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观念的问题及引导论文

时间:2023-09-18 08:16:12 论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大学生就业观念的问题及引导论文(精选14篇)由网友“Phantomouse”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整理过的大学生就业观念的问题及引导论文,欢迎大家阅读借鉴,并有积极分享。

大学生就业观念的问题及引导论文

篇1:大学生就业观念的问题及引导论文

大学生就业观念的问题及引导论文

摘要: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趋向严峻,而许多单位和公司却缺乏合适的人才。从就业现状情况来看,高校毕业生不是不能找到工作,而是就业观念存在诸多问题。其突出表现在:毕业生就业观念偏差、就业目标模糊、就业心态浮躁、就业道德缺失等方面。因此,如何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是高校就业指导的首要任务。高校教育者切实加强大学生的就业引导刻不容缓。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观念;引导

大学生就业问题关系社会和谐、稳定与发展。随着高校的扩招,毕业生人数急骤增加,每年暂缓就业的大学生日益增加。此情况引起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和措施。而高校除了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的基础性工作以外,应充分认识到做好大学生就业观念及进行思想指导重要性,掌握和了解毕业生的思想状况,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并有针对性地做好教育和引导。本文仅从高校就业工作遇到的问题作些思考,并作简要探讨。

1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存在的问题

毕业生就业观念指的是毕业生对就业的思想意识,包括对就业的认识和看法。它直接影响毕业生的就业行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随着社会的发展,毕业生就业形势不断变化,毕业生对就业观念也产生较大变化。毕业生接触社会不够,经验不足,加上其他主客观因素,从而在就业观念上存在一些误区。从毕业生找工作过程来看,大学生就业观念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1就业目标求稳定

他们追捧“铁饭碗”,强调要国家公务员,国企事业单位。他们认为这样可以进入人生的“直达班车”,不怕生活无保障,不怕破产失业,不怕四处流浪找工作。有些毕业生宁愿去工资不高,不符合自己所学专业的与国企事业单位有关系的单位上班。现在高校毕业生中形成一个现象,有一门必考的试——公务员考试。

1.2就业心态浮躁

日前高校有一部毕业生在就业心态上,存在轻发展,重待遇;轻信息,重关系的浮躁现象。第一,轻发展,重待遇。现在毕业生追求高工资,高福利,高起点。追求名声好,容易升迁,让人青睐的工作。他们觉得生活条件差,工资福利待遇低不利于个人发展和家庭生活。很多毕业生往工资待遇高的地方去求职,甚至很多毕业生在面试后向用人单位提出高价工资福利,讲求工作条件要好。还有他们认为高起点才能发展自己才华,这样才能让自己更容易出人头地。导致一些单位一职百人争,也有一些单位招不到人现象。第二,轻信息,重关系。很多毕业生不愿意吃苦,对于工作要求轻松舒服,生活悠闲自在。他们认为辛苦读书十几年,毕业就可以享清福。找一份轻松,没有压力工作来回报自己。同时不重视就业网,学校,老师所发的就业信息,觉得家里亲戚朋友有关系,可以帮他们找到工作。甚至有些毕业生干脆跑回家中,赖在家里让父母帮他们找工作。

1.3就业道德缺失

第一,在求职择业过程中,个别大学生为了提升自己的就业竞争力,刻意在就业自荐材料方面造假。出现重复“学生干部”等头衔,有的学生还伪造职业资格证书、荣誉证书、等级证书等。第二,诚信少,投机多。大学生与用人单位签订《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协议书》后,如果发现该单位不理想或者又发现更好的单位,就违反双方约定,单方随意违约、毁约。有些自身条件稍好的毕业生,求职择业过程中,与多家用人单位签约。在单位之间做对比,投机行为较重,把自己诚信当儿戏。大学生在求职择业中存在的一些道德缺失,已严重影响大学生群体的整体形象。以上种种毕业生就业观念存在的问题,其原因有主观上,也有客观上的。主观上的原因,就是学生本人的主观认识上的原因。客观原因是社会,学校及家庭等原因造成的。

2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改变就业观念

面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存在的问题,教育者应加强就业指导,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为他们打开踏进社会方便之门。第一,树立客观“大就业”的观念。这种就业观念是一种运用开放性,多角度思考方式看待就业的思想意识。毕业生要从自己实际情况出发,综合各方面考虑,在对自己全面总结的基础上制定适宜的就业规划和措施,而不要单方面地局限于某地域、某单位或者某专业上考虑就业,应该要全方位考虑。大学生应积极面对社会现实,主动顺应时代要求满足社会需要,在实践中锻炼工作技能、提高综合素质。如果每个学生都能有这样就业观念,社会就会杜绝一职百人争,千职没人问的现象。第二,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发展”的观念。由于社会和个人不断变化和发展,职业目标的选择不要“一次定终身”,而要多次择业机会,这样才利于个人和社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因此在职业选择过程中,如果暂时没有适合自己的岗位,可以考虑选择与自己心中适宜的那个职位相近的工作,或者选择从基层做起,放弃眼前好的利益。在基层锻炼,不断积累工作经验,努力为实现远大的职业目标而奋斗。树立这种就业观念的毕业生,他们不论遇到多少艰难险阻,终会踏上成功之路。第三,树立“不打东家,便打西家”的观念。引导毕业生纠正选择职业时必须专业对口这种观念。指导就业工作中,要引导毕业生要有敢于挑战自我,敢于接受新专业,要有经受挫折,吃苦耐劳的精神。必要时,敢于跨专业,跨学科就业,这样一来,学生也可能进一步发现自己新兴趣爱好,发挥自己潜能,找到自己适合岗位,实现自己社会价值,走向成功。第四,树立“自主谋职,自主创业”的观念。在就业指导工作中,要引导毕业生树立自力更生,自食其力观念,改变其以前一直依赖家人或者老师观念,克服一切让父母决定的思想。在选择职业或创业前,要认真思考自己的理想,自己所学的专业发展方向,社会需要及国家政策等。做好一定规划,根据社会需要及形势变化不断做调整及修正。坚持理论指导实践,提高自己综合能力,实现宏大理想。明确了树立的就业观念后,还需要运用科学指导方法。只要方法适合,就会事半功倍,否则就会费力不讨好,甚至多走弯路,错过就业机会。结合毕业生就业观念的实际,高校就业指导者可以科学运用指导方法引导学生,具体的方法有:

第一,宣传教育法。宣传是高校就业最普遍,最广泛的指导方法,大学在校期间,都可以通过宣传方式达到就业信息收集,从而进行指导。这种方法对学生宣传国家的就业方针、政策,让学生了解到国家和各级政府对毕业生就业基本要求,方针及政策规定。结合个人情况与当地政府就业政策信息,形成适合自己的.就业观念,依据毕业生就业状况和信息共同分析就业形势,社会市场经济发展动向。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目标和理想。克服与形势发展相悖的思想,并鼓励毕业生大胆去尝试,积极走向社会。

第二,集体指导法。就业指导工作贯穿整个大学教育,采取分年级的就业指导体系,针对不同年级设置相应课程内容。一年级运用课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牵引目标教育,重点开展就业形势及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让学生在大学伊始,初定自己目标和理想。四年级侧重政策与择业指导,利用上就业指导课方法进行就业指导,也可以以团体共同学习,训练和讨论,互动形式进行就业指导,还用活动模仿就业单位招聘等各种各样方式进行引导,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念。

第三,坚持以人为本,个人指导法。毕业生就业观念千差万别,在就业指导工作中,不能简单化,一刀切,一个模式套用所有人,要有针对性。在指导过程中,要了解学生的认知,思想,目标。依据学生情况,利用微信,电话或面谈等方式,使毕业生和指导者达到信息相互交流、沟通。结合学生自身的综合实力和专业特色制定适合的就业目标。坚持灵活务实的原则,启发或者调整毕业就业观念,从而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第四,以榜样为导,实践为实。真理永远是从实践中得来,再好的就业观念,也要经过社会实践。一个毕业生就业观念形成过程,需要在实习期间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念。邀请前一两届在各岗位的优秀毕业生回来现身说法和观念引导,发挥他们榜样作用。同时进行不定期追踪各毕业生实习期思想动态,进行互相交流,能对毕业就业观念进行稳定和发展的指导。

参考文献:

[1]王晶宇.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及就业心态浅析[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9(25).

[2]王雁.高职学生就业观念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2(4).

[3]刘丽.论高校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有效途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3).

[4]韩嫣.新时期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36).

篇2:大学生就业观念论文

有关大学生就业观念论文

作为大二的学生在不久以后即将踏入社会,开始我们人生中的又一个旅程。走出校园,我们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择业。以下是“大学生就业观念论文”,希望能够帮助的到您!

随着时间的发展已成为大学生面临的严峻问题。选择什么样的具体职业应该根据每个人的潜能和特长来确定。要量体裁衣,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行业的更加细化,与此相对的职业也更加多样化,这一情势为具有不同潜能和特长的个人寻求更符合自身条件和兴趣的职业,创造了日益广阔的前景。因而,当代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要正确判断自己有哪些潜能和特长,力求做到对号入座。

年开始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席卷全球,在世界经济一体化格局下,高速发展的中国并不能独善其身,在一些地区、一些领域,经济危机已经表现得非常明显。经济危机下,很多公司开始裁员,招聘需求大幅减少,这使得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压力异常巨大,尤其是大学生就业问题异常突出。近期,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经济蓝皮书》指出:预计到20底,将有100万名大学生不能就业,2011年还将有592万名大学生毕业面临找工作,大学生就业问题非常严峻。

主体:问卷的设计

制作问卷时,我们力求所选题目确切、简洁、针对性强。并遵守以下几点:问卷主题明确,所有设问都必须与主题有关;言语简明准确,以免影响理解和答问;问卷项目由浅入深,并注意期间的来联系,使被调查者可以连贯做答;设问切合实际,充分考虑被调查人的差异。

一、调查概况

此次调查问卷主要对毕业生的择业价值取向、薪酬标准、就业地点、专业满意度、择业心情、就业服务等问题进行调查。调查采取随机抽样形式,管理类的文科学生,也有技术应用类的理工科学生。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100份,实际回收的有效问卷78份,有效率为78%,其中男生占34.6%,女生占65.4%。由于在抽样调查中,充分考虑了样本的代表性和性别比例的协调性,因此此次调查较为客观地反映了当前2011届毕业生择业心态。为方便学生答题,问卷均采用选择题形式,分为单选和多选。为了让我们的调查问卷更真实有效。所以我们在人员学历的选择上针对不同学历的人都选了30%左右的人。在我们的调查中有70%的人是来自农村,剩下30%是来自城市和县镇。

二、调查结果及其分析

1 、关于就业形势与自身就业前景评价

关于目前社会的就业形势,91%的调查者认为“形势严峻,就业比较难”,分别有3.8%的调查者认为“形势正常”和“不了解”,而认为“形势较好,就业容易”的有1.3%。可见,绝大多数毕业生对当前的就业形势的严峻性已有了一定的认识。

在对自身就业前景评价方面,多数毕业生则显得较为自信,调查表明,对就业前景持一般态度的调查者占56.4%,20.5 %的毕业生对自身就业前景比较乐观有信心,14.1%的调查者表示不乐观,而9%的调查者则表示不知道。对此的解释可能有两种,一是毕业生已在择业前做好了不太充分的准备,加之金融危机的到来,加大了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二是毕业生尚未进入求职面试的高峰期,对求职的艰辛认识不够。随着求职面试的高峰期的逐渐到来,迷茫的同学的比例还会上升。这就需要就业工作者深入了解他们的困惑所在,有针对性地加强就业指导,以使他们及时调整好心态。

2 、关于升学和工作的选择

在升学和工作的选择上,79.5%的调查者选择工作,11.5%的人选择升学,而2.6%的调查者选择考公务员,还有7.7%的调查者选择了回家创业。可见,在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很多同学想在国家的优惠政策下,自主创业,减少就业的压力,锻炼自己的能力。这些人是需要大力扶持的。

3 、关于就业的影响

在就业决策时,有39.8%的调查者受父母的影响比较大,有3.8%的调查者表示会受老师的影响,还有5.1%的调查者比较相信自己的朋友,“自己做决定,不受他人影响”的调查者占51.3%。可见,现在的毕业生在做选择时还是比较慎重的。

4 、关于就业地点的选择

调查表明, 66.7%的调查者选择就业地点时。格外青睐大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这主要是因为大城市比较重视人才,工作和生活条件好,经济收入高,发展机会多,并且接受新信息快,因而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尽管大学生择业首选大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择业地点过于集中,势必导致人才的闲置与浪费,同时也增加了就业的难度。10.3的调查者喜欢到国外和内地的盛会城市去工作。而对于西部边远地区和农村地区,经济不发达地区,有23%的毕业生将其作为首选。尽管国家出台了很多鼓励毕业生到西部和福建省欠发达地区的基层就业和参加志愿服务的优惠政策,但毕业生的积极性仍显不足,这表现出大学毕业生择业的功利性和短视,他们不愿承担艰苦的工作,奉献意识与锻炼意识不强。学校应该通过各种形式加强对大学生的奉献意识的培养,对毕业生的择业中的功利和短视心态要适时加以引导。

5 、关于薪酬标准

在求职者最为关心的薪酬问题上。毕业生的期望值一般。12.8%的调查者的月薪期望值在800元以下,其中21.8%的调查者的月薪集中在800--1200元这一档上,35.9%的调查者选择1200--xx元之间,月薪在3000元以上的占20.5%;有17.9%的人的月薪期望值在3000元以上。这表明,大学毕业生希望自己早点从父母的经济依附中解脱出来,实现经济上的独立,并渴望获得舒适的生活条件,因此希望能获得较高的薪酬。

6 、关于对口与心中的期望值

据调查,12.8%的调查者认为会“接受,并准备跳槽”,23.1%的人会“努力适应工作”,61.5%的调查者“工作时或工作后会考虑继续深造。2.6%的调查者还没考虑好。看来,兴趣与期望值对于工作的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专业如果不对口绝大多数的调查者会在现在的岗位上工作。64.1的调查者会愿意从事现在的工作,只有9%的调查者表示不愿意,19.2%的调查者会“先在本专业干,再考虑转行”这些人对自己的工作的选择是小心而慎重的,个人兴趣和专业在选择工作时是占非常大的比重的。7.7%的调查者认为无所谓。

7 、求职信息

在就业比较紧张的情况下,很大一部分调查者会认证考虑自己今后的就业。其中66.7%认真考虑过,26.9%的调查者“偶尔会想想”这类人可能还没体会到就业的艰辛,有5.1%的调查者很少再考虑,还有1.3%的调查者想“到时候再考虑”。

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50%的调查者希望得到更多的公司的介绍和招聘信息,15.6%的调查者希望得到更多的有关薪资及福利的信息,19.2%的调查者希望得到更多的关于面试和演示的技巧介绍,说明学生在这方面的经验还不是很多,需要加强锻炼。有5.1%的调查者希望了解更多的公司员工的现身说法。借此了解公司的用人机制和管理方法,做到心中有底。

8 、关于就业目的

此次调查表明,有大约80%以上的调查者就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生计的需要”只有17.5%的少数调查者是为了自己的兴趣爱好,为了得到社会的认可和为社会做贡献。剩下的2.5%的调查者认为就业是为了奠定建立家庭的基础。可见,在经济危机的时候人们还是迫以生计的。这也说明啊学生就业观念的不端正,需要老师的大力指导。

9 、关于最关心的问题

无论在什么时候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都会面临各种怎样和企业的双向选择。调查者在这方面的选择还是很明确的。有53.8%的调查者预计在择业过程中遇到的最主要的问题是可能“专业不对口或专业面太窄”这给学生就业造成了很大的困惑。2.6%的调查者预计“户口难解决”,24.4%的调查者预计是“缺乏社会关系”7.7%的调查者预计“信息严重不足”不能很好的去加以选择,11.5%的`调查者预计是其他的原因在择业过程中的阻力最大。没调查者选择“性别歧视”说明大家还是比较相信能力的。

而用人单位最关心的是求职者的能力包括“所学的专业能力”、“所毕业的学校”、“社会经验”以及“潜力”,占总调查的87.1%,“技能、特长、品德”只占到了10%的比重,剩下的2.9%的调查者认为用人单位最关心求职者的性别。

当前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的主要问题是“人才市场供大于求,属于买方市场”、“毕业生的思想不够端正,期望值过高,择业过于挑剔”“社会上一些‘凭关系,走后门’的现象比较严重”占总人数的78.6%,认为“学校、政府、用人单位及学生之间的沟通较少了解不够”的占11.3%,认为“学校的就业指导薄弱”、“高校的人才培养规格和质量难以满足社会的需求”、“毕业生的不符合政策规定的择业行为比较多”的调查者占10.1%。

结尾:

这是一个求职大军遭遇失业恐惧的时代,是一个追逐挑战又渴望成功的时代。求职择业对当代大学生来说既是难得的机遇,又是严峻的挑战。我校大学毕业生的职业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的倾向,择业意向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他们追求自我发展,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重视经济利益。毕业生中出现的盲目乐观、奉献意识与艰苦奋斗精神缺乏、诚信缺失等心态,不仅会影响到毕业生眼下的择业,同时还会进一步影响到以后的成长与职业发展。针对以上出现的不良择业心态,本人的建议是:

一、大学生毕业后不能仅仅只有就业意识,因为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会在一定程度上饱和,现在尤为严重。因此我们要树立创业意识而不能把眼光仅仅限于就业。

二、要踏踏实实地做事,一步一个脚印,要有灵通的就业信息和强硬的个人素质。专业很重要,但要不断地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有人说好关系是泥饭碗,会碎的;文凭是铁饭碗,会锈的;而只有能力才是金饭碗,走到哪里都会闪闪发亮。”在当今社会,只有有能力的人,才不会被时代所淘汰,只有有能力的人,成长的舞台才会无禁区。

三、要搞好人际关系,广交益友。朋友多了不是坏事。一个人在外难免会遇到挫折,此时朋友的帮助对你来说很重要。

四、在选择职业时,要从实际出发,准确把握人才市场的供需信息。人才招聘会每周都在办,人才市场天天都开放,准确掌握人才市场的供求信息,对于当代大学生择业尤为重要。当今社会是信息时代,谁能及时有效地获取信息,谁能从实际出发,准确审视就业形势,谁就能早日步入理想的职业岗位,为祖国,为人民奉献知识和才华。

总之大学生对所学专业只是能说了解,要真正读至硕士才可以说自己学了这个专业。大学生要锻炼各方面能力,不仅要学习书本方面的有字之书,还要去生活中读那本无字之书,这样我们农大学子才会有美好的未来。

篇3:论文: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调查报告

论文: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调查报告

前言

作为大二的学生在不久以后即将踏入社会,开始我们人生中的又一个旅程。走出校园,我们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择业。随着时间的发展已成为大学生面临的严峻问题。选择什么样的具体职业应该根据每个人的潜能和特长来确定。要量体裁衣,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行业的更加细化,与此相对的职业也更加多样化,这一情势为具有不同潜能和特长的个人寻求更符合自身条件和兴趣的职业,创造了日益广阔的前景。因而,当代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要正确判断自己有哪些潜能和特长,力求做到对号入座。

20xx 年开始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席卷全球,在世界经济一体化格局下,高速发展的中国并不能独善其身,在一些地区、一些领域,经济危机已经表现得非常明显。经济危机下,很多公司开始裁员,招聘需求大幅减少,这使得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压力异常巨大,尤其是大学生就业问题异常突出。近期,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xx年《经济蓝皮书》指出:预计到20xx年底,将有100万名大学生不能就业,20xx年还将有592万名大学生毕业面临找工作,大学生就业问题非常严峻。

主体:问卷的设计

制作问卷时,我们力求所选题目确切、简洁、针对性强,并遵守以下几点:问卷主题明确,所有设问都必须与主题有关;言语简明准确,以免影响理解和答问;问卷项目由浅入深,并注意期间的来联系,使被调查者可以连贯做答;设问切合实际,充分考虑被调查人的差异。

大学生择业观调查问卷.(详见附卷一)

一、调查概况

此次调查问卷主要对毕业生的择业价值取向、薪酬标准、就业地点、专业满意度、择业心情、就业服务等问题进行调查。调查采取随机抽样形式,管理类的文科学生,也有技术应用类的理工科学生。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100份,实际回收的有效问卷78份,有效率为78%,其中男生占34.6%,女生占65.4%。由于在抽样调查中,充分考虑了样本的代表性和性别比例的协调性,因此此次调查较为客观地反映了当前20xx届毕业生择业心态。为方便学生答题,问卷均采用选择题形式,分为单选和多选。为了让我们的调查问卷更真实有效,所以我们在人员学历的选择上针对不同学历的人都选了30%左右的人。在我们的调查中有70%的人是来自农村,剩下30%是来自城市XX县镇。

二、调查结果及其分析

1 、关于就业形势与自身就业前景评价

关于目前社会的就业形势,91%的调查者认为“形势严峻,就业比较难”,分别有3.8%的调查者认为“形势正常”和“不了解”,而认为“形势较好,就业容易”的有1.3%。可见,绝大多数毕业生对当前的就业形势的严峻性已有了一定的认识。

在对自身就业前景评价方面,多数毕业生则显得较为自信。调查表明,对就业前景持一般态度的调查者占56.4%,20.5 %的毕业生对自身就业前景比较乐观有信心,14.1%的调查者表示不乐观,而9%的调查者则表示不知道。对此的解释可能有两种,一是毕业生已在择业前做好了不太充分的准备,加之金融危机的到来,加大了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二是毕业生尚未进入求职面试的高峰期,对求职的艰辛认识不够。随着求职面试的高峰期的逐渐到来,迷茫的同学的比例还会上升。这就需要就业工作者深入了解他们的困惑所在,有针对性地加强就业指导,以使他们及时调整好心态。

2 、关于升学和工作的选择

在升学和工作的选择上,79.5%的调查者选择工作,11.5%的人选择升学,而2.6%的调查者选择考公务员,还有7.7%的调查者选择了回家创业。可见,在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很多同学想在国家的优惠政策下,自主创业,减少就业的压力,锻炼自己的能力。这些人是需要大力扶持的。

3 、关于就业的影响

在就业决策时,有39.8%的调查者受父母的影响比较大,有3.8%的调查者表示会受老师的影响,还有5.1%的调查者比较相信自己的朋友,“自己做决定,不受他人影响”的调查者占51.3%。可见,现在的毕业生在做选择时还是比较慎重的。

4 、关于就业地点的选择

调查表明, 66.7%的调查者选择就业地点时,格外青睐大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这主要是因为大城市比较重视人才,工作和生活条件好,经济收入高,发展机会多,并且接受新信息快,因而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尽管大学生择业首选大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择业地点过于集中,势必导致人才的闲置与浪费,同时也增加了就业的难度。10.3的调查者喜欢到国外和内地的盛会城市去工作。而对于西部边远地区和农村地区,经济不发达地区,有23%的毕业生将其作为首选。尽管国家出台了很多鼓励毕业生到西部和福建省欠发达地区的基层就业和参加志愿服务的优惠政策,但毕业生的积极性仍显不足。这表现出大学毕业生择业的功利性和短视,他们不愿承担艰苦的工作,奉献意识与锻炼意识不强。学校应该通过各种形式加强对大学生的奉献

意识的培养,对毕业生的择业中的功利和短视心态要适时加以引导。

5 、关于薪酬标准

在求职者最为关心的薪酬问题上,毕业生的期望值一般。12.8%的调查者的月薪期望值在800元以下,其中21.8%的调查者的月薪集中在800--1200元这一档上,35.9%的调查者选择1200--xx元之间,月薪在3000元以上的占20.5%;有17.9%的人的月薪期望值在3000元以上。这表明,大学毕业生希望自己早点从父母的经济依附中解脱出来,实现经济上的独立,并渴望获得舒适的生活条件,因此希望能获得较高的薪酬。

6 、关于对口与心中的期望值

据调查,12.8%的调查者认为会“接受,并准备跳槽”,23.1%的人会“努力适应工作”,61.5%的调查者“工作时或工作后会考虑继续深造。2.6%的调查者还没考虑好。看来,兴趣与期望值对于工作的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专业如果不对口绝大多数的调查者会在现在的岗位上工作。64.1的调查者会愿意从事现在的工作,只有9%的调查者表示不愿意,19.2%的调查者会“先在本专业干,再考虑转行”这些人对自己的工作的选择是小心而慎重的,个人兴趣和专业在选择工作时是占非常大的比重的。7.7%的调查者认为无所谓。

7 、求职信息

在就业比较紧张的情况下,很大一部分调查者会认证考虑自己今后的就业。其中66.7%认真考虑过,26.9%的调查者“偶尔会想想”这类人可能还没体会到就业的艰辛,有5.1%的调查者很少再考虑,还有1.3%的调查者想“到时候再考虑”。

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50%的调查者希望得到更多的公司的介绍和招聘信息,15.6%的调查者希望得到更多的有关薪资及福利的信息,19.2%的调查者希望得到更多的关于面试和演示的技巧介绍,说明学生在这方面的经验还不是很多,需要加强锻炼。有5.1%的调查者希望了解更多的公司员工的现身说法。借此了解公司的用人机制和管理方法,做到心中有底。

8 、关于就业目的

此次调查表明,有大约80%以上的调查者就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生计的需要”只有17.5%的少数调查者是为了自己的兴趣爱好,为了得到社会的认可和为社会做贡献。剩下的2.5%的调查者认为就业是为了奠定建立家庭的.基础。可见,在经济危机的时候人们还是迫以生计的。这也说明啊学生就业观念的不端正,需要老师的大力指导。

9 、关于最关心的问题

无论在什么时候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都会面临各种怎样和企业的双向选择。调查者在这方面的选择还是很明确的。有53.8%的调查者预计在择业过程中遇到的最主要的问题是可能“专业不对口或专业面太窄”这给学生就业造成了很大的困惑。2.6%的调查者预计“户口难解决”,24.4%的调查者预计是“缺乏社会关系”7.7%的调查者预计“信息严重不足”不能很好的去加以选择,11.5%的调查者预计是其他的原因在择业过程中的阻力最大。没调查者选择“性别歧视”说明大家还是比较相信能力的。

而用人单位最关心的是求职者的能力包括“所学的专业能力”、“所毕业的学校”、“社会经验”以及“潜力”,占总调查的87.1%,“技能、特长、品德”只占到了10%的比重,剩下的2.9%的调查者认为用人单位最关心求职者的性别。

当前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的主要问题是“人才市场供大于求,属于买方市场”、“毕业生的思想不够端正,期望值过高,择业过于挑剔”“社会上一些‘凭关系,走后门’的现象比较严重”占总人数的78.6%,认为“学校、政府、用人单位及学生之间的沟通较少了解不够”的占11.3%,认为“学校的就业指导薄弱”、“高校的人才培养规格和质量难以满足社会的需求”、“毕业生的不符合政策规定的择业行为比较多”的调查者占10.1%。

结尾:

这是一个求职大军遭遇失业恐惧的时代,是一个追逐挑战又渴望成功的时代。求职择业对当代大学生来说既是难得的机遇,又是严峻的挑战。我校大学毕业生的职业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的倾向,择业意向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他们追求自我发展,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重视经济利益。毕业生中出现的盲目乐观、奉献意识与艰苦奋斗精神缺乏、诚信缺失等心态,不仅会影响到毕业生眼下的择业,同时还会进一步影响到以后的成长与职业发展。针对以上出现的不良择业心态,本人的建议是:

一、大学生毕业后不能仅仅只有就业意识,因为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会在一定程度上饱和,现在尤为严重。因此我们要树立创业意识而不能把眼光仅仅限于就业。

二、要踏踏实实地做事,一步一个脚印,要有灵通的就业信息和强硬的个人素质。专业很重要,但要不断地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有人说好关系是泥饭碗,会碎的;文凭是铁饭碗,会锈的;而只有能力才是金饭碗,走到哪里都会闪闪发亮。”在当今社会,只有有能力的人,才不会被时代所淘汰,只有有能力的人,成长的舞台才会无禁区。

三、要搞好人际关系,广交益友。朋友多了不是坏事。一个人在外难免会遇到挫折,此时朋友的帮助对你来说很重要。

四、在选择职业时,要从实际出发,准确把握人才市场的供需信息。人才招聘会每周都在办,人才市场天天都开放,准确掌握人才市场的供求信息,对于当代大学生择业尤为重要。当今社会是信息时代,谁能及时有效地获取信息,谁能从实际出发,准确审视就业形势,谁就能早日步入理想的职业岗位,为祖国,为人民奉献知识和才华。

六、要敢于面对挫折,不放弃,不服输,要敢闯!

总之大学生对所学专业只是能说了解,要真正读至硕士才可以说自己学了这个专业。大学生要锻炼各方面能力,不仅要学习书本方面的有字之书,还要去生活中读那本无字之书,这样我们农大学子才会有美好的未来。

附卷一:

1 、你的学历层次:

a )高职生b)本科生 c)硕士研究生

2 、你所学专业的名称:

3 、性别:

a )男 b)女;。

4 、你来自哪个地区:

a )来自 省(自治区、直辖市) (市、地区)

b )来自 a)城市 b)县镇 c)农村

5 、你对自己的就业前景持何种态度?

a )比较乐观 b)一般 c)不乐观 d)不清楚

6 、你期望的月薪是:

a )800元以下

b )800-1200元

c )1200-xx元

d )xx-3000元

e )3000元以上

7 、若将来工作与期望不一致,你会:

a )接受,并准备跳槽

b )努力适应工作

c )工作时或工作后考虑继续深造

d )其他

8 、你愿意从事专业不对口的工作吗?

a )愿意

b )不愿意

c )先在本专业干,再考虑转行

d )无所谓

9 、择业时对你的决策影响最大的是:

a )父母

b )老师

c )朋友 ,

d )自己做决定,不受他人影响

10 、你是否考虑过自身的择业问题

a) 认真考虑过

b) 偶尔想想

c )很少考虑

d) 到时候再考虑

11 、你最希望得到的求职信息是什么?

a )更多的公司介绍和招聘信息

b )更多的有关薪资及福利的信息

c )更多的有关面试和演示的技巧介绍

d )更多的公司员工的现身说法

e )其他

12 、你认为比较理想的是在哪个地区就业?

a )国外(政府或企业的驻外机构等);

b )沿海开放城市

c )内地的省会城市;

d )中小城市

e )国家急需人才的边远或农村地区;

f )其他 。

13 、你个人就业的主要目的是什么?(最多可选择两项)

a )为使自身价值得到社会承认;

b )为生计的需要

c )为享受高水平的物质生活;

d )为充分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爱好;

e )为社会发展做贡献

f )为建立家庭奠定基础;

14 、预计在择业过程中你遇到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a )专业不对口或专业面太窄;

b )户口难解决;

c )缺乏社会关系

d )信息严重不足;

e )性别歧视;

f )其他 。

15 、你认为当前的就业形势如何

a) 形势严峻,就业比较难

b )形势正常

c) 形势较好,就业容易

d) 不了解

16 、目前你的打算如何?

a )就业

b ) 考公务员

c ) 继续深造

d )回家创业

17 、你认为用人单位最关心求职者哪些条件(最多选三项)

a) 所学专

篇4:大学生就业观念调查报告

大学生就业观念调查报告

一、调查概况

此次调查问卷主要对毕业生的择业价值取向、薪酬标准、就业地点、专业满意度、择业心情、就业服务等问题进行调查。调查采取随机抽样形式,管理类的文科学生,也有技术应用类的理工科学生。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100份,实际回收的有效问卷78份,有效率为78%,其中男生占34.6%,女生占65.4%。由于在抽样调查中,充分考虑了样本的代表性和性别比例的协调性,因此此次调查较为客观地反映了当前届毕业生择业心态。为方便学生答题,问卷均采用选择题形式,分为单选和多选。为了让我们的调查问卷更真实有效,所以我们在人员学历的选择上针对不同学历的人都选了30%左右的人。在我们的调查中有70%的人是来自农村,剩下30%是来自城市和县镇。

二、调查结果及其分析

1 、关于就业形势与自身就业前景评价

关于目前社会的就业形势,91%的调查者认为“形势严峻,就业比较难”,分别有3.8%的调查者认为“形势正常”和“不了解”,而认为“形势较好,就业容易”的有1.3%。可见,绝大多数毕业生对当前的就业形势的严峻性已有了一定的认识。

在对自身就业前景评价方面,多数毕业生则显得较为自信。调查表明,对就业前景持一般态度的调查者占56.4%,20.5 %的毕业生对自身就业前景比较乐观有信心,14.1%的调查者表示不乐观,而9%的调查者则表示不知道。对此的解释可能有两种,一是毕业生已在择业前做好了不太充分的准备,加之金融危机的到来,加大了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二是毕业生尚未进入求职面试的高峰期,对求职的艰辛认识不够。随着求职面试的高峰期的逐渐到来,迷茫的同学的比例还会上升。这就需要就业工作者深入了解他们的困惑所在,有针对性地加强就业指导,以使他们及时调整好心态。

2 、关于升学和工作的选择

在升学和工作的选择上,79.5%的调查者选择工作,11.5%的人选择升学,而2.6%的调查者选择考公务员,还有7.7%的调查者选择了回家创业。可见,在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很多同学想在国家的优惠政策下,自主创业,减少就业的压力,锻炼自己的能力。这些人是需要大力扶持的。

3 、关于就业的影响

在就业决策时,有39.8%的调查者受父母的影响比较大,有3.8%的调查者表示会受老师的影响,还有5.1%的调查者比较相信自己的朋友,“自己做决定,不受他人影响”的调查者占51.3%。可见,现在的毕业生在做选择时还是比较慎重的。

4 、关于就业地点的选择

调查表明, 66.7%的调查者选择就业地点时,格外青睐大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这主要是因为大城市比较重视人才,工作和生活条件好,经济收入高,发展机会多,并且接受新信息快,因而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尽管大学生择业首选大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择业地点过于集中,势必导致人才的闲置与浪费,同时也增加了就业的难度。10.3的调查者喜欢到国外和内地的盛会城市去工作。而对于西部边远地区和农村地区,经济不发达地区,有23%的毕业生将其作为首选。尽管国家出台了很多鼓励毕业生到西部和福建省欠发达地区的基层就业和参加志愿服务的优惠政策,但毕业生的积极性仍显不足。这表现出大学毕业生择业的功利性和短视,他们不愿承担艰苦的工作,奉献意识与锻炼意识不强。学校应该通过各种形式加强对大学生的奉献意识的培养,对毕业生的择业中的功利和短视心态要适时加以引导。

5 、关于薪酬标准

在求职者最为关心的薪酬问题上,毕业生的期望值一般。12.8%的调查者的月薪期望值在800元以下,其中21.8%的调查者的月薪集中在800--1200元这一档上,35.9%的调查者选择1200--xx元之间,月薪在3000元以上的占20.5%;有17.9%的人的月薪期望值在3000元以上。这表明,大学毕业生希望自己早点从父母的经济依附中解脱出来,实现经济上的独立,并渴望获得舒适的生活条件,因此希望能获得较高的薪酬。

6 、关于对口与心中的期望值

据调查,12.8%的调查者认为会“接受,并准备跳槽”,23.1%的人会“努力适应工作”,61.5%的调查者“工作时或工作后会考虑继续深造。2.6%的调查者还没考虑好。看来,兴趣与期望值对于工作的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专业如果不对口绝大多数的调查者会在现在的岗位上工作。64.1的调查者会愿意从事现在的工作,只有9%的调查者表示不愿意,19.2%的调查者会“先在本专业干,再考虑转行”这些人对自己的工作的选择是小心而慎重的,个人兴趣和专业在选择工作时是占非常大的比重的。7.7%的调查者认为无所谓。

7 、求职信息

在就业比较紧张的情况下,很大一部分调查者会认证考虑自己今后的就业。其中66.7%认真考虑过,26.9%的调查者“偶尔会想想”这类人可能还没体会到就业的艰辛,有5.1%的调查者很少再考虑,还有1.3%的调查者想“到时候再考虑”。

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50%的调查者希望得到更多的公司的介绍和招聘信息,15.6%的调查者希望得到更多的有关薪资及福利的信息,19.2%的调查者希望得到更多的关于面试和演示的技巧介绍,说明学生在这方面的经验还不是很多,需要加强锻炼。有5.1%的调查者希望了解更多的公司员工的现身说法。借此了解公司的用人机制和管理方法,做到心中有底。

8 、关于就业目的

此次调查表明,有大约80%以上的调查者就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生计的需要”只有17.5%的少数调查者是为了自己的兴趣爱好,为了得到社会的认可和为社会做贡献。剩下的2.5%的调查者认为就业是为了奠定建立家庭的基础。可见,在经济危机的时候人们还是迫以生计的。这也说明啊学生就业观念的不端正,需要老师的大力指导。

9 、关于最关心的问题

无论在什么时候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都会面临各种怎样和企业的双向选择。调查者在这方面的选择还是很明确的。有53.8%的调查者预计在择业过程中遇到的最主要的问题是可能“专业不对口或专业面太窄”这给学生就业造成了很大的困惑。2.6%的调查者预计“户口难解决”,24.4%的调查者预计是“缺乏社会关系”7.7%的调查者预计“信息严重不足”不能很好的去加以选择,11.5%的调查者预计是其他的原因在择业过程中的阻力最大。没调查者选择“性别歧视”说明大家还是比较相信能力的。

而用人单位最关心的是求职者的能力包括“所学的'专业能力”、“所毕业的学校”、“社会经验”以及“潜力”,占总调查的87.1%,“技能、特长、品德”只占到了10%的比重,剩下的2.9%的调查者认为用人单位最关心求职者的性别。

当前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的主要问题是“人才市场供大于求,属于买方市场”、“毕业生的思想不够端正,期望值过高,择业过于挑剔”“社会上一些‘凭关系,走后门’的现象比较严重”占总人数的78.6%,认为“学校、政府、用人单位及学生之间的沟通较少了解不够”的占11.3%,认为“学校的就业指导薄弱”、“高校的人才培养规格和质量难以满足社会的需求”、“毕业生的不符合政策规定的择业行为比较多”的调查者占10.1%。

结尾:

这是一个求职大军遭遇失业恐惧的时代,是一个追逐挑战又渴望成功的时代。求职择业对当代大学生来说既是难得的机遇,又是严峻的挑战。我校大学毕业生的职业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的倾向,择业意向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他们追求自我发展,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重视经济利益。毕业生中出现的盲目乐观、奉献意识与艰苦奋斗精神缺乏、诚信缺失等心态,不仅会影响到毕业生眼下的择业,同时还会进一步影响到以后的成长与职业发展。针对以上出现的不良择业心态,本人的建议是:

一、大学生毕业后不能仅仅只有就业意识,因为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会在一定程度上饱和,现在尤为严重。因此我们要树立创业意识而不能把眼光仅仅限于就业。

二、要踏踏实实地做事,一步一个脚印,要有灵通的就业信息和强硬的个人素质。专业很重要,但要不断地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有人说好关系是泥饭碗,会碎的;文凭是铁饭碗,会锈的;而只有能力才是金饭碗,走到哪里都会闪闪发亮。”在当今社会,只有有能力的人,才不会被时代所淘汰,只有有能力的人,成长的舞台才会无禁区。

三、要搞好人际关系,广交益友。朋友多了不是坏事。一个人在外难免会遇到挫折,此时朋友的帮助对你来说很重要。

四、在选择职业时,要从实际出发,准确把握人才市场的供需信息。人才招聘会每周都在办,人才市场天天都开放,准确掌握人才市场的供求信息,对于当代大学生择业尤为重要。当今社会是信息时代,谁能及时有效地获取信息,谁能从实际出发,准确审视就业形势,谁就能早日步入理想的职业岗位,为祖国,为人民奉献知识和才华。

六、要敢于面对挫折,不放弃,不服输,要敢闯!

总之大学生对所学专业只是能说了解,要真正读至硕士才可以说自己学了这个专业。大学生要锻炼各方面能力,不仅要学习书本方面的有字之书,还要去生活中读那本无字之书,这样我们农大学子才会有美好的未来。

篇5: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探讨论文

一、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心理问题

1、自负高傲心理。持这种心理的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总是好高骛远、自命不凡,不能清醒、切合实际地分析当前的就业形势,不能正确评价自身的能力和素质。

2、自卑怯懦心理。在求职择业过程中,有的大学生因为就读的学校不是名牌、所学的专业不热门或自身的条件不够优秀等原因,自觉处处不如别人,低估自己的能力和价值,缺乏推荐自己的勇气,不争取就业机会。

3、依赖等待心理。目前,大学毕业生中比较常见的现象是依赖父母亲友“托关系、找门路”为自己安排工作。他们不能积极主动参与就业市场竞争,不会自我展示,不会争取机会。

4、焦虑迷茫心理。有的学生会徘徊在考研或就业的抉择中,加上就业形势严峻,担心找不到工作,择业上的失误。各种过分的担心会造成精神上的紧张,手忙脚乱,茫然困惑,焦虑不安。

5、从众盲目心理。有的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缺乏主见,忽略自己的兴趣、爱好、专业特长,受社会或他人的影响,盲目追求热门职业。

6、求闲功利心理。现在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很少经历艰苦条件的磨炼,对生活条件、工作条件期望值很高。他们往往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估计不足,就业时拈轻怕重,追求享受,怕苦怕累。一些大学生择业时忽视自己的爱好、兴趣、理想,只关注工作待遇、收入等现实利益。宁愿放弃理想、放弃专业而不愿意到条件艰苦的地区和职业中锻炼自己。这种心理使许多毕业生失去更有发展机会的工作。

二、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

1、一是就业观和择业观不合理。很多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认知偏差、自我认知、自我评价不完整,加上他们缺少对社会、就业信息、就业形势及就业政策等的了解,不能把自身的实际情况与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所以在择业时容易出现盲目从众、自负自卑等情况。二是自身综合能力欠缺。自高校扩招以来,大学生已经不再是凤毛麟角的社会精英了,由于他们的专业知识掌握不够好,实践能力锻炼不够,沟通协调能力不强,人际交往能力匮乏,社会责任感淡薄,导致自己对未来失去信心,产生各种复杂的心理。三是竞争意识缺乏。很多大学毕业生存在消极求稳的心理,认为有份工作能养活自己就行了,没有什么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完全失去年轻人应有的豪情壮志。有的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一直受到父母的保护,小到吃穿住,大到升学择业,什么事都由父母包办代替。长期的依赖已形成了习惯,导致他们缺乏积极主动性,缺乏竞争意识。四是心理承受力差。我们知道现在大学生面向的是双向选择,由于大学生初次就业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心理准备和行动准备,往往不能成功,面对就业压力和挫折不能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所以产生了各种不健康的心理特征。如果不能及时调整,会影响自己的就业,甚至影响自己的身心健康。

2、客观原因。一是社会环境影响。首先,就业形势严峻。开始高校大规模的扩招,毕业生人数逐年急剧增多,加之每年沉积未就业的学生和社会待工人员,就业形势十分严峻。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劳动力市场的供需矛盾。我国大学生劳动力供给的增长速度远大于有效需求的增长速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日渐突出。其次,就业体制不完善。大学生就业问题是社会的问题,承担培养人才的高校也应承担相应的责任,高校也在想办法促进大学生就业。近年来,政府为了鼓励大学生就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但缺乏力度,就业机制不健全,与之配套的政策法规和措施有待于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再次,社会上学历歧视和性别歧视依然存在。有些单位招聘时要求学历本科以上,专科生不考虑,现在要求更高了。另外,一些单位明确规定不接受女毕业生。这些问题对大学生的心理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从而导致悲观、不满等不良心理的出现。二是家庭环境影响。家长所从事的工作对有关就业的看法,会对孩子的心理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部分家长存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实惠主义”,这容易使大学生产生“工作轻松、工资收入较高、福利待遇好、不费多大力气就可以干一番大事业”的择业误区和一切以工资待遇为主的功利心理。家长对子女过分的溺爱,往往会造成子女在择业过程中出现“高成绩低能力”的状况。甚至有的家长在孩子择业过程中全程“作陪”,毕业生招聘会常会看到家长替孩子投简历、陪孩子应聘的现象。家长的“全权安排”,使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依赖性强,对困难和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降低。由于他们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择业”,在走上工作岗位后也会出现不能适应、不能胜任等问题。三是学校环境影响。首先,高校的专业设置、培养模式、教学内容没有实现市场化与社会需要脱节。目前,很多高校存在盲目扩招、盲目设置专业的现象。在设置专业和招生时忽视按需培养,没有很好地与社会的需求进行有效的对接。部分高校发展理念落后,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没有得到全面改革和创新,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其次,高校中的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工作不专业、不完善,不能满足大学生需要。职业辅导教育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职业倾向、职业目标和职业生涯规划。然而,我国真正开始重视和开展大学生职业心理辅导工作起步较晚。许多大学生在校期间没有接受过系统、专业的职业规划教育,到了大四才对有关就业政策、方针、择业技能和心理准备等问题有所了解。许多大学生临近业时还对就业、择业等问题认识不清,从而容易出现焦虑、迷茫、困惑、烦恼、浮躁等负性情绪。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对策

1、调整就业期望值,建构正确的择业观。大学生要谋求理想的职业就必须认清形势,合理调整就业期望值。当前,高校急剧扩招,就业形势异常严峻。大学生在择业时,要结合自己所学的专业和方向,充分了解自己专业的社会需求情况,从自身的兴趣、爱好、专业、特长个性、能力以及家庭情况等出发定位职业期望值,在职业定位基础上建构正确的择业观。然而,当前部分大学生择业过程中出现的求闲、怕苦、虚荣、功利、攀比等心理,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他们的职业选择与发展。高校应在大学生中加强择业观和思想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发展之间的关系,鼓励学生把个人职业发展与社会需求结合起来,发扬传统的艰苦创业精神,促进大学生提高自身的修养和素质。

2、科学规划职业生涯,为顺利就业打基础。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发展观念可以帮助大学生确定自己的人生轨迹。职业生涯是指个体职业发展的历程,一般是指终生经历的所有职业发展的历程。科学地将其划分为不同的阶段,明确每个阶段的特征和任务,做好规划,对更好地从事自己的职业,实现人生目标,非常重要。由此可见,大学生要树立终生择业的观点,切不可为了求得职业的稳定而放弃就业的机会。当获得一个理想职业的时机还不成熟时,应采取“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办法,把就业过程当成取得个人职业生涯经验的重要经历,通过就业不断提高自己的社会生存能力、实际工作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凭借自己的努力,通过合理的职业流动,逐步实现自我价值,取得事业的成功。质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专业技能素质、人文科学素质等。学校应努力搭建平台,引导学生充分利用业余时间,拓宽知识面,开阔视野,不断增强对社会了解,从而提高自己各项能力。大学生活一开始,就要结合自己的专业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确定与自己兴趣、爱好相一致的就业目标。利用课余时间,拓宽知识面,培养能力。多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培养团队合作意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社交能力。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与社会接触,锻炼自己适应社会的能力,从而提升就业能力。

3、进行就业心理疏导,增强就业心理承受力。大学生在求职择业中出现的心理误区和心理问题,与毕业生的认识水平、社会阅历、心理承受能力等密切相关。这就要求学校有关部门除加强就业指导工作外,还要对学生进行有关求职择业的专业知识培训,掌握求职的基本技能和技巧。高校心理咨询中心要对大学生的择业心态进行心理测试和心理疏导,帮助大学生客观现实地认识自己,分析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指导学生提高社会适应的能力,从而避免由于准备不足而错过求职机会。高校教育工作者还应该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就业中的失败和挫折,帮助大学生学会自我心理调适,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四、结语

大学生是我国特殊的就业群体,大学生的就业不仅关系到其自身的前途,同时也关系到我国社会的发展和稳定。我国每年毕业大学生不断增加,就业的竞争性也逐年激烈,虽然我国在促进就业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劳动力过剩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就业问题仍然会是我国长期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不断增大,大学生的就业成了我国突出的社会问题。另外,由于大学生刚出校园,没有经过社会的磨砺,对自身缺乏正确理智的认识,因而在择业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困难、挫折和冲突,从而引发各种心理问题,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需要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参考文献:

[1]郑云恒.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01).

[2]彭昱,杜丽岩.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其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01).

[3]黄群瑛.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对策初探[J].改革与开放,2011(06s).

篇6: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调查报告

为掌握我省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20xx年5月20至30日,我们组织开展了大学生就业状况问卷调查。主要是通过专场招聘会现场问卷、进入高校随机寻访问卷、劳动保障网站网上问卷等调查形式。对应届大学毕业生、往届大学毕业生、以及部分招聘单位进行了调查。调查时点为20xx年4月30日。调查共发出问卷800份,收回问卷785份。现将调查问卷的情况分析报告如下:

一、调查样本基本情况

1、人员结构。本次共调查大学毕业生772人,用人单位13家。在全部接受调查的大学生中,应届毕业生467人,占60%;往届毕业生305人,占40%;男性494人,占64%;女性278人,占36%。

2、学历结构。在全部接受调查的大学生中,本科以上学历399人,占51.7%,其中:硕士48人、占6%,博士1人、占0.1%;专科学历311人、占40%;高职57人、占7%。

3、专业分布。全部接受调查的大学生,分别来自理、工、农、医等十三个专业,其中,工学203人,占26%;管理学138人,占18%;理学122人,占16%;经济学110人,占14%;文学69人,占9%;其他如农学、医学、法学、教育学、艺术等共101人,占13%。

二、调查大学生就业状况

(一)大学生签约率较低且工作不够稳定

截止4月30日,在接受调查的467名应届大学毕生生中,已经签定就业协议的145人,占31%;未签定就业协议的182人,占39%;其他虽未签定就业协议,但准备自主创业的56人,占12%;准备读研或出国的28人,占6%;准备考公务员的14人,占3%;尚无具体就业意愿的42人,占9%(见图一)。

往届大学毕业生(主要是06、07、08届)中,有280人(占92%)曾经就业,有25人(占8%)从毕业至今未就过业。在曾经就业的大学生中,有194人有过失业经历,且目前处于失业状态;有86人(占28%)目前处于就业状态但希望调换工作。在曾经就业的大学生中,有175人是当年实现就业,有92名大学生(占33%)累计就业不到1年(见图二)。

(二)往届大学生就业愿望更加强烈

从求职方式看,调查列举了“通过老师、亲戚、朋友推荐到用人单位”、“直接到用人单位咨询”、“到劳动力市场或人才市场登记应聘”、“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等查找招聘信息”、“利用网络查找招聘信息”、“通过各类政府或中介有组织的招聘会”、“用人单位直接到学校招聘”和“其他”八种不同的求职方式。调查结果显示,应届大学生中有64%的人仅使用单一一种方式求职,而往届大学生中70%的人选择2种以上方式求职(见图三)。这说明往届大学生求职就业的主动性高于应届大学生。

(三)大学生比较注重网络和市场在求职中的作用

通过对未就业的大学生求职渠道分析,往届大学生求职渠道主要集中在:“利用网络查找招聘信息”、“到劳动力市场或人才市场登记应聘”和“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等查找招聘信息”,他们中分别有75%、54%、45%的人通过上述三种渠道寻找过工作。(见图四)。应届大学生求职渠道主要集中在“利用网络查找招聘信息”“通过老师、亲戚、朋友推荐到用人单位”和“到劳动力市场或人才市场登记应聘”三种方式,分别占34%、25%、24%。尽管应届和往届大学生求职渠道有所区别,但他们都将网络和人力资源市场作为自己求职的主要方式。

(四)大学生就业实际工资收入比期望值低

调查反映,大学生就业期望的月薪水平集中在1500元左右,具体是:14%的大学生愿意拿800-1200元的月薪,48%的人希望今后的月薪达到1500元左右,35%的人希望月薪拿元以上。但实际上,往届大学生在就业期间的平均工资水平是:8%的人只拿到800元的月薪,27%的人拿到800-1200元月薪,40%的人拿到1500元左右月薪,20%的人每月拿到2016元以上月薪(见图五)。由此可见,有35%大学生实际收入比预期低500元左右。

(五)大学生就业主渠道正在向非公有制经济和自主创业转变

调查显示,目前与应届大学生签定就业协议的单位中:国有企业占40%、私营企业占24%、其他内资企业占14%(见图六)。私营企业就业人数仅次于国有企业,成为吸纳大学生就业的重要渠道之一。

在接受调查的未就业的应届和往届大学生中,有34%的人希望自主创业,其中:往届大学生中想自主创业的人数达到52%;有31%的人希望到私营企业工作,有28%的人希望到跨国企业或国有企业工作。由此可见:自主创业和到私营企业工作,已经成为大学生就业的重要渠道。

(六)多数大学生接受过就业服务

在接受调查的全部往届大学生中,有81%的人接受过至少一样就业服务,16%的人没有接受过任何就业服务(见图八)。从享受就业服务项目看,在“求职登记”、“职业指导”、“职业介绍”、“档案管理”、“培训申请”、“社保关系接续”、“鉴定申请“以及“其他”八项就业服务项目中,有41%的人享受过求职登记,有24%的人享受过职业指导,有23%的人享受过职业介绍。从享受就业服务的场所看,为大学生提供就业服务的机构,以公办就业服务机构和学校为主,69%的人到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和其他社会机构接受就业服务,有24%的人到学校接受就业服务。

(七)大学生对就业前景普遍乐观

在全部接受调查的大学生中,对自己的就业前景持很乐观态度和比较乐观态度的占47%,感觉一般的占42%,没感觉的7%(见图九)。而对整个就业形势的判定上,有10%的人认为形势好,如不挑剔,很容易找到工作;有65%的人认为形势一般,理想工作不容易找;有19%的人认为形势严峻,完全找不到工作(见图十)。多数大学生对找到工作抱有信心。

三、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因素

(一)需要就业的大学生人数增长较快

20xx年,全省普通高校招生16万人,20xx年,全省普通高校招生38万人,短短8年时间,全省大学招生数上升22万人,年均增幅13%(见图十一)。但据今年工商局统计数据反映,受金融危机影响,一季度投资有减少趋势,用人单位吸纳就业能力相对下降,大学生就业供需矛盾将会进一步增大。

(二)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

招聘会上接受调查的13家用人单位,在招聘大学生时最看重的因素分别是:工作能力占92%,相关工作经验占85%,道德品质占69%。而对学历、专业、在校成绩等并不是很关注。在接受调查的大学生中,有66%的人在大学期间从事过兼职工作(其中:40%兼职时间累计不超过2个月)。凭2个月以内的兼职工作经验,培养用人单位要求的工作能力和工作经验,难度较大。说明用人单位强调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正成为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的风向标,也反映出用人单位希望聘用人员能快速适应工作岗位要求,降低岗位培训成本。

(三)资金、政策和项目是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关键因素

在接受调查的准备自主创业的大学生中,要求其从“合适的项目”、“资金支持”、“政策支持”、“技术支持”、“社会关系”以及“其它的支持”六种支持中选择几项,结果选择需要资金支持的人占59%,选择需要政策支持的人占38%,选择需要项目支持的人占30%。

(四)大学生就业理念需要调整

在接受调查的已签约应届大学生中,对签约的用人单位满意的占55%,未签约应届大学生认为,没找到工作的主要原因是用人单位无法满足自我未来的发展。这说明应届大学生在进入社会时,比较注重自我感受,看重未来的发展,对自己不满意、不适合的用人单位,不愿意降低要求、随意签约,就业观较为理想化。

(五)大学生就业维权、保护意识要增强

所有接受调查的大学生中,对《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基本医疗保险有关政策》、《工伤保险条例》、《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等七部与就业有关的法律、法规,全部知道的仅占17%,完全不知道的占16%,其余都是知道一至几部的(见图十二)。在调查现场,有大学生问:用人单位不给休假怎么办?为什么要办理失业登记,能够享受什么待遇?而参加调查的未就业的往届大学生中,仅有11人办理了失业登记。说明大学生对就业相关的劳动保障政策、法规不熟悉,接受就业服务的.主动意识不强,借助就业和社会保障政策法规自我保护意识不强。

四、对策建议

(一)以充分就业为前提,稳定就业岗位

分析往届大学生就业状况,大学生就业不充分、不稳定的问题比较突出,有相当一部分人经过短暂的工作经历后即失业,说明一些用人单位聘用岗位灵活性较大,大学生自我择业意识较强。往届大学毕业生工作时间不长,就希望调换单位或工作岗位,由就业转入失业,加大了人力资源市场劳动力供给。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应当关注已就业的大学生就业状况和想法,加强失业风险教育,研究制定用人单位吸纳大学生稳定就业的政策措施,稳定他们的就业岗位。

(二)以私营企业吸纳就业为重点,增加就业岗位

从调查数据来看,私营企业在大学生就业中逐渐发挥重要作用。私营企业经营灵活,发展较快,吸纳就业作用明显,在经济转型、私营企业扩大发展时,可以成为继国有企业之后,解决大学生就业的主要渠道。要通过制定鼓励中小企业发展政策,充分发掘私营企业安置就业的能力。同时,加强对私营企业的用工管理,从社保、维权等方面,维护大学生就业合法权益。

(三)以自主创业为导向,扩大就业渠道

针对当前大学生的就业状况,一些地方已经出台了鼓励创业带就业的文件,为安置大学生就业的企业和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了政策支持。要进一步加大政策落实力度,在资金、政策、项目上,给大学生创造更多的支持,在小额担保贷款和税费减免的工作中,总结前期下岗失业人员享受相关扶持政策中的经验,简化办理手续,提高可操作性,鼓励大学生发挥自身优势,加入到自主创业的行列中,扶持发展更多的中小企业,培育形成新的就业增长点。

(四)以职业培训为手段,提高就业能力

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积极推动职业教育与市场需求的接轨,加强与用人单位的需求对接。努力通过职业培训,弥补高校课程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同时,通过职业教育,减缓当前大学生就业增长需求过快增长,储备优秀技能人才。

(五)以信息化为桥梁,提升就业服务

大学生都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他们在寻找工作时,大多数都借助信息网络等技术手段。要进一步加强劳动保障信息化建设,一是建立全省人才资源库和用人单位招聘信息库,实现供需双方网上匹配和信息交换;二是充分利用金保工程覆盖省、市、县、社区的信息网络,将就业服务延伸到学校和社区,对大学生开展零距离的就业指导、培训和职业介绍、就业管理服务,及时解决他们在就业中遇到的困难,全方位地提供就业服务;三是加强门户网站建设,在网站上开设面向大学生就业服务的专栏,实时发布职业供求信息,提高职介成功率。

(六)以宣传为抓手,转变就业观念

要根据当前经济结构调整和市场就业的方向,通过电视、广播、报纸、宣传栏等宣传媒体,引导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把大学生的就业意愿从追求单纯的国有企业稳定工作中,引导到非公企业、农村基层、城市社区、自主创业、灵活就业等更广泛的就业领域。通过搭建舆论宣传平台、就业服务平台和权益维护平台,引导高校毕业生认清就业形势,理性选单位、择岗位、看薪资,通过多种就业安置渠道,尽快实现就业。

(七)以执法监督为保证,净化就业环境

定期发布工资指导线,明确行业、工种的工资指导标准,指导用人单位合理定薪,让大学生在市场中准确定位。同时,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加大对人力资源市场清理整治工作,加强对用人单位的监管,对侵害大学生合法权益的事件,要严厉打击,努力营造宽松的大学生就业环境。

篇7: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调查报告

据介绍,该所已连续两年对大学生就业情况进行了调查。和去年不同,今年将毕业的研究生和大专生也列入调查对象。

男女生就业差距在缩小

【解读】北大公共政策研究所分析认为,随着政府在消除就业歧视和实现平等就业方面政策导向性的增强,性别差异在大学生求职过程中的影响尽管依旧存在,但程度已大为减轻。此外,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还和女大学生比例增加有关。

研究生就业优势不突出

【解读】北大公共政策研究所发现,普通大学的研究生就业时和本科生相比优势并不突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虽然有来自人才市场的压力以及用人单位对人才的不恰当使用,但更多的是与当前研究生、本科生和专科生之间培养特色不明显、可替代性较强有着紧密的联系。这种高学历人才抢占低学历人才就业岗位的现象,实质上凸现的是大学生就业质量的问题。

大学生对政策知晓率低

【解读】北大公共政策研究所认为,政策的宣传力度有待提高。

表达能力欠缺成求职难题

【解读】北大公共政策研究所认为,虽然大学生已开始重视自身能力的全面培养,但个人能力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差距依然存在。建议大学生从基本做起,累积实力,在不断开拓创新中增长才干。

大学盲目求全无助就业

【调查】在学校的分类考察中,专业性较强的学校整体就业状况要普遍强于综合性院校,如中国计量学院的就业率达到了85.89%,高出一般性综合院校20%左右。

【解读】北大公共政策研究所发现,单个的高校经常陷入类型定位混乱和层次定位混乱的双重困境。类型定位混乱,主要表现为综合性院校与专业性院校之间相比,分别不明显,特色不鲜明。从所调查的11所高校来看,尽管其学校名称有很显著的学科特色,但在专业设置方面却严重趋同,基本上都设置了经济学、文学、法学和管理学专业。层次定位的混乱,主要表现为综合性大学、本专科院校、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之间的分工不清,互相串岗。在学校总体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果大学盲目求全必然会影响和分散优质的教育资源,也不利于学生就业。

篇8: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研究论文

一、新时期高校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

1.从众心理。所谓从众心理,是指大学生未能在工作之前,深入分析自身的特征及所学专业,存在明显的随大流情况。大学生在实际就业过程中,由于对社会现状缺乏清晰的认识,择业时到处投简历,参与所有的招聘会,认为只要多多参与,就业成功率就会很高,但最后的结果常常是由于专业不符或能力欠缺而适得其反,如此一来,在浪费人力、物力、财力的同时还大大磨灭了他们的自信心,产生疲惫感。有的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因没有主见、从众心理明显,没有考虑到自己的实际情况,在判断自己的专业范围、学历层次及素质时缺乏合理性,在这种心理驱使下,大学生会不假思索地朝着热门地方、热门职业方向前进,未以专业发展为核心将自己的前途与社会需求有机综合。此外,受“学而优则仕”思想的影响,多数大学生都将重心放在了国企、事业单位等认为是铁饭碗的岗位上,觉得这些单位有保障,蜂拥参加公务员考试,“使出全身力气”挤进国企、事业单位。

2.依赖心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健全,完全消除了以往针对大学生实施的毕业分配制。然而,目前仍有部分大学生难以紧跟这一重大变革,想要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但又不愿意跑腿。此外,还有部分大学生属于独生子女,在填报中考与高考志愿时常常会按照家人的意思填写,更有甚者完全听教师的,独立性、自主性严重缺乏。他们在择业过程中身边常常会有家人的陪伴,不可避免地会引起用人单位对其能力的质疑。5.逃避心理。有不少大学生对自己毕业进入社会存在强烈的畏惧感,不敢直面将自己推向就业市场,有的在择业时遭受几次碰壁后出现了畏惧心理,一味逃避现实,产生退缩的逃避情绪,毕业后一事无成,在家待业。

二、新时期高校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成因

1.社会因素。当前国内的就业市场还缺乏一定的完善性,现行的就业机制、体制还有待进一步健全。社会因素对新时期高校大学生就业心理造成的不良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缺乏良好的创业环境,致使大学生对现代就业市场的认识存在片面性,认为自己创业并不能获取较大的成功。当前,公务员已成为大学生群体中的热门话题,不仅使得学生的就业渠道越来越单一化,而且直接造成一些中小企业人才紧缺。以长远发展角度分析,对就业市场的健康稳定前行有较大的阻碍。其次,缺乏科学的社会风气,封建思想在我国根深蒂固,由此引发了诸多钱权交易的黑幕,缺乏科学完善的社会导向机制,不利于大学生就业积极性的形成。另外,缺乏健全的就业市场,尽管人才市场在我国已经形成,但人才市场还不具备大学生和用人单位的桥梁作用。就业市场人才供给渠道过于单一也影响大学生的就业成功率。

2.学校因素。高校教育对大学生就业心理造成负面影响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三方面:首先,高校专业设置缺乏科学合理性,给大学生就业带来了巨大的难度,严重阻碍了大学生良好就业心理人格的产生;其次,未根据现代社会实际所需进行人才培养,有不少高校未紧跟社会发展步伐设置专业,致使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两种结构无法紧密连接,给大学生就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最后,就业指导力度不够,当前虽然各高校均构建了就业指导中心,但依旧缺乏具有实质性作用的机构,对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考虑得少之又少,致使大学生的就业渠道单一,进一步加剧了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

3.家庭因素。家庭是大学生生活的重要场所,对大学生的影响巨大,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有不少家庭在对孩子的教育上讲究功名利禄,直接决定了大学生的就业方向,有的大学生毕业后因家庭背景不错,通过“关系”就业,这对大学生就业心理有着不良的影响。

4.大学生自身因素。由于大学生一直生活在十分单一的社会群体中,与社会没有太多的接触,所以,对社会没有理性的认识,在就业观念、职业认识以及择业导向等环节上表现得尤为突出。对于就业观念,有不少大学生依旧存在过去“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对就业市场做不到充分细致的分析;对于职业认识,不知道行行都可以出状元;对于择业导向,一味追求自由轻松的职位,从不考虑从事基层工作。

三、解决新时期高校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具体对策

1.引导大学生科学评价自己,树立新的就业观。科学合理的就业观是大学生毕业后踏入社会的前提。当前,有不少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特别注重自己的薪酬、前途等,这是不正确的。大学生应坚持先就业、后择业、努力创业的精神,勇于面对竞争激烈的求职市场,充分获悉国家颁布实施的就业政策,清楚认识当前的就业形势,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一方面,不要有过高的就业期望值,大学生择业过程中对工作地点有特别高的要求,从来不会选择在一些偏远、不发达的地区就业,要知道只有基层与发展中地区才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场所,在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及高校教育大众化的形势下,大学生应对自己的就业期望值予以适当调整,积极深入国家需要的地区一展宏图,时刻把自己的职业发展和国家的需求密切结合,消除大学生的攀比之心,紧跟现代就业形势发展;另一方面,要对自己合理评价,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不仅要认识到自己的闪光点,还必须了解自己的不足之处,科学合理评价自己,充分发挥自己的内在潜力,才能获取较高的成功率。

2.高校应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技能培训。当前,高校必须不断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培养大学生的集体精神与爱国精神,使他们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大学生对现代就业形势正确分析,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为国家贡献自己的一份力。另外,由于大学生的社会实践经验不足,对就业过程中碰到的问题考虑得不够充分、全面,这就要求高校积极开展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就业技能的培训活动,为大学生提供实习岗位与社会实践经历,丰富他们的社会实践阅历。

3.健全市场机制,推动市场建设。要想使大学生就业市场有条不紊地持续发展,国家必须加强健全现代市场机制,制定一系列符合市场需求的政策与措施,将大学生就业渠道进一步拓宽,颁布实施就业市场法律法规,将就业工作归列到法制化范畴中,科学配置大学生资源,规范就业秩序,提高就业工作的透明度,用人单位在选聘人才时,要始终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树立良好的社会氛围,为大学生营造氛围好的就业环境。

4.家长应时刻注重大学生的就业心理情况。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面对竞争激烈的求职市场会产生不良的心理问题,这个时候,家长要主动与他们沟通交流,对其择业中遇到的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对策,以降低他们的就业心理压力。

5.提高大学生自信心,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有部分大学生在应聘过程中一旦被用人单位否决,就会产生消极的情绪,认为自己不如他人,自卑心理严重,不敢参加应试,极度缺乏自信心。针对这种情况,必须及时引导大学生消除自卑心理,对于他人的议论和看法不要太过在乎,择业时保持一颗平常心,应聘之前多了解与择业有关的方式方法,增强自信心。

四、结论

综上所述,当前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应紧跟现代社会的实际需求,增强自身的综合素质,树立自主意识、竞争意识,高校应结合专业特点编制相匹配的就业指导计划,尤其要处理好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培养大学生新的就业观,鼓励他们到国家需要的地方去。在我国高校教育事业深入发展的背景下,大学生的制度、体系及理念都得到了进一步完善,高等教育在实现大众化目标的同时,必须有效处理大学生和现代就业市场间的供需问题,不断推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就业心理。社会、学校、家庭及个人都应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共同努力创设出乐观向上、氛围良好的文化环境,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作者:方伟 钟恒 单位:教育部全国高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就业开发处处长 时代英杰国际教育科技(北京)有限公司CEO

篇9: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研究论文

一、大学生就业心理特点

(一)就业心理期望值降低,但挫折与失败感仍然困扰着当下的大学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大多数大学毕业生都相应的降低了自己的就业期望值,从原来的“找一份好工作”渐渐地转变为“先找到一份工作”。应该说大学毕业生的这样一种“先就业后择业”的心态对于当前大学生及时进行自我调整从而确保能够尽早地获得工作机会是有利的。但是由于就业环境的影响,各用人单位进行招聘时仍然是优中选优,许多岗位的比例达到了百里挑一甚至是千里挑一,在此情况下,仍有大批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饱受打击,挫折与失败感使许多大学毕业生对于自我产生了严重怀疑。

(二)就业过程中,强势群体的优越感与弱势群体心理上的高敏感性并存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弱势群体主要包括女大学生、农村学生、文科类学生或是冷门专业学生、一般院校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状况主要集中在理论性较强而实用性较弱的相关行业以及办学没有明显特色的高等院校,而理工科毕业生或名校毕业生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相对而言难度较小。就业市场上供需的巨大矛盾反映在高校毕业生就业过程就突出表现为就业中的弱势群体无法忍受打击,往往把自身的就业失败总体归结为社会或者学校的原因,对于用人单位或者是所谓强势群体的优越行为一律抱持一种抗拒的态度,这部分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比普通学生更为敏感,也更容易产生焦躁情绪。

二、“就业难”背景下影响大学生就业心理的因素

(一)多年扩招引起的就业困难与就业形势紧张是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明显的根源所在高校扩招使大学毕业生逐年增加,大学生就业矛盾日益尖锐。同时,扩招后,一些学校由于学校升格或教学条件下降而导致教学质量的滑坡,更是使得大批扩招后的高校毕业生无法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是中国高校扩招后本科学生毕业的第1年,我国共有高校毕业生212.2万人,比增加67万人,增幅达46.2%,就业难的问题开始凸现出来。全国普通高校的毕业生总数比又增加28万人,达到了727万人,继所谓的“史上最难就业季”后,20,大学生就业显然是“难上加难”。应该说,不容乐观的就业形势对大学生就业心理提出了严峻挑战。

(二)高校对就业心理辅导还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及高校专业结构设置的不合理是造成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大的重要原因大学生作为受过高等教育,具有较高素质的群体的代表,被社会寄予重大期望,社会在关注他们的行为的同时对于他们的心理问题尚未十分重视。屡见不鲜的大学生自杀或者抑郁成症的事实表明,大学生正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心理问题,而在毕业前夕因就业而产生的心理压力更是其中极具普遍性的一种。当前,各高校虽然多数设有相应的心理咨询中心,但是并没有充分发挥出其应有的功能,较少有针对性地对于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对症下药,从而导致学生对于自身出现的问题往往未能以有效手段进行处理。作为培养人才的载体的高校专业,又存在着比较严重的专业结构不合理、重理论轻应用、专业与社会需要不相适应的情况。毕业生的结构性过剩,大大增加了大学生就业的难度,也带来了他们的心理问题。

(三)大学毕业生受家庭、自身投入回报压力的影响,不能对自身正确认识是引起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内因一方面,大学生经历了数年的寒窗苦读,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与财力,迫切需要找一份工作特别是一份好工作以作为多年努力的回报,这种期望本身对学生的就业心理造成了较大的冲击。另一方面,与这种期望不相适应的是,相当一部分的大学毕业生对于自己以及自己将要从事的职业都缺乏必要的了解与认识,更谈不上所谓的职业生涯规划,往往是个人条件难以满足用人单位需求,个人挫折感随着失败的增多而日益加剧。同时,大学生往往对就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估计不足,面对就业压力不能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从而陷入“准备不足―就业受挫―信心减退―害怕再次就业”的恶性循环,就业心理问题呈现愈演愈烈之势。

三、调适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一)对大学生就业时出现的心理问题应持宽容和理解的态度,积极采取措施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现状,同时加强毕业生的心理干预与调适大学生就业难不仅仅是毕业学生及其家庭的个人问题,就业问题不能妥善解决可能会造成新的社会不安定因素。对于目前出现的大学生难以就业而带来的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总的原则是必须给予充分的谅解与足够的关注。月29日,教育部下发《关于做好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出台六大项措施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在相关政策与措施的带动下,大学生就业难的形势得以改观值得期待。此外,大学毕业生在就业难的现实面前,需要的也不仅仅是政策关怀,还需要更体贴的心理关怀[4],加强高校毕业生的心理教育,也应是今后一段时间内各相关部门工作的重点。

(二)调整专业结构,提高学生竞争能力及加强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通观全国各地高校毕业生的实际就业情况,不难发现,真正就业难的学生多数就读的是文科类、理论性比较强的专业,而那些理科尤其是工科毕业的应用性强的专业毕业生找工作难度相对较小。这一现象表明,并非是社会不需要或者接纳不了扩招后的大量高层次人才,而是各高校普遍存在着教育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工科学生比例偏低,尤其是专科院校中工科专业比例较低;专业设置与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还不相适应[5]。针对这些问题,高校可以通过调整学生的培养方向,停办和社会严重脱节的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等途径来加以克服。此外,高校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正视就业形势,帮助高校毕业生建立起健康的排解心理压力的渠道,达到学生在压力面前能够化压力为动力、产生问题以后能妥善解决的目的。

(三)面对现实,树立良好的求职就业观念,在正确认识自己的基础上,合理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当前,就业形势的严峻性必须予以重视,但是也要认识到大学毕业生通过个人的努力,找到一份工作还是可能的。现有形势下,“先就业、后择业、再立业”的观念应该成为新的社会时尚。在就业过程中,不妨适当降低起点,到基层单位或第一线积累适当的工作经验以增强个人就业的主动性。同时,培养良好的就业心态,客观地评价自己,避免攀比心理、完美心理、急功近利的心理,克服急躁、焦虑、自卑等不良心理,正确对待自己与社会,正视现实,敢于竞争,不怕挫折。在客观认识自我的前提下,科学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确定个人中长期职业发展的目标也不失为对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进行调适的良策。

作者:吴娟 单位: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

篇10: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研究论文

对影响体育专业大学生择业相关的11个心理因素,和毕业生存在的20个心理因素进行因子分析,提取特征值大于1,分别对应的有4个因子和9个因子,其方差累计百分比达到63.514%与71.254%,基本反映了整体问题,为了对因子进行命名,本文采取了“极大正交旋转法”。根据因素分析理论,进行了归类,如下表1和表2所示:如上表1所示,功利因素皮尔逊相关系数r=0.171,显著性水平达到了0.002,可以认为功利因素和因变量呈非常显著性相关;从众因素皮尔逊相关系数r=0.109,显著性水平(Sig.)达到了0.008(P<0.01),也可认为从众因素和体育专业大学生择业心理呈很显著性相关;求问因素的皮尔逊相关系数为r=0.092,与体育专业大学生择业心理之间呈相关。

综上所述,影响体育专业大学生择业心理的主要因素为功利、从众、求稳。为了分辨出哪些因素起主导性或者决定性的作用,本研究对以上3个具有显著性差异的自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得出功利和从众是影响体育专业大学生的择业的主要心理影响因素。如上表2所示,文化知识欠缺因素皮尔逊相关系数r=0.101,显著性水平达到了0.017(P<0.05),可以认为文化知识欠缺因素和因变量呈非常显著性相关;用人单位经验主义的r=0.066,其显著习性水平为0.048,可以认为用人单位的经验主义和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呈显著性相关。

同理,上述9个因子中与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心理呈显著相关的有:用人单位经验主义、文化知识的欠缺、专业技能的欠缺、期望过高。本研究对以上4个具有显著性差异的自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得出用人单位经验主义和文化知识的欠缺、专业技术的欠缺是影响体育专业大学生的择业的主要心理影响因素。

用人单位经验主义因素影响,体育专业大学生在选择就业的时候,面对用人单位的招聘简章,出现不敢去面试的情况。这是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心理。文化知识的欠缺和运动技能的欠缺,这两种心理分别会出现在运动技能较高的高体(运动训练、职业队挂靠)和普体两类学生中。第一类学生在就业的过程中,特别担心的是自己的文化知识的笔试成绩太差,或者对于体育的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太差,而不能通过招聘。

同样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最担心的是自己的运动技能方面存在差距,而不能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其他方面,例如,社会风气,工作地域等,没有成为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主要担心的因素,也不是影响其就业的主要因素。

作者:杜金蕊 单位: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篇11: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研究论文

一、女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表现

1.角色定位导致的心理障碍“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准确的角色定位、自我的合理评估和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是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顺利完成就业的前提条件。如果自身角色定位出现问题,就会产生心理障碍,直接影响就业。在客观方面,地方本科师范院校一般都是非重点院校,其师资力量、硬件设施、社会影响力都与重点院校存在一定的差距,在毕业生就业方面居于劣势。有的招聘单位甚至会直接打出985、211、男生等条件,使地方本科师范院校的女大学生望而生畏,止步于招聘门槛之外。此外,近年来全国各地对教师招聘实行统一的入编考试,也在客观上增加了起步较低的地方本科师范院校女大学生的就业难度。在主观方面,地方本科师范院校的女大学生往往会出现自负与自卑的矛盾,影响自身的角色定位。作为象牙塔里的天之娇女,她们一方面觉得自己拥有一定的竞争资本,应该是社会的宠儿;另一方面又会在就业过程中不断试挫,受到来自毕业院校、专业背景、实践能力、性别差异等各方面的压力,从而陷入“高不成低不就”的无奈境地,造成理想与现实的落差,产生自负与自卑的矛盾,形成就业心理障碍。

2.传统观念导致的思维定势中国封建社会对男女两性有着明确的社会分工和道德要求,虽然当今社会提倡男女平等,但是几千年来形成的男尊女卑、男强女弱、男主外女主内等思想的影响依然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存在,这种传统观念对女大学生自身同样有影响。在就业态度上,女大学生容易表现出很强的依赖心理,希望依靠父母、师长、亲友谋取职位,缺乏主动出击、积极突围的勇气,表现出消极等待的一面。近年来,每逢就业季都有媒体报道,有些女生不忙应聘忙相亲,把个人的幸福与前途寄托在感情的归宿上,认为“干得好不如嫁得好”,希望找到一张长期饭票解决所有的问题。这种做法不仅使婚姻带有功利性,也将个人前途视为儿戏。在就业选择上,女大学生一方面希望获得社会认可,得到平等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又会从性别特点出发,对工作条件有诸多挑剔,希望凭借女性角色获得社会的谅解和照顾。调查显示,大多数女生不愿意选择基层就业,不愿意从事繁重劳动,不愿意承担较大工作压力,这使得女大学生本就有限的择业面进一步收窄,加剧了就业矛盾。在对待创业上,很多女大学生受传统观念影响,认为创业打拼是男性的事情,这种激烈的竞争和较高的风险不适合由女性去承担。从性别特征来说,男性喜欢冒险和刺激,女性则更多地追求安稳与平静,这也使得女大学生在面对创业的时候更多地表现出胆怯和懦弱,尤其是地方本科师范院校的女大学生,创业不仅受到传统观念的制约,还受到师范专业的制约,更是举步维艰。事实上,近年来政府大力倡导大学生创业,并给予了配套的政策支持,将其作为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女大学生创业意识的淡薄无疑使其白白错失了很多良机。

3.强求公平导致的情绪焦虑应该承认,在如今的就业市场上,“重男轻女”的情况是确实存在的。同等条件下,男生拥有比女生更大的选择空间和更多的择业机会,这使得很多女生本能地对就业市场的竞争产生恐惧,还未真正上战场,士气上就先短了三分。地方本科师范院校的女大学生要面临来自毕业院校和性别差异的双重压力,其境遇可想而知。事实上,男性和女性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因此在就业中必然会有所体现。如果忽视差异的客观性,一味地从男女平等的角度强求社会公平,显然是不符合社会实际,也是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其结果只能造成自身更大的困扰。部分女大学生在错误思想的指引下,把就业中遭遇的挫折简单归因于性别歧视,使自己陷入焦虑的情绪中无法自拔。

二、女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成因

女大学生在就业心理上出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有以下三个方面:

1.历史原因中国有着上千年的封建历史,传统文化中积淀的男尊女卑思想渗透在方方面面,根深蒂固,影响深远。新中国成立以后,以宪法形式明确提出男女平等,保障女性的合法权益。《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十八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和家庭的生活等各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国家保护妇女的权利和利益,实行男女同工同酬,培养和选拔妇女干部。”然而,想从根本上消除传统思想对女性的束缚,使女性彻底摆脱依附的地位和顺从的潜意识,尚需要时间。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尽管新社会赋予了女性平等就业的权利,但是女性在家庭中相夫教子的功能并没有改变,这使得女性在现代社会中承担着事业与家庭的双重责任。相当一部分女大学生在潜意识中认可“女性应以家庭为重”的传统观念,在事业和家庭相冲突的时候大多数女生会考虑家庭优先,甚至有些女性在生育以后会选择放弃事业,回归家庭,这也是用人单位不愿意聘用女性的重要原因之一。要想解决女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必须打破传统观念对女性职业观的束缚。

2.个人原因排除观念带来的差异,与男大学生相比,女大学生的生理特点也使其在选择职业时面临比男生更多的阻碍。首先,女性在体格和力量上弱于男性,有些工作做起来效率低下或根本无法进行。比如考虑到女性自身安全问题,流动性强、危险性高、工作强度大的职业女性不宜从事;其次,女性特有的生育功能会给就业带来负面影响。由于不得不经历的婚假和产假,以及生育后抚养子女的重任,使很多单位认为聘用女性员工支出的额外成本太高,导致其或明或暗地将女大学生拒之门外。因此,男女生在就业起点上就是不平等的,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更容易遭遇挫折,形成心理问题。

3.社会原因从就业环境上看,高等教育大众化使毕业生人数连年增长,毕业分配政策的改变将大学生就业全面推向市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改变了对人才的需求数量和结构,这些原因都导致了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出现。在这样的宏观背景下,原本就处于劣势的女大学生就业问题更加突出。对师范生而言,目前城市教师需要基本饱和,基层教师缺乏,但是大学生尤其是女大学生又不愿意去基层就业,这使得供求矛盾更加突出,加重了女大学生的就业心理负担。从人才培养来看,高校的就业指导和心理辅导环节比较薄弱。有的高校近年来陆续开设了大学生就业指导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课程,但是起步较晚,课程不够合理,课时不够充足,师资不够专业,效果不够理想。女大学生与男大学生相比,情绪更加敏感,心理更加脆弱,在成长过程中需要更多的指导和关爱,否则一旦受挫,就容易形成心理问题。

三、女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调试

对于女大学生在就业中遇到的心理问题,可以通过内外两种渠道加以解决,外部渠道可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优化就业环境、完善就业指导等;内部渠道可以通过培养认知能力、提升个人情商、强化综合素质等途径来实现。这里,我们着重谈一谈如何通过心理调试解决心理问题。

1.开拓视野,调整期望女大学生应该懂得放开眼光看世界,做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积极培养自己的宏观视野。充分认识到当前的社会形势和就业形势,合理调整就业期望值,早做准备,为自己设计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社会是瞬息万变的,经济的走向、政策的变动都会对就业市场产生极大的影响,要根据具体情况审时度势,及时作出准确的判断,调整就业目标和就业期望值。在对职业的选择上,不要紧盯着眼前的利益不放,要有长远的战略眼光。今天的冷门职业有可能变成明天的热门职业,今天的热门职业也可能在明天坐冷板凳。比如在上个世纪80年代,各地的百货公司和供销社是当之无愧的香饽饽,多少人挤破了头往里进,如今却早已在时代洪流中走向没落,难觅踪影。

2.扬长避短,合理定位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事物都是矛盾的,是普遍联系的,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女大学生在就业中确实存在劣势,同样也会存在优势。比如,女性虽然在体力上存在不足,不适合从事高强度的工作,但是女性具有男性欠缺的心思细腻,适合从事高精度的工作。女大学生要充分发掘自己的性别优势,积极培养想象力的丰富性、注意力的持久性、记忆力的精确性、表达力的清晰性、观察力的敏锐性。在校期间就应该注意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分析把握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了解自己的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充分挖掘自身潜力,查缺补漏,扬长避短,合理定位,为迎接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

3.打破传统,超越自我尽管社会中确实存在对于女性的偏见,但是女大学生自己不应该陷入传统认知的泥淖,要有打破传统的勇气和实力。这其中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培养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对于就业而言,综合素质就是核心竞争力,也是用人单位聘用员工的重要考核标准。因此,女大学生应在大学期间全面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努力学习各科文化知识,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赛事,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一点一滴地磨砺自己,为未来储备资本。要从专业实践、社会实践、科技实践等方面入手,使自己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卓越的动手能力,优秀的组织才能,以全才的面貌面对激烈的竞争。

4.尊重差异,力求公平作为一名大学生,应该正视自己;作为一名女大学生,应该承认自己与男大学生的差异;作为一名地方本科师范院校的女大学生,应该明确意识到自己在社会竞争中所处的地位。无视事实情况,一味苛求公平,苛责社会,抱怨环境是弱者的行径。女大学生应该尊重男性和女性之间存在的差异,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力求公平,以自己的实力赢得公正的对待。男女之间只有分工不同,没有尊卑之别,只有把认知建立在这个基础上,才能获得真正的平衡,从根本上解决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的心理问题。除女大学生的主观努力以外,学校和社会也应该积极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服务,克服歧视与偏见,为女大学生创设一个公平合理的竞争环境,帮助她们顺利完成从学习生涯向职业生涯的转变。充分关注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快乐成长,对彰显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作者:刘晓娟 单位:阜阳师范学院团委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研究论文4篇责任编辑:田老师阅读:人次

篇12:女大学生就业歧视问题浅析论文

女大学生就业歧视问题浅析论文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加,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一直成为热门话题,面对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女大学毕业生作为毕业求职大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业问题亦是备受关注。知识经济给人类社会带来了一系列深刻的变革,人力资源已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现代社会进入到了“以人为中心”的时代,但自私有制产生以来,就一直存在着男女不平等的社会问题,长期以来,男女两性的不平等就使得占人口一半的女性优势得不到发挥,即使是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男女不平等问题依然存在。尤其是在就业方面,存在着男女就业中的性别歧视,机会的不平等,劳动报酬方面的不平等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关键词:女大学生;就业歧视;就业

一、女大学遭遇就业歧视的表现

1、招聘时性别歧视问题较为普遍

很多用人单位干脆在招聘信息上标注只要男生,直接把女生拒之门外,除了这种明显的性别歧视外,隐形的性别歧视更多,表面上不分男女,但是通知复试时明显男生多于女生,典型的“男士优先”原则。一位女生与男友一起找工作,发现光是简历投递及回复情况自己就比男友少很多,而且周围好多女生都没有找到工作。并且一些用人单位在对女生面试时都会问这样的问题:“是不是独生子女,有没有男友,大概什么时候结婚,会不会要二胎?”似乎这些问题比女生本身的专业、能力更重要。

2、薪资待遇普遍低于男生

3、就业质量较差

在男女大学生的就业对比中发现,就职于社会热门行业中的.男生比例远高于女生,而且很女大学为了就业不得不放弃专业、降低求职门槛,从事一些技术含量低,工资收入低的行业,就业质量上也明显比男生差。

二、女大学生就业歧视原因分析

(一)法律因素

虽然我国宪法、劳动法、妇女权益保障法、就业促进法等法律法规中都有保障女性就业平等的规定,但更多的只是原则上的规定,在实际的司法实践中却很难落实。

(二)社会因素

传统的社会观念对女性就业的束缚,“男强女弱”、“贤妻良母”的性别意识深入人心,一直以来社会对女性的角色期待就是温淑贤惠、相夫教子,女性是属于家庭的。而且,“学得好不如嫁得好”,“男人以社会为主,女人以家庭为主[4]”的观念也成为很多女大学生逃避激励的就业竞争选择回归家庭的主要因素。

(三)经济因素

我国现在劳动力市场上供大于求的现象普遍存在,所以在求职过程中用人单位一直处于强势地位,加之市场经济条件下,用人单位追求利益最大化,在招聘标准上也是以能否创造更多的价值为考量,对于女大学生毕业后的结婚生子等情况都会增加用人单位的相关成本,所以,在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下,用人单位更倾向于招聘男生,因为与女生相比较,录用男生会降低其企业成本。

三、消除女大学生就业歧视的建议

(一)完善就业平等的相关法律

3月刚刚召开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中,多名人大代表呼吁尽快出台《反就业歧视法》,就业歧视成为热议的话题,而保障女性的就业平等问题,根本在于建立完善可行的就业法规,从法律上保障女性的就业问题。在立法中应当对“就业性别歧视”问题作出明确的界定;加大对就业中性别歧视问题的处罚力度,提高法律的可操作性。同时,建立政府部门平等就业监管机构,依法查处违法用人单位,加强对各类用人单位、职业中介机构的监督管理工作。

(二)大力宣传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提高女大学生的自我认识

在全社会范围内加大男女平等的法律宣传力度,树立正确的性别意识导向,提高女大学生对自我的正确认识。帮助其树立自信、自立、自强的信念,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清楚自我存在的价值。其次,引导女大学生正确看待婚姻、家庭、事业的关系问题。女性在个人的思维中,应当看到自己不仅是属于家庭,同时还是属于社会的。认识到自己对家庭对社会的重要性,把自己从家庭的思维禁锢中解放出来 ,积极发挥自己所学,努力将自己投入到工作中去。

(三)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除了完善法律制度保障女性平等就业外,政府能否减轻企业在雇佣女性员工的高成本问题,也是消除女性就业歧视的关键之一。当用人单位在录用女大学生时,不必顾虑其因结婚生子而给单位造成额外成本负担时,自然会提高女性的竞争优势。政府可以通过建立社会生育、哺乳基金,通过补贴的方式来减轻企业的雇佣女性员工的成本问题,将企业从这一成本束缚中解放出来,这样,企业雇佣女性员工的成本和雇佣男性员工相同,这就有利于解决企业因成本问题拒绝聘用女性员工的问题。此外,还要建立相应的执法部门,加大对就业歧视问题的监督和处罚力度,开通处理就业歧视的救济渠道,做好反对就业歧视的法律宣传工作,为包括女大学生在内的求职者营造一个良好的就业环境。

篇13: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研讨论文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研讨论文

1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需要采取的措施

1.1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学校的老师要指导学生正确定位自己,这样在日后找工作的时候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学校还要引导学生走出就业盲从心理,避免学生在就业的时候没有头绪;要引导学生自主创业,以减轻就业压力,在学生自主创业中给予学生帮助;改变学生一些陈旧的观念,消除学生依赖等待的观念,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就业;积极引导学生去基层就业,使学生树立吃苦耐劳的就业观。

1.2建立健全大学生就业指导和培训机制

高校要建立健全大学生就业指导和培训机制。首先,学校建立健全大学生就业指导和培训机制,要依据国家的法规章程进行;其次,要真正重视就业指导和培训,其实许多大学都有就业指导和培训组织,但这些组织未发挥应有的作用;最后,要把就业指导和培训落实到实处,就业指导和培训应与实践相结合,而不是在以课堂形式,纯粹讲授书本知识。

1.3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现在很多高校还是注重理论知识的传输,而且教授的知识与社会严重脱节,这就使高校培养的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处理各种问题的能力严重缺失,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学校应该改变落后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适应市场的需要。

2金融危机对高等教育的深层次影响

具体为对专业结构、课程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和素质教育等方面的影响等。对黑龙江省而言,我省处于北方地区,金融危机尽管对北方地区经济影响较小,但对我省高等教育的影响会同其他省份一样,同样存在着专业结构陈旧,应用型专业的课程设置亟待更新等问题。

2.1调整专业结构

金融危机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国家培养专门人才的结构,原本热门的专业可能变得不太热门或受到冷落,而原来的冷门专业可能会变成热门。国家对过去金融管理这些热门专业人才的需求可能会减少,而过去受到轻视或忽视的技术人才、工业人才、三农人才,将来的需求会大量增加。

2.2课程设置及改革

第一,由于产业结构为应对金融危机加快优化升级,从劳动密集型向提高技术水平、优化产业结构转变。所以理工科专业的课程内容需要更新,配合产业结构优化的升级需要。例如,配合我省“八大经济区”、“十大工程”建设,开设适应其发展的新的课程。第二,以就业市场的需求为导向,除了重视应用型专业的开设,还要注重应用型课程的开发。应用型的大学开设应用型的专业,这需要应用型的课程、应用型的教材、应用型的教学方法与之配套,如果还是沿用传统的课程、教材和教学方法,不可能培养出应用型的人才。

2.3师资队伍建设

金融危机对国外高校的影响比较大,西方有些大学已出现解聘、减薪现象,虽然不是很厉害,但已经出现了这种现象。但中国高校不存在这个问题,因为中国高校的现状是师资不足,黑龙江省情况也是如此,而且大多数高校都是公办高校,不会减薪。金融危机对中国高校的师资影响最大的.是可借此机会加强和改善师资队伍建设,因为将会有很多“海归”充实到教学队伍中来。高校引进这样的国内外海归,可以弥补原有教师实践经验不足的缺陷,尤其有利于应用型本科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我省也应该抓住这样的机会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回国任教。

2.4素质教育及创新型人才培养

大学应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人文素质,要做到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结合。中国现在面临着经济的转型,传统的道德观念已经有所转变,市场经济的道德观念尚未树立,市场的负面影响泛滥。金融危机将促使高等教育界反思如何加强大学生的素质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尤其是诚信教育。

3结语

教育的发展依赖于经济、政治、文化、科学的发展,同时也受到其制约,教育的发展也将对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科学和产生的积极的推动作用。本次世界金融危机已经蔓延到了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同时也将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中国高等教育的各个方面。该文从金融危机对高等教育的影响方面进行研究。具体研究要点在全省专业结构布局,课程设置布点,以及创新型人才培养等三个方面开展研究。该文的研究将对我省高校应对金融危机起到重要的启示,该项目的研究也将对全省高校应对金融危机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作者:李兴禹 单位:黑龙江大学

篇14:大学生就业论文

大学生就业论文3000字

古典文学常见论文一词,谓交谈辞章或交流思想。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下面是大学生就业论文3000字,请参考。

《浅谈当代大学生就业形势和就业观》

关键字:新时期大学生就业

摘要:近年来,我国的就业形势较为严峻,大学毕业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问题,本文重点就当前的就业形势、新时期人才的需求特点及大学生如何直面就业压力进行探讨。

就业是一个敏感的社会性问题,是民生之本。大学生的就业牵涉大学生本人和千家万户的利益,牵涉国家和社会的利益。每个大学生都面临就业的现实,而且就业的形势又十分复杂。因此一个尖锐的问题就摆到我们面前,大学生应该如何进行职业生涯设计。

一、当代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形势

大学生的择业和创业应该适应时代的需求。既要追求自己的职业理想,更要符合社会的实际需求。因此充分解和把握我们当前的就业形势是理想就业、奋发创业的重要条件。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就业再就业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但就业在就业的形势依然较为严峻,就业压力较大。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我国的人口基数大,就业的机制有待完善,需要就业的人数多,就业高峰持续时间长。自2003年以来,高校应届生数量以跳跃式幅度增长,2003年是1999年高校扩招后本科学生毕业的第一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达到212万,比前一年增长46%,而到2010年更是高的630万比2003年翻几番,“大众化教育”取代“精英教育”。大学生的就业高峰与社会的就业高峰重叠,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开始凸显。

二、新时期对人才的新要求

当今时代对人才的要求,虽然要求各种各样,但是最基本仍然是专业职业技能,可以说这是对每一个求职者最基本的要求,也是各种工作的最基本需要。因此,我们首要的任务仍然是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不能被所谓的“大学学习的很多东西以后基本用不到”所迷惑。现在我们所学的可能以后不能直接用到,但是大部分工作时的后续课程都需要现在的知识。

众所周知的,现在的用人单位除看基本知识水平的同时,对综合能力的注意有很大倾向。也就是说他们不再单单看文凭,很多时候要考虑应聘人的行政办事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以及是否取得其他职业资格证书等等。鉴于这种情况我们就不能单一的学习基本专业知识。要比较广泛的涉猎其他知识,例如,取得大学英语四六级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努力拓展自己的见识和人际关系网。通过参加学生会和社团活动,培养一个良好的处理问题方式以及积极认真的工作态度,为以后的就业工作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进入二十一世纪,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信息时代。各行各业飞速发展,社会日新月异。时代带给我们各种机遇的.同时也带来更大的挑战,也导致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的更高要求。

三、当代大学生如何直面就业压力

鉴于这样形势,大学生在现在的学习生活中就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更多解吸取先进的思想先进的经营理念,并且勇于把自己推销出去。很多求职者就业期望过高,尤其是大学生,他们思想独立,通常的教导无法在短期内使其调整就业期望,在现实面前也容易泄气或产生自卑心理。良好的心态最重要,认识到客观现实,调整人生规划,相信自己、相信未来。所以大学生的自我完善应当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身体素质。身体素质包括身理素质和心理素质。”身体是革命的本钱”,现代化生活的节奏日趋加快,要求要有一个良好的身体才能足以应对当今的社会压力,”病秧子”是得不到企业的认可的,因此在大学期间我们就应当锻炼自己,经常参加体育运动。同样,心理上的素质也是很重要的。在未来的面试、就业过程中,大学生所面临的考验将是巨大的,因此对于大学生来说,应聘职场首先就需要有过硬的心理素质。这就要求大学生从此时此刻就开始培养自己,不论是在即将到来的实习还是以后的面试和工作中,这都是非常重要的。过硬心理素质的前提是要有充分的准备,倘若在面试前不做好充实的准备,那么无论面多少回也是不会成功的,所以充足的准备是必须的。其次,保持一颗平常心是很重要的。在面对许多次的失败后,许多心理素质不好的人就会丧气。而对于初次涉世的大学生而言,所面对的挫折将是更加巨大的,所以这就要求大学生对每一次的面试做充分准备保持一颗平常心,胜不骄,败不馁。

(二)知识素养。对于大学生而言,知识是很重要的,这也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作为学生的本职,学习知识是永远也不会过时的话题,在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后应当让自己朝着这一方面发展,在大学期间努力扎实好自己的专业基础知识,这样将使自己在未来的工作更容易适应工作所带来的压力。当然,学习的基础知识不能只局限于那些单纯的理论基础知识,还应有些实际应用的知识,并且加以实践的操作,这样的知识将是更有用于未来的工作岗位。

(三)社交能力的完善。大学人际交流与沟通的机会是远远大于在中学时候的机会,一般的大学都开设有许多的社团,这一方面不仅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另一方面,是很大程度上是给学生创造与他人交往的机会。大学生应当抓住这个机会,锻炼自己与人沟通的能力。也可以学习一些自己喜欢的东西,比如吉他、舞蹈等等,因为这可以帮助你成为一个丰富的有情趣的人。美国工作尤其看重这一点,他们往往并不要求员工是一个在专业上多么拔尖的,但希望员工是一个很全面、平衡的人。

总之,面对当前的就业形势。首先,我们要刻苦学习专业文化知识,为以后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要广泛的涉猎知识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同时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培养认真积极的工作态度,为以后的工作提前积累各种经验。为以后的升职或者跨专业就业奠定基本。再次,培养一种勇于创新的办事理念,以便适应社会的高速发展。敢于推销自己,为自己争取更多的机会。最后,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婚姻观,并处理好与学习关系。相互促进。为以后把握好家庭与事业的关系打下良好的开端。

参考文献:

[1]卡玛.谁说本科生找不到好工作[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8.

[2]吴翔.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2009(S3).

[3]蒲昕艳.应对危机调整心态——浅析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9(7).

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管理和引导的论文

新时期德育的再思考-新三中心理念的思考

高中化学教育思维创新分析论文

民生观察 “90后”大学生,就业观念的改变

机械基础教学论文

辅导员工作总结

个人评议小结

凝聚新生自信的原动力论文

《机械基础》教学浅析

社会职业发展及其对大学生就业影响研究

大学生就业观念的问题及引导论文
《大学生就业观念的问题及引导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大学生就业观念的问题及引导论文(精选14篇)】相关文章:

关于人际关系论文2024-04-19

计算机教研组工作计划2023-09-21

大学生课外阅读现状的分析及对策2022-05-08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论文2023-12-17

《生命是长期而持续的累积》2023-01-23

人际关系论文2023-10-31

探究教育心理学科的本质论文2022-04-30

高等学校学生管理模式改革研究论文2023-08-23

多元文化与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管理论文2022-05-16

法学论文发表2023-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