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国际化复合型创新型金融人才培养的国际经验与借鉴论文

时间:2022-08-05 07:58:04 论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浅析国际化复合型创新型金融人才培养的国际经验与借鉴论文(推荐9篇)由网友“爱在你身边”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浅析国际化复合型创新型金融人才培养的国际经验与借鉴论文,供大家参考借鉴,欢迎大家分享。

浅析国际化复合型创新型金融人才培养的国际经验与借鉴论文

篇1:浅析国际化复合型创新型金融人才培养的国际经验与借鉴论文

浅析国际化复合型创新型金融人才培养的国际经验与借鉴论文

金融业的特性决定了其业务的开展取决于从业人员的能力和素质。在金融行业,“人”更是“第一资本”、“第一资源”、“第一动力”,金融业的竞争,本质上是金融人才的竞争。但目前国内的高级应用型金融人才仍相当I乏,表现为金融工作人员对传统金融产品的运作比较熟悉,缺乏创新意识,而对一些新兴领域的产品和服务较为生疏,且缺乏学习的动力。具有国际化金融教育背景和经验、具备研究与应用的综合能力、了解全球经济环境变化和金融市场前沿领域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十分缺乏。因此,国内高等财经和综合类院校须积极借鉴国内外成果经验,实施金融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改革。

一、国际化、复合型和创新型是西方大学金融人才培养的目标

1.注重通识教育。发达国家高等院校对金融人才的培养追求知识结构的全而性与合理性,强调通识性基础知识和专业性理论基础并重,注重对学生素质、能力、创新等方面综合品质的培养,重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结合。例如,美国印弟安那大学凯利商学院制订的金融学本科教学计划侧重于对本科生各方面知识的培养,培养学生对通识性基础知识的兴趣,使得学生了解人类历史上自然、人文、艺术等各门类科学的突出贡献,理解国际、国内、政治、社会、经济的环境对公司运作的影响。

2.注重国际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国外著名大学注重国际化金融人才的培养。如日本一桥大学和九州大学以培养国际化金融人才为战略目标,英国大学教育则奉行全球化的人才观念,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和罗德经济管理学院强调与国际市场实践结合的方式等。

二、发达国家金融人才培养的教学计划与课程设置特点

1.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大多数西方国家大学(尤其要英美国家在大学)的教学计划都非常重视通识教育,它们认为学生不仅应该谙熟和掌握本专业的知识,而且应该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积累深厚的文化素养。美国大学金融学专业的课程体系一般由通识教育课程、公共核心课程、金融专业核心课程和综合选修课程所构成。这些学校注重新生通识类知识的积累,在大一至大二的课程中,金融学专业的学生需要根据兴趣跨学科选修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各领域课程,此类课程学分所占比重高达20% -30%。以麻省理工学院此类一流大学金融专业的本科课程为例,金融专业学生需首先修完微积分、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核心课程,才继续学习公共核心课程和金融学专业课程。与广泛的选修课程相比,其金融学专业核心课程则显得少而精,其比例一般不超过总课时的三分之一。但是,其选修课程也并非随意设置,有大量关注金融学研究前沿、反映金融市场变化、贴近金融类岗位需求特征、培养学生研究兴趣和实践能力的选修课程可供学生选择,有利于金融专业学生拓宽专业视野、激发创新思维、适应市场节奏。

2.更注重微观领域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与国内本科金融学教育不同,国外大学金融学专业的课程设置都是以微观金融为主,如金融市场、公司金融、投资学、金融工程、金融衍生工具等,而诸如货币银行、国际金融等宏观金融课程并不占主流,而且学生从大三才开始进行系统的'专业领域学习。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为例,为了加强金融学本科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其专门开设了金融管理案例课程;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一改系统的专业课程设置,开设了诸如金融市场实践、东亚商务等金融实验课程;宾西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为了培养投资领域的实务类人才,专门开设了风险资本、证券投资基金、资本运作等课程;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开设的特色专业课程包括日本金融系统、证券市场交易、固定收入模型与方法、投资心理学、风险评估与管理等;耶鲁大学则设有竞争策略、计划评估、税收和商业策略、私募证券投资、金融状态分析等课程。

3.重视经济金融方法论的研究。国外高校认为金融学更偏重于应用学科,因此更注重经济金融方法论方面的课程,也比较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以理论解决现实问题。例如,密歇根大学设置了金融实证方法课程,用实证模型发现和解决金融领域的实际问题。在目前流行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趋势下,对于经济金融方法论的掌握和研究尤为重要,我们不能就模型论模型,神话和放大模型的作用,而应该更多了解经济金融现象产生的背景和原因,从根本上理解现实情况对模型修正的意义和作用,以使模型达到对经济金融现象更好的解释效果。

三、启示

综上所述,国外高等院校致力于培养国际化、复合型、创新型的金融人才,其模式和方法值得国内高等院校学习和借鉴。根据目前我国金融业发展对国际化、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我国高等院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寻求突破。

1.树立全新的金融人才培养理念。在经济全球化主导的社会中,高端金融人才必定是“国际化、复合型和创新型”金融人才,即在高层次的基础上具有广阔而开放的全球视野、积极学习和快速的适应能力、充分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与时俱进的精神和开拓创新能力、充分调动资源和把握机会的能力、较强的国际沟通与交流能力以及良好的职业操守的金融专业人才。

2.优化完善金融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从强调微观金融、国际化、复合型、创新型等出发,更新教学内容;提高双语教学水平,适应金融发展国际化的需要;加强国外优秀教材的使用。按照整体优化、全而发展、理论联系实际、共性培养与个性培养相结合的原则,设计金融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注重金融学与数学、外语、信息技术、法学的结合。课程设置和内容选择强调三个重点:专业方向课设置应充分体现该专业方向人才需求的国际化特色;强化学生的专业分析、专业实践和动手能力,体现应用型特色;体现创新能力的培养特色。

3.改革完善金融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为适应金融专业人才的现实需求趋向,满足金融业对人才规格和质量的需求,必须在理论课程体系改革基础上,进一步拓展金融人才培养的实践教育体系,通过逐步整合校内外教育资源,建立较为全而的金融人才实践训练模式和体系。在操作层而上,实践教学体系可以通过实训课程、科研活动、国际交换、调研实习等方式来构建和完善。

4.建设适应现代金融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通过聘请国内外知名学者到我系兼职任教,引进具有博士学位、突出科研能力的中青年学者;积极鼓励青年教师攻读博士,积极鼓励中青年学者出国交流;积极聘请国内外著名金融机构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管、业务骨干担任兼职教师,建设一支满足专业特色建设需要的高质量兼职教师队伍,优化学历结构、学缘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形成一支了解社会需求、教学经验丰富、热爱教学工作的高水平专兼结合的金融人才培养师资队伍。

篇2:高中语文教学与创新型人才培养论文

高中语文教学与创新型人才培养论文

摘要:素质教育的一个核心内容是创新教育,主要是在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形成较强的创新能力,从而使学生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意识的人才。高中语文是一门具有极强创造性的学科,其教材内容留给学生的想象空间极为广阔。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从观念转变、学习方法指导、课堂氛围营造、鼓励学生质疑等方面,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为他们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创新型人才;培养;高中;语文教学

当今国际竞争日益激烈,而国与国之间竞争的实质就是科技和人才的竞争。一个国家竞争力的强弱,关键取决于其国民创造力的高低。因此,培养创新型人才已经成为民族振兴、国家兴旺发达的关键。而高中语文学科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其教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肩负起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任。高中语文教师应积极回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转变教学观念和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切实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服务。

一、切实转变教学观念,创造性地开展高中语文教学

(一)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所谓正确的人才观,就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正确认识和对待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来讲,人才观的正确与否,关系到是否正确认识教育的本质。从客观上讲,学生本身都有其优点和长处,其将来都可能在某一领域、某一方面成为人才。因此,教师绝对不可以仅凭个人的喜好和判断来为学生定性,而要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个性和特点,相信并积极鼓励他们,不断地帮助他们,从而使学生走上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反之,如果教师只是单纯地以智力模式和学习成绩来评价学生,把他们人为地分成三六九等,那么势必会束缚甚至于扼杀学生原本的创新意识和精神,进而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就无从谈起。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并进一步激活其创造性潜能,要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在其能力范围内体会到创造的乐趣,持续增强自信心,从而在适合自己的道路上持续发展。

(二)转变教学指导思想

在课堂教学中要实现创新教育,就要求教师切实转变面对学生进行单一知识灌输的传统教学观念。第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师生之间的积极互动,而不能教师一言堂;第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使让学生掌握获得知识的方法,而不能单一地灌输知识;第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课内知识的拓展与延伸,教学的知识不仅包括教材内的知识,也要涵盖与教材知识有关的新知识,更要包括师生针对教材知识互动中而形成的新知识。

(三)明确科学的培养目标

爱因斯坦曾经就教育和人才培养问题谈到,采用专业的知识来对人进行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利用专业教育培养的人只能是有用的机器,而不可能成为和谐发展的人。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要求实施创新教育,而创新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本质区别在于怎样进行人的创造力的开发与培养,其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形成创造性的思维。

二、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努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在这一过程中学科门类不断增加,知识的更新速度不断加快,再也不会存在终身受用的知识。目前和未来的社会和行业发展需要的人才应该能够独立学习、独立工作,并且要具有创新能力和科学的预见能力。鉴于此,要求学生必须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如果学生不会自学,那么他将来也势必不会单独去创造,也就不可能成为创新型人才。因此,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为学生指导学习方法,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比如,第一,对于美文,要要求学生熟读并背诵下来,从而潜移默化地形成规范的语感。第二,在学习课文或者阅读中外名著佳作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养成摘抄的习惯,不断积累精彩语句或段落,从而为以后的作文积累素材,为我所用。第三,在日常读书看报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坚持用自己的话概括主题思想,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思维。第四,在自学课文的过程中,指导学生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营造有利于激发学生创新兴趣的课堂氛围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教师,也是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主要动力。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此基础上把学生的创新潜能与欲望充分激发和调动起来,其目的是促使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究,最终达到创新思维形成的目标。而传统课堂教师一味地灌输教学内容,难以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因此,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针对学生的学习水平和特点营造浓厚的课堂氛围,从而在轻松和谐愉悦的教学情境中激发学生探索求知的积极性,进一步拓展活跃思维,逐渐培养起创新意识。另外,高中语文教师还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励学生深度思考教学内容,其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创新火花,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使学生对于知识掌握得更加透彻。例如,在教学马丁路德金的演讲《我有一个梦想》时,教师围绕一大问题,即“你理解的梦想是什么?”来展开教学,教师抛出这一问题后,课堂气氛立即活跃起来,学生就这个问题与课文结合起来思考,并将马丁路德金的梦想与自己所理解的梦想进行对比,从而就更加深刻地理解“为民请命”的献身精神的无比崇高,进而会逐步树立起更为远大的个人理想。可以说,教师通过营造和谐宽松融洽的课堂氛围,能够为学生构建鼓励大胆思考、深入探究的环境,从而保证学生在交流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最终培养出创新思维。

四、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学生的独创精神

一切创造活动都具有一个本质性特征,那就是该活动具有独创性。因此,为了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要首先培养学生的独创精神,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大胆质疑,甚至为了解决问题而不惜刨根问底。一切知识的获得,一切发明的产生,无不是从“疑”开始的。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注意引导学生就学习内容生成疑问、向教师提出疑问,并且积极探究思考解决疑问。首先,教师课文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准确地把握和理解重难点,不在无意义和价值的问题上过于纠缠。要引导学生对于文章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在此基础上深入研读,进而就文章内容生成有价值的疑问。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有利于他们生疑的条件,从而鼓励激发他们积极地进行思维训练。其次,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在其认为没有疑问的地方提出质疑。譬如,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可能对于一些课文认为不重要,或者对于文中的一些词语、句子往往读过之后没什么感悟,提不出什么问题。而事实恰恰相反,学生忽略的地方往往可能是对于课文理解的重点之处,或者是容易引发错误认识的地方。这时候,教师可以巧妙地故意设疑问难,引导启发学生得到意外收获,从而使其思维触类旁通。再次,为了有效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针对同一个问题用不同的观点来阐释,进而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针对教学内容设计有利于学生质疑的活动,从而为学生搭建阐述观点、分享看法的平台。比如,在教学鲁迅的小说《祝福》时,教师可以鼓励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多种观点来对祥林嫂的性格进行综合分析。在此基础上,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比较,从而进一步确定自己的观点,这一做法的目的是不用所谓统一的标准答案来限制学生的思维。

参考文献:

[1]施建能.浅议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J].课外语文,,(12).

[2]严伟.谈高中语文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7,(7).

篇3:实验教学与应用创新型传媒人才培养论文

实验教学与应用创新型传媒人才培养论文

摘要 本文以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人文学院传媒实验室为例,探讨培养社会需求的应用创新型传媒人才的途径与方式。

关键词 传媒实验室 实践 创新 应用型人才

高校实验室是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重要场所,是人才培养和教学科研的重要基地,是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的平台。面对社会的快速发展,高校必须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大力推进创新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因此,高校实验室对人才的培养肩负着重要的使命。为此,要多角度、全方面的对实验室创新型人才培养途径进行挖掘。而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人文学院传媒实验中心所探索出的实验教学模式、类型及方法,既为如何进行实用创新性传媒人才培养提供直接的经验,也为如何利用高校实验室的软硬件资源,搞好实验教学工作,提供相应的参照。

一、教学模式创新

相比于其他种类的高校实验室来说,传媒实验室的人才培养途径当然是要围绕传媒人才的打造和市场对创新型传媒人才的要求,一面配合各个学校实验教学理念与定位,一面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基础,最终实现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育。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传媒实验中心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已经建立起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实践与人才紊质培养相结合、人才素质培养与市场需求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同时强调专业教学、实践及专业人才技能培养的同步性与综台性。而在具体的实验教学中,则通过课堂上教学与拟真实践、课外专业技能培训、教学与社会活动实操、学术活动与讲座、学科竞赛等途径,综合而全方位地为培养传媒市场所需要的应用创新型人才,构建出以下四种实验教学模式。

1 教学与实验一体化模式

教学与实验一体化是指传媒实践教学遵循专业作业流程规律,使学生在掌握理论的基础上,对教学与实践进行拟真设计的实践教学过程。在这一模式中,可以由教师设定题目。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定题目,通过小组分上、各司其职,团队协作、共同作业,完成项目、汇报总结等环节,使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专业技能的同时,锻炼其创意能力、管理能力、协作能力、沟通能力、表达能力、项目运作能力,并同时培育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一模式将理论有机地融入到实验教学过程里,并突显和实现对传媒类学生的专业技能及素质的初步结合与培育,经过反复的理论与实验的融合与磨合,让学生的专业素质、综合素质和能力得到更好的培育和养成。

2 教学与培训一体化模式

教学与培训一体化的实验教学模式是指传媒实验室按照传媒人才的专业要求,根据专业实践的发展状态,让学生及时补充专业实践中出现的新知识,使其与专业实践发展同步,始终能够学习到最新的专业技能,在教学与实践中进行专业技能强化与提高的实践教学过程。在这一模式中,聘请校内外的优秀教师与专家,一方面利用传媒实验室的设备资源,搭建讲解、演示、实验操作平台,对学生没有掌握的基本专业技能加以课外培训,如大洋非线性编辑软件、Adobe公司出品的图片编辑与绘制软件、录音与导播技术等。通过现场讲解,现场实操,帮助学生熟悉设备和软件功能,技术操作流程。学生通过模拟、实际操作等技术和方法,结合实验教材独立完成实验。培训以学生自愿参与为基础,以专业技能的系列讲座为形式,在培训过程中以实际应用操作为手段,并在培训后加以考核,从而帮助和实现学生专业技能全方面的扩展和提高,提升其复合型人才的基本素质。另一方面。为学生讲授专业前沿知识、传统文化和专业在社会上的应用环境等,为学生巩固知识,增强文化底蕴并能够更快地了解工作性质,先行具备从事专业工作的先进理念和社会视野,更有针对性地进行专业技术学习打下基础,从而提高学生的钻研能力、探求精神和综合素质。

这种模式。能够适应传媒行业的发展状况与趋势,改善学校教育相对于业界发展来说一直体现出的滞后局面,为学生及时补充业界最新需要的专业技能。使传媒人才的培养能够保持在与行业发展的同步位置上。

3 教学与社会实操一体化模式

教学与社会实操一体化的实验教学模式是指传媒实验室结合专业人才市场的要求,在教学与实践中引进社会实际操作项日,实现专业技能培养与社会实践要求对接的实验教学过程。这一实践模式是为让学生更快地了解社会工作环节,熟悉工作流程,促进学生就业而开展的富有特色的实践教学形式。在这一模式中,依托学校与学院社会活动项目多、北京市传媒资源丰富的特点,将实际要开展的活动或媒体项月引入学生的实践教学,让学生直接参加学校及媒体机构的项目运作及生产,使学生在具体的媒体实践中进行专业技能实际操作,以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如为某公司进行形象包装,包括CI企业形象设计、公司宣传广告创意、宣传片制作、公司形象推广策划、宣传册设计、网站设计等一系列的创意策划活动。这一模式通过教师组织和把握,采取项目招标的形式,完全由学生执行、策划、运作,直至项目的完成和总结,使学生参与真正的社会实践,加强和培育其专业素质。使其创新能力在实操中得到肯定、创新信念得到巩固,以培养真正的符合社会需要的实用型专业人才。

传媒行业是一种需要更多实操的领域。就传媒人才培养来说,专业素质,综合素质、创新素质和创业素质的培育,高校专业教学中所有的理论最终还是要体现在学生是否能够顺利进入行业的社会实操环节、体现专业实操的能力、担当专业实操的责任 教学与社会实操一体化模式满足了培养传媒人才的特殊要求。

4 教学与竞赛一体化模式

教学与竞赛一体化的实验教学模式是指传媒实验室中的实验教学结合教学内容,以组织学生参加社会上的各类竞赛或者自办竞赛的方式,为学生提供一个施展才华的平台。这一实践模式是通过让学生通过竞赛,充分展示创意能力、知识与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合作和竞争意识、培养其思维能力及其意志力。在这一模式中,一方面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上各类专业竞赛,如全国大学生广告大赛、金铅笔奖、金犊奖等,由教师进行指导,可以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进行选题、创意、策划、执行、操作等的一系列活动。另一方面,传媒实验室根据专业课程进度和人才市场需求,自拟题目,在院系内或者联合其它高校的传媒实验室组织开展竞赛活动。如主持人大赛、公益广告大赛、城市宣传片大赛等。大赛的筹办包括策划、宣传、聘请专家、现场拍摄、会务、报道等完全由学生完成,在筹办过程中,锻炼其策划能力、协作能力、公关能力、沟通能力、运作能力、应变能力,同时增强学生创新能力和意志力。

传媒是一个竞争激烈的行业,并且随着媒介技术的快速更新换代,使得传统媒介与新媒介、各类媒介机构与公司、从事媒介行业实践的传媒人,均卷人到各种各样的竞争环境与过程。先行导入竞争因素。让学生能置身并参与,是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人文学院传媒实验中心开展实验教学的有意作为经过教学与竞赛一体化模式,可以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冶炼学生的创业能力。

二、课程类型与层次建设

高校的人才培养从来都应该以学生为本,不仅要进行知识传授、能力培养,还要培育人才的综合素质提高。为实现教学目的`,实验教学需要有不同的实验教学方式和层次。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的实验教学体系是由如下实验类型构成的。这些实验类型同时结构出其独到的实验教学体系与层次,为实用创新型传媒人才的打造,提供了坚实支持。

1 专业基础实验

这种实验类型是高校专业实验教学必备的内容,也是专业人才培养的基础。其内容主要是对专业基础技能进行系统的教学与培训,让学生掌握以后从事相应的专业上作所需要基础技能。如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广告学专业中设置美术基础、广告摄影、摄像,造型艺术、Photoshop、Illustrator软件等实验教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造型能力和动手实操能力。在传播学专业中,则设置市场调查与分析、公共关系、摄影与剪辑、新闻写作、报刊编辑等实验课程,以培养传播系学生的基本专业技能、涵育专业素质、掌握实操技能。

2 专业提高实验

这种类型的实验教学是在专业基础课程的基础上开展的。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人文学院传媒实验中心将这种类型的课程,开设为着重于创意设计型实验教学的课程类型。其间,主要通过参与项日、活动等,使学生在拟真和实际的情境下,实现专业技能的提高。如广告学专业中设置广告创意、版式设计、企业形象设计、广告影视制作、广告音乐形象设计等课程。通过试验教学深化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帮助学生掌握广告设计制作的技能和方法,提高其综合专业素质。传播学专业中设置媒体经营与管理、广播电影经营与管理等课程的实验环节,以提升传播系学生进行媒体项月的策划、管理、运营和媒体公司管理、运营的综合能力与素质。而在这种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中,是要通过实验教学内容、形式及环节的设计,实现传媒专业学生基础技能的提高与运用。

3 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培养实验

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后,需要通过动手实践操作来提高专业综合能力。通过虚拟媒体公司、创意工作室、校企合作、参加竞赛等方式,造就学生创新能力的养成和提升。传媒实验室为学生提供场地、器材与相应的指导,为学生承担的创意活动和项目提供便利条件,让学生利用传媒实验室的设备与专业传媒机构、公司合作,进行项目的创意、策划、运作,并为学生创新学习活动提供实践指导和服务。这种类型的实验教学课程,以实现和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为追求,以培养出当下社会最需要的实用创新性传媒人才。

三、实验教学效果实现

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和递进式的教学类型与层次,帮助学生提高了专业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想象力获得不断的激发及培育,并通过策划、设计、管理、运作和宣传、营销等实践环节,让创新意识成为学生的自觉意识和素质,这也是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人文学院传媒实验中心进行实验教学的终极追求。在多类型、分层次、循序渐进的实验教学中,传媒学生的专业技能趋于成熟,专业素养不断提高,创新素质不断养成,为他们将来成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掌握传媒相关技术、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奠定了基础、铺平了道路、形成了促进。实验教学的成果是显而易见的。

1 专业技能成熟

通过一系列的横向、纵向的实验教学类型和层次、体系的设置,在基础性、提高性实验和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培养实验教学中,学生由点及面、由浅入深,在递进式实验教学环境与进程中,使得学生熟练地掌握了专业技能,达到了市场对传媒人才需求的行业标准及要求。

2 专业素养提高

通过课堂与课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媒体机构的项目运作及生产中,学生不仅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其创意能力、营销能力、管理能力、公关能力、协作能力等。以及作为专业人才所需要的感觉、素养等均得到了培育。学生在实践中不断进行经验的积累,在实验教学的积极体验与参与里,提高了自己的择业和就业竞争力。

3 创新人才素质养成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人文学院传媒实验中心所设置的社会实操的环节和虚拟公司的运营,主要让学生起主导作用。通过创意、策划、公关、制作等一系列具体运作中,增强学生的勇气、毅力、信心,坚定其意志并培养其勇于探索的精神、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从而能将学生打造成具有独立创新能力、坚定信念和百折不挠意志的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创新型人才。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人文学院传媒实验中心就这样通过教学与实践结合、实践与人才素质培养结合、人才素质培养与市场需求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优化了自己的实验教学的结构体系,激发和实现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其实际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培育其作为传媒人的毅力和信念,使其在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中,而能与行业发展同步,与传媒行业的发展要求相吻合,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学生作为未来合格传媒人才的素质、素养培育。当然,从以上的经验总结与剖析中,我们同时看到了高校实验教学可以尝试的路径和实现的效果。

篇4:计算机专业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探索与研究论文

计算机专业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探索与研究论文

1背景

中国高校有900多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量大,需求面宽。每所高校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又由于学校特点、师资特点、学生特点等因素而存在差异。如何准确确定具体的人才培养目标并围绕着目标选择课程和开展有效的教育教学活动,是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者需要思考的核心问题。计算机学科的研究领域从三大领域逐渐分化为更多的研究方向,可以分为5个方向:计算机科学(CS)、计算机工程(CE)、软件工程(SE)、信息技术(IT)和信息系统(IS)。因此,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一个大的专业,需要进一步细化。教育部在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和软件工程专业确立为两个独立的一级学科,这样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覆盖面将缩小,内涵将发生变化,因此不可能在上述5个方向都办出特色。如何办出专业特色,避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被同质化的现象,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者必须认真思考的课题。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日趋广泛及其重要作用的进一步确立,计算机应用技术发展得异常迅速,使得计算机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尤其重要。在学校时所用的系统(含软件工具、平台)到毕业时可能就被新系统淘汰,因此要求学生能够迅速掌握并应用新技术成为基本要求,这就要求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者具有前瞻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应用能力。一般而言,创新应用能力中的创新思维主要包括思维科学方法论、思维方法、逻辑学、辩证逻辑方法甚至学习方法,但要使学生具备专业能力,仅具有创新思维远远不够。普通高校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应用能力呢?

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定位

国内高校中有211、985等学术研究型高校,更多的是普通高校。普通高校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应该准确定位,从人才培养规格的角度看,应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从人才培养的方向看,一般而言,应选择计算机科学(CS)方向。

2.1CS在计算问题空间中的定位

为了说明计算机学科的问题空间,我们引用ACM、AIS和IEEE-CS专家的观点。计算机学,横向从左到右是理论、原理和创新到应用、部署和配置。希望在实验室发现新事务或发展新原理的人,将选择在左空间的分支学科工作;希望帮助人们选择和使用恰当的技术或者集成一些现有产品解决组织方面问题的人,应该选择右空间的分支学科。

2.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

综上所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是牢固掌握计算机系统的软件和硬件知识,具备以下4方面的基本学科能力:计算思维能力,算法设计与分析能力,程序设计与实现能力,系统分析、开发与应用能力。应用型人才培养应强化后两种能力,如应用软件开发人才和嵌入式软硬件开发应用人才。另外,学科方面的能力不是靠学习1~2门孤立的课程就可以具备,而要通过精心设计的系列课程构成相应的训练系统进行培养。这些课程可以包括以下计算专题的知识领域:程序设计语言基础及理论、科学计算、算法与复杂性、图形学原理、数据库、软件设计、嵌入式系统、操作系统原理与设计等。

3创新型应用人才

3.1明确创新型人才培养基本要求创新,首先要学会做人,其次要学会创新思维,最后是学习专业知识。相应的'课程有社会道德与法律、创新思维课程、精心设计的专业课程等。教师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入门课程(程序设计课程)中,就应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程序设计方法一般都不是唯一的,教师要鼓励学生探索其他程序设计方法,教会学生不要墨守成规;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设计思想和方法的传授,教会学生怎样发现问题、提炼问题、归纳和抽象问题。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养成不断设计的“习惯”,从而形成创新的强烈意识,树立创新精神。创新还需要做到应用创新能力的培养。所谓应用创新,笼统地讲,就是要求学生在明确的算法思想或实验平台前提下,沿着较清晰的技术路线,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特定的工程实践活动,或者是使学生具备计算机应用软件和硬件的设计、开发和维护能力,而不是使用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的能力,尤其要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有效地培养学生理论结合实际的能力。

3.2构建科学课程体系,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创新应用型训练普通高校建构以硬件课程为主的教学体系条件并不成熟,应考虑以软件和硬件为基础的教学体系。学生的创新应用能力主要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因此教师应考虑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专业核心课程模块和创新应用课程模块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主要课程模块。在专业核心课程模块中,程序设计语言是基础核心课程,包括面向过程的程序设计语言和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两类。学生应该首先系统地学习面向过程的程序设计语言,同时在该语言的学习过程中,重点不是掌握语法本身,而是掌握结构化程序设计方法。结构化方法是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永远不会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学会如何将一个现实问题分解成一条条计算机指令,因为分解过程实际上也就是思维训练与创新过程;在学完该课程后还应进行系统实训,让学生系统地求解一系列经典的广义计算问题;当有一定的面向过程的程序设计基础后,再让学生学习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目前,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的平台在易用性方面做得比较好,学生容易上手,但仍然需要以面向过程的设计能力为支撑,掌握面向对象的基本思想和提高对问题的分析与设计能力,才有可能开发出高质量的软件产品。

面向过程的程序设计语言应在大学第1学期开设,最迟也要在第2学期开设;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也要尽早开设。计算机语言课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入门课程,因此要将学生尽早地引入计算机世界;同时,由于程序设计(不同于编程)能力是专业基本功,因此要让学生反复锤炼,应该在学习每一门语言后再开设计算机语言实训课程。实训课程是应用创新课程模块中的课程,只有让学生具备程序设计能力后,才有可能使之成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创新型应用人才。在其他专业核心课程中,除了要系统地设计核心课程体系外,还要将课程体系结构及内容进行系统的设计,并与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例如,培养学生的系统分析、开发与应用能力就应该以核心课程软件工程为中心,将程序设计、数据库、数据结构等核心课程有机结合起来,其中数据库和软件工程在内容方面应适当整合,程序设计和数据结构应融合。软件工程与实际项目相结合,可以培养学生对项目的分析设计能力;数据库与实际项目相结合,尤其可以培养学生对项目数据库概念结构及逻辑结构的设计能力。在软件实现方面,学生应充分应用程序设计和数据结构知识,这样,一个项目的开发将上述课程系统结合起来,可以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应用能力。教师在专业核心课程的实验课中应系统地构建实验内容。综合性实验和设计型实验是必作实验,这些实验都有应用属性并且与毕业设计有关联。应用创新课程模块中除了包括上述专业核心课程的实验模块外,还应该有专业实习课程。学生在专业实习之前应明确实习方向,可先在校内实训基地实习,然后再在校外实训基地实习。学生可在实习过程中验证专业知识,积累实际问题与经验。在应用创新课程模块中,重要的一门课程是毕业设计。毕业设计是大部分专业课程结合在一起的综合实战训练,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本科生应选择实际项目作为毕业设计题目,不适宜选择其他类型的题目(如理论性论文),并应用所学专业知识和具备的专业能力,完成项目的程序设计或软件开发。只有完成项目,才允许学生撰写毕业设计论文(总结)。

4结语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制订者,首先应分析计算机学科的发展方向尤其是应用技术发展方向,然后在此基础上,结合学校的人才培养规格、专业认证标准等准确定位专业培养目标,科学制订专业课程体系,尤其要对体系中课程的创新因素进行充分分析和整合并加以运用。这样,在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后,才能逐步将学生培养成掌握新技术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篇5:滑铁卢大学创新型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实践论文

滑铁卢大学创新型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实践论文

[摘要]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关系国家命运和民族兴衰的战略抉择,这就对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分析了创新型科学与工程人才的社会需求,介绍了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独特的科学与工程人才合作教育培养模式,并以此为基础,思考了我国创新型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的方向和路径。

[关键词]科学与工程人才;社会需求;培养实践

在现代科学与技术引领和推动下,人类社会已经步人知识经济和科技创新的时代,科学技术不断创造出新的经济增长点,国民财富的持续增加和生活理想的实现依赖知识的积累和创新,创新越来越成为国家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成为世界各国的战略选择。为此,我国政府作出了到,使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能力显著增强,在基础研究和科技前沿领域取得一批有重大国际影响的创造性成果,将我国建设成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决策。如何使这一决策得到落实,如何在世界前沿科技发展中展现中国科学家的智慧与才能,如何在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技术发展中寻求突破,这既是政府希望尽快解决的难题,也是高等工程教育界有责任思考与回答的问题。这个问题的根本解决,取决于人才战略的实施,取决于良好的人才成长环境与人才培养机制,也取决于高校内部教育思想、理念与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改革。从高校内部人才培养的角度思考这一问题,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比较成功的高等工程教育经验就显得尤为紧迫和必要。

一、加拿大高等教育与滑铁卢大学的成就

与美国相比,加拿大是一个富裕、平和、静悄悄的国家。它独特的地理环境、政治体制和文化传统,铸就了加拿大人民不事张扬、默默工作的性格。与此相应,在世界高等教育论坛上,很少能够听到有关加拿大的声音,关于加拿大高等教育的书籍、文章也十分少见,而关于加拿大高等工程教育的相关介绍和研究更是凤毛麟角。实际上,加拿大的高等教育不仅有完善的体系和制度,而且非常发达并很有特色,在规模上其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与美国持平,在办学质量上也拥有一批历史悠久并享有国际声誉的著名大学,如多伦多大学、麦吉尔大学、皇后大学等都是创立于19世纪的研究型大学,与上述大学相比,滑铁卢大学则是一所创建于1957年的新型大学,l2]虽然比较年轻,但它经过50余年的努力,今天已经跻身于加拿大最好的大学行列,在加拿大《麦克林》杂志所进行的一项调查中,鉴于滑铁卢大学学生的杰出表现,加拿大各行各业领导者们投票认为滑铁卢的学生是“明日的领袖”。和所有优秀的理工科大学一样,滑铁卢大学经过50余年的发展,在科技创新中发挥了显著的作用,拥有了的突出地位。滑铁卢大学拥有加拿大最大规模和最有声望的工学院,并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数学院,在电子工程、环境科学、信息安全、会计、保险统计、应用数学、计算机科学、组合与优化、金融数学、纯数学和统计学等领域培养了数以万计的科学与工程方面的精英人才,其学生超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之成为科学与工程教育领域的领头羊。成立于1984年的加拿大创新型高科技企业的代表rim公司是一家北美知名度增长最快的无线数据业务公司,过去几年rim公司业务成倍增长,公司市值达到600亿。

rim公司的总部就设在滑铁卢大学旁的科技园区内,rim公司总裁在加拿大创新基金会上谈到大学存在的价值时表示:大学的价值在于教育和研究工作,大学的首要任务是将人类积累下来的知识传授给下一代,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开发新的知识。在谈到大学对于rim公司的贡献时,拉扎利蒂斯总裁说:rim公司在的发展历程中,雇用过5000多名学生,包括合作学生、实习生、本科生、研究生和博士后,正是他们的工作成就了rim公司今天的辉煌。因此,如果想了解商业化是如何产生的,就应该观察大学或学院每年毕业的学生。拉扎利蒂斯说:“如果你打算了解什么是真正的'商业化,你只需要参加当地大学的毕业同学会。滑铁卢大学每年举行两次活动,庆祝新的毕业生走人社会。这些毕业生在高水平的研究人员指导下从事研究工作,掌握最新的研究工具、方法和工艺,了解世界前沿技术的发展状况。随后,这些学生将逐步进入我国工业领域、研究所和社会,从事创造性的工作,这才是真正的商业化。”

滑铁卢大学的工程教育优势,一方面体现在大学利用校园中的多学科优势,实现正式和非正式的跨学科交流与合作,使得科学研究与教育教学的深度、广度和水平不断提高,另一方面,也是更为重要的――大学在知识创新中扮演了最为根本的角色――培养了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科学与工程人才,因为大学中汇聚了杰出的科学人才,科研经费充足,进而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滑铁卢大学建校50年来培养了一代代杰出的创新与创业人才,创造了令世人瞩目的原创性科研成果,有些成果已经转化为该校创办的100余家公司的产品和服务,如今滑铁卢大学被誉为“加拿大高科技的摇篮”,滑铁卢地区也被人们视为加拿大的“硅谷”。

二、赢得卓越声誉的滑铁卢大学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模式

为什么这样一所只有50年建校历史的大学能够获得如此殊荣?由于没有医学院、法学院,滑铁卢一般不被当做综合性大学来看待,其综合实力无法与多伦多大学平起平坐,但它在工学院和数学院方面的名气不仅在加拿大,即使在整个北美都是首屈一指的。滑铁卢大学真正的王牌不是任何院系,而是它半工半读的合作教育系统(co―operativeeducation,以下简称co―op),这与其办学宗旨和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1957年创办之初,当工程系只有75名学生和几名教授的时候,这所学校就开创了一种区别于传统大学的办学模式――将高等教育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即合作教育。合作教育的实行将每学年分为三个学期,学完一个学期的基础理论课后,就要求去校外实习,由学校安排企业或公司到校内面试招聘,学生到企业或公司进行一学期的有偿实习,之后再回到学校继续理论学习。这样循环往复,学生会有5~6个学期的工作实习。目前在校的co―op学生估计在5000人以上,主要包括工学院与多数数学院学生,也有少量其他院系的学生参加。滑铁卢大学在数学与工程界的名气与这些经过“实战训练”的学生在用人单位的优异表现密不可分。

实习工作虽说是由学校组织招工,但是否能找到工作就要看个人的表现了。如果某学生有两个实习学期都没有工作,那么co―op的资格就会被取消,他就面临转系或转学。实习工作必须与本专业相关。每个学期工作结束后,学生都要准备一份报告,报告若在学校或者教授那儿通不过就拿不到学分。一个完成了co―op的本科生毕业时差不多拥有两年的工作经验,而且这个经验多数学生是在6个工作学期4到6个不同的职位上获得的。因为适应和体验了4到6份不同的工作,这就使他们在真正走上科学与工程岗位之前有可能对职业生涯进行深度思考,并制订了可行的规划。他们既掌握学术知识又有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有可能就自己的未来发展进行具有实用意义的思考。很显然,这种co―op教育的意义就在于让学生踏上社会之前,有机会进行多次彩排,进而达到锻炼自己走向成熟与冷静的目的。滑铁卢大学作为co―op的首创者,在全球拥有接近3000家雇用在校生的公司或企业,这样的规模是合作教育中心的工作人员用50年的时间辛苦努力慢慢积累的,是优秀的学生们用自己出色的工作一点点累积起来的。为了保持滑铁卢大学这~人才科学和工程人才培养的特色和优势,co―op教育中心建成了自己独立的空间大楼一一thewilliamm.tathamcentre,内设设备齐全可以容纳12到100人进行能力展示报告的厅,有100个可以进行单独面试的小房间,40个可以进行电话或网上交谈的小单间。co―op中心定期举办职业生涯规划报告,开展各类咨询与辅导活动。

这些长期合作建立起来的合作关系,不仅使学生获得了各大公司的信任,也获得了加拿大国防、核电、军队研究所等要害部门的认可,它们也愿意雇用滑铁卢一、二年级的本科生参与项目开发,这种长期合作与信任关系是滑铁卢大学co―op教育办得极为成功的重要原因,也是这所大学在科学与工程人才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方面艰苦努力赢得卓越声望的结果。

三、对我国创新型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的启示

21世纪是知识经济占主导的世纪,知识经济直接依赖于知识和信息的生产、传播和应用。目前,创新型国家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超过了其他生产要素贡献率的总和。我国要在新一轮竞争中抓住机遇,迎头赶上,通过学习别国技术和经验发展本国经济的“后发优势”已经减弱,必须把创新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形成国家意志,大力发展前沿科技,促进以自主知识产权为基础的产业技术发展,提高科学储备和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为此,我国必须大力培养和造就拥有持续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科学与工程人才。那么,这样的重任由谁来担当?欲担此重任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就必须进行全面的改革与创新。

(一)尽快调整科学与工程人才的培养模式

我国研究型大学要针对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需要和前沿科技发展的趋势,进一步明确自己的办学理念和使命,有更清醒的认识与定位,确立自己更加高远的办学目标。在人才培养方面研究型大学要着重培养可以在科技领域充当领袖的富有创新能力的工程科学人才,而不只是一般性高级专门人才,体现出在人才培养方面的高层次性、系统性和综合性;要不断扩大研究生的培养规模,逐步实现向培养研究生层次精英人才的跨越;要吸收国外研究型大学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大胆改革不利于发现、选拔、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传统教育模式,整合、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不相适应的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更新教学内容、调整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方法、确立崭新的人才价值取向和评价标准,创造有利于大批富有创新精神的工程科学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与氛围。

(二)切实提高科学与工程人才的实践能力

工程作为具有创造性、综合性的活动,担负着科学技术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人类的重要使命。在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中,工程塑造了人类的现代生活,工程技术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高等工程教育是培养工程技术人员的摇篮,对工程技术人员的知识、能力、素质的形成发挥了主要作用,工程教育中是否注重实践对于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当前,人类面临的资源、环境及道德、伦理问题使现代工程的复杂程度大大增加,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竞争的加剧对工程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我国工程教育人才培养体系还不健全,学科专业划分过细,知识面狭窄,面向实际的工程训练不足,工程师的创新能力不强,与企业联系的创业意识薄弱。这些问题的存在无疑将影响创新型国家建设和我国高增长企业的发展,形势的发展迫切需要加快工程教育改革。截至,我国高校工科专业在校生已经突破600万,我国工科学生人数占所有大、专科生人数的35,是世界上工程教育规模最大的国家。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尚处于工业化的中期,“以工业化带动现代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新型发展道路需要高等工程教育十分重视科学与工程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样才可能为创新型国家建设、世界前沿科技的进步和我国科技、工业竞争力的提高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深化工程教育笱国际交流与合作

近年来,我国研究型大学办学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是要在工程教育方面独树一帜,进人世界工程教育发达国家行列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就要求我们走国际化的发展之路,特别是要加强与世界工程教育发达国家和大学的交流与合作,既要借鉴它们的办学经验,又要分析它们的不足之处,以及与我们的环境与文化的差异,在提高我国研究型大学工程教育声誉的过程中,走出一条跨越式的发展之路。要加快我国研究型大学工程教育的国际化进程,创造能够真正融人世界高等工程教育高水平、高层次的教育环境,要在课程的国际化、人员交流的国际化等方面寻求突破。随着国际人才市场和教育市场的形成,人才培养的标准和整个课程体系也必须与国际接轨;要制订政策鼓励教师与合作单位的研究人员联合进行科学研究、发表科研成果、主办国际学术会议,通过多种途径和渠道促进工科师资队伍建设和工科教师的职业发展,在创新和全球化的背景下培养更多优秀拔尖的科学与工程人才。

篇6:试析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教学与科研融合论文

试析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教学与科研融合论文

摘要: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对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其中促进科研与教学的融合是一条重要的途径。由于科研和教学的目的、任务不同,两者的融合不是简单的结合,而是根据人才培养的要求和规律对科研项目进行教学化再开发,使科研与教学融合的效果最大化。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结合“市级供电公司管信息系统”和“软件工程”课程,讨论了在课程中引入科研项目的意义和对科研项目进行教学化再开发的原则。

关键词:创新;科研与教学融合;综合能力;课程;软件工程

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需要一大批创新型人才来担当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重任,如何在教学中融入创新理念、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是培养创新人才时必须要面对的重要课题。其中,将教师的科研项目与课堂教学互相融合是一条重要的途径。

一、科研和教学融合的意义

传统的计算机软件课程教学通常把学生当做“知识的容器”,无论是软件理论的教学还是语言编程的教学,其教育理念和教学手段都是把学生当成受教育者,是教师授课、灌输的对象。经过大学四年教育,学生的大脑中被灌满了无数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理论知识,这对学生踏上社会,寻找一份属于本专业的工作不能说无助,但对学生整体能力的培养是不够的。学生毕业后存在的问题是:在实际工作中主动发现问题的能力不足;面对实际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在现实实际中自觉获取和应用知识的能力不足;面对发展的未来主动探索与研究的能力不足。由于这些能力的不足,使最有希望成为国家创新生力军的大学生,其创新能力缺乏。为了改变学生创新能力上的不足现状,有必要进行教学过程模式的创新,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使学生的学习模式向自主性、探索性、研究性转变,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进行教学过程创新,让学生在课堂上从被动灌输到主动探索,把科研项目引入到课堂教学和学生科创活动中是一种重要的途径。通过科研和教学的结合,可以将科学研究的成果充实到教学中去,引导学生建立基于发现的学习,让学生在问题中探索、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解惑,在解惑中提高,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知识来源于自然、来源于社会和人类的活动,使学生接触真正的求知过程,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善于进行探索、调查、发现,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素质。

二、课程引入科研项目的原则

“软件工程”对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是一门比较重要的课程,它对学生掌握软件开发的规律有很重要的作用。在教师平时的科研和技术开发中选择一些合适的实际项目,引入到“软件工程”课程中,把软件项目和软件工程课程的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在课堂上不仅仅单纯地学习软件工程原理,而是通过对引入的科研项目的了解,加深了对软件开发过程的完整理解,进而掌握软件工程的知识、掌握软件开发的规律,促进软件工程教学质量的提高。

对于科研项目引入软件工程课程来说,要使整个课程通过实际科研项目的引入,真正起到帮助学生提高软件开发能力的作用,关键是要找一个其规模适中、技术深度、广度都比较恰当的软件项目,并以这个项目为蓝本,制作相关课件。根据以上原则,在众多项目案例中,选择“市级供电公司生产管理系统”作为整个“软件工程”课程的课程案例。

实际科研项目毕竟是根据实际需求去定制生产的,而不是为了某门课程的教学去专门编制的,实际项目和课程教学有很大区别,单纯的实际科研项目离课程教学的目标还有很大的距离,所以将实际科研项目引入课程教学需要教师根据课程目的和要求对实际科研项目进行改造、进行再开发。再开发的重点是如何使科研项目适合课程教学需要,难点是如何处理好课程和科研项目的关系,在科研中遵守教学规律、在教学中遵循科研的规律。在对实际科研项目引入课程教学的再开发时要注意以下一些原则:

1、科研项目教学化再开发时遵循学生能力成长规律

对科研项目再开发的目的是通过将科研项目引入课程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人的能力和知识、技能之间是互相配合的关系。当学生通过初步的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后就能获得一定的能力,这些能力的获得又能帮助学生学习更高级的知识和获取更高级的技能,学生的能力就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所以在对科研项目进行再开发时,遵循能力发展的螺旋式增长的规律,将“软件项目可行性分析”作为能力发展的第一个能力节点,“需求分析—设计”作为的第二个能力节点,“开发平台选择—编程实现—测试—部署实施”作为第三个能力节点,将实际项目改造成不同难度的课程案例。

2、科研项目教学化再开发遵循学生能力发展的规律

学校教育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的能力全面发展,尽管课程教学主要向学生传播知识和技能,但通过整个学校课程体系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会有全面的发展,学生的能力是全面的、综合性的,可以分为知识理解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岗位适应能力、专业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等,要让学生的能力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应该从各方面全面训练,如果学生在课程学习中仅仅受到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得不到其他能力的训练,那他的能力训练是有缺陷的,而这些能力缺陷会使他在今后进一步学习、进一步提高自己能力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所以,在进行实际科研项目再开发时,对软件开发中涉及的能力进行了分类,主要包括:问题分析能力、系统设计能力、程序开发平台选择和编程能力、软件测试能力等。针对这些能力的培养,将项目相关的内容开发成一系列课堂案例,如:系统设计能力的培养案例——调度人员值班日志,涉及到管理员权限的设计、调度员权限的设计(值班调度员能查看所有当班调度员录入的记录,但只能修改本人录入的记录,下班后所有的'前一班录入的记录不能修改,但能查看)、值班班长权限设计等一些列权限设计,这比一些前序课程只讲普通程序中的管理员权限设计要复杂得多,对学生软件系统设计能力的培养有较好的帮助。

3、科研项目教学化再开发不能破坏科研项目的真实性

现实开发软件时往往在开发过程中会出现大量的问题,需要开发人员有敏锐的发现问题能力:当软件系统出现异常情况后,需要在最短的时间内采用正确的方法在一大堆错综复杂的现象中找到问题,并确定问题的原因。这样敏锐判断问题的能力一般通过教师在课堂上讲讲课、学生听听课、下课后做做题是很难培养出来的。所以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的软件不能是“没问题”的最终版本软件,而是把实际开发软件过程中的一系列版本都收集起来,将版本中的问题按照课程的重点进行归纳,是需求分析的问题、还是概要设计的问题、还是详细设计的问题、还是编程阶段的问题,把版本中主要的问题保留,次要的问题作为一种烟幕、假象问题也保留,然后把一些很不重要的小问题修改好。按照教学规律把原先的一系列开发版本组成新的教学版本系列,引入课堂,组织学生观察、讨论,训练学生发现问题、定位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刚一开始时,学生判断出的问题大部分属于输入、输出和完善算法等方面的问题。这一方面反映了学生能够把课堂上、书本中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但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学生由于判断问题能力还不够,看问题比较表面和片面,有时看不到一些简单的现象后面隐藏着重大的问题,如对用户的需求调研和分析存在偏差,对整个系统算法设计有隐患从而导致了整个系统出现了缺陷等。通过不断地给学生演示一些实际的“错误”,使学生积累一定的经验,判断问题的能力在训练中得到了提高。

4、科研项目教学化再开发要达到从教学到科研的有机过渡、逐步融合的目的

把科研成果融入课程教学,是要让学生通过对课堂教学中科研项目案例的学习和研究,学会把学校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灵活应用到实际中去,使课堂教学的成果逐步融入到实践中去。一般来说,当把实际中出现的问题,经过分析归纳,描述成比较典型的习题后,大部分学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解决。这也是传统教学方法的一种惯性,教师把实际问题抽象成一个个书本上、课堂上的习题,供学生解题练习之用。但是在现实科研和生产中是没有一个“老师”来归纳问题的。所以在对科研项目应用于课堂的再开发过程中,要从提供单个案例开始逐步过渡到提供项目的一个模块、一个子系统,直到最后把整个系统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从做习题逐步过渡到找存在的问题。

5、科研项目教学化再开发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常用的一些方法和技术

实际科研项目开发时经常遇到的情况是:有些现象看似很简单,但是实际上隐含的问题比较复杂,需要修改很多地方,整个修改工作量十分巨大。这需要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还要判断问题属于什么性质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哪些,从中选出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来。为此在科研项目教学化再开发时,利用专门编制的课件,提供辅助窗口并列出解决问题方法列表和相应的结果显示,供学生挑选。例如,为了比较用数组或者链表处理数据,对插入、删除、查找有何影响时,在课件设计时首先分别用数组和链表的方法将程序编好,在辅助窗口中设置两个按钮(“数组”和“链表”)。当学生选择“数组”按钮,执行数组程序,并显示运行结果和执行效率;当学生选择“链表”按钮,执行链表程序,并显示运行结果和执行效率。由于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不断地归纳自己学到的知识,列出并挑选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了所学知识;另一方面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结语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对国家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对学校的发展和对学生自身的发展都有重大的影响,让学生在学校学习阶段获取创新能力是教育的一项基本任务,也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尊重教学规律、尊重科研规律是科研和教学融合的重要准则;合适的案例、合适的课程、精心的设计、合理的开发是科研与教学融合、达到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

通过课程教学和科研项目有机结合,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全面提高,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而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是科研、教学融合的成功保证。

篇7:研究型大学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问题与对策论文

研究型大学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问题与对策论文

一、国内高等工程教育基本状况

从新中国成立至,我国共开设设有工科专业的学校1653所,占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的88.5%,共计培养本专科生1080万人,研究生58万人(数字统计自参考文献a_a及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目前在校学习的各类工科学生600多万H,占在校学习总人数的34.6%[4,规模居世界首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国民接收高等教育的机会得到大幅提升,毕业生培养数量迅速提高,高等教育自身也在这一过程当中完成了高等教育现代化和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就现状而言,我国目前已经迈入世界高等教育大国行列,处于大众教育的发展阶段。

“211工程’“985工程”作为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力地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和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进一步拉近了与世界名校之间的距离。美国大学联盟(AAU)是国际公认的世界高水平大学群体,其通过选择我国28所具有可比性的大学与AAU大学的有关数据进行比较,数据显示,经过建设,我国一批高水平大学与AAU大学的差距正在缩小,特别是在科研能力和优秀人才培养方面差距缩小显著。

随着科技进步与工程活动的频繁,现代工程呈现出超长期、巨系统、高协调、强创新等诸多新特点,对未来工程技术人才提出了更高的素质和能力要求。提高质量是当下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使命和责任,紧密围绕经济社会转型和产业布局升级调整切实做好工程人才的数量关和质量关是关键。一是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科学规划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布局,健全提高质量的体制机制,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促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是提高高校自主创新能力,加大高校科技创新组织、培育和协调力度,加强高校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建设,积极推动高校积极承担国家重大科技攻关任务。

二、国内工程教育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应该看到,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已经取得显著成就,但另一方面也要更为清晰地认识面临的问题以及与世界发达高等工程教育之间的差距,在量增长的同时实现培养质量的提升。近年来,社会对当前我国创新型人才缺少的状况持续关注,工程科技人才创新能力不足,行业领域的领军人才稀缺,世界经济论坛—《全球竞争力报告》关于‘‘科学家和工程师的可获得性”排名中,我国在125个国家的名单中居于第77位。笔者认为,我国目前高等工程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理念

高等工程教育虽然经过多次改革逐渐趋于合理,但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工程科技人才的期盼相比,高等工程教育理念明显滞后,工程科技人才培养尚待提高。其主要原因是我国工程教育受前苏联影响,工学门类专业划分过细,过分强调专业知识而忽略基础知识,与当前大工程背景的社会工程状况脱节;其次是国内高校育人理念和办学定位千篇 一律,人才培养定位不准,不能从学校办学实际情况和企业及解决工程问题的实际需求出发,导致国内工程人才培养的层次和机构不尽合理;三是社会及企业对人才培养的认识不足,从根本上认为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职责,企业只使用‘‘成品”人才,这导致我国工程科技人才成长无法完成从学校到企业的链式无缝成长,导致高校、企业、社会继续教育和在职培训的矛盾加剧。

2.培养模式

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主要成绩是规模庞大,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完整的培养体系,为工程建设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储备人才,但恰恰也是由于规模大,一旦人才培养出现问题,则必然导致人力资源的严重浪费。近年来高等教育大众化使得高校学生数量几何增长,但高等教育培养模式则变化不大,与社会大工程建设急需创新能力突出的综合工程人才愿望有一定差距;高等工程教育内部则存在办学层次模糊、专业设置固化、人才培养模式单一等问题,致使专业成为人才培养的壁垒,而专业内部则人才培养严重趋同,重复建设问题日益严重,使得教育资源严重浪费,人才培养没有更好地按层次和需求服务国民经济建设。

3.工程训练

工程训练是整个工程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工程人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能力、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我国由于大众化教育尚处转型阶段,教育资源投入有限,企业对工程人才培养责任的懈怠,工科学生在人数激增的情况下不能很好完成工程实训环节的教育。长此以往,工程教育逐步形成了注重和突出课程教育和知识灌输而辅助于工程实训,工程实训被严重挤占和削弱,即便现有的工程实训环节,也由于学生人数的增长和教育资源投入的不足、指导教师稀缺、实训设备陈旧等原因大多成了‘‘走过场”,严重制约了学生的自主性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4.国际化

随着学科技术的飞速发展,全球化和国际分工的进一步加强,高等工程教育深受其影响,一国工程教育的实施不能再只关乎自身国度工程实际的需要,更应置身整个国际工程领域去思考全球化背景下的工程教育。发达国家工程教育处于领先位置,他们提供一流的本科教育,让学生接受一流教育;提供一流的研究平台,吸引全球范围内的优秀教师和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孕育和产生一流学术成果。我国当前的国际化大致是由于高等教育大众化所致学生人数增多,导师制的根系因素以及根深蒂固的思维方式,研究生被送出去国际化的情况比较多,本科生则基本或者很少有机会获得国际交流机会。因此,我国当前的国际化需要重新思考和定位,让国际化真正起到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作用,让学生在国际化的过程中提升视野、增长才干,感悟和尊重不同国家的优秀文化和宝贵传统,而不是当前高等工程教育的国际分工合作。

5.产学研合作

产学研合作模式是工程教育的'有效组织形式及工程科技人才持续提升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从学校的角度讲,产学研合作模式为学校人才培养能够提供一定的实训基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在科学研究方面,企业设立的横向课题可以补充学校科研经费的不足,帮助教师通过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凝练科学课题;从企业角度讲,产学研模式可以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提升创新能力,并在提供学生实训基地的同时宣传企业形象,吸引优秀人才。可以说产学研合作模式对于工程教育意义重大,德国、日本等工程教育强国都建立了完备的产学研合作模式,高校、企业通过这一合作模式在工程科技人才培养中发挥了巨大作用。目前我国产学研模式还停留在简单的项目主导阶段,高校和企业的合作大多以横向项目为牵弓I,项目结题则合作完成。因此我国高校及企业应该积极探索产学研合作模式,整合有效资源,搭建平台,吸引工程型人才长期和更加专注地投入面向企业的科学研究,进一步深化高等工程科技人才的就业渠道,建立新的产学研合作模式。

6.评价体系

我国高等教育当前处于转型过程中,在学术评价领域,近年来的主要变化表现在建立了以检索论文影响和收录论文为主的

学术论文

相关信息

学术语言文言化的复古倾向--一个值得关注的语言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浅析“教学学术”视角下大学教师教学责任意识剖析传播学术中的“欧洲中心主义”——亚洲中从Ontology的译名之争看哲学术语的翻译原则试论新闻学学术规范研究的依据与路径论析大学教师教学与科研的学术责任中学的学术:一个亟待关注的话题试论学术嬗变中的教育创新环境法学的学术特色与贡献

评价体系,其优势在于引导科学研究对未知领域更加科学化和系统化的研究,共享了领域内的研究成果,使得科学研究的过程更加程序化。我国高等教育在国际化过程中极大地借鉴了这一做法,并将此作为研究型大学的重要指标进行考核。各高等学校在引导教师学术化的过程中,加重论文、纵向课题以及各种奖励的权重,各个高校大多设立各种政策特区鼓励唯学术化的科学研究。这种权重的增加,直接导致研究型大学教学与科研并重的格局受到干扰,教师由于考核和自身成长的需求,将更多的精力投入科研领域而忽视教学任务。其次是在科学研究领域,唯学术化的科学研究打破了工程研究从工程实践中凝练科学问题并加以解决的框架体系,致使高校教师远离工程而专注理论研究。因此,有效引导高校教师面向企业和社会需要,从实际出发解决工程问题,需要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7.工程伦理

科学技术迅猛发展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曰常生活,人类利用自然的能力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但在这一过程中包括战争、环境污染以及大工程带来的自然危害给人们带来诸多灾难,人们开始认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从根本上并未让人们获得更多幸福。近年来,人们更多地思考工程是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实践活动,其中涉及人与自然、人与人和人与社会之间复杂的关系,工程伦理是对在工程实践中涉及的道德价值、问题和决策的研究。利益冲突是近年来颇受关注的话题,职业中的利益冲突指某些职业利益会威胁到一个人的职业判断,使其判断因此变得不可靠。从事研发活动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将利润和效率放在了首位,而忽略了对公众的安全、幸福和福祉的关注。

工程伦理是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相互交叉的学科,其教育意义是培养工程科技人才在未来的工程活动中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形成以伦理道德的视角和原则来对待工程活动的自觉意识和行为能力。目前我国高校尚未开设工程伦理教育课程,理工科教师也普遍缺少工程伦理教育的知识,甚至缺乏工程伦理教育的意识。多数理工科大学生对工程伦理就更是几乎没有什么了解和认识。在当今我国许多工程活动已经引起严重负面效应,国家十分强调保护生态环境、重视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情况下,工程伦理教育在理工科高校中还处于被忽视的状态,而没有占据任何位置。可以说目前我国理工科教育还存在着严重缺憾,不适应我国科技发展、经济建设与整个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三、研究型大学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建议

从我国人才培养的规模和结构出发,目前处于我国高等学校塔尖地位的、正在通过国家积极主导建设中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应该率先对现有的教育目标、教育模式等进行系统反思,重新审视和定位大学使命。一是随着改革的推进和社会的发展已经到了对教育提出更高诉求的阶段,人们对教育的期盼比以往更为关注;二是我国当前社会转型和一42一产业结构调整的阵痛迫切需要研究型大学培养极具创新能力的工程科技人才激发产业行业的创新活力。在此基础上,研究型大学必须推动和实施工程教育和培养创新工程科技人才培养。从基本条件上出发,国内研究型大学在学科设置、教育资源占有、师资队伍建设以及各种项目支持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在人才培养上坚定不移地走创新教育之路,以培养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为培养目标定位及其内涵建设目标,并结合校情和专业情况,是当前我国研究型大学的教育责任、教育理念和教育价值观。

1.构建内涵丰富的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途径

近年来,对工程教育培养模式的探讨颇多,伴随着这种探讨,国内工程教育由原来的单一专业教育发展到基于通识教育的宽口径专业教育。近年来教育部提出“高等学校要将创新创业教育面向全体大学生,纳入教学主渠道,结合专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基于通识教育的宽口径专业教育其主要特征为“三层次”即通识教育+学科大类教育+专业教育的培养模式。

新的培养模式框架根据培养目标进行系统设计和整体规划,搭建“通识教育’“学科大类教育”和“专业教育”三个课程体系平台。处理好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关系,使之不要互相排斥;处理好知识传授和心智训练的关系,使之更深层次地体悟“知识与智慧”的关系;处理好共同要求与个人选择的关系,使个人需求与共同要求更为和谐。^要使学生既领会“立人之道’又精通“做事之法’更要使学生学会思考、善于创新,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既要注重创新人才共有特质的培养,同时也要给学生留有个性发展的空间。。]真正做到在厚基础和宽口径的基础上培养专业扎实的工程科技人才,让其在获取知识的同时理解科学精神,让其在掌握技能的同时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理工科和人文社会科学交叉的通识教育,使其更富批判精神,真正成为国家创新驱动的源头活水。

综上所述,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培养需要对现行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和体系进行深入分析,改变不适应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形成一种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新机制。以进一步完善学分制为基础,完善学业警示制度和学籍管理制度,配套导师制,给学生选专业、选课程、选老师、选进度等更多的自由度,同时强化和加强过程管理,建立与学分制相适应的、行之有效的学生管理模式。对教师要建立科学、有效的教学评价与考核制度,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通过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和机制的转变、健全和创新,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落实学生在学业上的自主选择性,引导学生科学有效地学习,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足够的空间和资源保障。

2.建立寓教于研的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模式

在我国研究型大学大力推动协同创新机制的背景下,建立寓教于研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从以往面向学科培养人才,转变为面对科研领域需求、面向行业产业前沿、面向区域发展前沿,培养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使优秀学生的科研潜质、工程实践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得到有效培养与发挥。例如大型基建、航空领域的重大突破愈来愈依赖新材料和信息领域的突破,医药领域的重大突破更加依赖于人们对生命本质的探索,能源、环境领域的突破更加依赖人们对量子世界的探索,这些学科内部的交叉融合,对工程科技人才的多专业知识交叉,理论和技术实践能力的提升提出了全新要求。全球化、市场化加剧了社会分工,大家普遍认为市场的顶端是标准制定和科学技术研发,末端是生产加工和原材料供应,如何在全球市场中占据重要环节,获得高附加值的市场回报,需要工程科技创新人才熟知市场运行规律,规范管理工程活动,这些工程领域外的因素需要强化培养工程科技人员的市场管理与创新能力。所以我国当前的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必须从工程链条的基本特质出发,按照不同类型的人才,设计培养模式,建立寓教于研的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模式。

综上所述,研究型大学在培养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过程中要大力推行以启迪思维、激发活力、探究问题、师生互动、双向交流为基本特征的研究型教学模式,引导和鼓励教师努力提高研究型教学能力,在教学中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注重学生能力培养和人格教育,激励、引导和帮助学生去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要增强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实践性,使课堂焕发出求知、探索与创新的活力。要根据不同学科、不同课程的特点和教学要求,有针对性地设计和实施不同的研究型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研究的重要作用,突出知识、能力、素质的统使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知识探究者,在探究式学习过程中获取知识、训练思维、培养能力、发展个性。

发挥研究型大学学科水平高、科研实力强、学术氛围好的优势,有效整合优质教育资源,切实推进优质科研资源向优质教育资源的转化。积极探索建立科研资源促进教学的激励机制,建立科研与教学结合的有效组织形式,完善科研资源向本科生开放制度,本科生早期进入科研平台、进入课题组制度,研究生导师指导本科生科研制度,把学校的科研资源、科研项目和前沿成果更好地融合到本科教育教学过程中,以研究型大学的强势学科、强势科研带动本科人才培养,充分体现研究型大学的高水平科研对教学过程的支撑和带动作用。

3.建设更具创新活力的研究型大学师资队伍

研究型大学相比较普通高等学府,优势在于平台和教师队伍,而重中之重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的研究获取国家和社会的资助,开展更为精深的科学研究,学生参与到这一研究过程即是通识教育体系和研究型教学模式的较好体现。所以,研究型大学应该对师资队伍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按照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要求,有计划地扩大教师队伍规模、提升教师队伍素质,充分发挥教学名师和高水平教学团队在本科教学中的引领和示范作用。教师必须承担并且高质量地完成本科教学工作,建立健全教师从事本科教学工作的竞争、激励和约束机制。完善教师岗前培训、资格认证、考核评价制度,努力形成促进本科教学优秀人才可持续发展的培养和支持体系,为开展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提供强有力的人才队伍保障。

4.深化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国际化培养模式

国际视野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基本方面和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要通过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加强世界文化、世界历史、世界经济、国际关系、国际政治和国际法等方面教育。要以更加开放的思路和模式,积极创造条件拓展国际化培养渠道,通过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要积极发展与国际知名大学在人才培养方面的长期稳定合作的伙伴关系,积极探索各种国际化培养的新模式和新途径。

前文在国际化培养分析中提及,当前发达国家工程教育处于领先位置。他们提供一流的本科教育,让其学生接受一流教育;提供一流的研究平台,吸引全球范围内的优秀教师和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孕育和产生一流学术成果。而我国当前的国际化由于学生人数众多,研究生导师制的根系因素以及根深蒂固的思维方式,导致本科生很少能够参与到国际化当中去,而本应用学校科研平台搞学术、出成果的研究生因为这些因素,成为国内国际化的主力军。所以,我国当前的国际交流与合作,除了上文提及的增加机会和扩宽渠道外,需要重新思考和定位,让国际化真正起到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作用,为更多的本科生提供在国外高水平大学进行联合培养、实习考察、互访交流等机会,鼓励更多的优秀学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和各类国际竞赛,积极引进国外先进课程体系、优质教学资源和国外著名专家,扩大外国留学生规模,提升校园的多元文化氛围,营造国际化育人环境,构筑国内外优质资源互补的本科人才培养基本框架,努力通过不同的方式和渠道,使尽可能多的本科生在学期间感受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接触异国文化,开阔国际视野。在研究生教育领域通过加强学科影响力与科研平台建设,吸引更多外国留学生来华学习和深造,真正做到有来有往的国际合作与交流,而不是当前低端的高等工程教育国际分工合作。

5.营造社会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成长的良好氛围

综观世界发达国家高等工程教育的成熟经验,除高等学校自身对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理念和措施比较成熟外,其社会也对工程教育以及工程师职业的培训与再教育非常关注,与我国重使用轻培养相比,他们使用与培养并重,并且建立了良好的制度,营造了良好的工程师职业发展环境。

当前我国对教育的关注度很高,社会普遍认为培养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是高等学校尤其是研究型大学的责任,而较少关注工程人才成长的自身规律。与高等学校培养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面临的问题相比,企业和社会需要改革和面临的问题更多,在此本文不再赘述。创新型工程人才成长是分阶段的,高校在完成其使命的同时,企业应该提高对人才的教育与培训成本,提高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创新能力,并通过创新提高生产力,使得商品更具竞争力。

从当前实际出发,产学研合作模式既能为学校人才培养提供一定的实训基地和补充科研经费的不足,也能为企业培养成熟的工程技术人员,解决技术难题,提升创新能力,并提升企业形象,为其吸引优秀人才。从长远看,我国简单停留在的项目主导的产学研模式需要彻底改变,应该整合有效资源,搭建平台,吸引工程型人才长期和更加专注地投入面向企业的科学研究,让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从高校到企业无缝链接式地成长,建立新的更符合人才成长与现代企业成长的产学研合作模式。

篇8:电气信息类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论文

关于电气信息类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论文

论文摘要: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我国高等院校的根本任务,关乎国家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针对目前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现状,结合创新型人才的基本要求和特征,依托电气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目的,从创新实验区建设、学生创新团队建设、导师团队建设和校企结合等方面对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研究与探索。

论文关键词:团队建设;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高等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现状

我国传统的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不利于培养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而我国高等院校现行的教育制度,仍未完全脱离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许多方面与社会生产结合的不够紧密,缺乏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高校教师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不够,重点高校的大部分教师都侧重于科学研究,而地方性院校的教师又承担大量的教学任务,疲于教学,缺乏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进和提高,这种大环境下,严重影响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发展。因此,高等教育由数量扩张发展到质量提升后,“转变教育思想,创新教育模式,更新教学手段,培养创新人才”是各高校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改革的方向。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时代,更是一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全面创新的时代。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时代的到来,既对当代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也孕育着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良好契机。

二、创新型人才的基本要求和特征

1.创新型人才的基本要求

创新能力是创新型人才的基本要求,创新能力是指人在顺利完成以原有知识、经验为基础的创建新事物的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潜在的心理品质。创新能力具有综合独特性和结构优化性的特征。根据当代“以人为本”教育的观点,“创新能力”分为“特殊才能的创新”和“自我实现的创新”两种。“特殊才能的创新”是指科学家、发明家、艺术家等特殊人物所表现出来的创造性,它可以产生出新的有社会价值的事物。而“自我实现的创新”,则是指开发的可能性,自我的潜在能力,在这一意义上的创造性,是个体本身产生出自身特有的个性活动的创造性,是每个人都具有的。

2.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特征

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主动性。表现为大学生能主动地学习、参与各项科研创新活动,充分发挥自身的积极作用。

(2)实践性。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无论是培养目的、途径,还是最终目标,都离不开实践。必须坚持以实践作为检验和评价创新型人才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准。

(3)协作性。创新型人才的创新能力不只是和他们的智力因素有关,个性品质中的协作特征作为非智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着他们创新潜能的发挥。

(4)发展性。大学生正处于身心不断发展的阶段,其创新能力必然随着个体知识经验结构、思维方式的进步及更多深层次的实践活动而不断提升。

三、电气信息类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方案

1.培养目标

根据高校本科教育目标和要求,并结合电气信息类专业“强弱电相结合、电气与信息相融合,要求实践动手能力强”的`特点,通过开展以学生为主的创新性实验,以科研课题为牵引,引导大学生接触工程实践,通过“干中学”的方式,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与创新的积极性;将导师制、科研团队及工程实践相结合,在创造性地科研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培养模式

如何确立有效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一直是本科类院校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从1969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创立“本科研究机会计划”(theUndergraduateResearchOpportunitiesProgram,简称UROP),鼓励支持达到一定条件的本科生参与教师的研究项目,培养本科生的实践能力到我国教育部关于“国家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的推广都体现了国内外著名高校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了许多理论与实践的探索。通过对教育部确定正在试点的十所重点大学开展“大学生创新训练”的经验进行学习和总结,并结合当前高等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的理论分析,“大学生参与科研训练”被普遍认同为是改革本科生教学模式的重要举措,是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形式。为了达到大学生能广泛、有效地参与科研训练,需从以下四个方面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探索: (1)创新实验区建设。结合电气信息类专业教学目标的特点,在创新教育理论的指导下,以教育部本科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为契机,分别从知识基础、方法训练和环境因素三个维度建立工程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实验区。对于低年级学生,以电气信息类基础课程为实验对象,以课程改革为先导,以课程设计为核心,开展学生团队创新实验,研究课程学习与创新能力培养;对于高年级学生,以国家级工程学科竞赛和真实的纵向科研项目为牵引,在导师的指导下开展学生团队创新活动,研究科研方法训练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关系;最后,以环境营造为重点,在无导师的情况下,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开展团队创新活动,研究工作环境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对上述各层次学生开展综合创新性教学实验,提高学生的实际创新能力。实验区的最终目的是实现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的结合。

(2)学生创新团队建设。学生是实践创新活动的主体,学生创新团队建设是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学生创新团队建设应将学生兴趣放在首要位置,然后根据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开拓性思维、创新能力和组织纪律等各方面进行分层次集中训练。同时,学生创新团队的建设要兼顾高低年级搭配,不同专业搭配,可以通过拔尖人才选拔、课题科技小组、学生社团等组织形式开展,在具体的学生科研活动的开展中实行全程导师制度、专题进行研究、重点课题公关和纵向项目负责制等形式开展。

(3)导师团队建设。导师团队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中处于主导作用。导师的选聘必须兼顾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和管理能力。因此,创新实验区的导师应具备较强的责任心和业务能力、思维敏捷,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能够认真按时完成学生的科研指导工作,并在指导学生科技活动的过程中,不仅能够进行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注重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性情的陶冶和为人治学的作风教育。同时,导师团队结构上要注意老中青结合,学科专业结合。导师的任务是对学生进行科研方法的训练、科研思想的熏陶、科研能力的锻炼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并指导学生完成科研任务和竞赛课题研究工作。

(4)校企结合。校企结合是建立在学校和企业共同利益基础上的合作。对于高校而言,校企结合最重要的职能是培养创新人才,而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是为了获取自身发展所需要的人才,二者的结合点是学生,因此,在校企结合运作模式中,必须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高校和企业的“无缝连接”,完善双方合作的利益驱动机制。在校企结合运作模式中,学生能主动地参与企业的纵向科研项目,其利益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深入了解与专业相关的企业需求,能进一步明确本专业的内涵和要求,解决“为什么学”、“怎么学”的难题;二是通过参与企业的纵向科研项目能获得工作能力、工作经验,为就业做铺垫。

四、电气信息类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

我院在良好的教学改革大环境下,一直都在对电气信息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实践探索。完成了省优秀电工电子实习基地和省示范实验室的建设,-学校又投资进行“学生创新实验基地”的建设。学校拥有网络中心、计算中心、CAI开发室等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和学科实验室,能满足学生创新训练的实施。我院已初步形成了一支勇于改革创新的导师队伍,已完成省教育厅的教学改革项目并取得优良的教学成果;学院与多家企业进行了联系,并多次派出导师组成员进入企业交流,共同探讨电气信息类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并进行了基于嵌入式系统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培训。广州周立功单片机发展有限公司和我校共同创建的“3+1”创新教育实验班正式运行,已完成了多个纵向科研项目任务,班级成员还取得了国家级竞赛大奖,大学生创新训练的校企合作平台已基本建立。

五、结论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为了适应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本文就当前高等院校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一些实际问题,针对电气信息类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从创新实验区建设、学生创新团队建设、导师团队建设和校企合作等各个方面探讨了人才培养的新型模式,最后结合本校电气信息类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方案的实践进行了总结,对高等院校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篇9:常规教学对生物类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影响与对策论文

常规教学对生物类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影响与对策论文

摘要:分析了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过程中,在教学形式、课程结构设置、理论实践教学的衔接、自主创新意识、教学条件等方面存在的五个问题,同时从转变教育观念、提升师资队伍水平、改革教学内容与方法、强化课程体系建设、加强实践环节、更新评价标准等六个方面提出了加强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建议。

关键词:教育模式;高校;改革;创新人才;培养

创新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和源泉,特别是当今世界的竞争其实是人才的竞争,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基地,在这场竞争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也成了高等学校的重要任务。然而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创新人才的培养,只有加强教育改革,树立创新教育理念,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才能为创新人才的培养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一、当前高校教育模式对生物创新人才培养的制约

1.教学形式不丰富

目前高校课堂教学形式绝大多数都是“灌输式”教学方法。老师主宰课堂一切,决定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教学方式,学生只能是被动地听、读、写、记,不假思索地复制老师所讲的东西,没有时间和空间进行思考。这种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成了整个教学过程的中心,这种方式虽然有利于老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但是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课程结构不合理

我国高校的课程体系与专业结构都相对滞后。一是在课程结构上,一个专业的科目设置竟然十几年甚至数十年变化不大,在大量新的学科和新的知识不断涌现时,一些高校对这些却毫无反应;二是在教学中文理不通,各门学科的交叉渗透不够,专业教育过于狭窄,没有形成“厚基础、宽口径”的良性循环;三是课程内容大都是定论的东西,缺乏启发性、创新性的内容,没有重视学生个性的发挥,忽视了多规格、多层次人才的培养。

3.理论实践不衔接

长期以来高校对理论教学重视有佳,而对时间环节重视不够。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实验课的验证性实验占大多数,而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起关键作用的创新性、综合性、开放性实验数量较少,学生不能很好地将所学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二是随着高校的扩招,人数剧增,经费紧张,用于实践环节的资金(如新旧仪器的购置维修、学生课外实习等)增加不大,甚至有所减少,难以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三是实践课程体系跟不上理论课程的优化和发展,陈旧过时,与培养目标关系不大的内容较多。

4.创新意识不强烈

由于“老师单方面的传输知识,学生被动地去死记硬背一些定论的知识”这一现象存在已久,致使老师和学生对从学习知识到创造性的运用知识都没有太多的概念。老师没有开展创新教育的意识,学生也缺少独立研究探索问题的机会,缺少从书本中、从定论中走出来的勇气和方法。老师和学生在一定程度上都存在思维模式单一固定、缺少积极创新的意识和能力的问题。

5.教学条件不完善

高校大规模扩招后带来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教学条件相对不足,教室、图书馆、实验室等基础设施不够,师生比例下降,教学设备陈旧等。这些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创新教育的发展空间,同时也不能使全面开展创新教育的平台及时完全搭建起来,导致广大师生开展创新活动受到种种限制。

二、加强高校生物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

1.转变教育观念

新的形势要求不能只重视对现实要求的满足而忽视了对学生潜在能力的发掘和培养。要树立“人人都能创造”的思想,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努力实现“五个转变,五个确定”,即转变以继承为中心的教育思想,确立创新教育的观念;转变以专业教育为中心的教育思想,确立通才教育的观念;转变以发展智力为中心的教育思想,确立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念;转变以做事为中心的教育思想,确立全面素质教育的观念;转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思想,确立以人为本的主体教育观念。

2.提升师资队伍水平

教师是高校办学的主体,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所在。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就要先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拔尖创新型师资队伍。只有具备创新精神的老师,才能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关键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高校要在教师的师德建设、科研能力、知识更新、观念转变、业务培养等方面采取有力的措施,建设一支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能够在教学和科研中自觉学习、落实创新教育理念,开拓创新教育的新领域。

3.改革教学内容与方法

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加快教学内容的调整步伐,使教学内容体现前瞻性、科学性、新颖性的特征。要在现有的课程体系中删除陈旧过时的知识,增加前沿新知,减少记忆性知识的分量,增加有助于提高分析心能力、创造能力的内容;密切关注学科的前沿动态,加强学科间交叉渗透,以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创新性解决实际问题为主要目的。  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改革教学方法,屏弃“注入试、添鸭式”的教学方法,努力把演绎法和归纳法结合起来,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提倡师生共同研讨问题,通过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创新能力和参与意识。

改革教学方法的同时还要创新教学手段,要利用好现代高科技手段,特别是计算机教育、多媒体教育、网络教育等来进行教学和辅助教学。利用这些新手段改革传统的教育模式,营造新的教育环境,将抽象枯燥的内容转化为形象、有趣的知识形态,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学习素质和创新意识。

4.强化课程体系建设

专业课程设置是学校人才培养计划的核心和具体表现,课程设置必须科学、合理,能够不断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和素质。课程设置首先要能够更新教学内容、把最新的科技成果融入到具体教学中去,优化课程结构,使课程内容具有时代感和自身特性。其次,要能拓宽专业口径,把握好核心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关系,加强综合课程和个性课程的设置,注重文理渗透。这些有助于学生网状知识结构的构建;有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再次,要能够创新教材体系,要把国际化与本土化结合起来,体现教材选择的先进性,积极借鉴国内外先进的课程理念,引进、合编、改编国内外教材,同时要结合社会生产的实际和科技发展的现状,组织丰富的教学科研队伍编写一套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教材。

5.加强实践环节

实践教学是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探索精神的重要环节。逐步改变现在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倾向,要在具体工作中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加强实践教学内容与社会工作、生产、科研的结合;二是要全面开展实验教学内容的更新,减少演示性、验证性实验的分量,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开放性、创新性实验;三是要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保证题目的先进性;四是要开展多种科技创新竞赛活动,创造更多的创新教育空间,使学生更多更早地参与科研与生产等工作;五是要优化教学资源配置,加强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实现互惠互利的公赢。

6.更新评价标准

学生和老师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两个核心因素。只有建立起科学、完善的评价体系才能发挥教学评价的导向和激励作用,才有利于形成教师创新教学实施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所必须的宽松环境和自由空间。在评教方面要建立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不仅要看教师传授知识的广度、深度和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更要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能够注意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否能够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否能够真正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此外,还要建立专门制度,从政策导向上,鼓励和支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探索创新思维和多种能力培养的方法并努力运用于教学实践。在评学方面,一是要以创新教育模式取代应试教育模式,构建起动态的、全方位的素质评价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考试形式上应根据课程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二是要使考试真正体现“高分高能”,让考试在体现学生全面素质的同时,要使高能的学生在社会中也有较强的适应能力;三是考试应以能力测试为主,能力测试可以测出学生的各种能力,包括创造能力,这需要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而且还可以对学生的心理个性进行正确评价,使学生扬长避短,有的放矢,提高心理素质水平。

总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在社会变革不断深化的情况出现的全新培养模式,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没有固定的模式可循,只有不断去探索实践才能找出一条适合高校自身特点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会计学专业论文题目

会计专业简单论文题目

化学方向专业毕业论文题目与选题

会计学论文题目

会计学论文题目推荐

航天航空专业毕业论文题目

农学方向专业毕业论文题目选题

我国实现高等教育公平性的对策探讨论文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双语教学实践探索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题目

浅析国际化复合型创新型金融人才培养的国际经验与借鉴论文
《浅析国际化复合型创新型金融人才培养的国际经验与借鉴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浅析国际化复合型创新型金融人才培养的国际经验与借鉴论文(推荐9篇)】相关文章:

酒店管理专业创业能力培育的途径论文2023-05-26

金融专业毕业论文开题报告2022-06-28

浅析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措施论文2023-06-30

毕业论文题目2022-08-22

浅析高职工程人才培养实施的保障措施论文2023-08-08

浅析高职院校秘书实务课程教学改革2022-09-25

英语专业论文教学方向2022-08-20

试论我国服务外包业的发展对策探析2023-06-04

浅析瑞典环境税对我国的启示论文2022-09-14

项目管理硕士论文2024-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