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流转现状及对策分析论文

时间:2022-04-30 01:42:54 论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蓝天N90”为你分享12篇“土地流转现状及对策分析论文”,经本站小编整理后发布,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

土地流转现状及对策分析论文

篇1:土地流转现状及对策分析论文

土地流转现状及对策分析论文

[摘要]农村土地实行有序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是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有效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通过对荆州市观音垱镇进行实地调研,发现观音垱镇土地流转规模在扩大,速度在加快,流转形式也灵活多样,但也存在基础设施不完善、流转机制不健全、期限过短以及观念保守等问题。根据上述问题提出了促进荆州市观音垱镇土地流转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土地流转;现状;问题;对策

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而通过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是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有效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早在上世纪80年代,农村土地流转就已经开始出现,到目前,土地流转现象愈发普遍,其流转规模愈发加大。荆州市观音垱镇随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土地流转速度在加快,规模也在加大,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制约土地流转的瓶颈。为此,通过对观音垱镇的农村土地流转情况进行实地调研,厘清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及其内在原因,以期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来鼓励土地承包经营权公开流转,从而实现适度规模经营、建立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和推进观音垱镇农业的提质增效。

1荆州市观音垱镇土地流转现状

1.1土地流转规模逐步加大。荆州市观音垱镇拥有丰富的土地资源,70%以上地区属于平原。全镇总人口为47354人,耕地面积为3731.73hm2,其中农业人口人均占有耕地约为0.12hm2。调查发现,观音垱镇池塘面积约为371.27hm2,发生流转的土地约有166.67hm2,其中流转养殖池塘66.67hm2(46.67hm2养虾,20hm2养鲶鱼),流转莲藕池塘100hm2。相比较前几年,流转规模逐步加大。经营面积在3.33hm2以上的专业大户已经超过87户,其中家庭农场约为30个。1.2土地流转对象逐步多样化。观音垱镇土地流转主要用于种植莲藕、养殖鲶鱼以及虾稻共养。但流转的对象呈现出多样化趋势。调研发现,观音垱镇土地转入农户的面积约为总流转面积的40%,转入合作社的约为29%,流转入企业的约为17%,剩下14%主要是流转向其它主体。流转入企业的土地面积在迅速增加,荆香缘生态农业公司投资5000万元,在天星观村、宜阳村流转233.33hm2土地,用来发展“稻虾种养”等生态农业。1.3土地流转形式逐步灵活。随着农业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以及种养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纷纷参与到农村土地流转当中来,土地流转形式也逐步向多元化、灵活化方向发展,不再仅仅以出租、转包和互换等传统形式进行流转,而是以互换、出租以及入股经营等多种形式共存。其中,转包形式占52%的比例,转让形式约为4%,出租约为25%,入股约为2%。

2荆州市观音垱镇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荆州市观音垱镇土地流转不断向市场化和规模化迈进,土地流转形式不断丰富,但是,在推进农村土地流转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严重制约了荆州市观音垱镇土地流转的进程。2.1农业基础设施不完善。现阶段,由于受经济发展条件的制约,荆州市观音垱镇农业基础设施较为薄弱。一方面,部分农村道路泥泞不堪,池塘周边大多未用水泥硬化,极不利于进行整体劳作以及产品包装与运输。另一方面,该镇缺乏完善的农田水利设施,“靠天吃饭”现象十分严重。没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就难以吸引企业、合作社等主体进行投资,难以实行规模种养,因此,部分农户继续实行传统的农业经营,其收益较低,在扣除种子、化肥、农药、机械作业和劳动力成本后,人均耕地种粮收入不到1000元。2.2土地流转机制不健全。首先,观音垱镇尚未建立起完整的土地流转平台,农户主要是通过邻里四周的口传打听消息进行土地承包、出租,而外地工商资本缺乏有效的租赁土地渠道,主要是联系当地政府或请熟人帮忙才能找到合适的土地,这大大降低了工商资本在本地进行农业开发经营的积极性;其次,该镇监督制约机制尚未形成,农户间自发进行土地流转的时候法律公证意识淡薄,大多没有签订土地流转合同,即使签订了合同,但从合同签订到合同执行的整个过程中基本上处于事前无人指导、事后无人监督的状态,从而在进行土地流转的过程中常常出现因合同不规范引发纠纷的情况;最后,该镇缺乏土地评估中介机构,造成土地流转价格缺乏科学依据,加上土地流转风险防范机制缺失,一旦出现价格纠纷,无法仲裁。2.3土地流转期限相对较短。荆州市观音垱镇流转期限相对较短,一般约为1~3年。在转出的农户中,有将近50%的农户转出土地没有约定期限,30%的农户每年约定一次口头协议。大多数承包户缺乏承包流程、目标与后期事宜的具体规划,基本上抱着试一试的心理状态,因此“摸着石头过河”、害怕收益甚微的心理导致土地流转期限过短。“有恒产者有恒心”,由于流转土地期限过短,农户缺乏对流转土地进行投入的信心,担心将流转的土地通过机械化作业集中连片和土地整理后,土地被随时收回,从而承担巨大的投资的风险。甚至忽略了周边农田灌溉的修复建设,严重制约了该镇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2.4土地流转观念比较保守。一是该镇干部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实现土地规模经营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没有把推进农村土地流转以战略性的眼光来认识,在工作中只顾眼前利益,放任土地自行流转。二是该镇农民“守地”思想根深蒂固,念土情结较为严重,宁愿抛荒耕地也不愿意参加土地流转,更多情况只是请人代耕代种。三是地方政府和农民市场意识不强,部分农民小农意识较重,秉承小富即安,在投资兴业的时候怕担风险,不敢投资也不愿投资。

3加快荆州市观音垱镇土地流转的对策和建议

为更好地推进荆州市观音垱镇土地流转工作、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结合该镇实际情况,现提出如下建议。3.1完善相应的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适当加大资金投入,完善相应的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完善农村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该镇的水利设施建设,为土地流转进行规模化的养殖业和种植业创造有利的条件,从而充分利用该镇优越的地理条件正常进行灌溉,为土地流转起到保驾护航作用。二是农村经济服务设施建设,改变农村道路崎岖不平的现状,提高种植和养殖产品包装与运输的效率,此外,还需加强农村信息化和农村电力电网的建设。3.2健全土地流转机制。首先,成立土地流转管理中心,进一步建立完整的土地流转平台,发挥土地新政策的作用,逐步加大土地招商引资力度,合理引导土地入股、合作农场等新型的土地流转模式,实现土地流转过程中的统一经营、分户管理,从而建立示范基地与项目,推进土地不断向市场化、示范化流转。其次,要形成地方政府领导亲自监督、分管领导亲自抓的.形势,完善该镇监督制约机制,引导农户间有序进行土地流转,加强农户法律公证意识,落实层层抓的土地流转工作机制,防止因合同不规范引发纠纷。最后,建立和完善该镇中介土地评估机构,将土地流转。工作提到重要工作日程,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交易服务中心与服务体系,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员会,规范实现土地有序流转。3.3适当加大土地流转规模与延长流转期限采取各种措施鼓励农民入股加入土地股份合作社,引导该镇流转面积与流转规模不断扩大,通过农户间互换集中连片耕地,将0.07~0.67hm2的小型耕地进行集中化、规模化流转,从而适当提高经济效益。再者,引导企业和社会资本不断流转土地,合理规划该镇承包户的承包流程、目标与后期具体事宜,调整心理状态,秉承“摸着石头过河”模式适当延长土地流转期限,才能加快该镇土地流转的进程。3.4规范土地流转程序。首先,强化组织领导,规范土地流转前交易形式,科学规划与合理利用土地,从而查清该镇承包关系、流转位置、承包面积与流转时间等;其次,加大对承包经营权流转土地的管理,清晰土地利用与总体规划,完善土地流转合同条款与签订,明确双方权利义务,切实保障农民合法权益不受侵犯;最后,落实登记备案土地流转后的责任,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制度,切实解决面积不详、位置不准、登记不完整等问题,实现土地流转经营“一站式”服务管理的方式,提高土地流转后的科学管理水平。3.5加强改进当地政府与农民观念。当地政府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改进干部和农民观念。一方面,增强土地流转意识,引导农民充分认识到土地流转对于自身经济和镇村利益的重要性,从而通过政策宣传引导该镇土地有序进行流转;另一方面,加强中介服务和政府机构的参与度,稳定土地流转关系,协调农户与市场之间的联系,不断增强农民与集体组织的信息交换的机会。与此同时,加强该镇干部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实现土地规模经营的重要性认识,以战略性的眼光来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工作,改变农民“守地”思想与念土情结,加强该镇农民的投资意识,逐渐将土地流转出去、实现规模化经营。

[参考文献]

[1]方斌,等.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发展模式及路径分析[J].上海国土资源,(4).

[2]宋真真,等.农村土地流转现状及对策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2(33).

[3]吴大勇.农村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2(18).

[4]杨鹍飞.民族地区农村土地流转:政策试验与制度壁垒[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12).

篇2:农村土地流转发展对策分析论文

随着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入城市,农村土地的经营权流转也在不断加快,有助于提高农村土地的利用率,最终实现农业的集约化、现代化发展。

1农村土地流转的概念、维度与流程

1.1农村土地流转的概念。农村土地流转是指农村家庭承包的土地通过合法的形式,保留承包权,将经营权转让给其他农户或其他经济组织的行为[1]。1.2农村土地流转的三个维度。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涉及三个维度:农民权益的维度、农业发展的维度、农村稳定的维度。土地问题是农民最核心的利益问题,推进农村土地有序流转,有助于保障农民的利益[2];推动农业发展是土地流转最基本的目标;而土地流转还关系到农村各项改革与社会的稳定。1.3农村土地流转的流程。农村土地流转的流程见图1,包括制定农作物种植计划,确定土地流转面积,选择土地流转区域,由乡、村政府筹集租金,村委集中租赁或者农户挂自牌出让,划分轮作区域,进行基础设施完善,种植户成立互助组,以统一价转租给种植户,扣回土地租金,统一农事操作,统一交售种植物,结算转租盈余,种植物补贴亏损及租金利息。

2农村土地流转的意义

农村土地流转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集中土地能够实现农业规模化生产与经营,经济效益能够得到提升,有助于促进我国城镇化水平的提升。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有助于促进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也有助于促进农民收入的增长,更是构建现代化农业经营体系的必由之路[3]。2.1促进农业生产效率提高。相比其他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我国农业生产效率较为低下。加快农村土地流转,能够促进农业生产规模化运作,同时借助先进的科学技术,可以大力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从而大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2.2促进农民收入增长。通过土地流转能够实现农业产业化发展,促进农业结构调整,优化资源配置,将农业内部增收动力挖掘出来,促进农民收入增长。同时,通过土地流转能够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并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公司化经营、农产品互助组织等方式,推动农业生产实现现代化、专业化、标准化和流程化,并让农民分享到产后环节的利润,促进农民增收。2.3构建现代化农业体系的.必由之路。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坚持走市场主导、政府大力扶持、社会化服务、农机农艺深度融合的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着力推进农产品生产技术创新、农产品营销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着力促进农机、农艺、农业经营方式协调发展,着力加强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着力提高农机创新能力和制造水平,构建现代化农业体系。

篇3:农村土地流转发展对策分析论文

3.1大力支持新型经营主体的发展。积极响应国家关于土地流转的各项政策,大力鼓励和支持发展新型经营主体,包括农产品企业、农村合作经营组织、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实现农业生产与经营的集约化、组织化、精细化、专业化、流程化与社会化[4]。3.2健全农村土地流转管理机构。全面做好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的服务工作,各地区需要结合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健全农村土地流转管理机构,依托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机构,并充分发挥基层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作用,逐步建立健全区(县)、镇(乡)和村三级农村土地流转的服务组织,为土地流转提供相关的法律宣传、政策咨询、流转信息、合同签订指导、矛盾纠纷调处和档案管理等系列服务[5]。3.3构建农村土地供需的信息化网络平台。农村土地流转需要构建信息化的网络平台,可以根据地方发展情况以及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供需双方的需要,实时监测农村土地流转的动态,不断健全和完善流转信息平台功能,利用农村土地流转信息平台实现信息分享和经验交流,不断提高农村信息化服务水平,满足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的信息需求[6]。3.4完善土地流转法律与监管防范风险。自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提出以来,即通过承包取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或者其他方式流转以来,促进了我国农业的进一步发展,但是随之也产生了许多关于农村土地流转的纠纷。因此,在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需要完善相关的法律规范,防范流转过程中的风险。应强化农村土地流转的动态性监管,提高农业企业的经营能力,规范农村土地用途,有效地监督农村土地流转合同的签订,减少土地资源浪费,更好地促进农业、农村发展[7]。

4结语

农村土地流转是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的结果,与农村农业发展紧密相连,关系到农村自然环境变化,也关系到农民对土地的认知水平。因此,在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既要坚持政策支持和引导,同时需要加强农村土地流转监督,规范农村土地流转行为,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农民收入,实现农村和谐稳定发展[8]。未来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农村土地流转新机制,提升农村土地流转的活力。

参考文献

[1]江帆.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环球市场,(6):49.

[2]周妍.浅析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7(2):.

[3]桑卫英.浅析我国农村土地流转中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农业信息,(23):41-42.

[4]王磊,郑惠萍,施喜军.浅析黑龙江省农村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现代营销,(9):110-112.

[5]李曼,李小民.农村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西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3):56-58.

[6]张寒阳.民族地区农村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以湘西自治州为例[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1):36-39.

[7]印道胜.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思考——基于对湘西自治州城镇化发展现状的调查[J].商,2016(12):50.

[8]王龙.浅论农村土地流转监管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农民致富之友,2017(3):98.

篇4:浅析农村土地流转论文

浅析农村土地流转论文

现实状况与区域分布特征,从而为科学制定政策、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提供参照和依托,本文利用农业部《中国农业发展报告》、《中国农业年鉴》、中央政策研究室与农业部“全国农村固定观测点调查数据”、国家统计局“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等多种统计资料,从发展过程、结构特征与区域分布等三个方面,对中国农村土地流转的发展概况进行较为全面的定量解读。

一、中国农村土地流转的发展历程

土地和劳动力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所关注的两个核心生产要素。农村土地流转与劳动力转移是密切联系的两个过程。《中共中央关于一九八四年农村工作的通知》(中发[1984]1 号)首次提出农村土地流转问题,提出“鼓励土地逐步向种田能手集中”,其后,农村土地流转一直处于自发的原始状态。20 世纪 90 年代之后,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加速,农村土地流转形式出现了转包、租赁、互换、转让、入股、代耕代种、反租倒包等形式。12月,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做好农户承包地使用权流转工作的通知》,提出: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基础上,允许土地承包经营权合理流转是农业发展的客观要求。此后,农村土地流转呈现出加快发展的趋势。

二、中国农村土地流转的结构特征

从土地流转面积和用途来看,家庭承包耕地流转总面积,通过签订合同实现流转的耕地面积,以及流转后用于种植粮食的耕地面积均不断增长。其中,签订合同的土地流转面积比重不断上升,表明土地流转的规范化、合法化程度在不断增强。然而,流转用于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面积比重比较稳定,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农村的自然条件、种植习惯以及销售渠道的`限制共同决定的。粮食作为大宗农产品,生产风险与市场风险相对较小,成为经营大户规避风险的普遍选择。从土地流向的主体来看,流向农户的土地面积占绝对的规模优势,高于其他三类主体的面积之和,并呈现持续增长,从 年的 10850 万亩,增长为 年的 18006 万亩,增长了 66%。图 9 表明,农村土地流转与规模化经营仍以农户为主,排在第二位的经营主体是专业合作社。当前土地流转与规模化经营的主体是农户和专业合作社,这两者都是以农民为基础,他们的生产经营符合地区农业发展的客观现实和基础条件。

三、中国农村土地流转的区域分布

按照耕地属性的不同,农村耕地主要包括承包地、自留地、开荒地三类。

首先,承包地是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有权依法承包由本集体经济组织发包的农村土地。承包者依法享有承包地使用、收益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权利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有权自主组织生产经营和处置产品;承包地被依法征用、占用的,有权依法获得相应的补偿。

其次,自留地是农业集体经济组织按政策规定分配给成员长期使用的土地。自留地、自留山和自留草场均属于集体所有,其成员只有使用权,不得出租、转让或买卖,也不得擅自用于建房等非农业生产用途。

第三,农村四荒地是指属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的荒山、荒沟、荒丘、荒滩。其流转方式包括招标、拍卖和公开协商。 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第三条规定,不宜采取家庭承包方式的荒山、荒沟、荒丘、荒滩等农村土地,可以采取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承包,为村集体经济组织经营管理“四荒地”提供了法律依据。鉴于土地流转在全国范围内更多是小规模的个案,本文将各项指标的门槛和口径设定得较严格,以便将各方面比较突出的省区凸显出来,使目标区域聚焦更精确,便于对不同方面要求较高的农业产业项目进行更精确的区域选择。

篇5:农村土地流转模式及效应分析论文

摘要: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而农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重要一环,已经成为党和国家工作的重中之重。农村土地流转是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在这种情况下,对农村土地流转模式的分析则显得更为必要。在这一大背景下,通过对流转模式与效应的简单分析,为我国农村土地流转模式的发展与创新提供一些可行性的建议。

关键词:农村;土地流转;创新

近年来,我国农业经济发展飞快。这一方面来源于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另一方面,农村土地流转模式的应用,也为我国农业经济的飞速发展贡献了不可忽视的力量。

1我国农村土地流转模式概述

1.1土地转包模式

土地转包模式是一种常见于经济落后地区的农村土地流转模式。它指的是农民在留有承包权的条件下,将自己承包的土地再转承给别人。在这种模式下,一方留有承包权,而另一方则获得了土地的使用权。

1.2股份合作模式

股份合作模式是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新型流转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农民将自己的土地以股份的形式投入到农业生产中,并以自己所持股份的多少来获取相应的利益。这种模式与土地转包模式相反,多见于经济发达地区。

1.3土地信托模式

土地信托模式相比前两种模式则较为少见。这种模式是指农民将土地委托给信托机构进行管理,并从信托机构处获取收益。在我国,由于土地信托机构数量有限,且难以获得农民的信任,因此并没有得到广泛的推广。

篇6:农村土地流转模式及效应分析论文

2.1积极效应

农村土地流转作为一种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手段,有着不容小觑的积极效应,大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在我国,每年都有大片的土地因各种原因而闲置,而农村土地流转的推进,能够使这些闲置的土地得到有效的利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村土地的利用效率,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第二,提高农业产出率与收益。虽然土地流转模式各有不同,但都可以提高农业的产出率与收益。对于股份合作模式来说,将土地集中则更容易形成规模经济,从而可以以更低的`成本来获得更高的收益。而对于土地信托模式而言,由于其拥有更为科学有效的管理,因此可以带来农业产出效率的提升。

2.2消极效应

农村土地流转有上述优势,但也无可避免的带来了一些消极效应,这些消极效应则大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利益纠纷增多。各种土地流转模式都涉及转让者和承包者的利益博弈,因此,在土地的流转过程中,也就不可避免的出现利益纠纷。而随着土地流转数量的日益增多,这种利益纠纷也越来越多。此外,我国现行土地流转制度仍不健全,致使很多利益纠纷无法得到有效的解决,最终损害了农民的利益。第二,土地挪作他用。在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土地挪作他用的现象尤为严重。很多土地在流转之后并没有作为耕地进行使用,而是被建为工厂或者地基,这严重违背了国家土地流转政策的用意,影响了国家的耕地保护红线,对于整个农业经济的发展都带来了很深的危害。

篇7:农村土地流转模式及效应分析论文

3.1立足实际,采取适合的流转模式

长期以来,我国各地区发展不平衡。因此,在推进农村土地流转的过程中,必须要立足当地实际情况,综合分析本地区农业发展现状,因地制宜采取适合本地区的土地流转模式。除此之外,在模式的应用过程中,也要注意农民群众对该模式的意见与反馈,不断的改进模式中与本地区实际不符的部分,只有通过这样的不断修正,才能找到最适合本地区的农业土地流转模式,才能更好的推进本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

3.2不断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

当前,我国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不完善,仍然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相关的法律法规依旧不健全。这致使流转土地挪作他用等现象无法得到合理有效的解决。因此,国家应该不断加强对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建设,不断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对土地流转的监管,切实保护好农民群众的利益。让土地流转制度为农村经济的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

3.3加强宣传力度,健全农村社会保障

农村土地流转是新时期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然而,由于现阶段农村社会保障不健全,农民群众的利益得不到保障,导致很多农民不愿意参与到土地流转的模式中。这无疑影响到了土地流转的推行。因此,国家与政府应该加强对土地流转制度的宣传,让广大群众认识到土地流转制度的优势。同时,也要不断健全农村的社保制度,解决好农民群众的后顾之忧,让农民群众真正的参与到这一制度当中,让土地流转模式更好的服务于农村经济。

4结语

综上所述,农村土地流转模式在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所以,政府更应该加强土地流转制度的建设,不断创新流转模式,促进农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真正的让土地流转制度为广大农民群众带来切实的利益,为我国农业的发展带来更强的动力。

参考文献

[1]刘中华.农村土地流转模式及其效应与创新[J].经济管理,,(1):154.

[2]许晓婧,王卫东.农村土地流转模式及其效应与创新研究[J].经济管理者,2016,(22):258.

[3]韩璋.农村土地流转模式及其效应与创新[J].农民致富之友,,(6):36.

篇8:高校师生沟通现状及对策分析论文

高校师生沟通现状及对策分析论文

摘 要:以海南省高校师生沟通的现状为例,通过对当前高校师生沟通现状的分析,寻找构建良好师生沟通的渠道和行动对策,为高校教育取得成效提供具有实际参考价值的理论和依据。

关键词:高校 师生沟通 研究 对策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高校教育事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高校迅速扩招,部分高校师生比例从原来的1/14发展到1/40,师生关系的失调现象随之产生;其次高校学生自我意识和主体意识的逐步增强,独生子女在高校学生中所占的比例增大等,这些现象都促使师生关系发生变化,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出现困难。本文以海南省高校师生沟通的现状为例,通过对当前高校师生沟通现状的分析,寻找构建良好师生沟通的渠道和行动对策,为高校教育取得成效提供具有实际参考价值的理论和依据。

一、高校师生沟通现状

为了了解高校师生沟通的基本情况,我们采用网络调查及实地调查的方式,对海南省五所本科院校共864名师生沟通情况进行抽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师生对沟通需求迫切;师生双方都认为师生之间的沟通对教学是十分重要的;师生皆期待以“朋友”的平等方式进行沟通。其次,缺乏良好的沟通渠道;非平等的沟通前提;不懂得沟通技巧等因素成为目前高校师生沟通的最大障碍。现将海南省高校师生沟通情况的现状描述如下:

1、通过沟通实现人际目的,师生均认为喜欢与对方沟通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超过半数的师生认为自己喜欢与对方进行沟通。其中认为喜欢与教师沟通的学生占所调查人数的56.94%;认为学生喜欢与自己沟通的教师占调查人数的77.83%。根据人际沟通的人际目的理论,人际沟通是有目的的,人际沟通是为实现既定的人际目标而存在的。学生之所以认为喜欢与教师沟通出发点主要表现为:46.81%的学生认为是为了“促进沟通和了解”,40.98%认为是“能得到老师的指导和帮助”。在校园生活中,除了与同学沟通接触外,大学生最重要的社交对象就是教师,在中国现行的教育环境中,教师又多扮演“主考官”和“裁判员”的角色,学生希望自己被教师所了解,将自己展示给教师,从而得到教师的肯定和认可,以达到人际目的,因此56.94%的学生认为自己喜欢与教师沟通。从教师角度而言, 教师期望自己的课堂教学能够实现预期的目标,完成既定的目的,必须通过师生之间有效的高质量的沟通、学生的积极配合才有可能实现,因此在认定学生学习的目标与教师的教育目标一致的情况下,77.83%的教师认为学生喜欢与自己沟通。从以上分析可见,师生对双方沟通的需求都是迫切的,师生双方都认为师生之间的沟通对教学是十分重要的。

2、强烈的平等沟通意识,师生均认为“朋友”是双方沟通的角色期待。

在问题“你认为教师在校园生活中应该扮演什么?”认为“权威”学生占3.94%,教师占1.74;认为“家长”的学生占5.21%,教师占3.91%;认为“教育者”的学生占5.84%,教师占13.48%;而认为应该扮演“朋友”角色的学生高达83.12%,教师达80.00%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师生均认为在师生沟通中教师应该扮演“朋友”的角色,“朋友”的角色是师生心目中双方沟通的最佳定位。根据Eric Berne的交互作用分析理论,人们在沟通时会采取三种被称为自我心态:家长、成人、孩童的心理定位中的一种,人们可以运用其中的任何一种,但在三种沟通状态中,成人心态被认为是理智的、平等的沟通状态。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扮演“教育者”或“权威”的角色,虽然希望与学生的沟通中尽量能保持稳定、平和的态度,但在与学生沟通过程中却常常自觉或不自觉采用家长式自我心态(Parent ego state),表现出保护、控制、呵护、批评或指导倾向。虽然如此,不能否认的是,调查中教师们已经意识到沟通过程中“成人状态”的重要性,期待与学生以“朋友”角色进行沟通,80.00%的教师的认同“朋友”角色便是最好的证明。其次,从大学生的方面看,随着大学生自我意识增强,主体意识和成人意识的发展,他们喜欢按自己的意愿行事,希望在与教师的交往中,教师不是总是教育、批评甚至是训斥的父母沟通态度,而能以平等的心态,像对待成年人一样对待他们,从而缩短心理距离,使沟通得以顺利进行同样是他们对与教师沟通的理想期待。

3、非平等的沟通前提,导致师生关系疏远与冷漠

调查中有15%的学生认为教师难以亲近,彼此无法进行正常的情感交流;只有16%的学生觉得与教师相处十分愉快;23%的学生认为教师不想、不愿、不主动与他们沟通,从而导致师生间沟通出现障碍。以上现象的产生,有以下原因:受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师生观影响,师生之间体现着“师道尊严”,部分教师仍以“权威者”“教育者”的形象自居,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教师的主宰、权威地位仍未动摇,这种旧的师生关系依然存在;其次部分高校教师认为与学生深入交往是辅导员或班主任的事,自己只要上好课即可,因而导致双方疏远与冷漠;再次,位差效应在师生沟通与交流过程中双方心理的直接影响。54.80%的学生认为在课堂上无任何地位可言,80.67%以上的学生不会也不敢提任何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更谈不上提尖锐直率的质疑和批判, 80.09%的学生认为教师往往以知识传授者和答案给予者的身份出现。以上非平等的沟通前提,必然导致师生关系的疏远与冷漠。

4、处于断乳期的儿童心态,学生期待与行动存在差异

中国应试教育成长起来的大学生,从中学时代班主任及课任教师保姆式的教育进入大学自我管理。入学初期,必然要经历从他人管理到自我管理的“断乳期。初入大学时的不知所措,令他们期待老师对他们的关心与呵护,帮助与指引。调查资料显示43.22%的学生觉得需要老师的关心,此时他们与老师的沟通状态是典型的儿童状态(Child ego state),

以冲动和变化为标志,希望得到老师的批准,更喜欢立即的回报;但是,从生理的角度,他们又认为自己已经是成年人,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和主体意识,教师应该以朋友的身份与他们进行沟通交流。两者的矛盾导致了他们期待与行动的差异:一方面总认为老师对自己的关心不够,为自己不被老师了解而产生失望、沮丧、自卑的情绪,行动上表现出对老师课程的抵触感;另一方面却期待老师能把自己当成年人来对待,不要过多干涉自己的.事情,觉得对老师是否关心自己采取“可有可无”或无所谓态度的学生在调查中占28.55%,不是特别需要的占26.18%。这些数据都显示学生对个人独立意识的加强和不想过多依赖老师的期待成长心理。与此同时,在调查中,有29.34%的学生认为没有得到老师的关心;50.16%的学生觉得自己得到教师的关心,但关心是微不足道的。与学生的认识相反,在调查中,70%的教师认为学生是需要老师关心的,71.30%的教师认为虽然对学生关心比较少但大部分学生能得到教师的关心,21.74%的教师认为大部分学生能得到较多的关心。教师与学生对同一个问题的反差其实也说明了这样一个问题:在实际的教育领域中,师生关系并不像人们理想中的那样,绝对地互相尊敬、热爱,互相得到双方需要的满意回报。师生之间的沟通也应该如其他沟通一样,双方在彼此尊重、互相宽容,积极行为等方面做出应有的努力。

5、缺乏良好的沟通渠道、不懂得沟通技巧,是师生沟通的最大障碍

人际沟通理论认为,信息在交互的过程中会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沟通所处的特定时间、地点以及周围的环境、气候等有关因素对沟通起着相当大的制约和影响作用。其次,掌握一定的沟通技巧,如语言和非语言表达技巧、倾听的技巧、建立关系和增进关系的技巧等是人际沟通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在师生人际沟通中要提高沟通效率,保持沟通通畅,良好的沟通环境和师生都接受的沟通方式是沟通成功的关键因素。调查中,我们发现,师生沟通不畅的原因,除了非平等沟通、师生不同的心态外,更重要的原因是缺乏良好的沟通渠道及不懂得沟通技巧。调查资料显示,学生认为不喜欢与教师沟通的原因不是沟通双方存在代沟,认为存在“代沟”的只占12.82%;也不是老师喜欢摆架子,认为老师喜欢“摆架子”的不足10%;或者“其他原因”占16.49%。而认为“不知道用什么沟通方式”的却高达60.80%。至于沟通环境, 46.09%的老师和43.69%的学生都认为办公室不是一个良好的沟通环境,都不希望和老师在“办公室面谈”,反而对非面队面的网络、电话或书信沟通,学生更愿意接受。这说明无论是老师或者是学生认为办公室是一个比较拘谨,过于严肃的沟通环境,是不利于学生与教师在较为和谐的氛围中进行沟通和畅谈的,老师或者学生都期待有一个较为宽松的沟通环境。以上数据表明师生沟通的最大障碍主要来自于缺乏良好的沟通环境和没有掌握一定的沟通技巧。

二、高校师生沟通对策研究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理解和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宁的课堂气氛。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指出:“真正的教育意味着人和人心灵上最微妙的接触,学校是人们心灵相互接触的世界”。无数的教学实践表明,师生良好的沟通,是实现教学目的,取得教学实效的重要途径,也是影响教育成功的重要因素。根据以上对海南省高校师生沟通的现状的分析,我们对高校师生沟通提出以下沟通对策,以期更好解决目前高校师生沟通中存在的问题,为高校师生有效沟通提供具有实际参考价值的理论和依据。

1、对良性沟通动机的鼓励与支持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理论,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学生与教师沟通的目的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最为重要的有两方面:一是学生通过与教师的沟通,获得教师对自己学习、生活以及情感等方面的指导,以期更好的完善自己,更好的成长;其二是促进学生与教师的相互了解,相互交流,建立更为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达到“教学相长”。以上的沟通动机是良性的,无论对学生的成长或者是对教师的教育目的的实现都是有益的,因此,针对调查中师生对双方沟通的需求都是迫切的,师生双方都认为师生之间的沟通对教学是十分重要的沟通目的与心理需求,笔者认为这样良性的沟通动机在高校教学与管理中,应当是鼓励、支持与提倡的。

人际沟通理论认为,信息在交互的过程中会受到外在环境的影响,在沟通过程中要提高沟通的效率,沟通环境是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高校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可通过多种渠道,鼓励学生积极主动与教师进行沟通,相应增加对师生良性沟通动机的鼓励和宣传,引导和提倡,从而使学生对良性沟通动机的肯定与信心,消除害怕与教师沟通被误解为讨好教师,达到其他不良目的的思想负担;其次,教师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适当表现出良性沟通动机的需求心理,给予良性沟通动机以积极的暗示,思想的鼓励和行动的支持,从而在教学环境中形成良好的沟通氛围,给予宽松的沟通环境,促进师生沟通的更好实现,最终达到教育的根本目的。

良性沟通动机的鼓励与支持针对目前我国高校师生比严重失衡的现状,对于师生更好进行沟通,争取更多沟通机会是非常重要有意义的。

2、以平等为沟通前提

管理学中的位差效应理论是指由于地位的不同使人形成“上位心理”和“下位心理”。具有上位心理的人因处在比别人高的层次而具有某种优越感,具有下位心理的人因处在比别人低的层次而有某种自卑感。位差效应在人际沟通与交流过程中是客观存在的,其对沟通过程中双方心理有直接的影响。在高校师生沟通的过程中同样存在位差效应。我国的高校中虽然一直倡导师生沟通的民主平等,但由于传统的师生观念的影响以及师生双方实际处在直接或间接的隶属关系中,各自的权限和地位的不平衡,因而形成了习惯性的心理定势――教师自觉不自觉地表现出居高临下“家长”的心理状态,学生相应存在自卑或戒备的心理压力。在师生沟通的过程中,学生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不安或恐惧心理,无法大胆、坦诚地向教师敞开心扉;教师则多以权威者、施与者的身份出现,难于以成人的心态对待已经成人的学生;以至于沟通不成功或者根本无法进行。针对调查中高校学生处于“断乳期”的特殊情况和师生双方都希望以“朋友”的角色进行沟通的沟通期待,师生要进行有效的沟通,笔者认为最有效和最为可行的应该是首先应确立以平等为双方沟通的前提的沟通思想。在沟通过程中,师生均应学会换位思考,注意位差效应,教师应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上位心理,平等待生,不厚此薄彼,以成人的心态而非以家长的心态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主动调整自己形成平等的沟通氛围引导学生展开沟通;而学生则应消除主观先入的对教师的偏见与下位意识,在教师的帮助和个人的努力下尽快走出“断乳期”,逐渐形成成熟的个人沟通心理,同样以既相互尊重又彼此信任的成人心态而非儿童心态与教师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

3、建立多渠道的沟通方式

目前海南省以及我国大部分高校师生沟通多局限为课堂、讲座等一对多的沟通方式,缺乏良好的沟通渠道及单一的沟通方式是调查中影响高校师生沟通的最大障碍。为此,建立多渠道的沟通方式,是解决目前高校师生沟通障碍的有效途径。具体沟通方式建议如下:

(1)多种沟通媒体的使用,满足师生沟通中对不同媒体形式提供不同的沟通方式的要求。

面队面的沟通,以信息传递的及时以及信息反馈的快速成为人们喜欢的人际沟通重要方式之一。目前一些高校建立的“校长接待日”制度,借助这一制度,师生可以直接与校领导面对面进行沟通与交流,及时解决须解决的问题。建议教师也可在任课期间给予学生相对固定的沟通时间设立类似校长接待日的“教师接待日”,以便学生课后的沟通。

书信沟通,针对部分同学不习惯与教师面队面的沟通,或者对一些问题难以面队面提出,可以以书信为沟通的特殊媒介在师生之间开展沟通和交流活动,如可以设立“师生沟通信箱”“课程教师专用信箱”等形式,方便师生沟通。

电讯沟通,包括电话、手机短信、电子网络等电讯沟通方式。目前“校长热线”“书记热线”已经成为校园沟通的常见的方式,但毕竟热线有限,校长只能在一定的时间内进行热线接待,平常的师生沟通则要频繁的多。借助电子通讯设备进行师生沟通,是目前最为快捷有效和可行的沟通方式。电子通讯设备的不限时性和灵活性使沟通不限于时间、地点等因素,随时可以进行。建议课任教师在任课的第一时间便可以给学生留下可联系的电子通讯方式,可以是电话号码、电子邮箱、QQ号等等,这样做的结果不但可为学生提供可联系的直接方式,更重要的是教师在第一时间通过公开联系方式的方法很好地表现了教师积极的沟通思想与及对学生的信任,给予学生良好的第一印象,为以后课程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合作基础;学生亦应主动将联系方式告知教师,以方便师生之间沟通。其次,在学校网络上建立“师生论坛”,学校相关部门定期在论坛上发布、更新相关信息,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学生可在论坛上与教师进行交流;通过论坛,师生之间可以在此敞开心扉,自由交流,畅所欲言,不但能增进情感,还为教师及时发布教学信息,通知教学事项提供快速的服务,为师生沟通提供互动的平台,

(2)个性化的沟通方式,满足不同学生的沟通需要。

个别沟通。针对高校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区,具有不同的个性以及不同的文化背景、风俗习惯、不同的沟通需求、不同的思想认识,要求教师在与学生沟通时不能采用统一的,固定的方法处理所有学生的问题,师生可选择个别沟通的方式,一对一进行沟通,从而了解学生的需求,更好地进行交流。

团队沟通。团队的人数以三到五个为宜,通过学生事前与教师约定谈话问题的方法开展,如针对“大学生大学期间是否可以恋爱”问题,师生展开讨论,通过讨论的方式交流思想,加深认识,探讨问题的解决方法。

专业沟通。通过在专业课程的学习和研究中进行师生沟通与交流。如学生通过参与教师课题研究的方式与教师进行长期的联系与交流,学生不但可以在专业知识上有所收获,同时也会在长期的合作中与指导教师加深了解,增进感情。笔者发现,在多年的教学中,认识和了解学生的最好方法就是指导学生课后的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师生接触频繁,交流机会增加,随着活动的开展,师生之间的了解逐渐加深,友谊随即增长,师生情谊甚至在学生工作以后转化成朋友关系。

(3)其他沟通方式。在高校师生沟通中,除以上沟通方式外,充分发挥学校现有的学生会、学生社团的桥梁作用,借助不同的学生活动,通过邀请教师指导,参与活动等方式,为教师与学生的沟通提供平台。其次,目前各高校都已经建立的“学生心理咨询室”也应在师生沟通中发挥积极的作用,而不是长期的闲置于阁,型同虚设。

4、学习一定的沟通技巧

有了良好的沟通动机、形成平等的沟通意识、具备一定的沟通环境氛围,要达到师生良好的沟通,还需要掌握一定的沟通技巧,以提高沟通的能力。调查中,师生普遍认为,师生沟通的障碍还表现在对沟通技巧的缺乏,不懂得沟通技巧,往往给期望沟通者带来许多的困惑和尴尬,甚至令沟通无法进行,因此,师生都应加强沟通技巧的学习。目前我国高校针对大一新生普遍开设思想道德修养、心理教育等课程,然而,开设人际沟通课程的学校却极少,个别学校在全校性选修课程中开设了“人际沟通”(如海南省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学生选修踊跃),但由于学校的重视程度不够,老师只能在教有余力的情况下才开设,不能保证每学期或每年课程的开设,也就无法满足学生的要求。针对学生对人际沟通技巧学习的迫切与及人际沟通知识学习的重要性,建议各高校能对课程的开设给予一定的条件,如减轻任课教师其他专业课程教学的任务,增加课酬等方式,使任课教师能腾出时间及吸引教师进行人际沟通课程的教学;其次,可根据学校的不同情况,采用定期讲座、沟通游戏活动等形式进行沟通技巧的学习。

参考文献:

1、伍茂国,徐丽君.人际交流.中国纺织出版社..

2、王维、林涛.素质教育与师生关系.洛阳师范学院学报,(3)

3、许晋才.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主要途径.太原教育学院学报..20 (2)

篇9:高职院校德育现状及对策分析论文参考

一、当前高职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高职德育模式缺乏特色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不同,学生素质的差异决定了高职院校的德育内容,方式等方面都应不同于普通高校,应有自身的特色。目前高职德育模式基本上是沿袭普通高校的德育模式,如在德育教学内容方面基本和普通高校相似,而与高职学生密切相关的职业道德课、就业指导课、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在有些院校则没有开设,有的即使开了,也是随意性大,教学内容陈旧,跟不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具有滞后性。德育方式仍然是一种高高在上的脱离实际的说教式、训导式、笼统式、消防式的方法。倾向于培养一种单向度的“政治人”,而不是现实人。不重视校外教育,轻视社会实践,德育工作脱离学生生活,不能做到知、情、意、行的有效结合。学生在这种教学方式面前只是纯粹被动的教育对象,而不是自我教育的主体。这种德育模式使得德育在广大高职青年学生面前难以发挥应有的效果,变成空洞的说教,苍白无力。

2、高职德育地位受到削弱

重视和加强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是由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性质和根本任务决定的。是我们党多年来一直坚持的优良传统。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不知不觉地顾此失彼,存在“讲起来德育重要,做起来德育次要,忙起来德育不要,出了问题归结于德育没搞好”的错误倾向;还有人认为现时高职院校的任务就是要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的各种专门应用型人才,学校的“硬任务”就是教学,就是教会学生各种技能,为他们的就业拓宽门路,至于德育只是“软任务”。所有这些,使高职德育的地位受到严重削弱。

3、高职德育评考引导不力

近几年来,高职在德育工作方面明晰可行的德育规划,缺乏一套科学的评价和考核机制,德育考核往往流于形式。如对德育效果的评价往往是笼统不实的,大多局限于考察活动开展了多少、声势如何、外界影响多大、设备是否完善、所获奖项怎样等等,高职德育课年年都上,但上与不上、上的好与坏没人负责,学校德育工作也以没出问题作为评价德育效果的标准:对学生的道德发展水平和道德素质缺乏客观的量化标准和测评方法,对学生操行成绩的考核只是看活动是否参加,是否循规蹈矩,给老师的印象如何,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形式主义和弄虚作假之风,也使部分学生对德育产生极大的反感。对德育教师和政工干部的实绩和水平缺乏规范的考评机制,在年度考核、职务晋升、职称评聘、收入分配等方面的评定时没有统一规范有效的考核标准。

4、高职德育队伍建设滞后

由于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包括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后勤社会化改革,教学改革,出现了教师聘任制,学生学习的学分制,选课制,学生公寓等现象,学校德育工作队伍出现了许多新变化,队伍不稳定,素质参差不齐,高职院校专职负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政工队伍和行使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职责的教职工队伍,存在功能发挥不够的问题。高职院校的班主任、辅导员对高职学生的教育管理仍停留在过去管理中专生的层次上,没有真正形成一支具有高职特色的德育队伍,也还没有形成一个成熟、健康的高职德育氛围,一些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存在思想不稳、数额不足、素质不高、后继乏人的问题。有些院校德育工作者应有的待遇得不到落实,业务老师也没有发挥出“教书”、“育人”的作用。

二、改变高职德育现状的几点对策

1、坚守课堂教育的主阵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教育

课堂教育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渗透课和人文选修课。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学生系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基本环节,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是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基本特征之一。专业课渗透是指将道德教育的内容渗透到各门专业课中去,通过专业课的'教学,有机地贯彻德育的内容。它是教育者通过知识的传授,从中挖掘出具有思想性的成分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一种途径。另外,高职院校还可以针对自己的师资力量开设一些人文选修课。人文选修课是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要途径。人文精神是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基本素质,它是指人的文化底蕴所表现出来的对待生活和人生的社会态度。作为大学生,必须是文化品味比较高的人。

2、坚持以心理咨询为辅,着力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加强健全人格的教育和指导将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越来越多的材料证明,心理和人格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在学生在未来生活中怎样运用及是否能有效地适用已获得的知识。高职学生与一般的普通高校学生相比,心理方面的问题相对要多些。期望值过高,但常常不切实际,觉得压力很大;自我肯定不足,自卑感强,一旦受到挫折或打击,则非常痛苦,压力很大。高职院校可通过心理咨询来健全学生人格。

心理咨询涉及职业指导、教育辅导、心理健康咨询、婚姻家庭咨询等学习生活各个方面,其实质是一种职业性的帮助。通过心理咨询,使他们先消除心理障碍,然后再进行开导教育,学生的消极情绪得以解释,内心的矛盾与苦恼得以摆脱,就会更好地接受教育,按照德育的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同时学校还应创造条件,加强大学生心理知识的学习,加强咨询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建立心理辅导站等。当然,光有心理咨询是不够的,在心理咨询过程中要结合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道德责任感,这样效果会更好,学生甚至会受益终生。

3、增强德育的实践性和服务性,提高德育的实效

大学德育的基本特征应该是实践性和服务性。许多美国学者认为。伦理规范的灌输无济于学生道德水准的提高,真正的教育途径就是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增强道德认识,提高道德责任感。

高职德育的一个重要工作就是主动贴近社区,经常为当地居民举行报告会、座谈会和帮助社区进行各项文体活动等,不断提高社区居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可组织学生参加社区的一些工作如志愿者活动、社会调研、参与社区改革等。这不仅能使学生获得一定工作经验和较为全面的学习锻炼机会,而且能使社区更好地了解高职院校,愿意为高职院校提供各种便利条件,进而使高职德育能紧密联系实际,从地方和社区需要出发,更好地为地方和社区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服务。

4、开拓网络阵地,因势利导做好舆论引导工作

网络虽然给大学生德育工作带来负面影响,然而消除网络带来的负面影响不能采用“封杀”的办法。德育工作者不能只看到网络带来的危害,片面地把网络当作德育工作的障碍,应当认识到网络是代表先进的生产力的科学技术手段,它给德育工作也带来了更多的便利和机遇。我们应该尽快造就网络环境,积极主动地利用网络开展德育工作,通过加强校园网络的管理,鼓励德育工作者个人设立网页,开展网上咨询,大力建设网上德育阵地等方法,消除网络给德育工作带来的负面影响。

最后,要求老师真正了解学生的实际,有的放矢地实现有效的教育。首先,德育工作者必须要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和渊博的科学知识,其次,自己还要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心服口服。学校也要对德育工作者的工作给予肯定,给予必要的待遇,稳定队伍。

篇10:农村土地确权及土地流转新政策分析论文

农村土地确权及土地流转新政策分析论文

农村土地流转是当前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核心工作,要想确保农村土地流转工作的顺利开展和有效落实,首先就需要确定土地产权,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但是从吉林省现阶段的实际工作中可以看出,在土地确权环节还存在很多问题,严重影响了土地流转工作的正常开展,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制定有效的土地流转新政策。农村土地流转是推进现代化农业建设的必经之路,也是农村经济发展到一定时期的必然产物,其含义是在保留农民土地承包权的基础上,将土地使用权转让出去。通过开展土地流转工作,能够实现农业生产的现代化、规模化和集约化,对于促进农业良好发展、加快农村各项事业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1吉林省农村土地确权中遇到的问题

1.1财政压力较大。土地确权工作需要耗费大量的工作经费,经测算之后,每亩土地所需要的土地确权经费大约为32.47元。吉林省本身就是农业大省,现有耕地面积553.78万公顷,这就造成了较大的财政压力,部分地区的工作经费得不到保障,阻碍了土地确权工作的正常开展。1.2缺乏先进的技术支撑。当前全省主要有两种实地测量方法,在这两种测量方法中,分别是农经部门和技术公司占据主导。从实地测量结果来看,由农经公司主导的实地测量工作,专业技术缺乏,处理难度较大;由技术公司主导的实地测量工作,技术公司撤出后,出现矛盾纠纷时需要由农经部门来处理,同样存在技术难题。1.3存在历史遗留问题。当前全省范围内存在的土地历史遗留问题主要有四种,第一种是连片集中土地在重新确定土地边界、面积时,难度较大,容易出现权属争议。第二种是在土地承包时期,部分农民瞒报耕地面积,导致实际土地面积比登记的土地面积较多。第三种是机动地、册外地分配不够科学。第四种为未分到土地、新增人口要地的农民,争取土地确权机会。1.4土体边界模糊、用途转变。部分土地在使用过程,出现边界模糊现象,无法准确确定土地界限,导致土地面积测量不够准确。部分农民将土地用以他用,开展修建厂房、植树造林等活动。1.5承包关系变更所带来的问题。在开展土地确权作业时,承包关系的变更也会造成很多问题。承包关系变更主要有四种情况。一是承包方户口迁移、死亡、下落不明,土地承包主体发生变化;二是父母子女、兄弟姐妹要求合并、单立承包合同;三是为方便耕作地邻私自串地、换地的;四是承包户于承包期内一次性流转土地的。

2吉林省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土地流转行为不够规范、有序。在推行农村土地流转政策时,土地流转行为不够规范、有序现象比较严重。部分农民在转让土体使用产权时,没有签订有效合同,仅仅是口头方式进行协商,土地流转行为比较随意。同时,一些用户虽然签订了合同,但是合同内容不够全面和规范,部分合同不存在法律效益,当出现合同纠纷时,无法提供法律依据。并且,部分地区的农民对土地流转工作支持力度不足,工作成效不够理想。除此之外,还存在侵害农民合法权益的违法现象,在农民不是自愿的情况下转让土地使用权。2.2土地流转中介和维权机构较少。土地流转中介和维权机构,能够降低土地流转过程中的风险,对农民的合法土地权益起到保护作用,并且还保证了经营承包权登记的法律效益。但是,从现阶段全省的农村土地流转工作情况来看,土地流转中介和维权机构建设力度不足,机构数量比较少,这就加大了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处置难度,在开展土地流转工作中出现了很多问题。2.3土地流转信息传播路径较少。土地流转信息传播路径较少,造成农村土地流转对象与范围选择余地小。受让方往往要求地块相对集中、面积足够大,有流转愿望的农户所承包的土地往往面积少、地块小,往往出现农户有转让土地意向却找不到合适的受让方,而需要土地的人又找不到出让者的现象,即使实现了土地流转,也往往局限于村内甚至是组内或亲朋之间,使土地效益得不到最大限度地发挥。

3吉林省农村土地流转新政策

3.1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耕种是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一旦失去土地,农民将面临最基本的生存问题,土地对农民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所以要想确保农村土地流转工作顺利开展,就需要构建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消除土地流转后农民的后顾之忧,提高农民的'支持力度和参与力度。首先,应该完善低保制度,使农民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其次,应该完善养老保险制度,解决农村老龄化严重现象。然后,应该完善农村医保制度,为农民的健康提供保障。最后,还应该将城镇社会保障制度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进行整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经济收入。3.2加强土地流转市场管理。规范的土地流转市场,对于保证农村土地流转工作的顺利开展是非常重要的。各级政府应该完善土地流转标准及规范,做好宣传和引导工作,提高农民对土地流转工作的认识,了解开展土地流转工作过程中的重要影响因素,加强对农民的培训教育力度,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按照法律程序进行土地流转。同时,应该对农村土地法律法规漏洞加以完善,明确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范畴,并加强土地流转中介和维权机构建设,保证土地流转更加规范进行,解决土地流转过程中出现的纠纷问题,降低土地流转风险。3.3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社。农村经济合作社在农业发展过程中起到组织和引导作用,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社,对于保证土地流转工作顺利开展具有重要作用。首先,应该根据土壤特点以及农作物特性,科学划分土地流转区域,确保四荒地规划利用的合理化及科学化,为提高农作物产量提供有力保障,实现土地使用效率的最大化。同时,应该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加强生态农业建设,协调农业发展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优化产业结构,采取抓包、转让、租赁等多种土地流转形式,扩大土地流转规模。

4结束语

土地流转工作关乎民之根本和国之根本,必须在国家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大力支持下,积极、科学、有序的开展土地流转工作。以保护农民合法权益为首要原则,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依法进行土地流转,并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确保土地流转改革的科学、有序开展。

篇11:电气工程安装现状及对策分析论文

电气工程安装现状及对策分析论文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我国公民对电气工程安装的依赖性也逐步增强,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对电气工程安装现状进行深入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为我国电气工程行业的发展奠定理论基础。

关键词:电气工程安装;困境;出路

国家经济建设与电气工程存在紧密联系,只有实现机电设备的正常运行,才能够为我国经济发展保驾护航。近些年来,我国机械设备更新速度较快,但与之相对应而存在的电气工程安装技术则难以实现短期的提升,电气工程作用难以发挥出来。

1电气工程安装现状

笔者通过长期的研究与实践发现,现阶段电气工程安装现状不容乐观,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不利于我国电气安装水平的进一步提升,而且还有可能为电梯安全埋下隐患。因此必须予以高度的重视。具体来说,近期工程安装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电气工程安装材料质量不高。众所周知,工程材料是电气安装工程的主要安装对象,然而近些年来我国电气安装工程材料市场却存在着良莠不齐的现象,很多供应商为了自身利益,为用户提供假冒伪劣产品或是存在严重质量问题的安装材料,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电气工程安装质量不高的现状。不仅如此,受时间条件的影响,为了能够在约定期间内完成工作,承包商往往偷工减料或是将工程层层分包,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电气工程安装质量的提升。其次,监督管理不到位。在电气工程安装施工过程中,必须对相关工作进行全面监管,否则很有可能会给施工质量带来负面影响。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电气工程系艺术还处于起步阶段,与国外存在较大的差别。而通过调查显示,我国绝大多数电气工程安装施工人员在施工过程中由于缺乏必要的工程专业知识,导致施工管理效率偏低,工程难以达到预期的标准。最后,安装现场比较混乱。想要安装电梯工程材料,管理人员必须投放大量的人员,而在人员短缺时,承包商往往通过雇佣临时工来解决人员短缺问题。由于临时雇佣人员缺乏必要的专业技能,导致施工现场经常发生混乱。不仅如此,电气施工现场专用所需要的一些材料,由于缺少质量检测资料的保障,往往会出现部分材料不合格等问题,这样做一方面可能导致施工进度的.延后,另一方面,也可能导致施工质量不高等问题。

2电气工程安装对策

为了实现电气工程材料安装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并将近期工程材料安装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解决掉,笔者通过长期的研究与实践认为,应当在深入了解电气工程材料安装面临难题的基础上,实现对症下药,这样做才可以实现问题的解决。具体来说,电气工程安装对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严格把关电气工程的安装材料质量。电气工程安装是以相关材料为基础的,它是决定电气工程安装质量的物质基础,也是确保电气工程材料安装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笔者认为,必须对电气工程的安装材料进行严格把关,从材料的筛选到材料的使用,整个流程实现全面监管,一旦发现材料出现问题,立刻用其他后备材料进行补充。与此同时,还应当对材料的使用方法和材料的基本性质进行全面把控,做足准备工作。电气工程安装管理人员应当设立专门的材料检验部门,避免工作人员在检验过程中,由于马虎等原因将劣质材料应用到电气安装活动中。除此之外,电气工程安装管理人员还应当定期或不定期的对员工进行培训,不断提升员工的专业技能,使其能够跟随时代的发展。(2)加强施工现场的科学管理。想要进一步提高电气施工现场管理水平,笔者认为,应当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工作人员在进行施工之前,应当对管理条例进行深入的研读,并以管理条例为依据,实现电气工程施工工作的开展。严格把关材料安装的高度和距离等问题,避免由于工作失误导致的材料浪费现象的发生。(3)加强电气材料安装质量的把控。电气工程材料与我们日常的生活息息相关,一旦把握不当,就很有可能给我们的生活埋下巨大的安全隐患。近些年来,我国相关部门对电气安装所应用材料的质量把握,对于质量不符合要求的材料,绝对不能对其进行安装。与此同时,还应当以难度系数为依据,对电气工程材料进行科学合理的划分。与此同时,针对技术要求较高和施工难度较大的电气施工材料,还应当在施工前对相关责任人员进行培训,尤其在具体的安装活动中,严格按照施工标准来开展工作,以此来不断提升员工的材料安装技能,避免安装过程中出现问题。

3结语

综上所述,电气工程安装工作的顺利开展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一定要保证安装工作能够达到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就要熟练掌握电气工程的安装技能,在熟知材料特点的情况下严格把控电气工程安装的质量,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同时,还要不断地进行探索,使我国的电气工程安装水平在短时间内得到提升,为经济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王浩.建筑电气工程安装常见的质量问题及对策[J].四川建筑,(05):151-152.

[2]石云.基于建筑电气安装工程造价控制的对策分析[J].科技视界,2016(24):199.

[3]楼耕鑫.建筑电气安装工程中的质量通病分析及预防对策[J].建筑知识.

[4]孙亚萍.建筑电气安装工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门窗,(10):297-298.

篇12:体育馆管理现状及对策分析论文

体育馆管理现状及对策分析论文

一、公共体育场经营管理与运营开发相关措施

1.多面化的营销理念

如今社会,人们越来越高的物质文化需求使得人们用钱来换得健康的生活理念越来越高涨。由此可见,将体育文化场所的需要与消费者的需要相互结合是十分必要的,这样既满足了消费者,又使得场馆得到合理利用,经济效益也由此提高。远在澳大利亚,就有一种体育场所,合理的设计营销理念,使消费者在几乎所有能走到的地方都可以获得食物,又可以看到赛事。这种从消费者需求出发的营销理念不仅没有造成场馆负担,还获得了超额利益。而在我国,这种多面化全方位的营销理念几乎没有,在多年前的世界性大学生运动会中,在赛事间隙,别说随处可得食物,当时甚至要排半个小时队买取,还不一定买得上,这种营销设计使得观众哗然一片。

2.开发运营人员专业化

体育事业的公司管理应是由专业的工作团队打造的,应将体育事业的资金流动做到科学化预测和安排,做到准确的市场分析与投放,将体育项目的安排趋于合理化,尽量满足大众消费者的需求,将合理的运营策略加之以商业化的市场投放,使运营发展走向良性轨道;管理团队更应将先进的管理经验加以发扬,使场馆管理在人力资源的配置上达到完美,场馆建筑配置上达到维护与使用并行,创新出更加有利于未来市场动态的管理方案,加强管理的业务水平,使场馆的.资源利用率达到最大化,向许多西方的优良管理模式看齐,使引进的专业化管理团队为体育事业抹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3.对城市体育文化馆的人力资源加以开发

人力资源这部分项目在经营体育场馆中的位置举足轻重。如今的世界经济发展趋于全球化,在这个历史性的发展中,世界的竞争核心是以人为本,是人才的竞争,因此,若想良好地发展城市体育文化场所,那么事业单位务必将人力资源这一有待发掘的项目作为首要任务重视起来。为了响应现今社会中“请进来,送出去”的前沿理念,体育文化场馆也应跟着时代的步伐进行转型,使经济化模式与世界接轨,培养管理能力与市场运作眼光兼备的综合竞争型的人才。

二、总结

不可否认,我国现今的公共体育文化场所运营模式确实存在不小的问题,因此我们应积极解决,深刻贯彻资产运营与市场走向相契合的理念;合力引进管理团队对资产进行评估和投放;摒弃陈旧的运营方式打造更高效的管理模式;积极加强体育行业经济发展的政策,规范市场运营的准则;这才是为人民服务、为体育事业求发展博利益的正确之举。

南京市外卖快餐配送的现状分析与对策分析论文

绿色消费现状及对策分析

吐鲁番地区旅游业发展的现状及对策论文

韩城市粮食生产现状与发展对策

农村幼儿园师资培训的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

农村土地流转对农业经济发展影响论文

保护性耕作与农机化发展的建议论文

青海农牧业农机化发展的影响要素与对策论文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对农业经济的影响论文

试析如何做好森林保护及林业发展的对策的论文

土地流转现状及对策分析论文
《土地流转现状及对策分析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土地流转现状及对策分析论文(共12篇)】相关文章:

农林业航空发展影响因素及对策论文2022-09-13

农村文化建设的问题与对策论文2023-11-12

我国绿色经济发展模式解析论文2023-03-20

农业食用菌发展分析论文2023-06-12

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创新探索论文2022-09-02

农业机械化发展对策与建议论文2023-06-23

农业机械化效率分析论文2024-01-31

品牌设计应用性人才培育现状与发展对策论文2023-05-25

修辞教学的现状及改进2022-08-10

设施农业发展现状与建议论文2022-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