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磁共振在腔隙性脑梗死诊断中的意义的论文

时间:2023-05-18 07:53:08 论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核磁共振在腔隙性脑梗死诊断中的意义的论文(锦集2篇)由网友“re”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整理过的核磁共振在腔隙性脑梗死诊断中的意义的论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核磁共振在腔隙性脑梗死诊断中的意义的论文

篇1:核磁共振在腔隙性脑梗死诊断中的意义的论文

关于核磁共振在腔隙性脑梗死诊断中的意义的论文

腔隙性脑梗死为临床常见脑深穿通动脉的缺血性微梗死,老年人为主要发病人群,大脑动脉出现深支闭塞,颅内小动脉出现狭窄、痉挛等,进而导致缺血性梗死的发生,预后较差,因此尽早明确腔隙性脑梗死及病灶数量等对于治疗的顺利进行有着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影像手段在临床的'推广使用,核磁共振等在腔隙性脑梗死的诊断中逐渐推广使用,为探讨其使用价值,对我院收治的80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进行研究,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我院-08—-08 收治的80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其中男43例,女37例;年龄40~82岁,平均年龄(61.23±3.25)岁;患者均为首次病发、急性腔隙性脑梗死,入院后均扩散加权成像(DWI)确诊,病灶最大径线≤15 mm。患者均伴随操劳过度史、饮酒史,70例患者有合并症,合并症为:高血压38例,糖尿病26例,心脏疾病3例,脑动脉硬化3例,患者主要表现为单侧肢体活动障碍、头晕、视野缺损、语言障碍、感觉障碍等。

1.2 排除标准伴随系统疾病患者;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患者;脑部肿瘤患者;脑梗死面积较大患者;患有严重幽闭恐惧症及精神疾病患者。

1.3 方法患者分别接受CT及MRI诊断,其中颅脑CT检查使用德国西门子公司生产的EMOTION16排螺旋CT,患者仰卧体位,头部进入接受常规扫描,扫描线与听眦线平行,自患者颅顶开始扫描,逐渐靠近枕骨大孔端。扫描参数:电流380 mAs,电压120 kV,扫描层厚1.0 mm,螺距为1.375∶1。MRI 检查使用中国深圳贝斯达公司生产的BTI-050 MRI 0.5T磁共振扫描仪,头线圈,采用AXT1WI、T1WI、SAG、T2WI、FLAIR、DWI 等扫描序列,常规平扫层间隔,层厚分别为1.5 mm、7 mm,扫描参数:T1WI/TSE∶TR/TE=480/19ms,T2WI/TSE∶TR/TE=3 600/115 ms,FOV为24×24 cm2。病灶部位增加冠状位、矢状位T2WI/SE序列扫描。患者CT及MRI 诊断图像均由我院经验丰富的2 名主治医生共同分析,CT 检查数据需要重新设置层厚0.75 mm,层距0.75 mm,通过多个平面重新组合对病灶大小、数量、形态、部位、密度等特点进行全面分析,MRI 图像则对病灶在T1WI、T2WI、FLAIR序列中信号表现进行观察,同时分析DWI弥散受限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7.0分析研究数据,数据对比采用χ2检验,若P<0.05则二者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80例患者经CT诊断,共检出55个病灶,部位分布:丘脑19个、基底节区16个、额叶5个、脑干5个、小脑5个、顶叶3个、颞叶1个、枕叶1个,检出病灶大小5~15 mm,主要表现为斑点状、小片状,主要为低密度显影或者略低密度。80例患者MRI诊断结果:共检出122个病灶,病灶分布:丘脑25个、基底节区30个、额叶16个、脑干13个、小脑11个、顶叶9个、颞叶9个、枕叶9个,检出病灶大小为2~15 mm,主要表现为斑点状、小片状,图像略长T1、长T2信号,DWI序列为明显高信号,T2FLAIR为高信号。

比较CT诊断病灶数量与MRI诊断病灶数量存在显著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腔隙性脑梗死多是由高血压、糖尿病等引起,出现小而深的脑部梗死,病灶区组织可出现严重缺血、缺氧等,细胞内代谢失常进而导致出现Na+-K+-ATP酶功能障碍,病灶组织细胞内Na+浓度明显增加,细胞出现毒性水肿,缺血区水分明显增加,因此临床进行影像学诊断时主要通过对缺血区组织水肿进行观察。CT为腔隙性脑梗死诊断中常用的手段,然而CT对水肿的敏感性较差,多是在患者发病24 h后方可对病灶进行清晰反映,早期诊断时难以发现异常,同时在对脑干、小脑半球部位局部微小病灶进行诊断时,敏感性较低,图像不准确,常出现误诊漏诊现象。MRI诊断水聚积异常敏感,尤其是T2WI序列上,能够清晰显示组织水分的微小变化,患者出现缺血现象2 h内可对脑组织水肿进行准确显示,同时MRI组织分辨率较高,对于病灶径线<5 cm微小病灶亦可清晰准确显示。本次研究结果显示MRI诊断腔隙性脑梗死时,病灶检出数量与CT比较存在显著差异,同时MRI能够显示更小的病灶,可作为腔隙性脑梗死诊断的首要诊断方法。

篇2:MR诊断在膝关节外伤性骨挫伤中的意义论文

MR诊断在膝关节外伤性骨挫伤中的意义论文

膝关节外伤性骨挫伤是临床较为常见的隐匿性骨伤,主要是指患者因各种原因导致外伤,诱发骨髓出血、水肿及骨小梁出现微骨折,但软骨、骨皮质等组织均为正常,而常规的X线检查及CT检查等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无法显示膝关节外伤性骨挫伤的具体情况,对临床治疗有较大的影响。笔者对常规CT检查显示膝关节外伤性骨挫伤呈阴性者,采用MR诊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2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118例经常规的CT检查,结果显示膝关节外伤性骨挫伤呈阴性的患者,男50例,女68例,年龄42~74岁,平均(56.2±12.8)岁。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为不同程度的膝关节出现红肿、持续性疼痛、如组织肿胀、行走困难等。入选病例均在外伤发生当天即采用螺旋CT进行检查,并于5 d之内实施MR检查。

1.2 检查方法:所有入选病例在外伤发生当天即采用螺旋CT进行检查,按照螺旋CT标准操作规程对患者进行检查,螺旋CT 层距、层厚均为1~3 mm,使用workstation 4.0软件对导入CT3D工作站的图像进行处理,根据临床需要,建立合适的方法,所有患者的临床诊断及报告等均在两位CT医生的共同参与下完成。MRI诊断则与伤后5 d内实施,MRI诊断采用的仪器为GE Signa 0.2Pro?le 磁共振扫描仪,检查过程亦需按照磁共振扫描仪的标准操作规程进行,检查结果由两位经验丰富的主治医生联合读片,并出具合理的报告。

2 结果

入选病例经螺旋CT检查后,结果显示膝关节外伤性骨挫伤呈阴性,即未出现明显的膝关节的骨挫伤以及韧带、软骨和半月板的损伤等,但仍存在膝关节外伤性骨挫伤等症状,故5 d内对患者实施MR检查,结果显示轴向旋转性损伤者有31例,夹击损伤者有57例,仪表盘式损伤者有22例,过伸型损伤者有8例。骨挫伤的MRI征象表现为:骨挫伤区急性期T1W1呈局限性片状长T1异常低信号,T2W1呈相应形状长T2异常高信号,ST1R像呈明显高信号改变。其中隐性骨折的MRI表现为:T1W1呈线样低信号带,周围见界限不清的更低信号水肿带环绕,T2W1骨折线仍为低信号,但周围水肿带呈高信号,ST1R呈较宽的高信号,骨折线显示不清。见图1~2。

3 讨论

骨挫伤是临床较为常见的骨科疾病,产生机理较为复杂,近年来因MRI诊断方法在临床的广泛应用而提出的新概念。其基本的病理变化为:患者因遭受外伤性骨折,导致患者的骨髓出现弥漫性或局限性充血、水肿、出血等症状,部分患者还会伴有局部骨小梁的轻微骨折,及时发现临床症状有利于采用较为合适的方法进行治疗,以减少因处理不当而造成较严重的后果,故临床检测对于临床治疗骨挫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MRI诊断为普遍应用之前,临床对于骨挫伤患者的检测多采用X线片、螺旋CT等进行检查,因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无法较具体的显示骨挫伤引起的症状,部分采用同位素扫描法进行检测,尽管可以将病变较具体的检测出来,但因其分辨率比较差,导致定位不准确。MRI诊断是近年来发展较为迅速及应用较为普遍的化学成像方法,它是利用原子核自旋运动的特点,在外加磁场内,经射频脉冲激后产生信号,用探测器检测并输入计算机,经过计算机处理转换后在屏幕上显示图像。MRI诊断技术可精确的显示关节及其附属结构的损伤具体情况,且敏感性较好,是目前临床唯一用于骨挫伤检测的`工具。

膝关节外伤性骨挫伤在临床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主要与膝关节的生理结构具有较大的关系。膝关节是在人体运动时需承受巨大压力的重要关节,活动的幅度及强度均比较大,是人体中较容易受伤的关节,其中外伤性骨挫伤是较为常见的疾病之一。MRI诊断是临床检测外伤性骨挫伤的工具,可具有良好的软组织的对比度,是目前唯一能够在患者的机体上显示肌腱、韧带、软骨结构的影像诊断技术,成像能力不受方位的限制,可清晰、准确的显示患者肌腱、韧带等的走向、结构等,是一种为创伤的综合检测技术,因而受到广大医疗人员及广大患者的认可,在临床应用十分广泛。骨挫伤的MRI表现特征主要为:患者的骨骺或干骺端松质骨内斑片状、地图状或网状异常信号,在T1W1上表现为低信号,在T2W1上则显示为略低信号、略高信号或高;低混杂信号,ST1R、PDW1序列上表现为高信号,边界不清。

膝关节外伤性骨挫伤与其附属结构损伤有较大的关系,临床诊断的过程中发现,发生外伤性骨挫伤的患者往往还会伴有不同程度的其他组织的损伤,如骨、软骨及其附属结构的损伤,主要包括肌腱、韧带、半月板等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是导致损伤部位出现不同程度疼痛的主要原因之一,临床常将类似症状作为临床诊断骨挫伤的主要的依据,如患者发生骨挫伤后出现上述临床症状,必须对患者进行必要的检测,因常规检测方法的局限性,临床常将MRI用于骨挫伤患者的临床诊断,对患者提供较为精确的检测,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笔者通过对发生骨挫伤的患者及时进行MRI检测,全面而又精确的了解患者的损伤情况,并及时为患者提供合适的临床治疗,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由此可见,MRI检测对膝关节外伤性骨挫伤较为敏感,可精确反应患者膝关节损伤的具体情况,并能对骨挫伤患者膝关节附属结构的损伤情况作出精确判断,从而为临床治疗膝关节外伤性骨挫伤提供有力的证据,故针对膝关节外伤性骨挫伤的患者,在条件的允许下,尽量实施MR检查,以提高临床治疗的合理性。

神经内科学7—12章教学课件

急性手癣的病因有哪些最佳治疗方法

天丹通络胶囊说明书

缺血性中风的中医治疗与数理模型分析

会计上岗证考试题库

CT医师大型设备上岗证考试真题及答案

前列舒乐胶囊说明书及主要功效

对呼吸内科重症患者的研究观察与护理

三七通舒胶囊说明书

呼吸系统疾病病例范文

核磁共振在腔隙性脑梗死诊断中的意义的论文
《核磁共振在腔隙性脑梗死诊断中的意义的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核磁共振在腔隙性脑梗死诊断中的意义的论文(锦集2篇)】相关文章:

高中记叙事类作文素材积累2024-01-10

口腔内科病例报告范文2022-09-23

呼吸内科护理寒假实习个人总结2022-12-26

面部中风的治疗方法2022-05-06

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试题2022-05-05

谈自噬在肿瘤中的作用及运动干预的影响论文2024-04-20

慢病督导整改报告2022-10-06

高中作文素材积累白芳礼2023-10-08

脑卒中的健康教育2023-10-02

护士资格考试试题2022-05-12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