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马说》中考真题训练

时间:2022-08-01 07:37:41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韩愈《马说》中考真题训练(精选10篇)由网友“Versemonger”投稿提供,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韩愈《马说》中考真题训练,希望大家喜欢,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韩愈《马说》中考真题训练

篇1:韩愈《马说》中考真题训练

韩愈《马说》中考真题训练

朝阳市初中升学考试语 文 试 卷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韩愈《马说》)

[乙] 有人卖骏马者,比①三旦立市,人莫知之。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②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③之贾。”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④而马价十倍。 (选自《战国策》)

【注释】①比:副词,接连地。 ②还:通“环”,环绕。 ③朝:早晨。 ④一旦:一天。

7.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4分)

(1)才美不外见。 见:_____________

(2)执策而临之。 临:______________

(3)愿子还而视之。 子:____________

(4)去而顾之。 顾: _______________

8.翻译选文中划“__________”的句子。(3分)

(1)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比三旦立市,人莫知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甲]文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当今社会,商家请名人作广告已成时尚。请结合甲、乙二文相关内容,简要谈谈“名人效应”的利或弊。(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4分)(1)见,通“现”,表现。 (2)临,面对。 (3)子,你。 (4)顾,回头看。

8.(1)不能用正确的方法使用它,不能按千里马的.标准喂养它。(2分,直译、意译均可。)

(2)连续三天在集市上卖马,没有一个识马的。(1分)

9.(3分)多出人才,人尽其才。(意思接近即可)

10.(5分)联系“伯乐”、“马”(2分),“名人效应”的利或弊(分析言之有理即可得3分)

20芜湖市初中毕业学业考试语文试卷

(三)(15分)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七年,入见,帝①从容问曰:“卿得良马否?”飞曰:“臣有二马,日啖刍豆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不受。介②而驰,初不甚疾,比行百里始奋迅。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③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此其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不幸相继以死。今所乘者,日不过数升,而秣④不择粟,饮不择泉,揽辔未安,踊踊疾驱,甫百里,力竭汗喘,殆欲毙然。此其寡取易盈,好逞易穷,驽钝之材也。”帝称善,曰:“卿今议论极进。”

——节选自《宋史·岳飞传》

注释:①帝:宋高宗赵构,此次谈话后就封岳飞为太尉。②介:备上鞍甲。③褫(chǐ):脱去,卸下。④秣:喂食。

17.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4分)

(1)策之不以其道(2)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3)比行百里始奋迅(4)褫鞍甲而不息不汗

1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4分)

(1)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2)然非精洁则不受

19.两文都谈马,韩愈笔下的千里马本应“ ”才能展现“千里之能”;被岳飞称为“致远之材”的良马具有“ ”“ ”的特点。(用文中的语句填空)(3分)

20.韩愈和岳飞都是借论马来表达对人才的看法,韩愈先从正面提出问题,然后从反面 展开议论,岳飞则通过正反对比 阐述,他们都希望 优秀人才能得到识别和重用 。(4分)

篇2:韩愈《马说》中考真题

9.下面各项中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执策而临之

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出师表》)

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人不知而不愠(《论语》)

C.初不甚疾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D.帝称善

京中有善口技者(《口技》)

10.下面各项中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骈死于槽枥之间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送东阳马生序》)

B. 策之不以其道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C. 驽纯之材也

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D. 此其寡取易盈

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11.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⑴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译文:

⑵比行百里始奋迅。

译文:

12.用斜线(/)为乙文中画浪线的句子标出两处停顿。(2分)

受 大 而 不 苟 取 力 裕 而 不求 逞 致 远 之 材 也

13.这两段文字表面谈马,实则都告诉人们什么道理?结合具体实例,谈谈你对这个道理的认识。(3分)

答:

9.D 第一个“善”是“好”的意思,第二个“善”是“擅长”的意思。

10.B “以”都是“按照”的意思。A项,在/项。C项,的/助词。D项,它/表反问语气。

11.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不能表现出来。⑵等跑到百里之后才奋力奔跑。

12. 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

13.告诉人们要善于识别人才、选拔人才、任用人才、重视人才(不要不识人才)的`道理。/第二问可以从正面答善于识别人才和正确使用人才的好处,也可以从反面答不善于识别和使用人才的坏处,可以谈如何选拔人才,也可以谈如何用好人才留住人才,要结合具体事例(人物或事件)来谈,言之成理即可

2. 阅读《马说》,完成11—13题。(7分)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1.选出与“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中“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2分)

A. 学而时习之 B.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

C.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D. 委而去之

12.选出对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2分)

A.不以千里称也 称: 扬名,著称。

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 通“饲”,喂。

C.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等: 等同,相等。

D.策之不以其道 策: 马鞭子。

13.选出对文章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3分)

A.“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寓指能发现和赏识人才的人。

B. 贯穿全文的中心句是“其真不知马也”。

C. 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思想感情。

D.作者认为世界上缺乏的是人才和发现人才的人。

答案:BDD

篇3:韩愈《马说》中考真题

【乙】

七年,入见,帝从容问曰:“卿得良马否?”飞曰:“臣有二马,日啖刍豆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不受。介而驰,初不甚疾,比行百里始奋迅,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鞍甲而不息不汉,若无事然。此其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不幸相继以死。今所乘者,日不过数升,而秣不择粟,饮不择泉,揽未安,踊跃疾驱,甫百里,力竭汗揣,殆欲毙然。此其寡取易盈,好逞易穷,驽纯之材也。”帝称善,曰:“卿今议论极进。”

(选自【宋史·岳飞传】)

【注释】①帝:宋高宗赵构,此次谈话后遂封岳飞为太尉。②介:备上鞍甲。③褫(chǐ):脱去,卸下。④秣:喂食。

篇4:韩愈《马说》课后训练

一、填空

《马说》选自《韩愈文选》中的《杂说》。作者是唐朝的文学家,与柳宗元、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学过的诗歌《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二、解释加粗字的意思

⑴故虽有名马:即使 ⑵只辱于奴隶人之手:屈辱,埋没。 ⑶骈死于槽枥之间:并列而死 ⑷ 一食或尽粟一石:有时 ⑸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通“饲”喂 ⑹才美不外见 通“现”见 ⑺且(况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一样;等同 ⑻策之不以(按照)其道:马鞭,引申为鞭打这里意为鞭策、驾驭 ⑼食之不能尽其材,通“才” ⑽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懂得 ⑾执策而临之:面对 ⑿其(难道)真无马邪:通“耶”,表示疑问语气 ⒀其真不知马也,恐怕

三 、按原文填空。

1、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表明千里马“不以千里称也”必然性的句子: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3、描绘千里马终身遭遇的句子是: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4、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或: 其真不知马也。

5、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6、运用排比句式表达作者对“食马者”强烈愤慨之情的句子是:策之不以其道,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7、本文的主旨是:其真不知马也

8、有一句话叫做“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由此可联想到《马说》中的哪句话: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9、诵读古文,与先贤对话,和智者交流,能让我们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韩愈《马说》中的“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环境对人才的决定作用。

10、面对不公平的.待遇,表现作者愤世嫉俗心情的句子: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四、文章通过巧妙地比喻来阐述深刻的道理,指出“伯乐”“千里马”“食马者”的比喻义。

千里马——人才 伯乐——识别人才之人 食马者——不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五、课文写了“千里马”的那些遭遇?作者认为应该怎样对待人才?

“遭遇”(见课文)。利用他们,让他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六、“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

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七、找出文中刻画食马者愚妄浅薄的语句,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表达上有怎样的作用?

语句: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修辞:排比

作用:表达了作者对食马者的讽刺、批判、不满。

八、怎样理解“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因为首先是没有得到正常的喂养,食不饱,本领根本表现不出来,所以和普通的马都无法比,与食马者的无知愚妄浅薄,才造成了这样的原因。

九、本文揭示了当时一种怎样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政治主张?

揭示了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社会现象。 表达了作者希望统治者善于发现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充分展现自己的才能和作用。

十、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自己愤慨和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情。

十一、请结合实际谈谈你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一句的理解?

写出了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作用,也写出来了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如果没有伯乐,我们也要自己储备知识能量,寻找机会,创造机会,为社会做贡献。

十二、本来应该先有千里马,后有伯乐,韩愈却认为没有伯乐就没有千里马,你赞同作者的观点的?说说理由。

赞同。因为在封建社会即使有人才,没有伯乐的发现也会被埋没甚至被摧残。

十三、你认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应具备什么素质,才可能成为“千里马”?

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要有乐观向上的态度,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也要拥有坚强的意志并愿意在这里工作。

十四、对于人才,有人主张“待遇留人”假如你是一个部门的领导者,你将采取什么办法把人才留住?并简要说明理由?

尊重人才,给他们施展的空间,让他们爱这里并愿意留在这里工作和发展。

十五、古往今来,曾有多少卓有才华的仁人志士被封建统治者埋没甚至迫害过,这些人也由衷地发出了无言的感慨。试举两例。

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刘禹锡——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十六、龚自珍的“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与本文阐述的选拔人才的方法是否一致?为什么?

不一样。马说是让伯乐发现人才,龚自珍是上层领导到下层去选拔人才

附原文

篇5:韩愈《马说》课后训练

世有伯乐,然后[转折连词]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连词,表转折,但是]伯乐不常有。故[因此]虽[连词,即使]有名马,祗[同“只”,只是]辱[屈辱,埋没]于奴隶人之手,骈[两马并驾]死于槽枥[马棚]之[音节且词,无义]间,不以[介词,用]千里称[称呼]也。

马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千里者,一食[sì,吃一顿]或[有时]尽粟[本指小米,泛指粮食]一石[dàn,市制中的容量单位]。食[sì,通“饲”,喂养]马者不知其能[能够]千里而[连词,来]食也。是[代词,这,这样]马也[助词,表停顿],虽有千里之[结构助词,的]能[才能,能力],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才能]美[优点]不外见[xiàn],且[犹,尚且]欲与常[平常,普通]马等[等同,一样]不可得,安[表反问语气,怎么]求其能千里也[语气助词,用于疑问句末尾]?

策[竹制的马鞭,引申为鞭打,这里意为驱使]之不以[动词,采用]其[代词,指饲养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道[方法],食之[代词,指千里马]不能尽其材[同“才”。才能],鸣之[音节助词,凑足章节,无义]而[连词,表转折,却]不能通[知道,通晓]其意,执[握]策[名词,马鞭]而[连词,表承接关系]临[面对]之[代词,指千里马],曰:“天下无马!”呜呼,其[同“岂”,语气词,表反问,难道]真无马邪[同“耶”,表疑问]?其[语气词,表推测,恐怕]真不知[动词,认识]马也。

篇6:马说 韩愈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韩愈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译文

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只是辱没在仆役的手中,(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美德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篇7:马说 韩愈

《马说》是一篇说理文,似寓言而实非寓言,用比喻说理却并未把所持的论点正面说穿,没有把个人意见强加给读者。通过形象思维来描述千里马的遭遇,提出事实,省却了讲大道理的笔墨,作者利用了古汉语中虚词(语助词、感叹词和连接词),体现出一唱三叹的滋味和意境。伯乐的典故几次被韩愈引用(见韩愈所作的《为人求荐书》及《送温处士赴河阳序》),可见韩愈命运的坎坷。

《马说》的第一句是大前提:“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个命题不合逻辑。因为存在决定意识,伯乐善相马的.知识和经验,必须从社会上(或说自然界)存在着大量的千里马身上取得,然后逐渐总结出来的。所以有人认为韩愈这句话是本末倒置,是唯心主义的。从唯物主义原则来看,这句话是错误的。韩愈把它作为语言,却是发人深省的警句,是名言。因为世上有伯乐这种知识和本领的人太少。于是作者在下文正面点明主旨,把千里马的无限委屈倾诉出来。正由于“伯乐不常有”,不少的千里马不仅找不到一个好的牧马人,而是“祇辱于奴隶人之手”,受无知小人的腌气。这些宝马死于槽枥之间,其遭遇不幸、结局悲惨。没有把这些马当做千里马,千里马的死也是毫无所谓的了。“不以千里称也”,包含着这样的意思:连同情它们的人都没有,更谈不上对千里马的死表示遗憾、惋惜和悔恨痛心了。从文章表面看,作者说得透彻,却有很多辛酸痛楚还没有吐露,看似奔放,实则内涵丰富。

作者刻画“食马者”与千里马之间的矛盾,两相对照,既写出千里马的抑郁不平,也写出不识真才者的愚昧专横。千里马在无人给它创造有利的客观条件时,有时欲一展所长却有力无处使,最后到了无力可使的程度,连一匹普通马也比不上,实现不了日行千里的功能,因此待遇也就比不上一匹“常马”。受辱和屈死也就不足为奇,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了。由于食马者的原因,千里马不能恪尽职守,还会受到责难和惩罚,往往被痛打一顿在待遇上也就越加糟糕(食之不能尽其材)。表面看“食马者”不是伯乐,不懂马语,却蕴涵着怀才不遇的人面对那些愚昧专横的统治者就是申诉也无用这一层意思。

文章写到这里,作者还觉得不够,又接着用“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从“人”的方面再做深入一层的刻画。使文章生动深刻,也表现出作者的愤激。作者并没有立即谴责这种不识马的“人”,反而让他面对着千里马不懂装懂,还说“天下无马”。意思是说,这样的“人”在主观动机方面还是不错的,他并非不想选拔人才,并非没有求贤用贤之心,无奈贤人贤才太“少”了。明明是“人”的主观上出了问题,却把这种局面的形成推给客观条件的不如意、不理想。眼前就是一匹千里马,食马者却对着千里马发出了“天下无马”的慨叹,认为这不过是一匹连常马也不如的马。这是作者的讽刺。文章写至此处,作者立即点明主题,用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结束,把“无马”和“不知马”这一矛盾形成一个高潮。这是韩愈凝聚浓缩手法的结果。

写作背景

《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之间。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经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但结果是“待命”40余日,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辞焉。”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 很可惜有“忧天下之心”的他,终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郁郁不乐,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贞元十九年(8)在担任监察御史期间,因天旱人饥,上书宽民徭免田赋,被贬为阴山令。元和十四年(8),又因谏阻宪宗迎佛骨,几遭杀身之祸,后又贬为潮州(今属广东省)刺史,后遇赦回京任吏部侍郎,曾代理京兆尹。

韩愈是唐代文学改革“古文运动”的著名领袖,主张“文以载道”,反对浮华文风,提出“惟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的口号。他的散文,在继承先秦和西汉古文的基础上,又加以创新和发展,是一种从内容到形式都具有革新精神的散文。韩愈被前人誉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的古文对后代有很大的影响。

跟《马说》(即第四篇)同期的作品还有《龙说》(即《杂说一》)。文章以龙喻圣君,以云喻贤臣,借“龙嘘气成云”,然后“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宇宙间)”的传说,阐明贤臣离不开圣君任用,圣君也离不开贤臣辅佐的道理,可以视为《马说》的姊妹篇。《龙说》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等

篇8:马说韩愈

马说韩愈

《马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借物寓意的杂文,这篇杂文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不重视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

杂说四·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祇辱 一作:只辱)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译文

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只是辱没在仆役的手中,(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美德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诗人简介

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汉族,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贞元八年(792年),韩愈登进士第,两任节度推官,累官监察御史。贞元十九年(803年),因论事而被贬阳山,后历都官员外郎、史馆修撰、中书舍人等职。元和十二年(8),出任宰相裴度的行军司马,参与讨平“淮西之乱”。元和十四年(819年),又因谏迎佛骨一事被贬至潮州。晚年官至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长庆四年(824年),韩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故称“韩文公”。元丰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伯,并从祀孔庙。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在旧《广东通志》中被称为“广东古八贤”之一。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著有《韩昌黎集》

个人作品

韩愈的作品非常丰富,现存诗文700余篇,其中散文近400篇。 其赋、诗、论、说、传、记、颂、赞、书、序、哀辞、祭文、碑志、状、表、杂文等各种体裁的作品,均有卓越的成就。门人李汉曾编其遗文为《韩愈集》四十卷,今有《韩昌黎集》传世。

《韩愈文集》的古本,以南宋魏怀忠《五百家音辨昌黎先生文集》、《外集》为最善;廖莹中世堂本《昌黎先生集》、《外集》、《遗文》(明徐氏东雅堂翻刻)最为通行。清代顾嗣立、方世举各有诗集单行注本。今人整理注释的韩集有马通伯《韩昌黎文集校注》、钱仲联《韩昌黎诗系年集释》、童第德《韩集校铨》等。另外,为韩集作校勘或补注而不列正文者,有宋方崧卿、朱熹,清陈景云、王元启、沈钦韩、方成和今人徐震。

《全唐诗》编其诗十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12首。

篇9:韩愈《马说》

唐代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翻译

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只是辱没在仆役的手中,(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美德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全文鉴赏

《马说》是一篇说理文,似寓言而实非寓言,用比喻说理却并未把所持的论点正面说穿,没有把个人意见强加给读者。通过形象思维来描述千里马的遭遇,提出事实,省却了讲大道理的笔墨,作者利用了古汉语中虚词(语助词、感叹词和连接词),体现出一唱三叹的滋味和意境。伯乐的典故几次被韩愈引用(见韩愈所作的《为人求荐书》及《送温处士赴河阳序》),可见韩愈命运的坎坷。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个命题不合逻辑。因为存在决定意识,伯乐善相马的知识和经验,必须从社会上(或说自然界)存在着大量的千里马身上取得,然后逐渐总结出来的。所以有人认为韩愈这句话是本末倒置,是唯心主义的。从唯物主义原则来看,这句话是错误的。韩愈把它作为语言,却是发人深省的警句,是名言。因为世上有伯乐这种知识和本领的人太少。于是作者在下文正面点明主旨,把千里马的无限委屈倾诉出来。正由于“伯乐不常有”,不少的千里马不仅找不到一个好的牧马人,而是“祇辱于奴隶人之手”,受无知小人的腌气。这些宝马死于槽枥之间,其遭遇不幸、结局悲惨。没有把这些马当做千里马,千里马的死也是毫无所谓的了。“不以千里称也”,包含着这样的意思:连同情它们的人都没有,更谈不上对千里马的死表示遗憾、惋惜和悔恨痛心了。从文章表面看,作者说得透彻,却有很多辛酸痛楚还没有吐露,看似奔放,实则内涵丰富。

作者刻画“食马者”与千里马之间的矛盾,两相对照,既写出千里马的抑郁不平,也写出不识真才者的愚昧专横。千里马在无人给它创造有利的客观条件时,有时欲一展所长却有力无处使,最后到了无力可使的程度,连一匹普通马也比不上,实现不了日行千里的功能,因此待遇也就比不上一匹“常马”。受辱和屈死也就不足为奇,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了。由于食马者的原因,千里马不能恪尽职守,还会受到责难和惩罚,往往被痛打一顿在待遇上也就越加糟糕(食之不能尽其材)。表面看“食马者”不是伯乐,不懂马语,却蕴涵着怀才不遇的人面对那些愚昧专横的统治者就是申诉也无用这一层意思。

文章写到这里,作者还觉得不够,又接着用“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从“人”的方面再做深入一层的刻画。使文章生动深刻,也表现出作者的`愤激。作者并没有立即谴责这种不识马的“人”,反而让他面对着千里马不懂装懂,还说“天下无马”。意思是说,这样的“人”在主观动机方面还是不错的,他并非不想选拔人才,并非没有求贤用贤之心,无奈贤人贤才太“少”了。明明是“人”的主观上出了问题,却把这种局面的形成推给客观条件的不如意、不理想。眼前就是一匹千里马,食马者却对着千里马发出了“天下无马”的慨叹,认为这不过是一匹连常马也不如的马。这是作者的讽刺。文章写至此处,作者立即点明主题,用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结束,把“无马”和“不知马”这一矛盾形成一个高潮。这是韩愈凝聚浓缩手法的结果。

【知识扩展】

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汉族,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贞元八年(792年),韩愈登进士第,两任节度推官,累官监察御史。贞元十九年(8),因论事而被贬阳山,后历都官员外郎、史馆修撰、中书舍人等职。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的行军司马,参与讨平“淮西之乱”。元和十四年(8),又因谏迎佛骨一事被贬至潮州。晚年官至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长庆四年(824年),韩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故称“韩文公”。元丰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伯,并从祀孔庙。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在旧《广东通志》中被称为“广东古八贤”之一。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著有《韩昌黎集》等。

篇10:韩愈马说

韩愈马说

《马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借物寓意的杂文,属论说文体,原为韩愈所作《韩愈文选》中《杂说》的第四篇,“马说”这个标题为后人所加。

杂说四·马说

朝代:唐代

诗人: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译文

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只是辱没在仆役的手中,(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美德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写作背景

《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之间。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经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但结果是“待命”40余日,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辞焉。”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 很可惜有“忧天下之心”的他,终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郁郁不乐,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贞元十九年(803年)在担任监察御史期间,因天旱人饥,上书宽民徭免田赋,被贬为阴山令。元和十四年(819年),又因谏阻宪宗迎佛骨,几遭杀身之祸,后又贬为潮州(今属广东省)刺史,后遇赦回京任吏部侍郎,曾代理京兆尹。

韩愈是唐代文学改革“古文运动”的著名领袖,主张“文以载道”,反对浮华文风,提出“惟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的口号。他的散文,在继承先秦和西汉古文的基础上,又加以创新和发展,是一种从内容到形式都具有革新精神的散文。韩愈被前人誉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的古文对后代有很大的影响。

跟《马说》(即第四篇)同期的作品还有《龙说》(即《杂说一》)。文章以龙喻圣君,以云喻贤臣,借“龙嘘气成云”,然后“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宇宙间)”的传说,阐明贤臣离不开圣君任用,圣君也离不开贤臣辅佐的道理,可以视为《马说》的姊妹篇。《龙说》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等。

鉴赏

《马说》是一篇说理文,似寓言而实非寓言,用比喻说理却并未把所持的论点正面说穿,没有把个人意见强加给读者。通过形象思维来描述千里马的遭遇,提出事实,省却了讲大道理的笔墨,作者利用了古汉语中虚词(语助词、感叹词和连接词),体现出一唱三叹的滋味和意境。伯乐的典故几次被韩愈引用(见韩愈所作的《为人求荐书》及《送温处士赴河阳序》),可见韩愈命运的坎坷。

《马说》的第一句是大前提:“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个命题不合逻辑。因为存在决定意识,伯乐善相马的知识和经验,必须从社会上(或说自然界)存在着大量的千里马身上取得,然后逐渐总结出来的。所以有人认为韩愈这句话是本末倒置,是唯心主义的。从唯物主义原则来看,这句话是错误的。韩愈把它作为语言,却是发人深省的警句,是名言。因为世上有伯乐这种知识和本领的人太少。于是作者在下文正面点明主旨,把千里马的无限委屈倾诉出来。正由于“伯乐不常有”,不少的千里马不仅找不到一个好的牧马人,而是“祇辱于奴隶人之手”,受无知小人的腌气。这些宝马死于槽枥之间,其遭遇不幸、结局悲惨。没有把这些马当做千里马,千里马的死也是毫无所谓的了。“不以千里称也”,包含着这样的意思:连同情它们的人都没有,更谈不上对千里马的死表示遗憾、惋惜和悔恨痛心了。从文章表面看,作者说得透彻,却有很多辛酸痛楚还没有吐露,看似奔放,实则内涵丰富。

作者刻画“食马者”与千里马之间的矛盾,两相对照,既写出千里马的抑郁不平,也写出不识真才者的愚昧专横。千里马在无人给它创造有利的客观条件时,有时欲一展所长却有力无处使,最后到了无力可使的程度,连一匹普通马也比不上,实现不了日行千里的功能,因此待遇也就比不上一匹“常马”。受辱和屈死也就不足为奇,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了。由于食马者的原因,千里马不能恪尽职守,还会受到责难和惩罚,往往被痛打一顿在待遇上也就越加糟糕(食之不能尽其材)。表面看“食马者”不是伯乐,不懂马语,却蕴涵着怀才不遇的人面对那些愚昧专横的统治者就是申诉也无用这一层意思。

文章写到这里,作者还觉得不够,又接着用“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从“人”的方面再做深入一层的刻画。使文章生动深刻,也表现出作者的愤激。作者并没有立即谴责这种不识马的“人”,反而让他面对着千里马不懂装懂,还说“天下无马”。意思是说,这样的“人”在主观动机方面还是不错的,他并非不想选拔人才,并非没有求贤用贤之心,无奈贤人贤才太“少”了。明明是“人”的主观上出了问题,却把这种局面的形成推给客观条件的不如意、不理想。眼前就是一匹千里马,食马者却对着千里马发出了“天下无马”的慨叹,认为这不过是一匹连常马也不如的马。这是作者的讽刺。文章写至此处,作者立即点明主题,用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结束,把“无马”和“不知马”这一矛盾形成一个高潮。这是韩愈凝聚浓缩手法的结果。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调张籍》韩愈唐诗鉴赏

2.《石鼓歌》韩愈唐诗鉴赏

3.韩愈的诗句

4.韩愈描写雪的诗句

5.韩愈唐诗《石鼓歌》原文法医赏析

6.《春雪》韩愈唐诗鉴赏

7.《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唐诗鉴赏

8.《次潼关先寄张十二阁老使君》韩愈唐诗鉴赏

9.《晚春》韩愈唐诗鉴赏

文学常识与名著阅读

八年级语文上册《马说》教案

《马说》八年级语文教案

初中文学常识试题及答案搜集

《马说》教案(语文版九年级上册)

小学文学常识试题及答案「新版」

初中文学常识练习题及答案

高考作文开头结尾例说(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马》说课稿

简介的ppt模板

韩愈《马说》中考真题训练
《韩愈《马说》中考真题训练.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韩愈《马说》中考真题训练(精选10篇)】相关文章:

网络安全题库及答案2022-04-30

初中文学常识试题2023-03-19

第一财经的口号2024-04-09

七年级马教案优秀2023-09-01

马的世界说课稿2022-06-30

说教学反思2022-06-16

《陋室铭》中考语文必考内容2023-08-28

马的命运初二作文2023-05-24

《马说》教学设计2022-08-05

韩愈《马说》公开课教学设计2022-05-07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