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完善研究生艺术教育质量体系的问题及路径论文((精选11篇))由网友“且月的瓶花”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探究完善研究生艺术教育质量体系的问题及路径论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篇1:探究完善研究生艺术教育质量体系的问题及路径论文
探究完善研究生艺术教育质量体系的问题及路径论文
摘要:随着国家对教育事业的重视以及素质教育理念的实施, 我国的研究生艺术教育体系已经基本完善, 各地的艺术类研究生数量都有显著增加, 各个高校的艺术研究生质量也逐渐提升, 使得更多的学生选择继续攻读艺术类研究生。在这样的趋势下如何有效地保证每一个研究生都能学有所获、学有所成成为了关键问题。研究生艺术教育质量体系要保证艺术教育的质量为核心, 要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艺术素质为前提, 合理、恰当地进行艺术教育质量体系的完善可以更好地保证研究生的艺术教育质量。本文就将基于研究生艺术教育质量当前存在的问题来探究完善研究生艺术教育质量体系的路径。
关键词:研究生; 教育质量; 体系; 路径;
随着艺术教育事业的发展、信息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的普及、生活方式的多样化、社会的经济化, 对新生代研究生艺术教育的要求就变得更高、更苛刻、更多样化。因此, 很多高校在如何理性面对当代研究生的艺术培养, 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艺术方面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很多高校本身的师资力量缺乏、教育设施落后、科研经费不足等现象严重影响了研究生的成长和成才。此外, 研究生阶段的教育是高等教育中核心, 在这个阶段更多的是要培养学勇于创新、专注科研的精神。
一、新时代研究生艺术教育的诉求
原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同志说过这样的一段话:“作为高层次人才, 一要永远充满获取新知识的渴望, 并善于获取知识, 具有较宽广的知识面。二要有提出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三要有强烈的创造欲望和激情。四要有科学研究的素质和创造型思维的能力。五要有脚踏实地、不畏艰难、勇于攀登的精神和严谨的学风。”这也是新时代研究生艺术教育应该解决的五个问题。我国的研究生艺术教育质量体系至少也应该要培养学生以上的教育精神。高校的艺术教育质量体系才体现出本研究工作的重要性, 寻求艺术教育质量体系的完善方法才变得有意义。
二、新时代下研究生艺术教育质量体系亟待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高校研究生艺术教育规模的逐渐扩大, 并且扩招的比例已经逐渐达到了44%或者更多, 在这样的扩招形势下, 高校的艺术教育质量体系就面临着很多问题, 这些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1. 配套的艺术质量管理体系未能及时更新
在研究生的艺术质量管理方面, 由于不同领域和专业生源的盲目扩招, 通过艺术专业初试的研究生在复试中大部分不会被刷掉, 即使复试被淘汰, 同样会通过调剂流入其他学校。其次, 调剂的学生可能是跨了很大的维度, 一方面他们对调剂的专业并无兴趣, 另一方面, 艺术类研究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基本从零开始。再者, 部分学校的艺术相关硬件设施匮乏, 以致学生无法进行基本的艺术科研工作, 由于研究生的扩招, 使得高校逐渐出现师资不足、硬件设施不足以及艺术教育和科研资金不足的情况, 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当下研究生的艺术教育质量。
2. 高校与地方缺少主体间性的互动
当下提倡有艺术类研究生招生计划的综合类高校与地方之间的主体间性不是在主客二分的基础上进行的主体构造和客体征服, 而是主体间的互动共存, 是自我主体与对象主体间的交往、对话。相比之下, 如南京艺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等艺术类专业院校往往会受到一个地方的支持, 能够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能够为一个地方培养更多的人才。但实际上很多高校与地方缺乏主体的互动和关照, 以致高校为地方政府、研究部门等为主体的机构输入的人才没有带动地方的经济。因此, 也就出现难以带动地方的发展的现象, 导致高校难以得到地方的经济、政策上的支持, 无法获得更多的艺术教育资金和普惠性人才政策。
三、新时代下艺术类研究生师生体系自身系面临的两难抉择
1. 艺术类研究生师生体系自身质量的下滑
随着高校艺术类研究生的扩招, 很多艺术类研究生的科研和就业能力都大不如以前。其具备高水平、高素质, 整体的能力在日益下滑, 这就导致研究生在进行科研工作以及科研论文的写作时面临很大的困难。另外也会导致研究生艺术类专业人数有巨大的差别, 造成师生数量上的不搭配。如艺术学科的研究生导师方面还存在众多问题, 这已经不单单是表现在师资自身的能力不足上, 还表现在师生分布不均, 存在一个导师带十几个或者更多的学生, 或者一个导师既要担任教学工作还要做繁重的科研项目等问题, 使教师对研究生的教育精力不足, 严重影响研究生的艺术教育质量。
2. 研究生的艺术教育质量的管理力度不足
部分高校的艺术管理理念和力度还停留在过去未扩招的阶段, 难以满足当下的研究生艺术教育需求。在参考其他实力较强的学校管理方式后, 并没有结合其自身的艺术特点和实际状况, 导致出现了一些与实际不相符合的艺术教育质量管理问题, 严重阻碍了研究生的教育。这主要是对研究生艺术学科的规划上, 一个导师可能既属于艺术学院, 也可能同时属于文学学院, 这就导致一个教师要在两个学院来回地跑, 来回地进行艺术教育工作, 这很难发挥出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主导作用。
四、新时代下研究生艺术教育质量体系的完善
要完成新时代下研究生艺术教育质量体系的完善, 必须要对当下的研究生艺术教育质量体系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才能更好地对症下药, 更好地对研究生艺术教育质量体系进行完善。上文中已经对当下研究生教育质量体系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 接下来将针对这些问题给出完善研究生艺术教育质量体系的方法。
1. 建立完善的艺术教育质量体系和相关体系化制度
要完成对研究生艺术教育质量体系的完善就必须要建立一套完整的规章制度, 这样才能有效地保证研究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有制度和理论的支撑, 才有一个检验的艺术标准。所以高校应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实施暂行办法》来分别制订各个高校的研究生培养方案, 以及研究生的艺术教育的相关规则制度。还应该对培养方案以及教学大纲等做细致的规划, 保证研究生的学习质量, 使得研究生的艺术教育是与学生切实相符。高校应该对外部关于研究生艺术教育质量体系的评价和监督虚心接受和采纳, 以更好地发现研究生教育质量体系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然后进行有效的完善。加大对研究生教育管理以及教育管理实践的改革力度, 使各个高校更多地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 加强学校自身的管理和实践, 实现对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有效管理, 最终达到对研究生进行全面艺术培养的目标。
2. 实行人性化的配套奖惩制度
实行人性化的配套奖惩制度, 这主要是表现为对研究生艺术教育质量方面进行有效的奖励和惩罚, 对高校中有效的研究生艺术教育要实行奖励, 这样才能更好地调动学校各个职能部门和导师实现研究生教育的`激情, 更能保证他们对研究生艺术教育质量的重视。对做得不好的方面要进行惩罚, 比如对研究生教育工作懈怠的部门和导师进行通报批评等。其次, 奖惩的措施也应该针对研究生来进行, 注重调动研究生自身的学习积极性, 对那些在科研上或者学习上取得重大成果的研究生进行物质和精神奖励, 设置配套的奖励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否则, 就可能造成学生学习积极性日益下滑。需要注意的是, 人性化奖惩的措施的前提是必须严格规范化, 否则就将形同虚设, 达不到相应的效果。
3. 充分保证研究生艺术教育资金的合理化使用
实现研究生的经济奖励, 要充分地保证研究生的艺术教育资金才是重中之重, 这样才能够保证各种教育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 也能够保证学生的科研进度。这样再差的学生也能得到长足的锻炼。高校研究生的艺术教育资金从哪里来, 一方面可以从国家申请艺术基金, 国家每年对研究生的教育投入成本是很大的。其次可以从地方财政上申请艺术资金, 最后也可以从企业获得资金, 在资金得到保证的情况下, 高校研究生的教育质量体系也将变得更加完善, 研究生的能力也变得更加全面, 高校的整体实力将会更上一层楼。如艺术产业参与与企业活动, 这样地方和企业就会更愿意投入资金, 这是一个循环的过程。
4. 重视研究生的艺术招生和分配管理工作
研究生本身的能力因素也限制了研究生艺术教育质量体系的发展, 那么高校应该对研究生的招生以及分配等工作进行有效的管理, 这样才能保证研究生的质量, 尽管应该给每一个考上的研究生一个学习的机会, 但是对于那些完全不适合艺术类的学生还是应该加以斟酌。高校应该对每一个专业的学生有定量的规划, 一旦达到标准过后就不能再招收该专业的学生。另外, 对已经招收的研究生进行有机的统一分配, 比如一个艺术学院里面可以实现研究生的平均分配, 保证每一个导师带的学生数量基本一致, 确保研究生艺术教育工作的质量。
5. 加强研究生师资队伍的建设和教育质量的监管
随着高校艺术类研究生的扩招以来, 部分高校的师资力量不足, 使很多导师通常面临着带多个学生或者带多个专业的学生, 这使得导师无法适应研究生艺术教育质量所要求的精英化培养管理模式。因此, 当下的综合类高校, 只有通过引进更多艺术人才, 扩充师资队伍, 以应对解决研究生艺术教育质量体系的一个重要措施。同时, 有效地实现对研究生艺术教育质量的监管, 高校应该对研究生的学习和工作进行及时的考核, 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所面临的问题进行及时的总结, 以保证对这些问题做出及时的整改, 适应当下研究生的发展需要, 更进一步地完善研究生教育质量体系的构建。
结语
综上所述, 本文对研究生艺术教育质量体系当下存在的问题和完善策略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提倡从以上研究生艺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理性分析中合理化解决, 从上述的各个方面路径来实现对研究生艺术教育质量体系的完善, 从而更好地构建一个完整的研究生教育艺术质量体系, 在新时期下为更好地培养研究生艺术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而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陈闻, 王现彬, 李久东.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完善——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的思考[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06) .
[2]高雪梅, 于旭蓉, 邓长辉.地方农业院校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研究与构建[J].高等农业教育, (05) .
篇2:山西省高校研究生教育质量体系构建初探论文
山西省高校研究生教育质量体系构建初探论文
山西省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旨在科学、客观地反映当前山西省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整体状况。省域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构建应遵循四令统筹:统筹研究生教育的活动属性和事业属性、统筹研究生培养的条传质量与结果质量、统筹指标设计“理论解构”和“数据驱动”、统筹质量评价的绝对指标和相对指标。
研究生 教育质量评价体系
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教育的规模有了较大的增长。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也逐渐暴露出了一些影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问题,其中,研究生课程的教学质量直接影响着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作为监控研究生教学質量的课程教学质量评估,便显得尤为重要。
建立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的意义
研究生课程学习是在本科基础上不断拓宽基础理论的同时,更加广泛,深入,系统地了解并掌握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及研究方法,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之一,是培养研究生基本科研素养,科研方法和科研能力的重要途径。
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山西省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必须要把握与其它层次的教育质量评价所存在的显著不同:第一,研究生教育是一国教育体系的顶端,担负着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相较于其他层次的教育具有其独特的质的规定性,故指标体系的设计应密切把握研究生教育的层次特色;第二,“省域”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和一般意义上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存在着显著不同,省域质量并非仅仅是省内个体质量的加总,它还具有一种整体性的含义将一省研究生教育发展放置于整个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背景下加以审视。
构建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评估体系
(l)确立科学的评估指导思想
科学的指导思想是建立合理的研究生课程质量评估体系和顺利开展评估工作的前提。 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评价的目的是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使学校的教学工作产生更大的价值。 因此,制定的评估标准应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广泛搜集评价信息,来源渠道越广泛,信息越多,教学质量评估的客观性就越容易得到保证。
(2)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利用网络进行课程教学质量评估
在教学质量评估中,要求参与课程学习的研究生完成课程的教学质量评估后才能查询此门课程的学习成绩,从而保证数据采集的广泛性,避免片面性。
(3)组织评教组专家听课,评教组成员定期到研究生课程教学一线全面了解情况,包括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及效果,征求学生的意见,对课程的建设情况进行评价和监督,然后归纳整理、提出建议,定期向研究生院汇报,为改进教学和课程管理工作提供参考。
(4)开展任课教师自评工作,实施因材施教研究生课程教学不仅是学生学习的过程,也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情况进行总结的过程。因此,在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评估中,应充分重视任课教师的积极参与,开展任课教师自评工作。
(5)召开研究生座谈会
定期组织研究生座谈会,听取学生对课程设置教材,选课及课程学习与考核等方面的意见,帮助教学管理和其他职能部门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薄弱环节,为教学改革提供反馈信息。
(6)评估反馈
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评估为了解研究生课程教学情况提供了第一手资料。相关人员在对定量、定性数据认真分析的基础上,撰写综合的书面汇报材料,并将每一项评估指标的学生评估值、听课专家评估值、总体评估值下发给每一位被评估的授课教师。
(7)评估结果分析
认真分析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评估结果,充分了解每门课程的体系结构、内容、授课方式、课程受欢迎程度等方面的。 依据连续几次的评估结果,对于学生一致认同的课程,要继续保留在培养方案中;相反,对于学生不太认同的课程,参照评估结果,考虑是否替换此课程、或者修改部分课程内容、或者改变授课方法等。
完善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的`思考
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评估工作在对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重要的监督和指导作用的同时,也引发了我们完善评估体系的思考。
(l)建立任课教师激励制度,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由于受科务指导研究生数、人事制度等各种因素影响,目前研究生任课教师大多忙于科研任务、指导研究生和奔波于申请课题的路途之间,往往容易弱化研究生的课程教学工作。
同时,将担任研究生课程教学的工作量列入评聘职称、担任导师的基本条件,并设立研究生教学质量奖,对课程教学质量评估优良率高的院(系、所)及相应任课教师进行奖励。
通过奖励教学优秀的教师,可以在全校教师中营造注重教学、追求卓越的气氛,深入挖掘教师的潜能,使教师以更高的教学积极性和更高的创造性投入到教学工作中,使学校以更好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成果跻身高校前列,为争创一流大学选拔高素质的教师人才,组建强有力的教学队伍。
(2)进一步完善评估技术、方法及手段,提高评估质量
为增强评估结果的可靠性与客观性,有必要构建多元化的评估主体,如:学生评估、同行评估,领导及管理人员评教、专业督导组评教等。 但因不同评价主体对评价体系的熟悉程度、接受面不同,不能使用统一的评价指标体系.
(3)建立师生评管制度,优化课程设置,提高管理水平
可用问卷调查和座谈会的方式,通过师生对课程体系的构成、教学内容的优化、各类课程设置的合理性、课程安排、课程之间的关系和衔接、考核的形式和要求、教材的选用、教学模式、教学条件、教学环境等内容进行评价,可以进一步优化和规范研究生课程设置和教学。
[l]陈至立,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培养高层次创造性人才[N].光明日报, (5)
[2]王春玲,广西高校研究生教育质量问题与对策研究[D].广西大学,
[3]郭新立,抓住机遇深化改革全面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N]中国教育报,2014-01-08
篇3:全面质量管理的研究生教育质量体系构建的论文
一、全面质量管理概述
1961年美国学者费根堡姆首先提出了“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其最早应用于工商管理领域。费根堡姆在著作《全面质量管理》中对全面质量管理概述如下:“全面质量管理是为了在最经济的水平上并考虑充分满足用户要求的条件下进行市场研究、设计、生产和服务,把企业内部各部门研制质量、维持质量和提高质量的活动构成一体的一种有效体系。”国际标准组织将全面质量管理定义为:“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收益达到长期成功的途径。”从各国学者对全面质量管理的定义来看,全面质量管理不是一个概念,而是由一个概念体系组成的。具体说来,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体系包含以下七项内容:
第一,质量体系。指为实施质量管理所建构的组织结构、实施程序和所需资源的总和。质量体系的建立,要求组织按照某一标准来规范现有的体系,使之满足质量管理和顾客的需要。它是全面质量管理实施的基础。第二,质量方针。指由组织的最高管理者正式发布的该组织总的质量标准与质量改进方向。对外,它代表组织对产品用户和服务对象的质量承诺;对内,它是为组织所有部门和员工确立的行动指南。第三,质量手册。指根据质量方针制定的纲领性文件,具体阐明组织的使命、目标及行为准则。质量手册是质量方针的书面化。第四,质量控制。指为达到质量要求所采取的贯穿于整个活动过程中的操作技术和监视活动。目的在于及时发现问题,消除生产活动中的不利因素。这里的“控制”并非仅仅是指采取监控与管理方式,而是指在活动中采取更加人性化和更加科学的可以保持活动“持续改进”的方法。第五,质量保障。是管理形式的一种,其实质是组织机构通过提供足够的产品和服务信任度,阐明其为满足顾客和服务对象的期望而做出的某种承诺。它的目的是为顾客提供信任,使顾客认为组织具有满足其需求的能力。第六,质量审核。是确定质量活动和有关结果是否符合并达到预定目标的检查过程。第七,质量评估。通过自我评价和顾客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及时提出完善的目标,督促质量改进。
全面质量管理是一个完整的体系,美国学者特瑞巴斯认为,全面质量管理体系至少包含三个子系统:其一是社会性系统,涉及与正规或非正规组织特点相关的因素,如校园文化、教师个体与群体关系的质量、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管理者与教师、管理者与学生等群体之间的行为模式;其二为技术性系统,涉及管理过程中所采用的工具和有效手段等因素;其三为管理系统,涉及组织结构(如正式规划、方针政策、职能部门、权力类型等)、组织使命与目标、组织运行活动(如计划、实施、指导、检查和控制)等。其与传统质量管理的根本区别在于全面性,即全面质量管理则立足于产品质量的方方面面,关注生产的每一过程,带有明显的过程导向性。
二、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的质量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的蓬勃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人,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于此同时,我国高层次人才的缺乏,又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为了解决这一突出矛盾,国家几次对研究生进行扩招,以满足我国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但在扩招的同时也给研究生教育带来了突出的问题——研究生数量不断增多,研究生教育质量却得不到有效保障,导致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日益下降。
具体说来,研究生质量问题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导师不导现象。具体表现为导师由于行政职务或者导师忙于自己的外部兼职,造成对所带研究生的指导不够,对学生采用“放羊式”培养,不能有效的对学生尽到自己的责任。第二,研究生不研现象,具体表现为研究生在读研期间,不潜心学术研究,而是忙于赚钱,对自己所研究的领域没有深入发掘,只是为了一张学历证书而敷衍了事。当然,这也与导师不导有着密切的关系。第三,导师缺乏提高培养质量的动力。一方面,许多高校实行研究生培养导师负责制,给予了导师充分的自主权;另一方面,在职称评审、岗位聘用、经费分配等方面,主要又以教学和科研成果考核为主,很少对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进行考核,因而造成导师把较多的时间用于项目申请、论文发表上,而把较少的时间用于指导研究生。这样,研究生培养质量自然会受到影响。第四,导师队伍的平均素质有所下降。各学校为尽量满足扩招后研究生教育的需要,降低了硕士生导师的遴选标准。这就带来了导师水平不高无法给学生提供较高水平的指导,导师课题不够无法为学生提供研究条件等问题。第四,其他原因导致的质量问题,如不合理扩招、经费短缺、淘机制不健全等。
三、全面质量管理在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中的优势
(一)事后管理模式与全面管理模式
研究生教育管理是保证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工作,而研究生教育质量则是研究生教育成败的根本评判标准,要保证研究生教育质量就必须紧紧抓住研究生教育管理这一主要问题。我国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主要包括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制定和执行、研究生导师的遴选和管理,研究生的课程建设、科研和学位论文管理,研究生的招生、德育和日常管理工作等方面。
对教育质量地管理比较缺乏,尤其是缺乏一种统一的管理和量化标准,已有的量化标准又主要侧重于“管什么”的问题,而不是从“如何管”出发来考虑问题,这样就造成了一种不良现象,即在管理中不主动、不创新,不以教育质量这一根本标准来衡量,直到教育质量出了问题后再去纠正,是典型的事后管理模式。
这一模式的缺陷即不能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为重心,不能充分调动研究生、导师、各学科等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其在培养质量方面能各尽其责、各行其事。而全面质量管理则突破了这一局限,通过建立全面的质量管理体系,对现行的管理模式进行了改革,对现有管理工作进行了重新修改、制定,强化管理质量体系的可操作性,使研究生教育的管理模式由事后管理转变为全面管理,由结果导向转变为过程导向,推动了教育质量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合理化,为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提升做出了有益的改进。
(二)全面质量管理监控的全面性
教学质量监控工作是研究生教育管理的重要环节之一,良好的教育质量必须用严格而科学的教学管理来保障。而严格科学的教学管理则需要一系列的教学质量监督制度和措施才能实现。在我国教育体制中,传统的教育质量监控工作,主要是由教务处和各系部、教研室的领导承担的,监控的内容主要是教师的课堂理论教学。这种传统的教育质量监控体系,存在着较大的不足:首先,教育质量监控只是学校管理部门的职责,教育质量的高低也只有管理部门才能评价,这就造成了教育质量监控主体单一、主体缺位的问题;
其次,监控内容单纯,大部分的教育质量监控只停留在课堂教学质量的层面上,只停留在监控导师的教育能力上,而对研究生的实践能力、技术应用能力、综合素质以及所培养的人才的规格与质量是否符合社会需求等重要内容均没有在监控的范围之内。不仅不能全面反映教育质量,而且忽略了教育中最重要的被监控者——研究生,造成了传统的教学质量监控客体狭隘且客体覆盖不全面的缺陷,导致教育质量监控难以体现全面性、真实性、科学性、客观性的原则,也难以体现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实际效果。而全面质量管理思想则能全方位地界定好教育质量监控的主体与客体,形成对教育质量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的监控。
(三)质量管理的标准化
传统的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将管理重点放在教育结果上面,通过对研究生教育过程中一些硬指标的设置来衡量教育质量的高低,比如研究生论文的发表数量和级别等,这些都造成了研究生在学习过程中只追求结果、不注重过程,只追求数量、不注重质量等现象的丛生。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对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提出了更高更明确的要求,与一般的质量管理体系一样,研究生全面教育质量管理体系也是通过建立严密的文件化管理体系(质量体系文件)来实施质量管理的',其核心是通过建立文件化的质量体系控制所有过程,全面质量管理要求学校各职能部门有明确的职责权限,建立操作性强的工作程序和指导文件,进行质量记录并提出改进意见,以标准化的制度规范导师、管理者、研究生的行为准则及操作程序,促进教育质量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和合理化。
(四)质量管理的顾客需求
传统的教育培养侧重以学校为中心,只从学校的层面去考虑质量问题,而相对忽视了研究生本身。研究生作为教育质量的重要载体,既是接受教育者,又是学校作为一个组织的内部顾客,他们是整个培养过程的参与者,应积极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逐步从目前的以学校为中心的培养模式转变为以顾客为中心的培养模式。
四、研究生全面教育质量管理体系构建的几点对策
(一)建立导师全面质量管理制度
导师是研究生培养质量中的关键,导师既是研究生专业培养质量和目标知识结构的设计者,也是研究生教育、科研工作的指导者,还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界定者,国家、社会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要求都要通过导师来具体化,表现为实在的质量。现行的教育管理制度只是把导师作为管理的一个层面,而忽视了导师的最基本工作即导师是研究生培养质量最主要、最基层的过程质量控制者。各种质量管理措施能否有效、能否对培养质量的提高起指导、监督作用,关键在于导师实施执行过程中配合的态度和方法。因此,要打破现行的导师负责制,要从组织的全方面考虑问题,在从导师的遴选到导师的考核激励机制这一过程中引入全面质量管理。首先,要加强导师的遴选,严格导师资格审查,使真正优秀和合格的教师进入导师队伍。其次,要强化导师招生资格的审核,对于指导经验欠缺、指导能力不足的导师要严格控制其招生人数。再次,要建立有效的考核和激励机制,增强导师队伍的活力。应提高导师待遇,调动导师工作积极性,对那些有重大创新成果的优秀导师应给予重奖,对那些缺少责任心、长期没有科研项目或成果的导师,应停止聘用,实行优胜劣汰,以增强导师队伍的活力。此外,还应注重加强年轻导师的培养。
(二)建立全面的研究生质量监控体系
研究生教育是通过明确的岗位职责,严格的标准化管理来确保质量方针和目标的实现的。因此,实施过程中的质量监控体系必不可少。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构建全方位的质量监控体系。第一,制度建设。既要求建立完善的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制度,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实行学位授权审核制度,不断完善从招生、培养、管理到授予学位各个环节的工作制度,把好质量关。第二,监督控制职能的加强。学校要充分发挥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学位授予单位、学位评定委员会等组织的监督控制职能,严格执行教学监督、质量监管以及决策监督等方面的作用。第三,建立主客体全面的质量监督体系,所谓主客体全面的质量监督体系指的是在监督过程中,没有缺位的质量监督主体和缺失的质量监督客体,没有遗漏的质量监督内容。即建立包含导师、学生、学校各职能部门、各级主管部门等主客体和监督内容全面的质量监督体系。
(三)建立教育质量管理保障体系
在这里,教育质量保证体系主要指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包括实践教学质量组织保障体系、实践教学质量运行保障体系、实践教学质量制度保障体系和实践教学质量评估保障体系四个方面。教学质量组织保障体系主要要求学校在组织架构及系统运行方面对研究生教育质量提供保障。具体来说就是建立上下协调的实践教学组织系统,通过岗位责任制明确各级组织的相互关系、各自承担的任务及责任。从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均有明确的分工和责任。确保实践教学秩序的稳定,促进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制度保障体系即本着依法施教的原则,围绕影响实践教学质量的诸多方面、诸多因素,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并严格用制度规范实践教学活动,从而保障实践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即通过校级实践教学的评估指标体系,定期按评估方案对各系实践教学工作进行评估,将评估结果予以通报,并与相关组织和个人的切身利益挂钩,充分发挥评估的导向、促进和激励作用。评估是保障体系运行的核心和动力,要使评估工作能持久、健康、有效地坚持下去,还要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自我约束机制和信息反馈机制。
篇4:研究生信息素养教育的路径探讨论文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当今世界已经积累了海量的信息资源,高校研究生要想在这海量的学术信息中,快速准确的发现、分析、整理、利用这些信息,并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实现创新和突破,没有良好的信息素养是难以做到的。但从目前研究生信息素养教育的实际情况看,各高校普遍存在着对研究生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等问题。因此,探索强化研究生信息素养教育的路径,进而提高研究生的信息素养,是很有必要的[1]。
1信息素养教育对高校研究生培养的重要性
信息素养,一般是指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的总和,是人们获取、利用信息的一种能力。对高校研究生这个群体来说,良好的信息素养,是不可或缺的核心能力之一。加强高校研究生信息素养教育,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
1.1信息素养教育有助于提高研究生的学习效率
当今世界正处于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各种信息象潮水般涌现。每个人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最好的选择是终身学习,培养终身学习者是高校素质教育的使命之一。通过教育培养,帮助高校研究生拥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并掌握终身学习的技巧和工具,将为研究生的成长和进步奠定良好的基础。信息素养教育既是研究生终身学习的组成部分,又是帮助研究生掌握高效学习方法和提高定向学习能力的重要措施。
1.2良好的信息素养是研究生顺利完成学业的重要保证
高校研究生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研究生在校期间除了修完规定的'课程外,还要完成一定量的科研任务和学位论文。其科研成果和学位论文水平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其科研成果和论文中相关学术信息的数量和质量,特别是在相关学术领域是否有所突破及创新。良好的信息素养,有助于提高研究生对信息的敏感度,把握本学科领域国内外研究的概况及最新动态、重点和难点,在此基础上根据自己的情况,确定研究的方向和要解决的问题,少走弯路,实现创新。若没有良好的信息素养,就有可能迷失于海量的信息中而无所适从。由此可见,加强信息素养教育,对研究生顺利完成学业是十分必要的[2]。
2高校研究生信息素养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为了摸清高校研究生信息素养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对山东农业大学进行了调查。调查方式主要有两种:①对选修《文献检索》课的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包括开课前和课程结束时);②与部分研究生进行座谈。通过对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我们发现:
2.1《文献检索》课教学班次偏少,覆盖面不足
《文献检索》课在山东农业大学是公共选修课,每学年为研究生开设一个班次,18课时,限100人选修。这只能满足不到10%的研究生的选课需求,而全校近80%的研究生新生在本科阶段未修过《文献检索》课。以上数据表明,《文献检索》课的教学班次和覆盖面,明显不能满足研究生培养的需求。另外对该课程开课性质的调查显示,不足50%的研究生新生认为《文献检索》课应为必修课或必选课,而有85%选修过该课程的研究生则认为应将课程设为必修课,足见该课程对研究生的重要性[50]。
2.2《文献检索》课开设时机滞后
山东农业大学研究生《文献检索》课,开设在研一的第二学期。而许多研究生导师往往在新生入学后的第一学期就会要求研究生着手定题,或帮导师进行课题研究。这时就需要研究生做大量的文献检索收集工作,而此时《文献检索》课尚未开设,也就是说课程开设的时机和研究生的实际需求不能很好的衔接,出现滞后现象。
2.3教学形式单一,且没有与学科专业挂钩
山东农业大学对研究生信息素养教育的形式比较单一,主要就是面向全校研究生开设的《文献检索》公共选修课。由于受师资力量及课时的限制,授课内容及范例不可能很好的结合研究生不同专业及学科进行,缺乏专业针对性。调查数据显示,约90%的研究生认为有必要根据不同学科或专业,有针对性的开设《文献检索》课,92%的研究生认为在教学上应引入与专业紧密结合的嵌入式教学模式。
2.4研究生对学术信息的管理及评价利用能力较弱
通过调查和座谈,我们发现研究生对通用信息的检索利用比较熟练,但对学术信息管理和评价利外文数据库更是知之不多;许多研究生不能掌握检索词的选择标准,忽略检索限制条件的使用;有些研究生不知道用文献计量工具快速了解本专业的研究趋势与热点,不会用文献管理软件来管理文献信息;还有些研究生认为,只要能找到文献就算完成了检索,但缺乏对所获取文献的分析判断能力,这有可能使研究生难以从检索到的大量信息中选择出真正有价值的信息[4]。
2.5研究生信息道德教育缺位
调查显示,研究生的信息素养教育大都是关于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与信息能力培养的,很少涉及信息道德层面的内容,即便是出版的教材中涉及信息道德教育的章节也比较少。授课老师因课时的限制,在授课时主要讲授信息检索与利用的技能,而信息法律、信息道德方面的内容往往一带而过。研究生由于受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在科学研究中随意下载、上传、使用他人资料,甚至篡改、伪造科研数据,抄袭、剽窃他人成果,买卖别人论文等恶劣行为,屡见不鲜。这与信息道德教育缺位不无关系。
篇5:研究生信息素养教育的路径探讨论文
3.1高校应切实重视研究生信息素养教育
3.1.1高校领导重视是保证。任何工作的开展,都离不开领导的重视和支持。高校研究生信息素养教育工作的强化和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既有教学计划的改变,也要增加相应的教学设施来配套,从而会引起人财物投入的变化。这会涉及到高校的许多部门,不是图书馆一家能办到的。因此,图书馆应通过宣传和沟通,获得高校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才能保证这一工作顺利扎实的开展。3.1.2研究生导师重视是关键。研究生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许多研究生的选课是在导师指导下完成的,导师对研究生信息素养教育的态度和看法,对研究生影响巨大。因此,在开展强化研究生信息素养教育工作时,应积极争取导师的支持和配合,这一工作做好了,会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3.1.3研究生自身重视是根本。强化研究生信息素养教育的目的是通过教育提高研究生的信息素养水平。我们采取的所有教育措施,都是外因,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因此,我们应通过信息素养教育意义的宣传,使研究生真正意识到良好的信息素养对其完成学业和今后工作的重要性。只有这样,研究生在接受教育时才有积极性和主动性,我们的强化教育措施,才能产生更好的效果。
3.2扩大和完善师资队伍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个“器”就是教师队伍。许多高校现有的信息素养教育师资队伍,在人员数量上亟待增加,在教学水平上也有待进一步提高。增强师资力量可从两方面入手:①对现有教师队伍通过培训进修等方式提高其业务水平;②引进一批水平较高的人才,以充实教师队伍。在引进人才时,应注意专业背景的多样化。如果教师与学生有相同的专业背景或对学生所学专业有较深的了解,那么在授课时就能更好的结合专业,也有利于和学生更好的的互动,从而提高授课水平。此外,图书馆还应加强考核工作,对授课情况进行跟踪反馈,找出问题与不足,并尽快加以解决。
3.3完善研究生信息素养课程教学方案
为方便研究生信息素养课程教学方案的实施,可考虑把信息素养教育的目标分为两部分:即通用层次的信息素养目标和学科层次的信息素养目标。通用层次的信息素养目标主要解决一些基础信息的检索和利用能力;学科层次的信息素养目标主要解决研究生所在学科的专门的信息素养能力,是通用层次信息素养目标的延伸和发展[5]。3.3.1对通用层次的信息素养目标教学方案的构建。山东农业大学面向全校开设的《文献检索》课,作为公共选修课,基本上属于通用层次的信息素养教育。在构建研究生通用层次的信息素养目标教学方案时,可继续采用这种培养模式,即课时、授课方式不变,仍作为公共选修课开设,但应把开课时间提前,放在研究生入学的第一学期,并放开选修人数的限制,增加开课班次,以扩大覆盖面。目的是解决在本科阶段没有选修过《文献检索》课的研究生的信息素养教育问题,属于补课性质。3.3.2对学科层次的信息素养目标教学方案的构建。对研究生学科层次信息素养的教育,应紧密结合研究生的科研及学位论文的写作进行。开课时数、开课时间、授课方式应根据研究生的实际需要和导师的要求协商确定。授课可采用嵌入式教学等多种形式进行,各学科可视情况采用一次嵌入、全程嵌入等方式灵活运用,实现专业课和信息素养课程的有机整合。授课重点是:专业文献信息源,专业文献检索技巧,检索结果的认知和利用,探索发现能力,信息管理能力,信息道德教育等等。从而在更高层次上提高研究生的信息素养。
3.4加大研究生信息道德教育的力度
对研究生的信息道德教育,重点体现在学术道德教育方面。高校应切实把学术道德教育作为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使研究生明确学术道德有哪些规范,并结合学术失范的案例,讲授学术失范行为的类型及危害。教育研究生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尊重他人学术成果,培养研究生求真求实、勇于创新的学术精神。国家应加强对学术失范行为的打击力度,以增加学术失范行为的成本,从而加大对研究生学术道德的教育和警示[6]。
[参考文献]
[1]杜红.研究生与本科生信息素养教育比较[J].图书情报工作,2013,(2):96~98,119.
[2]李杨.高校研究生信息素养教育的目标与路径探析[J].现代情报,2007,(11):219~220,225.
[3]贾裕娇,高景昌.山东农业大学研究生信息素养教学现状与改进建议[J].农业网络信息,2014,(7):145~147.
[4]李金芳,钟宇,王莲.研究生信息素养现状、需求与课程对策建议[J].图书情报工作,2015,(3):68~75.
[5]刘彩娥.论研究生学术信息素养的培养与提高[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14,(9):102~105.
[6]何嘉凌.面向学术道德规范的研究生信息素养教学模式研究[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2,(10):126~127,129.
篇6:研究生教育管理创新路径探析论文
研究生教育管理创新路径探析论文
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最重要路径之一。随着我国的高等教育步入后大众化时代,研究生教育实现了规模与质量的稳步增长,但随之而来的问题也逐渐凸显:研究生培养质量下降、就业率不高甚至由于心理问题辍学、自杀等教育管理方面的问题层出不穷。特别是科研功能的异化、招生培养制度的偏差以及科研评价考核的缺陷,要求我们必须从学术管理的视角出发,加强学术规范建设与学术道德教育,重视学术研究的价值重塑、招生与培养的策略调整。
一、质与量难以平衡:当前研究生教育管理的现状分析
研究生数量扩大,教育质量下降。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4年我国教育科技和文化体育事业发展较快,普通本专科在校生达2547.7万人。全年研究生招生62.1万人,在学研究生184.8万人,毕业生53.6万人。研究生规模的扩大,必然会给教育管理工作增加困难。同时,在教育资源不增加的状况下,研究生规模的膨胀,必然会使人均占有教育资源减少,从而直接影响研究生的教育质量。研究生生源构成复杂,群体结构多样。目前,研究生群体除统招的全日制研究生外,还有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在职研究生,这使得研究生群体年龄呈多层次结构,有应届毕业生,也有三四十岁的中青年。同时,由于个人的社会背景、工作经历、婚姻状况等因素各不相同,各人的求学目的也不相同,反映在学习态度上,个体差异很大。这些无疑给教育管理工作带来很多不便之处。研究生就业形势严峻,内外部压力增大。近年来,研究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据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中心“中国研究生教育与学科专业评价”研究课题调查显示,目前我国近50所高校的研究生招生规模每年都在增长,部分高校的研究生规模已经超过本科生。但从2009年至今,研究生的就业率却连续多年低于本科生。可见,就业率与学历高低的正相关关系正日益消减。研究生扩招所伴生的严峻就业形势,使得高校和研究生个人所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毕业后能否找到合适的工作等现实问题让他们深感不安。这种对就业前景的焦虑情绪,必然会导致自信心不足,甚至产生自卑心理。研究生的就业形势严峻、心理压力大,必然又会给管理工作带来新的挑战。
二、培养与需求相对错位:当前研究生教育管理的问题解读
目前,研究生教育管理所呈现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管理过程行政色彩浓,缺乏学术管理的要素。目前,高校的研究生管理普遍采用“导师负责学术培养,行政管理人员负责教育管理”的模式。在培养过程中,行政管理人员往往好以行政化的理念对研究生进行教育管理,忽视了研究生的实际需求。加上有的管理人员知识结构不健全,或多或少缺乏本学科的相关专业知识以及纯正的管理知识,从而影响了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导师队伍相对松散,教学管理存在漏洞。不可否认,大多数教师都是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默默奉献,但也有一部分教师,因为各种原因,教学过程中往往处于应付状态,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同时,在课程考核中,由于学校往往要求教师不要为难学生,能放则放,这就使得教师在平时授课时没有竞争性,从而也就没有积极性。过程考核不严谨,学术评价缺失。当前我国高校普遍未建立有效的研究生培养过程监控(考核)体系,特别是对院、系研究生教育的学术评价缺失。从研究生的培养过程来看,负责培养的院系往往对研究生教育的自评与自我监控积极性不高,研究生的教育质量也因此难以保证。培养过程监控的缺乏直接导致不少高校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质量令人担忧,研究生论文的学术性、创新性降低,仅靠后期的专家外审等形式去保障论文质量往往显得苍白无力,过程与结果的学术评价亟须改进。教学模式单一,培养过程问题突出。目前,不少高校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问题频发:研究生教学模式单一,缺乏研究生的探索性学习;教育理念不是以人为本,而是以知识传授为主;教学方法与本科雷同,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当演员,学生当观众;课程体系不完备,导师个人的研究偏好多,学科领域内的前沿成果少,难以培养出研究生的学术探究精神……所有这些都制约了研究生创造力的发展,使研究生知识面狭窄,适应能力不强。
三、群体管理优化:学校研究生教育管理的宏观变革
从研究生培养目标中的学术性和创新性来看,学校首先要重视其学术性培养的群体性,从学校层面构建立体式的培养模式,同时,还要重视激发其个体的创新性,从培养理念、培养方式、评价体系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变革教育管理过程。优化资源配置,为研究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良好的软硬件科研环境有利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同时,学校还应出台相关的机制来激发研究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如开设学术沙龙,促进学术交流。经常开展学术活动有利于研究生掌握创新理论和方法,引导研究生大胆质疑、深刻思考,并且及时掌握学术前沿知识。对学习优秀、科研成果突出的研究生给予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并且将研究生创新能力作为一项重要指标列入研究生综合考核中,形成一种激励创新、崇尚创新的环境和氛围。改进课程管理,完善研究生考核评估机制。首先,建立任课教师资格认定。教师是文化知识的传播者,对研究生教育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在选定研究生教师时必须要有严格的资格认定。研究生任课教师应该对教学工作有责任心、使命感,教学态度认真,能坚持开展与学科相关的活动等等。唯有如此,才具有研究生任课教师资格。其次,严格考核课程。目前,研究生考核流程简单化,主要以完成本学科的一篇论文为主要考核项目,且考核结果往往是皆大欢喜。这种考核机制流于形式,有碍于研究生质量的提高。当然,不管采取何种考核方式,都应该有严格标准,并有相应的规范的成绩管理制度与之配套。健全管理体制,加强管理人员队伍建设。人是管理的核心,要使一个系统稳定且有活力,必须输入动力,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人的动力。研究生教育管理人员,必须是在思想觉悟、文化水平、工作作风和业务能力等方面都优秀的人员,这样才能适应研究生管理工作。为此,有关部门应该做到:
(1)引进合格的、不同专业的复合型人才。
(2)对现有管理人员加以培养,提高他们的现代管理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
(3)要举贤用能,知人善任,使每个人都明确权、责、利相一致的原则,赏罚分明。总之,研究生教育管理人员应该有强烈的责任感,同心协力,做好研究生管理工作。
四、个体引导创新:学校研究生教育管理的微观调整
加强研究生教育的`管理,不仅要优化各种资源,完善各种制度,改进课程管理,学生自身的素质提升也是非常重要的。研究生必须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一切条件和机会,不断激发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才能使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达到较高成效。发挥高校资源优势,激发研究生学术创新意识。很多高校图书馆的资料和网络数字资源都非常丰富,实验室的设施也较为齐全,不少高校还经常邀请著名教授学者来校讲学。这些都为研究生做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平台。所以研究生应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大量阅读本学科的文献,掌握最前沿的知识;把握住每一个机会,并能积极主动交流。唯有如此,才能不断拓宽自身的视野。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培养个体开拓精神。创新能力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内容,研究生教育的本质是创新教育。研究生的培养不仅仅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增长知识,更是为了掌握创造知识和创新技术的本领。2005年1月,教育部印发了《教育部关于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进一步提高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意见》实施以来,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仍不十分明显,很多研究生仍局限于课本的学习,缺少探索研究、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从而限制了自己的发展。作为新时期的研究生,应该把握住学校提供的一切资源,将科研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强化创新能力,加快理论研究向科技成果的转化。同时,积极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逐步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注重心理健康维护,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制度在进行改革的同时,研究生规模也不断扩大,由此带给研究生的竞争也日益激烈。不少研究生敏感、好胜,但心理承受能力差,遇到挫折往往会受到不良情绪的影响。因此,研究生应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首先,要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当前不少研究生没有准确的定位,要么好高骛远,要么悲观自守,这样容易引起心理失衡,从而导致心理出现偏差。其次,要不断完善自我。研究生在学习生活中要扬长避短,提高自身各方面的素质,以达到理想的自我境界。最后,要正确对待挫折。挫折无处不在,不能悲观厌世,而要积极面对。随着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的进程不断加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必然也必须实现同步提升。所以,我们需要因势利导、分层推进、多维变革,保障我国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有序健康发展。
篇7:艺术教育与大学生人格完善论文
艺术教育与大学生人格完善论文
艺术教育属于一种特殊而且重要的教育方法,有利于带动人类文明水平的提高。而审美教育又作为艺术教育的主要方式,把艺术类技能和知识教授给学生,从而发展艺术文化。对学生进行艺术教育能够使大学生的人格更加完善。
一、艺术教育与人格
在人与环境的相互影响产生了人格。它是人在社会生活中通过情绪、性格、气质等等体现出来的,是一个自我、有自身体色的组织,也是区分人和人的独特特征。所以,人格也可以称之为个性。对于完善人格而言,艺术教育的作用不仅仅是整体性的而且还是理想性的,所以艺术教育比较注重对学生长期心灵性的影响,最终让学生的人格更加完善。
二、大学生的人格现状
人格的完善是指具有正确的自我意识、积极地人生观,以这些为中心把目标和行动结合起来,而现代大学生的人格现状有这样几个特点:
1、情感生活丰富独立意识较强。现代社会逐渐开放,所以给大学生思想和个性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各种娱乐方式和信息化交往方式给大学生提供了更强的独立意识,所以,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感,提升自控力,合理发展自己的感性与理性,是现代大学生进行艺术教育的主要任务。
2、公德意识和挫折承受能力有待加强。公德意识是每个人生活在社会上必须具备的一种品格,它能够决定社会及人的生活环境质量和个人的生活品质。大学生作为一群高素质群体,应该提高自身功德意识从而提升社会的整体水平。挫折承受力与功德意识不同的地方是,它是归属于个体本身的素质。一直以来我国的应试教育满足不了成长中所需要的多方面能力,这直接导致了当代大学生在踏入社会后立刻出现了不适应的状态,不易融入社会中去。
3、工作能力得不到锻炼和人生意义不明的心理困惑。这种情况在大学生是普遍存在的,这就证明,在社会和工作中提高自己的能力是大学生正面临的重要问题。这既是对应试教育的`反抗,也是一种想得到全面发展的表现。现代大学生对融入社会参与社会生活有着非常强烈的需求,但学习的知识却得不到运用,当下大学生较强的独立意识和丰富的情感生活之于“人生意义不明”这个概念来说,无可避免地造成了他们情感和心理的不平衡。
三、艺术教育的作用
艺术教育是灌输美育的主要方式,它可以渐渐且有效的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从而促进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所以,艺术教育跟其他学科一起形成学生的健康人格,它是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部分。
1、平复情绪,宣泄情感
大学生正处于一个比较特殊的年龄段,所以不够充分的生活阅历使得他们容易与现实生活产生冲突,思考问题的方式完全被自己的情绪所主导。这就要求情感与理智的合理发展,从而客观的认识世界,用平常的心态去对待生活。要处理好情感与理智的合理发展,不仅可以通过在社会生活中的实践外,还可以通过艺术教育让学生获得理性的储备来宣泄情感。艺术教育不仅可以平和心态正确释放情感,还可以超越娱乐的表面进入身心和谐的层次。目前,大多数人在心里感到压抑的时候会自己安静的呆一下,这可以看出当下大学生的独立意识很强。但是采用艺术欣赏来开解自己的人却很少,所以艺术教育的发展空间还是相当大的。
2、消解和社会之间的陌生感
大学生活是大学生从学生走向社会的重要阶段。他们长时间在学校的学习使得他们与社会有些隔阂,在学校生活的他们所参加的社会活动还比较肤浅,并没有深刻的去了解社会生活,所以,在整个大学阶段他们都要努力地去完成社会成熟。大学生与社会生活中的距离感必须要在社会实践中体现出来。但是,除了在学校里进行的实践活动是不够的,这时艺术教育就能发挥它的作用了,在一些艺术作品中其实是蕴藏着很多社会知识的,展现了社会生活的实质意义。由于这些知识不能够直接的理解到,所以在理解它的过程是一种非常有情趣的享受,这些知识表达的是生活的实质内容,对那些准备踏入社会生活中的大学生具有一个很好的指导作用。大学生要融入社会、完善人格必须要消解对社会的距离感、陌生感。
3、在多种文化情境中获得宽容精神
大学生在选修艺术类课程时,其常见的直接目的都是丰富文化生活、学习艺术知识和培养生活情趣和乐趣。显而易见,文化生活是否丰富,情趣品质是否高都是衡量大学生活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准。事实上,通过学习艺术类课程不仅能够提升大学生生活质量,而且对它们在了解了多远文化后对深刻了解社会、获得宽容精神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宽容精神作为一种内在涵养,对大学生今后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个意义上的宽容精神主要是通过以下两种主要途径获得的:首先艺术的形式和内容是否丰富,意味着其代表的文化类型及其所代表的价值观念的丰富性。在艺术教育中,其独特的包容性决定了艺术和主流文化、大众文化及社会亚文化可以共聚一堂,其作品都可以进入课堂并共存下来。这种多元文化的共存、共生和共融就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宽容精神。艺术是情绪化的、自由的,在艺术课堂中,就自身对艺术的感受而言,师生之间处于平等的对话和交流状态中,这就大大承认和增强了学生在艺术学习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其平等交流,可以促使学生用平和的心态去对待艺术作品。这种良好心态的培养,十分有益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4、通过欣赏能力的提高,提升精神文化品位
据悉,在大学阶段接受艺术教育的大学生普遍认为,艺术教育带给他们的最大影响是收获艺术知识以及自身欣赏能力的提高。同时,他们中认为在大学阶段接受艺术教育能够使自身的精神境界得到提高和情感方面得到丰富的人数所占比重较小。不难得知,就大学生来说,接受艺术教育,最大的作用是获得艺术知识,提高自身的欣赏能力。通过艺术教育传播审美能力是毋庸置疑的,大学生通过接受艺术教育,完全可以达到使自己的艺术知识更丰富欣赏能力更高的目的。艺术教育不是简单的理性分析和灌输式的说教,而是通过把理性内容实践化来达到实现审美活动的目的。这一过程就可以使大学生在审美观的形成过程中投入情感,和美感之间形成“共鸣”,在和艺术感强的东西打成共鸣的过程中,抛弃掉自身的非理性和不健康的心绪,逐步形成完善的人格。从形式上来看,艺术教育重在培养人的审美能力,以提高精神品味,使人发现和跟随“美”的光辉,自身培养美好的理想的人生观,从而达到道德、智慧和审美的统一。大学生在学习艺术的过程中,也能通过这些途径塑造自身的文化心理层次,对其整体素质的提升带来积极的影响。
篇8:完善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和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问题答记者问
答: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高层次人才、创造高水平科研成果、提供高水平社会服务的重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稳步发展,上世纪末进入快速发展轨道。,全国在读研究生总数164.6万人,位居世界前列,已成为研究生教育大国,基本实现了立足国内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战略目标。从教育层次看,在读博士生27.1万人,占16.5%;在读硕士生137.5万人,占83.5%。从学位类型看,博士生绝大部分为学术学位;硕士生中,学术学位占75.7%,专业学位占24.3%。从培养单位看,普通高校研究生人数占全国总数的96.5%,科研机构等其他培养单位研究生人数占3.5%。普通高校中,中央高校承担了研究生培养的主要任务,在校生人数占全国在读研究生总数的54.8%。
但总体上看,研究生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多样化需求,培养质量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方面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培养经费供需矛盾突出、成本分担机制不够健全、奖助政策体系不尽完善等。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有关部署,三部门从投入机制和深化改革两个方面入手,努力实现研究生教育四个转变:一是发展方式转变,即从注重规模发展切实转变为注重质量提升;二是类型结构转变,即从以学术学位为主切实转变为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协调发展;三是培养模式转变,即从注重知识学习切实转变为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并重;四是质量评价转变,即从注重在学培养质量切实转变为在学培养质量与职业发展质量并重。到20,基本建成规模结构适应需要、培养模式各具特色、整体质量不断提升、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研究生教育体系。
问:完善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此次出台的政策措施包括完善财政拨款制度、完善奖助政策体系、建立健全收费制度三方面内容。
(一)完善财政拨款制度。针对目前存在的中央和地方拨款制度各异、拨款标准多年未变、拨款范围仅限于国家计划内的学术学位研究生、拨款方式单一等问题,《意见》提出了相关政策措施。在中央高校方面:一是扩大拨款范围。从起,中央财政对中央高校所有纳入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的全日制研究生(委托培养研究生除外),安排生均综合定额拨款。二是提高拨款标准。根据经济发展水平、物价变动情况和财力状况,建立拨款标准动态调整机制,逐步提高拨款水平。三是更加关注绩效。中央财政根据研究生培养质量、科研水平等因素安排中央高校研究生教育绩效拨款,由学校自主安排用于研究生培养。同时,《意见》要求各地参照这一模式,完善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拨款制度。
(二)完善奖助政策体系。目前,我国研究生国家资助政策的主体是普通奖学金,主要用于补助研究生基本生活支出。针对资助方式和经费来源较为单一、资助标准相对较低、各地情况各异等问题,《意见》提出,以财政投入为主,按规定统筹高校自筹经费、科研经费、助学贷款、社会捐助等资金,建立健全多元奖助政策体系。各项奖助政策的基本定位是:国家奖学金和学业奖学金注重奖优,激励研究生潜心学习研究、积极进取;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等注重公平,资助研究生基本生活和学习费用;助研、助教、助管(以下简称“三助”)津贴注重酬劳,调动学生参与科学研究、教学实践、管理工作的积极性。同时,《意见》还对加大校内资助力度、鼓励捐资助学、吸引国外优秀留学生等提出了要求。
(三)建立健全收费制度。针对目前研究生收费与免费并存、成本分担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意见》提出,一是实行收费制度。从秋季学期起,按照“新生新办法、老生老办法”的原则,向所有纳入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的新入学研究生收取学费。二是合理确定收费标准。明确了研究生学费标准制定的基本原则和考虑因素,并对研究生学费标准作出了原则规定。三是加强收费管理。明确了研究生学费标准制定程序、学费收取方式、学费收入管理等要求。
总体上看,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的'完善和经费投入的增加,为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强有力的政策保障。
问:为什么要完善研究生收费制度?
答:我国普通高校各类本专科学生已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实行了收费制度,但研究生处于收费与免费并存的阶段。按照《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关于进一步规范高校收费管理若干问题的通知》(教财〔〕2号),允许收取学费的研究生范围仅包括专业学位研究生、在职攻读学位研究生、申请学位的同等学力人员、示范性软件学院工程硕士研究生、委托培养和自筹经费研究生、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学生等。国家招生计划内的学术学位研究生并不在收取学费范围内。近年来一些高校在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过程中对收费问题进行了探索,但总体上我国研究生教育收费制度并不健全。
研究生教育属于非义务教育,应实行以政府投入为主、受教育者合理分担培养成本、多渠道筹措经费的投入机制。从国际经验看,对研究生收取学费也是国际通行做法。我国研究生教育收费制度不健全,既不利于非义务教育成本分担机制的建立,也阻碍了研究生奖助政策的完善和研究生财政拨款的增加,不利于激励研究生珍惜机会潜心学习、促进研究生教育健康发展。为此,《教育规划纲要》明确要求“建立健全研究生教育收费制度”。按照这一要求,《意见》提出,从20秋季学期起,按照“新生新办法、老生老办法”的原则,向所有纳入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的新入学研究生收取学费。
问:收费是否会增加研究生经济负担,从而影响家庭经济困难研究生顺利就学?
答:完善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是系统设计、有机衔接的,其根本目的是推动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提高我国研究生培养质量、服务于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在实行收费制度、健全成本分担机制的同时,更加注重财政拨款制度和奖助政策体系的完善。政策措施实施后,研究生所获资助总体上超过其应缴纳的学费,资助水平得到提高。主要体现在:
(一)研究生学费标准适度从低确定。参照研究生培养实际情况和国际经验,研究生学费标准实行适度从低确定,总体上按照硕士生高于本科生、博士生高于硕士生、不同专业有所差异的原则来把握。综合考虑研究生经济承受能力、现行本科生学费标准、部分中央高校试行研究生收费制度的情况,《意见》规定:现阶段全日制学术学位研究生学费标准,原则上硕士生每生每年不超过8000元、博士生不超过10000元。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以及其他已实行收费政策的研究生,暂执行现行收费政策。
(二)全面加大奖助力度。实行全面收费的同时,建立健全多元奖助政策体系,确保研究生特别是家庭经济困难研究生顺利完成学业。这一资助政策体系呈现四大特点:一是保障研究生基本生活。设立国家助学金,补助研究生基本生活费用,覆盖纳入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的全日制研究生,而且资助标准明显提高。二是加大对优秀研究生的激励。设立国家奖学金,标准为博士生每生每年3万元、硕士生2万元。同时,设立学业奖学金,由学校组织实施。三是鼓励研究生积极参与教学、科研、管理。高校按规定统筹多渠道资金,建立健全导师责任制和导师项目资助制,加大对“三助”岗位的津贴资助力度,根据研究生参与教学、科研、管理的实绩给予相应资助。四是保证家庭经济困难研究生就学。家庭经济困难研究生除按规定享受上述政策外,《意见》还要求高校综合采取减免学费、发放特殊困难补助、开辟入学“绿色通道”等方式,确保家庭经济困难研究生就学。同时,提高研究生国家助学贷款最高限额,确保符合条件的研究生都可以申请并及时获得国家助学贷款。
因此,完善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各项政策措施,从制度设计上可以保证研究生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总体上不会增加研究生经济负担。
问:完善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的资金如何落实?
答:为确保完善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意见》对有关资金的落实作出了规定。
(一)完善财政拨款制度所需资金,按照现行高等学校管理体制和财政管理体制,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按照高等学校隶属关系分别落实。
(二)完善奖助政策体系所需资金,以财政投入为主,多种渠道筹集。从财政投入方面看:国家助学金所需资金根据高等学校隶属关系,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参照普通本专科生国家助学金分担办法共同承担;研究生国家奖学金所需资金由中央财政全额承担;学业奖学金根据高校隶属关系,分别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给予适当支持。
(三)研究生学费收入按规定纳入财政专户管理,实行“收支两条线”,由高校统筹用于研究生教学、科研、改善待遇等方面。
问: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有哪些重要举措?
答:在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中,我们注重把《教育规划纲要》的宏观要求与改革微观目标结合起来,把解决当前突出问题与树立战略理念结合起来,把提高整体质量与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结合起来,特别强调举措的系统性、针对性和操作性。除完善投入机制外,还将在改革招生选拔制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健全导师权责机制、改革评价监督机制、深化开放合作等方面采取措施,大力推进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突出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强化科教结合、产学结合,加快建设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切实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
篇9: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问题探究论文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问题探究论文
一、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结构发展的失衡
目前在我国所开设的多个专业学位中,硕博专业学位设置在数量上相差甚大,而且在不同专业学位中的招生数量也相差悬殊,呈现出了一种发展结构比例失调的现象。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在发展的功利主义取向上的问题;过度重视应用型学科而忽视基础性学科的问题。其中一些具有良好就业前景以及对工资预期较高的专业学位呈现出了较好的发展,而职业定位以及就业回报相对较差的一些专业学位发展较弱。对于硕士专业学位而言,发展比较良好,而博士学位不管是在数量上还是在其他一些方面相比硕士学位都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二)生源的不均衡分布以及生源的短缺
在我国专业学位教育开展实施的20多年中,在其蓬勃发展的背后其实也涵盖了学生生源等问题。造成这一问题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受到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限制。对于一些较好的高校来说,在招生方面的发展一直占据了绝对的优势,而相对于普通院校而言,其招生数量却显得尤其不足;现阶段,虽然我国高校招生规模在不断扩大,但具体平均到每个院校中的生源数量却呈现出一种减少的趋势;学生数量的减少,也会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教学积极性,进而对于学科的建设带来影响。
(三)在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过程中盲目照搬学术学位模式
在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课程体系,几乎也都是直接沿用了学术型研究生的教育课程体系。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以传授知识为主,没能体现出专业学位实践性、实用性和差异性等优势,因此也就直接造成了人才培养灵活性、针对性及多样化等要求的缺失,使得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无法适应和满足不同地区的.人才规格需求。
二、推进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进一步发展的对策分析
(一)实现国家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的有效结合
要实现专业学位教育的更好发展,首先就需要对市场调节作用给予足够的重视,让市场成为现阶段专业学位教育发展的有效调节器;针对我国开设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情况复杂和时间短等问题,为了给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国家应当进行科学的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提供相应的制度保障和体制支持,实现在不同区域间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差距的不断缩小,促使学校专业学位人才培养单位自主办学权的不断扩大,进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及实现专业学位合理发展的目标。
(二)转变观念从而拓宽生源渠道
生源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专业学位蓬勃发展的瓶颈因素,为实现专业学位教育的更好发展,生源问题必须解决。在工作实践中,要有效借助现代传媒和网络媒体等多形式的宣传渠道进行宣传,促使社会公众对专业学位有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转变人们传统重“学”轻“术”的观念,从而达成扩大生源和循环发展的目的。
(三)建立一种良好的专业教育国际化观念
在当代高校教育工作实施过程中,教育国际化的理念逐渐渗透到了教育的各个领域;伴随着国外一些办学机构的强势加入,在高技术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工作中,中外教育力量形成了一种激烈的竞争局面。所以,树立国际化的专业教育观念就显得尤为必要。对于我国专业学位教育发展来说,必须要以国际职业环境这一大背景为前提,通过与国际交流合作的强化来促使自身专业学位教育工作的提升,推动专业学位教育的发展。
三、结语
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到目前,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暴露了不少问题,如发展结构的失衡、学生生源问题以及教学模式等,这些问题也已经影响到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为实现其进一步的提升,采取相应的措施必不可少。目前,随着社会对高校专业学位教育的重视,相信在各个机构共同努力下,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工作也必将会迎来一个崭新的明天。
篇10:研究生教育管理的工作问题论文
摘要:我国高校扩招以来,研究生教育已经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基于现阶段研究生管理工作现状,应积极主动调整、改革管理体制与方法,创新管理模式,提高管理者的综合素质,以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研究生;管理;对策
随着研究生队伍的迅速壮大,研究生管理和人才培养如何与时俱进、迎接挑战,如何摆脱传统思想和管理模式的束缚,如何定位研究生教育管理服务,这需要我们全面准确地把握社会变革的脉搏,认真研究和探索新形势下研究生管理工作的特点和规律,积极开辟新途径和积累新经验。
一 我国研究生教育管理的特点
1 学校对研究生教育管理实行校、院两级管理体制,在明确分工的前提下,互相协调,互相促进。校、院两级管理应体现简政放权,责、权、利明确,减少中间重复环节,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2、各级管理均应严格执行国家和学校有关研究生教育的管理文件,依法治校,按章办事。
3、研究生处代表学校对全校研究生教育实行统一管理,负责规划学校研究生教育发展规模和速度,制定校级管理文件,检查和评估研究生教育质量,协调各院工作;代表学校统一对外, 负责接洽教育部、省教育厅等政府部门的业务工作。
4、各院(部)实行院级管理,在学校文件规定的权限内,负责本院研究生教育管理。在教育部、学校有关文件指导下,可自主决定本院研究生教育管理体制和管理文件。
5、各院(部)可积极与企业、事业单位洽谈合作培养研究生事宜,积极发展横向合作,扩大我校研究生教育的影响。若企业、事业单位与学校签订协议,须经研究生处同意。
6、院(部)级管理遇到无法自行解决的问题,或处理事务有争议时,或者涉及到其他学院关系时应报研究生处审定并协调。
篇11:研究生教育管理的工作问题论文
近十年来,我国的研究生教育迈入了快车道。研究生招生数量的急速膨胀,将不可避免地影响甚至强烈冲击着传统的研究生教育管理体制和教育培养方法。研究生部(处)作为研究生教育管理的职能部门,负责研究生的招生、培养、学籍、论文、学位、德育和学生管理、导师管理、学科建设等工作以及受理在职人员申请学位工作。而部分中小规模研究生培养单位,由于研究生规模小,管理部门直接负责课程安排和直接管理学生,实际工作中,研究生部既是职能部门又是教学单位,囊括了相当于本科教育的教务处、学生处及部分院、系的职能。目前,我国各高校研究生的教育管理所呈现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四点:
1 管理意识较强,服务意识较弱。目前,我国各高校的研究生教育管理者的思想意识仍受传统的管理体制和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他们大多传统管理意识较强,而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服务意识薄弱。主要表现在:家长意识浓厚,凡事以领导者自居,对广大研究生的要求视而不见,一切工作以对上级负责为标准等等。
2 管理模式单一。高校一贯垂直的,自上而下的单一管理模式使研究生管理工作者满足于应付上级布置的工作,疲于日常管理工作。难以有精力去思考如何增强管理的主动性、有效性。
3 德育工作、后勤保障未完全纳入学校统一的服务管理范围,造成协调工作量大、工作效率低。随着研究生规模的扩大,生源构成更加复杂,研究生德育工作亟待加强。而多数情况是学校召开的有关会议,研究生主管部门却不能参加,学校和上级的一些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会议、文件精神不能很快传达到研究生,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生德育工作的开展。
4 部分高校研究生的管理质量令人担忧。学位论文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及研究生教育的总结性成果,其质量直接反映了研究生教育的水平。学位论文质量低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生源优劣、课程设置、导师水平以及教学管理等因素都可能影响学位论文质量。尽管许多高校实行中期分流制度、研究生论文外审制度、答辩时要求先期发表论文若干篇,且对发表刊物有具体要求等,但缺乏可操作的有效考核办法,常常出现无论证、无研讨、无监督和无评估的“四无”状态。
【探究完善研究生艺术教育质量体系的问题及路径论文(精选11篇)】相关文章:
浅析高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路径研究论文2023-07-09
毕业论文题目2022-08-22
教师专业发展论文2023-11-18
论述教师的专业素质和专业发展的关联性论文2023-12-29
机械科技成果转变路径论文2023-02-13
人力资源在职研究生论文题目2023-11-29
探究我国建筑工程管理中的理由与路径2022-06-30
毕业论文范文题目模板2023-11-02
高校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路径的论文2023-12-26
关于体育教学环境的论文题目2023-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