活率有所提高,避免后期出现二次种植的问题,就可以使用植苗造林的方式进行造林。此方法是将培育好的树木幼苗直接栽植到土壤里,成活率较高,但需要投入较多的资金,培育的程序也比较复杂。
4对林业进行培育需要注意的问题
4.1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树种
因为我国的国土面积十分广阔,所以分布在不同地域的森林资源也有着较大的差异,且树种的种类也多,因此,要因地制宜选择适合的树种,保证树种能够将其价值发挥到最优,从而保证造林的质量。而要做到因地制宜,一般要使用扩大阔叶林的种植面积这种方法,此方法有三个优点:一是适当的扩大种植阔叶林的面积,这主要是由于阔叶树的落叶能够对土壤的水分起到一定的保持作用,且落叶落在土壤上还能够使得土壤的肥力有所增加,从而为树木提供源源不断的养分;二是提高生态的观赏性,使得林业的景观价值有所增加;三是阔叶树木具有十分强大的抗病虫害的能力,能够更好地巩固土壤,避免水土流失,还能够对环境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
4.2合理选择最佳造林时间
由于春季雨水较为充沛,土壤比较疏松,太阳光照的温度较为适中,所以通常来说,传统造林的时间一般集中在春季,这时,种植的树种就会有很高的成活率。但是,近几年,对于培育树种的技术不断得到了革新,从某种程度上提升了树种的性能,所以,我国造林的时间也有所改变,普遍向前提前了,通常在冬季末春季初进行造林,由于这个时间段大风天气不多,所以水分挥发得也较少,培育树木或者移植树木时不会损失太多的水分,因而树木的成活率也会相应的提高。
4.3加强对混交林的营造
使用混交林种植方式能够获得双向的丰收,首先,经济不断增加,土地也得到了更合理的利用;其次,增加的绿化植被的面积,改善了人们的生活环境。这项技术的难度相对比较大,因此,要设计好空间的距离以及光照的情况,确保其科学合理且与自然规律相符合,以便能够更好地发挥出混交林的作用。
5结语
我国综合国力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就是林业资源,但现阶段我国的林业资源和培育林业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因此,相关的造林技术人员一定要对森林资源地域的实际情况有所了解,选择最为合适的种植树种、方法以及时间,确保我国培育林业资源能够更好的发展。
篇12: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硕士论文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是为了应对环境问题而产生的一个新的法学部门。由于产生与发展的时间短,以及环境法律规范的复杂性,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理论研究当前还停留在比较基础的阶段,《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的教学也面临诸多问题。为了促进和加强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的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教育部高校法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将《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列入法学核心课程。如何适用新的形势和要求,提高《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的教学效果,成为近几年学界探讨的热门话题。
一、“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课程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是教学理念比较落后。“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传统教学理念主要体现为以教师为主体,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讲授为主导,以传授知识为方向,以学生学会为目标。当然,这也是我国法科教学的传统模式。我国属于大陆法系,注重法律的抽象性、结构性和体系性,因此必须首先由教师以指定教材为基础,进行系统课堂讲授,才能使学生对法学的整体架构和基本内容形成整体性的知识架构。但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是一门综合性、发展性、实践性、应用性学科,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已不能适应其教学要求。
二是教学设计比较固化。“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传统教学的课程设计一般是选定一本教材,按教材编排的顺序拟定相应的教学大纲,然后按教学大纲的设计进行按部就班的课堂讲授。在教学内容上,也有很多教师加入案例讨论和外出考察等特色内容,但总体依然趋于固定化。
三是教学方式比较保守。当前“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的教学还停留在以教师讲授为主的阶段,教学方式比较陈旧。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是综合性的交叉学科,大量涉及污染控制、环境标准、技术规范等自然科学以及经济学、社会学等社会科学知识,显现出高度的专业化,因此对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的理解和运用,依靠单纯的课堂讲授性理论教学无法实现的,很容易产生填鸭式满堂灌的负面效果。
四是考核方式比较僵硬。“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虽然于20被教育部确定为16门法学核心课程之一,但目前大多数高等院校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课程依然定性为考查课,其课程考核方式一般是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分相结合,平时考核占20%-30%,期末考核占70%-80%。平时考核注重到课率和课堂参与度,期末考核一般采取开卷考试或撰写论文的形式。最终总成绩经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加总后得出,90分以上者为“优秀”,80~89分为“良好”,70~79分为“中等”,60~69分为“及格”,60分以下为“不及格”。此种课程考核方式为法学类考查课的通例,但日趋僵化,不能契合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的学科特点,对教学效果的检验流于表面。
二、“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原则
一是理论性与实践性并重。“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课程教学的理论性是指“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的教学应适应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的交叉性、综合性学科特点,除了深刻融汇宪法、行政法、民法、刑法等传统部门法的法学基础之外,还应广泛吸收包括哲学、经济学、社会学、伦理学等人文社会科学,以及污染控制工程、环境标准、环境监测、环境技术规程等相关的自然科学的理论知识,使之更好地服务于环境与资源保护案例教学法在中职《经济法》课程中应用的具体“假论文”背后有什么真问题(共3篇)浅论学习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培养浅谈和谐文化理论形成的历史脉络探析经济学信息范式理论的基本假设与辨析怎样写研究性论文撰写方法(共3篇)运用政治理论指导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关于区分法条竞合与想象竞合的意义试析受教育权理论发展综述独立学院实践教学模式改革
和制度的构建、健全、完善、理解和应用。同时,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服务于环境法制建设和环境保护实务的需要,是体现在环境立法、环境执法、环境司法、环境守法、环境法律监督等方面,并最终作用于我国的环保实践。
二是现实性与前瞻性兼顾。“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课程教学的现实性是指“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课程的教学应立足于我国环境法制建设发展的实务需求,适应当前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学科理论发展需要,从而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契合现实需要,为学生毕业后从事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相关的理论研究与法律实务提供基本的知识储备与学理支撑。“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课程教学的前瞻性是指“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课程的教学还应反映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领域理论与实务发展的最新趋势,因为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是个新兴学科,现实需求又较为急迫,所以理论层面和实务层面的知识内容的更新频率相对较快,只有时刻关注其发展前沿,才能够更好地培养符合现实发展需要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人才。
三是普适性与独特性结合。“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课程的教学的普适性是指“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应当将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基本理论、基本制度和基本方法进行全覆盖,保证学生受到比较系统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教育,满足学生毕业后从事环境资源保护法学研究和法律实务工作所需。同时,“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课程的教学还应具有独特性。独特性是指“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课程的教学中,要因地制宜、有的放矢,不同的开课院校、不同的上课老师与不同的授课对象,都会对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教与学形成不同的侧重点。这是地方性知识理论在“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教学中的体现。
三、“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课程改革的具体构想
一是教学理念的更新。从“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的课程特点出发,我们认为“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课程在教学理念上应努力实现五个转变,由以教师讲授为主变为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由以教材为主变为教材和课外资料并重,由以课堂为主变为课堂与课外相结合,由以传授知识为主变为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兼顾,由以学会为目的变为以会学为目的。
二是课程设计的调整。按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等教学理念,“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教学的课程设计为四个关键环节:首先是创设问题情境,将每个教学单位的相应内容都体现到具体的问题中,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其次是引导学生查阅资料,梳理总结,鼓励学生按自己的知识结构形成自己的理解,诱发学生思维火花;再次指导学生进行相互辩驳,并在此基础上对所学知识形成更深入认识;最后通过扩展讨论,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更多实际例子中,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能力。
三是教学方式的改进。如前所述,传统的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已不适应“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的课程教学的需要,应转变为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式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通过把学习内容设置到相应的问题背景中,让学生自己通过努力解决真实性的环境法律问题,从而形成解决环境法律实际问题的技能,并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这种教学模式在案例教学中最能得到充分体现。比如以当前社会比较关注的新安特大水污染案为例,首先让学生自行查阅案例相关资料,然后布置相应的问题:污染是怎么产生的?污染主体应该承担什么法律责任?污染受害者应该如何索赔?政府应该如何处理?相关应对的环境法律规范是否存在不足,应该如何完善?这些问题由学生分组探讨并提出自己的解答思路,然后再课堂组织讨论。
四是考核方式的完善。为了充分反映“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课程的教学效果,并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应对当前的课程考核方式予以进一步完善。传统的考核方式配合了“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方式,而“老师引导、学生主体”的新教学方式下,学生的学习表现主要体现在平时的研讨中,因此应由期末考核为主变为以平时考核为主,由考核识记、理解能力为主变为考核运用能力为主,由考核课堂表现为主变为课内与课外表现并重。
四、结语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比较突出的学科,也是一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交叉性的综合学科,同时,它还是一门历史短、基础薄弱的新兴法学部门。这些特点决定了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的教学面临着与其他法学学科相比更为复杂和艰巨的挑战。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的教师只有与时俱进、因地制宜地更新观念、创造特色,不断探索和改进教学的思路和方法,才能适应新形势下对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篇13: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硕士论文
一、生态环境专业开设《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
新兴学科《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涉及的学科较多,如法理学、行政法、民法和刑法等法学学科,还涉及生态学、环境工程学、环境经济学等理工类学科。为了让使学生掌握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基本原理,学会运用环保法的知识与技能,熟悉各种法律法规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实现对“环境诉讼”、“环境与资源纠纷”处理能力的提高。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具有综合性和技术性的特征。在制定上,需要结合有关法律法规,同时在对于法律法规的运用上,在问题的处理时,需要结合理工科知识,如生态学原理、环境学规律、环境工程技术等。对于法学知识薄弱的生态环境类专业的学生来说,要想全面系统地掌握环境法的法律法规是有一定难度的。
二、实际工作中,需要环境法专业人员与技术人员有机配合
现实中,环境法专业人员,必须与懂得相关技术的人员有机配合;需要生态学、环境科学或环境工程专业的技术支持。同样的,具备生态学理科专业的学生,也要学习《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的法律基础,在对于相关法律有所了解的情况下,才能给予技术支持的针对性。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在污染治理措施的实施过程中是生态保护措施的可靠保障。可见,生态环境类专业的学生学习并掌握《资源与环境保护法学》的相关法律知识是十分必要的。
在一些大学中,《资源与环境保护法学》被列为必修课或专业选修课。但该课程在生态环境等专业的教学模式方面还需深入地探索和完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可以让学生掌握和了解环境与保护法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熟悉各种规范和各类法律法规之间相互的联系,以提高根据环境与资源保护法进行的诉讼与纠纷的运用能力,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课程,也是环境与法学相互交叉的学科。
三、《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的教学改革
(一)目的体系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的教学目的决定了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安排和教学方法的运用,该学科是在解决实际环境问题中产生的,充分体现出实践推动的特色。针对生态环境专业的学生,环境法学教学也应充分体现其实践性,应向学生传授全面系统的环境法律知识,使其具备在环境法律实践中应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目前的教材编写目的多以理论体系为主,主要针对法学专业学生所编,对生态环境专业学生而言,缺乏简明易懂的实践案例和相关内容,对该专业学生的理解和运用造成一定困难。因此,针对环境法律实践的教学应更多地注重运用环境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理论知识和方法论的讲授主要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服务。
(二)教学内容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的课程教学内容与所用的教材版本有很大关系。《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一般是针对法学专业的学生编写的,这对其他专业学生的学习来说还存在很大的欠缺。
首先,《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教材内容的理论体系完整,从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性质与特点、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体系、立法、原则、法律制度、法律责任等做了全面系统的阐述,为法学专业学生从事相关工作或深入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但对其他专业的学生而言,本课程理论知识强,学习理解较困难,影响了学生对本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很难达到教学目的。
其次,教材中有大量介绍生态学或环境科学专业知识的篇幅,而这些内容生态学与环境相关专业的学生已在其他课程里系统学习了,如果教师没有全面掌握所教授专业的课程体系,就容易出现教学内容重复、教学效率降低的情况,有碍学生对该课程全面正确的认识。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教材内容应由法学、生态学、环境科学等学科专家联合编写,这样才适合于环境类专业学生的需要。在教材内容上,法律条文要精简提炼,以普及环境污染防治法和自然资源保护法,使学生具有根据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法规进行诉讼和处理环境与资源纠纷的能力,强调应用性而降低理论性,根据知识要点列举相应案例并进行具体分析,优化教材内容,避免重复赘述,使该课程符合环境类专业学生的学习,提高学习兴趣和效果,为学生今后的工作或深入研究奠定相关的法律基础。
(三)教学方法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内容广泛,信息量大,光靠黑板与粉笔的板书,是不够的,至少这样的模式在有限的学时内,传授给学生的信息量小,不能激发出学生对于《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的学习兴趣。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电教化的教学方式,通过多媒体的声形并茂的特点,直观生动地展示课程内容,帮助学生对法学知识进行理解和掌握。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单一的理论教学,仅重视理论知识的讲解,概念和理论体系的阐述是其逻辑起点;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仅限于书本和教师的灌输,对知识的.掌握是靠强行记忆的方式,缺乏学习热情,不但不能有效提高教学效果,更无法实现对学生解决实际环境纠纷能力的培养。案例教学应用真实事件的情景,教师起着讲解作用,学生作为主体具体分析解决,将理论教学和案例分析结合起来,不断提高现实问题的解决能力。通过开展主题讨论,不同的组别分选主题,组员去查阅资料,进行小组合作,提高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学习兴趣。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加强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度,因为只有对知识充分把握了,才能在解决问题中游刃有余。我们选择的教学案例既要具有客观真实性和多样性,还要与时俱进。我们应选择有助于对最新环境与资源相关法律的掌握、对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发展中有代表性的案例来进行分析,或利用专题与讲座的形式导入课堂。我们还应用多样化的讲述形式,以学生讨论为主,教师讲解为辅,并且采用小组与小组之间来辩论、讨论的方式,最后教师来总结。充分提倡学生的小组探究式的学习方式,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来提高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这样,教学效果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物流专业论文
★ 企业文化论文提纲
【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研究进展论文(精选13篇)】相关文章:
电力市场下电网规划探析论文2024-04-11
区域经济学论文2023-06-20
土木工程硕士论文范文2022-11-07
电大园林专业毕业论文2023-08-03
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关系探讨论文2023-01-24
工业固体废物环境管理模式及研究进展论文2023-05-05
本科企业文化论文格式2022-05-02
从多维度统筹城乡发展的对策研究的论文2023-08-17
优秀硕士论文范文2022-04-30
我国电力经济现状研究论文2022-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