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园林课堂实录

时间:2022-09-30 08:02:06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苏州园林课堂实录(整理10篇)由网友“绿风吹过我”投稿提供,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苏州园林课堂实录,希望大家喜欢,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苏州园林课堂实录

篇1:苏州园林课堂实录

苏州园林课堂实录第二课时

投影:

且行且思:

用笔在书上画出每一段的中心句。

师:今天老师尝试采用一种开放式教学,我把每一段文字都搭配相应的图片,完整地呈现在大屏幕上,然后根据大家的回答,现场删减文字,让同学们看到,一段丰腴的文字是如何被浓缩为一个中心句的。从第一段开始。

生:第一段的中心句是“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师:你还能表述得更简洁吗?

生: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师:标本就是典范和榜样的意思。这个典范和榜样到底有什么特征呢,第二段!

生: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师:大家看看这个句子的表述有什么问题?

生:缺少主语,应该这样表达“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师:第三段。

生:苏州园林绝不讲究对称。

师:完美的概括。第四段。

生: 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

师:关于这一段还有更好的表述吗?

生:我觉得这一句只说了有假山和池沼,而没有说明假山和池沼的特征。应该是“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这一句和“至于池沼,则大多引用活水”。

师:还可以省去两个字。

生:至于

……

师:我们来总结说明文段里的中心句的特征。

生:是一个完整的句子。

生:必须简洁。

生:应该体现说明对象的特征。

师:那么,综合起来说就是“中心句是一个能够体现说明对象特征的完整而简洁的句子”。把每一段的中心句串联起来,我们就可以了解到文章的基本内容了。请大家朗读每段的中心句,在心中描绘出苏州园林的初步印象。

投影:

课文主要内容

1、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2、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3、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

4、假山的堆叠,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池沼,大多引用活水。

5、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

6、花墙和廊子隔而不隔,界而未界。

7、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

8、苏州园林里的门和窗,尽量工细而决不庸俗,即使简朴而别具匠心。

9、苏州园林极少使用彩绘。

10、可以说的当然不止以上这些,这里不再多写了。

概括说明文主要内容的方法:串联每段的中心句。

师:到这里为止,这篇文章的内容已经明了了,说明文这个“三明治”我们吃了第一口,我们接着再吃第二口,思路明晰。我们学《中国石拱桥》的时候说,茅以升是个好人,特别理解我们初中的老师和学生,当我们开始学习说明文的时候,他就给我们送来了一篇典范的说明文。本文的作者叶圣陶也是个好人,而且他还当过很多年的小学和中学老师,他的《苏州园林》可以说是说明文里边的“标本”。本文值得我们学习的,除了围绕中心句写作,还有一点,就是思路特别明晰。请大家通过给这篇文章划分层次,来体会和学习这一点。

生:全文划分为三个部分,第一段为第一部分,第十段为最后一个部分,其余是第二部分。

师:大家有异议吗?没有,这是非常明显的“总—分—总”结构。重点在于第二部分,我们再把第二部分的内在顺序理一理。

生:第二段为一层,其余第二层。因为第二段是说的苏州园林的总的特点,其余是分说。

师:这里也是一个明显的“总—分”结构,那么,第二段的第二层七段之间,是不是可以继续分出层次来呢。试试看,要说出分层的标准

生:3到7段可以为一层,8和9段是一层,因为我觉得前面好像是说的外面,8和9段是说的里面。

师:可是色彩不一定只有里面有啊。

生:3到5段为一层,后面为一层,好像前面说的是……

师:答不上来吧?我知道大家的犹豫,同学们试图找到一个分层或者分类的标准,但是找不到。其实这个标准,作者已经告诉我们了,那就是要依据游览的角度来看,游览者一般首先注意到的是大的方面,然后才是小的方面。按照这个标准,大家再试试。

生:3、4、5、6为一段,7、8、9为一段。

师:同学们的犹豫还因为没有在第二段中找到一个和下面几个段落一一对应的句子。

生: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师:语文学习遇到问题的时候,解决之道,始终都是回到文本,沉入文本,细究文本。通过我们的“层层深入”,这篇文章的思路非常明晰了,我们一起来勾画本文的层次。

投影:

师:跟叶圣陶学说明文的布局谋篇,你学到了什么?假如明天我们写一篇说明文,该如何安排。

生:我学到了写说明文要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来写,先写说明对象的总体特点,然后再分写。

生:我学多到了写说明文一定要注意层次,如果说写记叙文还可以不打草稿临场发挥的话,那写说明文是万万不可能的,一定要列提纲。

师:而且还要对提纲进行论证,调整。不过,我有一个疑问,大家仔细看看本文的结尾,你有什么感觉?

投影:

你对这篇文章的结尾部分有什么看法吗?

可以说的当然不止以上这些,这里不再多写了。

生(大笑):老师,好像我们写作文时打下课铃就要收本子了,于是就匆匆忙忙结尾了!

师:是哦,大家看大屏幕,这个叶圣陶也是一个语文老师,而且还被誉为“优秀的语言艺术家”呢,怎么能这么草率地结尾呢。

投影:

叶圣陶,现代作家。中学毕业后,因无力继续升学,开始在小学任教达十年之久。以后,曾在中学、大学教书,还担任过编辑。

“五四”前夕开始写作。长篇小说《倪焕之》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出现的长篇小说之一,颇受文坛好评。作者在创作短篇小说方面造诣甚深。所写作品构思缜密,结构谨严,风格朴实,语言精练,被赞为“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代表作有《夜》《多收了三五斗》等。作者在童话创作方面也卓有成就。先后出版集《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

生:老师,我认为叶圣陶的结尾不草率,这样结尾给读者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提高读者的欣赏兴趣,达到了“此地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师:你真是叶圣陶的知音啊!请看大屏幕——

投影:

原来如此:

这是作者为一本摄影集写的“序文”。 1979年初,香港有一家出版社打算出一本介绍苏州园林的摄影集,约叶圣陶写一篇序文。可是那出版社还没有把摄影集编好,说是收集到的照片不太满意。好在作者从小生长在苏州,几处园林他都熟悉。还有,他借助陈从周教授编撰的《苏州园林》中的195幅精美的照片作参考,亲手写了这篇序文。序文写好后不知何故,这本新的《苏州园林》迟迟不出版,《百科知识》杂志的编辑部知道了,要求让他们先发表,于是作者就以赠陈从周教授的词《洞仙歌》中的一句——《拙政诸园寄深眷》为题目,发表在《百科知识》1979年第4期上。发表的时候删去了最后几句话,“拙政诸园寄深眷”这句话在第一段里,第一段也删去了,题目只好改了,改成了《苏州园林》。

师:看完这则资料,大家说叶圣陶结尾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生:这是一本摄影集,还想知道什么,自己去看呗!

师:自己去看呗,作为一篇序文,叶圣陶的《苏州园林》是非常成功的。大家还同意叶圣陶的“优秀的语言艺术家”的称号么?

生:同意。

师:那我们接下来就跟着叶圣陶去学习说明文的语言吧,“三明治”最后一道工序,语言明确。

篇2:苏州园林课堂实录

苏州园林课堂实录第一课时

师: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用我们本册学过的一句话来说,苏州和杭州这两个城市,就是——

生:欲界之仙都!

师:杭州有水平如镜的西湖引人入胜,而苏州又有什么美景让人流连忘返呢?

生:园——林。

师:对,就是园林!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今天老师要带领大家去游览苏州园林,当然,是在教室里通过课文的视频朗读神游。现在,我只要点击大屏幕上的按钮,同学们就可以欣赏到如诗如画的苏州园林风光了。可是,进园之前,大家必须得拿到一张门票。如果你会读会写并且能解释课文后面的生字词,就能拿到这张门票,试试看!

投影:

注音:

池沼( ) 轩榭( )

丘壑( ) 嶙峋

镂空( ) 蔓延( )

着眼( ) 蔷薇()

败笔( ) 斟酌()

释义:

重峦叠嶂 自出心裁 因地制宜 俯仰生姿 别具匠心

指明学生回答,相机点拨,例如“自出心裁”和“别具匠心”同义,由“因地自宜”延伸到“因势利导”“因材施教”,经“重峦叠嶂”复习“重岩叠嶂”。

字词过关,播放《苏州园林》视频朗读。

师:我看见大家在听和看视频朗读的时候,表情都很陶醉,来,说说你对于苏州园林的感受。

生:我的感觉是“如在画图中”。

师:这正是苏州园林的建造者们的一致追求。

生:苏州园林带给我复古、优雅、神秘、静谧、随意而高雅的独特感受,它是一件技艺高超的艺术品,给人以舒适的感觉。

生:苏州园林因为朴素而显得优雅,因不对称而显得有个性。

生:此地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见。

师: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你的仿句能力不错。

生:从各个角度去看,都是一幅画。如果一个画家来画的话,拿把凳子随便拣个地方坐着,都会画出一幅杰作。

生:用一句广告词来形容,那就是“简约而不简单”。

生:心向往之,很想去。

师:我也是心向往之啊,如果你将来钱够多,顺便给我也买一张票。

生:明星写歌词要灵感,作家写文章要灵感,我看短片也要灵感。我用一句很现代的话来说:一个字,美;两个字,很美;三个字,特别美;四个字,美不胜收!

师:你太有灵感了!我突然也来了灵感,请同学们用我们今天学过的一个成语来评价你的发言。

生:自出心裁。别具匠心。

生:我到过北京的园林,颜色斑斑驳驳,觉得一点都不好看。所以电影导演拍摄古装剧里面的御花园时,都选择在苏州园林拍摄,就是因为苏州园林别具匠心,更加美丽。

师:为什么古人强调“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呢,因为阅历是一笔财富。你如果没有到过北京园林,就绝对没有这样的识见。大家以后有机会一定要多出去走走,还是那句话,钱够多,就带上我!其实,苏州园林之所以这样美不胜收为设计者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的结果。本文的说明对象就是苏州园林,苏州园林有什么特点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五分钟,画出每一段的中心句。中心句一般在开头,但是也可能在中间;有时候很明确,有时候又要求自己适当概括,总之,是最能体现苏州园林特点的句子。

篇3:《苏州园林》课堂实录 (八年级上册)

《苏州园林》课堂实录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岳阳县第八中学  卢望军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用我们本册学过的一句话来说,苏州和杭州这两个城市,就是--

生:欲界之仙都!

师:杭州有水平如镜的西湖引人入胜,而苏州又有什么美景让人流连忘返呢?

生:园--林。

师:对,就是园林!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今天老师要带领大家去游览苏州园林,当然,是在教室里通过课文的视频朗读神游。现在,我只要点击大屏幕上的按钮,同学们就可以欣赏到如诗如画的苏州园林风光了。可是,进园之前,大家必须得拿到一张门票。如果你会读会写并且能解释课文后面的生字词,就能拿到这张门票,试试看!

投影:

注音:

池沼(    )   轩榭(         )

丘壑(    )    嶙峋

镂空(    )   蔓延(       )

着眼(    )    蔷薇()

败笔(      )    斟酌()

释义:

重峦叠嶂  自出心裁  因地制宜  俯仰生姿  别具匠心

指明学生回答,相机点拨,例如“自出心裁”和“别具匠心”同义,由“因地自宜”延伸到“因势利导”“因材施教”,经“重峦叠嶂”复习“重岩叠嶂”。

二、图说苏州园林--藉苏州园林赏天堂风光

字词过关,播放《苏州园林》视频朗读。

师:我看见大家在听和看视频朗读的时候,表情都很陶醉,来,说说你对于苏州园林的感受。

生:我的感觉是“如在画图中”。

师:这正是苏州园林的建造者们的一致追求。

生:苏州园林带给我复古、优雅、神秘、静谧、随意而高雅的独特感受,它是一件技艺高超的艺术品,给人以舒适的感觉。

生:苏州园林因为朴素而显得优雅,因不对称而显得有个性。

生:此地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见。

师: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你的仿句能力不错。

生:从各个角度去看,都是一幅画。如果一个画家来画的话,拿把凳子随便拣个地方坐着,都会画出一幅杰作。

生:用一句广告词来形容,那就是“简约而不简单”。

生:心向往之,很想去。

师:我也是心向往之啊,如果你将来钱够多,顺便给我也买一张票。

生:明星写歌词要灵感,作家写文章要灵感,我看短片也要灵感。我用一句很现代的话来说:一个字,美;两个字,很美;三个字,特别美;四个字,美不胜收!

师:你太有灵感了!我突然也来了灵感,请同学们用我们今天学过的一个成语来评价你的发言。

生:自出心裁。别具匠心。

生:我到过北京的园林,颜色斑斑驳驳,觉得一点都不好看。所以电影导演拍摄古装剧里面的御花园时,都选择在苏州园林拍摄,就是因为苏州园林别具匠心,更加美丽。

师:为什么古人强调“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呢,因为阅历是一笔财富。你如果没有到过北京园林,就绝对没有这样的识见。大家以后有机会一定要多出去走走,还是那句话,钱够多,就带上我!其实,苏州园林之所以这样美不胜收为设计者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的结果。本文的说明对象就是苏州园林,苏州园林有什么特点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五分钟,画出每一段的中心句。中心句一般在开头,但是也可能在中间;有时候很明确,有时候又要求自己适当概括,总之,是最能体现苏州园林特点的句子。

三、概说苏州园林--跟叶圣陶学习说明文的布局谋篇

投影:

且行且思:

用笔在书上画出每一段的中心句。

师:今天老师尝试采用一种开放式教学,我把每一段文字都搭配相应的图片,完整地呈现在大屏幕上,然后根据大家的回答,现场删减文字,让同学们看到,一段丰腴的文字是如何被浓缩为一个中心句的。从第一段开始。

生:第一段的中心句是“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师:你还能表述得更简洁吗?

生: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师:标本就是典范和榜样的意思。这个典范和榜样到底有什么特征呢,第二段!

生: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师:大家看看这个句子的表述有什么问题?

生:缺少主语,应该这样表达“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师:第三段。

生:苏州园林绝不讲究对称。

师:完美的概括。第四段。

生: 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

师:关于这一段还有更好的表述吗?

生:我觉得这一句只说了有假山和池沼,而没有说明假山和池沼的特征。应该是“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这一句和“至于池沼,则大多引用活水”。

师:还可以省去两个字。

生:至于

……

师:我们来总结说明文段里的中心句的特征。

生:是一个完整的句子。

生:必须简洁。

生:应该体现说明对象的特征。

师:那么,综合起来说就是“中心句是一个能够体现说明对象特征的完整而简洁的句子”。把每一段的中心句串联起来,我们就可以了解到文章的基本内容了。请大家朗读每段的中心句,在心中描绘出苏州园林的初步印象。

投影:

课文主要内容

1、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2、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3、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

4、假山的堆叠,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池沼,大多引用活水。

5、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

6、花墙和廊子隔而不隔,界而未界。

7、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

8、苏州园林里的门和窗,尽量工细而决不庸俗,即使简朴而别具匠心。

9、苏州园林极少使用彩绘。

10、可以说的当然不止以上这些,这里不再多写了。

概括说明文主要内容的方法:串联每段的中心句。

师:到这里为止,这篇文章的内容已经明了了,说明文这个“三明治”我们吃了第一口,我们接着再吃第二口,思路明晰。我们学《中国石拱桥》的时候说,茅以升是个好人,特别理解我们初中的老师和学生,当我们开始学习说明文的时候,他就给我们送来了一篇典范的说明文。本文的作者叶圣陶也是个好人,而且他还当过很多年的小学和中学老师,他的《苏州园林》可以说是说明文里边的“标本”。本文值得我们学习的,除了围绕中心句写作,还有一点,就是思路特别明晰。请大家通过给这篇文章划分层次,来体会和学习这一点。

生:全文划分为三个部分,第一段为第一部分,第十段为最后一个部分,其余是第二部分。

师:大家有异议吗?没有,这是非常明显的“总-分-总”结构。重点在于第二部分,我们再把第二部分的内在顺序理一理。

生:第二段为一层,其余第二层。因为第二段是说的苏州园林的总的特点,其余是分说。

师:这里也是一个明显的“总-分”结构,那么,第二段的第二层七段之间,是不是可以继续分出层次来呢。试试看,要说出分层的标准

生:3到7段可以为一层,8和9段是一层,因为我觉得前面好像是说的外面,8和9段是说的里面。

师:可是色彩不一定只有里面有啊。

生:3到5段为一层,后面为一层,好像前面说的是……

师:答不上来吧?我知道大家的犹豫,同学们试图找到一个分层或者分类的标准,但是找不到。其实这个标准,作者已经告诉我们了,那就是要依据游览的角度来看,游览者一般首先注意到的是大的方面,然后才是小的方面。按照这个标准,大家再试试。

生:3、4、5、6为一段,7、8、9为一段。

师:同学们的犹豫还因为没有在第二段中找到一个和下面几个段落一一对应的句子。

生: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师:语文学习遇到问题的时候,解决之道,始终都是回到文本,沉入文本,细究文本。通过我们的“层层深入”,这篇文章的思路非常明晰了,我们一起来勾画本文的'层次。

投影:

师:跟叶圣陶学说明文的布局谋篇,你学到了什么?假如明天我们写一篇说明文,该如何安排。

生:我学到了写说明文要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来写,先写说明对象的总体特点,然后再分写。

生:我学多到了写说明文一定要注意层次,如果说写记叙文还可以不打草稿临场发挥的话,那写说明文是万万不可能的,一定要列提纲。

师:而且还要对提纲进行论证,调整。不过,我有一个疑问,大家仔细看看本文的结尾,你有什么感觉?

投影:

你对这篇文章的结尾部分有什么看法吗?

可以说的当然不止以上这些,这里不再多写了。

生(大笑):老师,好像我们写作文时打下课铃就要收本子了,于是就匆匆忙忙结尾了!

师:是哦,大家看大屏幕,这个叶圣陶也是一个语文老师,而且还被誉为“优秀的语言艺术家”呢,怎么能这么草率地结尾呢。

投影:

叶圣陶,现代作家。中学毕业后,因无力继续升学,开始在小学任教达十年之久。以后,曾在中学、大学教书,还担任过编辑。

“五四”前夕开始写作。长篇小说《倪焕之》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出现的长篇小说之一,颇受文坛好评。作者在创作短篇小说方面造诣甚深。所写作品构思缜密,结构谨严,风格朴实,语言精练,被赞为“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代表作有《夜》《多收了三五斗》等。作者在童话创作方面也卓有成就。先后出版集《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

生:老师,我认为叶圣陶的结尾不草率,这样结尾给读者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提高读者的欣赏兴趣,达到了“此地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师:你真是叶圣陶的知音啊!请看大屏幕--

投影:

原来如此:

这是作者为一本摄影集写的“序文”。 1979年初,香港有一家出版社打算出一本介绍苏州园林的摄影集,约叶圣陶写一篇序文。可是那出版社还没有把摄影集编好,说是收集到的照片不太满意。好在作者从小生长在苏州,几处园林他都熟悉。还有,他借助陈从周教授编撰的《苏州园林》中的195幅精美的照片作参考,亲手写了这篇序文。序文写好后不知何故,这本新的《苏州园林》迟迟不出版,《百科知识》杂志的编辑部知道了,要求让他们先发表,于是作者就以赠陈从周教授的词《洞仙歌》中的一句--《拙政诸园寄深眷》为题目,发表在《百科知识》1979年第4期上。发表的时候删去了最后几句话,“拙政诸园寄深眷”这句话在第一段里,第一段也删去了,题目只好改了,改成了《苏州园林》。

师:看完这则资料,大家说叶圣陶结尾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生:这是一本摄影集,还想知道什么,自己去看呗!

师:自己去看呗,作为一篇序文,叶圣陶的《苏州园林》是非常成功的。大家还同意叶圣陶的“优秀的语言艺术家”的称号么?

生:同意。

师:那我们接下来就跟着叶圣陶去学习说明文的语言吧,“三明治”最后一道工序,语言明确。

四、细说苏州园林--跟叶圣陶学习说明文的说明方法

师:在《中国石拱桥》里,我们主要学习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今天,我们主要学习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及其在文章中间的表达作用。

投影:

且学且用:

分析说明文中说明方法的作用。

在学习和生活中,都讲究做事的方向,方向不对,努力白费。老师给大家一个分析说明文方法的方向--三步跨栏法。

投影:

分析说明方法的作用--“三步跨栏法”

1、指出说明方法  2、分析说明效果  3、概说对象特征

这句段话采用了下定义的说明方法,简明科学地说明了                  。

这句段话采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真切地说明了                  。

这句段话采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鲜明生动地说明了                  。

这句段话采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                  。

这句段话采用了分类别的说明方法,条理清楚地说明了                  。

这句段话采用了画图表的说明方法,直观形象地说明了                  。

这句段话采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具体地说明了                  。

这句段话采用了引资料的说明方法,充分有力地说明了                  。

这句段话采用了摹状貌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                  。

这句段话采用了作诠释的说明方法,通俗易懂地说明了                  。

找出文中的说明方法,并试着用“三步跨栏法”分析其作用。

师:老师给大家举一个例子,请看大屏幕:

投影:

“三步跨栏法”分析范例 :

苏州园林与北京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这句话采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鲜明生动地说明了苏州园林极少使用彩绘的特点。

师:(投影北京园林和苏州园林的图片)为了说明苏州园林和北京园林的不同,老师给大家找了两张图片来说明,这相当于列图表;而且,我们还可以打比方,如果说,苏州园林是小家碧玉的话,那么北京园林就是--

生:大家闺秀!

师:对!老师为了让大家更好体会苏州园林和北京园林的区别,又采用了列图表和打比方两种说明方法。所有的说明方法都是为了更好突出说明对象的特征。大家开始吧。

……(这个环节做得非常好,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完整地表述,其中有一个叫王博基础相当差的学生也举手答问了。)

生:“四扇,八扇,十二扇,综合起来看,谁都要赞叹这是高度的图案美。”这个句子采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具体地说明了苏州园林……窗子很多的特点。

师:王博,当你选择这个句子的时候,我心里非常担心,因为我知道,这个句子并不是典型的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而且,也不能鲜明地表现说明对象的特征,但是,你随机应变,把说明对象的特征调整为“窗子很多”,你不仅有积极回答问题的勇气,而且有随机应变的能力,所以,凡事只要用心,没有做不好的。请大家给王博鼓掌。

师:叶圣陶不愧是优秀的语言艺术家,苏州园林这篇说明文,不仅写得既准确,又生动;既严谨,又优美,那么,借用叶圣陶文章中间的表述,我们可以说,《苏州园林》是说明文的--

生:标本,谁如果要学习说明文,《苏州园林》就不可以错过!

师:苏州园林是我各地园林的标本,是因为苏州园林体现了我国园林建筑的普遍的审美标准,这个标准就是“如在画图中”,园林就是一幅立体的画卷,美不胜收。

五、评说苏州园林--从苏州园林看中式审美

投影:

且行且远:

试找出文章中把苏州园林和绘画艺术结合起来的句子,想想,苏州园林体现了古人怎样的审美观。

学习结果如下:

投影:

1、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2、 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3、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

4、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

5、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

师:这其中的画是指什么画?

生:美术画!

生:中国画!

生:中国写意画!

生:一幅淡雅的水墨画!

师:苏州园林是一幅画,这幅画是中国画,而不是西洋画,我们学习过《竹影》,中国画讲究的是什么?

生:神似!

生:神韵!

生:课文里说了讲究自然之趣,也就是不讲究对称,没有人工的痕迹。

师:是的,建筑或者艺术,所有人工作品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就是“浑然天成”,古人讲究浑然天成,是因为古人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就像课文里说的那样,身在城市的人们,不能时常游山玩水,不能肆意亲近自然,于是设计了一座座园林,使人在游玩的时候忘却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 中国古代建筑,很多都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技术和艺术完美协调”的审美观,请同学们从我们学过的课文和诗句里找到相应例证。

学生讨论,最后总结。

投影:

圆明园:请同是诗人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

赵州桥:唐朝的张|说,远望这座桥就像是“初月出云,长虹饮涧”。赵州桥高度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

破山寺: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生:中国古代建筑,是技术和艺术的完美统一。

生:中国古代建筑的建筑师,同时也是诗人,既是科学家,也是文学家。

……

师:破山寺,苏州园林曲曲折折的回廊,以及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都体现中国古人的“曲径通幽”的审美观。而这种审美观,也慢慢地积淀了中国人“含蓄内敛”的性格。这就是文化,所以苏州园林不仅是一种建筑现象,更是一种文化现象,每一个身在其中的中国人,都能产生深深的共鸣。

投影:

园林                     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古代建筑                  追求浑然天成的艺术效果;

中国古代艺术               追求诗情画意的审美感受。

师:今天我们学习《苏州园林》,不仅仅是把它当做一篇典范的说明文来学习,也要把它当做一种典型的文化现象来学习。语文课堂,不仅仅是学习语文知识的地方,更是提高文人素养的地方。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更美的生活。最后我们思考一个问题--城市,为什么需要园林?

投影:

我们为什么需要建造一座座园林?

生:城市的生活是喧嚣的,而人的内心是向往宁静的,所以才会建造一座座宁静的园林。

生:如果一直呆在喧嚣的城市,我们会越来越紧张,只有呆在安静的环境里,我们才会感到舒适悠闲安逸和快乐。

生:美丽清幽的园林可以陶冶人们的心灵,置身于此,人们常会放松,会置身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逸致之中,忘记一切烦心之事,这便是建造园林最初的目的。

师:我查过资料,园林建造的最初目的,是反应了统治者长生不老的愿望,后来园林渐渐向普通人开放,满足了大家休闲散心怡情养性的愿望。如果同学们有兴趣,还可以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更多苏州园林的资料,向大家推荐一篇文章,《园林美和昆曲美》作者就是刚才投影里面提到过的陈从周。我记得中国著名舞蹈家杨丽萍说过:“我来世上,就是看一棵树怎么生长,河水怎么流,白云怎么飘,甘露怎么凝结,花儿怎么开的。”我们要记得,人,吃饭是为了活着,而活着,不仅仅是为了吃饭!我们为什么要建造一座座园林,因为--

投影:

人的本质是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老作

篇4:《苏州园林》课堂实录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苏州园林》教学实录

该课获  年云南省女教师技能竞赛(初中语文)第一名

郑 丽 /执教 、整理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竹笛名曲《姑苏行》,在优美典雅而明 快的旋律中营造一种舒泰愉快的游园氛围 。 )

师: 同学们,咱们昆明因为气候宜人,四季如春,有“春城 ”的美誉;广州有“花城 ”之称,济南有“泉城 ”之名,重庆被誉为“山城 ”,拉萨是著名的“日光城 ”,那有“人间天堂 ”美誉的是哪两座城市呢?

生(齐) : 苏州和杭州 。

师: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 杭州有水平如镜的西湖引人入胜 。 那苏州又有什么美景让人流连忘返呢?

生(齐) : 苏州有许多的园林 。

师: 是的,“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 ”。 今天老师要带领大家通过朗读文字去神游苏州园林 。但是在进园之前,大家必须拿到一张门票 。 如果你会读会写并且能解释课文后面的生字词,就能拿到一张门票,来试试看!

(屏显 。 )

注音:

池沼( ) 轩榭( )丘壑( ) 嶙峋( )

镂空( ) 蔓延( )着眼( ) 蔷薇( )

败笔( ) 斟酌( )

释义:

重峦叠嶂 自出心裁 因地制宜 俯仰生姿 别具匠心

师: 谁先来拿第一张门票呢?(一男生踊跃举手 。 )

师: 你真勇敢,请你来读一读屏幕上的字词,注意读准字音哦!

(生读,其中“镂空 ”的“镂 ”读成了一声,“ 着眼 ” 的 “ 着 ” 读成了zh áo。 )

师: 有些遗憾啊,未能完全读

对!谁来给他纠正错误呢?(生朗读字词。 )

师: 完全正确,恭喜你已经获得入园的第一张门票。 请大家标注字音并把字词齐读两遍。

(生齐读。 )

师: 下面来解释文中的几个字词。

生: 重峦叠嶂,形容山峰层层叠叠像屏障一样。

生: 俯仰生姿,形容无论俯视还是仰视都会形成美好的姿态,在文中指高树好像低着头,低树好像抬着头,形成一种相互呼应的优美姿态。

师: 解释得很好!这两个成语都是形容词,一个形容山姿,一个形容树态,让人联想到美好的自然景象。文中有两个意思非常接近的词,是哪两个呢?

生:“自出心裁”和“别具匠心”意思相近,都是指在技术和艺术方面出自内心的巧妙构思和设计。

师: 那谁能解释一下“因地制宜”这个成语的意思呢?

生: 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宜的办法。 因,根据;宜,适当。

师: 很好,抓住关键词“因”便能准确理解词义了。 在我们学过的字词里还有没有把“因”字解释为“根据”之义的词语呢?

生: 还有“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师: 嗯,还有“因势利导”。 同学们,积累词语就应该做到举一反三、学以致用。 字词已经过关,我们成功领到了“游览”《苏州园林》的门票。请大家跟随叶圣陶先生的引导,信步走进苏州的园林,去欣赏那醉人的风光。

二、 图说苏州园林--欣赏天堂风光

(播放《苏州园林》音画视频朗读。 )

师: 刚才大家在看视频朗读的时候,神情都很陶醉,请同学们来说一说你对苏州园林的感受。

生: 我感觉眼前看到的园林景致都是一幅幅美丽的图画。

生: 古典优雅,静谧清幽,给人一种闲适的感受。 这都是建造者们独具匠心的艺术设计的结果。

生: 我的感受正如文中所说“如在图画中”。 即使是一个小小的角落也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 一个字,“美”!

生: 看了视频心生向往,真是“人间天堂,风光无限”啊!

师: 其实,苏州园林之所以这样美不胜收,得益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 ”的造诣 。

本文的说明对象就是 --

生(齐) : 苏州园林。

师: 苏州大大小小园林大概有50 多处,园林景致可谓美不胜收,正如文中所说“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苏州园林堪称中国古典园林、山水园林艺术中的代表和典范。 那么苏州园林具有什么特征呢?它的艺术之美又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三、 概说苏州园林--跟叶圣陶学习说明文的谋篇布局

(一)默读课文,明确说明内容。

师: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用笔勾画出每一段的中心句,注意中心句应该是最能体现苏州园林特点的句子。

(屏显。 )

默读要求:勾画每一段的中心句,即最能体现苏州园林特点的句子。

(生默读课文,师巡视并 作指导。 )

师: 下面我们一起来交流。 老师把课文中的每一段文字都配上了相应的图画,请大家看大屏幕,咱们现场删减出中心句。

(屏显反映课文各段内容的图文并茂的画面。 )

生: 第一段的中心句是:“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师: 还可以再删减掉几个字,让语言更简洁吗?

生: 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师: 提炼得很好,这样显得更加精练了!

生: 第二段的中心句是“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第三段的中心句是“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第四段的中心句是“假山的堆叠,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师: 同学们注意,第四段不仅介绍了假山的堆叠还介绍了池沼。 那么苏州园林里的池沼有什么特点呢?

生: 池沼大多引用活水。

师: 是的,这样概括才算完整准确。 接着往下找中心句。

生: 第五段的中心句应该是“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 第六段中心句是“花墙和廊子隔而不隔,界而未界”。 第七段的中心句是“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

师: 完美的概括,接着提炼后面几段。

生: 第八段中心句是“苏州园林里的门和窗,尽量工细而决不庸俗,即使简朴而别具匠心”。 第九段的是“苏州园林极少使用彩绘”。

师: 同学们通过刚才的提炼,是否发现说明文中心句的特点了呢?

生: 中心句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大多出现在句首,起总括段意的作用。

生: 应该体现说明对象的特征。

师: 是的,综合起来说就是“中心句是一个能够体现说明对象特征的完整而简洁的句子”。 把每一段的中心句串联起来,我们就可以了解到文章的基本内 容了。 下面请大家朗读每段的中心句,在心中描绘出苏州园林的初步印象。

(屏显课文主要内容。 生齐读。)

( 1) 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 2)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 3)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

( 4)假山的堆叠,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池沼,大多引用活水。

( 5) 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

( 6)花墙和廊子隔而不隔,界而未界。

( 7) 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

( 8)苏州园林里的门和窗,尽量工细而决不庸俗,即使简朴而别具匠心。

( 9)苏州园林极少使用彩绘。

( 10)可以说的当然不止以上这些,这里不再多写了。

师: 我们跟着叶老不仅欣赏了优美的园林风光,还学会了概括说明文主要内容的方法:串联每段的中心句。

(二)速读课文,明晰说明顺序。

师: 同学们,此文可以说是说明文中的“标本”,值得我们学习的除了围绕中心句写作,还有一点,就是思路特别明晰, 请大家通过给这篇文章划分层次, 来体会和学习这一点。

(生分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

生: 全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自然段总说, 介绍苏州园林在中国园林中的地位和影响。 最后一个自然段总结,中间八个自然段为第二部分。

师: 非常明显,本文是“总-分-总”的结构。 重点是如何把第二部分的内在顺序理清楚。

生: 第二自然段为一层,其余为一层。 因为第二自然段介绍的是苏州园林的总特点。

师: 你能不能把写苏州园林总特点的句子读一读呢?

生:“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师: 这是文中很关键的一个句子,后面的介绍都紧扣这一特征。 请大家齐读此句。

(生齐读。 )

师: 那后面几个自然段是从哪几方面介绍这一特点的呢?

生: 后面的第三至第六自然段分别从四个方面介绍了苏州园林亭台轩榭的布局 、假山池沼的配合 、 花草树木的映衬和近景远景的层次 。所以还是“总 -分 ”的关系 。

师: 这里也是明显的“ 总 -分 ”结构 。 请大家想一想,第三至第六自然段的顺序能不能调换位置呢?

生: 不能,因为后面的四个自然段,分别照应了 第二段中总特点后面写到的四个方面,不能调换 。

师: 观察很仔细,那么后面第七至第九自然段是从哪个角度介绍苏州园林的呢?

生: 后面三个自然段是从苏州园林的局部 、 细处介绍了苏州园林角落的构图美 、门窗的图案美 、 建筑的色彩美 。

师(小结) : 同学们,通过“层层深入 ”的分析,我们清晰地看到作者在介绍苏州园林时是紧紧围绕苏州园林“图画美 ”的总特征,按照从整体到局部 、从总到分 、 从大处到小处的逻辑顺序来写的,条理清晰,主次分明,特征突出 。 我们一起来勾画本文的层次 。

(屏显课文结构图 。 )

师: 跟叶圣陶学说明文的谋篇布局,同学们学到了什么?假如明天我们写一篇说明文,该如何安排结构?

生: 我学到了写说明文要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来写,可以按照先总后分的顺序写出层次,还要注意段与段之间的照应 。

师: 写说明文谋篇布局很重要,请大家记住要“抓特征,明层次 ”。 在梳理结构时大家是否注意到了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 请大家读一读,说说你对此结尾的看法 。(屏显 。 )

你对这篇课文的结尾部分有什

么看法?

生: 感觉收尾有些草率 。

生: 我觉得这是故意给文章留出让读者品味的余地,可以说的还有很多,但又不说完,让读者自己去欣赏和了解,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

师: 叶圣陶先生曾经也是一位语文老师,而且被誉为“优秀的语言艺术家 ”。 请大家来看一段背景资料 。 哪一位同学愿意给大家朗读一下?

(屏显 。 一生读 。 )

叶圣陶,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现代作家 。 曾在小学任教达十年之久 。 以后,在中学 、大学教书,还担任过编辑 。“五四 ”前夕开始写作 。 长篇小说《倪焕之》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出现的长篇小说之一,颇受文坛好评 。 所写作品构思缜密,结构谨严,风格朴实,语言精练,被赞为“ 优秀的语言艺术家 ”。 代表作有《夜》《多收了三五斗》,童话作品《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等 。本文是作者为一本摄影集写的“序文 ”。 最初是以 “拙政诸园寄深眷 --谈苏州园林”为题目,发表在《百科知识》1979 年第 4 期上。

师: 读了这则材料,大家说叶圣陶这一结尾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生: 这是一本摄影集,如果你想知道更多,就自己去看吧!

师: 作为一篇序文,《苏州园林》已经非常成功了 !结尾简单的一笔就收到了“无声胜有声”“言尽意不尽”的艺术效果。

四、 细说苏州园林--跟叶圣陶学习说明文语言

师: 叶圣陶先生是“优秀的语言艺术家”,本文语言准确简练,生动传神,耐人寻味,堪称说明文的典范。 接下来,就让我们跟着叶圣陶先生去学习说明文的语言吧。

(屏显文中 5 个重要的句子,学生自主品析。 )

1 . 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标本”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2 . 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 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去掉“一切”“决不”,可以吗?)

3 . 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艺术”与“技术”有什么区别?)

4 . 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 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 (这个描写的句子有什么作用 ?)

5 .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 ,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 (句中“隔而不隔,界而未界”是什么意思?)

师: 请同学们从这 5 个句子中任选一句写出赏析文字。

生: 我品析第一句。“标本”在句中是典范、样本的意思,说明了苏州园林在各地园林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对各地园林的广泛影响。

师: 一个词就把苏州园林的地位和影响概括了 ,可见语言之精练和简洁!

生: 第二句中的“ 一切”和“ 决不”两个词语不能删掉,表示语气的坚定,强调苏州园林“图画美”的总特点。

生: 第三句,我认为句子中的“技术”侧重于实效,可以大量复制,而“艺术”则讲究独创,无法被复制。

师: 是的,“艺术” 强调个人独创,其成果能给人以审美愉悦,并且无法被复制;“技术”,意味着有固定的程序和手法, 其成果是具有实际效用的东西,一般可以大量复制。 两个词词义同中有异,既赞美夸赞了设计者和匠师们的高超技艺,又强调了园林设计独具匠心的艺术性,流露出喜爱和赞美之情 。 用词准确又严谨!

生: 我喜欢文中描写藤萝的句子,“珠光宝气 ”“盘曲嶙峋 ” 两个形容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藤萝争春的情景,烘托出了园林的繁华气氛 、 生机盎然和沁人心脾 。

师: 叶圣陶先生的语言不仅准确严谨,而且生动典雅 。 请同学们朗读这些句子,感受说明文生动而优美的语言特色 。

(生齐读句子,反复品味语言之妙 。 )

生: 我想问一问,文中说苏州园林的花墙和廊子的特点是 “隔而不隔,界而未界 ”,这该怎么理解?

师: 此句的意思是花墙和廊子把景致分开了, 但因为墙壁是镂空的,廊子两边无所依傍,所以景致并没有真正隔开, 而只是缓冲了一下视线,使得景物不是一览无余地呈现在游览者眼前,而是渐次展开,给人一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 的感觉 。 同学们,《苏州园林》 这篇说明文的语言可以说既准确又生动,既严谨又优美 。 借用叶圣陶文中的一句话来表述,我们可以说 《苏州园林》 是说明文的 --标本,谁如果要学习 说明文,《苏州园林》就不可以错过!

五、 评说苏州园林--从苏州园林看中式审美

师: 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是因为苏州园林体现了我国园林建筑普遍的审美标准,这个标准就是“如在画图中”,苏州的山水园林就是一幅立体的画卷,美不胜收。 请大家找一找文中把苏州园林与绘画艺术结合起来的句子,并想一想体现了中国人什么样的审美观。

(屏显。 )

1.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2. 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3.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

4.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 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

5.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 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

(学生跳读课文,找出相 关语句。 )

师: 这些语句中都提到了图画,请问指的是什么画?

生: 美术画!工笔画!

生: 国画中的水墨画!

师: 中国画不同于西洋画,在座的诸位有没有学习中国画的?

生: 有。

师: 那请学过中国画的同学来说一说中国画的特点是什么。

生: 中国画追求的不是形似而是神韵,如果是画山水那就讲究自然之趣,还会有许多留白的地方,给欣赏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师: 感谢这位同学让我们对中国画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是的,中国的绘画、 建筑追求的最高艺术境界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讲究浑然天成。 苏州园林曲曲折折的回廊,近景远景的层次,都体现出中国古人“曲径通幽”的审美观和“天人合一”的文化观。 而这种审美观,也慢慢地积淀了中国人“含蓄内敛”的性格,这就是文化 。

(屏显。 )

中式审美

园林: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古代建筑:追求浑然天成的艺术效果。

中国古代艺术:追求诗情画意的审美感受。

师: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苏州园林》,不仅仅是把它当作一篇典范的说明文来学习,也要把它当作一种典型的文化现象来学习。 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更美地生活。 最后我们思考一个问题:城市为什么需要园林?

生: 因为生活在喧嚣城市的我们,需要有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放松心情,调节快节奏的城市生活的步伐。

生: 城市中的园林是我们置身于世俗之外的一个栖息之所,它让我们在钢筋水泥的森林中也能拥有一份闲适悠然,走进自然之中,忘掉一切生活中的烦恼。

师: 中国著名舞蹈家杨丽萍说过:“我来世上,就是看一棵树怎么生长,河水怎么流,白云怎么飘,甘露怎么凝结,花儿怎么开的。”我们要记住:人,活着,不仅仅是为了吃饭,而是为了更好地生活。 我们为什么要建造一座座园林?因为--人的本质是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下课!

于凤英

篇5:苏州园林

苏州园林

苏州园林

教学目的:

1.理解本文赞誉苏州园林,称颂园林设计者和匠师的艺术创造旨意,领略我国江南宅第园林建筑的风貌。

2.理解本文总说和分说的结构以及说明语言的多样性。

教学方法:

学习本文既要懂得本文在介绍说明方面的特点,尤应注意理解文中蕴含的旨意,领会作者灌注其中的思想感情。注点讲解2、4两节。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

导语:同学们去过颐和园吗?知道它是一座什么园林吗?(它是北方的皇家园林)今天我们学习介绍江南宅第园林的名篇《苏州园林》

作者介绍:叶圣陶,苏州人,原名叶绍钧,他对苏州园林很熟悉,因此对苏州园林的情趣和特征有深刻的体会,本文是为摄影集《苏州园林》写的序,我们把它作为说明文来学习,它不是介绍苏州某处园林的特色,而是说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来说的。

正音解词

鉴赏(jiàn) 池沼(zhǎo) 轩榭(xuān)(xiè) 镂空(lòu)

重峦叠障(luán)(zhàng) 丘壑(qiū)(hè) 嶙峋(lín)(xún)

回廊(láng) 蔷薇(qiáng) 藤萝(téng) 蔓延(màn)(yán)

庸俗(yōng) 斟酌(zhēn)(zhuó)

阅读课文,划分段落

(一)说明苏州园林在园林艺术中的地位(总领全文)

(二)介绍苏州园林的特色

(三)作者说明言犹未尽,苏州园林之美妙处还有许多

课文分析

第一部分(按教参讲解)

“标本”?(词典中“标本,指保持实物原样,或经过整理,供学习、研究时参考用的动、植、矿物等)

“标本”一词很确切地说了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艺术中的地位和影响,而这种评价正是作者自己通过亲身感受所体会出的,确实是客观的结论

第二部分

2节、作者到过苏州园林的十几处,那么苏州园林设计的总体特征是什么呢?(见书)作者通过这句话总说了苏州园林的共同点,也是贯穿全文的中心。特别是“图画”两个字,贯穿全篇,文章从图画开始,又到图画终止,是介绍苏州园林的线索

课文中四个“讲究”,这里也是概括了下文所要作的分项说明(3、4、5、6节则分别说了苏州园林)

“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第二次提到图画,“务必”、“无论…总是…”、“一切”、“决不”用肯定的语气介绍了苏州园林的特征,强调了共同点。

“如在图画中”这里引用游览者的话来证实作者的评分,第三次提到“图画”。

3节、从这节开始分项说明苏州园林的特点,那么这一节主要说明什么内容?(亭台轩榭的布局特点在于讲究自然之趣,符合“美术画”的要求)

这节的内容照应了前面的哪句话?

(2节“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

这节开头,作者通过什么方法突出苏州园林布局特点的?

(以古代宫殿特点与苏州园林比较,突出苏州园林不讲究对称)

“好像故意避免”“这是为什么”这里是模仿某些游览者在游览时可能出现疑问的口吻,留下的一个悬念,以便突出下文的“要求自然之趣”。这样写,则要比直接叙述事物的特点,富有趣味。

“图案画”“美术画”,是从图画的角度来说明布局特点,第四次提到“图画”。

4节、这节重点介绍了苏州园林的什么特点?

(假山的堆叠和配合,给人置身山间的实感,池沼高低屈曲有自然感,有“入画感)

与前文中哪里相照应?

(“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

作者为什么说“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是技术”?

(使人“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

为什么会达到这种境界呢?

(因为设计者“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这种艺术也正是艺术家本身胸襟,修养等的体现。

文章后半部分介绍池沼,是分几层写的?(四层)

(1)“大多引用活水”说明水质佳,干净。

(2)池面形状不同,布置也就因池而异。

(3)池边,高低屈曲,摆石种花略以点缀就自然有“画”。

(4)池里,又是入画的一景。)

作者介绍池沼时,只一个“活”字,就突出了池沼的.特点。池沼水面有几种?(两种,一种宽敝,一种成河道)这可以说是池沼的不同点,那么相同点是什么?

(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

这里突出池沼的自然之趣,是为了说明什么?

(“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这里照应了上文〈第2节〉总说的内容,第五次提到图画。

最后一句“……又是入画的一景”,六提图画。

5节、说明了什么内容?

(花草树木的配合)

照应了上文的哪里?(“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

“也着眼在画意”文中第七次提到“图画”,说明了花草树木映衬方面的图画美。

课文上段以“入画的一景”结尾,本段又以“着眼在画意”开始,“画”字成了连接段与段和过渡的桥梁,不但省略了许多笔墨,还扣紧了中心,使段落连接更紧密。

“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说明了什么?(树木花草错落有致)而“错落有致”符合自然美的原则,一扣“着眼在画意”

“……相间……相间”与哪句相照应?

(“四季不感到寂莫”)二扣“着眼在画意”

“没有…没有…”句式,从反面说明“着眼在画意”

“一幅好画”,八提“图画”

“满眼的珠光宝气”烘托什么气氛?(园林的繁华气氛)

全段紧扣“画意”逐层说明,并且用了议论,说明这样栽种的艺术效果。

6节、这一节说明了什么内容?

(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按教参讲解

第二课时

苏州园林的设计们在追求“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时,不但从大处着眼“讲究……讲究……讲究……讲究……”,而且也注意细小处,哪些细小处?

(角落,门和窗的雕镂,建筑的颜色)

7节、这节的中心句是哪句?(第1句)

“……注意图画美”,九提“图画”

文章紧扣“角落”写了几处?(阶砌旁边、墙上、墙根)

紧扣“注意图画美”用了“栽”……蔓延着”“给补上”几个词,特别是“补”说明了匠师们善于注意图画美,使单调变为多彩。

这节最后一句照

篇6:课堂实录

地点:xx学校

时间:20xx年4月

上课班级:初二(xx)班

执教者:xx

师:同学们,我们今日一齐学习《老王》,请同学们将课本打开。我先检查一下同学们预习读书的情景。我的要求是用一个字概括老王的生活境遇,并说说你这样概括的理由。比如说,我用的一个字是“穷”,我的理由是老王仅有一辆三轮车赖以活命,并且生意也不好,只能在贫困线上苦苦挣扎。

生:我觉得能够用“惨”字来概括老王的生活境遇。第一个原因是他无亲无故,他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肯定不会照顾他了。还有是因为他是一个人力三轮车夫,眼睛不好,有一只眼睛瞎了,晚上看不见,别人也不爱坐他的车,所以我觉得他十分的“惨”。

师:好,请坐。其实这个“惨”字能够概括出老王整个的生活境遇。他刚才说到“老王瞎了一只眼”,我们能够用哪一个字更准确地来概括呢?

生:不幸。

师:用一个字概括。

生:苦。

师:我用的一个字是“残”。“残废”的“残”,你认为是不是能够?还有同学来说吗?

生:我用的是“苦”字。课文第三段讲到“老王仅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乘客不愿坐他的车,怕他看不清,撞了什么。”从那里能够看出他瞎了一只眼睛,这给他造成了谋生的困难。还有76页第6行,“他也许是从小营养不良而瞎了一眼,也许是得了恶病,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从那里能够看出他营养不良,瞎了一只眼睛。从他的身世无人知晓,不被人重视,也能够看出他的“苦”。

师:把你的话概括一下,就是生活没有着落。是不是?

生:对。

生:我也想用“苦”字。因为这个“苦”字能够代表艰苦,他生活中的艰苦。它还能够代表另一种“苦”,就是“心苦”。你看那里的第3自然段,“仅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乘客不愿坐他的车,怕他看不清,撞了什么。”从那里就能够看得出来,他工作的时候是十分艰苦的,并且其他人也不愿坐他的车。

师:我补充一下。你所说的其实是他的“悲苦”,是不是?

生:我想用一个字——“善”,“善良”的“善”。我觉得他是凭良心做人,平时经常帮忙别人,也不多收别人钱,并且经常尽一些义务。譬如说,送冰的时候多送一些冰给别人。

师:我的要求是用一个字概括老王的“生活境遇”。

生:我觉得能够用“幸”,“幸运”的“幸”。因为老王虽然是一个贫困并且是不幸的人,但其实他是不幸中还有一点点幸运。他遇到了一个对他很好的人,那就是本文的作者杨绛。她一向在帮忙他,在各个方面照顾他。所以他也是幸运的。

师:我不大同意你的观点。为什么呢?因为我要求的是概括老王的生活境遇。再说,杨绛对他的帮忙,对他这个苦难的人生来说真的太微不足道啦。当然,你也能够保留你自我的看法,我们待会继续学习,继续认识他。还有同学愿意说一说吗?

师:我觉得老王的生活还能够一个用“孤独”的“独”来形容。前面第1自然段就写了,蹲三轮车的都组织起来,但仅有他没有被组织起来,因为他是“单干户”。后面写老王生重病快去世的时候,他都不能到自我家人那边去,说说自我的遗愿什么的。他就只能到自我最好的一个客户那去,送送“鸡蛋”“油”来表示自我对她的帮忙。我觉得用一个“独”字能够来概括老王的生活境遇。

师:用“孤独”的“独”,还不如用“孤独”的“孤”,我们不是经常说“孤寡老人”么。你看,老王的“穷”,老王的“苦”,老王的“残”,老王的“孤”,都说明这是一个十分卑微的三轮车夫。

师:在那样一个痛苦的年代,杨绛幸运地遇到了这样一个三轮车夫,并且跟三轮车夫有了一段时间的交往。同学们能不能回忆一下,杨绛在这篇文章中写了与老王交往的哪几件事呢?请你说说看。

生:第一件事是老王有一次撞在电杆上了,杨绛女儿给老王鱼肝油。第二件事是他跟老王闲聊他的家庭。第三件事是老王给他家送冰。第四件事是墨存的腿不能走路了,老王带他去医院。第五件事是他问老王能不能维持他的生活。第六件事,就是最终一件事,他与作者告别,给她家送鸡蛋和油。

师:请坐,你读书读得很细致。你说的是作者跟老王交往的事情,其中有杨绛做的事,也有老王做的事。我们重新来梳理下,老王主要为杨绛做了几件事呢?

生:我认为老王为杨绛做了四件事。第一件事是送冰,第二件事是送鸡蛋和香油,第三件事是送钱先生上医院。

师:我提议你把这三件事的顺序处理下。送香油和鸡蛋是第几件事啊?

生:第三件事。

师:这样我们就能够概括地说,老王为杨绛一家主要做了三件事。第一,送冰;第二,送默存;第三,送香油和鸡蛋。那我就有一个问题,这几件事都是围绕“送”来写的,但运笔各有不一样,请你来作一点简要的分析。教师给一点提示,能够从“送什么”、“为什么送”、“怎样送”,以及老王的品质、作者的情感变化、文字的详略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我们能够静静地读课文、静静地分析,也能够和周围的同学轻轻地交流你的发现。

(生读课文、交流;师巡视)

师:好,那我们就来交流交流我们的发现,好不好?

生:第一件事是送冰,从“愿意给我们家带送,车费减半。”能够看出老王是一个淳朴宽厚,并且知恩图报的人。因为我们以前也帮忙过他,他是一个明白感激的人。

师:你选择的是从老王品质的角度,是吧?好,继续说。

生:第二件事是老王送默存去医院,因为默存的一条腿不能走路了。从他坚决不肯收钱,他说“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能够看出,他是一个重友谊重感情的人。

师:继续。

师:第三件事是老王给我们送了一瓶香油和包裹里的鸡蛋。老王明白自我快要死了,他想感激下以前帮忙过他的人。从这儿能够看出,老王是一个自我已经病危了还替别人着想、十分善良的人。

师:已经不仅仅是善良的问题了,是高尚的品质。为什么?我补充一下,对我们此刻来说,香油和鸡蛋不值钱。但在那个年代,一个城镇户口一个月只能分配到二两油。你想,那一瓶香油该是多么的珍贵啊!鸡蛋对普通的老百姓来讲更是奢侈品,所以那可能是老王倾其所有的财产、倾其所有的付出了。好,继续来。

生:我是从作者对老王的情感变化方面来分析的。作者认识老王后,认为他“可怜”。

师:把“可怜”改为“同情”,是否更好些?

生:第4自然段写“有一天傍晚,我们夫妇散步,经过一个荒僻的小胡同,看见一个破破落落的大院,里面有几间塌败的小屋。”作者明白了老王家就在那儿。第5自然段,写送冰的时候,作者就从对老王的“可怜”转变成了“欣赏”,因为他十分的老实,作者欣赏他的品质。到最终,老王帮忙作者的朋友墨存。

师:不是“朋友”,是她的“先生”。

生:老王送他到医院去,可是他发现作者没有车,而是自我供给车去医院。老王也十分细心,想到作者可能是没有钱。

师:所以坚决不肯要钱。那一刻作者心中对老王是怎样的感情呢?

生:尊敬。

师:真好,尊敬。继续说。

生:到了第13、14自然段,老王送他鸡蛋和香油,作者送给他钱,他们互相尊重。

师:最终送香油和鸡蛋时作者的情感是不是“尊重”,我们先放一放。先听听其他同学的看法,好不好?你觉得是不是尊重?

生:我觉得最终也有“尊重”,但主要情感应当有别的复杂的情感在里面。

师:你来说说“复杂”里面有哪些东西呢?

生:我看到第11自然段中的“强笑”用得很有深意。

师:有没有同学要补充的?她发现了“强笑”这个词,应当说有着十分敏锐的洞察力。你先请坐。这“强笑”的确是挺复杂的,那么这个复杂里面包包含哪些情感呢?

生:因为当时香油和鸡蛋是十分珍贵的东西,我觉得作者也不是很富裕,老王去送东西的时候,作者就产生了十分强烈的感激之情,然后就勉强地笑了笑。这表现了作者对老王的感动和悲伤。

师:有感动,有感激,也有几分的悲伤。

生:前面说老王他已经是病入膏肓的一个人了,可是就是这样一个病入膏肓的人,还对我们一家人坚持着尊敬并要来感激我们。所以当作者收到他的这份感激之情之后,她就为老王的病情感到十分的悲伤,其实是很担心老王的身体健康。为了表示对老王的尊敬,她只能从自我嘴里挤出一丝笑来回应老王。

师:你的分析也很有道理。所以“强笑”这个词中,不纯粹有尊敬的味道,还有感动,感激,同情,还有关切,乃至震惊。震惊得说不出话来,不明白怎样来表达内心对老王的情感。还有哪位同学也来说说?

生:我觉得文章写老王送冰,送墨存,送鸡蛋和香油,那里有一个循序渐进的或者是有一个时间的推进过程的。作者描述得一段比一段长,就感觉她的情感是在一步一步地跟进。比如刚开始她写,“老王是其中最老实的”,这就是她对老王的最初看法。然后她又说“他从没看透我们是好欺负的主顾,他大概没有想到这一点。”我感觉作者就是在说其他三轮车夫都没有老王老实。到后面第6自然段的时候,在写老王问作者的时候就多了一些描述。到最终一件事情的时候,写的就是对话。我感觉文字越来越细致,感情表达得越来越强烈。

师:她其实是有两点发现。第一点,她发现这三件事是按照必须的时间顺序来写的;第二,她发现这三件事是越写越详细。你们发现了吗?刚开始是简要的叙述,说他送的冰要比前任大一倍。而到了送墨存去医院的时候,就有了描述,但描述不是很细致,仅有一段对话,说“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你还有钱吗?”这是简笔的勾勒。什么叫勾勒呢?我们学过美术没有?只用寥寥数笔,就把一个人写活了。这段话它写出了老王此刻对杨绛一家的关心,他伸出了援手。而到了写老王送香油鸡蛋的时候,作者对老王的外貌、神态以及语言都进行了很细致的描述。这种细致入微的描述,我们能够把它叫作“工笔细描”。你看,三次写“送”,越来越详细,由简要叙述,到简笔勾勒,到工笔细描。经过这样越来越细腻的描述,老王的形象和品质也越来越突出。前面有同学说了,他只是一个老实的人,可是当杨绛一家被打倒以后,被迫害以后,其他的朋友都离他们而去的时候,这个三轮车夫却伸出了援手,不肯收钱。最终他在行将离开这个人世的时候,还强撑着病体到杨绛家里送上了他最珍贵的礼物。所以我说,这个三轮车夫虽然是一个卑微的生命,却有着一颗金子般的心,一个高尚的灵魂。(师板书)

也正因为这样,杨绛在回忆中才充满了深情,在回忆中才有了很多的“愧怍”。好,还有同学要发言。请你说。

生:第一次送冰时作者说老王是最老实的,第二次送钱先生的时候老王坚决不肯拿钱,拿了钱还不放心,最终他送鸡蛋和香油的时候,他又说“我不需要钱”,这些都体现了他的老实。

师:他的意思是说文字虽然有详略,但不管是详还是略,其中都有对老王善良品质的肯定,是这样吗?

生:我们先看第10自然段,再看第11到20自然段。那里写“瓶子里是香油,包裹里是鸡蛋。”从中能够看出老王是要跟作者告别,而他把自我一次也没有吃过的香油和鸡蛋送给了作者,也表现出老王很重友情重感情。

师:你想说的是最终一件事表现的是老王的重情重义。其实,前面的两次“送”是不是也写出了他的重情重义?应当是写出来的。只可是最终一次写得最详细也最令人震撼,前面的写得简略一些。此刻我们把刚才的简要分析来总结一下。同学们一齐来读一读。

屏幕显示:

围绕“送”写三件事,语言由略到详,人物境界由低到高,作者情感由淡到浓,这就是几件事写一个人的艺术。这样既避免了重复累赘,又层层递进,在表达上到达了“温水泡茶”愈来愈浓的效应。

师:我们以后写作文也能够学习经过几件事回忆一个人的艺术手法。能够这样说,在杨绛的深情回忆当中,杨绛和老王都各有付出。老王有这样的付出,杨绛一家也有付出,包括送鱼肝油,照顾他的生意,还给他钱等等。那么,既然是各有付出,为什么杨绛要表达一种深深的“愧怍”呢?杨绛说:“这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结合课文,请同学们说说杨绛为什么会对老王心怀“愧怍”呢?

生:老王给他送香油和鸡蛋,不要钱。但杨绛偏偏要给老王钱,最终老王去世时,感觉送他钱是侮辱了他。

师:我不一样意你的观点。为什么呢?作者在文章结尾自我都说:“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看到了吗?

生:我觉得作者“愧怍”是因为生前她对老王不够关心,并且自我作为幸运的人没有了解到老王十分高贵的品质。

师:举一个例子说,杨绛她怎样做才能够减少一点“愧怍”呢?

生:在老王生前生病的时候作者带他去医院。因为作者明白他住在哪里,能够做照顾他之类的事。

师:“我”完全能够去探视他,带他去医院,给他亲人般的温情和关怀,是吧?还有吗?

生:可能她觉得自我剥削了他的劳动成果一样,感觉对他有“愧怍”。平常老王对作者一家也都有好处,作者觉得老王十分善良,而老王所获得的十分稀少,所以作者觉得“愧怍”。

师:你想表达的意思我听明白了,作者觉得自我是社会上层的知识分子,却没有能够给老王更多的一点东西。

生:我觉得“幸运”只是拥有一个家庭一个工作,可是老王连这些最基本的都没有,并且眼睛几乎失明,生活还没有保障,最终又默默地死去了。作者觉得幸运的人应当去关注那些生活不好的贫困的人,然而自我却没有做好这些事情,所以她觉得对老王心怀“愧怍”。

生:作者觉得“愧怍”,因为老王对她十分好。虽然作者也对他十分好,可是作者作为一个社会的幸运人,她有一个稳定的家庭,却没有好好地关心老王,所以感到十分“愧怍”。

师:是这样,她经过老王家的时候,也没有能够想到进去看看他,坐一坐,是不是?

生:我觉得“这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在这篇文章里面,杨绛作为知识分子对老王相对来说还是十分好的。这句话更突出作者拥有一颗善良的心,她的“愧怍”主要表此刻自我作为上层的知识分子没有用更多的时间更多的精力去关心那些对自我好的人,以及所有的不幸者。我觉得这句话是一个讽刺,杨绛她本身对老王是比较好的,可是她却表达了自我的“愧怍”之感。那么社会上那些对这些不幸者表示鄙视表示讽刺的人,他们看到这篇课文……

师:你说的讽刺不是讽刺自我,其实也不叫讽刺,而是对社会上那些冷漠者有一些警醒的意味,是吧?

生:我觉得作者“愧怍”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以她的条件能够带老王去医院,让他的病好起来。还有第二个原因,老王来给她送鸡蛋和香油的时候,她没有请老王喝口茶,陪老王说说话,就这样让他走了。

师:这个同学读书很认真细致。作者没有像朋友一样像家人一样,让他坐下来喝喝茶,问问他的病情。老王待杨绛一家如亲人,而杨绛只当他是普通朋友。

生:最终一件事情,写作者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去屋里拿钱。拿钱是对老王的一种……侮辱。

师:不能用“侮辱”,太重了。

生:在12自然段,老王这种身体状况不能坐,作者她站着看他下楼,也担心他摔倒,等听不见他的脚步声才回屋。其实她能够扶老王下楼,但她并没有,所以她感到抱歉。

师:她提出了一个问题,也就是说对老王的这份关心,这份感激,是不是非得用给钱的方法呢?

生:不是。

师:老王要的不是钱,要的是什么?

生:关爱。

师:是友谊,是爱,是亲人般的爱,是亲人般的温馨,是不是?所以,是不是能够这样说,杨绛和老王在交往中都各有付出,但他们的付出是不对等的。比如说送冰的时候,杨绛就是在照顾他的生意,而老王对他就是对家人的一种关心。在送香油和鸡蛋的时候,作者觉得老王把那么好吃的东西送来给我们,仅仅是一个患病的朋友对我们家的一种普通关心。可是对老王来讲,他却是在和亲人诀别之前倾其所有地付出。所以,这种付出是不对等的。杨绛的幸运,是在那样一个**的年代里,她意外地得到了一份亲情。而对老王来讲,他付出了亲情,却仅仅获得了友情,仅仅获得了同情。所以,一想起这个,杨绛心里面就充满着“愧怍”。作者的这份“愧怍”里包含着对老王的一种缅怀,也包含着对他的迟到的感激。这个时候,她才明白有些感激是不能用钱来表达的,而是要用情去回报情。(师板书)

那么,我再问同学们,老王已经去世好多年了,杨绛这种“愧怍”,除了表达对老王的缅怀,你觉得她有没有其他的用意呢?刚才有位同学说的是讽刺,之后我说它还带有一种警醒的意味。

生:她是想呼吁人们关心和关注不幸的人,不要等到他们离去了才醒悟过来去关心他们。

师:好,就是说要把你的善良的行动表达出来,不要等待,有一种呼吁的味道。

生:她是想要表达一种感恩的心,因为她觉得仅有用心体验生活,用心体验老王对他的好,才能感到一种亲情般的爱。虽然老王从没有感受过亲情般的爱,可是她却想要呼吁人们给予那些需要关心的人以亲情般的爱。

师:呼吁人们付出自我的爱,的确有一种呼吁的味道。同学们,杨绛的先生钱钟书对于“愧怍”写过这样一段话:

屏幕显示:

……(十年浩劫中)有一种人,他们明明白这是一团乱蓬蓬的葛藤帐,但依然充当旗手、鼓手、打手,去大判‘葫芦案’。按道理说,这类人最应当“记愧”,可是,他们很可能既不记忆在心,也无愧怍于心。他们的忘记也许正由于他们感到惭愧,也许更由于他们不觉惭愧。惭愧常使人健忘,亏心和丢脸的事总是不愿记起的,所以也很容易在记忆的筛眼里走漏得一干二净。

师:杨绛写自我的“愧怍”还有一层很深的用意,是什么呢?是我们每个人都应当时时地来反省自我,对于做过的事情要有一种自省的意识。一场史无前例的大破坏,正直善良的知识分子受到了迫害,受到了打击,有的所以含冤去世。可是迫害他们的那些人没有人去反省自我的错误,所以那些灾难就容易被人遗忘。在这篇文章中,杨绛作为一名有良心的知识分子,她是期望我们的民族应当时时都有一种反省的意识。仅有这样,我们才能够走得更远。所以,唤起民族的自省意识才是杨绛表达“愧怍”之情的本意。

好,今日这堂课我们就上到这儿。下课!

篇7:课堂实录

(课前播放佟铁鑫演唱的《关雎》,营造诗意氛围。)

一、导入:

师:同学们,昨日我请班主任张教师帮忙布置了两项任务,一个是完成“预习记录单”,另一个是给大家推荐阅读《你的姓氏里,藏着最美的情诗》。今日,我们初次见面,教师首先用情诗向大家自我介绍一下。我姓“王”,“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的“王”,春芳十里,都不及你一人的情深意重。你姓什么呢?能用一首情诗或情话介绍一下自我的姓氏吗?

生:我姓沈,“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的“沈”,沈园虽然已经不似当年,但我对你的真心永远不变。

师:沈同学很真诚,再发言时声音应当更洪亮些。

生:我姓金,“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的“金”,与你相逢的那一刻,我感觉异常幸福。

师:金同学的“金”字诗异常有含金量!

生:我姓杨,“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杨”,我期望每个春天都陪你看依依杨柳。

师:杨同学的情诗出自《诗经》,情话很动听,令人心生向往。(众笑)

生:我姓牟,教师我没找到含“牟”字的情诗,就自创了一句,“波上寒烟青,牟家少年已长成”的“牟”,我已逐渐长大,已经能为你遮风挡雨!(声音洪亮,满含自豪,全班自发鼓掌)

师:牟同学自创的情诗更是饱含着真情、深情、盛情!孩子们,我们的姓氏里都藏着最美的情诗,而这些美丽情诗的源头大家明白吗?它就是《诗经》!早在几千年前生活在东方大地上的那些先民们虽然没有留下姓氏,但他们却在用最古老、最原始、最凝炼的腔调歌唱着感情。今日,就让我们一齐溯洄《诗经》之畔,聆听《关雎》的感情箴言。

二、读诗

师:古人说读诗要“高声朗读”也需“密咏恬吟”,接下来请大家先高声朗读诗歌,读准字音,如果在此基础上能够注意语速和语调、读出节奏那就更好了。

(生高声朗读诗歌)

师:谁第一个来给大家展示一下朗读成果?

生:读诗歌。

师:谁来点评一下这位同学的朗读情景?

生:他读的字音准确,语速太快了。

师:那你能试着用略微慢一点儿的语速再为大家朗读一遍吗?

生:读诗歌。

师:你读的字正腔圆,语速适中,更为难得的是还有了重音的变化。相信随着对诗歌的理解学习你必须会读得更好,大家也会读得更有情味。

三、知意:

师:根据同学们提交的“课前预习记录单”,教师发现咱们八年级三班的每个孩子都有属于自我的“专利问题”,很了不起!集中在这样几个问题上。金苏燕同学:君子为什么喜欢淑女?周芝林同学:淑女身上有什么特点?君子又有什么特点值得淑女喜欢?王梦圆、许凯同学:君子追求淑女,最终成功了没有?君子和淑女最终在一齐了吗?诸如此类的问题全班有31名同学提出。

(屏显:动画展示学生们的“课前预习记录单”)

实际上同学们的问题都集中在诗中的一个字上,你们觉得是哪一个字?

生:嗯……(沉默)

师:看来你暂时还没有发现,不要紧,你先坐下再找一找。

生:我认为是一个“求”字,整首诗都是围绕这个字展开的。

师:你同意这位小牟同学的说法吗?

生:同意,我也认为是“求”字。

师:好,教师对同学们提出的这些问题做了一个整合。

屏显:因何而求,如何追求?

君子——淑女,

下头我们就一齐来探求这个问题。(教师板书大大的“求?”)

请大家“密咏恬吟”这首诗,圈点勾画,从中找答案。

(学生认真品读、吟咏诗歌,圈点勾画)

师:请这位女同学与大家分享她探求的成果。

生:我觉得因为淑女是“窈窕”的,所以君子喜欢淑女,要追求淑女。至于如何求的,诗中也有答案,“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师:“窈窕”是什么意思?

生:注释上有,是指文静完美的样貌。

师:借助注释理解诗歌是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你觉得文静完美指她的内在美还是外在美?

生:我认为是外在美,因为第一眼看到就觉得很喜欢肯定是长得很漂亮,暂时还看不到内在美。

师:嗯,有道理。

生:教师,我不一样意这种说法。我觉得淑女也是具有内在美的,从“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左右采之,左右芼之”能够看出来淑女一向在捞取、采摘、挑选荇菜,异常勤劳,君子不是一见钟情,而是经过长时间观察才喜欢上淑女的。

师:你很善于发现,是有一颗慧心的孩子!那我们一齐来深究探源一下“窈窕”的词义吧。

屏显:窈:深邃。喻女子心灵美;窕:幽美。喻女子仪表美。

窈窕:(宫廷、山水)深邃幽美。形容女子心灵仪表兼美的样貌。

窈窕:美貌曰“窕”,美心曰“窈”;美状曰“窕”,善心曰“窈”。

经过这个词的释义,你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君子想要追求的淑女原先是内外兼美的女子啊。

师:是的。“窈窕淑女”这个我们词此刻还用吗?

生齐答:用。

师:对,还在用,这是出自本诗的一个成语,我们此刻用的成语大部分来自古代经典,在这首诗中还有其它成语吗?

生纷纷说: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辗转反侧。

师:从《关雎》中还衍生出了一些成语,如:琴瑟和鸣,梦寐以求,参差不齐等等,请大家做一下标注。我们继续来探“求”。

生:君子追求淑女用了很多心思,他“琴瑟友之,钟鼓乐之”。“友”是表示友好,“乐”是使她欢乐。

师:那你试一试把这种向她表示友好、使他欢乐的感觉读出来吧。读的时候,语调应当上扬一些还是下抑一些?

生:上扬一些好。

师:是的,“琴瑟友之”,他对着心爱的姑娘弹琴鼓瑟,要读出欢欣愉悦的心境来。“钟鼓乐之”,敲钟击鼓使她欢乐,语调就更应当上扬轻快。

生读:“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毛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读得抑扬顿挫,全班自发鼓掌)

师:这位同学用自我的声音读出了自我的理解,咏出了诗歌的情味。

生:教师,我有个发现不知对不对?

师:欢迎有新的发现,无论对错都是有价值的,你说吧。

生:我感觉这个“芼”的意思是“挑选”,好像是一语双关,字面上的意思是淑女在挑选荇菜,但也有在挑选自我意中人的意思。

师:这位同学的发现确实很有价值,教师也完全认同你的说法,古人说“诗无达诂”,读诗读出自我独到的见解异常重要。探“求”继续。

生:我认为君子追求淑女十分艰难,最终没有成功。从“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中能够看出来,“求之不得”“辗转反侧”,翻来覆去睡不着觉。

师:“寤寐思服”如何理解?

生:指白天黑夜思念,“思”是思念,“服”也是思念。

师:“思服”这种词在我们语文概念里能够叫做同义复用,两个思念叠加在一齐,能不能理解为思念也在成倍增长?

生:对呀教师,您这一说我就更明白了,“思”“服”连用,太想太想了,思念泛滥成灾了。

师:好一个“‘思’‘服’”连用、“思念泛滥成灾”!理解诗歌是要借助于想象的,请大家想象一下,此刻你就是诗中的君子,你在“思服”什么?

生:文静完美的姑娘啊,你能不能停下捞取荇菜的手,看我一眼?你不要一味地挑选荇菜,也挑选一下我如何?

师:真是一个痴情的君子。

生:我再想想除了弹琴鼓瑟我还有什么才艺能引起她的注意?

师:想多练就一些才艺与本领。

生:我在想我的心上人,随手写下一封情书,情书的资料是“野有蔓草,有美一人,清扬婉兮,你与我必须要在一齐”。(笑声)

师:这位多情的君子不得了,他的情书一不细心又成了《诗经》的另一首经典,“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文化积淀很深厚!大侠金庸的《天龙八部》里有一个美丽的名字木婉清,据说就是出自这首诗。

生:我辗转反侧,想啊想,我做了一个梦,娶到了美丽的好姑娘。(笑声)

师:日子有所思,夜有所梦,诗中也有体现:“窈窕淑女,钟鼓乐之”。这是梦中出现的场景,也是君子的完美愿望,敲钟击鼓在古代一般指娶亲。他们究竟在一齐了没有?诗歌实际上也给了我们一个开放式的结尾,也许追求成功,从此“琴瑟在御,莫不静好”。也许郎有情女无意,从此“在水一方,道阻且长”。但无论怎样,最完美的情感都值得去追求去期待。请这位同学试着把这几句诗中的丰富情感读出来,语速应当快一点还是慢一点?

生:应当慢一点,君子追求不到,很煎熬。

生读:“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师:你感觉她读得怎样样?

生:还能够,但我觉得“悠哉悠哉”语速还能够更慢一点儿,语调还能够更低一些。读“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师:你理解精准,读得到位,能够“以声传情”,有未来播音员的潜质!请同学们都试着读一读,注意语速和语调,读出情味来。

(学生带着理解和情感读诗)

师:从同学们的诵读与发言中能够发现,“因何而求”?因淑女“文静完美,从容优雅,勤劳质朴”而求。“如何追求”?君子“寤寐思服、辗转反侧、琴瑟友之、钟鼓乐之”。大家从中发现君子有什么特点呢?

生:看到窈窕淑女然后追求,先心动后行动,很勇敢,并且他一向在追求,坚持到底。

师:俗话说,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生:君子很真诚很专一,不朝三暮四,君子的品德好。

师:在对待感情上,专一是最必备最重要的品质。

生:君子喜欢淑女,却不贸然前去打扰,只是琴瑟友之,感觉很彬彬有礼,也很多才多艺。

师:哦,原先君子对待感情真挚专一,才德兼备,勇敢执着。即使求不到也不气馁,求不到也不疯狂,有礼有节,“发乎情止乎礼”!所以孔子评《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欢乐却不是没有节制,悲哀却不至于过于悲伤。

屏显: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孔子评《关雎》

此时此刻,大家明白“君子求淑女,因何而求,如何追求”的了吗?

生:明白!

(师完善板书:在“求”左边一撇、右边一捺上分别书写君子、淑女特点,在“?”旁写上一大大的“!”号。)

师:君子和淑女的情感如此真挚、热烈、圣洁、完美,像春日初阳般让人感觉到明朗而又温暖,似碧水清波般让人感觉到澄澈而又悠远。下头,教师想用自我的声音传达我对这首诗的理解,为大家咏诵诗歌。

师配乐咏诵诗歌。(掌声)

师:感激孩子们对我的鼓励,相信你此时对这首诗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请大家配乐齐读,读出自我的感悟和理解。

(生高声咏读诗歌)

四、明言:

师: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诗经》的语言很有特色,影响深远。在提交的“课前预习记录单”中,咱班有27名同学关注到了这首诗的语言及写法特色,提出了很多专利问题。郑子涵同学:写君子追求淑女,开头为什么写雎鸠鸟?张熠同学:诗中为什么多次出现“参差荇菜”?写荇菜之后和淑女君子有什么关联?那我们就思考一下:这首诗去掉“关关雎鸠”和“参差荇菜”这几句,能够吗?小组先来交流一下。

(屏显动画展示学习预习单)

屏显: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小组热烈交流)

生:去掉“关关雎鸠”和“参差荇菜”这几句,我感觉缺少了画面感,也缺少了美感。没有了环境的支撑,好像就不能表现出君子的追求的持之以恒。

生:去掉“参差荇菜”这几句,淑女的形象就大打折扣,看不出她是那么的勤劳朴实了。

生:去掉的话节奏感和韵味就降低了,太直白,不够含蓄,而我们中国的诗歌是历来讲究含蓄之美的。

师:同学们的发言都很有见地,让教师都佩服不已。是的,中国诗歌的语言特色是含蓄隽永富有美感的。

屏显:中国诗歌自《诗经》始,就具有了含蓄、隽永、生动、富有美感、富有韵味、富有感染力等特点。

生:“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是写景,我感觉并没有实际意义,是为了引起下文做铺垫的。

师:你说得十分好!这句话运用的写法叫做比兴,比是比喻,兴是兴起、引起下文的意思,也就是说写“关关雎鸠”是把“君子淑女”比作“雎鸠”,是为了引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屏显:《关雎》中比兴手法的运用,是中国传统审美思维的表现。由景到情,外部事物触发内部情感又含蓄蕴藉表达。加强了诗歌的生动性,增加了诗歌的韵味和艺术感染力,使得诗歌具有含蓄隽永之美。

(学生齐读以上资料)

师:而“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是君子直接表达对淑女的倾慕之情。这种写法叫做赋。《诗经》中“赋、比、兴”的表现方法,是《诗经》对后世语言文学最大的影响。

屏显:“赋、比、兴”的表现方法,是《诗经》对后世语言文学最大的影响。

赋,敷陈其事而直言者也。是直抒胸臆的语言艺术。

比,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打比方,是生动形象的语言艺术。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先言他物、再引出所要表达的真实资料。是烘托氛围的语言艺术。

师:你能回忆一下学过的文章中有哪些运用了这种写法?

生:刘禹锡《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写山写水为的是引出陋室,把自我比作“仙”和“龙”为的引出“德馨”。

生:还有贺敬之《回延安》:“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以“树”作比兴,比喻诗人和延安及父老乡亲的血肉关系。

师:小金和小赵同学充分诠释了孔子“温故知新”的学习方法,也做到了知识上的融会贯通,为你俩点赞!比兴写法,不仅仅课文中有,此刻的流行歌曲的歌词中也有,因为歌词的源头也是《诗经》。谁能举几个例子?

生:《虫儿飞》中有。哼唱“黑黑的天空低垂,亮亮的繁星相随,虫儿飞,虫儿飞,你在思念谁?”(掌声)

师:你的歌声异常动听,教师和同学们都被你感动了,好歌就是这样,能够引发我们的情感共鸣。写“黑黑的天空、亮亮的繁星,虫儿飞”是为了引出什么?

生:思念。

生:《鸿雁》里也有,借鸿雁比游子,写鸿雁往南飞是为了引出游子对故乡的思念。

师:是的,你举的例子也很准确,由景及情,含蓄生动。如果今后在写作中我们也适当运用一下比兴写法,相信你的文章定会更加文采斐然。

师:大家发现这首诗在语言运用方面还有什么特点吗?

生:都是四字为一句。

师:对,这叫四言格式。四言格式使得诗歌节奏明快,音韵异常和谐。大家在七年级学的《观沧海》就沿用了这种格式。

屏显:四言格式。二二节拍的四言句带有很强的节奏感,是构成《诗经》整齐韵律的基本单位。节奏明快,音韵和谐。如:曹操《观沧海》。

生:教师,我还有个发现,诗中重复性的句子十分多。“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窈窕淑女,寤寐求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师:你是一个善于思考的孩子,这种艺术形式叫做重章叠句,这也是《诗经》的一大特色。回环往复,一咏三叹,具有音乐美。

屏显:重章叠句。回环往复,一咏三叹,有利于歌唱记忆,有利于情感抒发的回旋跌宕,有利于突出咏叹的主题,具有音乐美。后世诗歌中的回环往复,一咏三叹皆源于《诗经》。

所以,有人说《诗经》的语言不只优雅在传统里,在《诗经》的语言艺术中更藏着中国人从古至今、适用千年的语言技巧。大家了解了这几种语言艺术手法,请看屏幕,能试着用背诵的形式把空填上吗?

屏显: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

参差荇菜,左右之。

窈窕淑女,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之。

窈窕淑女,之。

参差荇菜,左右之。

窈窕淑女,之。

(学生试背诗歌)

师:3月两会期间,教育部长陈宝生点赞了一个节目,这个节目的名字叫《经典咏流传》,大家看过吗?

生:有的答看过,有的答没看过。

屏显:陈宝生部长说:“《经典咏流传》,这个名字就很好,在中国古代,‘咏’是朗诵和歌唱结合在一齐,‘流传’就是传承下去,要流行起来。这个‘咏’又是双关语,既是一种表现形式,同时又是一种期盼,让经典能够永远流传,让它在歌唱中、在朗诵中传承下来。”

此刻,我们就化用央视《经典咏流传》的形式,咏诵诗歌。因为有的同学可能没看过,教师给大家做了一个范例。

屏显:要求:用一句话做引子向大家推荐《关雎》。

比如:溯洄《诗经》之畔,在关关雎鸠的鸣唱声里,我们一齐分享君子追求淑女的感情箴言。大家好,我是经典咏诵人,我把《关雎》咏诵给你听。

师:请大家首先组织一下语言,自我先咏诵一遍。

(学生投入地练习咏诵诗歌)

师:谁来做第一个经典咏诵人?

生:溯洄《诗经》之畔,荇菜飘摇,雎鸠欢歌,君子弹琴,淑女采摘,让我们一齐来聆听君子追求心上人的吟唱。大家好,我是经典咏诵人张大鹏,我把《关雎》咏诵给你听。

生咏诵。(专注投入,掌声)

师:咏诵人语速语调适中,节奏把握准确,情感饱满。谁再尝试一下?

生:青青碧水边,时光已走远,然而有些诗歌却不会随时间老去,它常读常新,总会在某个瞬间悄悄拨动我们的心弦,这就是《关雎》,这就是经典。大家好,我是经典咏诵人秦明月,我把《关雎》咏诵给你听。

生咏诵。(声情并茂,掌声)

师:此刻,对于经典咏诵人秦明月的咏诵已无需我多加评点,大家的掌声已说明一切。

五、总结

师:沿着诗三百的诗行,去追寻,我们发现《关雎》里的感情很纯净;《关雎》里的相思很美丽;《关雎》的赋比兴影响很深远;《关雎》的四言格式富有节奏感;《关雎》的重章叠句回环往复、一咏三叹;《关雎》很直白,也很含蓄;《关雎》很热烈,也很节制;《关雎》里的君子虽求而不得但依然心存幻想、不弃不怨!雎鸠唱和处,参差荇菜间,《关雎》浅吟低唱成为《诗经》里的经典,让我们把诗性之美植入心田,常常咏诵,细细品味,让经典永流传!

此刻,让我们一齐来做经典咏诵人!

(学生齐咏诵诗歌)

下课!

篇8:课堂实录

《杨氏之子》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好!上课之前,先出个数学题考考大家。3+x=?

生:10。

师:请问x等于几?

生:7。

师:请问x在那里叫什么?

生:未知数。

师:未知数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不明白的数。

师:请问大家,为什么不直接说x“不明白的数”,而要说“未知数”?数学教师在上课时,为什么不说“同学们,我们来求这个不明白的数”,而说“我们来求未知数”?为什么?

生:因为这样说太啰嗦了。

师:是的,说“未知数”,异常简洁。你明白未知数,从哪里来吗?(生疑惑)从古代来的,它来源于文言文(板书:文言文)。我们平时读的小古文就是文言文中十分短小的一类。文言文,它第一个特点就是简洁,刚才我们经过“未知数”就已经感受到了(板书:简洁)。几个字,就能涵盖很多很多意思,不用罗里吧嗦解释半天。文言文,至今还出此刻我们的生活中,最好的例子就是成语。比如:八仙过海,还用说八个神仙在那里漂洋过海吗?不需要。所以我们学习语文,要从我们的老祖宗那里汲取智慧和营养。今日我们就学习一篇很短小的文言文,课题是《杨氏之子》。请齐读课题。

生齐读课题。

师:刚才有同学告诉我,你们的经典读本上有《杨氏之子》,说你们已经会读了。那我此刻来听一听,全班一齐读一遍。

生齐读课文。

师:我给大家打99分,还有1分扣在哪儿?

生:扣在标点符号上,没有停顿。

师:是的,是这个问题,大家读的语气、语调、停顿啦,每句都差不多。其实,文言文有文言文的味道,下头大家把书翻开,听陈教师读一遍。看看哪些地方没有标点,我也停顿了,请用斜线画出来。(教师范读课文)

生边听边画停顿。

师:停顿标好了吧?来,和我标的对一对!

(PPT出示: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师:其实读得很连贯之后,有些停顿也能够省略。来,看着屏幕,我们再来读一读。(全班齐读课文)

师:不错。我们还能够快一点,这样有些停顿听起来更自然一些。听我再读一遍。(这一遍,教师读得稍快了一些。)像我这样再练习一遍。自我读自我的。(学生自由读课文)

师:哪位同学读给大家听一听?

生朗读课文。(指名读)

师:哎呀,读得这么好,都挑不出毛病。就像她这样,我们全班再读一遍。(全班齐读课文)

师:同学们,文中有几个人物?

生:两个。

师:一个是——

生:杨氏子。(板书:杨氏子)

师:还有一个是——

生:孔君平。(板书:孔君平)

师:文言文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简洁,简洁到什么程度呢?有时用一个字来代替一个人,有时甚至把这个人都给省略了。(板书:简省)。此刻请大家动动脑筋,把文中应当出现的这两个人通通还原,放到括号里试一试。

(PPT出示: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父,()父不在,()乃呼()出。()为()设果,果有杨梅。()指以示()曰:“此是君家果。”()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生自我动脑筋,填空。

师:好,谁来试试?

生: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杨氏子)父,(杨氏子)父不在,(孔君平)乃呼(杨氏子)出。(杨氏子)为(孔君平)设果,果有杨梅。(孔君平)指以示(杨氏子)曰:“此是君家果。”(杨氏子)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师:不错,100分!都还原对了。可是这样读起来感觉怎样样?

生:很啰嗦,还是原文更好。

师:那我们还是读原文吧。这次速度能够适当快一点,预备读。(全班齐读课文)

师:能背了吗?看着大屏幕,我们来背一背。(学生看着提示背课文)

(PPT出示:

梁国(),甚()。孔君平(),父(),乃()。为(),果()。孔()曰:“此是()。”儿():“未闻()。”)

师:背得还不错,我们再来一遍。

(PPT出示更简洁版本:梁国孔君平为孔儿)

师:好的,第三遍,没有任何提示了。请再背一遍。(生背诵课文)

师:十分棒!我们学文言文,首先要做的,就是要把它读熟背熟。接下来,我们来说一说这个杨氏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生:很聪慧。

师:何以见得?

生:我从杨氏子的回答里看出他很聪明。

师:他怎样回答的?为什么觉得他聪明?

生:孔君平明白他的姓氏,说杨梅是“君家果”。杨氏子立马说,孔雀是夫子家禽。

师:哦,我听明白了,孔君平拿杨氏子的姓来开玩笑,杨氏子立刻就用孔君平的姓回敬他,这叫聪明。好,请你把“聪慧”写到“杨氏子”的后面。

(学生上台板书:聪慧)

师:还有谁来说说对杨氏子的印象?

生:我觉得他说话很委婉。

师:为什么这么说?

生:因为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杨氏子并没有回他: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婉转对答,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师:你是抓住“未闻”这两字来体会的,看出他说得比较委婉。这种委婉就显得这个人比较——

生:机灵。

生:有礼貌。

师:为什么会感觉有礼貌,我们来演一演,也开个玩笑吧。你们是孔君平,请你们跟我开玩笑。

生:此是君家果。

师:孔雀是夫子家禽。

师:什么感觉?

生:感觉说话直来直去的。

师:是呀,你说杨梅是我家的果,那孔雀就是你家的鸟。你跟杨梅跟我是一家,那你跟孔雀就是一家。小孩子这样说话,让人感到——

生:感觉没礼貌,没素养。

师:好,请这位同学把“有礼貌”也写在“杨氏子”的后面。

(学生上台板书:有礼貌)

师:同学们对杨氏子还有其他印象吗?

生:我觉得他做的是对的,他这样说,证明他有点生气。他不让别人侮辱他和父亲的姓,不让别人侮辱自我的祖宗。

师:你恐怕是言重了。孔君平没有侮辱的意思,只是跟他开个玩笑吧。杨氏子就以玩笑对玩笑,无伤大雅。大家还有没有别的发现?他的聪慧还体此刻哪里?他的有礼貌还体此刻哪里?文言文呐,内涵太丰富了,要好好去揣摩。

生:我从“为设果”,也看出他很有礼貌。客人来了,他为客人准备了果盘,很客气。

生:我觉得杨氏子很淡定。他才9岁,应对这样突然的情景,他没有慌乱,一点也不紧张。

师:能从容应对,看出他很淡定。好,请你把“淡定”也写上去。

(学生上台板书:淡定)

生:我觉得他很懂事。父亲不在家,他自我就能够在家招待客人,端上水果。

师:是呀,毕竟他才9岁。好,请你把“懂事”也写上去。

(学生上台板书:懂事)

师:说来也真奇怪,这篇文章本来是想表现杨氏子的,可是偏偏他连个名字都没有,没人明白他是谁。在历史的长河里,他就像一颗流星。倒是另一个人,留下了姓名,谁?

生:孔君平。

师:请问孔君平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生:我觉得他知识很丰富。他善于在别人的姓上做文章。

生:我觉得他很幽默风趣。当杨氏子奉上水果,他说“此是君家果”。

师:确实挺幽默。请你把“幽默”写在“孔君平”的后面。

(学生上台板书:幽默)

师:我的感觉是什么呢?这孔君平是不是闲得慌啊?

生:对呀,他没事就喜欢考考人家。

师:去拜访朋友,朋友不在,就逗人家儿子玩,是吧。其实,那里面也说明了一点——

生:他顽皮,好(hào)玩。

生:不对,不是好玩,是有一颗童心,这叫童心未泯。

师:这位同学说得太好了!请你把“童心未泯”写上去。

(学生上台板书:童心未泯)

师:《世说新语》里边,写很多好玩的人,有兴趣的找来看一看。下头为难一下大家,我总感觉这个故事没有写完,请你仿照文章的风格在后面再加上一句话,把文章写完整。

(PPT出示: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孔()曰:“()!”)

生认真思考,自由写。

师:好,我们来欣赏一下这位同学写的。

生:孔笑曰:此子很聪慧。

师:这个很,能不能换一下字?

生:此子甚聪慧。

师:谁写的不一样?

生:孔赞曰:此子必成大器。

师:这位同学姓什么?

生:姓陈。

师:陈氏之子,将来也必成大器。(全班掌声)

生:孔吃完曰:此果不错。

师:标准的吃货啊!(众大笑)此果不错,莫非是一语双关?果子不错,姓杨的小孩也不错!其实,孔君平还可能会说:“真乃神童也!”或是“久闻贤侄大名,今日得见,果真名不虚传!”

师:大家看,刚才我们是用文言的句式来写话。如果我们把它变成白话文,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我把文章印出来了,发给大家看看。

(下发纸质资料,PPT也同时出示:

杨氏之子

①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他家有个儿子才九岁,十分聪明。

②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访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心想:,于是,孔君平说:“。”

③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说:“。”孔君平见水果中有杨梅,

,指着杨梅给孩子看,说:“这是你家的水果。”

④孩子心想:,于是立刻回答说:“我可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⑤孔君平听了,

。)

师:好,我给大家分一下任务,第1组重点写第2自然段,第2组重点写第3自然段,第3组重点写第4自然段,第4组重点写第5自然段。如果自我的任务写完了,还有时间,能够写写其它段。开始吧。(学生认真写起来,教师巡视,并挑出几位写完的同学站上讲台。)

师:同学们请停笔。我们请台上这4位同学合作一下,把他们写的读一读,教师读第一自然段。(师生合作读)

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他家有个儿子才9岁,十分聪明。

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访他的父亲,恰巧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心想:听说杨家小子异常聪明,我今日倒要看看,是不是真的。于是孔君平对仆人们说:“我好友杨先生不在家,那我见见他儿子吧。”

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说:“叔叔,请尝一下杨梅。”孔君平见水果中有杨梅,心想,这种水果叫杨梅,和这孩子的姓一样,不如就此机会逗逗他。于是指着杨梅对孩子说:“这是你家的水果。”

孩子心想:想考我是吧,看我怎样应对!他灵机一动,立刻回答:“我可没听说过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孔君平听了哈哈大笑。这时孩子的父亲回来了,孔君平对他父亲说:“你的儿子真聪明,将来必须是个人才。”

师:你看,这样加了一些心理活动和人物语言的描述,文章就变得更生动了,这是现代文的优势。同学们,像这样的小古文,在《世说新语》这本书里,比比皆是,我给大家再读一篇,请大家感受感受。

(PPT出示:

小时了了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cùjí)。)

师:没听明白是吧?再听听现代文版的故事。

(PPT出示:

孔融十岁的时候,随父亲到洛阳。当时李元礼名气很大,做司隶校尉。到他家去的人,都是那些才智出众、有清高称誉的人以及自我的亲戚才被通报。孔融到了他家门前,对下边的人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经通报,孔融进了李府一齐坐下来。李元礼问:“您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孔融回答说:“过去我的祖先仲尼以往拜您的祖先伯阳为师,所以我和您是世世代代友好往来亲戚关系。”李元礼和他的那些宾客没有不对他的话感到惊奇的。太中大夫陈韪之后才到,别人就把孔融说的话告诉给他听,陈韪说:“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了未必很有才华。”孔融听后说:“我猜想您小的时候必须很聪明吧。”陈韪听了感到十分不安。)

师:听完后,你对文中这个小孩——孔融,又有怎样的印象?

生:我觉得他很机智,口齿伶俐。

师:和杨氏子比起来,这方面有过之而无不及。可是,你觉得这个孩子,和杨氏之子一样有礼貌吗?陈韪说“小时候很聪明,长大了未必很有才华”,于是孔融针锋相对:您小时候必须很聪明吧(所以此刻长大了变蠢了)。这个话,让陈韪脸上——

生:挂不住,很难堪。

师:孔融果真如此,长大以后,恃才傲物,把谁都不放在眼里,最终被曹操杀了。

生:小时候他不是让梨了吗?

师:很大方,那是他好的一面。可是他性格里面的弱点,经过这一件小事,就能够反映出来了。他说话只顾嘴巴快活,不研究人家的感受,不光让陈韪听了心里不舒服,在座的宾客听到也不会喜欢他。有人会想:这是谁家的孩子,这么没教养。

师:这个故事,也选自于《世说新语》,有兴趣的同学,必须找来这本书读一读。可是,读文言文必须得有耐心,有时还要借助注释或是工具书来读。顺便提一下,文中有一个注释是错误的,请大家改过来。孔君平诣其父,注释中说“诣”是拜见,是错误的,改成“拜访”。“拜见”是什么?下级拜见上级,或是晚辈拜见长辈。孔君平和杨氏子的父亲,他们是朋友,应当用拜访。我也查了《辞源》,“诣”没有拜见的意思,而是拜访。好的,这节课我们就上到那里,下课。

篇9:课堂实录

《诫子书》课堂实录

(课前师生问好)

师:今日我们一齐学习一篇文言文诸葛亮的《诫子书》。(屏显:题目、作者)哪位同学能看着题目,说说题目是什么意思生1:诸葛亮告诫儿子好好学习。师:从题目中就能看出好好学习吗

生1:应当是警戒儿子要心静,不能烦躁。师:哪位同学能直接解释一下题目

生2:我认为本文的题目就是警戒自我的孩子作为例子。师:诫子就是警戒、告诫自我的孩子,书是什么意思众生:信。

师:对,我们学过《答谢中书书》,“家书抵万金”。师:这篇文章是一位父亲写给儿子的家书,古代名人是喜欢写信来教育自我的子女,这是古代家长教育的方式,我们明白的《傅雷家书》,大家课下能够读一读。今日让我们一齐走进诸葛亮的《诫子书》,一齐去了解一位运筹帷幄的政治家军事家,一位年过半百的老父亲会对他八岁的儿子说些什么呢下头我们请一位同学读一遍课文。(屏显:《诫子书》全文)生3:(朗读全文)

师:哪位同学能更正一下

生4:他第一个字就读错了,把夫(fú)君子之行读成了夫(fū)君子之行,遂(suì)成枯落读成了遂(zhú)成枯落。把淫慢则不能励精读成了精励。师:遂(suì)成枯落,遂是什么意思众生:最终。

师面向生3:期望你必须要记住。师:再请一位同学读一遍。生5:(朗读全文)师:订正一下。

生6:夫(fú)不是夫(fū),遂(suì)不是遂(suí)。

师:第一个字这两个音都有,做句首发语词时我们要读二声夫(fú),再请一位同学读一下。生7::(朗读全文)

师:读得很好,请同学们小组内比赛,比一比,看谁读得好,互相更正一下。生读

师:读完就停下,我们齐读一遍。众生齐读

师:文言文的翻译是一项很扎实的基本功,请同学们小组或同桌合作翻译课文,结合课文注解,圈画不理解的地方共同讨论。(学生组内合作翻译,师巡视指导。)

师:这篇文章虽然简短,可是不好翻译。同学们在翻译讨论时,你觉得有哪些不好翻译的地方

生8:非淡泊无以明志

师:有哪个同学帮忙解决一下

生9:我认为非淡泊无以明志,就是在对待功名利禄时要有一颗淡泊的心。师:这是一个双重否定句,在翻译时最好坚持原先的句式,怎样翻译最好,哪个同学帮下忙

生10:恬静寡欲才能证明自我的崇高的志向。师:这是双重否定句吗生:不是。

生11:如果不是恬静寡欲,就不能证明自我的崇高志向。师:请同学们记录下来。

师:还有疑问吗如果没有,请一位同学翻译一下全文。

生12:有道德修养的人,是这样进行修养锻炼的,他们以静思反省来使自我尽善尽美,以俭朴节俭财物来培养自我高尚的品德。如果不清心寡欲就不能使自我的志向明确坚定,不安定清静就不能实现远大梦想而长期刻苦学习。要学得真知必须使身心在宁静中研究探讨,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的学习中积累起来的;如果不下苦工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扬自我的才干;如果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燥不安就不能陶治性情使节操高尚。如果年华与岁月虚度,志愿时日消磨,最终就会像枯枝落叶般一天天衰老下去。这样的人不会为社会所用而有益于社会,仅有悲伤地困守在自我的穷家破舍里,到那时再悔也来不及了。师:请坐,翻译的十分好,同学们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吗众生:没有

师:都明白了,那教师问一问大家,请看学案重点词语解释,抢答比赛。生13:夫是语气助词,君子是有道德修养的人,静以修身的以是凭借。师:请坐,有问题吗生:没有。师:继续

生14:明志是证明志向,淫慢是放纵怠慢,险躁是冒险急躁。生15:接世是对社会有益。

师:很好,那里是意动用法,类似于我们之前学过的“渔人甚异之”中的“异”。继续。

生15:穷庐是简陋的房子,那里指狭小天地,将复何及是怎样还来得及呢。师:文言文朗读是重点,要读出一些味道来,必须把自我沉进去,把握好语气和感情,大家看学案三:你认为本文寄托了作者对儿子怎样的情感请分别设想站在父亲和儿子的角度体会本文应当用怎样的语气来读。

生16:我认为作者对儿子有一种望子成龙的情感,如果让我站在父亲角度来读的话,我就会用一种比较沉重,谆谆教诲的语气读。

师:谆谆教诲,意味深长,沉重,期盼的语气,请你给大家读一下。生16:(读文)

师:读的有没有意味深长众生:有。

师:请大家给予掌声鼓励。(生鼓掌)

师:你认为哪些句子语气最沉重或是作者会重点强调哪些句子。生17: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师:为什么

生17:因为他主要想告诉儿子要学会集中自我的精神,并且要稳重。师:这是从意思上说,那从句式上它是什么

生:双重否定句式

师:双重否定,加强语气。(师范读)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要读的意味深长。还有没有双重否定句生齐读: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师:对双重否定,加强语气。你认为还有哪些句子是作者的重点强调。生18: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师:你的理由

生18:之前叙述那么多,最终结尾了要教育自我的儿子。

师:最终结尾了要教育自我的儿子,要珍惜时间,并且用了什么标点生:感叹号。

师:请同学们读出感叹。生齐读

师:将复何及:!怎样来的及呢,孩子啊,抓紧时间,珍惜时间吧!还有没有生19: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师:你的理由

生19:是从身心上教育儿子。

师:不能贪图享乐,不能懒惰懈怠,反面教育,(强调)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师:我们师生合作一下,请同学们在教师的提示下朗读。师: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是个早熟的人才,从小聪明伶俐,诸葛亮清醒地认识到儿子成长过程中的隐患,他在给哥哥的一封信中写到:“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为什么他会清醒地认识到儿子成长过程中的隐患生:他太容易骄傲了。

师:太容易骄傲了,所以他写给儿子的一封信应当是语重心长,谆谆教诲,请大家读出来。(全班齐读)

师:蜀国后期,国势衰颓,后继无人。忠心耿耿的诸葛亮是多么盼望儿子能快些长大,成为国之栋梁,请同学们齐读,读出一位慈父的殷殷期盼。(全班齐读)

师:有了殷殷期盼的味道。那么长大后的诸葛瞻是否能如父所愿呢真是有其父必有其子,诸葛瞻多才多艺,擅长书画,十七岁时即被后主刘禅招为驸马,是备受蜀国人民爱戴的英雄。他三十七岁时便和儿子一齐战死沙场,可谓国之栋梁,诸葛亮对他的早期教育起到了重大影响,能够说《诫子书》一路伴他成长,他时时诵读,心领神会。请大家以诸葛瞻的语气心领神会地再读一遍。(全班齐读)

师:这是诸葛亮五十四岁时写给儿子的一封家信,正是这一年的八月,发动第五次北伐的诸葛亮最终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真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

雄泪满襟”,身为儿子,更应当牢记父亲最终的教诲,身心感念父亲的一片苦心,请大家读出慈父的良苦用心。读!(全班齐读)

师:这封家书虽然仅有八十六个字,但问世之后却天下闻名,广为传颂,人们被诸葛亮的智慧所深深地折服,听说着这字字珠玑,句句哲理。请大家用一种赞赏的感叹的语气再读。(全班齐读)

师:这封家书写得太好了,这封家书既是对儿子的谆谆告诫,也是诸葛亮自我学习修养的实践总结。能够说诸葛亮自我也颇为自得,根据你们对诸葛亮的了解,结合诸葛亮的人生经历和人格品行,你觉得诸葛亮本人最喜欢的可能是其中的哪两句为什么或者用我从文中_______句中,读出了一个_________的诸葛亮。两种方式都行,先自我思考,然后小组内交流一下。(学生交流)

师:哪个小组先开始

生20:我从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中读出诸葛亮是一个有抱负有梦想有人生目标的人。

师:怎样读出来的说说你的理解。

生20:从致远二字中读出诸葛亮有伟大的志向。师:哪位同学给补充一下。

生21:我也很欣赏这一句,我从这句读出了诸葛亮在应对困难的时候,他十分的沉着冷静,用平和的态度去应对一切的困难。师:你有没有事实能证明诸葛亮是这样做的

生21:在草船借箭中,别人都很慌张,而他却坐在其中饮酒作乐,不怕所射来的剑鞘,最终与他预想的一样。

师:从容镇静,临危不乱,处变不惊。但我觉的更像是险躁则不能治性,你觉得呢

生22:诸葛亮在魏国大军来的时候,还能唱空城计,也能体现。

师:空城计是《三国演义》里的重要章节,同学们应当都有印象,但大家应当明白空城计是杜撰的,不是真实的,经过这个杜撰的故事我们能看出诸葛亮的从容镇静,临危不乱,处变不惊。还有吗

生23:我认为他喜欢“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经过这一句他想告诉儿子珍惜时间,尤其最终一句“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写出了父亲对儿子的殷切期望。师:那从中看出诸葛亮是一个怎样的人生23:诸葛亮是一个十分珍惜时间的人。

师:十分珍惜时间,不能荒废时间,来学习读书,所以诸葛亮才能博览群书,大家传说中的政治军事无所不通,天文地理无所不晓。还有吗

生24: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这一句写出了诸葛亮是一个十分热爱学习的人,并且鼓励儿子像自我一样活到老,学到老,并且要博览群书。师:那么他成才的原因,课本中总结的是非志无以成学,一个人成才必须有志向,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他自我有远大的志向,隐居时就被人成为卧龙先生。还有吗

生25: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这句话其实是诸葛亮自身的写照。从淫慢则不能励精,能够看出诸葛亮对自身的严格要求。师:对,诸葛亮严格要求自我,从来不懈怠,很勤奋。生:他还做了十分多伟大的事情,为国家效力很多。

师:他受任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奔走驱驰,为了国事,为了蜀地。南征北战,殚精竭虑,他曾五次北伐,为国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最终积劳成疾,病死于战场。可见他一生都实践了淫慢则不能励精。大家要记住勤奋勤勉的人才能成就一番事业。还有吗

生26: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这是诸葛亮告诫儿子在做人方面的道理,并且从这一句我们看出诸葛亮已经到达了必须的思想高度,他能够用宁静来修身,用节俭来培养自我的品德,能够看出他是一个很宁静,很节俭的人。师:很宁静,很节俭的人,是你猜出来的吗有证据吗生26:他在遗嘱中告诉后人他的丧事要一切从简。

师:说得很好。大家能够看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表达很简洁,道理很深刻。听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里的人生梦想,其中修身是前提。那么诸葛亮的修身经验是静以修身,他在帮忙刘备之前,一向隐居隆中读书苦行,是一种内心的宁静。俭以养德,大家刚才说的太好了,他一生十分勤俭,在平定南中叛乱中深入不毛,十分节俭,他以往向后主刘禅主动申报自我的家产,说自我“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他在病危时立下遗嘱说““因山为坟,冢足容棺,敛以时服,不须器物。”用此刻的话说就是,在山上挖一个能够放进棺材的墓穴,下葬时穿上平时穿的衣服,不要放什么随葬品。他一生实践了他的俭以养德,期望大家能记清楚。还有吗生沉默

师:其实诸葛亮最欣赏的是挂在书房里的一副对联“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他一生无意于功名利禄,不受外界的任何诱惑,我期望大家也能做到这一点,成长路上坚守自我内心的平静。我们一齐读一下这句话。生读

师:那里说的宁静是内心的平静,不受外界的干扰。我们的班级誓词是生:宁静致远师:这封家书是诸葛亮自我学习修养的基本点,如果你从中学习的一两句送给你在座的同学,你会送给谁

生:我把“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送给张扬,因为他贪玩,耽误了学习。师:那请同学们齐读一遍送给张扬。

生齐读: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张扬:我记住了,我以后必须珍惜时间,好好学习。生:我把“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这一句送给赵泽阳,因为他在学习方面太懈怠,太懒散。

师:我们请赵泽阳同学真诚的背诵一遍。赵泽阳: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师:请赵泽阳同学以后必须要勤勉,不要懒散。

生:我把“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一句送给季成云、王瑞、施维

佳。他们在学习中应当给自我树立一个目标。师:你们记住了吗请三位同学一齐背诵一下。生背诵

生:我把“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送给自我,以提高自我的修养。生:我也要把“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送给自我,因为我有时一考不好,就精神颓废(众生笑),没有信心好好学习,这一句能激励我胜不骄,败不馁。

师:请同学们一背一下。众生背

师:同学们,本文词源意丰,字字珠玑。我们经常说认识别人容易,认识自我难。下头请大家换种心灵,选几句自勉自励的话写在学案上。生写师:真正的智慧能够穿越时空,让这些经典语句永驻我们心中,伴我们行走一生,让我们在深沉的诵读中结束本节课的学习。众生齐背。(下课铃声响)

佳。他们在学习中应当给自我树立一个目标。师:你们记住了吗请三位同学一齐背诵一下。生背诵

生:我把“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送给自我,以提高自我的修养。生:我也要把“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送给自我,因为我有时一考不好,就精神颓废(众生笑),没有信心好好学习,这一句能激励我胜不骄,败不馁。

师:请同学们一背一下。众生背

师:同学们,本文词源意丰,字字珠玑。我们经常说认识别人容易,认识自我难。下头请大家换种心灵,选几句自勉自励的话写在学案上。生写师:真正的智慧能够穿越时空,让这些经典语句永驻我们心中,伴我们行走一生,让我们在深沉的诵读中结束本节课的学习。众生齐背。(下课铃声响)

篇10:苏州园林导游词

各位游客:

大家好!这一次由我和大家一起游苏州古典园林,我会竭尽全力为大家服务。

苏州古典园林建造于18到19世纪,是一个美丽的园林。

苏州古典园林山水秀丽,园林典雅而文明天下,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的美称。苏州城内有大小园林将近200处。比如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

沧浪亭位于苏州城南,园内以山石为主景,迎面一座土山,沧浪石亭便坐落其上,是苏州最古老的一座园林。

子林位于苏州城内东北部,因园内石峰林立,多状似狮子,狮子林平面呈长方形,面积约15米,林内的湖石假山多而精美。

苏州古典园林是个美丽的地方,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我们的旅途结束了,祝大家旅途愉快。

【【精】苏州园林导游词】

八年级上册《杜甫诗》课堂实录

《圆明园的毁灭》课堂教学实录

《圆明园的毁灭》经典教学实录

《圆明园的毁灭》教师教学实录

《苏州园林》课堂实录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苏州园林》教学实录

《枫桥夜泊》教学实录 教案教学设计(西师版三年级上册)

钱塘湖春行教学实录

读于永正《给女儿的贴心建议》读后感

《钱塘湖春行》的 课堂教学实录

苏州园林课堂实录
《苏州园林课堂实录.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苏州园林课堂实录(整理10篇)】相关文章:

《卖炭翁》获奖教学课件2023-09-02

教师职业发展提升计划2023-08-08

《西塞山怀古》课堂实录及反思2022-05-08

科研工作总结2022-12-10

课堂教学实录2023-01-20

高中美术《美术家眼中的自己》说课稿2023-07-09

山居秋暝古诗2023-10-26

虎丘记(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2022-05-04

安全培训发言稿2022-08-13

《圆明园的毁灭》课后教学反思2022-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