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交通技术发展论文(精选12篇)由网友“叨鸟”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整理过的轨道交通技术发展论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篇1:轨道交通技术发展论文
轨道交通技术发展论文
摘要:我国轨道交通进入全面发展的黄金阶段,而城市轨道交通更是进入了发展的新高峰,运营里程每年都有新突破。通过分析国内轨道交通产业发展现状,希望能够对我国轨道交通的发展有所启示。
关键词:轨道交通;发展现状;发展启示
一、我国轨道交通快速发展的基础
1.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安全、高效、清洁、经济的城市交通运输系统。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可减少城市环境污染,缓解城市交通压力,促进新城区发展,使城市形态发生变化,带动沿线土地开发,而轨道交通的建设、运营和维护又拉动了内需。与传统城市交通运输形式相比,城市轨道交通以其巨大的优势与城市社会的经济发展目标相协调,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目标相―致。
2.发展城际轨道交通有利于构建完善的综合交通体系。城际轨道交通的客流来源于城市内部和城市郊区的主要中心乡镇之间、城市组团与次中心城镇之间。从各种运输方式的运距来看,定位于为中短途城际轨道交通系统可更好地衔接既有大铁线路和市内交通。将铁路网、城际网、市内公共交通线路网综合布局,将更好地完善综合运输体系。
3.国内经济的快速增长为轨道交通的发展提供保障。国务院参事林毅夫预测,中国还有持续左右,每年8%的增长潜力。到,我国GDP、人均收入能达到在的基础上翻一番的目标。目前我国政府债务余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仍不超过50%,且负债多用于投资,有资产抵押。轨道交通建设属于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在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刚需的大背景下,轨道交通的投入将会持续增加,为轨道交通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二、我国轨道交通发展现状
1.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现状。根据国家发改委运输所《―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报告》数据,20将有12个城市新开通运营轨道交通线路,到年底,我国轨道交通运营线路累计将达到80条,运营总里程将达到2400公里,运营车站将达到1600座。截至2013年9月,我国获得国家批准建设轨道交通的城市已达到37个,高居世界第一。据分析,未来3年,至少还有10个以上城市将获得批准,至年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累计营业里程将达到7395公里,以每公里5亿元造价计算,保守估计需要3万亿的财政投入。而根据国务院批准地铁建设的指标来看,我国有50个城市满足地铁建设的标准,未来我国大约有229个城市有发展轨道交通的潜力,2050年规划的线路将增加到289条,总里程数达到11700公里。
2.我国城际轨道交通发展现状。依据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多个城际轨道交通发展规划数据统计,至2020年,规划里程达到9871.5公里。我国主要地区城际轨道交通规划情况如下。环渤海京津冀地区:该区域的规划覆盖京津冀地区的主要城市。建成后将形成以北京、天津为中心的“两小时交通圈”。按照规划,到2020年,京津冀地区城际轨道交通总里程将达到710公里。长江三角洲地区:长三角地区将形成“1~2小时交通圈”,该交通圈主要是以上海、南京和杭州为中心的。预计建成的全长295公里的南京―镇江―无锡―苏州―上海城际轨道交通线,上海至杭州也将建成160公里的城际轨道交通线。与此同时,杭州到宁波、常州经江阴常熟到苏州、苏州到嘉兴也都将建设城际轨道交通,分别长约158公里、124公里和78公里。综上,到2020年,长三角地区的城际轨道交通总里程将达到815公里。珠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将建设的广深、广珠城际,是以广州为中心的,建成后覆盖珠三角地区的主要区域,并且可以连接港澳地区的城际轨道交通,形成网络。其中建成广州经东莞到深圳、广州到珠海、广州到佛山、小榄到虎门、江门到小榄、广州到肇庆、东莞到惠州的城际轨道交通线共七条。其中里程最长的为100多公里,最短为37公里。到2020年,珠三角地区的城际轨道交通总里程可达600公里。长株潭:长株潭地区打造核心区为半小时都市圈,次中心区为一小时都市圈。规划在次中心区之间将在90分钟内到达。长株潭规划了七个项目,分别为长沙到株洲、长沙经益阳到常德、长沙到岳阳、株洲到衡阳、长沙西环线、长沙到浏阳、湘潭到娄底等。这七条城际轨道交通线路,合计里程可达760公里。山东半岛城市群:将形成以济南和青岛为中心的公交化轨道交通网络,形成14个地市间18条城际轨道交通线路,打造济南、青岛与周边主要城市半小时、1小时直达的交通圈。近期(至)修建青烟威荣城际铁路、青岛―日照快速、济南东―泰安城际、济南―聊城城际、济南―滨州城际、滨州―东营城际、济南―德州城际、济南―青岛城际、泰安―济宁城际、东营―潍坊城际、莱芜―泰安城际;远期(2030年度)修建的德州―滨州城际、东营―烟台城际、淄博―莱芜城际、莱芜―日照城际,远景展望的济宁―枣庄城际、济宁―菏泽、沂南―临沂城际。环渤海地区山东半岛城市群城际铁路网规划线网长度1516公里,其中新建1076公里。成渝经济区城市群:成渝经济区内50万以上人口的所有城市、20万―50万人口2/3的`城市通城际客专,形成一小时城际高铁网。该城际高铁网将以成渝客专为主轴,成绵乐、万州至重庆为两条辅助轴,绵遂内宜、成南达、宜泸渝、重庆至黔江等四条为骨架线,建成12条城际客专,以成都和重庆为中心,将形成了一个成都、雅安、乐山、内江、宜宾、泸州、重庆、万州、广安、南充、达州、巴中、广元、绵阳、德阳的成渝经济区1小时高铁环线网。按照规划,到2020年,成渝地区城际客专将新增线路1000公里,到2030年,成渝经济区的城际轨道交通线网将达到4000余公里。
三、我国轨道交通发展进程中遇到的问题
我国一线城市轨道交通现状与国外大城市相比差距甚远。以上海市常住人口1921万人计算,每万人拥有轨道交通里程数为0.185公里,而巴黎的水平为0.909公里/万人。其他二三线城市的轨道交通更是处于起步阶段。即使国外已经有较成熟的案例可以学习,我国在发展轨道交通的道路上仍需继续探寻。
1.相关政策的不健全。轨道交通是一个庞大的系统,需要大量的资金准备和长期的时间上的准备。一旦开建运营,需求持续且不确定,无法停止。轨道交通是一项半公益性质的公共服务项目,经济回报率低,建设和运营投入资金量大,需要国家出台一系列的扶持政策,保证这项公共事业的顺利开展。自9月份以来,国家密集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但是仍有一些急需解决的方针政策问题。如土地开发利用政策,出台统一建设标准、技术标准、投融资标准政策等。
2.轨道交通建设投融资问题。我国轨道交通在建设运作上最初是由政府全面掌握,建设的投资费用都由政府出资。随着轨道交通事业发展越来越迅速,从运作形式上也向多元化和市场化转变,逐渐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投资格局。目前在投资渠道上,还是依赖于财政投资渠道,走市场化道路的很少,大部分的城市建设轨道交通需要政府进行资金的筹措,制定长期的计划进行实施。分析国内运转较好的城市轨道交通,如广州、上海。其资金来源通过三个途径:一是政府投入。政府投入的资金包括市财政资金和区财政资金。二是项目借款。项目公司借入内外债运用到项目建设中去。三是沿线土地开发收益。这项资金来源被认为是解决轨道交通投融资问题的关键所在,目前在香港地铁运用较为成功。在实践中,由于前面所述相关政策尚未健全,在各个城市中实施的效果差异性很大。目前,第二个途径,项目借款成为项目建设资金构成的大部分。
3.轨道交通技术水平和安全问题。国际上轨道交通技术水平不断上升,不少技术日臻完善,并且得到广泛的应用。我国轨道交通国产化水平较低,所以实现技术国产化成为我国发展为轨道交通先进国家的标志。我国轨道交通早期建设并投入运营的地铁系统建设存在设备较老,系统配置不完善,建设标准较低的问题,导致一系列的安全隐患。而用于地铁建设的盾构等设施设备,运营用的车辆、通信信号、控制等系统来源于不同的国家,尚未形成统一的标准。这对建设和运维都会造成安全问题。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物防和技防设施不全、应对突发事件能力亟待提高。
四、我国轨道交通发展所带来的启示
1.政府政策保障。轨道交通的建设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能够解决城市的交通问题等,是国家重要的基础设施。发展初期需要政府政策的支持,如制定相应的法规,明确国家和地方的投入比例,对前期建设和运营的费用给出保障措施。通过法规的制定,保证轨道交通建设发展的刚性需求。在轨道交通的发展进入快速发展期后,可探索以资本市场为平台,拓展轨道交通产业的多元化融资渠道,以产权为纽带,引入市场化体系,发展轨道交通产业。在此阶段,可探索多种融资模式,如BOT、PPP等项目融资、股票及债券融资、信贷、租赁、信托等多种方式进行融资模式创新。进入成熟期后,轨道交通所需的资金主要用途是改造和维护现有路网,进入此阶段后,应该能够形成较为完善的投资建设法律法规体系,能够形成较为合理的投融资模式,轨道交通产业的市场化特别更加明显。
2.科学运营。我国轨道交通的发展起步晚,发展时间短,尚未形成网络化运营。且在站场布局上与各种运输方式的衔接性较差,无统一的规划和协调。目前,我国轨道交通系统的规划虽然有考虑到其他交通方式,但是由于其他交通方式存在已久,不能够合理地进行统一规划,在整体上未呈现出布局的系统化、集成化和高速化。在对香港地铁等较为先进的运营模式进行学习后,积极探索有地方特色的运营模式。
3.提高设备国产化率。在轨道交通产业中,技术装备投资最大的便是车辆、牵引供电、通信信号,大约占到总造价的30%~35%。目前,如何在保证使用安全性的基础上降低技术装备的成本是降低轨道交通总造价的关键。比如地铁车辆,我国生产的地铁车辆价格仅为外国车辆的二分之一到四分之一。在广州地铁、上海地铁、南京地铁和北京地铁也已经运用了一批可靠的国产设备。在制定规范统一技术标准的同时,加强国产设备的运用率,既可降低成本又可带动轨道交通产业链的快速发展。
小结:
轨道交通事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长期规划,有序实施。规章制度的完善,科学技术的进步将会进一步推动我国轨道交通事业又快又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孙宁.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发展现状与对策[J].中国铁路,(4):51-55.
[2]欧阳洁,钟振远,罗竞哲.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现状及趋势[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8,(12):32.
[3]李耀宗.关于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规划与规模的反思[J].都市快轨交通,,18(4):83-85.
[4]孟迎春.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规模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
[5]杨京帅.城市轨道交通线网合理规模与布局方法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
篇2:轨道交通论文
轨道交通论文
1通信技术在城市轨道交通中应用的关键技术
1。1通信技术的系统传输框架
通信技术应用于城市轨道交通中,首先需要建立一个通信传输系统,利用通信技术建立起点多点或者点对面的传输通道,综合数个传输通道建立起轨道间的通信连接,然后才能发挥出通信技术在轨道交通中的作用。轨道交通中的通讯系统是利用远程客户端与中央控制中心的信息交换机相互连接,对公务电话中各个车站或者站点进行数字模拟技术的处理,完成通话功能,然后在实现公务电话的外线联通业务。公务电话系统能够实现控制中心中不同调度台对各个站点发出调度指令,从而使得控制中心与车站、站点之间的语音通信得以完成。另外视频监控工作系统则是能够实现控制中心中的二级控制网络系统对某一车站中的某一个监控图像进行调用时,利用控制中心或者车站的操纵装置就能够有效控制显示屏幕,简便操作。广播系统可以实现控制中心和车站之间的二级控制,通过广播控制台直接发送紧急广播或其他广播信息,除此之外,根据控制中心收到的ATS指令分析各列车的运行情况,对各车次列车的运行情况、到站、离站信息予以自动播放,如此可以更加充分的掌握好列车的运行信息。
1。2设计通信接口
通信传输系统作为轨道交通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信息传输系统需要满足能够充分掌握通信发展方向和为轨道交通安全性能保驾护航的两大要求。基于轨道交通中的通信业务极为复杂多样,通信接口作为通信传输系统中连接工具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何设计通信接口,将直接影响到通信传输系统的运行、轨道交通的安全等等方面。因此,为保证城市轨道交通良好运行的要求,要求随时对通信技术进行更新处理。通讯传输系统最好的选择是目前较为成熟的IPoverSDH,SDH传输系统具备诸多优点,比如稳定可靠、通讯灵活、适用性强,不过SDH对多点与单点之间传送信息效果方面还是差强人意。为了弥补传送效果差的问题,技术人员可以采用PI技术,利用PI技术的优点对此缺陷进行有效的弥补,综合两种技术实现技术互补,因为可以利用其它技术进行缺陷弥补,且技术本身又有着诸多优点,IPoverSDH技术已经逐渐成为城市轨道交通中通讯系统的首选技术方案。具体来说,SDH传输技术中的SDH传输网的基础构成单位是一个一个的网络单元,通过光纤、卫星信号或者微波进行信息的同步接受和传输,网络单元的基础功能就是能够接受、传输、交换信息,通过各网络单元形成传输网,达到传送信息的.目的,是一种可以进行网络统一管理的信息传输网。SDH通讯技术以很好的完成科学管理城市轨道交通网络的要求,除此之外还能够完成动态网络的维护工作、业务工作的实时监控等功能,有效提高网络资源的有效利用率,最大化地满足城市轨道交通中队通讯传输的要求。由此可见,只有真正提供城市轨道交通中的通讯水平,利用先进性的通讯技术、通讯网络,才能够加倍做好通讯网络传输系统,更好的服务于城市轨道交通运行,更好的服务城市市民的生产生活。在SDH技术的实践应用过程中,利用此种技术可以满足多种业务信息同时传输的要求,利用传输网、传输通道将各个车站、停车场的信息向其他站点或者控制中心传输,或者将控制中心的信息传输至各个车站、停车场,实现信息的及时传送和转接。
2通信技术在城市轨道交通中的具体应用
城市轨道交通作为新型的交通方式,不同于在路面上行驶的自由车辆,因为轨道交通需要在特定的轨道上才能运行,并且由于轨道交通是为了缓解城市交通压力而应运出现的交通工具,主要就是指的城市地铁与轻轨,轨道所在的位置都是地面下部开通的地下通道或者地面上部架起的各种轨道大桥等等。基于轨道交通的特殊性,城市轨道交通均是采用定点停车、定时停车的方式,因此在轨道交通车辆运行过程中,保持良好的通信,进行信息的沟通交通显得十分重要。需要保证城市轨道列车运行的安全,就必须要依赖于良好的通信系统,通过通信技术进行信息交换、指令发布、运行调度等等工作,满足城市居民的交通出行需求。正是基于轨道交通对通信技术的高度依赖,使得最好最先进的通信技术均在轨道交通中得到大量的广泛性应用。大量的通信网络系统的建立,使得信息得以有效、大量的传输,也就形成了一个巨大的交通信息网络,对信息网络进行科学有效的区分整理,使其更好的服务于轨道列车的运用。除此之外,通信技术需要和计算机网络进行紧密结合,两者共同作用才能完成城市轨道交通中的管理通信系统,为轨道交通提供各类信息、图像、文字、信号等的传输功能。
3结语
综上所述,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崛起,不仅是因为轨道交通适用于交通压力巨大的城市交通,还依赖于先进的通信技术。没有高科技的通信技术为城市的轨道交通保驾护航,就不能真正的保证城市轨道交通的安全运行。尽管如今的通信技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达到了现代化轨道交通所要求的水准,但是我们还是应该更加努力研究轨道交通通信技术,使得更好的通信技术为城市轨道交通服务,为广大城市居民的生产生活服务,为城市的发展服务,更好的用轨道交通促进城市的快速进步和发展。
篇3:轨道交通工程造价论文
轨道交通工程造价论文
一、工程变更的管理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由于其建设条件的复杂(地质条件不确定、交通疏解多变、涉及部门多协调难道大等),特别是地下工程,导致其容易发生变更,而一旦这种变更处理不当,往往会造成多方的利益损失,不利于工程造价的控制与管理,而有的承包往往会利用工程变更来追加经济效益,增加投资成本,所以工程变更的管理在工程施工中显得尤为重要。竣工结算。竣工结算是造价控制阶段的最后阶段,是本工程工程造价的最终确定。
二、施工阶段工程造价的管理措施
1.加强招标管理。推行公开招投标制度,是选择优秀承包商,降低工程造价的最有效的手段,也是控制工程造价的重要措施。首先要坚持施工图设计招标,这样可以减少在施工阶段产生影响工程造价的因素,减少工程变更,减少工程造价的不确定性,加强工程造价的可控制行。其次合理、细化合同专用条款,对施工工期、材料供应模式(甲供、甲控)、工程技术要求、技术规范、现场条件、合同变更管理(变更的提出、变更价格的确定等)、暂定的调整、主要材料价格的调整等,明确后期处理原则,避免、减少双方矛盾。再次需做好工程量清单的编制,可以委托资质良好的有丰富经验的专业代理机构对工程项目和工程数量进行复核,避免后期数量差异较大、漏项情况发生;制定相应详细的计量规则,避免后期对哪些项目计价不计量,哪些项目计价计量产生矛盾;明确项目包干的方式,对影响工程大又不可控或难确定的因素采用单价包干方式,对难以计量的措施性项目或由承包商承担的风险的项目(参考招标图纸、结合现场条件根据以往施工经验自行计算工程数量并进行报价的项目)采用合价包干方式,通过合同条款的合理优化,激励承包商优化施工方案,降低成本。此外加强评标阶段对商务标、经济标部分的评标管理,不仅仅关心投标总价,需对投标人项目报价的平衡性、合理性化进行分析,对其不平衡的项目单价或不合理的单价分析或招标中明示应含的费用而投标文件中未明示的等等问题提出澄清,避免后期才被发现,被提出索赔追加投资。最后在招标过程中专业技术人员与主业管理者密切配合,商务标和技术要求相吻合,减少招标阶段对工程造价的影响;确定合理的评标办法,择优选择优秀的承包商。
2.加强材料的采购及现场管理。根据工程实际需求及市场情况,合理选用主要材料的采购方式,由业主统一采购还是由承包商从经业主指定的供货商名单中自行采购。尽可能地对材料实行计划、供应、结算、管理、调度的全过程统一。提高材料的管理效率,加强对入库的材料的验收、清算及保管,从资源的合理利用、有效管理等方面对材料费进行控制,实现材料零库存,降低材料的管理成本和采购单价,减少材料消耗损失。加强对材料质量、供应进度的检验与监督,以及对现场设计和施工现场变更材料的管理,减少不合格材料和材料变更引起的经济损失。加强对材料价格的.市场行情监控,合理地根据市场价格波动规律和实际计划使用数量,实现按计划合理提前采购,减少材料采购成本。
3.加强合同管理。建立完善的合同变更管理办法,明确合同变更的性质、工程变更管理中各部门的职责、变更管理的原则、工程变更的分类和合同变更流程等,控制工程变更发生,所有的变更必须要变更管理办法执行,按管理办法中规定的流程走程序,避免变更的随意性和杂乱性。完善的合同条款是控制工程变更的基础,合同应对变更的条件变化进行明确界定,对工程变更进行定义和分类,明确发包人和承包人各自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确定变更价款的确定原则(特别是新增项目单价的确定原则、人工、材料、机械单价和管理费、利润的费率)。加强设计合同的管理,工程变更实际很大一部分是因设计变更而产生的,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采用限额设计或多方案经济技术比较,从源头控制工程造价。
4.竣工结算。建立完善的结算操作流程,明确结算的审批流程和资料的完整性。工程现场管理人员必须直接参与最后的竣工结算,对结算资料的完整性和真实性负责,是竣工结算的基础。充分发挥工程审计的作用,对工程数量根据施工图设计和设计变更进行认真核算;对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现场签证任何核实;对工程变更增加或减少的各种费用按合同条款严格审查;认真核查各种资料的真实行和完整性,对有疑问的资料进行现场核实,多方了解,把好造价控制的最后一关。
三、结语
对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进行工程造价控制是非常必须和必要的,施工阶段的每个过程,控制的侧重点都是不一样,通过本文对上述几个方面的造价控制措施研究,将对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及其造价管理产生较大的指导意义,并能取得较好的投资效益和社会效益。
篇4:无线通信技术发展探讨论文
摘要:对无线通信技术在国内外的发展进行了阐述,将无线通信技术的特点进行了分析,指出了无线通信技术在未来的发展方向,对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无线通信;需求;发展趋势
近些年无线通信技术与互联网系统、移动媒体终端系统融合越来越紧密,发展势头迅猛。基于其可移动的特点,无线通信技术给用户提供了更加丰富多彩的服务。以前人们想象中的移动办公、实时服务现在都在无线通信技术的支持下成为了现实。现如今我们正处于信息爆炸的时代,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产生活所必须的工具,因此作为网络应用基础的通信技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目前无线通信技术是人们应用的最为广泛的技术,因为其不受地域和空间的限制,节省了有线网络通信中的很多硬件资源,能进一步的融合整合各类服务,因此对于今后无线通信技术发展趋势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1国内无线通信技术现状
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目前是国内最大的两家ISP服务供应商,它们几乎垄断了国内的通信市场,业务范围包括数字电话、数字电视、网络访问等等,技术手段经历了由2G、3G到4G的过渡阶段。其中2G的数据传输速率大致在10~200kb/s范围,3G的数据传输速率在几百kbps,4G最大数据传输速率已经超过100Mbps。目前我国正在着手5G网络的研发以及全民WIFI网络的搭建,然而要想真正实现这一目标还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
2国外无线通信技术现状
无线接入技术和蜂窝电话是国外通信网络技术中最具代表性的技术和应用。前国外最先使用的无线通信技术是模拟的AMPS/TACS技术、之后经历了模拟通信向数字通信的转变。80年代数字的GSM/CDMAONE,以及WCDMA/TD-SCDMA、HSDPA等技术相继出现,成为了通信网络中的核心技术。为了缩短国内与国外在无线通信网络技术上和应用上的差距,我国应从两方面进行研发。其一要想赶超国外无线通信技术,我们必须具有属于自己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无线通信核心技术;其二大力扩展网络应用规模,提升大中城市的网络使用率和覆盖率,构建高速的无线接入网络,为用户提供良好的远程无线接入用户体验。
篇5:无线通信技术发展探讨论文
任何技术的发展都必须遵循连个基本原则,即技术本身的发展及其以市场为驱动力的发展,无线通信技术发展也不例外。鉴于这两个基本原则,现提出几点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
3.1网络高度融合。无线通信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即网络的高度融合,通过网络融合实现异构网络的互联及其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如果不遵循这一趋势,而重新构建一个全新的无线网络则会面临很多技术和资金方面的问题。从技术层次方面讲,如今无线网络种类繁多,若以其中一种网络类型为基本模型进行重新构建则损失了其他已经具有良好体系结构的网络;从资金方面来讲,重新构建一个网络则会花费巨额的资金。
3.2高效频谱接入。无线频谱资源是固有的战略资源,各国都在争用无线频谱信道进行无线通信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如何高效的利用无线频谱是无线通信技术领域里亟待解决的问题。认知无线电技术的出现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认知无线电技术特点是通过不断的训练学习构建应用系统模型,使之能够动态地认知并判断其工作环境,自适应地调整工作频率及其相关操作参数,以便更加高效地占用频谱信道,提高整个信道的利用率。
3.3宽带局域无线接入。用户通过接入系统进入通信网络进行数据访问,最初的有线接入方式存在诸如综合布线的局限性,限制了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目前无线通信技术的出现和发展很好的解决这种局限性问题。客户终端的移动性也为无线接入方式提供了发展的可能,其必然成为未来无线接入的重要发展方向。
3.4链路容量扩展。链路容量扩展的瓶颈问题来自于有限的频谱资源,在固有的频谱范围之内,越来越多的用户需要瓜分其中的频率值,而由于技术特点的要求,可用的频率又是有限的,因此如何解决这一矛盾是技术人员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既然信道无法无限划分,那么只能从提高通信设备的数据传输速率上进行着手研究。因此高速化的网络传输设备的研发是无线通信技术发展的另一个方向。
3.5集成多种抗干扰波形。为了提高信道容量,根据香农定理C=Wlog2(1+S/N)可知,当带宽W和信号功率S不变的情况下,噪声功率N趋于0时,信道容量C则趋于无穷大。因此无线通信技术发展的另一个方向就是尽可能的集成多种抗干扰波形去减少噪声对信道的干扰。目前无线通信技术手段已经能够很容易的侦测出中低速跳频电台,从而对其屏蔽,但对于高速跳频电台的侦测和屏蔽依然是很难实现的问题。
3.6通信与保密相融合。无线通信容易暴露出通信双方的信息,现在越来越多的用户要求在通信时采取与之相适应的保密手段。当前大多数保密机或保密卡依靠通信设备提供的通信链路实现保密通信,这种方法会带来较大的额外带宽开销,降低了通信效率,使无线频谱资源白白遭受损失。通过深入分析会发现战术电台中的通信与保密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相互结合,降低无线信道的开销,在技术体制上,完全可以实现通信同步与保密同步二合一,跳频图案由保密算法导出等,一方面减少了通信频谱的开销,另一方面使得侦察和破译的概率大大降低,充分发挥出通信与保密相结合的优势。
3.7多功能综成。由于用户业务需求的广泛性,未来的无线通信系统必须实现多种功能的综合集成:IP业务和非IP业务的综合;话音、数据和图像等业务的综合;多MAC接入的综合;无线传输模式的综合;服务模式的综合等。无线通信系统的多功能综合集成能够为不同的业务需求提供有力的保障,同时能够继承已有技术的优势,缩短新产品研发的周期。
4结论
无线通信为用户提供话音、数据、图像等通信保障,面对各种应用业务的需求变化,无线通信技术必将相应地发生较大变化。文中通过深入分析国内外无线网络通信的特点,指出了今后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庾志成.~移动通信新技术发展分析[J].移动通信,200,(1):20-24.
[2]赵志法鲁道海冉隆科.现代战术通信系统概述[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3]邓敏.移动通信的新发展[J],广西通信技术,2006,(4):10-13.
篇6:信息技术发展论文
1 信息技术在单位信息管制中的作用
1.1 策略资讯体系
策略资讯体系可以经过信息体系分析出企业的长期发展策略,能够支持企业信息体系的建设。企业策略资讯体系建设可以从内部和外部两方面同时进行,这样在内部可以提高企业员工的生产效率,也能和企业内部的工作程序进行结合,例如企业的资源计划制定。在外部方面,能够向客户推销新的商品和服务。
1.2 办公自动化
办公自动化是非常便捷的工作方式,其在工作中主要是对网络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进行利用,能够将企业的业务流程在计算机环境下进行实现,能够降低员工的工作强度,将其从繁重的工作强度中进行解放。对以往的工作模式进行改变,对企业未来的发展非常有利。办公自动化的水平提高对企业信息管理水平的提高有直接的影响。
1.3 制造自动化
企业制造自动化是指企业的商品生产、研发以及销售,整个过程都利用计算机来进行实现,能够利用计算机对其进行更好的管理,同时,也能保证产品的生产效率。
1.4 电讯以及配销体系
通过快速和宽频的电讯运送体系,提升配销信息处置速度,现在最广泛应用的体系是实时销售体系以及数据交换体系。
1.5 人工智能体系
以精确、快速的计算机为基础,研发可以模仿人类智能的体系,运用这种体系能够处理繁琐还没有恒定公式的情况,同时做出有关决定。
篇7:信息技术发展论文
2.1 第一次信息技术革命———语言的产生和使用
距今 3.5~5 万年前,人类使用大脑存储信息,并开始使用语言交流和传播信息。语言的产生是历史上最伟大的信息革命,它标志着人类信息活动的范围和效率的巨大提高,人类的信息活动从此由具体走向了抽象。
2.2 第二次信息技术革命———文字的创造
文字是代表一定内容的符号,它是逐渐从形象化走向抽象化。最早的绘画文字见于旧石器时期的洞壁,这种文字中的图画是各种事物的记号。后来,在绘画文字的基础上发展出了表意文字。文字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信息可以传得更久、更远。对人们历史的研究起到很大的作用。
2.3 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
造纸技术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四大发明之一,对社会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在最短的时期内,导致书籍数量出现了增多的情况,并且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印刷技术以及造纸技术的出现推动了信息的传送效率以及传播速度,信息的传播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2.4 第四次信息技术革命———电信技术的普及
信息技术的发展从十九世纪的西方开始,到现在已经经过了一百年的时间。从电报、电话技术的出现到现代通信技术的出现,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对现代通信技术的应用效果也非常好,因此,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对先进的技术进行更好的利用,这样能够促进企业获得更好的发展。
2.5 第五次信息技术革命———电子计算机的普及同现代通信技术的结合
第一台计算机出现到现在已经经过了近百年时间,在这个过程中,计算机技术发展速度非常好,在各行业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因此,社会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对计算机技术的应用非常普遍,利用这种技术,企业能够获得更好的发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够立于不败之地。
3 信息技术发展对企业信息管理的影响
3.1 通讯能力的增强
通讯实力是衡量企业执行情况的规范之一。高速的通讯能力代表着企业可以更加敏捷的对外界的很多突发状况进行处理,同时也保障了企业内部信息交流的顺畅。从企业最初的发展来看,信息通讯凭借机构之间的语言通讯,直接对话以及电话、电报等形式;后来,网络的广泛运用,研发出了企业内部网络,创建内部网络,对企业内部和企业间的信息通讯都提供了方便的环境。
3.2 工作效率的提高
工作效率的改善是企业管理中最关键的步骤之一。很多企业工作中都要进行信息的登记和传送,包含档案管理、存放和传送等。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脑和网络的广泛运用,企业的工作速度有着飞速的提升。信息通讯更加方便高速,文字处理能力增强,各种资料库能够获取更健全的综合。
3.3 办公资源的节约
办公支出对企业的运营是一笔数目不小的开支,信息技术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节减了资源的使用。对之前的企业运营来讲,纸质资料的存放要耗费巨大的资源。使用电脑和网络技术,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纸张的使用。
4 信息技术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
4.1 信息技术改变价值链
信息技术向价值链每一环节渗透,改变价值行为的执行方式和链的本质。它也影响竞争范围,重塑产品,为企业创造竞争优势。每个价值链都是由物理部分和信息处理部分组成。物理部分包括所有执行价值行为所需的物理任务。信息处理部分包含获得、操作、传输执行价值行为所需数据的步骤。每个价值行为创造和使用某种信息。例如,后勤行为使用的信息包括:安排承诺、运送速度和产品计划等确保即时有效的传递。服务行为使用服务请求/信息安排电话和订单;产品失效信息使企业能够修改产品设计和制造方法。信息技术同样对竞争范围也有很大的影响。信息系统能使企业在不同地域之间协调价值行为,例如,波音公司利用在线设计和国外的供应商进行工作。信息技术也可以在企业之间创造许多新关系,从而扩展产业竞争范围。
4.2 信息技术改变产品
商品由物理以及信息两方面构成。信息方面包含商品特征,运用方式等,如便利性、可保护性以及服务程序。商品物理构成更为关键,不过当前更加可行的新技术是供应商品物理特征时,供应更多的资料。新技术能够把不含有物理构成的商品变为现实,例如电子报纸。最后,信息技术可以提升商品处置信息的性能。
4.3 信息技术改变竞争本质
信息技术可以改变每种竞争力,从而改变产业吸引力,表现在:附有材料和商品信息的电子清单使顾客更容易评价材料来源,做出购买决定,从而提高购买力;信息技术复杂软件的购买需要庞大的资金投入,从而提高购买力,产业进入门槛;柔性制造系统可以更快、更简单、更便宜地提供高性能的产品,从而影响了替代品的威胁;订单和订货处理的自动化,加剧了销售产业的竞争,新技术在取代人的同时提高了固定成本,导致产业内部为争取客户竞争加剧。
信息技术是企业创造竞争优势的重要杠杆。信息技术可以在老企业中创造新的企业。企业在价值链中有多余的信息处理能力,可以将这部分卖出去。例如,sears 利用其处理信用卡帐户和规模大的特点对其他企业提供相似的服务。
5 结束语
对企业本身以及企业合作状况进行分析,能够利用信息技术转变企业的价值关系,转变企业和其合作方的合作比重,进而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企业要抓住这个机会,拟定适宜企业本身的信息技术发展策略,转变企业的工作程序,使其和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够相配,进而为企业提升竞争优势。
篇8:现代教育技术发展论文
现代教育技术发展论文
一、前言
近十年来现代教育技术发展迅猛,教育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被开发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本世纪初,多媒体技术开始被引入到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PPt逐渐取代了传统的“黑板+粉笔+课本”的课堂教学模式,课堂上教师更多的借助于多媒体技术手段开展教学。通过使用课件,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更为直观的展现给学生;通过使用多媒体播放器(MediaPlayer,RealPlayer,暴风影音等),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直接播放音频视频文件,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帮助教师实现了在教室内直接点击链接上网,为学生展示和提供更多的学习内容。近年来,无线Wifi逐渐覆盖校园,MOOCs,微课、“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被广泛的应用到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弹幕”等新型交流方式也开始被引入,教学过程中师生实时交流得以实现。越来越多的学生可以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来获取知识,随时随地学习英语(learnanytime,learnanywhere)。然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广泛使用也导致了教学中一些“诟病”的出现,例如:教师过分依赖多媒体课件,离开课件不会讲课或上课就是带领学生浏览课件;学生课上忙于浏览课件,不做笔记,被动学习等现象。最令人担忧的是:在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教材的角色变得十分尴尬。尽管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大学英语类教材不断更新,教材种类不断增多,教材内容极大丰富,但是对于教师而言,教材似乎已成为“鸡肋”,很多教师抱怨教学时间紧,教学任务太多、教材框架设计不合理,“越来越不知该讲什么内容了”。学生觉得外语教材“花架子”太多,没有内容,他们从中学不到什么有用的知识,教材对他们来说可有可无,这种现状不得不令人担忧。外语类教材如何能在现代教育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得以生存和发展是一个值得我们去深思的问题。因此,本文将从大学英语教师的角度探究如何将教材使用和新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相结合,更好的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和教师授课水平。
二、大学英语教材使用现状调查研究
《大学英语课教学指南》(修订稿,,以下简称《指南》)提出“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增强文化交际意识和交际能力,同时发展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使他们在学习、生活、社会交往和未来工作中能够有效地使用英语,满足国家、社会、学校和个人发展的需要。”为了配合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各大出版社纷纷邀请外语教学专家和名师编写新教材,出版社之间的教材大战愈演愈烈,教材门类不断增多,从最初的一本英语教材发展到现在大学英语系列教材(综合教程,拓展教程、阅读教程、听力教程、视听说教程、写作教程以及各种配有网络学习卡的大学英语教材)。面对如此种类繁多的教材,教师和学生都一时无法适应,不知如何有效使用,进而出现了有的教材过度使用却效果不好,有的教材学生购买后从未使用过甚至全套退回教材科的现象。以内蒙古财经大学大学英语教材使用情况为例,本学年我们为大一新生订购了英语综合教程,视听说教程和快速阅读三类教材以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按照最新修订的《内蒙古财经大学人才培养方案》(简称《2015教学方案》),大学英语课程应在三个学期完成,每学期4学分,共计12学分。学分较《教学方案》减少了4个学分,68学时。那么如何在学分压缩、学时减少的现状下实现大学英语教学目标,有效将实体纸质教材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相结合是广大外语教师不得不面对的挑战。
三、现代教育技术使用环境下教师教材使用策略探究
《指南》提出“大学英语课程是高等学校人文教育的一部分,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就其人文性而言,大学英语课程重要任务之一是进行跨文化教育。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同时也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学生学习和掌握英语这一交流工具,除了学习、交流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专业信息之外,还要了解国外的社会与文化,增进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意识,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就工具性而言,大学英语课程是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学的提升和拓展,主要目的是在高中英语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大学英语的工具性也体现在专门用途英语上,学生可以通过学习和专业或未来工作有关的学术英语或职业英语,获得在学术或职业领域进行学术交流的相关能力。”
(一)慎重选择单元教学主题
如上所述,当今时代网络技术高度发展,互联网为我们提供了海量的信息源。课本上所出现的素材以及相关主题内容都可以在网络上搜索到海量的相关信息。Twitter、微信(Wechat)、QQ等网络实时交流工具的使用加速了信息更新的速度,信息传播瞬息万变,很可能今天的话题就会淹没在明天的信息海洋中,因此,每本教材前言中所提到的所谓“选题新颖“、“具有很强的实时性、时代性”的说法是不妥当的,这样的选题定位在一定程度上脱离现实,或无深度可循,不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笔者认为,大学英语教材采用主题模式开展单元教学的思路无疑是正确的,但主题选择需慎重对待。笔者认为,在大学英语教材中引入一些经久不衰的主题(爱情、亲情、战争、和平等),再配之以经典的文学作品(节选、改写过的英美文学作品)或是一些能引人深思的美文、诗歌等,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感受到语言之美,引导他们去探究主题背后更深层次的文化背景,久而久之他们会主动阅读一些好的文学作品,逐渐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
(二)合理设计每个单元内容框架
通过对大学英语类教材内容框架进行研究,我们可以很清晰的看到尽管叫法不一,目前所有大学英语教材都将每个单元的教学内容划分为课文导入(lead—in);文章阅读(readandexplore),这部分由两篇课文组成(textAandtextB,课文A为该单元的'主课文,课文B为辅读课文,往往不被列入课堂教学时间内);每篇课文后配有相应的词汇练习和阅读理解问题;最后一部分是写作练习(writingpractice)。教师在安排教学时间时,往往设定2周完成1个单元的学习内容,如何在2周内完成如此多的教学内容的确是一个令教师们很头痛的问题。因此,为了按时完成教学任务,每个单元的教学往往是流于形式,教师匆匆赶课,教学重点不明确,学生对于所学的内容知之甚少,往往是学后一单元时就已经把前面学得知识忘在了脑后。针对这种现状,笔者建议教材编写者在设计每个单元内容框架时,不一定非要面面俱到,既提供课文又设计练习。而是要充分考虑到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在每个单元主题下,通过互联网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文章链接、内容简介或导读,并设计相应的启发性练习和活动,鼓励教师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呈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思路,引导学生自主的开展探究性学习。例如,教材编写者可以将部分教学内容、文化背景知识等制作成微课,网络公开课程,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各类资源和辅助。课上教师可以借助于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引导学生充分理解学习内容,引发他们自主探究的兴趣,进而实现大学英语教学目标中的人文性要求。
(三)根据教学目标编写分层次、个性化教材
当今时代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革新日新月异。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教材编写和使用要关注两个问题:一是教材编写的综合性。即,目前大学英语教材种类过于细化,重复内容较多,应合理使用多媒体技术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微课、MOOCs以及云技术等)将教材分类进行整合,要充分体现教材内容的综合性,尽可能为学生提供纸质教材之外的更多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资源,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开展自主探究性学习,拓宽知识视野;更避免了教材的重复性浪费,减少了学生用于购买大学英语类教材的费用。同时,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可以编写适用于不同层次、满足不同学习需求的教材。针对大学英语课程的工具性需求,可以编写通用学术英语类教材和专门用途英语类教材;针对大学英语的人文性需求,可以编写通用英语教材或阅读教材来实现增进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四、结束语
未来,随着互联网宽带网速的提速和资费的下降,中国和世界各国的距离将不断缩短,各国间的科学技术和文化交流必将更为密切;无线Wifi将逐渐覆盖校园,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也将会更多的在课堂教学中得以应用。英语的重要性在未来将更为凸显,未来的大学英语教学必将面临新的挑战和变革。其中如何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科学合理的使用教材拓宽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语言的能力依然是我们未来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篇9:轨道交通客流分析论文
轨道交通客流分析论文
1. 引言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是城市一项百年大计的工程,因此必须要预知轨道交通未来年的客流规模,并对轨道交通工程规模充分预留,而不能仅仅是用来缓解现状的交通压力,因此客流预测就显得尤为重要。
毫无疑问,客流预测是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前期研究中最重要的专项,它决定了轨道交通设置规模、设施形式以及投融资等方方面面。然而,客流预测不像其它的研究专项,可以分析出对与错,它是对未来城市若干年后的预测,城市发展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增加了客流预测的风险性。
目前,国内部分轨道交通方面的研究学者对客流预测并不重视(认为其技术性不高,误差很大),设计方案也往往根据其经验而定,然而,如此重要的专项研究太缺少我们的反思,到底客流预测为什么不准,是客流预测研究者出了问题,还是基础资料方面出了问题,或者还是我们的研究方法论(交通模型)出了问题。
2. 国内外客流预测研究历程
2.1 国内外客流预测研究历程
1962 年美国芝加哥市发表的《Chicago Area Transportation Study》为标志,交通规划理论和方法得以诞生,并首次提出了四阶段预测理论。1962 年美国制订的联邦公路法规定凡 5万人口以上城市,必须制订以城市综合交通调查为基础的都市圈交通规划,方可得到联邦政府的公路建设财政补贴。
目前,欧美主要发达国家非常重视交通预测模型的建立与维护,部分地方政府甚至通过颁布地方法规的形式对交通预测模型的'地位、重要性,以及交通模型师的收入等进行了规定,主要城市均已建立一套适合本地区的成熟的交通模型,随着城市发展不断稳定与成熟,预测精度逐步提高。
2.2 国内外客流预测研究对比分析
从国内外客流预测研究发展历程来看,国内外客流预测研究均有一个由简单、误差较大到一个逐步完善、成熟的交通预测体系发展趋势。
国外客流预测研究初期误差仍然较大,简单分析可以由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1)城市发展较快,基础资料特别是城市规划以及相关政策仍然存在不确定性;
(2)交通预测理论尚不成熟,处于探索阶段;
(3)交通模型师对城市现状及未来客流发展趋势认识不足,对适合于本城市的交通模型参数修改及调整经验不足。
随着国外城市发展逐步稳定,城市规划的稳定,交通模型理论的成熟以及交通模型师的经验成熟均为客流预测带来了可信度,预测结果误差越来越小。这也给地方主管部门带来了信心,甚至出台相关政策规定交通规划以及交通设施建设研究阶段必须要使用交通模型。
3. 客流预测的复杂性分析
从国内外客流预测发展历程来看,影响客流预测的因素主要可分为三个方面:客流预测基础资料、交通预测理论、交通模型师。三者组成客流预测复杂的系统,每一项都是影响客流预测精度的关键要素。
3.1 客流预测基础资料
客流预测基础资料是交通模型的输入源,很明显,如果把交通模型作为一个黑箱,那么如果输入源本身就有误差,那么客流预测结果也必然会产生误差。客流预测基础资料收集也相当复杂,主要分为四大类:
3.1.1 基础信息类
基础信息类主要包括城市人口、就业以及社会经济等方面的数据信息。基础信息类数据有助于交通模型师研判历史变化趋势,并对未来年作出合理预测。主要包括未来年就业率、时间价值等。
3.1.2 交通调查类
交通调查类主要包括居民出行调查、流动人口出行调查,城市对外出入调查等等,交通调查的目的,不仅仅可以用于分析现状城市的客流分布特征,以便于模型师判断城市未来客流发展特征及变化趋势,同时,有助于交通模型参数的标定,为建立适合本城市的交通模型。
3.1.3 城市规划类
城市规划类主要包括城市总体规划、综合交通规划以及专项规划等等,这些规划主要对城市未来年的发展规模,城市空间结构、基础设施分布及规模进行了详细的论证和规划。
应该说,城市规划类的相关资料对未来年的交通模型的建立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其规划的稳定性以及合理、可信性非常关键,决定了对未来年预测结果的误差。举个简单的例子,规划一个新区未来人口是 50 万人,然而规划年仅仅容纳了 30 万,这样必然导致客流预测结果的误差。
3.2 客流预测理论
从国内外采用的预测方法来看,可以大致分为趋势外延法、吸引范围法和交通规划的四阶段法等三种形式(趋势外延法、吸引范围法、四阶段法)。
前两种方法仅考虑了轨道线路及其吸引范围内客流的变化,没有考虑轨道交通系统作为整个城市交通骨干建成后,将导致整个城市客流在城市路网上分布状态的变化。在客流预测研究初期采用较多,目前已经很少使用。
3.3 交通模型师
交通模型师不能游离于客流预测系统之外,因为他是交通数据分析、交通模型建立者,直接决定了客流预测的精度。事实上,不同的交通模型师,在同样的基础资料的前提条件下,客流预测结果必然会有差别,因此,交通模型师也是产生客流预测结果误差的主要原因。
4. 客流预测的可控性分析
尽管客流预测系统非常复杂,涉及到方方面面,使得客流预测存在风险,存在不确定性,但是其风险是否可控值得进一步探讨。
在客流预测系统中,三大因素决定其客流预测精度,其中交通预测理论目前已经较为成熟,这方面的风险与误差是可以度量的,目前还没有更好的、更先进的预测理论出现。
因此,只要控制了输入端(基础资料)以及使用端(交通模型师)所带来的误差就能够较好地控制风险,事实上,这方面的风险是可控的。
在这里以南京地铁一号线南延线、二号线开通期客流预测为例说明风险的可控性。
5. 结语
本文从轨道交通客流预测的复杂性与可控性进行分析,分析我国目前客流预测主要的误差来源,以及可以控制的相关因素。随着国内对城市交通模型越来越重视,交通模型队伍的培养与壮大,城市规划的不断稳定,相信客流预测的精度将更上一个台阶。
篇10:建筑工程技术发展研究论文
建筑工程技术发展研究论文
1建筑工程的现状
1.1建筑工程的发展现状
虽然我国在严格控制着人口的增长,但是我国人口的增多已经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土地的使用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因此,建筑出现了。建筑能够减缓这一问题。它占用了相对较小的土地面积从而容纳了大量的人口,解决了人们的居住问题。对于高层的建筑,建造时的危险系数很高。一般的低层建筑的地基方面的要求不会过高,而建筑的所有结构都是在地基之上建造而成,因为许多建筑的高度大,因此,需要的材料多,受到外界因素的可能性就相对很大。所以,地基的选择就一定很重要,而且,建筑的技术问题也是影响建筑本身的施工以及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用的材料多,技术高,那么建筑的成本自然就会提高,另外,主体部分的建设的结构更为复杂,也涉及到很多其他的知识领域,也就间接加大了建筑的难度。
1.2建筑工程监督管理的现状
我国在建设工程质量监督上还不太健全,而相对于国外在这方面的监督管理上相对非常娴熟,这些发达国家已经建立了相对符合国情的相关法律和条例。而且它们国家的法律非常严格,也非常有可实性,从而保障了在建设工程质量上的安全问题,也维持了他们发达国家在建筑市场上的稳定性和有序性。而且这些发达国家也相对实行了认证制度。就是对每个施工部门都会进行严格的考察和审问,如果建设部门的施工质量存在问题,政府将不会给该单位下发建设工程评价认证制度证书,这样就保证了建设单位的质量的安全性。除了政府的帮忙,他们还积极设立了一些社会上的中介组织和一些行业协会,这些组织在建设工程方面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比如美国,他们的建设工程方面的法律是分为国家法律和地方法律,会有强占性的发展,也有一些推荐性的政策,美国在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上积极参与了。而法国为了保证建设工程的质量问题而在建筑部门的内部建立了相关的自我检测制度。还有好多的国家,他们的质量监督管理上都有很多的优点值得我国学习思考。
1.3建筑工程技术的现状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建筑的技术都有所提高。建筑部门采用混凝土的技术来进行建设,这种技术发展大大增加了建筑本身的坚固性,而且其保存的周期也大大加强。除此之外,许多的建筑还将一些理念引入到建设中去“,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等理念逐渐成为多种项目发展的主流。现代的技术的更好要求舒适度、娱乐性、环保、节能等。现在一些智能的建筑技术也开始应用到人们的生活领域之中。首先是生态建筑。他通过物理化学方法再结合上生态环境,减少建筑的综合耗能,最终为人们提供一个健康、舒适的室内环境。其次就是绿色建筑。它主要就是充分利用自然的资源,不破坏生态平衡的情况下来进行建设,最终节省能源,减少污染,并且最大限度地与自然和谐发展。接着就是智能建筑。它主要应用了现代的计算机技术,通过计算机来进行信息通信,实现建筑物综合管理的自动化,为人们提供一个安全、高效的环境。
2对建筑技术的发展的思考
2.1加强建筑质量的监督管理
光靠企业的内部管理制度是不够的,政府也需要帮助和监督这些企业完成管理。当然,一些建筑的'质量监督管理也不例外。政府的大力监督会促进施工建设的管理更加完善。首先就是要完善我国的在建设工程质量监督问题上的法律法规。多借鉴一些国外的法律和制度,对我国的建筑管理方面进行改革改善,加强立法监督制度,深化工程质量监督机构改革,根据我国的建设工程的实情来进行法律的改革和完善,保证建设工程的有序进行。提高工程质量监督力度的重要手段是加强监督执法,应改变现有的监督方法,建立集体监督机制。还有要对建设部门进行定期的质量检查,准确把握该建筑部门的质量安全问题,政府和有关部门要负起责任,加强监督的力度,对一些不能达到国家标准的建设工程部门不给予工作许可证,防止这些企业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偷工减料,严格把握变施工的质量和品质。
2.2加强建筑工程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
另外,加强相关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素质是必不可少的。建设企业应该多引进一些技术人员,多培养一些技术人员,在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的养成的同时,要树立执规的意识,增强他们的责任感从而进一步提高建设工程的技术。除此之外,企业可以设立一些经验交流会,邀请一些建设工程技术方面的专家进行演讲和培训,使工作人员对建筑工程技术的概念更加清晰,还可以在施工单位的内部进行工作人员的经验交流,加强工作人员的联系,使他们的工作更加协调,增进同事之间的感情,让他们学习别人的优点和长处,改善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解决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建立高素质、高专业的人才团队来使建筑工程的技术更加完善。企业还可以做一些策划,建立一些制度,来激发技术人员的工作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提高了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也就会间接提高了建设工程技术。在监督管理的方面,还可以多创新出新的管理技术,在现在的信息技术发达的时代利用计算机技术来进行工程技术的提高。因此,加强对建筑企业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是非常重要的。
2.3建筑工程技术的发展方向
随着技术的发展,建筑工程也应该结合现代的先进技术来发展建设领域。许多新型的建筑施工技术与我国多层建筑的施工模板安装、拆除等需求是相适应的,因此,建筑工程可以向着集成化的方向发展。除此之外,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可以引进建筑工程,时间建筑工程向着信息化和数字化方向发展。
3结束语
先进的建筑工程技术及时保证建筑质量的因素,同时又是保障人们可以舒适生活居住的条件,只有加强现代化的建筑工程的[]技术以及相关的质量管理方法,才能使得我国的经济更好地发展。
篇11:卫星通信技术发展概述论文
卫星通信技术发展概述论文
摘要:本文介绍了卫星通信的基本概念、分类、特点以及应用,并在梳理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及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进行了成果展示,以期对以后卫星通信的研究提供一些思路和借鉴。
一、卫星通信概述
卫星通信是一种微波中继通信,作为中继站,与发、收信地球站共同组成卫星通信链路。
目前的卫星通信系统,主要有固定业务的卫星系统(FSS),移动业务的卫星系统(MSS),和广播业务的卫星系统(BSS),它们的组成部分不全都是相同的。一般的卫星通信系统是由空间阶段和地面阶段两个范围组成的,其中控制和管理卫星的检测站包含在空间段部分内。
卫星通信是指航天器与地球站之间或者地球站相互之间借助通信卫星转发器而进行传输的无线电通信,它主要涵盖卫星移动通信、卫星固定通信、卫星中继通信和卫星直接广播等四大领域。卫星通信技术是现代通信技术不断发展的重要成就,也是航空航天技术运用到实践中的重要方面。它具有容量大、覆盖面广、频带宽、稳定性灵活性强等优点。四十多年以来,它在国际国内通信、军事民用通信等领域得到了比较广泛的应用。
卫星通信网络是指通过人造地球卫星作为传播无线电波的中继站,从而达到两个及其以上的地面站之间进行相互通信的网络。其中,地面站也称为地球站,是指设置在在地球表面上的通信站点。通信卫星起到了一个传输无线电波的作用。卫星通信网络按照转发时间的长短,可分为立即转发式通信网络和延迟转发式通信网络。当卫星的运行轨道处在低轨道运行时,相对地面站来说,需要进行远距离的实时的通信,这时除了采用延迟转发方式之外,同时也可以利用多颗低轨道运行的卫星进行转发,这种网络就是一般所指的低轨道移动卫星通信网络。
二、国外卫星通讯技术发展概述
近年来,国外的卫星通信技术无论是在军事还是商业领域都有了长足的发展,有新型质量高、功率大、寿命长的卫星不断发射升空。目前世界最先进的卫星通信技术仍然被包括波音、劳拉、洛马、阿尔卡特以及休斯等美国和欧洲的几大实力雄厚的卫星制造商所掌握。欧洲为了缩短与美国的差距,正在努力研制新一代的大型通信卫星平台阿尔法舱。俄罗斯则是通过与欧洲和日本的`国际合作的方式来大力推进本国卫星通信技术的发展。
毋庸置疑,美国是目前世界上通信卫星技术水平最发达的国家,其通信卫星技术发展计划已经进行了很长时间,并且在军事、商业等领域都已经形成了系列化的技术先进的卫星产品。目前其通信卫星计划主要包括美国的转型卫星通信系统(TSAT)计划、空军宽带填隙卫星(WGS)计划和先进极高频(AEHF)卫星计划以及海军移动用户目标系统(MUOS)计划等。
在欧空局公布的未来通信卫星发展计划中,计划在-间将逐步提高16-30kw的卫星比例,计划达到30%,而8-16kw的卫星比重达到40%,这些成果目前已经基本完成,这标志着欧洲通信卫星向着超大功率的方向不断发展。
俄罗斯于公布了《俄联邦-航天规划》,计划在这中,俄罗斯计划将与欧洲和日本联合建设并发射13颗通信卫星,其中的8颗则是属于快讯系列卫星。
在俄罗斯公布的一份关于俄罗斯通信业发展的报告中,俄罗斯的航天局对其未来10年(-)通信卫星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其内容大致包括以下:要掌握微波波段和光学波段技术进行相关项目;构建小型和中型卫星的低速率网络;宽带卫星通信利用大型卫星;在通信卫星上进行全部的信号处理;大力提高太阳电池的转化率。
三、国内卫星通讯技术发展概述
近些年来随着科技技术的发展,现代小卫星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展,这对我国航天技术发展和卫星技术的应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内的一些科技公司如中科院下属的所和厂、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以及国内的许多大专院校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成都电子科技大学等研究人员都对航天编队飞行星座系统的项目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其中有的对航天编队飞行星座系统提出了初步设想,并进入了专题项目的研究阶段,有的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果,如编队卫星的跟踪切换技术,激光终端机、单片微波集成接收机等问题已在实验室中得到很好的解决了,但这些与国外发达国家如美国、俄罗斯的星间通信技术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
目前国内在这方面取得的比较明显的成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4月19日,由哈工大牵头研制的“试验卫星一号”成功发射,并搭载了一颗科学实验小卫星“纳星一号”。“试验卫星一号”主要用于资源测量和环境监控,它是我国成果研制的第一颗传输性立体的测绘小卫星。而“纳星一号”是我国研制的首颗纳型卫星主要用于研究开发纳型平台测试和进行航空航天的高技术演示。
由中科院上海小卫星工程部进行的“创新一号”卫星研究项目中,以星上计算机一体化设计、低轨小卫星扩频通信等关键问题的解决为重点,并进行低轨道小卫星之间数据通讯的关实验,以解决存储转发通信的问题。
哈尔滨工业大学以解决星间激光通信和卫星编队飞行而进行的双星编队飞行项目也取得了很大进展。
篇12:广播电视技术发展研究论文
广播电视技术发展研究论文
摘要随着近些年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广播电视行业也得到了很大的进步,广播电视的网络数字化在广播电视技术当中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网络化与数字化已经成为当下广播电视技术发展的趋势,积极推动广播电视技术的网络数字化发展势在必行。本文基于当下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的发展历程与现状,对其优势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推进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发展的建议,从而总结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广播电视技术;网络化;数字化
从其他发达国家的广播电视技术发展来看,其基本上已经实现了网络化与数字化的普及。随着近些年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各项技术也在飞速提升,我国的广播电视网络数字化的发展虽然迅猛,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也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但是其中依然还存在有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去改善。所以,在此讨论广播电视技术网络数字化的发展对我国整个广电行业有着极其深远的现实意义。
1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1.1发展历程
我国最初的电视节目是通过时间轴取样的方法来实现对信号的模拟,从而完成电视节目的图像的产生于传输,同时为了改善其视听效果,还会采用幅度调制的传输方式。这是我国广播电视技术发展的初级阶段,这种形式下的电视信号很大程度上会受到色度畸变和噪声积累的影响,从而影响到画面与声音的传输效果。目前,随着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前的模拟信号已经被现在的数字信号所代替。随着近几年的不断推广,这种数字信号的优点也逐渐的展现出来,也越来越受到了广大用户的欢迎。数字信号因为其具有比较强的保真性与抗干扰能力,在整个系统运行的过程当中,能够保证系统的稳定性。所以,目前广播电视技术的网络数字化已经成为当下的发展趋势,数字化的时代已经来临。
1.2发展现状
网络数字化技术代替了原本的信号模拟技术,从而改变了传统的广播电视模式。当下我国广播电视技术的网络数字化发展的现状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便是在网络化方面的发展,我国的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以网络为载体的网络电视的影响,从而建立了基本的电视网络基础。网络载体一直以来都被人为是传播范围以内应用范围最广的工具,尤其是在当下这个网络信息技术发展迅速的今天,随着广播电视网络化的不断推进,我国的网络化电视也已经很大程度上在全国普及。其次,在数字化方面,从2002年我国广播电视节目数字化传输在部分地区试用,到2005年数字化信号基本代替传统的模拟信号在到现在各大运营商已经开始推广4K高清网络视频来看,网络数字技术已经是当前我国广播电视技术当中的关键,同时也是我国广播电视行业的发展方向。
2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的优势
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的优势主要体现在编辑流程、信息传播、网络平台以及对信息资源的利用4个方面的优势,下面便对这4个优势逐一进行分析。
2.1编辑流程方面
网络数字技术在编辑流程上对比与传统的信号模拟技术有了很大的优化,工作人员在对其进行编辑工作的时候变得简单易行,同时还能够充分的利用网络平台对广播电视的内容进行保存、下载与分享,简化了编辑制作的步骤,减少了编辑过程中花费的时间,从而极大的提高了工作人员编辑的'灵活性与简易性,提升工作的效率。
2.2信息传播方面
数字化模式的信息传播方式,比传统的信号模拟传播在品质上都有着极大的提升,而且还具有成熟的科学技术作为的支撑,无论是在视频画面的传输上还是在音频的传输上,其效果已经受到了绝大多数的用户肯定。在信号的稳定性上,数字化的传播模式也有着很大的优势,它与周边磁场以及其他信号并没有干涉性,显现出了强大的无关联性,并且对于外界的信号还有很强的屏蔽作用,能够充分的满足当前以及未来用户对于画质与音质越来越高的要求。
2.3网络传播平台方面
近几十年来网络技术的发展速度大家有目共睹,其快捷高效的服务给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等等方面都带来了极大的方便性。我们从手机通讯、游戏设备等等都能够看到网络技术发展给我们带来的高品质体验。而对于广播电视节目来说,一直以来都是人们生活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人们对于信息获取的重要渠道,并且还兼具着宣传党和国家、政府重要方针政策的重要职责,因此建立一个高速稳定的信息传播平台也就显得尤为的重要。在这方面,能够将时间与空间有机结合的网络传播平台就能很好的满足于我们的需求,其充当着广播电视信息传输的庞大载体,对于整个的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来说,网络平台就相当于汽车的发动机,有着强劲的推动作用且不可或缺。
2.4信息资源利用方面
利用网络平台的卓越功能,一些最新的信息资源能够通过计算机网络迅速且直接的呈现在广大观众的面前,且高清的画质,清晰的音质也能够给广大用户带来很好的视听体验。整个过程高效快速,对于信息资源的利用也十分的充分。相对于传统信号模拟传输方式存在的先天不足,运用网络数字化技术能够在广大的数据库当中甄选出我们所需要的相关信息,并且还能够对这些信息进行提炼与整合。这不仅能够快速的获得最有价值的信息,同时还能够广泛的梳理已编辑过的资讯,优化画面品质,使得信息资源的传输与利用达到最佳效果。
3推进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发展的建议
3.1优化网络服务
对于当前的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的发展来说,网络问题是一个最为重要也最基本的问题。可是我们当下的网络建设还有不衔接的情况,因此,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对当下宽带网络的IP技术进行完善与升级,不断的加快网络优化与建网、联网的工作。并且还要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优势,用光纤网络作为计算机网络的核心,这样既能够使得成本降低,同时也能够获得极高的传输速率。因此,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广播电视网络进行有机的结合,进而共同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
3.2对信息资源进行整合
网络与广播电视技术的结合、传统媒体与当前基于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的新媒体共同发展是未来广播电视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其相互竞争当中,我们可以将广播电视业务可以分为基本业务、扩展业务与增值业务3类。其中基本业务指的是普通的传播类节目;扩展业务指的则是在广播电视当中的扩展部分;而增值类业务则是多种多样、多层次的数据业务。因此,要加快推进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的发展,就必须要充分整合信息资源,让广播电视业与其他行业多进行合作与沟通,从而开辟出一条甚至多条的发展途径,从而促进广播电视行业的市场化与商业化,促进我国广播电视行业的规范化,带领人们进入传播媒介的新时代。
3.3创新技术标准
长期以来,广播电视都应该要充分的认识到技术标准对于整个广播电视行业发展的重要性。通过合作创新来掌握广播电视的核心技术标准,从而掌握标准制定的主动权。实现整个广播电视产业技术的统合,通过引进、学习、改良而提高自身的专业技术能力,与时俱进,保持技术与标注的双重结合,使得整个广播电视行业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
4结论
总而言之,广播电视的发展趋势必定会朝着网络数字化方向发展,网络数字化技术在以后也有着不可限量的发展前途。在实施网络数字化传播技术的过程当中,其既能够为所有的用户提供越来越优质的画质与音质,还能够大面积的增加受众的范围,形成各个不同媒介之间的快速转换,将信息资源进行重新的组合,从而极大的提高全体人们的视听品质,实现广播电视产业所追求的目标。因此,在新形势下,广播电视行业未来的发展必须要进行大胆的创新与探索,实现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系统与广播电视系统的有机整合,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立体的、多元化的、互动的、高效的内容,才能真正促使我国广播电视行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 信息技术发展论文
★ 交通运输论文范文
【轨道交通技术发展论文(精选12篇)】相关文章:
如何学好交通运输论文2022-12-21
5分钟毕业论文答辩演讲稿2022-06-03
全面质量管理论文2023-09-22
LED轨道车辆工业设计论文2024-04-21
挂篮施工技术桥梁工程论文2023-07-15
铁路论文2022-07-11
机电工程学院论文开题报告2023-03-25
交通工程实习目的2023-04-05
交通工程实习心得体会2023-04-01
交通论文2023-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