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语文题西林壁课后训练题(精选10篇)由网友“qiaodan007”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五年级下册语文题西林壁课后训练题,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五年级下册语文题西林壁课后训练题
五年级下册语文题西林壁课后训练题
一:解释下列词
题:__西林:____ 只缘:_____不识:____横看:__
二:
《题西林壁》的作者是_____代诗人__________,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除了《题西林壁》他还写了。前两句写了诗人从_____、____不同的角度,处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同位置观看_____的`感觉。这两句诗的意思是________
2.俗话说:“当事者迷,旁观者清。”诗中有哪句诗说明这个道理,请填在横线上
3、《题西林壁》前两句写,后两句写,这首诗借写庐山的自然景象,还告诉我们。
4、《题西林壁》这首诗中,有三组反义词,分别是
——(),()——(),()——()。
篇2:西林壁课后训练题
一、默写《题西林壁》并结合诗句理解词语
《题西林壁》题:____________西林:________________
只缘:__________不识:________________
横看:________________
二、读《题西林壁》,按要求填空
1.《题西林壁》的作者是_____代诗人__________。前两句写了诗人从________、________不同的角度,处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同位置观看____________的感觉。这两句诗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俗话说:“当事者迷。”诗中有哪句诗说明这个道理,请填在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从《题西林壁》这首诗中得到的启发是( )?
A.对复杂的事物,只要看到一方面,就可以推断出其它方面
B.对复杂的事物,应多角度观察,多方面调查了解,抓住主要的方面思考。C.对复杂的事物,既要多方面观察,调查了解,又要亲身去体验,去分析。二、把下面的词组织成句,句子要通顺
1.来了 果子 野的 早已 秋天 满山 熟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个 想到 心惊 有点 一 就 肉跳 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3:语文题西林壁课后练习题
语文题西林壁课后练习题
一.解释画线的`词,再写出诗句的意思,然后完成填空练习
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 )。
两岸青山相对出 ( ),
孤帆一片日边( )来 。
第一句中( )写出了天门山的山势奇险;
一、二句中( )( )两个字写出了长江冲
决一切奔腾向前的水势;二、三句中( )
( )写出了水和山的颜色美。
篇4:《题西林壁》课后点评
《题西林壁》是苏轼写的一首即兴诗,前两句写实,后两句即景说理、谈体会,表达“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一生活哲理。
诗词教学作公开课上有一定难度。我在操场上碰到周老师,问他上哪一课时告诉他:大胆上,别受约束,只要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你的课就是对的。这话是针对周老师的特点说的。事实上周老师这节课的与众不同正是来源于他自己对文本的深刻感受和他的独特个性。
这节课初读正音,对学生读“岭”“此”出现的问题反复纠正朗读,很有耐心;再度让学生借助对重点词的理解来解诗的大意,把握有度。品诗情画意是周老师的教学重点,也是他与众不同之处:借助创造背景,辅以苏轼类似意境诗的拓展,还有苏轼与王安石十多年的官场纠结等品诗人的人生感悟,发掘得很深!指导吟诵部分,努力做到读出中华诗词的节奏美、韵律美和意境美,这是语文教学的根本所在。
评课时我也谈了自己的两点建议:一,语文教学不宜过于理性,何况许多的语言文字感悟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呢。周老师在指导学生读和对生活哲理的揭示过程中,因为师的理性解说过多,导致学生的自主感悟减少;二,“教材只是个例子”。这一点周老师理解得不错,所以,他爱向教材外找教学资源。但这个例子是经过反复研究出来的成果,我们首先要用好,教材外拓展才会有更好的效果。例如:编者的意图很清楚,把王安石的《登飞来峰》和《题西林壁》合成一课,是希望让学生通过学习对比明白:看到的结果不一样是因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这正是苏轼的反思:以前与王安石政见不同是因为站在不同的位置看问题!还有:我们的老教师都知道,学生对“庐”“缘”两字很容易写错。字词教学虽不是五年级重点,但教学过程中还是要注意的,因为这也是语文这本!
我也上过不下二十节公开或比赛课,知道上这类课的艰辛与遗憾。最后想讲的是,应当谢谢周老师为我们上了一节值得一听的课!
篇5:《题西林壁》课后点评
10月30日教师素养大赛在我们学校进行,各位参赛教师进行了古诗教学,我听了孙玉端老师的三年级《题西林壁》,使我对古诗教学有了重新认识,以前古诗教学中总是提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枯燥无味,学生对古诗的理解不透彻,也不能容入到古诗的境界中,体会不到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今天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搜集了许多古诗相关图片,使学生通过视觉加以感受,再加上诗句的理解,想象诗的情境,入情入境,效果很好。
古诗《题西林壁》是宋代苏轼所写的一首记游诗,是苏轼五首记游庐山诗中的最后一首。古诗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写理,旨在告诉学生要全面、客观地看待问题。在孙玉端老师的教学中,扫除字词障碍——理解文本——鉴赏诵读——联系生活。教学过程应该说比较清晰合理,层层深入,很有有层次感。听课后我也进行了思考,也得出了一些个人体会,主要有下面几点:
1.《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本首古诗的教学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一个平等的参与者,学生通过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
2. 教学古诗重在领会大意,习得方法。领会古诗的大意是古诗教学的重点,但是教学的长远目标主要是希望学生能够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以便学生以后能够自主阅读学习。“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如果一个教师手把手地教学生学习,那么这个学生的思路就会狭窄,学习的内容也是老师自己的体会,学生就成了老师的“克隆”。相反,如果教会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学习,这样就能让学生拥有自己独特的想法,也有利于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符合学生的长远发展。但要注意对学生的回答要及时点评,不能含糊不评。
3.教学古诗重在诵读和积累。要让朗读真正走进课堂,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反复诵读,如小组读、自由读、比赛读、全班读等方法,读出诗句的语言美、音韵美、韵律美,从而增强语感,以读促悟,感悟诗句所蕴含的情感,达到积累语言的效果。
以上就是在我听完孙玉端老师的课后对古诗教学的点滴体会,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篇6:《题西林壁》课后点评
一、“实”
实效性、有效性是目前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也是追求的最终目标。本课的教学无疑是切实有效的。
1、关于字典的运用。字典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工具,本课中,老师花五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自己两次利用字典:一是用部首查字法从字典中查出“缘”,重点理解“缘”字第四、五画的名称,二是通过查字典区分“岭”“峰”意义的不同。这样既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又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2、关于知识的拓展。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不仅仅要理解本诗的意思。教者拓展的“到底怎样才能看清楚庐山的真面目?”以及介绍有关庐山的古诗和最后对苏轼的词的歌唱都具有现实的意义。
二、“美”
语文是美的,尤其是经典的古诗。
1、古诗的韵律美。古诗具有韵律美,适合朗读与吟诵。语言精炼,寓意深刻,理解时必须展开丰富的想象。教学时多次安排学生自主诵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合朗读热情。
2、古曲的意境美。教学时,教者有机地将四首古曲贯穿全过程,尤其时由学生自主选择后的配乐吟诵,更增添了诗味,使诗意更深远。
三、“活”
1、学生的自主。课堂上,学生是快乐的,自由的,他们是学习的主人。他们可以选择学习的方式,研究的途径以及诵读的内容和古曲的名称。因此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得主动、轻松。
2、形式的多样。诗意的理解,教者没有拘泥于简单的讲解,而是有效地采用写、画、查、读、议等方式,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研究、去学习、去发现。所以“一堂课就是一湖春波荡漾的`活水。”
篇7:《题西林壁》课后反思
《题西林壁》课后反思
课前,我布置学生查阅相关的资料,有关于题壁诗的,有关于苏轼生平的,还有苏轼的其他著作等,相信课前预习的资料查阅,让他们更全面地了解了诗歌的背景、相关的内容,更有助于今天的诗歌学习。
教学《题西林壁》,这首诗诗句意思浅显,学生看看注释就能大致读懂字面的意思。因此,教学本诗时,我把重点放在让学生对诗中所蕴含道理的感悟上,我先采用讨论学习的方法让学生探讨这首诗的含义,使大家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全面客观地把握、冷静地分析,才能不被局部现象所迷惑。”在理解含义的.基础上,我设计了一个问题:在现实生活中,你还发现了哪些站在不同的角度会看见不同的事物?的例子,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来讨论。没想到,学生回答地让我惊讶!他们说出了很多连我都没发现的例子.我不得不称赞他们的观察力.我顺势又提了个问题:通过学习了古诗,你受到了什么启发?他们回答地也比较到位.遗憾的是这节课,我没有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篇8:《题西林壁》同步训练
《题西林壁》同步训练
《题西林壁》同步训练
一、解释下面词语的'意思。
1.题: 2.西林:
3.不识: 4.腊酒:
5.缘: 6.丰年:
二、比较下面的字并注音、组词。
壁( )( ) 岭( )( ) 峰( )( )
避( )( ) 铃( )( ) 锋( )( )
腊( )( ) 浑( )( ) 莫( )( )
蜡( )( ) 混( )( ) 寞( )( )
三、学会使用下面的诗句,看谁用的又准又好。
1.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我这样用: 。
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我这样用: 。
四、把下面的诗句补充完整。
1.( )看成岭( )成峰, ( )( )( )( )各不同。
2.( )重( )复疑无路, 柳( )花( )又一村。
篇9:题西林壁
题西林壁
原文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作品赏析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我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注释
⑴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西林寺在庐山西麓。题:书写,题写。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⑵横看:从正面看。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侧:侧面。
⑶各不同:各不相同。
⑷不识:不能认识,辨别。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⑸缘:因为;由于。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篇10:《题西林壁》
《题西林壁》备课教案
学 校:南郊小学
授课教师:徐 凯
年 级:四年级
课 型:新授课
课 时:一课时
课 题: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八册第十九课《题西林壁》
教学目的:1、借助字典弄请词句的意思;
2、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
3、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
4、通过学习古诗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
重 难 点: 理解诗中所含哲理,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
课 时:一课时
教 具:风景画、录像、实物投影仪、实物:三棱柱
教学步骤
一、 ?
9、 背诵
师:下面请同学们背诵这首古诗。
生背诵古诗(出示课件)
师检查背诵情况
10、 总结
师:这首诗通过写诗人在庐山因为观察的角度不同,看到的庐山也不相同,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观察事物时,从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样子会不同。现在,我要给同学们讲一个故事,大家在听故事时要想一想故事中的人物错在那里。
师讲故事《盲人摸象》
师:请同学们说说这四位盲人他们错在那里?
11、 结束
师:请大家对照学习任务自己检查一下是不是都完成了。(出示学习要求)生检查。诗人苏轼通过观赏庐山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了解一个事物就必须全面的进行观察,不能只看一面。其实,许多道理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学习中,希望同学们也做个有心人,从生活、学习中找道理,学道理。好吗?
板书设计
★ 四上数学课件

【五年级下册语文题西林壁课后训练题(精选10篇)】相关文章:
古诗《题西林壁》阅读训练及赏析2023-05-18
冀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倾斜的伞》说课稿2022-08-30
《题西林壁》课后的教学反思2022-11-05
苏教版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学设计2022-04-30
四年级下册语文古诗2023-08-18
题西林壁板书设计2024-01-21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教学设计2023-01-22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作文2022-07-21
教学设计题2022-06-05
小学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教学反思2022-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