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环境设计模式研究论文(集锦10篇)由网友“这是苹果好吃的”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民办高校环境设计模式研究论文,仅供参考,喜欢可以收藏与分享哟!
篇1:民办高校环境设计模式研究论文
民办高校环境设计模式研究论文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经济获得迅速发展,综合国力得到显著提高。创新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所以我们必须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以创新驱动发展创意产业,这样不仅能够有效地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还能够促进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同时,创意不仅要体现在经济发展模式中,还要体现在教育领域。我们必须要基于创新意识进行教学方法与课堂组织教师的革新与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使得我国的教育制度与教育体系不断朝着合理、科学的方向发展。现阶段民办高校已经将工作室导师制的教学模式引入环境设计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提高环境设计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操作能力,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的环境设计人才。但是,现阶段民办高校环境设计工作室导师制的教学模式存在一定的问题,严重影响到教学水平与教学质量,所以我们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解决现在存在的问题,从而发挥出工作室导师制教学模式的优势。
一、创意产业
(一)背景
现阶段,我国经济和科技获得了迅速发展,世界经济全球化逐步连为一个整体,所以我们必须要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1]。创新越来越成为国家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世界各国都在发展创意产业。发达的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得同行业的竞争愈演愈烈,企业要想在竞争中获得绝对的竞争优势就必须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发展创意产业[2],这就是创意产业发展的国际环境。改革开放之后,我国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促使我国国力空前增强。企业纷纷涌向市场,企业的竞争也越来越强。
(二)内涵
创意产业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创意经济、创意工业,它主要指的是依靠创新精神发展经济的产业[3]。在我国产业结构中,创意产业主要属于第三产业,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创意产业起源于英国,逐渐被广泛应用于世界其他各国,为经济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三)特点
首先,创意产业以创新意识为发展的驱动力与核心[4]。这是创意产业的内在要求,也是创意产业最鲜明的特征。其次,创意产业具有广泛性,它不仅体现在经济生活领域,为经济发展提供内在的动力,也体现在教育领域,对于教育手段与方法的革新做出重要贡献。所以说广泛性是创意产业的另一个重要特征[5]。最后,创新产业不仅要借助最新的科技成果还要赋予产业一定的人文内涵。所以创意产业有地域性、民族性等特征,同时地域性、民族性也是创意产业的特色所在,提高企业的创新度。
(四)意义
首先,创新越来越成为国家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所以发展创意产业能够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形象与地位[6]。其次,创意产业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促使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企业的利润最大化。所以我们必须要大力发展创意产业,从而提高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最后,创意产业的发展能够促使产业结构的调整,企业生产方式、生产工具的转变与发展,从而促使企业的现代型转变。
二、民办高校环境设计现状
我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为社会培养出了大量的人才。我们都知道民办学校没有国家财政的投入,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办高校的办学质量与办学水平。近些年,民办高校的教育基础设施逐渐完善、学科建设不断完善、师资力量逐步壮大、教育水平与教育质量也不断提高。环境设计专业已经被纳入民办高校的学科建设体系中,并获得了一定的成就。现阶段,工作室导师制的教学模式已经被应用于民办高校的环境设计教学过程中,促进了民办高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的提高。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影响到民办高校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所以我们必须完善民办高校工作室导师制的教学模式,促使该新型教学模式发挥出重要作用,提高教育水平与教育质量。
三、工作室制
(一)概念
工作室是对于传统课堂组织形式的创新与发展,工作室制的教学模式打破了封闭的课堂组织形式,使得教学课堂不再受到局限。工作室制课堂组织形式更为自由、更注重实践操作能力。总之,工作室制是教育观念不断更新、变革的必然产物,也是对于传统课堂组织形式的创新。
(二)特点
首先,工作室制是新的课堂组织形式。工作室制具有灵活性、自由等特点。学生不再局限于封闭的教学课堂,而是在更为自由、视野宽广的空间学习。其次,工作室制是创意产业背景下的必然产物,所以工作室制具有创新、新颖的特征。最后,工作室制比较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所以工作室制具有实用性的特征。同时,工作室制比较注重教学环境,所以良好的教学环境是工作室制的重要特征。
(三)意义
首先,工作室制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工作室制打破了封闭的课堂局限,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操作能力的培养。其次,工作室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开放、自由的教学环境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最后,工作室制的课堂组织形式能够减轻辅导员的压力。平日的辅导员不仅要负责学生的日常生活问题,还要负责学生的学习问题。而工作室制的课堂组织形式将学习问题交给了学生和导师,所以说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轻辅导员的压力。
四、导师制
(一)概念
导师制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主要指的是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导师和学生共同学习、科研的教学模式。导师制最先被应用于牛津大学的教学过程中,促进了教育制度与教学方法的改变,从而提高教育水平与教育质量。现阶段,导师制已经被广泛应用到研究生教学过程中,并逐渐成为研究生教学的主要教学制度。
(二)特点
首先,导师制是一种新的教学制度。它最鲜明的特征就是导师与学生亦师亦友的合作伙伴关系。导师制在导师的带领下进行学习、科研活动,导师既是学生的老师,又是学生的合作伙伴。其次,导师制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在导师的指导下学习与科研。所以导师制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以学生为主体。最后,导师制一般会利用工作室来进行学习与科研。可以说,导师制的教育制度必然要利用工作室的教学模式。
(三)必要性
首先,导师制减轻了任课老师的教学压力。传统的课堂教学采取一对多的教学方式,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老师的教学压力。而导师制可以分散老师的教学压力,从而促进有效教学的实现。其次,导师制能够促进老师与学生关系的改善。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所以导师制能够提高教学水平与教育质量。
五、现阶段民办高校环境设计工作室导师制的问题
工作室导师制教学模式已经被应用于民办高校环境设计教育中,并产生重要影响。但是现阶段民办高校环境设计工作室导师制存在一些问题,接下来笔者将从导师和学生方面分析民办高校高校环境设计工作室导师制存在的问题。
(一)导师方面
现阶段,民办高校在采用工作室导师制的教学模式过程中存在导师不明确教学目标、无法发挥有效作用等诸多问题,这使得工作室导师制教学模式无法发挥出重要优势,严重阻碍了教育质量与教育水平的提高,所以我们在采取工作室导师制时必须要重视导师问题,促使导师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出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学生方面
民办高校采用工作室导师制的教学模式确实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和老师的参与度,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是,我们发现在教学过程中存在学生经常不去工作室、不参与项目活动等问题。工作室导师制教学模式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配合,学生不正确的态度会影响工作室导师教育模式发挥出重要优势。所以我们在民办高校环境设计工作室导师制教学过程中必须要重视学生的问题。
六、解决措施
首先,我们应该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传统的教学理念以教师为主体,以课堂为主要学习形式,而工作室导师制教学模式则需要学生与教师的通力合作,将工作室作为学习活动的主要场所。所以我们必须要转变教育理念,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工作室导师制教学模式发挥出重要作用。其次,工作室导师制教育模式需要导师的全程指导与配合,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导师要有一定的责任心。对于自己负责的学生的学习、生活都要格外注意,这样才能发挥出工作室导师制教学模式的重要优势,从而提高民办高校的教育质量与教育水平。最后,我们必须要提供环境良好、设备齐全的工作室,同时在工作室参与问题讨论与科研时要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老师和学生的通力配合,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七、结语
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民办高校逐渐遭到人们的重视并且为教育事业做出重要贡献。所以我们必须要重视民办高校对于教育事业的重要作用。创新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所以我们应该将创新意识引入民办高校教育中,不断提高民办高校的教育水平与教育质量。工作室导师制的教学模式正是创意产业发展的必然产物,对于民办教育质量与教育水平具有重要作用,所以我们应该将工作室导师制教学模式应用于教学过程中,逐步发挥出教学模式的重要优势。
参考文献:
[1]李继侠.创意产业背景下导师制工作室教学模式研究[J].艺术科技,,(10):77-78.
[2]吕志平.民办高校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武昌首义学院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6,(19):30-31.
[3]巩妍斐.民办高校环境设计专业“工作室制”实践模式研究[J].艺术科技,2016,(10):79-80.
[4]张纪尧.对民办高校环境设计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初探[J].品牌研究,,(02):292.
[5]张靖.论民办高校的导师制教学管理模式[J].品牌研究,2015,(02):35-36.
[6]江崖.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高校漆艺工作室教育模式探讨[J].新美术,2015,(01):93-96.
篇2:民办高校声乐多元化教学模式研究论文
本文立足于教育部颁发的《纲要》文件的基本精神,结合民办高校的办学情况,既注重专业性,又体现实践性的特点,为提高教师声乐专业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歌唱素养,对声乐专业的教学形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艺术实践多个方面展开了研究与实践。当前研究现状包括三方面:一是从宏观上探讨高校声乐专业多样化教学方法的教学思想、原则和方法。如:涂爱萍《高校声乐教学方法探析》、米瑞玲《谈高师独立学院音乐学专业声乐教学》。二是分析和反思当前独立学院声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革措施。如:刘倩《浅谈独立学院声乐课程教学改革》、范增《论独立学院多元化声乐教学改革》。三是初步将多样化教学与教学模式改革联系起来,如贾伟亚《高师声乐教学中多元化教学模式之我见》、孙萍《声乐课多元化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然而,系统地将民办高校声乐教学与多样化教学模式联系在一起的研究目前还比较少,同时部分论文对多样化教学方法的理解也较为片面,研究也不够深入。
一、声乐多元化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教育部在《声乐》理论教学课程中,指出了在教学中除了要重视声乐理论知识和歌唱方法的学习外,同时,还要重视学生的舞台实践能力和创新性。把新标准的要求贯穿于声乐教学过程中,需要多样化的声乐教学模式的应用。新标准不仅是声乐教学模式改革的标准,也是声乐教师培养学生的目标。传统声乐教学模式的改革必须要以新标准为准则,在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方法,特别是教学模式中表现出标准的要求。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特色声乐人才。
二、声乐多元化教学模式的实质教学内容
民办高校声乐教学内容,可分为三大部分:声乐技巧、声乐理论与艺术实践。声乐技巧主要由声乐老师一对一,一对二来承担,在歌唱教学课程中,教师除了要多重视培养学生的声乐技巧、理论基础,还要多注重学生的歌唱素养和音乐综合能力。声乐理论知识包括声乐基础理论、声乐发展史、声乐教学法、声乐论文写作等。这些理论课程由声乐教师共同承担,体现出每位老师不同的教学风格,同时又调动了教师声乐理论研究的积极性,有利于完善民办高校声乐教学模式。艺术实践主要是检验理论课与技能课的手段,通过校内外演出活动,可以巩固学生所学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培养学生的歌唱素养和良好的歌唱心理状态。
三、声乐多元化教学模式的措施
(一)改革声乐教学内容的单一性
目前,声乐教学主要采取的是一对一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教学更加有针对性,但是在教学模式上显得很单一,不利于学生专业上的进步。由于民办高校培养目标自身的特点,因此,在声乐教学中采用二人组课、三人组课、大课相结合的多种类型的教学形式,以适应多元化的人才的`需求以及不同学生的专业程度。声乐集体大课教学内容包括声乐理论知识,声乐发展史,声乐作品赏析,《意大利语语音》课程讲座,声乐教学法,声乐心理学。随着音乐专业的发展,民办高校的办学应该与时俱进,在教学上多采用二人组课、三人组课、大课相结合的多种类型的教学形式。
(二)结合多种类型的声乐教学方法
我们根据学生专业程度和个性的差别来采用适合学生的声乐授课形式和教学内容,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在声乐二人组课、三人组课中通过理论知识介绍、教师演唱示范、学生模仿的教学方法进行学习;在声乐大课的教学过程中,多媒体、图片、文字、谱例是重要的教学手段,使抽象的声乐理论知识在学生的理解中变得通俗易懂,这样更加有效的帮助学生学习专业知识。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让学生随时能够接触到最前沿的教育理念和学术知识,从多方面去加强声乐专业技巧,提高歌唱素养。
(三)不断更新声乐教学观念
声乐教学的模式要立足于教育部颁发的文件和纲要的基本精神,结合民办高校的办学情况,既要注重专业性,又要体现实践性的特点,为提高教师声乐专业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歌唱素养,对声乐专业的教学形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艺术实践等多个方面展开研究与实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技能技巧方面,还是教学观念上都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这样才能在教学中积累丰富的经验。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特色声乐人才。多元化的声乐教学模式的优点突出表现在,教师通过不同的教学形式和方法对学生来进行声乐技巧训练,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
[参考文献]
[1]贾伟亚.高师声乐教学中多元化教学模式之我见[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04.
[2]鄢丽娟.构建多元化民族声乐教学模式[J].艺海,2009,06.
[3]庄晶.浅谈音乐声乐教学改革[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05.
[4]于唯德.高等院校艺术素质教育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J].当代艺术,,03.
[5]何卫,韦亦珺.略论高师声乐课的有效教学模式[J].甘肃高师学报,,06.
[6]李燕.高师声乐教学改革的构想[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04
篇3:高校环境设计教学模式改革研究论文
高校环境设计教学模式改革研究论文
摘要:本文从环境设计专业人才的职业需求出发,剖析了高校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改革中融入“创客教育”的战略意义;提出了创客教育视域下对环境设计专业人才的新要求以及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新模式;探索“环境设计与市场”实践教学模式;改革考评机制,实现考核方式多元化,全方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创客教育;环境设计;教学模式改革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成为当前时代的主题。高校尽可能将“创客教育”纳入教学改革和人才创新培养体系,将环境设计教学与创客人才培养的目标相结合,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改革,探索出适合学生创新创业的新思路。
一、创客教育与环境设计
(一)环境设计专业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就业方向
环境设计专业毕业生主要进入设计公司、房企、学校和艺术机构,从事景观设计、室内设计、设计管理和教师工作。少数毕业生毕业后从事其他工作。也有少数专业技能强的毕业生创办美术高考培训班或者工作室,靠培训或承接绘画业务谋生。更有极少数者开网店承接绘画、设计等业务。总的来说,大多数毕业生仍然从事与环境设计专业相关的工作。
(二)创客教育对环境设计专业人才的新要求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引发新的变革,越来越多的环境设计从业者依靠互联网平台,全方位的拓展就业思路。互联网思维对环境设计的传统模式造成巨大影响,使得设计的准入门槛变得更低,竞争变得更大。这要求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除了掌握专业技能外,还要有创新意识和营销管理能力。只有这样,才能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时代需求。
(三)环境设计教学中创客教育的体现
创客教育是一种创新创业教育,对于环境设计教学而言,要体现创客教育的理念和思想,使学生全方位得到锻炼与培养。许多大学生通过注册微型企业或其他形式的创业渠道开展业务,其中有不少人取得了成功。但创客教育并不鼓励学生都去创业。创客教育的本质在于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创业意识与吃苦耐劳的创业精神。
(四)创客教育存在的问题
目前,许多高校对创客教育不够重视,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由专业部门管理。无论是高校就业办还是学工部都不可能完全胜任对学生的专业指导,而专业教师又对创客教育的理念和操作流程不是很熟悉,这导致了教育资源的不对称和极大的浪费。此外,创客教育还存在缺乏优秀师资、课程体系、配套设施与多元化的考评机制等问题。
二、高校环境设计专业“创客教育”教学模式改革探析
综上所述,创客教育给高校环境设计教学带来许多益处和借鉴,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当前我们可以将创客教育作为环境设计实践教学的重要补充,并通过以下途径对高校环境设计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一)改革教学模式,突出学生的中心地位
在新的教学模式下,依托具体的实践项目和校企合作,突出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将学生置身于教学组织结构的核心位置,突出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吃苦耐劳的创业精神,鼓励学生结合当下的新材料新技术,创作出高水准的教学成果与设计作品。
(二)加强顶层规划设计,完善动力机制
“实用、开放和整合”的创客教育理念正好与环境设计专业应用型的教学理念不谋而合,这就迫切需要相关部门加强顶层规划设计,积极创造好的条件。首先,尽快出台创客教育的顶层战略规划。其次,构建高校环境设计创客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和内容,促进高校环境设计创客教学模式的带动作用。再次,完善创客教育必须的软硬件设施条件,为环境设计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创造必要条件。
(三)完善创客教育课程体系,融入环境设计教学改革
当前高校创客教育无论是课程设置还是教学模式都没有形成一个规范的体系。因此,必须建立一个完整的创客教育课程体系。首先,高校环境设计要打造针对性强的创客教育课程,融入多学科知识以及创新思维训练。其次,创客教育课程体系要分阶段开设。再次,实践教学中增加财务、网页制作与设计、文案策划、头脑风暴等创新训练内容,让不同学科相互渗透,使创客教育能够为学生更好的接受。
(四)探索“环境设计与市场”实践教学模式
互联网+环境设计的市场模式前景一直被看好。首先,通过课堂讲授、外出考察调研,让学生直观了解环境设计项目运作。其次,运用互联网平台、微信等方式进行线上销售,将自己的设计作品和业务营销出去。再次,聘请经验丰富的专业教师和企业老总来讲授设计学、市场营销与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案例。最后,强化学生的实践教学能力。让学生充分感受设计市场的方方面面。
(五)改革评估机制,实现评估方法的多样化
目前高校环境设计专业的考评机制基本上还是以传统的期末考试为主,高校可以借鉴创客教育教学模式,积极探索多元化的考核机制。首先,教师评估、学生自评和同伴评价被用来全面客观地评估学生的成绩。其次,对学生的作品、展评与答辩等方面进行平时和终期考核。通过多元考评机制,将学生在课堂上难以量化的创新思维能力、想象力以及表达能力更好的表现出来。第三,将教师教改的绩效纳入环境设计专业目标评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三、结语
互联网的进步催生了创客教育的热潮,新时期高校正好借力创客教育模式,为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改革注入新的活力。高校环境设计创客教育以创新实践为核心、以学生创新思维拓展为主体、以就业导向学习为基础,积极探索构建高校环境设计的教学新模式。
参考文献:
[1]何克抗.论创客教育与创新教育[J].教育研究,(4):12-24,40.
[2]黄兆信,赵国靖,洪玉管.高校创客教育发展模式探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4):40-43.
[3]万超,魏来.创客教育—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视角[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9):14-32.
篇4:居住区环境设计研究论文
居住区环境设计研究论文
一、相关概念及内涵
1.居住区的涵义更贴近于居住社区
城市规划中的居住区规划,原则上应该从物质和非物质两个方面分析。但实际过程及其最终成果上来看,物质规划一直在居住区规划中占有主核心位置。非物质层面的因素在大部分的居住区规划中较少被考虑其中,更多的关注到是人的日常行为习惯以及活动场所,而非人与人之间的互动。
2.居住区环境
居住区环境主要是指在居住区范围内,住宅和商业建筑室内空间环境以及室外空间环境。其中,景观环境的构成要素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是物质构成要素,即建筑、水体、植物、道路、庭院、公共设施等实体要素;一种是精神构成要素,即环境历史、文脉、特色等。
3.居住区环境设计
居住区环境设计从广义上讲,概括起来可分为自然景观环境和人文景观环境两大类。通常具有观赏价值的自然风景我们称之为自然景观环境。如四川的九寨沟和广西的桂林山水等;一个时代、一个地区为代表的体现其文化、历史、生活习惯、宗教信仰、审美等氛围的文化风景我们称之为人文景观环境,是以人文背景为主、有欣赏价值的人工景观。如北京的故宫、长城,南京的明孝陵等。居住区环境设计从狭义上讲,是指利用各种自然资源或人工要素创造和安排环境空间,以满足人们对居住需要和享受的手段。它是一门以空间审美为主导、艺术与工程技术相结合、与多门学科交叉、并受到诸如建筑学、生物学、生态学、土壤学、植物学、材料学、美学等学科影响的学科。
二、环境认知相关概念
每一个设计作品的出现都是设计师们思想的体现,但并不是每个成果都会被人们很好的吸收和使用,很多环境景观设计是没有发挥其本身功能的,这让人感到遗憾。环境认知:我们通常把人们识别和理解环境的方式称之为环境认知环,就是从环境中获得信息。人类的大脑用来判断,感觉器官从环境中受到刺激从而来评价环境,选择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行为。证实因为人类的各项感受,才形成了我们景观设计的尺度,分别为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动觉与热觉等。
(1)视觉据统计,大脑获取的信息有80%是来自视觉。视觉不仅可以感知客观事物的存在,还对于外界信息具有选择性,人眼看到的事物通过视神经传入大脑视觉中枢后形成视觉,所以视觉感知会积极选择感兴趣的对象;补足性,把握全貌而进行简单推理;辨别性,具有区分对象的分辨能力。
(2)听觉听觉是第二个重要的感官,一般人仅利用听觉作为彼此说话、彼此联络和观察环境的手段。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需求的不断提高,不同层次的声音可以表达环境不同的性质,烘托独特的气氛。
(3)嗅觉在人对环境的感受中嗅觉有着很特别的代表性。不同的气味可以唤起人们对场所的.记忆,可以作为对环境的识别。嗅觉是一种感官感受的知觉,在生活中带给人们情趣和变化的体验。
(4)触觉通过接触感知肌理和质感是体验环境的重要方式之一。不同的质感,可以带给人们不同的感知和记忆。通常我们在设计中可以通过质感的变化来起到划分领域和控制行为的作用,如用相同的肌理和颜色明确连贯的行进路线,用不同铺地来区分不同功能的空间。例如草坪、汀步、砖石、沙地、水塘等,都可以给人们带来不同的情境感知。环境体验是多种感觉感受环境的集合,每个人通过的各自感知器官收集环境信息来控制空间距离,人们越靠近被感知的环境,就说明利用的感知器官更多,我们设计师的目的就是为了增进人与自然更好的互动。
三、居民行为活动与居住区环境
人是居住区环境的根本追求,是一切设计的最终服务对象,切实的利用了所处的空间环境,才能凸显其存在的价值。然而在居住区环境设计中仍存在很多问题,例如:居住区环境设计过程中没有将人们的日常生活习惯考虑进去,居住区环境中社会、文化、心理因素等对居民生活的影响得不到重视,使得现在的邻居之前很陌生;过度强调生态,而忽视了居住区的整体营造,使其缺乏居民的认同感。所以,居民的行为活动及其心理以创造满足居民需求的居住区环境认知是我们的重点研究方向。
1.居民的行为活动模式
居民的活动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按扬.盖尔的论述,提出居住区户外环境的模式主要有三种: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社会性活动。
(1)必要性活动必然发生的情况,不受任何条件限制、影响,不由自主的发起的活动,比如上下班、上学放学、出差、购物等日常生活行为,都是必要活动,每天都在发生着。
(2)自发性活动居民们选择的大部分户外运动都是自发性质的,它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才会发生,例如散步、跑步、打球、晒太阳等,都是需要一定的户外条件才得以发生,对于正常的居住区规划来讲,这类活动是必须具备的,这也是最简单方便,实用率最高的户外活动方式。
(3)社会性活动这类活动带有一定的社交性,所谓社交就要求有其他人的参与进来,例如喝茶、下棋、听戏等各种公共类型活动,基于前两种活动至上不断发展而来的,是一种综合性的自然引发的社会性活动。
2.居民的行为习惯
(1)居住区中的行为模式多半具有明显的依赖性和倾向性,这些行为多半来自于人对直觉、下意识的反应或者通过后天学习的反应。当人们希望将自己置于一个相对私密,又有着良好视野可以去官场大的空间的地方,可以避开嘈杂的人群,纷乱的车道的地方,人们会选择停留在一些物体周围,包括墙壁、长廊、树木、立柱等地方,这样的位置,既有安全感,又具有有利视野。
(2)通常人在有明确的目的地或方向的情况下,如若没有障碍物,一般会选择走捷径,设计师在创造良好的户外环境时,多半会为了营造一定主题的氛围,选择绿篱、草坪甚至喷泉等景观因素来改变景观布局,所以当有大面积的景观带存在时,就要考虑居民的这一行为习惯,适当的设置小径方便居民的生活。
(3)在人们驻足下来休憩的时候,椅凳位置和方向的选择也是非常有讲究的,通过观察发现,面对有人群活动的位置在人们在休憩时会更受欢迎,像是广场舞、小区比赛活动,或者只是散步的人群。人们更多的喜欢选择这种视野开阔,能够获取到一定外界信息的位置,来完成人与人之间的一种静态的互动。这种“人看人”的现象可以启发设计师在进行环境设计时将其考虑在内,为居民提供一定的有利空间。
四、不同年龄段居民的不同环境认知
每个年龄段都有其不同的行为特征,不同人群的环境认知能力也是设计师应该研究和考虑的因素。老年人生理特征主要表现为感知能力退化,肌肉骨骼老化,记忆读写能力、行走能力、自我保护能力以及适应能力都有所减弱。但老年人空闲时间非常多,所以对于居住区景观环境的利用率相对增大,由于环境感知能力减弱,所以更需要强烈的安全感、归属感、邻里和谐等需求。儿童适应能力差,对外界的信息以及刺激容易有激烈的反应,极易外界的影响,在户外活动时要特别注意保护,避免受伤。但儿童需要加强户外锻炼,促进生长发育,多呼吸新鲜空气对身体有好处。青年人由于平时的工作事业颇为繁忙,在居住区停留的时间并不多,他们会选择在下班后散散步,周六日做下户外锻炼,打球、跑步等;也有一些需要私密空前的恋爱情侣,设计中应为他们考虑到这些因素。居住区的环境设计要紧紧围绕居民的感受,根据各个阶段居民对居住区环境认知的要求,营造出更加舒适、安全、易于交流,与要求相适应的居住区外环境设计。舒适感来自于知觉下的行为体验,符合居民生活行为特征的景观、变化自然的景观、良好的行走路径、符合选择的设施布置等;安全感要依靠空间的围合性和氛围来体现,适当的包围、合理的空间层次、光线的自然投射等方面的严谨考虑都能够提高居民的安全归属感;交流感的获得要取决于交流场所的提供与营造,要创造符合交流场所的人的心理、年龄、行为的环境。
五、总结
居住区环境与居民行为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通过对两者之间关系的研究,启发设计者更切实的了解居民所处的生活环境,引发对什么样的居住环境是更适合居民生活、娱乐、休闲需要的思考,人的行为研究应是设计者在进行居住区环境设计之前最先了解清楚的,如何促进邻里间和谐互动,设计出更高品质的居住环境。然而时代在变化,居民的需求和行为规律也在与时俱进的不断变化中,这就要求设计者随时关注居民人对居住区环境认知的改变动向,了解他们的感受,从居民最切实的需求出发,及时制定出相应的设计理念,为大家提供给更高水平、高享受的居住区环境。
篇5:民办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分析论文
民办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分析论文
1.引言
在我国的经济体制中,对于双创人才的需求量日益加大,这对广大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在民办高校中,由于其管理体制的灵活性,在对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中比普通高校更具优势。对于大学生来说,通过把创新与创业相结合,能够促进其自身的发展以至成功。在当前的双创环境下对民办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究意义重大。
2.当前我国民办高校人才培养现状
2.1对创新和创业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在我国的民办高校中,对双创型人才的培养还处于起步阶段,各项措施并不完善,一般只注重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创新训练以及就业指导,并没有针对学生的创新及创业意识进行培养,部分民办高校在学生即将毕业时才展开一些相关的表层训练,其效果并不理想。此外,在民办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中,没有形成严格的管理体制,也没有成立专门针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部门,无法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没有意识到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管、教、学三者的重要作用。还有一些民办高校没有对双创型人才形成正确的理解,把创业理解为单独成立公司,其实对学生展开的创业教育可以为其走向工作岗位后能够创新发展奠定基础。
2.2双创型人才培养方式单一,没有针对性
通过笔者对当前我国部分民办高校双创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调查发现,其培养模式创新性不够,没有根据我国就业环境的实际情况采用相应的培养方式,对国外理论完全照搬,或者只是开设一些就业指导课程、创业讲座等,使学生对创新创业的理解只是停留在理论阶层。在创业实践中,很多民办高校只是提供社团活动的方式供学生参与,没有根据学校的教育层次、当前就业现状、不同学生的'专业等对学生展开双创教育,使得学校在双创教育中的针对性不强。
3.对当前双创环境下民办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
3.1制定战略培养目标,明确培养方向
民办高校应该从学校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充分结合当前双创环境的要求,制定学校双创人才培养的长期目标,并结合这一目标,完善学校发展的中期与短期目标,保证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层次合理。在高校的人才培养中,对双创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应该作为导向性文件,把对战略实施计划的制定和完善作为核心任务,始终指导着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
3.2完善就业服务体系
民办高校应该在新生入学后,便对广大学生展开细致的观察,及时发现动手能力强、综合知识掌握牢固的学生,充分发掘他们的创新意识;然后,积极开展多样化订单人才培养的模式,在轮岗实训中要与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在此所提及的订单人才培养模式主要针对的是形式的多样化。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可以企业对不同类型的人才需求进行班级划分,有针对性地培养,甚至可以把企业对员工的岗前培训在学校中进行,为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
3.3开展校企合作,促进实训
体系的多样化在当前的双创环境下,广大民办高校应该充分发掘校企合作的优势,促使这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在新型培养模式的构建中,应该面向市场需求,始终把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作为目标,为国家的经济建设服务。在人才培养模式中,除了包含民办高校,还应该重视企业的作用,通过政府的作用,建立综合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注重校企合作重要性的发挥,合理优化教师队伍,积极邀请企业中的双创人才与学生交流。加强市场调研,在校企合作中注重细节的制定,充分掌握企业对人才类型的需求,并加强对实训基地的投资建设。
3.4完善创新创业评价体系建设
在当代人才培养中,评价作为检验人才的标准,其标准的制定直接关系到人才的质量,其重要性不容忽视。在评价标准的制定中,要充分结合学校、企业及行业三方面的评价意见,力促评价体系的科学合理。
4.结语
当前双创环境下,民办高校的人才培养对于加强我国的经济建设至关重要,民办高校唯有摒弃现阶段人才培养模式中的不足之处,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明确双创人才的培养目标,完善评价体系,才能够为社会培养大量的高素质人才。
篇6: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能力研究论文
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能力研究论文
提要:近年来,民办高校发展迅猛,生源竞争日趋激烈,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面临日益严峻的挑战。本文对河南省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与可持续发展关系进行阐述,对河南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进行分析,并提出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建议。
关键词:毕业生;就业;可持续发展
《民办教育促进法》颁布后,民办高校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全国各地公立高校的二级学院以及其他民办性质的高校数量众多。现有很多省份的高招政策把民办高校列入第三批本科招生中,将公立高校本科列入第一批或第二批招生中,这种制度安排首先保证了一本、二本高校的生源,使得民办高校相对于公立高校处于不利的生源竞争环境。而且,公立高校生源竞争意识在逐年增强,不少公立高校加大对招生宣传的投入,这使得民办高校在生源数量和生源质量上均面临日益严峻的挑战。民办高校要迎战未来,必须不断提升自己的硬件和软件,内强素质,外塑形象,不断提升自身的竞争力。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对民办高校的可持续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与可持续发展关系
(一)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我国民办学校由来已久,从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到近代私立大学,尤其近年来的民办二级学院和独立学院迅速兴起,民办高校空前大发展。现在,民办高校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智力支撑,并推动了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但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外延式发展转向内涵式发展,随着生源数量的相对减少、升学压力的缓解,生源竞争日趋激烈。如何实现民办高校的可持续发展,特色办学是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方略。特色办学就是要有特色理念、特色教学、特色管理,形成独具风格的特色办学模式。特色办学是民办高校打造核心竞争力、谋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方略。民办高校的特色需要从科学定位、师资队伍建设、学科专业建设、教学质量评估、人才培养模式、现代大学治理模式等诸多方面来培育。校长的教育思想、管理思路、人格魅力对办学特色的形成至关重要。民办高校的生存与发展有其内在的逻辑性,生存是第一位的,发展是第二位的。民办高校培养出的学生的质量是根本,毕业生就业情况是基于毕业生质量的外在展现。而毕业生质量除生源质量因素外,主要取决于民办高校内部教育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取决于办学定位、办学特色。民办高校的生存与发展归根结底要依赖于师资队伍、管理特色等,这也是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应有之义。
(二)毕业生就业对民办高校声誉的影响。每一位毕业生都是学校的宣传员,毕业生的就业质量直接在社会上产生影响。民办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毕业生去向、就业质量会对民办高校生源产生影响,毕业生就业好会吸引更多优秀学生报考,优秀生源会推动毕业生质量的提高,毕业生质量又会对民办高校就业产生好的影响,这样就形成良性循环,从而推动高校良性发展。多年来,毕业生数量和质量会在社会上产生累积效应,往届毕业生的成就又会形成学院的`良好声誉,促进学院打造知名品牌。
(三)毕业生就业对民办高校教学改革的影响。民办高校要围绕市场需求培养人才,毕业生就业内在结构反映了人才市场需求结构,这势必会对民办高校教学改革产生影响。
1、毕业生就业质量对民办高校教学改革的影响。围绕市场需要培养人才是民办高校的基本思路,毕业生就业质量对民办高校教学改革必然会产生影响。首先,毕业生初次就业,优秀用人单位热门岗位对人才要求也高,民办高校培养出的毕业生能否在竞争中胜出是对民办高校人才培养机制的检验。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上的表现反映了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并最终对民办高校教学改革产生影响。其次,毕业数年的往届生在企事业单位的发展情况。往届毕业生的职业发展情况更能反映民办高校培养出的学生的潜在能力,这会对民办高校教学改革产生有益影响。
2、毕业生就业结构对民办高校教学改革的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区域不同、从事行业不同、岗位高低不同、工资待遇不同,还有的学生升学、创业等。各个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有所差别。毕业生就业结构值得民办高校认真分析,反思人才培养结构、人才培养质量等等,这些都是民办高校教学改革的宝贵财富。
3、毕业生就业率对民办高校教学改革的影响。毕业生就业率反映了民办高校毕业生总量就业情况。毕业生就业能力和就业意愿是影响就业率的两大要素。毕业生基本的就业能力是民办高校人才培养最基本的要求,其取决于民办高校教育教学的成效。毕业生的就业意愿也是民办高校需要加以引导的,民办高校开展就业辅导课,就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总之,毕业生就业率是对民办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反映,它对民办高校教学改革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四)毕业生就业对民办高校生源的影响。生源是民办高校的生命线,当今时代,生源对象在报考时获取信息的途径较多,毕业生就业是生源对象关注的重点之一,毕业生就业情况对民办高校生源产生直接影响。
1、毕业生就业对民办高校生源质量的影响。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是高中学生和学生家长关注的重点,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必然会吸引优质生源;相反,如果某高校就业情况较差,优秀学生宁愿复习来年再参加高考也不愿选择这样的学校,甚至有考生被录取后,仍然反悔放弃报到入学。另外,现在高考考生及其家长关注就业已经到了具体到某专业的程度,并对专业前景、某专业的教学质量、该学校该专业的就业情况进行详细的咨询和研究,最终才决定是否报考该学校该专业。这些现实情况说明,毕业生就业对民办高校生源质量产生很大的影响。
2、毕业生就业对民办高校招生计划的影响。当前,有的省份已经将毕业生就业与高校招生计划挂钩,以此倒逼高校提高教学质量,抓好内涵发展,强化高校对毕业生就业的责任。有的省份虽然没有将毕业生就业与高校招生计划直接挂钩,但毕业生就业是审批招生计划的重要参考,同时毕业生就业也是教育行政部门对高校办学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可见,毕业生就业对民办高校招生计划影响重大,进而影响民办高校的生存与发展。
二、河南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分析
(一)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以“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为例。近年来,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促招生、以招生促发展、以管理促就业的指导思想,使学院就业工作稳步发展,毕业生就业率连年稳定在高位。特别是以来,学院毕业生就业率连年保持在90%以上,人均岗位比保持在1∶3以上。我们统计了~届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毕业生就业情况,如表1、表2、表3所示。(表1、表2、表3)另外,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2012届毕业生考取重点大学研究生的学生约占当年考取研究生总数的68%,其中也有部分学生硕士研究生毕业后进一步攻读博士学位。除此之外,每年还有不少学生考取公务员。我们从2012~2014届该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可以看出:(1)毕业生就业率高;(2)毕业生考取研究生的比例在三本高校中相对较好;(3)考取重点大学研究生的学生较多,毕业生就业层次和未来预期发展较好。该校的就业情况强力支撑了学院的可持续发展。
(二)民办高校毕业生的特殊性。民办高校毕业生相对公办高校来说,有其特殊性:(1)民办高校毕业生仍然受到某些用人单位的歧视,比如:某些企事业单位在招考时,对三本毕业生限制报考;(2)民办高校专业设置注重市场需求,其毕业生专业结构合理,一般是适应市场需求的专业;(3)民办高校侧重对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其毕业生实践动手能力强;(4)民办高校毕业生毕业证书缺乏竞争力;(5)民办高校毕业生重视证照考试,多数毕业生求职时拥有多个证照,用证照来证明自己的实力。民办高校毕业生这些特点使得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优势、劣势并存。
(三)河南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分析。我们对河南的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以下简称“升达”)、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以下简称“西亚斯”)、黄河科技学院(以下简称“黄科大”)三所民办高校进行了调查研究,共发放问卷3,000份,收回2,700份,调查结果显示三所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呈现以下共同点:(1)大多数毕业生首次就业去了沿海发达地区,约占65%;(2)大多数毕业生进入了企业单位,从事基层工作,约占80%;(3)毕业生求职期望值普遍位于中等偏下,约占82%;(4)只有约5%的毕业生通过考取公务员、事业单位公开招考、社会关系等途径进入了党政机关、事业单位、银行、大型国有企业等。从调研情况分析,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专业设置特色不明显。目前大部分民办高校专业设置是根据公办高校复制而来,自己特色不明显;(2)培养模式僵化。社会需求与高校人才培养不能一致,具体表现在专业结构、人才素质等与用人单位的产业结构和人才需求不适应;(3)竞争性矛盾。其具体表现在学历层次之间的竞争、冷热专业之间的竞争、高校品牌之间的竞争、学生素质之间的竞争等;(4)毕业生就业认知度低。主表现在毕业生自身认识上的误区。大部分毕业生薪酬要求过高,包括对环境、福利要求高,有的毕业生对工作地点要求多,有的毕业生看重外企,等等。解决以上问题固然有很多药方,但最根本的还是要建立适应市场需要的人才培养机制,提升高校培养学生的质量,从而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三、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建议
(一)围绕就业调整专业设置。民办高校相对公办高校拥有更多的办学自主权,民办高校要建立适应市场变化的专业设置和调整机制。专业设置决定着毕业生人才结构。民办高校要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要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人才,就必须建立适应市场需要的适时调整专业的机制,培养社会需求大、专业发展前景好的专业性人才。民办高校要认真调研市场需求,围绕就业调整专业设置。
(二)创新培养模式。大学是培养人的地方,高校要有培养人才的灵魂,也就是说要有先进的办学理念,而且要把办学理念转化为实际办学思路,进一步将办学思路转化为高校工作的方方面面中。办学理念是人才培养模式的灵魂所在。因此,创新培养模式首先要创造性的提出办学理念,并形成办学特色。比如,课堂教学,民办高校要改变灌输式课堂教学为互动的、富有特色的课堂教学,让课堂变成学生在探求真理中获取知识的地方,要形成教学特色。
(三)就业辅导课的完善和发展。毕业生就业存在就业观念、就业心理、职业发展等方面的问题,民办高校要在大学学业中加进就业辅导课程或者职业发展规划课程,要帮助学生克服就业恐惧心理,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引导学生树立就业自信心,满怀信心地迎战未来。当前,有的高校就业辅导课没有列入正规教学,仅仅停留在业余辅导层面;有的高校虽然列入了正规教学,但就业辅导课教师实践经验缺乏,对时代把握等方面还有一定距离,师资力量亟待加强;有的高校在就业心理辅导等方面还有很多可以深入挖掘的领域。所有这些都需要高校进一步完善就业辅导课,强化就业辅导课课程建设。
(四)加大招生就业工作力度。民办高校招生和就业竞争日趋激烈,民办高校要创新招生宣传工作思路,加强毕业生就业工作,为学校可持续发展不断注入活力。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每年投入较大的人力、物力进行招生宣传,加强与高中老师和学生的联系,强化校际联谊,取得了良好的招生效果。在就业工作上,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设立就业接待站,利用校友会来管理和服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连年来,毕业生就业率维持在90%以上的高位。
主要参考文献:
[1]陶爱祥.大学生就业力培养途径探讨[J].商业时代理论,.5.
[2]黄群赞,李飞.独立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问题及对策[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1.
[3]吴琰,王玉兰.独立高校学生就业现状、归因及对策初探[J].管理决策,2008.15.
[4]张顺堂,张顺堂.当前独立高校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今日南国,2008.10.
[5]楼锡锦,吴丽玉,周树红.独立高校毕业生就业特征分析以浙江大学宁波理工高校为例[J].教育发展研究,2008.12.
[6]韩延明.学风建设:大学可持续发展的永恒主题[J].高等教育研究,.3.
[7]徐君.浅析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内涵[J]..1.
[8]臧羽青.加强大学生职业指导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J]..4.
[9]杨世君.高校扩大招生与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J].2005.7.
篇7: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研究论文
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研究论文
摘要:近年来,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成为了高校在校生的必修课,开设该课程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帮助大学生就业,然而就民办高校而言,由于就业指导的师资力量薄弱、授课内容的设计欠科学、指导的目标欠明确等原因,在就业指导过程中存在着一系列问题。文章在分析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改善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相关对策。
关键词:民办高校;就业指导;问题;对策
近年来,我国加大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力度,各高校基本上都把就业指导课程纳入了人才培养方案,作为在校大学生的必修课开展就业相关教育。客观上来讲,就业指导课程的开设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就业观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增强了应届大学生就业的竞争力,但是,由于民办高校就业指导的师资力量薄弱、授课内容的设计欠科学、指导的目标欠明确等原因,导致在就业指导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因此改善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势在必行。
1民办高校就业指导存在的主要问题
1.1从事就业指导的师资力量薄弱
在民办高校,基本上没有专职从事就业指导研究和授课的教师,普遍认为这是一门边缘化课程,往往安排学工教师(辅导员)承担或者抽调行政人员应急,殊不知就业指导课程是一门既需要较高的专业理论又是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它涵盖了教育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的内容,就业指导授课教师不单单要了解国家的相关就业政策,还应该具有较宽的知识面,能够全面了解大学生的专业特点以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等,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做到因材施教,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2就业指导的内容设计欠科学
当前,民办高校就业指导的内容大多仍停留在讲讲就业政策、传授择业技巧等层面,内容的设计也不具有针对性,不同专业学生的授课内容和指导方式完全相同,指导往往停留在理论上,缺乏有效的就业实践指导服务,这显然是不合适、不全面的。除此之外,大多数就业指导往往强调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性,鼓励同学们适当降低择业标准,先就业再择业等等,而忽略了大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1.3就业指导的目标定位不明确
在多数人眼中,就业指导就是帮助毕业生顺利就业,提高就业率,完成上级部门要求的就业率,殊不知他们忽略了对就业指导目标的深层次思考,从而出现了“轻教育、重服务”的现象,就业指导课程就演化为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的宣传,更多的是传授应聘过程中的技巧,而忽略了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教育、思想教育和择业观教育等,导致了大学生的择业观存在各种误区,面对激烈的岗位竞争,他们在选择工作岗位时容易产生心理误区,或急功近利,或脱离实际,就业目标长期不能明确。
1.4就业指导的方式落后
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往往以课堂教学为主,授课形式往往停留在传统的“填鸭式”模式,以简单的理论灌输方式开展教学,授课缺乏针对性,缺少实践、讨论等环节,师生缺乏互动,忽视了大学生的个性特征。这样传统的授课方式无法实现高校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初衷,对于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
2提高民办高校就业指导水平的对策
2.1加强就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
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就业指导师资队伍是当前提高民办高校就业指导水平的当务之急,也是在一定限度内提高就业质量的必由之路。首先要把好就业指导教师的入口关,而不能沿用传统的就业指导课程任何人都能上的理念,就业指导教师必须具有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和技能,能够为毕业生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的就业咨询服务;其次要聘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专家或资深人力资源管理者授课,他们能够站在企业用人的角度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更为精准的指导,能够让毕业生对企业人才需求的状况和岗位技能的要求有感性的认识,从而有利于增强就业指导的针对性、实践性;再次要抓好就业指导教师的培养与培训工作,通过培养培训不断获取新的知识和理念,不断提高就业指导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最后要建立科学的就业指导师资队伍的评价机制,对就业指导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方法和就业指导业绩进行全面考核,实行优胜劣汰,以充分调动授课教师自主学习、不断提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只有这样才能够激励教师不断更新知识、改善教学方法,才能够全面掌握用人单位需要什么样的人,高校应该育什么样的人才,如何才能在现有条件下对毕业生就业提供精准指导等。
2.2科学设计就业指导的内容
无论是民办高校还是公办高校在设计就业指导的内容时,都要把“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作为就业指导的出发点,在就业指导课程的设计过程中紧密联系人才培养方案,要充分考虑到就业指导与其他层面的相关联系,把就业指导课程作为是一门学科来建设。一是加强就业指导中思想的引领,就业指导过程也是对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再树立和再塑造的过程,受思想多元化的影响,当代大学生往往缺乏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这就需要就业指导教师积极引领,要帮助毕业生能够客观、全面地进行自我评价,结合自己的特长和兴趣择业,从而调整好就业期望值。二是要注重就业指导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健康的心理素质是高质量人才的重要标志,大学生求职意味着大学生活的终结,也意味着即将走上工作岗位,将要面临环境和角色的变化,这就需要大学生以积极、冷静的心态去适应,要求他们必须要保持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一点往往也是用人单位比较看重的。三是强化就业指导中专业素养的提升,就一般用人单位而言,除了毕业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外,也比较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因此无论是专业课程还是就业指导课程,都有必要侧重专业岗位人才的培养和锻炼,为学生毕业后顺利走上工作岗位创造良好的条件,另外,在不影响学生专业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应重视校内外活动的开展,利用第二课堂等形式多组织学生感兴趣的'校园活动,利用学院社团开展各种活动,为学生提供很多的机会去表现自我、锻炼自我、提升自我的机会。
2.3明确就业指导的目标
面对当前日趋严重的就业形势,高校不能只管招生不顾就业,做好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必须要明确就业指导的目标和任务。一是要明确就业指导的重要性,大学生就业指导是一项能够缓解社会就业压力,维护社会稳定大局的重要工作,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质量也是衡量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这一点对民办高校尤其重要,因此,民办高校必须把就业指导作为一项战略性和日常性的工作来抓。二是要加强领导,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是一项较为系统的工程,要使其持续而有效地开展下去,民办高校应该转变管理观念,明确就业指导的领导并且完善其相关的组织机构,健全专职教师队伍,改善就业指导的方式方法,提高就业指导的技术手段,创新工作的形式,拓展指导的对象以及开拓就业实训基地,构建较为完善的就业指导体系。
2.4改善就业指导课的教学方式方法
以尽可能多的实践教学替代理论教学,从而提高学生们学习的兴趣和实践能力。一是鼓励大学生积极开展社会调查,发动学生利用节假日积极走出校园到企业、社区开展社会实践调研活动,让学生们在校期间充分了解和接触社会,鼓励学生们寒暑假到企业定岗实习,通过“工作”增强学生们对岗位的理解,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目标和理想。二是积极开展校园模拟招聘活动,为接触社会少、阅历浅薄、缺乏应聘经验的大学生提供全真的模拟情景,缓解大学生应聘时紧张、盲目的状况,加强大学生应聘技能、技巧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陈静.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实践教学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05).
[2]卢晓中.对高等教育分层定位问题的若干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06(02).
[3]张再堡.本科生导师制:高校学生教育与管理模式的创新[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0(02)
篇8:民办高校学科建设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
民办高校学科建设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
摘要:民办高校在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过程中,要适时、适度地发展学科建设,根据学校办学理念和发展定位,做好学科建设的顶层设计,找准学科建设的关键点,着力发展优势、特色学科,实现高校整体学科、专业水平的提高,实现高校内涵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民办高校;学科建设;转型;路径
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在国家政策导向和扶持下,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已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6月,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指出“独立学院转设为独立设置高等学校时,鼓励其定位为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这又为民办高校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机遇。在民办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的过程中,要结合民办高校的办学特色,因校制宜,寻找新的学科增长点,开辟具有自己特色的学科建设之路。
一、民办高校学科建设需要思考的几个问题
学科是大学承载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四大功能的基本单元,学科建设水平是高校办学水平、办学特色和综合实力的具体表现。目前,多数民办高校的学科建设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仍存在诸多问题尚待解决。主要表现在学科特色不清晰、学科队伍薄弱、学科成果少且质量不高、学科平台缺乏等问题上,这些问题极大地影响了民办高校学科建设的发展和学科质量的提高。为了促进民办高校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民办高校在发展学科建设时应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1.学科建设应把握的“度”。民办本科院校一般都把学校定位在教学型,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应用型。在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的过程中,要始终围绕着学科建设应如何发展,发展到什么程度等问题开展研究和讨论。因此既不能效仿公立高校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开展各项工作,又不能不进行学科建设落在其他民办院校和独立学院的后面。随着,民办高校的不断发展,很多民办高校已经走出“只专注于教学”、“学科建设只是公立高校所有”等误区,已经充分意识到学科作为民办高校功能“细胞”的重要性,不能让学科成为制约学校转型发展各项工作的“瓶颈”,逐渐加大力度开展各项学科建设工作。因此,民办高校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如何进行学科建设以及发展到什么程度就显得尤为重要。
2.学科建设应处理好的关系。民办高校在开展学科建设的同时,要妥善处理好学科建设与其他工作之间的关系:(1)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关系。民办高校具有办学机制灵活的特点,可以根据市场需求来设置学科专业,但同时也带来专业布局分散,专业建设难以形成集群效应等问题。另外,在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过程中要实现以学科体系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专业结构向按行业岗位需求设置专业转变,因此民办高校应统筹规划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以专业建设为主体,以学科建设引领专业建设,实现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一体化发展,推动民办高校内涵式发展,使之共同促进学校整体办学水平的提升。(2)学科建设与科研工作的关系。学科建设与科研工作是密不可分的,科学研究是推动学科建设最为有力和直接的因素。在学科建设过程中,通过组织学科团队,凝练学科方向,围绕学科方向展开一系列科学研究,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获得卓有成效的科研成果,从而形成学科建设的良性循环,增强学科竞争力。
3.如何打造学科特色。大学特色建设的核心是学科专业特色,优势在于强调学科和文理渗透的基础上,突出建设一个或几个高水平的特色学科,提升学科的核心竞争力,从而推动学校学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民办本科院校是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通常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目的性,应具有鲜明的办学特色。然而民办高校的学科设置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学科建设缺乏总体规划,近期和远期发展目标不明确。盲目追求学科门类的`大而全,没有重点、缺乏针对性,不断追求本科专业的数量,轻质量,贪多求全,分散了原本就很匮乏的人力、物力与财力,有限的资源无法被充分地整合利用。民办高校将转型为应用技术型大学,如何在学校转型的过程中逐步优化学科布局,打造出具有学校特色,以至于在省内乃至国内有特色的学科是摆在民办高校面前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4.如何开展学位点准备工作。民办高校在经历升本和本科合格水平评估后,还需要进一步提升学校的办学层次,因此民办高校应该及早准备学位点建设,并布局研究生教育。203月,吉林省就推出非硕士培养单位与硕士培养单位联合培养研究生。那么,民办高校转型为应用技术型大学后,联合培养的硕士将定位为专业硕士,对比已有的专业硕士培养单位的申报条件和学位硕士培养单位的申报条件,其申报条件为更加趋向专业的指标体系,民办高校在申请学位点的准备阶段应如何操作并把握好定位,为将来培养专业硕士创造条件。
二、民办高校学科建设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探索
为了促进民办高校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民办高校根据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发展定位,从战略角度制订学科发展规划,坚持“统筹规划、全面提高、重点突破、形成特色”的学科建设原则,找准学科建设的发展定位,立足于高等教育市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1.突出特色学科优势,力争集中突破。要根据学校自身办学特色、师资队伍等现有资源和外在社会资源,集中力量,以学科群中需求旺盛、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学科为建设重点,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以重点学科建设推进优势和特色学科的发展,扶持若干与地方区域经济发展接轨、具有相对优势与特色的应用学科,并强化优势学科与其他学科互相支撑、互相结合、互相渗透的作用,从而带动其他学科水平的逐步提升,有效把握市场脚步,与市场前沿和最新技术接轨,在经济效益和应用价值上获得预期的成效,充分体现“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定位。逐步形成“面向社会、方向明确、优势突出、协调发展”的应用学科体系,充分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高水平的学科队伍。民办高校办学时间较短,师资队伍建设大多依赖于引进应届毕业生和聘请国办高校离退休的老教授,因此普遍存在年龄断层情况且非常严重,尤其是35~45岁这一阶段的专任教师数量所占比例较少,学术中坚力量缺乏,学科梯队结构不尽合理的状况。且民办高校自己培养的高职称的人员较少,未能结合自身特点培养自己的学术专家。同时由于民办院校的性质约束,教师的流动性比较大,学科梯队难以稳定。要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机制,一是重点人才培养工程。民办高校中青年教师占绝大多数,后备力量强大,应有计划地让青年教师勇担重担,使其在科研、教学一线得到全面锻炼,同时应大力鼓励在职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有条件可以选送一批优秀教师到知名高校进行学术访问;二是实施高端人才引进工程,通过学科平台建设积极引进优秀人员,努力选拔培养学术领军人物,逐步形成一支学历、职称、年龄结构合理的学科队伍;三是实施企业技术人才聘任工程。引入企业技术人员担任专职教师,聘用双能型教师,或教师定期在企业挂职、实习。通过多种方式,实施多元包容、整合优化的柔性人才引进工程,对优秀人才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吸收引进多元化的高素质人才。
3.培育学科平台,创造学科建设发展环境。学科平台是高校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基地,是高校提升学科建设水平的重要支撑,是高校发挥社会服务职能的依托,也是学科特色建设的核心载体。民办高校应积极抓住政策机遇,把人才、科技资源与企业的资金、设备优势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实现校企合作、校企共建,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努力打造开放共享的科学实验平台和研究基地。通过和企业合作,锻炼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多出与地方经济社会相关的科技成果,使之成为高校科研人员的科研创新平台和本科生的实践基地。这样不仅能够充分实现人才价值、实现为经济建设培养合格人才的目标,而且能够大大促进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真正实现产学研一体化,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4.牵手名校,继续开展专业硕士联合培养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委员会《关于开展“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开展培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工作的通知》(学位〔2011〕54号),民办高校首次获得专业硕士研究生招生培养资格。这对于许多民办本科院校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民办高校要紧紧抓住有力时机,在自身不具备招收研究生资格时,要积极与省属院校、部属院校开展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工作,熟悉研究生培养流程中的各个环节,积累研究生教育教学和管理经验,为我校将来开展研究生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不断提升学科实力,只有那些学科基础较好,科研水平较高的民办本科院校才能取得专业硕士的培养资格,为增列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创造条件。
三、结论
总之,民办高校必须用新观点、新思维、新视野,从适应日益激烈的知识与人才竞争的战略高度认识学科建设的紧迫性,针对自身的办学实力和发展定位,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的学科发展规划,将学科建设工作真正落到实处,积极推进民办本科院校内涵式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新民,杨二辉.关于民办本科高校学科建设的若干思考[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13(4):16-20.
[2]张仲秋,李念良.论民办高校的学科建设[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8(4):5-8.
[3]葛庆庆.民办本科院校学科建设问题分析及改进策略[J].科教导刊,,(8):153-154.
[4]陈新民.以学科建设推动民办本科高校内涵式发展[J].教育发展研究,2013,(17):71-74.
篇9:民办高校师德现状研究论文
民办高校师德现状研究论文
摘要:民办高校是高等教育多元化发展下的新生产物,是高教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公办学校一起共同承担着为国家培养优秀专业人才的历史使命,但与公立学校相比,民办高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力度不大,其中师德建设效果更是收效甚微,民办高校教师在工作投入热情、工作态度及对职业理想的追求等多方面的表现都不如公办学校教师。加强师德建设是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核心要求,本文对民办高校师德现状、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从政府和学校两个层面提出了加强民办高校师德建设的对策,旨在为研究师德问题提供一定的依据。
关键词:民办高校;师德现状;原因分析;师德建设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早在唐朝,著名思想家韩愈就在《师说》中对教师的职责做了精辟的论述,历史长河延绵至今,时代对教师提出更高的师德要求。随着高校教育的多元化发展,高校师德状况呈复杂化趋势,相对于公办高校而言,民办高校师德建设现状不容忽视。
一、民办高校师德现状
由于办校资金来源的特殊性,民办高校所能提供的经济待遇及对教师队伍的管理制度等都异于公办学校,致使民办高校教师队伍不稳定,对学校缺乏归属感,教师的师德状况令人担忧。
(一)科研积极性不高。教学是高校的主要任务,学校通过教学实现培养专业人才的目标,但科学研究同样是高校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教学与科学研究是相辅相成的,教学是科学研究的基础,睿智的老师应在教学实践中学会反思与钻研。科学研究是教学实践的理论升华,科学研究可以促进教师深度思考,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对培养教师的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有巨大的推动力。高校教师应致力于教学和科研的共同发展,双管齐下,但在民办高校中,学校所能提供的科研经费或科研奖励不足,上课课酬是教师的主要收入来源,所以很多教师只满足于完成教学任务而不屑于科研活动,又或者因教学任务太重而无暇顾及科研,凡此种种,都导致民办高校教师科研热情不高,出现重教学轻科研的现象。
(二)职业认同感低。高校老师职业认同感是高校教师对所从事的教师行业的感知体验及对自身职业身份的全面接纳与认同,属于老师的情意系统[1]。职业认同感与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成正比,职业认同感直接影响教师对待工作的热情、投入程度、工作满意度及离职倾向。民办高校教师职业认同感处于中低下水平,由于民办学校报酬待遇不高、教师地位社会认同感低、生源素质不优、教师专业发展和学术研究空间条件不够充分等原因,使民办高校教师对自己的职业缺乏认同感,对学校缺乏归属感,所以在工作中总是对民办学校的各种不足怨声载道,但碍于谋生只得无奈继续任职。这种抵触情绪会直接影响教师的工作态度,令他们缺乏爱岗敬业精神,对工作投入不足,对学生缺乏一定的责任感。
(三)重功利轻奉献。教师职业是太阳底下最光辉、最崇高的职业,塑造人的灵魂是教师这特殊职业最终的工作目标。教师的工作对象是有着复杂多变思想的人,在实际工作中教师的身份具有多重性,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而且是生活导师和心理导师。所以,相对于其他行业,教师职业突显其复杂性和烦琐性。教育行业不是商业,教师的收获不能用经济利益衡量,既为教师,就应该有安贫乐道的心理准备,有“春蚕到死丝方尽”的无私奉献精神。然而在民办高校,某些教师出现重功利轻奉献的心理,表现之一是只关注收入待遇,由于对学校缺乏归属感,有些教师仅把教师工作看做谋生的手段,在工作中斤斤计较,“拿多少钱就干多少活”成为许多民办教师的流行语。表现之二是只关注自己职业前途,对职业前途有利的工作积极配合,对职业无关的工作漠不关心。
(四)职业理想淡薄,缺乏职业信仰。5月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教育部党组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老师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了“强化青年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激发青年老师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严守教育教学纪律和学术规范,切实肩负起立德树立人、教书育人的光荣职责”。职业理想是个人在社会环境下,结合自身的实际条件,就所从事职业而确立起的目标定位、价值追求,高校老师的职业理想是高校老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追求的价值目标和价值取向[2]。职业理想是师德建设的重要组织部分,也是教师职业发展的强大内在动力。树立教师职业理想最基本的就是坚守讲坛,其次就是谋求职业发展。在民办高校中,部分教师缺乏职业坚守精神,心态浮躁,不能脚踏实地从事教学工作,不愿花时间深入钻研教学科研,选择教师职业只是无奈,身在曹营心在汉,不少刚刚毕业的年轻教师只把民办教师工作作为跳板。这样的工作心态必然使他们丧失基本的责任感及应有的工作热情,不会规划未来职业的发展方向。
二、原因分析
经过二三十年的发展,我国民办高校规模不断壮大,民办高校在全国遍地开花,民办高校的硬件建设和师资建设都有很大提高,有些知名学校办学实力、招生数量远远超过公办学校,但即便如此,民办学校所固有的问题仍然存在,民办高校的师德水平与公办高校相比依然差距很大,这受到社会地位、福利待遇、发展空间、权益保障等多方面的因素。
(一)社会尊重不足。《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第三十一条明确规定:“民办学校教职工在业务培训、职务聘任、教龄和工龄计算、表彰奖励、社会活动等方面依法享有与公办学校教职工同等权利。”尽管如此,民办高校教师仍然得不到社会足够的尊重,社会上有些群众对公办教师羡慕不已,但对民办教师充满歧视。部分学生及家长深知生源是民办学校的生命线,对教师过于挑剔,甚至鄙视。由于资金有限,民办高校花不少钱在学校硬件建设上,但对教师个人空间发展却不够重视,教师在学历晋升、业务培训及竞技、职务聘任、薪酬收入等方面都受到很多限制,民办高校教师成“边缘化”的“高学历弱势群体”。社会地位的低微使不少民办高校教师丧失奋斗的动力,甚至产生职业自卑感
(二)制度不健全。随着民办教育的深化发展,民办教师队伍迅速壮大,但民办教师的发展却受到社会及学校等各个层面的制度制约。如职称评定机制,一些层次不高的民办高校对教师的职称评定不太重视,没有专职人员负责教师职称评审的各项工作,各地职称评审委员会给予民办高校的职称指标有限,职称越高,名额越少,同时民办高校教师在科研成果申报渠道上也没有公办教师畅顺,所以即使在一些办学实力较强的学校,每年能评上副教授的只是凤毛麟角。不少学校为了防止学生流失,对学生百般呵护,盲目迁就,评价教师的优与良以学生的喜恶为标准,强化学生的评价作用而削弱同行或学校教学管理层的评价地位,评价机制缺乏科学性,极大地挫伤教师的积极性,使某些教师为了迎合学生的需要,只追求教学形式的花俏而忽视教学内容的深邃。此外,培训机制缺失是制约民办高校教师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教育部每年实施的针对高校教师的培训项目都不少,但民办教师能有机会参加的培训项目不多,尤其是高端培训基本上与民办学校无缘,缺少培训机会,民办教师学术视野的拓展及教学技能的提高将受到极大的阻碍。
(三)缺乏应有的社会关注。由于社会地位低微,很多民办高校教师戏称自己是“知识型民工”。民办高校教师的工作强度相当大,他们承担着与公民教师一样的科研任务,但教学任务却要重得多,很多民办教师在自己的工作上任劳任怨,默默付出,工作压力大,收入少,这是他们的写照,但这样一个特殊群体却从来没有得到社会的关注,他们的工作生活情况极少见诸新闻或报端,没有任何一级的人大代表站在民办高校教师的角度为他们争取权益,他们成了被社会忽视的群体。
三、加强民办高校师德建设的思考
(一)政府重视,一视同仁。民办高校虽然在资产所有权性质上与公办高校有着本质区别,但民办高校一样是我国高等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跟公办学校一样承担着培育优秀专业人才的重任,国家对民办教师在职称评定、教学要求及科研成果等方面提出的要求是跟公办教师一样的,但民办教师与公办教师就是因为“身份不同”而导致物质及精神待遇有着天渊之别。政府从政策上应保障民办高校教师的全速合理权益,体现公平性,杜绝“同工不同酬”的现象。首先,政府提高民办高校建校准入门槛,因资金不足不能保证教学质量和师资待遇的不予获批建校;其次,把民办高校纳入国家事业单位管理体系,在教师编制管理、职称评定、薪酬待遇、“五险一金”、培训进修等方面享受与公办教师同等的条件。
(二)民办学校改变办学观念。生源是民办学校的生命线,但真正掌握这条生命线的是学校的师资力量,学校是否能够培养德才兼备、品学兼优的学生,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质量及教学效果,在任何学校,教学工作必然是学校所有工作的重心,而教师又是教学实力的.创造者。所以民办高校的经营者和管理者必须改变观念,不能只着眼于知名度、生源等眼前利益,更应把眼光放长远,重视师资力量建设,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及创造性。在民办学校,教师既是教育者但同时又是被管理者和被雇佣者,学校的教学管理不同于企业管理,不能用管理企业员工的那套机械生硬的方法管理教师,老师必须得到学校的尊重和重视。除了投资学校的硬件建设外,学校应更多地关注对教师的人文关怀,为教师创造良好的培训环境与科研条件,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教师的专业能力提高了,学校的教学实力自然会得到不断提升。“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人是否优秀看他的内在本质,同样,一所学校是否强大也看其内在实力。办学实力增强了,优秀的学生源源不断走向社会,学校自然就会美名远播。所以,教学实力是知名度的根本,是决定民办学校是否能保持长久生命力的主要因素,民办高校必须树立教学为本的理念。
(三)废除不合理的评价体系,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高校教师的工作过程跟其他行业相比较特殊,劳动方式是知识输出,劳动产品是专业人才,高校教师工作的复杂性和个性化特点,使评价标准难以把握。目前高校对专职教师的评价主要从教学和科研能力两方面进行量化评价。这两方面的评价机制都存在评价标准单一、评价方法机械等弊端,教学评价重学生评价轻同行评价,重结果评价轻过程评价,那些工作态度很严谨但没有迎合学生喜好的教师可能就会万劫不复;科研能力评价是简单的量化计算,并没有区别成果质量的优良,这样很容易造成教师急功近利的心理,那些追求真理知识的本意便日渐被淡忘,很难创造出真正优质的成果。有效的激励机制应该是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相结合,长期激励和短期激励相结合[3],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评价标准应涵盖教学任务、工作难度、教学结果、工作态度、教学外工作(如临时安排的比赛任务、指导性工作等)、科研成果的质和量等几方面全面衡量,体现个体工作的差异性。教师的职业道德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细水长流的,师德建设是学校教育的灵魂,也是提高教育成效的根本,民办高校要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必须把师德建设放在战略地位,长抓不懈,切不可急功近利、本末倒置。
参考文献:
[1]肖明玉,王鑫强,李爽.高校青教师职业认同感特点及影响因素调查[J].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7(4):56-59.
[2]江英飒,潘坤,杨娟,张俊贤.论新时期高校教师职业理想的构建[J].时代教育,2012,23:54-55.
[3]李念良.民办高校激励机制构建的几点思考[J].太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5:102-103.
篇10:图书馆内部空间环境设计研究论文
(1)空间布局
图书馆的布局要以方便读者为主要目的,将借书、阅读和查询等功能集为一体,形成一站式的服务体系。在图书馆门口和借阅室门边放置图书检索设备,尽量将外借处安排在一楼,自习区和阅读区安排在宽敞明亮的区域,保证读者阅读环境的舒适和检索借阅的便利。在相对高的楼层设置电子阅览室和多媒体教室,为学生提供日常休闲娱乐设施,并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广泛使用数字图书馆,采用多功能的设计,以满足读者高水准的阅读需求。
(2)基础设施
图书馆的基础设施要做到人性化,阅览家具要美观实用,符合人体基本尺寸和行为习惯,室内家具尽量保证色调、材质、样式都是统一风格。家具要方便清洁、耐磨损,并进行统一摆放,高低有序。书架与书架之间要留有一定的空间,不要过宽或过窄。图书尽量在书架中间摆放,方便读者取放,并在必要的空间设置屏障或隔断,缓解读者过多造成的压迫感。
(3)色彩设计
颜色在促进人的智力活动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最容易影响人的情绪。室内的色调是最能够直接刺激人视觉的因素,室内空间色彩的设计对读者的阅读质量和思维活动有着重要影响力。冷色调会让读者感到静谧、清爽,暖色调则带来温馨、兴奋的感觉。在图书馆的色彩设计上,要将冷暖色调搭配、调和,过多的暖色调会分散度者的注意力,过多的冷色调也会使读者有紧张疲惫的感觉。因此,在色彩的选择上,要以柔和、淡雅为主,并将明快的.色调作为点缀,在墙壁上悬挂照片、图画等艺术作品。整体色调要与室内家具相呼应,图书管理员的着装也尽量随着季节而变化,不同季节,着装颜色不同。
(4)灯光设计
图书馆的空间大,藏书区又有很多书架的遮挡。因此,在自然采光方面做不到大量利用,为了保证良好的光线,需要安装大量的照明设施。人的眼睛对于光线亮度有着极高的要求,图书光需要根据人体眼部感光特征对光线角度、照明亮度等细致考虑。适宜的光照不会刺激人眼,并且有利于缓解视觉疲劳,提高学习效率,在光源颜色的选择上也要注意暖色光源与冷色的光源交替设置,考虑好不同空间设置的光源颜色。
(5)空气质量
病毒和污浊的气体都会通过空气进行传播,图书馆常常人满为患,气味复杂,空气流通性差,为了读者的身心健康,图书馆必须要保证良好的通风环境。保持自然通风的同时,利用空气净化器过滤掉不良气体,定期对图书馆内的基础设施进行杀菌消毒,要求管理员维护馆内环境的清洁,并督促读者维持阅读环境的干净整洁,将污浊的气味从根源上阻断。
(6)生态系统
图书馆内建设绿色生态系统,有利于读者身心上更加感到舒适,将绿色植物、雕塑艺术品、小型喷泉等设施引入图书馆室内,会使环境看起来更为优雅。绿色植物可以缓解读者的视觉疲劳,并且有净化空气的作用,整体生态系统的建设能够给读者创造一个清新雅致的阅读空间,增强图书馆的吸引力。
(7)绿色工程
为了保证读者的健康,图书馆在装修时要尽量利用绿色环保的装修材料,尽量不去购买不符合国家环保标准的材料。在装修过程中尽量利用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合理安排资源设施,采用节能灯具,在无人使用的时候要全部熄灭,节省资源。图书馆的空间相对封闭,人员流动量大,要进行科学合理的通风采光,利用阳光和空气流动减少馆内细菌和微生物的数量,并清洁空气,遏制他们滋生。利用自然的力量消除环境中的疾病隐患,为读者的身体健康保驾护航。
(8)遮阳设计
现阶段很多图书馆都在使用空调,但是长期的使用使很多人都患上了所谓的“空调病”,图书馆内部温度高是空调大面积利用的根本原因,因而需要进行遮阳方面的设计。可以在图书馆的附近建造一面防晒墙,在不影响图书馆正常采光的前提下,防止太阳直射,并提高图书馆与防晒墙时间通道的空气流通。在寒冷的冬天,防晒墙还能够吸收热能,提升室内温度,减少空调使用率。在图书馆窗户外侧安装水平遮阳板也是常用的遮阳方式,水平遮阳板可以根据季节的不同,随着阳光直射角度进行调整,并可以覆盖在窗外,很好地与墙面结为一体,既实用又不影响美观。还可以进行垂直遮阳和格栅式遮阳,垂直遮阳根据太阳方位使用在东西走向,美观有效,格栅式遮阳则是结合了垂直遮阳和水平遮阳的特点。这些遮阳方式维护了图书馆建筑,对室内温度的调整有重要作用,通知降低了空调的使用率,避免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保证读者在舒适的环境下阅读,是图书馆适宜性空间环境设计的重点关注方面。
2图书馆人文环境设计
图书馆的人文环境是指图书管理员的行为表现和知识内涵。图书管理员衣着整洁统一,脸上常带微笑,会显得温柔可亲,带动读者心情的愉悦。图书馆是知识储备的重要地点,图书管理员需要具备一定的知识学识,能够帮助读者快速地找到想要的书籍,并为读者各种问题进行解惑。并且需要在图书馆内设置一个专门对读者心理进行研究分析的部门,心理学家发现,环境对人的心理行为有一定影响,舒适的阅读环境在陶冶读者情操的同时,也会在无形中净化人的心灵、防止不文明的阅读行为。在图书馆运行过程中,读者心理研究部门对读者行为、心理进行观察记录,根据读者心理对空间环境的适宜性进行合理改善,可以使读者心情愉悦,从而有效的提升读者的学习效率和对图书馆的好感。
3结论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迅猛,高校图书馆已经迈向了系统化、信息化的运行模式,并开始对空间环境的设计日渐关注,设计适宜性空间环境成为每一所高校图书馆的建设目标。在图书馆室内设计上,需要对空间布局、色彩搭配、基础设施建设、采光遮阳、温度空气的适宜进行严密分析,并在建设中减少使用对人体有害的材料,建立绿色生态系统。对图书管理员的衣着、态度和知识储备量等做出相关要求,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为读者创造一个舒适、健康的适宜性阅读环境,提高学习效率,成为更好的人才。
【民办高校环境设计模式研究论文(集锦10篇)】相关文章:
高校教师教学激励与保障机制分析论文2023-04-06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研究论文2022-06-25
地方高校财政学专业人才培养思考论文2022-05-06
论地方高等学校文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2024-05-12
地方高校教师激励管理的论文2022-11-21
关于体育教学环境的论文题目2023-10-24
试析发展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若干策略论文2022-05-05
地方高校强化实践教学主体地位的思考论文2023-03-31
高校体育教学环境的构建论文2022-11-02
高校土木工程开放式实验教学研究论文2022-10-24