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习作之声成为天籁之音(共9篇)由网友“让世界更美好”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让习作之声成为天籁之音,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让习作之声成为天籁之音
语文课本中,每个单元都有习作。一本语文书,一般都有八个单元,那就有八篇习作需要去写。每每教到一篇习作,老师教得昏天黑地,学生写得身心疲惫,改了一遍又一遍,写了一次又一次,到结果能拿的出手的习作还是寥落星辰。老师们长叹着:为什么要八个单元都有习作呢?学生们低嘘:又要写作文了!作文,成了老师学生心头永远的痛。可是又避不开这作文,每张试卷最后一题就是作文,你不写也得写,你不会也得充会。无论哪个单元你都伤不起啊!久而久之,这作文真的是为了作秀而成文了。作文失去了最初最单纯的梦想!
闫学老师在《牵到河边的马》一书中讲到现在小学生作文的几种现象:一、题材单调,内容涵盖氛围太小,孩子眼中的世界苍白而狭仄。二、叙事类的文章结构模式单一,如出一辙,而且在思想上任意拔高。三、写人物千人一面,毫无新意。四、许多文章表达的感情虚假造作,成人化现象极为严重。五、一些文章表现出来的价值观很成问题。
这普遍存在的现象,就这样赤裸裸地摆在我们面前。很多一线老师基本到了谈“作文”色变的地步,成批的小学生也知道了“作文”猛于虎这个事实了。我也不例外。每次的习作,总觉得这个门槛太高了,太难跨出去了,但是不跨又不行。和其他老师讨论,大家的意见总是说:这个习作要求的范围太宽泛了,学生该怎么去写哪!于是,不管学生能不能接受这宽泛的题目,先讲要求(按着习作的要求讲要求),然后让学生发表一下自己的意见,如果有学生讲得很好,那就惨了,待会儿的习作基本就是这个的山寨版啦。如果学生讲不好,那就大事不妙了,待会儿的习作中托腮挠头的定会比比皆是。习作这个烫手的山芋,真的让老师们接也不是,不接也不是。
星期三的语文课,张老师一开始就在大屏幕上出示《苍蝇的“梦想”》这个题目,问同学们看了题目,你来猜猜苍蝇有什么梦想?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着:“想美美地吃个饱”“想统治世界”“想过得无忧无虑,过得平安”……。等大屏幕出示全文,学生都大吃一惊,这只苍蝇的梦想居然是想和人类交朋友,这与他们的猜想相差十万八千里了。张老师告诉大家:写文章,要有新意,要从大家没有想到的地方去想。接着又出示《老鼠的“理想”》一文,并让大家来评价一下这篇文章,实话实说。学生也好不客气地点评着:“这篇文章太平淡,没有一波三折的情节。”“太俗套了。”“句式不够多样,灵活。”“结尾简单,读者都可以猜得到。”……张老师让大家比较一下这两篇,你喜欢哪篇?为什么?学生说得有理有据,头头是道。张老师又告诉大家,好文章的特点:1、选材独特。2、写法出人意料。待张老师让同学们打开课本,翻到习作,我才恍然大悟,原来今天上的是习作一,刚才的这两篇是习作的引子。正因为例文引路,学生有话可说,有梦可做!难道可贵的是学生对老师提供的例文进行地点评,很真实,很精彩,很有水平。这于张老师传达地信息:实话实说,希望听到真实的声音很有关系。与此同时,我关注到比较两篇例文时举手的同学都是平时举手较为积极的同学,大家众口一词地评论,不,应该说批判着《苍蝇的“梦想”》的欠缺时,我在想是否给那些习作相对吃力的同学无形中增加了恐惧感:这样的作文还有这么多缺点哪,作文到底应该怎么写?使他们对习作更价望而生畏了。
平时张老师就很重视学生的作文,每个星期的班级小报,班级博客,循环日记,作文点评,一步一步走来,学生作文兴趣浓,水平高。可那毕竟是课外的兴趣作文,不知这课内的习作,他又会怎样继续演绎自己的精彩?
正想着,张老师已让学生读习作的第一项内容,找出关键词,既核心是什么?学生1找出:自己的感受。张老师点拨着:要有真情实感,尤其注意内心的搏斗。学生2找出:怎样生活或变化。张老师提醒:要切合规律。学生3找出:想象成大自然中的一员。张老师告之:要会转换角色。我听了,发了好一阵子愣,平时自己就是让学生找关键词,然后动笔做个记号,谈谈自己的感受,完了开写。张老师针对关键词一一进行的提示则让学生有了明确的方向,绝对不会出现迷路(离题)之事。“自然现象指哪些现象?”问题一出,答案精彩纷呈,“刮风、下雨、打雷、闪电、海啸、彩虹、火山爆发……”“对,就把自己当成一种植物或一种动物来写。”张老师拿起一本书:“这又是什么呢?不是动物不是植物,是一物,你也可以把自己当成一本书,一张桌来写。所以在文中的‘当成一种植物或一种动物’后加进‘乃至万事万物’。”在一个星期的随堂课中,我知道,张老师的课堂中非常重视学生的思辩能力的培养,学生不但敢说真话实话,而且敢于向权威挑战,质疑课文。张老师对教材的补充这一招,从逆向推理可得出“有其徒必有其师”!我想,这定是他文本细读的成果。
此时,张老师带领学生开始作文游历,去寻找作文中美丽的风景了。他让学生闭上眼想:你准备写什么?写你最想写的!--四人小组交流--全班交流(红领巾、三聚氰胺、某某某的鞋子、路边的树、仓鼠、流浪狗、老虎、小草、海底的个巨人……)学生的想象,真是天马行空,无所不有。张老师告诉同学们关键点在第二点:想想它们在大自然中是怎样生活或变化的?并出示参考题目《 的梦》、《 的自白》、《 的奇遇》、《 历险记》、《 24小时》、《我盼望 》。平时自己教写作时,明明已把要求讲得清清楚楚了,很多学生写作时,就是不知道该写什么,看他们举笔维艰,无从下手的样子,真是可气又可叹。当张老师提供半形式题目展示在我面前的时候,我忽然间明白了张老师的习作课为什么能教得那么好?原因很简单,他是在用心思考着,用心教学生,用心做好每一个细节:如何教会学生构思,如何让学生切合规律地展开,如何出题?张老师就这样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台阶,让学生写作时如虎添翼,下笔如有神,自然能踏实、流畅的直抵习作的顶峰!看着学生埋头写作,沙沙沙地写字声就是此刻最美的音乐!
[让习作之声成为天籁之音]
篇2:让习作成为―种对话
让习作成为―种对话
让习作成为―种对话作者/ 张丽敏
回眸自己的教育生活,每天面对着学生,我以自己的方式影响着学生,教育着学生:或苦口婆心,晓之以理;或推心置腹,动之以情;有严肃批评,导之以行;也有声色俱厉。但是,我走近了学生吗?我真的了解学生心理需要吗?真的明白学生的心思吗?有时面对学生,就如同徘徊于一个熟悉而陌生的百花园门前,手中没有开启这扇门的钥匙,也无缘洞悉园内的风景,更无从享受游园的无穷乐趣。怎样才能使教育自然、平静、和谐,如和风细雨默默浸润学生的心田,作用于学生的心灵;怎样才能使这种循循善诱与潜移默化的心灵交流过程富有深远的意义,我一直在思考,一直在通过各种渠道和学生沟通,一直在试图走进学生的心里。
偶然的一次,和一个学生通了一次信,她把这封信像宝贝似的珍藏着。这个“偶然”让我豁然开朗。“有话则长,无话则短,率性而写,贵在真诚。”渐渐地,在纸上谈心沟通、交流对话成了我和学生的习惯和期待。于是,“小组循环日记”应运而生!它是一把开启心灵之门的钥匙,它是师生沟通的桥梁与纽带。通过它,建立起一种师生间有效的沟通方式,使师生在一种宽松的、支持性的教育氛围中同步成长。学生在轻轻松松、快快乐乐的氛围中触发了习作的愿望,是自然而然的,是自由自在的,他们没有意识到“我在做文章”,“我要运用一下‘前后呼应”’,只知道在表达自己的思想,抒发自己的感情,顺手写来,毫无拘束。
一、操作方法
1.分组讲灵活。实施初期,为了使学生在循环日记中想说、敢说,我采用的是自愿结合法。经过一段时间练习以后,就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根据男女性别、个体差异、能力强弱等状况进行合理地搭配分组。每个小组共用一个日记本,从每周一到每周四,每天由一个同学完成一篇日记,每周五全班进行组间交流,循环往复,周周不间断。每四个循环,全班进行一次评比。
2.选材可以自主。为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写真人真事,我提出一个基本要求,那就是记近期最好是当天的所见、所闻、所感;写人记事力求有条理,有层次;写景状物尽可能准确生动;不说假话空话,不记流水账,把内容写具体,哪怕是一个一片段,三言两语,也要写“真实”,讲“真话”。
3.评改要逐步提升。(语文教学论文 )日记评改以小组评改为主,教师批改为辅。小组评改经过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定期进行组内交流,大家谈感想;第二阶段,着重从文字上进行评改,由后一个同学从错别字、语句的通顺或完整等角度对前一篇日记进行批改,同时根据老师的建议自由发表感想;第三阶段,不仅从词句上进行评批,更从内容上、从心理上谈出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二、表达即练笔
常常,学生们满怀喜悦地读信,极其认真地写信,乐此不疲地陶醉在纸上文字中。很动人,文字在脉脉纸页间流泻着淡淡的香;很感人,能用心灵的笔触在学生们生命的历程中书写着美丽的诗篇。在和谐温馨的“对话”中,在分享彼此的思考中,在交流彼此的情感中,学生们在变化,班级在进步,我和我的学生们达到了心灵的共鸣、思维的共振。“小组循环日记”成为我了解学生的一扇窗,也成为学生习作练笔的大舞台。
1.链接生活,文思如泉涌。我引导学生以触发自己情感的'素材为着眼点,“以小见大”。学生发现:生活就是习作的源泉,生活中可写的东西太多了,老师的讲课、父母的叮嘱、上学路上的风景、餐桌上的闲聊、一次科学实验、一张旅游照片、一个电视节目等等,只要留意生活,只要真心去感受生活,习作素材如源头活水汩汩而来。学生渐渐学会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周围的世界,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周围的生活,然后将自己的观察、感受、体验诉诸语言文字。我笔写我心,写日记成为学生的一种快乐的活动。为了写好日记,向同学展示自己的写作水平,他们便开始留心周围的事物,主动寻找书籍进行阅读,走进自然与社会这两个大课堂,主动阅读这两本无字的大书。学生的“情”与大自然的“景”互相交融,学生开始关注起人们议论的“热点”、大家关心的“焦点”来。这给课外阅读的内容注入了新的内涵,使“书本世界”与学生的“生活世界”有了沟通。“生活如泉源,文章为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
2.表达情感,倾诉又表现。“你们遇到问题时,老师帮你们解决;你们高兴时,愿意和老师分享吗?如果这样做了,你们会更快乐的!不信试试!”让老师为学生解疑答难,排忧解愁。学生为了解除心中的困惑,当然乐意提笔倾诉。而老师,此时的身份是多重的,似朋友,似兄长,似父母,给以真诚的关心和帮助,耐心的开导与教育,师生心灵相通,学生的热情也日益高涨。日记中记载着学生的喜怒哀乐、成长的足迹、探索知识的历程,也记载着他们对学校、班级或社会上真假、美丑、善恶现象的评价。一页页翻过去,一本本看过去,我的心随着跌宕起伏的文字起起落落。我用心感受着他们的忧愁和悲伤,分享着他们的幸福和快乐。我深刻地意识到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完整世界,都需要我充分地去挖掘,去了解,去欣赏。每次读完他们的日记,我都会及时地把我的感受用真诚恳切的文字传达给他们,让他们感受着我的感受,或劝诫,或鼓励,或安慰,或赞赏……他们的内心需求能够得到及时的满足,如此循环往复,他们乐此不疲。因为学生们知道从早到晚,老师无时不生活在他们中间,我,是他们可以信赖的!
3.提供平台,交流多元化。小学生对同龄人有一种认同感,渴望相互交流,相互了解,很希望看看同学的日记是怎样写的。由于共同使用一本日记本,学生在写日记前可以阅读本组其他同学的日记,学习别人之长,补己之短。在看的过程中他们都会有自己的想法,可以对前一个同学的日记进行评价,这就突破了以往教师批改日记师生之间的单向交流。学生既能欣赏同学日记中出色的地方,也能对日记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中肯的意见。这不仅让学生尝到了写作的甜头,感受到了成功的快乐,而且更加激发了学生的习作兴趣。小组的组员们在小组评改中,思维与思维撞出了火花,“循环日记”善意的、带有鼓励性的评改,使学生心与心的沟通有了交流的平台。
4.展现个性,创造无极限。教师有丰富的生活体验,学生也有自己天马行空的灵感。“童言无忌”,只要学生表达了真情实感,都值得肯定。倡导个性化的表达,对那些富于个性化的语言大加赞赏,鼓励学生说“自己的话”,这样写出的日记就更真实。
学生毕竟是未成年人,当思想情感产生偏差反映在习作中时,可以用商量的语气来进行引导,这样既不会落人说教的窠臼,又用巧妙的语言引导学生换位思考,由此产生新的写作思路。对于学生在习作中记录的趣事,我们可以与学生聊聊天,促使学生发现表达独特情感的乐趣。学生小悦平时作文一般,有一次她在日记里写了她新养的两条小金鱼,她写得很是特别,把小鱼当作孩子来写,喜爱之情跃然纸上。于是,我以此为契机,和学生们聊起了各自喂养小动物的趣事及习作,讲述了我自己养金鱼的经历,表扬了她善于观察与联想。后来,她更是留意观察小金鱼,记录下了不少金鱼的活动细节。她对作文的兴趣由此被激发了出来,作文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 学生们还饶有兴致又自豪地给日记本起名,如“聪明豆”“机灵小能手”“蜜蜜集”等。小组群体发挥创造才能,开展着富有个性化的活动,如发布“鸡毛信”、学习“歇后语”、开展“成语拍卖”等活动,在各类开放式的活动中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提高了。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让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广阔空间,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小组循环日记”是学生们心灵的栖息地,驰骋其间,会看到学生的内心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它容纳着许多的梦想与渴望,承载着无数的眼泪与忧伤。一篇篇日记,犹如学生生命历程中的朵朵浪花在跳跃,片片绿叶在闪光,朴素又美丽。
作者简介:江苏省无锡市崇宁路实验小学语文教师。
篇3:让学生成为习作的主人
让学生成为习作的主人
本人一直从事小学高年级的'语文教学工作,窃以为:学生习作水平,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所以一直在高年级习作教学方面,不断进行着尝试.针对高年级学生下笔无物、语言贫乏、主次不分、选材空洞、缺乏灵性等现状,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作 者:刘志俊 作者单位:江苏省兴化市董北实验小学 刊 名:新课程(教师版) 英文刊名:XINKECHENG 年,卷(期): “”(7) 分类号: 关键词:篇4:让习作成为孩子另一种“说话”方式
让习作成为孩子另一种“说话”方式
让习作成为孩子另一种“说话”方式张艳萍
孩子害怕习作一直是语文教师头疼的事。尽管我们不断地寻找原因,探讨方法策略,可“星星还是那个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我想,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走路、说话都能慢慢学会,使之成为他们最基本的生活方式;写作文与学走路、学说话有相通之处,只要引导方法恰当,也一定能和说话走路一样,成为他们最基本的表达方式。版《语文课程标准》习作方面改革力度比较大,教学建议中要求教师“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于是,我努力给孩子们搭建自由表达的平台,进行了如下探索:
一、建设微博墙,让孩子忍不住想“说”
《语文课程标准》习作部分第三学段要求:“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孩子写不出作文常常是因为“没什么可写”“不知道写什么”,必须首先指导孩子学会积累习作素材。
看到孩子们的QQ签名和微博一直在不断更新,这似乎与“没什么可写”自相矛盾。QQ签名和微博都是孩子们自觉自愿的,因而能够乐此不疲。于是,我决定赶个潮流,建议班中每个孩子都申请腾讯微博或新浪微博,让他们的'心飞起来,笔动起来。
部分孩子家中没有电脑,一些有电脑的家长平时也不允许孩子上网。我就动员孩子们让微博搬家,在班级中建立一个“微博墙”。这个“微博墙”和网上微博有点相似,你可以在上面发布内容,也可以作为观众尽情浏览;如果有想法,还可以在对方信息卡上回复。孩子的“微博”其实就是一本贴在墙上的即时贴,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起个独特的微博名。根据微博传播的即时性、传播内容的自主性、传播方式的互动性特点,我要求孩子们人人参与,随时将个人的所见所闻以最精炼的语言发布出来,还可以插入照片、图片;其他同学浏览时可以自由跟帖评论。
有了“微博墙”,班里热闹起来,孩子们每天都会更新内容,有空就过去阅读他人的博文,感兴趣的就忍不住跟帖说上几句。(语文教学论文 )他们都特别关注自己的“微博”有没有人跟帖。为了吸引大家的眼球,都睁大眼睛观察身边的点滴变化,每周根据跟帖条数评选“最佳微博”,更让孩子们兴致倍增,慢慢地,孩子们的观察面变广了,感动的不再只是自己生了病妈妈照顾自己,印象深刻的小再只是自己做错事了爸爸严厉地教育自己:“家长义工叔叔在寒风巾给我们一份安全,我感动着!”“冬天真的来了,不然我的手怎么会冷得发痛:”“最美乡村医生张振江,我为你感到自豪,将来我想成为‘你……他们的心渐渐飞扬起来,慢慢养成了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习作素材也日渐丰富了。
二、记录班级日志,让孩子忍不住多“说”
20版《语义课程标准》要求中段习作“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高段习作则要求“内容具体、感情真实”为了让“微博墙”物尽其用,我开始指导孩子们写班级日志。该日志每天一篇,谁想写部可以自由申报,可以写“微博墙”上浏览到的最感兴趣的内容,也可以把自己“微博”中的内容变成一篇较长的“博文”,但一定要与班级生活有关。班级日志不像“微博墙”那样有空间限制,发帖、跟帖都可以尽兴发挥,便于把事情交代得更为清楚,冈而更能培养学生把内容写具体的能九。
每天的班级日志,都利用第二天课前三分钟或展会课、阅渎课等时间进行交流,大家畅所欲言,或对记述的事情进行追问,让作者表达得更具体明白;或帮作者修改语言、措辞,使表述更加生动优美,让日志更有可读性。一个人写,大家齐心改,互动交流,孩子们的写作热情更加高涨,每天都有几位同学抢着写已是司空见惯的现象。
有“微博墙”上现成的素材,班级日志让孩子们不仅想“说”,而且忍不住要多“说”了。
三、通过书信聊天,让孩子忍不住乐“说”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习作教学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并且,抵制抄袭行为”,根据课标要求,我一改过去让孩子们写周记的做法,开始让孩子们通过通信方式自由地跟老帅“聊天”,信的内容包罗万象:有的孩子跟我告状,说班干部徇私舞弊,希望我能及时处理;有的告诉我双休日特别开心,妈妈带他逛了新开业的万达广场;有的向我透露她的小秘密,她和姐姐是双胞胎;还有的向我介绍她家的宠物狗,并特意给我附了一张狗狗的照片……每次我都选择五个同学给他们回信,并挑选其巾最认真的一个,把信通过邮局寄到家中,其他孩子的回复就直接写在他们的信上发还给他们,使每个孩子都有机会跟我“聊一聊”。回信巾,我会跟他们一起交流自己的感受,也会给他们提出小小的建议,指导他们把事情写得更加具体明白,纠正用错的字同或标点符号。
书信聊天促进了师生的心灵沟通,把练笔作业变成了孩子们人人期待的乐事,使“乐于表达”变成了现实,
(江苏省太仓市新区第三小学)
篇5: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 (初二习作)
904班:彭香丽 指导教师:彭成霖
学习是每个人都应该养成的良好习惯。一个人,如果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他就能够获得更多的知识,获得更多的乐趣,正如英国作家培根所说:“读书使人怡情,傅彩,长才”。
老师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就能获得渊博的知识,就能培养出品学兼优的学生,家长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给自己的孩子做出好的榜样,让孩子成为骄子。现实当中,为什么总有一些人知识匮乏,能力不足,碌碌无为,有的甚至思想滑坡步入歧途?重要的原因就是不能自觉主动在学习上下功夫,有的人讨厌学习,因为她们把学习看成是一种负担,有的人想学习,但他们总是说学不好,因此就放弃了学习。我认为这些人没学好的真正原因是缺少自信心和意志力,并非是她们所说的"学习枯燥乏味”,也就是说他们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呀。梁启超先生说得好:有业是前提,敬业是条件,乐业才是崇高境界。
历史上,有很多爱学习的人,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做出了很大的成就,如:孔子爱学习成为孺家学派创始人,被誉为“圣人”。司马迁爱学习写出了世人叹服的《史记》。鲁迅爱学习写出了许多优秀作品,成为一代文豪。宋濂因为爱学习彻底改变了自己悲苦的命运。莫言爱学习写出了27部主要的作品,成为中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第一人, 这就是养成学习习惯的重要性。我们将来要成为国家有用之人,从现在起就一定要养成爱学习的良好习惯。要真正把学习当做一种责任,当成日常的行为习惯,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学到更多的`科学知识,我们的生活才能更充实更有乐趣。如果我们中国人每人都养成这样一种爱学习的好习惯,那么我们的国民素质就能整体的提高,我的国家就能越来越强盛。
“活到老,学到老”,学习是无止境的,让学习真正成为我们每一个人的好习惯吧。
彭成霖
篇6:让习作成为学生放飞心灵的场所
让习作成为学生放飞心灵的场所
让习作成为学生放飞心灵的场所 ――由几则习作案例引起的思考 武汉市育才小学 屈小青 写作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生活方式,是促进自我发展的重要手段,对于自我的发展和完善都具有重要意义。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学生的习作水平基本代表她的语文能力。 作文本应顺其自然,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悉心体味,“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但是在传统的作文教学中,本来最富有个性的作文变成了虚假的、机械的应试训练,学生作文千人一面,缺乏童真童趣,真话,真情,真感受难以寻觅。 新课程标准倡导的习作教学的理念引起了老师们的重视,老师们开始反思传统习作教学的弊端,探索习作教学的新路,那么走进语文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习作课堂,是怎样一番景象呢?走进去,几分欣喜几分忧愁。 案例一: 台上台下齐交流 老师学生共书写 日记是学生心灵的独白,是学生真情的流露。当写日记成为学生情感宣泄的需要时,日记就成了学生的一种精神需求,写日记就成了学生的一种良好的习惯。这种良好习惯的培养有赖于我们平时的教学。“新教育实验首届研讨会”上展示的一节日记课教学带给我们一些思考: 一、充分开发利用资源 来自全国二十一个省市自治区的老师济济一堂,坐在玉峰实验学校的礼堂观摩学生的日记教学展示课,这本身就是一个丰富的资源,教师注意到了并且充分利用了这一资源,整节课就是让孩子们和这些来自全国各地,在网上神交已久,仰慕已久的老师进行零距离接触,面对面地进行交流,对话,然后写下自己的所见所想。教学内容的设计可谓别具匠心。看到这里,我觉得这节课已经成功了一半。台上台下,学生,老师都兴奋起来,都满怀兴趣地参与进来,语文课堂真正走出了狭窄的课堂,走向了广阔的生活。 二、“要我写”变成“我要写” 采访结束,孩子们在台上写作,神情是那么专注,多么激动的时刻,有多少心曲儿需要表达,只恨手下的笔呀不能快点,再快点。此时的习作完全是孩子心灵倾吐的需要,不是老师要我写,是我自己要写,和自己敬爱的网上老师亲密交谈的一幕幕情景,是多么激动难忘啊,用笔把它永久记录下来吧。当习作变成孩子自己的自觉行为时,孩子还会害怕习作,讨厌习作吗?只所以有这样的效果,正因为教师抓住了孩子的心,激发了孩子习作的热情,点燃了孩子习作的欲望。开课老师朴实的话语中就极富感染力和煽动性: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吗?(新教育实验研讨会);你最喜欢哪位网友?你猜猜他长的什么样?你想跟他说点什么?孩子参与的激情就这样一点一点燃烧起来。采访自己喜爱的网友把孩子的情绪引向高潮。采访完后教师继续激发兴趣:“通过日记把今天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记下来,发到教育在线专贴上,老师也和你们一起写。”悠扬的音乐在大厅想起,老师坐在讲台上埋头写作,学生也在刷刷书写,多么美好和谐的一幕,师生共写日记,师生心灵交融,陶醉于在这美好的一幕。 三、给学生表达的自由空间 习作前教师没有作习作指导,让学生自由书写,这是很值得倡导的。以往的习作,作前老师过多地进行指导,这个方法,那个技巧,甚至句式,词语都提供给学生,惟恐学生不会写,这样指导的结果是孩子们都成了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思想一样,语言一样,个性全无。这里老师没有做具体的指导,但从孩子们展示的作文看,孩子们写的多好啊,因为孩子们写的是自己的生活,自己的体验,自己的情感。孩子们各有侧重点但都是童心的真切流露。如果老师进行所谓技巧的训练要求,该有多少童真,童趣被扼杀呀。 但是也有几点提出商榷的地方。 开课教师创设了很好的互动场,学生和台下的老师对话,学生走下台和老师交流,台上执教老师和学生交流收获,启发习作。这很好,但是遗憾的是这种互动没有贯穿课堂的始终。学生在交流习作的时候,更多的是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学生之间,学生和台下老师的互动稍嫌逊色。这也就是这节课最遗憾的地方。开头老师没有进行作文技巧的指导,但绝不意味着作文不需要老师的指导。这个指导应放在作文讲评的时候相机进行,更有针对性,更具实效性。 学生展示作文,教师在这里的点拨引导最见教师的功力,也是作文课难之所在。高明的教师在这个环节中会把作文的技巧方法巧妙渗透,润物细无声中让学生自然习得。这节课老师没有很好地继续利用现有的资源,进行日记的展示评讲。 老师请三个孩子交流了习作,第一个孩子写的,老师一句话就带过了,第二个孩子写的是李镇西,老师进行了几句点评,第三个孩子写的是布衣,写得很感人,很抒情,孩子的真情流露打动了老师,教室突然静了下来,老师坐到电脑桌前,正当大家疑惑时,老师解释说:“我要搜索一首歌: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献给孩子们,献给在座的所有老师。”音乐想起,老师激动地说:“像布衣这样的默默耕耘在教育战线的老师还有很多很多,让我们把这首歌献给每位为教育事业呕心沥血的老师。” 这里老师处理第三个孩子的作文是很成功的。无须多评,在这样动情的时刻,教师搜索适当的歌曲表达心声,就是最好的评价,学生的心灵在这一刻受到感染,受到震撼,比任何多余的话都更有用。 但是前面两个孩子的习作我觉得处理上还可以动点脑筋,可以根据孩子写作的实际情况,进行灵活多样的讲评,比如第一位老师,大家不是很熟悉,不好冒昧请他发表意见,可以让孩子们进行互评,在互评中提高鉴赏和习作能力。而第二个孩子写的是李镇西,著名的语文教育专家,多好的教育资源,怎能浪费,请李镇西主持评一评,对孩子们来说该是多么难得的学习机会,多么有意义的习作对话。 案例二 尚未完全展开的翅膀 《展开想象的翅膀》这节习作课是第二次听了,最强烈的感觉就是想象的翅膀尚未完全展开。 课堂的大体设计是这样的:首先是游戏,看到一个红色的圆片想到什么;老师画一个圆,又想到什么?用一组大小不同的图片,自由组合,变成一个事物,说一句或几句话。课前的游戏慢慢打开学生的思路,为后面的展开想象的翅膀做了较好的铺垫。接着老师让学生看一幅画:蓝天,白云,野花,绿草。让学生谈看到画的感受,又配上音乐(舒缓、优美伴以鸟鸣声)让孩子闭上眼睛想象还看到什么?孩子们想像丰富:春天到了,小蜜蜂在花丛中采蜜;小鸟在歇息,花儿在争奇斗艳,看谁更美;这是一块没有被污染的土地,小溪潺潺地流着,小鸟在歌唱……老师的语言很抒情,把学生带进了画面中美好的情境:你们想得太好了,启发了我,不由想起几句古诗“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底现牛羊;流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现在你们就想象自己成为一只蝴蝶,一朵野花,或水里自由自在游玩的小鱼,藏在草丛里的小蛐蛐,不管你是什么,能不能把你想到的听到的,闻到的用一段文字记录下来。学生想象的翅膀就这样逐渐打开,渐入佳境。 教师在现场评点学生习作时表现了一定的功底,有的对语言准确性上提建议,有的表扬学生的句式用得好,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个孩子写得特别好,老师没有作任何评价,却给了最高的评价,那就是问孩子:“你的文章能借给我朗诵一下吗?” 伴随着老师动情的朗诵,所有的孩子都和那个小作者一起分享着习作的快乐和幸福。 “一切的幸福都是想象给我们带来的。平面的静止的画变成动态的、立体的、有声的动画,这就是想象带来的魔力,你们还想继续施展魔力去感受这种美好吗?请你们再看一幅画。”教师的语言总是那么富有感染力,让你不能不陶醉在这些语言所创设的美好的意境中。 第二幅画面:一望无际的沙漠,动物残骸,骷髅头。当你看到这样的画面,有怎样的感受?你想说点什么? 第一幅图的清新美好和这幅图的凄凉萧飒,鲜明的对比强烈地震撼着孩子们的心田:“要环保,不让沙漠侵入我们的绿洲。”“把沙漠变成绿洲。” “老师有个想法,能不能把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幅图和刚才看到的放在一块看?”不露痕迹地指导学生由简单的单幅图的想象到多幅图之间联系起来的比较复杂的联想,很巧妙。 但是接下来的学习就让我感到学生想象的翅膀没有完全展开,因为老师设计的太精细,目标太明确,完全把学生引导到自己的设想中,而老师自己的设想是一种角度的想象,没有预设会有多种不同角度的想象,缺乏多维空间,那就是由于人们对环境的破坏,造成第二幅图可怕的情境。 因此当老师让孩子们把两幅图放到一块看时,第一个起来的孩子的发言大概出乎老师的意料。他说:“这里原来是一片沙漠,后来改革了,这里变成了绿洲。”多好的孩子,他的思路多么独特,他看到的是美好的希望。可老师不允许了,这孩子怎么和别人不一样呢?老师连忙引导:“同学们,我们也可以把第一幅图放在前面来展开想象。”后面学生的发言就像是《只有一个地球》的拓展活动了,全是一片对人类的声讨声。多乖的孩子啊,这么“善解师意”。 最后,老师进行拓展:“如果我把这两幅图调整一下位置可行吗?”第一个孩子不是已经这么想象了吗?可是翅膀尚未展开就被老师的引导给导得合拢了。 “想象的世界是无穷无尽的”这是老师结束语中的一句话。这节课教师确实把学生带入了想象的美好情境中。但是美中不足的就是老师没能根据课堂的实际及时调整课前的设计,课前设计也显得单一,没有给自己更多的灵活的空间。如果老师不规定孩子们两幅画的顺序,让孩子根据自己的理解,自己的童心去想象,课堂上就不会仅仅出现单调的千人一面的控诉声了,还会有美好童心对我们生活世界的美好的愿望,真诚的建议,殷殷的期待……那个孩子最后还要找机会表达他的“改革了,沙漠变绿洲”的观点,可见这节课他的思维是被压抑的,他一定不明白,报纸电视不是经常报道某地植树造林,保护环境,沙漠变绿洲吗?为什么老师不让我们说呢?想象的世界是无穷无尽的,把无穷无尽的想象世界真正还给孩子们吧。 案例三 发现春天 感受春天 “春天的发现”是二年级实验教材的口语交际课。一位普通班的老师以这个为题上了一节二年级习作研究课。 这节课中体现出一些好的习作理念值得称道。 一、 走出课堂四十分钟 课前老师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去发现春天,去感受春天,去体验春天,把习作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紧密结合,言为心声,学生只有切切实实走进生活,走进自然,用自己的眼去观察,用耳去倾听,用手去触摸,用心去感受,她才会有自己的发现和体验,有了这种发现和体验的快乐,表达的愿望才会激发出来。 二、 走进春天的语言世界 教师设计了一个课前的“开心词典”活动,学生搜集很多描写春天的词语和句子,抄在开心词典上,上课时,老师让学生充分交流开心词典上的词句,“春风拂面;花红柳绿;春雨,像春姑娘纺出的线,轻轻地落到地上,沙沙沙,沙沙沙……学生收集的词句相当丰富。昨天在和自然的亲近中感受到了春的信息,今天在交流这些词句中又一次领略了春的美好。 三、 走进学科融合的`新境界 “诗画同源”,确实绘画和写作在很多方面是相通的,绘画和写作都需要观察,选材,构思,布局,都要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孩子们到自然中去观察春天之后,让孩子先把自己观察的春天画下来,这为学生的说话提供了一个凭借,降低了写话的难度,画的过程已经是学生把自己观察所得进行思考、表达的过程,眼中景已变成心中情倾注在画笔上。一幅幅色彩明丽的图画描绘出了孩子们眼中的春天,心中的春天。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时,可以说是用语言进行二次创作,说话变得有趣了,变得不那么困难了。 这节课也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 1、 教师要与学生融为一体 教师精心设计了一些导语。如:杨柳绿千里,春风暖万家 。春天刚刚来的时候,脚步轻轻,若隐若现,羞羞答答,躲躲藏藏……等等,语言确实很美,但是感觉和学生有距离,教师说的时候像在背台词,没有和学生自然交流的感觉,因而缺乏童趣,师生没有融为一体。学生小组同位交流的时间较充分,教师只是眼观全班的情况,没有深入到学生中去,和学生共同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那么怎能根据课堂情况及时调整教学呢? 2、 学生的发言不是自己真情的流露 虽然课前学生去亲自体验了春天,但是从学生的发言来看,多数学生谈的是自己印象中的或从书本中看到的春天,而不是昨天自己去发现的春天,原因何在呢?我想,一方面和老师的语言创设的交流氛围有关,没有激发学生表达自己发现的春天,另一方面,过早地交流积累的好词佳句也起了一个不好的导向作用,学生以为只要用上那些词语,说的像那些句子一样就好了,而不是说自己看见的,感觉到的春天,不是自己心灵的自然流露。我想,学生在说自己发现的春天时,不要给孩子任何限制,任何暗示,就让他畅所欲言昨天的发现和感受,相信每个孩子都会有话可说,每个孩子的感受都会与众不同。在大家充分说的基础上,再交流好词佳句,引导学生把自己看到的春天也用优美的语言表达出来,学生的情感一定能更好地调动。童真,童趣才会显露无遗。 案例四 收获尽在过程中 这节习作课是选编自己的作文选,这应该是很有意义的,很有创造性,富有挑战性的劳动。学生回顾收集自己以往的习作,不仅仅是几篇文章的归类整理,更主要的是从这些习作中看到自己成长的足迹,捡拾逝去的美好记忆,回顾自己的心路历程。 但是今天的这节课却成了机械刻板的简单劳动。开课老师说了几个书名〈郑渊洁童话集〉〈安徒生童话集〉〈朝花夕拾〉,让学生看看有什么共同点,从而理解文集,文选,激发学生自己编书的兴趣。然后读书上的要求,归纳出三个步骤:分类;写编者的话和目录;起名,做封面,配插图。再让学生按以上几个步骤操作,其间,老师逐步分别引导了怎么分类和写编者的话,分类就是书上提示的几点,写编者的话简单让学生说了说可以写什么诸如文章的特点、亮点、编书中的一些体会心得之类。最后几个学生介绍自己的作文选,老师对介绍的同学做了简单评价,介绍中暴露出的典型问题(如编者的话照搬外面作文选上的话)没有引起老师的注意。 学生在课前收集了一些作文,少的3、5篇,多的十来篇,课堂上学生主要是在分类,写编者的话。静悄悄的课堂,思维也是静悄悄的,你看编者的话简直如出一辙:本书由……几个部分组成,适合……学生阅读……或者套用外面出版的学生习作书上的话。学生没有充分去体验、去参与这个实践活动,没有尝到编书中的苦与乐,欢笑与眼泪,编者的话怎能成为学生的心灵流露呢? 从这里看得出来,老师没有很好地理解这个实践活动的目的。这样的实践活动不是一堂课能解决的,前期的准备工作是大量的,也是艰辛的,收获尽在过程中。要让学生在这个实践活动真正中有所收获,首先必须激发学生编选作文选的兴趣和自信心。有了兴趣和信心,他才能有克服困难的毅力,才能在艰苦的工作中尝到乐趣,除了用学生熟知的作家作品来激趣,老师如果自己也和学生一起参与,事先编一本自己的论文集或散文集之类,对学生的激励作用是难以估量的。另外展示一些同龄孩子编的作文选,也能激起孩子的好胜心。其次孩子在作文水平上的差异很大,对作文水平差的孩子要借这个机会鼓励他,加强个别辅导,树立他作文的信心。在编选的过程中一定给孩子充足的时间去收集,整理,修改或者重写。要有数量和质量的要求,不能让孩子有应付的思想。这样的实践既有压力,又有动力,便于学生投入。 课堂的时间可以指导学生明确编选的步骤、方法。编者的话是难点,如果学生用心地参与到实践中了,每个孩子都会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会。怎样把这些表达出来,还是有相当的困难的,我想应该让学生大量去读读相关的书籍,老师也可推荐一些适合的书籍,让学生看看那些书中的编者的话是如何写的,从阅读中揣摩[1] [2] 下一页
写编者的话的基本方法。而一些具体的编选工作应该放到课外进行,编写完以后的反馈交流尤为重要。学生互相交流、欣赏,在交流展示中享受成功的喜悦,那种艰辛付出后的成功感受是刻骨铭心的。这种刻骨铭心的记忆将转化为学习语文的内驱力。交流的形式可以多样一点,活一点,在互动中让学生的思想发生碰撞,取长补短。学生的作文选还可以邀请老师、家长或好朋友写序,每篇作文后也可以邀请不同的人写写评语,在互评中提高作文的鉴赏力。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手捧自己的作文选,就不仅尽是一本作文选了,是自己小学生活缩影,父母的关爱,老师地期待,同学的情谊……都捧在手里,融在心中。 从以上几节案例的分析中,我们看到了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习作课的春天的气象。我们的习作课开始注重学生习作兴趣的培养,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表达,乐于表达;帮助学生积累素材,指导发现丰富习作内容;鼓励学生写想象作文,鼓励自由习作,写真话,表真情。这是几分喜的地方。 几分忧一是在对于习作的指导,又容易走入另一误区,几乎无为而治,疏于指导,而且普遍困惑不知道该怎么指导,该什么时候指导。作前是不适合作细致的指导,容易束缚学生手脚,限制学生思路,而且会使学生无所适从,但是教师的指导也不能削弱,要更重个性化和生成性,对教师的要求更高,另外教师的下水文是最切实际的指导。二是真正走进孩子的心灵,给孩子更广阔的空间自由表达,驰骋想象还不够。 杨再隋教授在一次报告中说道:“作文是一种生命状态和生活行为,与人的心灵情感有最真实最朴素的联系。作文不需要任何虚假的做作,要展现生命的原生态,真正成为生命的独白和心灵的呼唤。”看来,要让我们的习作真正成为学生放飞心灵的场所,我们还有一段艰巨的路要走。上一页 [1] [2]
篇7:让习作成为学生放飞心灵的场所
让习作成为学生放飞心灵的场所
让习作成为学生放飞心灵的场所 ――由几则习作案例引起的思考 武汉市育才小学 屈小青 写作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生活方式,是促进自我发展的重要手段,对于自我的发展和完善都具有重要意义。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学生的习作水平基本代表她的语文能力。 作文本应顺其自然,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悉心体味,“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但是在传统的作文教学中,本来最富有个性的作文变成了虚假的、机械的应试训练,学生作文千人一面,缺乏童真童趣,真话,真情,真感受难以寻觅。 新课程标准倡导的习作教学的理念引起了老师们的重视,老师们开始反思传统习作教学的弊端,探索习作教学的新路,那么走进语文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习作课堂,是怎样一番景象呢?走进去,几分欣喜几分忧愁。 案例一: 台上台下齐交流 老师学生共书写 日记是学生心灵的独白,是学生真情的流露。当写日记成为学生情感宣泄的需要时,日记就成了学生的`一种精神需求,写日记就成了学生的一种良好的习惯。这种良好习惯的培养有赖于我们平时的教学。“新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实验首届研讨会”上展示的一节日记课教学带给我们一些思考: 一、充分开发利用资源 来自全国二十一个省市自治区的老师济济一堂,坐在玉峰实验学校的礼堂观摩学生的日记教学展示课,这本身就是一个丰富的资源,教师注意到了并且充分利用了这一资源,整节课就是让孩子们和这些来自全国各地,在网上神交已久,仰慕已久的老师进行零距离接触,面对面地进行交流,对话,然后写下自己的所见所想。教学内容的设计可谓别具匠心。看到这里,我觉得这节课已经成功了一半。台上台下,学生,老师都兴奋起来,都满怀兴趣地参与进来,语文课堂真正走出了狭窄的课堂,走向了广阔的生活。 二、“要我写”变成“我要写” 采访结束,孩子们在台上写作,神情是那么专注,多么激动的时刻,有多少心曲儿需要表达,只恨手下的笔呀不能快点,再快点。此时的习作完全是孩子心灵倾吐的需要,不是老师要我写,是我自己要写,和自己敬爱的网上老师亲密交谈的一幕幕情景,是多么激动难忘啊,用笔把它永久记录下来吧。当习作变成孩子自己的自觉行为时,孩子还会害怕习作,讨厌习作吗?只所以有这样的效果,正因为教师抓住了孩子的心,激发了孩子习作的热情,点燃了孩子习作的欲望。开课老师朴实的话语中就极富感染力和煽动性: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吗?(2003新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实验研讨会);你最喜欢哪位网友?你猜猜他长的什么样?你想跟他说点什么?孩子参与的激情就这样一点一点燃烧起来。采访自己喜爱的网友把孩子的情绪引向高潮。采访完后教师继续激发兴趣:“通过日记把今天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记下来,发到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在线专贴上,老师也和你们一起写。”悠扬的音乐在大厅想起,老师坐在讲台上埋头[1] [2]
篇8:教师优秀习作:让语文成为一种乐趣
在语文教学这块丰田沃土上守望20多年之后,我从孔孟之乡来到东海之滨,由北方的厚重看到南方的灵秀,我经常伫立在大海边,看海浪翻滚,听海风阵阵。大自然无与伦比的美变幻成幸福的画卷展现在眼前,忽然对语文教学的真谛有了些许领悟。我们的语文教学在追求什么?追求一种诗意的生活,一种让人生活得更快乐,更有品位的生活。
德国教育学家斯普朗格说:“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一直到精神生活之根。”只有“唤醒”学生生命的自觉,我们才能走进教育的至高境界,才能从强化吞下“智慧之果”的“记忆教育”,走向开启“智慧之门”的“悟性教育”,即唤醒心灵的教育。“唤醒”自我进步的渴望,才能使学生兴奋地、愉悦地、充满希望地向着阳光生长。
在作文教学中,以他山之石,借璞玉之辉,让孩子们的作文迅速找到重点,关注细节,潜移默化中提升作文成绩。无论是初中的记叙,还是高中的议论,生活的积累是不可或缺的阶段。明确积累的方向性和素材的适用性的目的,是为了给孩子们节省更多的时间,从而更有效地提升作文水平。
当学生诗意的心灵被发散开来的思维而激活,每一个细胞都已活跃起来,积极地参与到富有创意的学习活动之中。在如此的心境下观察万物,万物都会给我们最丰厚的馈赠,我们的悟性与灵性会同时被唤醒;此种心境下诵读诗文,品词、析句、悟情、析理,都会有丰厚的回报。进入学习的最高境界,就会品尝到学习的快乐,发现的幸福!生命一旦踏上了幸福快车,就会感受到她的青春驿动,原本狭小的世界会忽然变得天高地阔,本来乏味的生活,会变得无与伦比地异彩纷呈。山会欢呼,水会歌唱,白云会招手,星星会微笑,柳枝会
舞蹈,风儿会吹口哨……一切都没有改变,只是我们的心情会改变,所以一切都跟着改变!
课外辅导不同于课内教学的区别就在于课外辅导的针对性和方向性。家长选择课外辅导的目的就是为了提升成绩,这是毋容置疑的。可是,除了提升成绩之外,我更希望学生们能在2个小时的课堂学习中,经历精彩的“快乐教育”。于是,我们会思绪飞扬,去古代与唐宋八大家酣畅交流;也会大秀一把乡音浓郁的“英格利是”,在哄堂大笑中感悟语法的精妙。语文学习是漫长的旅程,其中有青山绿水,也有艰难险阻。可以欣赏鸟语花香,但必须经历险滩激流。
我已准备好,把我所知和你共享,你是否也展开双翅,借我之力,傲然翱翔!
篇9:让习作成为学生作文的一扇窗论文
让习作分享成为学生作文的一扇窗论文
“作文教学难,提高学生整体写作水平更难”。许多教师在作文教学中都有同感,而作文教学如果不能提高学生整体写作水平似乎又失去了它应有的意义。严峻的现实不得不让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积极探索。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阳光布德泽,万物生光辉”。植物的生长离不开阳光、雨露的沐浴、滋润,同样,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也需要写作氛围的浸润与滋养。如何让写作氛围如阳光雨露般走进学生生活,走进学生心里,让他们在不断感受,不断积累,不断尝试中汲取作文的营养,逐步提升作文的功力呢?根据课标中对中段学生习作提出的要求:“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我尝试着让习作分享成为打开学生作文的一扇窗。
课标中的习作分享强调的是分享习作的快乐。其实,习作分享也是传递信息,引发情感共鸣,供学习借鉴的综合过程,是营造习作氛围的一种载体,对学生积累习作素材、习作情感、习作技巧有着“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其中的诵读分享、点评环节,能让学生在倾听、赏析中学到关于写作的知识;习作环节又能让学生运用从分享中学到的知识。如此循环往复,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厚积而薄发,博采才能众长。习作分享所营造的作文氛围应像常规教育一样天天进入学生的学习生活,使学生天天听作文,学作文,想作文。具体做法是:教师每天安排二至三名学生朗诵自己的习作,其他同学认真倾听欣赏。诵读后,教师对该作品进行评点。那么,如何开展这一活动呢?
一、唤醒学生的参与意识。
活动前,教师要明确告知学生:班里的每一位同学都是习作分享活动的参与者;每一位同学都将朗诵自己的习作,不论习作的好坏;每一位同学都要学习他人习作的优点,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总之,要调动每一位同学参与的积极性。
二、有效地组织活动的开展。
(一)有效地组织诵读。
万事开头难。在学生写作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下,为了保证活动一开始就具有一定的“含金量”,活动初期,教师要有意识地选拔班级中作文水平较好的学生担任第一批诵读者,为后续同学“抛砖引玉”。当第一批优等生诵读完后安排中等生、差等生。第一轮次结束后再按学号或座位号进行。
好的诵读作品能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因此教师首先应让诵读具有可欣赏性。诵读前,教师安排学生先写好诵读稿,并诵读给教师听。教师对其诵读技巧作一定指导,对习作中的突出缺点要求学生修改,尽量让诵读稿有可读性。诵读时,要求学生使用普通话,有感情地朗读,且做到口齿清楚,声音洪亮,仪态大方。
(二)有效地组织倾听。
学生是否认真倾听和怎样倾听是分享后续评点的前提。因此教师在要求学生倾听习作时,不仅关注习作中作者巧妙的构思和对生活敏锐的观察感悟,更要联想自己的习作和生活中相类似的情景,产生情感共鸣,使学和思很好地结合,从而提高观察、感悟生活的能力和模仿借鉴、迁移的能力。
(三)有效地进行评点如果说诵读、倾听的过程是习作分享中学生自省自悟的过程,那么评点的过程就是学生接受教师指导习作方向和技巧的过程。由于小学中高段学生认识事物能力有限,感悟能力欠缺,教师的指导显得尤为重要。而当前学生习作最大的困惑是不知写什么和怎么写,教师评点时对这两方面应重点进行指导。
1、“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泉水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流个不歇”。(叶圣陶)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感悟生活,思考生活,成为生活的有心人是积累习作题材的有效途径。
(1)、“趋近”心里让许多学生对身边同学的事非常感兴趣,容易和自己的事联系起来,引起情感共鸣,使他们能找到自己生活中的.写作题材。因此,教师要倡导学生多写自己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和自己的发现,给同学以启示。
(2)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使生活成为习作的源泉。
(3)、在指导学生粗略地涉猎生活的各个方面的同时,还要积极倡导学生注意生活细节,主动从生活的细枝末节中去感受平凡生活的不平凡处,寻找心灵的鸡汤,习作的题材。
(4)、“人性深处最大的欲望,莫过于受到外界的认可与赞扬”,(选自《人性的弱点》)小小年纪的学生更需要教师发自内心的真挚赞扬来激发信心和兴趣。评点时教师对诵读的同学(也是习作者)要大力赞扬。既表扬其敏锐的观察力,细腻的情感,开阔的胸襟,聪慧的头脑,又夸奖其找到了习作的“快乐秘方”――善于用习作的方式,梳理情感,调整情绪,化解生活矛盾,积累生活经验等。以此激发学生的习作热情,增强习作的信心和提高捕捉写作素材的能力。
2、习作的过程是学生不断增强驾驭语言能力,形成语感,使文章越来越优美的过程。教师对学生习作中写作技巧和方法的评点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应怎样对学生习作技巧进行点评呢?应结合《课标》对中高段学生习作的要求,对当前习作中比较明显的写作上的优缺点加以评点。
三、习作分享的效果。
习作分享活动开展近一年,为学生营造了较好的习作氛围。学生在耳濡目染中由原来的怕作文到接受作文、喜欢上作文。
观察能力增强了,文章的题材越来越广泛,不仅涉及自己、他人,校内校外,甚至电视、报刊、杂志中新近发生的有意义的事也和自己的写作联系起来。“神六”发射,学生用习作述说自己的自豪和兴奋之情。观看奥运筹备活动,同学抒发自己对2008奥运的期盼与向往。看到山洪冲走村庄、冲垮桥梁,同学真挚地表达对灾区的同情与保护环境的呼吁……感受日益敏锐细腻,情感日趋丰富,一个如沐春风的微笑,一个温暖人心的爱抚,一次突然间的醒悟……都成为了他们写作的题材。有些同学甚至利用习作分享活动宣泄情感,消除与同学的误会,传递与同学的真情。
语言表达生动了。文章结构完整,重点突出,过渡自然符合逻辑了;能恰当运用修辞和一些写作手法描写叙述了;能抓住人物的动作、表情、语言、心理活动进行细节描写。
习作分享活动不仅让学生能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交融,而且极大地提高了孩子们写作能力。
★ 《天籁》阅读答案
★ 天籁的阅读题答案
【让习作之声成为天籁之音(共9篇)】相关文章:
天籁之音_小学生六年级作文2022-05-12
以好声音为话题作文2023-05-24
倾听来自宇宙的声音六年级作文2022-06-22
倾听大海的声音优秀作文2023-02-01
耳机的个性广告词2023-12-03
有关天籁纸鸢的经典语录2022-10-24
以听见为话题的作文400字:优美的声音2024-05-22
天籁之书优秀作文2023-03-14
倾听的初三作文600字2023-07-22
大海之音作文100字2023-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