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民事判决公信力问题的研究论文

时间:2023-05-11 08:10:06 论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法院民事判决公信力问题的研究论文(共14篇)由网友“开心不止一点点”投稿提供,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过的法院民事判决公信力问题的研究论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法院民事判决公信力问题的研究论文

篇1:法院民事判决公信力问题的研究论文

关于法院民事判决公信力问题的研究论文

[内容提要]本文主要分析了影响法院民事审判公信力的现状和原因,并就其原因探索了我们提高法院民事判决威信的根本途径和目前要采取的措施,笔者认为根本出路在于提高法官素质,措施目前主要是加强外部监督和改革民事判决书的写作模式。

关键词:民事审判、公信力、司法公正

一、我国民事判决公信力的现状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纠纷日益增多。同时随着人民群众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法律意识的不断增强,人们更多的把解决纠纷的目光投向法院,寻求法律救济。这都是法治进程中令人高兴的进步。但是近几年来政府威信,包括法院公信力的降低都为我们法院工作造成了一定的难度,提出了挑战,也造成了很不好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几方面:

一是人民群众不按法律的正常渠道去解决问题,当事人一旦不服判决就通过找关系、找市委领导、上访等非正当的渠道来解决本应该由法院通过法律程序解决的问题。上访事件频频发生。

二是对生效的判决怠于执行,造成了执行难的问题,当事人常常出现赢了官司输了钱的现象。这使得社会上对于打官司没有安全感,因为官司的输赢并不能最终保证自己的利益能够得到最终的.保护。

二、法院民事判决公信力不高的原因分析

一是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政府一些缺乏诚信的做法让群众从整体上对各个政府机关产生排斥的心理,认为既然都是代表国家的政府机关,法院其诚信也好不到哪里去。近来连续曝光的西安宝马体彩事件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这件事引发了有关部门对于公正部门的工作状况的教育整改的警惕性,然而政府机关的形象、公证行业的信誉,民众对于体彩事业的信心却不是短时间内可以挽回的。体彩管理部门、公正行业的威信力受到极大的挑战。对于政府机关而言,行政权力的基础是必须得到民众的认可,而得到民众的认可的一个重要的前提是必须具有公信力,民众相信政府所说的话、所做的事,所谓“观其言、察其行”,才有可能让渡自身部分的权利,服从政府的管理。如果公信力流失,民众对政府不再认同,政府就失去了其存在的合法性基础。对于依托市民社会而存在、并无国家力作后盾的社会团体,公信力更是其存在的第一要务,没有公信力的政府必然为市场而淘汰,为民众所抛弃。所以政府要从整体上提高自己的威信,只有建立诚信政府的大环境,司法的威信才能真正的树立,民众也才能真正从心理上相信法院判决的公正,继而自觉的执行法院的判决。

二是我国现行的法治状况自身也存在不公正的基础。比如我国的司法机关是按照行政区域划对应设置,司法机关的经费由地方财政支出,人事由当地党委、人大任免,这不可避免地造成审判工作受制于地方党委及行政机关,为了保护本地区的利益,地方政府会影响审判工作,审判工作中会形成地方保护主义。又由于我国长期存在的“官本位”思想,一些地方和部门的长官意志还比较严重,很容易出现某个领导干预审判工作的情况,一些民事诉讼的当事人在诉讼中对法院的信任度不高,总是热衷于找领导解决问题,而一些领导往往不能正确认识党的领导作用,个人会插手处理此类问题,使法院在审判工作中受制于某些领导,出现个人干预审判的现象。又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保护国家利益而忽视个人利益的思路,在审判工作中片面保护与国家利益有关的国有企业、公有企业利益的思维仍未改变,在这些企业与公民发生纠纷时,没有将双方作为平等的主体对待,审判工作中侧重保护国家和集体的利益而损害公民的利益。凡

[1] [2] [3] [4] [5]

篇2:法院民事判决公信力问题的研究

关于法院民事判决公信力问题的研究

[内容提要]本文主要分析了影响法院民事审判公信力的现状和原因,并就其原因探索了我们提高法院民事判决威信的根本途径和目前要采取的措施,笔者认为根本出路在于提高法官素质,措施目前主要是加强外部监督和改革民事判决书的写作模式。

[关键词]:民事审判,公信力,司法公正

一、我国民事判决公信力的现状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纠纷日益增多。同时随着人民群众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法律意识的不断增强,人们更多的把解决纠纷的目光投向法院,寻求法律救济。这都是法治进程中令人高兴的进步。但是近几年来政府威信,包括法院公信力的降低都为我们法院工作造成了一定的难度,提出了挑战,也造成了很不好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几方面:

一是人民群众不按法律的正常渠道去解决问题,当事人一旦不服判决就通过找关系、找市委领导、上访等非正当的渠道来解决本应该由法院通过法律程序解决的问题。上访事件频频发生。

二是对生效的判决怠于执行,造成了执行难的问题,当事人常常出现赢了官司输了钱的`现象。这使得社会上对于打官司没有安全感,因为官司的输赢并不能最终保证自己的利益能够得到最终的保护。

二、法院民事判决公信力不高的原因分析

一是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政府一些缺乏诚信的做法让群众从整体上对各个政府机关产生排斥的心理,认为既然都是代表国家的政府机关,法院其诚信也好不到哪里去。近来连续曝光的西安宝马体彩事件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这件事引发了有关部门对于公正部门的工作状况的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整改的警惕性,然而政府机关的形象、公证行业的信誉,民众对于体彩事业的信心却不是短时间内可以挽回的。体彩管理部门、公正行业的威信力受到极大的挑战。对于政府机关而言,行政权力的基础是必须得到民众的认可,而得到民众的认可的一个重要的前提是必须具有公信力,民众相信政府所说的话、所做的事,所谓“观其言、察其行”,才有可能让渡自身部分的权利,服从政府的管理。如果公信力流失,民众对政府不再认同,政府就失去了其存在的合法性基础。对于依托市民社会而存在、并无国家力作后盾的社会团体,公信力更是其存在的第一要务,没有公信力的政府必然为市场而淘汰,为民众所抛弃。所以政府要从整体上提高自己的威信,只有建立诚信政府的大环境,司法的威信才能真正的树立,民众也才能真正从心理上相信法院判决的公正,继而自觉的执行法院的判决。

二是我国现行的法治状况自身也存在不公正的基础。比如我国的司法机关是按照行政区域划对应设置,司法机关的经费由地方财政支出,人事由当地党委、人大任免,这不可避免地造成审判工作受制于地方党委及行政机关,为了保护本地区的利益,地方政府会影响审判工作,审判工作中会形成地方保护主义。又由于我国长期存在的“官本位”思想,一些地方和部门的长官意志还比较严重,很容易出现某个领导干预审判工作的情况,一些民事诉讼的当事人在诉讼中对法院的信任度不高,总是热衷于找领导解决问题,而一些领导往往不能正确认识党的领导作用,个人会插手处理此类问题,使法院在审判工作中受制于某些

[1] [2] [3]

篇3:统计公信力评价方法研究的论文

统计公信力的评价方法就是指对统计公信力进行评价所依据的原则,采取的步骤、程序及其理论体系。合适的统计公信力评价方法、其本身不仅要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完整性,而且要具有简单性、易理解性、可操作性和通用性。因此,在探讨统计公信力评价方法时,既要遵循评价客观事物发展变化应遵循的一般规律,又要体现我国统计理论和统计实务发展变化的特点,还可以借鉴评价相关的社会经济活动如企业、政府偿债能力、会计公信力等的评价方法以及国际上一些常用的做法和习惯。这样提出的统计公信力评价方法可能会更实用和有效。

一、建立统计公信力评价方法应遵循的原则

建立统计公信力评价方法应遵循的原则主要包括科学性、系统性、完整性、明晰性、可操作性、适用性以及通用性原则。这些原则为建立统计公信力评价方法提供了指南,以便对统计公信力评价方法进行思考和探讨。

1.科学性原则。这是人的任何思维活动都应遵循的普遍原则。对于建立统计公信力评价方法来说,科学性原则就是指所建立的统计公信力评价方法要符合统计公信力评价方法内在固有的规律性即固有的知识体系。因此,只有遵循这一原则,所建立的统计公信力评价方法对统计公信力的评价才会更准确。得出的结论才能为人们接受,从而影响人们的活动,促进统计工作的完善。当然,签于人们的认知水平,所提出的统计公信力评价方法未必能够达到完全的科学程度,但这并不妨碍人们在思考统计公信力评价方法时,从出发点到结果,应当遵循科学性这一原则的要求。

2.系统性原则。统计公信力评价方法涉及到多方面的内容,主要包括统计。公信力的定义,统计公信力评价方法的定义、目标、任务、对象、要求、内容、运用以及相关的其他问题等。系统性原则是指在研究统计公信力评价方法时,要对统计公信力评价方法所涉及的全部要素进行系统的研究,即将其看成是一个系统,研究系统包含的各种要素及其相互关系。这才能统计公信力有全面的认识,所提出的统计公信力评价方法在理论上才会具有较为普遍的意义。

3.完整性原则,统计公信力评价方法从涉及内容来看,包括定义、目标、任务、要求以及内容等诸多要素构成,但从要达到目的的角度来看,统计公信力评价方法是一种程序,解决问题的步骤。完整性的原则是指建立统计公信力评价方法时,不仅要求学统地研究统计公信力评价方法所涉及的各项要素,根据研究结论构建统计公信力评价方法,更重要的是所构建的方法,其程序、步骤要完整、各步骤上的内容要完整,甚至包括使用说明也不能缺少。这样统计公信力评价方法才会被更有效地使用。

4.明晰性原则。建立统计公信力评价方法的目的首先在于相关使用者能够使用其对统计公信力进行评价。如果评价统公信力的方法过于复杂,使用者对其中的内涵、内容等不能全面掌握,那就难以做对统计公信力有效评价。时晰性原则是指统计公信力的评价方法要简单、明了,通谷易懂易于理解。这样有利于使用者准确,完整地把握统计公信力评价方法包括的内容、要求等。从而更如地对统计公信力评价方法加以使用。

5.可操作性原则。统计公信力评价方法的可操作越强,越便于使用,越是有普遍性。统计公信力评价方法不仅要应简单、明了、通谷易懂、易于理解,而且要便于使用。如果使用者在使用统计公信力评价方法时,所需素材不易收集,成本较高等,这就会影响使用者对方法使用,进而影响对统计公信力的评价,达不到方法要实现的目的。操作性原则是指统计公信力评价方法使用的条件应易于满足。在建立统计公信力评价方法的,遵循可操作原则有于利于开展对统计公信力的评价。

6.多样性原则。方法是达到目的手段,会随着条件而变化,也会因人们思考问题的方式不同而有所不同。多样性原则是指统计公信的评价方法应当有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使用者从不同角度对统计公信力进行考察的选择余地。不是局限于某一种方法。这样各种方法可以相互印证,也便于使用者灵活运用。

7.通用性原则。提高统计公信力是世界各国统计工作追求的目标之一。为此,各国统计部门及其统计研究机构都会设法达到其中的目标,对统计公信力进行评价就是重要的提高统计公信力的措施。在对统计公信力评时,不同的国家会根据自己的情况探索出一些实用有效的方法。这些方法由于使用的目的、对象、任务、作用等方面区别不大,因此方法具有通用性可以相互参考,相互借鉴。从另一个方面来看。评价是人类认识事物,检查自身活动是否有效,是否达到目标的基本手段,基本环节。因此有活动就有与之对应的评价方法。各种活动虽有所不同,但评价方法的原理基本相似,也可以相互参考、相互借鉴,对统计公信力评价方法来说,通用性原则就是指设计统计公信力评价方法时,尽可能地参考,借鉴和使用其他有关相似活动的评价方法以国际上的一些评价方法,使统计公信力评价方法更容易理解和使用。

8.适用性原则。统计公信力评价方法的提出,其目的是为使用。适用性原则是指统计公信力评价方法要符合我国的社会经济环境,符合统计工作的实际情况,在用于评价统计公信力时是比较有效的。具体体现在统计公信力评价方面,就是方法的繁简要适当,耗用的时间要适当,使用的成本要适当,评价的结果要适当。通过对统计公信力的评价基本能反映出我国统计公信力的高低。有肋于采取措施促进统计公信力的提高。

二、统计公信力评价方法的探讨

根据建立统计公信力评价方法的原则、我国统计工作的实际情况以及其他相关学科、实务评价活动的理论和实践,对统计公信力评价所设想的方法主要有统计内部评价法,统计外部评价法,国内评价法,国际评价法,历史评价法,综合因子评价法,指数评价法等。

1.统计内部评价法。统计公信力内部评价方法是指通过统计机构、统计人员以及与统计工作相关的主体对统计公信力进行评价所形成的方法。提出这种方法的主要理论依据是统计质量的高低是影响统计公信力的主要因素。统计质量越高,统计公信力才能越高。由于统计主要是采集、加工、产出和供应统计信息。因而统计的质量主要取决于统计信息的可靠性、准确性、及时性以及有用性等。统计信息的可靠性、准确性、及时性以及有用性越好、统计质量就越高。统计信息是否可靠、准确、及时和有用、应当说统计机构、统计人员以及与统计相关的主体最有发主权。因为他们经历了统计信息形成的全过程。尤其对统计信息的准确性、可靠性最了解。因此,出自统计系统内部的统计公信力评价在一定意义上更有价值。这种方法的基本步骤是由统计公信力信息调查收集、信息加工、整理、分析和综合以及得出评价结论三部组成。统计公信力信息调查收集主要是通过向统计内部的相关主体调查收集对统计公信力的评价资料,然后对所收集的评价资料进行加工、整理、分析和综合,最后得出统计系统内部对统计公信力高低的评价结论。

2.统计外部评价法。这种方法是指由统计系统以外的不同主体对统计公信力做出评价的.方法。从统计公信力的含义来看,统计公信力就是统计对政府、社会、公众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主要取决于公众、社会、政府对统计的信任程度。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认为是统计的公共“信用”能力。这种“信用”能力越强、统计公信力越高;相反,则越低。因此,统计系统外部对统计公信力进行评价具有直接的意义。与内部评价法基本相同也通过三个步骤,最后得出对统计公信力评价的结论。

3.国内评价法。即由国内不同主体对统计公信力作出评价的方法。这种方法主要是通过对国内不同主体调查,收集其对统计公信力评价的信息。然后进行综合得出对统计公信力评价的结论。当然,也可以将统计系统内、外部对统计公信力评价的结论进行综合得出国内对统计公信力评价的结论。

4.国际评价法。即由国际上的组织或机构对我国统计公信力作出的评价方法。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是国际经济政治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各种国际组织和机构的主要成员。享有各种国际权利,承担着与权利相匹配的国际义务。统计部门提供的各种信息受到世界各国及其国际组织的广泛重视。国际评价法就是通过广泛收集国际组织和机构,如联合国、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亚洲开发银行以及世界贸易组织等对我国统计活动的评价,以判断我国统计公信力,得出对我国统计公信力评价的结论。

5.历史评价法。通过考察我国不同历时期统计在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来评价统计公信力的方法。某一时期,如果统计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比较高和比较大时,统计公信力相应就比较高;相反,也就比较低。总体上看,统计公信力在历史上是不断提高的,但在某一时期或某几年,统计公信力是波动的,有时高,有时低。通过对历史上统计地位和作用的观察和对比,可以对不同时期的统计公信力作出比较合理的评价。

6.综合因子评价法。这种方法就是根据影响统计公信力的因子以及各种因子对统计公信力的贡献,通过综合来评价统计公信力的方法。其基本过程就是分析影响统计公信力的因子,然后对各种因子影响程度进行量化、综合、根据量化综合的结果,得出对统计信力进行评价的结论。

7.统计公信力指数评价法。通过编制统计公信力指数以反映统计公信力变化状况,评价统计公信力的方法。指数法是描述评价经济活动变化情况的常用方法,将其引入到评价统计公信力范畴也应当是可行的。选择一些能够反映统计公信力且具有代表性的指标,以选定年度为基期,编制统计公信力指数,这样就做能到对统计公信力的动态评价,随时掌握统计公信力的变化情况。

三、统计公信力评价方法运用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统计公信力的提出本身就是一个比较新的课题,要为之提出一套比较合适的评价方法是比较困难的。本文尝试着提出了建立统计公信评价方法的一些原则以及多种评价统计公信力的方法,这些原则和方法在实际运用时还有一些问题需要注意。

1.统计公信力评价方法的具体化问题。本文中所提出的统计公信力评方法只是一些基本的想法和思路。因此,在具体运用于评价统计公信力时,还要需详细化,步骤化、规范化以及结论的具体化。这样才能实现真正的应用,做到对统计公信力的有效评价。

2.统计公信力评价方法的结合使用问题。评价统计公信力的方法具有多样性,如何将各种方法有效使用,既能体现出不同方法特点,又能体现出各种方法的共性,应当说以某一种方法为主,其他方法为辅、相结合起来比较理想。在文中所提的七种方法,应当以综合因子评价法为主,以其他方法为辅,最终建立起统计公信力指数评价法是统计公信力评价法的方向。

3.统计公信力评价方法运用主体问题。统计公信力评价方法使用主体应当是统计主管部门,其他有关组织机构也可能用来对统计公信力进行评价,但主要应是统计主管部门。这是因为统计公信力评价主要是为了促进统计公信力的提高,从而使统计得到其应有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价值。而没有公信力或公信力很低的统计,其统计存在的价值和重要性会大大折扣。因此,明确统计公信力评价法的使用主体有利于方法的使用,促进统计公信力的提高。

总之,统计公信力评价方法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以上几个问解决好,对统计公信力评价方法的建立和使用就会更有意义。

篇4:贸易条件问题研究论文参考

贸易条件问题研究论文参考

由劳尔·普雷维什和汉斯·辛格提出的贸易条件恶化论,从提出之日起就成为一个引起广泛争议的问题。不过,它的核心内涵并没有在争论中被推翻,反而有了进一步扩展的余地。本文主要探讨这种理论在21世纪继续发展的可能性问题。

21世纪将是知识经济的时代

人类文明诞生后的第一种经济形式是农业经济,其主要特点是生产力水平低下,农业和畜牧业在经济中的压倒性优势地位,对大自然的依赖程度依然很高,世界各国彼此分隔。从15世纪末的地理大发现起,人类社会开始更多地摆脱对大自然的依赖,对自然和人类社会本身的认识也不断地深入和拓展,各种发明和创新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都层出不穷,从而大大地推动了工业经济时代的到来、发展和成熟。应该说,到目前为止的人类社会仍然还处在工业经济时代,世界上的绝大多数国家仍然以获得工业部门的增长和发展为目标。

然而,在20世纪即将结束之际,人类社会又开始悄然步入知识经济的新时代:,经合组织发表了一份题为《19科学、技术和产业展望》的报告,系统地提出了“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概念和相关的指标。世界银行~的世界发展报告更是以《知识与发展》为题,认为“知识对于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我们所做的一切事情都依赖于知识。……今天,技术最为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其经济确实都是以知识为基础的”,它们的国内生产总值有50%以上是属于知识密集型的。

所谓“知识经济”,是指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消费之上的经济,它主要由知识创新体系、知识传播体系和知识应用体系组成。在这种经济中,知识取代了农业经济中的土地和工业经济中的传统资本而在经济活动中扮演着主要角色,知识被认为是提高生产率和实现经济增长的驱动器。笔者认为,“知识经济”时代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1.经济资源的可再生性。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最主要的经济资源和生产力发展的最重要的生产要素。知识作为经济资源,具有非消耗性、共享性、非稀缺性和易操作性,因而是一种可再生性资源,它很少受时间或空间的限制,可低成本复制,且易于传播处理。

2.经济增长的良性化。一方面,经济周期的弱化即经济增长的波动性减弱;另一方面,经济增长方式发生改变。有的学者认为,美国“新经济”的“一增两低”(即经济持续增长伴随着低失业和低通胀的独特现象)便体现了知识经济的特点。

3.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与上述两个特征紧密联系,发展的观念因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它更多地注重经济增长的效益、可持续性和生活质量,更加强调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4.经济全球化的步伐明显加快。在工业经济时代后期开始加速的经济全球化进程,在“知识经济”时代呈现出加速发展的势头。作为知识经济重要内容的信息技术和全球网络系统大大地改变了世界市场的存在方式,加速了全球贸易自由化和金融一体化,加快了跨国界的生产要素流动。

笔者认为,只有美国等发达国家才开始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进程,其中就连走在最前面的美国“新经济”也只是21世纪全球性“知识经济”时代的前奏而已。广大的发展中国家至今仍被排斥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大门之外。不过,21世纪将成为知识经济的时代,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知识经济时代的贸易条件问题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是阻挡不住的历史必然。如果发展中国家不去积极了解知识经济的运行规律和法则,不去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机遇和挑战,那么它们将永远无法摆脱“发展中国家”的身份。原因很简单,发达国家不断使知识的前沿迅速向前推进和知识本身的乘数效应,意味着发展中国家不得不追赶“一个移动的目标”。

自“普雷维什—辛格命题”在20世纪40年代末期提出以来,围绕贸易条件恶化理论的争论就没有停息过。然而,正如保罗·斯特里顿所说的那样,“当许多人对初级产品生产国的贸易条件持续恶化的理论的批判愈演愈烈的时候,这个理论的内核很可能在这场猛烈的攻击中得以保存下来。这个内核就是:在世界经济当中,存在着导致从对外贸易和广泛的经济进步过程中产生的收益分配不平衡地发生作用的各种力量,以至于最好最大的份额归于强国,弱国则在分配过程中自相侵吞。”①结果,贸易条件恶化论不仅没有被推翻,反而获得了进一步发展。贸易条件恶化论可以包括以下几层含义。

1.外围国家初级产品的贸易条件相对于中心国家工业制成品的贸易条件而言,呈现出长期恶化的趋势。D.沙普斯福德指出,在1900~1982年间,初级产品的贸易条件每年都下降1.29%②。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1994年的一份报告中同样证明了初级产品贸易条件的恶化趋势,它指出1968~1987年间初级产品的贸易条件每年都下降1.52%③。

2.外围国家的初级产品相对于中心国家的初级产品来说,其贸易条件同样也在恶化。汉斯·辛格指出,1954~1972年间,发达国家的初级产品单位价格每年平均下降0.73%,而同期发展中国家的初级产品价格则年均下降了1.82%④。联合国在1月发布的统计材料中指出,1980~第一季度,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初级产品出口价格指数分别下降了25%和58%⑤。

3.外围国家的劳动密集型制成品与中心国家的资本或技术密集型的工业制成品之间的贸易条件也在下降。汉斯和沙卡等人通过对29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1965~1985年期间出口制成品贸易条件的变化情况进行的统计分析表明,这29个国家出口制成品的价格指数年均下降0.65%⑥。

4.相对而言,外围国家的贸易条件存在着长期恶化的趋势。1980~1995年间,低收入国家的商品贸易条件和收入贸易条件都呈下降趋势:如果以1987年为100,那么这两项指标分别从121和105下降为91和89⑦。

以上内容可以说是贸易条件恶论在工业经济时代的几种表现,它们是工业经济时代国际分工的产物。到知识经济时代以后,同样由于不对称的中心—外围体系,同样由于技术进步在中心和外围之间的不平衡发展和扩散,同时还由于知识产品与物质产品在需求收入弹性上的差别,外围国家贸易条件长期恶化的趋势并不会从本质上得到扭转,贸易条件恶化论的“核心”内容仍然是行之有效的。只不过中心—外围国家之间的国际分工由“工业制成品—初级产品”组合转变成了“知识产品—物质产品”的组合,因此贸易条件恶化论的内容也随之发生了变化。除上述4个层次的内容继续有效以外,它还极有可能增加下述几个方面的内容:

5.外围国家工业制成品与中心国家知识产品之间的贸易条件不断恶化。

6.外围国家的初级产品与中心国家的知识产品之间的贸易条件长期恶化。

7.外围国家的初级知识产品与中心国家的成熟知识产品之间的贸易条件不断恶化。

不过,贸易条件恶化论的上述发展仅仅是理论上的一种延续,它还有待实践的证明。笔者提出贸易条件恶化论的这种发展方向,并不是想渲染一种对“弱国”发展前景的悲观主义,而是想强调这样的事实:处于“弱国”地位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和拉美是其中当然的成员,应当正视“知识经济”的挑战,尤其是要认识到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挑战要比“强国”面临的挑战严峻得多。

【参考文献】

①PaulStreeten,DevelopmentPerspectives,P.217,London,TheMacmillanPressLtd.,1981.

②D.Sapsford,“TheStatisticalDebateontheNetBarterTermsofTrade:ACommentandSomeAdditionalEvidence”,EconomicJournal,September1985,PP.786.

③IMF,“Adjustment,NotResistance,theKeytoDealingwithLowCommodityPrices”,IMFSurvey,vol.23,October1994,PP.350-352.

④HansW.Singer,“TermsofTradeandEconomicDevelopment”,inJohnEatwell,et.al(eds.),TheNewPalgraveADictionaryofEconomics,Vol.Ⅲ,P.628,London,TheMacmillanPressLtd.,1987.

⑤UnitedNations,MonthlyBulletinofStatistics,Vol.LIV,No.1,January,PP.176.

⑥P.SarkarandH.W.Singer,“ManufacturedExportsofDevelopingCountriesandTheirTermsofTradeSince1965”,WorldDevelopment,Vol.19,No.4,PP.337-338.

⑦TheWorldBank,WorldDevelopmentIndicators,p.156,WashingtonD.C.,1997.

篇5:建筑管理相关问题研究论文

建筑管理相关问题研究论文

1建筑成本管理方面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1.1建筑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在进行建筑成本管理的时候,先要做好建筑预算管理工作,在进行管理的时候,一定要有相应的管理制度。但是,在现在的成本管理中还是存在着很多问题的,在建筑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建筑预算管理在预算审核方面是存在着很大的问题的,主要在核实情况方面,在进行核实的时候通常是存在着没有落实情况的问题。在进行审核建筑预算的时候,要由项目的负责人进行预算方案的报送,审核人员通常只是对书面的材料进行审核,对施工现场的情况通常是不进行调查和验证的。很多的建筑企业在预算执行和处理方面也是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的,进行预算执行情况分析是为了更好的将预算管理落实到实处,这样可以更好的发挥预算的功能。在建筑行业中,通常将预算分析看做是一种对预算的总结和说明,一般对预算执行都是不重视的。在预算分析方面存在的问题会导致整个预算功效在发挥方面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很多的企业在预算分析的时候,对出现的执行差异问题通常是不进行及时的处理的,这样也会导致后期的建筑工程施工出现相同的问题。预算执行方面存在的问题也好导致成本浪费的情况,很多的管理人员在预算执行方面通常存在着一定的侥幸心理,这样就使得很多的人在管理方面出现了更大的问题。

1.2建筑成本预算管理的解决方法

针对建筑成本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可以采取的解决方法也是非常多的。在进行建筑项目预算审核的时候,审核人员要对相关的成本预算情况进行实地的考察,这样可以保证成本预算金额更加符合真实情况,这样可以更好的控制成本预算中出现多报或者是少报的情况。建筑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不断的改变管理观念,要重视建筑预算的执行分析,这样可以更好的将预算工作落实到施工中每个环节中。在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分析的时候,要做好日后的处理工作。在施工过程中,预算执行也会出现很大的差异,很多的'时候会出现预算超标的情况,这时要进行预算的补救,调整原来的预算执行情况。在进行预算方法修正的时候,要在最大的程度上降低成本,这样可以使建筑企业获得最大化的经济效益。

2建筑质量管理方面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建筑企业要想获得经济效益最重要的是要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建筑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对工程的质量无法保证,就会导致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失去市场竞争力。建筑企业在施工中经常会遇到很多的质量问题,为了更好的保证施工的质量,一定要增强管理的强度。

2.1建筑质量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建筑企业在质量管理方面存在着控制措施不严格的情况,这样就会出现一些不具备施工资质的企业进入到建筑行业中,这样就会导致建筑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行业形象受损,行业发展不稳定的情况。建筑企业在施工中经常会出现对施工过程管理不重视的情况,同时也对出现的误工和返工情况也不重视,这样就会导致施工中成本增多。在施工过程中,很多的企业对一些新的设备和工艺通常在认识方面存在着很大的问题,这样就会导致施工中的质量无法得到保障。

2.2建筑质量管理中解决问题的主要方法

对于建筑施工过程实行全程监控管理,把施工单位、监理单位、质量监督部门等联合起来,构建质量保障立体化网络,确保施工操作有章可行、规范高效。建筑企业应把提高工程质量作为立足市场,提高市场竞争力,促进其长远发展的根本手段。在施工过程中,通过严格过程管理,防止因误工、返工和返修造成的浪费,以此提高工作效率和工程质量。建筑施工企业应积极改良旧的工艺和设备,合理引进先进的建筑工艺和设备。当然,在进行建筑工艺、设备改良和引进新工艺、设备时必须要综合考虑其所需要付出的资金成本造价和沿用老工艺、老设备的成本差异和各自所产生的效益差异。权衡引进新设备想、新工艺费用和效益之问的关系,以谋求获取最大的效益。

3建筑进度管理方面的问题与解决方法

3.1建筑工程进度管理中的主要问题

一方面,建筑进度控制的制约因素很多,如:工程本身的管理、施工环境、劳动力施工、风险问题、物资供应问题等,有些建筑工程的承包方通常实施的是粗放式管理,往往在施工的细小环节容易出现疏忽,从而影响了建筑工程的正常竣工,不得不使工期后延。另一方面,建筑工程的进度与质量、成本等息息相关。从理论上讲,加快速度的前提必须增加成本,但是在实际建筑施工过程中,承包方对这三者之间的关系考虑得不够周全,常常顾此失彼,或者注重了进度忽略了质量,或者注重了质量却延误了工期。

3.2解决建筑工程进度问题的方法

要加强建筑工程的队伍建设,建立一支有高效、科学的工程管理队伍。在工程项目的开始阶段,就要选择一支团结协作的项目团队,其中包括项目经理的相关领导及成员。做好加入项目组织人员工作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工作效率,避免频繁的人员流动,积极发挥个人在工程管理中的潜能与才能。在项目刚开始阶段,在进度的跟踪管理中,应以经理为责任制的中心,将具体责任细化分配到个人,并制定严格的考核制度,对成员开展一定的奖惩措施。通过树立全新的管理理念,向管理要工期、要进度,保证预期目标按时完成。实施进度全程精细化管理模式,在进度计划的基础上,应制定其他的计划。

4结束语

建筑工程管理是一项非常复杂而且工作量非常大的工作,在整个工程施工过程中都要进行管理,对建筑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要找到解决的方法,促进建筑企业更好的发展。

篇6:企业会计问题研究论文

企业会计问题研究论文

一、小 企业 会计 信息使用者

小企业由于所有权相对集中,人员较少,经营权与所有权结合较为紧密,经营活动较为简单,对外筹资较少,因此报表使用者相对有限。小企业会计信息的主要使用者包括企业所有者与经营者、税务部门与 金融 部门等,小企业提供会计信息对内应满足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对外应满足税务部门、金融部门的需求。

(一)企业所有者与经营者 于论文联盟

国家 目前 已退出对小企业所有权的控制,小企业的所有者多数情况下也是小企业的经营者,由于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基本重合,股份公司中普遍存在的信息不对称 问题 在小企业中几乎不存在。小企业由于财力有限,企业普遍规模较小,融资能力较低,抗风险能力较差,因此所面临的持续经营风险往往高于大中企业。各国资料表明,小企业是诞生最快同时也是倒闭是快的企业。由于小企业的企业利益与所有者的个人利益是高度一致的,因此使得小企业所有者(也是经营者)十分重视内部经营管理和 经济 效益,要求会计信息能够帮助经营者了解企业的经营能力,满足资金管理、成本控制与考核、生产经营决策等方面的需要。

(二)税务部门的会计信息需求

小企业必须定期向税务部门申报与缴纳各种税款。税务部门历来是企业会计信息的主要使用者,主要关心的是小企业的账簿记录是否真实,是否能够提供有关的纳税信息,是否按税法要求及时、足额缴纳各项税款。因此税务部门必须通过会计报表进行税收收入监控。

(三)以银行为主的债权人

银行是小企业外部融资的主要渠道,故银行等金融机构是小企业的又一主要会计信息使用者。但由于小企业本身就具有规模小,应变能力差,风险大的特点,银行在做出决策时是慎之又慎,满足率较低,小企业取得的银行很大部分是以房屋等不动产作抵押或有信誉好的其他企业的信用担保。银行对小企业会计信息的需求上,主要侧重于借款原因、现金流量、还款能力和经营者个人信用情况等方面。

二、小企业会计目标的确定

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前,西方会计 文献 就已开始对“会计目标”进行关注,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1938年的一份 研究 报告中提到会计的目标是“有助于企业的运行,以达到其既定的目的”。六十年代后期,西方会计学界对会计本质的认识有了明显变化,“会计是一个经济信息系统”观念开始流行,会计目标的研究成为研究其他会计问题的前提。美国会计学会(AAA)1966年发表的《基本会计 理论 公告》明确提出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会计目标是为了实现以下目标而提供有关的信息:一是对有限资源的利用做出决策,包括辨认决策领域、确定目标与方向;二是有效地管理和控制一个组织内的人力和物力资源;三是记录与报告资源的受托责任;四是促进会计主体的 社会 职能并控制资源。美国会计原则委员会(APB)1970年发表的第4号公告《企业财务报表编制的基本概念与会计原则》提出:“财务会计和财务报表的基本目的是向财务报表的使用者(特别是所有者和债权人)提供有助于他们进行经济决策的数量化的财务信息,这个目的包括提供能用来评估管理当局履行经营管理责任和其他管理责任的效率的信息。”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关于会计目标的研究形成了两个代表性流派:受托责任学派和决策有用学派。受托责任学派认为会计的目的就是向资源提供者报告资源受托管理的情况,它应以客观信息为主;决策有用学派则认为,会计信息系统的根本目标就是向信息的使用者提供对他们进行决策有用的信息。在资源的所有权和控制权的分离现象变得极为普遍的情况下,建立在两权分离基础上的受托责任观念受到了普遍推崇。但在资本市场中,单一的受托方对应的是众多的委托方和潜在的委托方,资源的委托者与资源的管理者并不直接联系,从而使委托受托关系变得复杂模糊,在市场有关各方的投资和信贷决策中,会计信息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因此一种新的决策有用学派相应出现,并成为财务会计目标理论的另一个主流学派。决策有用学派得到了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加拿大会计权威组织等会计组织的支持。

我国的会计目标是受托责任观与决策有用观的结合。 年2月财政部颁布的修订后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明确规定:“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的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而对两权重合的小企业,所有者直接从事经营活动,企业管理层主要由所有者及所有者的家族成员控制,不可能产生管理层受托责任的概念,因此会计目标应体现为决策有用观,即“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能够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小企业会计制度》总说明第11条)。

如前所述,小企业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主要是企业的所有者(经营者)、税务部门与银行,因此小企业的会计目标应为满足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税务部门税收征管和银行融资决策的信息需求。

三、小企业会计核算要求

美国会计学界早在1976年就提出,让小企业遵守针对大企业而设计的会计准则对小企业来讲是一项很大的负担。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从1976年起开展了专题研究,研究认为小企业的经理是企业会计信息的主要使用者,按照一些公认会计原则编制的财务报表缺乏相关性且太过复杂,无疑增加了企业会计师的费用。美国会计职业界支持对小企业专门的统一会计准则的研究,会计师们赞成采用不同的准则,而银行家们则认为对小企业和大企业都需要相同的信息,应保持现状,但也并不反对简化某些会计准则。

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ASB)设立小企业会计委员会专门研究小企业会计问题,19发布了《小企业财务报告准则》,对小企业的会计处理进行一些豁免和简化处理,如对商誉等无形资产的会计处理、对固定资产减值的会计处理等。在信息披露方面做了简化,小公司只需提供简略型的资产负债表和报表注释,不必编报损益表和董事会报告书,小规模企业享有编制与提供现金流量表的豁免权,但会计信息应坚持真实性和公允性。

9月,在日内瓦召开的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第18次会议上,重点讨论并研究了《中小企业会计国际指南》讨论稿。会议认为,国际会计准则及各个国家制定的会计准则大体上是针对大企业和上市公司的,没有考虑中小企业的会计需求和特殊问题,这与中小企业的 发展 不相适应,中小企业的会计需求与大企业和上市公司存在较大的差别,若都按国际会计准则这样的标准来进行报告,无疑将增加中小企业的负担。若就中小企业另行制订一套会计标准,不符合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原则,现阶段可行的办法是在国际会计准则的基础上提出相关的豁免条款。小企业会计应具有以下特征:简单、便于使用;能够提供管理信息;尽可能地标准化;足够灵活,能适应企业的成长,并且具有提高中小企业随着其业务的扩张适用国际会计准则要求的潜能;兼顾纳税目的;适应中小企业的经营环境。

我国《小企业会计制度》是在遵循会计核算一般原则的前提下,借鉴国际惯例,结合我国小企业的实际情况,以《企业会计制度》为基础制定的。它与《企业会计制度》相比并无本质的区别,二者在会计基本前提、一般原则、会计要素等方面基本相同,二者的差别表现在:

第一,《小企业会计制度》是《企业会计制度》一定程度的简化。

对于相同的经济活动,《小企业会计制度》则在会计核算上更为简单,更易于操作。如对某些比较复杂的交易或事项,或者小企业较少发生的交易或事项,《小企业会计制度》在会计处理上可以适度简化。

第二,《小企业会计制度》尽量与税收法规相协调。

根据小企业会计的目标,小企业会计不可能与原来的《个体工商户会计制度》一样,完全从税收规定出发,成为单纯的为纳税服务的计税会计。首先,二者的目标不同,会计的主要目标是真实、完整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以便投资者、债权人、企业管理当局等会计信息使用者进行管理和决策;税法的基本目标是保证国家强制、无偿、固定地取得税收收入并利用税收杠杆进行宏观经济调控。其次,是由于二者所遵循原则的差异,会计遵循的权责发生制原则、配比原则、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等,税法遵循收付实现制原则、、据实扣除原则的差异、法定原则等。但由于税务部门是小企业会计信息的主要使用者,出于成本效益原则的考虑,小企业会计对于有关事项的会计处理尽量做到与税法规定相协调,达到简化、实用的目的,以减少不必要的纳税调整。这样在实现企业内部管理目的的基础上,既有利于税务部门稽核税额、照章征收,又有利于小企业提高工作效率,明确纳税义务,维护自身权益。

第三,《小企业会计制度》明确规定其适用范围为不对外筹集资金。

即不公开发行股票或债券的企业,且小企业普遍采取的所有者与经营权两权重合的治理结构以及向外部融资的困难,使得小企业外部较少有投资者、债权人这样的利益相关者,因此对小企业向外部投资者、债权人提供决策有用信息的要求较低。从国际与国内银行对小企业融资决策的现实看,对小企业会计信息要求也较低。

第四,小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的重合使得小企业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基本上不存在,因此一般没有强制企业信息对外公开的要求。另外很多小企业正处于成长阶段,为保持竞争力不希望将自己的财务信息向公众披露。

四、小 企业 会计 核算的改进

小企业的会计确认、计量与报告在符合会计基本准则的概念框架前提下,与大企业的标准应有所区别。应当:一是以简单为原则;二是在会计确认上适当考虑税法的要求,在对具体交易与事项的处理上,如果按会计要求与税法要求处理存在较大差异则按会计要求处理,如果二者差异不大且在一年内差异可以消失则按税法要求处理;三是会计计量上以 历史 成本原则为准,减少公允价值、市场价值、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 应用 ,尽量减少会计选择与职业判断的空间;四是减少谨慎性原则的应用范围。 转载于论文联盟

谨慎性原则是针对经营活动中的不确定因素,要求人们在会计处理时应保持谨慎小心的态度,充分估计各种损失与风险,不得高估资产和收入,不得低估负债与费用。《企业会计准则》计提八项减值、预计负债以及一些特殊业务的特殊处理,就充分体现了谨慎性原则。处理的主要目的是防止大企业、股份有限公司的管理层虚夸利润,粉饰业绩。谨慎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中运用不慎,就会成为调节利润的工具,从而使会计信息失真。而小企业会计造假的主要目的是偷漏税款,本身并不具有虚夸利润、粉饰业绩的动机,并且小企业会计基础相对薄弱,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有限,对可收回金额、可变现净值或资产减值额等会计估计不能准确把握。因此尽管《小企业会计制度》对资产减值准备以及借款费用资本化等方面进行了简化处理,但对小企业还是过于复杂,增加了大量的税务调整。为防止小企业滥用谨慎性原则,减少谨慎性原则的应用范围,应对现有小企业会计核算进行改进。

(一)短期投资的期末计价与期间收益

《小企业会计制度》(以下简称《小制度》)规定小企业应当定期或在年末对短期投资按成本与市价孰低原则进行计价,对市价低于短期投资账面成本的差额,应计提短期投资跌价准备,计入“投资收益”。税法规定纳税人在 计算 应纳税所得额时,不得扣除短期投资跌价准备金。

短期投资持有期间取得的现金股息,作为冲减短期投资成本处理,而不作为投资收益确认。税法规定上述现金股息应确认为当期收益。

由于短期投资是小企业购入能随时变现并且持有时间不准备超过1年(含1年)的投资,这两种处理的结果在较短的时间内对资产与利润是有 影响 的,但从一年的时间看基本上无差异,因此建议按税法规定对短期投资的期末计价和期间收益进行处理。

(二)坏账准备计提

《小制度》规定小企业坏账准备的核算 方法 有应收债权余额百分比法、账龄 分析 法、销货百分比法和个别认定法,而且对坏账准备的计提比例没有具体规定。税法规定坏账准备的计提方法只能采用应收债权余额百分比法,而且提取比例规定为5‰。

这部分差异如果发生,不仅要调整当年的应纳税所得,还会影响以后年度应纳税所得的调整。如果小企业能够按制度规定,对于不能收回的应收账款及时查明原因,对确实无法收回的批准作为坏账损失,冲销提取的坏账准备,则二者的.处理结果差异并不大。因此建议坏账准备计提按税法规定处理。

(三)存货期末计价和减值

《小制度》对存货的计价采用历史成本原则作了修订,规定小企业应当定期或在年末对存货按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原则进行计价,对可变现净值低于存货账面成本的差额,应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并计入“管理费用”。税法规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不得扣除存货跌价准备金。

小企业资金有限,存货周转较快,基本上不存在为粉饰业绩而故意将已减值的存货长期存放的现象。因此《小制度》的处理办法不仅加大了税务调整的难度,同时对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意义也不大。

对1―3项,笔者认为,小企业会计制度除税法规定应收账款可计提坏账准备外,取消其它减值准备处理,允许小企业对资产减值采取直接转销法核算;对存在较大的减值和预计负债,则采用报表附注披露形式替代。

(四)债务重组收益与不需支付的债务

《小制度》规定债务重组产生的利差、不需支付的债务等,直接确认为权益,计入“资本公积”,不作为收入处理。税法规定债务重组产生的利差,不需支付的债务等,均属于企业的其他所得,应缴纳企业所得税。《企业会计制度》的处理方法是我国的特殊处理,这也是我国防止大公司为实现巨额收益,利用文件制造利润,造成股市的混乱而设计的。对小企业则无此造假动机。新会计准则对此已作修改。债务重组产生的利差、不需支付的债务所产生的收益本身是经营活动所形成的,应将之确认为“营业外收入”。这也与税法的要求达到了一致。 (五)借款费用资本化

《小制度》关于借款费用资本化处理较《 企业 会计 制度》简化。按《小制度》规定只有专门用于固定资产借款的费用才能资本化。但借款费用资本化的资产范围,借款费用开始资本化时间,停止资本化时间,暂停资本化时间等方面与税法的相关规定都有较大的差异。而这种差异的存在会长期 影响 固定资产的资产价值,必然导致这项纳税调整差异(借款费用与折旧)长期存在,税务调整工作难度大。从 方法 处理角度看,《小制度》的规定更能公允地反映资产价值,因此建议税法可按会计准则的处理方案进行适当修改。 转载于论文联盟

五、小企业会计报告的改进

《小制度》简化了基本报表的编制,要求小企业对外报送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选择报送现金流量表;简化了附表的编制,只要求一般纳税人编制“应交增值税明细表”;简化了会计报表附注的披露,着重披露“主要会计政策及变更、对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产生重大影响的日后事项、或有事项、与业主投资者主要往来”这几个项目。

(一)利润表的改进

《小制度》中小企业利润表的编制未考虑到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的要求。利润表仍然采用通用的会计报表格式和 内容 ,对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所要求提供的数据很少涉及。

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是在利润表的基础上编制的,企业在 计算 当期应缴所得税时,在《小制度》计算的利润总额的基础上,加减纳税调整差异后,调整为应纳税所得额,并据以计算当期应缴的所得税。为更好地建立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与利润表的勾稽关系,便于税务检查,应对利润表进行改进。(表1)

(二)会计报表附注的披露应增加资产减值、资产担保抵押的信息

六、会计报表的审计

各国的会计实践对小企业一般没有强制对外公开会计报表的要求。小企业的会计报表可免于审计。

小企业的外部报表使用者主要是税务机关。税务审计与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目的不同。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目的是对被审计单位的报表公允性发表意见,其依据是公认会计准则;而税务机关所要求的是以税法为依据的税务审计,目的在于确保企业依法纳税,二者不可替代。注册会计师审计并不能满足税务机关监督企业依法纳税的要求,因此小企业的财务报表是否审计对于税务机关并没有影响。

在小企业有银行的情况下,外部报表使用者则包括银行。但小企业大多是以房屋等不动产作抵押或有信誉好的其他企业的信用担保而取得的银行,小企业所提交的会计报表是否经过审计对于银行的决策并没有影响。

为解决小企业“融资难、难、结算难”的 问题 ,银监会7月发布了《银行开展小企业指导意见》,具体在方式、抵押担保要求、风险控制、风险定价、还款方式、业绩考核以及问责制度等方面对银行传统的信贷管理要求进行了突破,并根据小企业业务特点提出了新的要求。如在方式上,银行应主要以借款人经营活动所形成的现金流量和个人信用为基础来确定发放;在担保方式上,银行应在 法律 法规允许的范围内,探索在动产和权利上设置抵押或质押,采取灵活担保方式,增加担保物品种;在利率上,可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实行自主灵活定价;对小企业会计信息的需求上,主要侧重于借款原因、现金流量、还款能力和经营者个人信用情况等方面。因此,从 发展 的角度看,小企业向银行,可就小企业现金流量、还款能力和经营者个人信用情况进行专项审计。

小企业从自身的发展出发,可自行选择是否对外披露简要资产负债表与损益表及附注。为维护企业 社会 信用和社会公众利益,小企业对外披露的报表必须接受外部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

[ 参考 文献 ]

[1] 薛静。《小企业会计制度》。执行的有效途径。财会通讯,(3)。

[2] 李斯和。小企业税收与会计协调。发展 研究 ,2006(1)。

[3] 陈毓圭,应唯。《关于中小企业会计国际指南》。会计研究,(12)。

[4] 朱永永。《小企业会计制度》比较与借鉴浅析。集团 经济 研究,2006(36)。

[5] 财政部。企业会计制度。经济 科学 出版社,2001。

[6] 财政部。小企业会计制度。 中国 财政经济出版社

篇7:高校会计核算问题研究论文

高校会计核算问题研究论文

一、高校会计核算采用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必要性

(一)适应国家相关政策的需要

财政部实施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改革方案后,其会计核算的基础必然是权责发生制,高校是纳入政府预算管理的重要部门之一,为保证向政府部门提供统一口径的财务数据,必须采用权责发生制作为会计核算的基础。只有那样才能为本级政府编制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提供真实、完整和符合规定的财务信息数据,所以采用权责发生制作为高校会计核算的基础是适应国家相关的政策要求的。

(二)盘活存量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高校会计核算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可以正确地反映各类资金的归属期,从而把相应资金的收入和支出情况相配合,加以比较,客观公正并全面地反映资金的使用情况,便于及时地考核评价,加强结转结余资金的动态监控,盘活存量资金,有效地促进高校资金的使用效率。

(三)加强高校财务管理

高校采用权责发生制进行会计核算后,凡是符合高校收入确认标准的本期收入,不论款项是否收到,均作为本期的收入处理;凡是符合高校支出确认标准的本期支出,不论款项是否支付,均作为本期的支出处理。这就要求高校要进一步加强财务管理,特别是收费管理,保证有充足的资金来源,确保高校财务收支工作的顺利开展。(四)促进高校财务信息进一步公开基于权责发生制编制的高校会计报表体系根据配比原则的要求,完整清晰地反映了高校的资产负债、收入支出、现金流量及办学成本等综合财务信息,通过进一步向社会公开,有利于提高高校财务管理的透明度,促进高校健康有序地发展。

二、新高校会计制度下会计核算采用权责发生制的具体体现和尚未采用方面的探讨

(一)新高校会计制度引入权责发生制的具体体现

1.新制度细化了“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和“其他应收款”科目的核算。新高校会计制度在核算上述应收及预付款项时,以3年作为临界点,逾期3年或以上、且有确凿证据表明无法收回的应收及预付款项经批准后予以核销。相应的账务处理为:待核销时,借记“待处置资产损溢”科目,贷记“应收账款”科目等;批准后,借记“其他支出”科目,贷记“待处置资产损溢”科目;核销后又收回时,借记“银行存款”等科目,贷记“其他收入”科目。这体现了权责发生制合理地确认收入和费用的原则。

2.新制度中引入了接受捐赠、无偿调入存货的会计核算。新高校会计制度规定了接受捐赠、无偿调入的存货在不同情况下入账价值和相关费用的确认。有相关凭据的,其成本按照有关凭据注明的金额加上相关税费、运输费等确定;没有相关凭据的,其成本比照同类或类似存货的市场价格加上相关税费、运输费等确定;没有相关凭据、同类或类似存货的市场价格也无法可靠取得的,该存货按照名义金额入账。相应的账务处理为:借记“存货”科目,贷记“银行存款”、“其他收入”等科目(非按名义金额入账);借记“存货”科目,贷记“其他收入”科目;同时借记“其他支出”,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按名义金额入账)。这比较全面地反映了权责发生制的应用。

3.新制度增设了“在建工程”科目按进度来核算各种建筑和设备安装工程的实际成本。新高校会计制度规定,高校已经发生必要支出,但尚未完工交付使用的各种建筑(包括新建、改建、扩建、修缮等)和设备安装的实际成本通过“在建工程”科目核算。固定资产的取得方式是多样的,不同的方式其取得成本固然不同。对于房屋及构筑物和需要安装的设备等固定资产,在交付使用前还需继续发生一些必要的支出,因而要先通过“在建工程”科目来归集核算,特别是为建筑工程而借入专门借款的利息和融资租入需要安装的设备产生的融资费用,在资产达到预定使用状态前更要计入该资产的取得成本。还有固定资产改建、扩建或大修等资本化的后续支出也是先转入“在建工程”科目来归集核算,在完工并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时再从在建工程转为固定资产。通过“在建工程”科目逐步核算固定资产的成本,符合权责发生制下成本费用的确认原则。

4.新制度引入了固定资产的折旧和无形资产的摊销的会计核算。新高校会计制度规定:高校应对除文物、陈列品、动植物、图书和档案及以名义金额计量的固定资产外的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和应对除以名义金额计量的无形资产进行摊销。当月增加的固定资产,当月不提折旧,从下月起计提折旧;当月减少的固定资产,当月照提折旧,从下月起不提折旧;当月增加的无形资产,当月进行摊销;当月减少的无形资产,当月不再摊销。同时也分别增置了“累计折旧”和“累计摊销”科目用来辅助核算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因使用年限的变化而体现出的账面净值与账面余额的差异,比较真实地反映了资产的价值,从而增强了高校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体现了权责发生制会计核算的特点。

5.新制度增设了“待处置资产损溢”科目来核算待处置资产的价值及处置损溢。新高校会计制度规定,高等学校资产处置包括资产的出售、出让、转让、对外捐赠、无偿调出、盘亏、报废、毁损以及货币性资产核销等。资产的处置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通过“待处置资产损溢”科目逐步地确认处置收入和处置费用等,合理地确认净收入或净损失,体现了权责发生制会计核算的特点。

6.新制度增设了“应付职工薪酬”科目来核算各种职工薪酬。新高校会计制度规定,高等学校按有关规定支付给职工的基本工资、绩效工资、国家统一规定的津贴补贴、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等都要通过“应付职工薪酬”科目核算。主要的账务处理为:计算当期应付给职工的各种薪酬,借记“教育事业支出”等科目,贷记“应付职工薪酬”科目;支付职工各种薪酬时,借记“应付职工薪酬”科目,贷记“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等科目。通过增设“应付职工薪酬”科目,使高校定期将支付给职工的薪酬确认为当期支出,符合权责发生制下费用的确认原则,同时也有利于规范和监督高校在职工薪酬等方面的人员经费的使用。

(二)新高校会计制度尚未采用权责发生制核算方面的探讨

1.资产的折旧或摊销尚未费用化。新高校会计制度规定,资产按月计提折旧或摊销的账务处理为:借记“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或“非流动资产基金———无形资产”科目,贷记“累计折旧”或“累计摊销”科目。虽然“累计折旧”、“累计摊销”和“非流动资产基金”科目中反映了资产折旧或摊销的金额,但却没有将它作为本期的费用来核算,没有体现在确认收入实现的同时应确认为实现收入所应负担的费用的权责发生制会计核算的特点,虚减了支出数,从而虚增了事业结余,降低了高校会计报表的信息质量,所以必须将资产的折旧或摊销在计提本期费用化。

2.尚未考虑资产减值的核算。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高校投入到教学和科研的经费在不断增长。由于技术的不断更新,许多现代化教学、科研设备和软件等并没有在其使用年限期满而闲置或被淘汰,而是被提前更换或弃置,但这些设备和软件却没有计提完折旧或摊销。还有新高校会计制度规定,只有逾期三年或以上、有确凿证据表明确实无法收回的应收账款经批准后才可以予以核销,而之前并没有对应收账款计提坏账准备。由于资产核销时会做借记“其他支出”科目,贷记“待处置资产损溢”科目的账务处理,发生的资产损失全部直接计入当期支出数,虚增了核销期间的支出数,没有合理分摊到各个期间。因而如果有证据表明资产已经陈旧过时或者其实体已经损坏,将被闲置、终止使用或者计划提前处置等,高校应采用适当的方法对资产的可收回金额进行预测,合理地估计可能会发生的资产损失,通过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来降低资产损失的风险。

3.尚未区分内部研究与开发阶段的支出。新高校会计制度虽然设置了“科研事业支出”科目来核算高校开展科研及其辅助活动发生的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但在期末时该科目发生额将被结转至“财政补助结转”、“非财政补助结转”和“事业结余”等科目,最终将没有余额。这显然与高校开展科研活动的实际情况存在差异,高校开展科研活动,有时会形成一项新产品或新技术,进而会形成高校的一项无形资产,但按现行制度的核算方法进行账务处理时直接就把研究开发项目的前期支出全部费用化了,没有对该项无形资产的取得成本进行归集。因而对于高校自行进行的研究开发项目,应当区分研究阶段与开发阶段分别进行核算。研究阶段,是指为获取并理解新的科学或技术知识等进行的独创性的有计划的调查阶段;开发阶段,是指将研究成果或其他知识应用于某项计划或设计,以生产出新的或具有实质性改进的材料、装置、产品等阶段。由于研究阶段基本上是探索性的,是为开发活动做准备,因而是否会形成无形资产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故研究阶段的支出应当在发生时全部费用化;而开发阶段形成无形资产的.可能性较大,所以高校能够证明开发阶段支出符合无形资产的定义及其相关确认条件,应将相关支出予以资本化,计入无形资产成本。

4.利息尚未按月来核算。新高校会计制度规定,高校发生与利息相关的业务时主要的账务处理为:收到银行存款利息时,借记“银行存款”科目,贷记“其他收入”科目;支付银行借款利息时,借记“其他支出”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由于高校收取或支付给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利息时一般是按季度来核算,按以上的账务处理就会虚增了收取或支付利息当月份的收入或支出,对于月报表数据的真实性产生影响,这不符合权责发生制下收入和费用确认的原则。因此通过以名义利率按月预提等方法,并增设“应收利息”和“应付利息”两个科目来合理地确认利息收入和分摊利息费用,确保高校的会计信息在不同的会计期间具有可比性。

5.学费、住宿费等收入核算不完整。学费和住宿费等收入作为高校办学经费的重要来源,是高校正常运作的有力资金保障。在新高校会计制度中设置的“应缴财政专户款”科目只是核算高校按规定应缴入财政专户的款项,根本没有反映出高校当年的学费和住宿费的收入情况,而且由于学生欠费等原因的存在,“应缴财政专户款”明细账也只能核算学生实际缴交的学费和住宿费情况,而不是应缴交的学费和住宿费,这不符合权责发生制下收入确认的原则。由于高校办公现代化的快速发展,学费、住宿费等学生费用的收取大多都是通过软件系统结合金融机构的服务终端来完成,收取到学生的款项后直接缴入财政专户。所以高校在核算学生学费、住宿费等费用缴交情况时,应通过“应缴财政专户款”科目来核算本期间学生应缴交的费用数,借方发生额反映学生实际缴交的学费和住宿费情况,贷方发生额反映每期应收取的学生学费、住宿费等,期末贷方余额反映学生的欠费数,这样既能真实地反映出学费、住宿费收入中应收、欠费的实际数据,又能体现高校在收费管理上的效能优劣,促使高校加强收费管理。

6.资金的拨付和使用尚未及时核算。在现行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高校只有在收到代理银行转来的财政支付入账通知书及原始凭证和财政授权支付额度到账通知书时,才会确认财政补助收入、教育事业收入等。而资金下达的文件一般会在资金实际拨付到账前一段时间送达高校,特别是有些资金还出现了跨年到账的情况。这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预算的执行力度,容易出现“突击花钱”的现象和资金被挪用的情况,因此以资金下达或预算安排的文件为依据,及时地确认收入,同时细化相关的支出,能有效地监督资金的拨付和使用,盘活存量资金,提高高校资金的使用效率。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政府正在大力推进政府会计改革,逐步建立以权责发生制政府会计核算为基础,以编制和报告政府资产负债表、收入费用表等报表为核心的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从而提升政府财务管理水平,促进政府会计信息公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高校是纳入政府预算管理的重要部门之一,具有推行会计改革的优越的理论环境,更应加快引入权责发生制进行会计核算,从而全面地反映高校的收入支出情况,实现收支相配比;全面地反映高校的资产、负债和净资产等财务状况,保证高校对外公开的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有利于高校进行办学成本核算,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向政府部门提供统一口径的预决算财务数据;为高校规划自身发展前景提供决策依据,也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贡献力量。

篇8:高考三角函数问题研究论文

高考三角函数问题研究论文

高考三角函数问题研究论文对高考三角函数的考点分析、题型解析、解题应用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分析,对提高教师指导水平和学生的高考应战能力提供参考价值。

高考三角函数问题研究论文【1】

摘 要:三角函数是中学数学的主体内容,也是高考的热点,对高考三角函数的考点分析、题型解析、解题应用等问题的研究分析,有助于提高教师指导水平和学生的高考应战能力。

关键词:三角函数;典型题型;解题应用

一、高考三角函数考点分析

近几年高考对三角函数部分的考查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三角函数的变换,二是三角函数图像和性质。考查的知识点:

1.三角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是考查的重点。2.三角函数的化简求值是常考题型。3.考应用,建立三角模型。4.考综合,突出三角的函数性质。

二、高考三角函数典型题型解析

1.三角函数图像变换

图像变换是三角函数的考察的重要内容,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理解A,?棕,?渍的意义,特别是?棕的判定,以及伸缩变换对?渍的影响。

例如:将函数y=sin4x的图象向左平移■个单位,得到y=sin(4x+φ)的图象,则φ等于( )

A、-■ B、-■ C、■ D、■

考点:函数y=Asin(ωx+φ)的图象变换

分析:利用函数图象的平移,求出函数的解析式,与已知解析式比较,即可得到φ的值.

解答:解:函数y=sin4x的图象向左平移■个单位,得到y=sin4(?仔+■)的图象,就是y=sin(4x+φ)的图象,故选C

2.常见的几种三角函数求值题型。

(1)y=asinx+b、(或y=acosx+b)型

基本思路:利用sinx≤1(或cosx≤1)即可求解,但必须注意字母a的符号对最值的影响。

例:求函数y=asinx+b(a≤0)的最大值。

解:由于sinx≤1,所以-1≤sinx≤1,且a≤0,从而函数 y=asinx+b(a≤0)的最大值为-a+b。

(2)y=asin2x+bsinx+c(或y=cos2x+cosx+c)型

基本思路:可令t=sinx(或t=cosx)t≤1化归为闭区间上的二次函数的最值问题。

例:求函数y=sin2x+2cosx-3的值域。

分析:此类题目可以转化为型y=cos2x+cosx+c的三角函数的最值问题。

解:由于y=sin2x+2cosx-3

=1-cos2x+2cosx-3

=-cos2x+2cosx-2,

令t=cosx t≤1则原式转化为:y=-t2+2t-2 t≤1

对上式配方得:y=-(t-1)2-1 t≤1

从而当t=-1时,ymin=-5;当时t=1时,ymax=-1。

所求函数的值域为[-5,-1]。

(3)y=■(或y=■)型

基本思路:可化归为sin(x+?渍)=g(y)去处理;或用万能公式换元后利用判别式法去处理,特别a=c时,还可以利用数形结合法去处理。

例:求y=■的值域。

分析:此题我们采用化归为sin(x+?渍)=g(y)去处理。

解:由y=■得:ycosx-sinx=-2-3y,

■sin(x+?渍)=-2-3y,

∴sin(x+?渍)=-■

又由于csin(x+?渍)=■≤1

解得:y∈[■,■]。

(4)含有sinx?芄cosx,sinxcosx的函数最值问题

基本思路:可令t=sinx?芄cosx,t≤■将sinxcosx转化为t的关系式,从而化归为二次函数的最值问题。

例:求函数y=(sinx+1)(cosx+1)的值域。

分析:由于上式展开后为:y=sinxcosx+sinx+cosx+1恰好为上述形式的三角函数的最值问题。所以可令t=sinx+cosx,t≤■去求解。

解:由y=(sinx+1)(cosx+1)展开得:y=sinxcosx+sinx+cosx+1,

设t=sinx+cosx,t≤■,则sinxcosx=■,

此时:y=■+t+■=■(t+1)2

∴y∈[0,■]。

(5)含参数型的三角函数的最值问题

基本思路:需要对参数进行讨论。

例:求函数yasinx+b的最大值。

分析:由于a的符号不确定,所以要对参数a的符号加以讨论。

解:由于sinx≤1,所以-1≤sinx≤1,

当a≥0时,函数y=asinx+b(a≤0)的最大值为a+b;

当a<0时,函数y=asinx+b(a≤0)的最大值为-a+b。

3.三角函数的单调性综合运用

三角函数是中学数学的七类基本初等函数之一,具有比较完备的函数性质,又因系统的三角公式及其变换,使三角函数问题丰富多彩、层次分明、变化多端,常与函数、三角、数列、解析几何等结合考查。

例:已知函数f(x)=2cosxsin(x+■)-■sin2x+sinxcosx

(1)求函数f(x)的最小正周期;

(2)求f(x)的最小值及取得最小值时相应的x的值;

命题意图:本题主要考查三角公式、周期、最值、反函数等知识,还考查计算变形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知识依托:熟知三角函数公式以及三角函数的性质、反函数等知识。

技巧与方法:等价转化,逆向思维。

解:(1)f(x)=2cosxsin(x+■)-■sin2x+sinxcosx

=2cosx(sinxcos■+cosxsin■)-■sin2x+sinxcosx

=2sinxcosx+■cos2x=2sin(2x+■)

∴f(x)的最小正周期T=π

方法归纳:

本难点所涉及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主要有:

1.考查三角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的基础题目,此类题目要求考生在熟练掌握三角函数图象的基础上要对三角函数的性质灵活运用。

2.三角函数与其他知识相结合的综合题目,此类题目要求考生具有较强的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在今后的命题趋势中综合性题型仍会成为热点和重点,并可以逐渐加强。

3.三角函数与实际问题的综合应用

此类题目要求考生具有较强的知识迁移能力和数学建模能力,要注意数形结合思想在解题中的应用。

(2)当2x+■=2kπ-■,即x=kπ-■(k∈Z)时,f(x)取得最小值-2.

三、高考中三角函数的解题应用

高考试题中的三角函数题注重三角知识的基础性,突出三角函数的图象、周期性、单调性、奇偶性、对称性等性质。

(一)知识整合

1.熟练掌握三角变换的所有公式,理解每个公式的意义,应用特点,常规使用方法等。2.熟练掌握正弦函数、余弦函数、正切函数、余切函数的性质,并能用它研究复合函数的性质。

(二)方法技巧

1.三角函数恒等变形的基本策略

(1)常值代换.(2)项的分拆与角的配凑。(3)降次与升次。(4)化弦(切)法。

2.证明三角等式的思路和方法

(1)思路:利用三角公式进行化名,化角,改变运算结构,使等式两边化为同一形式。(2)证明方法:综合法、分析法、比较法、代换法、相消法、数学归纳法。

3.证明三角不等式的方法:比较法、配方法、反证法、分析法,利用函数的单调性,利用正、余弦函数的有界性,利用单位圆三角函数线及判别法等。

4.解答三角函数高考题的策略

(1)发现差异:观察角、函数运算间的差异,即进行所谓的“差异分析”。(2)寻找联系:运用相关公式,找出差异之间的内在联系。(3)合理转化:选择恰当的公式,促使差异的转化。

中职对口高考中三角函数复习策略【2】

摘 要:分析近几年江苏省对口高考中三角问题,探导三角函数复习中的策略。

关键词:三角函数 复习策略

从近几年的江苏省对口单招数学试题来看,三角函数这一章是考试的重点,占27分、占19分、占19分、占22分,题型都是若干个小题目(选择题+填空题)和解答题构成。

考查的主要内容: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正弦、余弦、正切函数的诱导公式、三角函数的图像和性质、两角和与差、倍角公式、解三角形,下面结合试题谈谈各个知识板块的复习策略:

一、抓牢三角函数的概念

这里包括三角函数的定义(主要是正弦、余弦、正切),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主要是sin2α+cos2α=1,=tanα)。

通过多年的高三复习,我认为不需要让学生掌握八个公式,在复习时对这两个关系式不仅要牢固掌握,还要能灵活运用(正用、反用、变形用),利用这两个公式可以解决的一些题型让学生熟记于心,我在复习这一知识板块时,主要设计了以下几个模块:

(1)已知sinα(或cosα)求其余三角函数。在求值中,确定角的终边位置是关键和必要的。有时,由于角的终边位置的不确定,因此解的情况不止一种。

解题时产生遗漏的主要原因是:①没有确定好或不去确定角的终边位置;②利用平方关系开平方时,漏掉了负的平方根。

(2)在sinα+cosα,sinα-cosα,sinα,cosα三个式子中知道一个求其余。

(3)已知tanα(cotα)求其他三角函数、对于分式都是关于正弦、余弦的一次(或二次)的齐次式的计算与化简。

诱导公式的记忆和灵活运用,对绝大多数学生都是会而不对,易错题让学生除了要深刻理解“纵变横不变,符号看象限”这一“口诀”,还要建立“负化正,大化小,化到锐角为终了”的思想,对于几个易错易混淆的几个公式,特别强化,如cos(-α)=cosα,sin(+α)=cosα与cos(+α)=sinα。

另外还要重视在三角形中应用诱导公式。

这部分内容考试时填空、选择较多,学生若要不失分,关键还在公式应用的准确、熟练上下功夫,不必强化过多的技巧。

如:3.已知sinα=,α是第二象限的角,则cos(π-α)=(20单招)

A. B.

C.- D.-

3.已知P(-3,m)是角α终边上一点,若sinα=-,则m=()(20单招)

A.-4 B.-3

C.3 D.4

篇9:绿色建筑问题研究论文

绿色建筑问题研究论文

关键词:绿色建筑,趋势,策略

伴随着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同时,人类对于环境的破坏程度也日益加深。环境问题是关系到整个地球生存安危的重大课题,可持续发展战略已成为全球各个国家达成一致共识的“可持续发展主义”,建筑作为人类生活居住的围护结构,更应该坚持可持续发展设计理念,做到资源节约、保持生态平衡。

1.绿色建筑提出的背景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类对于自然环境的索取越来越多,尤其二战以后,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索取和破坏已经超过了自然界本身的自净能力和承受范围,盲目地追求经济发展的目标、积累物质财富的发展观,“高投入、高消费、高污染”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对自然环境造成的危害越来越大,自然环境日益恶化,能源短缺、土地沙化、空气质量下降、全球气候变暖等等环境问题凸显出来,并对人们造成困扰。

在这样的历史条件和背景下,人们对于环境问题的关注度逐渐提高,各个国家和地区的人都意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将环境保护问题列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中之重是时代的要求,是发展的要求。源自环境保护的目的,绿色建筑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应运而生。在建筑的生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是绿色建筑的内涵也是绿色建筑的目的所在。

2.绿色建筑设计的发展趋势

在建筑上,如何能最有效的节约资源、利用资源、即满足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又不对后代繁衍升息造成负担,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是绿色建筑的深刻内涵,也是绿色建筑设计秉承的理念。对于绿色建筑设计的发展趋势,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绿色建筑更有效节约土地

土地是地球给予人类的珍贵资源,土地是所有陆生生物的栖息地,也是人类食物的主要根据地,土地的面积是一定的,不能无限扩大的。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多,建筑用地的数量在逐年增加,土地资源变得越来越紧俏和紧张,有效的节约土地资源,是实现绿色建筑的重要条件之一。近些年来,建设设计方面,尤其是城市建筑建设,高层、小高层的建筑形式逐渐增多,这就使得同等单位面积土地上可居住的人数增加,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土地资源矛盾,节约了土地资源,是值得推广的一种建筑形式。论文发表。

2.2绿色建筑更有效节约能源

净化空气能源使用与空气质量有着密切的关系,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这些能源在人类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不言而喻。能源的每一次开发开采利用,都对经济发展注入新的能量,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不论是燃料能源(煤炭、天然气、石油等)还是非燃料能源(风能、潮汐能、热能等)其大量使用都会对自然环境造成或多或少的危害,尤其是燃料型能源,其燃烧产生的粉尘、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污染物,不但对环境造成污染,还对人类健康造成侵害。因此在绿色建筑设计上,要尽量的减少对能源的消耗和使用,尤其是浪费现象。近年来,太阳能的开发和利用得到了相当程度的发展,一些大中城市已建立了一批利用太阳能取暖或者照明的新型环保办公楼,北京市安外大街的北京节能环保中心就是一个绿色环保建筑的典型实例,还有新近建成的宁夏清华园工贸有限公司办公大楼,这些新型办公楼都是集太阳能采暖、供应热水于一体的环保建筑。论文发表。以宁夏清华园工贸有_CRK!C祝$C限公司的办公大楼为例,整个办公楼面积为1500平方米,需要286平方米集热板,整个太阳能取暖系统投资40 万元,年可节约标煤35 吨,30 年的使用期限内可以节约采暖成本约为86 万元。随着科技的发展,地热、水热等采暖形式也被广泛应用。地热属于辐射供暖方式,这样的散热方式效率高,而且传送过程中热量损失小,地热辐射供暖还可以实行分户分室控制,用户可根据实际冷热情况进行调控,减少不必要的浪费,这样的环保设计在有效的节约煤炭、电力等能源的同时,也减少了粉尘污染,提高了空气质量。

2.3绿色建筑更注意减少固体垃圾的投放

人类的生产、生活都会产生大量的固体废弃物,这些物质有的是使用价值开发完全,有的是使用价值还有剩余,但受限于当前的科学技术水平,不能对其进行再利用。有些固体废弃物是没有危害成分的,而有些固体废弃物例如塑料制品就存在很多的危害成分,且难以分解。而作为建筑行业产生的多是砖、石等固体垃圾,在绿色建筑设计中,要充分提高资源利用率,例如将破损砖石泥沙做为回填材料,或者利用新技术对塑料、金属制品进行分解回收再利用,这既有利于减少固体垃圾,又有利于降低成本,增加效益。绿色建筑设计的趋势之一就是依靠科技做到固体废弃物的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

3.绿色建筑设计的实施策略

3.1加强国家的政策引导

加强环境保护力度,实现经济、文化、科技等全方位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国家的基本发展纲要和战略规划,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建筑是人们生产生活的基本物质要件,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将绿色、环保的设计规划理念植根与建筑领域,必然需要国家政策的大力引导和支持,对于土地的使用,建筑设计的规划,施工队伍的资质,国家都应从宏观角度去把握,给予支持和引导。

3.2加强建筑产业的规划

现在建筑行业的逐步在完善发展之中,但还是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论文发表。行业内恶意竞争、暗箱操作的情况依然存在,一些资质不足的小型建筑企业依然大量存在。不足规模的建筑企业在设计水平、施工能力以及后期维护上肯定有所局限,再加上对经济利益的追逐,很难保证建筑设计环保科学,因此,要加强建筑行业内部的规范化管理,制定行业运行规定管理的条例和规范,使得建筑行业发展有法可依。同时对于资质不佳的.企业进行行业整顿,必要时取消其公司资格,保护那些有实力、有能力的建筑企业,这有利于保护国家资源,实现建筑行业的良性循环发展。

3.3注重建筑人才的培养

人是一切社会活动的主体,人的主观能动性对于事物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绿色建筑属于环保建筑,生态建筑,可持续发展建筑,更需要从事此项工作的人具有较高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因此,要实现绿色建筑的良好发展,就要加大对建筑人才的培养力度,我们要培养的不是只有高水准专业技术的“技工”,而是在技术上、思想上、品质上,都具有高水准的复合型人才,是具有环保意识、职业精神、深入理解可持续发展意义和目的的符合现代绿色建筑设计的专业人才。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建筑人才是实现绿色建筑发展壮大的重要前提和保障。

4.总结

在目前情况下,绿色建筑尚处在初级发展阶段,也是在“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实践阶段,在这样的情况下,或许没有现成的方案可以使用,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没有成功的案例可以学习,但这些都不是问题,只要我们秉承保护环境、珍惜资源、爱护地球的宗旨和理念,利用经济、科技、文化的一切力量,就能实现建筑的可持续发展,为人类世界在环保方面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桂来庭.从我国的城市看城市森林的发展[M].中国林业调查规划,1995.

[2]郑丹星,冯流,武向红.环境保护与绿色技术[M].化学工业出版社,.

[3]杨文悦.城市发展规划在前环保为先[J].园林,.

[4]杜桂祥.大力推进绿化建设实施可持续发展[J].园林,2001,124.

篇10:挪用公款罪诸问题研究论文

挪用公款罪诸问题研究论文

一、挪用公款罪概述

根据《刑法》第384条规定,挪用公款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未还的行为。实际上,《刑法》第185条第2款、第272条第2款的规定也是对挪用公款罪的立法。挪用公款罪是挪用型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犯罪,其演变于贪污罪,该罪在我国古代由来已久。在国外立法中,绝大多数国家把挪用公款罪作为贪污罪来追究。例如《意大利刑法典》第314条第2款规定的贪污行为实际上是挪用公款行为,该条文规定“犯罪人仅以暂时使用物品为目的,并且在暂时使用后立即予以归还时,适用6个月至3年有期徒刑。”

早在唐朝时,《唐律》就规定了“私借官物”、“私贷官物”、“假请官物”等行为以贪污论处。例如《唐律・疏议》中规定“监临主守之官,以所监临主守之物,谓衣服、毯褥、帷帐、器玩之类,但是官物,私自借,若将(持以)借人,及借之者,各笞五十;过十日,计所借之物,准坐赃物减二等,罪止徒二年。”

此后,宋明清等王朝也仿效唐律,对“私借官畜”、“私贷官物”、“私借钱粮”、“乘官马船车载私物”等行为规定以罪论。例如明朝的《大明律》规定“凡因公差,应乘官马、车、驼等者,除随身衣杖外,私驮物不得过十斤。违者,五斤笞十,第十斤加一等,罪止杖六十;其乘船车者,载物不得过三十斤。违者,十斤笞十,第二十斤加一等,罪止杖七十。家人随从者,皆不坐。若受寄私载他人物者,寄物之人同罪。其物并入官。当该司官,知而纵容者,与同罪;不知者,不坐。若应合迎运家小者,不在此限。” 另外,清朝于19颁布的《大清新刑律》第391条、第392条把挪用公物类的行为规定为侵占罪,且处刑较重。 由此可见,古代封建国家对官吏利用职权私自挪用借用公物的行为惩治是严厉的。

在解放前的革命根据地时期,也出现过挪用公款定罪处罚的'规定,不过那时把挪用公款罪作为贪污罪的一种表现形式来追究刑事责任的。例如1939年陕甘宁边区《惩治贪污条例(草案)》第3条规定:“擅移公款,作为私人营利者,以贪污罪论处。”

1979年《刑法》第126条规定了挪用罪。挪用罪的犯罪对象是《刑法》第382条第2款规定中除了扶贫、移民之外其他五种特定物,即用于国家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救济等特定款物。1988年1月2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关于惩治贪污罪贿赂罪的补充规定》(下称《补充规定》)对挪用罪进行了修改:一、增设了挪用公款罪;二、挪用的犯罪对象从五种特定物扩大到七种特定物,并将挪用特定物的行为作为挪用公款罪的从重情节处罚;三、将挪用公款罪的刑罚幅度提高至无期徒刑;四、增加了挪用公款数额较大不退还以贪污罪论的规定。现刑法继承《关于惩治贪污罪贿赂罪的补充规定》成果,对挪用公款罪作了适当的修改与完善。即缩小了挪用公款罪的主体范围,把“国家工作人员、集体经济组织工作人员或其他经手、管理公共财物的人员”改为“国家工作人员”、删除了“挪用不退还的行为”以贪污罪论的规定而是作为挪用公款罪从重处罚量刑情节。

二、挪用公款罪犯罪对象问题探究

根据《刑法》第384条的规定,挪用公款罪的犯罪对象主要有两类,即公款与七种特定物款。公款的含义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公款是指公共款项、国有款项和特定款物以及非国有单位(金融机构)和客户资金的统称。狭义的公款,专指公共所有的资金款项,即国家和集体所有的货币资金。 对于《刑法》第384条第1款规定的“公款”是指广义的含义,还是狭义上含义?在实践中有不同的认识。笔者以为,不管是从广义的角度,还是从狭义上角度去理解“公款”的含义,都有失立法原意。关于“公款”的含义,应结合根据《刑法》第384条第2款、《刑法》第185条第2款、第272条第2款、《刑法》第91条的规定及有关的司法解释的立法原意来理解,那么“公款”应包括以下八种情形:(一)、国有款项。具体包括各类国家机关的公款、各级各类国有公司、企业的公款、各级各类国有事业单位的公款等。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38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71条规定的教育经费、《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104条规定的社会保险基金、《粮食购销违法行为处理办法》中规定的国有粮食收储企业经用的销粮款与粮食收购资金贷款等;(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款项

[1] [2] [3] [4] [5] [6]

篇11:人才流失问题研究探析论文

人才流失问题研究探析论文

人才流失问题研究就人才流失对企业造成的危害、企业人才流失的原因以及如何有效得减少人才流失的问题进行阐述。

“21世纪最宝贵的是什么?——人才” 冯小刚的贺岁片《天下无贼》中的一句经典台词成为今年最为流行的口头禅。的确,“治国安邦靠人才,成就事业靠人才,得人者昌,失人者亡”(注1),这是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的规律。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现今社会,“商场如战场,得士则胜,失士则败,人才是关系到一个企业,乃至一个国家强弱兴衰的重大问题。”(注2)人才资源是企业的第一资源,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然而人才流失问题却日益围绕着企业管理者,如何减少人才流失已成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的重要课题,本文就人才流失对企业造成的危害、企业人才流失的原因以及如何有效得减少人才流失的问题进行阐述。

一、人才流失对企业造成的危害

国家人事部人事与人才研究所一项有关我国人才工作十大问题的研究显示:“目前已有来自14个国家的40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在华建立了研发机构,其中以朗讯麾下的贝尔实验室规模最大,拥有科研人员500多人,其中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达96%;微软中国研究院的60多名研究人员中,20名有国外留学背景,40名是中国著名学府的博士;IBM公司中国研究中心的60多名研究人员全部具有硕士或博士学位。据报道,多家大型外资企业在京研发机构的投资已达10亿多元,相当于北京市财政投入科技研发资金的总和。这实际上形成了外资企业争夺我国高层次人才的桥头堡。据统计:中国银行几年内流失人才4403人,其中六成以上流向了外资金融机构;近年来西部地区11个军工企业中,已有数百名高级人才被跨国公司挖走。”(注3)

据《经济日报》载文说:“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累计有2300万国内精英涌向外企,日前,来自央视的报道称:截至目前,我国已有58万留学生选择在海外创业立业。人才流失问题已经让国内诸多企业经营者挠头叹息。”(注4)?

由上可见,各行业优秀人才流动已是越来越频繁,在诸多企业领导者心中都有道难以逾越的界限,这就是“人才流失率”。不计其数的西方现代企业发展经验表明:“当企业的人才流失率超过一定标准,通常为3%至5%,企业就将进入危险地带,甚至将会导致破产与灭亡。”(注5)

按照80:20理论,一个企业中20%的人员创造了企业80%的收益。因此,莫说一个企业人才流失率达3%至5%,若是这20%中的人员流失了1%,就会给企业带来巨大震荡。

人才流失对企业造成的危害如下:

(一) 人才资源成本的损失

人才资源成本,是指“企业为获取人才,而对人才进行招募、选拔、录用、安置、定向以及培训等一系列过程中所支出费用的总和。”(注6)

许多高新技术企业中的核心技术人员是企业的支柱,只要他们一离职,公司发展就会受到严重威胁。统计显示:“企业流失一名重要技术人员或者重要职位人才,至少需花两个月的时间、四个月的薪酬代价才可能找到新的合格人选。此外,还要附加3—6个月的培训时间,新员工才能适应工作,并真正开始发挥作用。”(注7)由于核心员工的离职,企业原先花费在该员工身上人事安置选拔费用、培训费等均将付之流水,而再次招收新员工无形中增加了人事、行政、后勤等方面的工作,也无形中增加了企业成本。频繁的员工流动使企业的生产和销售等产生困难,企业无法奠定自己的人才基础,储藏人才资源,企业的发展也就很难得到保证。

(二) 降低岗位工作绩效

首先发生在人才流失之前,由于其对工作已心不在焉而造成效率的低下;其次发生在工作交接的过程之中,无论企业如何避免都会造成岗位工作经验、客户资源等在一定程度上的有意或无意间的流失;最后发生在人才流失之后,由于接替职位的人员未能充分胜任该职位而所造成的空缺损失。

(三) 挫伤员工队伍士气

人才的流失往往可能刺激更大范围的人才流失,离职员工向其他在职员工提示了还有其他选择机会的存在,特别是当人们看到流失的人才得到更好的发展机遇或因跳槽而获得更多的收益时,留在原工作岗位上的人才就会人心思动,甚至以前从未考虑过寻找新工作的人才也会准备寻找新工作。

(四) 无形资产损失

企业人才流失将带走企业包括客户资源、商业及技术机密在内的无形资产,对企业产生巨大的杀伤力,同时企业的客户关系也极有可能因老员工的离职或对新员工的信任度不高而丧失。

二、企业人才流失的原因

我国在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人才流动是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下面仅就人才流动的各种原因进行分析:

(一) 社会原因

1、人才流动率提高是不可逆转的趋势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人才市场的开放以及种种促进各类人才流动的利好政策的出台,使得人才流动加速,特别在中国加入WTO之后,“外资企业与国内企业更公平地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迫使中国被纳入世界经济发展的轨道之中,由于物资和服务市场的相互开放,从而使得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也在一定程度上相互开放。则开放的结果是: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为了迅速占领中国市场,提高竞争力,将遵循人才本地化原则,不遗余力地抢夺国内各行业的优秀人才,从而使国内人才竞争进入白热化状态。”(注8)

2、发达的资讯业和交通手段提供便利条件

“您好!我想应聘贵公司的市场总监一职……”在四川成都某高科技企业运营总监余风的家里他正通过网上视频,与招聘单位负责人进行语音交流,通过一套简单的可视招聘系统,他和远在深圳的一家知名通信企业的招聘负责人见了面。这种场景将越来越多得出现在求职者的应聘过程中。

国内的一家著名人才招聘网站最新开启了“网络视频招聘”,求职者不必奔波于各个城市,只要拥有一台电脑、一个摄像头和一个带麦克风的耳机,下载一个客户端软件,就可以实现与用人单位进行“零距离”接触了,且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也显示出对“可视招聘”的兴趣,用人企业和求职者不用“赶场似的”参加现场招聘会,双方都可以大大节省招聘成本和时间了。

现代资讯业和交通手段的发达为求职者提供了方便、快捷、高效的求职及应聘渠道,求职者可通过手机短信、网络、即时通讯工具(如QICQ,MSN等)等手段足不出户即可查寻到自己有兴趣的企业情况,并有针对性得向企业递交个人资料。

国内一些著名的人才招聘网站,如天虎人才网,前程无忧等,即时发布人才求职信息或企业需求信息,有效得架起了企业与人才之间的沟通桥梁,而 “猎头”公司的衍生,更快得加速了各行业高级人才的流动。

当然交通事业的发达不得不提,交通工具的发展大大缩短了城市之间的距离,跳槽者可上午在原公司上班,下午就飞到另一个城市参加另一家目标公司的应聘。

(二) 个人原因

1、优秀人才寻找最佳位置

① 个人价值不能得到实现

追求高待遇、高工资、高福利一直是个敏感的问题,人要生存必然需要资本,当温饱解决之后,还要追求生活得更舒适一点,那就只有靠钱才能满足。当觉得自己所拿得薪水与对公司所做的贡献不成比例,怀着人往高处走的想法,往往会去挑选能满足自己愿望和目标的新企业。

② 对工作本身不感兴趣

“兴趣爱好和个性对一个人的工作效率甚至工作绩效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比如,一般说来个性开朗、随和的人适合从事团队活动,他们的行动往往具有主动性,因此与别人也有着良好的沟通。”(注9)若能清楚得了解自己性格,找到一份比较符合自己兴趣爱好的工作,那么就能充满热情地释放出全部的工作能量,即使开始不一定胜任这份工作,但最终会适应并会做得出色。而与此相反,出于某种目的,即使从事了一份在别人看来“令人羡慕”的工作,但也不一定能够做好它;久而久之,莫名的抱怨与工作的无趣,最终选择跳槽。

③ 纯个人原因

出于个人方面的特殊原因 ,如个人特殊要求不能被满足,个人希望改变工作环境,家庭中其他成员工作地点有所变动,一些年轻人(如应届毕业生)想增加工作经验等。

2、事业发展空间不能满足个人期望

对于真正的人才而言,薪酬倒成为一个较其次的问题,他们所关注的是自身的长远发展,如何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能够学以致用,对于这种人才,单纯的`物质刺激已收效不大,他们需要的更高的职位,更大的挑战以及不断拓展自己的发展空间,实现自己的理想,因此一旦发现企业的发展步调与个人的事业发展产生矛盾,感觉企业无法满足自己的需求时,他们便会迅速得寻找新的,能够帮助实现自己理想的新企业。

3、对企业前景产生疑虑,个人事业得不到发展

人都是有需求的,正如马斯洛的需求理论说的:“当低级的需求得到满足后还有高级的需求。”(注10)人总是在不断的进步中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且不断进取的,有些员工在企业内的人事关系紧张,得不到上级的常识和同事的支持,对企业产生不信任感,感觉前途茫茫,不能发挥自己的特长,为了找一个宽松自然的发展环境,从而产生了想换一个地方的意念。

(三) 企业原因

1、主要领导者思想观念有误

企业主要领导者在用人问题上存在极大的雇用者与被雇用者的“主人与雇工”的思想观念,这在广东沿海,尤其是“珠江三角洲”一带特别严重。由于这种观念的作祟,也就形成了一种顽固的排外作风,凡属企业高层位置、重要职务都由当地人把持,尽管此人德才甚微但宁可这样也不让外来下海者有半点非份之想。在“珠三角”一带流行这样一句话:“对‘打工仔’,不论他有多大才,只能利用,不能重用。”这就是当今某些企业老板的内心真实独白,这种思想观念严重制约着企业大的发展,也是企业人才流失的主要因素之一。

2、管理混乱、管理制度不完善、工作氛围欠佳

企业内部管理混乱,任人为亲,上司独断,刚愎自用,偏听偏信,下属的正确意见不被采纳,与员工缺乏沟通,听不得反对意见;公司内部人际关系不和谐 ,人事管理制度和福利管理制度不完善且不合理,无法为员工解决后顾之忧;工作程序僵硬,缺乏灵活性,工作条件恶劣。

3、“综合引力指数”低

公司所提供的薪酬和福利待遇与同行业同类公司相比相差较远,使得企业的“综合引力指数”较低,无法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

三、企业如何避免人才流失

目前众多企业普遍反映:企业中的一些能力较强,经验丰富的高层人才稳定性差,尽管企业采取种种制约措施和优待政策,但仍有一些人才在合同期内辞职甚至于不辞而别。反之,一些能力稍差者只要能基本适应企业工作,一般情况下他们不愿“跳槽”,也就是说,很多企业目前都存在着“该走的不走,不该走的却留不住”的人才流失问题,故人才不是被留下来的,因为留也留不住。企业只有创造良好的环境,希望员工们留下来,而不能依靠人为的“伎俩”,留人留不住心,企业只有首先把握自己,才能真正寻找到并留住属于自己的员工。

(一) 企业管理者思想观念的转变

企业管理者要有强烈的人才危机意识,企业管理者要居安思危,时时怀有一种人才危机意识,要注重营造以“人”为中心的企业环境,要承认人才不但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和核心竞争力的源泉,而且是企业活动的服务对象,要把员工看作是顾客一样以诚相待,而不是简单的雇佣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实行民主管理,鼓励企业优秀人才加入到企业的决策中去,员工投入的越多,则企业的依赖性就越强,企业就会产生强大的凝聚力量,而最终的受益者还是企业,人才的流失是企业最大的损失,而控制人才流失,留住企业需要的人才是企业最大的成功。”(注11)

(二) 营创优秀企业文化、保证信息交流通畅

“狭义的企业文化主要是指精神文化,即指支配企业及其员工在从事商品生产经营活动中,向自然索取、与社会交往中,共同持有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总和。”(注12)良好的企业文化是增强激励效果、提高员工满意度的重要保证,因为企业文化能为公司科学合理的薪酬体系的顺利实施提供人尽其才的软件环境。实践充分证明:企业文化对企业竞争力的增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对于公司而言,有效沟通意味着交流和理解,理解就意味着支持,而支持就意味着创造和发展,公司的领导层应善于沟通,善于倾听优秀员工的意见,才能及时掌握员工的动态和心理状态,充分发掘和利用其智慧,调动其积极性,为公司创造丰厚的收益。

“惠普公司被称作“使硅谷诞生的公司”,年度收入增长率接近30%,他的经营者普莱特创造了一种惠普文化,即提倡量种对惠普的忠实、诚实守信,不张扬和恭谦平的人格特征。”(注13)普莱特首先以他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为大家树立榜样,他将大约三分之一的时间花在视察世界各地的惠普分公司上,每到一地,举行非正式的 “咖啡恳谈会”和雇员谈天,回答任何一个雇员提出的问题,这些谈话的时间虽然短暂,但却起了强化诚实和勤奋的结果,而这些结果在他离开之后还会长久起作用。其次,他采取了措施,推行和提倡献身于公司的雇员制度。由于他的提倡,凡是忠实于惠普事业的人才都有可能被提拔到最高层。高科技人才的流动性是非常大的,可是由于在惠普这样的机制下,该公司管理层平均都有在惠普工作25年的经历,而这些人才每人都至少有一两个机会去别的公司,工资是在惠普的两倍以上,但他们都没有走,这一方面,说明惠普的企业文化机制对于持久地留住人才是大为有益的,另一方面,这些人都是公司企业文化的基础,又可以使公司的文化传统继续下去,使更多的人选择终身为惠普这一家公司服务,这对于公司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无形财富。

由此可见:“企业文化的建设对员工的激励作用是十分巨大的,在一个拥有良好企业文化的企业中,员工会无意识地接受影响,并进行自我激励和自我管理,企业经营之成功因素有许多,其中,人才对企业的向心力与忠诚度是十分重要的因素。”(注14)因此,企业经营者在经营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到企业内的人才是否“心向内弯”,不断强化上下沟通渠道。经营者还应该设法去培养自身的管理者魅力,改进沟通技巧,了解与人才谈话时聆听的重要。人才流失问题研究对人才人格及职业尊严予以尊重,更重要的是经营者应以身作则,信奉“诚实为最佳政策”。

篇12:建筑经济管理问题研究论文

摘要:建筑行业本身就具有高污染、高能耗的特征,再加上我国建筑领域管理体制不完善、建筑技术不够先进等原因,导致这一领域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严重的资源浪费与环境污染问题。

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背景下,研究建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一种必然选择。

本文对绿色建筑与建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进行概述,分析了建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依据,并提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建筑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思考

前言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建筑行业逐渐走向繁荣,建筑物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而其所引起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也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

随着能源与环境危机的加剧,低碳与环保已经成为21世纪的主题。

在这种背景下,人们提出了建筑经济可持续发展理念,如何减轻建筑中的能耗问题和污染问题,促进建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我们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1、绿色建筑与建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促进建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人们提出了绿色建筑概念,目的是从生态角度对建筑经济的发展进行思考。

绿色建筑是一个非常广义的概念,从人的角度来说,建筑是人们生活和工作的主要场所,为保证人们的身体健康,要保证建筑物不向空气中释放有毒有害物质,同时可以有效降低各类辐射,保证良好的隔音效果。

从能源的角度来说,绿色建筑设计要尽量减小对能源的消耗,或是使用一些可再生能源,或是进行废物利用,缓解当前的能源危机。

从生态环境的角度来说,要尽量减少建筑垃圾以及有害气体、烟尘的产生,尽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要想实现建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减轻能源消耗、减少建筑垃圾的产生,降低对生态环境的污染,为城镇化建设的持续发展提供支持[1]。

2、建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依据

首先,从国际大环境的角度分析,低碳环保已经成为全球的主题,未来一段时间内,全球经济的发展都要将低碳环保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我国作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选择低碳环保的发展道路是一种必然,一方面是适应全球经济发展形势,另一方面也是实现自身发展的需要。

其次,从国内经济发展的角度分析,当前我国经济已经进入新常态,各个行业经济发展速度开始放缓,建筑行业是也如此。

党的十八大强调,要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实现粗放型到集约型的跨越,由资源、环境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大力发展绿色建筑施工技术,实现建筑领域的低碳化发展。

建筑企业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求得生存和发展,必须将创新作为法宝,兼顾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降低成本、减轻对环境的污染,实现建筑领域的.可持续发展。

最后,从建筑领域本身的角度分析,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城镇化发展速度非常快,建筑占地面积逐渐增大。

在这种形势下建筑行业内部矛盾逐渐上升,土地面积不足、原材料浪费严重,建筑垃圾堆砌等,绿色建筑以及绿色改造工程已经成为缓解这些矛盾的必然选择。

过去几年的经验证明,绿色建筑可以有效缓解能源与环境危机,同时拉动内需,实现建筑领域经济增长。

建筑产业本身体量大,且商品化程度很高,在拉动国民经济增长方面可以发挥明显作用,因此我们必须抓住绿色建筑转型机遇,大力推广绿色建筑经济,引领建筑领域发展的新方向,实现这一领域的可持续发展[2]。

3、相关建议

3.1提高人们对绿色建筑的认识。

绿色建筑的普及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第一步要做的就是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人们对绿色建筑的认识。

一方面,如果消费者认识到绿色建筑对自身健康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更愿意购买绿色建筑作为居住地,或者是选择在绿色建筑中工作,绿色建筑的需求就会加大,可以有效促进绿色建筑的发展。

另一方面,建筑企业如果认识到绿色建筑发展前景,积极使用绿色环保建材,研发并应用绿色施工技术,这些对于绿色建筑的普及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同时要将建筑经济可持续发展理念写入大学相关教材中,为社会培养出思想先进、技术过硬的建筑人才,接收节能、降耗、环保的建筑发展理念,使其认识到发展绿色建筑的迫切性,将自己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这一领域中。

另外,要重视建筑施工培训机构的建设,在施工技术讲解中融入绿色建筑理念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扩大这些理念的影响范围,并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应用新技术。

总而言之,就是要加大宣传力度,自上而下形成一种低碳环保意识,推动绿色建筑的普及,拉动内需,实现建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2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

政府在建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是大方向上的引导,二是政策上的支持。

前者很好理解,就是制定建筑经济发展战略,完善法律法规,从宏观上对建筑经济的发展进行调控、引导和规范。

后者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3.2.1政策补贴。

绿色建筑普及中的最大困难就是很多开发商认为成本太高,新型环保材料、新工艺、设备以及新技术的使用需要额外投入,这无疑会为开发商带来经济压力。

为了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可以对绿色建筑开发商进行经济补贴,帮助其缓解初期的成本压力,等到一切步入正轨以后,开发商看到绿色建筑的前景,就自然而然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同时,也要对绿色建筑消费者给予适当经济补贴,促进消费,扩大市场需求。

3.2.2政策税收。

政策税收也是政府对绿色建筑发展提供支持的重要方式,实际上也是一种变相的财政补贴。

政策税收分为两种,一种是优惠政策,就是间接降低绿色建筑开发商的成本,实现外部效益的内部化。

从理论上来说,这种税收政策的价值与我们前面所说的经济补贴是相同的,但是这种方式可以帮助政府节省资金支持,因此与直接性的经济补贴相比,可操作性更强。

另一种是强制性政策税收,就是说政府需要对资源调配过程进行干预,加大对建筑工程的监管力度,要求其按照最高标准落实节能措施。

从项目成本的角度来理解,就是要提高绿色建筑产品的内部成本,降低外部成本,实现该领域内资源的灵活流动。

4总结

当前我国建筑领域发展过程中面临高能耗、高污染问题,技术和管理的落后已经使建筑市场遇到了发展瓶颈。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实现建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大力发展绿色建筑。

一方面要提高开发商、施工人员以及消费者对绿色建筑的认识,扩大供需;另一方面要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促进建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金占勇,孙金颖.基于外部性分析的绿色建筑经济激励政策设计[J].建筑科学,,12(14)06:57-62.

[2]刘玉明,刘长滨.基于全寿命周期成本理论的既有建筑节能经济效益评价[J].建筑经济,,15(10)03:58-61.

篇13:建筑经济管理问题研究论文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建筑业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绩。

同时,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建筑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需求正在逐渐改变。

因此,要保证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必须扩大建筑企业的经济管理。

本文对当前施工企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思考和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参考意见和措施。

关键词:建筑经济管理;问题;对策

一、当前建筑施工企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经济管理理念落后

我国大多数的建筑企业在经济管理上不全面,缺乏系统和深人的研究,目前只停留在一个比较粗糙的控制和管理上。

加上一直以来以资金密集型为导向的观念影响,资金投人的科学性和供应科学性也为人们所忽视,也忽视了对建筑企业的经济成本管理和战略的考虑。

因此,很难在具体的施工中体现出来。

2、其他相关辅助管理不完善

建筑经济管理者一理念在我国起步比较晚,但是发展却很快,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更新周期也越来越快,涉及到多个学科和多个管理,随着建筑业的发展,相应的剪辑管理的辅助管理已经远远落后。

此外,建筑经济管理上的漏洞造成的问题也是非常多的。

经济管理得其他辅助管理的盲目性、不合理,同时建筑队伍的无序竞争,建筑经济管理的辅助不完善而导致的施工质量粗劣和性能不达标,因此,建筑经济管理的相关辅助管理的合理完善性也是制约建筑经济管理发展的重要因素。

3、预结算管理精度低

企业的快速发展使其规模不断扩大,建筑企业管理体系也在不断完善和进步的过程中。

如果施工企业预算管理系统与它自身的生产经营状况相适应,那么企业的将迅速发展壮大,否则很难取得进步。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往往盲目追求经济运行,而忽视了预结算工作的重要性,进而导致了无法弥补的损失。

正因为如此,必须通过先进的管理模式和科学技术,有效地提高企业预节点的计算精度,促进我国建筑企业保持正确的发展方向。

4、建筑经济管理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由于建筑行业在短短几年的快速发展起来,所以在建筑行业中存在人才稀缺的情况。

一方面,建筑管理人员素质不高,大部分的经济管理人员都是兼职,缺乏对施工项目的成本管理,缺乏对施工项目成本管理的重视。

企业对管理人员培训不够,没有实时的对管理者进行培训,使管理水平得不到提高。

另一方面,管理者缺乏自我学习的意识,没有跟上时代发展的潮流,及时跟进自己的专业知识,造成管理水平的滞后。

二、建筑经济管理问题的解决措施

1、创新施工企业经济管理理念

每一个企业管理工作的重点都是经济管理,因此,各级建设企业内部领导要牢固树立企业管理的基本理念,并将具体精神贯穿于企业日常经营中,逐步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

从总体上来说,企业管理创新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是更新市场观念。

殊不知,市场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重视市场的工作,并根据市场的具体需要,在具体的运作中具体运营,以满足市场的需求。

企业只有时刻重视这一点,才能真正在市场中找准位置、想好对策、站稳脚跟。

二是构造效益观念。

为了使每一个企业要达到最终的目标并获得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必须对内要控制成本,对外要精准管控,这一切都要以保证工程的质量为前提。

对外还应该多做市场、多联系工程,以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2、强化资金运转责任考核制度

在施工企业经济管理中,责任考核制度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更是贯穿于整个建设工程的始终。

但在企业管理工作的新形势下,不仅仅仅考虑眼前的几点,在资金运转问题、施工是否按照原计划进行都需要提前考虑。

成本控制是建设项目在流动性建设中的有效控制,不仅包括资金的运作和流动,而且还包括许多方面。

如企业项目利润的降低很大程度上并不是因为资金回笼速度较慢,很可能也是因为后续资金准备不足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正因为如此,施工企业要获得良好的经济管理成效就必须要对资金额外输出加以严格勘查,并对可能增加成本的各种因素进行考虑,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不仅如此,如果企业资本运作和其他异常情况,我们必须根据责任制度展开工作,切实提高员工的成本控制意识。

3、切实落实成本控制管理工作

成本控制这一概念本身就具有较大的复杂性,它不仅是项目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施工企业经济管理的关键。

因此,成本管理必须贯穿于整个项目的始终。

其次,考虑到成本管理本身具有复杂性,所以从项目招标到项目竣工,成本管理必须参与其中,因此必须有效提高员工的成本管理意识,从而在施工中的各个环节将具体措施予以实施,确保施工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4、加强对建筑管理人才队伍的建设

建设企业要提高经济管理的建设水平,必须要加强经济管理人员的引进,在招聘工作人员的时候吧,要加强对信任的考核,同时,在正式人职以后,要哦对现有的企业管理人员和新来的管理人员进行实时培训,提高管理水平。

管理者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及时补充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的经济管理水平。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筑施工企业必须要摒弃传统的资金高于一切的理念,加强成本控制工作与创新,切实完善自身的建筑经济成本理念,力争挖掘企业潜在经济效益,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这样不仅能够促进我国建筑企业的稳定发展,同时对于促进整个行业的进步也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鲍家美.当议我国建筑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J].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

篇14:建筑经济管理问题研究论文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建筑业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绩。

同时,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建筑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需求正在逐渐改变。

因此,要保证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必须扩大建筑企业的经济管理。

本文对当前施工企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思考和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参考意见和措施。

关键词:建筑经济管理;问题;对策

一、当前建筑施工企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经济管理理念落后

我国大多数的建筑企业在经济管理上不全面,缺乏系统和深人的研究,目前只停留在一个比较粗糙的控制和管理上。

加上一直以来以资金密集型为导向的观念影响,资金投人的科学性和供应科学性也为人们所忽视,也忽视了对建筑企业的经济成本管理和战略的考虑。

因此,很难在具体的施工中体现出来。

2、其他相关辅助管理不完善

建筑经济管理者一理念在我国起步比较晚,但是发展却很快,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更新周期也越来越快,涉及到多个学科和多个管理,随着建筑业的发展,相应的剪辑管理的辅助管理已经远远落后。

此外,建筑经济管理上的漏洞造成的问题也是非常多的。

经济管理得其他辅助管理的盲目性、不合理,同时建筑队伍的`无序竞争,建筑经济管理的辅助不完善而导致的施工质量粗劣和性能不达标,因此,建筑经济管理的相关辅助管理的合理完善性也是制约建筑经济管理发展的重要因素。

3、预结算管理精度低

企业的快速发展使其规模不断扩大,建筑企业管理体系也在不断完善和进步的过程中。

如果施工企业预算管理系统与它自身的生产经营状况相适应,那么企业的将迅速发展壮大,否则很难取得进步。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往往盲目追求经济运行,而忽视了预结算工作的重要性,进而导致了无法弥补的损失。

正因为如此,必须通过先进的管理模式和科学技术,有效地提高企业预节点的计算精度,促进我国建筑企业保持正确的发展方向。

4、建筑经济管理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由于建筑行业在短短几年的快速发展起来,所以在建筑行业中存在人才稀缺的情况。

一方面,建筑管理人员素质不高,大部分的经济管理人员都是兼职,缺乏对施工项目的成本管理,缺乏对施工项目成本管理的重视。

企业对管理人员培训不够,没有实时的对管理者进行培训,使管理水平得不到提高。

另一方面,管理者缺乏自我学习的意识,没有跟上时代发展的潮流,及时跟进自己的专业知识,造成管理水平的滞后。

二、建筑经济管理问题的解决措施

1、创新施工企业经济管理理念

每一个企业管理工作的重点都是经济管理,因此,各级建设企业内部领导要牢固树立企业管理的基本理念,并将具体精神贯穿于企业日常经营中,逐步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

从总体上来说,企业管理创新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是更新市场观念。

殊不知,市场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重视市场的工作,并根据市场的具体需要,在具体的运作中具体运营,以满足市场的需求。

企业只有时刻重视这一点,才能真正在市场中找准位置、想好对策、站稳脚跟。

二是构造效益观念。

为了使每一个企业要达到最终的目标并获得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必须对内要控制成本,对外要精准管控,这一切都要以保证工程的质量为前提。

对外还应该多做市场、多联系工程,以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2、强化资金运转责任考核制度

在施工企业经济管理中,责任考核制度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更是贯穿于整个建设工程的始终。

但在企业管理工作的新形势下,不仅仅仅考虑眼前的几点,在资金运转问题、施工是否按照原计划进行都需要提前考虑。

法官应该及时报送法律文书/骆玉生法律论文网

法院工作报告

民行 实习报告

暑期人民法院社会实践报告

刑事监督申请书

区检察院民行工作总结

司法调解中的法官修辞及其对司法公信力的影响

大一司法专业法院实习报告

法院上半年工作总结报告

法医司法鉴定工作的调研报告

法院民事判决公信力问题的研究论文
《法院民事判决公信力问题的研究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法院民事判决公信力问题的研究论文(共14篇)】相关文章:

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中的惩罚性赔偿制度研究2023-06-20

民事审判会议纪要2023-12-13

第八次全国法院民商事审判工作会议纪要(民事部分)2022-09-01

法官员额述职报告2023-05-06

法院工作报告2023-10-24

现行财务报告的局限性及其改革2023-09-21

民事商事审判工作会议纪要2023-09-09

法院裁判文书范文2022-12-01

论民事再审立案审查法定化2023-08-12

法院民庭实习自我鉴定2022-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