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巧设问题

时间:2022-09-16 07:56:18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巧设问题(共15篇)由网友“sakuramomoko”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巧设问题,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巧设问题

篇1: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巧设问题

1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巧设问题

设置悬念、猜想,创设问题情境

初中数学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教师通过把设疑、猜想等融入到创设的问题情境中,会大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效率。另外,通过解疑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让学生处于一种“情愤愤,心悱悱”的状态。当学生处于“山穷水尽疑无路”时,教师恰当的提示、引导、点拨,会使学生感到“柳暗花明又一村”,这种教学方法比教师直接平铺直叙来的效果更好,更能提高教学的效率。如:在学习“有理数的乘方”时,我让每位同学都拿出一张纸,然后我们做折纸游戏。一张纸的厚度假设是0.1毫米,那么对折后的厚度是多少?再对折,厚度又是多少?对折20次后,它的高度是多少呢?猜猜看。这个问题情境通过设疑,创设悬念,让学生在惊诧的过程中产生了迫切想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愿望,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大大提高数学教学的课堂效率。

拓展空间,创设开放情境

例如在教学相遇问题中相遇求路程这类题目时,学生解题时容易套用公式“路程=(甲速+乙速)×时间”,我们可以适时地安排一个开放性的练习题:甲乙两人同时从对面走来,甲每分钟走52米,乙每分钟走48米,两人走了10分钟,两地相距多少米?很多同学套用公式完成了此题,但有学生发现此题两人行走的结果不明确,无法解答。双方争论不休,教师就让学生想象会出现哪些情况,加上合理的运动结果后再进行解答。于是就出现了三种情况:相遇;未相遇,还相距一段路;相遇后交叉而过,又相距一段路。就这样,开放性的练习,导致了开放性的学习,克服了学生的思维定势,并把数学实际问题联系起来,培养了学生灵活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结合数学故事,创设问题情境

如:学生在学习“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个公理时,理解起来比较困难,于是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故事情境:有一次,数学课代表和体育委员都参加了一次趣味运动会,比赛内容是:提水比赛,即从指定地点到河边装水,再提水到另一地点,快者胜,结果跑得快的体育委员却输给了数学课代表,你们知道是什么原因吗?同学们都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积极主动地去探究,这个问题就被同学们轻而易举掌握了。

2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重视教学中的习题设计

学生通过一个阶段的学习,发现他们在解决问题时存在问题,部分学生看不懂题意,没有思路。因此,在课堂教学时我们要注重引导学生如何弄懂题意、怎样分析、怎样写过程;要根据每个学生自身情况、学习水平严格要求,对应知、应会的内容要反复讲解、练习,做到学一点会一点,对接受能力差的学生课后要加强辅导,及时纠正出现的错误,平时要多小测、多检查;对能力较强的学生要引导他们多做课外习题,适当提高解题难度。教学中选择常见易出错的习题讲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提高课堂效率,激发学习兴趣

要提高课堂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课就要上得生动有趣。试想,一堂苍白毫无生气的课,学生毫无学习兴趣,教师讲的是糊里糊涂,学生听的也模模糊糊,能说得上有教学效果吗?如果是一堂生动充满了活力的课,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的思维空前活跃,与教师紧密配合,那么,学生学起来效果极佳。争强好胜是青少年的天性,教师要广泛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有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在多种尝试中寻求到自己的对应点,一旦发现自己在某些方面表现突出而被别人尊重,便产生了上进心,以这种上进心为契机,从而达到进步、激励的目的。

注重对学生心理训练,加强学困生的辅导

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部分学生听课吃力、成绩始终不能有较大的进步。但他们特别认真,每次也能按时完成学习任务,就是质量不高。究其因,他们没有真正意识到学习是一个努力、尝试、多次失败的过程。因此,首先从思想上教育学生,学习是经过点滴累计而成,不能急于求成,一步到位得出答案;不要怕失败,学习有时有困难,在多次面对失败之后学习才会进步。其次,要给他们制定详细的复习计划,要多肯定、多鼓励,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利用课余时间对他们进行辅导,辅导时要有耐心,心平气和,对不会的知识要多讲几遍,不要怕麻烦,直至弄懂弄会。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心理训练,让他们养成健康心理,不怕麻烦、不怕失败、敢于挑战,一定能使学生学有所获。

3数学课堂教学

1、态度和蔼、语言幽默。前苏联教育家米·斯特洛夫说过:“幽默是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和蔼可亲的态度能清除学生的畏惧感,幽默风趣、绘声绘色讲课风格能调动学生的听课兴趣。例如,初一代数中应用简易方程解应用题,有的学生常忘了假设未知数,我戏称他们“马失前蹄(题)”。又如,讲直线公理前,用一个钉子把一根细木条钉在小黑板上,可以发现木条绕着钉子转动,当我用两个钉子把细木条钉在小黑板时,可以发现细木条被固定住了。我边操作边念道:一点晃悠悠,两点定终身。这些幽默生动的语言,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倍增,立刻进入一种较高的学习意境。

2、巧设提问,启迪思维。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是实施启发式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好的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启迪思维、开发智力。著名数学家G·波利亚指出:“尽量通过问题的选择、提法和安排来激发读者,唤起他处理各种各样的研究对像。”列方程解应用题对初一年学生来说是困难的。例题:要把30克含16%的盐水稀释成含盐0.15%的盐水,需加水多少克?分析时可以提出几个问题:“浓度问题中有几个基本量?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如何?”“浓度为20%的盐水a克,含盐多少?含水多少?”“加水过程中哪些量变化,哪些量没有改变?”“溶液中含盐不变,如何利用这一等量关系来列方程?”学生通过一系列小问题的思考并逐一解决,增强了学习的信心。

3、深入浅出、化难为易。教学中,教师如能引用一些学生熟悉、比较直观的事例做比喻,可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简明。例如,数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讲数轴前,先介绍温度计,再由温度计抽象化成数轴。这样学生更容易接受知识。4、趣味教学,增加吸引力。初中数学的教材改革之一是在课文中穿插了“想一想”与“谈一谈”等栏目。它对求知欲旺盛的学生具有较强的诱惑力,如“关于圆周率“л”的各种记忆法,引发了学生极大乐趣。可见穿插于课堂的趣味数学,不仅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更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数学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充分利用数学探究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利用数学探究的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小学数学教师要在数学教学中不断地灌输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思想,教师要想办法抓住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的学习动力与他们的求知欲是成正比的,只有动力足了,学生才可能主动地进行数学知识的探索。同时,为了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和运算速度,掌握运算的技巧和顺序,小学数学教师可以设计“5分钟四则运算比赛”环节,用“接力棒”的形式,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回答,使每个学生都不敢在数学课堂上出现懈怠的状况。设计的数字不要太大,重点使学生掌握方法,同时还可设置抢答比赛。这样的教学形式既有一定的趣味性,又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掘学生潜在的问题意识,这对于学生以后的成长也是具有重要作用的。

植入先进的数学思想

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的基本理论及其数学知识的概念,并且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着重培养学生数量与形体、形状互相结合的思想,从而开拓数形结合的创造性思维。遇到难题可以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决,而数形结合思想中的创造性思维更是重中之重,只有不断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创造性思维,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才会提高,才能达到新课标的要求。比如在讲三角形的时候,可以联系生活中的自行车架说明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还要让学生清楚地知道勾股定理中数与形的联系,这明显会让学生理解数学题的意义。在帮助学生构建数学思想之后,要不断地进行思想巩固,经过学生个人独立的思考以及小学数学教师的反复引导和帮助,才有利于学生积累数学经验,帮助学生学习新的数学知识,找出新的解题思路,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钻研能力

小学数学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钻研能力,学生在钻研数学问题的过程中,能够充分发散他们的思维。例如,在学习长度的数学概念时,会涉及“厘米、分米和米”的教学,为了贯彻直观性教学,教师可以提前准备好长度分别为1米、1分米和1厘米的小木棒分发给学生,让他们直观感受这些长度究竟为多少,学生可以通过实际的触摸来理解厘米、分米和米的差距,对长度建立起一个大致的理解,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用一分米的小木棒去与一米的木棒进行比较,看一米能够包含几个分米。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加强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应该多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从而得出问题的答案,通过实际操作钻研所学习的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

篇2:巧设问题激活课堂

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说:“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我想语文教学也不例外。学生从小学伊始就接触语文课堂,到高中也有十年左右的时间了,尽管各学段的教师授课内容和风格不尽相同,但学生恐怕怎么也得对语文课堂产生一些“审美疲劳”了吧!并且,进入高中阶段后数学和英语等学科会大量挤占学生的学习时间,语文又因投入多见效慢而被学生普遍忽视,结果处于一种夹缝中求生存的尴尬境地。因此,我觉得,设法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把失去的“阵地”给夺回来,已成了语文教师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而针对高中学生思维能力快速发展的特点,善于运用问题,激活语文课堂,我认为这是教师提高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一种有效途径。而且,善用问题的这种启发式教学,也符合新课标的“自主、合作、探究”理念。在具体的教学中,我和备课组的同仁们作了一些有益的探讨与尝试。

一、 要善提能激发学生思维火花的问题。

怎样提问,能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呢?一般地说,所提问题必须紧紧抓住课文中事物的内在联系或线索,使学生在思维碰撞中认识事物的本质。例如,教鲁迅的《祝福》一文时,关于课题就可设这样几个问题来让学生预习思考:

1、 课文以祥林嫂为主人公,为什么课题叫《祝福》而不是《祥林嫂正传》或其它呢?

2、 “祝福”与主人公的命运之间存在什么样的联系呢?

3、 “祝福”倒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活动?它与我们农村里现在仍保留的“请祖宗”是不是一回事?如有不同,两者的不同又在哪里呢?

对于上述问题,学生们表现出了强烈的兴趣,课前积极准备,课堂上热烈讨论甚至激烈争论,教师也就势加以合理引导。如此一来,学生既对主人公的悲剧命运有了深入的理解,又对新旧社会劳动人民的地位有了准确的'认识,顺带还对身边的民俗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这样的提问效果往往会超出教师的预期。

二、 要善于变中求新提问题。

同一个问题,由于问法角度不同,效果也往往大不一样,故提问题应尽量避免“是不是”、“怎么样”之类的老调,或一般化、概念化的毛病。如教郁达夫的《江南的冬景》,为了研究文章结构,教师一般会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全文可分成几个部分,每个部分的意思是什么?而我而一反常规地发问:“这篇散文是由几幅优美的风景画组成的,大家找找看,文中共有几幅画?每幅画你能否给它一个合适名称?”问题出来后,学生饶有兴致地去阅读思考,很快锁定了“屋外曝背谈天图、午后冬郊图、农村冬雨图、江南雪景图”等画面。不难看出,前者是按老路子提问,容易使学生感到腻烦,而我的提问则别开新角度,能在变中求新,使学生感到新鲜有趣。

三、 要善于有目的性地提问题。

课堂上,我们设计问题,是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思考,便于下一个教学环节的进行。所以,每一个问题都要精心准备,要为一定的教学目的服务。比如有的老师这样提问:“同学们,这篇课文告诉了我们什么呢?”这样的问题,让学生如何回答?可以说答案有无数个,课文告诉我们的信息很多,任意说一个都可以。但学生无从下手,反而难以回答。反之,就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如我在上《铃兰花》这一课时,先给学生们投影展示了一组玫瑰、康乃馨、马蹄莲等常见花卉的美丽图片,在学生们啧啧赞叹时,我问:“同学们有谁知道这些花在日常生活有什么美好的寓意吗?”顿时下面一片七嘴八舌,在他们对这些花卉的寓意产生浓厚兴趣后,我又投影了一幅铃兰花的美图,学生们惊叹于铃兰花的圣洁美丽,我就势提问:“有谁认识这种花吗?它在生活中又有何美好的寓意呢?课文为何以它为题?想要告诉我们一个怎么的故事呢?”如此,几个问题既调动了学生的读书兴趣,又涵盖了整个一堂课的教学内容,真可谓是一线穿珠了。

四、 要善于诱误中提问题。

诱误提问也是一种技巧。诱导学生在回答问题时陷入谬误中去,再诱导他们从谬误中回到正确的理解上来,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例如我教《祝福》时问学生:“《荷花淀》里有个水生哥,水生哥的名字是什么?”学生答:“水生!”再问:“那么祥林嫂的名字呢?”学生答:“祥林!”过了一会,全班都笑了起来,因为答错了。祥林嫂的名字不叫祥林又叫什么呢?原来她没有名字,然后顺理成章地引导学生分析祥林嫂的悲剧命运。同样,在教《阿Q正传》时,我问学生“阿Q姓什么叫什么呢?”有学生想都没想就说:“姓阿,叫Q呀!”“不对,有姓阿的吗?”有人马上提出来不同意见。“是有这个姓,不过要在千家姓里才能查到,汉族人也是极少姓这个的。”我作了一下补充。“那也不应该叫Q呀,中国人好像没这样取名字的吧?”又有学生表示反对,并且下面一片附和之声。是啊,这人应该不是“姓阿叫Q”的,那么为什么作者这样来称呼他呢?原来他也是姓名不详的,原来他是混同于众“庸人”中普通的一个,只能随意给他个称呼罢了!这就自然引出了对阿Q形象普遍意义的思考。这样设问,给学生的印象就特别深刻。

五、 要善于在无疑处设疑。

学贵有疑,“于无疑处生疑,方是进矣”(宋张之厚)。教师不仅要在有疑处设疑,更要在无疑处生疑,在平淡处生波。有时候,文章很平淡,学生一看就懂,仿佛无问题可以研究、讨论。此时,教师要善于在无疑处“质疑”,在平静的水面“投石激波”。如我在指导学生读《宝玉挨打》这一段时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宝玉挨打了,都来看他,你说哪个真,哪个假?那个爱得深,那个爱的浅?请研究文章内容,找出能够说服力别人的理由。”平淡的课堂顿起波澜,学生真正走进了文本,并且有了独立的思考、研究。再如在教《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时,结束完课文分析,我突然抛给学生一个问题:“假如给你三天黑暗,你将怎么度过?”此问一出,学生们一下子愣住了,随后,或茫然若失,或眉头紧锁,或交头接耳……至此,问题的本身已不是最重要的了,重要的是学生已经由对课文的学习转入到对生命本身的思考。

综上可见,课堂提问,既要讲究科学性,又要讲究艺术性。好的提问,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引领学生在语言王国里遨游;好的提问,需要我们教师要做有心人,问题要设在重点处、关键处、疑难处,这样,就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激活我们的课堂,极大地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完)

孔大大

篇3:深入备课巧设问题小学数学暑期教师培训心得体会

深入备课巧设问题小学数学暑期教师培训心得体会

巧设问题,能够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给课堂增添了趣味性,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实现了教学目标的手段。

今天在看新课程视频时,专家讲到吴正宪老师在《商不变的规律》时,引发了这样的故事情景,小猴子分桃子:3只猴子分6个桃子,小猴子们一听不高兴了说:“太少了。”;于是妈妈说30个桃子分给15只猴子吧;小猴子们还是不高兴地说:“还少了点。”妈妈又说道:“600个桃子分给300只猴子吧!”小猴子们听后高兴的说:“太好了。”妈妈听了也笑了,吴老师赶紧给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同学们,谁是聪明的一笑呢?”

虽然这只是专家在叙述,可我听后感触颇深,首先想:“课堂上为什么我没有提出学生这样感兴趣的话题呢?如果我也能巧设问题,我[内容来于斐-斐_课-件_园FFKJ.Net]的学生一定能够积极地去思考,他们的思维也能得到相应的.拓展。”再者想:“精心设计一个小小的悬念,为本节课内容涂上一层神奇的面纱,可以使学生去思考、去研究,为探究埋下了伏笔,为合作搭建一个良好的平台。”在平时的教学中,说探究、合作只是作表面文章,很少有实效地应用在课堂上,现在这一情景的出现使我豁然开朗。

在备课中就要备学生、备教材,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根据学生的年龄爱好设计问题,教师还要不失时机地根据学生的提问和质疑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按学生的思路进行教学,不能够以传授知识而传授知识为目的。

篇4:巧设数学问题情境激活初中数学课堂

巧设数学问题情境激活初中数学课堂

刘万兵

(湖北省洪湖市峰口镇第二初级中学)

摘 要: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在针对性地创设数学问题情境,能够较好地导入教学内容,为教学任务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情境创设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巧妙设置问题情境,能够有效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度,挖掘学生的潜能,从而有效优化教学质量,达到教学目标。因此,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创建问题情境教学,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

一、通过引入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创设问题情境

现阶段,初中课堂中的最高教学目标是寓教于乐,针对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讲,尚未完全脱离小学教学模式和方法。因此,如果教师能够有效引入生动有趣的数学小故事,创建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例如,笔者在进行初中教材“平面直角坐标系”课程时,就为学生讲解了法国着名科学家、数学家笛卡尔在睡梦中获得灵感,从而研究发明出直角坐标系的数学典故。通过讲述这个故事,一方面渲染数学家对于数学执着追求的精神,向学生传达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另一方面利用趣味性、生活化的小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使学生对教师的教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为后续教学奠定良好的课堂氛围。

二、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创设问题情境

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的优势,有效突破时间、空间等界限,为学生创建出一个直观、形象、生动的问题情境。例如,在进行“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教学时,可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学生提供埃及金字塔三维图象,便于学生从不同角度了解、感知、体会金字塔,然后再提问,让学生根据之前的观察判断出金字塔的形状,此时有学生说是三角形也有学生说是四边形。接着利用多媒体中的三维动画演示功能,将金字塔从中剖开,使学生能够清楚地看到金字塔底层的剖面为正方形。这时,教师可以将教材内容合理穿插到故事中并对学生提问,“咱们现在科技发达了,可以利用机器设备测量出直角,而古埃及人是用什么来确定直角的呢?”这个问题的提出,得到了学生的热烈回应,学生既能够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和集体合作的能力,又能有效提高学习效率。

综上所述,要激活初中数学课堂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首先要引入趣味小故事提高学生学习情趣,其次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优化教学环境,促进学生思维开发,最重要的是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环节,最终才能使数学教学从根本得到完善。

参考文献:

邱志凤。数学文化视野下的初中数学问题情境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篇5:浅谈在数学教学中巧设提问

浅谈在数学教学中巧设提问

浅谈在数学教学中巧设提问 (人教版)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采用自主探究教学、小组合作教学、启发式教学等教学方法。教师设计课堂教学是否恰当,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好的提问是体现课堂教学成功的重要途径之一。我们的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必须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教材的实际出发,注意难易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从而使学生能主动地去探索发现,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一、在引入新课处设问。

学习新知识时,教师的设问要根据学生好新、好奇等心理特点,抓住时机,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而设问要有新颖性,具有吸引力,尽量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当学生弄清周长的含义后,我首先出示了一个用铁丝围成的圆,让学生自己动脑求出圆的周长,学生发现只有把铁丝剪断、拉直就可以测量圆的周长,即“化曲为直”的计算方法;接着我又让学生计算手中硬纸片圆的周长,他们有的沿圆的一周贴上透明胶带,有的'用绕线的方法,还有的把圆滚动一周又可以测出圆的周长;然后指着黑板上画的圆,问:“你们能求出它的周长吗?”“有”,我启发说:“早在一千多年前我国数学家祖冲之就发现了,我相信同学们经过研究后一定也会成为当代的祖冲之。”同学们研究的兴趣一下子被激活了,纷纷投入到探索研究之中。

1

设问要设在点子上,问在关键处。抓住了关键,问题就能迎刃而解。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我运课件以童话故事的形式导入新课:孙悟空拿着一把米尺问猪八戒:“你能用这量出我的金箍棒多长吗?”猪八戒拿起米尺边量边数:一米、二米、三米……量到第四米时,猪八戒犯难了,剩下的不足一米怎么表示呢?此时教师利用常规教学手段,指名一生用米尺量一量黑板的长度,让其他同学人人动手,用直尺量一量桌面的长度,都会遇到猪八戒遇到的问题:不够一米或不够一尺的长度该怎样表示?使学生认识到生活实际中确实存在着这些问题,怎么办?以引起急于解决的悬念,激励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进行推测和猜想,让学生通过实践自己去拓展数的范围。此时教师认真设置问题,组织学生广泛讨论自己的见解,同时教师要耐心听取学生的看法,保护、引导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讨论之后,教师边评价小结边在课件指出出孙悟空指着猪八戒的脑袋说:这就要用到分数。你想知道什么叫分数吗?这样的提问,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三、在疑难处设问。

在学生难以理解或者容易混淆的知识时,教师的设问既要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又要起着点拨、启迪作用,想办法为学生搭桥铺路,从而化难为易,这样更好地体现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例如比较质数与奇数;合数与偶数;质数与互质数这些既有联系又容易混淆的问题时,在教学时,我是这样设问的。1、所有的质数都是奇数,所有的合数都是偶数,对不对?为什么?2、是互质数的两个数一定是质数,对吗?为什么?启发学生从概念上去区别,从而理解这些知识之间联系与严格区别。

四、在求异思维处设问。

在传统的教学中,有一些教师容易把学生引入自己设计好的问题中,让学生回答所谓的“标准答案”,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有些题目可以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通过设问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变通性、独创性,以便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智能。如在学习了“加法简便算法”后,要求一题多解时,进行解题思路的解法的发散,我围绕整百数的思路及解法进行设问。例如在198+97=?.学生很快做出了这两种答案“198+97=198+100-3=295”和“198+97=200+92-2=295”.这时我设问学生:这道题里两个加数都接近什么数?能否把两个加数都看成整百数来相加?当两个加数都看成整百数相加时,多了多少?经过这样的设问,学生很快做出了答案:“198+97=200+100-5=295”做完题目后,让学生比较哪种方法更简便。通过观察、分析、比较,使学生在做题时选择最佳的解题方法,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五、在解题规律处设问。

在课堂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发现、理解和掌握规律。在引导学生分析比较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教师在归纳概括规律时要精心设计提问。例如学生学习了同分母分数、异分母分数和带分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后,为了把这三个计算法则统一起来,帮助学生掌握有关分数加、减法的计算规律。教师作了概括性的提问:计算分数加、减法的方法步骤是怎么样的?启发学生从计算步骤、计算方法进行讨论与概括,引导学生提示分数加、减法的计算规律:1分母一定要相同,不同的要先通分。2是减法的,如果被减数是整数或者是带分数,而且分数部分不够减时,一定要先从被减数的整数里拿出1或几化成假分数后再减。3整数部分相加、减,分数部分的分子相加、减,分母不变。4计算结果能约分的要约分,是假分数的要化成带分数或整数。

六、设问要面向全体学生。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使每个学生都能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在老师的点拨下,更好地拓展自己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课堂上要使全体学生学有所得,必须启动后进生思维,给他们创造回答问题的机会,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教师应当了解后进生的知识基础,把握他们思维活动,使提问内容、层次、范围适合他们的特点,讲究提问的形式和调整设问的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老师经常会发现,学生往往主动地提出一些问题来,这是非常可贵的思维火花,也是体现到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我们应该注意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进一步开拓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篇6:妈妈巧设陷阱小学数学日记

妈妈巧设陷阱小学数学日记

今天,我想上网玩儿会儿游戏。

我就对妈妈说:妈妈,我可以上会儿网吗?

妈妈说:想上网可以,但是得先完成这道题。做对了,可以玩儿30分钟。做错了,只能玩儿15分钟。怎么样呀?

我只能硬着头皮,迎难而上了。

妈妈给我出的`题是:

小丽家的钟表是报时的,时钟3点钟敲3下需要4秒钟,那么12点敲12下需要几秒钟?

听完题,我暗自高兴:这道题难不倒我!

时钟3点敲了3下,12点敲了12下,12是3的4倍,也就是44=16(秒)。我很自信的说出了解题思路。

妈妈 狡猾地笑着说:儿子,请你再想想!

我仔细想了一下,噢!原来这道题属于间隔问题。时钟3点敲了3下中间有3-1=2(个)间隔,2个间隔需要4秒,那么一个间隔就用:42=2(秒)。12点敲了12下,中间有12-1=11(个)间隔,11个间隔就用112=22(秒)。

虽然我第一次做错了,但还是自己想出了答案,妈妈还是奖励我上了30分钟网。

通过做这道题,我明白了,做题之前应反复读题,仔细思考,免得掉进妈妈的陷阱。

篇7:小学数学教学问题研究

1教师首先要具备问题情境意识,才能更好的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的创设,是为了督促学生更加积极的思考和探索。所以,所设计的教学问题应具有一定启发性和思考价值。而且,不能依靠现成的套路和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学生需经过教师的有效指导和自行探索,才能对解答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进行创造性的寻求。因此,教师在对课堂问题情境进行创设,或者是对教学方案进行设计时,首先要对教材熟练的驾驭,对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和教材的内部结构真正的了解。同时,应对学生的智力水平和知识结构充分的了解,根据学生的思维活动,提高和锻炼学生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对问题进行设计时,应梯度分明、层层深入、循序渐进、逐步引导、先易后难,面向全体学生,充分调动每一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还应依据问题的难易程度,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回答,这样兼顾了大多数学生的智力水平和知识结构,帮助克服了学生内心的畏惧感,实现了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同时,也使问题呈现出一定的跨度、深度和难度,充分的发展了那些精通数学、对数学有浓厚兴趣的学生的能力。教师只有全盘把握学生和教材,才能看的更远、站的更高,对整个教学流程通盘把握。

2以生活为出发点,对生活化的问题情境进行创设

本身来讲,数学知识就相对枯燥,若向学生灌输知识的时候,仅仅是采用机械化的模式,让学生死记硬背,不单单会使学生学习数字知识的兴趣被打消,久而久之,还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而作为学生学习的初级阶段,小学阶段的学习非常关键,一旦学生学习的兴趣丧失,就会影响到学生日后的发展。为了使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被激发出来,在对问题情境进行创设时,教师应立足于学生的爱好兴趣和以后的生活经验,密切结合问题与生活情境,使学生能对数学知识的实用性感同身受。例如,在教学生四舍五入时,教师可对这样的问题情境进行创设“:王平去文具店买笔芯,每根笔芯是0.24元的价格,王平一共买了6根,总价格是1.44元,而最后,文具店的阿姨只收了王平1.4元。大家想想,这是为什么呢?”老师的问题引起大家浓厚的兴趣,学生们开始了认真的思索。老师在进一步的发问“:同学们,如果你们想知道答案,就请认真听讲下面的内容。”这样,首先在数学课堂上充分的调动了学生们学习的兴趣后,老师在对内容进行讲解时,所达到的效果将是事半功倍的。讲解完之后,老师在对以下的问题进行提问“: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大家知道为什么文具店的阿姨只收王平1.4元吗?”对于这个问题,同学们很快就能给出答案。在小学课堂上,通过创设这种生活化的情境,可在短时间内,将学生参与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充分的调动起来,学生能够认真听讲,并对问题进行积极主动的分析,才能将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

3以学生的爱好兴趣为出发点,对问题情境进行创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对问题情境进行创设是,教师应立足于学生的兴趣和爱好,鼓励学生主动积极的思考,同时对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行寻找。例如,在教学生除法时,教师可对这样的问题情境进行创设:“大家相信么?只要你们随便的给出一个数字,它是否能被3或者5整除,教师就能马上给出答案。”这时候,多数同学都会将信将疑。教师在趁热打铁“:为了解决大家的疑问,现在就让我们做一个实验。”这样的问题情境,会立刻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大家给出了或大或小的数字,但是否能被3和5整除,教师很快就做出了判断,不会出现任何差错。此时,学生的好奇心被调动起来,通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后,教师在对相关的知识进行引导。

4教师应善于创设开放性的问题情境

教师应创设具有开放性的问题情境,为了能真正的对学生的发展需求给予满足,需要提供发散性的思考空间。例如,在教小学生分数时,可对这样的问题情境进行创设“:两个同样长短的绳子,第一根减掉了3/10,第二根减掉了0.3m,哪一根绳子会有较长的剩余部分呢?”这一问题提出后,同学们开始认真的思考和积极的讨论,在学生得出答案后,教师在对计算方法和正确的答案进行公布,引导学生思考时采用不同的角度,这样才能对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行有效激发,使学生的发展需求得到真正的满足。

5教师教学的辅助手段就是创设课堂问题情境

作为一种辅助手段,课堂问题情境,可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贯穿,但不可将创设问题情境的作用过分的夸大,更不能将教师的讲课取代。所以,启发提问应避免形式主义,规避花费过多的时间,而使学生对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的掌握受到影响,进而使教学质量受到影响。

6结论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可使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的积极性被有效的激发出来,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所以,教师应加强自身的学习,努力提高综合能力,对适宜的问题情境进行设计,在使课堂教学效果得到优化的同时,也使学生的学习需求得到满足,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郁燕云 工作单位:江苏省江阴市新桥中心小学

篇8:小学数学教学问题研究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数学教学任务认识不明确,造成数学课堂教育毫无重点。在教师授课的过程中,由于每位教师的教学方式不同,导致教学进度及课堂教学目标也不相同。数学课时的设定都是教师自己自行安排,导致课时容易出现教课任务不明确,数学课时数相差比例较多且课时安排任意性较大等不良现象。而对于此类问题的层出不穷,最终导致在课堂教学中数学知识的教授不完全,数学教学目标形同虚设;而在此情况下,学生的不自觉性又会导致学生在课堂中掌握的相对较少的新知识,在没有较好的巩固复习之下又会流失,第二天上课完全忘记前一天所学相关知识,最终影响当天初定的教学目标。由此便形成数学教学中的恶性循环。

2.数学教学过程中对于实例的列举过于形式化,导致学生注意力出现涣散的现象。在逻辑思维性较强的数学授课中,对于相关情景话题的引入不仅能增加学生对于相对枯燥的数学问题的独立思考,更能在很大程度上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最终得到较为理想的课堂目标。例如:奥特曼对怪兽说,130-25+(28-9)-7这道题目有多少中可解方法。对于此类情景教学的引入不仅不能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更容易使学生丧失对数学的独立思考兴趣,而课外话题的不正确引入更使学生注意力出现涣散,对于动画人物进行过多的联想,这样不仅浪费了课堂时间,更是严重影响了数学教学效率。

3.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传授知识与学生理解吸收知识不能进行有效的沟通,最终对于课堂教学目标依然起不到有效的结果。在我国的数学教学交流过程中,人们普遍强调对于“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的避免,在教学中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及团队交流合作意识。但现实教学中此类教学模式的实行却遇到较多的问题。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对于此类教学模式的不充分理解,使得在学生分组过程中出现没有计划,随机分组。而这种讨论方式的进行不仅不能促进学生团队交流合作意识,更反面增加了学生的散漫性,最终使得学生对新的数学教学模式产生抵触情绪,影响教学成绩。

二、针对解决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的对策

1.明确教学目标。没有目标的教学注定是低效率是失败的,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根据教学实际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确定必定要是环环相扣,条理分明使学生可以很好的理解教学内容。针对这一点教师可以通过与各位数学教师之间的交流来查缺补漏,取他人长处来弥补自身的不足,然后与课堂教学实际情况相结合确定目标。例如在学习“简单的组合”这一课时,教学目标就是使学生明确组合的可能性,教师就可以围绕这一目标选取合适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教师可以去超市买东西举例:三个同学一起去超市买东西,需要一人骑自行车,两人坐车,问有几种方法。这个问题学生在生活中经常可以遇到,所以在解答时比较轻松。教学目标确定后在教师的合理的引导下,让学生保持对问题的学习兴趣,不断对问题进行思考探究,最终完成教学要求。

2.合理规划教学方法。随着新课改的提出,更多教师意识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为了能更有效的使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采取了各种教学方法,但是在应用过程中应该避免出现学生注意力转移等情况的发生,这就必须要合理规划各种教学方法。教师应用各种教学方法的要求需要与生活联系密切,这样在进行教学时学生就更容易理解,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进入到学习状态中去。例如在学习“正方形和长方形”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找一下教室里具有哪些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室是学生最熟悉的地方,以此设问可以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学生找到存在的长方形和正方形有课桌、黑板、椅子以及讲台等等,教师可以接着问如果你是教师你会让学生来解决什么问题呢?这时学生就会兴致高昂的回答:让小A计算黑板的面积、让同学B计算课桌的周长、让C计算椅子的周长和面积等等,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所举例子都是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并且学习到的数学知识都可用来解决生活实际的问题,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而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提升教学质量。总之,对于本文中所提到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分析,及相对应的解决措施的实行,都需要学校内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在学校的管理层中,个管理者明确教师教学任务,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加强所授课程内容的趣味性,一次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更要做好自己的本分功课,在保证课堂知识充分理解的情况下,多做巩固练习,最终达到教学的目的。

作者:周田 工作单位:江苏省阜宁县杨集中心小学

篇9:小学数学教学问题研究

1.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意义

所谓问题意识是指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通过创设相关的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活动、心理状态。问题是引发一系列知识构成的纽带,是小学数学的核心内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1.1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促进素质教育

问题意识的培养,使学生能在学习中积极主动的去探寻问题,对相关问题进行深入和仔细的思考与研究。在这整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会因为某一问题的解决而得到拓展。问题意识促使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转变为学习的内在动力,活跃学生的思维。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提出疑问,可以促使学生对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在质疑和提问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创新与拓展,从而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

1.2有利于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提高

由于小学生年龄幼小和心智欠成熟以及相应的知识体系匮乏的特点,很多小学生还没有能力独立的解决问题,但是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让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联系所学知识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正因为如此,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努力做好对学生的指导工作,在必要的时候加以适当的点拨,以便掌握学生学习的思维过程,认清学生学习的疑难点和认知水平,从而帮助学生有效的解决问题,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2.教学中对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方法

2.1营造优良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敢问

问题意识对一个人的成长成才有重要影响,然而,在长期传统教育的束缚和应试教育的捆绑下,学生由于问题意识欠缺而提不出问题或不敢质疑,不善于发现问题,学习处于一种“问题意识淡薄的状态”。表现为老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属于一种教条主义的教学方式,结果使得学生缺乏知识的迁移能力和质疑能力,难以学以致用。而要敢于提问敢于质疑,就要努力营造优良和谐的教学氛围,消除学生的紧张、焦虑感。因此,教师首先要爱护和尊重学生,创设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当学生提出问题时,教师要用青睐的目光注视、聆听,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当学生提出的问题有偏差时,教师要先肯定其勇气,而后再启发、诱导学生提出问题。尤其是对于一些学困生,教师更是要倾注爱心与耐心,充分尊重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多用商量的口吻,激励性的语言,鼓励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构建朋友式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和谐优良的教学环境中敢于发问,这是培养问题意识的基础。

2.2合理的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生问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是十分有效的。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有很多种:首先,利用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从已掌握的知识基础上着手,小学数学不同章节之间有着一定的联系,在教学新课的时候,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讲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时,可以联系之前学过的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利用多媒体制作教学课件,在屏幕上制作一个正三角形变化动画,沿三角形的高把正三角形平分成两半,再通过旋转和移动,把两个三角形合拼成一个长方形,让学生思考他们之间的关系,进而提出关于三角形面积的计算问题,为什么是底乘高的一半?又如,在介绍分数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做分苹果的游戏,首先,5个苹果平均分给10个学生,使得两个学生一同分到一个苹果,然后一个苹果分给两个学生,一个学生得到半个苹果,可是用数学方式怎么表示半个呢?学生就产生了疑问,对接下来引进分数的概念就容易得多了。又如在介绍“比例尺”时,教师可以先出示一张我们国家的地图,介绍我国面积约有960万平方千米,祖国的东面到西面距离有5500千米,还有辽阔的海域,正当学生听得入神的时候,老师问道:“这么广大的面积怎样才能画在一张纸上呢?”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被调动起来,自然而然地引入比例尺的知识。

2.3在实践操作中发现问题

“要认识一个客体,就必须动之以手。”实践操作是获取知识的重要环节,能使学生亲自感知事物,主动愉快地在实践活动中发展知识,发展思维能力。如在教学《角的认识》时,让学生通过制作活动角去比较、发现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与什么无关?学生最终发现角的大小与两边长短无关,与两边跨动的幅度有关。

2.4在反思中质疑,使学生会问

反思是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进行反思、改进、构造更适于教学活动的理论方法,在实践中形成理论,再由理论回归于实践,更好的服务于教学,服务于学生。如在教学小数除法时,可以先出示两道除数是整数的除法题9.63÷3;6.8÷4;同学们很快的就算出答案,但当我出示18.5÷1.4;6.5÷2.7这两道题目时学生们面面相觑,疑惑顿生,这两道题能不能直接相除?是不是需要先进行转化后再除?如何转化?或者通过别的什么方法?好奇与强烈的求知欲望,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困惑之外,激发了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培养了问题意识。

2.5提倡探究式教学,鼓励学生在探究中质疑解答

探究式教学是一种有效教学方式,指学生根据老师的提问和教材中的问题,通过主动的思维活动和实验方法,亲自去发现概念、公式、定理以及解题方法的教学模式。它的显著特点是让学生运用创造性思维去学习,去探寻知识。着重强调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结束语

总之,对小学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正因为如此,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我们需要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策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拓展学生综合素质。

作者:樊巨钊 工作单位:广州市番禺区大石中心小学

看过” 小学数学教学问题研究"的还看了:

篇10:创新思维来自巧设问题教学论文

创新思维来自巧设问题教学论文

摘 要:主要从创设不同的问题情境,通过对问题的探究和深化,营造一种创新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现创新思维的发展。

关键词:创新;创新思维;问题;新课改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是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思维的开发固然有很多途径,但最根本的动力的还是源自问题,问题本身的提出、解决和拓展的过程就是思维的发展过程。由此创设不同的问题情境,通过对问题的探究和深化,营造一种创新氛围,从而实现创新思维的发展。

一、“悬念”的问题

悬念是创新思维产生的重要条件,是激发学生思维的动力源泉。教学过程就是不断质疑、解疑的过程,激发求知的欲望,渴望认识“悬念”背后的答案。如,在演示喷泉实验时,为了使学生理解喷泉实验的原理,不是给学生灌输知识而是设置了一个“悬念”,即在演示时先用注射器喷入极少量的水,结果学生没有如愿看到美丽的喷泉,心中更激起想看到喷泉的欲望。这时抛出问题请学生思考产生喷泉的原理。学生为了解开这一“悬念”从物理原理和化学物质性质的角度寻找答案。然后又让学生思考如何弥补刚才实验的不足,实现喷泉。于是学生从产生喷泉的原理着手,很快找到了不少方法。

二、“类比”的问题

类比指具有相关性的几个对象中,利用其中一个对象推测其他对象的逻辑推理过程,是创新思维中必不可少的思维方法。

化学教学过程中有许多类似的知识内容,适时地加以概括不仅有利于知识本身的掌握,而且还能据此举一反三,实现创新。同样化学中也有“貌似神异”的知识,运用类比来认清物质的结构特征和现象背后的实质,把握事物本质与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如,在做乙醛使溴水褪色的实验后,学生容易在乙烯使溴水褪色的实验和乙醛能与氢气加成的事实上得出加成反应的原因,此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使学生经受思维的洗礼,并能在实践中进行创新。

三、“发散”的问题

发散是创新思维的一种主要的表现形式,是多向的和开放的思维模式。

从较低的要求来说,指作用于某一问题时能沿着这一问题发散出去,形成同一方向的丰富内容。从较高要求来说,指从某一问题能发散到其他问题,从单向到多向的扩展,形成创新。教学过程就是力求全面认识事物和认识事物的全部过程,启迪学生求真创新的思维模式。如,在让学生回答怎样收集NO气体时,学生当然毫不费力地回答用排水法。然后随手在黑板上画了如下这个装置,请学生设计如何利用这一装置进行收集。学生经过短暂的讨论就发现:只要先在集气瓶充满水,再按短进长出进行收集即可。此时顺势利导请学生为这个装置开发一下它的功能。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相互补充共列举开发了不少功能,现归纳如下:若是a进b出有:①洗气或除杂;②收集密度大于空气的气体;③医院供病人吸氧时用于调节供氧速率的装置。若是b进a出有:④排水法收集气体;⑤收集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⑥排水间接测量气体的体积;⑦防止倒吸的.安全瓶。

四、“探究”的问题

新课程改革就是创导探究性学习,把原本照本宣科枯燥乏味的验证性实验用探究的方式重新设计,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历程,寓教于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思维。如,在进行《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教学前,针对该实验操作比较简单,可靠性、安全性比较高。根据学生的建议作了一次大胆的尝试,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这节课从课堂的探究和推理延伸到课前与课后。在教室专供演示实验的小桌上预备实验装置和试液:盛有稀硫酸溶液和硫酸铜溶液的烧杯各一只;锌片、铁片、铜片、炭棒若干;导线若干及电流计、滤纸等。

为了保证实验顺利实施和规范操作,特提出如下要求:首先对学生进行分组,6~8人为一实验小组,由平时操作能力较强的学生负责管理实验过程。注意观察现象,随时记录并及时停止实验,每次使用时要先洗擦干净。鼓励各小组积极思考,比一比哪个小组实验现象最多、最清晰,实验规律分析最透彻。同时组内加强合作,可以查阅资料或向老师探讨咨询。这样开放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积累探究历程,丰富探究阅历。在课堂上,各小组都把本组的探究记录与大家交流探讨,不仅课堂气氛活跃,更重要的是由学生自己得出构成原电池的三个条件,尝到了实验探究的甜头。教师趁机循思利导,把课堂的探究继续下去,延伸到课后的实践中去,要求每个实验小组利用学到的知识和生活中常见的一些材料制作一个原电池,评比出最佳创意奖和最佳实用奖,使学生的思维在实践中赢得创新,效果很好。

基于此,巧妙地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营造学生创新的氛围,通过对问题的探索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又通过对问题的连续思考引导学生走向思维的深处,继而提出对问题的反思和新的看法完成创新思维的发展历程。在新课程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的思维活跃,教师的思维更应开放。相信通过广大教师细心大胆的开发,这样的“问题”便“随处可见”。

篇11:巧设问题 让孩子异想天开

巧设问题 让孩子异想天开

“如果地球上没有水了,会发生什么事?”“如果马路上没有红绿灯了,会发生什么事?”“如果你有一对翅膀,你会做什么?”“如果地球上没有了树木,会发生什么事?”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永恒主题。近年来,以发展人的创造潜能为目的创新教育,日益受到教育界的广泛重视。在教育过程中,幼儿教育则属于最基础的教育。幼儿具有旺盛的求知欲和强烈的好奇心。据研究表明:若忽视对5岁以上儿童创造力的培养,其创造性思维的表现会急剧下降。可见,开发脑力资源,培养人的创造能力,应从幼儿期抓起。

幼儿创造思维可分为两个方面:知和情。知是指认知目标即创造性思维品质,是由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精进性和独创性组成的。情是指创造个性品质,其特点是:勇敢、甘愿冒险、富有幽默感、独立性强、一丝不苟。这两方面的培养对促进幼儿创造思维的发展起着根本作用。

一、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培养

在日常生活中,就可以进行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培养。家长或老师可以就某一问题引发幼儿回答众多答案。如:“什么是红的?什么是圆形的?什么会滚动?什么会飞?什么会在水里游?”等问题,让幼儿在一定时间内充分说出答案,越多越好。例如教师出示波形线条图,引导幼儿想象“它像什么?”幼儿回答出若干答案,如:海流、驼峰、大雁、海鸥、牙齿、鱼头、麦当劳标志等等。教师再将线条图变成倒放的8字时,继续请幼儿回答,让幼儿说出像葫芦、眼镜、手拷、眼睛、雪人、蝴蝶结等等。如此促进幼儿思维流畅性的发展。

思维的变通性体现于思维方式类别与观念类别的多少,标志着思维的灵活性。也就是说,说出的答案要同类不同种。例如:教师提问:“什么可以吃?”幼儿若回答冬瓜、茄子、芹菜、圆白菜等,这些虽然都可以吃,却都属于蔬菜,只是1种类别。若回答:西瓜、桔子、土豆、芹菜、饼干、蛋糕、鸡蛋、松花蛋、香肠等等,这些都可以吃,但却可以分为蔬菜类、水果类、糕点类、蛋类和肠类共5类,这就是幼儿思维变通性的发展。

思维的独创性体现于能够产生不平凡、新颖、独特观念的能力,幼儿在创造过程中,产生出的'不同凡响、独特的想法、作品,均属于独创性。在培养独创性方面,可有以下做法:

成人可经常给幼儿提出一些假设性的问题,激发幼儿独特的想法。如:“如果地球上没有水了,会发生什么事?”“如果马路上没有红绿灯了,会发生什么事?”“如果你有一对翅膀,你会做什么?”“如果地球上没有了树木,会发生什么事?”以上这些假想的问题会激发出幼儿的奇思妙想,引发幼儿说出不同答案,充分发展了幼儿的独创性。 还可以利用游戏《设计迷宫》,通过启发幼儿在哪儿见过迷宫?迷宫是什么样子的?可以用什么做迷宫等这些问题来激发幼儿设计迷宫的兴趣。幼儿在活动中充分发挥了自主性,自己选择、自己制作。有的幼儿在设计过程中还设计出了暗道、雷区、电门、士兵等机关,加大迷宫难度,并自己设计玩法,使幼儿兴趣大大增强,也促进了幼儿独创性的发展。

二、创造个性品质的培养

(一)首先,要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自信是幼儿不断进步的标志。无论在任何时候,成人都要以多鼓励、多表扬的方式为主,无论幼儿的想法有多么怪异,成人都要先给予肯定,使其树立自信,然后再同幼儿共同分析,找出结果。幼儿只要有了自信,就会变得勇敢,甘愿冒险。

(二)其次,要培养幼儿开朗的性格

性格是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特征,积极的性格对创造力的发挥可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幼儿有了开朗的性格后,就会爱说、爱笑、爱交往、不拘束。并在教师的逐渐引导下有幽默感,有“乐天派”的性格。同时,教师还要为幼儿起示范作用,以自身积极、乐观的情绪去感染幼儿,使幼儿形成良好的性格。

(三)要培养幼儿的独立性

众所周知,独生子女普遍存在着一个不良的性格特征,其中之一就是懒惰。由于成人过分的包办代替,长此以往,幼儿懒于动手动脑,不愿独立思考。所以,成人要培养幼儿的独立性,教育他们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遇到困难要想办法自己去解决,学会独立思考。

(四)培养幼儿做事认真的态度

认真的态度是获取成功的秘诀。成人在培养幼儿时,要注重对幼儿态度的培养。教育幼儿在做事时都要以认真的态度去对待,无论结果的好与坏,都无所谓,只要尽力就好。对于发展幼儿创造力来讲,态度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凡是富有创造力的儿童,他们都会用严峻的眼光审视周围的事物,他们不满足于不完全不确切的知识,遇到疑点和含糊不清的地方,总喜欢刨根问底,不把问题问个水落石出不会罢休。

篇12:掌握主控权巧设问题

走上讲台时要充分的自信:因为你要授课的对象是学生,而不是听你讲课的评委。语速不宜太快,那样更容易让自己紧张,注意肢体语言,不要出现抓头发、拽衣角等扭捏的小动作。

教学过程中你可以自问自答,但是你要有教学现场感。比如“通过同学们的讨论,我们是不是取得下列共识……”,“XXX同学的回答说出了问题的一个方面,那么我们从另一角度来思考……”也可以把你的构思讲出来。比如说你想在这里插个小小的活动,内容是怎么样的,然后想起到怎么样的效果,你预想下学生的反应会不会很激烈,为什么激烈等等都可以在课堂上描述,因为整个东西代表了你设计的过程,是你的思路。如果你的思路很清晰并且正确,就会取得评委的欣赏。

在试讲过程中,教师必须掌握主控权,事先要设计好每一个环节,当中包括学生的反映、学生的回答,以及一些意外事件,然后按照自己的设想,让学生走进我设下的“圈套”,让学生一步一步接近我们要达到的目标。

掌握主控权的方法:

方法一:对学生微笑、放电。我们必须时不时接触大范围学生的眼神,当目光相接的时候,我们要给以肯定、自信、带有鼓励的眼神,让学生“怕”的同时“尊重”老师,“听”的同时“看”老师,这样学生会认为,老师正在关注自己,从而跟着老师的思路走。

方法二:巧设问题。问题设计除了要考虑本课知识点外,还要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和阅历。假如你应聘的是某市一所重点高中的老师,而你提问一个很幼稚的问题,一来显得你没有水平,二来一些顽皮的学生偏不说你想要的答案。再假如你应聘的是某特困县的特岗老师,而你提问关于高档轿车的问题,很可能会出现全班无声,没有讨论的情况。因此,你设计的问题在考虑到学生的知识水平的前提下要有一定的思考价值,并最好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提问,让学生有话可说。

方法三:设计互动环节。互动除了老师提问、学生回答外,还有很多种形式,如小组讨论、课堂表演、案例展示等,形式的选择要根据授课的内容及授课对象而定。值得注意的是,互动环节设计的前提是具有操作性和可行性,防止“形式互动”。一个有效的互动比十个无效的互动都有价值。

篇13:小学数学植树问题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根据教学资料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状况,在探究两端都植的规律时安排了动手操作,想透过引导学生用心参与,使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中,加深对植树问题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的认识与理解。

活动的设计是这样的:出示一道开放性的题目:一条公路长米,每隔5米植一棵(两端都要植),需要多少棵?让学生自己确定这条路的长度,从而探究出两端都要植时的间隔数和棵数之间的关系,要求是这样的:设计:全长()米,每隔5米,有()个间隔,种()棵树让学生独立思考,画线段图,填表,汇报。本以为自己设计的教案思考到了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生活实际,重视了数学思维培养,方法的渗透,是可行的,学生们就应是能够掌握的。

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在“植树”时还是跃跃欲试的学生们到“探究规律”时一个个都像被打败公鸡,毫无斗志与反应。勉强参与的总是那几个平时成绩比较优秀的学生。看来这样的设计无法顾及全体学生的发展。没有了学生的主体参与,何来思维的培养,主题的建构呢?我开始反思:为什么学生不能找到简单植树问题的规律呢?为什么缺乏参与的用心性呢?学生一脸的茫然。经过反复的思考,我想到了我设计的探究活动有必须的问题,对于学生来说太抽象,太难了,自己确定长度时,要思考到平均分还要分完,只给学生一条线段,他们不明白从何下手。我请教有经验的老师们,自己又反复琢磨,调整了自己的教学过程,从简单入手的思想,使这节课主线更清晰明朗了,即从生活中抽取植树现象,并加以提炼,然后透过猜想,验证,建立数学模型,再将这一数学模型应用于生活实际。

同时能灵活构建知识系统,注重教学资料的整体处理。能活用教材,对教材进行了整合和重构,让资源启迪探究。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设计的例题是一个开放性的题目,带给给学生的是现实的,是有好处的,挑战性的。开放性的设计,使课堂成为充满活力的自己空间,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用心地去探究,使学生完整的体验“植树”这一实践活动。让学生比较系统地建立植树问题的三种状况,即两端都植;两端都不植;封闭状况下的植树问题(一头植和一头不植)。

本节课的特点:

一、透过自主探索的活动,让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

本课设计正是从这的角度出发,设计了给学生这条路固定的总长是30米和树的模型让学生动手“植树”的环节,这样能够充分调动学生手、脑、口等多种感官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来,更大程度地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效度。学生在分组合作模拟植树活动中寻找规律的时候表现的很简单。这样的活动方式,不仅仅是充分展示学生个性思维和了解学生原有生活经验的难得平台,而且学生在活动中建立了植树问题的模型,为学生在下面的学习做好直观的铺垫。

二、渗透“以小见大”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潜力和解决问题的潜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新课程理念有个更具“与时俱进”的显著特点是对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关注。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学生想检验大数目时遇到困难,可引导透过“以小见大”来找规律加以验证,让学生透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与交流等活动。从而不失时机给学生渗透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为将来的后续学习积累更丰富实用的思想经验。

教学过程是这样的: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两头都植的规律的探究方法后,让学生分组自主寻找两头都不植的规律,学生透过自己动手画,自己整理表格,很快就发现了其中蕴含的规律,产生了很强的成功感,同时也有了一份自信,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用心性。

三、关注植树问题模型的拓展和应用,注意反映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

植树问题的模型它源于现实,又高于生活。所以,在现实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为了让学生理解这一建模的好处,加强了模型应用功能的练习,在学生已经自主地寻找到植树中前两种的规律后,我适时的提出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类似植树的状况呢?透过学生的举例,让他们进一步体会,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不同事件都内含与植树问题相同的数量关系,它们都能够利用植树问题的模型来解决它,感悟数学建模的重要好处。我并没有就此罢手,而是让学生找找生活中的类似现象,如栽电线杆,排座位,安路灯,插彩旗等等,在学生从具体生活中抽象出数学现象后,又再一次让学生运用规律解决形式各异的生活问题,使数学知识运用于生活,使学生深深地体会到数学的价值与魅力。整节课,大多数学生的思维表现的很活跃。

四、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借助图形解决问题的意识。

数形结合是数学解题中常用的思想方法,数形结合的思想能够使某些抽象的数学问题直观化、生动化,能够变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有助于把握数学问题的本质;本着这个思想我在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一:初步理解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规律时,我采用数形结合的方法――画图解决问题,从而逐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潜力。在出示完例题后,安排了这样的一个实践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在一条线段让用小树的模型模拟植树,在增加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由于使用了数形结合的方法,植树中棵树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便迎刃而解,且容易理解。

本节课的不足:

1、那就是我把学生估计过高,我以为只要学生弄懂了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之后,解决植树问题就就应没多大的问题了,但事实出乎我的预料,因为有一部分学生明白了全长和间距不会求间隔数,我以为这是学生早已经学过的而且经常用到的,所以没个性的复习,导致了基础较差的学生无法下手。

2、在时间的分配上我前松后紧,在规律的寻找和简单应用中花费的时间有点长,以致后面的`练习很仓促。

3、在教学过程中,因担心上不完,当遇到学生“答非所问”的时候就表现的很急躁不能静下心来仔细地听完学生的发言;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虽然这节课给人留下了很多遗憾之处,但它毕竟是我自己的产物,是我对新的教法的一种大胆的尝试,而且在准备这节课的过程中,我学习了很多,也收获了很多。为了让每节课的遗憾能少一些,我会继续为之努力。但愿自己在这条路上能走的更远。

篇14:小学数学问题教学探究论文

一、注重动手实践,引领学生合作交流,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不能直接将结论“交”给学生,让他们生硬地记忆结论、套用公式,而要让学生经历动手实践的过程,让他们在看一看、做一做、画一画、议一议等活动中获得结论,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认识平行四边形”教学中,教者让学生手推长方形框架的边框,让他们感受到长方形框变成平行四边形框的过程,让学生观察平行四边形,说说它有哪些特征?接着教师让学生思考,有什么样的方法可以知道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有学生认为,推拉的过程中边的大小根据没有发生变化;也有学生认为,我通过刻度尺量的方法验证,对边是相等的。教师引领学生通过看一看、推一推、量一量等活动,手、脑、眼并用,让学生在操作中感悟到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发现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联系。

二、捕捉资源,善于追问,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课堂是动态的,也是生成的,教师不能限制于自己的预设,而要在学生的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捕捉教学资源,通过追问,引导学生发现更多的问题,教师要及时捕捉他们的智慧之光,将他们的思维逐步引向深入,从而培养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时、分、秒”教学中,教者引领学生观察,让他们认识钟面。师:说说在钟面上你看到了什么?生1:钟面上有12个数字。生3:钟面上有12个大格,每个大格里还有5个小格。师:(追问)读时针的按大格读还是小格读?生:大格。师:(拨到7时)你知道现在是几时?你是如何知道的?生:7时,时针指着7,分钟指向12。教师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通过追问,让学生的思维逐步走向明晰,实现思维向更高层次发展。

三、因材施教,倡导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多样化

教师不能为解决问题而解决问题,要鼓励学生从多角度观察问题、从多层次思考问题,敢于表达自己的不同见解,运用多样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由于学生的生活背景和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尽相同,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提供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鼓励他们从不同的角度研究问题,针对同一问题采取多种解决问题的策略。例如:一筐苹果连筐重21.8千克,卖掉一半后,连筐还有11.3千克,请问筐重多少千克?生1:先求出半筐苹果的重21.8-11.3=10.5千克,整筐苹果的重则为10.5×2=21千克,则筐重就是21.8-21=0.8千克。生2:将11.3×2=22.6千克,这就是一筐苹果(连筐)的重量加上一空筐的重,因而不难求出空筐的重:22.6-21.8=0.8千克。生3:我先将21.8÷2=10.9千克,这就是半筐苹果与半个空筐的重,用11.3减去10.9千克,就是半个空筐的重量,则筐重就是(11.3-10.9)×2=0.8千克。学生在交流不同解法的过程中,获得多样化的思维,使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获得发展。总之,传统的数学教学使学生困于书山题海之中,我们小学数学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教学目标的需要,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15:小学数学问题教学探究论文

一、问题答案的开放

问题答案的开放主要是指同一问题有不同的答案。例如:有一块长方形空地,长8米,宽6米,现要在这块空地上建造一个花圃,使种植花草部分的面积占整块空地的`一半,要求设计美观。这个问题是在教学了平面图形的面积后进行,目的是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学生按照一定的要求任意组合知识的能力。通过自行设计、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学生形成了一些设计方案。在这些图形的设计中,学生首先要对图形有一个整体的认识,要知道各种基本图形面积公式,要有基本图形构造成组合图形的能力、计算和验证的能力、空间直观能力、艺术感受能力。这些能力在以这一开放题为载体的研究中,得到了一定的提高。有一个学生介绍自己的设计方案时说:“我首先考虑的是小正方形(也是菱形)的面积,我曾考虑边长是3米,但周围四个小正方形的长和宽出现了小数,不便计算,后来设计为边长是2米。(24-2×2)÷4=5(平方米),每个小正方形面积是5平方米,可推测长是2.5米、宽是2米比较合适。”还有一个学生介绍自己的设计方案时说:“设计成两个大小一样的梯形花圃,也蛮好看的,每个梯形的面积为24÷2=12(平方米)设上底为a米,高为h米,得(a+8)×h÷2=12,假如h=2米,则a=4米;当然,如果h=3米,则a=0……。还有的学生想到了设计成圆形和椭圆形的,但不会计算,这里教师鼓励学生画出来,为学习今后的知识留下悬念。这是一个典型的开放性问题,从案例中可以看出:一个数学问题,如果它的条件是多余或不足的,解法是多样化的,答案是不唯一的,这也许将会是更多的学生体验到科学女皇赋予该学科的美感。

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的开放

在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思考的角度不同,就会形成不同的思路,找到不同的解题方法,殊途同归。例如,比较分子、分母都不相同的分数大小,有的学生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化成同分母相同比较大小;有的学生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化成分子相同的分数再比大小;也有学生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化成小数比较……对于这些比较方法,我们不能在学生面前肯定哪一种最好和哪一种最不好,因为不同的题目有不同的特点和不同的解题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同的个体对同一问题有不同的体验,形成不同的想象。如“13亿粒米相当于多少?”这是个现实的问题,又是个开放的问题,因为问题的结果是不唯一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多样性的;同时对学生来说又是一个富有挑战的问题,因为要快速成功的解决,需要多种能力的支撑———运算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实验操作能力,解决问题时策略的选择、评价、调控的能力,有效合作的能力。为了解决这个现实的、开放的、富有挑战的问题,教师充分开放教学过程,首先引导学生猜测13亿粒米相当于多少?有猜测是几车那么多,10吨左右,大约13亿立方毫米等,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作多角度的猜想。要解决这个问题不是很容易,为此,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进行小组操作、实验、统计、估算等活动,充分开放教学的时空,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再通过集体性的交流、评价,使学生明确有多种估算方式:有从重量角度,有从体积角度,这也体现了思维方式的开放。

创新思维来自巧设问题教学论文

透视教学活动的梯度

话题作文创新技法之三-假戏真做

高考数学复习重在调理

记叙文设置悬念开头范文

高二历史学习策略技巧

精设问题,构建阅读教学高效课堂

我的理想怎样写作文

教案:作文指导 拟题 刘燕

如何通过实验来提高高中化学教学效率

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巧设问题
《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巧设问题.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巧设问题(共15篇)】相关文章:

世纪金榜教学资源网2023-03-08

高中政治的复习方法有哪些2023-06-22

谈历史教学中的设疑2023-01-29

课堂提问环节优秀的教学反思2023-02-14

对联撷趣设问品赏2023-07-13

设置悬念的作文范文2023-06-30

高二政治的答题技巧2023-12-26

让课堂焕发智慧的色彩论文2023-11-15

二年级怎样写作文2023-01-26

关于怎样写作文评语2023-04-28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