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nk模式的新开设课程教学过程设计研究的论文

时间:2023-11-23 07:24:44 论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Fink模式的新开设课程教学过程设计研究的论文(推荐13篇)由网友“情深緣淺”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Fink模式的新开设课程教学过程设计研究的论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Fink模式的新开设课程教学过程设计研究的论文

篇1:Fink模式的新开设课程教学过程设计研究的论文

关于Fink模式的新开设课程教学过程设计研究的论文

1教学过程设计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对于课堂教学,学生和教师都有很大的意见。老师们担心的是,学生出勤率低、上课注意力不够集中、作业敷衍了事等;同时自己需要讲授的内容反而越来越多,教科书越来越厚。学生们则担心:教学质量的低下,对于应用课堂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间题没有信心,学习的知识比较零乱,课程间不同部分缺乏有效的衔接和整合。

这些间题的解决,则是我们在教学设计中就需要考虑和应对的。L. Dee Fink在他的《创建深刻的学习经验:一种大学课程设计的整合方法》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话:“只有当我们的大学教师都称为学习经验的设计者,而不是继续作原来意义上的教‘书’先生的时候,我们才能为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高等教育。”由此可见,教学设计能力对于高校教师变得必不可少。我们需要从过去的参考教科书来讲授课程的惯性思维中脱离出来,对教学进行改革,课堂讲授方式多元化,评价标准多样化等,而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则要具体和量化。这样,才能为社会输出真正有用的人才。

教学设计按照系统大小和任务的不同,教学设计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教学系统设计,涉及的教学系统比较大,如一所学校、一个新的专业、一个培训系统等;第二,教学过程设计,是对于一门课程或一个知识单元,甚至一节课的教学全过程进行的教学设计;第三,教学产品设计,对象包括网络课程、多媒体软件、学习指导手册、教学环境等。本文探讨的就是处于教学设计第二层次的,关于新开设课程的教学过程设计。

2 Fink整合模型

教师课程设计能力的提高能牵动全局,改善教师与学生交互的能力、教学实施与管理能力。同时对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起了促进能力。因此,各个高校目前都很重视教师课程设计能力的提高,开设了各式各样的培训、研讨活动;同时,课程设计的相关研究工作也是大家关注的焦点。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设计中,对比了迪克凯里的经典模式,华盛顿大学的Badrul H.Kuan的八维网络课程模式和L. Dee Fink的整合模式的基础上,认为Fink的整合设计模型继承了既具有迪克凯里模型的关键要素和系统思想,同时又简洁、实用、富于整合性,因此选用Fink整合模式指导《机场净空管理》课程教学过程设计。

Fink整合模式,由下述部分组成:情境因素,即与课程有关的信息,包括课程所处阶段、学生特征、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储备、教师的知识储备、教师的技能等;学习目标,即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后,能够达到的最终结果,可以分为知识和技能两个方面的目标,学习目标可以进行更进一步的细化,一般认为学习目标越多,学习效果越好;教学活动,即各种教学方式的应用,除了最终达到学生对于知识吸收,还要关注学生对于学习的思考;反馈与评估:在整合模式中,反馈与评估同教学活动是一个双向互动过程,因此反馈与评估除了用来评定学生成绩外,最重要的作用则是用来及时的对于教学活动的支持和改进,与教学活动同促进学习目标的实现。

3《机场净空管理》教学过程设计

3.1情境因素

3.1.1教学对象

本课程主要是针对机场场务技术与管理专业三年级学生所开设的课程。

在学习本课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大部分的专业基础课程,与本课程相关的例如民航概论、测量学基础、飞行区场地维护基础、机场鸟击防范与管理等,因此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机场相关知识和净空概念,以及机场净空管理所需要的测量操作技能。

另外,该专业学生具有上课纪律优良、求知欲望强、学习积极性较高,而且大部分学生已经确定了下学期的实习岗位,实习岗位对于该门课程的专业知识紧密相关,因此能够侧面激励学生认真学习该门课程。

3.1.2教师知识

本校该方向教师人员较少,缺少能够共同讨论研究的团队,年龄梯度整体偏小,优势是理论知识比较扎实,无论是从相关的测绘学知识、制图、还是飞行程序设计知识,还是相关的法律法规,都有相关背景支持,同时有多年的一线工作经验,行业知识丰富;弱势是机场一线实习机会较少,教龄偏小。

31.3教学资源

该课程教学环境包括教室、模型制作实验室、计算机机房、制图室等,拓展教学媒体包括课本教材、网络课程、相关法规、PPT课件、三维立体图演示等。面临的主要间题就是教材少,知识点多,数据抽象等间题。

3.1.4教学内容

通过分析教材、分析教学对象、与工作单位交谈等方式,确定本课程授课内容由为_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包括机场净空管理法规、概念、范围等;第二部分包括机场净空管理范围,主要指附件14障碍物面;第三部分包括航图、机场障碍物图等;第四部分包括障碍物航行程序;第为_部分包括了机场净空管理方法,障碍物的测量,净空软件的.需求分析等。

3.2学习目标

本课程以理论和实践应用相结合,使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理解机场终端区的概念,理解飞机起飞和进近过程,掌握机场净空的概念,净空区域的构成,障碍物面的标准,能够使用和绘制机场净空区域图,同时理解障碍物航行程序,掌握净空区域内障碍物的测量方法。

3.2.1知识类学习目标

掌握飞机起飞和进近过程;掌握机场净空概念;掌握障碍物面标准;理解障碍物航行程序。

3.2.2技能类学习目标

熟练使用航图;学习制作净空区域模型;能够绘制机场净空区域图;掌握净空区域障碍物测量方法。

3.2.3思考类学习目标

净空区日常管理办法改进;实习机场的净空分析;净空软件的需求分析。

3.3反馈与评估

3.3.1课程前评价

课程学习前组织一次小型的测验,或课堂提间,用来测试学生相关课程的掌握情况,如飞行区的相关概念、飞机的相关概念、测量学的技能等。以便于在后续课程中有的放矢,针对薄弱环节学时增加。

3.3.2过程中评价

理论课程每一章节增加复习和间题环节,以把握各阶段学习的效果。实践环节跟踪要及时,及时发现学生操作中存在的间题,并给与纠正和引导。安排小组完成模型制作,并做评比和交流环节。

3.3.3学生反馈

开学第一讲课后,收集学生关于课程学习目标的意见,及时进行修正。在授课过程中使用网络平台,开放讨论板,收集学生对于课程的意见,以及对于老师讲课方式方法的意见,开通匿名留言,鼓励学生多提建议。

3.3.4总结性评价

期末正常考试。实践环节项目完成情况评价打分,引人学生参与作品打分,保证结果的公正性。

3.4教学活动

3.4.1教学方式

主要采取班级教学和实训结合的教学组织形式,将课堂讲授、课堂讨论、课堂提间相结合来达到班级教学的较优效果,并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完成终端区简图的绘制,课后布置适当的实习作业。

实训内容包括净空区域模型的制作和电磁保护区的绘图工作,均有相应的实验室来保证学习目标的实现,通过模型的制作,讲三维概念更换为具体的实物,便于学生理解。

3.4.2引人校外导师

引人校外导师,使用网络课程与学生进行沟通,回答学生关于实际工作的间题,将课堂知识与课外实践紧密结合。

3.4.3网络课程

开设网络教学平台,除了正常教学资源的上传外,可以开发习题库,让学生反复练习,行业相关法规、机场净空区演示等资料都有一个综合平台,更主要的是可以让教师跟踪学生的学习和练习情况。

4活动的衔接

Fink模型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它的整合性,将情境因素、学习目标、反馈与评估和教学活动结合在了一起,三个椭圆之间的双向箭头则表示三个设计环节是紧密联系、整合一体的。反映在本课程的设计,则表现在首先分析情境因素,在课程开始前设计学习目标,然后在设计反馈与评价环境,最后设计教学活动;在第一次课后,就包括了加人了学生的反馈和评价环境,然后来调整我们的学习目标和教学活动;而教学活动的调整也必然引起学生反馈的相应改变,以及学习目标的促进实现过程。在每一章的课后,均设有测验环节,以及每一次课堂授课过程,也是一个反馈的过程,所以本次课程设计的主要特殊就是教学过程的整体性,不断的反馈,改进,达成,以其获得最优的学习目标,最优的反馈与评估,同时达到教学活动的最完善。

篇2:产品造型设计课程多元化教学模式研究论文

产品造型设计课程多元化教学模式研究论文

1.教学环节多元化

(1)量身定制的项目教学项目化教学一般采用虚拟项目或真实项目。对于产品造型设计课程而言,产品考虑的现实因素非常多,虚拟项目无法让学生获得足够的锻炼。产品造型设计课程采用的项目化教学模式应将真实项目引入课堂,包括企业项目和竞赛项目。教师将真实项目引入课堂要建立项目与教学的融通机制,让项目与教学有机结合。教师要为课程量身定制项目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有很多项目不一定适合该课程,项目的选取影响课程的教学效果。首先,项目要和专业培养方向紧密相关。如专业定位是生活用品设计,在产品造型设计课程中引入电子产品设计项目,虽然生活用品与电子产品同是产品设计的内容,但学生作为设计初学者,其在生活用品设计特别是形态设计方面,将会受到一定限制。其次,项目的难易度要适中,项目的难易度与学生的执行度相关。项目过于简单,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只能运用小部分的知识和技能。学生要在项目练习中运用课程的造型方法,才能更深刻地记忆和理解。如果项目难度过大,学生徘徊在项目周边,就很难投入项目。教师在产品造型设计课程中如何选择项目、组合项目或分解项目,影响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和应用。

(2)角色扮演教学英语中有句格言:“只是告诉我,我会忘记;要是演示给我,我就会记住;如果还让我参与其中,我就会明白。”在产品造型设计教学中也是如此,学生通过参与设计,能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以产品造型设计课程中形态设计内容的练习为例,该练习的主题是设计一组调味瓶,学生以组为单位完成设计任务。接下来的教学设计是让他们进行角色扮演,展示作品的学生扮演推销员,其他学生扮演顾客,并通过销售量进行评比。扮演推销员的学生必须深入了解其设计作品的优点、美感的解读或使用方式的创新,将其介绍给所有顾客。扮演顾客的学生以消费者的身份对产品提出疑问与要求。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学生会了解到自己作品的不足以及优秀的设计所要达到的要求,这样的理解比单纯完成练习更加深刻而有效。

(3)团队合作与PK团队是为了一个共同目标而努力,并彼此信守承诺的群体。在产品造型设计课程中,设置团队合作与PK教学环节,能调动每个学生积极投入设计任务。以设计一套茶具为例,学生分组讨论设计任务,接着分工开展设计。团队会形成一种无形的力量约束每位成员,让团队迅速进入工作状态。在团队分工中,每位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承担任务。团队中很容易产生对胜利的渴望,设置PK环节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热情。在产品造型设计课程中,团队合作和PK环节能提高学生的互动性、活跃课堂气氛,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成效。

(4)引入综艺的元素综艺或游戏让人感到愉悦,在产品造型设计课程中加入这些元素,学生能更愉悦地进入学习状态。如设置几个能达到同样练习目的的设计任务,让学生分组以抽签的形式选择设计任务。这远比指定单一的任务有趣,学生也会认为手中的任务具有独特性而更用心地完成。再如设置竞速环节,哪个组最快找到某个任务的解决方法就可以优先选择设计项目。综艺或游戏的元素有很多,将其和课程有机结合起来,能够使课程对学生更有吸引力。

2.建设完善的课程评价体系

(1)评价方式多变性教学评价方式不应停留在教师评价层面,应该有多样性的教学评价,如小组内互评、小组间互评、学生间互评等,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任务设置不同的教学评价。以小组接到一个设计任务为例,每位组员围绕设计任务画出设计方案,以小组内互评的方式选出小组最佳设计方案。该最佳设计方案再与其他组的最佳方案评比,以小组间互评的形式评选出最佳设计方案。这样有层次的评价方式能让学生从小范围到大范围对自己的设计进行反思。适当的评价方式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深刻掌握。

(2)作品展示与解说产品造型设计课程对课程作业的考核与评价应包括作品的展示与解说方面。展示与解说是对作品的重新理解与表达,这个过程有利于学生整理设计思绪并巩固设计知识,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表达能力与展示能力。

3.建设网络课程

网络课程的建设突破了以往产品造型设计课程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实践与空间的限制,弥补了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实现了产品造型设计教育资源共享的目标。

(1)网络课程资源建设产品造型设计课程网络课程资源建设包括课程基本内容、交流论坛、课程资源、学生作品欣赏、新闻等模块。课程基本内容是课程章节内容的呈现,学生可以课前预习或课后反思查看,随时查看理论知识点和案例。交流论坛为教师与学生提供设计交流,师生在此讨论国内外优秀的设计或设计观点。学生作品是历届学生在该课程的优秀作品的展示,当前学习的班级可以对这些作品进行参考学习。作业模块具有布置作业及提交作业的功能,教师在该模块查看每个学生的作业,及时进行教学评价。新闻模块发布上课班级的课程情况以及一些竞赛情况。

(2)网络课程的教学环节产品造型设计网络课程要与课堂相结合,学生在课堂上可以随时查看教师讲过的案例及往届学生的优秀作品,并学习、借鉴到自己的设计中。当前班级的优秀作品和课堂情况能在新闻版面中看到,学生能够自我约束并积极投入设计任务,自觉让设计以更好的方式呈现。网络课程引进课堂提高了教学的成效。

(3)网络课程后续学习模式学生通过一个周期的产品造型设计课程学习并掌握了相应的知识与技巧,也通过项目实践提高了设计能力。课程结束后,继续通过网络课程进一步获得提高和巩固。网络课程网站成为学生职业生涯中一个长期伴随的辅助性工具网站。

结语

旨在探求更加立体化、多元化、有利于开拓学生对产品造型设计创新思维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扬长避短,相互补充,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进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产品设计综合素养,推动产品设计教育的发展。

篇3:体育课程教学模式研究论文

体育课程教学模式研究论文

摘 要:通过学生参加体育活动情况等的调查,以及对学生体质测试情况进行分析,本文提出了有利于增强学生体质,提高体育教学成效,适合本校体育课程教学的模式。

关键词:体育课程;健康体质测试;体育选项;模式

体育课程是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公共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体育课程教学模式是按照一定体育教学指导思想设计的,具有相应结构和功能的体育课程教学活动类型或框架【1】。当前,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的模式由单一的传统模式变为符合校情的多种模式并存,学校采用不同模式,体育课程开设的时间也长短不一。各类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的模式主要有【2】:

一、传统式:即普修课

二、分段式:即普修课+选项课

三、双轨式:即同时开设普修课和选项课,学生根据不同的需求,分别学习不同的课程。

四、俱乐部式:学生参加各种俱乐部活动,教师分工对学生进行辅导和考核。

五、一体化式:开设普修课、选项课、专项选修课、体育保健课,同时课外广泛开展早锻炼和俱乐部活动,课内课外相结合。

目前我院采用的是分段式。时间为三个学期,大一两学期普修,大二学生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在第三学期,另一部分在第四学期,分别上一个学期的选修课。随着学院的发展,教学条件不断改善,何种模式能更好的适应体育课程教学的要求,满足学生对健康锻炼的`需要,我们通过调查学生需求和学生健康体质测试情况分析,对我校体育课程教学模式进行了研究。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南通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级、级、级大专学生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对2009级1865人、2010级1987人进行问卷调查,有效卷2009级1840份,2010级1932份,有效率为97.9%。

(2)数理统计:对问卷和大学生健康体质测试成绩进行数据处理分析。

(3)查阅文献资料

2、结果与分析

2.1 问卷调查结果

2.2 学生健康体质测试成绩分类统计结果

2.2.1 2008、2009、2010级大一新生测试成绩等级人数比例对比

2.2.2 2009级分组进行测试成绩统计对照分析

因大二只有一个学期上选项课,将在第一或者第二学期上选项课学生分成非体质测试学期上体育课组(A组)和体质测试学期上体育课组(B组)进行了分组对照。

从以上对照分析可以看出,A 组大一、B 组大一成绩无显著性差异;而A组大二较B组大二体质测试成绩差且差异显著。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 根据问卷调查显示,学生有上更长时间体育课、能经常进行体育锻炼的需求。

3.1.2 通过对学生健康体质测试成绩统计分析得出结论,体质测试学期上体育课的学生测试成绩显著优异,体育课对促进学生锻炼,提升学生体质有明显成效。

3.1.3 根据问卷调查显示,学生有自主选择运动项目的需求,当前羽毛球、篮球、乒乓球、健美操等项目是较为热门的项目。

3.2建议

3.2.1 建议我院体育课开设四个学期。建议开设四个学期的体育课,第一学期普修,第二、三、四学期选项,或者第一、二学期普修,第三、四学期选项。

3.2.2 建议课程教学模式采用分段式,即普修+选项相结合的模式,并增加选项课时间和供选项目。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适合自己的运动技能,更能满足学生广泛的体育爱好,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亦能分流热门选项学生,减轻热门选项的压力,提高教学效果。

3.2.3 课上进一步加强学生身体素质锻炼,广泛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课外课内结合进一步增强学生体质,提高体质测试成绩。加大对学生体育俱乐部的指导,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促进学院体育运动水平的提高。

3.2.4 建议进一步完善学校体育设施建设。从学生对体育课选项的需求来看,目前开设的项目除羽毛球人数较多需要适当分流,场地和师资基本能满足要求。但还有一些学生喜欢的选项如台球、网球、跆拳道、游泳等在硬件设施和师资配备上还不能满足需求,建议在学校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进一步加大体育设施投入,改善场地的布局和配比,加强体育教师队伍的建设,满足体育教学改革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王林.关于综合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的调查和分析 体育与科学,第3期,72-73

[2]顾渊彦.高校公共体育实践类课程模式论,体育与科学,20第二期,71-74

作者简介:

施晓鸿(1963-),男,江苏南通人,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体育运动训练

韩 萍(1974-),女,江苏南通人,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体育运动训练

左元海(1976-),男,江苏南通人,助讲,研究方向:体育教育、体育运动训练

篇4:智能控制课程教学模式研究论文

智能控制课程教学模式研究论文

摘要:“智能控制”是控制理论发展的高级阶段课程。随着科技水平的飞速发展,智能控制在各行各业所应用的产品越来越多,市场对掌握智能控制技术的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因此,“智能控制”课程在高校人才的培养中也开始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但是,智能控制是20世界60时代才开始发展的新型技术,各大高校的教学模式还存在不少问题。为此,本文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下的智能控制教学模式的问题和发展进行探究,通过优化课程内容、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等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以期能在实践中提高智能控制教学的整体质量。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智能控制;人才培养导向;教学研究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和社会市场需求的提高,高校也改革了高等教育的阶梯层次,从精英教育转变为了应用型的大众教育,从根本上更好地适应了经济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如今本科和各大高校的招生量急剧增大,但高校对于学生的教育还停留在理论的应试教育上,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因此,各高校也在寻求能够提高人才素质的新型教学培养办法。智能控制是高校电子技术众多学科中重要的一门专业课程,集精密实操和高级理论为一体的新领域,在世界范围内都受到广大关注,也是未来科技市场中的发展重点[1]。因此要加大智能控制专业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力度,为学生提供先进的知识与创新实践的机会。

一、智能控制的基本概念

就智能控制在高校中的专业课程而言,是一门集人工智能、电子科学、高等控制理论和运筹学等学科为基础的,以智能机器在无人干预的情况下自主实现目标的控制技术专业,包含着遗传算法、模糊逻辑、专家系、神经网络等理论,自适应控制、自组织控制和自学习控制等技术,具较高容错力的高层控制系统,全局控制力强,是一门复杂的、全新的、交叉型的新学科[2]。在高校中最常看到这门专业的就是自动化的机械制造行业和电力系统设备等专业,拥有广阔的研究价值和市场发展前景,因此在高校也在积极的开设和教学中,使学生能够更快的学习到智能控制的相关原理和控制方式,能够对智能控制的发展有更进一步了解,从而在毕业后更适应行业岗位需求。由于智能控制专业本身包含了大量的高等技术和理论,对大学生而言相对晦涩难懂、枯燥深奥,学习起来十分吃力,无法长久耐心的钻研和学习,在理解方面也是一知半解,无法精通。因此,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快速准确地掌握智能控制的核心技术是主要的教学理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钻研性,也是本文的研究的重点。

二、“智能控制”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方式单一。由于智能控制学科中有大量的专业基础课,例如自动控制原理、计算机控制、工业机器人应用技术、小型智能控制系统集成等专业核心课程,都是十分专业的高等理论,涉及的教学概念广泛且复杂,因此在授课过程中,大部分教师都将理论技术为教学重点,采用被动的板书式教学。单一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的兴趣下降,失去积极性。智能控制的内容过于抽象化,公式推理复杂,学生一时之间无法完整消化,而教学过程中缺乏多样化的互动交流,也无法帮助学生有效的及时理解,课堂气氛沉闷的同时,学生的学习效率也十分低下。

2、课程缺乏实践环节。由于智能控制的理论性强,教师在课堂中更多的是演示智能控制的原理和操作程序,而且智能控制涉及的操作工具比较复杂,部分学校也缺乏实验教学的平台。社会市场中对智能控制专业人才的实际操作水平要求很高,但学校往往在大四才开始开设实践课程,留给学生的操作演练的课时少,学生的掌握时间也不够充分。理论与实际相脱节的情况下,学生在毕业后还需要很长时间来适应企业中的操作,甚至产生失误带来经济损失,这不利于学生就业和企业的稳定发展。

三、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智能控制”课程教学优化

1、优化智能控制的教学内容。作为高技术含量的专业控制学科,智能控制具有抽象、前沿、复杂、理论性强的特点,内容覆盖的专业知识多,但在教材中的实际案例偏少,整个专业课程偏理论化。因此,课堂上应整合优化教学内容,在熟悉控制理论的基础上多采用案例分析、实例演示等环节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课堂理解效果。在智能控制教学中应注重智能控制的应用领域和掌握方法,一方面,要掌握基础性的概念和技术细节,另一方面,也要时刻关注前沿发展的最新技术,让学生能够跟随行业发展学习到新知识新技术。教师在课堂上应多授予一些实际应用的方法,例如工业过程中模糊控制如何研究并建立好输出与输出量的模糊管理,或是在BP神经网络中采用SCG算法来加强电力系统的智能控制过程[3]。

2、增加操作仿真软件环节。通过专业的`操作软解能够让学生将理论与实际更好地结合,目前在智能控制领域中最常见的模糊逻辑工具是MATLAB软件,借助它能更直观地了解模糊逻辑系统的控制程序。在操作中,学生可以通过软件采用PID参数或M语言自己编写智能控制算法程序,通过操纵模糊控制器来完成自己的指令,或者利用BP网络为学生讲解网络结构和学习算法,学生在操作中进一步加深了对智能控制的理解,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更有针对性地弥补了理论教学中知识缺漏,符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

3、激发学生创新思维。智能控制中的人工神经网络和模糊控制系统在国防安全、航天航空、区域监控、水下探测等科技领域都是主要应用对象,相关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也投身于高科技领域,因此,加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学生对智能控制系统的设计思维也是学校要着重培养的应用型能力之一。智能控制系统的成长与市场专业的需求成正比,还处于不成熟的发展阶段,学生在学习时也要提高自己对智能控制的创新意识和思维方法,开发出更多智能控制的技术策略,如无人驾驶、阿尔法狗、水下机器人等智能控制的热门机器,不断促进智能控制的发展,为社会、国家、人类生活带来更多高文明的智能帮助[4]。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以学生为本,采用差异化的教学方式保留学生的个性思维,通过讨论实验、录像投影等设计各种疑问来激发学生思考研究,引导和组织学生开拓新思路,不断了解智能控制的内在关联和规律,从而站在前人的成果上创新更多的智能控制理论和技术。

4、考核方式的优化改进。“智能控制”课程在期末考核成绩上多数采用问卷模式,但这只考评了学生对智能控制理论的掌握程度,在实践操作、创新能力上无法很好的判断学生的掌握情况。因此学校应根据智能控制的特点开展多元化的考核模式。首先在期末考核上,分为单人和小组考核,通过布置行业热点和国际期刊论文的主题为小组的项目论文课题,让学生进行单人和小组的双重考核模式,从而考查学生独立思考和团队配合的双重能力,并在论文中检验学生对于智能控制的具体问题是否有深入的理论推导和验证理解,能否利用所学知识提出解决方案;其次,智能控制实践考核,通过智能控制的数据收集、到控制方案设计、控制程序编写、智能控制系统成型来验证学生的掌握度;最后也要将平时的作业成绩、课堂表现度、出勤率等按照比例纳入总成绩中,通过平时的学习态度和最后的考核结果公平合理的考核。

综上所述,“智能控制”作为电子科技中的专业核心课程,是机电制造、新能源、电力和建材等专业学生的必须掌握的学科知识,本文提出在“智能控制”的教学中要优化教学内容、利用仿真软件等教学工具提升学生的理解度,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学习兴趣来完善教学模式,从而培养出更多的智能控制专业的应用型人才,使学生能迅速掌握智能控制专业的核心技巧,能够将其原理和设计运用到智能控制系统的相关行业中去,为智能控制专业的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蔡自兴、智能控制原理与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刘金琨、智能控制[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3]毛玉蓉、MATLAB在智能控制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仪器仪表与分析监测,2008,(2):8-12

[4]袁宇浩,张广明、研究生“智能控制”课程教学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0,(7):52-53

篇5: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模式研究论文

1、前言

社会发展与教育之间存在着非常重要的关联。我国地域面积非常的辽阔,因此,造成了经济、文化等方面分布严重不均衡的现象,各大高校实际的办学规模、教学理念等方面都存在非常大的差别,实际的教学管理制度、教学设施等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高校实际的体育教学模式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呈现出多样化发展特色。高校需要注重体育教育模式的适应性,尽可能解决体育教育理论与实际之间的巨大落差,实现体育教学的规范以及指导,开辟新型发展思路,提升高校体育教学效率。

2、大学体育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从目前高校体育教学来看,高校体育教学大多根据体育工作条例以及高校体育指导纲要作为基础,在体育课程设置方面普遍坚持大一、大二开设基础性体育课程,大学三年级以上包括研究生开设体育的选修课程,目前国内高校普遍选择体育课程选修加必修的形式,实现了高校体育教学的统一性要求。在此基础上,高校按照自身教学目标以及教学系统特点来实现课程的有效组合。从目前国内高校体育教育教学模式来看,大学体育的课程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与学校实际进行有效结合,实现的教学模式呈现出多样化发展趋势,但是却呈现出非常多的问题,诸如,教学模式缺乏研究、实际的课程分类较为模糊、分析总结不够详细,等等。高校的体育教学模式实际上体现出来高校的教学思想以及教学程序,对实现课程目标、执行教学计划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高校在进行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中,总体目标存在着明确性,但是实际的结构关系上却存在着一定的模糊性。

3、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

3.1、三基型教学模式

作为传统性的教学模式,三基型教学模式在我国体育教学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三基型体育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培养学生体育理论知识以及体育技能,注重增强学生体质,实际的教学采取行政班教学模式。三基型体育教学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中的主导位置,实现了规范化的体育教学,但是实际的教学内容却与中学、高中的体育教学内容存在着巨大的重复性,实际的教学过程并没有践行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学生个性发展受到限制。因此,三基型体育教学模式在上个世界末期较为流行,但是目前缺乏适用性,学校采用性非常低。

3.2、阶段性体育教学模式

所谓的阶段性,也就是根据教学目标的差异性来设置课程,并且根据所设计的阶段来进行体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大部分高校的阶段式体育教学模式大多采用两段式教学方式,大学一年级主要开设普通的体育教学课程,大学二年级则是开设选项课程。在大学一年级的体育教学过程中,考虑到大学生实际体制,充分的提升大学生体制,为之后的体育教学打下基础,大学二年级则是尽可能满足学生的兴趣,为提升学生体育锻炼积极性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却存在一定的问题,由于大学一年级普遍采用统一性的课程要求,因此并不能够对学生进行分类指导,课程内容重复非常严重,大学一年级的体育教学与大学二年级的体育教学内容无法实现有效的衔接。因此,阶段性体育教学方式更多的是针对体育基础较差的学生,为了能够提升大学生身体素质,满足体育发展的实际需求,选择阶段性体育教学方式的高校数量较多。

3.3、选项型体育教学模式

所谓的选项型,主要就是指在固定上课时间之内,将其中的两个学期进行固定,其他学期进行换选,通过学期的不断换选来提升实际的课堂教学效率。实际上,选项型体育教学模式更多的是针对教学内容非常多、课程容量非常大的教学,这就使得一个项目能够进行集中性的开设,通过多个学期的紧凑学习来提升教学内容的衔接性以及紧密性,保证整个结构的完整性,提升教学的连续性。在进行连续性体育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爱好来进行体育项目的选择,使得该项目知识技能的深入掌握,提升运动技能,这样能够更好发挥教师特长,课程管理较为简单,因此高校实际采纳率非常高。选项型的教学方式对提升专业体育水平具有非常积极的影响,但是对于体育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经常会出现跟不上教学进度的现象,久而久之,失去体育学习的信心;或者是教师变化、学生退出等问题而造成调整性差,教学非常不稳定。

3.4、并列型体育教学模式

并列型体育教学模式的教学对象是全体学生,根据项目的实际特点以及所能够承受的容量来设置教学版,并且根据形式上的差别在一个学期并行开设。同时,在进行教学班的设置过程中,针对学生的`体育水平划分为特长班和普通班,特长班教学更加注重专业技术动作的解析,社会普及面较大,教师需要根据标准来进行学生考核;基础班的教学动作较为简单,更加针对社会发展潮流,学生数量较少,教学周期较短。并行型体育教学模式能够保证不同的项目能够同时开设,同时还能够保证同一个项目的不同内容能够在同一时间开设,实际的教学内容独立性、连续性并存,实际的课程设置充分考虑到学生续期以及师资特点,教学更加具有灵活性。例如,学生更能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选择运动项目,实现不同学生的良好发展。此外,并列型体育教学模式实际上启发俱乐部教学模式,学生接受度更高。由于实际的选课存在着非常大的自由度,因此,实际的教学监督工作非常重要,通过考核标准的均衡性来构建管理体系。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学生选择体育项目的学习时间非常长,这样能够提供更好的平台,但是如果网络选课系统不发达,则容易出现非常多的问题。

3.5、俱乐部型体育教学模式

所谓的体育俱乐部,也就是将体育项目作为重要的载体,通过建立体育教学团体或者是体育活动团体的方式来完成。俱乐部型体育教学模式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转变传统年级方面的巨大限制,给予学生更多的空间来进行自由选择。学校则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身体素质等方面开设体育课程,设计较为固定的活动时间,教师对学生进行集中性的辅导,每一个俱乐部都存在着固定的表现形式,实际的教学具有层次性多样化,有效发挥学生潜力,体现学生的内在价值。俱乐部型体育教学管理模式满足了学生对体育项目的多样性需求,鼓励发挥学生潜能,提升学生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体育教学中的整体性。从目前高校体育项目建设来看,由于师资支持、体育场地设施支持等方面的限制,高校非常多的体育项目无法开设,学生的需求无法满足,学生的兴趣首先,影响到实际的教学实施。此外,学生体育选择自由度的日渐加大使得教学管理难度不断加大,由于学生体育意识并不成熟,因此实际的选课以及学习受到非常大的影响,因此,俱乐部性体育教学模式发展受到了非常大的限制。

4、结语

高校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因此,提升身体素质对其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需要树立正确的价值理念,指导学生形成“终身锻炼”的思想,坚持多种体育教学模式并存的观念,充分的反映出体育教学的实际内容。由于体育教学体系的复杂性,高校需要更加注重体现教学的多目标性以及多功能性,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形成稳定的体育教学结构。高校需要根据本校发展实际,结合本校学生的身体素质,从自身资源条件出发,实事求是,培养学生运动素质,引导学生树立“终身锻炼”的理念,深化教学冬季,实现教学效率的不断优化,进行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实现体育教学整体功能的有效发挥。

参考文献:

[1]东锋.新课程下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现状及对策研究[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09(09).

[2]陈庆平,李华,陈华东.大学体育课程建设及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体育科技,(01).

[3]盛建国.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模式的比较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04(02).

[4]朱继华.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与整合[J].体育学刊,,11(06).

[5]王宗平.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模式的整合与运作[J].体育与科学,,05(03)

篇6:大学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模式研究论文

大学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模式研究论文

计算机网络目前在社会的各个方面得到十分广泛的应用,计算机网络课程逐渐成为大学生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形势下,怎样使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目标得到准确的定位,并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模式,使计算机网络课程充分发挥其计算机网络人才培养的作用,成为目前大学教育所需思考的重要问题。

一、目前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的问题分析

由于计算机网络课程属于交叉学科,同时涉及到通信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其包括的技术概念十分丰富,教学过程中往往没有准确的目标定位,在教学以及实验项目的选择方面也存在问题。此外,学生对教学知识的理解存在困难,在知识应用方面存在较大的不足;认为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涉及到的理论及计算比较复杂,学习难度较大,然而这些理论及计算都缺乏实用性,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的效果并不理想。

二、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

(一)合理设置教学目标。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分为三个层次,分别包括网络工程师、网络管理员以及网络基本应用。网络基本应用要求学生对计算机网络基本知识具有较好的掌握,能熟练应用搜索工具以及网络资源,具备基本网络连接与设置的能力,可使简单的网络问题得到解决;网络管理员要求学生需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包括图形图像处理、网页制作以及网络管理等,具备从事网络维护管理以及网站建设等工作的能力;网络工程师要求学生掌握网络集成以及网络编程等知识技能,能在网络规划设计以及网络产品开发维护等工作中展现能力。计算机网络课程应结合文、理科学生的学科特征进行教学目标的确定。其中,文科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目标应该是网络基本应用以及网络管理员培养,要求学生掌握相应的技能知识。理科计算机网络课程应以网络管理员以及网络工程师的培养为目标,对其需掌握的知识技能具有更高的要求。

(二)科学设计教学内容。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需要考虑学生的知识需求以及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合理性以及科学性。文科教学内容应增加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因素,合理安排一些计算机网络应用知识技能的讲解,例如图形图像工具以及网页设计工具等。理工科教学内容可在网络理论及数据通信技术的基础上,增加计算机以及网络体系结构的内容,采用科学的讲授方式进行教学。可将路由器以及服务器的配置技术讲解为重点,进行网站建设等知识的适当补充。

(三)灵活运用教学手段。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应注重多媒体技术以及工具软件的充分利用,其目的在于降低理论知识的抽象性,促进学生的理解。例如:可以动画的`形式展现端口的数据传送以及域名解析等,帮助学生理解。并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任务驱动以及案例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选择典型的案例进行教学,并且关注学生的兴趣,例如可采用VLAN划分、安全设备配置以及网络拓扑等案例。教师教学过程中,也应注重课程间的交叉融合。例如文科生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中,在讲解网络检索以及网络共享等内容时,可与传播学以及电子商务等相联系,使学生的印象更加深刻,理科生的教学也是如此。此外,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十分重要。教师可以采用角色互换的方式开展教学,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四)提供良好的实验平台。计算机网络课程实验环节的实施,可采用虚拟实验手段,从而弥补实验设备的缺陷。这主要是因为高校受限于经费,实验设备的更新滞后。虚拟实验手段的采用,即将虚拟机软件安装在计算机上,由学生利用计算机进行实验操作。但是,综合实验平台的构建十分重要,学校应设法构建综合实验平台,加强服务器、路由器以及交换机等试验设备的配备,为实验环节的实施创造有利条件。除此之外,应配备专职实验教师,为实验教学的有效开展提供保障。专职实验教师与理论教师密切合作,可有效提高学生计算网络课程的学习水平,并且提高学生知识的应用能力。

三、结语

总之,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应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做好工作,既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传授,也注重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通过合理设置教学目标、科学设计教学内容、灵活运用教学方法、为学生构建良好的实验平台,提高课程教学效果,促进学生专业水平的提升。

篇7: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模式研究论文

1、田径课教学应用分层教学法应当遵循的原则

1.1、动态管理原则

对学生进行层次划分以后,他们所处的层次应当依据具体情况进行一定的变化,因为学生的学习状况、思想等都是处于不断变化当中的,不是固定不变的,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践行动态化管理,随时调整学生所在层次。

1.2、调节控制原则每层学生都有各自的学习要求,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最主要的还是学习和练习,教师要对各层次学生的学习进行合理调节和控制,将分类指导工作落实到位。

2、分层教学法在大学体育田径课教学应用

2.1、在田径课教学中运用分层教学法的两个环节

第一,要根据学生的身高、体质和兴趣爱好对学生进行编组,田径运动包括短跑、中跑、长跑、跨栏跑、接力跑、马拉松、跳高等多种运动项目。田径不同的运动项目对学生的身高、体质要求是不一样的。因此,田径教学的老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合理的分组,以便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第二、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后,要分层备课和分层教学。田径运动不仅仅是体力劳动,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学生智力发挥的过程。有的学生可能对所选项目领悟能力高,可以很快的掌握田径项目的运动技巧,有的学生可能学习比较缓慢,这就需要老师耐心分层的给予指导。对一些能力好的制定较高的学习要求,对那些不是很突出的,积极的给予鼓励和指导,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在这之中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分层教学思想。

2.2、分类教学在田径教学中应用的实施步骤

教师从“大学体育教学论文(共8篇)”得出:第一、要为不同的田径项目制定科学合理的分层教学计划,在田径教学中,不同的田径的项目教学计划不相同,与此同时,对学生的田径能力的训练方面也不一样。例如,在现代奥运会的短跑项目中,男女均为100米跑、200米跑和400米跑,都是短距离的跑步,因此,要注重学生瞬期爆发力的培养。与此相反的就是长跑,要训练学生的耐力和坚持的意志力。接力跑主要的就是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所以,在田径教学中不能搞一刀切的现象,这样才能有助于田径课教学质量的提高。第二、在田径教学中不仅对学生进行分类而且对体育老师也要进行分类,根据体育老师擅长的田径项目的不同进行分类。根据学生编组的特点配备相应技能的老师,这样老师的技能也会得到充分的发挥。第三、要建立分类的课堂教学评价机制。虽然后天的刻苦锻炼是体育竞技必不可少的,但是先天性体质因素在体育运动项目中往往占据很大的优势。因此,体育技能只是评价一个人综合素质的一个方面,这就要求田径老师在教学中不能对学生要求太苛刻,对于学习比较慢的同学要给予积极的鼓励和指导,树立他们学习体育项目的信心。对于优生,正确地肯定他们的成绩,但要注意掌握分寸,帮助他们认清自己存在的不足之处,寻求解决办法,然后引导他们做好下一阶段学习的准备,调整心态,继续努力。在阶段考查、评价的基础上,对学生的等级进行必要的组别调整,建立动态的分等定级机制。对有退步的,一次可提醒、鼓励,下次仍跟不上的则降低一个层次。这样不但可帮助学生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而且有利于学生找到自己的优点和缺陷,继续保持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

3、结束语

总之,在大学体育田径课教学中分层教学法的应用对学生体育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具有积极意义,充分考虑到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及身心需求等,因此要运用好分层教学法,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篇8: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模式研究论文

一、构建高校公共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大学体育课程的学习兴趣。大学体育课程的学习应当尊重大学体育教学的规律,灵活地调整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模式等。“针对学生喜欢新鲜的心理可以适当改变教学地点,到户外去上课,如进行体育拓展训练”。[1]实践证明,高校公共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大学体育课程学习兴趣,根据研究者课后访谈,学生普遍认为仅仅局限于校园操场,体育馆的大学体育课堂教学缺乏活力,很难调动学生对体育课学习的激情。

2.有利于改革传统大学体育课堂教学灌输性的弊端。传统大学体育教学注重教师课堂内的讲解,忽视学生课外的自学。即突出教学的灌输性,而很少把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考虑在内。如在篮球教学时,一般都按以下教学步骤进行,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讲解,然后进行动作示范,最后学生加以练习。这种模式虽然突出了大学体育教师的主体地位,但由于学生缺乏亲身实践的机会,取得的效果并不佳。而大学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则把课内学习和课外体育实践结合起来,如体育课后举行班级内部篮球赛等活动,能弥补课堂体育教学的不足。

3.能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大学体育学习需求,推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传统大学体育教学要求公共体育课堂以课内学习为主,必须按部就班地按照《大学体育教学大纲》的要求来实施,即所有学生都按同样的课程设置、教学进度来执行,这种千篇 一律的僵化的教学模式,不仅不能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也不利于校园体育文化建设。阳光体育运动项目要求各级各类学校形成浓郁的校园体育锻炼氛围,也就是积极构建大学校园体育文化,要达到这个目标,必须积极开展体育课外活动,推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这恰好是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构建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构建高校公共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途径

1.积极开展体育课外活动,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开展体育课外活动一方面要注重体育设施的完善,学校要加大投资,在保证基本的体育场地,器械外,还要对校园体育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其次,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要充分发挥体育俱乐部的功能,开拓校外体育活动与交流场所,如开展校际间体育竞赛,体育文化沙龙等项目。最后,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一定要有自己的特色和内涵,即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发挥自己的优势,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大学体育课堂教学。

2.将体育课内学生主体地位和课外教师引导作用相结合,改革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大学体育课程教学大纲中明确要求提倡“以学生为主体,注意发挥学生在大学体育课堂中的个性化发展和主人翁精神”。这和过去大学体育界所流行的“教师中心论”或“课程内容中心论”有着本质的区别。但由于有些大学体育教师没有真正理解“学生中心论”,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出现了走极端的例子,如大学体育课教学教师过度地纵容学生,对学生管理过于宽松等。构建高校公共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首先,要坚持“学生主体地位论”的指导思想,尊重学生,不但要教会学生基本的体育技能和丰富的体育理论知识,而且要他们形成自主锻炼的习惯,终身体育学习的观念,促成其身心健康。其次,要重视课外教师正确的引导作用,大学体育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参与意识,并加强与学生的联系,使其成为课内体育教学的有益补充。在实践中可以实施“2+3”一体化模式。要在每周两节体育课的基础上,以教学班级为单位,将课外体育活动时间排入学校的总课表之中,它有利于课内体育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的贯通。建立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体育竞赛互动的学习过程,使学生在课堂中学、练,在课外竞赛,以赛促练,以赛促学,形成理论与实践、兴趣与项目、基础与提高相结合的发展趋势。这种新的教学模式给大学体育教学带来了活力和动力,值得进行推广。

3.建立大学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的考核评价体系。建立大学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的考核评价体系要求改革传统的体育课程评价机制。过去教学的考核评价仅限于教师的课堂指导过程,学生的课堂表现,体育考试成绩等。这些只能是大学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的考核评价体系的一部分。除了以上评价项目外,大学体育教师课后指导学生锻炼的情况,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表现,参加课外体育竞赛的成绩等都应当纳入考核评价体系。此外,建立大学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的考核评价体系在实践中要注重灵活性和动态性,不能流于形式,要以发挥学生课内外体育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学生身体和心理素质作为其最终考核的目标。总之,“构建高校公共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是大学体育教学改革和素质教育的需要”,[2][3]它与阳光体育运动活动的发展相适应,但在实践中要灵活应用。

篇9: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模式研究论文

1目前大学体育教学模式概况分析

1.1基础型的体育教学模式

其教学指导思想在于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的调动和学生的运动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的个体区别并且做到因材施教。其教学组织形式在于在大学一年级和二年级同时设置体育基础课和体育专项选修课。其优点在于能够区别对待不同体育基础的学生,做到了因材施教,并且尽量兼顾了学生的爱好和兴趣,能适应和满足不同体育基础学生的个性化需要,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调动。其劣势在于分班工作非常困难,需要充足的体育师资力量,学习的难易程度和进度难以实时同步。当前不少高效都已经实施该体育教学模式,其容易被学生接受和喜欢。

1.2综合化的体育教学模式

其教学的指导思想在于关注学生体质的增强,注重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其教学组织形式在于把体育课的教学、课外体育活动与早操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其优势在于能够有效地推动课外体育锻炼和体育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加强了体育教学的灵活性和整体性,有利于学生逐渐养成定期体育锻炼的习惯,并实现增强学生体质的最终目的,与此同时,其也能够充分利用学校的体育场地和体育基础设施。其不足在于课外进行体育活动必需的体育场地和体育器材量比较大,极大地增加了体育教师的工作强度和时间。其实际实施效果深受学生喜欢,是当前比较流行的体育教学模式之一。

1.3兴趣型的体育教学模式

其教学指导思想在于关注学生的体育兴趣的培养和学生运动能力的提升。其教学组织形式在于在大学一年级开设体育专项选修课,在大学二年级开设体育教学俱乐部。其优点在于能够有效地增加学生学习体育的主观能动性,提升了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其不足在于对体育教学设备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增加了学生的经济负担,当前运用这种体育教学模式的学校数量不大,主要制约在于学校的实际状况和经济因素,因素是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和现有的体育师资条件的阻碍。但这种体育教学模式拥有的教学形式多种多样,教学内容方便灵活而丰富多彩,其深受体育教师和大学生的欢迎。

1.4循序渐进的体育教学模式

其教学指导思想在于关注学生的体育能力、体育基础的提升以及定期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其教学组织形式在于将高等院校的体育课程划分成为三个阶段:大学一年级开设体育基础课,大学二年级开设体育专项选修课,而三年级开设体育选修课。其优点在于注重学生扎实体育基础的培养,强化了学生的健康体质、优秀的体育能力和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其劣势在于大学一年级学生难以拥有体育特长,其一定程度上偏袒了运动素质相对较好的体育生,造成区别对待,此外这种体育教学模式开设的课程层次比较多,需要大量的师资力量、体育器材和场地。该模式已经被不少高校采用,体育教学效果非常显著。

1.5分层次型的体育教学模式

其教学指导思想在于强化大学生对于体育本质规律的遵守,从大学生的体能、生理和个性化的心理特征等具体情况出发,在高等院校体育教学整体目的和原则指导下构建丰富多彩的教学组织形式,给予学生更多的选择空间。其教学形式在于依据学生的体能现状以及运动基础上的不同,按照学生身体素质的总体评分和基础运动素质分配学生层次班。其优点在于增加了学生的体育意识和竞争意识,为学生形成终身体育观念打下了基础。在教学方法、教学安排和学习目标上做到因班因材施教,区别对待,注重了学生差异化的适应性和体育项目的针对性,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运动潜能和兴趣。这种体育教学模式还突破了院系和专业的局限,帮助学生在体育课程上交更多的朋友,提升了合作能力、自律能力和社交能力。其不足在于管理工作非常复杂,各个年级开班比较多,对场地和师资提出了较高要求。其教学成果已经获得专家们的普遍认可,并在部分重点高校运用,获得了体育教师的广泛好评,依据西方发达国家成熟的体育教学经验,这种体育教学模式可能会成为我国主流的体育教学模式之一。

2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的整合优势

新型体育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在于全面育人和终身体育,教育核心在于强化学生的健康教育,辅助其身心协调发展,其课程体系的优势在于注重学生潜能的开发,强化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发展学生个性化的特长爱好,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

2.1摒弃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教学观念而转向学生为主体

高校教学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新兴教育观。教育的本质目的在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特有的主体性。主体性主要包括人的主观能动性、独立性、创造性和自主性,是对行为主体自身的品性、能力、价值取向和状态等诸多属性的评定。教育作为推动人类自身不断发展的关键工具和手段,在构建﹑完善新型认知体系的过程当中必须关注学生个体。所以,高校体育教师应当摒弃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教学观念而转向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理念,尽可能激发和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层面来安排相关教学进程,借鉴学生熟悉的体育教材来设置具体的教学步骤。体育教学兴趣培养和体育选项课模式并用,充分地运用了以学生兴趣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使学生能够真正成为体育教育的主体参与者,极大地提升了学生学习体育的主动性。

2.2创造高年级学生积极开展体育锻炼的环境

大量的研究数据表明:相比于低年级学生,高校高年级的学生开展体育锻炼时间往往大大减少,总体的身体素质开始呈现出下降趋势。实施新的体育教学模式以后,在课程总学分保持不变的条件下,把体育必修课从原来的一年级和二年级扩展到了三年级。部分人可能错误地认为,将二年级的体育课程从原来的100min缩短到50min,再将额外的50min调换到三年级进行教学,其一定会缩短学生的体育锻炼时间,降低体育锻炼效果,事实并非如此,学校的体育课程虽然是增强学生健康和身体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但仅仅凭借每周1次的课程教学锻炼不能够有效地强化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少量的体育课锻炼实现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的目的往往是不合实际的幻想。因此,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就是教传授给学生体育健身的方法。所以,把体育必修课教育从一年级扩展到三年级,能够有效地推动高年级学生积极主动地开展体育锻炼,逐渐养成长期体育锻炼的好习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

2.3提高教师的整体教学质量

作为贯彻落实最新教育思想理念、推进教学发展与改革的最终代表,教师应当及时转变传统的思维模式,学习和熟悉现代教育理论和思想,用现代先进的教育理念来武装自己和指导实践。教学实际上是集体创造的过程,既要求学生拥有创造精神,也要求教师拥有创造和创新能力,无论是对教材的理解和教学的组织,还是具体的教学过程,大学教师都应当拥有自己的创新观点,并且把这些教学理念运用到具体的体育教学实践当中去,达到提升教学质量的目的。网上选课的课程模式能够有效地激发教师进行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教师的创新和创造潜力,更加充分的体现学生的课程主体地位和教师的课程主导职能。

3结语

总而言之,新兴体育教学模式的运用能够极大地提升高校的各个年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乐趣和积极性,有利于高校体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达到增强学生综合素质和实现健康发展的最终目标。但是,高校同时也应当注重相关体育基础设施、师资力量的建设和完善,为新兴体育教学模式的成功应用打下良好的基础。

篇10:混合式教学设计模式研究论文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混合式教学理论;然后对混合式教学设计模型进行了详细地阐述;最后探讨了混合式教学设计模式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将达到优化教学设计,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独立学习与思考问题的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高职;混合式教学;教学设计;综述

随着信息技术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应用的日益广泛和不断深入,高等职业教育信息化的内容已经逐步从基础设施的建设转变为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如何充分有效地整合传统教学环境和网络学习资源,利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设计改进教学和评价方式,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是当前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混合式教学(BlendingTeaching)最早由国外的培训机构提出,主张将传统教学的优势与数字化教学的优势相结合,从而获得更佳的教学效果[1]。混合式教学包括教育的混合、学习方式的混合、学习环境的混合、学习资源的混合。在高职院校中开展混合式教学有利于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的紧密结合,也能够将传统教学和网络资源有效地结合,既能提高教学质量又能促进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力以及综合竞争能力。同时,在高职院校中开展混合式教学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水平,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1]。因此,在高职院校中开展混合式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本文中,首先对已有的混合式教学理论进行了概述,然后对混合式教学设计方式进行了详细的描述,最后总结了混合式教学存在的问题。

1混合式教学理论

何克抗教授认为混合式教学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的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2]。黄荣怀教授研究了将混合式学习的理论如何应用于教学实践中,阐述了混合式教学过程由四个关键环节组成,介绍了在混合式教学里教师的角色转变和新的能力结构以及虚拟学习环境在混合式教学中的作用[3]。汪琼教授指出混合式教学并不一定要求在网络上传授全部课程,也需要一些配合传统教学的部分教学资料或活动。综上所述,混合式教学就是将传统教学的优势与网络教学的优势相结合,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为目标,提升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创造力为目的的一种教学方式。

篇11:混合式教学设计模式研究论文

混合式教学设计大致分为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以学生活动为中心的教学设计。

2.1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设计

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以知识为重点,注重教师如何将知识传递给学生。基于混合式教学理论和MOOC教学模式,设计了从创建MOOC课程网络教学资源、设计课程教学内容,开发教学模块、教学实施、测评反馈四个环节的教学模式,该模式充分将线下学习和线上学习结合起来,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对思政课教学提供了有效的教学模式。

2.2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重对教学环境的设计,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认知结构选择合适的教学课件进行学习。将多媒体网络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相结合,提出了基于混合式教学的英语写作教学,该模式在写作的各个阶段强调学生的主体和主动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

2.3以学习活动为中心的教学设计

以学习活动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是将教学系统看作学生学习活动的序列,教师和学生分角色完成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以活动为导向的多种混合式教学模式,在该模式种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选择和设计学习活动,学生从活动中获得知识。以计算机基础课为例,设计了基于Moodle平台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该模式改变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的方式,突出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采用“知识类型分类和教学目标分层”的教学设计方法,并通过各种小组活动的开展培养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小组协作能力和与人沟通的能力。

3混合式教学存在的问题

尽管多数大学和高职院校对混合教学优势的认识逐渐加强,都相继开始实施混合式教学,对混合式教学的研究主要集中的方面有:定义、模式、策略、原理,但对混合式教学的学习效果、影响因素、教学方法、教学实践等研究相对较少,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和操作方法,还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第一,目前对混合式教学的研究,在理论层面上研究的比较多,在实践方面研究的比较少。第二,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定位不够准确,影响了教学质量。第三,课堂学习与在线学习并行,致使学生自主能力下滑。第四,盲目追求教学资源的数量,增加了认知负荷和学习压力;第五,现有的混合式教学设计模式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创新力的提高有所限制,不能够充分发挥学生潜能。

参考文献:

[1]杜淑娟.论混合式教学在高职院校的开展[J].教育与职业,,(14):83-84.

[2]何克抗.从BlendingLe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3):1-6.

[3]黄荣怀,周跃良,王迎.混合式学习的理论与实践[M].高等教育出版社,.

篇12:中学历史课程教学设计研究论文

摘要:随着中学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不断被挑战,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开始打开教学思路,研究新的教学设训一策略,以顺应时代的需求并提高教学质量。主要以中学历史教学为例,初步勾勒了中学历史教学设计策略,以供各学校和历史教师参考。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教学设计;历史课程

1研究背景

教学改革已有数十年,在这些年里,每个学科的教学都有不同程度上的发展和进步,无论是教材的编写、课程的安排,还是教师的配备、教学方法的设计等。这些创造性的改变,不仅提高了教学质量,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普遍降低了其在成长阶段的读书压力。在中学要学习的学科中,历史学科是一门文科性比较强的学科,传统教学方法下,学好历史唯一的方法就是多背多看,教师的讲课内容和方法更像是在帮学生划出考试的重点。这种教学模式只会增加学生课后背诵的负担和压力,而且学习效率极低。在新的课程背景下,这些传统的、落后的教学方法要逐一被改进,设训一出科学系统的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

篇13:中学历史课程教学设计研究论文

2.1教师教学理念有待更新

中学历史教学内容涉及很多深层次的历史知识,通过简单的记忆并不能更深地理解历史知识,也无法提升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和成绩。造成此类问题的原因与教学方法落后有很大的关系。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教师采用说教的形式,学生只能机械地记忆,缺乏个人见解,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也比较浅。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所讲的知识与实际情况联系不紧密,学生所能了解到的历史知识大部分是枯燥的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这样的教学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综合能力也得不到提升。

2.2讲课内容不够系统

历史这门学科很特殊,没有规律或者定律可循,只是记载了社会从古至今的发展以及各个阶段的重大事件,学习起来会有些抽象。中学历史在初中历史的基础上大大增加了难度,对各朝代和历史事件的描述会更详尽,对知识重点的掌握程度也会要求更高。如果历史教师自身没有较强的归纳总结能力,在教学设计上没有一定的系统性和逻辑性,不能清晰地讲出历史的发展脉络,学生学起来会更加吃力。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上课的模式普遍是照本宣科、满堂灌,没有系统的教学思路,学生很难理清各事件对应的朝代和各朝代的先后顺序。但是为了考试取得好成绩,只能课后花大量的时间死记硬背,考试结束后又普遍会立即忘光,不能从真正意义上学好历史。

2.3学生们很少自主学习中学历史

中学历史主要是对我国古代史、近现代史的学习,可以说历史对于学生们的学习十分重要,作为21世纪的人才,对于历史知识的掌握是必须的一门知识技能,很多同学对于中学历史不够重视,只是花费更多的精力去学习英语和数学。其实中学历史是一很生活化的学科,学好这门科目对于自己以后的生活和工作都会起到良好的推进作用,但是目前学生们对待中学历史的.普遍态度没有改观,不能够去花费一些课余时间,自主的学习中学历史。这是一个不正常的现象,应该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美国影视专业名校

本科公共管理论文

浅析比较研究中美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论文

高校服装设计教学模式改革论文

基本教育模式的研究开题报告

课改下教师发展论文

开题报告国内外研究现状范文

浅析高校国际经济学教学模式改革

现代立体构成教学改革的新思路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Fink模式的新开设课程教学过程设计研究的论文
《Fink模式的新开设课程教学过程设计研究的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Fink模式的新开设课程教学过程设计研究的论文(推荐13篇)】相关文章:

关于网络游戏产业的论文开题报告2023-10-14

数学建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研究论文2022-05-23

探究式生物教学新思路论文2022-05-06

网络环境下教育模式开题报告2023-11-16

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的高校艺术教育探索论文2022-10-13

海西经济区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一-社会需求、人才内涵的研究2022-04-30

高校教学应注重培养创新型人才2023-03-21

关于作文教学的论文题目2024-04-21

普通高校素描教学改革研究论文2022-05-08

教育教学论文开题报告2024-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