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传动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与展望论文(精选12篇)由网友“红鼻子盗圣”投稿提供,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机械传动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与展望论文,欢迎阅读!
篇1:机械传动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与展望论文
机械传动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与展望论文
1、机械传动技术的萌芽
因为传动系统是机械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所以传动系统与机械是同时产生的,甚至可以说,因为有了传运装置,机械才得以产生。比如,我国春秋时期即已经广泛使用的桔槔,便可以视为简单的机械,其中,最为智慧的,就是杠杆原理的运用,而这里的杠杆,恰恰就是传动系统,可见传动系统在机械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也说明,对于机械的不自觉使用,早在春秋时期,智慧的先人就已经开始了。另外,指南车是展示我国先人智慧的又一发明,这是利用齿轮传动系统和离合装置来指示方向的车辆。关于指南车的记载,虽有神话成分,或存在史实上的矛盾,但《宋史舆服志》记载的指南车结构和技术规范,尤其是齿轮大小和齿数的详细记载,不仅证明指南车在我国古代确实存在,也显示了我国古代机械制造的高超水平。另据考证,早在战国到西汉之间,机械传动的重要标志——齿轮,就已经诞生了,另参酌其他古籍,当可推知,指南车的发明,肯定早于宋代,中国古代科技史学家王振铎认为,三国时期的马钧发明了指南车,颇为可信。放眼国外,关于机械的记载与使用也比较早。早在古希腊时期,就有机械传动的记载。罗马时代,则发明了水力驱动,木制齿轮传动的“谷物碾磨机”,后来,瑞典人在谷物磨中率先采用了斜齿轮传动,在传动技术史上称得上是突破,只不过,这种斜齿轮是由石头制成的,在材料上显得过于原始。进入14世纪,以时钟的发明为标志,齿轮传动系统产生了一个飞跃。因为时钟比较精细,传动齿轮自然也需要精密化、小巧化,于是,人们开始研究金属齿轮。先人的智慧值得景仰,但在工业革命之前,各类传动系统也和机械本身一样,处于原始阶段。直到18世纪初,蒸汽机进入实用,相续在矿井排水、铁路机车、加工制造等领域大显身手,现代意义的机械才得以产生。从本质上来说,蒸汽机是机械的动力系统,它的飞跃对于传动系统自然提出了更高的需求,从那以后,高标准、高质量的金属齿轮传动得到了极大应用。
2、机械传动技术的发展
19世纪末,电动机和内燃机获得广泛使用,对机械传动技术提出了更高要求,到20世纪初期,机械传动技术有了很大发展,直齿轮、斜齿轮、锥齿轮和蜗杆传动相继问世,性能、精度及耐久性方面都有了很大发展,基本上可以满足机械工业的需要。20世纪40年代后,齿轮几何学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齿形、啮合及齿轮之间的展成关系,可以通过数学计算实现精确化,这使得机械传动真正成为一门科学。在精确计算的支撑下,研究人员逐步掌握了齿轮传动的表面接触强度及轮齿弯曲强度,基于动载荷的机械传动设计也初步成型,并应用于高速重载的汽轮发电机传动系统。这期间,研究人员还提出了齿轮齿廓和齿向修形设计的方法,以提高承载能力。
进入20世纪60年代,肇端于美国的宇航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导航系统、火箭助推器对传动系统的要求非常高,不仅要求传动系统体积小、承载能力强,可靠性更成为首要的考量标准。为此,研究人员不遗余力,对直齿、斜齿、锥齿的表面疲劳强度进行了深入研究,并进行严谨的可靠性增长试验,通过研究,发现传动系统的原材料和齿轮的啮合性不仅关乎其承载能力,也与其可靠性密切相关,这一发现促成了非金属材料(如高强度塑料)齿轮的产生。进入70年代后,机械传动技术更有了飞跃式的发展,空间啮合理论成为这一时期的亮点,研究人员相继推出曲线锥齿轮、环面蜗杆、点接触蜗杆及圆弧齿轮等新式传动系统,极大推动了机械传动技术的发展。值得一提的是,我国正是在这一时期,在机械传动技术领域,迎头赶上发达国家,达到了世界先进国家的水平。
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机械传动技术更是突飞猛进,在空间啮合理论的推动下,少齿差行星传动、变型伺服传动、新型蜗杆传动等新型传动系统相继出现,弹性变形理论、制造误差的啮合理论、局部共轭理论及失配啮合理论,都达到很高水平,齿间载荷分配和应力分析也得到广泛应用。这期间,传动系统减振降噪研究,也成为一个热点,并获得诸多成果,轮齿三维任意可控修形设计便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创举,根据轮齿修形的要求,多自由度数控齿轮加工机床纷纷问世。传动系统动力学研究更为深入,研究人员提出了齿轮传动系统故障诊断、状态监控和失效预警的思路,并开发出相应的监控与诊断软件,用于冶金、船舶、电厂等大型关键设备的传动系统,使之走上了智能化的台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同时,传动系统的研究由微观返向宏观,即传动系统的研究并不单纯以传动系统为对象,而是把机械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传动系统与整机的匹配、协调,越来越受到重视。
3、机械传动技术的展望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机械传动的模式早已不再局限于齿轮、链条等接触式传动,通过电磁感应原理来传递动力的`非接触传动(如电磁轴承、电磁传动等)已进入实用,与传统的接触式传动相比,非接触传动具有无磨损、寿命长、效率高等优点。当然,传统的轴承等接触式传动,仍大有用武之地。今后,机械传动技术领域的研究,应在优化改进传统传动技术的基础上,探寻创新型传动模式,在一段时间内,研究重点仍然是前者。大体来说,机械传动的研究方向主要有以下几点:
3.1提高机械传动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
信息化和智能化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涉及到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机械传动领域也不能例外。机械传动技术应与计算机控制技术相结合,实现信息化和智能化,即根据原动力系统的效率特征和执行系统的功能要求,通过计算机控制技术,精确实现动力传动功率和速比的实时控制,从而使原动力系统、传动系统和执行系统趋于最佳匹配与融合,这一研究也是机械装备实现自动化和智能化的重要基础。经过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传动系统的信息化与智能化,以至于机械装备的信息化和智能化,已经获得重大进展,在汽车、工程机械和军工机械生产领域广泛应用。目前,自动变速传动是最为主要的信息化、智能化传动模式,一般来说,包括三种形式,即机械自动变速ASM(Automaticshiftmanualtransmisson)、液力机械自动变速传动AT(Automatictransmission)和无级自动变速传动CVT(Continuouslyvariabletransmission),这三种传动形式的技术已相当成熟,代表着传动技术信息化、智能化的主流。但在国内,相对而言,AT、CVT技术还存在较大差距,应重点攻关。
3.2传动系统新材料的突破
现代材料科学肇端于20世纪50年代,苏联成功发射人造地球卫星之后,人们认识到,先进材料对于高科技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后,材料科学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热门词汇。在传动技术领域,新材料的运用也方兴未艾,比如梯度材料、陶瓷材料、纳料材料、高分子聚合物、智能材料、表面涂层及自修复材料等,均以其鲜明而独特的性能特点,推动着机械传动技术的发展和性能的提高。材料科学是多学科交叉与结合的结晶,是一门与工程技术密不可分的应用科学,我国材料科学的研究水平位居世界前列,有些领域甚至居于世界领先水平,我们应保持并发挥这一优势,将其扩展到机械传动等生产领域,为国民生产提供科学技术支持。
3.3提升机械传动的适应性
现代机械工程的发展日新月异,对于机械传动系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比如,宇宙空间的高真空、微重力、大温差,海洋环境下的海水腐蚀,以及强磁场或强强电场等特殊(极端)环境下的机械,就需要与该环境相适应的传动系统。这类特殊(极端)环境下的传统系统开发及其适应性研究,以及传动系统在该环境下的服役特性研究,也是我们下一步研究的重点。此外,微机械中的微型传动系统,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因为尺度效应的影响,微型传动系统与普通机械传动机械管理开发的工作原理和性能特征均有很大不同,当传动系统的尺寸小到微米或纳米级时,会产生很多新的科学问题。比如传动副元件的表面积与体积之比增大,表面力学、表面物理效应将起主导作用,同时微传动系统的摩擦学、热传导与常规尺度的传动系统不同,这就需要加大研究力度。
4、结语
本文回顾了机械传动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并对其研究方向作了简要的展望。传动系统是机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决定机械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随着科技的发展,机械传动系统也与原动力系统、执行系统相协调,产生了飞跃式的发展。总体来说,机械传动系统的发展是朝着高效率、重荷载、低噪音,适用性强且成本低的方向发展,并特别强调传动系统的节能与环境意识。
篇2:电子信息技术发展历程与前景论文
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也在不断进步。在这种形势下,电子信息技术得到广泛应用。电子信息技术推动我国进入信息技术高速发展时代,提高了社会经济效益以及国家综合实力,为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笔者主要对电子信息技术的定义、发展以及特点展开论述,并对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关键词:
电子信息技术;应用特点;应用前景
1引言
电子信息技术在人们生活中的很多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而且随着现代人们对于生活和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与电子信息技术的结合更加紧密。无论是在虚拟网络世界还是在现实中,都离不开电子信息技术的支持,比如说移动终端、电视终端等方面。电子信息技术可以给人们带来很多的便利,因此,有必要加强对于电子信息技术的认识和研究,在正确认识电子信息技术的基础上,最大化实现它的价值。
2电子信息技术概述
2.1电子信息技术定义
所谓信息,其实质指的是事物的一种形态,信息有着自己特殊的传输方式,随着人们对技术的认识越来越多,电子信息技术在各个方面都影响到人们的生活,特别是在通信媒体中,其已成为不可或缺的部分。而电子信息技术具体含义也是以信息为基础,通过加强对技术意义的理解,特别是在现如今科学计算机技术的支撑之下,信息的传输更加便捷快速,且传输的质量也越来越高。
2.2电子信息技术发展现状
2.2.1全球信息化时代到来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科学技术不断提升,人们进入了互联网信息的新纪元。在这个阶段,人们日益频繁地通过网络交流,巨大的信息交流量意味着信息全球化的时代已到来。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都可以利用现代互联网技术实现交流,从而满足人们各方面的使用需要。电子信息全球化可以有效帮助人们完成各种活动,提高工作的质量以及效率,帮助人们更好进入自己的角色。电子信息技术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并得到广泛的应用,这有效促进电子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2.2.2人们生活智能化
电子信息技术不仅可以促进信息交流,也可以以智能化形式向社会展现其不可忽视的作用,从而促进社会以及电子信息化的快速发展。电子信息技术的出现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电子信息技术设备就是智能电视,其提高了传统的模拟电视信号质量。信息技术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日常使用的设备,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了很大的帮助。电子信息技术的出现将促进人们的生活实现智能化。
2.2.3教育信息化
现如今,我国电子信息技术得以飞速发展,电子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促进了各个领域的发展。电子信息技术在我国教育行业中的应用有效促进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通过教育信息化的方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电子信息技术在教育行业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电子信息技术在教育行业的应用可以完善现有的教学计划,并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制订相应的教学计划;与此同时,电子信息技术在教育行业的应用可以创新和改革教育产业,从而实现信息教育;利用电子信息技术可以共享现有教育资源,促进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师的教学质量提高。
3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特点
3.1智能化、自动化的组合
21世纪科学技术快速发展,因此,实现电子信息技术的智能化非常重要,使用电子信息技术模拟人的感官、行为和思维,根据通过密集分析和综合处理获得的信息,大大节省人力,避免资源的浪费以及降低了成本。在现实生活中,自动存储技术和自动导航系统是电子信息技术通过传感器实现智能化信息技术传输的具体应用。
3.2数字化、网络化的组合
现如今进入互联网+时代,网络技术与电子信息技术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电子信息技术利用网络来整合、利用与传输信息,使得信息的覆盖面扩大、时效性更强。计算机技术通过利用信息技术,使得操作的方式更加便捷、效率更高,满足了现代人们工作和生活的实际需要。
3.3快捷化、高效化的组合
现如今,人们的生活方式随着计算机技术以及电子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电子信息技术在集成和信息化的.基础上,其应用效率更高,而且运行更加简单快捷,实现了快捷化与高效化的有机结合,已成为人们生产和生活中最方便、最有效率的承载信息的手段。
篇3:电子信息技术发展历程与前景论文
4.1全球化、梯队化
全球化和梯队化是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电子信息技术全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随着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梯队化趋势也在出现,不同国家在这一领域的差异越来越大,分工越来越明显,高水平的技术基本上出现在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主要接受低技术产品或即将过时的产品,因此,梯队化的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差异越来越大。
4.2国际化、网络化
在今天的电子信息技术发展中,电子信息技术既面临着机遇也面临着挑战。由于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依靠高端人才,所以这种挑战更多体现在对于高科技人才的需求方面。这些年来,因为国外的跨国集团拥有着一般企业无与伦比的优势,可以为高科技人才提供更好的待遇,基本垄断了这一电子信息化行业的高端人才,一些尖端科技都由他们研制开发出来。电子信息技术不断推陈出新,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影响也越来越大,对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产生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4.3技术产品规模化与个性化
技术产品遵循效率规模,只有具备一定规模才能在市场上建立起优势,在任何领域的行业都遵循这一规律,电子信息技术行业也不例外。在电子信息技术领域之中由于跨国公司的优势非常明显,产品质量有了质的飞跃,出现了产品创新的趋势,也越来越注重电子信息技术产品的更新和个性化的发展。因此,实现了电子信息技术产品规模化与个性化的有机结合,共同进步、共同发展。
5结语
随着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目前已在各个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促进了这些领域的发展。因此可知,电子信息技术已成为未来社会发展的必然手段,能够通过电子信息技术更好将企业产品的价值展现出来。笔者对电子信息技术的定义、发展以及特点展开论述,并对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前景进行展望,希望为以后电子信息技术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杜佳.我国电子信息技术发展及应用分析[J].信息通信,(8):138.
[2]龚成.论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特点与未来发展趋势[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4(8):197-198.
[3]方静.试论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特点与未来发展趋势[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1):167.
篇4:有线电视技术发展与展望思考论文
前言
当前我国的有线电视网已由传统的模拟窄带网发展为先进的宽带数字网,在技术上出现了历史性的革新,并以光纤作为主要的传输媒介,在传输效率、传输质量上到达了一个新的层次。为促进有线电视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本文特对有线电视的几点发展趋势做出了概述,现总结如下。
1我国有线电视技术的发展现状
1.1交互式电视技术
交互式电视技术的类型大致可做如下划分:①准视频点拨(NYOD)。以用户的实际要求为基准,使有线电视台可准确接收到用户所需收取的电视节目,属于非对称双工通信方式。基于该类型上行容量较小的特性,通常仅能够用于节目预定,无法赋予用户对节目的'编辑控制权。②真正视频点播(TY-OD)。用户可用过对电视节目进行快进、倒带、暂停等操作来实现对节目的控制。例如,在电视购物中,用户可通过选定频道、挑选商品、操作控制、信用卡付款、送货上门等步骤来实现一套完整的购物流程,大大提高了购物环节的便捷度。基于该类型上行容量较大的特性,且具有双向对称功能,与NYOD相比,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交互式电视技术[1~2]。③全交互式业务。用户可直接将按照自己的意愿,在电视购物这一环节中进行自主调配。如可自行对不同公司生产的鞋帽、服装等配饰进行搭配,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购物选择范围,属于TYOD的延伸技术。
1.2CATV与计算机
有线电视电缆网可通过电缆调制解调器等部件的应用,与PC计算机进行连接。射频调制解调器的主要功能在于对数字信号进行调制,使其成为射频信号,并将其送入电缆,具有在电缆中进行传输的功能;网络适配器的主要功能在于完成数据的传输与转换,并对数字信号进行转换,使其成为可与射频调制相适应的码型。通常情况下,电缆调制解调器的连接方式可分为以下两种:①于计算机旁进行安装,以10Base-T为接点,将太网接口与计算机进行连接;②将电缆调制解调器插入综合服务单元中,并以10Base-T为接点,将太网接口与计算机进行连接。电缆调制解调器与计算机进行连接时,每台均需要一块网卡作为媒介,还应对适当的路由器进行选择,以实现地址翻译及传达数据的根本目的。
1.3CATV与电话
CATV的工作原理在于摘机处于拨号状态时,受单片机控制接收的锁相环将会随之对空闲通道进行搜寻,并对空闲通道及拨码号进行编码,并向地址通道发出,最后,单片机对发射部分的锁相环进行控制,将发射频率控制在搜寻的空闲通道上。与此同时,单片机即可以地址通道传来的信道编码为基准,对发射部分及接收部分的锁相环进行控制,同时锁定频率,实现两机相互对话。处于挂机状态时,单片机可对接收部分的锁相环进行控制,将接收频率锁定于地址通道上后,将通话状态转为待机状态。
2我国有线电视技术的前景展望
2.1成本降低化
对于与有线电视技术相关的产业,便应从以下两个方向进行发展:①应当对如何降低技术成本进行深入研究,尽可能地消除可造成成本增长的因素,以实现成本最低化;②应当尽量占据有利的市场地位,通过拉长产品换代周期、延长产品生命线等方法来对产品的竞争力进行提升,以实现成本控制的根本目的。
2.2操作便捷化
技术研究的根本目的在于让其服务于民众生活,促进社会便捷化发展。因此,有线电视技术的发展方向也必然面向着操作便捷化这一关键点。除此之外,有线电视技术的实用性功能也将获得较大的发展,如通过数字电视对交通路线进行查询、对电视节目进行定时化处理等。
2.3交互性发展化
对于有线电视技术而言,交互性发展化的根本趋势在于通过更为便捷、更为人性化的技术来进一步满足人们对于交互性电视技术的需求,且在功能选择上也将更趋向于双向化,不同用户可根据自身需求进行多样性选择。
3结束语
综上所述,迄今为止,有线电视技术在我国已获得了较为稳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社会的生产及民众生活的发展。要促进我国有线电视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还需在各项技术环节方面做出持续性完善,加大研发力度,以实现有线电视技术产业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肖斌.三网融合中有线电视技术的应用及发展浅述[J].中国新通信,(04):80.
[2]周岩.有线电视技术与宽带技术的融合发展[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17):42~43.
篇5:我国化学灌浆技术发展与展望论文
摘要:结合水电工程建设,概述了50年来,我国化学灌浆材料、技术及设备,从无到有的发展及应用成果.并根据其发展现状,分析了我国化学灌浆技术近期发展的方向.即开发推广无公害、耐久性好、适应工程各种要求,且价格低廉的化学灌浆材料;改进提高化学灌浆技术;促使化学灌浆设备、仪器生产的定型化、系列化、成套化、标准化和环保化;制订化灌施工规程、规范和全国性的行业标准等.
关键词:化学灌浆无公害环氧树脂聚氨酯丙烯酸盐酸性水玻璃化学灌浆泵
篇6:我国化学灌浆技术发展与展望论文
化学灌浆(ChemicalGrouting)是将一定的化学材料(无机或有机材料)配制成真溶液,用化学灌浆泵等压送设备将其灌入地层或缝隙内,使其扩散、胶凝或固化,以增加地层强度、降低地层渗透性、防止地层变形和进行混凝土建筑物裂缝修补的一项地基处理和混凝土修补技术.即化学灌浆是化学与工程相结合,应用化学科学和化学浆材解决地基和混凝土缺陷处理(加固补强、防渗堵漏),保证工程的顺利进行或借以提高工程质量的一项工程技术.随着化学灌浆技术的发展和进步,现己成为现代工程中颇具特色且不可或缺的一项先进技术
国外化学灌浆最初是适应于地基处理和采矿业发展的需求而发展起来的,其可靠性得到公认并被广泛采用至今己有80年以上的历史.我国的化学灌浆技术应用与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并有自已的独创.如果以1953年在佳木斯等地采用碱性水玻璃进行化学灌浆算起,也才只有50年的历史五十年来,我国在化学灌浆技术这个小领域取得了成绩[3],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化学灌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起来,已成为我国现代工程技术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
(2)国外有的常用化学灌浆浆材品种,我国基本上都已开发出来(如环氧[1]、甲凝、丙凝、丙烯酸盐、酸性和碱性水玻璃、水溶性、非水溶性和弹性聚氨酯、脲醛树脂、铬木素等)
(3)化学灌浆浆材品种开发中还有一些独创.如甲凝、弹性聚氨酯,甲氰凝和环氧—聚氨酯,丙烯酸酯—聚氨酯等互穿网络灌浆材料
(4)化学灌浆设备的研制开发已基本能适应和满足国内化灌工程的要求[8].如化学灌浆泵、灌浆阻塞器、密闭配输浆装置和各种封缝材料等.
(5)化学灌浆技术已在国内水电(大坝、堤防、水库、电站)、建筑(地上、地下、人防)、交通(公路、铁路、隧道、桥梁、港口、机场)和采矿等四大部门得到推广应用
(6)化学灌浆技术应用已解决了许多工程难题,取得良好的效益.以水利为例,如三峡[4]、葛洲坝、龙羊峡、丹江口、陈村、凤滩、万安等水利枢纽都是采用化学灌浆技术解决一些工程技术难题的典型例子
(7)化学灌浆已从工程完建后的应用,发展到工程兴建前设计中就采用.如三峡化灌帷幕预计15000米,化灌加固地基预计3000米
(8)化学灌浆技术在一些方面已具国际先进水平,如青海龙羊峡大坝采用中化798环氧浆材处理G4伟晶岩劈裂带和三峡大坝采用CW环氧浆材处理F1096软弱夹层及断层破碎带的水泥—化学复合灌浆技术均堪称国际上处理低渗透性软弱岩土地层的先进技术
(9)化学灌浆理论上也有一些突破和创新[6][7].如浆液扩散半径的计算理论、浆液湿面粘接理论、减低浆液毒性的拮抗理论、浆液吸渗理论等
(10)化学灌浆技术出版物取得丰收.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己出版专著十余部.包括水利学报、水利水电技术、岩土工程学报、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长江科学院院报在内的全国132家科技期刊都选登化学灌浆的研究论文.近5年选登的论文就有200余篇
以上十个方面成绩,足以说明我国化学灌浆技术的进步和发展水平.此外,全国研究化学灌浆技术的工程科技人员已成立了中国水利学会化学灌浆分会,现挂靠在长江科学院.追溯到1968年,学会己举行过16次学术交流活动,出版了7部论文集,这些学术活动对推动我国化学灌浆材料的.研发和化学灌浆技术的发展起了很好的作用
2.化学灌浆技术近期发展展望
我国化学灌浆技术近期应在前50年的基础上更具活力的继续向前发展,而无公害、耐久性好、适应工程各种苛刻要求且价格低廉的化学灌浆浆材的开发、应用和推广;化学灌浆技术的研究、改进和提高;化学灌浆设备、仪器生产的定型化、系列化、成套化、标准化和环保化及产品质量的持续改进和提高等必然是其发展方向
2.1.无公害浆材的开发
(1)无毒催化剂的研制.环氧树脂浆材粘接强度高、稳定性好,因此是固结灌浆最常用的浆材.该浆材毒副作用主要来自所采用的固化剂和溶剂.在过去的近中,对环氧浆材胺类固化剂的降低毒性研究己取得一些成果,国内生产出商品名为T31、810、X-89、CD等毒副作用较低的一批改性胺类固化剂,对环氧浆材的推广应用起了较好作用,今后还应朝这个方向继续努力
(2)无溶剂型浆材的开发.环氧树脂一般粘度都较大,制成化灌浆材一般都要添加有机溶剂,但很多有机溶剂不但气味难闻,而且具有毒副作用(如糠醛),添加后往往会产生环境问题.因此,人们在研究无毒副作用环氧固化剂的同时,也展开了无溶剂型环氧浆材的研制.无溶剂型环氧浆材的研究将得益于环氧树脂工业的发展,国内一些化工厂生产的低分子量环氧树脂粘度仅为20-25mPa.s.,这对今后无溶剂环氧化灌浆材的发展开辟了较好的前景.除此之外,把丙烯酸酯等树脂开发成无溶型浆材己呈现出更加美好的前景,值得努力探索
(3)水做介质的化灌浆材的研制.水做介质,不用有机溶剂,对化灌浆材的无公害化是很有益的.过去已开发了LW、HW等为数不多的水溶性聚氨酯浆材,今后对水溶性浆材应放开视野,相信在有机或无机水溶性浆材开发和应用上将会呈现出较为理想的进展
(4)某些已有浆材改造的研究.1974年,日本曾因使用抗渗性好的丙凝化灌浆材污染水质,引起饮水中毒事件而宣布禁用丙凝.之后,具有丙凝相似性能的丙烯酸盐浆材得到发展,但其主要成分丙烯酸镁仍存在一定的毒副作用,而科技工作者采用拮抗原理,在丙烯酸盐浆材中加入钙盐和适量的某种拮抗剂,却使其毒副作用下降到仅为丙凝的1%,成为实际无毒浆材[12].这个例子说明,我们可以探索通过对己有的某些化灌浆材进行改造,降低毒性,达到可使用标准
2.2.对工程各种苛刻要求相适应的浆材开发
(1)新型高亲润、高渗透性化灌浆材的研究.虽然目前我们已有了一些高渗性的化灌浆材,解决了不少工程难题,但所用溶剂和固化剂多半都有毒副作用,不适宜环境标准,对工程地基微细裂隙、断层破碎带和泥化夹层及混凝土微细裂隙的处理仍有探索新型高亲润、高渗透性、无毒副作用化灌浆材的必要.这很大程度取决于表面活性剂和活性稀释剂体系的研究改进
(2)弹性化灌浆材的开发.在工程伸缩缝止水和混凝土活缝、变形缝补强灌浆中需要具有弹性的化灌浆材.过去虽说也有一些开发,但必竟质量还不够高.今后除应加强对已有弹性环氧和弹性聚氨酯等浆材提高质量和消除毒副作用方面的研究外,更为重要的则是加强对能赋于环氧树脂弹性的固化剂的开发研究[11],从而适应建设工程之急需
(3)快速固结浆材的开发.这里指的是浆液粘度又低,固化物性能优异,且固化时间可控制在几十分钟或几小时以内的浆材的开发.采用低粘度环氧树脂或新型活性稀释剂和开发应用能促使环氧树脂快速固化的新型环氧固化剂应能解决此课题
2.3.耐久性浆材的开发
耐久性概念含意较广,它包括耐水、耐酸碱、耐候、耐紫外光、耐冻融和干湿循环、耐磨蚀、耐微生物作用(霉)等方面,耐久性浆材的开发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探索
(1)通过对合成树脂的接枝或相嵌共聚合反应,使化灌浆材中所采用的树脂具备我们所要求的一些耐久性特性
(2)注重互穿网络复合化灌浆材的研究.如己有的MU无溶剂浆材系丙烯酸酯--聚氨酯的复合[2]、PU/EP水下化灌浆材系聚氨酯—环氧树脂的复合[10],他们都是互穿网络复合化灌浆材.由于两类树脂复合及其互穿网络结构,这就赋予他们超越任何单一树脂组份的优良性能,值得深入研究
(3)加入钠米材料对己有浆材进行改性.环氧树脂加进纳米材料改性的化灌浆材研究项目已获得水利部基金资助,从现己拿出的初步成果来看,该项研究将会提升环氧浆材包括耐久性在内的多方面性能
2.4.价格低廉的浆材开发
(1)水玻璃浆材的改性.水玻璃浆材是化学灌浆史上最早使用的化学灌浆浆材,同时也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化学灌浆浆材之一.究其原因除该浆材具有无毒、粘度小、可灌性好等优点外浆材价格较低是个重要因素.该浆材不足处为凝胶时间调节不够稳定、凝胶强度很低和凝胶稳定性较差,金属离子易脱溶等,现多半用在临时或半永久工程中.因此今后对其改性工作应着重在提高强度和耐久性方面做研究.加入某些活性物质进行改性是值得探索的方向
(2)纸浆废液的无害化浆材开发.纸浆废液做成化灌浆材价格较低.将该废液中加铬类催化剂便可制得现称为铬木素的该浆材.因铬类催化剂中六价铬离子有毒,该浆材大家不敢用.故随后开发出多种无铬催化剂的高强木素浆材,今后应对其进行提高性能研究,以便推广应用
以上四条主要集中在无公害、多用途和耐久性浆材研究、开发上,至于浆材的定型化、系列化、标准化当然是化灌技术发展的必然要求,这里就不赘述
2.5.化灌技术的改进、提高和创新
已有化灌技术的总结、改进和提高研究.前已叙述了在过去的50年中,我国有包括水电等大量的建设工程应用过化学灌浆技术,有许多采用化灌解决工程难题的典型经验,其中有些已有初步总结,如复合灌浆技术等;有些则尚待总结,如化灌的密闭传输、自动记录、集中管理和实时监控技术等.不管过去有无总结,现有的化灌技术都需要从事化灌技术研究的专家、学者与有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相结合,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改进、提高,并能有所创新
2.6.化灌设备仪器的系列化、成套化、标准化和环保化
(1)高性能化学灌浆泵的系列化、成套化和标准化.高性能化学灌浆泵是实施化灌作业的主要设备,国内有多家研究所和小企业能研制和开发,但都只能小批量生产或试生产.今后应定点、定型生产,并向产品的系列化、成套化、标准化方向发展,以方便推广应用化灌技术
(2)化学灌浆自记仪的研制.化学灌浆自记仪的研制可有效地避免人工记录难免出现的一些差错,将对提高隐蔽工程中的化学灌浆质量起到很好的监控作用,并使化灌数据分析建立在可靠的基础之上.化学灌浆自记仪在技术原理上与己有的水泥灌浆自记仪有所不同,目前国内已有几套研制方案,但还未见样品问世,很需要加快研制步伐,以应工程化灌监理之急需
(3)密闭式传输浆设备的研制.现己研制出的一些设备要满足环境标准要求,保证安全生产
(4)现有产品提高质量研究.国内生产的一些化学灌浆设备仪器在加工精度和质量上与国外同类型产品还有一定差距.因此,在这方面我们会有大量改进和提高工作需要去做
2.7.化学灌浆行业标准、规程、规范的制订
化灌施工具有隐蔽性特徵,各行其道搞施工必将出现很多问题,甚至会形成工程隐患,值得我们高度警惕.然而我国至今还没有一部全国性行业标准和化灌施工规程、规范,这是很不正常的现象,应立即着手进行制订.希望政府相关部门能给于大力支持
2.8.化学灌浆理论的研究、探索
化学灌浆对象一般都具有隐蔽性和特殊性,实验室摸拟比较困难,故化学灌浆理论研究一直是化灌技术发展的薄弱环节,举步维艰.化学灌浆施工和不少施工参数的确定以往都是靠经验,缺乏理论指导.为了促进化学灌浆技术在多个工程领域科学的推广应用,今后很有必要加强在实验室中对灌浆理论的研究、探索.
篇7:计算机网络存储技术发展展望论文
1 概述
自从网络概念问世以来, 从局域网到广域网, 网络规模不断扩张, 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二十一世纪以来,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 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生产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特别是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 使得互联网的接入方式更加便捷。随着互联网规模的不断增长, 网络信息量十分巨大, 特别是随着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深化, 网络信息量仍将进一步增长, 网络的信息容量已经成为制约互联网进一步发展的重要瓶颈, 网络数据的存储开始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互联网信息容量大, 数据交互速率高, 这就要求网络中的数据存储既要满足较大容量的存储需求, 又要满足高效快速的读取、存储速率, 这就给计算机网络存储技术提出了新的较高要求。本文主要针对计算机网络存储技术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 并对下一步新型存储技术的发展进行了探讨与展望。
篇8:计算机网络存储技术发展展望论文
计算机网络作为连接计算机等设备的数据网络, 提供了网络节点间数据交互的通道, 承担着数据交互的路由传输功能。随着网络规模的不断扩张, 网络结构愈加复杂, 节点设备类型也愈加繁琐, 为了保证网络内高效的数据信息流, 网络的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 存储设备也开始在网络中得到应用, 承担着网络中数据信息的缓存功能。当前来看, 根据不同的存储需求与特点, 直接连接存储、存储区域网以及云存储等几种存储技术在计算机网络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
2。1 直接连接存储技术
直接连接存储技术是一种存储介质与服务器通过数据通道直接相连实现数据存储的技术, 在这种网络存储模式下, 存储设备不具有操作系统, 这决定了存储介质只承担数据的存储功能而不具备数据管理等功能。直接连接存储技术是一种针对计算机网络中数据存储问题而形成的一种直接的解决方案, 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网络中的数据存储问题, 但随着计算机网络规模的进一步扩展, 一方面数据存储量越来越大, 专用数据接口给服务器带来的负担较重, 另一方面这种存储模式的灵活性欠佳, 难以适应复杂的网络结构。
2。2 存储区域网技术
为了解决直接连接存储技术存在的存储量瓶颈以及可扩展性问题, 存储区域网技术开始在计算机网络中得到应用。存储区域网技术将网络中的数据存储设备与服务器独立开来, 利用光通道搭建了数据存储网络, 不仅大大提高了对网络中数据信息的存储量, 更实现了数据的集中式管理, 提高了网络中数据存储管理的可控性。光纤技术的发展大大推动了存储区域网技术的革新, 专用的存储网络借助光纤的高效高可靠传输能力, 实现了远端的数据快速存储与读取, 大大提高了存储设备在计算机网络中布局的灵活性。
2。3 云存储技术
近年来, 云计算开始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 在谷歌、亚马逊、微软以及国内的阿里、腾讯、百度等互联网巨头的推动下, 云计算技术已经落地, 在工业生产、日常生活中的诸多领域得到了应用, 利用云端设备实现本地数据的处理计算。在云计算平台下, 云存储技术应运而生, 利用云端的存储设备, 实现了本地数据的可靠存储, 本地设备不需要考虑数据存储问题, 只需要通过网络将数据上传即可。云存储平台通过数据分析与管理, 将用户上传的数据合理存储至相应的存储服务器中, 不仅有效保证了存储数据的安全性与可靠性, 避免了本地存储设备损毁可能带来的数据丢失问题, 更便于用户随时随地访问云端对上传的数据信息进行管理。
3 新型存储技术展望
针对当前计算机网络存储技术存在的问题以及网络的下一步发展需求, 虚拟化存储技术、无线存储技术以及动态存储技术等新型存储技术发展十分迅速, 并开始在实际中得到应用。
3。1 虚拟化存储技术
在虚拟机技术、数据快照技术以及数据定位技术等新型技术的基础上, 虚拟化存储技术逐步发展起来, 其利用虚拟化技术实现了数据存储的位置无关性, 进而实现了对异构存储系统的统一化管理, 大大提高了存储系统的使用率与使用效率。虚拟化存储技术的应用, 使得数据存储的介质选择变得无差别化, 即使在异构存储系统中, 不同的存储介质具有不同的特点与属性, 虚拟化存储技术都能够将其统一为简单的数据存储访问模式。随着计算机网络规模的不断扩张, 网络结构日趋复杂, 网络中设备类型的差别越来越大, 传统的数据存储技术需要根据数据类型以及存储设备的特点选择存储介质与存储方式, 当待存储的.数据量较高时存储效率十分低下, 且存储设备不能够得到有效的利用。虚拟化存储技术无差别地利用了异构存储设备, 大大简化了数据存储流程, 同时借助其数据分配策略、存储空间划分等技术, 进一步提高了计算机网络中数据存储的效率。
3。2 无线存储技术
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智能终端的普及, 人们越来越追求网络入口的便携化, 企图摆脱传统有限网络的束缚, 实现随时随地的互联网访问。在智能终端设备的推动下, 无线网络近年来发展十分迅速, 基于无线网络的数据存储技术也成为领域的一大研究热点。考虑到无线网络中智能手机等智能终端设备的数据处理能力有限, 且数据存储需求具有明显的时效性, 这就要求无线存储技术要避免给终端设备带来过多的负担, 同时保证高效的唤醒能力, 一旦智能终端设备开始发出数据流, 立即唤醒相应的存储进程实现数据的高效有序存储。无线存储技术有效保证了用户便携化的使用需求, 促进了智能终端设备的进一步发展与普及。
图2 虚拟化存储技术
3。3 动态存储技术
计算机网络作为一个动态变化的数据大系统, 不仅仅是网络中的数据流每时每刻都在变化, 网络的结构、规模等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在这样一个动态的网络系统中, 为了实现高效的数据存储功能, 动态存储技术营运而生, 通过引入网络监控功能实现了对网络的实时监控, 并根据网络实时状态实现了对数据存储的动态决策, 对数据存储过程进行动态调整与优化, 使得数据存储策略能够随时根据网络状态的变化保持最优, 有效保证了动态网络中数据存储的高效性与可靠性。
4 结束语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得世界真正进入万物互联的新时代, 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便利, 也给社会发展提供了动力。随着互联网规模的不断扩张, 网络信息容量增长迅速, 如何保证互联网中数据的高效存储与传输已经成为影响互联网进一步发展的关键。本文主要针对计算机网络中的数据存储技术进行了研究, 分析了当前网络中常用的数据存储技术, 并对下一步新型存储技术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信随着新技术的发展与成熟, 互联网必将得到长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森。计算机网络存储技术[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 (2) :129。
[2]王超。企业中计算机网络存储技术的应用现状及发展研究[J]。商情, 2017 (22) 。
[3]杨震乾, 杨泳丹。面向大数据的分布式存储技术的发展与应用[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 (2) :201。
[4]倪澎涛。计算机数据存储备份的技术的研究[J]。中国新通信, 2017 (15) 。
[5]马晓峰。浅谈计算机网络存储技术[J]。科技传播, 2016, 8 (16) 。
[6]唐龙俊。云存储技术在安防领域的具体应用初探[J]。科技视界, 2017 (7) :135。
篇9:中国近代科学技术落后的原因与未来科学技术发展展望
中国近代科学技术落后的原因与未来科学技术发展展望
中国是古代世界科学活动中心,然而,近现代世界科学活动的中心转移到了西方国家,中国近代科学技术落后了,笔者认为资本主义生产对科技的需求促进了科技的发展,而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缺乏这种需求,这是中国近代科技落后的外因;中国古代科技体系结构不合理,科技长期处于经验层次,重视实用技术,轻视理论的`提升,这是中国近代科技落后的内因.展望未来,世界科学活动中心能否再次转移到中国.
作 者:张雁 严恺 作者单位:张雁(河海大学人文学院,南京,210024)严恺(河海大学,南京,210024)
刊 名: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 ISTIC英文刊名:WORLD SCI-TECH R & D 年,卷(期): 24(2) 分类号:N0 关键词:科学技术 落后 外因 内因 展望篇10:广播电视安全播出技术发展及展望论文
1当前我国广播电视技术发展状况
当前,广播电视的生产方式、接受方式以及产业业态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深刻的变革,而技术创新始终是推动广播影视发展的动力。智能电视操作系统,无线双向覆盖,数字音频广告,应急广播等领域的技术也取得了突破。但是当前广播影视的发展,与广大人民群众需求的多样化还不相适应。特别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餐化演进,新业态的蓬勃发展,广播影视的社交属性日益凸显。目前的技术水平、服务方式、创新能力、体制机制还都存在着较大的不足。另一方面,为了不断提升广播电视的公信力和舆论的引导能力,推动广播电视的传输接入各个方面的创新,广播电视进入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广播电视技术正在推进数字化转换和网络整合,广播电视也正成为创新的新领域、公共服务的新平台、还有信息分享的新渠道,这些都对广播电视的安全播出提出了新课题。
篇11:广播电视安全播出技术发展及展望论文
3.1广播电视的数据智能分析技术
涉及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的数据专业很广,涵盖卫星、无线、有线、广播电视中心等多方面技术,众多和关联的'监测信息、报表等,还有很多非结构化和结构化的相关数据资源,这些数据信息也符合大数据特点。而数据智能分析技术,可以很好的对众多的数据资源进行整合与分析,对有效的、具有价格的信息进行挖掘,从而及时了解安全播出的运行情况,也可以及时为应对措施的使用提供支持。可以说,在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的过程中,离不开数据智能分析技术,这也是大数据下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的重要一个环节。
3.2ICT与信息安全技术
在广播电视完成网络化和数据化以后,从发展的角度来看,下一阶段的发展目标是实现智能化的同时,完成有线、无线与卫星传输网络之间的连接,从而为客户提供跨网络的业务服务。而智能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离不开ICT技术、移动通信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的高效结合,为了方便对广播电视制播的管理和监督,在创建此系统时,应考虑将信息安全技术与ICT结合起来创建播出传输系统,也为智能广播电视网络提供安全保障。
3.3应急指挥调度技术
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离不开先进的应急指挥调度技术。在此技术的提高中,应注重其智能化功能,通过对台内和台外安全播出技术系统的管理、监测等数据共享,提高其综合调度能力。加强其技术扩展与信息发布功能,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实现与城市应急指挥平台技术和智慧城市技术的结合,做到智能决策,综合应用,统一联动。从现有的技术发展来看,未来更注重于多级指挥调度信息交互、预警信息发布、视频会商、安全播出数据集成等技术和应用,丰富应急指挥调度功能,提高其应急调度效率。
4结论
安全播出是广播电视发展的基础,而新技术的应用,也为广播电视的安全播出提供技术保障。在广播电视技术不断发展的前提下,广播电视安全播出也成为广电工作者必须重视的一项工作,更需要相关技术人员及时了解先进的安全播出信息,掌握和应用先进的安全播出技术,才能为广播电视事业安全播出提供技术保障。
参考文献
[1]清月.广播电视安全播出技术的发展[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
[2]黎明,闫涛,刘隆文.地面数字电视广播网安全播出体系浅析与实践[J].广播与电视技术,(3).
[3]韦莉姣.关于电视安全播出的思考[J].科技风,(3):193.
[4]方永.浅谈中小型电视台安全播出的可靠性要求[J].广播电视信息,(12):97-98.
篇12:广播电视安全播出技术发展及展望论文
2.1安全防护技术
在信息化的社会发展中,在原来相对封闭的制播、传输环境,已不能满足广电发展的要求,越来越多的业务系统已通过互联网与外部数据做到了共享与交换,而由此带来的安全问题也越来越引起广电工作人员的重视。现在广电单位在集成播控平台、制播网络、有线数字电视前端平台的部署时,均实施了信息安全防护措施。并且,依照广电系统相关安全规范要求,也采取了安全漏洞、恶意攻击、损害恢复等技术手段来加以防范。再者,为了保证广播电视的安全播出工作,也采取了相应等级密码技术来提高广播电视在播出和传输过程的信息安全。安全防护技术在保障广电网络的边界安全、网络安全、数据安全等方面,进一步提高其技术防范能力。
2.2一体化的监控技术
近年来,广电单位也开始重视电视台对于监控体系的设计工作。这主要基于部分电视台停播事故后的分析,致使广播电视相关工作没有及时发现故障所致。因此,需要根据广播电视单位自身的业务需求,构建全流程一体化的监测监控系统,通过技术手段来降低安全播事故的发生。这方面主要集中在面向业务流程的自动报警和多点监控技术、传输信道多层指标和视音频码流监测技术、视音频异态自动录播技术、智能故障综合定位技术等。通过先进技术的应用,对信源、播出、传输等各个环节中综合采集和实时监控,而传输基础设施监测系统、广播电视信号处理设备等多类型系统和设备状态信息监控系统,可以一体化展现各类报警和数据,降低值班人员的监控和应急处置压力,而与应急预案相结合的控制操作也更明确、快捷。
2.3指挥调度技术
突发事件应急平台是根据广播电视安全播出需求和相关技术的发展的安全播出指挥调度技术,其最大的优点是将安全播出的相关信息实时采集、分析、汇总,及时传达到综合指挥调度席,为指挥调度的决策提供了全面的信息支持。同时,安全播出指挥调度技术也可及时将调度指挥指令送达到相关工作岗位,满足调度指挥准确、快速的要求。此技术主要是通信技术和信息技术为基础,通过安全播出相关单位之间数据信息和广播电视信号的共享与联动,及时将突出事件中相关的信息进行发布和汇集,给调度指挥提供准确的信息和决策的依据。
2.4应急恢复技术
应急恢复是在广电节目信号出现劣化或者外部干扰时,快速将备份或者垫片切换,达到恢复节目正常播出的目的。在早期的广播电视节目中,应用恢复是通过手动来进行恢复切换的。而现在,随着智能化判别技术的发展,已可以实现自动识别、自动切换。在应急恢复技术中,最主要的是监测监控技术和应急恢复技术,其中监测监控技术需要通过场景分析、对比、判断,然后根据操作指令启动相应的设备来恢复播出。应急恢复系统,是将影响安全播出的相关信息传递给工作人员告警信息,工作人员依据相关需要进行恢复操作。
★ 汽车新技术论文
★ 机械论文摘要
★ 机械发展论文范文
★ 数控机床论文示例
★ 数控毕业论文
【机械传动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与展望论文(精选12篇)】相关文章:
矿建认识实习报告2023-11-01
工程机械用钢热轧工艺研究的论文2023-05-10
数控毕业论文范文2023-02-15
数控论文参考文献2022-05-08
市场开发部岗位职责2023-05-12
机械教师教学论文2022-11-21
机械论文范文2022-11-28
浅谈我国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论文2023-06-03
毕业实习论文2023-02-07
建筑毕业设计文献综述范文2022-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