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不好的学生VS不会教的老师

时间:2022-09-01 07:38:05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教不好的学生VS不会教的老师(共5篇)由网友“学习能力复健中”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教不好的学生VS不会教的老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教不好的学生VS不会教的老师

篇1:教不好的学生VS不会教的老师

中国教师报     -01-16

主持人: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最早是老教育家陈鹤琴说的。之后,被老师们广泛引用,而且出现了一些与这句话类似的说法,“没有不合格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称职的老师”,等等,表达的都是同一意思。通俗一点说就是教师和学生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这句教育界的“名言”在被广泛引用的同时,也引起了众多的争议。到底应该怎样理解这句话?

这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贺 杰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我早就听说过,读大学的时候,我也是这句话的崇拜者,我相信“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可是当我走上了工作岗位,我的想法完全变了,尽管我还是把这句话作为我努力的方向。

首先,父母对孩子性格的形成起决定性作用。一般来说煷友生身上就可以想像出他们父母是什么样的熣馐俏业氖导经验。我自己也有这样的感觉,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发现我越来越像父母。但是,我们没有谁会像自己的老师。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性格、行为习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常常听到有老师说:有的孩子好动,有的孩子调皮。可以说这些在一定程度上是父母的责任。从这个意义上讲,孩子的成材,父母起决定性的作用!

其次,不要忽视了教师也是普通的“人”。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报道,说有的老师对孩子采用了暴力,而这些老师往往都是非常优秀的老师。这是为什么?其实老师也是人,他们也有喜怒哀乐。试想,老师在上课,后面坐的都是领导,可能这堂课会决定这个老师以后的命运,可是有的学生偏偏不听话,老师能不生气吗?我曾经为这些老师抱不平:不用说,这些孩子肯定是调皮的不得了。谁天生就是坏脾气?谁不知道打孩子是犯法的?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我也深知那位教育家说这句话的意思。我也了解他的一片苦心,他是教育的理想主义者,他渴望我们能形成这样的局面,可是他没有想到这句话以后成了别人指责教师的一句话。那么这句话到底有没有意思呢?我们到底该如何理解这句话呢?

我只能这样说:这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无论我们如何努力,肯定有教不好的学生。所有的学生成绩都好,我估计目前还没有人能够达到;如果是道德品质好的,我们要努力用我们自己的行为去感染他们,我们不奢望我们的学生都成为栋梁之才,但是我们希望我们的学生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人”。

虽然我们不能做到“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虽然我觉得不能用这句话来苛求每一个教师,但是,作为一个教师,每天晚上坐下来反思自己,用这句话来督促自己,对自己何尝不是一个提高和促进呢?

质疑“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焦照峰

几年前,听到“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时,顿觉惭愧和震撼。惭愧的是,原来那些几乎个个都可以成材的学生到了我手里,并没有达到这个目标;震撼的是,懂得了学生学不好,原来是教师的责任。所以,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用心,让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成材,绝不能做不能教“好”学生的老师。

过了一段时间,我就对这句话逐渐产生了怀疑。

首先是对这个“好”字的理解,什么是“好”?“好”的标准是什么?品德好是好,学习好是好,身体好是好,具有审美的意识和能力是好,爱劳动也是好,究竟是按照哪一点来衡量教师所做的工作是好还是不好呢?我想,不同的学生及其家长对老师的要求是不一样的,不同的学生追求的目标也应该是不同的。学生及其家长要求教师把学生教好,最强调的是学习,其次是品德。而教师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首先要进行的是品德教育,即做人的教育,其次才是传授知识。我想,大部分人在把握这个“好”的尺度时,也很容易单纯地认为把学生的成绩提高了,就算是把学生教好了。认识上的这种错误,往往导致对老师的工作的评价不能做到全面、客观和公正,这样,就使许多老师因没有完成提高学生成绩的任务,而成为“教不好”学生的老师。

其次,按说人一生下来,智力、能力的水平相差并不是很大的,尽管有的人父母的遗传基因比较好,但儿童的智力水平并没有天壤之别。后来,在幼儿时期,有的接受的教育好一点,有的差一点,就形成了一点点的区别。进入小学,受到的教育再有点差别,区别就有可能大一点。小学毕业以后,进入初中,我们就会发现学生其实已经具有了较大的差距。到了高中阶段,有的人学习起来如顺水推舟,有的人则如负重爬山,最终有的考上了大学,有的就考不上学了。在人们看来,考上学的就是成材了,就是被教好了,反之,就没有成材,就没有被教好。由此可看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习就是一个知识积累的过程。如果有谁希望有某些“高明”的老师,可以一日之内点石成金,那是很不现实的。

还有,每个班级的学生都比较多,这给教师的教学提出了一个难题。一两个学习差的学生还可以得到有效的帮助,快速提高成绩。假如一个七十人的班级中,全班有一半的学生连“九九乘法表”还背不熟练,却硬要教师教会每一个孩子都掌握“牛顿三大定律”,那么,即使是老师累死,也无法保证每个学生都学会。尤其是现在,学校之间的竞争相当激烈,升学任务的压力又相当大,学校也好,教师也好,很难有那么多的精力给基础差的学生“补课”,这样造成“教不好的学生”就不奇怪了。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领导讲话时愿意使用,学生愿意说。老师有愿意听的,也有不愿意听的。愿意听的,把它当做是不断激励自己奋斗的精神力量;不愿意听的,知道自己即使再努力,也无法实现人人成材的目标,因而对这句“名言”持怀疑态度。?

质疑“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冯 梅

我没有研究过这句话最初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提出来的,想必自有它的道理,但如果单独分析这句话,它却是站不住脚的。

如果具备全方位理想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机制,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或者如苏霍姆林斯基那样说“每一位孩子都是可以教育好的”,应该是没错的,也就是说,如果有没教好的学生,那一定是教育的某个环节或者环境出了问题。但是后面半句话却用一个“只有”把所有的教育责任全推给教师,这显然是违背教育规律的。

“教不好的学生”出现了,是不是教师的责任?教师作为教育工作者,有责任去教育好每一位学生,但不是只有教师的努力就能教育好每一位学生的。影响教育效果的因素很多,既有内因也有外因,如同一番话在同一场合同时说给几位同学听,他们接受到的教育信息应该是一样的,但被他们自己诠释和处理之后,最后成为他们各自知识体系的一部分的东西就大不相同了,得到的情感体验也可能不同,这里起主要作用的就是内因。再如,在我们的教育实践中,这样的事例很常见:一位原本非常不错的孩子,由于家庭变故,父母失和,一下子变得神情落寞,反应呆滞,甚至成为问题少年,这就是家庭教育的环节出了问题。另外,社会环境的影响及学校教育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都可能成为影响教育效果的负面因素。所以,会教的教师也会有教不好的学生。我不知道有谁敢宣称自己手下从来没有出过没教好的学生。若是按这句话中“教不好的学生”与“不会教的老师”的逻辑关系来推理,那就可以肯定世界上没有会教的老师了。上帝也不是万能的,他就没有教好亚当和夏娃。所以,在现实生活中,出现“教不好的学生”不可避免。

当你准备用“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来指责别人的时候,请先用你自己的矛去刺穿你自己的盾;而若你准备用这句话来勉励自己,那么,我向你致以我最诚挚的敬意,并轻轻地道一声:“善待学生,也需要善待自己。”

“教好”是一个过程

陈洪强

老师对“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深恶痛绝,就是因为对它做了绝对化的理解。

曾有一位老师问我对这句话如何理解,我说这句话本身没什么错。但所谓“教好”学生是相对的--只要他比昨天有进步,就是“教好”;“教好”学生又是一个过程,有时需要几年的时间。不是说哪位“名师”上了一节课、谈了一次话,就能把一个很差的学生“教好”--变成一个很优秀的学生了。因而也不能说今天没把某个学生“教好”,你就成了“不会教的老师”了。

我更赞成这样的提法:“没有教不好的学生,也没有教不好的老师”。“教好”的老师也是一个成长的过程。一位老师如果不断学习进步,今天没把学生教好,注意总结反思,明天就会有所进步;每天都有所进步,怎么能不成为一位优秀的教师呢?

老师没有理由放弃任何学生

严 凌

我同意“没有不合格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这句话。

对于老师,我并没有太多的好感熢因就在于我并不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从小学到高中的很多老师,总是标榜自己:我们对待每一个学生都是公平的,我们没有放弃过任何学生。事实真的如此吗?

记得有一位曾经教过我的老师,在讲我们班上一些调皮的学生时说:“你们自已有没有一点自知之明?你们是白痴还是头脑不正常?你们以为读书是为我读吗?为什么不能像别的同学一样好好学习?同样是人,你们就不行吗?”他让“好生”坐在前排,“差生”坐在后排,“差生”、“好生”分班……等等。“差生们”并没有放弃自己,是老师放弃了他们,总是以不同的手段变相地打击着他们的自尊,年轻气盛、血气方刚的他们,怎能够心不生怨?有几人能不对学习产生厌恶?

有些老师总喜欢把一些学生定义为“不合格”的学生,以此作为他们放弃学生的借口。为了升学率,竟然劝说有些学生不要参加考试。如果老师们肯把对好学生的耐心分一点给所谓的“差生”,把对好学生的爱分一点给所谓的“差生”,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何况只是一群活泼、调皮、天真、有些叛逆的学生?有了老师的关心与爱护,我想他们就不一定是“差生”了。

每一个学生都是可爱的,“没有不合格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老师们该好好思考一下这句话,这关系到一个老师的职业道德。

“教不好”与“不会教”的理论根据和现实意义

■ 李镇西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我记得最早是老教育家陈鹤琴说的。现在被不少教育者广泛引用,而且引起了争论。我想,陈鹤琴当初说这话时,一定不会引起误解,因为任何话都有特定的含义。陈鹤琴之所以这样说,在我看来,他是强调教育者对孩子的一种责任与信念及教育者基于这种责任与信念对自己的严格要求。这句话的真理性在于:不轻易对任何学生丧失信心。

换句话说,这句话只是教育者的严于律己,而非一种教育评价标准。

但问题在于,现在一些教育者--特别是一些担负一定领导职务的教育者,把这句话当成教训老师的“绝对真理”,于是,便引起了老师们的反感,进而引起了争论。

有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我的回答是:“可以说没有,也可以说有。”说“没有”,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非常理想,只差学校教育这一环--“万事俱备,只欠(学校)教育”;第二,“好”的标准不只有一个,而是针对每一个具体学生的个性采用不同的标准,让他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这里的进步可能是综合的,也可能是某一方面的。说“有”,是因为在现在的评价背景下,即使老师“会教”,可“教不好的学生”仍然大批量地存在。道理很简单:无论高考还是中考,都是选拔性考试,其目的就是要让一部分学生被淘汰,即被“教不好”--都教“好”了,还怎么“选拔”?

即使抛开考试评价不说,就思想品德教育而言,是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被“教好”呢?理论上好像是这样的。因为任何人一出生,都是一张白纸,谁也不会从娘肚子里带来一身恶习。但问题是,我们的教育所面对的不是一张白纸,而是已经被家庭、被社会涂抹过许多印迹的纸,要想在这张纸上重新画出美丽的画儿,不是不可能,但无法保证百分之百的成功。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教育这一链条上的第一环,我们面对的学生已经是被加工过的半成品,同时,孩子还潜移默化地受着社会的影响--这都决定了我们的教育不是从零开始。如果有人硬要绝对地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那我要问:为什么会出现学校之间的“生源大战”呢?既然“只有不会教的老师”,那还抢什么“优生”呢--而且是不择手段地抢?

我一直坚信,教育不是没有作为的。因此,在我的教育历程中,我总是问自己:对于具体的某一个“后进生”,我是否已经尽到了我能够尽的最大努力?20年的实践告诉我,如果我们不用一把尺子衡量学生,绝大多数“后进生”都会有进步的--不一定成为栋梁之才,但至少可以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成为最好的自己。

同时,我也始终认为,学校教育不是万能的。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学校教育的作用最多占三分之一,另外两个三分之一分别是学生所受到的非学校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以及学生自己的自我教育。我们不能做超出我们能力和责任的事,我们只能在我们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可能地把我们的工作做好--这样,即使个别学生最终也没有被“教好”,我们也问心无愧!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如果这是教师的自励,我对这样的教师表示十二分的敬意;如果有人以此苛求教师,我对这样的苛求者表示无以复加的鄙夷!

不要忽视孩子的能动性

■ 龚明俊

创刊号上“对话”版上的讨论,发人深思。我想起我的孩子曾从学校拿回来一张家庭教育报告会宣传单,开头一句就是:“没有种不好的庄稼,只有不会种的农民;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在教育界,也有“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之说。对这种过激的教育观点,笔者委实不敢苟同。

动听的理论不一定符合实际,当然也就难以具有科学性。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虽然创立了因材施教的理论,却没有把三千弟子个个培养成才,三千弟子中也只出了七十二贤人!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没有哪个敢说他的学生都能成才,能培养一两个卓越人才那就算了不起了。再说,有几个教育家把自己的子女培养成了超过他们自己的人才?相反,有许多父母大字不识一个,孩子却异常出众!

学生的成长是综合因素的结果,而不是某一个条件能决定的,这个观点显然有逻辑性错误。庄稼种得好不好,并不完全取决于农民,因为还要受到自然条件、科技发展水平、自然灾害等因素的制约,同样,孩子的成长并不是家长可以包办的,也不是教师能独立完成的,一个人的健康成长是综合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是家庭教育、学校培养、社会影响特别是孩子自身的资质与努力的结果。天才的诞生,甚至与偶然因素有非常大的关系。说孩子能否成才全在于家长,说孩子成才完全依靠教师,都带有片面性,这是狐立地看问题,违背了事物发展规律。

这种说法的问题还出在忽略了学生的能动性,甚至带有歧视色彩。我们会发现它是以假设孩子在家长或教师的控制之下成长为前提的,具体地说,就是受教育者是应当一张白纸,他将来成什么样的人,就看你怎么教育他。它忽略了孩子的自主意识和独立性,将孩子的成长置于他人的控制之下,像一个没有生命的容器一样接受教育,这是错误的。如果我们的家长或者教师以圣人自居,自以为是,强迫(或提示、引导)孩子按照自己构想的模式生活或学习,变着法(所谓的“教育方法”)剥夺孩子的自主选择权、自由发展权,其结果必然事与愿违,而且是相当恐怖的。这套理论与其说是为孩子成才,不如说是在培养专制的教师或家长。

在特定的条件下,某些单一的因素会造就一个人才,如一个弱智的孩子并不借助于更多的人,而完全在父母或其他特定教育者的教育下成功,或者在特定的方法培养下成才,但对绝大多数的孩子来说,是难以具备相应教育环境的。况且,这些成功的家长或教师在做报告时,很难对自己的教育活动做一个非常科学的解释,容易把个别事例当普遍现象,甚至会在“经验介绍”中美化自己,随意编造,误导许多渴望孩子成才的家长和教师,那便成了愚弄人的“经验游戏”,更不足信。

“教育不是万能的!”这句话在教育界也非常流行。如果教育是万能的,我们学校还需要设“政教处”、国家还需要公检法等机构吗?老教育家陈鹤琴提出这句名言是有特定的条件或环境的,至今我们也不能说它是错的,但如果我们把它拿来做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恐怕不妥吧?!教育管理者拿来盲目使用,会使教育管理工作出现反科学性;教育实践者拿来使用,会影响教育效果。但愿方方面面的教育工作者都将理论和实践努力统一起来,尽量不要脱节。

教育学生不只是老师的责任

■ 茅卫东

前些时候看了《每个父母都能成功--李圣珍老师的教育胜经》一书,深为李圣珍老师的教育事迹所感动,差一点就认同了这一教育观念。

现年53岁,从教近三十年的李圣珍老师已是桃李满天下,她的儿子王远,16岁即以优异成绩考入中国最著名的高等学府--清华大学,20岁又以超群的成绩考入亚洲著名学府--香港理工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但让李圣珍老师名扬四方的是她近年来领养了50多名被他们的亲身父母视为“无可救药”的“问题孩子”。这些或是学习或是健康或是品德或是心理有障碍的孩子们,经李老师手把手的调教,少则数月,多则一年,全部“脱胎换骨”,由原来的被父母和老师评判为“在教育方面已经没有希望”的“教育弃儿”,变成了深受学校和家庭欢迎的位居全班前三名的“希望之星”。

李圣珍老师有20条“教育胜经”,第十六条就是:“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这里她指的还不是教师而是家长,但在一次谈话中,李老师也说过:“没有差的孩子,只有差的老师。”所以可以认为李圣珍老师也是同意“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一观点的。

李老师的人性化教育实践是成功的,但我还是想从另外一个角度进行分析,那就是教育学生只是教师的责任吗?学生只是受到教师的影响吗?回答毫无疑问是否定的。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如果与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不一致,效果是很差的。李老师领养的50多个孩子都是家长承认失败后送到李老师家中的,但在现实生活中,又有多少对孩子进行着错误教育却死不认错的家长呢,这些孩子能在多大程度上接受教师的教育,不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吗?学生除了受到家长的影响外,还会受到社会大环境大气候的影响,这些年流传一时的“7-1=0”或“7-2=0”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这么说绝非要否定教师应当承担的教育教学责任,作为一个已不算是新手的老师,我也知道学生学不好,首先应该从教师身上找找原因,但是,真理向前多迈出一步就会变成谬误,我们决不应该认同和宣扬“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种似是而非的观念。我的看法是,如果你是学校领导并欣赏这句话,那么不妨请你思考一下自己手下有没有不称职的老师,如果有,这是不是可以证明是你领导无能?如果你是普通老师也欣赏这句话,那么请你认真思考一下学生学不好就是因为老师教得不好吗?如果你回答“是”,那么我想对你说你太缺少教学常识了;如果你的回答是“不”,那么你为何还认为这是真理呢?

这不是教育工作的尺度

■ 赵海鹏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云云,只是教育口号。口号我们并不陌生,我们小时候就憧憬过“1980年一定要实现农业机械化”,现在则经常在想怎样“少生快富奔小康”。口号的长处是简短、明白,易于传播;短处是容易偏于一端,不够全面。所以拿口号去宣传是可以的,以此作为工作的尺度却并不适宜。近年来教育受重视,教育科研成果丰富,许多教育理念需要传播,出现一些教育口号并不奇怪。尤其是领导同志,大会小会说上几句,不要说台下的听众佩服,他自己也会以为自己真的很懂教育呢。但是科学的教育理念可以提炼为教育口号,教育口号却很难完整、全面地表达一定的教育理念,因此我们大可不必把教育口号当做教育“圣经”。

本期对话小档案

嘉宾

李镇西,成都石室中学语文教师

茅卫东,浙江绍兴柯桥中学语文教师

龚明俊,湖北襄樊学院附属高中教师

赵海鹏,齐齐哈尔大学教师

刘 静,成都第十四中学教师

主持人:马朝宏

编后语:关于这句话的讨论没有一个明确的结论,也不可能有一个明确的结论。参加讨论的大都是一些普通的一线老师,没有专家,也没有官员,其实老师之间的交流是最珍贵的。我们讨论的目的不是想得出什么结论,只是为了让老师对这句名言有更深刻的理解,让它在教育教学中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

[教不好的学生VS不会教的老师]

篇2: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一个流行于教育界已N年的假命题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是国家首批特级教师霍懋征的座右铭。 现在被不少教育者广泛引用,此话不仅地方上的领导讲,报刊杂志上的专家也这么讲。只要一开大会,局长们腆着肚子,动辄就拿这句话训斥校长们;只要一开小会,校长们耸着肩膀,同样会拿这句话训斥教师们。一时间,似乎整个社会有一种不成文的共识:学生有问题,教师就一定有问题。在这种氛围中,教师有嘴难伸,有理难辩,你说冤不冤?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这句话提法本来就是片面的,数学术语定义为假命题,它是“教育万能论”的另类说法。教育主管部门绝对不会不理解,心知肚明。但用这句话管教师,却很简单管用。于是乎――谎言说了万遍竟也成了真理!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如果正确且能成立的话,那么,依此推理,是不是可以说:没有不好的老师,只有不会管的校长;没有不好的国民,只有不好的官员;没有不好的官员,只有不好的管不好所有官员的人;没有打不赢的官司,只有不会打的律师;没有治不好的病人,只有不会治的医生;没有感化不了的敌人,只有不会感化的军官……结论:中国全笨蛋,只有学生好。

我们不能否认, 学生能否教好,跟教师有一定的因果关系,但没有根本的因果关系。素质差的教师,教不出好的学生,这是用不着怀疑的。但作为一名爱岗敬业的教师,谁没有事业心?谁没有责任感?谁不想把自己的学生教好?!可以肯定,没有哪个教师会教学生去杀人放火吧?去教学生违背社会公德吧?绝大部分教师像父母般关爱孩子那样关爱学生,像医生爱护病人那样爱护学生。即使一名最优秀的教师,带一个最优秀的班集体,也难保证每一名学生都是优秀的。正如十个手指有长短一样,人也有先进与落后之分。再者说了,这个“好”的内涵和外延是什么?是以什么为标准的?在以考试为人才选拔主要方式的社会中,是不是学生都考上了重点大学才能称之为“好”呢?若教育是万能的话,警察和监狱是用来干什么的,别忘了,总统、主席都是从学校出来的,同样罪犯也是从学校出来的!即使抛开考试评价不说,就以思想品德教育而言,是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被“教好”呢?理论上好像是这样的。因为任何人一出生,都是一张白纸,谁也不会从娘肚子里带来一身恶习。但问题是,我们教育所面对的不是一张白纸,而是已经被家长、被社会涂抹过许多印迹的纸,要想在这张纸上重新画出美丽的画儿,不是不可能,而是无法保证百分之百的成功。

中国古代的大圣人孔子,是我辈景仰的大教育家。“有教无类”,说明他招收的学生不分贵贱,来自各个阶层;“诲人不倦”,说明他的教学态度极为认真,真正做到了一丝不;“因材施教”,说明他的教育思想已是很先进,即使是在当今也值得我们学习。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教育家,所教的三千弟子中,贤人也只有七十二;也曾屡屡发出“朽木不可雕”的感慨。不是贤人的人呢,他有没有教得好的学生呢?圣人都如此,何况吾辈凡夫俗子乎?尤其是在当今这个信息垃圾泛滥、社会思潮不断翻新、人们信仰和道德出现危机的年代里,诸多的条条框框对于教师的限制已经明显与人们的价值取向形成了强烈反差,加之“读书无用论”的重新抬头,“好人不常在”、“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软的怕硬的、硬的怕横的、横的怕不要命的”等思维观念的存在,老师现在已从强势的一方变成了弱势群体。现在的孩子个性都很强,家长一般都宠着,社会意淫泛滥成灾,在这种没有强力的外部因素制约的情况下,初高中的学生自制力本来就不是很强,老师又不具有批评和控制的权利,学生的成绩怎么能够上得去?学生的德行怎么能够得到较好的修炼与强化?

洋思中学作为为新时期教育改革的“弄潮儿”,他们以“没有教不好的学生”为口号,高举新课程改革的大旗,确实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对于该校这种说法的赞赏者也仅仅约占20%,持否定态度却达40%以上。有人认为,洋思是全封闭学校,生源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区,其间极少数顽劣生背井离乡,离开了执横抖狠的环境,加上教师“人盯人”战术,这些孩子在原有基础上有不同程度的进步,都是可能的,但要人人都“学好”也很难。倘学校能将极少数顽劣的“害群之马”教好,那还用得着我们为青少年犯罪低龄化忧心如焚么?还需要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三番五次地呼吁:办工读学校与加强少管所么?理念片面,模式机械!依靠对教师采用“非人本管理”和金钱重奖,可能收到立竿见影之效,然而持久很难!

所以,一味说“只有教不好的教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这些话的所谓领导们、专家们,主观愿望是好的,无非是要激励教师们努力把学生教育好,但他们高高在上,已长期脱离了教育的第一线,对现实中的教育并不完全了解,或许他们下去转悠过,看到的只是“做秀”后的表象,所以说出这些脱离实际的外行话,甚至是极端的话。事实上,事物总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有绝对,就不符合辩证法。这种不尊重事实的提法,跟当年“两个凡是”的提法的错误是一样,既片面,又极端。它极大地挫伤了广大教师,特别是战斗在教育教学第一线的教师的积极性。不是吗?只要一提到这句话,没有教师不反感的!世界是多元的.,社会是多元的,人也是多元的。领导们、专家们:生活是真实的,艺术是美好的;但生活不是艺术,如果一味地把教育当作小说去创作,用几句华丽的辞藻去做做报告是可以的,但用之实实在在的教育,那可是万万行不通的!!

同时,我也始终认为,学校教育不是万能的。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学校教育的作用最多占三分之一,另外两个三分之一分别是学生所受到的非学校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以及学生自己的自我教育。我们不能做超出我们能力和责任的事,我们只能在我们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可能地把我们的工作做好DD这样,即使个别学生最终也没有被“教好”,我们也问心无愧!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DD如果这是教师的自励,我对这样的教师表示十二万分的敬意;如果有人以此苛求教师,我对这样的苛求者表示无以复加的鄙夷!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究竟是在讹诈教师?还是在自欺欺人?现在中国的教育面对的问题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的:时代不同,一代人一代物啊,80年代的学生那是相当的自觉,90年代的学生那是比较自觉,新世纪的学生那是相当的麻烦,教育方法虽在革新,但是速度远远比不上学生的“革新"”。以前老师教育学生的方法,现在拿来对学生是没用,万事万物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太绝对了,毫无回旋之余地。我们只能这样理解了:这是教师的终极目标,就像社会主义国家的口号是“建立共产主义国家”是一样的,这个过程你不知道要打拼多少年, 路漫漫兮其修远兮......

篇3: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散文

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散文

这两天看电视剧老男孩,重新开始对老师这个职业有了新的认识,剧中的林小欧对自己学生那是真的全心全意,对学生感觉比对自己的孩子还要上心。所以在林小欧辞职后,她的学生周洲给她打电话吐露心声,我真担心她会放下手中的工作就立马跑步去见这孩子。

幸好她没有,也总算让我松了口气,这角色总算没被编导塑造成脱离实际的伟光正人物。

剧中育才中学校长袁老师的跟刘烨说的一句话,让我深受感动,“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我把这句话贴在了我的朋友圈,说这句话让我想起了我的班主任。有同学跟我留言,说,我想起了徐老师,这么多年的班主任,我还记得的就只有徐老师。

我也是。

从小到大,有过无数班主任老师,他们或给我们启蒙,或教我们学习,或教我们做人。韩愈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这些老师在我们的生命中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徐老师,无疑是这些班主任中最重要的,没有之一。

初中的三年,正是进入青春期的时期,开始叛逆,开始形成自我的意识,所以这个阶段,是人生中最迷茫的时期,面对这个越来越陌生的世界,我们变得焦虑,我们怀疑身边的一切,而正是因为这些怀疑,我们变得自大,觉得身边的一切都是对我们的压迫,老师、家长、学校、家庭、作业、升学,这一切都压得我们喘不过气来。

就在这个人生的十字路口,一个比我们大不了多少的年轻的班主任来到我们身边,他的脸上是永远温和的微笑,他的一口标准的'英语让我们领略到语言的魅力,他都我们从来都是和颜悦色,好像他能够读懂我们的心。

我觉得他是真的能读懂我们的心的,他就像我们的大哥哥一样,倾听我们的心声,把我们当作朋友一样平等对待,指出我们的缺点,却不会用传统老师的惩罚方式让我们明白错误。

在他的眼里,学生不是靠分数成绩来划分的,他跟我们说,他是个播种的人。他不知道我们将来会有怎么样的成就过怎么样的生活,但是今天他把这颗种子种下去,总有一天,我们会看到这颗种子开出美好的花朵。

这种子,是友善,是关爱,是兴趣。

我至今仍然记得,初二那年我一次重感冒,父母都去上班了,我硬撑着去学校上课,结果在教室里实在撑不下去了,是徐老师背着我去医院,看病取药,还推着自行车把我送回家。坐在他的自行车后座,前面是他的被汗水打湿了的衬衫贴在后背上。

这个湿漉漉的后背,会在我的记忆里保存一辈子。

徐老师是教英语的,可以很自豪的说,他教出来的学生英语成绩在全校都是名列前茅的,他自己的一口纯正发音的口语,加上有趣的教学方式,让我们对英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加上徐老师让我们用写英文日记的方式磨练书写,奠定了我们扎实的语法基础。

所以当我跟身边的外国朋友顺畅的用英语沟通的时候,真的,会从心底里感谢徐老师当年为我们付出的一切。

人生中,能够有一位真正的良师,是一件额别幸福的事情,他会让你受益一辈子。在我们那一届的学生中,徐老师是我们公认的最好的班主任,所以我们即使身处在这个一场纷杂的社会,心里依然保留着这一方净土。

同学聚会总会邀请徐老师一起来参与,不管我们在外面活得怎么样,但我们永远都会感激他,在我们年轻的生命里点亮了一盏灯,没有被青春的那一段阴暗和灰色吞噬,让我们迎着阳光,快乐地走过那一段特殊的日子。

如今回首,离开校园十几年,当年学校中的一切仍然历历在目,甚至我们的下一代都成了徐老师的学生,有几个老同学家的娃现在就在徐老师的学校念书,两代人,在同一个师长门下,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带着徐老师刻在我们身上的印记,我们会一直好好的,幸福地走下去,把他播种在我们身上的这颗种子传递下去,生生不息。

篇4: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是我们教师所熟知的,虽然略显绝对,但却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每个学生都有潜能,并且潜能是巨大的。学习潜能是与学习活动密切相关的、尚未被实际挖掘出的学习能力。每个学生都有不同层次的学习潜能有待开发,学习潜能只有经过开发,才能成为现实的学习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师是学生学习潜能的最重要的开发者,怎样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化为积极主动地学习是开发这种潜能的关键所在。学习能力依赖于情感态度、学习兴趣、学习习惯、教学方式等等。近年来,笔者通过中学生物课堂教学活动,采取多种教学策略对学生学习潜能的开发做了一些探索与实践,极大的提高了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运用情感教育策略,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脑科学研究成果表明,情绪、情感在人类学习中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情绪是学习的一个关键信息来源,重视情感的作用,强调开发学生的情感潜能(含兴趣、动机、情感、意志、性格),对学生学习潜能的开发有着重要意义。那么,如何运用情感教育策略开发学生学习潜能,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呢?方法方式多种多样,又因人而异,在实践中,我感觉以下两点的实施效果最为突出。

1.1 真爱学生,视为己出。“热爱学生”是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准则之一,但热爱学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要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爱则更为困难。某教育机构也曾对120名教师和120名学生做过问卷调查:有90%以上的教师说“热爱学生”,却只有10%的学生说“能体会到”老师对他们的爱。对于潜能待开发学生来说,他们最缺少的就是来自教师的爱,他们最需要的也是来自教师的爱。中国有句老话叫做“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其实在学校教育中,教师起着“替代父母”的作用,教师如果能把每一位学生都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耐心细致、不厌其烦、谆谆善诱,以自己的真心去换取学生的真心,学生一定能感受到你的爱,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对于你在教学中的各种要求,学生自然会尽力的去做,想方设法的去做,学习的潜能自然也就源源不断的得到开发。在实践中我深深的体会到了这种情感促进学习的力量。

1.2 真心微笑,激发潜能。在教育教学中,我崇尚“微笑教学”,这是面向全体教学的最佳境界。微笑的背后有老师开朗的性格、宽容的品格。真心的微笑是老师的美德、知识和能力的结晶,我虽然达不到很高的艺术水平,但性格使然,我总爱微笑,同事总是说我的课堂富于激情和感染力。在教学中,我经常微笑着,微笑着鼓励困难学生回答问题,微笑着点头肯定学生的进步,微笑着捡起学生掉在地上的笔,微笑着把学生的衣领翻下整好,甚至微笑着歪头不语来表达自己对个别上课懈怠学生的不满。偶尔我上课着急上火了,此时的学习氛围寂静沉闷,课堂教学失却了学生的参与,那是没有灵光的,哪有什么有效性,通过相同班级的教学对比发现,充满微笑的课堂教学,学生思维更活跃,发言更积极,学习效果更佳,发自内心的微笑能增强亲和力,让孩子们的学习过程轻松愉悦,增进师生间的情感,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增,其学习潜能得到较好的开发,教育教学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2.实施分层教学策略,因材施教,全面发展

学生群体内部客观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既体现在智能兴趣方面,更体现在学习程度的发展水平方面,承认差异,正视差异是开发学生潜能的前提。我在教学中始终坚持“关注差异,开发潜能,多元发展”的教育理念,努力做到让教学适应学生的成长需求,而实施分层组织课堂教学正是实践这一理念。教学分层包括目标分层、内容分层、教法分层、训练分层、评价分层等方面。我想就其中两方面谈自己的实践与探索情况。

2.1教学目标分层。分层教学目标,要重点研究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课堂教学中,实行相同教材、基本相同进度、对不同学生实施不同的目标要求。让每个学生跳一跳就能够着树上的苹果,不至于不切实际的目标要求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抹杀。教学目标分层有利于基础不同的学生都获得学习成功感,都得到应有的发展,确保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吃得饱”,基础中等的.学生“吃得好”,学习困难学生“吃得了”。

2.2训练分层。就是以学生学习现状为基础,实行动态分层,双向选择,即教师选择与学生选择相结合。训练题目分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要求学生必须人人做。这时,他们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其学习潜能得到了更好的开发,学习效率大大提高。

3.实施有效提问教学策略,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

只要立足课堂,我们就会发现,课堂教学中有不少教学行为偏离了教学规律,无形中降低了课堂教学效率,影响了学生学习潜能的开发。其中,提问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有效的提问具有激励、反思等功能,有利于老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语言表达能力,直接关系着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但是只有有效提问才能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从而使学生自觉地获得知识,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推理能力、概括能力。

3.1 提供“有问题”的环境。在教师的备课过程中,应设计一些知识或问题不讲,在课堂上留给学生时间,让他们独立地去思考去讨论。应该说,没有教师的帮助和引导,学生要真正掌握高中知识是困难的,但不能使他们感到自己对学习是无能为力的。相反,要使他们相信,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体,若没有他们思维的主动参与,是不可能真正学会知识的。

3.2 在课堂教学中注重问题的设计与运用。首先,以趣味性问题开始新课。在新课开始前,可以提些趣味性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注意,从而产生强烈的探索动机和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如在讲“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时,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为什么男性色盲患者多于女性?”因为问题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学生便急于想通过学习新知识来获得答案。其次,采用阶梯式问题提高学生的参与率和加深对问题的理解。任何一个班级的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思维水平和接受能力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异。我常根据学生的差异,设计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问题,真正做到分层次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第三,采用扩散性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类问题的解决要求学生打破思维定势,运用发散思维,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以寻求多方面解决问题的办法,同时运用比较的方法,更有利于快速把握解决问题的方向。并使学生懂得对于同一事物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提出问题进行研究和探索。

4.实施对话―互动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能力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积极互动对话、共同建构、共同发展的过程。我以现代教学理论为指导,突出“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想方设法创造愉快和谐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在活动中探究,促进学生个体的潜能开发和个性的充分发挥。

比如,在学习血糖平衡的调节时,我通过CAI展示了“胰岛A细胞和B细胞以及它们分泌的激素后,介绍胰岛素的作用。”接着提问:“你能否猜出胰高血糖素的作用是什么?能否想出胰高血糖素是通过哪些途径升高血糖的?”然后引入活动: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是如何调节血糖的平衡的呢?先请学生阅读课本“建立血糖调节的模型”的活动介绍,然后4人一组分工合作带着问题进行模拟活动,一起探索。然后组织小组交流构建模型的过程和结果,展示小组建构的血糖调节机制示意图。这样的教学设计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参与度,促进了学生间的交流,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和小组内的“合作交流”解决了解和识记层面的知识并形成基本技能。而且通过表达、质疑、探究、讨论,学生的合作能力和交往沟通的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学生在合作探究学习过程中形成的观点、看法及得到的初步结论,往往都还有较大的完善空间,这又提高了师生互动的针对性。

应注意的是:这些空间的完善不能靠教师的讲解补充甚至纠正来实现,而只能通过学生之间成果的交流,进行互动争辩,以实现自我完善。

5.巧用赏识-激励评价策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课堂上,当学生没有按照老师的要求回答问题或回答错误时,大致有两种评价取向,一种是消极的批评式评价取向,例如在某些课堂中,老师用讽刺、挖苦、责骂的评价语句对学生的回答全面否定。另一种是积极的激励式评价取向,即用积极地分析性的话语指出错误所在及出错的原因,同时肯定正确的部分并予以鼓励。这样的回答既明确无误地使学生知道该回答是错误的,同时又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和求知欲,营造了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赏识性、激励性的评价语言是抚慰学生稚嫩心田的春风,运用得当能够有力地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和创造欲望,从而极大的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

5.1把赏识-激励式评价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即学会欣赏每一位学生,及时对每位学生的积极表现做出恰当的激励性评价,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之处,赞赏每一个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和热情,赞赏每一位学生对教科书的质疑和超越。在学生的回答不尽如人意时,不能采取简单的否定方式,而要关注学生的回答中创新的部分,独特性的部分,给予积极评价,同时善意的、委婉的提出改进的建议,从而帮助学生接纳自己、拥有自信,使评价成为教师、学生共同积极参与的交互活动。

5.2在形式上采取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自评和他评)结合起来的办法,使学生通过评价和被评价,有所思,有所得。教师和学生既是评价者又是被评价者,评价的态度是中肯的,评价的效果是积极有效的。通过这种师生

篇5:会教的老师与不会教的老师有什么区别

1.会教的老师能把复杂的教材教简单了;不会教的教师则会把简单的知识教复杂了。

2.会教的老师能把难学的知识教容易了,不会教的老师则会把很容易的知识教难了。

3.会教的老师上课跟着学生走;不会教的老师则始终牵着学生跟着老师走。

4.会教的老师自己悠闲让学生忙;不会教的老师则让学生没事自己忙。

5.会教的老师希望听到学生的独立见解,不会教的老师生怕学生的回答跟老师预想的答案不一样。

6.会教的老师不怕学生答错了;不会教的老师生怕学生答错了。

7.会教的老师喜欢对学生说:“说说你是怎么理解的?”;不会教的老师总是说“谁来回答?”

8.会教的老师让学生自己读书去发现.总结,不会教的老师把自己的答案端给学生。

9.会教的老师心里始终装着学生;不会教的老师心里只有教案。

10.会教的老师把时间尽量留给学生;不会教的老师喜欢自己滔滔不绝。

11.会教的老师敢于让学生质疑问难,不会教的老师生怕课堂“节外生枝”。

12.会教的老师关注学生的思维方法;不会教的老师只关注学生“掌握了没有”。

13.会教的老师尊重并珍惜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不会教的老师总是把学生看得什么不懂。

14.会教的老师重视问题的思维价值,不会教的老师追求学生的脱口而出。

15.会教的老师把教后反思当做课堂的延续;不会教的老师教完课就“完事大吉”了。

16.会教的老师引导学生联系课文表达自己的思想;不会教的老师只满足于让学生从课文中找现成的答案。

17.会教的老师让学生去发现.纠正老师出现的错误知识;不会教的老师把自己教错的东西悄悄改掉。

18.会教的老师为学生搭建展示的舞台;不会教的老师千方百计让学生配合自己。

19.会教的老师常常装作不懂;不会教的老师喜欢不懂装懂。

20.会教的老师抓重点,抓关键;不会教的老师喜欢面面俱到,漫天刷糨。

21.会教的老师教方法,教习惯;不会教的老师教知识,教答案。

22.会教的老师教出自己的风格;不会教的老师千方百计效仿别人。

23.会教的老师思路清晰;不会教的老师领着学生转迷魂阵。

24.会教的老师吸收优秀教法的思想精髓,课堂上灵活应用;不会教的老师学习优秀教法的皮毛,课堂上照搬别人的套路。

25.会教的老师善于倾听学生的读书.发言,从中寻找教学的良机;不会教的老师瞅着学生读书.发言的空当去忙自己的事情。

26.会教的老师善于发现学生的创造思维,及时点燃那些思维的火花;不会教的老师只关心学生的回答是否完整。

27.会教的老师期待潜心读书后的深度思考;不会教的老师满足于摘取文本的对答如流。

28.会教的老师作业卷子当天批.当天评.当天改;不会教的作业.卷子做完了就没事了,做的对错不知道。

29.会教的老师课堂上关注后进生,课下个别辅导;不会教的只满足于大堂讲,谁会谁不会心里完全没底。

30.会教的老师不仅带领学生学习知识,而且重视学生书写.表达等方面的习惯养成;不会教的只管学生的答案对还是不对。

31.会教的老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分类布置作业,让每个学生都能轻松完成作业;不会教的作业布置一刀切。

32.会教的老师对学生说;这道题是有点难度,不要焦急,把题目再仔细读读,还不会的话,咱们再一块儿来研究研究;不会教的老师对学生说:怎么这么笨呀,连这么简单的题都做不出来.

强强对手下象棋作文

篮球的小学作文

教育机构助理实习周总结

中职信息技术新课标心得体会

乒乓球大赛作文

写兵乓竞赛的作文

毕业生们,如何找到合适的工作

范文强

关于家的话题作文精选

小学生读书笔记《作弊》

教不好的学生VS不会教的老师
《教不好的学生VS不会教的老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教不好的学生VS不会教的老师(共5篇)】相关文章:

[困惑]今天,这大学老师该怎么做?2022-04-29

本科临床医学实习总结范文2022-09-10

诗词大会第二季2022-09-03

细节之美中学生初一写人作文650字2022-09-02

手把手创业 3个月赚了钱2023-01-27

五年级英语教学教案2024-03-14

教育机构实习报告2023-11-18

日语毕业论文范文2023-10-26

教育机构实习总结范文2023-04-26

设计师面试试题2024-04-01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