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的经典背诵段落(整理5篇)由网友“咖啡因不耐受”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整理过的伤寒论的经典背诵段落,欢迎阅读与收藏。
篇1:伤寒论的经典背诵段落
伤寒论的经典背诵段落
《伤寒论》为东汉张仲景所著汉医经典著作,是一部阐述外感病治疗规律的专著,全书10卷。 原著《伤寒杂病论》在流传的过程中,经后人整理编纂将其中外感热病内容结集为《伤寒论》,另一部分主要论述内科杂病,名为《金匮要略方论》。
1.《伤寒论》之六经来自八纲,与《黄帝内经·热论》之六经不是一回事。《伤寒论》之理论与《内经》之理论是两个不同体系,所以用《内经》的思想理论来解释《伤寒论》的条文是错误的。
2.《黄帝内经》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需要我们去继承和学习专研。
3.《伤寒论》之用药来之《神农本草经》,有后世的脏腑理论的用药思想来指导学习伤寒论用药是不行的。
4.学习伤寒论,必须是要背诵全部条文的,后来的有的老师划分的重点条文是个人的理解,是不全面不够的。
5.学习中医,必须要先学理论(这个理论主要是伤寒论的理论,因为黄帝内经是没有多少用药经验的),先学伤寒论。没有理论的指导是学不好中医的,学什么方子治什么病是不行的,要方证结合。
6.现在有人提出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我看他们其实是不想要辨证论治,只想辨病论治。这纯粹是害中医,每个病有每个病不同的反应和症状,能一样吗?就好象有人老嚷嚷中西医结合一样,能结合吗?两个完全不同的理论。
7.第54条,关于定时发热,汗出热不减。阴是邪气,阳是正气,正邪交战与体表,邪气大于正气就会发热。因为有抵抗力,邪气不能全胜。桂枝汤是甘温,健胃生津液,帮助正气驱邪。就像汉武帝当年囤兵打匈奴,内部不强大就无法战胜敌人。
8.桂枝汤证是表阳证,为什么阳病不用辛凉解表而用辛温解表啊?冯世纶教授言:不是什么“热者寒之,寒者热之”的问题。也有人说辛温解表伤津液,那辛凉解表也伤津液呢。主要是要弄明白张仲景为什么要用桂枝汤的问题。因为太阳中风,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此为表阳证,同时汗出表示人体津液伤了。精气虚而汗出,汗出而邪不退,那怎么办?就像打鬼子,兵力不够打不过怎么办?桂枝、生姜辛散打啊,加白芍、大枣酸甘养阴液补充兵力啊。服粥覆被就是后勤供给啊。这就是发汗之中养胃气增津液,驱邪扶正,保胃气,存津液啊。这和鬼子还在前线打呢,等鬼子到防线内部了,就枣啊粥啊就不行了。像小柴胡汤,就要姜枣参了。
9.关于瞑眩反应的讲解: 药不瞑眩,厥疾弗瘳,厥者,“顽固、老”讲。瞑眩现象是药达病所的一种反应,病者表就瞑眩反应小,像桂枝汤姜枣啊粥啊就是后勤供给,养津液。在少阳就会反应大,因为少阳了,就是敌我战争进入了胶着状态,这时的仗打得最激烈,看往来寒热就知道正邪纷争的多厉害。出现了默默不欲饮食,就要参姜枣上了。越是老病久病就瞑眩反应的大。而到了三阴病了,我方的力量明显弱与敌方,往往会在一月或三月之久,在我方反击的力量积累的够了,才会出现瞑眩反应。
10.关于舌苔和脉象:经方里舌苔和脉象只是症状之一,只是参考,主要是看症状反应。舌苔的重要性比脉象要次,在后世温病学派里才重视起来。脉就是血管,血管特殊的占30%,可凭的只有60-70%的,比如有人拉肚子,病在里的,但有的脉还浮,你怎么看啊。还要熟悉病人以前的脉象,有了变化才好比较。脉是号表里寒热虚实,不是号脏腑的。
11.经方治病啊,它不是讲的病因病机,它注重在什么?症状反应。
12.这个桂枝麻黄各半汤,它治疗身痒、治疗皮肤病的原理就是小发汗。小发汗是什么?这个痉湿暍病治疗风湿,就要小发汗吗,这样风湿俱去,小发汗。这个小汗出要注意,不是大汗出,小汗出以后就是说让风邪、寒邪和湿一块儿出去。桂枝加荆防汤呢,荆芥、防风相当麻黄,与麻黄近似,也是小发汗、微汗,不过荆芥和防风发汗的力实际上比麻黄不相上下,麻黄力量偏大。
13.皮肤有湿在表的皮肤痒,出现湿疹或风疹、荨麻疹都是一类的,经方看来这就是湿在表,属于表不解,当然就用桂枝麻黄各半汤了,或者用麻黄汤小发其汗,两个方子量用的很小。
14.我们临床看病,好多病人你不知道什么原因,但是出现了这个证,根据这个症状反应来判定它是哪个六经证或是具体的方证是什么。
15.不正确的发汗,引邪入里,这种情况我们在临床经常碰到,有些发热恶寒,典型的伤寒,或者是典型的中风,用清开灵啊,双黄连口服液,这是治里的药,用了后反而加重,都是有可能的。
16.便秘并非都为阳明,久病便秘,多在太阴。心里要有这根弦。津亏便秘,里虚寒的便秘,这时可用生白术,性温,量大有通便之功。当然,如有热象,可合并阳明了。
17.越是复杂的病情,用药越简单,才能弄清楚。用药过多,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错综复杂,互相影响,往往干扰了你最初的辨证。
18.从伤寒论的这几个方子得到启发,它这个剂量啊,不是一成不变的,伤寒论写的用什么剂量,我们就用什么剂量,桂枝用的是三钱,9克,你非得用10克不行、12克不行?那不是这样的,根据病情!因为它病轻我用6克,生石膏也是,越婢汤证少,生石膏用30克,里热重,用60克,这都有可能。所以这个,我们根据这样关于经方剂量问题就得到解决了。这几条的经验就告诉我们,临床上有什么证,用什么方,是桂枝汤证多,就用桂枝汤,剂量就多,麻黄汤证多,就用麻黄汤,越婢汤,实际上就告诉我们这里。
19. 外邪里饮这是一个六经辨证,我们说《伤寒论》六经辨证先辨六经,再辨方证,实际上就是从这里可以看出它的规律。临床上遇到的一些病,你要先思考的是六经它的证,我们现在就遇到这个问题了。六经证是什么呢?一个在表一个在里。叫表阳证里阴证,或者叫太阳太阴合病。这是一个六经证,这具体的方证不一样,有小青龙汤,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证。还有好多像五苓散证、苓桂术甘汤证,苓桂枣甘汤证,这一类的方子很多很多。所以都叫外邪里饮。都是有表不解,里有水。它区别在哪里呢,具体的方证不同。
20. 外邪里饮,治疗应该是解表的同时利饮,不能单纯地解表,也不能单纯地利饮,分开来治不行。
21.提纲就是提供给我们一个纲领,辨证的时候有一个依据。纲领的一句话不能说清楚,它后面的好多条文都解释了。
22.津液伤了,何以温中?实际上就是津液伤了,怕用了温热的药啊伤津液。实际上你看《伤寒论》的一些方子吧,温中的生津液的都是温热药,他桂枝汤用什么药,用桂枝、生姜温中健胃的,津液伤的不厉害,用桂枝、生姜就行了,实际上麻黄汤也有,虽然麻黄汤是发汗的,但是它也顾及到生津液,用什么?用甘草、桂枝,他是这个生津液的`,实际上也在扶正祛邪,主要在温中生津液。
23. 心烦,一般是有热,但是虚寒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甘草干姜汤的心烦,这个烦躁吐逆,这个烦是饮邪上犯。阳虚到了一定程度也出现烦。
24. 所以我们还是辨六经,辨方证,要记住。不要以为是治疗颈椎病就是葛根汤,或是桂枝加葛根,实际上治疗颈椎病,治疗冠心病,有好多方子都能治。就看它六经证,和它具体的方证。也可能有桂枝加附子,也可能用大柴胡,也可能用理中汤,不能光靠一个葛根;小柴胡也治项背强几几,柴胡桂枝汤也治项背强几几,这都有的,看它的主要方证是什么。
25.中医没有“副作用”这个词,“副作用”是西医讲的,只要我们辨证准确,就不会有副作用的。但是有一个瞑眩反应,这是正邪相争的一种表现,这是病长期不好,吃了药以后出现的这么一种反应,包括出出汗、头晕、衄,这是正气与邪气奋力相争,相当于决战。这不是副作用。
26.关于四逆散:整个《伤寒论》就一条条文,以药测证,此为少阳阳明合并(病)。此无口苦咽干,方中之药为大柴胡方去黄芩、半夏、大黄、姜枣加甘草。若少阳病合并阳明明显就大柴胡,不明显就四逆散,四逆散中见四逆不多,而见手足心热的较多。
27.什么叫促脉,胡老解释了,就是寸脉独浮,关尺俱沉,这么一个脉象。
28. 为什么麻黄汤治疗喘呀,就是因为表不解,水气在表,人体的正气不能旁达,气都往上冲,积于肺,壅于肺,所以这肺胀满,就出现喘,一解表就好了。
29. 单纯的少阴病呀,一般很少有喘,有喘是什么呀,也是合并里饮,麻黄附子细辛汤是治疗咳喘常用的方。
30.太阳阳明合病,以解太阳病为先,先治太阳,先解表,所以“下不厌迟”是太阳阳明合病的一个治疗原则,太阳太阴合病那急则治其里,解表它不着急,这是一个治疗经验。
31.太阳病的判定,是依据反应出的症状“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而不是依据受风寒或风热。太阳病中的伤寒,是依据太阳病又见“无汗,脉浮紧”,而不是根据感受寒邪,其中风,是依据太阳病“汗出恶风”,而不是依据只感受了风邪。读懂前三条,是读懂《伤寒论》的关键。
32.《伤寒论》就是一个病历,各种(疾病)治疗的记录。
33. 胡老说,这个痹症啊,始终离不开少阴。胡老在临床治疗的时候,一般遇到关节疼痛呀,尤其是大关节,肘膝关节用桂枝加苓术附,日本汉方也经常用这些方。
34. 少阴病有身疼痛,跟太阳病身疼痛相同的,只要它是表现为脉是微细的,而且没有精神,那不是太阳病就是少阴病了。
35. 六经的提纲,它主要是症状的反应,脉象只是症状的一种,反应的津液足不足,在表还是在里,它是一个参照条件,其他的条件不能忽视,辨证非常复杂的,非常细的。提纲在临床是一把尺子,你去量去,在你量的过程当中啊还有其他辅助的。
36.经方六经是怎么产生的?就是通过临证用药用方证的经验总结,先有了用药、用方证的经验,就是“单味药→单味方证→复方方证”的过程,在应用方证的过程当中,逐渐产生了六经这个概念、这个理论。
37. 六经病啊实际上是六证。
38. 关于问诊:问诊尽量仔细,要是问不到有时辨证就不准确。比如这个人发热恶寒身疼痛,这不是太阳病么?但你没问他口干,要如果有口干那不是单纯的太阳病了,已经传里了,是太阳阳明合病了。所以一定要问仔细,问仔细以后再分析就行了。
39. 关于辨六经辨方证:辨六经是比较好掌握的,来了病人先辨出提纲,六种情况,比较简单;但是辨方证比较难了,要辨到正确无误啊,那不是那么容易的事。一个是要通过自己努力学习《伤寒论》的原文,记住这些每一个条文每一方证他的特点,再一个就是说你有临床经验了,真正认识这个方证了,见到这个方证一看就知道了,在这儿用上没问题。
40. 这个《伤寒论》的六经啊,就是这六个提纲,并不是《内经》的经络脏腑的六经,不是《内经》的热论所说的六经,它是八纲的六经。所以我们应用《伤寒论》的六经就是根据我们用八纲来认识六经就行了。
篇2:琵琶行背诵段落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篇3:琵琶行背诵段落
本诗的诗眼(主旨)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通过写琵琶女生活的不幸,结合诗人自己在宦途所受到的打击,唱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心声。社会的动荡,世态的炎凉,对不幸者命运的同情,对自身失意的感慨,这些本来积蓄在心中的沉痛感受,都一起倾于诗中。它在艺术上的成功还在于运用了优美鲜明的、有音乐感的语言,用视觉的形象来表现听觉所得来的感受;萧瑟秋风的自然景色和离情别绪,使作品更加感人。
诗人在这首诗中着力塑造了琵琶女的形象,通过它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的乐伎、艺人的悲惨命运,抒发“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情。诗的开头写“秋夜送客”,“忽闻”“琵琶声”,于是“寻声”“暗问”,“移船”“邀相见”,经过“千呼万唤”,然后歌女才“半遮面”地出来了。这种回荡曲折的描写,就为“天涯沦落”的主题奠定了基石。
接着以描写琵琶女弹奏乐曲来揭示她的内心世界。先是“未成曲调”之“有情”,然后“弦弦”“声声思”,诉尽了“生平不得志”和“心中无限事”,展现了琵琶女起伏回荡的心潮。
然后进而写琵琶女自诉身世:当年技艺曾教“善才服”,容貌“妆成每被秋娘妒”,京都少年“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然而,时光流种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描写,与上面她的弹水,“暮去朝来颜色故”、最终只好“嫁作商人妇”。这唱互为补充,完成了琵琶女这一形象的塑造。
最后写诗人感情的波涛为琵琶女的命运所激动,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抒发了同病相怜,同声相应的情怀。诗韵明快,步步映衬,处处点缀。
既层出不穷,又着落主题。真如江潮澎湃,波澜起伏,经久不息。反复吟诵,荡人胸怀,情味无限。语言铿锵,设喻形象。“如急雨”“如私语”“水浆迸”“刀枪鸣”“珠落玉盘”“莺语花底”。这些读来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琵琶行》的铺垫艺术
2.仿照琵琶行描写声音
3.琵琶行特级教师教案
4.琵琶行的作者是谁?
5.胡姬琵琶行
6.白居易《琵琶行》创作背景
7.琵琶行版本介绍
8.《琵琶行》的影响
9.《琵琶行》写作特点
10.《琵琶行》的原文
篇4:我背诵《伤寒论》的心得体会(国庆献礼)
我背诵《伤寒论》的心得体会(国庆献礼)
我背诵《伤寒论》的心得体会(国庆献礼)收藏分享/10/2 19:02|发布者:david9|查看数:201|评论数:8摘要:首先感谢仲景先师,我们大家聚集于此,都是仲景的恩泽。做对联云:仲景区区二百六十方,岐黄鼎鼎一千八百年!中医入门的唯一办法就是背诵记忆,这本来没什么好说的,舍此之外别无二法。历代名医莫不是扎实的背诵.首先感谢仲景先师,我们大家聚集于此,都是仲景的恩泽。
做对联云:仲景区区二百六十方,岐黄鼎鼎一千八百年!
中医入门的唯一办法就是背诵记忆,这本来没什么好说的,舍此之外别无二法。历代名医莫不是扎实的背诵基本功开始学起。这是最快最好最稳妥进入中医之门的办法。
列举名老中医之路里面的记载:
(1)吴棹仙(四川名老中医)老师.中年弃儒从同乡李同庆公习医.以陈修园公余十六种为教材,命先师诵读。如是二年,先师对《伤寒论浅注》正文与注释,皆能背诵,为以后走上医学道路奠定了基础。…先师对《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著作,不仅都能原文背诵,且字斟句酌,做到了解经字字有出处。
(2)陈鼎三(四川名老中医)十五岁从文学医,后拜师于邑之宿医陈颖川。陈老潜心歧黄,嗜书如命,不仅能背诵四大经典著作原文(其中《内经》是重要篇章),且能背诵一些名家的注释。陈老主张背诵一些经典著作和经典条文,他能全文背诵《伤寒》、《金匮》、《本经》、《温病条辨》及许多重要注家之注。对《内经》的重要篇章皆能大段背诵,对注家更是如数家珍。中年以后,据自己历年来的体会,得出这样的结论:不可囿于背诵,但又不可不背诵,应该有重点的背诵(这可不是那些不背书就要“灵机活动”者的借口)。譬如破竹,数节之后,皆迎刃而解(《晋书・杜预传》)。陈老为什么主张背诵呢?他认为临床经验用文字表现很难全面,而读书人对同样的文字之理解,又会受到文化水平、临床经验、阅历、判断力和想象力等种种因素的影响。因此,要还原到作者所需要用文字表达的实际情况,其准确性就比较差。我们根本不可能走到已经作古的前辈名家面前,由他们通过实际病例讲解总结成文字的东西,既无名师亲授的可能,那么就只有通过精读,反复读,以至背诵,再在临床上去反复揣摩,从中悟出真谛,这是其一。其二,经典著作中的条文,乃是从无数病例中总结出来的具有规律性的东西,也就是俗话所说万变不离其宗之宗。记住它,背诵它,就能在临床上触发思绪,吃透精神,从熟生巧,别出心裁。
(3)张珍玉(山东名老中医)我十六岁时,父亲便让我一面上学,一面在业余时问和哥哥一起学习中医。首先学习浅显的内容,背诵《医学三字经》、《药性赋》、《濒潮脉学》、《(汤头歌诀》替。《索问・着至教论》提出知医应做到「诵」、「解」、「别」、「明」、「彰」,父亲也要求我们从背诵入手,先装进肚子里,再慢慢消化、吸收。起初父亲不给讲解,又没有通俗版本,全凭死记硬背,非常吃力。父亲家教甚严,过一阶段就考我们,提出其中的一句,我们必须熟练地往下背诵。我和哥哥互相督促,互相问答,睡觉前背,走路时背,上厕所也背。学识渐进,背诵也渐容易了。二,年间把《医学三字经》、《药性赋》濒湖脉学》、《汤头歌诀》都背过了。然后开始攻读王冰次注「内经》、陈修园的《金匮要略浅注》、《伤寒论浅注》,也是先背诵。虽然都有注释,也不准看。
(4)谢海洲
经典著作是中医理论的源泉,有了熟读乃至重点篇章能够背诵的硬功,博览各家各派,才能抓住重点。老一辈所以能引经据典,脱日而出,如数家诊,就是困年轻时下过一番苦功。经典读熟了,以后才有豁然贯通之妙。尤其在青少年时,奠基更为重要。我四岁时,随祖父课徒的学生念些歌赋,虽不理解,念得多了,也就记住了。背,不单纯是记忆的问题,还有加深理懈的作用。学习方歇、药物更是如此,不背不成。熟背才能得心应手,口到笔到,熟能生巧。临术时初有方,后无方,最后又有方。这种意境都是背诵、记忆、实践、提高的过程。背诵开始要少,由少而多,积腋成裘,积沙成塔。到一段落,可以暂放,再另起第二段落,记熟了再开始第三段。《金匮要略》我就是这样分条分段背诵的,一共四百条都能朗朗上口,永志不忘,并可由此及彼,互相联想,互相印证。这种背诵的「童子功」,对学中医的人是必备的。
(5)方药中
我一开始学医,老师就要求我背诵《伤寒》、《金匮》原文,背诵经络走向及穴位,并且在恃诊时,经常结合病人情况提出问题要我当场解答,口述方名要我开药,口述穴位要我扎针,甚至何以用此方,何以选此穴,亦穷加诘问。一旦处方开不完全或找不到穴位,老师就勃然变色,自己提笔开方,自己动手扎针,弄得我面红耳赤,坐立不安,只好下死功夫,夜以继日,不敢稍懈。
在《名老中医之路》书中这样的例子太多了,这些真正到达所谓“师其法不泥其方”“圆融通达”境界的大师们,没有一个不是从扎扎实实的背诵记忆开始的。没有一个不是谆谆告诫后学,要打好基本功。
我是从一月开始背诵伤寒论的,花费了大约五个月的.时间,可以说,我会背诵了。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首先是整理一个最权威的标准版本
然后就按着性子慢慢背诵了,首先要把伤寒论分成三或者四部分,每天只读这一部分,轮流进行。这样全篇都可以得到熟悉,不会出现前面很熟,后面没见过面的情况。
也可以直接从后面开始背诵,比如说直接从少阳篇开始背诵,也可以杜绝出现前热后冷的情况。
寒假期间,大部分学生都离开学校了,我就在学校教学楼楼顶上一个空间里面和同学一起大声朗读,十几天后,临近过年的时候才回家。
每天只需要读,不需要用力去背诵,要求吐字清楚,声声入耳,不可贪快。有时候看起来最慢最笨的方法却是最快最好的方法。
现在中医学子浮躁迷茫者很多,被五运六气,周易八卦,火神派之类迷惑不少。自己不去扎扎实实背诵东西,根底柔弱,就容易被这些学说干扰。好比站桩都不会,却要学习什么天马流星拳,最后镜花水月一场空,徒徒耗费青春。
背诵伤寒论有什么好处呢?
就是在学习伤寒课程,看经方医案,或者其余经方书籍的时候,能很容易的听懂看懂,如果方剂也可以熟练背诵的话,看了别人的经验就可以直接应用了。
还能够建立一种六经(六病)的思维体系,好比拥有大海中的指南针一样的感觉,这些都是从背诵中得来。
我继续背诵了全部经方的组成成分,现在主要背诵《金匮要略》和后世方剂。受益良深,深深惊喜背诵了伤寒论,以及经方方剂的组成成分以后别人的经验就可以被我应用起来。
中医的学习并不难,只要心思单纯一点,不被各家学说干扰,认定一个路子,一家学说,直接当下承当下来,全身心投入于此,就可以大大缩短学习中医的过程。古人云:制心一处,无事不办。
对于中医的学习现状,我深深担忧,眩人心目的学说如此之多,却极少有人出来说中医基本功---背诵记忆原文的极端重要性。
我每每向人强调背诵的极端重要性,就有人说背诵会成为死读书,“尽信书不如无书”,要“灵机活动”之类的话。我也无可奈何。有人更是以自己记忆力差为借口,但我更不相信一个智力正常的儿童或者成年人读诵伤寒论三四百遍还不会背诵。只是懒惰的借口罢了。
我认为早期读书,强调背诵,对初学来说,确是一个最值得重视的好方法。清・章学诚说:「学问之始,非能记诵。博涉既深,将超记诵。故记诵者,学问之舟车也。」(《文史通义》)涉山济海,少不了舟车,做学问也是如此。只要不是停留在背诵阶段,而是作为以后发展的基础和出发点,那么,这样的背诵便不得以「读死书」诮之。
很多人宣扬中医要活学活用,“师其法不泥其方”,自谓圆融通达,俨然已经获得灵机活法。打探一下其人根底,往往基本功并不牢靠,没几个人会背诵《伤寒论》以及常用方剂准确组成,多是沽名钓誉之辈。反而那些真正获得灵机活法的经方大师们却不断在对后人强调基本功的重要性。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我梦想建立一个基本功扎实的经方协会,要求每一个会员必须集体读诵《伤寒论》、《金匮要略》、以及方剂歌诀三百遍以上,第一步达到字字句句熟练背诵,脱口而出的程度。然后再制定必读书目,严格执行,步步检查。我想这可能是发展中医后备力量,形成求真务实之风的一个好做法。
本文内容由金针徐风瑞提供
篇5:散文优美段落背诵
1、站在时光廷伸的岸上,侧目而视来时的路;岁月之河,涛声依旧。唯有自己的心语,如潺潺有声的溪水,婉转而悠扬,伴着我度过无数无眠的无尽之夜。在这有风有情的雨夜里,我想用清纯的文字煮一壶墨香,坐在窗帘的边缘点燃生命的歌喉。
2、每一天的早晨我们还是需要坚强,即使在睁眼的刹那,心底一百个不情愿的挣扎着起床,可是我们还是得用飞一般的速度解决洗脸刷牙,过着打仗般节奏的生活状态。在连续没有休息的时候,拖着疲惫的身躯,眼皮在打架,慵懒的精神在无声的抗议,我只是一具行走的躯壳。而一旦,获得充足的休息,让身体和心灵得到阳光和雨露的滋养,年轻的心又迅速的恢复弹性,一扫消极的情绪,再次投入到风风火火的生活中。
3、再不会为了一句话,而和人争得面红耳赤;再不会为了一个漫不经心的承诺,而欲生欲死。抑或流年里少了那些朗声大笑,取而代之的却是温婉的微笑。坐在电脑前,静静地听一首歌或看一篇文,常常是被一个旋律、一句话或一幅图所感动,而在不期而至的灵感中,任指下敲出袅娜的花。岁月荏苒,什么都可以改变,唯一不能改变的是天性中的善良和善感。
4、在记忆的旮旯里,重新把以前的画面拼凑起。夕阳下你的美丽,落日的'晚霞像是给你披上漂亮的嫁衣,习习微风把你的面纱吹起,凝眸深处你的微笑惹人痴迷,无奈生命里伏伏起起,你的美永远刻在了我的脑海里,耳畔你的歌声响起,试着用手触摸虚无的你,才发现,可望而不可及。
5、曾经的青春很短暂,也很无情,自以为迈开了脚步,就可以浪迹天涯,向着前方自由的奔跑,可是在万般阻扰的挫折上,只能用着胆怯的目光看着“层层浪,叠叠高”的物质文明社会,不敢融入进去,可是逃避了现实的约束,就能高枕无忧了么?一昧的消沉,失落,伪装出虚伪的自己,可最后受伤的人还是自己。
6、站在都市的一隅,感受那些渐行渐远,当沧桑倦怠了最初的单纯,当岁月荒芜了似乎成熟的心田,文字是否仍可以承受心之重?许多过往,错过了、擦肩了、流泪了、欢笑了,到最后还剩下些什么?
7、秋水长天月又盈,无限相思付瑶琴,琴音袅袅思如潮,两处情牵夜夜心。杯中倒影月已碎,把酒临风向青天,月华如霜上眉宇,静夜飞花冷寄心。
8、人在一生之中,总有些酸楚的往事,让人泪流满面,令你不堪回首;也总有一些甜蜜的回忆,让人沉醉不醒,痴迷而又流连忘返。而一些生死离别的无奈,相聚重逢的喜悦,放弃与执着,忧愁和快乐,心痛过的,感动中的,都宛如一首跌宕起伏的人生交响乐。既有千回百转的悱侧惆怅,又有情深意意的悠悠旋律,不时的在你心中回荡。徘徊。萦绕。在那往昔的经历中,纵有秀山丽水,旖旎梦境,纵是花前月下,呢喃细语的缠绵回忆,终抵不过此时百感交集的一声轻叹,一脸无奈,一缕清怨。
9、岁月的帆,在回忆的目光下渐行渐远,耳际忽而响起<怒放的生命>的旋律,激起我心中一股莫名的渴望。轻轻拉开窗帘,一场春雨,淋湿了虔诚向往的花朵,许许多多的回忆片段如同雨浇开的花香,温馨着那深藏的梦,一如此刻的心境,任那悠悠飘荡的花香与春风将我熏醉,且,不愿醒来。
10、岁月流逝的风,吹起记忆的长发在思绪里飞扬,如猎猎飘舞的旗帜,轻轻的拂开紧闭已久的心窗,掬一捧月华之莹露,洗去生命的锈迹和尘埃,把自己的人生之河置换成如清泉般的澄明和洁净。
11、无法倒流的时光,带不走的是岁月的芬芳,回不去的是年华的沧桑,留不住的是时间的流淌。年少的时候,总会在铺满荆棘的道路上历经艰苦,正值花样年华的时候,那些看似美好的事物却趋之若鹜,随心所欲,可当青春都被挥霍一空的时候,才会懂得珍惜,不免怀念过去。
12、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良友是黑暗中的曙光,引领你步向正途;损友会诱惑你走上歪路,令你陷入万劫不复。发掘被埋没的那一颗沧海遗珠,给予养分,欣赏长处,知己知彼,将心比己,相识满天下就不难了。朋友是要用关心去润泽,用勉励去雕琢,用沟通去维系。友情如生普洱,在一定的条件下,愈陈愈醇厚。
13、将一份美丽婉约成风景,芬芳明媚且安恬的时光,浅笑于岁月之
巅,静静放牧心灵,即使找不到来时的路,仍愿以一袭执念,追赶那份最原始的纯真。岁月静好,痛苦抑或忧伤,都是一种成长。期待有一天,回眸处,能拾回那个遗失的梦。
14、古藤老树昏鸦,断肠人在天涯。韶光荏苒,记不起年少的轻狂,不再想当年的慷慨激昂。一路奔波流浪,一路磕磕绊绊,落叶归根回到最温暖的故乡,回到那段年少最自由的时光。青石板道上,百花绽放,翩翩蛱蝶落叶成欢。把岁月流走的微笑埋进古老的河畔,在明媚的阳光下,让点点记忆灿烂盛放。
15、独处时,我爱泡一杯清茶,一片片盈绿,舞动翩翩,茗香阵阵,享受顷刻的慵懒。心,静如镜,悠然自得。轻晃茶杯,茶叶时而簇拥,忽而四散,浮沉不定。缓缓啜饮,清雅淡致的苦涩在舌间荡漾开来,润泽心田。茶是大自然的结晶,品茶是灵与美的契合,心与智的探讨,静与空的悟会。
16、当我们踏上人生的征程时,涌入社会的潮流中,总会在失败中磕磕碰碰,往往很多事情的抉择,没有对与错,只有它的缘由与结果。年轻的时候,总会好高骛远,一时兴起,乘风破浪,怀揣着美好憧憬的梦想,坚信自己能够驶向成功的彼岸,可正踌躇满志时,一旦遇到重重困难,却经不起千锤百孔的打击,只得半途而废,如同白驹过隙,潮起潮落,来时太突然,去时不复返。
17、大千世界,滚滚红尘,与你擦身而过的人比比皆是。百年仅修得同渡船,要种多少善果才能与他漫步人生路?朋友如海水般,承载你无数的泪花;欢乐时,白浪掀天,波涛汹涌,心,雀跃跳动;悲伤时,阴郁深沉,潮涨潮退,低语着,安慰着,轻抚疼痛的心。
★ 中医跟师心得体会
★ 医古文学习心得
★ 学中医心得体会
★ 关于学习中医心得

【伤寒论的经典背诵段落(整理5篇)】相关文章:
读《阅读年选》有感2022-04-29
学习中医心得体会2023-12-12
高血压病因病机中医学探讨2022-07-31
传统医学的护心经2023-07-26
安全副校长工作述职报告优秀2023-12-12
永恒的梦想的作文2024-01-20
诗词(语文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2022-11-28
《黄帝内经》读书笔记2022-11-10
小学生读书笔记段落2023-03-31
黄帝内经读后感2023-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