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思维下微小景观空间设计的探索论文

时间:2022-04-30 01:33:37 论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Fwio”为你分享10篇“设计思维下微小景观空间设计的探索论文”,经本站小编整理后发布,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

设计思维下微小景观空间设计的探索论文

篇1:设计思维下微小景观空间设计的探索论文

设计思维下微小景观空间设计的探索论文

摘要:随着当下城市不断发展,城市中碎片化状态的废弃用地已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如何用好这些废弃地是当下必须思考的问题。文章通过分析国内外典型微小景观空间设计案例,继而借以设计思维这一设计研究方法,思考探索微小景观空间设计的具体设计立意与设计思维,最终尝试以模块化单元的形式构建新型空间,以适应城市中不同尺度大小的用地,进而得到“一”系列与“二”系列设计模型,以期为城市空间废弃地未来发展提供参考的同时,试图搭建起生态可持续性城市景观空间。

关键词:设计思维;微小景观空间设计;废弃地;模块化;可持续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形成了当下城市实际可用地紧张,且成点状分散在城市各角落的现状,最终致使土地荒废弃置,无法得到统一开发。如何利用好这些分散的土地,使的它们发挥最大的效用,是当下所面临的一大困局。尽管就当下而言,这些废弃的土地是城市一大痛点,但不得不承认,它也是城市未来发展的开发重点。由于其本身分散的特点,一定程度上连接了整个城市,将这些土地合理运用,营造小空间设计,不仅可以使土地最大化利用发挥自身功效,同时也可以塑造城市形象,美化城市肌理文化,由点及面,衍生发展。微小景观空间设计正是基于这样的目的而提出的,由于微小景观空间设计不同于原先的景观空间设计,因此借以设计思维这一方法媒介,从多维度、多向度切入,深入分析、思考、探索未来微小景观空间设计的发展路径。

一、概述

(一)微小景观空间设计

景观空间设计相较于景观设计,其更注重对空间感的强调。这是二者的最大差异。究其本质,景观空间设计就是对景观中的各“物”进行合理的安排,以营造一个功能合理、形式统一的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的空间效果。空间,既是观景的场所,也是交流的场所,更是互动的场所。本文所提出的微小景观空间设计是基于当下城市可用土地稀缺且分布散乱的现状所提出的,一方面希望借以对微小景观空间设计的思考合理化运用当下一些被弃置的用地,另一方面也试图为长期压抑着的人打造一个景观视觉、情感体验、对话互动的自由空间。微小景观空间设计相较于景观空间设计而言是景观空间设计的微缩版,抑或是景观空间设计中的一个小型空间再现。它可以只是一张坐凳,一盏灯,或者万千世界任一物品,它更强调空间的开放、自由,以服务人的需求,慰藉人的精神文化作为其设计出发的要义。

(二)设计思维

设计思维就是设计师在设计时所运用的思维方式,是一种方法论意义上的设计哲学,它更多地表现为一种隐形的思维存在。设计思维存在于每一个设计师心中,可以说每一个设计师都有他自己独特的设计思维,只是有些设计师感受到了这种存在,并很好地利用这种存在,进而为设计服务,还有些设计师或许未曾意识到这一存在,但又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设计师的设计。设计思维作为一种设计中的思维意识形态,其思维类型相对多元,包括有创造性设计思维,联想性设计思维,换位性设计思维,逆向性设计思维,仿生性设计思维等等,这些设计思维方式共同组合而成设计思维。设计思维作为一种存在,不孤立也不独立,通常都是相对存在,彼此之间具有一定联系性,在设计过程中应结合实际设计要求、情况,综合考虑多种设计思维,进而从中选择最恰当的几种设计思维方式,整合互补运用到设计中。设计思维作为一种思维开拓的存在,它有助于寻找设计的更多可能性,进而设计出最优化的设计方案。

(三)国内外发展情况

当下国内对于设计思维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较少,且所提及的也大多是捎带而过,未做深入研究,对其的概述、认识也相对缺失。其中比较突出的有阴帅可与杜雁围绕《园冶》所做的《以境启心因境成景——<园冶>的基础设计思维》一文,将设计思维与《园冶》中的造园手法相结合,继而进行解读与论述,为设计师提供方法上、思维上的指导,然其中对于设计思维的单独论述与具体应用方面的研究仍较少。新西兰林肯大学景观学院教授麦克巴特尔梅曾针对设计思维与景观设计作过一篇研究性论文,然其更多的是围绕景观设计教学这一主题展开论述,他强调学生应当注重设计思维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提出设计思维对于景观设计师的重要作用——更好地解决问题。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受设计思维本身的性质所局限,即设计思维相对而言更抽象,是设计的思想存在,其大多情况下不可见。另一方面在于景观设计的设计方式相对固化,景观设计师对于设计的思考也大多停留在对于景观元素的组合、拼贴设计,而不是从根本上思考设计的思想。

二、设计思维在微小景观空间设计中的探索

如何在诸多设计思维中寻找到契合微小景观空间设计的设计思维呢?笔者试图借以下三个与笔者所倡导的微小景观空间设计主题性质有一定契合度的案例对每一个设计进行解读,当然这些案例并不相同,在各方面也都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包括概念性设计、能源性设计以及文化性设计。继而基于对这三个案例的探索、分析,寻找真正适用于微小景观空间设计发展的设计思维方式。

(一)概念性设计——EscaleNumérique城市公共设施

“EscaleNumérique”作为法国设计师MathieuLehanneur的首个城市性质开发项目,设计以立体思维、仿生思维作为主要设计思维方式,强调对系统性整体的把握,由点及面,以多功能为要义,结合当下人们的需求,以亭子形式呈现,又区别于旧有的亭子,在外观、形式上进行创新,简约大气,经济实用,有助于遮阳避雨,实现以人为本的同时,也提升设计的实际可用性,使得其得以二十四小时为人服务,改善设计的时间局限性问题,实现多向度、多维度的统一。同时注重设计的空间感营造,脱离二维平面,从三维、四维空间思考设计,在亭子式屋顶下方,设计、配置有以混凝土制作而成的座椅,同时根据人性化座椅间距进行排布,使得座椅相互之间不受干扰,得到最大程度使用。且设计的公共座椅为方便人使用,还配备有迷你型桌板,以及可供人们充电的'插座,大方实用,集多功能为一身。在中心柱位置还设计有一块电子触摸屏,以实时更新城市各类服务信息,包括交通,天气,新闻以及城市文化、旅游类互动标识等等,实现智能化应用,方便人们出行。同时设计以生态为宗旨,在亭子上方以植物覆盖,使得设计在平视、仰视、俯视等多角度获得最佳的景观效果,增强城市绿化覆盖率,美化周边环境,改善环境,提供新鲜空气。

(二)能源性设计——Solaris遮阳伞

Solaris遮阳伞设计作为一个智能型能源性设计,依托发散思维与动态思维作为该设计的思维方式,强调对设计的多种可能性进行发散性思考,跳脱现实,大胆创作,其主要设计理念是根据光照感控遮阳伞的开合,最大程度收集太阳能,同时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以供应人们日常使用。设计伞顶由太阳能电池板组合而成,同时配备有光感控仪,以实现遮阳伞在日常阳光下打开,收集太阳能的同时,为人们遮挡阳光,提供日常手机、电脑充电服务,营造舒适休闲户外空间。同时结合时间、空间的动态性,尽可能实现设计的运动感,在不使用时,Solaris就会自动合拢,折叠成风叶状,利用风能进行电力储备,以作为城市供电来源之一,减少城市日常能源需求。由于Solaris遮阳伞使用方便,可拆卸,可组装,可移动,对空间要求低,且设计组合方式灵活多样,使得Solaris遮阳伞可轻易打造一个活动交流空间,适用于包括海滩、公园、广场、咖啡馆等等公共空间环境。

(三)文化性设计——厦门状元文化广场

厦门状元文化广场设计以收敛思维、空间思维作为该设计的思维方式,强调设计的收敛性,即最终回归到一点,表现在设计中就是设计可落地,因而,这一思维方式相对而言更多地注重对实际的思考,对场地的现状情况的挖掘,厦门状元文化广场设计基于厦门独特的地域文化,同时结合周边的交通与商业环境,在尊重原有场地的基础上展开设计,以实现最大程度的保留与创新为设计目的。同时也追求空间、场域的营造与设计,不仅是与人交流互动的空间,也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场”的设计。由于空间环境的特殊情况,其理念主要围绕打造一个商业互动、休闲娱乐的空间环境,借以缓冲周边的商业大环境,主要通过形如海浪又似中国卷轴的公共座椅设计加以展现。在实际设计中,结合场地中实际休憩需求,设计有高低起伏、不断变化的卷轴,在形态上赋予动感,以实现景观上的运动视觉效果。其中卷起的部分作为人们停留休憩的空间场地,可躺、可卧、可坐,结合植物的种植设计,活跃广场空间,打破城市压抑氛围的同时,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实现功能与形式和谐并生的景观空间。且植物配置从人性化角度出发,充分考虑阳光的直射方向及其投影关系,合理安排植物与卷轴之间的距离与位置,极大地提升了空间的利用率。在整体形态上,特以当地闽南红砖与深灰色花岗岩两种材料相结合作为铺装材料,将地面铺装设计与景观小品融为一体,宛若天成,突出当地城市特色文化的同时,实现统一中富有变化的景观设计效果。

三、微小景观空间设计探索性思考

(一)微小景观空间设计的立意要求与设计思维选择

综合以上三个案例的分析,同时考虑到微小景观空间设计本身所存在的局限性以及特殊性,笔者结合微小景观空间设计的内外部要求,提出契合微小景观空间设计的立意框架(图4),试图重新构建起微小景观空间设计的设计思维模型。

(二)微小景观空间设计模型构建探索

设计结合城市发展这个大背景,同时城市发展与树之生长之间有极大的相通之处,即萌芽,初生,繁荣,衰落,死亡,再生……反复循环,周期更迭。故而,探讨以树作为设计之脉,创新整合,有机再生。由于当下微小空间的尺寸不一,笔者特以这种结构组合、模块化的方式设计,以供不同尺寸的空间组合、搭配、再生。“一”系列与“二”系列,作为单体,模块之间可相互拼接,围合,进而构成不同形式的新型空间,同时也可两者之间相互拼接,创生空间,满足不同的人的需求。“一”系列,作为一个装置小单元,彼此拼接,相互结合,再生、发展……进而衍生出万千设计,既可围绕圆形设计,作为广场小舞台,抑或是会议交流小空间;也可模块之间成线性排列,作空间廊道,或穿梭其中,或小坐休憩,感受空间时间的变化发展,亦可作为道路景观装置,美化城市街道,方便人们生活;亦可以两两相接,首尾相连,彼此之间置一睡袋,便可休、可玩、可赏、可卧。同时,“二”系列中三角形树池与座椅作为两个孤立的单体,可拼接成为空间中的小装置,亦可拆分作为空间中的小单体,且多个三角形树池与座椅之间可随意拼接,任意组合,形成人们所想要的空间效果,或亲密交流,或互不打扰,通过空间的组合与应用,充分适应不同尺度大小的空间环境,包括有全闭合空间,半开放空间,组合式半闭合空间,组合式半开放空间,自由空间等五种模式化空间。五种模式化空间之间亦可彼此组合,随意拼接,进而打破旧有,重创适用空间,是一种可更新式设计,可适用不同人群、不同尺度、不同需求、不同可能,真正意义上实现设计可持续性发展。

四、结语

过往的许多景观设计研究忽视设计思维,进而造成越来越多的景观设计趋同化发展。微小景观空间设计作为景观空间设计的微型表现存在,其提出与城市潜在的现状问题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作为景观空间设计的必然化趋势,重新审视城市地域问题,思考如何在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求得景观与城市之间的和谐是微小景观空间设计的根本要求,将会是一个永恒的论题。笔者仅以设计思维这一视角,以点探面,思考探索实现设计与自然之间最佳平衡的发展路径,重构可供人们暂时逃离城市的绿地空间。综合而论,设计就是一种生活的设计,一种提升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的设计,最终为人服务。

参考文献:

[1]阴帅可,杜雁.以境启心因境成景——《园冶》的基础设计思维[J].中国园林,(01):85-87.

[2]麦克巴特尔梅,庄佳栋.风景园林中的设计思维[J].中国园林,(02):61-64.

[3]翁威奇,林建飞.从接受美学出发浅谈地域文化在城市景观小品设计中的创新应用——以广府文化为例[J].建筑知识,(08):37-40.

[4]周曦,李湛东.生态设计新论——对生态设计的反思和再认识[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7-29.

篇2:城市街道景观设计探索的论文

城市街道景观设计探索的论文

摘要:城市街道是一个城市的名片,也是一个城市的框架,对连接城市各区域之间的互通性具有不可替代性的作用。城市街道不仅代表着一个城市的形象,也能反映这座城市的人文特色和历史文化。人们在街道上行走移动的过程会去观察这座城市,而主要观察的就是这座城市的街道,也就是说对于大多数人来讲,一座城市街道在脑海中留下的印象就代表了这座城市在人脑海中是怎样的。而城市街道的景观则能反应这条街道或者说这座城市的经济、文化、政治等各方面综合发展水平,所以城市街道景观的设计是城市规划发展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成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也成为人们较为重视的项目,因此研究探讨城市街道景观的设计,是现代化城市建设高速发展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地域文化;城市街道景观;设计

城市街道景观设计对一个国家、城市或者地区以及居住社区等的环境、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的综合发展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制约性,对现代人类的生活品质有着直接的影响。当前,我国的现代化景观规划设计虽然已也发展到较为成熟的阶段,但是其中仍然存在很多在研究设计上的问题。城市街道是城市建设中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人与城市建设的重要连接桥梁,要建立城市街道的科学先进且环保的理论大纲,我们必须对理论研究有深层次的造诣,并在实践创作中设计出对人类生活有益、对于城市发展有利的城市景观。本文就对城市街道景观的概念、构成要素和意义进行简单分析,并就我国当前在城市街道景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分析,并以科学合理的设计原则为依托,提出集中城市街道景观的设计方案。

一、城市街道景观简介

城市街道景观设计中需要考虑的问题,主要有以人为本、意义以及绿化生态问题。文化精神的问题也就是意义的问题,是城市街道景观的首要设计目的;绿化生态问题,不仅需要设计能提供给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还要考虑到动物栖息的地段;作为公共场所,它是开放的,是没有私人空间的,是所有人都可以享用的,这是以人为本的原则。城市街道景观的构成,主要包括静态要素和动态要素两大结构。静态要素在城市街道景观建设中又可以分为人为、自然两个点。自然景观是每座城市独有的条件,或山或水都能成为这座城市的景观,而在进行城市街道景观设计的过程中,人们需要根据这些条件,去充分开发应用,让植被、水体、地貌以及其后等自然景观成为这座城市的标签;人为景观也就是构成街道空间的元素,主要包括建筑、路面、街道以及道路交通等。建筑是整座城市街道景观中的主要构成元素,是街道两边空间被建筑占领之后形成的空间状态,一条街的建筑格局需要配合当地的自然景观进行设计,要与周边的建筑或者景观形成韵律感和统一感。动态要素主要是人们的活动以及车流。一座城市的街道景观建设,首先考虑的应该是街道上人类活动形式,人类街道上在的活动内容是街道景观设计的前提。比如街道景观设计的对象是繁华的步行商业街,那么在设计过程中所需要考虑到的因素就是众多的行人,为了满足行人对街道景观的需求,就应该街道两旁的建筑和树木等都处理好。在进行街道景观设计的时候,必须遵循以人类活动为原则的景观设计,负责在华丽的街道景观都会失去它出现的意义;车流在动态景观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因为车流能为人类的生活、娱乐以及工作等提供很大的便利。城市中的汽车车流是时代的一种象征,也是城市发展速度的体现。城市街道景观不管是在理想中或者实际中对人和社会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意义。在任何一座充满历史文化气息的城市,当地的居民定会向游客讲述这座城市的兴衰繁荣,因为这座城市承载的不仅仅是高速发展的现代生活,还有会一代代传承下去的历史文化或习俗。人们对街道景观的邂逅,会获得视觉上的满足和喜悦,然而城市街道景观不仅仅是审美价值的展现,其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景观还能激发人们对这些景观的自豪感,这就是民风习俗形成的过程。

二、我国城市街道景观设计现状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生存环境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城市环境也随着社会的需求在不断的改变。但是在城市街道景观设计中仍然存在较多需要改进和完善的问题;第一,街道设备不足是当前城市街道景观设计中较为明显的问题之一。很多地方城市的地方政府并没有很好的落实街道设备方面的措施。比如街道路灯,很多路灯的质量也较差,坏了之后也长时期得不到修葺;或者人行道上没有设计盲道、人行道与车行道之间没有落实红绿灯的安装等;

第二,城市街道布局设计简单,呈现千篇 一律,对地方城市文化特色没有进行保留和呈现的现象。使得我们生活的城市变成一口跳不出去的井,单调没有创新性。街道建筑的材料或者颜色、形式等都大同小异,丧失景观设计的创新性原则;第三,在城市街道设计中忽略了公共场所建设的重要性,要知道人与人之间的文化是在不断交流中碰撞出来的,处处车水马龙,而没有可以提供给人们交流休憩的公共休闲场所,是对人文情怀发展的`制约;第四,在城市街道建设中,重视经济发展,而忽视了绿化建设环节,是造成当下很多城市街道环境脏乱差的主要原因。当前,虽然一直倡导建设绿色文明新城市,但是很多城市仍然没有将绿化这一块作为城市街道景观设计中的重点进行,所以很多城市的绿化系统仍然处于停滞状态。而且在城市街道设计中忽略垃圾桶的合理设置,让街头小巷地面出现很多垃圾,这虽然也关系到个人素质问题,但是垃圾桶的合理摆放也是非常重要的。

三、城市街道景观的设计方案

所谓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状态中,对城市街道景观的建设更应该讲已有的科学合理理论落实在实践操作中,只有实践才是研究课题的终极依托。当前我国的城市街道景观建设是有一定盲目性的,没有健全的理论指导。下面笔者以成都城市景观设计为例,通过在城市街道中较为常见的生活型景观设计、交通型景观设计以及商业型景观设计等设计方案进行分析。

(一)城市生活型街道景观设计

城市生活景观设计需要考虑到的面比较全,因为在这一类的街道上有很多的交叉路口,所以首先要考虑的是安全性,在这一类街道景观设计中应该根据当地的人流量情况,设计底下人行道或者天桥等,保证主路畅通和行人安全;生活型城市街道的观赏性和可读性已然从城市街道设计最初的适用性得到了升华,城市街道景观不仅仅需要外在美,还需要展现当地居民的生活习俗,能让人们产生对这个民族未来的联想。当然实实在在的方便性也是非常重要的,比如街道上的卫生间、垃圾箱、座椅、公交车站台、阅读区域等等的各种设备的配套。下面就以成都少城街道为例进行分析。

1.街道形式。成都少城街道辖区以长顺街为主干,两旁街巷均匀对称,状如蜈蚣。在规划上全盘模仿了秦朝国都咸阳的建制,对秦都城文化也有所借鉴。但由于它是在早期成都少城的基础上建造的,所以对早期成都少城的格局仍有部分保留,将秦文化因素溶入其固有的巴蜀文化之中。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各街道与周围环境场所紧密结合,丰富了城市街道的空间景观。成都城与咸阳内城大体一致的格局,城内也有宫城、手工业作坊、市场和居住区。而这一片区的行人较多,所以车速较慢,行人对街道景观的观察时间也会较长,所以在设计的时候就要从细微之处去考虑。观察者可以从周边的景观观察到少城街道向沿街建筑的连续性和人文性,在轮廓线和建筑风格上有较大的优势,根据人的视觉特点,设计者的设计不仅需要彰显原有建筑的文化气息,还要体现现代文化的活跃气氛,以此来丰富街道景观视觉效果。

2.街道设施。这类街道需要考虑到交通特点,所以需要设计一些交通减速标志,且也要设计一些保护柱和植物箱等设施,为行人提供方便,在保证功能性要求的时候,也要让这些增设物与街道之间保持统一性和美感。能很好的体现地方性和时代感。

(二)城市交通型街道景观设计

交通型城市街道的设计难度是比较大的额,因为在我国这类街道的需要满足汽车、自行车以及人的通行性,且景观效果需要根据不同行进速度来进行设计。

1.交通型街道设施,主要是以服务自行车、行人以及汽车部分为主要设计方向。为行人和自行车服务的设施,不仅需要有相应的交通标志,还需要包括导购图、导游图以及钟塔类高大建筑物;为汽车服务的部分需要有明亮的路灯、信号灯、指路牌、候车区、跨线桥、划线以及隔离装置等。我们以深圳深南大道的街道设计为例,虽然该大道的主要功能是交通,但是从整个街道空间上不难感受到人性化的设计。在整条街道上有很多设计巧妙的座椅,且交通标志较为简洁,在街道上还能看到街道书亭,这不仅是街道上的一道景观,最主要的是为人们创造了观赏景观的条件。街道路灯的设计也别具一格,具有强力的现代化色彩设计,但又能与周围的建筑遥相呼应,整条街道的韵味行和统一性显而易见。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条街道上的盲道设计,更是体现了街道“以人为本”的城市街道景观设计理念。

2.绿化是城市街道景观设计中老生常谈,却也不可替代的构成元素。对于深南大道这样一个生态景观性街道而言,绿化是比较重视因地制宜的,处了能对生态环境有所改善的作用外,还能让整条街道呈现出更强的艺术性和人文性。由于深南大道地处田面村和岗厦村,为了能将该地域的杂乱现象进行改造,设计者别出心裁将临街建筑高度增高,这样一来给人的视觉能就形成连续走廊。而另一面,为了能保证良好的生态绿地不会被高大建筑遮挡,所以田面村的绿化设计从西北向东南循序渐低,观赏性很强的生态绿地也就能呈现在人们眼前。深圳市本身的雨量就较为充沛,所以对绿化品种的选择也较为自由,有这样的优良先决条件,从而使得深南大道的绿化能在不同季节能都看到各种不同的景观效果。此外,在人行流线的节点处,结合步行系统设计从而设置了大面积的开放绿化地带,由此形成街道观赏性型的良好生态绿化景观。

(三)商业型城市街道景观设计

1.步行商业街的景观设计要求,首先要考虑到的是安全性。因为在这类街道上的人流量较多,对于管道井盖的设计应该减少高低变化,在高低变化大的地方要设计明显标志,避免行人在没发现地面高低的情况下发生事故。另外地面铺装材料的选材也要根据当地的气候选择。比如成都春熙路步行商业街选择的材料就就具有表面粗糙的特性,因为成都属于多雨地区,粗糙铺装材料不仅有吸水作用,还有防滑效果。安全隔离设施的设置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步行商业街需要将机动车隔离在外,避免侵入街道对行人造成伤害。

2.成都春熙路是成都最热闹的步行商业街,是中国四大商业街之一。位于成都市中心交通较为复杂的地段,以发掘人文历史、创建良好的公共环境特征来建设商业步行街,这样的影响力能对都市活力有一定的激发作用,并在某种成都上提高商业街建设优势。成都春熙路步行商业街是一条多层次的综合性街道,在设计上采用了地下、地面和空中三位合一的网络设计,采用车辆交通实行空间分离的形式,根据城市公共活动空间的要求,实施线型和铺设等的特殊设计车道来减低车速,形成以步行广场为主要区域的城市线状空间。

3.春熙路历史悠远,也称“百年春熙”,城市街道景观的设计不仅尊重前人以及历史文化遗产,再后来的不断新建中也注重整体性和视觉性。新建的建筑强调沿街立面的分割性,意在减小体重。建筑在高度上要求保持一比一的二左右街道空间高宽度,并适当搭配当地文化特色建筑等,形成视觉上的趣味性。在春熙路步行商业街上,雕塑等公共艺术成了吸引游客的一大亮点,根据整体环境,从造型、选材以及造型灯方面,都要强化特色空间,并接近市民生活,能将地方文化涵养得以诠释,并增强街道景观空间吸引力,塑造地方城市街道景观个性。

四、总结

城市景观街道设计是对一个城市形象的体现,也是人与文化、历史和艺术相互交融的展现。城市的新陈代谢就如生物存在死亡和新生一般,有着进步、更新和沉淀的过程,在整个变化过程中,城市街道景观涉及到生态、规划等众多问题,是为人类提供生态和生活服务的。人们对生存环境的要求也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增加,这就要求我们在城市街道景观设计领域还需不断的开拓创新,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刘乐,偶春,杨冰清等.基于地域文化背景下的城市街道景观设计研究--以钟祥市为例[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4):49-51.

[2]王景生.地域文化特色的城市街道景观设计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15).

[3]杨华华.城市街道景观小品设计探析--以榆林市为例[J].陕西教育(高教),2013,(12):71-71,76.

[4]陈曼芳,魏玉香,李力威等.城市街道景观在城市特色中的作用[J].科技信息,2015,(19):384-386

[5]李欣玮,王贝贝.塑造具有西安历史特色的城市夜景之探讨[J].新材料新装饰,2014,(13):539-539.

篇3:小议景观公园的空间设计论文

小议景观公园的空间设计论文

空间形成的设计

在Riem景观公园中,GillesVexlard用一种清晰的植物元素层级划分来分解宽广的公园,用差异化种植形成不同特点的空间,更多的是在植物多样性上表达足够的细节设计。他在土地上布置小树林,灌木条带,树篱带和孤植树,而不是密实的树林。小树林只包含单一树种,3万棵树形成特定区域,便于感受空间的尺寸[3],至少100m长的灌木条带是一种引导视线的很好的方式,孤植树醒目而庄重,为草地提供了重音,同时衬托了场地的广阔。除此之外,设计师还为景观公园的周边区域布置了一大片开花植物,调节春天时草坪单一的色彩。具体地说,Riem景观公园在空间塑造方面充分利用植物材料进行空间塑造,划分层级,综合运用了实体占领和实体围合两种空间构成的方式,主要用植物材料代替以往的硬质材料的布置,用植物作为占领物或是围合中的底面、围合和顶面,通过植物的相对体积、位置关系,营造了更加生态自然的空间环境。

1利用实体占领形成空间的设计

Riem景观公园的空间塑造主要采用了植物材料,布置树阵形成空间(用实体占领的方式形成空间)。密林、小树林和绿篱将公园分隔成不同的区域,同时限定了空间结构(见图1,图2),占领物之间的张力可以很好地形成空间感。

2利用实体围合形成空间的设计

在Riem景观公园的空间塑造中,也部分采用了实体围合的方法来形成空间。公园中主要使用交冠的乔木形成绿廊遮阴,此时树冠下的空间内外贯通,既不影响游人视线穿射,同时又营造了空间分割感,起到了很好的构成空间的作用。植物材料具有更重要的空间建造功能,即它能充当建筑物的地面、天花板、围墙、门窗等多种结构。由它形成的空间是指由地平面、垂直面以及顶平面单独或共同组成的范围组合。在地平面上,以各类的地被植物、矮灌木来营造范围,垂直面可通过树干、叶丛的疏密和分枝的高度来影响空间的闭合感,同样,高大茂盛植物的树冠也限制着朝向天空的视线,形成顶面[4]。这样由绿色植物构造的空间相比硬质材料有更多的亲和力与自然性,更符合市民对于公园良好的生态环境的要求,因此Riem景观公园成为慕尼黑具有时代特征、美好风景和良好生态的休闲公园。

空间的组织影响空间的设计

空间组织与园林绿地构图关系密切,没有空间,便不能组织风景视线。因此,在园林绿地规划中,有时把全园划分为既有联系,又能独立、自成体系的局部空间。在游人最多、逗留最久之处,如入口处、制高点、构图的中心地带等,安排优美的静观风景画面。在动态观赏的空间组织中,须考虑构图边缘和景色更替,注意景观的节奏规律[4]。

1采用串联、并联结合进行空间组织

Riem公园在景观的组织布置上兼用了串联布置和并联布置两种方式,串联的布置方式能有更好的连续性和流动性,而并联的布置方式更具有可参观性,因此串并联的兼顾集合了两种组织形式的优点,更便于游人游览,在布置方式上也更加具有灵活性。

2利用点、线、面结合进行空间组织

Riem公园的设计恰当地结合了点线面元素,使我们认识到园林设计的另一种作用:以小带大,以点带线,以线带面,以达到实效地整合整个公园的作用。

点的布置。在景观中,点的应用能够较好地调节景观的节奏和韵律。从整体来看,园林中的点是相对很小的形,从概念上讲点是没有量度的,也没有连续性。点周围存在一定的影响范围,是点控制的空间,是点得以存在的“场”的环境,宽阔的空间环境有利于点的个性表达。物体的“场”即是它能被人察觉到的极限距离。它是一个区域,可以大得看不到边际,也可以很小。如一片森林,每一棵树都是这个“场”的点,而其伸展的枝干所覆盖的区域定义出树的一个特定的“场”[5]。在Riem景观公园的空间塑造中,所设计的树阵就是以小带大,以点带线的典范(见图3,图4)。

线、面的布置。1)整体线面关系。整个Riem景观公园主要采用了线面结合的布局方式,其主要道路为线,而由道路划分出的区域为面(见图5)。园林中的线是细长的形,与体、面相比具有明确的精致感和轻巧感。在景观布置中,线性的布置具有很重要的视线引导作用。当空间布局采用线性布置如景观轴线,线状的延伸性道路时,这种布置就带有了明确的方向性,这种方向性会对视线产生导向作用,这一设计手法可以用来进一步延续公园的空间。2)局部线面关系。Riem景观公园中,很多的景观都采用了非传统意义上的线面结合手法,所谓非传统指的是不仅仅用线面混合布置来打破单一僵硬的固定模式,而是将线和面完全结合,用笔直的路径和轴线切过大块的草坪。巨大的绿地好像被模板裁剪过,树木长在不规则的多边形上,各个绿地空间用线的形式划分,同时也用线的形式相连接,形成相互的渗透,利用对空间的分隔与联系,打破原来单一的静止状态,产生流动的.感觉,同时也产生层次空间的变化,给人们一种规整又不失协调的感觉。3)道路布置。图6是Riem公园路径的形式,以直线形为主。园林空间设计中的线形,有一大部分都来自于对道路的布置,因此道路设置的恰当与否,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空间组织的合理性。

3地形的组织影响空间的设计

Riem公园属于开放式公园,因此为了突出强化公园内的景观特色,并且避免和周围地区不同景观要素之间的冲突与干扰,回避、消除对园内景色不利的景观影响,在公园边界空间设计中使用改变地形来达到视线屏蔽的目的(见图7)。由于Riem景观公园的地理位置,在晴朗的天气里阿尔卑斯山会出现在地平线上,于是为了统一感的形成,设计师在砾石平原的右侧设计了一个空间,和山脉尺度相仿且相互关联。一个20m高的山丘被生长密实的树木包裹着,帮助公园塑造空间结构。山体依据旧飞机跑道的方向从东北向西南方向延伸,同时参考周边区域地块的方位感,在山上可以眺望阿尔卑斯山及慕尼黑市中心。

空间的细化

用这种创意性的设计,形成地面领域性的空间非常巧妙。Riem景观公园的设计获得了德国园林大奖,之所以被称为经典作品,主要是景观设计师GillesVexlard匠心独运,通过巧妙的构思设计,创新了设计理念,充分利用机场空地原有的条件,通过采用植物材料进行空间塑造,来划分层级,利用实体占领、实体围合形成空间,在空间组织上,采用串联并联结合、点线面布置和空间细化等手法,同时还应用了直线分割式造园进行整体空间设计,使整个景观公园拥有很高的协调性,Riem景观公园这一生态化创意设计,做到了人与自然、人与生态和谐相处,新颖别致、清新自然,是我们每个风景园林设计者学习的样板。(

篇4:街头小游园景观设计探索论文

1.1统一和整体性准则

把城市街头小游园和城市绿地系统当作一个整体,严格依据城市的自然环境特点,合理设置与布局大型绿地和公园绿地以及自然风景区等,构成功能相对健全与结构科学、合理的绿地系统,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城市生态环境平衡功能。

1.2多样性准则

多样性景观不仅可以有效提升城市自然生态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加强生态系统自身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还能够充分满足城市居民对于多样化物质以及文化的需求。另外,城市街头小游园多样性设计,还可以保护相关自然遗迹与人类历史文化等,在设计城市街头小游园的设计时,一定要严格依据多样性准则,尽量实现城市街头小游园多样性设计。

1.3因地制宜准则

生物区域性分布作为物种驯化基础,在栽植植物的过程中,应该充分挖掘区域的植物资源,不但能够降低风险,减小成本,还能够形成和区域自然条件比较适应的区域特色。同时在此前提下,合理引入外来物种,丰富物种资源,并且应用各种植物物种,科学、合理搭配,创建具备区域特点的城市景观。外来的物种在引种和栽培方面一定要严格,进行长时间的栽培试验与观察。

2现代城市街头小游园设计方案

2.1地面和公共设施规划

城市街头小游园道路规划时,一定要选取可以引导居民游览的路线进行铺装,还可以发挥游园空间有效划分的作用。同时景观设计应该和生活紧密相连,在空间方面一定要保证一步一景,且景随步移。现阶段,城市街头小游园的道路设计,一般情况下应用透水混凝土和透水砖完成铺装,不但具备良好的透水性能,而且材料相对较为丰富,可以满足排水和人性化要求。除此之外,在城市街头的小游园规划过程中,应该依据实际状况有效确定是否采用水体。怎样规划小游园附近的河道或是流动水域,规划时要充分考虑是否引入,加强游园活泼性与趣味性。近年来,在城市街头小游园设计时,主要利用旱溪或是雨水花园的模式,替代了传统水体景观,其不仅能够确保游园的活泼性及趣味性,还能够满足景观造景元素以及生态理念需求。比如某城市的街头小游园在应用此方法后,有效满足了景观造景和生态环保需求。

2.2植物规划

依据城市街头小游园植物配置进行分类,主要有树木类植物和花卉类植物及保健类植物等。植物的合理、科学配置不但可以保持与改进自然环境,充分满足居民的观赏景观需求,还可以美化自然环境,为居民提供一个良好的休息环境,并且在静态空间中充分实现动态效果。充分应用生态学理念,合理、科学选取植物种类,深入了解种间关系,确保群落多样性和稳定性以及整体性。通过精细配置,不但加强了环境质量与舒适度,还在一定程度上节约成本,便于管理。另外,现代城市街头小游园的植物四季景色,能够直接展现出游园景观设计的好与坏。经过植物色彩和质感以及造型等展现造园的目的,应用各种植物和各种颜色设计出多种图案,展现小游园的内涵。在植物物种的选取方面,不可过度追求多样化,从而忽略物种区域化与本土化。

2.3人口和边界

城市街头小游园入口作为景观设计的重要内容,一定要建立在相对突出的位置,从而使路过的居民可以注意到。比如,在小游园的入口位置建立引人注目的'标志物可以有效突出入口位置。因为城市街头小游园占据的面积比较小,因此,该边界一定要充分应用,选择纯净化的土地种植草坪,不但降低了街头小游园的边界感,还满足了城市简约要求。针对边界位置的建筑物立面,应该在允许的条件基础上尽可能加以应用,同时完成多种方式的竖向设计。

3结语

现代化城市街头的小游园设计,一定要服务于城市居民,重点提倡多元化,积极发展地方特色以及民族特色,针对不同的环境条件应该设计不同的,具备本身意义以及拥有代表性的小游园,并非只是模仿其它相关游园或是单单追求现代感,建设大量的标志性建筑。另外,在城市街头小游园的设计过程中,应该充分和周围环境相融合,从而建设具备区域特色和居民喜欢,及拥有绿化和美化功能的街头小游园。

篇5:城市慢行空间景观设计探析论文

摘要:随着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综合实力不断加强,城市化发展迅猛,小轿车、私家车等机动车的使用率同步飞速提升,城市的空间环境出现一系列的问题,交通拥堵、环境污染问题越发严重。当今社会,环境友好、节能减排成为全世界不断探索的热点,各个国家都耗费巨大的财力和人力成本对这些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与此同时,绿色出行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慢行空间设计在城市景观设计中也显得更加重要。

关键词:绿色出行;慢行空间设计;景观设计

1现行绿地的景观现状分析

当今社会,世界各国都在不断探索环保出行的方式,国内外对于城市慢行空间研究也越来越多,有些国家诞生了众多成功的城市慢行空间设计案例,为其他探索设计者提供了相当重要的参考价值,但大多数研究案例侧重交通功能,对于城市慢行空间景观的设计研究较少。

篇6:城市慢行空间景观设计探析论文

城市慢行空间指的主要是供行人行走和非机动车使用的街道。对比其它城市公共空间,城市慢行空间更着重强调设计的合理化尺度空间。它是建立在良好的出行环境基础上,是人们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的生活空间,体现了整个城市的生活品质,同时保护着历史文化遗产和生态环境,随着全球对绿色环保出行的重视,城市慢行空间景观设计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城市慢行景观区主要包括:慢行景观区(自然风貌慢行景观区,人文风貌慢行景观区,现代风貌慢行景观),慢行景观链(自然、生态慢行景观链,历史、人文慢行景观链,现代科技慢行景观链),慢行景观点(整个慢行空间设计的亮点,呈现出强烈的艺术效果)。

3生态绿色景观城市慢行空间设计

3.1城市慢行空间与山体景观的结合

将自然山体景观移入城市慢行空间景观设计之中,可形成慢行道与山体景观相融合的特点,提供眺望远山空间的视觉效果,为生活节奏忙碌的城市增添轻松惬意的气息,为慢行者带来舒适的视觉和心理感受。

3.2城市慢行空间与水体景观的结合

水在美学和视觉效果上的运用十分广泛,而且城市景观建设中对喷泉、水池的运用也十分常见,水体景观常能带给人们清爽自然的独特感受。在城市慢行空间的景观设计中,要充分利用人类的亲水和观水特性,将水体景观和谐地运用到城市慢行空间设计当中。以慢行空间的走向与水体的走向保持和谐一致为基础,精确分析地面地理情况,最大限度发挥水体景观在城市慢行空间景观设计的辅助作用。

3.3城市慢行空间与园林景观的结合

城市慢行道周边常常有绿色植被的覆盖,树木、草坪等常见城市绿化植被具有非常多的优点,可以涵养水源,吸收二氧化碳,净化城市空气,改善空气质量等作用。在视觉上,绿色植被也能缓解视觉疲劳,增加愉悦感,使行人感受到大自然的气息。以观光休闲为主的慢行空间要充分利用城市绿化植被和草坪植被的外形、颜色,甚至气味的变化来造景。

4人工环境城市慢行景观空间设计

4.1城市慢行空间与现代空间环境相结合

随着城市化进程发展,城市环境呈现出新兴的面貌,出现了非常多的艺术性建筑和地表性建筑,特色的街道等,城市慢行空间设计要充分利用现代人工建筑的艺术和特色,实现更高的美学价值。

4.2城市慢行空间与高科技技术材料相结合

科技技术发展飞速的今天,城市各处无一不充满了时尚科技感,高新科技材料的运用也越来越广泛,在慢行空间景观的设计过程中,要充分利用高新技术材料为慢行道增加前卫时尚的科技风格,呈现出现代化的精神气质,全面打造有趣味的线性空间。针对现在共享单车的日渐普及,城市慢行空间景观的设计显得更加重要而且迫切。共享单车作为慢行交通领域的创新,引起了投资方的热烈追捧,各大共享单车运营商加速在各个城市投放的数量,最终导致了一系列的城市空间绿化占道问题,使得慢行空间拥挤不堪,而且杂乱堆积,给人带来脏乱、无序、混乱的视觉效果及心理感受。解决方案:向城市规划管理局提意见,加强对共享单车的管理,对于损坏的共享单车和占道的共享单车及时处理,解决杂乱堆积的问题,还给广大人民群众自然舒适的景观环境,解决随意占绿化道的破坏绿色自然景观的问题。在共享单车的摆放上也可以进行合理的规划,共享单车的摆放方向与城市慢行景观设计方向保持一致。结合周围植被的颜色对不同颜色的共享单车进行协调搭配摆放,达到更好的视觉效果。

5以株洲湘江滨海城市慢行景观为例

为了充分利用河流湖泊等水景,在改善城市慢行空间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株洲市湘江风光带在城市慢行空间景观设计时,充分考虑到植物在选材时必须遵循地域性、经济性、植物群落可持续发展等基础原则外,根据其环境特点,同时考虑到造景的特点,将植物的景观设计进行了梯度规划:

5.1规划详情

保留了大部分江边自然生长的'野生植被,自然生长在江边的野生植被已经适应了江边的生长环境,能够很自然地融入到城市慢行空间景观设计中。着重选择能够适应江边的生存环境,抗性强的植被,滨江地区,水体环境特殊,江水的波动起伏时土壤受淹的情况时有发生,而且风大,光照强烈,很多乔木不适合这种生存生长环境,在进行城市慢行空间设计时,充分选择适应性强的江景绿地植被。选择能具有江堤防护功能的树种。滨江很重要的一个功能是雨季分洪泄洪,植被树种的选择以能自然形成江边生态系统的树种,防浪护堤,净化水体,吸引鸟类,分洪泄洪。

5.2滨江绿地软质景观的造景设计

植被的季节性变化与早晚的变化:滨江绿地植被多为湿地草本植被,随着季节的变化。植被群落的整体颜色和外形也不断变化,充分利用这一自然特性,可为城市慢行空间带来独特的视觉效果,日出日落、潮起潮涌也能带来独特的景观感受。植被的空间构图形式:江景面积大,对滨江绿地的整体把控对城市慢行空间景观设计最终呈现的效果尤为重要,要从整体上实现江地、植被、慢行道、江边建筑、江岸对面景观和谐统一的局面,又要在细节上实现空间细节美,将空间构图形式与线性构图形式充分结合起来,打造出流畅的江岸线,水流方向与视觉方向相协调,一眼望江景

5.3滨海绿地硬质景观设计

(1)自行车系统,增加与商业区的联系,将交通系统设置在景区的外围,保证滨海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2)水上交通系统:充分利用滨海这一优势,适时规划水上观光游览项目。增加居民对滨海城市水上景观的自然体验。(3)步行道与停车道设计:尽量采用简约自然的地砖甚至土石铺设,颜色与周围风景相应成趣,地面砖尽量具有吸水防潮的功能。(4)周边建筑物:售货亭设计应景的大小和装饰风格,指示牌颜色与风景协调搭配,座椅可采用自然的石头材质,垃圾箱采用环保绿色的素材。

6总结

通过对城市慢行景观尤其是当下热门的共享单车对城市慢行景观的影响进行分析,对城市慢性空间景观设计的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与总结,以达到引起更多的广大人民群众更多的关注与重视。从而结合更多的社会力量来改变慢行空间中的交通问题,让城市慢行空间景观设计更好地服务于广大的人民群众。建设更加生态宜居的城市,在城市用地日渐紧张的情况下,如何才能更好地借助城市慢行空间景观设计的力量,逐渐完善和健全更环保健全慢行空间,从而营造一条靓丽的风景线“城市慢行减速带”,创建安全绿色的交通出行通道,彰显城市特色魅力,改善城市景观,带动周边发展,净化空气,调节湿度,减少噪音,平衡城市的生态环境,为城市增光添彩,仍然要不断的努力和探索。

参考文献

[1]赵紫浩.关于城市“慢行空间”景观设计的思考[A].东北师范大学,(2)

[2]马爽.城市慢行空间景观特色营造———以天津城市绿道公园为例[A].天津城建大学,(4)

[3]纪亚微.城市滨水绿道的慢行交通空间景观设计[A].北京交通大学,2017

篇7:景观设计论文

景观设计论文

摘 要:住区水景设计是现代城市水环境设计中的一个重点,本文从阐述水体的景观特性和水的开发利用谈起,并以深圳华侨城波托菲诺二期为例,分析了水景设计在营造过程中的一些具体手法及营造诗意、画意、情意在现代住区环境中的特征。

Poesy, Drawing the purpose, Affection Landscape Design of Modern Living Area

Cai Qiang Song Mingdi

Abstract: It is a focal point in the environment design of modern urban water that the water scenery is designed in the living area.This text?talks from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the view characteristic and water of the water body. It analyse some concrete tactics in the course of building while being the second stage of Shenzhen Chinese Overseas Town and the characteristic in build poesy , draw purpose of the environment of modern living area.

提及住区水环境设计,自古以来就有“城有水则秀,居有水则灵”、“吉地不可无水”的说法。水体作为一个造景要素,不仅具有生态价值,而且可以调节温湿度,净化空气,增强居住舒适感,水的形态、风韵、气势、声音蕴含着无穷的诗意、画意和情意,丰富了空间环境,给人美的享受和无限的联想。古时即有“遥遥十里荷风,递香幽室”?[1]、“深柳疏芦之际略成小筑,足征大观也”?[2] 之说(明·计成《园冶》)。

现代水景住区自20世纪90年代在欧美开始流行以来,这股流行浪潮很快就影响到中国,蔓延到广州、深圳、上海、北京以及内陆省份。近年来,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建筑的高度密集、环境的严重污染,城市居民更加渴望能够与纯朴自然、亲切优美的湖光水色零距离接触和朝夕相处。因此,住区水景设计也就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事实上,深圳由于地理位置优越,区内山、湖资源丰富,气候湿热,经济发达,为水环境设计与建设提供了极其便利的条件,其设计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一、水的景观特性

水景住区之所以深受人们喜爱,带给人们无穷的趣味,毋庸置疑是源于水自身的特性。

流动性:地球的重力使水从高向低不停地流动,这种位移的变化使水处于不断循环运动中,充分体现出水柔美、活泼的特性。而瀑布、海浪、激流、涌泉等不同程度的激烈状态带给人强烈的视听感受。此外,风这一时令要素也促成水的流动,在平静的湖面上,“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一派诗情画意。

倒影和反射:水的倒影能增加景深,扩大景面,产生虚实对比、交相辉映的画面。阳光下,水面波光粼粼,新绿、晴空和建筑交织变幻,视野收放开合;倒影、逆光、反射,波光晶莹,色彩缤纷,将建筑环境衬托得如诗如画。

可塑性:水是一种连续的物质,无形而消极,本身没有固定形状,但通过容器或喷头,却能塑造成多种形态。宋代画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曾说:“水,活物也,其形欲深静,欲柔滑,欲汪洋,欲环绕,欲肥腻,欲喷薄……”,就极为详尽地描绘了水的多种多样的形态。

声、色特性:水本没有自己的声音,基底的不同,上部剩余空气的多少决定了水的声音。涓涓细流发出的悦耳动听的水声,瀑布、海浪发出的轰鸣都有益于营造空灵超脱的意境;水虽然没有颜色,是透明的液体,但自然界中的浮游生物和光线中青蓝色的反射作用赋予它丰富的颜色;周围环境颜色的映射,也使得水面可以随着景物色彩的变化而变化。

二、水景的开发和利用

亲水是人们的天性,水体的开发利用不仅可以营造“诗情画意”的景观效果,并且也能运用一定手段去拓展空间,延伸、引导空间,用设计师的创意理念去多样化地丰富景观环境内容,达到活化空间、创造情意。

空间的拓展:规模较大的面状空间,在环境空间中有一定的控制和空间拓展作用。一方面,水虚无的形态弱化了空间界限,延展了空间范围,有助于空间的拓展;另一方面,水中的倒影,不仅给水面带来光波的动感,使水面产生虚空间,产生开阔、深远之感。

空间的延伸引导:小规模的水面或点式水景,在环境中起着点景作用,构成空间的视觉焦点,从而起到引导作用,其布置较为灵活;并且这样的水景与水面大面积不同,更易与人直接产生戏水活动,不仅增强了对景观的参与性和趣味性,也满足了人们亲水的心理。

空间的层次:水景作为视觉对象,具有丰富的视觉层次。其多样的形态和可塑性,可以灵活组织成各种点、线、面式的水景,通过不同叠合的方式形成三维立体空间;并利用周围的环境,建筑掩映、分割和充实空间,起到点景、对景、背景的作用,获得丰富的空间层次。

三、实例分析(深圳华侨城波托菲诺二期纯水岸景观设计)

深圳华侨城波托菲诺二期纯水岸是深圳现代住区水环境设计的成功范例之一。

该项目占地面积80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08万平方米,二期纯水岸位于波托菲诺的腹地,地形绵延起伏,7万平方米的天然湖泊燕栖湖穿越其中,对面环以苍翠浓郁的荔枝林、高尔夫球场,北侧是已经建成的天鹅堡一期,西侧紧靠主题公园欢乐谷。区内空气清新,含氧量高,原始环境条件得天独厚。

设计理念:

以意大利海滨小镇PORTOFINO为蓝本,设计中融合了西方古代建筑和现代社区的特色,根据原有的自然特色,以尽量减少人工对原创的干扰为原则,创造了一个以水为媒体的主题水岸住区—享受自然,回归质朴。

水景设计:

基于对基地自然环境的充分了解,遵循开发的策划理念,设计上注重利用水景、硬质铺装、植物等多种造景元素,通过不同的水景处理方式既表达了东方人“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也体现了有趣味的西方人的“维理”观念的特征。

入口广场的线状水景:住区的中部设计了一条轻松而令人陶醉的景观轴线:入口广场—休闲步行街—圣菲诺钟楼—水岸广场和码头,构图上反映出纯粹的意大利广场式布局和建筑装饰风格。入口处拾级跌落而下,顺着缓缓而下的休闲步行商业街,一缕水带在广场中部集结,黑色石材汀步交错浮于水面,细雨落下,溅起圈圈涟漪,是整个住宅小区的焦点和精华所在;尽端高大的钟楼偏向一侧,形成整个景观轴线的高度控制,与远端开阔的湖面形成强烈的对比。

燕栖湖的自然式水景:燕栖湖与天鹅湖水脉相通,设计中为了有效利用燕栖湖水面资源,一方面尊重其自然式布景;另一方面结合建筑形式对水面轮廓进行了部分梳理改造,局部拓宽和挖进,整理邻水界面。这不但加大了湖岸线总长度,并且增加了水面的空间节奏感,消解了两岸较为硬质的景观物质;湖岸由叠石砌成,被各种自然植被覆盖,野趣横生,水面上根据高差设计了两处叠水瀑布,为止水如镜的湖面增加了无限的动感;湖水边缘自然延伸到了的TOWNHOUS的四组水庭、会所和泳池,沿着湖边或绿树成荫的小码头,以缓坡形式慢慢淹没深入湖面的入口广场,长长的木栈道顺着湖岸向水面延伸……湖水、建筑、植物融为了一个整体。

点状几何式水景:除却以上较大的水景以外,住区中还有分布于建筑组团内部的点状几何式水景。这些水景或是用麻石雕琢而成的.吐水石面,或是由弧形水台形成的瀑布,或是刻有精致花纹的圆形铜质水钵与八角形的水池的组合体布置在各轴线的交汇处,甚或与燕栖湖连成一个整体,形成中心视觉焦点。

水景与人工要素的和谐处理:

人具有亲水性,喜欢和水保持近距离接触,用身体的各个部位感受它的气味、水雾和湿润。设计中在宽达5米的木栈道上面设置了木凳和木台基,可作休息之用,使人们长时间亲近湖面观赏大自然的美景;水岸广场延伸入湖水的缓坡,以及由青石板和鹅卵石铺砌而成泊船码头,即强化了港湾效果又让人们与水产生了直接的联系;湖畔步道满铺方砖,临水设置休闲咖啡座,漫步湖畔,湖水的静谧和智慧沁人心肺;凭栏远眺,广阔的水面延伸远处;极目燕含山的翠绿葱茏,涤荡胸怀;临街品茗,舒雅惬意,轻快灵透。

为了渲染地中海风情,使水面与周围环境协调起来,设计中注意人工要素的选材和色彩的匹配。 铺地以青石板、鹅卵石、亚光面花岗石、砂岩为主,水池的池底则以小块的花岗石与鹅卵石拼砌而成,栏杆、灯柱、花盆等配件多以铸铁、原木、陶土等原始材料做成;色彩上为了表现热烈的海滨气氛,采用了一些强烈的对比色,远远望去,在青山绿水的烘托之下显出油画般的效果。

建筑的布局和设计也充分考虑水景的引入。布局上采用“中央低,周边高”的形式,邻湖位置布置Townhouse和低层公建,以减少对湖面的压迫感,基地北侧布置较高层数的住宅建筑,以使在不影响湖景的前提下可以欣赏到湖景,同时在外围成为小区中心的屏风;水岸广场转角处布置弧形的建筑组合,达到视线上的通透;组团之间采用了“Z”字形的建筑拼接手法,形成较为完整,具有亲和力的内部空间。

立面造型上联排式别墅体量较小,以小四坡顶为主要形式,造型丰富多彩,提供了良好的湖面边界景观效果。多层住宅因体量相对较大,在保持坡顶形式的同时,又融合了部分现代设计元素,色调以明黄为主,线条简洁明快,配合丰富的门窗和阳台古典元素的细部,立面十分简洁和整齐。户型设计考虑以湖面为主要景观元素,强调舒适性和景观面,270°超宽双层观景阳台使得温柔宁静的湖水成为日常居家风景。

四、结语

总的来说,水景的设计要注重美学感受的营造,在保证环境健康发展的前提下,注重水景的开发利用,尺度节制,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建立优美的自然环

境和开放空间,增强邻里交往,营造诗意、画意、情意的情感体验。

参考文献:

1:明·计成《园冶》

2:明·计成《园冶》

篇8:景观设计论文

关于景观设计论文

摘要:关于《上海中环线道路的景观设计及其养护管理措施分析》 的景观设计:为了中环线的景观设计和养护管理进言,同时给类似环线景观设计以启迪。并借鉴上海市已建成的环线交通景观的经验,从交通安全、视线景观、生态效应和环境影响等方面提出了中环线景观设计应考虑的因素。认为,一个良好的环线景观应充分利用其独特的绿色链接优势,以人为本,将环线景观和周边景观有机的结合,使环线使用者和周边居民都能从中受益。

关键词:中环线;道路景观;生态效应

引言

道路是一个城市的走廊和橱窗,是人们认识城市的主要视觉和感觉场所。同样,道路环境也是城市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的三大空间即交通空间、建筑空间和开放空间,各个空间的组成要素,对城市环境起着决定性作用,尤其是道路的带状环境特点更能直接地反映城市的面貌和城市的个性。作为城市交通重要网络组成部分的环线高架路,因其全封闭、全立交、快速、安全的特点而愈来愈受到重视。国际大都市上海,为配合高速增长的经济,路网建设也得到了飞速发展,地面空中立体运行,继内环、南北高架、延安路高架、沪青平高架、沪闵路高架等多条城市高架道路的相继建成,4月,上海又在五角场打下了市区交通中心枢纽——中环线的第一根桩。本文拟从高架道路景观设计和养护管理上谈一点个人意见。

1中环线道路特点

中环线以高架为主,路口采用立交,局部采用地道,为高架道路、地面道路和辅道相结合的工程型式,其设计车速为80km/h,采用全封闭、全立交。其位置位于内环、外环之间,是上海市的路网“三环十连”的重要骨干网络,其意义毋庸讳言。同时,也会出现车流量大、噪声大,废气多、粉尘多。

2中环线道路的景观设计

作为一条处于内、外环之间的市中心区的环状高架路,不仅要作为道路骨干网络,更要作为上海市的一条绿色项链,发挥其独特的生态作用和景观作用。作为一个好的景观设计,都是以人为本,同样,在中环线的景观设计中,人的要求是首先要得到满足的。

2.1从不同视角进行景观设计

(1)平视或俯视对中环线高架路和地面道路沿线景观设计要求。高架道路为全封闭的快速车道,根据人的视觉形象感受,高架下的地面沿线景观对高架司乘人员的快速通过,只能展现其连续的视觉画面。在长达70 km的中环线上,除了城市的特色建筑和人文景观等以外,绿化景观就成了其线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受绿化的吸引时间更长,而高速行驶给人带来的需求应是一个有始有终的、有统一性的韵律变化的视觉享受。让人的感觉如同进入一个展开的剧情,很自然的感觉到其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并能体会多个不同的“剧本”间的不同的风格。而根据人在观赏事物时眼睛集中于一点上的持续时间在高速行驶运动中很短的这一现象,地面景观的画面流畅是设计的关键。70 km长的中环线应分成几个不同阶段,这样才能让观赏者在赏景时能经常保持一种相对兴奋的状态。从而展现上海的城市美景,但是同时要让视觉在持续的兴奋中有一个缓冲空间,休息空间,避免因长时间的持续的视觉兴奋而引起眼睛和精神上的疲劳[1]。在具体设计应用中,这个空间的设计可采取在地面沿线用疏林式草坪作为过渡。在每一个路口之间采取不同的设计样式,但整个中环线又有一个统一的`基调,可用文化、色彩等作为基调来进行统一。人们在统一中感受到变化,在变化中感受到一种基调的统一,而不觉其杂乱无章。通过各个路口立交之间的不同景观的演变,使高架上的人们能够清楚地识别不同的高架路段,增强了高架路的形象识别功能。

(2)地面仰视对中环线道路景观的设计要求。根据人的视觉心理特征,长时间仰视容易引起人的不适应,但仰视却能让人调节自己,改变自己的视觉状态,平抑兴奋点,并且能够通过仰视引导人们视线的转移[2]。在中环道路景观设计中,高架路的垂直绿化就成了人们仰视景观的焦点。除了高架路本身需要用垂直绿化材料来软化硬质的道路和立柱外,通过高架立柱间空间序列点的景观组织,也能吸引人的眼光,如采用壁画等形式。垂直绿化材料一般采取攀援植物如爬山虎等,如能考虑应用常青植物,效果更佳。作为既是高架路上平视景观,又是地面路上仰视景观的高架路两边的种植槽,因其生长环境条件差而使之难以发挥作用。多年来,上海园林科研部门进行卓有成效的研究,通过栽培试验选择出黄馨、粉蔷薇等多个适宜品种,近期又选择出木本的红刺梅,已在高架路上种植。三季有花,四季有绿的景象将在高架路上实现。

(3)高层俯视对中环线道路景观的设计要求。作为贯穿于市中心区的道路交通骨干网,中环线的整体景观的服务对象不仅仅是路网的使用者,它作为一道独特的风景,要为沿线的居民和行人服务,也要为居住在沿线高层住宅的居民服务,所以,中环线的景观的俯视效果应得到足够的重视,以考虑市区居住在高层的居民对其赏景的要求。在具体应用中,可以用植物造景等方式来进行图案的组合、立体造型等,同时在景点的布局中,应站在观赏者的角度,来考虑景点的位置。

2.2中环线景观节点设计中环线横跨市区多条道路和杨浦、虹口、闸北等多个行政区域,中环线的景观作用不仅在其自身,更重要的是它还要对所跨行政区域所属的不同风格的景观进行协调,通过中环线的有效连接,各个景区将更加和谐统一,各景区之间也不会出现生硬的过渡。这样,所有的景观都在中环线的串联下,形成以中环为主线的动态、连续、多变的城市系列景观带。在中环线上,规划中的道路立交、大型绿地、和一些重要景点等都应成为中环线上的景观节点而进行重点设计,这也是中环线上系列景观的高潮部分。景观节点应能起到一种宣传作用,一种提升市民文化的重任,所以应有一种文化贯穿在这些设计中。园林也是一种文化载体,也应把它好好的利用起来。北京一位资深专家在引用“一种深刻的文化能力同一种普遍社会需求相结合,造就了世界一流的国家”后这样说道:造就一流的园林的必要条件,应该是创造园林的文化能力和社会对园林文化的普遍需求相结合,应该强调发扬中国园林创造景观,特别是创造生活的优良传统,才是提高现代园林艺术水平的根本途径,也是文化建园的实质内涵。因此,通过这样的景观营造,中环线沿线的园林景观的生命力就会更加长远。

2.3中环线沿线景观功能设计中环线的高流量车流,必然带来大的噪声污染和废气、粉尘污染。而在城市的道路设计中已考虑到一些措施来有效降低这些污染,如防噪墙的设置等。但植物在这些方面的作用不可替代。随车排放的大量废气和粉尘飘浮在空气中,只有在植物的相应功能器官的滞留和吸收下,才能使沿线的空气更清新。植物在降噪方面也功不可没。也可利用一些植物对大气中有毒物质的敏感性作为监测手段来对中环线的环境质量进行有效的辅助监控[3]。中环沿线在植物布局上应做到乔灌花草地被相结合,以期营造一个多树种、多结构、多功能的复式生态植物群落。以上海的大环境绿化为依托,和周围的环境相融合,从而有效形成一个相交融的大生态系统,发挥其景观功能作用。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常务理事严玲璋教授在《可持续发展与城市绿化》一文中对植物群落的结构、演变等都作了精辟的论述,指出一个合理、稳定、外貌美观的植物群落对于一个地方环境可能产生的重大影响[4]。

2.4利用人们参与大自然的天性进行植物布局现在的园林景观都反映比以前漂亮,但是受到的限制也越来越多。如何达到视觉上的享受和人们心理上愉快的和谐统一,也就是如何把设计者的创造美的环境和协调人们美的心灵这两方面有效地统一,这就要求设计者在设计之初就要充分考虑到人的享受自然的天性,而不是通过设计创造了美,却把欣赏美的主体——人拒之于外,只有人们亲身参与到大自然中,人的爱美的潜意识才能被最大程度的挖掘,从而更好地让人们享受生活,热爱生活的这片土地。从这些方面考虑,则要求在设计中应多选用那些上海乡土树种,对人们特别钟爱的树种可以在考虑整体景观的设计时多加配置,并将之和周围的景观进行协调。著名景观博士俞孔坚教授在《城市景观之路——与市长们交流》一书中,提出了“反规划”的概念,在提出的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的十一大景观战略中,就提出要加大对乡土植物的利用和培育[5]。

2.5地道出入口景观设计中环线在一些地方根据需要设置了地道,地道出入口有一些光线特点:从非常明亮的环境进入暗处时,由于暗适应,人们起初什么都看不见,而从暗处进入到明亮的环境处时,由于明适应,人们也会因为非常刺眼而无法立刻看清周围的物体[6]。因此,为减弱光线对人的影响,在中环各地道出入口周边应栽种高大乔木,并考虑太阳角度,使侧方光线形成明暗参差阴影,使亮度逐渐过渡变化,增加适应时间,从而降低了光线的变化对行车产生的不安全影响。对于中环线高架下的地面景观,因其完全受到上方高架路的遮挡,不能受光,不能接受雨水,这样在植物布局上只能选择耐荫植物,其实,在这些段面上,可以结合下沉式的花坛蓄水池,在花坛上面用小的湖石或其他石头做成假山,使其高度不影响行车视线,并可用小型的潜水泵让水从假山上流下,为高架下增加了一个活动的景观。

3中环线景观后期养护管理

中环线建成后,在长约70 km的沿线将增加46hm2的绿地,大量绿地的增加,极大的丰富了中环景观,也为沿线居民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休闲环境。绿地建成后的养护管理也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3.1建设和养护要加强衔接绿化价值的体现必须通过一个连续的过程,也就是从设计、建设、后期养护,是一个将设计者的设计思想变为现实的行为过程,需要很多人的参与和持续很长的时间。因而,加强各环节间的沟通衔接就变得尤为重要。建议养护公司介入时要深刻理会设计者的意图,了解施工场地现状,

为以后制定切实的养护计划提供准确的第一手资料。

3.2提高绿化成果保护对市民进行长期、成长性的环境教育,让他们了解区域的环境议题和相关知识,会对市民的参与有积极的作用,在中环线的绿化管护中,可以让附近的居民参与建绿、护绿,进行认养,对人性天性自私的心态要正确的理解并加以合理的利用。

3.3中环高架上绿化浇灌方式改革高架浇灌方式工作难度大。如用喷灌和滴灌可能更好,一能解决植物的水分需要;二能防止植物因高温而受损,三能通过水管上的雾化小喷头,增加高架路上的空气湿度,改善高架环境,而且雾化小喷头同时开启时,将形成一道壮丽景观。如市区世纪大道;四是大大节约了人力、物力、财力。

参考文献

[1]吴家骅.景观形态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迪克逊(美).城市空间与景观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牛海鹏.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及方法[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4(2):292-294.

[4][美]克莱尔库珀马库斯,卡罗琳弗朗西斯.人性场所(第二版)——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5]俞孔坚.城市景观之路--与市长们交流[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6][美]约翰.西蒙.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篇9:屏风在空间设计中的探索论文

屏风在空间设计中的探索论文

一、屏风的形制演变

1屏风最初形制

汉代画像石上表现的有拱手跽坐者,面前摆放一张曲足低案,坐席背后是凹字形摆放的宽边抹素面屏风;在魏晋画家顾恺之的名画《女史箴图》中,带有帷幔的床四周围合着格子折叠屏风。在隋唐之前,屏风最初的形制主要强调其功能而少装饰,通常附属于座椅和床榻;在隋唐时期,屏风的形制逐渐多样化,出现了织锦、绘画等屏面装饰。

2.屏风发展时期

形制宋元时期屏风的形制发展完善,样式多样,有常见的落地屏风,亦有枕屏、砚屏、景屏等;从材质到款式都极为丰富。在传世名画中,我们可以见到以竹子、木质作为屏风的边框,亦有石制屏风;款式有了座屏风、地屏风、桌屏风等;屏心也从最早的绘画和织锦形式发展为螺钿、漆艺、石纹、金银、木纹、漏雕等多种装饰手法。在宋元屏风的成熟时期,屏风是一个较为笼统的称呼,所有用来作为屏借的家具陈设都被称之为“屏风”,这一称呼在之后屏风形制的成熟时期有所改变。

3.屏风成熟时期

形制由明开始“屏风”一词专指带底座的屏具,这类屏具以“座”计算,另又出现了“围屏”名词,这类屏具以“架”计算,可见明清时期屏风发展的兴盛与成熟。明清时期的“屏风”又细分为两类:座屏风和插屏式屏风。两种底座款式有所不同,座屏风的底座是与屏面相连的,插屏式则是分离式的。“座屏风”一般是三扇、五扇,以单数进行制作,三座屏风一般做成中间高、两边低的,形成“山”形,称为山字式座屏风。插屏式屏风一般是独扇,底座有墩子、站牙等构造,其形制变化多表现在底部的结构和屏心的装饰结构上。“围屏”则通常是多扇,可以曲折。最常见的形制是做成偶数,如四、六、八,甚至十二扇,有足或者绦环板,再复杂的是木鬲扇式,带有裙板、亮脚和绦环板等,形制是围屏和宋代格子门的综合变化演变,在高度上围屏可以通过增加“抹头”和绦环板达到目的。成熟时期屏风的形制多样,款式丰富,用料考究,用途广泛,成为中国居室家具常见的类型之一。

二、屏风在居住空间设计中的主要功能表现

屏风在不断的历史演变中,由最初的附属性功能发展为独立应用功能,之后在分隔空间、装饰室内环境、烘托使用者身份地位、引导景观场景等方面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屏风在居住空间设计中的主要功能表现:

1.分隔空间

屏风最原始的功能是形成空间感,在最初的挡风遮挡的功能目的下,屏风被放置在坐席、床榻之后,在整体的空间中形成一个小范围的围合区域,能以屏风的造型和摆放位置改变围合区的朝向和私密度,较为便利地对空间二次布局。如北京故宫室内空间中有将插屏式屏风并列两座摆放,拼成较大的宽度,有时放在室内正房,形成前后两个空间,前面为正式会客,后面为家居起居厅;或将之放在东西内室旁的梢间,面向东西耳房房门,形成过渡空间。

2.引导景观

在传世名画中,我们经常见到古人将屏风运用到居住庭院中。在庭院景观中放置单面屏风用于临时的空间营造,有时在景观入口处放置屏风,取“欲扬先抑”之意,引导行人与景观的交通方向;有时在景观中放置漏雕屏风,在形成通道空间的同时采用“借景”方式与周围景观产生关联。在传世名作中经常能见到这种功能的表现,如仇英《人物故事图册》中竹院品古中就以大尺度的地座屏风放在院落中,形成引导和凭借,不仅以屏风营造出临时空间,更以屏风交融周围景观,形成丰富的空间层次效果。

3.装饰环境

屏风是一件具有展示效果的家具,有大面积的屏面可以在上面绘制画作,粘贴丝织物,贴裱绣品,更能以石材、铜材、玉石、螺钿等工艺进行艺术创作,与整体居住空间环境相协调,达到装饰环境、强化室内环境设计效果的作用。如《红楼梦》中提到一幅“哨子石”制作汉宫春晓图样的屏风,就以精美的后宫妃嫔生活烘托大观园萱草堂的整体内部环境。

4.陈设用具

座屏风中有一类较为小型的,我们经常在传世名画中见到这种小屏风放在床榻或桌案上,与青铜器、玉石等摆放一起,成为陈设用品。成为陈设用具的屏风一般做工精巧,雕刻精细,讲究屏心的图案制作,与其他摆件一起,成为居住空间中具有人文内涵的陈设用具。

5.礼制习俗

居住空间中的屏风亦有浓厚的礼制习俗功能,如院落门口的照壁屏风、堂屋中的地座屏风,都在形制和图画中显示着宅院和房屋的用途,以及主人的身份和社会地位。屏风反映传统习俗和表现居室者身份地位的功能从兴起之时已有,是我们选择屏风形制所要考虑的功能目的之一。

三、现代居住空间中应用屏风元素的设计手法

现代居住空间设计主要是人类的住宅空间设计、酒店住宿部分的室内空间设计以及与人类居住行为相关的室内空间设计,分为单体式、套房式和院落式居住。屏风在现代居住空间设计中应用颇为广泛,如何使屏风在现代居住空间设计中达到最完善的设计效果,需要我们在了解屏风的形制演变和功能表现之后,研究其设计应用手法,以便更为自如地应用在现代居住空间设计中,表达出设计师的设计需求和效果。设计手法是指运用某种设计元素的手段和途径,屏风设计应用手法是在综合各类屏风功能表现案例和深入了解屏风形制演变的基础上,对屏风在居住空间设计中应用的方法总结。屏风作为一件传统的居住家具,具有灵活多变的造型构成和丰富多样的表面装饰,但在现代居住空间设计中,传统的屏风形制是无法满足更新、更现代的多样化需求的,应以不同的使用目的进行多种手法的应用,以满足不同种类的活动需要。屏风的设计应用手法主要有:

1.借形与转嫁

屏风的形制是多样化的,但传统的形制结构无法适应很多简洁现代的居住空间类型,以借形的设计手法,寻找同样功能目的的凭借形式,是现代居住空间对屏风分隔空间功能的一种应用手法;转嫁与借形一样,只是更加强调把屏风的功能性转化到其他形式之中。贝聿铭在其名作香山饭店设计方案中的很多地方用到了屏风的概念:在香山饭店的室内居住区域的空间内,采用矮墙作为空间隔断,矮墙做成地座式屏风的形制,并以漏雕纹样通透空间,这种与传统屏风的功能目的一样的空间构成,采用屏风的样式形制来达到同样的目的,是为借形;在北京艺术双年展中有一件家具设计作品,是将传统的家具陈设用品制作为与桌面一体的凸起,这种构思是将传统中在桌面上摆放的陈设用屏具功能转化为仿生形式,设计为固定的一体的形态,是为转嫁;我们常见的`公寓房中有在较为窄小的客厅中以低矮或半通透的面体作为电视墙隔出客厅和餐厅的空间,这种手法也是借形转嫁的手法对屏风分隔空间功能的应用;更有在居住空间的院落景观设计中将传统的屏风形制简化为线条为主的景观小品结构,突出了屏风在引导景观、借景等方面的功能,具有极强的现代感和极为实用的功能性。在现代居住空间中,屏风元素以借形、转嫁的手法应用到设计方案中,达到内涵丰厚、功能完备的设计效果是较为常见的。这种设计手法的优点是保证了空间的分隔但不封闭,具有流畅、明确的空间功能分区效果。

2.重复与呼应

重复的设计手法在很多设计元素的应用设计中都有所应用,而屏风元素的重复手法具有更大的灵活性,不仅是在同一系列空间中重复采用屏风主题的形制,更能将屏风的具体形制进行拆解,然后将各个元素分别应用在入口、室内、立面造型装饰、屋顶等方面。我们依然可以从香山饭店的内部空间设计中看到这种手法的应用,它将屏风的面状感、装饰感作为分隔、立面装饰和屋顶构造重复的利用,使空间各个节点有了造型上的呼应,达到了空间的一体化和整体感的设计效果。传统家具的现代设计应用研究符合现今设计国际语境下中国室内设计发展的趋势,能够发扬民族优秀的设计文化传承,塑造中国室内设计的本土化特征,从而促进中国室内设计的发展和光大。屏风作为传统家具重要的类别,研究它在现代居住空间设计中的形制演变、功能表现和应用手法对室内设计发展、设计师实践都具有较强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篇10:叙事视角下空间设计研究论文

摘要:本文从叙事视角下的空间设计的含义以及特征出发,分析叙事思维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与空间设计的关联性,进而阐述了在叙事视角下空间的合理设计。

关键词:叙事视角;空间设计;关联性;情感设计

1引言

在叙事视角下设计者通过选择各种重点和素材,为某一个展示主题设计一个故事情节背景,并通过设计要素之间的差异形成不同的节奏和结构层面,进而创造一个故事情节和一个潜在的情感内容,以吸引参观者的注意力。

diy微景观主持词

小学英语教学中活动式教学的意义和作用小议论文

浅析《天上的街市》中联想与想象的运用论文

小议地理略图在教学中的作用

建筑风格探讨的论文

论中国传统园林要素的特点论文

市政道路桥梁工程质量通病及控制措施分析论文

居住环境与科学关系的探讨论文

参加全国教师教育学术研讨会心得感悟

现代景观园林规划设计状况与对策论文

设计思维下微小景观空间设计的探索论文
《设计思维下微小景观空间设计的探索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设计思维下微小景观空间设计的探索论文(整理10篇)】相关文章:

设计工作总结2023-05-28

体育教育心理学的应用与发展论文2023-03-09

神奇的纳米(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2022-11-18

大学生论文2022-05-07

古典家具设计的研究论文2022-06-20

家族企业内外部传承模式选择研究论文2022-07-21

初中信息技术的微课程设计研究论文2022-05-06

工程测量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书2023-01-05

广告设计中的撞色搭配及其意义论文2022-06-05

反思地理2022-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