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工程生态环境效应分析论文(锦集14篇)由网友“三色枫叶”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水利工程生态环境效应分析论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篇1:水利工程生态环境效应分析论文
水力是一种可再生、无污染的能源,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被广泛开发利用。国内外所兴建的水利工程具有防洪、排涝、供水、发电等作用,并逐渐满足了航运和旅游的需求。由于可循环利用,且污染小,广泛受到人类的推崇和青睐。对水利工程的生态环境评价,能够使存在的相关问题及时妥善的解决,也可以更加客观真实地对水利工程的环境效应做出评价,从而实现水利工程的平稳发展。我国国家出巨资兴建大型水利工程,使水利工程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由于我国缺乏对水利工程生态环境效应的科学深入研究,致使很多水利工程理论没能得到成功地运用。我们仍需要立足我国的实际,不断深入研究水利工程环境效应,研究制定出更具有可行性和操作性的方案,科学地对其环境效应做出评价,从而推动我国水利工程建设取得持续健康发展。
篇2:水利工程生态环境效应分析论文
通过多年来人们对水利工程的研究和认识得知,水利工程生态环境效应指的是在水利工程的建设与运行中,可能会破坏与影响自然生态环境,在建设过程中我们要将工程的经济与社会效益摈弃开来,注重验证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效应,从而反射出生态负效应要多于生态正效应。[1]也就是说,要将水利工程从规划到建成的整个过程的生态环境效应给予足够重视,科学有效地进行水利工程生态环境效应评价,合理看待水利工程生态环境的正负效应,并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完善。
2水利工程生态环境效应评价体系和设计原则
(1)评价体系。水利工程评价涉及多个方面的内容,需要进行科学客观地进行生态环境效应评价,也要理性客观地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等内容进行分析。那么,对水利工程的评价该坚持什么标准呢?笔者结合查阅文献资料得出结论,一定要客观、公正地进行生态环境效应评价,这种评价与其他的建筑工程是存在差异的',它是一个完整的评价体系。这个评价体系包含评价标准、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三项内容,根据国际惯例,对水利工程的环境效益评价也是采用成分分析和模糊评价等方法利用树状图来展开。
(2)水利工程生态环境效应评价坚持的原则。科学客观地对水利工程环境效应进行评价能够对水利工程的长远规划期待积极的引导作用。在最初进行水利工程设计和建造时,设计者的初衷是提供更多的水资源、起到防洪和排涝的作用,这就要保证水利工程设计和建设的质量,使它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得以实现、使它在不违背自然规律的前提下,让它能够与自然环境和谐、可持续发展。正是可持续发展这一目标的存在,才是水利工程最大的价值所在。因此,在设计修建水利工程时,必须具有长远的眼光,考虑到当前和子孙后代的利益,不能以牺牲子孙后代的环境换取当前的经济和社会利益,这样才能实现水利工程最大的效益,才能真正发挥水利工程应有的价值。
篇3:水利工程生态环境效应分析论文
水利工程的兴建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工程,对其生态环境效应客观地评价才能给整个工程一个科学的定论。但是,我们毕竟对水利工程生态环境效应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还需要经历长时间的积累和研究的深化。近年来,人们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逐渐增强,也逐渐认识到科学客观地进行生态效应评价的重要意义,这就奥更加深入地研究相关理论。对水利工程生态环境效应指标体系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深入,如何科学合理地制定指标体系,使所确立的指标具有说服力,能够经得住现实和历史的拷问是关键。生态环境系统的发展变化受多种因素影响,从中选择能较好地反映系统状态、能基本反映水电开发对生态环境产生的累积和叠加影响的指标因子是一个较难把握的问题。[2]这就要求在进行水利工程生态环境效应评价时,准确地收集相关定量指标,合理地对分析定性的指标,只有将定性和定量指标都融入考虑,所建立的水利工程生态环境效应评价指标体系才能更加科学、客观、合理,才能更具代表性和说服力。与此同时,我们也需要不断吸收借鉴国外在水利工程生态环境效应评价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做法,不断探索和使用更加有效的生态环境效益分析和评价方法,这样才能为我国水利工程建设的生态环境评价提供更加科学、精准的依据,才能实现我国水利工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4结语
总之,科学客观地进行水利工程生态环境效益评价,根据评价结果找出其水利工程对气候、水文产生的影响,发现问题后及时采取措施加以纠正,降低水利工程建设的生态环境风险,从而确保水利工程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这就要求我们继续深入地在水利工程生态环境效益评价上下功夫,不断健全评价指标体系,对水利工程做出更加精准、科学地评价,实现水利工程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万建平.水利工程生态环境效应研究.管理工程,,9:183.
[2]尚淑丽,顾正华,曹晓萌.水利工程生态环境效应研究综述.水利水电科技进展,,1,34(1):17.
篇4:水利工程生态环境效应研究论文
在水利工程生态环境中,其内涵的确定是实施环境效应评价的首要任务,它的作用主要是通过评价选取的指标是否合理、内容的覆盖范围以及建成的指标体系等,对最终结果的可靠性有着直接的影响。目前为止,人们对水利工程生态环境的概念尚未给予准确定义。通过水利工程生态环境的意义,可以将其定义为水利工程建设制约生态环境系统,受到影响的所有生物以及生态系统对其作出响应。水利工程生态环境效应主要是工程的实施影响了生态系统环境的功能以及结构。一些学者认为水利工程生态环境效应是综合了自然环境的破坏以及修复两种形式,通常是在工程完成后才能够表现出来。另外一些学者认为水利工程生态环境效应是在生态基础上分析出来的,同时对人和自然界生物进行总体分析,而未对经济以及社会的效益做出分析。在国外并没有对水利工程生态环境的效应评价和影响评价进行区分,影响评价是指在工程建设之前对影响环境系统的因素进行预测,对评估规范有较为严格的限定和实施步骤。效应评价是指在工程建设实施中对生态环境系统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沉积扰动、水质变化、生态系统等。在水利工程生态环境的内涵上要着重下面几个方面:首先要重视水利工程生态环境效应的时间,需要同时考虑工程建设的所有过程包括规划、设计、建设以及建成后的整体生态环境效应。其次,是在水利工程生态环境效应空间上需要加大重视力度,对整体自然界进行效应评估,包括河流、陆地、人们生活环境等生态环境系统。最后,需要考虑水利工程生态环境效应的全面性,需要同时考虑水利工程生态环境效应的正负效应两个方面,在负效应上需要考虑的是工程建设和实施所造成的影响,正效应要考虑生态环境的修复、人类的社会以及经济效益。
篇5:水利工程生态环境效应研究论文
水利工程生态环境效应主要涵盖了生态、环境、社会等各个系统,需要整体的分析水利工程生态环境效应对生态环境以及经济效益所造成的影响。水利工程生态环境效应评价是一种独特的评价体系,与环境影响评价和工程建成后的评估有着很大的不同。水利工程生态环境效应主要是对建设完成后的工程进行整体分析,其中包括人类居住环境、自然界生物、经济效益方面的影响。水利工程生态环境效应的体系构成主要是以指标体系、评价方法以及标准来实现的。
2.1对评价指标体系的分析
伴随着水利工程生态环境效应越来越深入的研究,一些学者提出了一系列的指标体系以及评价方法和模型,但在此方面并没有形成共识,因此需要一种完整的、合理的、科学的水利工程生态环境效应评价体系来进行评估,在现代学者中是一项较为关注的问题。在现代评价体系中,效应评价体系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1)确立新型指标体系于基本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标准上,使用基本的层次、主成分、灰色关联度等分析法,通常情况下的指标体系主要是以目标层,指标层以及准则层组成,是一种树状结构,它的确立一般都依照系统化、独立化、定性和定量相融合的原则来进行。2)将压力—状态—响应模式以及改进模式作为基础,对指标体系进行建立,也就是PSR模式,其主要将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作为理论基础,将压力—状态—响应模式最为指标选取的依据。现阶段,较多政府机构以及组织都承认借助环境指标组织以及环境现状汇报最为有效的框架就是PSR模式,此模式也在环境管理、生态安全评价以及决策制定等多个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与此同时,在国内外也有较多改进模式得到应用,例如:状态—压力—响应模式、驱动力—状态—响应—潜力模式以及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模式等。将以上模式作为基础,所建立的指标体系有较为显著的优势,对认识以及管理陌生生态环境系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能够对各个环节指标交互作用进行考虑的同时,还能够分解以及简化评价过程,基于此,其已经成为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焦点。3)对生态足迹法建立指标体系的分析。早在1992年生态足迹法一词就已经被提出,Wackernagel等对其进行了完善工作,能够对可持续发展程度方法进行衡量,现已在区域可持续发展度量以及生态经济等多个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
2.2对评价标准进行分析
在对水利工程生态环境效应进行评价时,需要具有一定的依据以及标准,并将生态环境效应评价标准建立起来,并将生态环境质量以及人类活动影响程度的定量参照系衡量指标建立起来,借助参照系能够使决策者对当前的发展状态有一定了解,并采取一定措施做好生态负效应的减轻以及消除工作,从而使生态环境现状得到彻底的改变。因评价目的以及评价模型都会存在不同,因此就会导致生态环境效益的评价标准也存在不同,此外,还会受到区域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情况以及社会背景等条件的制约,对评价标准很难实现统一。因此,目前为止,还未有形成统一的评价标准去对生态环境效应做出有效的评价,还需与当地实际情况相结合,对评价标准进行制定。1)以国际、国家、地方以及行业的标准作为基础,此外,还需结合行业环境评价规范、地方政府标准体系、河流水系的保护情况以及特别区域的保护要求作为基础对评价体系进行确定。2)对区域的背景值以及本底值进行研究,具体包括:水利工程兴建前,河流水系是否连通、年径流变化规律、水质达标标准、区域植被覆盖情况、生物多样性指数分析以及区域水土流失底值等内容。3)类比标准,即选择与当地环境较为类似或者没有经过人类破坏的生态环境作为对比,将其作为标准进行对比。4)对研究成果进行分析,例如河流水质达标率评价标准以及水土流失强度标准等内容。5)以专家经验作为依据,对指标进行分级。
2.3对评价方法进行分析
水利工程的建立,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很大影响,借助单因子评价方法无法将水利工程的生态环境效应真实、全面以及准确的反映出来,还需借助综合评价的方法。1)以经验为基础的综合评价方法,主要就是将专家的经验以及评价对象作为依据,对领域的通晓程度进行评价,专家打分法以及德尔菲法是较有代表性的方法。此种方法应用较为简单、且有较广的适用面,能够较为直观的对其作出解释。但是其还有较强的主观性,且准确性较低,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时间。2)以数值以及统计为基础的综合评价方法,在对评价系统实施严密的定量描述以及计算时,可以借助数学理论以及解析方法进行,加权平均法、TOPSIS法、灰色关联度分析法是其较有代表性的方法,且有较强的数学逻辑性以及充分的理论依据,评价结果有较高的可信度。
3结语
水利工程的建设,能够为社会的发展带来较大的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但是,也会对生态环境系统的稳定性带来较为的威胁,这就需要对水利工程以及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价以及分析,从而使其得到全面的发展,对人类社会以及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篇6:试谈水利工程生态环境效应研究论文
关于试谈水利工程生态环境效应研究论文
随着国家水利工程的大量兴建,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影响也逐渐突显出来,生态环境效应评价便应运而生。通过研究生态环境效应,对环境效应做出科学的评价,能够有效预防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并制定出具有可行性的解决方案,从而有力地推动我国水利工程建设的健康持续发展。
1、水利工程生态环境效应的概念、研究意义及研究现状
1.1 水利工程生态环境效应的概念
通常而言,水利工程生态环境效应是指大量水利工程项目的兴建对生态环境的内在系统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从而导致生态环境内部的各个要素受到不同程度干扰,并产生正负两极的反应。
1.2 水利工程生态环境效应的研究意义
通过对水利工程生态环境效应的研究,可以科学有效地对水利工程进行评价,从而探索到其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原因,从根本上更快更好地解决问题;通过对水利工程的生态环境效应进行评价,还能起到相应的预防作用,使水利工程在初始阶段就避免或尽量减少对环境的破坏;水利工程生态环境效应的研究,要求人们在建设水利工程时,要加强对生态环境效应时间和空间的重视程度,对整个生态环境系统进行效应评估,并正确对待其产生的正面效应和负面效应,通过科学合理的措施维护正面效应,改善负面效应。
1.3 水利工程生态环境效应的研究现状
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我国对水利工程生态环境效应的研究起步较晚,且存在严重不足。国内水利工程生态效应的研究理论相当丰富,研究方法也具有多样性的特点,然而真正投入到实践运用中的方法却少之又少,如何在水利工程兴建过程中合理有效地开展生态环境效应评价并运用,是目前研究面临的主要问题。
2、水利工程生态环境效应的评价体系和设计原则
2.1 水利工程生态环境效应的评价体系
水利工程涵盖了生态、社会、经济等多方面的因素,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因此对水利工程生态环境效应的评价也应该全面且客观,要囊括对生态环境、自然生物、人类生活发展等多方面的评价和分析。水利工程生态环境效应的评价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其包含了评价标准、评价指标以及评价方法三个部分,并通过模糊分析和成分分析的方法展开。
评价标准。确定评价标准时应尽量设立科学合理的目标,通过水利工程对生物物种生存、人们居住环境、水文情势等多方面的影响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并以此为标准开展对水利工程生态环境效应的评价工作。
评价指标。水利工程生态环境效应对评价指标体系呈现出树状的结构,并有准则层、目标层、指标层之分。评价方法。应在保持水利工程与生态环境平衡的前提下,结合水利工程涉及范围的广度,通过综合性、系统性的评价方法对水利工程生态环境效应进行评价。
2.2 水利工程生态环境效应的设计原则
经济性与安全性相结合的原则。兴建水利工程是为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如防洪、灌溉、发电、供水等,因此要在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基础上,以最小的风险来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但同时也要严格评估和规划水利工程可承受的'自然力量,保证工程项目的安全性,只有在安全性得到保障,才能为经济效益的获取提供良好的环境。
确保生态自我组织能力的原则 。对水利工程的设计和规划不能一味地追求人类的发展,而需要以满足生态系统的基本要求为前提,充分地尊重自然发展规律,确保生态的自我组织能力不受破坏。
可持续发展原则。水利工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是一项长期性的工程项目。在规划和设计水利工程时,不仅要考虑人们的生存和发展需求,还应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为子孙后代提供良好的环境,从而有力保证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水利工程项目的后续积极影响力。
3、水利工程生态环境效应研究的发展前景
我国对水利工程生态环境效应评价的研究起步较晚,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但随着国家水利工程项目数量的增多,对生态环境效应评价的研究也逐渐受到重视,并得到了很大的支持。在后续的发展过程中,首先应致力于创建出一套合理科学的水利工程生态环境效应评价体系,不仅将生态环境等各项指标作为评价标准,还要努力探寻出更深层次的影响因素,逐步发展和完善生态环境效应评价体系。同时,在评价方法上也应进行创新和探索,不断借鉴吸取国外水利工程生态环境效应评价方面的成功经验和方法,通过与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创建出一套既实用又有针对性的评价体系,从而为我国水利工程的生态环境效应评价提供更加科学和精准的理论和实践依据,实现水利工程项目建设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
篇7:城市土地利用的生态环境效应分析论文
改变地貌是人类活动影响环境的重要特征之一,在气象模式中无法完全真实重现现实世界的复杂土地利用类型,取而代之的方法是将土地利用进行分类,定义不同土地利用之特性,如反照率、土壤可用湿度、发射率、粗糙长度、热惯性,利用这些地表特性,将土地利用的影响加入气象模式中,仿真不同土地利用之地表与大气间的水气、热量、动量传递作用。因为地表强迫之影响,造成能量收支的差异,近而影响到气象场,长期下来则会影响到气候[1].土地利用相关研究多为短期个案实验,但除了个案研究外,土地利用反应人为活动对于自然环境的影响,以长期气候观点而言,土地利用的变化 ( 如城市扩张 ) 对于长期的区域气候仿真是否也会造成明显的影响,值得进一步来探讨。
1 城市土地利用的现状分析
通过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程度及土地利用生态环境效应分析,总结土地利用特点,揭示土地利用的基本趋势和存在问题,是土地利用现状评价的核心。在此基础上,对土地质量作出科学评定,提出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以及提高土地利用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建议和途径[2].
1.1 土地利用特点的概括
1.1.1 区域土地利用现状特点区域可以是行政区域,也可以是自然区域,或者依据评价的对象确定的区域,但不包括城市规划区。区域内以农业用地为主,城市建设用地只占很小的比例。通过对区域土地利用结构、布局、动态变化、开发利用程度、生态环境效应和人地关系等方面的综合分析,并与其它区域对照比较,概括出区域区别于其他区的特殊性[3].
1.1.2 城市土地利用现状特点城市规划区范围第二、第三产业高度密集,人口和各种设施高度聚集,以人工生态系统为主的地区,土地利用特点明显不同于农业用地[4].由于城市土地供给的有限性,要求人们必须节约集约利用。通过对城市用地数量结构、空间布局、功能结构、土地的供给与动态变化、投入产出效益等的分析,概括出城市土地利用的现状特点。
1.2 土地利用存在问题的分析
总体而言,所谓土地利用问题就是社会经济发展对土地利用的要求与限制影响土地利用的自然、社会和经济诸因素之间存在的矛盾[5].
1.2.1 区域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区域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包括[6]:土地利用是否充分,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是否合理,土地利用方式是否科学,土地生产力和价值的发挥是否有效,土地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措施是否持续等。
1.2.2 城市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城市土地利用中问题表现更为突出,主要表现为:城市用地规模增长是否正常,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是否合理,土地利用集约度是否适宜,土地的产出效益是否最佳等方面。改变土地利用后会使都会地区的可感热通量、潜热通量的比例改变。使用 CTCI 进行仿真会有温度高估的问题,增加土壤湿度可有效改善此问题,但须针对个别土地利用给定。人为热源对于夜晚与清晨之边界层发展与都市热岛效应影响显着,并且有增强白天环流与减弱夜间陆风的效应,使污染物扩散能力减弱。地表-大气间之能量交换为区域尺度下主要变化特征,因此区域气候变化与整体大尺度之趋势有所差异。和过去相比,现今的秋季海陆风环流减弱,边界层高度在白天与夜间皆有变低之趋势,使通风能力减弱,为影响空气质量的重要特征。
篇8:城市土地利用的生态环境效应分析论文
不同城市土地利用空间结构演变模式对生态环境产生不同的作用强度与作用模式,主要包括对城市内部大气环境、水环境、固体废弃物以及噪声污染的影响和城市边缘区自然生态系统向人工生态系统的转变引起的区域生态环境影响[7].
2.1 块状集聚模式
处于城市发展初期,城市人口密度较低,城市面积不大,“中东铁路附属地”与“商埠地”将宽城子车站与内城连为一体,由于城市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导致城市内部环境质量如生活垃圾污染、地表水环境污染以及城市绿地建设不足等环境影响较大。但是,该时期城市环境中交通噪声污染、城市大气污染、城市热岛效应问题较小。该时期城市发展速度较缓,城市扩张速度较慢,对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 / 覆被变化与区域生态环境影响不大。
2.2 单核同心扩张模式
该时段城市发展速度较快、人口密度增加、城市扩张速度加快,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在不断调整,城市内部土地利用空间分异明显,城市单中心不断形成。该模式对城市环境影响较大,但是对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 / 覆被变化与区域生态环境影响较小[8].
2.3 轴向生长模式
受城市对外交通的发展,便利的交通条件带动了交通沿线附近用地的开发。该模式可以缓减城市内部交通、环境等压力,但是交通沿线城乡土地利用转换导致土地利用效率的低下,对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 / 覆被变化与生态环境影响较大。
2.4 组团生长模式
该模式可以缓减城市内部交通、环境等压力,可以极大地改善城市环境,但是对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 / 覆被变化与生态环境影响较大。该模式是解决当前城市内部交通、环境压力的一种有效方式。
3 城市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优化措施
根据城市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基本规律与作用机制分析,提出建立“集约型”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优化方案与“理性”城市扩张模式,以优化产业空间结构与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并重方式进行。
3.1 加强城市科学规划与空间管制策略
城市总体规划是城市建设的总行动纲领,是全市各个职能部门都应该执行和实施的。所以。城市规划管理工作应建立强有力的行政组织机构,确保规划的龙头和权威地位,实施有效的宏观调控与指导,以保障城市总体规划的实施。
在城市总体规划指导下,城市中心城区的建设同时进行必要的外延扩张,外延式扩张建设应加强城市的空间管制作用[9].
3.2 加强城市基础设施等支撑体系建设与用地功能结构的优化配置
强化城市交通网络结构的梳理与基础设施的充分利用,发挥其对产业发展需求与城市重要功能结构建构的支撑作用,使支撑体系结构与用地功能结构实现配置最优,从而提升城市的整体运行效率。进一步完善主城区核心经济功能,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高科技产业,优化传统产业结构。加强主城区文化、教育、科研、金融保险、会展、旅游、商业等城市职能,全面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10].
3.3 加强城市景观生态规划、建立生态城市
更换地表后影响了温度、风速与边界层高度。臭氧浓度对于大气环境的变化十分敏感,臭氧浓度升高与温度上升、风速减低有关,其中最重要的影响因子为边界层高度的变化。有些地区虽然白天温度上升、风速减低,但因边界层高度增加太多,稀释近地面臭氧,因此更换土地利用后白天臭氧浓度些微减少。通过采用景观生态的规划,可以让城市在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3.4 提高土地利用的集约程度和综合价值
臭氧浓度对于大气环境的变化十分敏感,臭氧浓度升高与温度上升、风速减低有关,其中最重要的影响因子为边界层高度的变化。有些地区虽然白天温度上升、风速减低,但因边界层高度增加太多,稀释近地面臭氧,因此更换土地利用后白天臭氧浓度些微减少。夜间边界层高度降低,大气低层的通风能力减低,使臭氧残留于低层大气而无法向高层扩散,导致更换土地利用后平均夜间臭氧增加量 (15ppb) 大于白天。
3.5 走出了一条土地生态资源可持续利用道路
土地生态资源利用总体规划是在一定区域内,根据国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当地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对土地生态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保护在空间上和时间上所作的总体安排和布局,具有综合性、长期性、战略性、强制性特征,是土地生态资源利用管理的`“龙头”和保障土地生态资源安全的首要屏障。环境生态规划建设,土地利用形态控制了反照率、土壤湿度、粗糙长度与气孔阻力等参数,经由地表与大气间的能量交换,进而影响可感热通量、潜热通量、地表温度等气象变量,土地利用虽然仅是 WRF 模式中众多给定下边界条件之一,但对于气象模拟的结果有显着影响,可见土利用的重要性。
4 结论
土地利用常常会引起许多自然现象和生态过程的变化,如大气环境、土壤环境、水环境、生物多样性以及景观生态格局的变化。因此,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成为研究的主要内容。土地利用的生态环境效应分析主要是研究土地利用是否充分利用了自然环境条件,是否改善了环境条件。
例如,可通过比较自然生态系统的生产潜力和人工生态系统的生产能力,来判断利用自然条件的程度;对比自然生态系统结构与人工生态系统结构,判断是否改善了环境条件等。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土地质量状况本身就是土地利用生态环境状况的反映。必须要加强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才能造福子孙后代。
参考文献:
[1] 孟晋晋 , 刘花台 . 基于主成分--聚类分析模型的生态环境脆弱性分析:以平潭综合实验区为例 [J]. 环境科学与技术 ,,01:179-182.
[2] 马明德 , 谢应忠 , 米文宝 , 刘长宁 , 马甜 , 奥海玮 . 宁夏东部风沙区土地利用 / 覆盖变化及其生态效应研究--以宁夏回族自治区盐池县为例 [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4,04:8-14.
[3] 周建秀 , 刘志宁 , 谷雨 , 李静 . 黄河西岸乌兰布和沙漠综合治理区生态环境状况及动态变化 [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4,04:28-34.
[4] 戴声佩 , 张勃 . 基于 CLUE-S 模型的黑河中游土地利用情景模拟研究--以张掖市甘州区为例 [J]. 自然资源学报 ,,02:336-348.
[5] 马松增 , 史明昌 , 杨贵森 , 徐晓桃 , 殷建 . 基于 GIS 的土地利用时空动态变化分析--以塔里木盆地农垦区为例 [J]. 水土保持研究 ,2013,01:177-181.
[6] 杨坡 , 何多兴 , 田永中 , 尚勇敏 , 吴杰 , 王海燕 .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生态环境影响空间评价--以重庆市南川区为例 [J]. 水土保持研究 ,2013,01:215-219.
[7] 朱琳 , 卞正富 , 朱环 , 余建 . 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期土地利用与城市发展耦合关系分析--以徐州市贾汪区为例 [J]. 城市发展研究 ,2013,01:54-59.
[8] 方斌 , 王雪禅 , 魏巧巧 . 以土地利用为视角的农田生态补偿理论框架构建[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13,02:98-104.
[9] 赵广明 , 叶思源 , 高茂生 , 丁喜桂 , 袁红明 , 王锦 . 黄河三角洲大汶流自然保护区的土地利用与岸线变化分析[J].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13,03:408-414.
[10] 叶长盛 , 冯艳芬 .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珠江三角洲生态风险评价 [J]. 农业工程学报 ,2013,19:224-232.
篇9:水利工程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分析
水利工程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分析
[摘要]文章主要探讨了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保护措施。
[关键词]水利工程;生态环境;建设保护
1水利建设对生态的影响
(1)空气污染与噪音污染。空气污染主要表现在二个方面,其一,在水利工程开工时,需要对土地进行挖掘,当开挖时的气候处于干燥状态时,对建设材料的运输会告成尘土飞扬的情况,且车辆在行使过程中也会带动地面的灰尘,使污染加剧;其二,各和施工机械与车辆在施工现在来回作业与运输时,会产生大量的尾气,这些尾气对空气的质量造成污染。噪音污染主要体现在施工的过程上,混凝土、砂浆搅拌机和车辆的作业与运输产生噪音污染。
(2)动物与植被遭受破坏。在水利工程施工中,施工现地需要对建设周围进行适当清理,这就造成了乱砍乱伐现象,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到了野生动物的环境。水利工利对动物的影响还体现在河流生物的生存环境上。
(3)水土流失情况严重。在对土地进行开挖时,裸露在外的土层经过水的冲击容易产生饱和现象,使水土严重流失,对施工场地及周围的河流造成污染,水流的污染对鱼类的生存环境受到威胁。
(4)废弃物的处理。水利工程的施工会使用大量的物材、施工人员吃住也会产生一定的生活垃圾,这些建筑废料与生活垃圾的存在会对水利工程附近的生态环境产生严重影响。
2生态环境的保护措施
(1)生态保护体系的建立。在水利工程的建设中,科学合理的生态建设体系的建立是环境保护的重要举措,首先要对各个岗位的责任进行制度分配,做到一岗一责,且这些岗位在管理中互相制约,使生态环境建设的流程清晰明确,岗位体系与责任的流程主要分多个层次,一一落实;还要建立相关的生态保护小组,对各岗位的职责进行详细划分,各部门相互监督与管理。在水程工程建设上,对有利于动植物生长的环保材料的使用是极有必要的,且管理体系应做好对水利环境的反馈与监测机制,对其环境进行及时的评价与跟踪。
(2)建立生态影响的评价制度。当考虑到某地区的建设会产生影响环境的结果时,在对工程进行规划前,要对形成影响的因素进行详细得评价、预测和调查,并由此作出相关的预防生态环境遭受破坏和污染的措施,再对相应的方案进行最后的确立与制订,这一做法称为环境的影响评价制度。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生态影响评价体系的建立是实现水利建设、环境建设与经济建设一同发展的重要举措,环境影响与经济评价是水利工程项目进行的两大评价内容,通过科学合理的分析,找出工程实施中出现的影响生态的问题,提出治理措施。此外,生态影响的评价体系可以给水程工程的建设项目提供最佳区域选址,以防地理布局不合理对环境造成难以消除的各种破坏。
(3)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为了减少水利工程的建设对生态平衡与该区域经济的破坏,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与实施刻不容缓。水利工程的实施与建设在一定程度上会破坏该地区经济的发展,尤其表现在生态环境影响因素方面,依靠环境自身的自然治愈能力是无法完全将生态平衡修护到工程未开发与建设前,因此,在水利工程的建设方面,应贯彻实行生态性质的补偿机制,建立责任单方制,此外,在工程建立时,理应在水利工程的建设资金中提取一部分,作为补偿该区域生态环境,改善该地区环境的生态资金,促进与保证生态的后期平衡。生态补偿体系的确立,不仅还原了环境的生态价值,还缓解了水利工作的建设破坏程度,一24内蒙古水利第7期(总第167期)定程度上也利于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符合当下生态和谐社会的构建主题精神。
(4)减少环境污染客观因素。由于客观的人为因素导致生态污染的因素很多,且很难从根本上杜绝污染的发生,但可以针对这些污染的来源,统筹兼顾,尽可能改善造成污染的外在因素。例如,空气污染,在进行工程材料的运输时,可以提前对其经过的路段进行洒水,且对运输的沙石和泥土进行适当的包装,此外,针对汽车尾气的污染可以采取改进汽车装置或减少输送量等方式对污染进行改善;机械操作的噪音污染也可以通过对施工现场进行全封闭的策施,在工地周围修建临时围墙,以降低噪音污染。
3结语
在水利工程的建设过程中,生态保护观念要深入到每一个建设人员的思想中,此外,相关建设人员要对工地的实际施工情况进行详细分析,优选出对生态环境最小的区域进行开发,在完成工程建设的前提下,兼顾周边生态的有效保护,为美好生态环境的建设提供重要保障。
作者:高峰鸣 单位:呼和浩特市和林县水务局
篇10:生态建设中的水利工程分析以及环境措施论文
生态建设中的水利工程分析以及环境措施论文
1水利工程施工中的环境问题
1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常常会对水环境有着不利的影响。在展开蓄坝拦水工作的时候,就必然会影响水流下流的各种用水,而且水利工程的施工对于施工地的生态环境也会有一定的影响。水利工程的施工会使周围的生态环境发生变化,这样会影响一些动物的过冬和繁殖,会使得一些植物因为不能承受环境的变化而逐渐的消失[1]。因此在进行水利工程施工的时候,一定要采取措施来进行施工现场的管理,使施工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尽可能的减小。2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的过程中,也会对施工地的地理环境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水利工程的建设对于地理环境的影响是一把双刃剑,有利也有弊。一方面,水利工程的建设,可以通过建坝蓄水等方式于当地的农田起到保护作用,可以使得旱涝干旱等自然灾害对农田的破坏得以避免,而且雨水的径流还可以实现土壤中水分的自我调节和互补,这能够改善土壤的肥沃程度。另一方面,在完成水利工程建设并投入运行之后,会在上游存在大量的泥沙沉淀物,这样就会导致水库的水位不断的上升,再加上周围环境的变化,水的蒸发会因为气温的升高而加快,这样就会使得水库周围土壤的含水量增加,这样就可能会造成土壤盐碱化的现象出现。3水利工程的施工产生的噪音会对当地居民的生活环境产生影响。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的时候,施工地常常会是峡谷或者山区等地方,这就需要对某些路段进行爆破或者挖填,这样就必然会产生噪音对施工工作人员和周围居民造成袭扰,使得人们的生活受到影响。
2生态工程管理原则
2.1主体空间利用的原则
物种种群分布有两种模式,分别是平面分布和垂直分布。在水利工程施工中要确保物种种群不受影响,不要打破周边环境和物种原有的生态平衡。因此在进行水利工程施工的时候,就必须进行物质的分级,并建立多层次利用体系,在这个基础上相关部门根据生态系统内部物种的.分布情况,总结经验提出了主体空间利用的原则[2]。主体空间的应用可以使空间组织结构面临的障碍得到有效的处理,人们在进行水利工程施工的时候可以根据这一原则来使水利工程生态系统和建设格局相互适应,还要合理的规划土地、水流等资源,这样可以达到对生物结构层次的合理安排的目的。
2.2循环利用可再生原则
有效的降低水利工程的建设成本、实现生态效应的主要途径就是可再生循环利用,在进行水利工程施工的时候可以使用可循环利用材料,也可以使用可再生的原材料,这样可以充分的挖掘资源的价值能够达到处理、回收建筑垃圾再利用的目的,通过循环利用可再生原则可以使得生态环境得到切实的保护,变废为宝,进而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还提高了经济效益。
2.3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协调发展原则
在进行水利工程施工的时候,想要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协调发展这一目标,就必须确保生态系统的平衡,不要打破生态环境,要通过科学发展观的理念来指导施工,以环境保护作为立足之本,这样就能够协调人和自然的关系,在确保生态环境不受破坏,工程质量得到保证的同时,还要处理好经济建设的问题。在进行水利工程施工的时候,可以发展生态用水,也可以适当的发展水利方面的旅游业,这样可以促进经济效益的提升,还能够确保生态环境的平衡,实现良性循环,这样也可以很大程度上的降低水利工程施工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
2.4物种共生原则
生态系统开放性的特征很明显,在一定生物集群范围内,物种的数量是恒定的不变的,但是在进行水利工程施工的时候,会使得生态系统和外部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这样就可能使得生态环境平衡被打破。在对生态环境现状进行细致的分析之后,要遵循物种共生的原则来进行水利工程的施工,这样能够使得工程和自然优势互补,还能够维护生态环境的稳定性,使得生物的多样性得以确保,还能够使得水利施工建设的生产发展得到满足,这样就能够使水利建设优化的积极作用得到发挥。
3提高水利工程施工生态工程环境措施
1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的时候,要使施工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最小,这样就可以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水利工程和谐发展的目标。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要科学合理的进行施工方案的制定,在制定施工方案的时候要以保护施工地生态环境为前提,采用最合理的施工计划,这样才可以实现水利工程生态经济效益的最大化。2在进行水利工程施工的时候,要循环地使用施工中的各种材料和各种物品,并进行综合的利用,要尽可能的实现所有材料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这样既能够保护水利工程施工地的生态环境,还能够使得水利工程的总成本降低,进而提高经济效益。3对于那些已经完工的水利工程项目和接近完工的工程项目,也要依据国家的相关规定来对施工地的生态环境进行严格的监测管理,要确保在整个施工期都能够有严格的环境监测,及时地发现施工中破坏生态环境的问题,进而采取对应措施来解决问题,这样才可以切实的保护生态环境,在施工过程中,要将相关环境保护人员的责任进行明确的划分,并配置最专业的监测设备来实现信息数据的收集,聘用最专业的人才来对信息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这样才能够更好的保护生态环境。4工程区域系统和工程系统是构成生态工程系统的两部分,工程是工程系统的中心,而且要遵循经济规律,还要依照生态学原理的基础,并立足于运行的目标,进而使得生态工程系统结构的最优化得以实现,想要保证工程系统和生态系统正常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就必须具备好的生态工程系统结构,这样才可以确保生态系统和工程系统能够协调的发展,进而提高生态工程的效益。5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的时候,要有机的和生态环境建设结合。通过工程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有机结合,可以使得施工中生态环境的问题被解决,还能够取得比较好的经济效益。6想要工程水利的施工,就必须保护施工现场的生态环境。在建设水利工程的时候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更好地对工程建设的投资、质量、进度进行把控,减少施工队生态环境的破坏。比如为了防止大气污染,可以使用封闭式专用垃圾道、散灰灌等;使用先进的工艺和设备,并合理的安排作业的时间,这样可以使得噪声污染的影响最小。为了防止对水源的污染,要对有毒弃物进行严格的处理,要严格的控制生产和生活污水;为了使得水流控制的问题和下游用水的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要选择更合理的工程措施以及实施的时机。
篇11:生态水利工程的规划探讨的论文
一、生态水利工程的概述
生态水利工程能够对水资源进行合理的控制,充分利用水资源,为人类创造更多的价值,同时还能防治灾害的发生,保护生态环境。生态水利工程已经超越了传统的水利工程的范围,它能够将自然、水文、人文等因素有效的结合起来,发挥出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生态水利工程具有比较独特的特点,它的规划建设过程有别于传统的水利工程,因此,规划人员必须对生态水利工程的特点有一个比较深入的了解,才能有针对性的设计出优秀的方案,生态水利工程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建设的成本较高,生态水利工程由于要兼顾生态与效益,因此,建设环节会更加复杂,工程的建设周期较长,工艺难度较大,因此,在建设过程中需要投入更多的资金,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工程的质量。二是工程项目与生态环境联系紧密,生态水利工程有别于传统水利工程的方面就是它能够保护生态环境,减少对环境的危害,因此,在规划建设过程中,必须要充分考虑生态环境因素,把水利工程的经济效益与环境保护的生态效益紧密联系起来,让两者呈现出相辅相成的关系,让生态水利工程发挥出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三是生态水利工程的综合性更强,它的规划建设过程要考虑比较多的客观因素,例如位置的选择、地势条件、地下岩层结构等,综合来看,生态水利工程的综合性是比较强的。
二、加强生态水利工程规划的意义
传统意义上的水利工程学研究对象仅仅是河流、湖泊等组成的水文系统。而生态水利工程学关注的对象不仅是具有水文特性和水力学特性的河流,还是具备生命特性的整个河流生态系统。生态水利工程的技术方法:为新建的工程,提供减轻河流生态系统胁迫的技术方法,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需求。为已经人工改造的河流,提供河流生态系统修复规划和设计的原则和方法及河流健康评估技术,提供水库等水利工程设施生态调度的技术方法和污染水体生态修复技术等。随着科学进步.人们认识到水利工程对于河流生态系统可能造成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近年来,各地在进行防洪工程建设和河流整治工程中.已经采取了一些新技术和新材料加强河流的生态建设。比如生态型护坡技术,堤防绿化措施等。但是这些技术经验还缺乏系统的总结。也迫切需要有关技术规范和技术导则的指导.使之更具科学性和规范化。
三、加强生态水利工程规划的措施
1、生态水利工程规划要求兼顾安全与效益。生态水利工程要承担的责任更多,它必须要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同时又不能丧失水利工程学的原理,还要对生态环境有所贡献。这些功能的发挥离不开工程的安全因素,生态水利工程在规划时,必须要符合水文学和工程力学的规律,保证工程在安全、稳定的状态下运行,具体的方法就是要制作多个规划方案,然后组织相关的专家学者进行论证,从中选择最为优秀的方案,方案中应当充分利用生态系统的恢复能力,力通过最小的'成本赚取最大的利益。
2、生态水利工程规划要求尊重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具有自身的调节能力、整合能力,能够适应一定程度的变化,这也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特征,在生态学上用自组织功能来定义这种现象。自组织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它能保持自然环境的可持续性,维持生态稳定,它的原理是基于物种的自然选择,通过自然选择能够有效的降低人工干预,充分利用自然的自我调节能力,达到一种比较和谐的状态。自组织功能的内涵与达尔文进化论有着一定的相似之处,这说明生态水利工程利用自组织功能是一种非常科学的手段,依靠自然环境的自组织功能,减少了人的工作量,同时效果也是非常的好,让自然环境形成一个比较有序的小环境,在生态水利工程的范围之内,形成一个合理的结构,达到预期的效果。
3、生态水利工程规划要求景观尺度及整体性规划。生态水利工程的规划是一个比较综合性的项目,在设计景观时,不能只着眼于当前的规划,设计的景观要能在很长的时间内完成自身的价值,因此,景观必须要具备大尺度、长期性和保持可持续性的要素。通过大尺度的规划和建造,能够让水利工程周边的景观达到一种平衡的状态,景观建造的效率更高。而小范围的景观建造既不能提高建造的效率,同时也不能为生态水利工程做出贡献,与一般的水利工程没有差别。在规划时,要考虑工程周边的所有要素,将这些要素当成一个整体,从生态环境的结构和功能出发,掌握这些要素之间相互的关系,熟悉它们之间的影响作用,在建设生态水利工程时能够做出一个整体、综合的项目,周边的环境会得到极大的改善,景观会更有美感和艺术性,让生态水利工程具有更多的作用。同时,要考虑水域的易变性,水域会随着气候、人类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在规划时要为工程设置更强的弹性,让生态水利工程在一定程度内可以适应水域的变化,保持水域内及周边环境的稳定。最后,还要考虑生态水利工程向周边扩展的问题,因为,水利工程的建造必定会影响一部分生物的生长生活习惯,在动物迁徙和植物扩散的过程中,要尽量减少对它们的伤害,让动植物在被移动的过程中尽量保持稳定。
4、生态水利工程规划要求加强工程管理。为降低施工环境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延长水利生态工程的寿命,必须加强前期养护和后期管理,包括维护、监测和评估,并积累数据和经验。生态水利工程规划建设是将水利工程简单的“防洪减灾”的功能拓展至既防洪又与城市生态建设规划结合在一起。随着社会快速发展以及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防洪问题与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的矛盾也日益突出。因此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需要加强对生物栖息地进行保护和恢复,避开动植物发育期进行施工。对特殊区域的物种,要采取其它辅助保护措施。
结束语
水利工程对人们生产生活的意义重大,能够满足人们多方面的用水需求,而生态水利工程作为一种比较先进、环保、高效的水利工程,对社会帮助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大力兴建生态水利工程已经成为我国的重要水利工作。但是我国由于缺乏相关的生态水利工程规划建设经验,建成的生态水利工程并没有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因此加强生态水利工程规划的合理性至关重要,规划者必须考虑到水利工程对自然环境造成的严重影响,并同时保证水利工程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篇12:生态水利工程的规划探讨的论文
[2]毛庆国.生态水利工程设计的初步探讨[J].水利科技与经济,(5)
[3]孙宗凤,聂建平.生态水利的哲学思考及其研究框架[J].水利发展研究.2013(12).
篇13:生态化农田水利工程论文
农业生产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为了彻底的解决阻碍农业发展的各种问题,我们就应用到了农田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其对发展农业经济、提高作物产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水平等发挥的作用是巨大的,所以对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不仅极其有必要,而且是相当重要的,既然其重要性如此明显,地方政府为了从最大程度上发挥水利工程对各个方面的重要作用,出台了各种政策,鼓励广大农村进行节约型、生态化的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对建设者给予了极大的政策优惠与大力扶持。农田水利工程的主要特点是具有较多的受众、较为宽广的分布范围,直接影响着农业生态系统。就目前来说,由于经济、科技的局限性和建设者主观因素的影响,水利工程建设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弊端和缺陷,例如:破坏生态环境、浪费自然资源、过于注重建设速度,对环保、节约、生态、低碳等原则视而不见,所以当下的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关键和重点就是环保、节约以及可持续。
篇14:生态化农田水利工程论文
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离不开科学、合理的水利工程建设,要想获得预期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以及社会效益,首要任务就是做好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并且赋予其节约化、生态化的理念,当下,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受到了十分严格的要求。
2.1意义
经济的高速发展固然可喜,但同时,很多的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也随之而来,最为明显的就是资源的严重短缺、环境被破坏、河流和田地被污染等,这些问题对农业的发展都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而节约型、生态化农田水利工程可以把这些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为农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客观环境。
2.2特点
在经济、科技条件允许的前提下,节约型、生态化农田水利工程本着保护生态环境的原则,以客观规律为基础,大力发挥和实现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其设计没有抛却四周的自然环境独自进行,实现了水利工程和自然环境的完美结合,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既发挥其固有的灌溉功能,又促进了人与自然地和谐相处,实现了水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和各方面的协调性。除了对环境、生态方面的考虑,节约型、生态化农田水利工程的宗旨就是增加农田产量,进行合理的农田改造,使得农田结构得到优化和调整。由此可见,节约型、生态化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已经成为社会共识,被大多数的农业生产人员所认可,我们应该予以大力的提倡。
3建设要点与方法
3.1建设思路
节约型、生态化农田水利工的主要建设思路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兼顾安全性和经济性原则。生态化农田水利建设的施工不能仅仅顾着赶进度,安全才是硬道理。某些施工管理者或负责人缺乏足够的安全观念,缺乏具有战略性的目光,置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于彻底的不顾,着眼于眼前的丁点利益,最终损失了长远的利益。针对这种情况,应该使全体人员熟悉安全施工的相关准则,平衡工程的安全性和经济性,且不可顾此失彼,本着安全和效益相互促进的原则进行施工。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成本巨大,所以实现每一项工程的原有作用势在必行。第二,兼顾宏观原则与微观原则。在进行生态水利规划的时候包括宏观原则和微观原则这两个部分。所谓的'宏观原则,是指从全方位、多角度审核区域的实际发展情况和水资源的情况,在同时满足双方的最大承载限度的前提下,出台保护举措,并予以切实的践行。水资源的最大利用和水域的严格保护都包括在宏观原则之内。而所谓的微观原则主要是指实现水资源利用的最大化,节约是其遵循的主要原则,要为生产、养殖、种植、生活提供足够的水资源。
3.2建设要点
在坚持工程科学、合理,符合节约、生态的要求基础上,强化工程的规划与执行,从节约、生态两个关键点出发,明确工程建设的要点与方法。建设节约型农田水利工程需从工程管控着手。第一,建立节约意识,做好工程规划。充分考虑工程、农田、农民间的关系,从各方角度平衡资源,做出最经济合理的工程方案。第二,坚持节约原则,把控工程各环节。在执行过程中以实用为原则,一方面提高工程效率,另一方面坚持工程的合理性与实际性。建设生态化农田水利工程需关注生态与农田的融合。第一,做好基础建设。通过多水源联合运用,科学合理施肥,从而控制农业污染,保持生态健康。第二,做好结合工作。通过将生态、工程、农田、技术充分结合,建立水、土、林、物的有机结合,形成小型农田生态圈。
4结语
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不仅是为了实现其经济效益,更是为了从最大程度上实现其社会效益。然而,我国存在众多案例,都表明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并没有对生态环境进行足够和充分的保护,反而以破坏和牺牲环境为基础和代价,所以,我们应该引以为鉴,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固然重要,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更是容不得有一点疏忽,兼顾二者才是最明智的选择,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把农田水利工程设施的灌溉功能发挥到最大,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地和谐发展,才能促进农业等各方面发展的持续性。
★ 毕业设计论文摘要
【水利工程生态环境效应分析论文(锦集14篇)】相关文章:
服装毕业设计摘要范文2024-03-04
土地流转现状及对策分析论文2022-04-30
从工作分析的角度浅析如何当好总监论文2022-11-22
高级生化论文2022-05-08
生态水利工程的规划探讨的论文2024-02-24
纳米材料论文2023-11-29
会计统计核算协调统一研究论文2022-08-01
大学毕业设计论文提纲样式参考2023-06-04
经济管理毕业论文 范文2023-07-06
工商管理硕士论文提纲2023-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