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西经济区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一-社会需求、人才内涵的研究

时间:2022-04-30 01:43:24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不用粉墨”为你分享10篇“海西经济区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一-社会需求、人才内涵的研究”,经本站小编整理后发布,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

海西经济区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一-社会需求、人才内涵的研究

篇1:海西经济区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一-社会需求、人才内涵的研究

海西经济区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一-社会需求、人才内涵的研究

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根本动因是社会对人才需求提出的特殊要求.海西经济区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急需四类人才,其中,量大面广的第三类人才是本科应用型人才.这类人才主要由海西经济区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他们与其他类型人才在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上具有明显的区别,具有鲜明的内涵与特征.

作 者: 作者单位: 刊 名:福建工程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FUJ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年,卷(期): 7(5) 分类号:G640 关键词:本科应用型人才   培养模式   社会需求   人才内涵  

篇2:应用型外贸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论文

应用型外贸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论文

【摘要】保定市外贸人才的培养,需要立足保定市现阶段的经济环境,结合保定市外贸行业发展的新常态,旨在提出优化外贸人才培养模式的新途径,以培养广度与深度兼具的、知识结构完备的、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应用型外贸人才。

【关键词】外贸新常态;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型外贸人才

一、引言

9月,京津冀三地商务部门共同签署了《关于落实京津冀共同推进市场一体化进程合作框架协议商务行动方案》,京津冀三地将联手推动市场一体化发展合作,加强外贸部门的沟通,探索合作机制模式,促进外贸合作发展。据保定市海关公布的数据,20全年,保定市实现外贸进出口持续增长,全年外贸进出口总值继续保持省内第三位,居唐山、石家庄之后。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我国的对外贸易也走出了高速增长的趋势,进入了规模增长、增速放缓、调整结构、提高质量为特征的新常态。为适应外贸形势发展的新常态,保定市借势京津,置身一体化大格局下,全面促进对外贸易向更深层次和广度发展;坚持出口和进口并重,推进产业升级;稳固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国际竞争优势,加快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加大对中小微进出口企业的扶持力度,扩大改革红利覆盖范围,增强市场主体活力。在新形势下,保定市外贸行业的发展需要大量复合型、应用型、外向型外贸人才。构建合理的外贸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科学的外贸人才教育路径、培养优秀的外贸人才,已成为保定市各高校共同的责任。在今后的培养模式中,如何根据京津冀外贸合作的新背景,研究新形势下保定市对外贸专业人才的新需求,因此,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外贸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是保定市高等教育外贸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迫切需要。

二、当前保定市外贸人才现状及不足

随着京津冀外贸区域合作不断加强和我市对外贸易的发展,给我市外贸专业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同时也对外贸人才培养提出更高的要求。保定市外贸专业高等教育必须适应这种需要,积极探索外贸人才培养体系,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合格人才。然而,就适应京津冀外贸区域合作发展需求来审视,当前保定市外贸人才培养存在着许多不足。第一,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不符合外贸新常态下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目前,保定市高校在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上存在一定的问题,表现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宽泛、模糊,没有明确突出在京津冀一体化经济发展下国际贸易专业人才服务的要求特点,究其原因,在于对专业培养目标基本原则的全面认识不够清楚,缺乏对适应京津冀外贸一体化需求的专业人才所应具备的素质能力的认识。外贸专业培养目标定位的不明确,必然会导致课程设置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从而造成人才培养方案在逻辑结构上不严谨、不科学,不能支撑保定市外贸经济的发展,不符合京津冀外贸区域合作的发展要求。第二,课程体系和教材不能满足职业人才培养要求目前,保定市绝大多数外贸专业课程体系都是以学科体系为主,追求学科体系的完整性,教学目标仍然侧重知识的传授,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专业课程设置仍比较传统保守,遵循全国高校“大统一”,没有更多体现服务外贸新常态和京津冀外贸一体化的特色课程。在课程结构上,重视理论教学,轻视实践教学;在课程设置上,重典型、轻变化,从而导致理论学习与实际操作能力培养不均衡,难以满足外贸新常态形势下对具有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的复合型、应用型外贸人才的迫切需求。高校实训教材和实训软件更新速度慢,无法满足外贸行业需求,导致部分在校学业成绩优秀的学生,在毕业之后仍然无法开展外贸实践工作。第三,师资队伍无法胜任外贸人才培养重任目前,保定市外贸专业教学团队基本上以校内教师为主,校内专业教师绝大多数都是从校门到校门的高校毕业生,缺乏实际外贸工作经验,而真正有外贸工作经验的教师非常少。虽然我市各高校也开始强调培养双师型教师,但专业教师到企业锻炼的机会和时间较少,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教师非常有限。虽然个别高校聘请一些公司业务骨干作为兼职教师,但他们不能保证授课时间,通常只是做两个讲座,不能充分体现“双师型教师”的价值,无法胜任培养外贸人才的职责。

三、优化保定市外贸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思路

立足保定市现阶段的经济环境,对保定市外贸人才的现状及需求进行调查分析,力图对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优化,以促进我市经济发展,并实现人才培养无缝衔接。第一,明确外贸人才培养目标,加快完善专业培养体系基于近年来保定市外贸专业就业岗位的调查和外贸从业人员结构的分析,结合我市外贸行业发展的新常态,联系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我们将保定市外贸人才培养目标明确为:培养适应京津冀外贸一体化发展需要、符合行业和企业需求的复合型、应用型、外向型外贸人才,学生能够掌握外贸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掌握外贸领域实际工作需要的职业技能,这样毕业后能够快速适应外贸工作。第二,构建适应外贸新常态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构建适应保定市外贸新常态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是驻保定高校外贸人才培养目标的落脚点。而课程体系改革的关键在于如何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构建与之相符合的课程体系。适应外贸新常态发展需要和京津冀外贸一体化的课程体系结构,应能体现“厚基础、强能力、强就业”的人才标准,服务京津冀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国际化、现代化、特色化”要求,构建“双体系、双平台”的课程体系。双平台课程的设置,突破了外贸人才培养局限于校内培养模式的瓶颈,构建以专业为依托、学校和企业双方合作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机制,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辅相成,更好地保证外贸专业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接轨、与企业需求接轨、与学生就业接轨。第三,加强师资培训,培养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我市外贸专业高等教育质量、培养适合保定市外贸发展新常态需要的外贸人才的关键所在。保定市各高校制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和配套政策,建立健全科学管理机制,尝试建立实践教学与职称晋升的关联机制,创新职称与职业资格证书相互认证机制等,打通高校和行业企业人才流通渠道,促使“双师型”教师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此外,应建立政府、高校与企业三方密切合作的“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实现“双师型”教师培养的无缝对接。

四、总结

保定市高校找准外贸人才培养的方向,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与方式,能够有效地缩短企业需求与学校培养出的人才的差距;可以推进保定市外贸相关专业教学改革,有利于多层次外贸人才体系的构建,培养更符合企业要求的新型人才,同时也为进一步推进我市高校外贸人才培养创新提供理论依据。培养出优秀的符合企业需求的外贸人才解决了企业对外贸人才需求的相对缺口;也在一定程度了缓解了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率;同时有助于推动保定市地方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阳立高,周建华,刘建江.基于市场导向的应用型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9):23-24.

[2]丁玉梅.国际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

[3]吴建功,万雅兰.应用型国际贸易人才的实践能力结构探究[J].金融经济,(2):116-118.

篇3:经管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经管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人才培养模式即人才培养的标准形式(样式)或使人们可以照着做的人才培养标准样式;教育思想与教育理念不同,学科专业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并且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学校,人才培养模式也有所不同.应用型本科人才是相对于研究型或学术型本科人才而言的,即能够将科学原理应用到企业经营与管理实践并为企业创造经济利益和物质财富的人才,因此应该突出“应用性”的特点,使其具有从事经济管理工作的`专门知识、能力及素质,具有良好的可持续发展基础;培养模式构建应突出:转变教育观念、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强化实践教学、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完善教学保障体系等方面的设计,以能实现经管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根本目的.

作 者:陈向军 索凯峰 CHEN Xiang-jun SUO Kai-feng  作者单位:陈向军,CHEN Xiang-jun(湖北经济学院,湖北武汉,430205)

索凯峰,SUO Kai-feng(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湖北武汉,430074)

刊 名:教育与教学研究 英文刊名:EDUCATION AND TEACHING RESEARCH 年,卷(期): 23(12) 分类号:G64 C961 关键词:经管类   应用型本科人才   培养模式   保障体系  

篇4:高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分析论文

高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分析论文

摘要:我国应用型电子信息人才有较大缺口,这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不合理性有很大的关系,该文主要针对电子信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入深入分析与研究,并对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一些设想。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电子信息工程;创新;培养模式

近年来,随着电子信息产业的飞速发展,电子信息工程应用型人才需求日益递增,同时为了迎合市场的需要,很多高校纷纷开办相关专业,供给随着需求在增长,按理来说供给应该可以实现平衡。但现实情况是企业招不到适合的应用型人才,高校毕业生又面临着改行、改专业才能找到合适的工作。究其根本原因在于高校对于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定位和培养模式上出现了理解上的偏差,在教学过程中对于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中理论与实践没有很好地进行结合,为此,我们应该深入了解电子信息行业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将工程实践能力贯穿到教学中去,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注重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让学生毕业后能很快地适应企业需求。

1电子信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培养学生具有信息系统和电子技术等知识的本科热门专业,毕业后学生能从事各种信息系统和电子设备的开发与设计。在景德镇陶瓷大学机电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重点建设的应用型工科专业,它是在原来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上发展起来的,以电子技术、自动化及信号与系统为主干的宽口径学科专业。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有团队协作精神和工程实践能力的现代新型应用型人才。

2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

2.1电子信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现状

目前,企业对电子信息类专业毕业生的需求在与日俱增,但实际情况是企业没有招到适合自己的人才,而高校毕业生又不能找到专业对口的岗位,这日益尖锐的矛盾让工程教育与产业需求越发凸现出来。过去几年,很多高等院校都找到其关键问题在于本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设置不合理,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课程体系陈旧,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跟不上市场与企业的需求;2)实践环节中理论验证占较大比重,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体现在认识阶段,不利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3)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实际工程化训练的项目不够,整个过程的实现存在较大的困难。通过对相关企事业单位和毕业生的跟踪调查,我们发现实践能力的培养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我们需要将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相结合、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相结合,搭建人才成长平台,优化人才培养体系。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定位为:培养具备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系统工程意识、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有团队协作精神和能将知识转化为实践工程应用能力的现代化应用型人才。

2.2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研究

①转变和优化教学观念。应用型本科人才和学术型人才是有明显区别的,应用型本科教育也不仅仅是本科和高职的叠加,需要在本科教育层次达到基本要求时,还需全面进行整合和优化,使学生有较强的适应能力以及解决工程实际的实践能力。由于高校所处地方和区域经济在发展中存在较大差异,学校需要在转变教育观念的同时,应综合考虑教学资源倾斜度、教学资金的配备和教学体系的构建,要有精确的评价体系来适应地方经济电子信息行业发展需求;②在教育改革常态背景下构建全新的培养体系,在进行教育和改革的'过程中优化教育模式,积极优化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和实践方面的能力,以便以后进入企业后能有很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以此为背景,在电子信息专业教学过程中采用“3+1”的教学模式,也就是前三年形成扎实的理论知识,最后一年强化实践能力,为“最后一公里”的路程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为了能够与行业需求接轨,在教学过程中还需积极突出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丰富学生实践知识的经验,促进形成专业素养;③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过程中创新课程内容。在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创新课程体系,优化人才结构,促进行业所需人才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素养。在应用型教育过程中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如:模拟法、案例法、项目驱动法以及渗透教学法等,在教学中要横向联系,纵向推进,整合教学资源,在实训过程中完善就业技能和本领;④创建“双师型”队伍,提高教师水平。在进行“双师型”队伍建设过程中,必须建立年龄、学历、职称结构合理的梯形队伍,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科研活动,鼓励进修,也可给教师挂职锻炼的机会,促进教师对教学和科研成果进行转化。同时,也可聘请优秀经验丰富的专家或者企业技术人员对师资队伍进行补充,让学生第一时间感受最新的电子信息专业研究成果,为毕业后进入该行业奠定扎实的基础。

3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景德镇陶瓷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按照学校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建设目的,在制定培养方案时,注重学生基础理论、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努力实现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个性化教育与大众化教育相结合,把握社会需求,人才培养新需求。电子信息工程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对公共课、专业课、实践环节设置进行优化,重构新的课程体系,把第二课堂纳入新课程体系当中,实现两大课堂有机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出专业基础牢固、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意识和高度社会责任感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高级应用型人才。结合社会和企业的需求,通过坚持四年不断线的实践教学,切实促进学生工程创新能力的提升;通过与相关企事业单位深度合作,完善“专业共建、过程共管、成果共享”的产学研合作有效机制。实现专业教育、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共建提升学生适应社会和专业核心的能力。为促使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对本专业培养目标的认识及课程设置情况,掌握电子信息行业最新发展动态,我们在第一学期开设了“电子信息工程导论”专业基础课程;为增强应用型人才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挑战杯”、“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互联网+”等大赛中获得较好的成绩,我们适当的增加了一些相关专业课程的学时数,如:“电路”、“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单片机原理”,并把电子线路CAD专业课程提前至二年级上学期;为突出应用型人才非学术型人才的特点,我们也适当地把与主干学科不符的专业课程删除,如:“随机过程”、“数据库原理”等;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我们增设了课外创新学分,学生可通过参与第二课堂、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等获取学位所必需的学分,极大地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和学习的热情;学校每年年均投入20万余元用于创新创业项目的经费,不断有学生参与到项目中来,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很好的创意和效益。

4专业建设的后续设想

4.1实施“导师制”培养方案

大四最重要的教学任务是毕业设计,但是由于学生忙于考研或者找工作,往往毕业设计效果都不是很理想,拟建立的“导师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在大三时通过双向选择的方式给学生安排好一名导师,导师除了给学生答疑解惑外,还可指导其创新创业项目,或者让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来,导师制”可以增强学生专业认知,这样到毕业设计时,选择与项目相关的题目,学生兴趣大幅提高,时间充裕,效果也更好。

4.2加大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大力开展实践教学

目前,已经投入使用的实训室主要用于电工电子实习和金工实习,除了完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外,还要从长远考虑在当地及周边地区建立一批校外实习基地,以满足电子信息专业实践教学需求。目前,学校在昌河铃木有限责任公司、江西联创(万年)电子有限公司建立了实习基地。现在江浙沪电子企业中积极寻求合作伙伴,开创校外资源,培养应用型人才。

4.3开展职业技能培训

对于电子信息企业来说,毫无疑问最为看重的是毕业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对于在校期间获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的学生会优先录用。目前,电子工艺师、电子信息工程师、电子设备工程师系列是很能被电子信息相关企业单位认可的,为了增强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我们应该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调整课程体系,强化学生技能,把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内容纳入教学计划中,不但让学生获得学历学位证,也要让学生顺利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4.4加强校企合作

实践教学环节在培养应用型人才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完善齐备的实验室是开展实践教学的先决条件。目前,一些知名半导体生产企业面向有一定条件的大学提供一种资助计划,这样的资助对于教学和课程建设都有着重要作用。上海华清远见公司免费为学生提供实验和学习用的芯片,并每年为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提供免费周嵌入式培训,对学校的单片机嵌入式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给予有力的支持。目前,我院正积极争取建立嵌入式实验室。

5结论

通过近几年来对电子信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探索和研究,学生的创新和就业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保持在90%左右,毕业的学生也受到了企业单位的广泛好评。作为一所地方高校,如何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是我们一直需要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朱晓慧,于润伟.以就业为导向的电子与信息工程专业建设与课程开发[J].中国电力教育,(3):50-82.

[2]张兴旺,吕树清,查小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江西教育科研,.8.

[3]张闯.我国应用型本科教育实践教学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4]周绍斌.高等院校培养本科应用型人才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5]高春,王志伟.应用型本科人才实践能力培养途径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8)

[6]许志才.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7]张兄武.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中国高等教育,2010(15).

[8]许志才.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6).

[9]潘懋元.什么是应用型本科[J].高教探索,2010(1).

篇5: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论文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论文

新建本科院校至今已走过10个年头。在10余年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中,选择与构建人才培养模式一直是各高校十分关注的问题。经过探索与实践,大多数新建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方面基本上已形成共识,即“把自己定位在教学型,以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但是,由于这类院校在师资力量、生源层次、管理水平、实验设备设施条件等方面的先天不足,在人才培养方式上出现了两种倾向:一是受传统本科院校的诱惑,借用了“学术型”人才培养模式;二是受原专科办学模式的影响,沿用“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使其培养行为与既定的培养目标出现了偏离,培养出来的人才缺乏“应用型”特色,导致学校连年扩招、毕业生就业艰难而用人单位却招不到合适人才的“怪象”。因此,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如何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仍然是关乎其能否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唐山学院是一所教学型、应用型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始终坚持立足唐山,面向河北,服务环渤海地区,把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较宽、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作为目标追求,不断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初步显现了学院的办学特色,取得了实效。

一、以人为本,做好顶层设计

应用型本科人才的重要特质是能力本位,整个人才培养过程要围绕学生的能力培养展开设计。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需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学院提出了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贯彻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着重从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和教学管理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建设,构建具有鲜明特色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总体要求。按照这一改革思路和要求,构建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为一体的综合素质培养体系,形成富有应用型本科特色的培养方案。

二、突出应用,改革理论教学体系

(一)构建“平台+模块”化课程结构

根据社会需求和自身的实际情况,学院把人才培养过程分两个阶段进行,前期按学科专业大类加强基础课程教学,后期按人才市场需求及个性化培养要求设置柔性的专业方向,进行分流培养,课程结构按照“平台+模块”形式设置。平台课程本着“夯实基础层,拓宽基础面”的原则设计公共基础课平台(含公共选修课)和学科基础课平台,保证人才的基本规格和全面发展的共性要求,适度扩充学生的知识面,夯实专业应用能力形成的知识基础,增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空间;模块课程指在专业课学习阶段,将专业限选课按照不同的专业方向划分为不同的课程群,学生自主确立专业方向并选择相应的模块课程,主要实现不同专业方向人才的分流培养,实现学科交叉、知识综合,为职业能力的形成提供相对系统的理论知识和技术原理,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二)合理选择课程内容

学院从面向一线的应用型人才这一目标出发,根据行业和用人单位的职业要求采集人才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和能力点,聘请业界专家共同进行课程分析、制定教学大纲,明确各门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地位和作用,制定课程教学目标、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同时,注重课程之间内容的整合与衔接,注重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整体优化。根据课程性质特点,增加实践教学内容,加强实践能力培养。结合科研工作,把反映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充实到教学内容当中。

(三)更新课程教学模式

应用型人才培养应当着重在理论知识的应用性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上下功夫,简单地依靠设置课程是难以实现的,所以要依靠广大教师把实践能力的培养意图贯穿于自身的教学实践当中,才能取得实效。唐山学院以精品课程建设为试点,进行了改革探索。

1.改革教育教学方法

为突出理论教学的应用性,在课程教学中,学院鼓励教师针对不同的学科特点、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探索运用项目式、案例式、情景模拟式等教学方法,精简理论教学内容,增加以理论学习和应用为目的的实践教学内容,强调理论和实践教学的内涵融合,探索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能力培养交替递进的课程教学模式。工程制图、EDA技术、组织行为学等几门课程依托工程中心、实验中心、实训中心尝试的“学中做、做中学”教学模式,在实际的工程环境或行业情景下组织教学,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对所学理论知识和技术原理的认识,增加其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与感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收到良好的效果。

2.改革学习评价方式

唐山学院在学生学业考核特别是在实践教学环节考核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在考核内容上,不仅考核知识水平,更突出对应用能力的考核。对所有含实验的理论课程,要求首先对实验部分进行单独考核,着重考核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而且实验成绩实行“一票否决制”,即实验成绩不及格不得参加本门课程的期末考试,必须重修实验课程。在考核方式上,鼓励灵活多样。比如,改革课程设计的考核方法,增加了答辩环节;加强实习环节的过程考核,明确了成绩的构成;严格毕业设计(论文)的过程监控,通过网络检测和成果外审,增强考核结果的客观性。这些改革措施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对实践能力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强化能力,创新实践教学体系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结合不同专业特点,学院在构建实践教学体系中,明确了实践教学内容改革和优化的要求,科学地设计实践教学环节,使实践教学体系整体贯通,在时间上全程化,在结构上层次化,在形式上多元化,充分体现了“突出应用、重视实践、强化能力、提高素质”的培养思路。

(一)构建实践教学新体系

为突出实践能力培养,学院对专业应用能力进一步细化分解,按照专业基本能力和专业核心能力两个层次设计教学环节,优化与各种能力相关的教学内容,采取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学年论文、社会实践、毕业设计(论文)等多种方式,循序渐进地对学生需要掌握的能力和素质进行训练,坚持集中实践教学环节4年不断线;同时,强化实践育人意识,把以技能训练、科技创新、学科竞赛和社会实践为主要内容的素质拓展与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纳入课外实践教学体系,拓展实践教学内容与体系的空间,逐步形成了由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融全程化、层次化、多元化于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充分体现了将实践能力和素质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的思想。

(二)增设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

学院把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作为实验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工作,启动了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项目建设工程,出台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和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管理办法,并划拨专项经费支持相关项目的开发。通过对实验课程进行整合、增设综合实验课程、更新实验项目、改革实验教学手段和增加仪器设备投入等措施,创造条件增设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项目。目前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程门数占有实验课程总数的61%,学生立项研究的`创新性实验项目达131项。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的开设,激发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加深了他们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了创新意识和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与生产实际相结合,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保障。学院与长期保持友好合作关系的企事业单位建成一批条件完备、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丰富了实践教学资源。目前,与唐山三友集团、唐山华鼎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等170多家各类厂企、事业单位、地方政府部门签订了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协议,组织了各类专业的教学实习,如土木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等专业安排学生进入企业顶岗实习,使学生在生产劳动过程中既全面了解到企业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也增强了实践动手能力和社会适应性。

(四)搭建课外科技创新平台

学院建立了以国家级省级学科竞赛为龙头,以院系级竞赛和创新项目为基础,以学生科技文化体育艺术节等活动为有效载体的三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平台,出台了一系列管理制度,采取了有效措施,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挑战杯”等学科竞赛、“五四”科技文化体育艺术节和专业化的学生社团等项目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近3年来,学生荣获国家级学科竞赛奖励37项,省部级学科竞赛奖励74项;荣获河北省“挑战杯”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21项;学生参与教师科研立项35人次,发表学术论文13篇。

四、优化机制,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

培养应用型人才,教师的实践背景至关重要。为解决教师实践经验不足,实践能力缺失的问题,学院采取有效措施,着力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努力打造一支具有双师素养的教师队伍。第一是进修与培训。鼓励教师学历进修,组织教师参加新技术培训,提高学术水平和素养,更新知识结构,加快能力转型。第二是合作研究。通过参与各类企业横向课题研究,设计咨询、工程建设单位的咨询管理服务以及挂职或社会兼职,逐步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实践能力和专业素质。第三是外聘兼职。聘请业界专家、资深技术人员兼职,通过指导课程建设、毕业设计和举办讲座等形式改善教学团队结构,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第四是政策激励。学院出台了《关于加强教师实践能力培养的实施意见》,对教师到企事业单位现场实践提出了具体要求,并把教师参加现场实践作为职称评定的重要依据,还特别要求青年教师必须到相关实验室兼职1年。

五、加强管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教学管理的核心就是解决人力资源与物质资源的有效组合问题,其中,如何激发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管理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唐山学院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注重调动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积极性,围绕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这个核心目标,在培养方案、课程改革、实践教学、教师培养、教学考核与评价等方面完善出台了一系列管理制度和改革措施。主要有:《关于制(修)订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课程教学大纲编制(修订)与管理规定》、《关于加强本科实践教学的若干意见》、《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监控实施意见》、《教学质量与教学工程改革方案》和《本科生“第二课堂”学分管理办法》。这些制度的落实,有效地保证了人才培养工作规范运行、良性发展,受到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专家的一致认可和高度评价。

经过几年的探索,唐山学院初步形成了以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全程化、层次化、多元化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果,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近3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稳中有升,分别为83.0%、83.0%、88.3%,超过全省高校平均水平,得到社会各界的肯定和好评。

篇6:基于应用型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基于应用型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本文探讨了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背景下,高等院校应用型经济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并从修订教学计划、加强课程体系建设、提高教学质量三个方面提出了培养应用型经济学人才的可行性路径.

作 者:王勇 窦佳丽 WANG Yong DOU Jia-li  作者单位:安徽科技学院,管理学院,安徽,凤阳,233100 刊 名:安徽科技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ANHU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 年,卷(期): 23(3) 分类号:G642.0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   经济学   人才培养   专业建设  

篇7: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论文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论文

一、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有关概念

1.教学服务型大学与应用型大学的关系

在给教学服务型大学所下描述性定义以及其他学者研究的研究上,刘献君认为,教学服务型大学可以定义为: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进程中出现的,以推动知识的创新、传授、应用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为宗旨,全面构建新型的教学与科研模式、组织制度形式和资源配置方式的现代大学。它具有开放性,应用性,多样性,地方性的特征。那么教学服务型大学和应用型大学是什么关系呢?“应用型”是相对“学术型”而言的,主要使用于人才培养目标,强调培养应用型人才。“教学服务型”是相对“研究型”、“教学研究型”“教学型”而言的,是高等学校分类中的一种类型,有助于解决学校的战略定位问题。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等学校的规模不断扩大,结构日益多元化。如果自我封闭、脱离社会、高度趋同这些问题不解决,高等学校将无法健康发展。教学服务型大学的提出,使地方高校找到了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定位。教学服务型大学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同学强调“应用”。因此,两者并不矛盾,教学服务型适用于高校的战略定位,应用型适用于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2.什么是应用型本科人才

“应用型本科人才”是相对于学术型(理论型)本科人才而言的,是一种人才类型。它是指能将专业知识和所具备的能力应用于所从事的社会实践,主要从事一线生产的技术或专业人才,它与学术型(理论型)本科人才在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上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在知识结构上,应用型本科人才不过分强调学科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而更注重专业素质、能力的培养,将以学科为导向的学术逻辑体系转变为以专业为导向的技术逻辑体系,学科要服务于专业,理论以适用为度,强调服务生产一线、管理生产一线的能力。既要提高学生的职业适应性,尽快适应岗位需求,也要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在能力培养上,应用型人才不仅要强调实践操作能力,也要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要注重专业能力,也要注重沟通、协调等综合能力的培养;不仅要强调就业能力,还要强调创业能力培养。在素质结构上,应用型人才更强调职业素养。这里的职业素养,不仅仅指职业技能,还包括职业道德、责任心、道德感、心理素质、意志品质、身体条件等。总之,应用型人才主要是掌握和应用知识,而非科学发现和创造新知,培养应用型人才重在使之拥有丰富的职业技能,拥有合理的知识、能力结构,拥有终身学习、不断提高的潜力。

3.人才培养模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远景目标纲要》是最早使用“人才培养模式”这一概念的文件。文中提出:“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由‘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两教育部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工作会议的主文件《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指出:“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教育部原部长周远清对“人才培养模式”这一概念也进行了阐述:“所谓人才培养模式,实际上就是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基本培养方式。”魏所康在《培养模式论》一书中指出:“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人才培养活动的实践规范和基本样式,是对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培养途径、培养方法等要素的结合概括。”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说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

4.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从以上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模式要充分体现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特征。它是在应用型本科教育理念指导下的一个系统工程。包括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理论基础、教育理念、办学指导思想、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的教育过程。涵盖了以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为核心的人才培养内容:以科学的教学管理、质量监控体系为主体的人才培养制度;所采用的教学方式、方法等手段以及自身评价和社会反馈的人才培养评价等。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明确了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基本培养方式;回答了在应用型本科专业建设中,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学科与应用、学校与企业等涉及教育教学的若干重大基本关系问题;形成了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指导下,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方法;指导了课程与教学设计以及人才培养的教学过程等应用型本科教育和教学改革的实践。

二、总结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应用型人才培养已经成为地方高校,尤其是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从原来的以培养学术研究型人才为主转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对地方高校来说是一项新任务,亦是一种新挑战。理念层面已基本形成共识,实践层面则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之际,能否突破体质和机制制约,直接关系到发展理念与办学定位能否落到实处并产生实效。因此,对于新建的本科院校,应该立足学校的责任使命和生源实际,以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为目标,实施“多模式、个性化”的教学改革,为社会培养出真正的“应用型”人才。

篇8:探析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与探索论文

论文摘要:新建本科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是适应并促进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需要,也是新建本科院校提高自身竞争力的需要。长沙学院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主要采取加强学研产合作、构架“通识+学术+技术(职业)”的课程结构、加强实践教学环节、重视学习指导与职业指导等改革举措。

一、应用型人才的内涵与外延解析

一般而言,应用型人才是相对于理论型(学术型、学科型)人才而言的,两者存在着类型的差异,前者强调应用性知识,后者强调理论性知识;前者强调技术应用,后者强调科学研究;前者强调“专、精、实用”,后者强调“宽口径,厚基础”。当前,几乎所有的高等院校,无论是高职高专,新建本科院校,还是老牌本科院校,都提出要培养应用型人才。那么,到底如何正确解析应用型人才的含义?应用型人才这个范畴应当放在具体的培养层次与类型上来理解,不宜笼统而言。

1 应用型人才有层次的不同

从纵向而言,应用型人才有中专、专科、本科、研究生等多种层次。中专层次的应用型人才主要由中等职业学校培养,与某个单一的技能或岗位相对应。专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主要由高职高专院校培养,主要对应于相关的岗位或职业。而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主要由本科院校培养,对应的是岗位群或职业群或某个行业。研究生层次的应用型人才主要由本科院校专业硕士学位教育来完成,常见的如公共管理硕士、工商管理硕士、教育硕士、工程硕士等等,是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的提升。不同层次的应用型人才在具体的生产活动、实际工作过程中所运用的知识和能力、所包含的创新程度、所解决问题的复杂程度不同,因此,其人才规格也不同。

2 同一层次的应用型人才有类型的不同

这里主要以本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为例,从横向分析,本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主要有四大类型:技术型、营销型、管理型、研发型,且与不同的科类、专业紧密相连。如,本科院校的工科类专业,主要培养技术实施型、工程营销型、工程管理型、工程研发型人才。技术实施型人才,毕业后主要到工业生产第一线从事工程技术工作,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工程营销型人才,主要到企业从事原材料的采购、储存保管、成品分销等事务。工程管理型人才主要到生产第一线从事工程管理工作。而工程研发型人才主要从事技术创新和研发工作,促进工程技术和生产力的持续发展。

一般而言,老牌本科院校,尤其是研究生教育发达的院校,文史哲、数理化等基础学科发展得比较好,为培养应用型人才奠定了较广博的通识知识和较宽厚的理论基础,主要培养研发型、管理型人才。然而,新建本科院校大都从专科升格而来,由于发展的继承性,在应用性知识和实践技能方面有一定的优势;由于发展的局限性,几乎没有基础性学科专业,只设置了相关的基础课程,为所培养的人才奠定必备的理论基础服务,因此,新建本科院校主要培养技术实施型和工程营销型人才。

二、新建本科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应然之义

1 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新建本科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

随着地方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从宏观上说,既需要各层次的理论人才,也需要更多的各层次的应用型人才。人才的层次和类型上形成一个适当的结构和梯度,才能更好地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从微观上说,用人单位急需的不是理论型人才,而是面向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不仅需求量大,还在类型和层次上要多样化。比如,目前企业急需高级技工和营销人员,急需对高新技术吸收、利用和转化的应用型人才;政府机关、事业单位急需从事各种实务运作和基层工作的实用人才。

新建本科院校大多位于省会城市或地级城市,其经费主要来源于地方政府,并接受地方政府的管理。随着高等教育和社会的关系日益密切,日益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动力站”,客观上要求高校,尤其是作为地方院校的新建本科院校,应结合所在地区的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来考虑自身的人才培养定位。

2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需要新建本科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

自我国高校扩招以来,高等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毛入学率持续攀高,达到24%以上。高等教育发展到大众化阶段,实用性、多样性人才培养成为改革的主要宗旨与方向之一。在大众化高等教育系统中,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校应具有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规格、模式和特色。

虽然我国大众化高等教育系统的类别和层次开始出现,但高校之间同质化现象严重,导致趋同性的“研究型”高校的大一统“研究型”人才培养与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矛盾加剧。正如美国著名教育学家伯顿·克拉克(B.R.Clark)所言:“对各高等院校进行分工己经变得越来越有必要,因为这有利于不同单位全力投入不同的工作。不同层次的专业培训,不同类型的、适合于不同学生的一般教育,复杂程度不等的.研究(从最基础的理论研究到最侧重应用的研究),所有这一切都可以因院校分工后产生了各类相应的组织结构而得到承担。”’新建本科院校,作为高等教育大众化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所培养的应用型人才,与专科层次的高职高专强调培养技能性人才以及老牌本科院校等精英型大学重视研发性应用型人才和研究型人才培养是有区别的。新建本科院校,作为独立的个体,因所处的区域和历史传统不同,与其他新建本科院校在培养应用型人才上还呈现出区域特色和比较优势。

3 新建本科院校提高自身竞争力需培养应用型人才

与老牌本科院校相比,新建本科院校存在着本科办学历史较短、学科积淀较浅、师资水平较低、教学条件较差以及生源整体水平较低等现实问题。因此,新建本科院校应跳出传统的“高职高专培养应用型人才,本科院校培养理论型人才”的藩篱,由培养理论型人才为主改变为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否则,新建本科院校所培养的人才,其学术性比不上老牌本科院校,其应用性比不上职业定向的高职高专院校。

随着我国现代化的逐渐实现、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与升级、高精尖技术的不断涌现,专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难以完全满足时代发展和进步的需要,必须向本科甚至向更高层次延伸。然而,由于我国高等教育政策的局限性,高职院校仅限于专科层次,没有本科层次的高职院校,难以实现大规模的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虽然有相关政策为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提供了“专升本”的渠道,但不是为了培养本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高职高专为了实施该制度而采取“压缩的本科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说,反而制约了应用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无疑,面对我国相关政策盲点的局限性和市场需求,新建本科院校应有创新思维和改革的魄力,把培养本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作为自己的战略应对举措与战略选择,为加快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开辟新的途径。

三、新建本科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路径选择

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是一个由战略定位、学研产结合、课程建设与改革、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组织与管理、实践教学、学习指导与职业生涯指导等多方面组成的系统工程。下面主要以长沙学院为例来探讨新建本科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改革路径。

1 加强学研产合作,学校、企业、政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形成战略联盟

学研产合作是新建本科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举措,是抓手,与人才培养的诸多因素密切相关。学研产合作,就是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事业单位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优势,根据多赢和互惠的原则,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联系。学校与企业共同组建专业建设委员会,一起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共建实践基地,引导专业的调整和建设,促进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学校面向企业开展在职培训,以及校企合作进行科技开发等。然而,学研产合作能否真正成为一种长效机制,在培养应用型人才中发挥应有的重要作用,还需要学校、企业、政府分工合作,形成统一的战略联盟。 为加强产学研合作,长沙学院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引导各职能部门、各院系主动开展学研产合作,鼓励各院系以专业为主体,积极依托与本系相关专业的产业集团、企事业单位形成战略联盟,开展学研产合作,共同培养应用型人才。同时,还充分发挥自身的区位优势,积极寻求地方政府的政策和经费支持。当前,个学校、企业、政府三位一体的有利于学研产合作的战略联盟正在形成,促进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2 构架“通识+学术+技术(职业)”的课程结构,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搭建课程体系平台

长沙学院以用人单位对应用型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基本要求为框架,构架“通识+学术+技术(职业)”的课程结构,为人才培养搭建课程体系平台。在构建新的课程体系的过程中,按“裁、并、减、转、增”五字方针对原来的课程体系进行改革。“裁”就是以“必需”和“相对完整”为准则,裁掉某些基础性、学科性课程,降低其所占的学分比例。“并”就是将两到三门相关或联系紧密的部分课程内容按“相关”和“精干”为原则进行合并,组成一门新的复合课程。“减”是减少、压缩某些多学分课程的学时/学分,为增加新课程留出空间。“转”是以应用为原则,将某些专业理论课程转为行业性(应用性)课程、职业资格课程。“增”是根据实际要求,增开一些与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新课程、跨学科课程,将新的科研成果、新技术及时充实到课程中去。

通过以上方式形成的新课程体系,由通识课程体系、学术课程体系、技术(职业)课程体系三大系统组成。通识课程体系,包括基础文化艺术素养、基本人文技能、应用社会科学、数学与自然科学、新兴科学交叉科学综合科学五个课程模块,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厚基础、宽口径”,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综合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学术课程体系,主要包括专业基础课程,实现课程体系的知识价值取向,为学生奠定较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素养,为学生搭建可持续发展的知识框架。技术(职业)课程体系,主要包括专业(方向)课程、实践环节课程,实现课程体系的应用性价值取向,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应用能力,以及进行技术创新和技术二次开发的能力。学院尤其重视课程的开发和设置、课程结构的优化和动态发展、课程模块之间的相辅相成,使整个课程体系不断适应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3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从“知”到“行”的桥梁

实践教学环节,消解了“知”与“行”之间的隔阂,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架通了从“知”到“行”的桥梁。长沙学院通过优化实践教学内容,建立了由“基础实践、专业实践、综合实践”组成的层次分明、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该体系由“基础实践活动、计算机操作技能、实验、专业认识实习、课程实习、课程设计、科技活动、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生产实践”10个模块组成。鼓励并创造条件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性实验、研究性学习、课外科技活动以及各种专业技能(实务)竞赛、创业活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取得了显著成绩,近三年来,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获得省级以上奖励350多项。学院在市政府的支持下,依托企事业单位,先后建立了110个校外教学实习基地,与山河智能、中联重工、远大空调、三辰动漫等企业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或组成对口的“山河班”、“中联班,,等教学改革实验班,为企业定向培养人才,促进学生“零距离”上岗就业,受到用人单位和学生的普遍欢迎。

4 重视学习指导与职业指导,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方向与催化剂

经过多年的探索,长沙学院正逐步形成多元化、立体化的大学生学习指导和职业指导体系,为应用型人才培养助力。学生入学时,即通过讲座、班会、参观等方式进行专业教育,让学生初步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的性质、特点、人才培养方案、发展前景等,在一年级开设“大学生学习指导”课程,系统对新生开展学习指导,引导他们思考“为什么上大学”、“怎样上好大学”“毕业以后做什么”等问题,促使他们把自己当今的学习和今后的发展联系起来。在二、三年级开设“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还通过引导学生查阅资料、教师个别指导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与自己所学专业相关的岗位群或行业,及其对从业者的知识、能力、素养方面的要求,帮助学生制定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引导学生把学习目标和职业发展目标联系起来。同时在四年级开设“就业指导”课程,聘请企事业单位专家,优秀校友来校讲座,指导学生就业或创业,引导他们积极地去尝试把学到的知识用于实际工作,积极地面对、体验各种成功和失败从而成为一名优秀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周谷平,徐立清.论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5):5-8.

[2][美]德里特·博克.走出象牙塔——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M].徐小洲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3]教育部称毛入学率达40%不会导致高校快速扩张[EB/OL].http://office.whu.edu.cn/news/onews.asp?id=2243,-2-20.

[4][美]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M].王承绪等泽.杭州:杭卅大学出版社,1994:291.

篇9: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国家教育部教高[]16号文件形式颁发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毫见>,标志着高等职业教育的重心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本文就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必须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之路进行探讨.

作 者:赵润杰  作者单位:焦作大学,河南焦作,454003 刊 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 年,卷(期): “”(5) 分类号:G712 关键词:高职院校   人才培养   工学结合   校企合作  

篇10:浅析海西应用型高校高级财会人才培养论文

2。1培养应用型财会人才的策略

加强财会专业实践性教学。目前,因为高校的财会实习基地和实习单位匾乏,学生在就业前的校内实践就显得尤为重要。要让财会专业的学生在岗前接受非常系统的校内实践,实现毕业后零距离上岗,与工作岗位无缝对接。为此,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①设置课程内与理论课程同步进行的课内实验,如《基础会计》、《财务会计》课程课内配备相应学时的课内实践。课内实践一方而可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另一方而可以锻炼学生的会计实务能力。②设置理论课程外的相应配套的专项实验,如《基础会计仿真实验》、《财务会计专项实验》。专项实验可以让学生对会计工作流程、账务处理程序及各个会计工作岗位有一个系统性的认识。③毕业前进行一次会计职场综合实验,实现手工做账、电算化账务处理、仿真职场演练等。实现与现实职场的无缝对接。

2。2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财会人才的策略

注重财会专业双语师资队伍建设。财会专业双语师资队伍的建设显得较为迫切,较合理的解决之道应该是提升财会教师的英语水平和国际化视野。因此,海西应用型高校的财会专业双语师资队伍建设一方而可以引进有海外留学背景的财会专业人员或财会教师。另一方而可以选派外语较为优秀的财会专业双语师资队伍建设的目标,为推动学校与国际高水平大学的交流与合作,拓宽学校教师的国际视野提供了非常好的平台。

2。3培养具备较好金融知识背景的财会人才的策略

(1)办学定位突出财会人才培养的金融特色。随着资本市场的飞速发展和大量银行入驻海西,高校对财会人才培养应注重金融行业的特殊需求对知识结构的构造,更注重于金融学科的交叉,特别是银行、保险、证券行业知识、投资理财、金融资本市场等学科知识的融合,以期更好地满足金融行业对财会人才的专属需求。

(2)实践上要重视金融实践课程。在财会人才培养方案的专业必修课的核心课模块中应加入银行会计相关课程,在专业独立实验课模块中应加入银行会计实验课程、证券期货投资实战等。

(3)与各商业银行签订合作协议。海西高校要充分地利用自身目前与各商业银行之间所具有的合作关系,采用银校联合人才培养的模式,与各商业银行签订合作协议,今后有意往金融企业会计方向发展的学生可以到各商业银行进行系统地实习。

2。4加强两岸财会教学交流合作

海西高校尤其是福建省的高校具有独特的对台优势,应加强与台湾高校的教学交流合作,共同培养高素质实用性财会人才。高校应调整学科设置,建立起与两岸产业对接相适应的财会人才培养结构,进一步拓展两岸教育合作,开展两岸校际合作、资格考试和认证。海西高校应该和台湾高校创办闽台合作教学形式,财会专业学生前两年在海西高校就读,第三年赴台湾的合作高校就读,修读相关财会专业课程,这样学生既可以学习海峡两岸的会计准则的区别,也拓展了会计和经济视野,为今后的就业和学习提供新的方向。

3结论

为了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具备金融知识背景的应用型高级财会人才,首先,在校内实践性课程设置上,海西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该从理论课程同步的课内实验、理论课程外配套的专项实验、会计职场综合实验三方而来弥补校外实习单位匾乏的不足,实现与现实职场的对接。其次,海西应用型高校应该从师资队伍和学生两方而为拓宽师生的国际视野提供良好的平台。在师资队伍方而,学校一方面可以引进有海外留学背景的财会专业人员或财会教师,另一方而可以选派外语较为优秀的财会教师赴海外研修,注重于财会专业双语师资队伍建设。在学生方而,首先学校应该整合优质资源,设立高平台培养的“国际化视野特色班”,鼓励学生考取国外有影响力的会计认证资格等。其次,在人才金融特色培养上高校应注重银行、保险、证券行业知识、投资理财、金融资本市场等学科知识的融合,在专业实验课模块中应加入独立的银行会计实验课程、证券期货投资实战等,并且要采用银校联合人才培养的模式,与各商业银行签订合作协议。最后,海西高校应该和台湾高校创办闽台合作教学形式,进一步拓展两岸教育合作。开展两岸校际合作。

对专业群建设的高职思政理论课教学模式的探讨教育论文

金融学建设银行论文

地方院校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理念的探析

电气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论文

基于市场需求的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探析论文

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探析教育论文

浅谈新闻传播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意义论文

酒店管理专业创业能力培育的途径论文

新建本科院校课堂管理的有效途径探析论文

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课堂创新探析论文

海西经济区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一-社会需求、人才内涵的研究
《海西经济区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一-社会需求、人才内涵的研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海西经济区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一-社会需求、人才内涵的研究(共10篇)】相关文章:

经济类毕业论文评语2023-11-30

高职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探析论文2022-04-30

汉语言文学专业论文2024-01-22

应用型本科院校统计学实践教学新模式的探析论文2022-07-20

关于体育教学环境的论文题目2023-10-24

教育管理毕业论文题目2022-05-06

高职院校物业管理专业课的教学改革2023-02-16

工商管理专业管理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探析2022-05-06

会计学论文题目2023-09-16

艺术教育教学论文题目2024-01-24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