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课文评点及说明(共6篇)由网友“kfgbds”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整理过的《诗》课文评点及说明,欢迎阅读分享。
篇1:《诗》课文评点及说明
《诗五首》课文评点及说明
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一共有五首,这是其中的第三首。从表面上看,这首诗写的是田园劳作之乐,表现的是归隐山林的遁世思想;但把这首诗和其他的诗对比来看,作者的“愿”其实有它特殊的内涵。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这两句写在南山下种豆,草很茂盛豆苗却稀稀疏疏的。起句很平实,就像一个老农站在那里说话,让人觉得很亲切。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为了不使豆田荒芜,诗人一大早就下了地,到了晚上才披着月光回来。虽然很辛苦,但他并不抱怨,这从“带月荷锄归”的美景就可以看出来。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路窄草长,夕露沾衣,但衣服打湿了有什么可惜的呢?这句话看似平淡,但这种平淡正好映射了结尾这一句“但使愿无违”,使得“愿无违”强调得很充分。这里的“愿”更蕴含了不要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了自我的意思。
这首诗用语十分平淡自然。“种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朴素如随口而出,不见丝毫修饰。这自然平淡的诗句融入全诗醇美的意境之中,则使口语上升为诗句,使口语的平淡和诗意的醇美和谐地统一起来,形成陶诗平淡醇美的艺术特色。
陶诗于平淡中又富于情趣。陶诗的情趣来自于写意。“带月荷锄归”,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然独自一身,却有一轮明月陪伴。月下的诗人,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里,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月夜归耕图啊!其中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
“种豆南山下”平淡之语,“带月荷锄归”幽美之句;前句实,后句虚。全诗在平淡与幽美、实景与虚景的相互补衬下相映生辉,柔和完美。
过故人庄
《过故人庄》写的是诗人融身于世外的特殊感受和认识,体现了他悠然闲适的诗风。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田园情趣的.感受。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写朋友邀我做客。“具鸡黍”“至田家”,朴朴实实的叙述,表现了老朋友之间真挚的感情,洋溢着愉悦的田家情趣。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写山村风光。绿树环抱着村庄,这是近景;郭外青山逶迤,那是远景。由近渐远,景色越来越开阔,一派清幽恬静的气氛。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写把酒闲话。窗子一开,扑面而来的是谷场和菜圃,远处是绿树、青山,知心朋友喝着酒,谈谈农事,风儿送来阵阵泥土和庄稼的气息。这田园风光简直令人陶醉!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写诗人告诉朋友:重阳节我还要到你家,喝菊花酒。朋友间那种融洽的感情、诗人对田园的喜爱溢于言表。
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在艺术上有很高成就,他善于用看似平淡的描述创设深邃高远的意境,《过故人庄》很能表现他的这一风格。
值得强调的是,孟浩然的田园情趣毕竟是封建文人的闲适恬淡之情,与劳动者的田园情趣有本质区别。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这首歌咏西湖的诗,旨趣不在于介绍某一处名胜或某一种景物,而是要从总体着眼描绘湖上蓬蓬勃勃的春意。为此,作者采取了两种写法:一、在行进途中展开景物描写。开始从孤山寺写到贾公亭,结尾又写到东湖白沙堤,诗人足迹遍及大半个西湖;二、选取典型与分类排列相结合:中间四句写莺、燕、花、草四种最能体现春色的景物,莺、燕是禽鸟,属动物,花和草是植物,这样的选择组合,独具匠心。
诗人还善于把握景物特征,运用最准确最具表现力的词语加以描绘和渲染。诗中写水、写云,写莺、写燕,写花、写草,无不如此。试看“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中的“渐欲”“才能”两个字眼,是多么富于动态,表现着乱花和浅草的勃勃生机。
前面六句中,诗人已把西湖春色描绘得十分美好,在结尾处则说自己“最爱”湖东的白沙堤,至于这里怎样可爱,除点明是在“绿杨阴里”而外,未作任何形容,全凭读者根据前面的描写发挥联想和想象,从而取得了“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效果。诗贵含蓄。这样含蓄的结尾,更是难能可贵。
书湖阴先生壁
王安石是我国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对于他的政绩,历史对他褒贬不一,但是对于他的文学成就无不交口称赞。他的许多诗文都写得别具一格,既具有高超的文学色彩,又具有很深的思想性,深得人们的喜爱。他的许多诗文讲究章法和格律,遣辞造句颇费推敲,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此诗中“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中的“护田”“排闼”等等,既是很深的典故,修辞手法也十分高超。此诗共有二首,这是第一首。
这首七绝,从院内写到院外,写庭院,也是对主人的称赞,这样再写院外,才能把山水写得充满深情。
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茅檐”代指庭院,可见主人屋舍的简朴,然而主人非常爱干净,人又非常勤快,庭院经常打扫,总是干干净净的,叫人感觉舒适。“静”就是“净”,连青苔都扫得一干二净,别的不必说,该是多么整洁。更有令人赏心悦目的花木,各种各色,一畦一畦的,整整齐齐,万紫千红,都是主人亲手栽培的。诗人称赞主人,他是多么富有生活情趣,用自己的双手把整个庭院摆弄得干干净净,美不胜收。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门前的景物是一条河流,一片农田,两座青山,在诗人眼里,山水对这位志趣高洁的主人也有情谊。诗人用拟人手法,将“一水”“两山”写成富有人情的亲切形象。弯弯的河流环绕着葱绿的农田,正像母亲用双手护着孩子一样。着一“护”字,“绕”字也显得那么有情。门前的青山见到庭院这样美丽,主人这样爱美,也争相前来为主人的庭院增色添彩,顾不得敲门就推门而入,奉献上自己的一片青翠。诗人以神来之笔,挥写出千古传诵的名句。
游山西村
《游山西村》生动地描绘了优美的农村风光,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其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蕴含哲理,至今被人传诵。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农家虽无好酒,但遇上丰年也要留足鸡、肉等款待客人。这一句写出丰收的年景和农民热情好客的淳厚性格。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这是动中即景,写出曲折多变的景色。“山重水复”见地形复杂,显出所经山水之无穷变化。一个“疑”字点明这变化的景色是作者的主观感受所致。“又一村”则写出自己的欣喜之情。这两句写出了路疑无而实有,景似绝而复出的境界,蕴含着生活的哲理。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描绘乡村社日前夕的热闹情景。社日未到,但农民们已经吹箫击鼓,结队往来,衣着都很简朴。“古风存”,用农民服饰的简朴盛赞他们性格的淳厚质朴。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这一句写主观心境,如果今后有时间乘月色出游,我会随时拄着手杖来敲你们的门的。作者的恋恋不舍之情溢于言表。诗人陶醉在山野风光和农村的人情美里,对这次郊游发出了由衷的感叹。
这首诗语言质朴清新,塑造了一个游客形象。全诗紧扣“游”字,按时间推移展开叙述,层次清晰,语言生动。中间两联对偶自然工整,显出诗人锤炼字句的非凡功力。
《诗五首》课文评点及说明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篇2:诗课文评点及说明
诗五首课文评点及说明
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一共有五首,这是其中的第三首。从表面上看,这首诗写的是田园劳作之乐,表现的是归隐山林的遁世思想;但把这首诗和其他的诗对比来看,作者的“愿”其实有它特殊的内涵。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这两句写在南山下种豆,草很茂盛豆苗却稀稀疏疏的。起句很平实,就像一个老农站在那里说话,让人觉得很亲切。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为了不使豆田荒芜,诗人一大早就下了地,到了晚上才披着月光回来。虽然很辛苦,但他并不抱怨,这从“带月荷锄归”的美景就可以看出来。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路窄草长,夕露沾衣,但衣服打湿了有什么可惜的呢?这句话看似平淡,但这种平淡正好映射了结尾这一句“但使愿无违”,使得“愿无违”强调得很充分。这里的“愿”更蕴含了不要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了自我的意思。
这首诗用语十分平淡自然。“种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朴素如随口而出,不见丝毫修饰。这自然平淡的诗句融入全诗醇美的意境之中,则使口语上升为诗句,使口语的平淡和诗意的醇美和谐地统一起来,形成陶诗平淡醇美的艺术特色。
陶诗于平淡中又富于情趣。陶诗的情趣来自于写意。“带月荷锄归”,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然独自一身,却有一轮明月陪伴。月下的诗人,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里,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月夜归耕图啊!其中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
“种豆南山下”平淡之语,“带月荷锄归”幽美之句;前句实,后句虚。全诗在平淡与幽美、实景与虚景的相互补衬下相映生辉,柔和完美。
过故人庄
《过故人庄》写的是诗人融身于世外的特殊感受和认识,体现了他悠然闲适的.诗风。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田园情趣的感受。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写朋友邀我做客。“具鸡黍”“至田家”,朴朴实实的叙述,表现了老朋友之间真挚的感情,洋溢着愉悦的田家情趣。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写山村风光。绿树环抱着村庄,这是近景;郭外青山逶迤,那是远景。由近渐远,景色越来越开阔,一派清幽恬静的气氛。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写把酒闲话。窗子一开,扑面而来的是谷场和菜圃,远处是绿树、青山,知心朋友喝着酒,谈谈农事,风儿送来阵阵泥土和庄稼的气息。这田园风光简直令人陶醉!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写诗人告诉朋友:重阳节我还要到你家,喝菊花酒。朋友间那种融洽的感情、诗人对田园的喜爱溢于言表。
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在艺术上有很高成就,他善于用看似平淡的描述创设深邃高远的意境,《过故人庄》很能表现他的这一风格。
值得强调的是,孟浩然的田园情趣毕竟是封建文人的闲适恬淡之情,与劳动者的田园情趣有本质区别。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
水面初平云脚低。
诗人春游西湖,从孤山寺北到贾公亭西,远望湖水平堤,朵朵白云低临水面,像要探足水中濯洗一般。春天来了,西湖水涨了。
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诗人一路行来,偶尔可见早来的黄莺争抢着飞上向阳枝头唱歌儿,它们还有些怕冷;不知是新到谁家的一双小燕子从水边衔了泥飞回去筑巢。春到西湖,鸟儿们开始活跃起来。
篇3:《论语》课文评点及说明
《论语》是语录体散文,主要是记言。其中多半是简短的谈话和问答,语言简练,用意深远。本文所选的十则,主要是谈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学习需要不断复习才能掌握。学了知识,按时复习,这是愉快的事。这里既有学习方法,也有学习态度。
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在一起探讨问题,是一种乐趣。
人家不了解,我却不怨恨,是君子的风格。这是讲个人修养问题。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有疑惑。这里阐述了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也是讲学习方法的。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孔子说:“子路,教给你正确认识事物的道理吧。(那就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这段说的是对待事物的'正确态度。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
子贡问道:“孔文子的谥号为什么叫‘文’呢?”孔子说:“他聪敏而又爱好学习,并且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因此用‘文’做他的谥号。”这里借回答子贡的问话,借题发挥,教育弟子要勤学好问。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这一则是孔子的自述,讲的是学习态度和方法。要把学过的东西默默地记在心里,不断积累知识。“学而不厌”,讲的是好学精神,学无止境,从不感到满足。“诲人不倦”,讲的是教学态度,要热情地教导学生。孔子一生都是这样做的,所以他说:“对我来说,有什么呀?”表现了孔子的自信。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这里说的是只要虚心求教,到处都有老师。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孔子说:“(对待任何事业和学问)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这段主要讲学习的三个层次,只有以之为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孔子站在河边叹道:“消逝的时光像河水一样啊,日夜不停地流去。”讲的是珍惜宝贵的时光。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
孔子说:“我曾经整天不吃,整夜不睡,思考问题,(但并)没有益处,还不如去学习。”
这一段讲躬身实践的重要性。
篇4:《论语》课文评点及说明
《论语》十则课文评点及说明
《论语》是语录体散文,主要是记言。其中多半是简短的谈话和问答,语言简练,用意深远。本文所选的十则,主要是谈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学习需要不断复习才能掌握。学了知识,按时复习,这是愉快的事。这里既有学习方法,也有学习态度。
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在一起探讨问题,是一种乐趣。
人家不了解,我却不怨恨,是君子的风格。这是讲个人修养问题。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有疑惑。这里阐述了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也是讲学习方法的。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孔子说:“子路,教给你正确认识事物的道理吧。(那就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这段说的是对待事物的正确态度。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
子贡问道:“孔文子的谥号为什么叫‘文’呢?”孔子说:“他聪敏而又爱好学习,并且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因此用‘文’做他的谥号。”这里借回答子贡的`问话,借题发挥,教育弟子要勤学好问。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这一则是孔子的自述,讲的是学习态度和方法。要把学过的东西默默地记在心里,不断积累知识。“学而不厌”,讲的是好学精神,学无止境,从不感到满足。“诲人不倦”,讲的是教学态度,要热情地教导学生。孔子一生都是这样做的,所以他说:“对我来说,有什么呀?”表现了孔子的自信。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这里说的是只要虚心求教,到处都有老师。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孔子说:“(对待任何事业和学问)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这段主要讲学习的三个层次,只有以之为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孔子站在河边叹道:“消逝的时光像河水一样啊,日夜不停地流去。”讲的是珍惜宝贵的时光。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
孔子说:“我曾经整天不吃,整夜不睡,思考问题,(但并)没有益处,还不如去学习。”
这一段讲躬身实践的重要性。
《论语》十则课文评点及说明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篇5:《扁鹊见蔡桓公》课文评点及说明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
一见桓公细心观察诊断病情。“疾”:小病。指出不治的后果固执、自信
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
“益深”,不治“不应”“不悦”:讳疾忌医的神态三见桓公病情越发严重,的后果将更严重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不治的后果也越发严重依旧讳疾忌医四见桓公一望便知桓公已无可救药,转身就跑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桓公使人问扁鹊扁鹊答使者,指出桓公病情由轻而重,终于不可救药的发展过程并非觉醒,只是对“还走”不解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临死才“索”扁鹊,无济于事了,这是讳疾忌医的结果。
一、本文按时间先后顺序记叙了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扁鹊见蔡桓公居十日,扁鹊复见。居十日,扁鹊复见。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居五日……桓侯遂死。时间线索清清楚楚。
二、本文用简洁、传神的描写刻画了扁鹊和蔡桓公两个人物。
一见桓公,“立有间”写扁鹊细心观察桓公,“君有疾在腠理”写他准确诊断桓公病情,“不治将恐深”是和缓的规劝语气。二见桓公、三见桓公,扁鹊用“在肌肤”“在肠胃”指出桓公病情加重,“不治将益深”,语气肯定,规劝中含着警告。四见桓公,转身就跑,这“望桓侯而还走”的动作,间接写出桓公病情严重的程度。“已逃秦矣”既表现扁鹊对桓公病情诊断的准确,又写出他的机警。
桓公讳疾忌医的特点也写得很传神。一句“寡人无疾”,固执、自信的形象跃然纸上,“不应”“不悦”,冷冰冰地拒医生于千里之外。扁鹊三见桓公都没有分析病情、介绍疗法的机会,可见桓公讳疾忌医的严重程度。
三、本文写人叙事是为了阐明道理。
桓公因讳疾忌医致死的故事具有明显的劝喻色彩,它告诫人们: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帮助。
文中刻画人物是为了增强说理的生动性,扁鹊的善意规劝与桓公的'讳疾忌医形成鲜明的对比,对比的目的在于揭示讳疾忌医者的可悲、可鄙。这样,本文阐明的道理更易于被人们理解和接受。
四、文言词语。
(一)古今异义的词语。
间:一会儿、片刻。现代汉语中常用来表示两者之间的关系,如:邻里之间,两山间。
居:用在表时间的词之前,表示隔了一段时间,有“停留”的意思。现代汉语中常作“居住”或“住所”讲。
(二)至今广泛运用的文言词语。
复:再一次、又。现在常用词语有“旧病复发”“死而复苏”等。
益:更加。现在常用词语有“精益求精”“日益严重”等。
及:达到。现在常用词语有“及格”“来不及”等。
索:寻找。现在常用词语有“索取”“检索”“搜索”等。
(三)现在基本不用的文言词语。
使:现在说“派”。
是以:现在说“因此”。
遂:现在说“于是”。
(四)通假字。
“通假”主要用“同音代替”的方式,只是由于语音的演变,有些借用字和本字今天已经不同音了。
本文三个通假字都是重点词,因为都与正确理解句意有密切关系。(汤烫,齐剂,还旋)
篇6:《沁园春·雪》课文评点
毛泽东
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前三句总写北国雪景,把读者引入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北国风光”是上阕内容的总领句。“千里”、“万里”两句是互文,即千万里都是冰封,千万里都是雪飘。天地茫茫,纯然一色,“冰封”凝然安静,“雪飘”舞姿轻盈,静动相衬,静穆之中又有飘舞的动态。]
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
[“望”字统领下文,直至“欲与天公试比高”句。“望”字之下,展现了长城、黄河、山脉、高原这些最能反映北国风貌的雄伟景观,这些景观也正是我们伟大祖国的形象。“长城内外”,这是从南到北,“大河上下”,这是自西向东,地域如此广袤。正与前面“千里”、“万里”两句相照应。意境的大气磅礴,显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雄伟的气魄。]
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这几句都是动态描写,“山舞银蛇”舒展柔美,“原驰蜡象”奔腾壮烈,加上“欲与天公试比高”一句,就使山脉、高原具有了一种奋飞的姿态和竞争的活力。]
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
[前十句写了眼前的实景,而这三句写的是虚景,想像雪后晴日当空的景象,翻出一派新的气象。“看”字与“望”字相照应,“红装素裹”把江山美景比作少女衣装,娇艳美丽,非常动人。用“分外妖娆”结束上阕,赞美的激情溢于言表,使人油然而生一种热爱祖国的情感。]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这两句是上文写景与下文议论之间的过渡。“江山如此多娇”承上,总括上阕的写景,对“北国风光”作总评;“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启下,展开对历代英雄的评论,抒发诗人的抱负。一个“竞”字,写出了英雄之间为了江山争斗的'激烈,写出了一代代英雄的相继崛起。]
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
[使用了对偶、互文的修辞手法,一个“惜”字,定下对历代英雄人物的评论基调,饱含惋惜之情而又有批判之意,但措辞很有分寸,“略输”、“稍逊”并不一概否定。]
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至于成吉思汗,作者则是先扬后抑,先称其为“一代天骄”,后用“只识”二字进行嘲讽,而“弯弓射大雕”则非常传神地表现了成吉思汗只知武功而不知文治的形象。]
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将几千年封建历史及历代帝王一笔带过,转而歌颂“今朝”风流人物。他们不仅超越了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具有更卓越的才能,而且必将创造出更伟大的业绩。这三句主要是作者自指,表达了作者坚定的自信和伟大的抱负。]
★ 高一语文优秀教案
【《诗》课文评点及说明(共6篇)】相关文章:
《阁夜》教学设计2023-05-15
课文《雨说》教案2023-11-02
阁夜教学设计及反思2023-09-01
《斗笠》语文教学反思2023-08-05
《木兰诗》优秀说课稿2022-09-05
七年级语文木兰诗说课稿2022-04-29
安塞腰鼓第二课时教案2022-10-20
安塞腰鼓(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2022-06-22
木兰诗的说课稿2023-06-10
乡愁的教学实录2022-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