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网络流行词成因探析论文(共11篇)由网友“我爱吃土豆12138”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网络流行词成因探析论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网络流行词成因探析论文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网络流行词成因探析论文
一、引言
随着网络和聊天工具的普及,网络语言成为一种独特的语言变体。网络流行词凭借其生动有趣的内容和方便快捷的聊天方式,快速地在网上蔓延开来,成为网络语言中最活跃的一部分。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分支对网络语言进行了研究,认知语言学也不例外。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新兴的语言,是人们交际需求的产物,一定有其认知理据。本文试图从意象图示和隐喻角度来分析网络流行语的成因及其所反映出的人类认知特点。
二、网络流行词的特点
词汇是网络语言最直观的特点,网络流行词这种语言变体因交流媒介的特殊性而表现出与常规人际交流相异的特点。
(一)形象传神,诙谐有趣
网络的自由決定了语言的自由,网络的语言就是网民灵动的思绪,借助于丰富的原材料,轻舞飞扬,以一种不可思议的速度蔓延扩散[1]。网络流行语张扬个性,形象生动,创意丰富,幽默风趣。如网络流行词“吃瓜群众”“套路”“蓝瘦香菇”“也是醉了”“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等。这些表达形象有趣,通俗易懂,一旦产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各大网络迅速蔓延,营造出轻松、随意的交际氛围,令人耳目一新,更容易被广大年轻网民所青睐。
(二)使用叠词、儿语较多
儿童语言比较可爱,一般在微信等聊天工具中使用较多,儿语最显著的特征就是词语的重叠,达到撒娇耍赖的效果。如“萌萌哒”“美美哒”“么么哒”“棒棒哒”这些表达在年轻情侣或女性中较多地使用,显示了交际过程中人们对单纯本真的回归和渴望。好多成年人也喜欢用“宝宝心里苦”来表达自己的委屈,这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在虚拟的网络聊天世界,人们渴望被关注和被关爱的心理需求。
(三)谐音构词,语码混搭
谐音就是利用汉字同音或近音的条件,用同音或近音字来代替本字,产生辞趣[2]。在网络流行词中,谐音构词很常见,可能是由于拼音输入法造成的,也因为其简短、新奇,更方便快捷。在网络谐音词中,有汉字谐音、外语谐音、数字谐音等。如“我方了”是“我慌了”的汉字谐音,表达更形象传神;“蛇精病”是“神经病”的谐音,让人浮想联翩。“3Q”是“thank you”的简写,书写更快捷;“图雷特”是“too late”的谐音;“搜噶”是日语“そうか”的谐音等。这些谐音构词输入快捷,也不影响意思的传达,显得更加时髦。同样,“555”是“呜呜呜”的意思,“666”是“溜溜溜”的谐音,表示玩游戏很牛的意思,后来被广泛用到了网络聊天中,表示及时地赞扬别人。
三、认知语言学视角
Sapir-Whorf理论认为,语言有助于塑造我们的思维方式,因此,不同的语言反映出不同说话者认识世界的独特方式[6]。语言作为人类文化的载体,为了满足新的表意功能的需要,就会不断地调整自己的结构并吸收借鉴外来的文化,这样就形成了语言变异。但语言变异不是任意的,而是受交际者心理因素和人类认知机制制约的,网络流行词是词汇的变异,是交际者在虚拟世界中故意偏离常规的表达方式来达到特定的交际效果而产生的语言现象。本文试图在认知心理学视角下,从意象图示和隐喻理论两方面分析网络流行语的变异本质。
(一)意象图示理论
意象图示理论是由Mark Johnson在1987年提出来的。他认为“意象图式是感知互动及感觉运动活动中的不断再现的动态结构,这种结构给我们的经验以连贯和结构” [3]。意象图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我们加工任何一种新信息时,我们总是凭借直觉反应来进行理解,甚至没有意识到其他可能的解释。Johnson一共列出了20多种意象图示,如:容器模式、中心-边缘模式、循环模式、力道模式、连接模式、部分-整体模式、标量模式、垂直模式等。下面主要列举三种常见的容器模式、循环模式和力道模式对概念的结构识解过程。
1.容器图示(A containment schema)
该图示主要包含有形或无形的边缘与容器内物体的关系。其中,有对内部物体的保护和限制,也有容器内外物体的交流和转换。人们往往把自己一些抽象的情绪、思维或状态等这些无形的概念视作有形的实体,并对它们进行量化,这样就形成了容器。
2.循环图示(A cycle schema)
该图示涉及反复出现的事件。循环结构模式包含:初始点--不受阻碍的事件过程--回到初始状态。四季的循环、日夜的更迭、呼吸的进行以及情绪的增加与释放等都属于这一模式。
3.力道模式(A force schema)
该图示包含身体或心理上力的相互作用,包括引力图示、平衡图示、阻碍图示、反作用图示、抑制移动图示等。人们通常将自己的情绪或事态当做一种力量,以此来形容力量的此消彼长。
(二)隐喻理论
隐喻是人类基本的认知方式之一。隐喻强调的是两个概念之间的相似性,涉及两个认知域:源域和目标域。目标域是通过隐喻要描述的经验,源域是为了描述经验所使用的手段。强调从源域向目标域的映射,源域是理解目标域的基础[4] [5]。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在感知的同时总是把身体体验或经历的具体感受映射到十分抽象的思维上,通过这种具体的隐喻映射,我们的语言现象变得更加生动而多彩。这正是我们研究网络流行词的理据所在。
四、从认知语言学看网络流行词成因
网络流行语这一语言变异现象反映了在信息高速运转的时代,人类认知心理需求和认知方式的转变。但是,语言变异看似具有任意性,但其实是有规律可循的,那就是人们认知图示和认知隐喻这两大无形的工具,在帮助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一)网络流行语中的意象图示
人们在反复的體验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这些经验即连接客观世界与感知行为之间的意向图示。网络语言虽然是一种新兴语言,但人们利用现有的图示很快就能对其进行识解,映射到最佳关联的意象图示,从而快速理解新词语的内涵。例如,
(1)“无力吐槽”:“槽”让人联想到的是牛或马匹吃粮食的容器,“吐槽”字面意思是“往人家碗里吐呕吐物”,引申为不给人家面子,或表示不满。“无力吐槽”就表示很无奈的感受。我们在读到这个词时,并没有觉得意思很难理解,相反觉得诙谐有趣,这就是“容器模式”很形象地帮助我们进行了加工。
(2)“宝宝心里苦,但宝宝不说”:同样是“容器模式”,只是这个容器是抽象的人的“内心”,让人们联想到的是满肚子苦水,但无处倾倒的画面。同时,成人以“宝宝”这个儿语自称,让我们很容易想到一个还不会说话但是受尽委屈的小宝宝的.形象。这个词生动地表现了在虚拟网络世界中人们渴望受到关爱的心情,同时也是逃避工作和生活压力的一种委婉的表达方式。
(3)“洪荒之力”:这是游泳队员傅园慧在奥运赛上接受采访时所用的一个词,这个词之所以很快在网上爆红,是因为“洪荒之力”是“力道图示”在起作用,带给人的是如洪水一般涌来,势不可挡的气势,如果人们想表达已经用尽了全身的力气,这个词再合适不过。
(4)“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这是“力道图示”里面的平衡模式。这个词的有趣之处在于将“friendship”拆成了“friend”和“ship”这两个意象,两个朋友坐在同一艘船的两端,一开始是平稳的,但是,如果双方出现了分歧,或者有一些矛盾不能及时化解,那么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了。这是一种幽默的表达,带给网民的是新奇的体验,达到诙谐地表达不满情绪的效果。
(5)“城市套路深,我要回农村”:这个词表达的是一个单纯的人很容易被小诡计或圈套欺骗的意味。这个短语体现的是“循环图示”,因为我们的联想是一条蜿蜒曲折的路,让人来来回回、反反复复都走不出去,仍然困在起点的画面。这个短语委婉地表达希望对方多一些真诚的愿望。
(6)“666”:三个重复的数字“6”让人读得停不下来,这也是“循环图示”的魅力所在。“666”谐音“溜溜溜”,因为输入数字比打字快,在游戏中表示对方游戏很赞。在网络聊天中,这个词也被普遍用在夸赞别人很厉害时,有调侃之意。
(二)网络流行语中的隐喻
隐喻的基础是相似性,以实体比喻抽象的概念。网络流行词的语义与其字面意义也存在某种关联性,因此网络流行词可以用隐喻理论加以解释。例如:(1)“吃瓜群众”表示不明真相的旁观者,但是“吃瓜”这个形象的情景让我们感受到的是无知和冷漠,这恰恰是旁观者所具有的心理特点,因此把这种抽象的心理形象地比喻成吃瓜的人,讽刺幽默。(2)“也是醉了”形容一种无奈的心情,和“无力吐槽”有点类似。这两个词都把无奈的心情外化成“吐槽”和“醉酒”的状态,更生动有趣。(3)“洪荒之力”是把无形的力量比喻成洪水,更有气势。(4)“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是把两人突然有隔阂造成的友谊破裂这种状态比喻成翻了的小船,栩栩如生,令人捧腹大笑。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意象图示理论和隐喻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互交叉的,这正是人类认知的根本所在,意象图示正是将抽象的经验具体化,而同一种意象图示也反复服务于人类运用隐喻认识世界的需要。因此,面对丰富多彩、充满隐喻的网络语言,人们可以运用经验直观地进行理解。
五、结语
网络流行语是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为了满足交际需要,对语言形式和意义进行的重新排列组合的结果。这些语言有其认知理据,主要是通过意象图示加工和隐喻性思维实现的,反映了人类的认知规律,也为我们研究语言和认知的关系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参考文献
[1] 毛力群.网络语言:一种全新的语言模式[J].浙江师范大学:社科版,(3).
[2] 张云辉.网络语言语法与语用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
[3] Johnson,M.The Body in the Mind:The Bodily Basis of Meaning,Imagination and Reason.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
[4] LAKOFF G,JOHNSON M.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5] LAKOFF G.Women,fire,and dangerous things[M].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
[6] Sapir,E.1921.Languag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Speech.New York: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Inc.
篇2:网络语言的认知语言学视角分析论文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互联网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尤其是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即时通讯工具的普及,人们在生活中随时随地都能够运用互联网。网络语言就是人们在使用互联网的过程中逐渐发明的,具有特殊的意义,所以更容易被人们记住并广泛应用。认知语言学是语言学中的重要理论,通过从认知语言视角对网络语言进行分析能够让人们对网络语言的本质和内涵有更深刻的了解。
一、网络语言的分类
(一)中文形式
网络语言中有一部分是以普通汉字的形式呈现出来的,但是其实是通过和当下的某些时事新闻相结合而“赋予”了其一种衍生的意思,不单单是代表其字面的意思。其中一部分网络语言是汉语中原有的词汇,被网民赋予了新的含义,例如:“偶”指的是“我”,“稀饭”表示“喜欢”的意思,“吃瓜群众”表示不知真相的围观者。还有一部分中文网络语言是网友自创的,例如“菜鸟”的意思是“初学者”等等。
(二)英文字母形式
在网络中人们也常常会运用一些英文字母来表达自己的观点,为了更快速的回复信息,人们常常会选择将一些词语用单词缩写的形式表达出来,例如“GG”是中文单词“哥哥”的缩写;“DIY”则是英文短语“Do it yourself”的缩写,指自己动手制作;“Zzz…”表示睡觉的意思。
(三)数字形式
数字在网络语言中也被赋予了特殊的含义,一些是根据数字发音的谐音来表达意思,例如“88”是“拜拜”,“9494”代表“就是就是”,除此之外任意的阿拉伯数字都有各自不同的网络语言含义,人们可以根据需要对其进行自由组合。
(四)符号形式
在网络中人们还常常会用一些符号和标点等组成一些特殊意义的符号来更好的表达自己的情况,不仅能简化打字过程,而且这些符号也更为形象生动,如一些表示心情的笑脸符号、愁眉苦脸符号等。
二、认知语言学视角分析网络语言
(一)网络语言中的语音变异与认知隐喻
根据对网络语言分类的研究可以得知,网络语言中存在着一些谐音词语,例如“3Q”是英文短语“thank you”的谐音,这种网络语言表达方式更为简洁、便于拼写,所以很多网民都更喜欢使用,这种谐音网络语言从认知语言学视角分析是一种隐喻的形式,而且是语音方面相似性的隐喻,通过利用二者语音之间的相似性,来模拟原文的声响,从而表达与原文相同的含义,“粉丝”常用来表达“fans”的意思,也是这种语音隐喻的表现。这些词汇的来源与产生并不复杂,并且有着一定的群众基础性,容易被理解并接受。
(二)网络语言的词汇变异与概念隐喻
网络语言中还有一部分是旧词新意,赋予一些原有的词语以一些新的、不同的含义,同一词语在网络语言中的含义常常会与其普通含义有很大的不同之处。例如,在一些网络论坛中,首先发表帖子的人常常被人们称为“楼主”,上一个回帖的人则被称为“楼上”等等。从认知语言学视角分析这种情况是利用词语含义方面的相似性来表达观点,尽管二者之间具有相似性,但是所描述的物品含义方面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些词汇的共同之处,在于文字与现实意义的虚拟化,通过一些普通的字眼,既能体现一定的新潮化,又能使得其赋予一定的幽默性。
(三)网络语言中的语法变异与认知动因
网络语言中还存在着一些并不合乎语法使用规范的.词语,例如“开心ing”、“严重同意”等。从认知语言学视角分析,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存在这一种概念合成理论,这个理论中指出了语言的含义并不是简单的将各个构成元素的单独含义进行累加,而是应该根据其特点和语境等来确定其含义。例如,网络语言中的“严重同意”这个词,可以分解为“严重”和“同意”两个词语,其中“严重”是一个表达程度的副词,“同意”则是一个表示一个人的心理状态,将这二者结合在一起则表示为“同意”的程度较深,更能体现发言者当时的心情。
语言的发展是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同时语言使用者的认知程度、心理因素、使用语言的语境等都会引起语言的不断变化和发展,网络语言就是在互联网语言表达环境下,在无数互联网使用者所创造出来的,能够显示出其使用者的认知水平。尽管网络语言与一般语言在语法方面、表_方式方面、含义方面等都有较大的不同,但是从认知语言学视角分析,网络语言还是有一定的合理性的,所以不能对网络语言一味的排斥,而是应该在对其进行详细研究的基础上有选择的使用,而且也不能因为网络语言的使用而忽视传统语法知识的学习。
参考文献:
[1]熊希,王斌.从社会语言学角度浅谈网络语言对日常用语的影响[J].戏剧之家,(16).
[2]赵乐平.从语言学视角看国内外网络语言研究概况[J].新媒体研究,(01).
篇3: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隐喻翻译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隐喻翻译
隐喻的翻译需考虑两种文化在认知和思维方面存在的共性和差异.由于人类在认知、思维方面本身存在诸多共性,隐喻的'翻译应尽量采用直译,只有当喻体在不同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存在差异时,方可采用意译.
作 者:张宏武 宋引秀 ZHANG Hon-gwu SONG Yin-xiu 作者单位:张宏武,ZHANG Hon-gwu(嘉应学院外语系,广东,梅州,514015)宋引秀,SONG Yin-xiu(渭南师范学院外国语言文学系,陕西,渭南,714000)
刊 名: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WEINAN TEACHERS UNIVERSITY 年,卷(期): 23(3) 分类号:H319 关键词:隐喻 认知语言学 文化 翻译篇4: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大学英语语法教学的论文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大学英语语法教学的论文
论文关键词:认知语言学、大学英语语法教学、英语应用能力
论文摘要:大学英语教学中语法教学的地位与方式一直引起热议。试图通过对认知语言学相关理论的研究,以及对目前大学英语语法教学状况的分析,探索有效途径,解决大学英语语法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切实促进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
引言
自从《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实施以来,我国高校学生的英语水平发生了很大变化。由于这份指导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纲领性文件特别强调了对学生听说能力的考核,高校教师更加注重对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但与此同时,语言的准确性暴露出较大的问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于形式和意义的关系、准确和流利的关系没有充分理清,致使语法在课堂教学中受到忽视,学生的语法意识减弱。当今的中外语言教育工作者一直试图从不断涌现的各种语言学理论中汲取有益营养,来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虽然认知语言学理论的历史相对很短,但已经有很多人积极投身于对该理论的挖掘并试图用其指导外语教学。如今,认知语言学在阅读及词汇教学等方面已经显现出其独具优势的指导意义。本文力求从这一理论出发,探究大学英语课堂语法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理论背景
(一)认知语言学概述
认知语言学是认知科学在语言学研究方向上的一个分支,是认知心理学与语言学相结合的边缘学科,它的出现“是对乔姆斯基革命的一场革命”。如今,认知语言学已逐渐成为当今语言学界的一大热点,许多语言学家认为,从学科发展趋势来看,认知语言学将是21世纪重要的语言学研究领域。
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是体验哲学,其心理学基础是基于身体经验的心智主义和建构论,神经学基础是连通论。认知语言学不是反对乔姆斯基的心智主义,而是反对把语言视为自治的系统,天赋的能力。认知语言学家认为,语言不是一个自治的系统,它是客观现实、身体经验、人类认知、生理基础等多种因素综合的结果,对语言的描写必须参照人的一般认知规律,才具有较大的解释力和说服力。他们还强调意义的重要性,并认为语言的意义不限于语言内容,而来源于人与客观世界互动的认知,来源于使用者对世界的理解。
(二)认知语言学中的语法研究
认知语言学认为,句法结构在相当程度上不是任意的、自主的,而是有自然的动因,其外形通常是由认知、功能、语用等句法之外的因素促成,表层句法结构直接对应于语义结构。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原本是观念化的现实的符号表达,只有把语言看成是按特定社会的文化规约建构起来的观念内容,才能对语言结构尤其是句法结构做出重要的概括和合理的说明,只有分析语法所反映出来的不同民族认知和理解外部现实的独特观点,才能对句法规则的解释力给予合理的说明和归纳(lakoff,1987;langacker,1987)。
“认知语法”的出现象征着语法研究的钟摆又由注重形式转向注重意义。语义描写不仅是对客观的真值条件的描写,而且是对主观形成的“意象”的描写。句法不再是一个自足的系统,也不再是语法的中心;一定的形式约定俗成地代表一定的意义,词汇如此,句法也如此。语言不再是一个独立的认知系统,人的语言能力与一般认知能力密不可分。认知语法旨在从认知上对语言结构做出系统、严格的合理解释(卢殖,)。
二、大学英语语法教学现状
笔者经实践观察及资料研究发现,目前我国的大学英语语法教学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大学英语语法教学的地位没有保证。有些教师认为学生中学学过语法,大学不必再教语法。即使遇到语法问题学生也可以通过查阅语法教材自己解决。因此,语法教学在大学英语课堂上不能得到应有的重视。
第二,由于大学英语教学的考核评价侧重点越来越倾向于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大学英语课堂更注重学生听说能力及语言流利程度的训练。而且受到交际教学法的影响,学生出现的语言错误往往无法得到及时纠正和讲解,常常为了流利表达而牺牲了语言的准确性。
第三,教学形式单一。语法教学仍然是教授语法规则,注重语法体系的完整性。教学环节包括教师举例讲解语法规则、学生机械练习以及学生记忆规则(安美华,)。而且,在讲授语法规则中,由于例外条目较多,当无法合理总结、概括时就只能让学生死记硬背。
三、认知语言学对大学英语语法教学的启示
(一)重新认识语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给予应有的重视
根据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语法并不是随意的、纯形式的条条框框,它应该是与人类认知相联系的、可解释的、有意义的。一旦从这一视角认识语法,语法教学在大学英语中所处地位的重要性便不容置疑。学生在中学阶段接触的语法多为机械记忆,由于不明内在含义而往往容易遗忘。而到了大学阶段他们的认知能力有了一定的发展,可以理解对语法规则的合理解释。可见,大学阶段的语法讲解无论从形式或内容上都与以往有别,这一时期的语法教学应该对学生语法规则的内化以及语言能力的提高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不容忽视。
(二)转变教学思路,丰富教学手段
过去的语法学习往往注重语法条目的形式规则,而与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相脱离。以倒装结构为例,传统语法教学仅仅讲授倒装结构的分类以及各自的结构要求。在大学外语课堂上,教师不应再简单重复,而应该挖掘、拓展其背后蕴含的意义。不同类型的倒装结构对于句内信息的强调程度具有明显区别。例如:
(1)outoftheclassroomwalkedmary.
(2)outoftheclassroommarywalked.
两个句子不仅形式上不同,而且在潜在语义、语音以及上下文应用方面都存在差异。句(1)可解释为:“it was mary that walked out of the classroom.”,句(2)则意指:“it was out of the classroom that mary walked.”。重音方面,句(2)要么落在句末的动词,要么落在前置的介词短语。若以主语为焦点,只应用于对比性解释。此外,句(1)和句(2)分别用在不同的上下文。句(2)的主语一定是某个对于说话者和听话者都知道的人;但在句(1)的上下文中,主语mary正在被介绍。
由此可见,在大学英语课堂上教师应该重在引导和培养学生透过语言表面的形式体会其背后的意义。而且语法教学应该与口语、听力、阅读和写作教学相结合,由此解决大学外语教学中流利与准确的矛盾问题,真正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结语
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日益加深,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地位早已毋庸置疑。作为语言准确性保障的语法教学绝不能再单纯停留在语言形式的讲授,通过对认知语言学理论的研究,教师可以寻找到将语法教学与听、说、读、写、译等语言应用能力相结合的途径,挖掘形式规则背后的潜在意义,传授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技巧,不仅有效地帮助学生记忆语法规则,同时可以切实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lakoffg.women,fire,anddangerousthings:whatcategoriesrevealaboutthemind[m].chicago:chicagouniversitypress,1987.
[2]langackerrw.theformandthemeaningoftheenglishauxiliary[j].language,1987,54(4).
[3]安美华.大学英语语法教学问题种种[j].外语界,2000,(3).
[4]卢殖.认知与语言[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篇5: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隐喻与大学英语教学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隐喻与大学英语教学
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其本质更是一种认知现象,对隐喻认知的不足阻碍了外语教学的顺利开展.文章从隐喻的认知机制、分类及其本质入手,探讨隐喻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并提出基于隐喻的教学建议.
作 者:王梅 作者单位:华北电力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北,保定,071003 刊 名:中国电力教育 英文刊名:CHINA ELECTRIC POWER EDUCATION 年,卷(期): “”(1) 分类号:H3 关键词:隐喻理论 认知 功能 英语教学篇6:从生态语言学视角解析网络语言论文
从生态语言学视角解析网络语言论文
引言
语言学家大卫认为20 世纪90 年代在世界范围内有革命性的三大语言趋势: 英语成为全球性语言、语言危机加重、因特网成为第三交际媒介,这三大趋势已改变了全球的语言生态。
一、生态语言学概述
“语言生态”由豪根在[文秘站:]1970年中提出,他将语言环境与生物生态环境作隐喻类比,1972年进一步把语言生态学定义为研究一种语言与它生存环境相互作用的学科。 生态语言学是语言学与生态学相互结合的产物,“是以探究语言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为中心,研究人类语言的生态性质,探究语言的生态伦理, 揭示语言发展的生态规律的学科。”
二、网络语言的起源
1982 年, IBM公司的研究员在BBS 上留言时在文本上输入了“:- ) ”, 从此, 冰冷的电脑“笑”了起来。由此产生的网络语言, 被逐渐认可并广泛使用。网络交流逐渐成为现代人生活的一部分。
三、从生态语言学角度解析网络语言
1.网络语言的多样性
生态语言学的重要理论基础是语言多样性。下面我将以中、英、法三国的网络语言为语料对象,探讨网络语言形式的多样性。
⑴旧词新用
“濉北恍稳菸21世纪最风行的汉字,本义为“光明”,因从词形上看,“八”像眉眼,“口”像惊慌张大的嘴,因而被网友赋予了郁闷、悲伤之意。“濉钡牧餍幸发了网友对中文生僻字创意使用的热潮,因而出现了“”和“”的`广泛应用。
⑵格式体
“被XX”体意为被迫认定某事实。有“被就业”等。“舌尖上的XX”体起源于一档美食节目《舌尖上的中国》,从而衍生出了一种“舌尖体”的网络文体。各地纷纷推出了各自版本的“舌尖上的XX”体,如“舌尖上的成都”。法语中的同素反序词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如:“tromé”(métro,地铁)、“zarbi”(bizarre,怪异的)。
⑶谐音
英语中有“BD”(big deal,了不起),法语中有“AJD”(aujourd’hui,今天)、“BJR”(bonjour,你好)、“BCP”(beaucoup,很多)。汉语中有拼音缩写,如:“MM”(美眉)。
⑸重复字符
法语是一种字母文字,网络语言中常见重复字母来加强语气,如:“Merciii !”(万分感谢)、“Nonnn!”(绝对不行)、“Conteent(e)!”(十分满意)、“Je t’aaaimee!”(爱死你了)。
2.从纵向和横向解析网络语言的动态性
尽管网络上井喷式地爆出网络新词汇,但不符合语言生态规律的很快会被遗忘。网络语言是优胜劣汰的纵向动态过程,语言环境的变化会催生出新的网络语言来填补被淘汰的旧词空缺的生态位。
3.语言与语言生态环境的相互影响
3.1心理环境对网络语言的影响
首先,年轻人作为网络语言创造者的中坚力量,对古板、传统的东西具有抗拒心理,他们追求个性、创意,讲究与众不同,网络语言的构成新奇、变化多端的特点折射出相应的心理特征。
其次,对外来词汇的接纳反映出当代人不再讲究狭义的文化纯洁,盲目而极端地抵制外国文化,转而怀着兼容并包的开放思想积极地吸纳外国文化,崇尚不同文化间的碰撞与交流。
3.2网络语言对社会环境的影响
有些网络语言出自于社会事件,而当这些传神的网络语言出现后,人们听到这些流行语时会产生了解其来源的好奇心,自然也就会关注其背后的事件,使得这些社会事件随着网络语言的传播而广为人知,从而使之得到政府的关注,促进相关问题的解决。
四.如何从语言生态学角度对待网络语言
1.接纳并规范文明网络语言
符合语言规律的文明网络语言丰富了语言表达,有利于语言生态环境的平衡发展,接纳并规范引导使用成为世界各国对待网络语言的普遍态度。在中国,“秒杀”等词收录字典表明这些网络热词填补了传统词汇空缺的生态位,被规范语所接纳。但是,网络语言也不可滥用,一些地区出台的网络语言使用的立法规范很有必要。
2.揭露并抵制不文明网络语言
网络是一个开放的媒体、虚拟的世界,网民的身份、职业、文化程度也有所不同,一些素质不高的网民使用脏字或不伦不类的口语和方言,这些粗俗的网络语言会污染语言生态系统,不利于其可持续发展。目前,网上这些不文明现象,既无法用行政命令禁止,也无法用技术手段来制止,要靠年轻人的醒悟与自律.
五、结语
当今社会,倡导文明间的沟通与交融,语言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同样需要不断发展才能维持日益多元化的语言生态环境的平衡,从生态语言学角度分析,网络语言的存在具有其合理性。为了促进网络语言及整个语言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规范和引导也必不可少且刻不容缓。
篇7:从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看隐喻的翻译英语论文
从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看隐喻的翻译英语论文
【摘 要】从认知语言学视角下来看,隐喻是从源域向目的域的映射。隐喻是语言的一种普遍现象,体现了语言与文化的紧密联系。不同语言在隐喻使用上有很大的差异,这给隐喻的翻译带来困难。本文拟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来探讨隐喻的认知性、可翻译性及其翻译策略。
【关键词】隐喻 认知 翻译
1、引言
人们大量的使用隐喻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近年来,随着隐喻研究的不断活跃,许多学者都试图从不同的角度从理论到具体的策略全面探讨隐喻的翻译。随着对隐喻研究的深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隐喻的认知功能在翻译当中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本文拟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框架下,从认知的角度,来探讨隐喻的翻译策略。
2、隐喻的认知性
真正确立了隐喻在认知中的地位的着作是Lakoff & Johnson在1980年出版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这本书开辟了一条从认知角度研究隐喻的新途径。
认知隐喻理论认为, 隐喻是一种认知现象,是人类抽象思维的最重要的特征,也使得人类对大部分抽象思维的解释成为可能。隐喻包含两个域:源域和目标域, 前者往往是已知或熟悉的具体事物, 后者是陌生或不太熟悉的抽象事物。通过将源域映射到目标域上,目标域从而得到理解。隐喻是中介,它帮助我们在来源于我们切身的经历和体验形成的概念的基础上获取新知识,理解和经历新事物。
我们知道隐喻的基础就是概念,人们常用隐喻将许多抽象的概念用具体或者熟悉的形象组织起来。许多重要的概念多来源于我们对周围世界的认知。人们使用隐喻一是由于思维能力的限制或语言中缺乏现成的词语或表达方式,而不得不用另一种事物来谈论某一事物;二是为了更好地传达意思,获得更好的交际效果, 人们选择另一种事物来谈论某一事物。
3、隐喻的可翻译性
以认知科学为依托的认知语言学是以语义为中心的语言学流派,其论点是:语义是概念化的,是人们关于世界的经验和认知事物的反应,是与人认识事物的方式和规律相吻合的。认知语言学强调经验和认知对语言产生的重要作用,认为语言是客观现实、社会文化、生理基础和认知能力的产物,包括隐喻语言在内的任何语言现象都是有理有据的,即可以从人们的心理和认知的角度加以分析和解释。但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看,隐喻的产生是有生理基础的,并有心理上的运作机制,即从一个概念域向另一个概念域的结构映射。
由于人类具有共同的生理构造和相同的心理基础,不同民族面对相同的客观世界所获得的体验具有很大程度上的相似性,这就导致了不同民族自然语言中必然会出现众多认知对等的隐喻表达方式,如:castle in the air 在中文中有完全对等的习语“空中阁楼”。但是,由于人类的经验源于人与大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社会文化也成为影响语言的重要因素。
隐喻产生的心理运作机制充分体现了人类认知模式在处理外界信息时的主动作用。处于不同文化世界的人们在使用隐喻时有相似也有差异,读者对隐喻的理解就是通过源语隐喻中包含的概念域在目的语概念中的映射来实现的,因此能否实现认知上的对等是成功翻译映射的关键,这就要求译者选择恰如其分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
4、 隐喻翻译的策略
奈达指出:“所谓翻译,是指从语义到语体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信息。”在翻译中,译者所寻求的应当是对等语,而不应是同一语。基于隐喻的认知性,为了做到译语的对等,我们有必要从认知的角度探讨隐喻的翻译,笔者认为可采取下列策略:
4.1 对等策略――英汉隐喻中源域向目标域对等映射
虽然世界上有很多民族,而且各民族也有自己的语言,但是人类在面对相同的客观世界所获得的经验很大一部分相似,从而产生的认知理解上也存在很大的相似性,所以,不同民族的语言上必然会出现许多源域向目标域映射方式相同的隐喻。对于这类隐喻的翻译,我们可以通过隐喻概念的对等映射方式,使用相同的概念域进行映射,让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一样的反应。
例如:基于TIME IS MONEY(时间就是金钱)这一隐喻概念,英语中出现了很多基于这一结构的隐喻表达式:You are wasting my time(你在浪费我的时间),通过由表示具体概念(“金钱”) 的认知域到表示抽象概念(“时间”) 的认知域的映射而实现的。中华民族也十分珍惜时间,在汉语中有“时间就是金钱”的隐喻概念及许多隐喻表达形式,如:“一寸光阴一寸金”、“惜时如金”等。
对等翻译的策略适应于英汉两种语言中认知完全对应的隐喻。它既反映了原文的内容,又保留了原文的比喻,保留了源语隐喻的民族、文化色彩,又帮助目的语读者更多地了解源语的.文化特色。
4.2 转换策略
如果不能用对等的策略保留英语隐喻的表达形式,那么可以在汉语中寻找合适的相应隐喻加以转换,把英语中隐喻的含义表达出来,这种翻译策略叫做转换策略。转换策略主要包括以下两种情况。
4.2.1 将英汉隐喻分别改变源域中的形象映射到对等的目标域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是人的认知客观世界的经验进行组织的结果,而人类的经验源于人与大自然、人与人的互相作用。不同民族由于社会环境、历史传统、宗教信仰方面的差异,那么他们在使用隐喻时就有可能使用不同源域的形象,来映射相同的目标域。这就要求译者改变原文隐喻源域中形象,以达到意义对等。
4.2.2 将英汉隐喻中源域中的形象去掉,译出其映射的目标域意义
翻译的首要任务是翻译信息内容,即译出原文的意思。当隐喻中源域的形象对目的语读者非常陌生,移入译文显得晦涩难懂,或者其形象移入会引起不同联想,而且其形象在上下文中无足轻重,那就只要推导出其映射的意义,将其概略化译出。
4.3 异化策略――移植原文中隐喻源域对目标域的映射
翻译的功能既是信息的交流,又是文化的交流。在翻译过程中,有时遇到含有独特文化内涵的隐喻,由于目的语文化中没有相同的隐喻概念或类似的概念域映射,又无法做到在目的语中改变其原文隐喻源域形象,因为改变的话,会造成意义的损耗,那么译者就可以把这种有独特文化内涵的隐喻移植到目的语中去。移植满足人们求异的心理,是文化交流的具体形式。
在汉语中有很多移植来的隐喻。如,特洛伊木马( Trojan horse )等。英语中也有从汉语移植过去的隐喻,如,paper tiger (纸老虎)等。随着不同民族交流的日趋频繁,不同认知呈趋同的特点,这种隐喻移植翻译可能性越来越大。采用这种策略丰富了目的语语言表达形式,更好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
5、结语
总之,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的认知方式,是一个概念域对另一个概念域的映射,即源域对目标域的映射。在隐喻翻译过程中,译者所做的工作是一种跨域活动。为了使原文和译文对等,我们有必要从认知的角度出发,研究隐喻的翻译策略。
参考文献:
[1]Lakoff & 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M].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2]陈道明.隐喻与翻译[J].外语与外语教学,,(9).
[3]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8.
篇8:国际文化交流视角下的应用语言学论文
1.1 认识应用语言学
19世纪70年代,波兰学者、语言学家库尔特内最早提出了“应用语言学”这一学科概念。在其相关的着作中,相对理论语言学来说,其对象是把理论语言学的知识应用于其他领域问题的解决过程中,虽然对应用语言学的理解各不相同,但各学者普遍认为其指语言应用方面的研究,而非语言理论方面的研究。应用语言学曾被定义为语言学在社会各领域的实践性应用研究,如翻译学、辞典学、语言文字的信息处理学等方面,也包括现今应用最为广泛的外语教学及第2语言教学等学科应用领域。
1.2 应用语言学在国际文化交流中的地位
1.2.1 应用语言学的语言媒介传播作用
(1)英语在国际文化交流过程中的作用。
国际文化交流是依赖于语言这个媒介,英语在国际文化交流中至关重要。当前的信息网络的国际化,对于应用语言尤其是英语的需求量越来越多,由于全球信息资源大多以英语作为主存储媒介,因此,英语在整个国际文化交流中的地位凸现。随着信息化网络化的快速发展,人们需要掌握自己的母语外,还需要掌握电脑语音和英语。也正因此,赋予了应用语言学研究对英语教学研究的更多发展空间和保证。全球化带来语言界英语优势地位的同时,更凸显了应用语言学的的学科作用。
(2)汉语在国际文化交流过程中的作用。
据一份官方调查研究数据显示,在亚洲地区,汉语作为应用领域、范围最广的一种古老语言而存在着。由于汉语言历史悠久,本身具有独特的文化魅力及语言意境,因此,在国际文化交流中,汉语拥有着其他语言所不具备的特点和个性优势,是新世纪国际文化交流的必须用语,更让中国古老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播到了世界各地,为世界精神文明发展及文化交流传播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例如,日本在20世纪70年代,有一首流行歌曲“心灵清明”,从语言源流上可以追溯到中国古老典籍“清明”这一词汇中来,这一例子就形象说明了汉语言的独特文化魅力。
1.2.2 应用语言学在文化传播活动过程中的工具作用
在当今计算机应用领域中,语言作为文化传播以及人际交际的工具必不可少,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要根基。国际文化交流的扩大化促使了语言多样化的形成,在各国际文化交流传播的活动过程中,各语言通过计算机系统转化为可以互相交流的符号,从而达到国际文化交流的目的。
当代社会文明的传播必须依赖于不同程度、不同类型的传播媒介,我们常见的如书刊、报纸、影音数字出版物等,并且具有与之呼应的通讯系统和对应的符号及信号系统。综观世界,任何一项文化的传播都离不开“语言”这一基本工具与载体。例如,我们汉语是联合国官方工作用语之一,因此,中国法定的“汉语拼音文字”成为传播中国文化与文明的主要工具语言。
1.3 应用语言学在国际文化交流中的应用
世界全球化的形势,使得各领域的交流扩大也形成了语言的多样化。各种语言通过计算机的处理转换为可交流的符号信息以达到交流的目的。现在通用的传播媒体,从电视到电影,从广播到报纸书刊及音像出版物,都有自己对应的符号信息系统。任何一项传播与交流都是依据语言为载体。
2 应用语言学的学科意义
母语是掌握各种知识的初始条件与基本工具,外语或第二语言的教育质量是衡量一个国家教育水平的标准。全球化的发展推进了社会对现代化语言理论和水平的发展以及人才需求,语言教育工作也日益被重视起来。历史不止一次证明,任何一个经济实力强国,其首先必定是一个语言文化强国。应用语言学具有无限的生命活力,为了应对当前日新月异不断发展中的国际文化交流,为了满足这一市场需求,除开不断培养本国语言文化人才外,还要不断培养外国语言人才。
3 讨论
在过去的很多年里,我们的外语教学活动,基本上是围绕着语言理论知识的单一传授,外语教学活动中往往仅局限于对语法、句章、词汇等的分析、举例与教学,而忽视了最为重要的人际交往与交流实践能力的培养,对于文化的输入与学习还远远不够。人们已经习惯于将语言作为一中符号知识来进行传授与学习,而没有认识到语言的外部文化信息,忽略了语言作为文化传播载体的文化交流地位,使得人们在语言的学习中往往是抽象的、索然无味的,对语言却没有具体的.感性认知,一旦接触到实际的语言交流环境总显得手足无措,难以应付。
近年来,人们已经逐步认识到,外语教学仅围绕语言理论知识的单一传授是不够的,只有与相应的文化教学结合起来,语言教学活动才能实现外语教学的目标,培养出具备扎实理论与实践经验的综合性实用人才。
4 结语
在当前全球化文化、经济浪潮席卷下,外语教学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因此,我们要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跨文化交际能力为准绳,培养出高质量的外语应用性人才。应用语言学的研究离不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因而其研究范围也在一天天的扩大和变化之中,实践应用中对其所提出的问题也会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其跨学科性、实验性与开放性也显得更加突出,语言学研究者们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大。其次,应用语言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其理论根基还很不成熟,研究任务艰巨。这些现状要求我们的语言学研究人员必须以广泛的多学科理论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础,无论是狭义的语言学研究还是广义的语言学研究,都要紧跟时代的步伐,作为应用语言学的研究及教学人员,要不断扩充知识视野,增强自身的知识储备,积极吸纳语言学及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并将其进行有效结合,实现理论的创新与实践的跨越,为应用语言学的研究与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篇9:认知视角下拼音文字与理性意识研究论文
认知视角下拼音文字与理性意识研究论文
【摘要】在人类媒介的更迭中,口述和读写不仅反映出书写体系下不同媒介自身的区别,而且更外显出我们感知世界的思维认知方式的不同。本文旨在媒介环境学和认知学理论的视阈下,分析拼音文字对“视觉经验和听觉经验”及“个人主义和集体意识”在认知层面的影响,希望能以此为人们将来探索口语文化和书面文化的发展带来思考。
【关键词】拼音字母;视觉经验;听觉经验;个人主义;集体意识
引言
纵观媒介发展历史,口语文化到书面文化、象形文字到拼音文字、东方纵向书写到西方横向书写,都可简述为“人类理性回归意识”的过程;在文字时代和口语时代的发展中,由于深深内化的书面文化和人的意识中或多或少的口语遗存,两种不同的技术媒介催生出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更形塑了不同的心理认知。如果说偏重听觉、部落样态的东方象形文字是语言文字艺术的开山鼻祖,那么无疑,西方的拼音字母便是偏重视觉、线性分布、文明开化的先进文字技术。
一、象形汉字的“意合”与拼音字母的“形合”
西方拼音字母的发展损害了东方象形文字和会意文字的“意义世界和感知世界”,而东方汉字则在一定程度上对传统的思维方式产生着影响。从“以形表义”方面来说,东方汉字在书写的过程中与西方文字之间存在着差异,方块字不仅表音,还能以形表义。在这样的视觉――认知模式下,方块字为形象思维的培养提供了有利条件,使得华夏儿女长于形象思维与感性认知。又正是因为汉字具有与生俱来的以形表义功能,促使人们习惯了“望文生义”,即依照汉字的形旁部首,基本就能够判断出这个字的意义属性。无独有偶,语音方面亦是如此:由于种种原因,汉字的声旁虽有表音作用,但往往不够确切;又由于语音的变化,有些汉字失去了表意作用。在此情况下,“秀才识字读半边”,就常常不够精确,甚至频频读错。这样做的结果使我们获得了一知半解模模糊糊的知识,同样,它的“意合”性,也使得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具备模糊、跳跃性、重意境的特质而疏于条理。而西方人则是从集音、义为一体的词语中抽象分离出语音这一层面,又通过细致的分析整理出一个为数不多的音素系统,在此基础上用表音素的字母去拼出任何词语。由此可见,拼音文字体现的`是一种分析性造字法――这种“形合”的文字,反作用于文字使用者的思维方式,从而使得西方人更长于分析[1]。在认知视阈下明晰了中方象形汉字“意合”与西方拼音字母“形合”的特征,便可总结出拼音文字在“听觉经验和视觉经验”及“个人主义和集体意识”两方面促进其分离的两大影响。
二、拼音字母使听觉经验和视觉经验趋于分裂
历史上,有很多象形字与分音节的文字,然而无意义字母与无意义语音所结合而成的却只此拼音字母表一种。视觉世界和听觉世界之间的这种决然分割、平行发展,可谓是粗暴无情的,至少从文化上讲是这样――应用拼音文字撰写的词汇已经牺牲了意义和知觉。许多世纪以来,我国对会意文字的应用极为广泛,一直以来都并未威胁到国内天衣无缝的家族网络和微妙细腻的部落结构。但是恰恰相反,在今日的非洲地区,仅有一代人应用拼音文字――就像是古时候的高卢人一般。这一情况之所以产生,与实际拼音文字书写的词汇不无关联,它所表示的仅是人类的听觉与视觉之间忽视失联而产生的特殊情况。只有在拼音字母表的作用下,才能将人的经验分成两部分,让人们的视觉取代听觉,眼睛替代耳朵,使自己的身心从洪亮的话语魔力和亲属网络的部落痴迷状态中解脱出来。因为部落文化的时间与空间不具有连续性意义,所以字母表就必须要承载起多种特点,使之成其为延.9NewsDissemination新闻传播学术园地伸视觉统一性和连续性的模式,这便是传播学鼻祖马歇尔麦克卢汉笔下所描摹出的“拼音文字媒介讯息”[2]。当偏向视觉感知的拼音文字把知识持有人和已知对象分离开,口语词则打开了我们新世界的大门,走进我们的内心世界,让个人内省变得日益清晰。在此,笔者以流行音乐节目主持人戴夫米基录音中信手拈取的一小段谈话为例,将口语词整理成文字稿件便是如下:那是帕蒂宝贝,天生的舞蹈细胞,那是弗雷迪加农,他参加我们的晚场,戴夫秘籍主持的晚场――呜――哇――多舒服――你们好吗――哇!接下来请听《在星星上荡秋千》,嘻――哇,在月光上飘荡。哇,来一个,这个怎么样――你们最喜欢的――最逗人爱的――真想亲一亲的帅哥,现在是晚上九点二十二分,好啦,我们要接通你的电话了,请拨打WAlnut5――1151,WAlnut5――1151,接通以后告诉我们你的电话号码[3]。从上述内容中,我们可了解到,主持人的声调不断交替变化,时而激扬、时而低沉、或慢拖、或跳跃,他完全在口头经验而非书面经验中游刃,任由体内情绪纵横捭阖,他的声音始终都能对其动作做出即时反应。与之相对,听众的参与亦是靠这种方式互动产生的。口语词使人的一切感官卷入的程度极富戏剧性,虽然喜弄文墨的人讲话时会趋于连贯成篇、悠然自在。在有些文化中,知书识字并不是经验的主导形式,这些文化自然需要感知上的卷入。传播学媒介环境学派的著名学者沃尔特翁的态度亦是如此。他“粗暴”地将词汇限制在视觉方位内,这就好比我们假设向一位识字者提问“nevertheless(否则)”的意思,即使会有些意象,但识字者也未必能证实这一语词在特定语境下的理念和意义。又例如视觉与触觉相交融的感官模式,同样成为了文化感知的主导形式。笔者在此谨以希腊导游手册中的一段话为例:请不要为此而感到奇怪:你在希腊逗留期间,希腊人常常会拍你的肩膀,和你拥抱,用手指头戳一戳你,到后来你可能会觉得自己像是在一个重感情的家庭里……像受宠的爱犬。对我们来说,这一摸肩拍背的癖好,似乎就是上述强烈好奇心在触觉上的延伸。仿佛你的东道主试图摸一摸你,弄清你是什么材料做成的一样[4]。诸如此类,洋洋洒洒、情绪涌动的哲文散文也好,亦或是内容具体的记叙文说明文,只要是倚重于视觉形象的书面语,均会流露出其特殊的意义与情感,并依托于书面文化固有的线性叙事结构,将稍纵即逝的口语词汇中所附带的隐蔽含义清晰地表露出来。
三、拼音文字促进个人主义和集体意识的分离
如今,由于和无文字民族的接触日益增加,这种口语和书面语大相径庭的性质相对就容易研究了。先来说说拼音文字,由于它着重于视觉形象,在书面文本里呈现的状态总是内化封闭而又孤立存在的,加之拼音或象形在文字和人的中枢脑神经转换中发挥中和作用,使得趋于理性和内化的文字媒介向线性模式和视觉模式靠拢,而这些模式又恰都曾赋以中央同一和聚合一致的力量,因此写作本身实质就是一种脱离环境、唯我主义的实施过程,并在此过程中养成了作者和读者个人主义的隐私价值观念。从某种程度上说,它印证了沃尔特翁提出的“文字书写使认知者和认知的事物相分离”的观点。而作为语词技术的拼音文字承载着书面读写的内省性和私密性,因此也必然归属于躬身自省反思过程的一部分。反之,与拼音文字相对应,在所有人类文化中,只有口述的语词才从感觉上最接近充分发展的内部思想。通过对口语词分析后可发现,这是人们根据自己的内心想法所表露出来的,而聆听的另一方也是真实存在的个体或是群体,语言表达的时间是明确的,同时语境也是现实的,语境中所覆盖的信息量将会超出词汇自身所要表达的意思。毕竟,口语词是总体语境经过说话人自我理解、二度创作之后的产物,而这个总体的语境又远不只是说话,因此,口语词绝不会出现在只有语词的环境里。简单来说,这种视听分离、个体与群体分离的状况承载着书面读写的内省性和私密性,因此必须要在拼音文字的作用下方可得以表达。一语概之,口语语词仅负责把意义托付给语境,而只有拼音文字才能把意义集中到语言本身[美]沃尔特翁.何道宽译.口语文化与书面文化――语词的技术化[M].北京大学出版社,:81.],它在加速分离私密性与公共性、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过程中,亦使得人类的理性逐步回归意识。
参考文献:
[1]何九盈,胡双宝,张猛.中国汉字文化大观[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189.
[2][加]马歇尔麦克卢汉.何道宽译.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译林出版社,:105.
[3][加]马歇尔麦克卢汉.何道宽译.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译林出版社,2011:98.
[4][加]马歇尔麦克卢汉.何道宽译.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译林出版社,2011:99.
篇10:关系网络视角下的国际体育的论文
关系网络视角下的国际体育的论文
1引入关系网络理论视角
令人吊诡的是,依据移民见解,运用成形的理论原则来建造网络。网络具有多种功能性,使个体之间形成相互依赖的关系。网络形成了社会的基本结构,行为主义者认为网络是动态的社会配置,但并不是所有人在网络调配中都有同等的空间。波利所构思的网络节点是个体和体系(它们都是离散实体)。这些实体全都单独存在,不与其它事物连接,除非他们之间建造了关系,然而即使这样,他们仍然明显表现成独立的实体。波利拥有广阔的网络视野,并且借用了布尔迪厄(Bourdeiu)的术语。不管是建造生态的“生命网”、社会的“社会网”,还是研究物质文化的代理目标网络都主要看这些离散实体之间的关系而不是实体本身。
2从关系网络视角理解国际体育移民现象
波利的网络设想可以作为国际体育网络实体的一系列连接点。因为制度实体对个人而非个人流动性起作用。网络中的一些东西有必要去除。除非网络是一个万能的全球系统。即使全球网络也不可能把每个人都包含在内。另外,大家还关心这些结果的价值(无论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大家立刻想到这些判断建立在什么基础之上。对于一种实体来说任何积极的结果都有它消极的一面。此外,影响一个人的流动性因素可能对其他人毫无作用。如果一个移民到达了一个地方,就位置来说,这个人是作为个体到达了那里。如果一个人因失业而去迁移,只是为了在其他地方就业,那么这个人实际上没什么变化。人们更关心的是网络中的体系角色;虽然波利描述了三名非洲足球运动员的迁移轨迹,他们的.迁移通过体系通道得到发展,但是这些体系缺乏多层动力。足球俱乐部是关系网络的一部分,国际足联也是。那么跨国公司、传媒集团和国家体育管理局呢?在网络中个体都具有惰性,他们和公共机构都是离散实体,不可能避免多层面的突发情况。例如,加阿姆斯特朗和米切尔记录了马耳他和尼日利亚的跨国足球联系。
20世纪末,许多尼日利亚足球运动员被招入马耳他联盟(堪称欧洲超级联盟之一)中。因为他们都有雄心壮志,所以受到了邀请,尼日利亚人发现把年轻的运动员送往马耳他会给他们带来商机,那些运动员也会慢慢适应欧洲的足球环境,最后给尼日利亚人带来丰厚的利润。本质上,他把自己当作一名代理人及马耳他足球俱乐部的伯乐。然而这个准代理人并没有与任何主管部门或俱乐部建立正式的联系。马耳他和尼日利亚足球协会没有建立任何制度关系。所有那些来到马耳他的年轻人都是通过想成为代理商的家人或朋友推荐的,一些人在争取马耳他俱乐部经营权时败下阵来,非洲足球运动员也失去了商机。
有研究认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足球移民表现为一种政治经济全球化特征,尤其是结合历史、地理、社会和文化要素的影响,逐渐形成了欧洲足球的中心地位,并在全球范围内招募精英球员,包括一些足球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波利解释了非洲足球运动员跨国迁移到欧洲的当代模式,保留了前殖民时期的制度关系。然而,阿姆斯特朗和米切尔非常清楚地表示这层关系不具有历史性,也不具有系统的确定性,只是建立在个人及社会关系基础之上,并深入到马耳他和尼日利亚当地政治中去。个人不是被动的社会代理,只是动态对话者,实际上可以帮助制定和实施规章制度。他不再解释系统的确定性,转而来检查运动员在迁移过程中所扮演的个体角色,还做出了一些其他贡献。利用网络来解释国际体育移民的复杂性,而这仍然没有确定个人与制度结构的关系,此结构还控制着他们在国家间的迁移。尽管如此,网络仍然得到运用。有一个典型的例子,利用特殊的网络来研究社会现象或社会制度的内部复杂性,例如家庭、移民或这种条件下的体育社会。诚然,要想真正了解网络如何在跨国移民的日常生活中起作用的,需要进行长期的网络分析,以便利用网络可以更好地研究移民,结果发现特殊的网络可能对分析结果产生一些偏离。马耳他案例并不是唯一的,每个地方都有特殊情况。而且,尼日利亚人去马耳他并不是去旅游,而是去欧洲旅游,他们认为到达欧洲实质上与他们最后的经历完全不同。通常情况下,移民们迁移到另一个地方,除了自己想象之外,他们对新地方一无所知。还要注意个人动机、策略及迁移点的特定历史关系,更加关注国际体育移民居住和梦想的地方。
篇11:认知语言学背景下英语教学资源的拓展策略论文
认知语言学背景下英语教学资源的拓展策略论文
认知语言学的创立者乔治・雷可夫(George Lakoff)认为语言习得都与人类的认知感悟有一定的联系,都是人们在认知过程中的积累运用。结合语言认知学理论,多以开放化和多样化的形式丰富课程资源,能使得学生在主动开阔眼界和思维的过程中形成丰富语言感知,便于他们收获更多的独特感知体验。结合人教版英语教材特点,多给学生相应的提示和指点,一方面,能使得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更多有趣的语言现象,帮助他们在主动强化理解感知的基础上形成独特的影响;另一方面,能帮助学生在深入探知交流的过程中形成丰富感知思维,帮助他们在主动调整学习策略方法的过程中深化感悟体验。
一、融入生活,随机搜集
教材是现实生活的缩影,更是学生认知感悟的体验归纳。融入生活,能使得学生在主动探寻英语学习规则和方法的过程中找到更多有价值的信息,利于他们在深入互动交流中强化整体理解感知。从现实生活中挖掘可探究学习素材,便于学生在真切感受英语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体系中开阔眼界。
融入生活,让教材更有动感,如,在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的Unit 7 It's raining教学中,我根据有关天气的询问和What are you going to do?的相关内容,带领学生融入到大自然,主动搜集相关的信息。让学生就“How's the weather?”“It's ……”和“What are you going to do?”等相关的句型,引导学生就自己的认知积累和阅读发现主动梳理相应的学习体系,帮助他们开阔认知视野。通过这样的方式融入生活,能使得学生在紧扣课程学习内容的基础上生成丰富感知,并能使之转化为自我实践运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多关注生活,从学生的实际体验中挖掘可学习探究的素材,更能使得课堂教学生动活泼,更能使得语言认知积累更有深度和广度。多融入生活,带领学生有针对性深入探知,能帮助他们在不断丰富思维感悟的过程中获得相应知识,生成敏锐的语言感知。
二、开通微博,实时分享
现代化资源运用,使得英语教学更加丰富多彩。开通微博,能使得学生在主动及时沟通的过程中相互学习交流,在分享感知体验中生成不一样认知;开通微博,能使得学生在有话可言的基础上获得更多深度感知;开通微博,能使得学生在分享认知感悟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灵感。
微博开通,让学生的交流畅通无阻,如,在八年级下册Unit 3 What were you doing when the UFO arrived?的教学中,我针对“The knowledge of the UFO”和“How are you going to introduce the UFO?”鼓励学生利用各自的微博进行交流。有的学生结合科普知识,对飞碟的形状、特点等进行深入分析,增整体综合理解感知力;有的学生就教材中的相关设想,阐述了自己对飞碟的独特感知。在学生有了一定的理解后,我建议学生利用互联网和报刊杂志等资源,主动搜集与飞碟相关的科普知识,帮助他们从相关的介绍中找到更多的学习认知。很多学生运用图文并茂的形式,针对各自的理解感知,主动提出相关的方法,在主动分享的过程中获得相应的感知。
多鼓励学生结合各自的感悟,通过微博的形式发布,不仅能起到引起重视关注的作用,更能够给学生更多自我表达畅言的机会。微博形式的运用,让学生在主动分享各自理解感悟的基础上获得深度感知印象。多支持学生互动交流,让他们在主动互动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合作,定能使得课堂教学更有活力。
三、话题讨论,挖掘点滴
创设与学习相关话题,让学生在相互讨论的过程中获得丰富的思维灵感,能使课堂教学更有趣味。话题讨论运用,让学生的点滴感知得以展现,能使得学生的整体理解感悟更有深度。借助话题讨论,多给学生相应的语言信息摘要,能使得学生在不断强化理解感知的基础上获得丰富感悟。
话题讨论,让学生在自觉交流中找到更多的表达切入点,如,在九年级“Unit 1 How can we become good learners?”的教学中,我创设相关的话题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互动交流。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的整体理解感知,围绕“How do you learn ……?”和“How are you going to learn English?”进行同桌交流和小组讨论,让他们在主动针对相应的话题中找到更多有价值的信息点。结合学生不同理解,让学生围绕“What did you get from the author?”进行小组讨论学习,让他们能够根据课程学习内容主动梳理相应的认知体系,帮助他们在不断强化整体理解感知的基础上获得深刻印象。我建议学生根据各自的阅读发现和理解,主动运用多样化的语言进行表达,让他们在彼此交流沟通的过程中产生一定的思维灵感,满足他们的探究发展需要。
组织话题讨论,能使得学生在不断强化整体理解感知的基础上获得一定认知,能使得学生在不断筛选相应的话题信息中产生顿悟。多组织学生尝试运用不同的语言形式进行交流,让他们在主动针对重点进行深入沟通的过程中找到生成点,更能使得教学富有情境趣味。
四、组织活动,学以致用
组织活动,让学生在灵活运用英语的过程中增强理解感知,定能使得课堂教学更有生机活力。运用活动形式,能使得学生在自我学以致用的过程中发现更多的知识点,能使得他们在不断整合资源的过程中找到更多的运用出发点和落脚点。
借助活动深化英语教材,让文本内容更有动感,如,在九年级“Unit 7 Teenagers should be allowed to choose their own clothes”的教学中,我针对青春期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时装秀展览的形式来表达各自的观点。我建议学生在挑选出自己最喜欢的衣服基础上,运用T台秀的形式展现各自的审美观点,帮助他们从中获得更多的丰富感知。同时,让学生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主动创设多样化的活动,让学生有更多的展示机会。
结合活动形式,要求学生就各自在活动的发现主动梳理相应的认知,帮助他们从相关的表演中收获感知。多给形成评价,让他们从各自的展示活动中发现精彩点,让他们在备受关注的过程中增强学习动力。
总而言之,基于认知语言学背景下的英语教学资源拓展,更多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全面认知发展需要,更多彰显了活化教学过程和方法的重要意义。突出开放化、多元化和实践性,让学生在接近真实的英语学习环境中大胆探索和主动尝试,定能使得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活泼。围绕学生的不同认知学习发展需要,多给学生探索运用的机会,能使得学生在主动查漏补缺的过程中深化理解,形成更为丰富的感悟体验,促进知识技能不断内化生成。
★ 英语专业论文题目
★ 英语毕业论文题目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网络流行词成因探析论文(共11篇)】相关文章:
小学教学论文题目精选2023-05-21
小学线上教学论文题目2022-05-06
计算机方向硕士论文题目选题2022-09-06
化学方向专业毕业论文题目与选题2023-10-30
教学论文的题目2022-07-22
关于体育教学环境的论文题目2023-10-24
浅谈新闻传播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意义论文2022-09-20
关于作文教学的论文题目2024-04-21
毕业论文范文题目模板2023-11-02
社会学论文选题2023-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