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病因病机中医学探讨(精选7篇)由网友“糖霜面包”投稿提供,这里小编给大家推荐一些高血压病因病机中医学探讨,方便大家学习。
篇1:高血压病因病机中医学探讨
1肝是血管收缩最直接的操控者
《内经》中“肝为将军之官”“罢极之本”以及“肝主筋、主疏泄”等描述都表明肝拥有对人体能量的支配权,这一支配权体现在“筋”的动作上。
所以中医上的“筋”应包括实现人体各种运动功能的“肌肉”。
那么血管收缩所依赖的血管平滑肌亦为肝所主。
血管平滑肌有三种能量状态,即收缩、痉挛和收缩功能失效,而肌肉处于何种状态取决于肝的功能。
《尚书•洪范》:“木曰曲直。
”直则升达,曲则抑郁,升达则肝有足够的能量收缩,抑郁即是肝升发之力不足,肝运用能量反复冲击以实现其收缩功能而不遂,故表现为痉挛,在中医上称为风动。
若肝完全失去升发的能力,则收缩功能全失。
我们通过闭癃之症进行分析,《灵枢•本输篇》:“三焦者……入络膀胱,约下焦,实则闭癃,虚则遗溺。
”《素问•灵兰秘典论》:“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3]。
”黄元御对此的解释是“所谓闭癃者,三焦火泄于膀胱也”“其所以决渎而出水者,相火在肾,温升风木,以疏泄之也”“川渎之决,全赖相火之力以泄水,虽属风木,而风木之温,即水中相火所左升而变化者也”[4]。
即是说肝通过对三焦相火能量的运用从而实现对肌肉的控制。
如果肝能量充足而运用不当则令尿道括约肌强力收缩造成“闭”,能量微弱(相火衰弱)则无力收缩括约肌而造成“遗溺”,相火半虚半实造成肌肉痉挛,即是“癃”。
从以上肝的`三种能量状态可知,收缩和痉挛都会引起高血压,收缩功能失效会降低血压。
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II受体阻滞剂等降压药实际上是切断了肝输往血管平滑肌的能量供应,使血管平滑肌处于不被肝控制的“自由”状态,血管自然不会收缩和痉挛。
然而,引起收缩和痉挛的根本病因没有消除,所以如果停用此类药物常出现血压急剧上升、小动脉强烈痉挛的高血压危象。
1.3肝气过盛引起的血管强力收缩是高血压发生的重要原因高血压的主要症状是头晕、头痛、颈项板紧等。
中医一般认为木气太过是背后的原因。
《素问•五常政大论》:“帝曰:太过何谓?岐伯曰:木曰发生……发生之纪,是为启陈。
……其动掉眩巅疾,其德鸣靡启坼,其变振拉摧拔。
”《素问•气交变大论》:“帝曰:五运之化,太过何如?岐伯曰:岁木太过,风气流行,脾土受邪。
……甚则忽忽善怒,眩冒巅疾,化气不正,生气独治。
”可见木气太过会引起“掉眩巅疾”“眩冒巅疾”。
肝与脑的关系,唐容川在《中西汇通医经精义》这样论述:“脑气用力太过,则肉缩伸抽掣。
……肝脉通于脑,开窍于目,而主筋,凡西医所谓脑气,皆肝脉所司,而筋脉所以致病,则又肝风为政也。
”
这类似于西医学论述的头晕头眩症状。
(1)肺功能下降影响血压,肺金失去对肝木的有效克制是肝阳上亢的典型机制。
西医认为吸烟和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SAHS)都是原发性高血压的病因。
很显然以上因素会引起肺功能下降,从而引起肝阳上亢,令血管紧张。
在临床上,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所著《邓铁涛审定中医简便廉验治法》[6]中治疗高血压的一个验方是百合和夏枯草同用,夏枯草清肝胆之热,使用百合以金克木。
张锡纯[7]认为高血压就是中医的“厥证”,其治疗高血压的著名方剂为建瓴汤,肺为人之天,居于五脏至高之位,方名即是取高屋建瓴之义。
方中多用赭石等金石之品以成肺金收杀之势,势在则必行,此方用于治疗高血压多收奇效。
(2)肝阳素盛和情绪对高血压的影响。
西医认为高血压是遗传易感性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遗传因素约占40%。
由于人禀天地之气父母之精而生,所以人必然具有不同的体质。
《灵枢•阴阳二十五人》言木形之人其“苍色,小头,长面,大肩背,直身,小手足,好有才,劳心,少力,多忧苦于事。
能春夏不能秋冬,秋冬感而病生”。
尽管现代医学还没有找到与原发性高血压确定相关的基因,然而遗传及禀赋的特异性表明肝阳素盛体质的存在。
现代医学认为精神应激是引起高血压的重要因素,城市劳动者高血压患病率超过体力劳动者,从事精神紧张度高的职业者发生高血压的可能性较大。
以上木形人的特点亦言“好有才,劳心,多忧劳于事”。
也就是说肝主思虑,主情绪应激反应。
而心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如果心“明”,肝就不会因外界影响而过分发动情绪。
2阳气是血管弹性降低的主导因素
(1)血管弹性降低是单纯性高血压和脉压增大的重要因素。
西医认为“大动脉弹性和外周血管的压力反射波是收缩压与脉压的主要决定因素。
……大动脉弹性减退,脉搏波传导速度增快,反射波抵达中心大动脉的时相从舒张期提前到收缩期,出现收缩期延迟压力波峰,可以导致收缩压升高,舒张压降低,脉压增大”。
简单地说就是脉搏传导与舒张收缩不同步形成波峰叠加,引起血压升高。
血管弹性降低主要表现为动脉硬化,“主动脉因粥样硬化而致血管壁弹性降低,当心脏收缩时,它暂时膨胀而保留部分心脏所排出血液的作用即减弱,使收缩压升高而舒张压下降,脉压增宽。
”所以血管弹性密切影响高血压,正如西医所言,“60%~70%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有高血压,高血压患者患本病(动脉硬化)较血压正常者高3~4倍。
收缩压和舒张压增高都与本病密切相关”,“小动脉硬化……主要发生在高血压患者”。
(2)动脉硬化与阳气有密切关系。
现代医学尚未完全确定其病因和确切的发病机制,认为其与年龄、性别、血脂异常、吸烟等因素有关。
“本病在临床上多见于40岁以上中老年人,49岁以后进展较快……男性与女性相比,女性发病率较低,但在更年期后发病率增加”;“吸烟者与不吸烟者比较,本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增高2~6倍,且与每日吸烟支数呈正比。
被动吸烟也是危险因素”以上是西医对动脉硬化病因的部分阐述。
《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
”阳气指物质的活性状态,代表物质的动能和有序。
“现在已知,覆盖在血管壁内表面的内皮细胞能生成激活和释放各种血管活性物质,例如一氧化氮(NO)、前列环素(PGI2)、内皮素(ET-1)、内皮依赖性血管受损因子(EDCF)等,调节心血管功能。
随着年龄增长以及各种心血管危险因素……使氧自由基产生增加,NO灭活增强,氧化应激(oxidativestress)反应影响动脉弹性功能与结构”,就以上论述,我们可以把处于活性状态的一氧化氮(NO)称为阳气,而处于灭活状态的NO称为阴气。
河图言天一生水,地六成之。
肺为天,天一之水即是肺所宣布之阳气。
唐容川《本草问答》:“盖天地之阳气均由土下黄泉之水透出地面,上于天为云雾,着于物为雨露。
……人身之阳气则由肾与膀胱气海之中发出,上循三焦油膜,以达于肺而为呼吸,布于皮毛而为卫气”。
“水为气之母,气从水中出。
”[8]可见气与水,此二者同出而异名,所以可说阳气是血管弹性的决定因素。
肝阳上亢会导致血管收缩,同样也会导致阳气衰弱。
黄元御认为肝病皆燥,而肺喜润恶燥。
在六气上,手太阴易从手阳明化燥。
所以木盛侮金会致阳气衰减,即令血管燥化而弹性降低。
张锡纯认为临床上高血压病人脉弦硬而长,此为血管燥化而失去弹性之象。
我们知道,随着年龄增长,人的阳气呈衰减趋势,这就是动脉硬化多发于中老年人的原因。
吸烟会燥伤肺,从而伤到阳气,故吸烟者的动脉硬化发病率较高。
3血管周围水液停滞引起外周血管阻力增加
(1)血管周围组织水液压力阻止血管舒张是导致外周血管阻力增大的重要因素。
西医认为体重是引起高血压的病因之一,“超重或肥胖是血压升高的重要危险因素。
……高血压患者约1/3有不同程度肥胖。
腹型肥胖容易发生高血压”。
中医学认为,病态肥胖一般由脾湿引起。
脾主肉,肉中含水量太多即表现为肥胖。
肝主筋,心主脉,肺主皮毛,肾主骨,筋、脉、皮、骨之间都称为肉。
肉包绕着血管,其中水分增多即会对其包绕的血管造成额外压力。
清代医家黄元御认为病多生于脾湿,“以阳衰土湿,中气不运……总缘中气不治。
胃主降浊,脾主升清,湿则中气不运,升降反作,清阳下陷,浊阴上逆,人之衰老病死,莫不由此”。
朱丹溪对“眩晕”从痰论治,“无痰不作眩[9]”,究其根源,亦是脾湿。
西医根据以上发生机理而使用利尿剂降压。
“降压作用主要通过排钠,减少细胞外容量,降低外周血管阻力”,然而利尿剂会把有活性的好水连同坏水一同排出去,所以利尿剂的使用会造成低血钾症,出现乏力、尿量增多等不良反应,排水的同时伤了阳气。
(2)血管周围积水不仅与脾有关,而且与肾亦有密切关系。
西医认为肾脏病变等因素会引起肾性水钠潴留,从而引起外周血管阻力和血压升高。
中医认为积水之病亦当与肾有关。
《素问•水热穴论》:“肾者至阴也,至阴者盛水也,肺者太阴也,少阴者冬脉也,故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皆积水也。
肾为胃之关,关门不利故聚水而成病。
”在临床上,蒲辅周先生使用真武汤治疗高血压正是从肾论治。
4结语综上所述,血管收缩、血管弹性、血管周围水液停滞是引起总外周血管阻力增高的三大因素。
肝是血管收缩最直接的原因,阳气是影响血管弹性的重要因素,而血管周围水液停滞与脾肾功能失常有密切联系。
对于高血压疾病,中西医有着不同思维体系和视角。
然而,疾病所表现出来的症状却没有中西之别,从症状入手或是东西方医学的一个契合点。
篇2:《内经》:病因病机背诵要点
《内经》:病因病机背诵要点
病因病机
《素问·生气通天论》
岐伯曰: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阳不胜其阴,则五藏气争,九窍不通。是以圣人陈阴阳,筋脉和同,骨髓坚固,气血皆从。如是则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耳目聪明,气立如故。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素问·玉机真藏论》
岐伯曰:五实死,五虚死。帝曰:愿闻五实五虚。岐伯曰:脉盛,皮热,腹胀,前后不通,闷瞀,此谓五实。脉细,皮寒,气少,泄利前后,饮食不入,此谓五虚。帝曰:其时有生者何也?岐伯曰:浆粥入胃,泄注止,则虚者活;身汗得后利,则实者活。
《素问·举痛论》
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
《素问·调经论》
夫心藏神,肺藏气,肝藏血,脾藏肉,肾藏志,而此成形。志意通,内连骨髓,而成身形五藏。五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守经隧焉。
帝曰:经言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
《素问·至真要大论》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气膹郁,皆属于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热瞀瘛,皆属于火;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诸厥固泄,皆属于下;诸痿喘呕,皆属于上;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腹胀大,皆属于热;诸躁狂越,皆属于火;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诸病水液,澄彻清冷,皆属于寒;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灵枢·百病始生》
岐伯曰: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两实相逢,众人肉坚。其中于虚邪也,因于天时,与其身形,参以虚实,大病乃成。
篇3:第四讲中医养生学-病因病机
第四讲中医养生学-病因病机
中医养生学―第四讲 第四讲
主要内容
第一节 病因
第二节 病机
第一节 病因
? 概念:
- 引起疾病的原因。
? 特点:
-辨证求因:以各种病症的临床表现为依据 以各种病症的临床表现为依据,推求疾病原因的 方法。
? 分类:
- 三因学说:外因(六淫、疫疬 疫疬)、内因(七情)、不内外 因(饮食劳逸、跌仆金刃, ,虫兽所伤等)。
一、六淫 v概念
?
六气:风、寒、暑、湿、 、燥、火六种自然界正常气候。 六淫:风、寒、暑、湿、 、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 六气→六淫:六气太过或不及 六气太过或不及,或非其时而有其气,或 气候变化过于急骤 ,人体正气不足 人体正气不足,抵抗力下降,侵 犯人体发生疾病 。
?
?
一、六淫
v六淫致病的一般特点:
n n n n n
外感性:发病途径多从肌表 发病途径多从肌表、口鼻而入,或两者同时受邪; 季节性:与季节气候有关; ; 区域性:与居住地区或环境有关 与居住地区或环境有关; 相兼性:可单独致病,又可兼夹致病 又可兼夹致病; 转化性:疾病发展过程中, ,证候性质可以发生转化。
一、六淫――风
v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 易袭阳位 F出汗、头痛;“伤于风者 伤于风者,上先受之”。 v风性善行而数变 F病位游移,行无定处,如游走性关节痛 如游走性关节痛(风痹); F变幻无常,发病迅速,如风疹 如风疹。 v风性主动 F病症动摇不定,如抽搐、 、惊风、眩晕等。 v风为百病之长 F易兼它邪致病,如风寒、 、风热、风湿等。
一、六淫――寒
v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F阴盛则寒、阴盛则阳病; ; F寒→肌表,恶寒; F寒→脾胃,脘腹冷痛、腹泻等 腹泻等。 v寒性凝滞 F凝结,阻滞; →不通则痛 不通则痛,遇寒痛增 。 v寒性收引 F收缩、牵引; F寒→肌表收缩→无汗; F寒→经络关节收缩→肢体屈伸不利 肢体屈伸不利; F寒→血脉收缩 →脉紧。
一、六淫――暑
v暑为阳邪,其性炎热 F阳热症状,如壮热,面赤 面赤、脉洪大等。 v暑性升散,耗气伤津 F升散 ,肌腠开泄 → 出汗 出汗; F伤津 → 口渴喜饮尿少 F耗气(气随津泄)→乏力 ,甚者昏倒(气脱)。 乏力 v暑多挟湿 F暑常兼挟湿邪伤人,见: :头身困重,呕恶,胸闷,便
溏不爽等症状。
一、六淫――湿
v湿性重浊 F沉重:湿→头,头重如裹 ;湿→四肢、周身,周身困 头重如裹
重,四肢沉重;
F移浊:分泌物排泄物秽浊不清 分泌物排泄物秽浊不清,如:眵多,大便溏泻,
下痢脓血,小便浑浊,白带过多 白带过多,湿疹等。
v湿性粘滞 F粘腻停滞:病程长而难愈 病程长而难愈;症状多粘滞而不爽
。 v湿易伤阳,阻碍气机 F湿为阴邪易伤阳,伤脾阳 伤脾阳:腹泻,尿少,水肿、腹水
等;
F湿邪停滞,阻遏气机:胸闷脘痞 胸闷脘痞,大便不爽,小便短
涩等。
一、六淫――燥
v燥易伤津
F燥胜则干,见口鼻干燥, ,皮肤干涩,大便干结等。
v燥易伤肺
F肺为娇脏,与外界相通, ,燥邪多从口鼻而入伤肺津,
出现干咳少痰,或痰粘难以咯出等症状 或痰粘难以咯出等症状。
一、六淫――火
温、热、火在程度上有所不同 火在程度上有所不同,温为热之渐,火为 热之极。火一般多指内生,温热之邪多为外感 温热之邪多为外感。
v火为阳邪,其性炎上
F炎:阳热之证,高热,烦渴,汗出等 汗出等; F上:多见人体上部,面红目赤, ,上扰神明,出现心烦失眠,神昏
谵语等。
v消灼津液
F伤津:口渴,喜饮,尿短赤等 。
v生风动血
F生风:火热之邪,燔灼肝经,劫耗阴液 劫耗阴液,筋脉失养而致肝风内动,
出现高热,抽搐等。 F动血:火热使血行加速,灼伤脉络 灼伤脉络,迫血妄行,出现各种出血症 状。
二、疫疬
v概念:
[具有强烈传染性的病邪。 。疫:有传染之意;疠:即强烈 之意。又有“瘟疫”、“ “戾气”、“毒气”等名称。 [夫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 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 异气所感。
v致病特点:
[发病急骤 [病情较重 [症状相似 [传染性强 [易于流行
三、七情――内因
v概念
n n
喜、怒、忧、思、悲、恐 恐、惊七种情志变化; 是人体对客观事物的不同反映,属于正常精神活动范 是人体对客观事物的不同反映 围,不是致病因素 。 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 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了人体本身 的正常生理活动范围,导致人体气机紊乱 导致人体气机紊乱、脏腑阴阳 气血失调而发病。
v发病条件
n
三、七情 v致病特点
n
直接伤及相应脏腑:怒伤肝 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 悲(忧)伤肺,惊(恐 恐)伤肾。 影响脏腑气机:怒则气上 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思则气 结,忧悲则气消,惊则气乱 惊则气乱,恐则气下等。 情志异常波动,使病情加重 使病情加重,或迅速恶化:如 高血压病患者,若遇事恼怒 若遇事恼怒,则血压迅速升高, 甚则突然昏倒,半身不遂 半身不遂。
n
n
四、饮食、劳逸――不内外因 不内外因 v饮食
n n n
饮食不节:过饥 、过饱 、过食肥甘厚味 ; 过饱 饮食不洁:肠道、寄生虫 寄生虫、食物中毒; 饮食偏嗜:偏寒、偏热 偏热、偏五味等。 过度劳累:劳力过度、 、劳神过度、房劳过度; 过度安逸:“久卧伤气 久卧伤气”。
v劳逸
n n
五、痰饮、
瘀血――痰饮 痰饮
v概念
n n
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 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 一般以较稠浊的为“痰” ”;较清稀的为“饮“。
v分类: 痰
? 有形之痰:指看得见、 、摸得着的有形质之痰液,如咯吐 出的痰液,瘰疬、痰核等 痰核等。 ? 无形之痰:停滞在脏腑经络等组织中 停滞在脏腑经络等组织中,看不见形质的痰 液,以临床症状来确定。 。 ?痰饮、悬饮、溢饮、支饮四种 支饮四种。
饮
五、痰饮、瘀血――痰饮 痰饮
v痰饮形成的原因
n
肺、脾、肾等脏腑气化功能失常 肾等脏腑气化功能失常,水液代谢障碍,造 成水津停滞而成。 痰→肺,咳喘咯痰; 痰→心,胸闷心悸;神昏 神昏,痴呆;躁狂; 痰→胃,胃脘痞满,恶心呕吐 恶心呕吐; 痰→经络,瘰疬痰核,肢体麻木 肢体麻木,或半身不遂等; 痰→头,眩晕,昏冒。 痰→咽喉,咽中梗阻,吞之不下 吞之不下,咯之不出。
v痰饮病症特点
n n n n n n
故有“百病多由痰作祟 百病多由痰作祟”之说。
五、痰饮、瘀血――瘀血 瘀血
v概念
n
血液运行不畅,阻滞于脏腑经脉内或离经之血积存体 阻滞于脏腑经脉内或离经之血积存体 内,均称为瘀血。 一是由于气虚、气滞、血寒 血寒、血热等原因,使血行不 畅,凝滞而成。 二是由于外伤,气虚失摄或血热妄行等原因 气虚失摄或血热妄行等原因,造成血 离经脉,积存体内而成。 。
v形成原因
n
n
五、痰饮、瘀血――瘀血 瘀血 v病证的特点(共同) )
n n
疼痛:刺痛、痛处固定不移 痛处固定不移、拒按,夜间痛甚为特点。 肿块:固定不移,在体表局部青紫肿胀 在体表局部青紫肿胀,在体内多为 块质硬,位置固定不移。 。 出血:血色紫暗并伴有血块 血色紫暗并伴有血块。 望诊:久瘀面色黧黑,肌肤甲错 肌肤甲错,唇甲青紫,舌质紫 暗,或见瘀点、瘀斑。 脉诊:脉细涩,沉弦或结代 沉弦或结代。
n n
n
第二节
病机
v病机: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理 发展与变化的机理。
正邪相争 n 阴阳失调 n 升降失常
n
第二节
病机--正邪相争 正邪相争
v正邪相争与发病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n 正气是指人体的机能活动和抗病 正气是指人体的机能活动和抗病、康复能力。 n 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 . n 疾病的发生和变化,即是在一定条件下 即是在一定条件下,邪正斗争的 反映。 ? 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根据 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根据: ? 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 邪正斗争的胜负,决定机体是否发病 决定机体是否发病: n 正能胜邪则不发病。 n 邪胜正负则发病。
n
第二节
n n
病机--正邪相争 正邪相争
v正邪盛衰与病邪出入
邪盛正衰→病入 正盛邪衰→病出 正胜邪退→病愈 邪胜正衰→病重 邪正对比势均力敌 →慢性病 慢性病 邪气盛则实:实证:邪气亢盛 邪气亢盛,以邪气盛为矛盾主要 方面的一种病理反映。 精气夺则虚:虚证:正气不足 正气不足,以正气虚损为矛盾主 要方面的一种病理反映。 。
v正邪盛衰与疾病转归
n n n
v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
n
n
第二节
病机--阴阳失调 阴阳失调
v阴阳失调与发病
n
阴平阳秘→阴阳失调→发病 发病 阴阳偏胜 阴阳偏衰 阴阳互损――阴损及阳, ,阳损及阴→阴阳两虚。 阴阳格拒――阴盛格阳、 、阳盛格阴。 阴阳亡失――亡阴、亡阳 亡阳。 阴阳平衡→疾病向愈 阴阳失调、亡失→疾病恶化 疾病恶化、死亡。
v阴阳失调的'基本形式
n n n n n
v阴阳盛衰与疾病转归
n n
第二节
病机--阴阳失调 阴阳失调
v阴阳偏胜
n 阳偏胜:阳气偏胜,机能亢奋 机能亢奋,热量过剩的病理状态。 n 表现
阳胜则热: l 阳胜则阴病: n 阴偏胜:阴气偏胜,机能低下 机能低下,热量不足,或阴寒性物 质积聚的病理状态。 n 表现: l 阴胜则寒:平衡 正常范围 l 阴胜则阳病:
l
阴
阳
阴
阳
第二节
病机--阴阳失调 阴阳失调
v阴阳偏衰
n
n n
n
阳偏衰:机体阳气不足 机体阳气不足,脏腑机能衰退,阳失 温煦的病理状态。 表现:阳虚则寒: 阴偏衰:机体阴液不足 机体阴液不足,阴不制阳,阴失濡润 滋养的病理状态。 表现:阴虚则热:
正常范围平衡
阴
阳
阴
阳
第二节
v 气滞:
n
病机--升降失常 升降失常
气机郁滞,流通不畅的病理变化 流通不畅的病理变化。多见肺、肝、脾、胃等脏腑功 能活动。 气的上升运动过强或下降运动不及,脏腑之气逆上的病理状态。 气的上升运动过强或下降运动不及 常见肺、胃、肝等脏腑。 气的升举无力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病理状态。多见脾脏 。 气的升举无力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病理状态 气的外出受阻,而出现突然闭厥的病理状态 而出现突然闭厥的病理状态。主要表现为精神活 动的异常如神志昏,或卒然昏倒 或卒然昏倒,不省人事 气不内守而外脱,出现功能突然衰竭的病理状态 。表现为手足逆 出现功能突然衰竭的病理状态 冷,泠汗不止,精神淡漠,脉微欲绝 脉微欲绝。久病、重病之人 。
v 气逆:
n
v 气陷:
n
v 气闭:
n
v 气脱:
n
思考题
v 1.何谓六气、六淫?六淫致病的一般特点是什么 六淫致病的一般特点是什么? v 2.六淫邪气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是什么 六淫邪气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是什么? v 3.七情致病
的特点是什么? ? v 4.何谓痰饮?痰的分类? v 5.什么叫瘀血?瘀血致病的临床共同表现特点是什么 瘀血致病的临床共同表现特点是什么? v 6.理解“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v 7.理解“邪气胜则实,精气夺则虚 精气夺则虚”? v 8.理解“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阴胜则寒,阳虚则寒,阴虚则热”? v 9.气机失调主要有哪几种病理变化 气机失调主要有哪几种病理变化?
中医养生术????搓耳保健法 搓耳保健法
v方法
n n n n n n
搓耳轮 捏耳垂 摩耳廓 捂耳朵 叩耳后枕骨 拉耳廓 防治耳病 调理内脏 强身健体
v作用
n n n
篇4:中医面试病因病机题答题技巧
中医面试病因病机题答题技巧
对于中医专业的同学来说,医疗招聘面试中涉及中医专业知识,答题也是需要有思路有技巧的,今天就来总结一下病因病机题应该如何作答,可以让整个题目答的又条理又全面,即使不会也能凑出一份合理的答案。
一、病因
病因,即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中医基础理论教材中列举的病因包括:外因:六淫(风寒暑湿燥火)、疠气;内因:七情内伤、饮食失宜、劳逸损伤、病理产物(痰饮、瘀血、结石)等。另外还可以包括病后继发,久病体弱及年老体虚的情况。
因此,我们再回答病因题目时就可以从外因和内因两个方面去考虑,以上哪些病因可以导致题目中的疾病,就列举出来,这样既有章可循,又不会有所遗漏。
举例:简述喘证的病因。
喘证的病因复杂,外感为六淫侵袭,内伤为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劳欲久病等。
二、病机
一般来说,每个疾病都有一个基本病机,除此之外,还可以包括病理性质、病理因素、病位及涉及脏腑,病程早中晚期病机的转化等等。因此,病机可以从以上几个方面去回答。
举例:简述胸痹的病机。
(1)胸痹的基本病机是心脉痹阻。
(2)病位在心,涉及肝、肺、脾、肾等脏。
(3)病理性质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本虚有气虚、气阴两虚及阳气虚衰;标实有血瘀、寒凝、痰浊、气滞,且可相兼为病。病机转化可因实致虚,亦可因虚致实。
(4)胸痹轻者多为胸阳不振,阴寒之邪上乘,阻滞气机,重者则痰瘀交阻,壅塞胸中,气机痹阻,
总之,病因病机题有一定的思路与方法,可以在答题时有条理,有思路,更全面的作答。
第一,一定要入情入境。
往往很多学员在作答应变题时一点情境化没有,就是很想当然的作答,使得答案很生硬没有得分的亮点,听到的人感觉脱离生活实际,模式化严重,这样怎么能得高分,赢得考官的信赖。如:你是工厂的值班人员,现在工厂煤气泄漏,请问此时你要怎么办?这种情况众所周知是应变题,面对这样的情况很多考生有说先报警,又有说先撤离工厂员工,我们试想一下不管是报警还是保证员工的'安全,其实都是这道题要体现出来的都要做到,难就难在它的次序,如果真是发生这样的情况我们的第一反应应该做什么才能使得损失降到最小甚至没有。因此,第一时间我们要开窗防煤气,关闭总开阀,这样在无形当中我们就把危险系数大大地降低了,然后安排人员撤离工作人员,到安全的地方报警。必须做好第一步工作,为接下来解决问题赚取大量的时间和空间去彻底地解决问题。
这样也可以和考官找到共鸣,体现你有生活常识,临场反应力迅速。
第二,要融入生活,增加答题内容情感。
大部分考生都是应届毕业生,没有经验,在处理一些突发事件时只能靠学习的一些原则去处理,这样难免会让答题的内容生硬没有情感。如,你和你的朋友在公园散步,突然发现有游客不慎落水,此时,你要怎么办?考生面对这种情况都知道我要积极地采取救援,让朋友报警通知120等,这样处理对不对,当然没有错,但,有些考试这样表述,我让我的朋友通知120,明确公园的内的位置,还要让朋友到公园的大门去迎120和110的到来,这样让你听起来就就很容易融入到情境中,表现自己生活阅历多,注重细节与考官很容易找到共鸣。
篇5:时行感冒的中医学病机与临床研究论文
时行感冒的中医学经典病机包括六经病机、温热病病机、湿热病病机和温疫病机。目前为止对该病的中医辨证分型基本已达成共识,但临床研究大多缺乏病原学诊断支持。综合地域、气象、病原学、体质等多因素,确立时行感冒关键发病病机,从地域、气象、病原学、体质等几个方面揭示中医外感证的本质是该病未来临床研究的方向所在。
时行感冒属于中医外感热病的范畴,为具有传染性的时行疫邪之毒侵袭人体而致病,多由四时不正之气、天行疫病之气流行所致,见于温病的“风温”“春温”“湿温”“伏暑”及伤寒中的“太阳病”“阳明病”。时行感冒四季皆可发病,冬春二季多发,因“春有余寒,热疫易行,冬有烈风,寒疫易行”。时行疫邪分为热疫、寒疫、燥疫、火疫、湿疫和暑疫,其中以热疫、寒疫侵袭人体为多见。六淫之邪犯人体必夹时疫邪毒,正如清·徐延柞在其《医医琐言》中所指六淫之邪无毒不犯人”,该病包括西医中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在内。
六淫邪气是引起外感热病的主要原因,是致病的外因,是构成多种热病的主要因素,并强调季节性疾病的发生与气候变化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时疫毒邪侵袭人体能否发为外感热病〈时行感冒〉,与疫毒的多寡、毒气的强弱及自身正气的盛衰有关。
篇6:时行感冒的中医学病机与临床研究论文
1.1六经病机
《伤寒论》论述了六经病的病机变化及特点:太阳主一身之表,发病初起,外邪侵犯肌表,正邪交争,致营卫失调,病机特点就是卫阳外发受阻,肌表营阴郁滞。少阳为病,气非郁即结,郁则化火,结则经脉郁滞,枢机不利;阳明为病,燥热与肠中糟粕相结而成里实证,如无燥屎,阳明邪热充斥表里内外而成阳明经证;太阴发热,感受外邪之后,未能抗邪于表,而为发热,但脾阳尚能布于四末,故手足自温;少阴寒化兼表,发热、脉沉,少阴热化证表现阴虚阳亢证候;厥阴病的发热特点是正邪相争,表现为上热下寒的寒热错杂证。
1.2温热病病机
主要是指流感不同阶段病机变化的规律。《伤寒论》曰:“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反恶热者,为温病。”王叔和则在“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的基础上提出“伏寒化温”论说。至金元时期,认为流感病机乃为“阳气怫郁”,郁而化火。至明清时期,温病理论日臻完善。叶天士指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的卫分证病机;病邪由表不解而入气分,导致肺、胃、肠、胆、脾等脏腑功能失调;病邪入里,侵人营血分则表现伤津耗血、动风之危候。
1.3湿热病病机
最早见于《难经·五十八难》,书中将湿温病归之于伤寒的一种,由外感六淫邪气所致。宋·朱肱在《类证活人书》中指出其人尝伤于湿,因而中暑,湿热相薄,则发湿温。”金元时期,刘河间认为“湿为土气,因热而娜,不得宣行,故停滞生湿,湿郁化火’而发湿温。”明清医家对湿温病的认识在理论上更趋于系统化。吴鞠通指出内伤湿邪常为外感湿邪的病理因素。
1.4温疫病机
吴又可认为感受“疫气”伏于膜原,发则或入里或出表,伤及营卫。同时感染疫气发病与否,除取决于感邪轻重外,还与人体正气的.虚实及体质差异相关。
其中争议最大的是六经病机和温热病病机的范畴问题,实质即是伤寒学说与温病学说的学派争论。近代著名中医时逸人尝试将伤寒与温病进行比较融合,他认为,区别伤寒与温病的标准应是“恶寒轻而发热重、口渴者,为温病;反之,恶寒重而发热轻、口不渴者,为伤寒。”著名中医专家薛伯寿队为,外邪以寒温之性而分,则《伤寒论》详于寒,而略于温;温病学说在伤寒的基础上发挥详论其温,有发扬创新,但又多离不开《伤寒论》的理法方药的源泉。
篇7:时行感冒的中医学病机与临床研究论文
2.1辨证分型
李素云等对546篇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文献进行基础证候logistic回归分析和聚类分析,初歩筛选出了风热犯肺证、风寒束表证、肺胃郁热证、虚人外感证、兼湿证、兼暑(火)证这5种临床证候。罗翌等对当代名老中医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辨证治疗经验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对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认同度较大的证型为外感风寒、外感风热、气虚感冒、外感暑湿4个证型,分别常选用荆防败毒散、银翅散、参苏饮、新加香薷饮等方剂治疗。
2.2作用机制
中医药的优势在于整体调节,中药的治疗作用不在于直接抗病毒,而在于调整机体的免疫状态,这是中医治疗流行性感冒获得疗效的重要基础。目前中医治法繁多,治则方药各异,各有独特的治疗经验,具有较好的疗效,应对有效经验进行总结应用。但目前缺乏高水平的临床证据支持其疗效。
2.3地域气候差异
地域差异是影响流感证候分布的重要因素。在广州地区,外感发热患者的证候以外感风热夹湿证型最为多见,均兼夹湿邪,考虑与广州地区气候多潮湿有关,而北京地区流感样病例多为温热病,考虑应该与北京地区气候干燥而多风有关。目前已有证据表明甲流病毒有其特定性质,同一地区病毒的种类是发病初期疾病表现或中医证候的决定性因素,即所谓“一气一病”。
2.4研究方向
目前大部分针对上呼吸道病毒感染的中医临床研究,缺乏病原学诊断支持,针对证型及辨证治疗原则仍需要扩大研究规模及范围,需要进一步完成前瞻性随机调査研究以形成较为完善辨证规律及诊疗规范。其临床证治研究中应更注重“地域、气象、体质”等几方面,加强对“邪毒、疫邪”等病因的诊释。但目前尚无同时进行的不同地点的流感的病原学调查及病毒种类与中医辨证分型关系的临床研究。
中医辨证强调因时、因地、因人不同而立法不同,强调体质和疾病有明显的相关性,体质状态决定发病与否与发病的倾向性;体质因素影响病机,病情可随体质的不同而变化,即中医所谓“从化”。《医门棒喝^六气阴阳论》有云:“邪之阴阳,随人身之阴阳而变也”。因此,在时行感冒的临床研究中结合体质因素值得尝试。
中医“证”本质的研究是跨越两种截然不同医学理论体系的创造性研究,可能由此带动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发生质的飞跃。为了保证研究方法的合理性,应强调以中医理论为基础,遵循中医的思维规律。朱文锋教授创立的证素辨证体系,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较好思路和方法。证素辨证作为一种新的量化辨证方法,有益于辨证的规范,有利于中医“证”的研究的提升与科学总结。目前时行感冒的临床研究中越来越多地运用证素辨证。
3小结
下一步关于时行感冒的临床研究应采用多中心临床流行病学调查进行前瞻性临床观察,建立时行感冒中医证候数据库,同时利用现代基因诊断技术确定病毒种类,分析不同地区不同种类病毒所致时行感冒的中医证候学特点,同时调査患者的体质,全面综合地域、气象、病原学、体质等多因素,确立时行感冒关键发病病机,从地域、气象、体质、病原学等几个方面揭示中医外感证的本质。
★ 高血压病活动总结
★ 药学论文选题
★ 肾性水肿内科护理
【高血压病因病机中医学探讨(精选7篇)】相关文章:
药学论文范文2023-10-23
论文提纲范文药学2023-05-27
业务培训简报范文2022-09-18
药学文献检索论文范文2023-04-03
探讨式教学法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运用初探论文2022-09-01
慢性心力衰竭中医研究论文2023-06-29
24节气有关小满的养生秘方2022-06-02
药学论文小范文2023-09-27
护理教学查房的总结2023-11-01
儿科医师自我鉴定2023-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