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马说篇(合集9篇)由网友“人在深圳”投稿提供,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马说篇,希望大家喜欢!
篇1: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马说篇
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马说篇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韩愈《马说》)
[乙] 有人卖骏马者,比①三旦立市,人莫知之。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②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③之贾。”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④而马价十倍。 (选自《战国策》)
【注释】①比:副词,接连地。 ②还:通“环”,环绕。 ③朝:早晨。 ④一旦:一天。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的含义。(4分)
⑴才美不外见。 见:_____________
⑵执策而临之。 临:______________
⑶愿子还而视之。 子:____________
⑷去而顾之。 顾: _______________
小题2:翻译选文中划“__________”的句子。(4分)
(1)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2)比三旦立市,人莫知之。
小题3: [甲]文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小题4:当今社会,商家请名人作广告已成时尚。请结合甲、乙二文相关内容,简要谈谈“名人效应”的利或弊。(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⑴见,通“现”,表现。⑵临,面对。⑶子,你。⑷顾,回头看。(4分,每小题1分)
小题1:⑴不能用正确的方法使用它,不能按千里马的标准喂养它。(2分)
⑵连续三天在集市上卖马,没有一个识马的`。(2分)
小题1:(3分)多出人才,人尽其才。(意思接近即可)
小题1:(4分)联系“伯乐”、“马”(2分),“名人效应”的利或弊(分析言之有理即可得2分)
小题1: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更要培养课内向课外迁移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
小题1: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强调重点词语的理解和重点句式的调整。
小题1:了解文本内容,理解作者所要抒发的感情。
小题1:紧扣文本内容,联系“伯乐”、“马”的人才观,说出名人做广告的效应的利弊,分析有理即可
篇2:《马说》文言文阅读答案
《马说》文言文阅读答案
《马说》文言文阅读答案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铲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日:“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2)安求其能千里也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执策而临之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段中画线的句子。(4分)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译文:
3、在作者看来,“伯乐”与“千里马”哪个更重要?为什么?(4分)
答:
4、文章第二段流露出作者对“千里马”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
【参考答案】
1、(1)受屈辱 (2)怎么 (3)通“饲”,喂养 (4)名“马鞭子”
2、驾驭(鞭打)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养它不能竭尽它的才能。
(或者: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3、伯乐更重要。(1分)因为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或者:因为没有伯乐,千里马也就被埋没了。)(2分)
4、为“千里马”的`被埋没鸣不平。(或:为‘‘千里马’’得不到应有的待遇而感到同情和惋惜。)
二、阅读《马说》,完成文后各题:
①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②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③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55.5分)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4分)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 (2)才美不外见( )
(3)策之不以其道( ) (4)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3、作者把千里马不能千里归罪于食马者,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观点?(2分)
4、伯乐和千里马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谁更重要?请畅谈你的看法?可举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证明自己的观点?(3分)
【参考答案】
1、(1)只是 (2)通“现”,显现 (3)鞭打 (4)通晓,明白
2、(1)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2)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3、言之成理即可。不同意。我认为千里马自身素质更重要。千里马应具备自我推销能力,不应一味等待伯乐赏识,应主动寻找机会。
4、如:我认为千里马更重要。因为社会发展需要人才,而千里马正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试想如果没有爱迪生发明电灯,我们寻找光明的眼睛不知还要在黑暗中徘徊多久。再如:如果没有那些群策群力合力的科学家,我们不知能否破解DNA的奥秘。
篇3:马说阅读训练及答案
马说阅读训练及答案
马说阅读训练及答案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一食或尽粟一石( )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
(3)策之不以其道( )
(4)安求其能千里也( )
提示:此题主要考查对文中实词的掌握情况。
答案:(1)有时 (2)等同,一样 (3)方法(4)怎么
2.本文选自__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朝的________家和________家________(人名),字_________。河南河阳(今孟县)人,祖籍昌黎,世称________,因官吏部侍郎,又称________。文学主张上强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出________、________的口号。杜牧把韩文与杜诗并列,称为________;苏轼称他________。他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起称为“唐宋八大家”。
提示:此题主要考查与课文相关的文化文学常识,可根据书中注释完成。
答案:《昌黎先生集杂说》 唐 文学 哲学韩愈 退之 韩昌黎 韩吏部 文以载道 文道合一 以道为主 “惟陈言之务去” “辞必己出” 杜诗韩笔 “文起八代之衰” 柳宗元王安石 苏轼 苏洵 苏辙 欧阳修 曾巩
3.“说”是一种文体,可以________,也可以________,但都是为了说明________。比如________、________等作品。
提示:此题主要考查“说”这个古文体。
答案:记叙 议论 一个道理 《爱莲说》 《师说》
4.《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本文是韩愈《杂说四首》中的第四首,其他三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此题考查关于韩愈的文学知识。
答案:《龙说》 《医说》 《崔山君传》
10分钟训练(强化类训练,可用于课中)
1.指出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 )
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B.骈死于槽枥之间
C.马之千里者 D.虽有千里之能
提示:C项中的`“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其余都是结构助词“的”的意思。
答案:C
2.对《马说》一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该文托物寓意,以千里马喻人才,以伯乐喻识才之人。
B.作者在呼唤伯乐的同时,也强调了人才应有不断进取的精神。
C.千里马受辱与“骈死”的不幸遭遇,可以认识到封建社会对人才的埋没和扼杀。
D.地位低下的“奴隶人”由于忌恨千里马,所以在精神上侮辱它,在物质上亏待它。
提示:B项,文中没有强调“人才应有不断进取的精神”。
答案:B
3.文章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那么你认为世上到底是先有马还是先有伯乐?
提示:第一,就一般的马来说,应该是这样的情况。然而对千里马来说,情形便有所不同。如果不能把它从普通的马群中识别出来,只是一般对待,发挥不出它的特长来,那就等于它不是千里马,就没有千里马。在这里,识马就成为前提了。所以作者劈头就提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连词“然后”,表示两件事情的联系,后事续前事而起,没有前事就没有后事。第二,世上先要有会相马的伯乐,然后才能发现千里马。接着的第二句从反面承接上文,转入论述。本来千里马是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是经常有的。表明千里马多伯乐少。第三句的“奴隶人”并非奴隶,而是指地位低下不识好马的养马人。因为没有人识得好马,即使有了好马,也只是交到他们手中一般地对待。所以说先有马而后有伯乐。
参考答案:先有马,再有对马的认识。
4.《马说》的论点是怎样的?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是什么?
提示:作者在首句提出论点后即举社会上“伯乐不常有”以致千里马常遭埋没的客观现实,以证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接着第2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的无知,从反面论证了论点。第3段又揭示了千里马被埋没的第二个原因——使用不当。从另一个侧面论证了论点。本文写作意图并不在于论证论点,而是在论证过程中突出了“食马者”的“不知马”。
参考答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就是本文的论点。作者的意图在于谴责“食马者”的无知,对在位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表示了极大的愤慨。
5.你读了本文受到什么教育?
提示:此题主要考查对文章主题的认识,以及对文本的感悟。可以联系社会实际来说。
参考答案:读了本文能认识到旧社会、封建统治者埋没、扼杀人才的可恶,深感生在今天新社会的幸福。我们应当珍惜今天的幸福,要努力磨炼自己,使自己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有用之才。
篇4:马援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马援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马援字文渊,扶风茂陵人也。其先赵奢为赵将,号曰马服君,子孙因为氏。援十二孤,少有大志,诸兄奇之。尝受《齐诗》,意不能守章句,乃辞兄况,欲就边郡田牧。况曰:“汝大才,当晚成。良工不示人以朴,且从所好。”后为郡督邮,送囚至司命府,囚有重罪,援哀而纵之,遂亡命北地。遇赦,因留牧畜,宾客多归附者,遂役属百家。援转游陇汉间,常谓宾客曰:“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因处田牧,至有牛马羊数千头,谷数万斛。既而尽散以班昆弟故旧。
初,援在陇西上书,言宜如旧铸五铢钱。事下三府,三府奏以为未可许,事遂寝。及援还,从公府求得前奏,难十条,乃随牒解释,更具表言。帝从之,天下赖其便。援自还京师,数被进见。闲于进对,又善兵策,帝常言“伏波论兵,与我意合” 。
十七年,交阯女子徵侧及女弟徵贰反,侧自立为王。于是玺书拜援伏波将军南击交阯。援将其兵缘海而进,随山刊道千余里。十八年春,军至浪泊上,与贼战,破之。援追徵侧等至禁溪,数败之,贼遂败走。明年正月,斩徵侧、徵贰,传首洛阳。封援为新息侯。援所过辄为郡君县治城郭,穿渠灌溉,以利其民。条奏越律与汉律驳者十余事,与越人申明旧制以约束之,自后越奉行马将军故事。
援军还,将至,故人多迎劳之,平陵人孟冀,名有计谋,于坐贺援。援谓之曰:“吾望子有善言,反同众人邪?昔伏波将军路博德开置七郡,裁树数百户;今我以微劳,猥飨大县,功薄赏厚,何以能长久乎?先生奚以相济?”冀曰:“愚不及。”援曰“方今匈奴、乌桓尚扰北边,欲自请击之。男儿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手中邪?”
(节选自《后汉书·马援列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良工不示人以朴 朴:质朴。
B.随山刊道千余里 刊:削,开凿。
C.数败之 数:屡次,多次
D.名有计谋 名:以……闻名。
5.加点词与“子孙因为氏”中“因”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B.不如因而厚遇之
C.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D.振声激越,伺者因此觉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马援私自释放囚犯,被迫逃亡。遇到大赦,留在北地放牧,拥有了很多的宾客与丰厚的财产。
B.马援两次上书皇帝建议像以前一样铸造五铢钱,皇帝采纳了他的意见,从而方便了天下百姓。
C.马援平定交阯叛乱时,为当地治城郭,修水利,申明法律,此后,越地流传着马援的故事。
D.朋友庆贺马援凯旋,马援却批评孟陵不能规劝自己,并表达了戍守边关,马革裹尸的愿望。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尝受《齐诗》,意不能守章句,乃辞兄况,欲就边郡田牧。
(2)今我以微劳,猥飨大县,功薄赏厚,何以能长久乎?
答案:
4.A
5.D
6.C
7.(1)马援曾经学《齐诗》,但不能掌握最基本的章句,马援就问哥哥马况辞学,想到边郡去种田放牧。尝:曾经(1分) 意:料想,想到(1分) 句意(1分)
(2)现在我凭借很小的功劳,却享食大县,功劳微小但封赏丰厚,怎么能长久呢?以:凭借(1分) 何以:即以何,用什么,怎么(1分)句意(1分)
篇5: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水仙篇
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水仙篇
水仙一花,予之命也。予有四命,各司一时:春以水仙兰花为命;夏以莲为命;秋以秋海棠为命;冬以腊梅为命。无此四花,是无命也。一季夺予一花,是夺予一季之命也。
水仙以秣陵①为最,予之家于秣陵,非家秣陵,家于水仙之乡也。记丙午之春,先以度岁无资,衣囊质②尽,迨③水仙开时,索一钱不得矣。欲购无资,家人曰:“请已之,一年不看此花,亦非怪事。”予曰:“汝欲夺吾命乎?宁短一岁之寿,勿减一岁之花。且予自他乡冒雪而归,就水仙也。不看水仙,是何异于不反金陵,仍在他乡卒岁乎?”家人不能止,听予质簪珥④购之。
(节选自《闲情偶寄》)
[注释]①秣陵:指南京。②质:抵押。
③迨:等到。④珥:用玉做的耳饰。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4分)
(1)各司一时(2)欲购无资
(3)请已之(4)是何异于不反金陵
【小题2】下列句中划线的“而”与“且予自他乡冒雪而归”中的“而”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而子敬先亡B.拔山倒树而来
C.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D.远者小而近者大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家人不能止,听予质簪珥购之。
【小题4】根据文章内容,回答问题。(3分)
对于水仙,作者可谓“爱花如命”,文中哪些事充分表现了这一点?文章两次写到“家人”的作用是什么?
参考答案
【小题1】(1)季节 (2)想要 (3)停止 (4)通“返”,返回(每小题1分,意对即可)
【小题2】B
【小题3】家人不能阻止我,(只好)听任我抵押首饰购买水仙花。
【小题4】冒雪赶回南京看水仙花(1分);竭尽家财买水仙花(1分)。作用是衬托作者对水仙花的喜爱(1分)。(意对即可)
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第一个是根据语境,应译为“季节”,和我们现代汉语的意思一致。第二个是文言文中的'常见字,用法也很固定,就是“要,想要”。第三个根据语境,应译为“停止”,也是其常规用法。第四个为通假字,先说出所通的字,再解释。
【小题2】试题分析:“且予自他乡冒雪而归”中的“而”是表修饰的,表明“冒雪”是对 “归”的修饰,下面的四个句子中只有B中的“而”表修饰,A中的表顺承,C D中的表转折。
【小题3】试题分析: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此句中的关键词有“止”“ 质’等。“止”是阻止,劝阻的意思,“质”是抵押的意思。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
【小题4】试题分析:“哪些事”表明不是一件,所以要到文章中从前向后找出来,尽量找全,并加以概括。整篇文章主要在写作者对花的爱,写家人的两处,一处是家人曰:“请已之,一年不看此花,亦非怪事。”阻止我买花,另一处是“家人不能止,听予质簪珥④购之”是阻止未果。可见写家人是对我爱花的侧面描写,其作用就是为了衬托“我”对花的喜爱。
篇6:韩愈《马说》文言文阅读答案
韩愈《马说》文言文阅读答案
阅读文言文,完成1一5题。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韩愈《马说》)
1.解释下列加粗词在文中的意思。
(1)一食或尽粟一石 或:_____________
(2)才美不外见 见:______________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等:___________
(4)安求其能千里 安: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文中看,千里马遇不到伯乐,它们有着怎样的命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如果你也像韩愈一样怀才不遇,得不到赏识,除了写文章抒发自己的'愤懑之情外,还有哪些更好的做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或:有时;(2)见:显现;(3)等:等同;(4)安:怎么 ,怎能
2.(1)喂马的人不知道它是千里马,所以不按照千里马的喂养方法喂养它。
(2)千里马鸣叫,喂马的人却不知道它想表达的意思。
3.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4.反应了当时的社会不重视人才,不善于发现人才的社会现实。
5.努力使自己更完美:敢于毛遂自荐,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善于把握机会,抓住机遇。
(意思对即可)
篇7:马说原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马说原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关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解释下列词在文中的意思。
(1)一食或尽粟一石 或:__________
(2)才美不外见 见:____________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等:___________
(4)安求其能千里也 安:____________
(5)执策而临之 执: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文中看,千里马遇不到伯乐,它们有着怎样的命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有时;(2)同“现”,表现(或:显露);(3)相同,一样;(4)怎么,哪里;(5)握,拿
2.(1)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2)听它呜叫却不懂它的意思。
3.千里马的`才能不被发现,才能无法发挥,得不到应有的待遇,遭遇种种屈辱。
4.社会上并不缺少有才能的人,但由于没有人发现、善待和重用,他们往往被埋没。
(意思对即可)
篇8:《马说》阅读训练与答案
阅读文言文《马说》,回答文后问题、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一食或尽粟一石或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其()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等()
2、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它的本字和意义、
(1)才美不外见__________通__________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食之不能尽其材______通_____含义:
______通_____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其真无马邪__________通__________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翻译下面的句子、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安求其能千里也?
(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4)其真无马邪?
4、给下列句中加点的“食”字注音并释义、
(1)一食或尽粟一石()()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食不饱,力不足、()()
(4)食之不能尽其材、()()
5、归纳第一段文字的主要意思、它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6、第二段文字中运用的修辞手法有哪些?起什么作用?
7、找出全文的主旨句,说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1、(1)有时(2)它,代千里马(3)等同,一样
2、(1)见现显露(或表现)(2)材才才能食饲喂养(3)邪耶吗,表疑问
3、(1)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2)又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3)听它的嘶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4)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
4、(1)shí吃(2)sì喂sì喂(3)shí吃(4)sì喂
5、指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作论证的反面论据、
6、排比、引用、设问将“食马者”的愚妄写得淋漓尽致,点明全文主旨:其真不知马也、
7、其真不知马也对统治者有眼不识英雄和摧残人才的现象进行猛烈的抨击,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愤慨之情、
篇9:韩愈《马说》阅读训练及答案
韩愈《马说》阅读训练及答案
《马说》
韩愈
【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古音为dàn,今音为shí)。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昌黎先生集· 杂说》韩愈 唐)或(韩愈文选)
【译文】
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不经常有。所以即使是名贵的马,也只能在马夫手里受到屈辱,(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槽枥之间,不把它称作千里马。 日行千里的马,有时一顿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能(日行)千里(的特点)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
驱使它,不能按照适当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马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阅读训练]
《马说》
1、按要求用原文填空。
(1)伯乐对千里马命运起决定性作用的句子是
(2)流露作者怀才不遇之感和愤世嫉俗之意的句子是(不以千里著称的必然性)
(3)描绘千里马终身遭遇的句子是
(4)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
2、文中的千里马有怎么样的特征?你认为应该怎么样去识别千里马(即人才)?
3、作者在文中是怎样写千里马的遭遇的?它暗示了什么?
4、“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句话说明了什么?有怎样的作用?
5、“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句话表达了作用怎样的思想感情?
6、“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这句话描绘了千里马怎样的境遇?
7、“一食或尽粟一石”用了什么修辞方法?目的何在?
8、三段文字都用一个“也”字收住,它们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9、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文中表达了作者哪几种复杂的感情。
10、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是什么?二者的关系怎样?流露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1、第二段的四个“不”字的根源是什么?运用排比修辞方法的目的何在?
12、以我们熟知的文言文为依托,引经据典,言之有物,言之不序地谈一谈“人才应该具有哪些素质”。
[阅读答案]
1、(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3)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1)有两个特点:食量大和能够日行千里。
(2)首先要观察和辨别人的能力大小,然后给他们提供施展才能的机遇,在实践中挑选辨别人才。
3、(1)首先写了千里马辱没在奴隶人手中,至死而名不称的终身遭遇。然后写了千里马因肚饥而无法发挥才能的痛苦遭遇,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的待遇都办不到,最后写了千里马不被人理解,不被人赏识,反而被埋没摧残。
(2)暗示了封建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反而摧残埋没人才,致使大批人才被埋没。
4、(1)说明了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千里马被埋没摧残完全是因为没有伯乐发现赏识它。
(2)这句话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是论证的前提,立论的根据,有提挈全文的作用。
5、怀才不遇,愤世嫉俗。
6、这句话描绘了千里马的终身遭遇,是千里马被埋没的具体情形。
7、(1)运用了夸张的手法。
(2)目的是强调千里马的食量大,与众不同,为下文食马者的无知表现做铺垫。
8、第一段的“也”:无限痛惜。第二段的“也”:愤怒、谴责。第三段的“也”:深刻的嘲讽。
9、“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表达作者怀才不遇,愤世嫉俗的情感。
“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表达作者无限痛惜的情感。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顾惜?”表达作者愤怒的谴责。
“其真不知马也》”表达作者深刻的'嘲讽。
10、伯乐喻能识别人才的人,千里马喻指人才。
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性作用。千里马对伯乐有依赖的关系。没有伯乐的发现和常识,千里马就会被摧残和埋没。
流露作者怀才不遇,愤世嫉俗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人才的愤懑和控诉。
11、源于“食马者”的无知。目的在于激发人们的不平之感,表达千万有才之士的悲愤。
12、应该有《岳阳楼记》中滕子京那样逆境中不计个人得失,将巴陵郡治理得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的素质。应该像《曹刿论战》中的曹刿那样有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有责任感。应该像《毛遂自荐》中的毛遂那样有但有识,文武双全,以三寸之舌台于百万之师,求国于危难之中。
13、(1)提示了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使用人才,反而摧残埋没人才的现象。
(2)在当今社会中,千里马(人才)非常幸运,每年全国各地都有各种各样的人才交流会。报纸、电视、网络等都有很多招聘广告,人才所面临的机遇很多,他们可以挑选能够施展自己才能的机会,非常的自由。
★ 《马说》的课件
★ 《马说》教学设计
★ 马说课件
★ 马说教学设计
【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马说篇(合集9篇)】相关文章:
《马说》 92022-12-21
《马桥词典》阅读练习附答案2022-08-17
《马》说课稿2023-09-24
《马说》教学设计42022-04-29
八年级语文上册《马说》教案2023-02-28
高考作文开头结尾例说(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2023-09-19
《青春的沼泽打马走过》阅读训练附答案2023-08-20
《马说》优秀教学设计2022-05-25
《马说》教案(语文版九年级上册)2022-08-08
初一语文的古诗文学习方法2023-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