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性别教育的缺失及对策思考论文

时间:2023-06-21 07:53:17 其他教学论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大学生性别教育的缺失及对策思考论文(合集13篇)由网友“春梦贵如油”投稿提供,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大学生性别教育的缺失及对策思考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大学生性别教育的缺失及对策思考论文

篇1:大学生性别教育的缺失及对策思考论文

大学生性别教育的缺失及对策思考论文

论文摘要:目前高校的教育是一种无差异的教育,或者说是一种更为适合男生的教育,无论在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环境还是在教育队伍上,都存在较为突出的缺失问题。在以人为本的科技时代,重视和开展大学生性别教育非常重要,且意义深远。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性别教育重要性缺失对策

社会是由男女两性组成的,因为男女有不同的生理结构和生理特征,社会文化赋予其不同的行为模式,导致人类有了社会性别之分。在教育中遵循因性施教的原则,针对两性的生理、心理、角色定位和社会期待等特点,进行有的放矢的差异教育,将对高教改革有着积极的意义。

一、大学生性别教育的重要性

1.遵循社会规律的需要

人类社会由男女两性构成,这既是自然规律也是社会规律,理智地把握规律,才能愉悦地把握人生。人类社会之所以如此精彩,是因为社会是由男女两性组成的,他们不仅在生理上相互区别,而且基于这种区别,社会也赋予他们不同的期望、要求与评价。人们只有适应社会的要求,才能真正为社会所接纳。作为未来知识分子的大学生,如何把握和理解社会对两性的期望和要求,使自己的人格特质与社会赞许度趋向高数值,不仅是大学生必须思考的个体社会化问题,也是社会面临的素质教育问题。

2.帮助学生塑造健全人格的需要

大学时期是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时期,也是大学生性别角色选择和准备的时期,他们面临性别角色选择定位的困惑和焦虑。同时,大学生的性别观念及性别行为和他们的文化修养、道德品质和思想觉悟等诸要素一起,构成大学生素质的重要内涵。重视对这一时期的大学生性别角色定位的教育和培养,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性别角色认同,塑造健康的人格,无论对学生的一生发展,还是对社会的和谐稳定都是极为重要的。

3.保证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

心理健康有利于大学生顺利地渡过人生的转折期。因此,通过性别教育,使学生悦纳自己,欣赏异性,积极地表现性别美和青春美,愉快地体验积极的情感,努力发展高尚的情操,自觉抵制性别偏见,主动建立符合性别发展的行为模式,这是大学生保持健康心理的重要保证。

4.主动占领教育阵地的需要

社会学家认为,任何一种性别角色都不是先天的,而是社会化的产物。先进的性别意识不可能自然生成,学生不能从高校的课堂获得科学的性别知识,便有可能从传统文化的性别偏见中、从社会的职业和劳动分工中、从性别角色认同的偏差中、从个人的经历和经验中形成性别意识和性别行为,到底哪种途径获得的知识更为可靠呢,这是不言而喻的。

二、大学生性别教育的缺失

我们的教育方针是培养人格健全的高等人才,而高校性别教育的缺失不仅是人格教育没有得到与智育一样的重视和落实,而且,从根本上说,忽视了作为素质教育基础意义上的性别差异教育的重要性。

1.教育思想上的缺失

作为教育思想,性别教育根基于对每一个生命最基本的尊重,强调通过性别功能的挖掘和发挥,提高两性全面发展的速度和质量,这一认识正是高校教育思想中所缺失的。教育者忽视了性别教育在人的主体性功能发挥上的重要作用,不仅没有认识并践行性别教育作为多元文化教育中的重要一环,对提升学生的人格力量起的重要作用,更主要的是,没有重视性别教育在帮助两性正确认识自我,不断挖掘性别潜能,最大限度地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帮助他们主动地发展自己方面的作用,因此,在教育中忽视两性间的差异性,无论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还是在教学环境上都是男女一样的。事实上,两性在生理、心理、个性、兴趣爱好、个人专长等方面是有差异的,忽视两性间客观存在的差异性,采取千篇 一律的教育方式,不能体现以人为本的时代精神。这种教育往往缺少对性别问题的全面关注,缺乏对两性不同的体验、观点和利益的重视和挖掘,同时,也往往缺少对女大学生特点的关注,使她们片面理解男女平等的理论,以为自己和男生一样可以承担相同的社会角色和承担共同的社会责任,这容易使她们面临社会激烈竞争时感到困惑和不安。正因为性别教育的缺失,使高校的教育成为一种没有充分调动男女学生参与的不完整教育。

2.教育内容上的缺失

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中全面关照性别差异,是性别教育的应有要义,但在实践中却难以保证。学校对学生的考核评价满足于对男女平等的片面理解,忽视教育主体的性别差异,孤立、片面地看待分数的作用,因而无论哪门课程哪个活动,都是以成绩论英雄,极少因性而论。性别教育课程在目前的高校教学计划中,几乎是一片空白。绝大多数高校的各类课程设置和教材编写都缺乏性别视角,教学计划和各科大纲都没有针对性别差异的内容,也没有性别教育的.相关课程设置,更没有性别教育的学科点和培养方向。以茂名学院为例,目前还没有专门的课程来进行性别教育,也没有开设与性别教育有关的必修或选修课。近年来开设性别教育的讲座和选修课的高校逐渐增多,如郑州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而这些大学的性别教育阵地主要还是靠开明领导的支持和热心教师的努力才建立的。可见,性别教育课程在高等教育中仍被视为一门无关紧要的课程,这一方面反映性别教育在我国高校仍未引起足够重视,另一方面也反映观念问题仍是我国推行性别教育的最大障碍。

3.教育环境上的缺失

教育环境是学校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的体现,也是学校正常教育的载体,它是学校课堂教育的重要补充,通过对校园文化娱乐、舆论风气、校风校纪、生活方式、社会活动等因素的整合来达到学校的教育目标。然而,目前的高教环境中严重缺乏对性别问题的应有关注。首先,校园文化活动在努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过程中,由于脱离两性差异,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社会参与中发挥性别作用上欠缺意识和方法,使男女两性对在未来的社会中如何找到自己位置估计不足,也使素质教育成为一种欠缺人性的不完整教育。其次,在高校中极少看到校园主流宣传力量的性别视角,性别差异和性别平等的意识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学生没能在学校的宣传媒介中感受性别的力量,而男女平等的理论也仅是一种空洞的说教。最后,高校的师资力量存在着男尊女卑的性别结构。校园内教职员工角色分工,是学生日常观察模仿与角色认同的对象。以茂名学院的人事结构为例,7名校级领导全为男性,72名中层干部中,处级女干部仅有6名,只占8.3%,全校女干部还存在”四多四少”的情况:基层多,高层少;低职多,高职少;副职多,正职少;党群岗位多,行政岗位少。学生习惯于男性校长发号施令、女性教职员工遵从配合的景象,很容易把社会中男女地位的不平等视为理所当然,这使得为数不多的女性教师甚少成为鼓舞女学生突破性别角色刻板印象的角色模范。这种人力资源环境会使我们的性别教育困难重重。

4.教育队伍上的缺失

性别教育的成败与否关键在于教师。然而,具有性别教育能力的师资严重不足。在过去数十年的性别盲权威教育体制下,许多师范院校未能重视对准教师的性别意识培训,从笔者大学就读的师范大学到现在任教的师范学院,在学习和教学过程中均没有开设有性别教育的相关选修科目,也没有在专业教学中渗透性别意识,因而使许许多多准教师的性别意识从未被启迪和警醒,并以性别盲的角色走进了高校教育者的队伍。而许多高校在教育和管理中也未能关注性别议题,未能采取多种方式有效培养教师对性别问题的全面理解与思考能力,使有性别意识的师资力量培养严重不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不针对两性差异进行两性能力的教育与培养,性别差异与性别平等意识的呈现缺乏系统性。不少教师总会有意无意地对男生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渴望,有意无意地宣扬男强女弱、男尊女卑、男主外女主内等性别歧视意识,而教师的言行又以高度的权威性和正统性影响学生形成性别模式。在社会快速变迁、各种新问题层出不穷之际,教师从不检视自己对两性所持的观念和态度,往往也缺乏多元开放的态度与能力去及时有效地处理日常教学活动中的性别问题,反而造成对学生的伤害。正因如此,体现性别意识的任何政策、任何改革与任何良好的教科书也都进不了教室的门槛,而学生也无从得到科学的性别教育概念。

总之,大学生的性别意识是大学生素质的组成部分,不仅关系到他(她)们自身未来的平等参与和发展,还将影响到成千上万的未来家庭质量。因此,在一个以人为本的现代社会里,重视和开展大学生性别教育非常重要,且意义深远。

三、大学生性别教育的对策

1.更新教育观念,认识因性教育的重要性

男女生是有差异的,适应男女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因势利导,扬长避短,促进男女生都获得充分、自由、全面的发展,应是教育的应有要义。因此,教育者要更新教育观念,充分尊重每一个受教育者的性别差异,把性别教育作为高校多元文化教育的重要一环,从性别的角度去认识和把握教育规律,使高校教育成为男女生都能积极主动参与的完整教育,以更好地体现以人为本的时代特征。

2.制定性别教育法,为性别教育提供政策支持

通过立法程序确保性别教育的实施,是我国政府对世人的承诺。由我国政府建议并参与起草的、1995年世界妇女大会上通过的《北京宣言》中强调:“作为政府,我们特此通过和承诺执行以下《行动纲领》,确保在我们所有政策和方案中体现性别观点。”《行动纲领》中提出:将性别观点纳入立法、公共政策、方案规划、机制、传媒、决策和项目〔1〕。因此,国家教育部门要在国家教育政策中制定适合各学龄的《性别教育法》,明文规定把性别教育融入各学龄各领域的课程纲要、课程结构与课程内容,促使国家的教材融入性别的原则和视角,建立评价学校性别教育的指数,设立专门的机构监督性别教育的开展,构建学校教育在塑造社会性别价值观与性别秩序的核心机制,使性别教育在国家的规定下有序进行。

3.强化性别角色教育,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性别角色期待

大学性别教育的目标是确立符合时代发展、符合人类个性真正解放的性别社会化目标。因而,大学教育要向学生提供理想的性别角色模式,帮助大学生明确什么是当代理想的男性及理想的女性,使他们尽早形成正确的性别角色期待。教育中要适当增强男性气质特征和女性气质特征的培养,使大学生在认识两性生理差异的基础上,客观理性的看待两性社会差异,既要帮助学生克服男女两性互相斗争、视对方为敌的对立心理,也要注意学生中妄图消除两性间的差异、失去两性应有的个性行为、变得男女无异的性别倾向。要指导学生走出男女平等的误区,认识到两性的性别和差异将贯穿人生发展的始终,要么属于男性,要么属于女性,不应寻求男女中性化,或抛弃自身性别特质追求异性特质,帮助大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为他们悦纳自己和正确处理两性关系打下牢固的人格基础,让男人更像男子汉,女人更有女人味。

4.优化课程体系,整合课程设置,使性别教育全面进入高等教育

首先,课堂教学是性别教育的主渠道,教育者要确立任何一门课程教育都是性别教育的理念,要求所有专业的教师在各自课程教学中融入性别议题,使学生在各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都能认知两性文化,学习两性相处之道,并以尊重的态度面对两性的异同,促进性别教育全面进入高校课堂。其次,应当改革高等教育结构,调整课程体系结构和专业设置,优化课程设置,在教学总学时中适当增加人文、社科类课程的比重,让这些课程针对性强、目标明确地对大学生开展性别教育是十分必要的。但也要重视打破文理截然分家的局面,在公共课,尤其是专业课教学中,通过教学活动与作业的设计,提醒学生对性别议题的注意,让学生在学习中自然而然地吸取性别意识。最后,要建立起性别教育的体系,还必须设置性别教育的相关课程。在课程设置中要整合三个层次的内容:一是基础性课程,把性别教育作为必修课面向所有专业学生,培养学生的性别意识;二是选修课程,指导学生针对自己的个性和专长发展潜能,培养学生的生存和发展能力;三是女性课程,针对女性特点进行女性素质培养。

5.优化校园环境,突出对学生性别素质的熏陶,使性别教育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首先,要重视学校宣传板报、校报、广播、网页等等宣传媒介中男女出现的比例,强化先进典型的宣传中科学性别角色定位的引导,大力宣传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把性别教育作为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来抓。其次,要多开办性别教育的系列讲座和讨论会,重视家长、学校及媒体对大学生言行的引导和训练,在校园中形成浓郁的性别氛围,以增强学生的性别敏感,帮助和指导学生提高自身的性别素质。还要大力开展多样化的、有强烈性别意识的成才教育,尤其要营造女生群体发展的积极氛围,鼓励女生自强自立,刻苦成才。再次,要多组织鼓励男女共同参与的课外活动,在活动中一方面可以发展他们的友谊,学习如何进行两性交往,另一方面还可以互相取长补短,学习如何发挥各自所长。最后,要重视学校中男女领导和教师的比例,对女性领导要有指标上的规定,教师的男女比例要适当,使学校的性别环境得到进一步的优化。

6.加强教师的性别意识培养,建设一支具有强烈性别意识的师资队伍

首先,要重视对师范生性别意识的培养,以融入整体课程方式,在所有的师范院校课程教学中渗透性别教育内容,提醒师范生对各领域性别意向的注意,督促其思考在教学及师生互动方面的性别意涵,培养其开放、平等与尊重的态度及处理性别议题的知识与能力。其次,把性别教育的课程作为教师培训机构的必修课程,并作为教师资格的认证标准之一,确保所有教师具备对学生进行性别教育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成为具有专业素养和两性平等意识转化能力的知识分子。再次,培养教师在教学中的性别信念,增强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性别敏感,防止和克服教师在教学中的性别偏见,促使教师建立起无性别歧视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最后,要监督教师的言行,促使教师在言行上成为学生性别角色的榜样,对学生的性别行为持积极的态度,鼓励学生从男性或女性的榜样形象中去模仿、学习、感受、领悟男性的勇敢和坚毅、女性的聪慧和温柔,促进学生正确性别角色意识的形成。

参考文献:

〔1〕啜大鹏·女性学[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

〔2〕李小江,等·文化、教育与性别[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3〕天津师范大学·中国妇女与发展——地位、健康、就业[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

〔4〕郑新蓉,杜芳琴·社会性别与妇女发展[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5〕王 政,杜芳琴·社会性别研究选择[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6〕杜芳琴·赋知识以社会性别[A]·天津师范大学“妇女与社会性别”读书研讨班专辑[C],2000·

篇2:浅析大学生伦理道德缺失现状和对策分析论文

浅析大学生伦理道德缺失现状和对策分析论文

当代大学生在伦理道德观念价值观方面出现了许多问题。因而关注大学生伦理道德观念的变化,并探索行之有效的引导和教育方法,以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是高校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内容。因此,笔者将联系身边大学生的实际状况对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的对策。

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经济成分、利益关系以及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加上网络的迅速普及使得当代大学生的伦理道德观和价值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许多新问题。因而关注大学生伦理道德观念的变化,并探索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以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是高校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内容。因此,笔者将联系身边大学生的实际状况对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的对策。

一、大学生伦理道德观念缺失的表现

伦理道德是人们处理相互关系所应遵循的道理或准则,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最基本、最普遍的问题。在把握伦理学理论的基础之上,审视和分析当代大学生中出现的伦理道德问题,是高校德育教育必须关注的重要领域。

(一)诚信观念薄弱,责任意识淡化

由于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整个社会都出现了“诚信危机”。这种“诚信危机”在高校主要表现为诚信意识与行为失衡、“失信”行为多样化。具体表现为:舞弊行为严重、恶意拖欠学费、制造虚假履历等。

此外,由于“功利主义”盛行,部分大学生所追求的人生目标是“为自己”,他们社会责任意识和集体责任意识淡漠,更多的是关注如何获得奖学金、评先评优、入党、担任主要学生干部等与个人利益有关的所谓“贴金”事宜,很少关心他人、集体和社会。

(二)自我中心意识过强,缺乏团体协作精神

人处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就必然与周围的人发生一定的关系。马克思说过:“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而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据调查,困扰大学生最多的两个问题,一是学习,二就是人际交往问题。多数大学生都能在与别人的相处中适当地考虑到别人,从而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网。但部分学生的交往主动性欠佳且过于关注自我,就不能很好地融入到一些集体活动中。在具体的交往活动过程中,便会表现出团结协作能力较差,综合心理素质偏低等问题。

(三) 公德意识与规范意识的缺失

大学生作为文化素质较高的一个群体,在社会生活中大部分大学生都能遵守公共生活的伦理规范。但有部分学生却缺乏起码的社会公德,如在公共场合不给老年人让座甚至与其争吵、在学校里对公共教室垃圾视而不见或者自己也随处制造垃圾、在图书馆里偷书、不随手关闭水电造成浪费等。在行为规范方面,部分大学生认为进了大学就“解放”了,因而漠视校规校纪,不服从老师辅导员的管理教育。

纵观以上的几个方面,可以发现一个共同的特点——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即目前大学生的伦理道德观念只停留在书本上和口头上,并没有真正内化为自己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也就更不可能在生活中产生良好的行为效果。

二、大学生伦理道德观念缺失的对策研究

大学生伦理道德的缺失,必然会影响其整体素质的提高,甚至会导致社会公德水平的滑坡。因而针对上述问题,要加强大学生伦理道德教育,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 强化公德教育,弘扬传统美德

当下,中国传统道德虽然仍有一定的生命力, 却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因而应该在加强大学生伦理道德教育的过程中结合传统道德,开展以下几个方面的教育:

1、价值观教育

必须以爱国主义为重点,对大学生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反对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以达到古代传统伦理道德“重整体精神,强调爱国思想;追求精神境界, 向往理想人格”的伦理道德要求。

2、家庭伦理教育

在大学生中倡导以“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为主要内容的家庭美德教育,特别要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爱情观、能够尊重和赡养老人,做到古代传统伦理道德“推崇仁爱原则,强调人际和谐;提倡人伦价值,强调道德责任”的要求。

3、职业道德教育

要在大学生中大力倡导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使大学生的职业观念、职业态度、职业技能能够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特别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为将来进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创新教育方法

“所谓主体性教育,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始终把受教育者当作教育的主体看待,尊重受教育者的独立人格与地位,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调动他们的主体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德育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别人的灌输。其核心是呼唤主体意识的觉醒,引导受教育者进行自我教育。”[3]因为德育工作归根到底是受教育者真正接受外界所灌输的内容,将其内化为自己的品德最终外化为自己的日常行为的过程。应该是行为主体发自内心的一种自觉意识和自愿行为。

因此也就要求我们在德育过程中,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法,变传统的“灌输式”为启发式,调动学生的内在动力和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由过去的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吸收,从而自觉地把外在的社会道德要求转化为自身内在的道德品质。

(三) 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对学生进行道德熏陶

校园文化,包括校风、学风、学校的历史传统、学校的各种活动,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的品德与人格产生巨大的影响。因而学校要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对学生德育的重要作用,要通过组织各种讲座、学术论坛、名人报告等多种形式营造浓郁的校园学术气氛,打造良好的学风。并且要充分发挥校园各种传播媒介的作用,特别是当下的新媒体,如微博、微信等以及通过广播、报刊、摄影、文艺演出等弘扬正能量,对学生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教师及学校的各种工作人员要以身作则,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四) 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践行德育内容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认为,人们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完善,固然离不开一定的社会环境,但人们绝不是只能消极地适应社会环境,而是能够通过社会实践,不断地抛弃旧道德品质,形成和完善新道德品质。”[4]即大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形成,单靠理论教学和校园环境的熏陶是完全不够的,还必须让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进行道德信念的培养与道德意志的锻练,增强道德心理体验。只要在实践活动中,对大学生的德育工作才能真正达到效果。

为此,学校应积极支持并认真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培养大学生的良好品德。如利用周六、周日的空闲时间,组织学生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到学校附近的社区为老年人、残疾人等生活无法自理的人服务;也可利用暑期开展“三下乡”活动,组织学生到贫困地区,或偏远农村进行社会实践。社会实践的经历不仅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积极道德心理体验,消除消极道德心理体验,而且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促进大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伦理道德价值观。

总而言之,只有在多方力量的共同参与下,大学生的伦理道德观念的培育才能被真正重视并通过实际活动予以贯彻。只有这样,大学生才能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良好的道德修养,实现自身的全面健康的成长,为以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篇3:高校大学生心理教育对策的思考论文

关于高校大学生心理教育对策的思考论文

社会多元化使得高等教育由精英型向大众化教育转型成为大势所趋,高等教育的规模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大学生人数迅猛増加,而当代大学生又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生力军和后备人才,因此他们的心理健康素质如何,是当前教育界关心的热点问题之一。大学生要面对不同的群体处理相对高中时期较为复杂的人际关系,更要在大学寻找自己的角色定位。大学生肩负着社会、亲人的期望,实现自我成功的欲望也异常强烈,同时其心理发展尚未成熟,缺乏社会经验,适应能力较差。正是这种现实与心理之间的矛盾造成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以下是笔者对大学生心理教育的一些思考。

1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

1.1环境变异而产生的心理压力问题

由于生活环境、学习条件、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变化,大学生入学后很容易产生多种适应性心理问题。一旦遇到困难和挫折,便茫然无措,产生挫败感、自卑感和焦虑情绪。这个问题很容易在学生刚进入大学后的一段时间产生。

1.2恋爱与性方面的情感激荡问题

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考虑问题比较简单感情容易冲动,在如何处理恋爱的问题上常常感到困惑,以致引起心理失调。另外,在性心理方面上许多大学生对性知识缺乏健康、科学的认识,出现性认识偏差,以至于产生诸如单恋、对身体变化过分关注、性早熟等一系列问题。

1.3人际关系问题

所谓人际交往,是指人运用语言或非语言符号交流思想、表达感情和需要的过程,是通过交往而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处于青少年期的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形成与稳定的关键时期,他们与人沟通,渴望被人理解。但是,有些同学由于缺乏基本的人际交往知识和技巧,致使人际关系不和谐,从而产生压抑和焦虑情绪;有些同学由于口头表达能力差,缺乏在公共场合表达自己思想的勇气,把自己的内心情感世界封闭起来;有些同学由于家境贫困或成绩不够理想,也不愿意与人交往,因而感到孤独、寂寞,认为生活空虚、无聊、乏味。这些都不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可见,良好的人际交往是大学生成长与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持良好心理状态的必备条件,它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学习、生活质量乃至身心健康。

1.4情绪问题

大学生入校后,社会角色的转换引起许多的心理冲突。易出现的情绪困扰主要有:

1.抑郁。主要表现为对任何事都悲观失望、意志消沉、内疚等。轻度的会逐渐减弱甚至消失,而严重的往往会影响到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2焦虑。通常包括信心、自尊心的丧失,失败感、罪恶感的増加等。有些同学在入校之后发现大学并非是像他们憧憬的那么美好,开始感到失望,过分担心将来,从而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学习。

3.自卑。常表现为缺乏自信,做事畏首畏尾,而这些大多是由于缺乏社交能力,学习及恋爱遭受挫折,家境不好等原因造成的。

2开展大学生心理教育的策略

21普及心理学知识,奠定心理教育的基础

普及心理学知识有利于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了解自身的心理状况和特点,也有利于加深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高校应通过进修、培训等形式,对教师进行必要的心理学知识的教育和再教育,使他们能更准确地把握教育对象,提高教书育人的效果。目前我国高校开展心理教育最大的困难是缺乏受过专门训练的教育者。为了尽快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根据现有的人员实际采取边工作边学习的形式,不断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对于大学生,可以通过开设心理学课程,举办心理学专题讲座,利用各种传媒等形式广泛宣传普及心理学知识。开设心理学课程可以让学生系统地学习心理知识,了解自身的心理特点及发展规律,学会心理调节,保持自身的心理卫生,塑造自身健康的人格。目前各高校开设的心理学课程主要有“大学生心理学”、“青年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卫生”、“社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心理学讲座是当前一种有效的心理教育形式,它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有针对性地选择内容,如对新生可举办“如何适应大学生活”专题讲座,对中年级学生可举办“心理健康与成才”专题讲座,对毕业生可举办“择业前的心理准备”专题讲座等。高校可以充分利用自身宣传阵地多、宣传形式灵活等优势,广泛宣传心理学知识,拓宽心理教育渠道。

2.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造心理教育的氛围

校园文化是大学生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重要阵地。它对大学生具有多重的教育功能,其中心理教育功能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功能之一,大学生的心理教育离不开校园文化。在新的世纪,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丰富校园文化内涵,提高校园文化品味,増强校园文化心理教育功能,是当前高校面临的新任务。校园文化在高校中以其特有的教育功能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心理教育,规范自身的行为。健康的校园文化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锻炼大学生的意志,形成乐观的性格,保持健康的心理,也有助于培养奋发向上的生活态度。高校应结合新时期的特点,充分发挥自身文化氛围浓、人才云集的优势,开展丰富多采的校园文化活动,并注意突出校园文化的心理教育功能,为大学生心理教育的顺利开展创造良好的氛围。目前,许多高校正在举办的“艺术节”、“科技节”、“文化节’、“文学节”、“体育节”等活动都是很好的校园文化形式,很受大学生的欢迎,它们均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课堂教学在育人方面的不足,也是大学生心理教育的重要形式,其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2.3广泛开展知识宣传,普及心理卫生常识

注重多种形式的心理素质教育辅助活动,可通过给学生开办讲座的形式告诉青年大学生心理上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心理疾病以及预防和矫正办法。也可利用墙报、广播、电视、报纸、小册子等多种形式的媒体和手段让学生初步了解自己的心理,掌握和具备分析和解决问题、应对挫折、表达思维和情绪的能力,以及各种心理求助的能力。有效开展心理健康咨询活动可以及时疏通学生存在的心理障碍、心理冲突、心理困惑以及其它心理疾病,帮助他们走出心理困境。

开展经常性的心理健康调查与研究工作,做到心理问题及早预防开展心理素质教育的前提是掌握学生心理素质状态,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教育措施与方案。为了对学生心理状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要针对不同年级、不同性别、学生来源进行分类,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生心理问题研究。采取积极、主动的办法和措施处理好可能出现的情况。我校每年都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采用心理测试系统对学生进行测试,从中筛选出有症状的学生,主动与他们进行交流、沟通。对存在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进一步的分析诊断。根据面谈区别不同的问题类型与程度,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防患于未然,做到了心理问题早期发现、及时干预,使学生在入学初期就能得到具体的心理健康指导。

篇4:高校感恩教育的缺失与对策论文

高校感恩教育的缺失与对策论文

一、高校感恩教育的内涵及意义

感恩是每个人都应具有的基本修养和道德准则。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手段和方法,对受教育者进行有目的、有步骤地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以至于施恩的人文教育。高校开展感恩教育,首先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塑造大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尤其是当代大学生,处在一种网络信息高速发展的环境中,学生与家长、老师或是同学之间普遍缺乏必要的情感交流。开展感恩教育,正是通过教育引导的方式来促成学生养成感恩的意识,培养学生增强爱心,服务社会的自觉性,进而使学生学会珍惜身边的人和事,也让大学生更加自觉的严格要求自己,学会承担责任,并养成积极乐观的态度和不断求学的精神。其次,感恩教育契合了新时期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对教育的要求。注重人文修养,有助于帮助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交往素质,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此外,感恩教育也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传统道德文化是祖先留下来的精华,对人类的发展是极为有利的因子。大力倡导传统文化的教育,不仅有助于当代大学生增进知识,也能够净化学生的心灵,培育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心态,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调整心理状态,保持心理平衡,积极面对生活。无论如何,在一个人成长的道路上,知恩感恩,都是其贯穿一生的宝贵财富。

二、高校感恩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边缘化,课程重视程度不够

当前高校教育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主要是把重心放在学生专业理论和技能的培养上,从而忽视了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课程设置里基本都没有直接涉及到感恩教育的内容,大多都是辅导员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口头性的引导内容,教育缺乏现实性,不能与当代大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出现知行脱节的现象。

(二)感恩教育理念模糊,方向不明确

理念关乎着方向。教育教学的关键不应当是只追求眼前的利益,而应当朝着更长远的目标去努力。然而,由于教学引导的偏差,不仅仅是老师,学生眼中的感恩教育同样也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提到感恩教育时,学生就想着如何在眼下为父母做些具体的事情,以彰显自己的孝心,提升自我的道德认知。教师更多的是强调“知恩图报”,要求学生遵规守纪,不辜负国家和家庭对自己的培养。然而,受传统伦理道德要求的影响,模糊理念上的感恩教育已经不符合中国培养全面人才战略计划的要求。现如今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应该更加注重时代性和全面性,拓宽思维,方方面面的加强学生对感恩教育的引导,而不拘泥于一时一事,要全面贯彻,亲力亲为,潜移默化的引导学生增进对感恩的理解,而不是把它当成作业一样只是简单的体会一下这种传统文化的精神魅力,进而失去其作为人生内涵的重要意义。

(三)教育形式单一,学生积极性偏低

目前,高校的感恩教育尚处在探索研究的初步阶段,教育方式继续沿袭了传统德育教育的习惯,主要以课堂讲解和灌输为主,忽视了学生参与和师生互动的双向交流。教育教学过程中,虽然也有以播放视频和讲授故事的形式存在,可是形式依然单一,长此以往,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自身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不仅实践教育内容少,教师本身也很难做到“知行合一”,自身表率性不强,本身就缺乏相关的素质修养,课程本身也就很难起到说服作用,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教学效果。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能够有效地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多从学生的情感体验出发,把教育搞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而起到感恩教育的真实作用。

(四)大学生自身意志薄弱,主观能动性不强

随着社会主义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在市场经济的充分调动下,大学生的情感意识也逐渐趋于自由化,自主意识、权利意识、民主法治意识不断得到加强,但随之而来的拜金主义、享乐思想也变得严重起来。部分学生不仅不珍惜在校时光,还整天攀缘附会,对父母和社会为他们所提供的一切感到理所应的,不仅如此,稍遇挫折还喜欢怨天尤人,感恩之心也逐渐得以丧失。在校期间,经常埋怨伙食不好、基础设施条件差。他们更多的是从自我满足感出发,一味索取不懂得付出,价值观在各种思潮的影响下显得尤为混乱。因此,加强当代大学生的感恩教育是“正当其时”,不仅“功在当代”而且“利在千秋”。

三、高校加强感恩教育的措施

(一)优化校园文化,创建感恩教育的良好校园氛围

校园文化是贯穿大学生活始末最为具体的表现,是一所学校最为独特的写照,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和深刻的教育影响力。因此,一所大学的文化氛围也将直接决定着在校学生的未来发展,高校加强感恩教育首先要创建校园感恩文化,从而以良好的文化氛围来熏陶和引导学生朝着真、善、美的方向发展。学校的感恩文化建设,可以首先从形象入手,首先为学生营造一个感性上的认识,应充分利用板报画廊、电子橱窗、校园报刊、校园广播站和校园网站等传媒,让学生目有所及、耳濡目染;其次,以上率下,要求每名教师从自我做起,切实践行相关要求,以自身行为做表率,不仅要在课堂上加强感恩主题的教育,平时工作生活中也要注重自身的行为要求,切实做到为校园文化建设出力,彰显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二)适时开展形式多样、主题鲜明的社会实践活动

高校实践活动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一部分,通过社会活动学生能够更好地接触社会、了解不同的人和事,同时增强学生的情感认知。社会实践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能够引导学生通过具体行为的操作深入了解生活,充实自我人生,在这样的实践生活中学生就更容易尽早的摆脱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体验作为社会人的责任和意识。具体操作过程中,校方可以利用一切时机举行以感悟亲情、尊重教师等主题的感恩活动,诸如举办以“感恩”为主题的演讲活动,制作感恩为主题的横幅、征集“感恩心语”定期发至校园网站、报刊等,以具体的行为活动培育学生感恩的情怀,教导学生要能够用一颗感恩的心去对待身边的人。进而达到弘扬传统美德,培养学生理想人格的目的。同时,高校还可以积极的开展大学生青年志愿者活动、大学生支教活动等,在具体的时间和环境中让大学生体验社会生活,从而增强大学生们的责任意识和吃苦耐劳的品质,让大学生们能够自觉的形成正确的感恩观念和行为。

(三)以考促训,建立有效的感恩教育考核评价体系

针对目前的教育现状,在以考核机制促进教学的现实情况下,要想使感恩教育取得持续、优异的成果,就该建立卓有成效的感恩考核评价体系。各大高校可以根据自己学校的地域环境、办学特色、教学条件等,针对不同专业和不同年级的学生制定适宜的感恩教育目标,并建立多元化的感恩教育考核评价体系,对感恩教育实施量化标准,定期对学生予以考核。例如将相关社会实践活动纳入到综合素质考评体系中,制定学分制,用分数评定对学生进行一定程度的约束和引导,促使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篇5:大学生就业市场诚信缺失归因及对策论文

大学生就业市场诚信缺失归因及对策论文

【论文摘要】大学生就业市场中毕业生、用人单位、学校三方或多或少存在不诚信行为。本文拟从制度层面、道德角度分析产生这种不诚信行为的原因,从道德层面和法律角度探讨构建有效抑制就业市场中不诚信行为发生的诚信制度体系,规范大学生就业市场,有效监督不诚信现象的发生,促进大学生就业市场正常、健康发展

【论文关键词】就业市场诚信归因对策

诚信分为法律诚信和道德诚信。法律上的诚信,是指作为法律原则的诚信,法律诚信作为一项法律原则,是指在法律上普遍规定的诚实信用原则。道德_J的诚信,是指作为道德准则的诚信,道德诚信要求人们言语真实、恪守诺言、无虚假、不欺诈。对于大学生就业市场中的诚信问题,法律上的诚信表现在对就业管理制度的遵守与执行,这些制度包括国家制定的、地方政府制定的、还有各个高校制定的。道德上的诚信表现在就业市场三方言语的真实程度,即向他人发出的信息是否真实,还包括三方是否恪守诺言、履行义务。基于以上理路,大学生就业市场的不诚信归因就是法律制度的不完善和道德监督的不力。就业市场的诚信制度体系的构建也基于以上两个层面来要求,一是从法律制度层面,通过制度来硬性规范就业市场。二是从道德角度来要求,通过软环境来约束就业市场。文中提到的大学生就业市场主要指以学校为中介的就业市场,它包括毕业生、用人单位、学校三方,是全国就业市场的特殊部分,毕业生是大学生就业市场的主体,用人单位是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客体,校方只是大学生就业市场的中介。

一、大学生就业市场中的不诚信现象

大学生就业市场中不诚信现象经常发生,这些不诚信现象按大学生就业市场的三方(毕业生、用人单位、校方)进行归纳,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就业主体的不诚信现象

部分毕业生诚实守信观念淡薄,想通过投机取巧的办法找到一份称t2,如意的工作,致使不诚信现象频频发生,主要有以下方面:

(1)“一女多嫁’’式签订就业协议。目前,每年都有毕业生采取一些违反就业市场“游戏规则”的做法,同时与多家用人单位签定就业协议,最后毕业时才挑出一个自己最满意的用人单位就业。

(2)不真实的毕业生就业材料。有的毕业生在自荐材料中把自己的某些能打动用人单位的方面写得淋漓尽致,缺点却一字不提,甚至有的材料造假,如各种假证书、假材料充斥其中,导致用人单位无法真实全面地了解毕业生。

(3)“瞒天过海”签汀就业协议。如有的学生拿不到学位证书、毕业证书,不符合用人单位要求,毕业生没有主动向用人单位通报,违背了就业市场的诚信原则。

(二)用人单位的不诚信现象

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有责任和义务向毕业生介绍用人单位的真实情况、用人岗位要求,履行就业合同的基本内容。但现在有些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也时有违约现象发生,主要表现在: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有意宣传不当造成的违约,有的用人单位在宣传时多讲优势和长处,少讲或不讲劣势和不足,有的甚至许诺不切实际的优惠待遇,引导毕业生走入误区;有的用人单位由于主管领导发生变动,位用人政策随之变化,单位不再承担对就业协议的违约责任。用人单位片面强诟J用人自主权,忽视了毕业生就业权利保障,扰乱了就业市场的正常运转,损害了就业主体的合法权益。

(三)校方中介不诚信现象

校方在大学生就业市场中起着中介的作用。应该履行管理、监督的职责,保证学生和用人单位材料的真实性。但有些学校为提高学校就业率,为毕业生大开方便之,如推荐表的内容(毕、I生基本情况、学习成绩、在校表现等),相关环节把关不严,在没有严格核查的情况下就盖章,不能实事求是地反映真实情况,有的内容含糊其辞,模棱两可,使用人单位不能获取真实的信息..再如推荐表原件每位毕业生只应有一份,但有的学校却控制不力,致使有的毕业生持有多份推荐表,导致大学生就业市场混乱。

二、大学生就业市场中不诚信现象归因

以上二三方面不诚信现象,在大学生就业市场中不同程度存在,并且有蔓延的趋势。其主要原因是在社会转型时期,毕业生就业制度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一方面,毕业生就业市场三方的地位逐步回归。计划经济时代,是以客体(用人单位)与中介(校方)为主,毕业生只是被动接受由校方与用人单位签订的就业合同,而校方更多地充当了就业市场的主体,取代了毕业生的主体位置,行使了本应该属于毕业生的权力。现在由于市场经济制度的逐步完善,毕业生就业市场三方的地位逐步回归,逐渐改变过去本末颠倒的机制.主体由原来的校方逐渐转变为毕业生本人,实现了根本性的变化。另一方面,毕业生就业市场三方的职能逐渐得到矫正。在计划经济时代,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就业合同的签订由校方代劳,一切由校方安排,毕业生本人完全失去或部分失去这一方面的权利,毕业生不可能有更多的选择机会和余地;同时,毕业生对用人单位的知情权也严重丧失,他们无法全面了解用人单位的情况,当然也无需知道,毕业生对用人单位的知情权被无端地委托给校方或主管毕业分配的老师。而现在,毕业生的自主权逐渐增强,对朋人单位的面试、应聘、签合同的整个过程,都是毕业生自己在亲自操作,而校方过去的许多职能逐步转移给毕业生,校方只是行使中介的职能,如就业信息的汇总、公布,对毕业生的就业培训,对毕业生就业行为的监督等等,实现了毕业生就业市场三方职能矫正。最后,毕业生就业市场的政策、法则逐步完善,逐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大学毕业生就业正从国家汁划分配逐步向自主择业转轨,从“计划调节”到“供需面”、“双向选择”、“自主择业”,这是社会主义『“场经济条件下高校毕业生就、体制发展的必然趋势原来由国家作为计划主体来宏观调控毕业生的就业,毕业生分配工作遵守的是国家的政策,遵守国家政策为第一准则。在现阶段,“双向选择”已成为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形式,“双向选择”以市场调节为基本手段,通过市场来调节毕业生的就业,遵守市场规律是第一准则。

在就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的情况下,旧的就业制度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还起到一定的作用,而新的就业制度还没有完全根据就业市场的变化进行完善,使得毕业生、用人单f电、校方及家长的就业观念还留有计划经济的痕迹,表现出极大的不适应。整个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管理滞后于市场发展的需要,没有及时制定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政策、制度,对毕业生就业给予引导,使就业市场的三方在一定时期还很难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从而导致整个就业市场短时紊乱,不诚信现象屡见不鲜。

同时,在社会转型时期,还没有形成适应现社会发展需要的道德监督机制。在整个毕业生就业市场经济建设中,出现了许多的不诚信情况、不诚信问题,不仅需要法律制度的制约,更离不开道德的约束。但目前在毕业生就业市场中,还没有形成完全主导的道德价值取向,毕业生的价值取向往往是多元而复杂,在现实生活中表现为价值评判标准的二元性或多元性,即毕业生对自身或他人的任何一种行为,似乎都可以找到一种或多种价值观的肯定或否定的评价依据。这样,执行着双重或多元的价值标准,缺乏统一的权威性的道德理想,必然造成社会舆论监督的混乱和道德良心的淡化,使毕业生就业市场中的社会道德控制系统无法发挥其职能,使得通过道德手段对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监督相对乏力。加之,目前对毕业生就业市场的不诚信行为缺少一种道德批评的环境,无法通过强有力的道德谴责,避免或尽量减少这种不诚信现象的发生。

三、构建大学生就业市场诚信制度体系

(一)建立就业诚信规范,明晰大学生就业市场三方的权利和义务

要建立有效的大学生就业市场诚信制度,促进就业市场的有序管理,推动毕业生就业市场的良性发展,我们必须明晰、规范大学生就业市场三方的权利与义务。

毕业生应该拥有的权利:

(1)知情权:对用人单位的基本情况、用人单位聘用条件、就业岗位、岗位待遇、就业合同条款的了解。

(2)签订合同权:与用人单位签定合同的.权利。

(3)索取权:有权向校方索取本人与就业有关的资料如就业协议书、成绩单等。

毕业生应尽的义务:

(1)必须向用人单位提供真实的材料,诸如成绩单、就业协议书、各种荣誉证书、国家考试证书等。

(2)只与一家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一旦签订就业协议必须严格履行协议内容。

(3)对在签订协议与到用人单位报到这一时间发生的有违协议的事情,要及时通知用人单位或校方。

用人单位应该拥有的权利:

(1)知情权:首先,对校方在毕业生学习、教育、管理方面的基本了解;其次,对毕业生本人提供的资料、在校表现情况的全面了解;最后,对就业合同条款的了解。

(2)签订合同权:与毕业生签定合同的权利。(3)索取权:有权向校方索取毕业生的与就业有关的资料如就业协议书、成绩单等。

用人单位应尽的义务:

(1)必须如实地反映该单位的基本情况、聘用条件、岗位待遇。

(2)签订就业协议后必须严格履行协议内容,不得随意更改协议内容或不履行。

(3)在签订协议与到用人单位报到这一时间段发生的有违协议的事情,要及时通知毕业生或校方。

校方拥有的权利:

(1)知情权:一方面,对用人单位的基本情况、用人单位聘用条件、就业岗位、岗位待遇、就业合同条款的了解;另一方面,对毕业生所签协议、去向的了解。

(2)监督权:对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的行为具有监督的权力,对违反就业法规,就业制度的行为进行追究,对违反道德规范的行为进行教育;督促用人单位践履协议。校方应尽的义务:

(1)服务的义务:一方面,必须为毕业生提供真实的就业材料,如成绩单、毕业鉴定等;另一方面,必须向用人单位如实介绍毕业生在校情况,公正地做出评价。

(2)监督的义务:对毕业生所提供的与校方有关的材料提供审核、鉴定,对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的就业行为进行跟进监督。

(3)协调的义务:当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发生争执时,校方具有协调的责任。

(二)建立大学生就业法律制度,保证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健康发育

要使毕业生就业市场能够正常有序地运行,必须建立、健全法律保障体系,制定出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如毕业生就业法、牛业生权益保护法等,才能保证毕业生就业市场正常发展。通过立法明晰用人单位、毕业生、校方各自的权利、责任和义务、三方应遵守的规则,保障用人单1=、}=自主选人,毕业生自主择业得以顺利进行。通过立法明确毕业生就业协议书的法律地位,明确合同的双方是毕业生与用人单位,而校方仅仅是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中介。毕业生就业协议书作为一种契约,一旦签订就具有法律约束力,双方都有责任执行,不能有过多的随意性。如果解除就业协议,必须遵循一定的程序:须由一方提出建议,说明理由,承担有关责任,另一方同意解除协议,报主管部门批准。

(三)建立大学生就业市场诚信监督机制,促使诚信制度的有效实施

要使大学生就业市场能够正常有序地运行,不仅需要建立、健全法律保障体系,保证各方的利益,而且必须建立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减信监督机制,除依靠自律和制度规范外,还要发挥群众和舆论的监督作用,在全社会形成维护诚信的有效激励和约束机制。首先,建立仲裁公证制度,有效防止就业市场不诚信行为的发生。其次,建立有效德监督机制,保证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健康发展。再次,可以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对毕业生、用人单位、学校进行有效的监督。

总之,只要我们逐步完善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组织管理与服务机构体系,加快就业市场法律制度的建设步伐,形成良好的毕业生就业政策环境;只要我们加强毕业生就业的社会道德环境建设,加强社会舆论的引导、监督,形成良好的职业评价导向,我们就能有效抑制毕业生就业不诚信现象的发生

篇6:农村小学教育的缺失与思考论文

农村小学教育的缺失与思考论文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村人口的教育问题直接影响了国家的整体素质水平。小学是教育的基础性阶段,农村小学教育需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但是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农村小学教育中存在很多问题,制约了农村教育的均衡性发展。客观分析了当前农村小学教育的现状,从全局发展角度出发,提出农村小学教育的改革与优化措施。

我国想要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必须重视农村教育问题。虽然近年来我国农村小学教育不断改进,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由于农村地区的信息闭塞、发展缓慢,还是存在很多问题有待解决,这些问题制约了农村的进步和国家的发展,因此多关注农村小学教育工作非常必要。

一、当前农村小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学校的教育资源匮乏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农村地区的小学教育面临迫切的改革需求,农村地区的优质教学资源匮乏,严重制约了有效教学活动的开展。(1)专门针对小学教育资源建设的政策力度不足,对农村小学的资金投入有限。(2)教育活动的开展,既需要硬件支持,也需要软件设备,但是当前农村地区的软件建设严重不足,微机室的设备落后,没有多媒体教室,学校的体育器材和教学设备匮乏,无法满足学生学习和发展需要。(3)由于经费的限制,再加上信息渠道不顺畅,教师很少开展教研活动,教学方法难以创新。

2.教师的教育水平滞后

师资力量的强弱,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教育水平的高低。我国农村地区的条件艰苦,教师工资待遇低,导致师资力量相当薄弱,现有的`教育队伍中,教师的人数明显不足,且教师的平均年龄偏高,教育观念陈旧,知识面狭窄,而受到农村教育的经费限制,无法输送农村教师参加业务培训,优质的教育资源难以流通到农村地区,严重影响教学质量。

3.家长不够重视学校教育

(1)现在农村地区的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家长娇惯和溺爱子女的现象屡见不鲜,缺少对子女的正确引导和教育。(2)农村地区的“留守儿童”较多,家长忙于工作,不重视对学校教育的配合,甚至很多家长害怕学校家访,认为“很麻烦”,往往采取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对小学生的教育和成长产生不利影响。(3)社会、学校和家长之间的教育沟通较少,教育负担大多集中于学校教育,力量单薄,效果不佳。

二、改革农村小学教育的思考

针对当前农村小学教育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必须加强重视,从多方面着手,以先进的教育改变农村地区的落后面貌,推动农村地区的健康发展,具体应做到以下几方面。

1.国家要加大对农村小学教育的扶持力度

实现农村地区小学教育工作的全面发展,离不开政府的财政支持和对农村义务教育的重视,只有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农村教育中,才能逐渐改善农村地区的落后条件,为教育活动提供基础保障。(1)政府应意识到发展农村小学教育的重要性,尽量多一些扶持农村教育的政策支持;其次,整合农村小学教育的资源,以优质资源及良好的办学水平,吸引更多优秀教师和学生的加入。(2)改善农村小学的硬件设施与软件设施,如修建操场、建设图书室、引进多媒体设备等,为开展素质教育创设条件。随着教育资源投入力度的加大,教学质量也将稳步提升。

2.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过去的农村小学教育工作中,过于注重成绩而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增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不能适应社会发展中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而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应多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例如,教师除了在课堂传授知识以外,还要在课后组织学生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挖掘学生的潜力,如召开主题班会、开展辩论赛等,这样既能锻炼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也能引发学生自主思考、动手实践,并且通过小组合作方式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

3.强化农村地区的师资队伍优化建设

从当前农村小学教师队伍的实际情况来看,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教学方法滞后、综合素质偏低。基于此,可考虑从两个方面解决问题:(1)为教师创设开展教研活动和继续教育的条件,提高农村教师的能力水平。例如,参加教研活动,转变教学观念,尝试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参加继续教育培训,增强教师的综合素质,旁听优秀教师的公开课,学习现代化的教育技术,以自身进步带动农村小学教育的发展。(2)提高农村小学教师的待遇水平,保障教师队伍的稳定性,教育部门制定更多激励政策和福利政策,鼓励大学毕业生加入农村教育队伍中,为农村教育注入新的活力,优化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带动所有教师转变教学观念,自觉应用有效的素质教育方法。

4.加强学校与家长之间的沟通联系

家长在孩子的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学校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联系,共同开展教育活动。首先,开办家长学校,由学校统一组织并开展培训,引导家长意识到子女教育的重要性,从家庭层面辅助学校教育活动的开展;其次,设置教师家访制度。教师注重与家长的沟通,定期家访,随时将学生在校表现情况告知家长,了解学生在生活中是否有困难,加强沟通,消除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的负面情绪;最后,加大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力度。留守儿童是农村地区的弱势群体,教师应多关心这些孩子,避免他们出现心理障碍,定期组织留守儿童参加活动,培养他们健康的心智,让留守儿童快乐成长。

总之,在我国农村地区的小学教育中还存在很多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推动农村地区素质教育发展,任重道远。应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原则,以农村地区实际情况为出发点,从政府投入、教师队伍建设、家校合作等多个角度着手,才能真正帮助农村教育工作走出困境,促进我国农村地区的持久发展。

篇7:电子商务的诚信缺失问题及对策思考

在电子商务领域,企业、消费者、银行等任何一方诚信缺失,交易就不能顺利实施。电子商务企业必须把诚信渗透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深入到企业文化的核心。

一、关于电子商务诚信缺失的问题表现

(一)商业秘密和客户隐私得不到保护网络具有公开性,商家和消费者的个体信息在未征得同意时不得公开,否则将构成对隐私权的侵犯。而目前很多商业性网站并不注重对客户信息的保护,甚至有时将客户信息资料,如名称、营业地址、通讯地址、联系方式以及个人的姓名、邮寄地址、联系方式和公司经营信息、公司员工资料以及个人的家庭住址、家庭电话、个人工作信息、简历等作为商品在出售。于是,商业秘密和隐私将可能受到侵犯,且难以获得有效的法律保护。

(二)通过网络诈骗,以销售之名,行诈骗之实。有的网站以虚假不实的公司名称、地址诱导和欺骗消费者,而网站本身既没有通信管理部门核发的经营许可,也没有在工商部门进行登记注册,却在网站上提供虚假的商品信息,以低价诱导消费者,待其向指定的银行账号上汇入款项后便没了下文。如深圳就多次发现行骗网站冠以“深圳某某公司”,使用“沙头角中英街”等地址,甚至将一些香港的名称、地址、电话号码和网址都用上,打着免税、批发甚至私运的幌子,使外地消费者误以为深圳的电器商品都比内地便宜,从而达到骗取消费者钱财的目的。

(三)商品质量低劣。有的网站虚假宣传,夸大其辞,在网上将自己的产品吹得天花乱坠,以此来误导消费者,但实际销售的商品质量低劣,与网上宣传的并不一致。消费者购买此类商品后往往费时费力去投诉,而网站则不肯承担责任。

(四)不及时送货。有些网站承诺在顾客购买后在一定时间内送货上门,但往往不能在承诺的时间内及时送货,影响到顾客的消费信心。特别是食品、饮料等即时消费性的商品,这一问题就尤为突出。

(五)不履行售后服务承诺。说一套做一套,对网上售出的商品不承担“三包”责任。一些网站在网上销售打印机、电脑等商品,但是当消费者购买的这些商品在出现质量问题后,网站却让消费者直接去找厂家。

(六)违法开展经营活动。有些网站钻国家法律法规的空子,大打“擦边球”,如违法提供有奖销售服务,以巨额奖金、奖品吸引消费者浏览其网站,以提高网站浏览量,有一家网站推出的“10分钟做主页”大奖活动,头等奖竟然是一套价值不菲的商品房。甚至还有的网站置国家禁令于不顾,违法在网络上开展非法活动。

二、造成信用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立法滞后。尽管国家已经颁布了《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互联网管理暂行规定》等相关的法律规范。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于4月l日才开始实施。它的实施对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将产生深远影响。可以说它是“中国首部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化法律”。然而,电子商务的发展需要更多更完善的`法律规范,目前实施的法律规范显然不足以完全解决电子商务发展的瓶颈问题之一诚信。

(二)利益驱动。透过扑朔迷离的网络社会现象不难发现,诚信缺失背后隐藏着深刻的经济根源。正是由于不正当的经济利益和商业利润驱使人们藐视道德和法律而在网络这个“自由时空”中为所欲为。此外,一些网站的经营者仅仅注重短期效益,抱着“捞一把就走”的心态经营网站,结果在商品质量、物流配送和服务承诺等方面很难让人满意。

(三)信用障碍。

近年来,我国的信用体系建设已经初见成效,但这些信用信息基本处于相对封闭状态,人们很难利用,甚至有时不得不对信用信息本身持怀疑态度,这就为少数人、少数用户、少数企业说谎、失信、欺骗、诈骗提供了可趁之机。

(四)意识淡薄。电子商务参与者的诚信观念、规则意识不强。对于任何企业、商家、消费者,乃至一个国家,诚信都是资源,是_种不可替代的竞争力,是进入电子商务这个国际大市场的资格,是支撑电子商务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也许欺骗、造假能带来短期利益,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必将失信于民、失信于社会,必将对社会的经济秩序造成巨大的破坏,市场经济难以健康运转。

(五)缺乏管理。对参与电子商务的消费者没有建立详细的信用档案,以集中、统一、规范的形式反映消费者个人资信与交易记录等信息,如消费者基本资料、经济信用资料、社会信息与特别记录等。重要的是消费者的信用信息没有受到良好的法律保护。对参与电子商务交易的企业,资格评审不把关,身份认证不到位,信用档案不完善,以至于造成虚假网站、虚假商品信息、虚假公司、虚假中介机构等的不断出现。

篇8:电子商务的诚信缺失问题及对策的思考

在电子商务领域,企业、消费者、银行等任何一方诚信缺失,交易就不能顺利实施。电子商务企业必须把诚信渗透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深入到企业文化的核心。

一、关于电子商务诚信缺失的问题表现

(一)商业秘密和客户隐私得不到保护网络具有公开性,商家和消费者的个体信息在未征得同意时不得公开,否则将构成对隐私权的侵犯。而目前很多商业性网站并不注重对客户信息的保护,甚至有时将客户信息资料,如名称、营业地址、通讯地址、联系方式以及个人的姓名、邮寄地址、联系方式和公司经营信息、公司员工资料以及个人的家庭住址、家庭电话、个人工作信息、简历等作为商品在出售。于是,商业秘密和隐私将可能受到侵犯,且难以获得有效的法律保护。

(二)通过网络诈骗,以销售之名,行诈骗之实。有的网站以虚假不实的公司名称、地址诱导和欺骗消费者,而网站本身既没有通信管理部门核发的经营许可,也没有在工商部门进行登记注册,却在网站上提供虚假的商品信息,以低价诱导消费者,待其向指定的银行账号上汇入款项后便没了下文。如深圳就多次发现行骗网站冠以“深圳某某公司”,使用“沙头角中英街”等地址,甚至将一些香港的名称、地址、电话号码和网址都用上,打着免税、批发甚至私运的幌子,使外地消费者误以为深圳的电器商品都比内地便宜,从而达到骗取消费者钱财的目的。

(三)商品质量低劣。有的网站虚假宣传,夸大其辞,在网上将自己的产品吹得天花乱坠,以此来误导消费者,但实际销售的商品质量低劣,与网上宣传的并不一致。消费者购买此类商品后往往费时费力去投诉,而网站则不肯承担责任。

(四)不及时送货。有些网站承诺在顾客购买后在一定时间内送货上门,但往往不能在承诺的时间内及时送货,影响到顾客的消费信心。特别是食品、饮料等即时消费性的.商品,这一问题就尤为突出。

(五)不履行售后服务承诺。说一套做一套,对网上售出的商品不承担“三包”责任。一些网站在网上销售打印机、电脑等商品,但是当消费者购买的这些商品在出现质量问题后,网站却让消费者直接去找厂家。

(六)违法开展经营活动。有些网站钻国家法律法规的空子,大打“擦边球”,如违法提供有奖销售服务,以巨额奖金、奖品吸引消费者浏览其网站,以提高网站浏览量,有一家网站推出的“10分钟做主页”大奖活动,头等奖竟然是一套价值不菲的商品房。甚至还有的网站置国家禁令于不顾,违法在网络上开展非法活动。

二、造成信用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立法滞后。尽管国家已经颁布了《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互联网管理暂行规定》等相关的法律规范。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于204月l日才开始实施。它的实施对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将产生深远影响。可以说它是“中国首部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化法律”。然而,电子商务的发展需要更多更完善的法律规范,目前实施的法律规范显然不足以完全解决电子商务发展的瓶颈问题之一诚信。

(二)利益驱动。透过扑朔迷离的网络社会现象不难发现,诚信缺失背后隐藏着深刻的经济根源。正是由于不正当的经济利益和商业利润驱使人们藐视道德和法律而在网络这个“自由时空”中为所欲为。此外,一些网站的经营者仅仅注重短期效益,抱着“捞一把就走”的心态经营网站,结果在商品质量、物流配送和服务承诺等方面很难让人满意。

(三)信用障碍。

近年来,我国的信用体系建设已经初见成效,但这些信用信息基本处于相对封闭状态,人们很难利用,甚至有时不得不对信用信息本身持怀疑态度,这就为少数人、少数用户、少数企业说谎、失信、欺骗、诈骗提供了可趁之机。

(四)意识淡薄。电子商务参与者的诚信观念、规则意识不强。对于任何企业、商家、消费者,乃至一个国家,诚信都是资源,是_种不可替代的竞争力,是进入电子商务这个国际大市场的资格,是支撑电子商务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也许欺骗、造假能带来短期利益,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必将失信于民、失信于社会,必将对社会的经济秩序造成巨大的破坏,市场经济难以健康运转。

(五)缺乏管理。对参与电子商务的消费者没有建立详细的信用档案,以集中、统一、规范的形式反映消费者个人资信与交易记录等信息,如消费者基本资料、经济信用资料、社会信息与特别记录等。重要的是消费者的信用信息没有受到良好的法律保护。对参与电子商务交易的企业,资格评审不把关,身份认证不到位,信用档案不完善,以至于造成虚假网站、虚假商品信息、虚假公司、虚假中介机构等的不断出现。

三、解决信用缺失的对策研究

(一)切实推进电子商务活动的立法。我国要推动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解决网上交易中的信用缺失问题,最迫切的是要尽快健全电子商务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参与电子商务各方的法律责任,遏制交易商和服务商的不良行为和不法行为,使得网上交易有法可依。此前广东、上海、北京等地为规范电子商务发展,已经出台了一些地方性的法规,在此基础上应该进一步努力,加快电子商务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同时也需要对各地的地方法规进行综合考虑,统一立法,以解决各地法规不统一易造成法律冲突的矛盾。最近,《电子签名法》的颁布就迈出了很好的一步。制定相关法律,不仅能有力打击网上虚假广告等欺诈行为,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也有利于营造良好的社会诚信环境,促进我国网络商务活动的繁荣发展。

(二)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尽快建立网上交易诚信机制。这需要政府、行业、企业及金融和保险机构的共同努力。政府主管部门对从事网络销售的企业以往通过评选诚信网站的方式来进行监督和管理,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对一些企业起到了肯定和鼓励的作用,成为强化电子商务信用体系建设的有机成分,但还是不够的。以后,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政府的引导作用,建立和完善对企业电子商务的评级制度,并在开展电子商务的机制和社会配套上给予配合。同时要积极探索各种形式的信用机制实现方式,如实行资格审核制度,拒绝那些假冒伪劣产品或侵犯知识产权的产品参与网络交易;还可以建立信用追溯机制,如果供货上曾经发生过交易纠纷,将被列入网上黑名单,不能进行网上交易;与保险公司协商,设法增加网上交易安全险种,以保证交易的安全和解决前期赔偿问题。

(三)经营者要做好商业诚信和商业道德的建设。市场经济是一种信用化的商品经济,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础和生命线。一个没有良好商业诚信和商业道德的经营者最终是无法立足于市场经济时代的。网上交易的信用缺失问题已引起了很多企业的关注,并为此作出了努力,如易趣网推出了独特的信用评定体系,并承诺对客户在交易过程中因信用风险而导致的交易损失给予补偿,阿里巴巴网则推出“诚信通”,通过提供第三方认证、网上交易记录、网上信用评价及反馈等,为企业建立“网上诚信活档案”。

(四)提高消费者网上购物的保护意识。网上购物有别于传统的购物方式,不少消费者还缺乏必要的购物经验,因此,提高消费者网上购物的保护意识尤为重要。消费者要认真区分网上商城所提供的平台的真实性,以及其服务质量的好坏。应尽量选择熟悉的购物网页,并要求提供货到付款的服务来降低风险。在购物之前,要了解网上商城是否在当地工商部门备案,这样一旦出了问题,有利于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同时,对与网民之间的交易,在目前还没有相应的法规来约束的情况下,更要提高警惕,提防网上“陷阱”。

(五)加快建立电子商务便利的物流体系也是非常必要的。目前,我国还没有成熟的覆盖全国的网络商务物流体系和支付体系。由于电子商务经营者大多采用的是自营方式,即自己建立仓库、自己直接卖东西,无法保证物流的及时与畅通,造成网络商务不能保证货源供给。同时,由于产品过于广泛,也使销售成本增加。建立系统化、专业化、全国性的货物配送中心,形成一套高效、完备的网上配送管理系统,已成当务之急。

篇9:性别意识缺失状况营销沟通的论文

性别意识认为性别可以分为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生理性别是由生物特征决定的,是与生俱来的恒定的事实。

性别意识认为女性应具有独立的人格和存在价值。作为社会的主体,女性不是消极地适应环境和社会,不是无原则地妥协和牺牲,要勇于维护自己的尊严和权利;女性要学会依靠自己,独立面对人生和社会的各种挑战,在情感、心理、精神上告别软弱、依赖和无助,清除各种遏制人成长的羁绊;女性与男性要结成相互尊重平等相处的伙伴关系,彼此给予对方生活成长的空间,而不是将牺牲对方作为自身发展的前提。

应该肯定,从整体来说,中国目前的社会环境有利于妇女的发展。但是当我们用性别意识的眼光来看社会环境时,就会发现在这个由男女共同构成的人类世界里,在这个世界大多数国家已经普遍接纳、认可了男女平等的原则的时代,依然存在着对妇女的歧视,以男性为中心的文化并没有成为历史,经济的单纯发展并没有带来妇女地位的必然提高,社会性别平等意识仍然显得滞后。

9月,一份名为《高层决策者社会性别平等意识调查研究报告》公之于众。《调查报告》涉及全国人大、全国政协、卫生部、国家人口和计生委、全国妇联等242位高层决策者。在妇联之外的四个机构中,只有不到45%的人能够认识到两性平等的国策地位。被调查对象对男性的优点用“果断大度、理性豁达、具有创新精神”来评价,对女性则更多用“认真、细致、温和、善解人意”来形容。他们对两性平等的权利、义务和责任的认识也存在一定的缺失。这种状况不但定义了两性在家庭中的地位和角色,潜在地影响职场上男女两性权责关系的分配,也导致两性在享有生存、发展的机会和资源上的差异,女性的那些得到肯定的特点反倒成为她们发展滞后于男性的证据。

篇10:性别意识缺失状况营销沟通的论文

尽管全世界的学者对于用性别意识评估人类消费行为模式的有效性持有争议,但家庭作为科学和经济评估单位,必然受到性别意识的影响。不少广告制作者囿于落后的性别观念,忽视女性的社会性别,以男性的价值判断作为检验对错的唯一标准,甚至包括某些女性广告从业人员,在电视广告对性别的角色定型上表现出强调女性的生理性别,流露出男女不平等意识。

将女性的自我价值限定在容貌、年龄、体形上

张中行先生谈及“何谓才女”,指出:“最基本的条件,要长得美”。《射雕英雄传》里郭靖初见女儿身的黄蓉,只觉她“容色绝丽,不可逼视”;《神雕侠侣》中杨过初见小龙女,亦感到这少女“清丽秀雅,莫可逼视”;这些女性给予男性主体“明艳不可逼视”的感觉,她们充分体现了男性对女性“过分美化”的倾向,甚至是一种“境界”,是男人内在化狂想的外在投射。

当前流行的提法也如同出一辙:“美丽代表着成功”,或者“美丽成就未来”(香港赛莱拉广州时代论坛年会的广告词),在女性无意识的自我展示之中,存在着一个潜藏的男性主体,为了符合男性及社会对女性美的“原型模式”,女性的一生都在不懈努力。

初为人母的女性最应该做什么?不是尽量摄取食物中的营养,以便有足够的母乳喂养婴儿,广告指引她们快去寻找减肥、塑身产品,以还丈夫一个“初恋”的感觉。20“丁家宜美白保湿霜”的广告是:“锁住水分,锁住爱情”;太太口服液广告则是:“太太脸色好,我爱太太。嫁给我好吗?”……在追求美、保卫爱情的理由下,广告提示女性从头发开始,依次经过脸、颈、胸脯、小腹、臀部、大腿、小腿,一直到脚趾,把身体一遍一遍地像耕地似地改造来改造去,经年不断。

将女性同男性的关系界定在性吸引、依顺以及以此得到的供养和赞扬

豪华名贵汽车展览上,旖旎在靓车旁的美女不是车的主人,而是吸引潜在顾客,特别是男性顾客的一件道具,甚至引导女性顾客以俯瞰战利品的姿态观看靓车旁的同类。

太太口服液广告词是“十足女人味,太太口服液”,突出了完美女性的健康。的文案:“哇!新太太,太好了。新太太,太诱人了。”这个“新”字暗示女性要认可并不断逢迎“他”追求新感觉的需要,否则就会有“换代”之虞。

虽然家庭是夫妻共同经营的园地,但在某食用油的电视广告“奥运金牌篇”中,丈夫陪儿子坐在沙发上看奥运比赛电视转播成为天经地义。而妻子贤良与否?其烹饪技艺如何?尺度又掌握在丈夫手中:“我能得金牌吗?”

将女性生存的空间在家庭,生存的意义限定于妻子和母亲的角色。

由于传统的性别分工主张男主外女主内,将男人从属社会、女人从属家庭视为天经地义,电视广告不遗余力地倡导现代女性回归传统性别角色,因此与家居生活有关的用品总是让女性代言。肉食类、调味品的广告代言人是女性,家用洗涤用品,如牙膏、洗衣皂、洗手液、沐浴液等大多都以女性为广告模特;晾衣架产品的标牌上冠名为“好太太”,“聪明女人买‘红富士’(家纺)”;家用电器是“老板牌”,暗示着“老板”(丈夫)给予主妇的经济后盾;广告中不断出现以烹饪技艺取悦家人的主妇,温柔守候丈夫的妻子,唯命是从的母亲(要买蓝瓶的,宝宝才爱喝!)……

大量家庭暴力都与男人抱怨桌子上的食物不够丰盛或衣服没洗干净有关,他们因此而认为他们的妻子没有达到男人对于“妻子形象”的期望。当在家庭与职场间旋转的女性未能保持平衡,就极其容易受到来自家庭、社会的责难,受到内心亏欠的折磨。广告反反复复重复这些女性形象,使女性受众在长期的耳濡目染逐渐认同这一男性狂想。

基于社会性别的现代女性消费行为特征

隐藏在商业文化中的传统的性别观念,扩大了男女不平等的角色定型,加深了社会对妇女的偏见甚至歧视,诱导妇女对传统观念的认同,违背了社会潮流的营销沟通表现形式,束缚了女性的生存和发展,限制了女性消费品的类型、数量和质量,缩短了女性消费的生命周期,消解了女性创造社会财富的积极性。基于社会性别的现代女性消费行为呈现如下特征:

寻求心理补偿的“空心菜情结”

多年前,一主妇路遇境殷实的女性朋友买了一大捧空心菜,足有两、三斤重。问其故朋友答曰:只取空心菜最娇嫩的两三寸食用。从此该主妇便结下了“空心菜情结”。经济状况好转后,她买菜只买最时鲜的,其他购物也如此,形成旨在寻求心理补偿的“空心菜情结”。

旨在寻求心理补偿的“空心菜情结”更会因脱离丈夫的经济控制而产生。依赖丈夫的经济来源,往往令妻子产生居人篱下之感;收入低于丈夫,内心也会希望用家务劳动当作补偿,但是哪怕做一辈子也不能获取家人给予男性的同等尊重。“空心菜情结”常常成为一种没有症状的疾患,潜伏期视“患者”的经济能力而定。经济改善大,持续时间就长,“病情”就重,经济条件若只是小有改善则“伤风感冒”一番而已。

女性自我保护

某毛巾广告“野蛮女友篇”中“野蛮女友”以对男友呼来喝去,所宣泄的野蛮是女性处于弱者地位企求得到男性认可的渴望,演绎的是女性寻求保护的潜意识。这就类似于有的广告中让男性去试穿女性的凉鞋,让男性去试穿女性的长筒丝袜。对这样一种报复式的矫偏,应该禁止。

安全的需要继生理需要之后列为第二层次的需要。但寻求他人(如,男性)的保护是要付出代价的。现代女性越来越具备保护自我的意识和自我保护的能力,女性内心世界里柔弱无骨、小鸟依人的精神特质越来越隐藏、弱化,尤其在许多职业女性身上正逐渐消失。她们身上散发的温柔之美不再仅仅是吸引男性垂怜的目光,而是内心的独立宣言和告白。

小小的放纵

作为家庭中的breadearner,传统女性的角色没有从她们的'肩上卸去由男性分担下来,女性不得不背负双重责任生活。男性通过吸烟、喝酒来排解其紧张和焦虑,通过运动竞技来转移心情;女性通过购物、装扮自己得到某种程度的宣泄,找出种种方法以及负担得起的奢侈品犒劳自己,为自己的心理需求提供了一个正常的“出口”,使她们受到压抑的“心理冲动”得到某种缓解。因此,女性的消费不像营销专家所预测的那样遵从常见的购物模式,她们不时超越现实的轨迹,有时她们会把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彻底推翻。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卡尼曼和特韦尔斯基的研究表明,在不确定性条件下,人们的偏好主要是由财富增量而非总量决定的。比如一个人加薪时他可能不会在乎什么,但如果要减薪问题就来了。职业女性、女企业家、女政治家、女管理者明显增加,女性对未来经济发展存乐观心态,消费上偶尔“放纵”使女性感到存在的价值,不再要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

针对现代女性行为特征的营销沟通策略

将性别意识纳入女性消费品的营销沟通中,强化社会性别意识,有利于增强人们的性别敏感和自觉,有利于改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尊重并激发女性的内在热情和创造精神,消除压迫,女性与男性平等相处,使一向受到漠视的性别发展和女性价值得到凸现,让女性在消费空间能够自由地抒发自己。了解女性新的心理征候,营销沟通就应适时地对发展中的社会性别作出反应:

关注女性的社会性别角色、行为规范和特征,不以女性生理性别作为评判女性价值的唯一标准。

改变“女人的名字是弱者”的观念,男性不必通过保护女性来展示自己的力量、证明自己的存在,女性也不做矫枉过正式的、虐待式的女权表演。

不用男性关于美的评价标准左右流行的趋势,体会女性从“为悦己者容”到“为悦己容“的转变,女性的美不等于性吸引。

真实体现现代社会男女双方共同分担责任和义务,从而展现一种新的性别意识,而不是被曲解、被扭曲。实际上,现实生活中有不少男性作为好父亲,与孩子在一起玩耍,和孩子一起快乐地刷牙,挽起袖子与妻子一道刷锅洗碗。

女性的性别角色多重化。女性已逐渐从“家庭保姆”的樊篱中走了出来,活跃在曾经只属于男性的领域,在社会上担任各种角色,广告中男女两性的形象也应是多重的,性别角色多元化。如,女性也可以是先进科技产品的代言人,男性也可以是儿童用品的形象大使。

性别意识与广告中存在的性别歧视,不只是与广告商的矛盾,广告只是表象,实质是与落后的社会性别观念的矛盾。今年是全国妇联“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宣传年”,“男女平等是促进我国社会发展的一项基本国策”。因此,自然人口相等的男女两性待遇平等,已不仅是消费品营销沟通的需要,而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薛翠微,林王月.女性用品广告文案的套语分析.载《应用写作》,

2.唐娅辉.性别意识与妇女地位.载《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3.两百高层决策者受问“男女平等”.载《南方周末》,2004

篇11:大学生道德缺失教育案例

10月,西安音乐学院学生药家鑫将张妙撞倒并连刺数刀致受害人死亡的事件引发舆论热议;10月23日,药家鑫在父母的陪同下到公安机关投案。4月,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对此案作出一审判决,以故意杀人罪判处药家鑫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赔偿被害人家人经济损失费;药家鑫随后提起上诉。205月,二审判决宣布维持原判;年6月7日,药家鑫被依法执行注射死刑。2月,受害人家属起诉药家要求兑现微博上所说的20万元捐赠。

篇12:大学生道德缺失教育案例

2011年4月5日,****大学大二女学生陈某到开水房提热水,发现傍晚放在水房门口的水瓶又一次丢失,这已经是上大学以来丢的第八个水瓶了。这已远不是陈某个人利益损失的问题,而需要我们对大学生道德素质进行思考。

其实受害者远不止她,**同学丢水瓶事件几乎每天都在发生,实在令人无法理解。事实表明空水壶被偷的概率明显小于已提满水的,也就是说偷水壶者多半是需要热水然后顺手牵羊图个方便,水房紧靠宿舍楼,一般来说不会是校外人士所为,因为外人要把水壶提出校门实在难合实理。那么凶手除了是跟受害者一样需要热水的同学还会是谁?

篇13:大学生道德缺失教育案例

上高中的时候,一个朋友那天急匆匆的骑着自行车去考试,他是文科,考政治,不小心撞到一位卖菜回家的老太太,幸好车子慢,老太太没什么大事!他挺“聪明”,和蔼的留下自己的手机号,说明他要马上考试,改日再去看老太太。老太太答应了。谁知道那个手机号是空号。或许他今天政治考的很好,考了一百分,那么请问他在现实生活中的政治可以打满分吗?我们又联系到两个案件的主人公,他们都是大学生,并且据说学习成绩都很好!能考上大学说明也不怎么差。这难道就是所谓我们现代教育体制下,老师和父母眼中的好学生,乖儿子?老师想青出于蓝胜于蓝,父母想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我们在煞费苦心的培养一个人才的时候,我们却忘了先把他培养成一个人.这或许才符合科学发展观,也是以人为本。

过大学生道德缺失教育案例的人还看了:

1.社会道德缺失案例

2.大学生诚信缺失的案例

3.浅析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论文

4.外国企业道德缺失案例

5.大学生安全事故案例

农村小学教育的缺失与思考论文

药品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的成因与对策论文

大学生诚信问题调查报告

大学生就业观念的问题及引导论文

论女大学生就业心理困扰及解决对策

高校学生心理安全感缺失的原因与治理策略论文

大学生诚信的调研报告

高校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研究论文

人职匹配理论在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中的应用论文

简析钢琴学习中的若干心理问题及对策论文

大学生性别教育的缺失及对策思考论文
《大学生性别教育的缺失及对策思考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大学生性别教育的缺失及对策思考论文(合集13篇)】相关文章:

大学生不良就业心理归因分析及应对策略论文2022-12-11

男幼师职业困境及对策2023-05-27

高中生物中的对比教学论文2023-04-02

关于大学生就业难的调查报告2023-08-13

本科毕业论文摘要及题目2022-07-28

课题调查研究工作报告2023-09-02

形势政策课论文2023-03-25

初中英语课题的工作报告2022-07-23

食品安全问题的论文2023-02-18

社会工作介入农村失独家庭的策略研究论文2023-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