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科学课堂教学 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时间:2022-04-30 01:45:25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牛油果奶昔加冰”为你分享19篇“开放科学课堂教学 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经本站小编整理后发布,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

开放科学课堂教学 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篇1:开放科学课堂教学 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开放科学课堂教学 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本文从开放科学课堂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情境、教学过程、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形式六个方面,探讨如何在科学教学课堂上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作 者:毛国永  作者单位:慈溪市附海初中,浙江省,慈溪市,315332 刊 名:物理教学探讨 英文刊名:JOURNAL OF PHYSICS TEACHING 年,卷(期): 27(7) 分类号:G633.7 关键词:开放   科学教学   探究能力  

篇2:主动建构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主动建构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张海滨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塘栖二中)

摘 要:科学探究应让学生体会科学家的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因为这样可以让学生少走弯路,较快地找到科学探究的大门,为此在以下方面做了些尝试:创设情境,主动建构;强化实验设计;重视科学探究史教学。

关键词:科学探究能力;情境;实验;探究史

科学的核心是探究。何为科学探究?美国的《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对探究做了明确的定义,“科学探究指的是科学家们用于研究自然并基于此种研究获得的证据提出解释的多种不同途径。也指学生用以获得知识、领悟科学家的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而进行的种种活动”。由此可见,探究式教学实质上是将科学领域的探究引入课堂,使学生通过类似科学家的探究过程,理解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的本质,并培养科学探究能力的一种特殊的教学方法。

简而言之,探究教学强调的并不是问题的答案,而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和途径。当今世界是一个信息社会化的世界,也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现有知识的量非常大,知识的获取也比较容易,只要在网上百度一下就行了。对于学生来说重要的不是掌握了多少科学知识,而是要用一颗敏感的心去感受大自然,学会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这对于他们今后的工作、学习和生活都是终身受益的。

那么,我们在课堂上如何进行科学探究的教学呢?对照美国的《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对科学探究的定义,我认为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应最大可能再现科学家的探究过程。因为这样可以让学生少走弯路,较快地找到科学探究的大门。对此,本人主要在以下方面做了一些尝试。

一、创设情境,主动建构

对于一些操作上比较简单的实验,我们要尽可能地沿着科学家的思维轨迹和探究过程对学生进行引导。例如,在上电流的磁效应时,我们不应该演示了实验后马上就得出电流周围存在着磁场的.结论。因为这样并没有让学生尝试到探究的乐趣,也不利于他们思维的发展。这节课我是这样处理的,在演示了奥斯特实验后问道:小磁针为什么会偏转?事实上此时绝大多数学生并没有把它和磁现象联系起来,有一位学生说可能是由于我闭合开关时手指的转动引起了空气的流动,从而使小磁针发生了偏转。我首先对这位学生敢于猜想的作风加以肯定,同时指出,如果是那样的话,过一会儿小磁针应该恢复南北指向,而事实上却没有,但切断电源后小磁针恢复了南北指向,从而否定了刚才那位学生的猜想。这时又有一位学生提出可能是由于导线通电后发热(依据日常生活经验),使得周围空气流动,从而使小磁针发生了偏转,我同样肯定了这位学生的敢于猜想,接着马上指出,如果是那样的话,我把小磁针换成火柴梗也会偏转,但演示后并没有;或者在导线和小磁针之间用玻璃板、硬纸板等障碍物隔开,小磁针应该不会偏转,但演示后照样偏转,从而否定了第二位学生的猜想。……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我引导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什么东西能使小磁针偏转?这时一位学生怯生生地提出:是不是导线通电后变成一根磁铁而有磁性了?听到这句话后其他学生的思路也一下子被打开,师生一起设计了各种方法进行探究,最后得出了结论:通电直导体周围确实存在着磁场,但磁感线的形状并不像条形磁铁。

小结时我告诉学生,刚才那两位学生提出的猜想奥斯特也想到过,得知这一情况,学生激动万分:没想到我们竟然和科学家想到一块去了,原来科学探究并不神秘。他们的内心获得了极大的满足,充分享受到了科学探究的乐趣。

二、强化实验设计

在进行科学探究时,当提出问题和猜想后我们需要设计实验解决问题,这是学生觉得最困难的。因为这需要学生有扎实的基础知识、严密的数理逻辑和开阔的视野。因此,我们需要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强化,方法之一是让学生模拟科学家进行相关的科学探究实验设计。

例如,关于焦耳定律的内容,教材上是将一个设计好的装置进行演示,然后得出焦耳定律。我觉得这样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其实,这个实验的操作比较简单,关键是这个装置是怎么来的?为什么要采用这样的装置?这其实是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一个非常好的素材。因此,我对这节课的内容是这样处理的,在讲了电流的热效应后,请学生猜想一下导体产生的热量可能跟哪些因素有关,由于学生在八年级时已经学习了一些电学知识,所以不难猜到可能跟电流和电阻有关,接着我让学生当一回焦耳,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刚才的猜想,设计时画草图和电路图均可。在大部分学生完成设计后,教师选取几个比较典型的方案(应选取那些有良好创意和典型错误的设计方案)和大家一起讨论:发热体应该用一个还是两个?这两个发热体应怎样连接?如何改变和测量电路中的电流?如何测量导体产生的热量?当这些问题都解决后,一个比较完整的实验设计就出来了。然后将师生共同设计的方案和教材上的进行比较,看看还有哪些不足或者比教材上更可取的地方。通过这样的模拟设计,可以很好地锻炼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又如,有关大气压强的内容,教材在介绍了马德堡半球实验说明大气压强很大后,就直接引出了大气压的数值,我觉得这样让学生被动地接受大气压的数值根本不利于他们各方面能力(包括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而且他们也不容易记住大气压的数值,相关的概念很模糊,其实在这里我们完全可以模拟一下科学家们的探究过程。因此,我在演示了马德堡半球实验后,对学生说:“既然大气有压强,你能否设计一个实验测定出大气压的数值到底是多少?请大家试试看。”在我的要求下学生纷纷开动脑筋进行尝试,其中有一位学生提出用纸片托水的实验可以测定出大气压的数值,他说把玻璃杯弄得长一点,直到纸片托不住水,这时纸片上方液体的压强就等于大气压强。我对该学生的这一想法大加赞赏,指出等效替代是科学探究上的一种常用方法,同时引导大家一起讨论对该实验加以完善:能否将玻璃杯换成直径较小的玻璃管?由于大气压的数值很大,能够托起很高的水柱,玻璃管可能要很长,对此我们应该怎么办?是否可以用其他的液体来代替水?……当实验设计方案趋于完善后,我给他们演示了实验,得出大气压的数值,并指出这一实验是意大利科学家托里拆利最先设计并做出来的,所以被称为托里拆利实验。经此一过程,学生茅塞顿开,充分理解了大气压的数值、水银气压计的原理等相关知识内容,并且对等效替代的科学方法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三、重视科学探究史教学

对于一些比较复杂的科学探究我们不可能在课堂上用实验去重现科学家们的探究过程,但是应该而且有必要向学生介绍科学家的探究史。例如,关于血型的内容,教材上只是介绍了血型的类型,而对于血型的发现却并无提及,但我每次讲到血型时,都要向学生介绍血型的发现经过,主要是这样三点:(1)较早时期人们进行输血尝试的失败;(2)奥地利医学家兰德斯坦纳的发现;(3)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医学家奥登堡根据兰德斯坦纳的研究成果进行输血,居然大获成功,挽救了大量伤员。学生听了之后不仅了解了人类在挽救生命上所作的努力,更使他们深刻地认识到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再如,关于酸碱指示剂的内容,由于日常生活中我们很少接触到相关的物质和概念,所以几乎每届都有学生问我:酸碱指示剂是从哪里来的?它是怎么被发现的?于是我向他们介绍波义耳发现和提取酸碱指示剂的经历,学生听了之后明白了科学探究就在我们身边,但是机遇只青睐那些有心的人,成功只属于那些有准备的人。

此外,像细胞学说的提出、血液循环和光合作用的发现等内容都是进行科学探究史教学的很好的素材,通过这些科学探究史的教育,可以使学生明白科学探究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增强他们不畏艰难,愈挫愈勇,终生献身科学事业的信心。

参考文献:

刘广。科学探究能力要素的培养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

篇3:如何培养学生数学探究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数学探究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数学探究能力

重庆市南川区神童镇中心校 陈合友

《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出台,教材与过去已有非常大的变化,其中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知识点变得简单了,但是对数学能力特别是数学应用能力的要求却提高了许多。数学到底有哪些能力?作为一线的数学教师又应如何去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呢?我认为数学教师至少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以下几方面的能力:

一、自学能力

1.铺垫自学基础

“教是为了不教”,“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这是叶圣陶先生的名言。初中学生自学遇到的许多困难:首先是缺乏自学的习惯,不善于进行思考;其次,教材语句精练简洁,推理严密逻辑性强,学生自学时不知“其味”;再次,对于专用名词术语,抽象的数学符号更是不明其意,死记硬背。虽然许多地方没有真正领会,但又提不出什么问题,这就说明学生还不会自学数学。

结合上述情况,我为学生布置自学提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在看书时能抓住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如何去思考问题,使学生明确,自学要了解什么,弄清什么。最初的提要是以简单的问题形式出现的,它要切合所学的内容,并且适合学生的水平。我在自学方法上给予明确的指导:要求学生自学时按课文内容顺利自学,对主要概念、定理、公式和法则用记号标出来,不懂的地方要记下来。把课文中各个问题弄明白,很难看懂的要反复看、多思考、同学之间多讨论,要细看多想,并与旧的知识联系起来,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2.注重兴趣学习

“理解”是个复杂心理过程,学生要理解所学的知识,不是靠单纯的自学能力奏效的。要使学生正确理解各部分理论,并能加以应用,还需要教师根据课文内容,恰当地提出“议点”问题,启发学生发散思维,让学生从不同角度积极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新课标《图形的初步认识》中有许多立体图形,重视模型演示,培养学生多观察勤思考的习惯。数学课比较抽象、难学,但巧妙地利用一些数学模型和自制模型等实物当堂演示,学生自会茅塞顿开。也可让学生试着去做一些数学模型,培养他们多观察思考的习惯,从而透彻地理解所学结论,激发学习兴趣,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和习惯。

二、观察能力

1.学会发散性观察思维。发散性观察思维是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在多样性的数量、数理关系中发现数量、数理演变的规律,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例如:教师可以对例题进行有目的、多角度的演变,互换命题的题设和结论,指导学生经过一题多变的观察和思考,在解题过程中开阔思路,寻求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2.注重数学观察的数理概括能力。培养数理概括能力是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数理间逻辑规律,运用数学的方法推理理论,培养学生的一定抽象能力和比较缜密概括能力。如:针对有理数加法的七种情形,设计成具体的生活情境:如,将第一个加数表示成某人从A地出发,第一次向东或向西走的距离,第二个加数表示成他第二次向东或向西走的距离,则他现在A地什么方向的多少距离处,就对应着一个“和”。让学生自己观察、判断,把具体的两数之“和”分成七种情况:正数+正数,负数+负数,正数+负数,负数+正数,正数+零,负数+零,零+零。再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归纳,进一步抽象概括为三种情形:同号两数相加,异号两数相加,一个数(包括零)与零相加。通过上述实例的观察、抽象、推广,展现了运算法则的概括过程,从而培养了观察的概括性能力。

三、创新思维能力

1.内在思维能力的调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求知的内动力。教师应精心设计每节课,使每节课形象、生动,创造感人的情境,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和求知的欲望,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创造条件让学生乐于思维。

如:比较大小,用“<”号连接下列各数22/15、33/13、66/17,大部分同学都根据以往经验,利用通分,化为同分母进行比较,因而使计算量大,但也有一些聪明的学生已看出分子66分别是22、33、66的整数倍,只要使分子相同就可作比较。对这种同学应该赞扬与肯定,促进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2.教会学生思维的方法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数学学习中要使学生思维活跃,就要教会学生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正确思维方式。

在数学学习中,要认真审题,细致观察。学会从条件到结论或从结论到条件的正逆两种分析思维方法。对一个数学题,首先要能判断它是属于哪个范围的题目,涉及到哪些概念、定理、或计算公式。在解题过程中尽量要学会数学语言、数学符号的运用。

四、自主探索能力

现在,有的教师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把“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造成课堂教学的“热火朝天”。教师一问,学生一答。有的问题很简单,思维含量低,学生不用动脑就能回答;有的问题教师提的很有价值,问题提出后怕耽误教学时间完不成教学任务,不给学生思考时间,做完暗示做提示,有时干脆来一个自问自答,问题的利用价值降低;另一种倾向是一节课总是学生在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满脑子的问题却得不到解决,不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机会。这样无形中扼杀了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学生又能学到什么数学知识,得到什么数学能力呢?

五、应用数学的能力

1.设置问题情境

知识来源于生活,不同的知识有其相关的不同背景,我们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学生熟悉的一些实例,设置有关的问题情境,这样学生会感受到知识确实来源于实际,这对于增强学生的应用数学意识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如:在学习习近平面直角坐标系时,设置情境,教室里的座位按6列7行排列,在上课时如果我要找某同学,而我又不认识他,你能告诉我他坐在哪里,让我立即找到他吗?……

2.利用数学解决问题

学以致用是学习的最终目标,为了进一步使学生体会数学在所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作用,我们可以提供多一些的机会让他们进行一些数学决策。如:A、B两城市各有化肥200吨和300吨要调往C、D两地,C、D两地各需化肥240吨、260吨,A城市到C、D的运费分别为每吨20元、25元,B城市到C、D的运费分别为每吨15元、24元。

如果要使总运费最少,A、B两城市该怎样调运化肥?请你给领导提供一条调运方案。

象这样的思维的练习,能极大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既可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又可让他们体会到运用数学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作用,这定会增强他们应用数学的意识,提高应用数学的能力。

篇4:学生探究能力培养策略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小学语文教材文质兼美,充盈着想象,对于培养学生想象力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那么,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呢?笔者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一、感情朗读,激发想象

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指导朗读,不仅要从朗读技巧上指导,更要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要用朗读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来。朗读课文时,首先要求学生读准(要动手),其次要读畅(要反复读,达到熟练),接着要读情(要分析内容,把握情感基调),最后是读境(要发挥想象,仔细品味),如此步步深入的读,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把握课文。读境作为其中的最后一步,它强调了要发挥想象,仔细品味,使学生实现自我与作者的心灵交流,最终达到入情入境地朗读。如我在教《小鹿的玫瑰花》这课时,就是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读出小鹿的心情历程,由“开心�D�D难过�D�D又开心起来”,感受小鹿的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美好品质。在教学小鹿因为听到黄莺和微风的话后又开心起来时,我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如果蝴蝶来到小鹿的玫瑰花前,会看到什么?又会说些什么?小鹿听了蝴蝶的话,又会怎么说?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借助自己的生活、知识和体验等,发挥自己的想象,丰富了课文内容,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这样一来,让学生再读课文就更声情并茂了。

二、利用插图,启发想象

在语文教科书里常出现看图学文、看图说话、看图作文等教学内容。我就巧借课文中的看图作文训练,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图,启发他们大胆想象,进行看图作文训练。五年级下册口语交际习作二中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图,把看到的、想到的内容写下来。图上画了几个孩子在空地上踢足球,一旁坐着些观众在观看足球比赛。教学时,除了让学生仔细观察图,我还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从多个角度写场内的选手以及场外的观众。同学们的想象力可真丰富!有的同学说,守门员后边站着一个小男孩,他好像是候补的,一心想着快点儿让他上场,好显一显身手。还有的同学说,大个子叔叔面带微笑,看得津津有味。孩子们踢得太精彩了,也许引起了他对小时候踢球的美好回忆。话题一打开,同学们的想法就更多了。再让同学们把看到的、想到的写下来,也就水到渠成了。通过这样的训练,提高了学生的想象力,丰富了学生的语言,让学生不再害怕写作时无话可说。

三、用作文训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写文章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因此,作文最能激发和训练学生的想象力。但令人头痛的是学生的作文往往是千篇 一律,毫无鲜味。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原因有三:其一,我们没有很好地引导他们把目光投向生活,生活处处皆佳作;其二,农村的学生阅读面窄,写作语言匮乏;其三,我们没有设计好的题目,留给他们联想和想象的空间。如,《二十年后的家乡》、《未来的......》、《假如我是科学家》......这样的题目对于爱好想象的学生来说真是如鱼得水,学生写出来的文章也就千姿百态,争奇斗艳了。像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又激发学生想象力的好事,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四、抓住空白,丰富想象

好的文章像书法,有时密不透风,有时又疏可走马,我们应该抓住文章“疏可走马”处,让学生根据课文语境发挥想象,动动笔。例如:在三年级上册《小摄影师》一课,最后写到高尔基交代秘书“来的如果是个小男孩,就一定让他进来”。小男孩到底有没有再来?作者没有写,故意留下想象的空间。我利用这一能够发挥想象的因素,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合理想象“小男孩到底有没有再来?如果来了,他会怎样拍照?”学生各抒己见。这样的教学设计激发了学生说的欲望,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像这样留有艺术空白的课文,教材中还有许多,关键要看我们能否积极地挖掘,为学生创造想象的空间。

五、辅助激发,培养想象

教学应融会贯通,让音乐、美术制作等活动参与语文学习来培养想象力。如把一些课文用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就促使学生通过想象把文字还原成图画。文画结合,画中有文,文中有画,引发学生的兴趣,课堂气氛活跃,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如我在教学四年级下册《乡下人家》一课时,让学生通过文本加上自己的想象把文中作者描写的六个乡下人家独特的画面画下来。学生们兴致都很高昂。第二天,我就收到了一幅幅美丽的画,有“院落晚餐”图、“瓜藤攀檐”图、“鸡鸭觅食”图等。我们围绕着同学们自己绘制的插图,开始我们的课文学习。同学们个个精神饱满,积极的发言,各抒己见,在充分享受着乡下人家的独特风景。

再如,我在教学古诗《绝句》时,先让学生把古诗读透,然后让同学们一边在头脑里想象诗句里的画面,一边跟着音乐唱《绝句》这首歌,同学们兴致高涨,语文课还能唱歌?同学们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和着音乐把诗唱出来。还蛮好听的!课堂效果出奇的好。

总之,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语文教学这个主阵地,因势利导,努力挖掘教材中各种有利因素,多角度多方位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们在想象中创造求新,展翅高飞吧!

篇5:学生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网友来稿)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也就是说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以适应现代化科技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在课程改革的实施中,如何进行探究性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的能力,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我从三个方面作了尝试:

一、激趣引思,创设探究学习的氛围。

皮亚杰认为:“兴趣实际上是需要的延伸,兴趣是能量的调节,它的加入便发动了储存在内心的力量。”语文教学的每一节课应尽可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满足,才能激发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1、创设情境,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调动探究的情感。

如教学《荷花》一课,课前我创设了良好的探究情境,利用多媒体播放荷塘配乐课件,老师叙述画面内容:“在蓝蓝的天空下,池水清清。近看,一片片碧绿的荷叶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在愉快的感知后,我因势诱导:“看了荷塘的美丽景色,此时此刻你最想干什么?”有的说:“我想知道课文中的哪些内容与画面内容相符?”有的说:“我想快去阅读课文,并把描写荷花的好词佳句积累起来。”于是学生很快融入课文的语言文字中,并在探究中确定了本课的重点内容,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巧设悬念,引导学生去探究,激发他们无穷的创造潜能。

如教学《灰雀》第2-9自然段时,我故作疑惑:“列宁喜爱的灰雀被男孩捉走了,这是为什么?”这时,学生积极投入到问题情境中探究。他们争先恐后要发表自己的探究结果。有的说:“男孩关心灰雀,怕灰雀冻着。”有的说:“男孩想研究灰雀的生活习性。”有的说:“男孩想把灰雀养在家里,每天听它唱歌。”兴趣的满足,思维的激活,使学生个性化的探究得以充分的展现。

二、挖掘教材,教给探究学习的方法。

阅读教学中学生探究学习的显著特点是:问题--探究--新问题--再探究。它强调发现,强调质疑能力的培养。在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每篇课文都蕴含着许多有价值的问题。教学中,教师应善于挖掘教材内容,鼓励学生大胆围绕课文题目、课中插图、课中文字、课中标点、课文空白、课文结尾、课后练习等方面对学习内容产生“再发现”,并选择个人、小组或群体合作等方式进行探究,变“要我知”为“我要知”。如《小摄影师》一课结尾写了小男孩去取胶卷,还没回来,高尔基十分惦念。一个学生向我发问:“老师,小男孩到底有没有回来?”我抓住契机引导学生凭借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基础、智慧力量探究以后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学生的思路打开了,想象力得到充分的发挥。有的说:“小男孩拿来胶卷给高尔基拍照。”有的说:“小男孩回去取胶卷时发生了意外。”在热烈讨论的过程中,只要看法合乎情理,我都给予鼓励与肯定。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培养。又如《“你们想错了”》这一课,在揭示课题后,教师问:“看了这个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向老师和同学请教?”学生提出问题的情绪高涨。有的问:“课题为什么要加引号?”有的问:“‘你们想错了’这句话是谁说的?你们指的是谁?”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讨论,学生产生了解决问题的欲望,自然而然就点燃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火花。

三、主体实践,提高探究学习的能力。

从素质教育的角度来说,教师要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要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践活动,特别是查阅资料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变被动的消极接受为主动的积极探究。例如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首先学生扣题质疑:“圆明园是怎样毁灭的?圆明园毁灭前是什么样子的?要不要重建圆明园等。”然后教师归纳总结重点问题,引导学生讨论解决问题的策略。在探究方式上,学生提出了自学、合作、交流的方法;在获取知识的途径上,学生提出了阅读课文、到图书馆查阅资料、观看影视作品等方法;在朗读方式上,学生提出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可默读,可大声读,可对读;在理解课文内容上,学生提出抓重点词句谈体会,边读边想象,勾画圈点,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结合导读与课后思考练习题抓住重点内容学习。根据学生提出的各种方法,让学生充分自学后,我通过“我怎么知道你们读懂了?”这一问题引导交流,有的回答问题的答案;有的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有的通过想象把圆明园昔日的美景描述出来;有的谈自己对句子的领悟等。课后,我让学生继续以小组合作的方式通过收集圆明园的资料来探究圆明园的相关知识,这样学生在相互合作中不仅扮演了发现者、研究者的角色,而且在自主、宽松的阅读实践中体验到获取知识的乐趣,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实践的学习状态,探究能力在自主实践中得到提高。

实践证明,在和谐、平等、互动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发展的权力,使学生拥有主动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参与中主动发展,在发展中获取新知识,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生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网友来稿)]

篇6:小学科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论文

小学科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论文

摘 要:教师要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精神,使学生主动、自主参与各项探究活动,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关键词:积极主动 民主和谐 探究学习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明确规定:“科学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获得一些浅显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同时培养他们的科学志趣,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爱科学的能力,发展学生对自然界和科学技术的兴趣爱好。”

为了使学生在学习中明白人与自然息息相关,明确保护大自然、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重要性和美好前景,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独立思考的科学态度;对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浅谈以下几点。

一、 积极主动探究的教学气氛

1.把握儿童的心理特点,正确激发、引导探究兴趣。小学生都有较强的好奇心,对事物都觉得新鲜、好奇、有趣,都有可能引起他们得探究兴趣。如“美丽的大自然”一课,教师可以结合学生新奇好问的特点,把他们带到大自然中去。时值秋天,正值秋高气爽之时,蔚蓝的天空,潺潺的流水,沉甸甸的麦穗,自由飞翔的小鸟,活泼可爱的小动物,小昆虫,无不让他们感到欣喜、新奇、兴奋,神秘的大自然对他们充满了诱惑力。利用学生这种强烈的好奇心,让他们亲自去探究大自然的秘密。

2.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探究。例如低年级学生爱玩,可采用游戏式教学;小学生喜欢动手,尽可能通过观察、实验等实际操作进行教学;小学生对“优胜”特别感兴趣,可以开展一些比赛性的教学活动。此外,要精心设计问题的情境,引起探究问题的兴趣。例如“纸风车”一课,先让学生自行探究纸风车的制作方法,做好后,比一比谁的风车做的最漂亮,最新颖、接着提出问题:“怎样使风车转起来?”只见同学们积极的动脑筋、想办法,有的举着风车跑、有的用嘴吹、有的迎风举起,操场上热闹极了,不到5分钟,同学们都找出来了。这时老师问:“在教室里没有风我们能是风车转起来吗?你们都有哪些方法?”同学们争先恐后回答:“用嘴吹、用电风扇吹。”找到了风车转起来地方法后,组织学生进行比赛,看谁的风车转的最快,同学们一个比一个凶猛,使劲的向前冲。当评出风车转得最快,做得最漂亮的同学时,其他同学一个个都围上来观察、比较,找出自己的不足。课间,好多同学都在修理自己的风车呢!

3.教师在科学探索方面的榜样作用,也可以推动科学探究气氛的形成。例如:在与同学一起春游、参观考察时,如果教师对各种自然事物充满了兴趣,向同学提出一些相关的的问题或结合实际讲解一些有关的知识,就会对学生有强烈的感染作用,使学生对这些自然事物产生兴趣。当学生向教师提出一些问题时,教师对他们的问题很重视,并同他们一起研究、讨论,学生就会受到很大的鼓舞,以后就会向教师提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反之,如果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理睬,甚至不耐烦,学生的探究兴趣就会受到打击。当教学中出现争论不清的问题,教师总采取很认真的态度,鼓励学生课后进一步研究,有时还和学生一起研究,经常这样就会在班内形成一种“不弄清问题不罢休”的积极主动探究气氛。

二、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

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是平等的;教学是民主的,学生有权对学什么、怎什么学以及各种的问题发表意见,而不是教师“一言堂,”教师主宰一切,什么问题都是教师说了算;教师尊重学生的意见,学生才敢发表自己的意见;特别是与教师不同的意见;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是平等、亲切、和善、讲道理的,而不是居高临下,生硬、粗暴、强词夺理。

民主和谐的教师气氛是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生探究的重要条件,是师生关系和谐的基础,是充分发挥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保证。要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关键在于教师要有民主的作风;教师的民主作风,来自于正确的教学观、教师观和学生观。教师一定要从内心搞明白,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是为学服务的;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给学生一定得自由度,自主干一些学习的事情,不能一切都按教师的意志做,一切都是教师说了算;要善于把教师的意图变为学生自觉探究的动机,不要强迫学生做他们不情愿做的事情,哪怕是对他们有好处的事,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学会民主讨论、勇于探究。

三、在探究学习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要指导学生自行探究 ,应用知识,不仅要采用探究的学习方式,还要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积极主动、自主的学习。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自行探究”的要求。为此,从以下两个方面努力。

1、探究过程要以学生为主进行。具体说,探究问题应该是学生提出的`,与问题有关的事实应该是学生获取的,对问题的假设应该是学生做出的。问题的结论应该是学生总结出来的,应用所学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应该是学生想出来的。

2、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这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高要求和高目标。为此,探究问题有时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探究的方法可以让学生自己研究、决定。例如:“种子的萌发”一课,种子萌发需要什么条件,可以让学生自己讨论。讨论时,有的说需要水和空气,有的说需要比较温暖的条件,有的说需要阳光,有的说需要土壤,有的说不需要土壤……到底需要什么条件,不需要什么条件,可以让学生分组研究。各组研究几项,哪几项,可由小组自己定;用什么方法研究,也可以由小组学生自己决定,老师给与必要的指导。

在科学教学中,要使学生对认识的自然事物,探究科学秘密充满兴趣,踊跃的提出探究的问题;对探究的问题积极的动脑筋、想办法。通过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方法进行研究;在汇报实验结果时,争先恐后的发表自己的发现;在研讨时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敢于与不同的意见进行争论。教师就要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精神,使学生主动、自主的参与各项探究活动,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篇7:运用信息技术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运用信息技术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核心,如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提高课堂效率,是我们每个科学教师努力的方向,正确合理利用信息技术,能有效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提高探究能力,巩固提高探究成果.

作 者:王春友  作者单位:绍兴市锡麟中学,浙江・绍兴,312069 刊 名:科教文汇 英文刊名:EDUCATION SCIENCE & CULTURE MAGAZINE 年,卷(期): “”(7) 分类号:G632 关键词:科学探究   信息技术   提高探究能力  

篇8:贯彻化学课程改革理念 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实验内容: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

仪器:锥形瓶、带玻璃管的胶塞、天平。

实验步骤:称量锥形瓶的质量(包含白磷、细沙、玻璃管、胶塞、气球)。

加热玻璃管引发反应。

冷却后称量锥形瓶的总质量。

篇9:贯彻化学课程改革理念 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实验内容:铁钉跟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仪器:烧杯、铁钉、天平。

实验步骤:称量烧杯(包含溶液)、铁钉的总质量。

将铁钉浸到硫酸铜溶液中。

称量反应后整个体系的'总质量。

篇10:贯彻化学课程改革理念 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实验内容:碳酸钙跟稀盐酸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仪器:具支锥形瓶、胶塞、小试管。

实验步骤:称量具支锥形瓶的质量(包含碳酸钙、稀盐酸、小试管)。

倾斜容器让两种物质混合。

称量反应后整个体系的总质量。

在下表中记录实验现象并整理数据:

教师检查各组实验情况,对一些不规范操作及时进行指导。12分左右时间,各小组全部实验完毕,探究结果是:方案一、二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保持不变,方案三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相等。这是为什么呢?学生在自己实验的基础上,积极思维,比较各组实验仪器的微小差异,实验现象的不同,讨论得出:方案三由于生成的气体从支管散逸到空气中致使生成物的质量比反应物的质量小。教师进一步启发,怎样将逸出气体的质量也称量进去呢?同学们议论纷纷,各抒己见,情绪高涨,经过一番商议,一致提出在支管上套一个气球或塑料袋收集产生的气体,教师按学生的设计方案装配仪器进行演示。通过自己动手实验、教师启发和设疑,学生很容易得出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同时也深刻理解了在应用质量守恒定律时不可忽视在常温下无色无味的气体的质量。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质量守恒的实质,教师借助多媒体将水通电生成氢气和氧气的反应实质制作成动画,为学生提供主动、形象的感性材料,使学生感到通俗易懂。

最后,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完成课堂练习,布置作业,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和应用。

四、实施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几点体会

1.注意探究性实验的条件。

实施探究性实验,有利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性实验要考虑三个条件:(1)内容难易适中;(2)学生对进行探究性实验已有准备;(3)教师有充裕时间组织学生实施探究性实验。

2.指导学生探究方法。

为了顺利实施探究教学形式,教师应对学生进行一些科学探究方法的指导,如在课堂教学中,多采用启发探究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探究兴趣,组织化学兴趣小组,模拟科学家进行实验探究的情境,对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方法的训练等,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避免失误,提高学习效率。

3.鼓励学生利用代用品。

实施探究性实验教学,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财力,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尽快解决教育经费投入的问题,同时发动学生收集日常生活中废弃的东西,如塑料瓶,装药的小药瓶,西药片剂的包装盒,废旧电池中的锌皮、碳棒等。

篇11: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的论文

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的论文

摘 要:自主探究学习是当今新课程理念所提倡的一种学习方式。它要求学生要做课堂的主人,要在老师的引导下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自己的各种感觉器官,通过动手、动眼、动嘴、动脑,主动地去获取知识。笔者结合多年的实践总结,认为只有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批判性与创造性地接受知识,展示思维过程,并让学生多想、多看、多画、多说、多做,才能切实提高孩子的自主探究能力。

关键词:多想 多看 多画 多说 多做

自主探究学习是当今新课程理念所提倡的一种学习方式。它要求学生要做课堂的主人,要在老师的引导下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自己的各种感觉器官,通过动手、动眼、动嘴、动脑,主动地去获取知识。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我总结出了以下方法,以提高小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

一、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人们常说:“授人以渔,终身受用。”面对这个知识爆炸的知识经济时代,今天的知识明天就不够用的现实,我们不能只注重教给学生“如何捕鱼”的学习方法,还需要告诉学生“捕鱼”的场所,告诉学生学习的多种渠道和网上的庞大资源应该在何处去找、在何处去学、在何处去发现自己所需要的内容、怎样去收集一些资料、从哪儿去获取资料,即告诉学生收集资料、获取信息的途径和渠道。如通过报纸剪贴,通过书刊摘抄、电视录音、收音机录音、光碟、磁盘、网上下载、实地调查、自己生活体验、专题采访等。对于收集到的材料又怎样来整理、处理,使之成为对自己有用的资料呢?如从“电视”上知道“明天有雨”,你将怎样处理这个信息呢?明天你就要带雨伞。又如你从“报纸上”看到一个中学生因考试成绩不好,竟跳楼自杀轻生,你会怎样想?你会产生怎样的启示?如果自己也是一个承受力差、经不起挫折的人,你面对这种情况会怎样处理?是不是该调整一下自己的心态,正确对待考试呢?

二、让学生批判性与创造性地接受知识,展示思维过程。

在这里要营造宽松的环境,要求学生坚持真理,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敢于怀疑前人,不唯书,不唯上。如学习《蛇与庄稼》时,学生大胆地说:“庄稼得不到好收成的原因不仅仅是被洪水淹死了的原因,还因为海水是咸的,破坏了土壤,使那里的泥土不适应庄稼生长了。但过了几年,由于天上下的雨水稀释了以前被盐水破坏的土壤,所以后来庄稼又丰收了,不光是因为有了蛇的原因。学生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了合理的分析,大胆怀疑,敢于创造性地接受知识,充分地展示了学生合理的思维过程。

三、让学生多“想”。要鼓励他们毫无顾及地尽情去想,合理地去想。如学习《圆明园的毁灭》时,采用cai创设情境,播放《火烧圆明园》影片的片断,让学生看后谈体会,学生便联想到了火药。学生提出:中国是最早发明火药的,为什么不制造出火炮、火枪来对付英、法联军呢?这样一来,使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超越了书本。

四、让学生多“看”。“看”就是让学生观看、观察,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观察,通过“看”来发现,在此基础上去主动学习知识。如学习《圆明园的风光》时,采用cai出示圆明园的风光图片,由学生尽情地观察、欣赏,再据自己的观察和发现,给图片题一个与图同美的名字——题名。然后将图片的原名对照自己题的名,比较谁好,为什么?如学生依据“万花阵”的建筑特点——它像一朵绽开的荷花,而题名为“石花玉亭”。这样学生在充分“看”的基础上进行探求并创造性地学到了知识。

五、让学生多“画”。学生通过亲眼去看、去体验、去想象,从不同的观察角度和思考层面把自己所获得的信息画下来、描绘出来,再用语言表达出来,能使学生在课堂上更好地将手和大脑都动起来,克服学生上课只用耳听、不用小手来操作的不足。如上一年级的《画风》一课时,在设计时充分体现一个“画”字,老师和学生都用画的方式来表达一定的思维结果。老师用“简笔画”板书出书上所说的风中的事物,课中还设计让学生在一幅美丽的风景画上想办法“画”出“风”来,看谁的办法想得多,并说出为什么这样就把风画出来了。这样就激起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和兴趣,培养了学生动脑和动手的`能力。学生在探究怎样画的过程中,也就明白了风是不能直接把它画出来的,只有通过其它事物在风的作用下来表示这一要点,比老师讲出来的效果好多了。

六、让学生多“说”。学生思维的合理性可通过语言表达出来,这样通过他们的说,就能了解学生是怎么想的、是如何达到思维的合理性的。老师要给学生创设畅所欲言的自由空间,真正做到课堂教学氛围的和谐、民主,给学生一片自主探究的蓝天。如可以分“指名说、上台说、小组说、问答式的交流说”等方式,以学生“补充说、总结说、修改说、更正说、综合说”等内容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及快速组织语言的能力。

七、让学生多“做”。学生自己动手做的过程,实际上也包含了思维与探究的过程,在此就要为学生设计、提供做的时间和必要的物质条件。如在期末复习成语时,改变以往老师将一册的成语找出来让学生抄、读、记等,而是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读课文,自己去找、去抄、去积累,还要求学生比一比谁能将一册中所有的成语全找出来。这样学生在自己找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

只要我们转变教育观念,给学生留下时间、空间和机会,放手让学生大胆地去想、去看、去说、去画、去做、去怀疑,既教给学习方法,又教给获取知识的途径,就能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和意识。

篇12:浅谈幼儿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论文

浅谈幼儿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论文

幼儿的学习遵循兴趣性原则,兴趣是幼儿学习的动力来源。《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 :“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那么怎样在一日活动中发现幼儿的兴趣点,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呢?

一、亲近自然,喜欢探究

亲近自然,探索自然是幼儿的天性。失去了自然,儿童也就失去了最重要的特质。大自然有取之不尽的学习资源,自然界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很多,一颗小石子,一团黑泥巴,都会让幼儿宝贝似地收藏。教师对此不能视而不见,更不能横加干涉,而应观察幼儿、了解幼儿,寻找这些行为背后的原因,及时予以支持和引导。一天,雨后天晴,我带孩子们去操场上散步,在操场边上,一群孩子围在一起,议论着什么,我走近一看,原来吸引他们的是水泥操场边上留下的一个水坑,乐乐说 :小水坑里有树,彤彤说 :“我看到了天上的云朵”,看来孩子们对水坑的倒影产生了好奇,我故作惊讶地说:“难道树掉进了水坑里?”彤彤见老师也不明白,骄傲地说 :这是它们落在水里的影子。“我看到水坑里的树头是朝下的。”“水坑里的影子都是倒着的。”“喔,原来这就是倒影啊!”我的惊叹使孩子们更加坚信自己的发现是正确的。静雅总有与别的孩子不同的说法 :“真好看,就像一幅画。”正当孩子们欣赏着这美丽的“风景”时,调皮的强强用脚去踩水坑里的云朵,这一脚下去,所有的倒影都看不清楚了,有的孩子责怪强强,佳佳像个小大人“:等会儿,等会儿就能看清楚了,猴子捞月亮的故事不就是这样说的吗?瞧,孩子们不仅发现了生活中的科学,还主动运用学过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这不正是孩子学科学用科学的萌芽吗?像这样孩子们因亲近自然的发现和探索还很多,关于种子,关于影子,关于泥土和沙子等等,这些经历满足了孩子的好奇心,使孩子们学会了观察,学会了操作、学会了交流和分享,激发了孩子们的科学探究兴趣。

二、投放材料,促进探究

幼儿好奇心强,喜欢动手尝试,而动手操作是科学活动的重要方式,它能促使幼儿在做的过程中获得深刻的体验。幼儿天性爱玩,洗手时,他们会把自来水龙头开了又关,关了又开,体验水的流动和水流冲刷小手的感觉,直到把自己的衣服袖子弄湿 ;他们会不厌其烦地在一张张纸上涂画、折叠、揉皱甚至撕碎 ;用自己喝的开水去浇花……怎样变随意的`玩为有目的的探究,适宜的材料投放必不可少。就说幼儿对纸的兴趣吧,为了让幼儿认识纸的特性,我特意为孩子们提供了许多与纸相关的材料:各种材质的纸、水、火柴和蜡烛,并引导孩子们想想 :除了折、撕、团、画等常规玩法,还可以怎么玩?发现了什么?在我的鼓励下,有的孩子把纸折成小船放在水里玩,有的孩子直接把纸放在水里当船开,有的孩子把纸放在水里洗,还有的孩子点燃蜡烛,把纸放在燃烧的蜡烛上。孩子们探索发现了纸能燃烧,有的纸能吸水,有的纸不吸水,吸水的纸容易烂,纸能撕碎,纸能折东西……就这样,孩子们在玩的基础上,经过思考,动手操作,得出结论。这个过程孩子们获取的信息真实具体,印象深刻,能够补充和修正他们原有的认识,有效地促进了幼儿思维的发展。

三、创设问题,坚持探究

问题能引发幼儿对游戏材料的探究,问题成了孩子们探究的引子,并刺激他们不断思考如何解决问题。探究是无止境的,教师要善于捕捉孩子探究行为与材料的冲突,提出问题,引领孩子解决问题,坚持探究。如,班上的几个男孩子在走廊上玩起了自带的陀螺,他们不光把陀螺打转,还比赛着谁的陀螺转得快、时间长,在他们的影响下一段时间内班上掀起了“陀螺热”,为了引导他们发现不同形状的纸板做出的陀螺在旋转后是什么样子,我抛出了问题 :“圆形的陀螺旋转起来是什么样子呢?”孩子们十分肯定地说 :“是圆形的。”“那么三角形的陀螺转起来是什么样子呢?长方形的呢?正方形的呢?”孩子们猜测着,争论着,开始时我让孩子们猜测,试着记录猜测结果,接着鼓励他们动手试一试,再把验证结果记录下来,通过对比发现,得出结论 :任何形状的陀螺快速旋转时看上去都是圆形的。整个过程全是孩子自己的探索,从猜测到记录再到验证,从中孩子们不仅学到了关于陀螺的知识,也明白了遇到争执要想一想,猜一猜,还要动手试一试,聪明才智就是这样获得的。

篇13:科学探究合作能力培养课题的教学反思

赵湾初中 杨力

化学实验探究题已成为中考化学学科的重要题型之一。实验探究题既考察了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又考察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探究题要求较高,已经成为近年中考题的热点,这给我们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我准备在教学实践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和完善。

一、上好实验课

在实际教学中,往往为了省事,在讲到实验时,仅停留于“纸上谈兵”,“讲”实验,“画”实验。有时实验“画”都懒的画,直接用课本投影或让学生看课本图示。这就使得学生是索然无味“听”实验,“背”实验。对实验中提出的问题,不是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得出结论,回答问题。而是听老师“说”现象,记现象,得结论。因此,在实际教学中上好实验课非常重要。我们尽量将实验课放到实验室进行,边做实验边讲解。必要时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做,问题让学生自己提。让他们自己从实验中寻找答案。这样效果会很好。这既体现现代学生的特点,又能培养学生的能力。同时,借助实验可以强化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提高实验能力。

二、遵循新课程标准但又不拘泥于教材,对教材中的探究性进行创新

中考考试说明中明确提出,化学学科考试内容在遵循课程标准的前提下,编制试题,活而不偏,适度开放。加强以实验探究为核心的科学探究活动的'考查。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利用好教材中的活动与探究。由于教材中的化学探究性实验内容的时间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针对探究性实验内容有所侧重,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实验重点突破并有时创新。

三、联系现实生活

生活中,处处是化学,留心身边的生活现象,把教学研究的视角延伸到生活当中去,丰富多彩的生活为课题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近年来的中考题注重体现化学学科的实际应用研值和学科特点,体现化学与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因此,在教学实际中,要立足于学生发展和实际需要,将生活实际与物质的性质及变化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对问题进行探究,从而获得化学知识与经验。

总之,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在实验探究教学中切实从有利于学生自身发展的高度,提高对化学实验探究教学重要性的认识。加强对化学实验探究的教学研究,努力提高化学实验探究教学的质量。

篇14: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素养论文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素养论文

初三化学课程应“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获得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化学,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提高未来公民适应现代化社会生活的能力。”因此,在教学工作中,我们时刻把握《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重视科学探究,切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一、科学探究的含义和特征

1、科学探究的含义

“科学探究”是指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景,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对可能的答案作出假设的猜想,并设计方案,通过实验、操作、调查、搜集证据,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处理,得出初步结论。学生通过积极能动的科学探究活动来掌握科学知识,受到科学过程和方法的训练,并在两者的相互作用中,理解科学,理解化学,从而形成和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

2、科学探究的特征

科学探究是一种多侧面,多形式的活动,但无论何种形式,关键是体现科学探究的思想和基本特征。建立在科学探究基础上的探究性学习具有以下特征:

(1)以问题为中心

科学探究是从问题开始的,发现和提出问题是探究性学习的开端。在教学中,我针对学生的实际经验,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现象入手,提出一些有意义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探究活动。例如,空气中二氧化碳会越来越多吗?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是多少?燃烧的条件是什么?怎样来灭火等。总之,我在教学中尽可能为学生创设问题情景,通过调查、实验、观察、阅读教材等途径,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将新的知识置于问题情境中,使学生获得新知识的过程成为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理解科学的本质和价值,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

(2)强调自主参与

探究是一个多侧面的活动,需要做观察,需要提出问题,需要查阅资料,需要设计方案,需要实验验证,需要分析和解释,需要合作和交流。以上活动没有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是不可能完成的。所以,我在教学中非常重视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来。例如,我在第一堂化学课上,就做了烧不坏的手帕趣味实验,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在以后的教学中,也经常做一些趣味实验,并介绍身边学生感兴趣的化学物质,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活动。

(3)重视合作交流

每个人的学习方式都是其独特个性的表现。在探究活动中,每个学生都是以自己的方式,基于已有的知识经验来建构对于客观事物的理解。由于学生对同一个问题的认识角度和认识水平都存在着差异,不同的人可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上达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正确理解。为此,我在教学中,经常组织学生讨论和交流,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评价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终身发展所必需的科学素养。

二、在科学探究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认识科学知识,解决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学生在科学探究中经历提出问题,收集论据,形成假设,设计实验,观察记录,归纳概括,交流报告等环节,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感受到探究的乐趣。通过科学探究,学生不仅可以获得知识,还能够学习科学方法,认识科学的本质,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价值观。

1、科学探究有利于学生掌握科学知识

科学探究为学生提供体验“做科学”的机会,帮助学生用各种方法研究有关化学问题,让学生感受新知识,在新情景中解决新问题。这种学习方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智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内在动力,激发学生对学科的兴趣,有利于促进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基本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还有利于学生保持对有关知识的掌握和记忆。例如,在学习燃料时,我布置了如下探究课题;你认为在氢气、甲烷、煤气、酒精、煤、汽油、柴油等燃料中,哪一种是最理想的燃料?学生在课后通过各种渠道,采用各种方法搜集了很多资料,很多学生从资源、环境、经济等方面考虑,分别对上述燃料进行评价,写出了具有较高质量的科普小论文,同时,我还要求学生之间相互讨论和交流。通过探究活动,学生不仅掌握了科学知识,同时还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科学探究欲望。

2、在科学探究中体验科学过程和方法

探索性是科学的重要属性。科学并非仅仅包括科学知识,还包括探索科学知识的过程和方法。而科学探索使学生在积极主动探索化学知识的同时,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享受科学探究的乐趣,激发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燃烧条件时,我安排了如下探究过程,首先提出问题:物质在什么条件下才可发生燃烧?然后让学生作出猜想:要有能燃烧的物质;要点燃;要有空气……在教师的引导下制订计划,并收集资料和证据;设计实验,接着开放实验室,并尽可能多地提供一些物质供探究,如水、酒精、食油、煤、白磷、红磷、木炭、纸张、木条等。学生经过动手实验,来证实自己的猜想和假设,并作出结论,与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通过探究过程,学生不仅学到了丰富的知识,还体验到了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更重要的是知道了科学的真正含义,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总之,科学探究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也能促进科学探究的顺利进行,两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在教学中,应时刻把握《化学课程标准》的理念,让学生在“做科学”中获取新知识,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

篇15:如何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教育论文

如何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教育论文

新课程标准指出,中学物理课程应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使其逐步形成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笔者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学习,努力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注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物理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利用物理探索题和物理学史,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在探究教学过程中渗透科学研究方法的培养。下面是笔者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提出来与同行们交流。

一、在关注中培养探究欲望

科技的发展给环境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严重地困扰着人们的生活和健康。在学习水循环与水资源时,我让学生先做了这样一件事:调查自己居住区水污染现象的原因及提出解决办法。让学生从自己身边熟悉的事入手,再扩展到更广的范围,结合阅读教科书、上网搜索等手段,并把同学们交上来的材料分类和归纳,反馈给他们资源共享,使学生在体验的基础上清醒地认识到了我国水资源的紧缺,认识到了水资源的日益匮乏和不断污染给人们生活和工农业生产带来的巨大影响,认识到了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我做起,节约用水。学生有了亲身体验,去走访、调查就有了基础,也很感兴趣,很乐意参与科学探究活动。

二、在体验中领悟科学方法

物理课程标准强调指出,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要让学生亲身体验,在科学探究活动中,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探究时相似的过程……“科学是一种探究精神,而不是对知识本身的占有。”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有的知识可能被修正甚至被淘汰,但是,伴随着这种知识而产生的探究精神,却可以让学生受用终身,这就表现出了非常可贵的人文价值。所以,在物理科学探究中,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和时间,使他们能像科学家那样在“真枪实弹”式的探究过程中经历、感悟,体验到学习科学知识的乐趣,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从而逐步领悟科学的本质。

例如,在“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的实验教学中,第一步,我提供给学生的器材,有小铁片、小玻璃瓶、小木块、水、烧杯、盐、弹簧测力计、线;学生自带塑料尺和橡皮。我先让学生想办法:怎样让这些物体浮在液面上?看谁的方法最多。

一时间,学生劲头十足,实验室成了“战场”:讨论、争论、表演……学生心灵深处的欲望被激发出来了。最后,学生得到的方法五花八门,但绝大多数都有道理。第二步,我要求学生寻找物体浮沉的条件。这时学生的兴趣更浓了……这样,学生在自由的环境中进行科学探究,亲身体验,集思广益,得到了许多方法,有些甚至是书本上没有提到的,这是学生获得的可贵的探究成果。

三、在关爱中培养学习兴趣

物理知识来自生活、自然,其中有许多和动植物、人的生命现象相关的内容。“生命是宝贵的”,但在物理教学中,“人文关怀”流失的现象却依然存在。例如,在“物体的导热性”实验中,有许多教师常做这样一个“生动”的实验——煮小鱼:把小鱼放入装有适量水的试管底部,小鱼在游动,再用酒精灯加热试管上部的水,过一段时间,上部的水已沸腾了,而下部的小鱼还在游动,以此来说明水是热的不良导体。实验应该是“抓眼球”的,从物理学的角度看,能说明“水是热的不良导体”,但从人文的.层面看,从那些善良、可爱的孩子吃惊、迷惑的目光里,我们每一个物理教师真应该静下心来认真反思一下,这样的实验会不会浇灭学生单纯而天真的火花,从而开动脑筋,设计出既能呈现物体导热性的科学事实又能体现人文关怀的趣味性实验。

四、发掘有趣的探究素材

在物理教科书中,每一章的开始,既有韵味十足的科学精华短语,又有诗情画意的科学小诗;既有动漫式的插图,又有经典式的照片……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既要充分利用好这些资源,更要激活学生内心的“趣”,让学生想学、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教师要采取各种灵活的方法,在趣味盎然的情境中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的渗透,让每个参与教学活动的同学都能获得求知的快乐感。例如,在“神奇的升力”教学时,我先让学生折纸飞机,让纸飞机飞起来,看谁的飞机飞得高、飞得远;再让相应的学生谈谈这样做的原因等,引出升力概念;然后,组织学生实验:“倔强的纸片”、“不听话的乒乓球”、“做个简易喷雾器”……在学生的实验过程中,几乎每个人都笑容满面,动手兴趣高涨。

五、科学评价促进探究教学

新课程标准强调评价在促进学生发展方面的作用,重视学生在活动、实验、制作、讨论等方面表现的评价,倡导客观记录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具体事实,发现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使每一个学生通过评价都能看到自己在发展中的长处。

在实验教学中,有的学生为了应付检查,实验没有认真观察,没有认真完成,就可能把其他同学的实验成果“照搬”过来。这时,简单的批评甚至训斥,其结果是最最糟糕的。但如果从他做这件事的起因与他敞开心扉交流,指出其值得表扬之处(如不管怎样,能“完成”实验让老师检查,就表明你还是想学的),就会让他从内心感到惭愧,并有信心认真学习……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获得积极的体验。所以,宽容学生,给他一个表白的机会,其实是给学生创设了一个纠错的台阶。这样,受挫折的学生可重拾可贵的信心,能够在今后的学习及科学探究中正确面对挫折和失败,以致受益终生。

篇16: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研究

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研究

李淑敏

(辽宁省本溪市二十一中学)

摘 要:新课程改革的提出和教育的不断完善,使得教育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更高的要求。尤其是针对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的要求更是空前的提高。涉及到化学学科的教学,实践动手的能力尤为重要。研究化学实验教学方面关于动手能力的提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关键词:化学教学;实验教学;探究能力

基础教育的改革和教育的发展对学生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提升有着更高水平的要求,而探究活动无疑是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最为重要的一个标准。初中化学探究过程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加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是为了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探索能力,综合提高学生的全面发展。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简要地谈一谈如何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一、给予学生机会进行实验

当今的教学形式由于还是以应试教育为主体,这就导致很多学校并没有分配给实验足够的经费和时间。要想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首先重要的就是要给学生实验的机会。这就要求学校方面要将实验室和实验设备准备好,即完善教学设备。除去这个客观因素,教师就是主观的因素。教师不能为了追求成绩,“砍”掉学生的实验时间,让学生一味地根据习题进行实验步骤的背诵和想象,这不仅使得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大大下降,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二、善于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教学过程是一个互相影响的过程,教师在进行教学互动的过程中,绝不能单纯让学生记忆书本上的实验,而是应该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进行扩展,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学科的魅力,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勇于实验、敢于探究,从而取得化学学科的学习进步。注重学习的过程而不是结果,让学生主动追求化学知识理论,自主进行化学实验探究。举个简单的例子,在进行初中人教版“石灰水变浑浊”这个实验的时候,教师就不应该只局限在实验是检验二氧化碳这一想法上,而是应该启发学生,让学生换种方式进行思考,诱导提问出“如何能保持石灰水不变浑浊呢?”这样的问题变换学生思维,既能让学生牢记这个知识,更是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

三、提高自身的科学探究能力

教师作为教学过程最为重要的一个部分,既是组织者,又是领导者,必须要发挥自己的.作用,让教学活动“活”起来。简单地说就是教师要起一个模范带头的作用,要想培养学生的实验科学探究能力,教师自身就要有一定的创新探究精神。这就对教师的教学过程和教学经验都有了一定的要求,尤其是教师的教学安排更是要充分地进行规划。课前的教案设置,如何用实验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在实验的过程中合理地强调重点,而不是打断教学,突然暂停进行重点的讲解;如何让学生自己发现课后习题中可能出现或者可以设置问题的“点”等等,以及课后的巩固练习和知识串联都需要教师的不断研究和实践。当然,教师也需要反复地进行实验的扩展,在科学实验中展示化学之美。

科学探究作为一种实践性的动手活动,这种能力的有效培养绝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实现的,更不是理论的重复讲解就能形成。这是一种结合调查和思考的综合能力提升的过程。化学作为一种以理论为基础,以实践为终极目的的学科,实验教学必不可少,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在化学学科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更加必要。

参考文献:

田秀清。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

篇17:在课外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在课外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摘 要: 本研究的目的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本课题以生物课外活动――“德化县�合�水资源调查”为内容,采用探究的教学模式开展活动,结果表明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关键词: 探究教学 生物课外活动 科学探究能力

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潮流面前,理科教学正在发生革命性的变化。纵观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生物教学的改革,尽管提法不同,名称各异,但其指导思想可以说就是“探究教学”。探究教学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到发现问题、寻找答案的过程中,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为目的的教学活动。通过探究教学过程,教师应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获得知识和信息,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而科学探究是寻求问题解释,解决过程,其价值在于创新,通过丰富和发展理论对未知世界进行解释或预测。生物课外活动注重科学性、实践性和趣味性,是培养学生智力、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学生通过课外活动可以对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探究,用已知的和发展的科学原理寻求解释,使观察具有意义,建立基础的科学知识,培养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本文以指导学生对本县的“�合�水质调查与综合治理设想”课题探究为例,探索在生物课外活动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1.根据课题目标,制订探究计划

1.1确定探究问题。

探究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通过经历探究知识或问题的过程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外活动过程中,教师根据活动目标,寻找与活动内容密切相关的`、可以激发学生兴趣的课题,创设情境,明确告诉学生要调查研究的领域。�合�是本县的母亲河,学生非常熟悉。通过乡土地理的学习,学生都清楚�合�的今昔变化,教师通过讲述它目前的状况:“水质受到污染,影响周边生物的生存,影响溪边公园的景致,政府对治理�合�的决心。”学生立即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并纷纷表示要为治理�合�贡献自己的力量,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就被很好地调动了起来。

1.2制订探究计划。

教师引导学生就探究的内容进行讨论,让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问题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应引导学生集中于一或两个问题进行重点研究,并指导学生自己制定实施目标和内容,发挥学生在课题探究中的主体作用。围绕治理�合�这一课题,学生在分组讨论提出许多建议:“大家行动起来义务到�合�捡垃圾。”“对水质进行测定,制订治理方案,恢复�合�生态环境。”“英国人治理泰晤士河取得很大成功,我们可以学习他们先进的经验。”这样通过学生讨论和教师总结,三项探究内容(探究不同水质对植物根生长影响,探究溪边公园生态环境的保护,探究对�合�污染的综合治理)就产生了。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状况,将学生分成三组,确定探究内容。最后各组学生分别制订各自的实施计划。

2.选择科学探究方法,培养勇于探索的精神

2.1选择科学探究方法。

选择科学的探究方法,是课题探究取得成功的基础,科学探究不是让学生“读”“记”科学,而是动手“做”科学。大量安排实验活动是为了诱导学生探究问题。如第一组学生进行水质测定时,教师告知学生分别采集同一河段涨潮时和退潮时的水样,以保证水样的代表性。探究内容可以是简单的理化测定,也可以是对不同生物生长的探究实验。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各自准备实验材料开展实验,告诉学生实验材料的选择一定要有代表性和一定的数量,实验结论才有普遍性。在实验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排除外界环境对调查对象的干扰,教给学生正确的观察和测量方法,实验后指导学生设计记录表格,进行观察和记录。学生通过观察获得大量信息,在观察中产生问题,用不同方式做记录,以便保存与交流,在测量比较中学会一整套实验操作的方法和技能,通过思考得出结论,并计划下一步行动,在解答问题中增长知识和才干。通过以上探究常规方法的指导,学生初步掌握了科学探究的方法,也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了基础。

2.2不怕挫折,勇于探索。

鼓励学生进行探究性实验,一项实验往往要经过多次失败,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后方能取得成功,如第一组学生在做不同水质条件对植物根生长的影响时,发现原来的实验材料――蚕豆和小麦根的生长较易受非调查因素的影响,实验现象不够明显。于是他们调整选择了其他种类的材料进行了反复实验,最后通过对比和筛选,发现鳞茎类植物生根现象显著,这样通过课题的探究,培养了学生不怕挫折、勇于探索的精神。

3.督促学生按计划进行,及时研究挫折和新发现

3.1按计划探究。

在研究内容和方法确定后,教师应督促学生按计划进行课题探究。如实验的学生分工,定期检查学生的调查结果,及时解决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召开课题探究交流会等。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被调动起来,兴奋点被触发,好奇心得到鼓励。他们不仅独立地操作、思考,而且集体分析讨论。他们不仅按计划实施研究调查,而且走访了环保局、污水处理厂等单位,向有关专家请教,有的还去图书馆查阅了许多有关的专业书籍。

3.2不断修改实施内容。

对于课题探究中出现的困难和新发现,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不断修改探究计划和实施内容,如针对第三组学生的调查结果“目前河岸边各种污染源密布,市民的环保意识还普遍不高”,及时修正了实施内容,经过详细调查,提出了对�合�进行综合治理的设想。“指出�合�不仅是建立污水处理厂的问题,更重要的是需要加强各职能部门,各位市民的环保意识”。学生还设计了一些在目前条件下切实可行的方案,其中“将计算机应用到污水处理程序”受到有关专家的好评。

4.引导学生对课题的实施过程进行自我评价

4.1得出结论。

引导学生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归纳,通过对�合�水质的测定和动、植物生长实验,教师引导学生运用简单的生物统计方法,统计调查记录,分析整理数据,综合归纳概括出有关规律性的结论。

4.2指导写论文。

指导学生进行论文撰写,论文成形后对文章中的错误数据、观点、语句等,及时给予指正,保证论文的科学性,体现探究的目标、方法、步骤和结论。

4.3评价研究结果。

组织学生进行论文答辩和交流,要求学生对课题研究的各方面有深刻的了解,要有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为了在论文答辩中取得好成绩,学生准备了大量图表模型,设想了许多可能遇到的提问。最后教师对研究成果进行评价总结。

通过课外活动锻炼,学生认识到:第一,科学知识不只是观察到的事物的简单报告,科学知识还是由原始材料缓慢地、试验性地积累而成的知识体系。第二,收集到的原始资料产生于有计划的观察和实验。第三,实验和观察的计划是根据问题而制订的,问题又产生于我们对先前的知识的总结所得来的概念。第四,总结性概念要受到问题解决的效果的检验,并通过检验不断地得到修正和更新。

总之,探究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探究未知世界的积极态度,认识到学习不再是为取得好分数而受到父母或老师的表扬,应来源于对学习本身的兴趣。探究过程有独立的操作、思考,也有集体的分析讨论,这样既给予学生独立思考、自我钻研、自我决策、自我负责的机会,又在讨论中形成对旁人观点的容忍态度,树立尊重科学事实的态度,以及依事实批判地思考的态度。这种既尊重个性发展,又重视集体合作的探究活动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及日后工作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刘恩山.生物学教育研究方法与案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王伟庆.生物教学中实施探究教学.生物学教学,.

[3]柳劲松,王丽华,宋秀娟.环境生态学基础.化学工业出版社,.

[4]生态学杂志.1~12期(总第222~233期).

篇18: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论文

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论文

小学自然教育自始以来就一直处于一个比较重要的地位,其核心目标就是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教会学生用积极的态度理性地、实事求是地对待生活,解决生活实际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面向21世纪的新颁《科学课程标准》更加具体地提出:自然课要悉心呵护学生的好奇心,并以探究活动为主,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广泛运用,为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好的技术支持环境,方便创建更具开放性和活动性的教育空间,有利于激发、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这不仅是基础教育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同时也体现了现代科学发展对未来创新人才的需要。

一、创设情景,激发科学探究的兴趣

自然学科本身的知识面之广,涉及面之多,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只靠自然课本中那简短的篇章根本无法满足学生对自然认识和探索的需要。而现代教育技术能轻松实现图、文、声、像等媒体的再现功能,使得知识的呈现方式更为多样化,有利于知识的获取和保持,并使得学习更轻松、更有趣。课堂中我们可以利用它创设一种新颖别致的探究情境,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激起他们渴求答案的迫切心情和继续学习的动机,实现并达到自主学习的目标。

如教学风霜雨露、火山地震等自然现象的形成时,可以先放一段这些自然现象的视频资料,把学生的思维引入“实景”中,激起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然后再引导着学生思考:录像上表现的是什么自然现象?这些现象又是怎么形成的?其背后有着什么样的科学道理等。

又如教学《眼睛的科学》一课时,我将瞳孔随光线强弱变化的视频资料用课件的形式演示出来后,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就集中了过来,并从中发现和提出:瞳孔为什么会随光线强弱变化而变化?眼睛的结构究竟是怎样的等系列问题。由于探究情景创设得当,在随后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会保持着持续探究的兴趣,并在兴趣的驱使下,开始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探索者和小组合作下的独立学习者,进而成为学习的主人,真正做到了自主学习、高效学习。

二、学会运用,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

基于网络的学习资源能为学生提供图文音像并茂的、交互式人机界面,能提供海量的知识与信息,能使学生的学习不受时间、空间和地域以及微观、宏观的限制,是真正意义上的开放性的学习资源。与一些传统的学习资源相比,网络资源更具全面性、选择性和交互性,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在学习过程中,当学生面对着各种纷繁芜杂的信息时,往往会被大量无用的信息所湮没。只有对信息去芜存菁、做出正确地分析处理后,才能更好地用至于学习。因此,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例如在学习《保持水土》一课时,我们就尝试着采用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教师不是直接灌输给学生某些知识,而是给学生一个话题,或者让学生自由组合,拟订出各自的研究主题,如我国水土流失的现状、保持水土的有效措施、水土流失与环境恶化等,然后各小组通过查阅图书、收看电视、上网浏览等方式收集能反映各自主题的文字、图片、音像、实物等资料,最后小组交流,对所收集资料进行甄别、筛选、加工、重新组合,制成科技小报,张贴在教室周围,让同学们自由观看,进行小组间的横向交流。课后还可以组织一个保护环境知识交流会,各小组通过讲故事、表演节目等方式汇报交流学习成果。通过上述的学习方法,不但可以逐步培养他们处理信息的能力,使学生学会从一大堆信息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资料,开阔思路,利于创新,而且由于学习的内容和目标是学生自主选择和发现的,每个学生都亲身经历了参与探究、获得体验、进行反思以及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因此相对于简约化的课堂知识学习,这种学习方式能使学生产生更深刻的体验和感悟更多的.道理。学生在探究活动中,通过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探究时的相似过程,学习了自然知识与技能,加深了对身边世界的理解,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最终获得感受、体验并内化为一种自觉的科学探索行为,最终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三、发挥优势,加深对所探究知识的理解

自然课要求学生观察的内容很多,但有些内容需要观察的时间很长,当堂根本无法完成。现代教育技术却有着丰富的表现能力,利用它可以将许多在教室里或在当时当地无法看到, 但又必须让学生观察的事物展示在学生面前,再现事物发展的全过程,有目地的把学生的视野、思维引向教学重点,有效地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使学生在很短时间内完成观察任务。

例如在教学《蚕》、《青蛙》等内容时, 虽然我们可以通过课本上的照片来解释,也可以用相关标本进行直观教学,但实际效果总是不尽如人意。利用多媒体,我们便可以将它的卵期、幼虫期、成虫期的发育过程直观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跨越了时空限制,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此外,在教学中涉及到的一些珍禽异兽、古代生物、宇宙洪荒等很难见到的自然事物、景观,都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在学生眼前,使学生如临其境,印象深刻,不仅在知识上得到满足,而且学习情感、态度上更是得到整体提高,其效果是传统学习方式所无法比拟的。

实验在小学自然教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它是科学探究的重要一环,有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但是有些实验难度较大,如果只让学生看图、看文字说明或听教师讲解、看教师示范,往往会因记忆不清造成步骤错乱,甚至操作失误等。如《呼吸器官》中比较呼出和吸进的气体中氧气、二氧化碳的含量、《沸腾》一课中使用酒精灯加热试管水等实验,操作复杂,步骤繁琐,注意事项很多,如果利用多媒体课件,把实验操作方法和过程制成卡通图片、简单动画等加以形象演示,学生则很快知道了要领,这样,既增强了实验效果,避免了时间上的浪费,又能教给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加深对科学知识的理解,有目的地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四、 积极评价,形成良好的探究习惯

良好的探究习惯是指学生科学地设计实验、正确地使用器材等。在教学中我们尝试着利用各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引导、矫正学生的探究习惯,评价学生的探究活动,促进学生良好探究习惯的形成。如观看科学家成名小故事,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展示学生的实验报告单,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撰写实验报告的习惯;利用多媒体良好的人机交互性,适时鼓励操作正确的实验组,让学生直观地判断探究习惯的优劣,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探究习惯等。

“二十一世纪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古人亦云:“ 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科学知识是无穷尽的,新的知识还在迅速增长,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我们教给学生的知识也是有限的。因此,教师要在教学实际中充分利用好现代教育技术,促使学生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让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指导学生通过科学探究的学习方法,自己去寻求所需的知识,建构自己的科学体系,最终达到叶圣陶先生所说的:“ 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

参考文献:

《关于网络教学模式与常规教学模式》──何克抗

《中国电化教育》──2002

《探究式教学模式与现代教育技术》──北京景山学校 郭善渡

篇19:在初中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论文

在初中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论文

初中科学新课程的理念提出:要从生活走向科学,从科学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这就要求科学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学习必要的新知识,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接受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是两种重要的学习方式,由于过去主要是接受式学习,学生自己进行的探究活动很少,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因此新课程特别强调探究式学习。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接受和掌握“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在科学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呢?这就是科学课程改革中科学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为此,我进行了研究和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教师应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明确科学探究的涵义

俗话说:“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自己必须有一桶水。”由于科学探究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教师缺乏这方面的理论和经验,因此有必要努力学习科学探究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应付实施科学探究教学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问题。

所谓科学探究指的是学生在学习中用以获取科学知识、理解科学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研究自然规律所用的方法和发展科学探究能力而进行的各种活动。科学探究的要旨是:在科学探究过程中,重在探索的过程,而非结果;重在收集证据,而非繁杂的计算;重在对结果的评价,而不迷信结果。在科学探究过程中要处理好师生的位置关系,学生应处于主体地位,是过程的实施者;而教师则可以是组织者、参与者、学习者、指导者或评价者。

二、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途径

1.上好“初探”课,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开展好第一节探究课,才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例如新教材浙教版第二册第一章第二节《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我是这样开展的:

(1)引起悬念。前一天,布置学生回家后寻找能够发声的简单物体,并把这些物体带到课堂上来。

(2)探究课的开展。

放一段音乐(或举例),使学生明确我们无时无刻地不在与声音打交道(情境导入)→提出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使学生进入学习角色,激发学习兴趣(质疑,稍微猜想)→教师提出: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所以我们可以用实验来探究科学规律,然后让学生用自己带来的简单仪器做物体发声的实验,体会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此过程中,可以完全放手让学生自主完成或生生合作完成,学生交流、探究完后,教师利用自己带来的小鼓,采取师生合作的方式来探究本课题(探究过程)→通过讨论,教师点拨,从而成功地揭示了科学规律:声音是靠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事实)→再检验,再探究(如用手触摸自己讲话时的喉)→应用、提高(解释蝉是怎样发声的)→整理探究结果,并用文字表达。

2.循序渐进,培养学生“会探”

为了不把学生的兴趣扼杀在摇篮中,科学探究要循序渐进。不要每节课都“探”,即使探究课也不一定探究全过程,可以只训练探究的某一方面,如训练学生提出问题、训练学生查阅资料、训练学生收集探究所用的简单易行器材等等。当然,随着探究课循序渐进的开展,当学生有一定的探究能力时,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探究方式。在教师导入新课后,就可引向学生的探究,而且探究过程中每个小组所用的资料、仪器、方法都可不同,但他们都采取合作、交流的方式来揭示科学现象,得出科学规律,完成探究课题,培养探究能力。

3.利用学生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有教师认为,探究课就是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自己动手实验来得出规律,所以不用另外开展学生实验了。事实并非如此,因为有些实验仪器涉及太多,也不容易找,这时可充分利用学校实验室开展学生实验。如“观察水的沸腾”,教师可利用学生实验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对实验教师准备的仪器进行改进;对实验时出现的问题想方设法解决。教师可在适当时机给予一定的指导,从而使实验效果更明显,提高实验效率,增强学生创造发明的`自信心。同时教师还可把学生实验变为开放式的实验,让学生自己探索,通过不断的动手实践探究实验过程,以此来使学生手脑并用,提高创新能力,实现探究精神的培养。

4.以科技发展、生活应用创设题目设计课外作业,让学生“乐探”

新课程的理念是从生活走向科学、从科学走向社会,这就要求教师尽可能地联系实际,以日常生活、技术应用以及其他学科的联系,以多种方式向学生提供广泛的信息,把阅读理解、收集信息、观察记录作为课外作业来培养学生乐于探究的精神。如十月中旬,正值“神舟”五号发射升空之际,我布置学生通过各种媒介了解有关“神舟”五号的信息。学生们交回的作业,有的是“自主创新的高科技成果”——关于“神舟”五号装置的;有的是关于航天员的工作和生活的;有的是关于航天员怎样与地面控制中心联络的……通过此次的课外作业,让学生扩大了知识视野,涉猎科技前沿知识,增强了民族自豪感,激发了爱国主义热情,使学生乐于开展探究活动。笔者通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我所教班的学生不仅对学习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且成绩稳步提高,也使自己的业务素质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我相信,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发展,“探究式”的教学方式必将成为科学教学的主线,师生探究能力的提高将为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推进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起到重要的推进作用。

高等民族院校环境科学实验教学探究的论文

化学实验教学环节探索论文

生物制药学实验教学探索论文

开放式研究性实验教学的实践探索论文

研究性学习的实践和探索研究论文

探究式学习与地理学习方式的改变

浅谈新课程改革下的科学课堂教学

新课程改革下的高效课堂教学初探

“光合作用的产物”一节探究式教学设计

实验教学计划

开放科学课堂教学 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开放科学课堂教学 培养学生探究能力.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开放科学课堂教学 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精选19篇)】相关文章:

教学计划生物实验2023-04-24

改变学习方式倡导探究学习论文2022-09-07

《环境卫生学》实验教学的探索与对策论文2023-12-05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总结2024-05-01

三年级科学教学计划2023-12-06

地理学科开放式教学实践活动研究论文2022-07-23

科学实验教学总结2024-01-11

生物实验教学计划2024-05-03

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2024-01-21

生物化学教学中如何有效利用激励机制论文2024-02-16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