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状况调查研究(精选6篇)由网友“锿锂锘”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校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状况调查研究,供大家阅读参考。
篇1:高校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状况调查研究
李 旭,徐婷婷,周 敏(南京师范大学 心理学院,南京210046)
摘 要:高校本科生导师制是目前亟需关注的问题。研究通过问卷和访谈法,调查该制度实施现状。采用自编问卷,调查486名南京高校本科学生,并对部分学生进行访谈,结果发现:学生对导师制的实施满意度处于一般水平;学生期望能够在指导人数、指导频率等方面得到提高;学生的满意度与对导师制的了解程度、与导师交流频度、对导师的渴望程度以及对导师制效果的评价呈显著相关。
篇2:高校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状况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02-0318-03
一、问题的提出
本科生导师制起源于14世纪的牛津大学,是牛津大学津津乐道且引以为豪的标志之一。导师制可以说是英国精英教育和绅士文化所孕育的产物,其产生具有偶然性的因素:最初入学的学生年龄偏小,导师作为“保护者和监护人”应运而生;同时也有必然性的驱动:在以贵族精神为基础的英国绅士文化传统之中,大学教育需要师生之间心灵的交流,因此导师制必定会产生。
导师制建立之初,导师负责辅导个别学生,师生接触频繁,关系密切。导师制的初衷则是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而非单纯的灌输式学术教育。在此宗旨之下,导师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其优势也日渐显露――越来越注重学生理论思维的培养。也因此,导师制被誉为“皇冠上的钻石”,并一直是牛津的骄傲。但由于导师辅导学生人数的限制,使导师制成为一种高成本教育,只有在英国贵族教育的基础上才得以接受和延续下来。随着经济发展的加快,教育产业化的发展,加之高等教育的普及,大学教育招生数量不断扩大,对导师人数的需求不断增加,同时对导师自身素质的高要求使贵族式的导师制无法继续维持。因此,英国对现行的导师制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导师制不再作为单一的辅导方式,而是与多种教学方式相互结合,比如讲座或是讨论会的形式。
我国的导师制是在20世纪90年代正式引入,而我们所面临的也正是当前英国导师制所面对的窘境――贵族式的教育方式与现实要求的冲突。在之前的相关研究之中可以发现,部分高校的导师制只是流于形式,主要是源于我们对导师制缺乏真正的理解和认识。只有充分发掘导师制的精髓所在,切实落实导师制的实施才是问题的关键。
学生刚进入大学就面临着学习、生活模式的变化,包括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手段等,尤其是首次面临的全新的选课问题,由于他们很难把握课程之间的关联性,往往是盲目选课;临近毕业,许多学生无法恰当把握就业状态、择业技巧,就业难状况进一步加剧。而当今“价值观繁杂、思潮混乱”的社会状况,更使得大学生们急需获得教师的深入指导。
相关研究已表明现行本科生导师制存在的诸多问题,从以下不同方面进行了研究。
关于指导人数,大部分的学生认为导师指导人数为6人最佳,其次认为4人为宜;而大部分的导师选择10人以下,其次认为6人以下。这反映了绝大多数师生都希望导师指导的学生越少越好。但实际上,低师生比的问题比较严重,指导老师人数有限,而学生人数又相对过多,供需矛盾比较突出,这是在大众化教育背景下导师制运行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
关于指导频数,研究表明导师在指导周期上参差不齐,近半数师生之间没有能够固定地指导、交往,与实践要求差距较大。在黄秋艳等人对其本校临床医学专业同学的调查研究也得出相似结论,而且作为应用性较强的专业现状尚且如此,可见学生主动学习和老师积极指导两方面都缺乏热情,师生交往淡漠,这直接影响了导师制的运行效果。
关于指导方式的师生问卷显示:双方都比较倾向集体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方式,但实际则以集体指导方式为主,个别指导的比例严重不足。同时也反映了对部分学生的个性化要求有所忽视及对集体指导的不认同;导师与学生交流大部分并无规律性,且学生显得相对比较被动。
关于指导内容,学生认为导师应把导学、导研、指导适应大学生活、指导设计职业生涯融为一体,综合进行指导;导师认为本科生指导的侧重点是导学,或者指导大学生活,大部分导师认为应根据不同年级有所侧重,只有小部分导师认为应把侧重点放在指导学生规划职业生涯上。原则上,导师制应注重实践、注重知识的应用,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有利于个性化教育,并且课外的科研活动更应为他们今后的继续学习沟通奠定基础。
关于指导教师的类型,大部分学生认为专业教师更适合。这表明专业教师担任学生导师更受学生认可,其优势是可更专业地指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教育论文 )因为这样对于学生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实践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总的来说,现有研究多侧重思辨性的经验总结。仅有少数进行实证调查。但研究多侧重某一方面,未能揭示实施的具体状况,尤其未能展现与实施状况有关的相关因素。因此,亟须进行全面的调查研究。
二、研究方法
(一)被试
被试来自南京四所本科高校(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共500人,实际回收486份,其中废卷26份。其中,男女比例约为是4:6;理、工、文科比例约为51:9:39。
(二)研究工具
采用自编问卷。在文献综述基础上划定维度,编制初稿。然后对问卷初稿进行小范围施测,对施测的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并以此为依据来考察问卷问题的质量,对问卷题目进行保留、修改或者删除的决定,在此基础上形成最终问卷。问卷重测信度检验a=0.836。
(三)施测与数据处理
由心理学系本科学生进行施测,采用统一指导语,向被试发放问卷,进行纸笔测验,并当堂回收。对部分学生进行深入访谈。采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一)学生对导师制的总体满意度
(二)导师指导人数
从表1可以看出,学生大部分倾向于6人以下的导师指导团体,其中3人以下是学生们最期望的指导人数。从表格中也可以看出,现状和学生的期望存在差距。
(三)导师指导时间间隔
从表2可以看出,导师指导时间间隔与学生期望存在差距。
(四)与总体满意度相关情况
由表3可以看出,所选五道题目均与满意度存在显著相关。这表明,对导师制的了解程度、与导师交流频度、对导师的渴望程度以及对导师制效果的评价均是导师制实施满意度的相关因素。
四、讨论
调查中发现,高校可分为完全未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和已实施两种,而后者则基本以院系为单位而存在着不同的情况。在不同院系中大体存在以下几种情况:一是每个班级只有对应的辅导员,不存在导师,辅导员主要是侧重于班级的行政管理;二是每个班级都既有辅导员,又有班主任,班主任则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导师的导学监督作用;三是每个班级既有辅导员,同时由一名老师担任整个班级的导师;四是每个班级既具备了辅导员,学生也有各自相应的导师;五是每个班级既有辅导员又有班主任,同时学生也有各自导师的情况。三导师与二中的班主任的作用基本是相同的,而四和五中的导师制才契合了导师制实施的初衷。
[NextPage]
根据数据统计结果,导师指导的同年级学生人数在6人及6人以下的比例占到了63.6%,与大多数学生(94.2%)希望的导师指导人数相符。另外,有15.6%的导师指导人数到达了10人及10人以上,根据访谈了解的情况可知,其中大多数属于一个班级只配备一名导师的情况。由这说明,在实施导师制的四五两种情况下的师生分配比例基本协调,教师负担不会太重,同时也可以保证学生得到充分的'指导,由此可见,在师生人数分配上已经为导师制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大多数学生(82.7%)认为专业老师担任导师更有利于学业指导,调查表明,在实施导师制的人数中,有86.1%的导师由专业老师担任,而剩余的小部分则由相关的行政人员担任。担任导师的教师中,有71.1%的比例为教授或者副教授,这说明师资力量足以保证本科生导师制的顺利实施,但同时教授或者副教授的科研任务较重,是否有充足时间对学生进行指导,则成为影响导师制实施情况的一个潜在因素。
导师与学生的联系频率上,现状与需求间存在较大差异。导师制实施中有69.4%的师生间为不定期交流,而60.1%的学生希望可以至少两周与导师联系一次,89.6%的学生要求至少不超过一个月跟导师交流一次。在当前导师也面临严峻的科研压力,所以分配给受导学生的时间大大缩减,辅导的重心也由对学生的理性培养转变为自己研究领域的介绍和讨论。绝大部分教师(即使是作为导师)鉴于学校对工作量的考核指标或倾向,往往无暇顾及学生,而实际上这种状况带来的后果是影响深远的。另外,大学城的建立使很多教师与学生间的空间距离增大,不方便相互的直接交流。
指导方式上,由导师不定期召集(30.1%)和由学生不定期联系导师的比例(38.7%)大致相当,形式上则以团体辅导与个别指导相结合。访谈中,我们了解到,在学生遇到问题时大多数学生(80.3%)会主动向导师寻求帮助,主要的联系方式包括短信、电话和邮件,这就是大多数学生所定义的单独指导,同时,根据学生调查显示,91.9%的导师都会及时回复学生提出的问题并给予帮助。由导师不定期召集学生的指导主要为团体形式,这有利于提到指导效率,但往往不能关注个体差异,问卷显示,有56.6%的导师不会主动关心指导学生的现状。
现行导师制的主要指导内容侧重于学习和就业指导,与学生的意愿相一致,但目前的就业指导内容还是不能满足学生们的需求。
80.9%的学生都很希望得到导师的指导,但学生对当前导师制的实施状况满意度较低,46.2%的学生认为导师制效果一般,大多数认为作用并不是很大。在与其他因素的相关分析中发现:师生间的关系与学生对导师制实施的满意度有0.604的相关(p<0.01),而学生对有关导师制规定的了解程度与满意度有0.455的相关(p<0.01),另外交流频度和对导师指导的渴望程度与满意度的相关较低,分别为0.310和0.277。调查数据显示,53.8%的学生与导师关系一般,有30.1%的学生与导师关系融洽,而只有12.7%的学生认为与导师关系疏远。建立师生间的良好关系,有利于导师制的实施;而大多数学生并不了解导师制的有关规定,这并不利于导师制的实施。
不同性别(p<0.01)和年级(p<0.05)的学生对导师制实施现状的满意度存在显著性差异,而学科性质不同(文科、理科、工科)的学生对导师制实施现状的满意度则无显著性差异。在访谈中了解到,由于不同年级的学生对于导师指导的需求程度和需求内容的不同可能是产生差异的重要原因。
另外,研究表明导师认为导师制评价机制不合理,需要建立更加合理的激励机制。师生双方对导师制的实际实施满意度普遍偏低,这反映出不少师生之间的沟通还比较缺乏。可见,导师制从效果上看还是没有达到预期目标。
五、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学生对导师制的实施满意度处于一般水平;
2.学生期望能够在指导人数、指导频率等方面得到提高;
3.学生的满意度与对导师制的了解程度、与导师交流频度、对导师的渴望程度以及对导师制效果的评价呈显著相关。
(二)建议
调查中发现,高校本科生导师制实施中,仍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归纳如下。
1.担任导师的教师科研任务繁重,与指导学生的交流次数偏少,不能满足学生需求。
2.目前的导师仍重点关注学生的学习指导,对就业指导信息不了解,很少关注学生的现状,指导内容不全面。
3.学生的主动性不够,并不善于积极与导师进行沟通,从而导致双方的信息交换不及时。
4.学生并不了解导师制实施的相关政策要求,导师制考评机制缺乏科学性,且与之配套的制度不健全和不完善,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效果及导师的工作积极性。
关于如何改进导师制实施状况,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对于担任导师的教师,可以不完全注重职称。虽然高职称教师的资历更深,可能会给学生更加深入、成熟的指导,但同样面对更多的科研任务,分配给学生的时间有限。而年轻教师的工作热情也很高,与学生交流的话题或许可以更广泛,有相对比较多的时间关心学生需求,同时也有利于年轻教师的成长。
二是实行导师制的院系,大多是入学后直接分配学生给不同的导师,可以向由学生自主选择转变。导师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促进相互交流,有的情况下是根据学号安排寝室,同时根据学号安排导师,这样导致的一个情况――总是相同的几个人在交流,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小团体的同质性。另外,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研究领域,如果可以由学生自主选择可以更好地实现双方的匹配程度。但是自主选择也可能会导致扎堆现象,所以可以考虑学院安排与学生自主选择相结合的方式。
三是各学院也要及时向各位教师传达有关的就业信息,以方便师生间的交流,充分关注学生需求。同时也要加大公共信息平台建设,为学生了解信息、相互交流提供便利。
四是促进师生间的相互交流,如果导师在大学城没有课,而且不住在大学城附近,那么必然会减少师生间的直接交流机会。合理地安排课表或许是一个缓解这种状况的方法。
五是推进建立科学合理的导师制评价机制,需要建立更加合理的激励机制,提高教师的参与积极性,同时加大制度的宣传力度,使学生了解更多的相关信息,有利于促进导师制的实施。
参考文献:
[1]罗国基。地方高校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状况的调查分析[J].教育与职业,(29):52-54.
[2]黄秋艳,吴诗,朱祖华,张树球。对我院本科导师制实施工作情况的调查分析[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7,29(3):482-483.
[3]钟容戒。导师制与大学生的创新教育[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4):12-13.
[4]刘胜兰。谈本科导师制专业优势的发挥[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4(4):68.
[5]陈钿,宋捷,拜根兴。“2+2”人才培养模式下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调查分析[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7:88-91.
[6]钟清玲。护理本科生临床实习中实施导师制的调查分析[J].护理研究,,20(1):38-40.
[7]左军,杨碧瑜。地方本科院校本科生导师制的调查及对策研究[J].理论界,,10:194-195.
[8]罗慧明。地方性大学本科生导师制的目标定位与实施[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9,5:80-82.
[9]石秀丽,杨志慧。本科生导师制教学运行模式实证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9,11:37-39.
篇3:我国高校本科生导师制实施思路探索论文
摘要: 本科生导师制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分制的完善、培养个性化教育和推行素质教育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国高校的本科生导师制应该从专业指导、就业指导、生活指导和思想指导四个方面实施。
Abstract: Undergraduate tutorial system is one of important part of higher education revolution in China. It is meaningful both for perfection of the credit system and push of individual education and quality-oriented education. Undergraduate tutorial system in college and university should be implemented from professional guidance, employment guidance, living guidance and thought guidance.
篇4:我国高校本科生导师制实施思路探索论文
2.1 完善学分制教育体制的必然要求 我国普通高等院校已经基本实行学分制,而学分制和到导师制是密不可分的整体的。学分制在逐渐推行过程中,优缺点都有所体现。优点是扩大了学生选课的自由度,学生可以根据专业和就业需要,以及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选修课程,但是由于学校提供的选修课范围广、种类多,也使部分学生在选课时出现一定的盲目性。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可以让学生在导师的帮助和指导下,进行有针对性、目的性的选择专业选修课和基础选修课。导师制的实施能够促进学分制的完善,促进高校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
2.2 实施个性化教育的前提保障 我国高等教育长期以来一直是都比较重视共性的培养,统一的教学计划、统一的考核方式、统一的教材,对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重视不足,导致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受阻,妨碍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导师制的引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这种弊病,导师在指导过程中凭借对学生个性、特长和兴趣爱好的充分了解,有针对性地进行个体辅导,有利于最大限度发掘学生的潜能,为社会输送更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2.3 教书与育人有机结合的纽带 长期以来,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一直都是专业教师只负责教学,不问学生思想状况,而辅导员只负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懂学生悬崖情况,导致学生的专业教育和思想教育被割裂开来,出现了脱节现象。而本科生导师制突破了这种思想教育和专业教育分离的局面,把教书和育人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
一般来说,本科生导师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较强的科研能力,比较丰富的人生阅历以及成数理性的判断和识别能力,能够从专业角度和教学角度把学生的思想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效地结合起来。
2.4 推行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素质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越来越多高校的重视,而本科生导师制是有效推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高等教育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高等素质”,使现代社会的大学生即具有扎实的“专业素质”,同时还具有优秀的“非专业素质”,即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先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和敬业精神,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和自立能力等。目前我国的`大部分高等学校在专业素质的培养都已经比较健全,但是在学生的思想道德、意志品质和身心健康等方面的培养还比较欠缺,通过导师制的建立可以为国家、为社会、为企业输送更多合格的高素质人才。
篇5:我国高校本科生导师制实施思路探索论文
导师制最早起源于英国,由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率先实行。建立导师制的主导思想就是导师要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指导学生从入校到毕业的学习和生活,真正地体现高校教师“教书”和“育人”的工作职责。我国的导师制最早应用于研究生教育,最近几年导师制开始应用于本科生教育。,由北京大学率先在本科生中试行导师制,童年浙江大学也开始试行,进而在全国开始推行。本科生导师制的推行适应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但在我国仍处于摸索发展阶段。由于国外的教育体制不同于我国的高校教育体制,所以牛津和剑桥的现有模式不能生搬硬套的移植到我国的高校,必须要结合我国普通高校的教育和教学模式进行必要的改革。在改革中要充分考虑到教学型和科研型大学的不同特点、高校自身发展特色以及服务于区域(地方)经济等因素,构建不同的本科生导师制。
篇6:我国高校本科生导师制实施思路探索论文
目前我国的各大高校都已经建立了辅导员制和班主任制度,而导师制作为传统教育模式的有益补充,和辅导员制、班主任制一起构建成了本科生本科生培养体系的立体结构,把教师和学生之间分散、零碎、阶段性的关系更加紧密的连接起来,变成明确、固定、连续的关系,成为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
在职能分工上,导师的指导内容要与辅导员和班主任有所区别,分工有所侧重,指导的工作中心放在专业指导上,同时要辅助指导员进行就业指导,协助班主任进行生活指导和思想指导。
3.1 专业指导 入学后,导师要向学生详细介绍专业课程体系,主干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以及专业细分方向和专业选修课,让学生对本专业有充分的认识和理解,便于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根据自己的就业愿望和兴趣爱好在学习中有所侧重点。导师在专业方面的指导是全程式的,指导的时间横跨本科学业的四年,贯穿所有学习过程,包括认识实习、课程设计、生产/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指导、参与导师的科研等。目前很多高校会为学生在课程设计、实习和毕业论文及格阶段分别指定不同的导师,这种方式由于不同的导师对于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缺乏了解,不能针对学习的实际学习水平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而全程式的指导形式能够让导师和学生之间通过四年的时间进行充分的了解,以便导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和兴趣爱好,帮助学生制定确实可行的专业学习计划;根据学生的生产和毕业实习情况,指导学生选择论文研究方向;根据学生专业课程的学习情况指导学生参加课题研究、专业竞赛和专业实践。
3.2 就业指导 从入学之初,由导师负责向所指导学生详细介绍本专业毕业后就业方向、行业发展态势,据此要求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通常有相当数量的学生在进入大学后,没有了高中阶段的紧张学习,极易产生过分放松心态,也会有一部分学生因为没有考上自己理想的专业而不愿意投入精力努力学习,针对这种情况,导师可以通过谈话,详细了解学生的个性、能力、兴趣、理想,共同制订职业生涯规划,让大一的学生从入学之初,就能明确今后四年的学习目标和方向,防止学生在入学后产生的松懈和懈怠情绪。
3.3 生活指导 大学生在步入大学校园之后,开始面对独立的生活,部分学生会有不适应的感觉,也可能会有个别学生过度放纵个人生活,导师要辅助班主任的工作,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的集体生活,规范良好的生活习惯,制定系统的生活计划,合理安排大学生活,防止个别学生沉迷网络游戏、荒废学业;同时还要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防止生活上的过度或奢侈消费。
3.4 思想指导 在思想指导工作上,导师的主要职责是辅助班主任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诚信教育和文明法制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道德观和价值观,培养并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事业心,为社会输送更多不仅专业知识扎实,而且道德品质高和意志坚强的合格人才。同时在思想工作中,导师还要认真观察、分析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掌握学生心理变化,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避免学生因学业、家庭、爱情等因素而产生的心理障碍,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陶珠.本科生导师制实施探讨.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0,(04).
[2]周俊卿,温树杰.背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状况的调查与思考——以江西某高校为例.山东纺织经济,2010,(04).
[3]孙阳华,张勇.浅析我国高校本科生导师制中的“导”.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烟酒版),2010,(03).
[4]宁宏.完善本科生导师制的几点思考.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03).
★ 影视心理学论文
★ 性心理学论文
★ 心理学论文
【高校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状况调查研究(精选6篇)】相关文章:
统计心理学相关论文2023-02-06
探究完善研究生艺术教育质量体系的问题及路径论文2022-05-07
如何独立认读英语单词论文2023-01-06
健康心理学论文2022-09-03
民办高校环境设计模式研究论文2022-07-15
多元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实践与创新论文2022-09-23
心理学的分裂及对心理学发展的展望论文2022-05-06
浅论教育质量视阔下高校研究生管理创新研究的论文2023-09-17
浅谈中医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策略的论文2022-08-17
学校学生处个人工作总结2023-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