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方剂的英译论文

时间:2022-12-25 07:44:37 论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试论方剂的英译论文(精选11篇)由网友“凉拌毛豆凉拌海带”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试论方剂的英译论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试论方剂的英译论文

篇1:试论方剂的英译论文

摘要:本文通过研究历代代表性中医方书中方剂记载的行文方式, 发现在先秦至宋代时期“方”与“剂”是相互独立的概念, 而在金元之后“方”的概念被“剂”所指代, 由是“方剂”的概念形成。根据这一发现, 提出方剂名称英译的二分法:将方剂名称分为“药方名称”与“药剂名称”两部分翻译, 并明确二者是主干与从属的逻辑关系。以区分每一首药方和每一种药剂, 传递方剂中“方”与“剂”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内涵, 避免译名“方”与“剂”的概念相互混淆, 有利于区别不同的方剂和适应未来方剂发展的英译需要。

关键词:方剂; 方; 剂; 方名专有化;

方剂学于20世纪50年代从中医药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学科[1], “方剂”一词可见于这一时期后的中医药学词典, 而成书于20世纪代的《中医大辞典》[2]并未载“方剂”一词。在讨论“方剂”之前, 首先明确“方”与“剂”的内涵。“方”即“药方”, 是指医生治病所开的处方;“剂”即“药剂”, 是根据药典或处方配制成的药。简言之, “药方”就是医师制定的药物治疗方案, 而“药剂”是根据“药方”所确定的方案调配出来的实体的药。

目前, 方剂学教材对“方剂”的定义大体相同。方剂是中医在辨识病证、确立治法的基础上, 按照制方规则, 通过选择合适药物, 酌定适当剂量, 规定适宜剂型及用法等一系列过程, 最后完成的药方[1];方剂, 是在辨证审因, 确定治法之后, 依据组方基本结构, 选择合适的药物, 酌定用量、剂型及用法, 配伍而成的药物组合[3]。可见, 目前方剂学中对“方剂”的定义, 既有药物组合配伍的“药方”的内涵, 又有具体剂型及相应用法等“药剂”的内涵, 但更偏指“药方”。

以桂枝汤为例, 在《伤寒论》[4]中“桂枝汤主之”中的“桂枝汤”是药剂的概念, 即用于治疗疾病的调配出来的实体的药;而“桂枝汤方”是药方的概念, 即医生开具的处方, 也是调配药剂的依据。至少在《伤寒论》中, 仲景“桂枝汤”与“桂枝汤方”, 药方与药剂的概念是有明确区分的。大量文献研究之后, 我们发现:在唐宋之前的方书中, 药方与药剂的概念大都是相互独立的;而在金元之后, 药方、药剂就不再明确区分。这种药方、药剂互称互指的现象自金元一直存续至今, 正如方剂学教材所言“方与剂有时互称, 均指药方”[1]

当下的中医语言环境中, “方”“剂”即“药方”“药剂”的兼指互称已成为约定俗成的语言习惯, 方剂名称可以指代药方, 也可以指代药剂。如我们现在说起“桂枝汤”, 既可以指实体药物“桂枝汤”, 即药剂;也可以指“桂枝汤方”处方, 即药方。对于母语为汉语的读者而言, 判断一个方剂名称在具体语境中指的是药方还是药剂并非难事。但是, 英语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语言, 语义淆杂的中医术语在译入英语时, 如果不明确其概念并梳理逻辑关系而采用直译, 很容易造成译语语义混淆不清而增加目的语读者阅读和理解难度, 降低译文可读性和传递信息的有效性。“方剂”“方”“剂”在目前的语言环境中是典型的存在语义混淆的中医术语, 目前方剂名称的传统译法存在多种问题, 亟需一种新的翻译方法进行系统解决。本文通过文献梳理古代代表方书中“方”与“剂”的内涵及逻辑关系, 并结合中医方剂名称英语翻译的基本原则, 提出方剂名称翻译的“二分法”:将方剂名称分为“药方名称”与“药剂名称”两部分翻译, 并明确二者是主干与从属的逻辑关系, 以期系统解决方剂名称翻译中存在的语义混淆问题, 使译文更准确、全面地传递方剂的内涵。

1 古今“方”“剂”内涵的演变及逻辑关系探讨

1.1 古今“方”“剂”内涵的演变

1.1.1 先秦至东汉时期的方与剂

《黄帝内经》是中医理论奠基之作, 成书年代尚无定论, 主流观点的成书时间从战国跨至西汉时期, 其记载方剂13首。东汉末年著名医家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被后世尊为“方书之祖”, 后世流传中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两部经典对方剂的记述示例如下。

表1《黄帝内经》的方与剂

表2《伤寒杂病论》中方与剂示例

根据上表引文“小金丹方”、“饮以半夏汤一剂, 愿闻其方, 其汤方”和《伤寒论》及《金匮要略》的“某某汤/丸主之”“某某汤/丸+方”可以发现:《黄帝内经》和《伤寒杂病论》中“某某汤”“某某丸”为药剂概念, 而“某某汤方”“某某丸方”为药方概念, 药剂与药方相互独立, 并分别进行表述。虽然古文行文未标注断句, 但无论“某某汤方”在现代是断句成“某某汤, 方”还是“某某汤方”, “药方”与“药剂”概念仍是分别表述。因此可以推断, 先秦至东汉时期“方”与“剂”是有区别的, 是两个相互独立的概念, 否则不需在“某某汤/丸”后多加一个“方”字。

1.1.2 唐宋时期的方与剂

唐宋时期多有经典方书现世, 如集唐以前方剂之大成的《备急千金药方》, 第一部由政府编成颁行的成药药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方书巨著《圣济总录》, 开“方论”之先河的《伤寒明理论・药方论》等。这些方书的方剂记载形式为方剂探源提供详实的参考, 具体如表3所示。

表3 唐宋经典方书的方剂记载格式

在《备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方》和《圣济总录》中, 方剂记载的常用的行文方式有以下几种:“某某汤/丸/散/膏/丹……+方”“某某汤/丸/散……, 治/疗/主某某某 (病证) +方”和“某某汤/丸/散……主之+方”三种。其中“某某汤/丸/散/膏/丹……+方”, 突显了药方的独立性。

对于其他两种常用行文方式, 今时的《外台秘要方》[12]和《备急千金要方》[13]注解校注书籍多断句成“某某汤/丸/散……, 治/疗/主某某 (病证) 方”和“某某汤/丸/散……主之方”, 如此断句将“方”与药剂“某某汤/丸/散……”的概念等同, 并不妥当。应该断句成“某某汤/丸/散……, 治/疗/主某某某、某某某 (病证) 。方”, 更符合汉语语法和习惯。同样在《唐本伤寒论》[14]中“某某汤/丸/散……主之方”亦当断句成“某某汤/丸/散……主之。方”。因为此类句子属陈述句, 而不是判断句“某某汤/丸/散……, 治某某, 某某 (病证) 方 (也) ”, 句子主语为“某某汤/丸/散等”, 谓语为“主”“治”“疗”, 宾语为“病证”, 构成一个完整的句子, 故应在“方”前断句, “方”字承上启下列举药物组合配伍, 也可理解成“某某汤方”的缩写。而且《圣济总录》与《太平惠民合剂局方》的“治+病证”的行文方式也可以辅证此观点。《伤寒明理药方论》成书于宋金年间, 其所论二十首方剂均采用“某某汤/丸/散+方”的格式, 后述方解及药物配伍及药量配比等, 区分“药方”与“药剂”的概念。

由此可见, 《外台秘要方》《备急千金要方》《圣济总录》和《伤寒明理论》中“方”与“剂”概念仍是相互独立的, 而《太平惠民合剂局方》直接以药剂名称“某某汤/丸/散……”后述药物配伍用量等的形式记载, “方”的概念未单独表述, 药方的内涵由药剂所包涵, 可能是后世“方”“剂”互指、同名的开端。

1.1.3 金元明清时期“方”与“剂”

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张从正所著《儒门事亲》[15]论“七方十剂”中“方”与“剂”两者均含“药方”和“药剂”两种涵义;其方剂的记述方式是直接在药剂名“某某汤/丸/散……”后列举药物配伍、药量及煎服法, 并未提及“某某汤/丸/散……+方”。

明代《普济方》[16]按照病证分门别类收录对证的方剂, 按病证单独分篇, 开篇先介绍该病证的病因病机、症状转归、治则治法等, 后单独一行书“方”一字, 然后另行依次列举药剂名“某某汤/丸/散等”所治病证、药物配伍、药量及煎服法, 以“药剂”呼应“药方”。

明刻本《医方考・第六卷》[17]载方剂行文方式如“四君子汤:人参……甘草灸。年高气弱痔血不止者此方主之”, 亦是将“药剂”指作“药方”。清代《医方集解》[18]载方方式如“桂枝汤: (仲景) 治太阳中风……断其入胃腑之路。桂枝……大枣十二枚”[18], 不再提及“某某汤/丸/散……+方”, 药方的概念被药剂所包涵。由此可见, 金元之后的代表方书中, “药剂”指代了“药方”的概念, 换言之就是一个药剂名称既可指对应的实体的药, 也可指该药剂的药方, 存在“方”“剂”同名、“方”“剂”互指的现象, 与今时之“方剂”内涵相同。

综上所述, 在宋金以前, “药方”与“药剂”是相互独立的概念, 而在金元之后常以“药剂”指称“药方” (这一现象可能始于《太平惠民合剂局方》) , 概念不再相互独立而交杂融合, 并逐渐形成中医语言习惯延续至今, 形成“方剂”一词及方剂概念。

1.2“方”“剂”的逻辑关系探讨

在宋金以前, “药方”与“药剂”是相互独立的概念, 分别表述。在现代临床实践中, 一首药方从药剂的角度具有多种剂型, 如归脾汤和归脾丸、小柴胡汤和小柴胡颗粒等。医生根据病情的需要以及病人的具体情况选择药方的剂型, 故医生诊病后是先裁“方”, 后定“剂”。如前所述, “药剂”是根据药典或处方配制成的药。所以, 在一首方剂中, “药方”是一级概念, 是主干, “药剂”是二级概念, 是分支, 处于从属地位, 两者是“一干多枝”的逻辑关系。例如归脾汤与归脾丸同属一首药方, 两者分别理解为“归脾 (方) 汤”和“归脾 (方) 丸”, 即归脾方的汤剂和归脾方的丸剂, 更符合逻辑。

篇2:试论方剂的英译论文

2.1 方剂名称翻译原则与传统译法

我国著名中医翻译专家李照国提出方剂译名应符合简洁性原则、信息性原则、回译性原则三大原则[18], 为方剂名称翻译提供理论指导。目前国内外较具影响力的《中医基本名词术语中英对照标准》[20] (下称ISN) 和中医术语标准《中医药学名词》[21]及现行的多个中外方剂学教材[22-23]多按照原文结构进行直译、意译或音译, 保留了方剂名称包涵“方”“剂”两个概念以及以“剂”指“方”的用语习惯, 如桂枝汤译为“Cinnamon Twig Decoction”或“guizhi decoction”[21]193, 这里将这种译法称为传统译法。传统译法符合简洁性和回译性原则, 能完整地传递方剂名称的字面信息, 但存在一些问题。

2.1.1 传统译法的困境

“方剂”“方”“剂”在目前的汉语言环境中是典型的存在语义混淆的中医术语, 采用传统译法存在诸多问题。

(1) 传统方剂名称译名字面理解其实是药剂名称, 没有单独体现“药方”的概念, 若在具体语言环境中是用以指“药方”会造成歧义。 (2) 不能与单味中药的药剂相区别。如桂枝汤译名“Cinnamon Twig Decoction”也可理解为单味桂枝煎煮的汤剂, 而汉语的单味桂枝煎煮的汤剂亦可译作“Cinnamon Twig Decoction”, 容易混淆。 (3) 方剂中还存在同方异剂与同名异方的情况, 传统译法难以区分不同方剂。同方异剂指出自同一首药方的不同剂型的药剂, 如归脾丸和归脾汤, 小柴胡汤和小柴胡颗粒。存在这种关系的方剂还有很多,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中医药研究的深入, 同一首药方开发出多种剂型以提高临床疗效及患者个性化的需要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同方异剂将会越来越普遍。同名异方是指方剂中药方名称相同, 剂型或同或不同, 但药物组成相异, 即药方不同, 如排脓散和排脓汤, 四逆散和四逆汤, 《太平惠民合剂局方》的消风散与《外科正宗》[24]的消风散等。这类同名异方的方剂在临床上运用时又可能改变剂型, 出现同名异方与同方异剂交杂的问题。如排脓散与四逆散临床上也常用作汤剂, 此时应称作“排脓汤”与“四逆汤”, 与原“排脓汤”“四逆汤”重名。传统译法因为保留汉语方剂名称的原有结构和以“剂”指“方”的语言习惯, 翻译同方异剂、同名异方异剂两者交杂的方剂时会造成不同方剂相互混淆, 增加读者阅读困难。

表4 二分法与传统译法示例对比

综上所述, 方剂名称的传统译法不利于英语读者辨识不同的方剂和理解、梳理“方”与“剂”的内在逻辑关系。因此, 亟需一种新的翻译方法系统解决这个问题。基于此, 本文提出方剂名称翻译的“二分法”, 以期在遵循三大翻译原则的基础上能弥补传统译法的不足。

2.2 方剂名称翻译“二分法”

根据前面所述, “方剂”包含“药方”与“药剂”两个内涵, “方”和“剂”是主干与分支的逻辑关系, 因此“方剂名称”可分为“药方名称”和“药剂名称”, 剂型名称前部分即是药方名称。如方剂名称“桂枝汤”的内涵, 实际上可分为药方名“桂枝汤方”和药剂名“桂枝汤”。药方名“桂枝汤方”与药剂名“桂枝汤”, 是唐宋及以前方书中传统的语言习惯, 实际上经过逻辑关系修正, 分别称作“桂枝方”与“桂枝方汤”可能更为确切。

英语是一门注重逻辑性的语言, 方剂英译应分别翻译“药方”与“药剂”两个概念, 故药方名称与药剂名称的译名应相互独立、相互区别, 药剂译名以其药方名称的译名为主干, 两者译名形成一级与二级的从属关系, 符合逻辑, 更有利于目的语读者理解“方剂”的内涵。

基于以上认识, 我们提出方剂名称翻译“二分法”:在遵循简洁性原则、信息性原则、回译性原则三大原则的基础上, 将方剂名称分为“药方名称”与“药剂名称”两部分翻译, 并明确二者主干与从属逻辑关系, 传递一首方剂中“方”与“剂”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内涵。

2.3 方剂名称传统译法与二分法对比

二分法将一个方剂名称分为药方名称和药剂名称分别翻译, 可区别一首方剂中“方”和“剂”和不同药方及其各种剂型, 解决传统译法面临的难题。两种译法对比见表4。

二分法的药方译名在简洁性和回译性方面与传统译法相当, 而“方”“剂”译名相互独立, 剂名以方名为主干, 体现方剂中“药方”与“药剂”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内涵和逻辑关系, 概念更加清晰, 可避免意义混淆造成阅读困扰, 在信息性方面比传统译法更具优势。不过二分法的药剂译名的简洁性不如传统译法, 但因为其从属于方名译名, 结构固定清晰, 并不会增加读者阅读理解的困难。此外, 二分法翻译还具有以下优势:

(1) 区分药方与药剂:二分法翻译将药方的概念和名称从方剂的概念和名称中独立出来, 每一首药方都有一个专有的译名, 其药剂译名只需在药方译名基础上加入剂型译名即可, 如此药方与药剂在名称、概念上相互区分。如“归脾汤”与“归脾丸”是“归脾方”“Returning to Spleen Formula”的两种剂型“归脾方汤”与“归脾方丸”, 分别译成“Decoction of Returning to Spleen Formula”和“Pill of Returning to Spleen Formula”。这样读者可以通过药剂译名的主干―――方名译名判断出“剂”出何“方”, 并通过剂型译名区别同一首药方的不同药剂 (剂型) 。由此, 二分法可以清晰地区分一首方剂的药方和药剂, 将同一首药方的不同剂型之间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关系表现出来。

(2) 区分单方:二分法将药方名称独立出来, 译名以配方“formula”名之, 直接予以区别。如药剂“桂枝汤”译为“Decoction of Cinnamon Twig Formula”可提示其出自一首名叫“Cinnamon Twig Formula”药方, 与单味桂枝的煎剂“Cinnamon Twig Decoction”相互区别。

(3) 区分同名异方:传统译法将出自不同药方的“排脓散”和“排脓汤”直译为“Pus-Expelling Powder”和“Pus-Expelling Decoction”, 而药方相同的“归脾汤”与“归脾丸”直译为“Returning to Spleen Decoction”与“Returning to Spleen Pill”。传统译法保留方剂原文结构, 其译名可提示“归脾汤”与“归脾丸”是同属于一首药方, 但英语读者却会被告知与“归脾汤”与“归脾丸”翻译结构相同的“排脓散”和“排脓汤” (“Pus-Expelling Powder”和“Pus-Expelling Decoction”) 却不是出自同一首药方。当英语读者遇到两首或更多方名相同而剂型不同的方剂译名时, 要判断其是否出自相同药方则要求读者自身必须熟悉相关方剂学知识或查阅相关资料, 不利于初学者的阅读理解和判断, 不利于方剂学的对外传播。另外, 按照传统译法“排脓散”用作汤剂时应译作“Pus-Expelling Decoction”而不是“Pus-Expelling Powder”, 与“排脓汤”译名“Pus-Expelling Decoction”重名, 混淆不可避免。

为区别“排脓散”和“排脓汤”两首方剂的药方, 我们常将其称作“排脓散方”和“排脓汤方”。故二分法将“排脓散”和“排脓汤”的药方名称分别译成“Pus-Expelling S’Formula”和“Pus-Expelling T’Formula”。“S’”“T’”是“散”“汤”拼音首字母, 作为标定语素既可区别两首药方又保留原文结构, 兼顾信息性和回译性, “膏”“丸”“丹”等其他剂型如此类推。当“排脓散”用作汤剂时译成“Decoction of PusExpelling S’Formula”, 可与药剂“排脓散”“Powder of Pus-Expelling’S Formula”相互区别, 又提示两药剂同出一方, 又可与“排脓汤”“Decoction of PusExpelling’T Formula”直接区别开来。对于《外科正宗》与《太平惠民合剂局方》的“消风散”这类同名异方的方剂, 可在二分法的方名译名前添加创方者或医书作者的姓氏又或书籍英译名的首字母缩写作为标定语素等以作区别。

二分法翻译使每一首药方都有一个专用的、独立的译名, 药剂名称从属于其药方名称, 每一个药剂都有自己独立的译名, 由此可区分不同的药方以及不同药方的各种药剂。

3 结语

宋代以前“药方”与“药剂”相互独立, 为方剂英译的二分法提供理论依据。二分法英译将药方名称译名独立化、专有化, 能明晰地区分不同的药方, 并将药方与其药剂之间以及同一首药方的不同药剂之间的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关系表现出来, 完整地传递方剂的内涵。其信息性、回译性、条理性均优于传统译法, 适用性更广, 并可适应未来方剂发展与开发的英译需要。

参考文献

[1]谢鸣, 周然.方剂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2.

[2]谢观.中医大辞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 .

[3]贾波, 李冀.方剂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

[4]李赛美, 李宇航.伤寒论讲义[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2:24.

[5]谢华.黄帝内经释译[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 :163, 362, 705.

[6]张琦, 林昌松.金匮要略讲义[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2:76, 85.

[7]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M].影刻北宋本.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 1959.

[8]郑金生.海外中医珍善本古籍丛刊・第七十九册・外台秘要方[M].日本影宋精抄本.北京:中华书局, :168-177.

[9]宋・赵佶敕, 日・杉本良仲温等校刊.聚珍版圣济总录[M].影印本.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1:206-656.

[10]周仲瑛, 于文明.中医古籍珍本集成・方书卷・太平惠民合剂局方[M].元勤有堂刊本.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

[11]郑金生.海外中医珍善本古籍丛刊・第十三册・伤寒明理论[M].北京:中华书局, 2016:37-75.

[12]唐・王涛.外台秘要方[M].王淑民校注.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11:17-19.

[13]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87, 297.

[14]唐・孙思邈.唐本伤寒论[M].钱超尘校注.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1994.

[15]金・张子和.儒门事亲 (邵辅本) [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59.

篇3:妇科常用方剂

1、一贯煎 【方源】《续名医类案》 【歌诀】一贯煎中用地黄

【组成】沙参、麦冬、生地、当归、川楝子、枸杞子 【功效】滋阴疏肝

【主治】经行乳房胀痛 【方解】君臣

佐使 2、二仙汤 【方源】《中医方剂临床手册》 【歌诀】二仙汤将瘾疹医

【组成】仙茅、仙灵脾、巴戟天、当归、盐知母、盐黄柏

【功效】温肾阳

【主治】绝经前后诸证 【方解】君臣 佐使 3、二至丸 【方源】《医方集解》 【歌诀】二至女贞与旱莲【组成】女贞子、旱莲草 【功效】滋养肾阴

【主治】绝经前后诸证 4、二陈汤 【方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歌诀】二陈汤用半夏陈

【组成】陈皮、半夏、甘草、生姜、乌梅、茯苓

【功效】燥湿化痰 【主治】本方主治湿痰证。 【方解】君臣佐

使 5、八正散 【方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歌诀】八正木通与车前

【组成】车前子 瞿麦 扁蓄 滑石 山栀子仁 甘草炙木通 大黄

【功效】清热泻火 【主治】本方湿热淋证。 【方解】君臣 瞿麦 扁佐 使 6、八珍汤 【方源】《正体类要》

【歌诀】

四君四物加姜枣八珍双补气血

【组成】当归、川芎、白芍药、熟地黄、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 【功效】益气补血 【主治】气血两虚证。 【方解】君人参、熟地黄臣佐

使 7、人参养荣汤

【方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当归、白芍药、熟地黄、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黄芪、陈皮、远志、肉桂、五味子。

【功效】益气补血 【主治】心脾气血两虚证。 【方解】君臣

佐五味子 使甘草 8、大黄牡丹皮汤 【方源】《金匮要略》 【歌诀】金匮大黄牡丹汤 【组成】大黄、牡丹、桃仁、冬瓜仁、芒硝。

【功效】泻热破瘀

【主治】肠痈初起 【方解】君臣 佐冬瓜仁 9、大补元煎 【方源】《景岳全书》 【歌诀】大补元煎用山药 【组成】人参、山药、熟地、杜仲、当归、山茱萸、枸杞、炙甘草。 【功效】补血益气调经。 【主治】气血大亏证。 10、小蓟饮子 【方源】《重订严氏济生方》 【歌诀】小蓟生地藕蒲黄 【组成】生地黄、小蓟、滑石、木通、蒲黄、藕节、淡竹叶、当归、栀子、甘草。

【功效】凉血止血 【主治】热结下焦之血淋、尿血。

【方解】君小蓟臣 佐滑石、木通、淡竹叶、当归、栀子 使 11、小营煎 【方源】《景岳全书》 【歌诀】小营四物去川芎藤 【组成】当归、熟地、芍药、山药、枸杞、炙甘草 【功用】养血滋阴 【主治】阴虚血少小腹虚痛。 12、小柴胡汤 【方源】《伤寒论》 【歌诀】小柴胡汤和解功 【组成】柴胡、黄芩、人参、甘草、半夏、生姜、大枣。 【功效】和解少阳 【主治】伤寒少阳证 【方解】君臣 佐半夏、生姜 使 13、上下相资汤 【方源】《石室秘录》 【歌诀】上下相资沙玄参 【组成】人参、元参、沙参、玉竹、麦冬、五味子、熟地、山茱萸、牛膝、车前子。

【功效】养阴清热 【主治】虚热所致崩漏。 【方解】君 臣 佐 使车前子 14、止带方 【方源】《世补斋不谢方》 【歌诀】止带泽泻猪茯苓 【组成】猪苓、茯苓、车前子、泽泻、茵陈、赤芍、丹皮、黄柏、栀子、牛膝。

【功效】清利湿热 【主治】湿热下注证之带下过多。 【方解】君臣赤芍、丹皮、佐 使15、五味消毒饮 【方源】《医宗金鉴 外科心法要决》 【歌诀】五味消毒治诸疔 【组成】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子。

【功效】清热解毒

【主治】疔疮初起 16、乌药汤 【方源】《兰室秘藏》

【歌诀】乌药汤中当归草香附木香五药找。 【组成】乌药、香附、当归、木香、甘草。 【功效】理气行滞调经。 【主治】气滞月经后期。 【方解】君臣佐

使 17、丹栀逍遥散 【方源】《内科摘要》 【歌诀】逍遥散中归苓芍 【组成】当归、芍药、茯苓、白术、柴胡、牡丹皮、山栀、甘草、薄荷。

【功效】养血健脾

【主治】肝郁血虚 【方解】君柴胡臣佐 使 18、少腹逐瘀汤 【方源】《医林改错》 【歌诀】少腹逐瘀小茴香 【组成】小茴香、干姜、延胡、没药、当归、川芎、官桂、赤芍、蒲黄、五灵脂。 【功效】活血祛瘀温经止痛。 【主治】寒凝血瘀证。 19、六君子汤 【方源】《和剂局方》

【歌诀】四君子加陈皮、半夏。

【组成】人参、白术、茯苓、甘草、陈皮、半夏。

【功效】益气健脾 【主治】脾胃气虚湿证。 【方解】君人参臣 佐

使 20、开郁种玉汤

【方源】《傅青主女科》 【歌诀】开郁种玉芍术归 【组成】白芍、香附、当归、白术、丹皮、茯苓、天花粉 。

【功效】疏肝解郁

【主治】妇人肝气郁结所致的不孕症。 【方解】君白芍臣

佐 21、长胎白术散 【方源】《叶氏女科证治》

【组成】炙白术、川芎、川椒、干地黄、炒阿胶、黄芪、当归、牡蛎、茯苓

【功效】温肾扶阳 【主治】血寒宫冷胎萎不长证。 【方解】君臣川椒、干地黄、川芎 佐

使 22、化阴煎 【方源】《景岳全书》 【歌诀】化阴煎出景岳方 【组成】生地黄、熟地黄、牛膝、猪苓、泽泻、黄柏、知母、绿豆、龙胆草、车前子 【功效】滋肾养阴通淋。

【主治】水亏阴涸 【方解】君臣 佐胆草

使

23、王氏清暑益气汤 【方源】《温热经纬 卷四》

【组成】西洋参、石斛、麦冬、黄连、竹叶、荷叶梗、知母、甘草、粳米、西瓜翠衣

佐使

24、四乌贼骨一茹丸 【方源】《素问 腹中论》

【组成】乌贼骨、茜根

【功效】养阴清热、凉血调经。 【主治】虚热型经期延长。 25、四君子汤 【方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人参、白术、茯苓、甘草 【功效】益气健脾 【主治】脾胃气虚证。 【方解】君

26、加味五淋散 【方源】《医宗金鉴 妇科心法要诀》 【

【组成】黑栀子、赤茯苓、当归、白芍、黄芩、甘草、生地、泽泻、车前子、滑石、木通

【功效】清热利湿、润燥通淋 【主治】下焦湿热证子淋。 27、加味五苓散 【方源】《医宗金鉴》

【组成】黑栀子、赤茯苓、当归、白芍、黄芩、甘草梢、生地、泽泻、车前子、滑石、木通 【功效】清热利湿、润燥通淋

【主治】下焦湿热证子淋、阴肿。 28、加味麦门冬汤 【方源】《医学衷中参西录》

【组成】人参、麦冬、山药、半夏、大枣、甘草、丹参、桃仁

【主治】妇女阴虚肺燥倒经。 29、加减一阴煎 【方源】《景岳全书》

【组成】生地、白芍、麦冬、熟地、知母、地骨皮、甘草 【功效】养阴清热调经。 【主治】阴虚血燥闭经。 30、白虎加人参汤 【方源】《伤寒论》

【组成】石膏、知母、粳米、甘草、人参 【功效】清热益气生津。

31、生脉散 【方源】《内外伤辨惑论》

【组成】人参、麦冬、五味子 【功效】益气生津、敛阴止汗。

32、生化汤 【方源】《傅青主女科》

【组成】全当归、川芎、桃仁、甘草、炮姜、黄酒、童便。 【功效】养血祛瘀、温经止痛。

【方解】君

33、失笑散 【方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全当归、川芎、桃仁、甘草、炮姜、黄酒、童便。 【功效】活血祛瘀、散结止痛。

34、归脾汤 【方源】《校注妇人良方》

【组成】白术、当归、白茯苓、黄芪、远志、甘草、人参、木香、龙眼肉、酸枣仁。 【功效】益气补血、健脾养心。

【主治】心脾气血两虚证。脾不统血证。

宁心安

35、归肾丸 【方源】《景岳全书》

【组成】熟地、山药、山茱萸、茯苓、当归、枸杞子、杜仲、菟丝子。 【功效】补肾益气、固冲调经。

【主治】月经先期、月经过少之肾气虚证。

归补血调经。 36、平胃散 【方源】《和剂局方》

【组成】厚朴、陈皮、苍术、甘草。

【主治】湿滞脾胃证。

37、艾附暖宫丸 【方源】《沈氏尊生书》

【组成】生地、当归、白芍、川芎、黄芪、肉桂、艾叶、吴茱萸、香附、续断。 【功效】扶阳祛寒调经。 【主治】胞宫虚寒证。 38、甘麦大枣汤 【方源】《金匮要略》

【组成】小麦、大枣、甘草。

【主治】脏躁证。 【方解】君

39、龙胆泻肝汤 【方源】《医宗金鉴》

【组成】龙胆草、黄芩、栀子、泽泻、木通、当归、生地、柴胡、甘草、车前子。

【主治】肝胆实火上炎证。肝经湿热下注证。

40、仙方活命饮 【方源】《校注妇人良方》

差。

【组成】金银花、当归尾、赤芍、穿山甲、天花粉、贝母、防风、白芷、甘草、陈皮、乳香、没药、皂角刺。

【主治】阳证痈疡肿毒初起。

粉、贝母、皂角刺

41、圣愈汤 【方源】《医宗金鉴》

【组成】金银花、当归尾、赤芍、穿山甲、天花粉、贝母、防风、白芷、甘草、陈皮、乳香、没药、皂角刺。

【主治】阳证痈疡肿毒初起。

花粉、贝母、皂角刺

42、左归丸 【方源】《景岳全书》

【歌诀】左归丸=三补+枸、菟、鹿、龟、牛

【组成】熟地、山茱萸、山药、枸杞子、|丝子、鹿角胶、龟角胶、牛膝

【主治】真阴不足证。 【方解】君 丝子 牛膝 43、右归丸 【方源】《景岳全书》

【组成】熟地、山茱萸、山药、枸杞子、|丝子、鹿角胶、杜仲、当归、肉桂、附子、

当归

44、玉屏风散 【方源】《医方类聚》

【组成】黄芪、防风、白术。 【功效】益气固表止汗。 【主治】表虚自汗 【方解】君

45、玉真散 【方源】《外科正宗》

【组成】南星、防风、白芷、天麻、羌活、白附子、热酒。

【主治】破伤风。 【方解】君

46、甘露消毒丹 【方源】《温热经纬》

【组成】飞滑石、茵陈、黄芩、石菖蒲、川贝、木通、藿香、射干、连翘、薄荷、白豆蔻。

【方解】君川贝

47、半下白术天麻汤 【方源】《医学心悟》

【组成】半下、天麻、茯苓、橘红、白术、甘草、生姜、大枣。

【主治】风痰上扰证。 【方解】君

48、当归补血汤 【方源】《内外伤辨惑论》

【组成】当归、黄芪。 【功效】补气生血。

【主治】血虚阳浮发热证。 49、当归健中汤 【方源】《千金翼方》 【歌诀】小健中汤+当归

【组成】当归、桂心、甘草、芍药、生姜、大枣、饴糖。

【方解】君

50、当归生姜羊肉汤

【组成】当归、生姜、羊肉。

51、当归芍药散 【方源】《金匮要略》

【组成】当归、芍药、川芎、白术、茯苓、泽泻。 【功效】养血安胎止痛。 【主治】血虚妊娠腹痛者。

52、当归饮子

【方源】《外科正宗》

【组成】当归、芍药、川芎、生地、防风、荆芥、黄芪、甘草、白蒺藜、何首乌。 【功效】养血祛风。

正达邪。 53、安老汤 【方源】《傅青主女科》

【组成】党参、黄芪、熟地、白术、山茱萸、当归、阿胶、制香附、木耳炭、黑荆芥穗、甘草。

【主治】经断复来脾虚肝郁证。

54、防风汤 【方源】《证治准绳》

【组成】人参、甘草、当归、白芍、防风、独活、葛根。

【主治】产后身痛风寒证。 55、托里消毒散 【方源】《外科正宗》

【歌诀】八珍汤―

【组成】人参、白术、黄芪、甘草、茯苓、当归、白芍、川芎、银花、白芷、皂刺。 【功效】益气补血、除湿消疮。

56、阳和汤 【方源】《外科证治全生集》

【组成】熟地、鹿角胶、麻黄、白芥子、肉桂、炮姜炭、甘草。

【方解】君

57、血府逐瘀汤 【方源】《医林改错》

【组成】桃仁、红花、当归、生地、川芎、赤芍、牛膝、桔梗、柴胡、枳壳、甘草。

【主治】胸中血瘀证。

佐使

58、百合固金汤 【方源】《医方集解》

【组成】百合、生地、熟地、归身、白芍、甘草、桔梗、玄参、贝母、麦冬。

导赤散 【方源】《小儿药证直决》

【组成】生地、木通、甘草梢、竹叶。 【功效】清心利水养阴。 【主治】心经火热证。

60、芎归泻心汤 【方源】《普济方》

【组成】当归、川芎、元胡、蒲黄、牡丹皮、桂心、五灵脂

【主治】产后抑郁瘀血内阻证。 61、补中益气汤 【方源】《脾胃论》

【组成】黄芪、甘草、人参、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白术

62、补血定疼汤 【方源】《万病回春》

再加泽兰腹痛宜。 【组成】当归、川芎、熟地、白芍、元胡、桃仁、红花、香附、青皮、泽兰、牡丹皮

【主治】瘀滞子宫产后腹痛证。 63、肠宁汤 【方源】《傅青主女科》

【组成】当归、熟地、人参、麦冬、阿胶、山药、续断、甘草、肉桂

【主治】气血两虚产后腹痛证。

64、沉香

【方源】《医宗必读 淋证》

【组成】沉香、石苇、滑石、当归、王不留行、瞿麦、赤芍、白术、冬葵子、甘草 【功效】疏肝清热通淋。

【主治】肝经郁热产后小便淋痛证。

甘草

59、

65、身痛逐瘀汤 【方源】《医林改错》

【组成】秦艽、川芎、桃仁、红花、羌活、没药、当归、五灵脂、香附、牛膝、地龙、甘草

【主治】血瘀证产后身痛。

66、两地汤 【方源】《傅青主女科》

【组成】生地、元参、白芍药、麦冬、地骨皮、阿胶 【功效】养阴清热调经。

【主治】阴虚血热证月经先期。 67、苍附导痰丸 【方源】《叶天士女科诊治秘方》

【组成】苍术、香附、枳壳、陈皮、茯苓、半夏、胆星、甘草、生姜、神曲。 【功效】化痰燥湿调经。

【主治】痰湿证月经过少、闭经。 68、寿胎丸 【方源】《医学衷中参西录》

【组成】|丝子、寄生、川断、阿胶 【功效】补肾安胎。

69、完带汤 【方源】《傅青主女科》

【组成】白术、山药、人参、白芍、车前子、苍术、甘草、陈皮、黑芥穗、柴胡

70、育阴汤 【方源】《百灵妇科》

佐使

【组成】熟地、白芍、川断、桑寄生、杜仲、山萸肉、山药、海螵蛸、龟甲、牡蛎、阿胶

【主治】肾精亏虚证滑胎。 71、肾气丸 【方源】《金匮要略》

肾气加

【组成】干地黄、薯蓣、山茱萸、茯苓、泽泻、丹皮、桂枝、附子。 【功效】补肾助阳。 【主治】肾阳不足证。

黄丸 【方源】《医宗金鉴》

【组成】干地黄、薯蓣、山茱萸、茯苓、泽泻、丹皮、黄柏、知母。 【功效】滋阴降火。 【主治】肝 【方解】君

73、参附汤 【方源】《妇人大全良方》

【组成】人参、附子、姜、枣。 【功效】益气回阳固脱。

【主治】产后血晕血虚气脱证。 74、参苏饮 【方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72、知柏地

【组成】人参、紫苏叶、干葛、半夏、前胡、茯苓、木香、枳壳、桔梗、炙甘草、陈皮、生姜

75、参苓白术散 【方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人参、白术、扁豆、茯苓、莲肉、桔梗、山药、砂仁、薏苡仁、甘草

【主治】脾虚湿盛证。

桔梗、甘草 76、固阴煎 【方源】《景岳全书 卷五十一》 【歌诀】固阴 【组成】人参、熟地、山药、山茱萸、远志、炙甘草、五味子、菟丝子

77、固本止崩汤 【方源】《傅青主女科 卷上》

固冲止崩

【主治】崩漏证属气虚血亏证者

78、固经丸 【方源】《医学入门》

【组成】炒黄芩、炒白芍、炙龟甲、炒黄柏、椿根白皮、香附

79、定经汤 【方源】《傅青主女科 上卷》

【组成】菟丝子、

【主治】月经先后无定期证属肾虚肝郁者。

80 【方源】《证治准绳》

【组成】青竹茹、橘皮、白茯苓、半夏、生姜片

81、苓桂术甘汤 【方源】《伤寒论》

【组成】茯苓、白术、桂枝、炙甘草

【主治】经行浮肿证属脾阳虚者

82、易黄汤 【方源】《傅青主女科 卷上》

【组成】炒山药、炒芡实

83、柏子仁丸 【方源】《妇人大全良方》

【组成】柏子仁、熟地、续断、生卷柏、川牛膝、泽兰

【主治】肝肾不足兼虚热之闭经。 【方解】君 柏子仁、熟地、续断

84、春泽汤 【方源】《医宗金鉴 伤寒心法要诀》

【组成】桂枝、白术、茯苓、猪苓、泽泻、人参

85、独活寄生汤 【方源】《备急千金要方 卷八》

【组成】独活、桑寄生、杜仲、牛膝、细辛、秦艽、茯苓、桂心、防风、川芎、人参、甘草、当归、芍药、干地黄

【主治】产后身痛证属外感风寒湿者

药、地黄、川芎、人参、茯苓、甘草

86、荆穗四物汤 【方源】《医宗金鉴 卷四十三》

【组成】荆芥穗、熟地黄、当归、川芎、白芍

【方解】君 荆芥

87、济生肾气丸 【方源】《济生方》

【歌诀】桂附地黄丸+牛膝、车前子

【组成】熟地、山药、山萸肉、丹皮、茯苓、桂枝、泽泻、附子、牛膝、车前子、

臣 山药、山萸肉、丹皮、茯苓、桂枝、泽泻、附子

88、茯神散 【方源】《医宗金鉴 卷四十八》

89、保阴煎 【方源】《景岳全书》

【组成】生地、熟地、白芍、山药、川续断、黄芩、黄柏、生甘草

胎漏、胎

90、胎元饮 【方源】《景岳全书 卷五十一》

【组成】人参、当归、杜仲、芍药、熟地黄、白术、陈皮、炙甘草

91、养精种玉汤 【方源】《傅青主女科 卷上》

【方解】君 熟地

92、养荣壮肾汤 【方源】《叶氏女科证治》

【组成】当归、独活、桂心、川芎、杜仲、续断、防风、桑寄生、生姜

93、养心汤 【方源】《胎产心法》

【组成】人参、黄芪、茯苓、茯神、当归、川芎、柏子仁、酸枣仁、远志、甘草

枣仁

94、举元煎 【方源】《景岳全书 卷五十一》

【组成】人参、炙黄芪、炒白术、炙甘草、炒升麻

95、香棱丸 【方源】《严氏济生方 卷四》

96、香砂六君子汤 【方源】《古今名医方httP://论 卷一

【组成】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陈皮、半夏、木香、砂仁

97、顺经汤 【方源】《傅青主女科 卷上》

【组成】当归、熟地、沙参、白芍、茯苓、黑荆芥穗、牡丹皮

98、通窍活血汤 【方源】《医林改错》

【功效】活血通窍

99、益气导溺汤 【方源】《中医妇科治疗学》

【组成】党参、白术、云茯苓、扁豆、桂枝、炙升麻、桔梗、通草、台乌药、

、桂枝

100、益肾调经汤 【方源】《中医妇科治疗学》

【主治】痛经证属肾气亏虚者。

101、桃核承气汤 【方源】《伤寒论》

【组成】桃仁、大黄、桂枝、炙甘草、芒硝 【功效】破血下瘀

102、桃红四物汤 【方源】《医宗金鉴》

【组成】熟地、当归、白芍、川芎、桃仁、红花 【功效】养血和血

103、调经散 【方源】《妇人良方 卷二十二》

104、调肝汤 【方源】《傅青主女科 卷上》

肝肾亏损者。

105、逍遥散 【方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卷九》

【组成】柴胡、当归、白芍、白术、茯苓、炙甘草、生姜、薄荷

证属

106、桂枝茯苓丸 【方源】《金匮要略 卷下》

、茯苓、薄荷、生姜

【组成】桂枝、茯苓、牡丹皮、芍药、桃仁

107、桂枝汤 【方源】《伤寒论》

【组成】桂枝、芍药、炙甘草、生姜、大枣

108、宽带汤 【方源】《傅青主女科 卷上》

味子、建莲子 109、消风散 【方源】《外科正宗 卷四》

【组成】当归、生地黄、荆芥、防风、蝉蜕、知母、苦参、胡麻仁、苍术、牛蒡子、石膏、木通、甘草

蝉蜕

生地、胡麻仁

110、胶艾汤 【方源】《金匮要略 卷下》

【组成】阿胶、艾叶、当归、川芎、炒白芍、干地黄、甘草

115、桑菊饮 【方源】《温病条辨 卷一》

【组成】桑叶、菊花、杏仁、连翘、薄荷、桔梗、芦根、生甘草

116、凉膈散 【方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大黄、芒硝、栀子、薄荷、黄芩、连翘、甘草

【方解】君 连翘

117、真武汤 【方源】《伤寒论》 【歌诀】真武汤 【组成】茯苓、芍药、白术、生姜、炮附子

118、泰山磐石散 【方源】《景岳全书》

【组成】人参、黄芪、白术、炙甘草、当归、川芎、白芍、熟地、续断、糯米、砂仁、黄芩

119、黄芪当归散 【方源】《医宗金鉴 卷四十八》

【组成】黄芪、当归、人参、白术、白芍、甘草、大枣、生姜、猪尿脬 【功效】补气养血

120、黄芪桂枝五物汤 【方源】《金匮要略 卷上》

痹风痹功效良。

【组成】黄芪、桂枝、芍药、大枣、生姜

121、黄芪建中汤 【方源】《金匮要略 卷上》

【组成】黄芪、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炙甘草、饴糖

122、清营汤 【方源】《温病条辨 卷一》

123、清暑益气汤 【方源】《温病条辨》

【组成】黄芪、黄柏、麦冬、青皮、白术、升麻、当归、神曲、人参、泽泻、五味子、陈皮、苍术、葛根、生姜、大枣、炙甘草

124、清肝引经汤 【方源】《中医妇科学》四版

【组成】当归、白芍、生地黄、牡丹皮、栀子、黄芩、川楝子、茜草、牛膝、白茅根、甘草

125、清肝止淋汤 【方源】《傅青主女科 卷上》

枣 126、清经散 【方源】《傅青主女科》

【组成】牡丹皮、地

127、清热调血汤 【方源】《古今医鉴 卷十一》

【组成】当归、川芎、白芍、生地黄、桃仁、红花、延胡索、牡丹皮、莪术、黄连、香附

术、丹皮、延胡索

128、银翘散 【方源】《温病条辨 卷一》

【组成】金银花、连翘、竹叶、荆芥穗、薄荷、桔梗、牛蒡子、淡豆豉、生甘草、芦根

129、脱花煎 【方源】《景岳全书

【组成】当归、肉桂、川芎、牛膝、车前子、红花

【功效】祛瘀下胎

130、理冲汤 【方源】《医学衷中参西录 上册》

【组成】黄芪、党参、白术、生山药、天花粉、知母、三棱、莪术、生鸡内金

131、萆Z渗湿汤 【方源】《疡科心得集》

【组成】萆Z、薏苡仁、黄柏、赤茯苓、丹皮、泽泻、滑石、通草

132、羚角钩藤汤 【方源】《重订通俗伤寒论》 【歌诀】羚角

【组成】羚羊角、霜桑叶、川贝、鲜地黄、钩藤、菊花、茯神、生白芍、生甘草、鲜竹茹

133、散结定痛汤 【方源】《傅青主女科 卷下》

【功效】补血逐瘀

134、趁痛丸 【方源】《经效产宝 续篇》

【组成】牛膝、独活、当归、桂心、白术、黄芪 、薤白、生姜、甘草

135、滋肾通关丸 【方源】《兰室秘藏》

【歌诀】滋肾通关 【组成】黄柏 、知母()、肉桂 【功效】滋肾通关

21

136、滋水清肝饮 【方源】《医宗己任编》

【组成】生地、山茱萸、丹皮、山药、茯苓、泽泻、柴胡、山栀子、大枣、白芍、当归

茯苓、柴胡 137、滋血汤 【方源】《证治准绳 女科》

【组成】人参、山药、黄芪、白茯苓、当归、川芎、白芍、熟地

当归

138、温经汤 【方源】《金匮要略》

【组成】吴萸、当归、白芍、川芎、人参、桂枝、阿胶、牡丹皮、生姜、甘草、半夏、麦冬

皮、麦冬

139、温经汤 【方源】《妇人大全良方 调经门》

【组成】当归、川芎、白芍、丹皮、莪术、川牛膝、人参、甘草

【主

白芍

140、温胞饮 【方源】《傅青主女科》

【组成】人参、白术、巴戟天、补骨脂、菟丝子、杜仲、山药、芡实、肉桂、附子

芡实

141、痛泻要方 【方源】《医学正传》 【歌 【组成】炒白术、炒白芍、炒陈皮、防风

22

142、解毒活血汤 【方源】《医林改错 卷下》

【组成】连翘、葛根、柴胡、枳壳、当归、生地黄、赤芍、桃仁、红花、甘草

桃仁、连翘

143、膈下逐淤汤 【方源】《医林改错 卷上》

【组成】五灵脂、当归、川芎、桃仁、丹皮、赤芍、乌药、延胡、甘草、香附、红花、枳壳

附、乌药

144、毓麟珠 【方源】《景岳全书 卷五十一》

【组成】人参、白术、茯苓、芍药、川芎、炙甘草、当归、熟地、菟丝子、杜仲、鹿角霜、川椒

菟丝子、杜仲 145、增液汤 【方源】《温病条辨》

【组成】玄参、连心麦冬、生地 【功效】增液润燥

146、鲤鱼汤 【方源】《备急千金要方》

【组成】鲤鱼头、白术、生姜、芍药、当归、茯苓

147、橘皮竹茹汤 【方源】《金匮要略 卷中》

胃不和最相宜。

23

【组成】橘皮、竹茹、大枣、生姜、甘草、人参

148、六味回阳饮 【方源】《景岳全书》

【组成】人参、制附子、炮姜、甘草、当归、熟地

149、天仙藤散 【方源】《校注妇人良方》

【组成】天仙藤、炒香附、陈皮、乌药、生姜、木瓜、紫苏叶、甘草

150、四神丸 【方源】《证治准绳》

【组成】补骨脂、吴茱萸、肉豆蔻、五味子、大枣、生姜

24

篇4:方剂的造句

方剂拼音

【注音】: fang ji

方剂解释

【意思】:见〖药方①。

篇5:方剂的造句

1、芍药甘草汤(SGT)是常用中药方剂之一,在日本临床上常和一些西药合用。

2、此方剂是三种小分子和五种蛋白质的组合,它试图复制细胞在发育中的胚胎里所要经历的事情。

3、甲肿方是治疗良性非毒性甲状腺肿的有效方剂。

4、用药采用传统方剂外多以我国少数民族具有独特疗效的野生中草药为主,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5、补肾壮力方剂,对慢性布病(男性)性功能低下病人有较好疗效,其疗效是通过作用和调节性腺系统功能而获得的。

6、本文主要由韩医学高等教育的发展和韩医学中的方剂学课程及其发展二部分组成。

7、结果:姜、枣、草作为佐助、佐制、反佐药,对方剂配伍起重要作用。

8、文章最后论述了方剂功效理论研究的重要性与可行性。

9、综述了数学方法在中药药效评价、中药方剂学及中药原料利用方面的应用情况。

10、方法选取236例宫颈糜烂患者,用中药方剂进行局部治疗,并分析其结果。

11、结果除桑菊饮呈一房室模型分布外,其他三方均属二房室模型分布,四个方剂基本上均按一级动力学消除。

12、目前从现代效用机理的角度,开展方剂实验研究和侧重于古方临床运用经验的总结较多。

13、针对中药方剂功效归纳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人工神经网络新的高维数据归约方法。

14、目的研究通络方剂对糖尿病大鼠肾脏的保护作用及机制。

15、由于它包含了外感病治疗从理论到治则、方剂的完整内容,所以受到后世医家的特别重视。

16、药物与方剂有机结合,保存大量汉晋魏唐名方及民间验方。

17、这个数量在数以万计的中医方剂里所占比例确实不算大。

18、凉血止血剂是为治疗热证出血而设的方剂,但出血的同时瘀血也会随即产生。

19、为探讨蒙医治疗“协日乌素症”方剂药物对免疫功能的.影响作用及特点。

20、方剂作为连接医药学理论和临床实践的桥梁,集中体现了中医药治疗疾病的特色。

21、他们说,这种含有五味生药的方剂可以降低患者对常规治疗药物的需求,并提高治疗中的特应性湿疹患者的生活质量。

22、引经理论建立在中药归经理论基础上并与方剂理论相结合,其讨论范围也比一般药物归经理论的范围要广。

23、目的了解国内外有关地方性氟骨症的治疗方剂及其疗效。

24、结论以疏风开肺为治法的清肺方是治疗咳嗽的有效方剂。

25、目的观察中药方剂治疗宫颈糜烂的效果。

26、结论中药方剂治疗宫颈糜烂有确切的疗效。

27、探讨了一直为医学界翻译人员最为关注的中医方剂名称的翻译问题。

28、故本课题以研究不同方剂与同一对应主治证之间的关系为切入点,为进一步揭示和探索“方证相关”这一逻辑命题提供实证依据。

篇6:民俗文化词语英译方法论文

民俗文化词语英译方法论文

摘要:20世纪80年代,翻译研究尝试与其他学科相互借鉴,朝着跨学科的方向发展。而具有跨学科性质的文化研究给翻译研究提供了恰当的结合点。结合翻译理论研究中的文化翻译观,在介绍绵阳民俗文化词英译必要性的基础上,从文化层面对绵阳民俗文化词的英译进行研究,并通过例证来阐述绵阳民俗文化词英译的具体方法,以期对民俗文化词的翻译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文化翻译观;绵阳民俗文化词;英译;具体方法

一、文化翻译观

20世纪80年代末,西方的翻译研究开始转向文化层面。翻译研究在借鉴文化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翻译定义及翻译的过程等方面都进行了全新的阐释。首先,翻译被赋予了新的内涵,翻译不仅涉及两种语言的转换,还涉及众多的文化因素。同时,翻译现象也可以用其他学科的方法来解释,这也正是文化研究带来的益处。从文化层面来探索翻译研究,使翻译的研究方法更加多样,也更富有成果。同时,随着翻译研究不断向纵深深入,文化的内涵也得到不断地深化。“翻译研究与文化研究之间的相互借鉴和相互渗透”[1],给两个学科的发展都带来的新的活力。国际著名翻译理论家苏珊巴斯奈特及勒费弗尔等人充分吸收了西方文化研究的成果,给翻译研究带来了文化转向。巴斯奈特从文化因素如何在翻译过程中起作用的角度来探讨翻译与文化的关系,提出了文化翻译观。文化翻译观认为,翻译不是一种纯语言的行为,它深植于文化之中,是文化背景下的一种文化交流。文化翻译观的核心内容包括:

(一)翻译的实质与目的

巴斯奈特指出:“翻译不仅仅是一种语言活动,更重要的是一种文化交际活动”[2]。翻译就是文化内部与文化之间的交流。翻译的基本单位不是词、句子或是语篇,而是各民族特有的文化。因此,文化翻译观认为翻译的实质是跨文化信息的传递,是译者用译作再现原作的一种文化交际活动。关于翻译的目的,文化翻译观指出,翻译的目的是突破语言障碍,在传递语言信息时进行文化移植,从而使各民族特有的文化得到交流,最终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二)翻译的基本原则与评价标准

文化翻译观指出“文化传真”是翻译的基本原则。“文化传真”要求译作要从文化的角度准确再现原作所要传达的意义、方式及风格,即把原作中的文化信息在译作中忠实地体现出来。文化翻译观还提出,翻译的评价标准与文化紧密相关,“翻译不应仅仅对原语文本进行描述,还应显示原语文本与译语文本在文化功能上的等值”[3]。文化功能等值具体来讲“是要使译语读者在译语文本中所获得文化信息的效果,要与原语读者在原语文本中所获得文化信息的效果对等”[4]。也就是说,文化翻译观把原语文本传递到译语文本的文化信息的信息度作为翻译的评价标准。

二、绵阳民俗文化词英译的必要性

绵阳民俗文化词英译研究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凸显不同地区民族文化的需求日益增强。绵阳作为九环线上的一个重要城市,其悠久的历史位置使这座城市蕴含了丰富的民俗文化,如“洞经音乐”“大兴花灯”“梓潼阳戏”等。绵阳民俗文化产生于绵阳民间,并逐渐成为一种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化形式。同时,它在整个巴蜀民俗文化的格局中也处于重要地位。因此,对绵阳民俗文化翻译的研究既有利于促进地方民俗文化的传播,又有利于促进区域民族文化的传播。其二,由于民俗文化词是民俗文化在语言文化方面的体现,因此,民俗文化翻译的过程主要是民俗文化词的翻译过程。民俗文化词主要指表达各民族物质文化和社会习惯的词语。学者丁树德指出:“民俗文化词经过长时间的使用,不但内涵丰富而且具有较强的民族语言特色”[5]。民俗文化词的语言特点对翻译提出了极大的挑战。翻译是涉及两种语言的文化交际活动,两种语言本身就属于不同的语系,有着各不相同的特征。在民俗文化词翻译实践中,既要考虑汉英两种语言本身各不相同的特征,又要考虑将民俗文化词中所特有的浓厚民族色彩恰到好处地翻译出来,这样的翻译过程是难中之难。如绵阳民俗文化中特有的“沙噶”“云云鞋”“邛笼”等民俗词中所蕴含的文化信息为本民族本地区所独有,在其他语言中难以找到相对应的表达方式。这些民俗文化词的翻译具有较高的难度。因此,对绵阳民俗文化词英译的研究将有助于推进翻译学科的建设和发展。

三、绵阳民俗文化词语英译的具体方法

巴斯奈特在谈及译者的任务时,指出“译者不仅要完成两种不同语言符号的转换任务,还要完成文化信息的诠释和传递任务”[2]158。我国学者李建军也指出:“译者的任务就是将原语中陌生的文化信息转换为译语读者可以理解和接受的信息”[6]。因此,在进行绵阳民俗文化词英译的具体实践时,译者应不拘泥于民俗文化中词所表达的字面意思,要正确并深刻理解民俗文化词中所承载的文化信息与文化内涵,并将其在译文中再现出来,使译语文本对译语文化的读者产生与原语文本对原语文化读者相同的效果,从而达到文化传真的目的。下面笔者就对绵阳民俗文化词英译的具体翻译方法进行探讨。

(一)对应法

对应法也就是传统翻译理论中的直译法。“对应”发源于西方,主要指“语源亲属关系产生的语义或语形对应”[7]。使用对应翻译法的前提是原语中的词语与译语中相对应的词语在基本概念上所指基本同一或相近。汉英词语间的对应转换是存在的,并且“最佳对应可以达到义形兼备的程度”[7]469。绵阳民俗文化词中一些词语在译语中有与之相对应的词语,并在基本概念上所指也基本同一。这种情况下,译者就可以采用对应法来翻译这类民俗文化词,在传递原语的文化信息的基础上,达到文化传真的目的。同时,译者在采用对应法时,译者应掌握以下规范:(1)选择必须在“对应的`语义范畴内”[8]进行调整,不能不顾对应词语的基本概念。(2)选择必须顾及“可读性的要素”[8]145,如含义清晰等。例如:“葫芦雕绘”,“葫芦雕绘”主要分布于绵阳周边的乡镇地区。“葫芦雕绘”的特点是题材广泛,写实又富夸张,传承又求变异。“葫芦雕绘”选用上等葫芦,采用雕刻、镂空、彩绘、烙绘等手法在上面雕绘出人物、山水、花卉等。刀法细腻,线条流畅,蕴藏着厚重的民族色彩和文化内涵。“葫芦”与“雕绘”在译语中都有与之相对应的词语而且基本概念所指基本同一,因此,采用对应法将其译为“GourdCarvingandPainting”就可以正确完整地传递原语的文化信息。再如,“烟火架”,绵阳江油重华乡“烟火架”是一种传统烟花。是以纸、竹为基本原材料制作,以火药或火硝为动力,燃放时可燃烧、发光。因燃放时常常悬挂于木架上,故名“烟火架”。“烟火”与“架”在译语中都有与之相对应的词语,因此,采用对应法将其译为“FireworkStand”也能够使译语文本与原语文本做到在文化功能上的等值。

(二)阐释法

阐释法实际上是“以释代译”,即将原语中的所指以适度的、恰当的方式来加以解释。具体来讲,阐释法就是在双语转换中,“用译语给原语的可译性障碍点作注释,以利于译语读者理解”[8]156。阐释法是在难以取得原语与译语对应契合时最常用的译词法,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意译代偿手段。绵阳民俗文化词中一些词语在译语中并没有与之相对应的词语,同时,按照字面翻译又无法完整清楚地表达原语的文化信息。因此,在翻译这类民俗文化词时,一般采用阐释法。阐释法通常用于以下三种情况:第一,将整个民俗文化词隐去,“只加以解释,译其大意”[8]156。例如:“邛笼”,“邛笼”是绵阳北川羌族的碉楼。碉楼多呈六角形,也有八角、十二角的,高度在三层以上,多数用来御敌或贮存粮食。“邛笼”一词在译语中并没有与之相对应的词语,直接将其译出,又使译语读者难以理解。因此,采用阐释法将整个词语隐去,加以正确的解释,将其译为“BlockhouseofQiangEthnicMinorityforself-defenseagainstenemyorstorageofgrain”最为合适。再如,“上壳子”和“下壳子”,“上壳子”和“下壳子”是绵阳平武白马藏族乡的两个寨子,也是白马山寨现存最古老的寨子。这两处寨子分散在一高一低两座大山上,均属于白马藏族乡伊瓦岱惹村。采用阐释法隐去整个障碍点,将其译为“twovillagesofWhiteHorsePeople,locatedinPingwuCounty”也可以完整清楚地表达原语的文化信息。第二,并不隐去民俗文化词,而是“在文中加以保留,并以各种手段加以阐释”[8]156。例如:“龙舞”,又称作“盐亭水龙”,是绵阳盐亭县的人们抗旱祈雨的一种民俗文化活动。代表性传承人刘世龙所耍水龙共有九节,用竹篾、棕片、棕丝编织而成。耍水龙的队伍由数十人到数百人组成,并以打击乐器伴奏,随行群众高唱歌谣。采用阐释法先将其译为“DragonDance,prayforrain”,译文中并没有隐去民俗文化词,而是在文中保留,将其译成“DragonDance”然后再加上阐释“prayforrain”。这样,才能将词语中所蕴含的丰富文化信息完整地展示给译语读者。再如,“推杆”,“推杆”是绵阳北川羌族的一项传统的群众体育活动,有一千二百多年的历史。比赛时两人或两组人以一根木杆为器。一人握住木杆的一端,进攻者用力向前推,必须将防守方推出两尺以外才算获胜。如果译者将其直译为“PushRod”,译语读者只能理解出词语推木杆的字面含义,并不能了解是羌族一项特有的体育活动。因此,采取阐释法方法将其译为“Pushrod,atraditionalmasssportsactivityoftheQiangEthnicMinority”。这样,才能完整地传递原语的文化信息。第三,以音译保留民俗文化词,再加以“类属性解释”[8]156。例如,“朝喜”和“朝呆”,“朝喜”和“朝呆”是绵阳平武白马藏族人的敬酒歌。白马人的敬酒歌有两种:一种是称为“朝喜”的一种敬酒歌,是给平辈客人敬酒唱的歌;另外一种是称为“朝呆”的敬酒歌,是给长辈和贵客敬酒的歌。在对“朝喜”和“朝呆”进行英译时,如果译者直接将其直接音译成“ChaoXi”和“ChaoDai”,译语读者将一头雾水,不能正确理解原语的文化信息。因此,采用音译加解释的翻译方法将“朝喜”译为“ChaoXi”,thetoastsongstothepeerguests。将“朝呆”译为“ChaoDai”,thetoastsongstotheeldersandhonoredguests。这样,通过解释的介绍,译文才能完整地传递原语的文化信息,达到与原语在文化功能意义上的等值。再如,“沙噶”,又称作擀毡帽,是绵阳白马藏族人头上戴的一种白色毡帽。毡帽似盘形,有荷叶边,由羊毛制成。如果没有加入适当的解释,直接将其的音译成“ShaGe”,译语读者将完全不能将其与帽子联系起来,很难了解原语的正确信息。因此,应将其译为“ShaGe,akindofwool-madewhitefelthat”,通过简单的解释说明,译文就能够正确地传递原语的信息,译语读者也能够完整地了解原语的文化信息,从而达到文化传真的目的。

(三)音译法

音译法属于汉字化的词语借用,是解决冲突式转换的一种方法。音译法的常用适用范围包括“专名翻译、民族特有事物名词以及特殊情况下某些名词的翻译”[9]。绵阳民俗文化词中的人名、地名等专有名词的英译都离不开音译。例如,“岐伯”,农历三月十七日是中医始祖《黄帝内经》作者岐伯的生日。每年的这一日岐伯故里绵阳盐亭县民众都会举办“岐伯行乡会”等民俗文化活动来庆祝岐伯的诞辰。活动当天,舞桃子、舞蚕龙、耍狮子等节目甚多,意在祈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采用音译法将人名“岐伯”译为“Qibo”,在保留原语的文化内涵的同时,也能使译语读者正确理解词语的信息。再如,“郪江”,“郪江镇城隍庙会”是绵阳三台县郪江古镇的群众性民间朝拜活动,于每年的农历五月二十八举行。届时,四面八方的群众都会聚集在庙会,祈求平安。同样,将地名“郪江”音译为“Qijiang”也可以较好地传递原语的文化信息。

(四)替代法

替代也称为变换,从词法上说是易词而译,即“词语的基本概念并没有变,只是通过改换了一两个词来化梗阻为通顺”[8]159。替换是重要的功能代偿手段。当原语在译语中找不到对应词时,就只好变换词将原语中的所指给予译语的命名。例如,“涪江号子”,在涪江绵阳流域,船工们每当逆流而上时,都会拉纤。船工们为了协调步伐、鼓舞士气,就在航行中即兴创作的节奏,久而久之,逐渐形成了“涪江号子”。而“号子”一词在英语中并没有与之相对应的词汇,但可用英语中的“chant”一词来替代,两者在不同文化中所表达的内涵意义相同,这样就实现了原语与译语在文化内涵上的转换。

四、结语

翻译的本质是信息的传递活动,即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蕴含的信息完整、准确地传递出来。民俗文化翻译的关键在于民俗文化词的翻译,民俗文化词翻译的重点又在于蕴含于词语中的文化信息的处理。这就需要译者在民俗文化词英译的过程中充分理解词语所涉及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充分考虑到文化差异的因素,最大限度地消除跨文化交流的障碍,准确完整地传递民俗文化词中所蕴含的文化信息。从而,真正意义上做到译文与原文在文化功能上的对等。

作者:于洪波 单位:四川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篇7:经济论文标题的英译论文

经济论文标题的英译论文

学制视角下贸易经济学科建设和教学体系发展再温州人精神对经济困难大学生励志教育的启示浅析我国企业贸易经济管理的发展机遇经济学信息范式理论的基本假设与辨析经济学和经济法基础课程融通教学台湾贸易经济发展对我国的启示资源型城市发展循环经济研究贸易经济专业教学改革与设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关于区域经济发展的思考的标题、摘要乃至整篇文章翻译为英语。文章的题目在吸引读者方面起着关键作用,因此准确翻译经济论文标题尤为重要。本文以200个标题进行统计分析,按标题结构可分为词组型标题、分句型标题和提示性标题。详细分析其结构特点后,提出推荐使用的翻译方法。

1 引言

本文以《北大中文核心期刊目录》中经济刊物的200个标题为基础,根据其结构特征分为词组型标题、分句型标题和提示性标题三大类, 词组型标题可分为偏正词组型标题(82个,占41%),联合词组型标题(53个,占26.5%),动词词组型标题(5个,占2.5%);分句型标题(4 个,2%)可分为陈述句和疑问句;提示性标题可分为含破折号(28个,14%)和冒号(28个,14%)的标题。下文详细分析了其结构特点并提出对应的翻译方法,如直译,意译,增译,减译等。

2 对词组型标题的分析

词组型标题中的偏正词组型标题可分为以名词为中心和以动词为中心的两种标题。以名词为中心的词组常使用直译法。中英文的修饰语位置不同,中文修饰语常放名词前,而英文修饰语常放中心词后。如:

(1)中国经济学的`历史转型 The Historical Transformation of Economics in China(《经济学动态》,, 12)

事实上,以动词为中心的偏正词组型标题是由动宾词组演化而来。出现频率较高的动词有“分析”,“研究”,“考略”,“探讨”等,常将其翻译成名词,如:

(2)中国通货膨胀的福利成本研究The Study of the cost of Inflation in China(《经济研究》,2007, 4)

但有时也为了简练而不译,如:

(3)中国地区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强度差异分析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and Differences of Energy Intensity in China(ibid, 2007, 7)

联合词组型标题靠连词“与”“和”连接,英译时采用对应的格式。多数情况下采用直译法,但有动词词组时要英译为名词词组,如:

(4)所有制、制度环境与信贷资金配置 Ownership,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and Capital Allocation(ibid, 2007, 12)

动词词组型标题一般英译为名词词组,出现频率较高的动词有“论”“谈”“评”“议”等,要么不译,要么译为介词on,如:

(5)论又好又快发展 On the Development with Better-fast Growth(ibid, 2007, 6)

3 对分句型标题的分析

此类标题不常出现,可分为陈述句和疑问句,只占2%,一般英译为分句,如:

(6)人民币升值是紧缩性的吗?Are Currency Appreciations Contractionary in China? (ibid, 2007, 1)

(7)中国为什么拥有了良好的基础设施? Why Does China Enjoy So Much Better Physical Infrastructure? (ibid, 2007, 3)

4 对提示性标题的分析

冒号或破折号将标题分为前后两部分,英译时基本上保持原格式,或者符号互换(即原标题为冒号的英译为破折号,反之亦然),或者省略一部分不译,或者省略符号合译,如:

(8)中国长期煤炭需求:影响与政策选择 China’s Long-run Coal Demand: Impacts and Policy Choice(ibid, 2007, 2)

(9)国有企业改制对就业的影响——来自11个城市的证据The Impact of SOE Reform on Employment: Evidence from 11 Cities(ibid, 2007, 3)

(10)地方官员与经济增长——来自中国省长、省委书记交流的证据Local Officials and Economic Growth(ibid, 2007, 9)

(11)外商直接投资:垂直型还是水平型?Vertical FDI or Horizontal FDI? (ibid,12)

(12)我国利率期限结构动态研究——基于卡尔曼滤波的仿射模型实证 Term Structure of Interest Rate in China with Kalman Filter(《南方经济》, , 12)

标题作为经济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深入研究和探讨其特点,寻找不同的翻译方法。本文按标题的结构特点进行分类,提出推荐使用的翻译方法,对其他相关论文标题的翻译具有指导意义。

篇8:英译-个人简历

英译-个人简历范例

成功的申请可以帮助你按自己的条件进入最合适的学校,是不可忽视的一项。个人简历是反映一个申请者自身情况的材料。国外绝大多数的学校都要求申请者提供,并作为审查批准入学的重要依据之一。

个人简历的英译很多,如“Personnel Vita”、“Autobiographical Statement”、“Personal Statement”、“Autobiography”、“Resume”。其中“Resume”写法稍有不同。个人简历一般应简要写明本人所受教育、专业兴趣、工作经历、所取得的成绩及家庭背景。

有关个人简历写作的注意要点。综合各校的要求,特做如下分析:

1.个人简历的结构可分为三或四个段落。第一段落简单交待自己的个人情况,如姓名、出生时间及地点、家庭背景等。良好的家庭教育对你的成才当然有利。但美国对此不很重视,一般可以不写。第二段可以围绕你的求学经过来展开,但不要用流水帐式的写法使叙述过于生硬刻板。第三段以你的`大学生活为主,你为何选此学科,可以与前面的叙述相呼应。第四段要说明你个人的能力、性格。

2. 内容要着重在你留学的动机,目前所取得的成绩,你终生的目标。

3. 个人简历避免过多的形容词,例如,想象力十分丰富、创造力超群等,宜举小小的例子来说明。

4. 个人简历约200-300字为可,不宜写得太长。

篇9:形象工程英译及其他

形象工程英译及其他

本文从“形象工程”的英译文引出文章主题,例析了15个时事政经词语的译文,并进一步举例说明,具有中国特色的普通词语的`理解问题更突出,而专业术语的主要问题在表达.鉴于此,文章指出汉语词语的理解要结合语境和国情,译文措辞应坚持以读者为本的原则,遵循英语表达习惯和学科规范.最后提出译者与专业学者合作搞翻译的建议.

作 者:官忠明 Guan Zhong-ming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经济学院,四川,成都,610064 刊 名:上海翻译  PKU英文刊名:SHANGHAI JOURNAL OF TRANSLATORS 年,卷(期): “”(4) 分类号:H315.9 关键词:“形象工程”   时事   政经   翻译   专业术语  

篇10:歇后语英译初探

歇后语英译初探

翻译需要克服语言和文化的双重障碍.就语言而言,最大的'障碍莫过于源语中独特的结构形式;就文化而言,莫过于独特的民族特性.歇后语是汉语习语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其浓厚的民族色彩和独特的结构形式,是其他语言中所没有的.

作 者:张晓娟 刘洪泉  作者单位:长江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荆州,434023 刊 名:考试周刊 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 年,卷(期): “”(2) 分类号:H1 关键词:歇后语   比喻   双关   翻译策略  

篇11:唐诗英译(网友来稿)

刘卫忠

English Translation of Poems

Poem without a Title by Li Shangyin

无题 李商隐

It's difficult for us to meet and hard to part,The east wind is too weak

to revive flowers dead.The silkworm till its death spins silk from love-sick

heart;The candle only when burned has no tears* to shed.At dawn she'd be

afraid to see mirrored hair gray;At night she would feel cold while I croon by

moonlight.To the three fairy hills it is not a long way.Without the blue-bird

oft fly to see her on their height?

Note: The melted wax of a guttering candle is compared to tears.

相见时难别亦难,

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

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莱此去无多路,

青鸟殷勤为探看。

熔化的蜡比作眼泪。

To My Love by Zhang Bi

寄人 张泌

When you're gone, in my dream I lingered you know where,

The court still seemed the same with zigzag rails around.

Only the sympathetic moon was shining there For me alone on flowers fallen

on the ground

别梦依依到谢家,

小廊回合曲阑斜。

多情只有春庭月,

尤为离人照落花。

Coming Home by He Zhizhang

回乡偶书 贺知章

I left home young and not till old do I come back,

My accent is unchanged, my hair no longer black.

The children don't know me, whom I meet on the way,

“Where do you come from, reverend sir?” they smile and say.

小少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摧。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On Climbing Youzhou Tower by Chen Zi'ang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Where are the sages of the past

And those of future years?

Sky and earth forever last,

Lonely, I shed sad terars.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沧然而涕下!

To Wang Lun

Li Bai

I'm on board; We're about to sail,

When there's stamping and singing on shore;

Peach Blossom Pool is a thousand feet deep,

Yet not so deep,Wang Lun,as your love for me.

赠 汪 伦

李 白

李 白 乘 舟 将 欲 行 ,

忽 闻 岸 上 踏 歌 声 。

桃 花 潭 水 深 千 尺 ,

不 及 汪 伦 送 我 情 。

Thoughts in the Silent Night

Li Bai

Beside my bed a pool of light---

Is it hoarfrost on the ground?

I lift my eyes and see the moon,

I bend my head and think of home.

静 夜 思

李 白

床 前 明 月 光 ,

疑 是 地 上 霜 。

举 头 望 明 月 ,

低 头 思 故 乡 。

The Deer Enclosure

Wang Wei

Empty the hills,no man in sight,

Yet voices echo here;

Deep in the woods slanting sunlight,

Falls on the jade-green moss.

鹿 柴

王 维

空 山 不 见 人 ,

但 闻 人 语 响 。

返 景 入 深 林 ,

复 照 青 苔 上 。

In the Rainy Season of Spring

Du Mu

It drizzles endlessly during the rainy season in spring,

Travelers along the road look gloomy and miserable.

When I ask a shepherd boy where I can find a tavern,

He points at a distant hamlet nestling amidst apricot blossoms.

清 明

杜 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The Gully of Twittering Birds

Wang Wei

Idly I watch the cassia petals fall;

Silent the night and empty the spring hills;

The rising moon startles the mountain birds;

Which twitter fitfully in the spring gully.

鸟 鸣 涧

王 维

人 闲 桂 花 落,

夜 静 春 山 空。

月 出 惊 山 鸟,

时 鸣 春 涧 中。

The Bamboo Lodge

Wang wei

Seated alone by shadowy bamboos,

I strum my lyre and laugh aloud;

None knows that I am here, deep in the woods;

Only the bright moon comes to shine on me.

竹 里 馆

王 维

独 坐 幽 篁 里,

弹 琴 复 长 啸。

深 林 人 不 知,

明 月 来 相 照。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唐詩英譯

THE YELLOW CRANE TERRACE--Cui Hao

Where long ago a yellow crane bore a sage to heaven,

Nothing is left now but the Yellow Crane Terrace.

The yellow crane never revisited earth,

And white clouds are flying without him for ever.

...Every tree in Hanyang becomes clear in the water,

And Parrot Island is a nest of sweet grasses;

But I look toward home, and twilight grows dark

With a mist of grief on the river waves.

供稿人:河北乐亭汀流河高级中学

刘卫忠

邮编:063601

电话:0315-4855119-8010

作者邮箱: lttlhgz@163.com

英语专业教学论文题目

计算机方向硕士论文题目选题

英语专业论文题目

英语专业论文题目推荐

硕士论文选题攻略

20世纪中国哲学的回顾与展望论文

英语专业毕业论文

英语毕业论文题目

英语专业毕业论文评语

毕业论文英语专业范文

试论方剂的英译论文
《试论方剂的英译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试论方剂的英译论文(精选11篇)】相关文章:

商务英语专业毕业论文精选2023-08-12

广告学专业毕业论文参考选题2022-05-04

论文标题格式2022-05-05

浅谈外语学习个体差异的认知语言学分析2022-05-16

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有哪些基本要求呢2024-03-28

论文四级标题格式2022-05-08

如何撰写英语专业毕业论文2023-12-02

英语专业论文选题方向2022-04-30

文化差异英语作文2023-01-29

汉语重复结构的英译2022-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