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时节忆亡母散文

时间:2022-06-03 11:19:51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端午时节忆亡母散文(锦集11篇)由网友“karl”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端午时节忆亡母散文,欢迎大家收藏分享。

端午时节忆亡母散文

篇1:端午时节忆亡母散文

又是一年端午节,每逢佳节倍思亲。

这几年,每当临近端午时就会不期而然地想起已经去了天堂的母亲。回忆的碎片常常将我带回到那久远的年代,特别让人难以忘却的是当年过端午的一些往事。

母亲在世时算得上是裹棕子的高手,她裹的棕子可不是传统的三角形,是典型的江南美食——嘉兴肉棕的式样。过去,苏北人习惯将江南人叫“蛮子”,因此,庄上人都把母亲裹的棕子叫“蛮棕子”,同时又因为那种棕子的形状像一个圆柱形的草把,所以又叫“草把头”。其实“蛮棕子”并不比三角棕子难裹,后者的技术含量好像还高一些。不过苏北人大都裹不起来。母亲会裹那种棕子也是有来由的,她的'童年是在苏南度过的,那时青浦(现在属上海市)三里外有个叫金家湾的村子,外公带着全家在那里种了十几年的租田,母亲到了十七岁时才回到苏北与父亲成家。常听她说过,那时外公身子单薄,又常年有病,母亲又是家里的长女,因而很小的时候就成了外公外婆的帮手。心灵手巧的母亲很快就学会了当地的各种农活,同时也跟当地的“蛮子”学会了裹“蛮棕子”。于是,入乡随俗,只会裹三角棕子的外婆就将每年端午裹棕子的事交给了她能干的女儿。

记得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每逢端午,正是生队里忙得不可开交的时候,哪有时间裹棕子过端午。那时,五、六十岁的母亲虽然不再是队里的大劳力,家里又有几个孙子、孙女需要有人照看,平时不大下田,但因她是栽秧的一把好手,队长也常常央求她“帮几天忙”。因此,这一大家人(其实已经分成了几个小家)吃的棕子全是母亲开夜工裹起来的。裹棕子用的棕叶都是在田里干活歇气时从河边芦苇丛中一把一把地顺带采回来的。虽然那时粮食紧张,按人平均能裹上八个棕子就算很奢侈了,但人口太多了,她的儿媳们又倚她倚惯于了都不曾裹过,因此,一大家子十来口人吃的棕子,尽管母亲巧手如飞也要裹上半夜。

母亲还常常跟我们说起她儿时在她外婆家里过端午节的情景。我的外公外婆初到江南种田时,因为母亲还小没将她一起带走,而是将她留在她的外婆那里。母亲的外婆住在本县一个叫唐子的小镇上,祖上是个大户人家,姓戚,虽然那时已破败得不成样子,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母亲在那里像公主一样地被宠爱着,度过了她幸福而短暂的童年。每逢端午都能吃到包着各种馅儿的棕子,她的外婆还总会用五颜六色的丝线,为她编一副美丽的“百色儿”戴到她的手腕上。外婆天天跟人打牌,每天下午都会给她一个铜板让她到街上去买烧饼吃。后来,她被带到江南后,童年的日子就结束了,八、九岁就成了家里的“小大人”,每年初春,母亲都要与比她大一些的小伙伴们到田野里挖野菜,然后再步行走到青浦街上卖。一双小手上又是冻疮又是裂口,常常肿得像个馒头。

一转眼,母亲离开我们已经快到五年了,明天又是端午节了,但愿人世间的缕缕棕香能飘散到天堂,勾起母亲在天之灵的许多回想。

篇2:忆端午散文

忆端午散文

五月,农家院子弥漫栀子花香。爷爷、奶奶唠叨着:“五月初五是端阳,割麦栽秧两头忙……”

奶奶们眯细着眼儿,坐在门槛子上,手里举着香袋子呼儿唤孙儿,嘱咐道:“端午不戴艾,死后变老癞(癞蛤蟆),先把艾叶子戴头上,香袋子挂在脖颈儿上,以防汗臭和病毒;喝碗蛤蚂叶熬的水,清火、防温气;独头蒜吃了是败毒气的……”

端午,村庄家境最好的人家,喝雄黄酒,吃大肉;有新女婿来上门的人家,饭菜的香味儿,从茅草屋里飘出来在空气里荡漾,令人垂馋欲滴。千百年来,淮南人家无论贫富,一直把端午当重要的节日来过。

天将才麻麻亮,茅草屋后的黑老鸹和麻老鹰、开始在竹园的上空搏斗,各自展示雄霸威武,发出雄浑的嘶鸣。

父亲对母亲分派道:“今儿是端午,给孩子们做点儿好吃的,咱有孩子上学,还是省俭点儿。三儿,天亮了,我去东畈耙田,你跟着我捡麦桩子。”

我快速起床穿衣,走出房门,闻着艾蒿浓郁的苦香味儿,抬头见楣上插着新鲜的艾蒿,高兴得道:“妈,我闻到人家炸油果子的香味儿了,今儿真是端午呀?”

“傻孩子,就晓得吃。今儿是端午,烙油馍,煮鸡蛋,快点儿跟你爸捡麦茬子,妈给你煮鸡蛋吃哈。”母亲说着端一小葫芦瓢鸡蛋进了厨屋。

我想着油馍、鸡蛋,馋得吸溜口水,跑进雾气腾腾的田野,到处都是犁耙水响的声音。

青蓝的雾气里,父亲喊道:“三儿,赶紧下田来,把这些麦桩子都捞上去。”

我慌忙把裤腿儿挽到大胯下,捞起一把把的麦桩子送上田埂儿。

红红的朝阳出来抛洒漫天的红霞,像着了火似的,映红了水田,染红了秧苗儿,整个田野浸在梦幻般的的色彩之中。

父亲用鞭竿指着我,道:“就势把麦桩子摊开,快些沥干水,挑回家晒晒烧锅,这可比在老坟坡上铲的草皮好烧得多。你望望天上的红霞,农谚说得好:早上火烧霞,等于水煮茶(天要下大雨)……”

不小心,腿肚子被麦桩扎冒血了,爬上田埂儿,扯来艾蒿叶子按在伤口上搓揉止血。忽闻不远处有栽秧的女人在歌唱:“小小秧苗六寸长,一栽栽到田中央。春天栽下秧一根,秋天可收百粒粮……”我喜欢得跟着一起唱着唱着,发现田埂儿上满是毛茸茸的蒲公英,美得令人心颤,引诱得我匍匐在田埂儿上鼓起腮帮子吹得蒲公英到处飘飞。

父亲卸下牛轭走来,“啪啪”照脸甩我两个大巴掌,恼怒得骂道:“死鬼女子还贪玩不?把牛牵着滚回家,今早晨别吃饭哈。”

我接过牛缰绳,顾不得疼痛,心想:“吃不到油馍、鸡蛋该咋搞呢……”

奶奶坐在大门槛子上喊:“三儿,你过来,快过来。”

我慌忙把牛缰绳拴在树上,心想:“说不定奶奶会给我个香甜的大粽子吃呢!”高兴得雀跃着跑到奶奶身旁。

“三儿,我跟你说哈,我嫁给你爷的时候,你太爷还是民国的.保长头子。那时候,咱这大户人家过端午节可热闹哇!早晨起来,厨子们忙着煮粽子、炸糖糕、麻花儿、一口酥、烙油馍、煮茶蛋和雄黄酒,可香呢!大院子里的花池子上,栀子花开得白净净的。你二奶、三奶、四奶、五奶、六奶、都端着洗脸盆子围着花池子梳洗,你老太奶奶送她们每人一瓶儿桂花油,还用剪刀把栀子花剪下来,再由你太奶奶亲自给她们插在头发上。唉!你亲奶我出生小户人家,从嫁来,就没受老太奶奶和太奶奶待见过,她们一朵栀子花都不给我,你那几个奶奶都笑话我。好在我肚皮争气,老日在天上撂炸弹的时候,我把你爸生在麦田沟里。你老太奶奶当时说:‘真好,老日打咱头上了,你还能给老黄家添个仔孩儿,比女子强,长大能扛枪,好哇!’从那,你太奶奶才对我好点儿。那年端午栀子花开得又白又大,香喷喷的,你老太奶奶剪一大把栀子花,亲自送到我房里。中国解放后,共产党收走咱们的家财田产,日子难过了,都闹腾着分家。你老太爷因为最喜欢你太爷,你太爷最喜欢我生的仔孩,在过生那天,伸出小手抓住个大毛笔,你太爷就把正宅子分给咱们了。搞大集体的时候,无论男女、大脚小脚,都得下田干活挣工分,你爷嫌我脚还不够三寸长,宁愿不要工分儿,也不要我下田地干活。我小的时候,只要女人的脚小,就算是美人儿,我妈就给我裹了小脚,唉,现在老了,你那几个奶奶谁都没得我过的得劲儿……”

“奶,咋老念叨这些老掉牙的事儿,叫我进小厨屋瞧瞧,有粽子给我吃不?”我一心想吃粽子,不耐烦地打断奶奶的絮叨。

奶奶用拐棍拦住小厨屋门,道:“你爸买两斤糯米,没包几个粽子,我也舍不得吃,留给你爷吃,他恁大年纪了,还天天搞田地活。”

“呸,您那粽子是臭的,给我都不吃。”我狠狠地朝奶奶翻个白眼儿,撒腿跑进大院子里。

“三儿,这一碗是你的。每人两个鸡蛋,一块儿油馍。”母亲端着饭碗朝我招手。

我瞅着父亲的阴暗的脸色,心惊胆颤地从母亲手里接过饭碗。看见姐姐弟弟的稀饭碗里都是两个鸡蛋,唯独我饭碗里有三个鸡蛋,高兴得想要说出来,母亲紧张得朝我摇摇头。我端着饭碗站在一边,三口就把三个鸡蛋吃完了。

父亲嚼着油馍,鼓着腮帮子,说:“过端午,要是有糯米包些粽子该多好,小孩儿也有吃的。糯稻产量太低,咱好好干几年,等有了存粮,说啥子也得种块儿糯稻,留着端午节好包粽子。端午是中华民族传统的节日;为了纪念楚国爱国诗人楚屈原,他忒硬气,投江死了,这个人文采不凡,直接影响大汉文化,咱这淮河就打楚霸王城(是战国时楚国的临时国都)流过……”

回忆伴着莫名的隐痛要我不知不觉地走进拥挤的超市,瞅着冷柜里各种不同馅儿的粽子、鸡蛋,鸭蛋,糖糕等吃食,我却没有一丁点儿食欲。

走出超市,快步走进书店,买几本自己喜欢的书,心想:“也许暂时的阅读和写作发挥不了作用,只要向中国的根基——农民一样努力、勤奋、坚持——沧海桑田,忆端午让我看到于国、于家、于己,任何生命的运势都有跌宕起伏。今又端午,餐桌上丰盛美味的吃食是最好的佐证。

篇3: 端午时节忆屈原作文

端午时节忆屈原作文

又是一年端午到。包粽子、赛龙舟、饮黄酒……中国各地都在以大致相同的方式纪念这个传统节日。但直到现在,对于端午节的起源民间有着不同说法:楚人纪念屈原,越人纪念勾践,吴人纪念伍子胥和曹娥……最被普遍接受的一种说法是纪念屈原说。唐代诗人 文 秀有一首诗这样写到“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据说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流放汨罗江畔的爱国诗人屈原闻讯楚都被攻陷后,悲愤交加,自沉汨罗江。沿岸百姓纷纷引舟抢救,并抛洒食物防止鱼虾伤了屈原的.遗体。此后每年的这一天,当地群众都要举行这样的活动,表达对他的怀念之情。从此,划龙舟、包粽子成为端午习俗的主要内容,这一习俗也逐渐被人称为端午节的由来。屈原是一位跨越时空、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的典范。他满怀爱国主义精神和追求真理的理想主义精神,“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他的信念!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伟大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屈原在执著追求人生的永恒、价值、理想的时候,时刻关注着国家的兴衰。然而,屈原的下场却是个悲剧。

我想如果忧国忧民的屈原身在今天,看到今天的中国是如此强大,看到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抵御各种灾难,屈原还会去投江吗?今天的我们是何其幸运,身为中国人,我们继承了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执着追求真理的光荣传统,我们相信明天的中国将会更加强大、更加繁荣富强!“粽叶飘香,端午吃粽,缅怀屈原,永生不忘!”期盼下一年的端午。

篇4:端午时节忆屈原作文

端午时节忆屈原又到端午,我看着面前散发着清香的粽子,不禁陷入对千年前这一天的遐想……想到屈原跳江的那一幕,我不禁产生了一丝疑惑:除了跳江自杀,他就没有其他的路可走了吗?答案是否定的。

屈原爱国,多次上谏,直到被流放,最后因不忍看楚国灭亡,悲愤交加地跳江自杀。我认为,这种精神可敬,但做法不可取。他为什么不学学项燕呢?项燕也是楚国大臣,忠心,爱国,在他被秦军团团包围之时,在楚国即将灭亡之时,他仍然坚持战斗,最后一刻,他身负重伤,但仍未放弃,用最后的力量喊出了那句惊天地,泣鬼神的誓言:‘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几十年后,陈胜吴广起义,刘邦项羽起义,打的全是‘楚’的旗号!秦被灭,是被楚而灭,被项燕而灭!

项燕只是一武将,便能造成如此巨大的`影响,屈原呢?以他的才华,定能把爱国之情根植在人民心中,把反抗之火燃烧在人民心中吧。可惜,屈原死了,只留下了一世清名和那篇[离骚]。被世人所怀念,却没能真正地挽救楚国。屈原是如何爱国的?说到底,只有两个字,上谏。是的,上谏。面对楚王,他做的,只是不停地上谏,但这样昏庸的楚王,会听他的吗?所以,他注定了要被流放。为什么不换一种方法救国呢?楚国上层已经没有指望了,能不能从下层入手呢?

孔子和孟子周游列国失败,他们没有灰心,著书立说,广传弟子,数百年后他们的弟子成就了他们的理想。项燕不也是发动群众,把反抗的思想传递到民间,虽然他反秦失败,但他的子孙却成功了,‘世事我曾抗争,成败不必在我’才是一种真正的方法。用自己一死去唤醒世人,尤其是上层,这种想法是不可取的,可惜,屈原死了,带着他满腹的才华和满腔的爱国情一起沉入江底,被世人所叹息。其实,自杀是一种逃避,但逃避并没有用,用自己的能力去改变世界才是关键。

篇5:端午时节忆屈原作文

曾经有一个组合叫棒棒糖。这个组合很特别,没有大人、也没有女孩,只有男孩。这个组合里面有五个小孩,他们的平均年龄是7—9岁之间。

他们的性格不同以外,其他都相同,一样的梦想、一样的表演、一样留给人们最精彩一面。他们的梦想都是想当一名舞蹈家,像迈克杰克逊那么出名的舞蹈家。他们在追梦的路上历经千辛万苦,有哭有笑,陪他们一起追梦还有他们的老师‘梦想培育师’叫小友,他也是一名舞蹈家。

有一次,另外一位老师是小友的朋友,他是这个组合的组建人,叫黑哥。他收到了舞蹈大赛的邀请,邀请他的学生们都去舞蹈大赛,这一天,两个老师早早地来到了舞蹈教室,然后,他们的学生们陆陆续续都来了,梦想培育师就说;‘人都到齐了吗’,学生们回答道;‘没有,还有张效铭还没到呢。那个叫黑哥的老师急了,说道;他人呢,怎么还没到,急死人了。梦想培育师说;‘怎么了,今天有什么事啊’?黑哥急匆匆地说;你打电话给张效铭的妈妈,叫张效铭快点来,我今天要宣布一件事情。那个小友说;怎么事啊,那么神秘兮兮的。这时候,门外突然传来一声‘敲门的声音’。所有人的目光转移到门外的那个人,那个敲门的人就是张效铭,张效铭说;老师,报告。黑哥说;进来,你怎么今天那么晚来呢?张效铭低下头说;老师,对不起,我跟您保证,下不为例。他的老师说;好,下不为例,记住喔。黑哥说;你们都坐好,同学们,我收到了舞蹈大赛的邀请,邀请我们同学们去参加这个比赛,高不高兴啊。他的学生们大声地说;高兴,我们终于要去参加舞蹈大赛。什么,舞蹈大赛,我们能行吗,另外一个老师叫道。黑哥说;肯定会赢的,他们那么棒、那么酷。另一个老师说;但是他们才刚刚起步呢,这次舞蹈大赛就了吧。突然,黑哥的脸变得可爱了许多,对小友老师笑了一下,说;小友老师,你怎么不能相信他们一次呢?然后,有一名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们会努力的,好好练习舞蹈,我们不会让你们失望的。说得好,我们会拿第一名的,大家说道。黑哥说;你们真棒,我为你们自豪,同学们,还剩下几天里,你们要好好练习舞蹈,争取到了舞蹈大赛那一天拿第一名,好不好。大家说;好,我们一定不会辜负你们对我们希望的。小友老师亲切地说;我刚才不是不同意你们参加舞蹈大赛,我是想考验你们会怎么说,我现在知道你们有多爱舞蹈,他们笑眯眯地说;老师,你已经同意了,是吗?老师假装说;我要看看接下来的表现,你们表现好,我就同意你们去参加舞蹈比赛,如果你们表现不好,你们就不能去参加舞蹈比赛。他们大声说;OK,没问题。

在这几天里,他们努力练习舞蹈,他们知道老师是真心爱他们的,从来不会辜负老师对他们一片好意。时间渐渐来到了舞蹈大赛的.那一天了,那一天他们在舞台上表现出他们热爱舞蹈的爆发力,台下的观众热地为他们鼓掌、为他们加油。到了舞蹈结束之后,他们说了一句;谢谢老师,是您们给了我们最精彩的童年。

篇6:回忆起端午时节散文

回忆起端午时节散文

很多事情,真的记不起来了,早年的,近期的,一度怀疑自已患上了失忆症。朋友说,并不是所有的过往都能忆起,忆不起,是因为它不足以影响你,忆起的,于外人,可能是微不足道,但于自己,一定是最珍贵的,且只有你自己能够度量它,在你人生路上占有的份量。

的确,往事如烟,却总有那么几丝几缕让你难以忘记。而这样的记忆,回到属于它们的时空,或者是一脸稚气,抬头仰望着,不能逾越的鸿沟,或是静静旁观,弄不懂的人间冷暖……

(一)

小时候,极不喜欢平原上的四月,因为每到这个时节,风便狂躁的要命。干干的,吹在人的脸上,像是要吸干脸上仅有的那点水份,脸上皱皱的感觉,让你擦多少郁美净都认为是徒劳。好在这时是一年之初花开的季节,有色彩装点,便也就少去计较这些了。

盼着四月赶快过去,倒不是因为干燥的天气。因为进入五月后,世界也在消无声息的变化着,街上,卖杂货的老伯感觉是天一亮就开始吆喝上。其实,入夏时节,那时已是日上三竿,只不过小孩子们都还在梦乡罢了。有时候听到嘎吱嘎吱的两轮车在后窗走过,也便没了睡意,糊乱穿上单衣,跑到街上,还能赶上母亲正在车前称着什么东西。

有时,总是特定的一段时间里,老伯的车子上装满了黄的,白的米,红的,白的豆,还有干干的红枣。那些米是从不上心的,最上心的是馋人的红枣。村子里只有老街上有一人家种了一颗枣树,每年秋天打枣的时候,总会站在人家的院门外看上老半天,赶上人家手大方,会塞上几颗,现在想想,那才是囫囵吞枣,几口便下肚了。

枣子放到来年五月,那又是另一个味道,那个甜,是甜到心里的。但每次母亲只会称上小半斤的样子,而且是一粒都不能让我碰的。母亲说这枣是用来包粽子的,端午要到了。

不知道端午是个什么节日,只知道有粽子吃便是了。大了自是不必说,书上对这个节日的由来讲的清楚。

似乎从那天开始,家里突然变得有些拥挤起来,地上,桌上,放着一个个装满水和米的盆子。这个从小就懂,母亲是开始张罗包粽子了。

感觉包粽子是急不得的,因为母亲每次备料的过程都是不急不缓的,赶一趟集,家里多了一大捆苇叶子,泡在水里,然后就不再过问盆子里的`米,倒像是在等着什么,时间,还是缺少啥。

虽然很期待粽子出锅时的那抹香,但孩子性情是不会等待的,母亲能等,我却不能眼吧吧的看着。每年端午前后,村西大坑边上的桑葚正慢慢变着颜色,这也是期待五月到来的另一个原因。拿着一个小杯子便去了,杯子口被紧紧地盖着,是不能给人看的,因为,里面安然地睡着两个蚕宝宝。摘桑葚的时候,也是躲着村里的其它小孩,嘴里吃的紫了呼啦的,再往小杯子里塞上几片叶子,便往大妈家走去。

和哥哥的蚕放一起,才发现,自已的真真是太弱小了,像是发育不良一样,磨着哥哥换两个大的,也总会是满意而归。五月,因为期待粽子,更因为这两个可爱的小家伙,所以并不觉得寂寞。

这样的日子过得很快,都没有注意过窗前的马兰花在阳光下开的旺旺的,长长的叶子像一只只利剑,指向天空,这时,你要想采一根,是非常困难的。这丛马兰花是属于母亲的,每年夏末,母亲都会用剪刀剪下这些叶子,阴干后吊在厢房的墙壁上。来年五月的时候,再拿下来,和那些米一样泡在水里,然后与那些苇叶一起在开水里煮上些时辰。母亲说,这是用来做捆粽子的绳子,也问过母亲,为什么不用线绳,做鞋用的绳子不更结实。母亲只回答它有韧性,我想,也许这是传下来的习俗。

后来想,马兰花的叶子为何如此有韧性,或者缘于那个美丽的传说吧。小时候,不懂事,也希望有一朵马兰花能实现自已的愿望,长大了,才懂得,这个故事,告诉人们的是,只有通过自已的勤劳,才能实现自已的愿望。而人们习惯用它来捆粽子,是不是也因了这个传说赋予的精神力量,让本就美味的粽子,多一抹马兰花的清香,便会让人想着,勤劳的手,才能创造美好的生活。

(二)

终于等到可以包粽子的时候。后来,才知道那是五月初五端午节的前一天。

母亲的粽子总是从天亮一直包到天黑,再用大锅煮上两三个小时。母亲说:煮粽子,就是熬时间,时间不到,粽子不香。所以,有时候午夜了,锅里还咕嘟咕嘟的煮着粽子,睡在隔壁炕上的人,是受不了这一天的蒸煮的,被子移到了炕脚,还是会像翻烙饼一样,不过,炕虽热的不行,梦里却是飘着粽子香的。

那时候,只有殷实的人家,才会包这么多的粽子。糯米的,黄米的,还有两掺的,里面有放豆的,有放花生的,还有放红枣的。最喜欢吃红枣的,不用蘸糖就已经是甜甜的。

早上醒来,也一定是在粽子香里醒来。母亲早早熬了清粥,剥好了几个粽子在盘子里。顾不得穿衣服,就上了炕桌,一只筷子插上一个粽子,蘸下白糖,咬一口,那滋味,不是一个美字了得。

母亲总是在我享受的时候,催促我,快点去给北街的奶奶送粽子。一听这话,头摇得像拨楞鼓一样。不去!一边略带恐惧往炕里挪。

小时候,通往奶奶家的路在幼小的心里,是一条极恐惧的路,只因为那条街上,居住着一个本家的哑巴奶奶,每天她都会坐在门前的石阶上,看着人来人往,那个眼神,孤独里还有些哀怨,她从来不予人打招呼,偶尔有人向她说话,她也只是浅浅一笑,但这样的时候,是极少的,因为,每次看见她,她总是定定地看着远方。不知为什么,就是十分害怕她,可能是因为她不会说话,也可能是她那个哀怨的眼神。

听别人说,在哑巴面前往地上吐痰,代表是骂他的意思。知道了这些以后,远远的看见哑巴奶奶,就用手堵住嘴巴,生怕不注意,哈拉子流下来,也让她误会是骂她。

母亲说不通我,只好让我帮她提着些,一起去给奶奶送粽子。途经哑巴奶奶门口,母亲照例停下来,从篮子里取几个粽子,放在哑巴奶奶手里。这时的哑巴奶奶的脸上总是笑容满面,啊啊的指指我,又指指母亲,母亲会意,比划着告诉哑巴奶奶,这是我家二姑娘。而躲在母亲身后的我,却依旧害怕的躲着。

总算是离开哑巴奶奶家。一路上,不断有人在打招呼,水井旁正在洗衣服的女人们,停下手里的活计,冲母亲说:“今年又包多少粽子,你这一路人情的送,也给我们解解馋”。母亲随手拿出几个,马上招来几人的哄抢。

母亲似乎很热衷送粽子这件事,而我站在一旁却心疼的很,这不仅因为是母亲多天来的辛苦,也因为家里会少很多粽子吃。有时候,会怪母亲手太大方,完全不像她平日里的节俭的行为。母亲却只笑笑说:乡里乡亲的,相互间总会有个穿换。我不懂,这个穿换能换回什么,因为总是看到母亲再送。

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人,母亲一定是要留下几个粽子的。我们到二老太太院子时,这个本家最年长的老人正在炕前为猪准备备吃食。佝偻的身子,都要倾到锅里了。

母亲挑了几个甜枣的粽子,放到锅台上。二老太太咧着没有牙的嘴,手里推着:“给你婆婆拿去,我这没牙少口的,吃不吃咋的。”

直到母亲拉过我手中的篮子,让老太太看这里还有很多,二老太太才收下,嘴里不住的说:“还惦着我,还惦着我。”

(三)

小时候,总是不明就理的吃着粽子,看着母亲乐此不疲的往奶奶家送粽子,却总是送给些不相干的人。也会有些迷茫,这个节日到底是过给谁的,过给自已?过给屈死的屈原?还是过给那些乡里乡亲?

长大了,才渐渐懂得,节日不管过给谁,都是过日子,过日子,就是过个希望,希望自已平平安安,希望老人健健康康,希望乡里乡邻和和睦睦。母亲把这些希望包在小小的粽子里,用心蒸煮,真诚送出,不求回报,只求心安。

如今,冀东平原上的端午,依然是飘香千年的粽子维系着这个隆重节日,虽与南方赛龙舟,佩香囊等各各式各样的欢庆活动相较,有些单一,但是,这里的人们依旧沉浸在包粽子的热情里。

母亲也一样,热情不减当年。有时候,我们劝她:年纪大了,还是别自已包了,市场上买几个吃算了。每次母亲都会说,自已包的有自已想要的味道,那是用钱买不来的。

其实,我们还是最爱母亲的粽子,的确是另一种味道,那里不仅有蜜枣的甜,还有这么多年母亲的付出。而且吃着母亲用心蒸煮的粽子,总会想起那些年跟随母亲送粽子的情景。

现在,再也不会去给奶奶送棕子了,因为,哑巴奶奶走了,奶奶走了,二老太太走了,他们老的没有精力熬时间了。村里家家都富裕的早不把吃个粽子当难事,村中心的老井也拆的连个废墟都寻不到。自来水引入到院子里,家家的围墙再不是那些柴禾栅栏编成,高墙外的大门上,也不会有哑巴奶奶这样的人坐成老街一景。

有时候,看见母亲面对煮好的一盆粽子无语中沉思。我想,母亲是不是也在回味乡下的日子,怀念逝去的亲人。

是啊,不管过什么节日,不管为了纪念谁,不就是借此一家团圆,希望亲朋好友平安幸福吗。

粽子吃到嘴里,让人不忘过去,让人憧憬未来,它已经不是端午节一个简单的习俗,小小的粽子,因为五月五这个特别的日子,岁月赋予了它更深刻的意义。

它寄托了天下母亲的一腔希望,希望孩子们美满幸福,同时,也寄托着儿女们的希望,希望老人们能平安健康,希望在每个粽子飘香的五月,每个家庭都团团圆圆,笑语一堂。

篇7:端午拾忆散文

端午拾忆散文

又是一年端午时,在老家应该是麦芒的季节。在端午节前后都在麦田里挥汗如雨。端午是在忙碌炎热和汗水里度过的。

儿子已经长大了,可是在我的心中儿子还是个小小孩。人总是能记着小时候的情景。好像是七八岁的样子,那年端午节,还在睡梦中,耳朵里好像流着一种凉凉的液体,赶紧睁开眼睛,原来是母亲正用棉签往我的鼻子和耳朵里滴雄黄酒。看我诧异地看着她,便说:“滴点雄黄酒,不怕蛇和蜈蚣。”

起床了,母亲已经煮好了蒜鸡蛋和粽子,每个人分几个在碗里。香香地吃着这包在粽叶里的米,那种香味让人难忘,真的好像山珍海味了。

吃完了粽子,母亲把手上脚上脖子上拴好五色线,脖子上再挂上妈妈用几样花布缝制的.甘草香囊,便跑着去找小朋友玩去了。

儿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也仿造母亲的样子给儿子绑五色线,包粽子煮鸡蛋。时间过的真快,转眼间儿子已经长成了大孩子。今早问儿子还绑五色线不?儿子摇摇头,似乎对那传统的东西失去了兴趣,却唯独对粽子情有独钟,百吃不厌。

早晨起了个大晚,晃晃悠悠朝集市走去,给儿子选购艾草和粽子。很仔细地查看了每一个摊位,花样繁多的物品里就是单单没有出售艾草的。想想在老家那艾草可谓是漫山遍野,到处都可以看到它的踪影。而这里连艾草的毛都没有看到,这里虽然雨量充沛,却在水边难觅它的影子,也许这里的气候和土壤不适宜艾草的生长。看来只能遗憾而归了。

在一个个摊位前选着粽子,共买了3家,分别尝一下味道如何。掂着一兜粽子,回家来和鸡蛋粽子大蒜一起在锅里来个杂烩。

拿一个大大的碗,把粽子剥皮,在上面放点糖,就着蒜和鸡蛋,一会胃便被撑的鼓鼓的,半天可以无忧了。

每个地方的风俗不同,在节日的时候便会进行一个对比优劣。往往在从小生长的地方的情景让人难忘。

记得家乡有条河,在端午是河水上涨的季节,这时往往雨水会多一点,山洪往往会爆发,河水是浑浊的,带着大量的泥沙,人人都喜欢在端午这天早上跳进河水里洗头,传说在这一天洗头洗澡,三伏天可以身上不生痱子。在朝霞满天的晨阳里,在水里梳着湿湿的头发,远观也是一种很美的风景。

洗完头顺势在河边用镰刀割点艾草带回家去,据说在端午这天割的艾草是灵丹妙药,可以包治百病。具体能治什么病,不详,反正家家在端午这天都会去割艾草,然后大捆大捆的掉在屋檐下,任凭风吹雨打。

去年和老师一家去二马山隧道北边的坡上割艾草,那漫山遍野的艾草可谓是又葱茏又茂盛,蓬勃地在树林里生长着。几个人用镰刀割着,堆的像小山一样,整整装了一满车。

学了中医后才知艾草的妙用,艾灸可以祛湿。嫩艾叶可以蒸菜食用,艾叶可以熏蒸,可以治疗皮肤病,艾草全身都是宝。

时间过的真快,我的记忆中还在那个山坡上挥汗如雨地割着艾草,如今却在异地去想那过去的情景,真是每一个瞬间都在记忆里。

篇8:端午琐忆散文

端午琐忆散文

孩子们天生对各种节日有种热烈的期盼,端午节的种种乐趣,都深深地珍藏在记忆中。

——题记

家乡端午节的序曲是从麦梢泛黄开始的,俗谚有“大麦上场,女儿看娘”的讲究,凡是出嫁的闺女,在五月麦收前,都会提着礼品回娘家走走,看看爹娘,问问庄稼长势如何。此时,外婆和当家的女人们就开始着手为端午节做准备了。

今天从集上捎回上好的糯米、大枣,明天去集市或苇塘采买苇叶。我们村就有一方苇塘,春天满塘里紫红的、尖尖的嫩笋,挨挨挤挤地在水塘里疯长。夏初时,满塘挺拔密实的苇杆张扬着绿飘带一样又宽又长的苇叶,妇女们穿了雨靴,叽叽嘎嘎在塘里采苇叶的场景很是热闹,惊得塘里的青蛙水蛇胡窜乱蹦。五月初三四,节日的气息就扑面而来,巧手的奶奶或母亲用花花绿绿的碎角料布片,给孩子们做了形如粽子的香包,里面装着从小商贩手里买来的香料。有的香包做工别具匠心,做了各种形状的动物图案:小红猴戴绿帽,长胡子的小银鼠,红眼睛的小玉兔,胖乎乎的福猪,再在上面绣上福禄双喜、长命百岁等吉祥字,给孩子们用红丝线穿了系在脖子上或缝在胸前;再就是用五色线拧成花花绳,系在孩子的手腕、脚脖上。有的花花绳上还系着一圈小小的银铃当,孩子一走动一抬臂,那清脆的铃音煞是好听。不过洗脸的时候,那些花花绳就易掉色,弄得脖子手腕红一道绿一道的,但孩子们心里喜欢,也就不大在乎的。

然后是采艾草,细心的母亲在河边采回茂盛的艾草,晒干扎成束,或插在窗棂门首处,或堆在墙角熏蚊子。小时候因我们经常去野地或山里打猪草,母亲还会用泡了雄黄的酒擦抹在我们的脚踝或耳梢,以防毒虫伤了我们。一说到雄黄,大家自然想到了《白蛇传》,许仙的娘子白素贞因误喝了雄黄酒而现形的情景,自然会海吹神聊一些有关鬼狐的聊斋故事。五月初四早上,女人们就泡好了米,备好了枣、豆子等佐料,已煮好的苇叶水淋淋的,散发着清香。吃过午饭,母亲们不歇晌就包起了粽子。我们几个孩子会帮母亲捋一会叶子,一会就不耐烦了,会乘母亲不备,伺机抓一把枣子飞也似的逃了出去。我们家每次都是奶奶帮母亲包,只见奶奶拿起捋好的苇叶,双手的中指和食指轻轻旋出一个弧,掌心里就托着一个锥形的苇桶,然后右手轻轻一撩,白的米、红的豆子就麻溜地进了苇桶,捏几个蜜枣进去,右手再往回一折,苇叶的梢头就严严地盖住了米,最后用备好的丝绳拦腰一系,眨眼的工夫,一个有棱有形的粽子就出现在了眼前。巧手的人包粽子麻溜得很,手笨的可就慢多了,而且包出来的.粽子,要么米露在外面,要么粽子松散臃肿,丑得没法见人。奶奶说,凡事没有坏就没有好,干嘛都得用心思,耐着性子学,方可熟能生巧。要看谁会不会包粽子,只需问她粽子有几个角,她若迟疑着说不出来,或着说有五个角,那就露了馅,就会遭人讥笑的。

吃过晚饭,母亲们就开始煮粽子了。粽子下到锅里,水的多少和火候的大小都很有讲究,水过少或火过大,会煮出夹生的粽子来。性急的孩子晚上强打着精神不去睡觉,单等着吃粽子,灶膛下烧火的奶奶总是慈爱地嗔孩子:“急猴儿,忙什么!去睡一觉粽子就出锅了。”孩子们仍不甘心地等着,最后还是斗不过瞌睡虫便睡过去了。

端午的早上,天刚麻麻亮,出锅粽子的香味就弥漫在整个村庄里,孩子们连脸都顾不上洗就站在锅台前,抓起个粽子一把扯开系索就狼吞虎咽起来。那莹白香软的糯米、甘甜如蜜的红枣和苇叶特有的清香,直勾得馋虫儿在抓挠,也就不管形象了,放开肚皮,饱餐一顿。也有一些斯文的孩子,把端午的粽子当“美女”一样来品评,他们把粽子捧在眼前左瞧右看,慢慢地吸吮那丝丝缕缕的香气儿,然后轻解丝绦,慢褪罗裙,待粽子的凝脂玉体呈现在眼前时,仍会强抑嗜欲,轻轻地嗅,慢慢地咬,一口一口细细地消受她的风味。外婆们把捞出的粽子连同给外孙买的印有“五毒”的红围兜装好,打发外公或舅舅赶紧给闺女孩子送去解馋,邻居们互相品尝着各家的粽子,品评着各家主妇的手艺,空气中弥漫着的香气香味总是挥之不去。

小时候为了能多吃一个粽子,姐妹们还比赛捡麦穗儿呢。一个个小丫头猫着腰,那一双双小手跟啄食的鸡头似的不歇气儿,看谁的小萝筐先冒尖,看谁的胳肢窝下夹抱得麦捆儿多,谁就会得到母亲的奖赏。奖品自然是多得一个粽子,吃起来也就分外的香甜。

记得四川的阿婆来陕探望大妈,她的小蛮背篓里装着端午的粽子,穿州过县坐了火车来,可那粽子咬在嘴里却令人龇牙吐舌,原来那粽子是放了花椒的五香麻辣味儿的。端午节,恰逢家乡的麦收季节和夏令水果上市,果园里或场院中那一树树金灿灿、甜津津的梅杏,那如同胭脂一般的五月鲜蜜桃和红晶晶的樱桃,让家乡的端午又溢满了果香味儿,再加上场院里麦垛儿上嘴里叼着麦秆儿编蝈蝈蚂蚱笼子的孩子和吃得肥嘟嘟的鸡崽,让人觉得端午真是一个丰收喜庆的节日。

如今给我们做香包、拧花花绳儿、包粽子的奶奶已长眠于地下,母亲的青丝也已遍染秋霜。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又快要到了,我好想早早地赶回家去,帮母亲捋一些苇叶,亲手包一个浸满乡情的粽子……

篇9:端午时节忆屈原的作文

当每家每户的屋子里传来一阵阵粽香时,端午节便来临了。在这一天,家家户户都在包粽子、吃粽子,忙得不亦乐乎。吃着味道鲜美的粽子,读着“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千古名句,我不禁想起了屈原——这位两千多年前的中国文人。他早年受楚王信任,任三闾大夫。后来因才高气盛,性格耿直,遭佞臣陷害,在楚王面前进谗,使屈原二次被流放。

在流放期间,屈原写下了《离骚》、《九章》、《九歌》、《天问》等许多流传千古的作品。其文笔委婉含蓄,开创了一种新的文体——楚辞。后继者又有宋玉、贾谊、东方朔等人。汉人刘向将这些“骚体”作品整理成书,这就是影响后世几千年中国人的《楚辞》。在文学方面,屈原产生的影响确实是无可比拟的。屈原流放后仍不忘国家兴亡,日日思念着祖国和百姓。当得知楚国国都被秦军攻破时,屈原感到救国无望,投汨罗江自尽而死。他这种爱国爱民、宁死不屈的精神是多么伟大啊!这种人格又岂是那些争权夺利、搬弄是非、残害百姓的贪官污吏所能相比?此时,我仿佛看到了在两千多年前,一位怀才不遇的才子在月夜下孤单徘徊,一位忧国忧民的大夫在草屋中饮酒消愁,一位志向高远的诗人在江边独步吟唱: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我品粽子,品到的不只是粽子本身味道之鲜美,更品到了一种精神和文化的传承;我读《离骚》,读到的不只是其中语句之优美,更读到了屈原等一批批爱国诗人坚贞不屈的精神和一颗忧国忧民的火热的心!屈原的名字将和他的作品一起,千古传颂,成为鼓励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执著追求于理想的精神食粮!

篇10:端午时节忆屈原的作文

多年前的悲愤,2000多前的忧郁。屈原,我很同情你2000多年前的心情。

2000多年前的一天,天空出奇的阴霾,山失去了往日的青色,水不再幽幽。你衣衫褴褛,失望至极。走上了汨罗江边,你仰望火红的太阳,是否忧伤?是否愿天帝不公?是否羡慕太阳能发出夺目的亮光,而自身却遭诽谤、排挤?

你多么想力挽狂澜,拯救国家和人民。可是世俗的观念使你屡屡受挫。国家渐渐衰败,而你却只能看着它内忧外患,不能拯救于它。这般无奈与忧愁,在2000多年前的那天有谁能理解?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你的执着,你的不屈不挠是多么可贵,可到最后你还是得沦落到悲愤投江自尽的场面。你离真理是那么近在咫尺,却又只能观望而触摸不到它,这般无可奈何,使你感叹: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不仅是你,连我这个后来人也不禁感慨万分。我多么想帮助你,却又只能认命那是一个遥不可及的现实。或许世间不独有你的百般无奈。

你的一句句诗不仅使2000多年前的百姓哀痛异常,也使今天的我们感触万分。你并没有被世人所遗忘,你的抗争,你的捍卫,就算是不能挽回大局,也是我们应该悼念你的理由之一。

“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不错的,正因为你,使得我们华夏儿女在抵抗外敌时和你一样不屈不挠,一心只想着国家的安危,真正和你一样做到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对此,或许你会感到几分安慰。

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今年端午虽已过去了许久,但我怎能忘记屈原那份不屈不挠的精神?

篇11:端午时节忆屈原的作文

又是一年端午到。包粽子、赛龙舟、饮黄酒……中国各地都在以大致相同的方式纪念这个传统节日。但直到现在,对于端午节的起源民间有着不同说法:楚人纪念屈原,越人纪念勾践,吴人纪念伍子胥和曹娥……最被普遍接受的一种说法是“纪念屈原”说。

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流放汨罗江畔的爱国诗人屈原闻讯楚都被攻陷后,悲愤交加,自沉汨罗江。沿岸百姓纷纷引舟抢救,并抛洒食物防止鱼虾伤了屈原的遗体。此后每年的这一天,当地群众都要举行这样的活动,表达对他的怀念之情。从此,划龙舟、包粽子成为端午习俗的主要内容,这一习俗也逐渐被人称为端午节的来由。

满怀爱国主义精神和其“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执着追求真理的理想主义精神及忧患精神的屈原是一位跨越时空、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的典范。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伟大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屈原在执著追求人生的永恒、价值、理想的时候,时刻关注着国家的兴衰。然而,屈原的下场却是个悲剧。假如忧国忧民的屈原身在今天,看到今天的中国是如此强大,看到中国人民正在为奥运加油,看到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抗震救灾,屈原还有时间去投江吗?

今天的我们是何其幸运,身为中国人,我们既继承了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执着追求真理的光荣传统,我们又与四川的小朋友们共同地流着泪,分担着他们失去亲人的痛苦。今天的我们更懂得了珍惜,爱老师、爱家人、爱身边的朋友!

今年的端午节对于每一个中国人都是一个不寻常的日子,我们切身体会到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意义。今天,我们赞美屈原的爱国主义,弘扬屈原精神,但我们不会忧虑,因为我们相信明天的中国将会更加强大、更加繁荣富强!

端午节诗会主持词

生活杂咏随笔

清明节诗会主持词

表达思念子女的古诗词

史铁生散文《合欢树》

冬序赋散文

我教《项脊轩志》 (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读后感:左手的掌纹读后感

陈毅诗词

读边城有感作文

端午时节忆亡母散文
《端午时节忆亡母散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端午时节忆亡母散文(锦集11篇)】相关文章:

怀念母亲的课文大意2022-08-28

话清明初一作文2022-04-30

抒情散文初三2022-04-30

带点月光给我优美散文2023-03-23

《合欢树》赏析--读史铁生的《合欢树》2023-06-06

秋风的墓园作文2023-09-02

课文《怀念母亲》读后感作文2022-07-21

拥有翅膀便要飞翔作文2022-04-30

天地一沙鸥:《项脊轩志》教学设计及部分实录.2023-09-01

清明时节忆屈原作文2022-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